時間:2023-09-22 15:32:07
序論:在您撰寫女性形象的定義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女強人;符號暴力;女性角色
中圖分類號:G91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6-0111-02
不知從何時起,社會上開始流行一種怪論,把人分為三類,即:男人、女人和女博士……這樣的特殊“待遇”對于女博士來講哭笑不得,當然被消遣的不只是女博士,所有的成功女性都沒有幸免于“難”。作為女性中的一分子,怎么想都覺得奇怪:男人事業有成是理所應當,沒有聽到過類似“男強人”的帽子,也沒有把男性博士特別稱為“男博士”;同樣是在拼事業,男性是理所應當,女性卻變成了被消遣對象,非要把關注點放到“女”字上,而不是“強”或者“博士”上;除了名稱上的調侃,“女強人”們在生活中也是到處遭遇尷尬,她們往往是不受歡迎的,特別是對于異性,記得先前看過一個相親節目,女嘉賓相貌、性格都很出眾,最終卻“落單”,為什么?只因男嘉賓聽聞“女博士”頭銜而個個“聞風喪膽”,委婉地拒絕,理由是“太優秀,怕hold不住”,于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事業成功的男性,在擇偶方面不愁“娶”,而是愁“娶”誰的問題……這樣的“大相徑庭”,不免讓女同胞們憤憤不平,為什么同樣是社會的佼佼者,待遇卻如此不同?誰又應該為此“買單”?
一、“女強人”的稱呼也是一種“冷暴力”
《現代漢語字典》對“強人”的解釋有兩項:一是指強有力的、堅強能干的人;二是指強盜(多見于早起的白話),顯然第一種解釋更具有普遍性,應該說“強有力的、堅強能干的人”這樣的解釋確實是充滿了褒獎的意味,但用于女性身上,卻總感覺有點兒“變味兒”。按照上述的解釋,“女強人”顧名思義就是強有力的、堅強能干的女性”,但按照我國傳統的字意,“強人”一詞原本是為男性量身定做的,再加上一個“女”字,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這一類女性融合了兩個性別的特征,我們本可以理解成既有女性的柔美、賢淑,同時又具有干練、獨立的做事能力,但如今的普遍論調卻是忽略了前者,夸大了后者;再加上受男女自身生理和傳統審美眼光的影響,許多對男性來說是贊美之詞的話語例如干練、獨立,如果簡單地照搬到女性身上則會顯得滑稽可笑。于是“女強人”與“女人味兒”在很多人眼里成了對立的兩個詞,“女強人”的形象也就成了不受人待見的形象,在一定意義上也等同于了“男人婆”形象。正因為如此,不僅男性、甚至是女性自己也都對這個詞兒產生了恐慌心理。這樣的情形讓筆者想到了“冷暴力”一詞,顧名思義,“冷暴力”首先是暴力的一種,指不通過毆打等行為暴力解決問題,而是表現為語言的嘲諷、故意忽視、躲避、冷漠、輕視、疏遠和漠不關心等,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傷害?!芭畯娙恕钡拿柋砻媸前?,但稍加思考,便能覺察出里面的“玄機”,用“強”來形容一個人,背后的含義是她不應該強,而“弱”才應該是她的天性―就是那句俗語所謂的“女人天生就是弱者”。之后的話無非是需要男人去關心,需要男人去保護,這樣的寓意、以及被冠上此稱號后所遭受的境遇,這不是一種冷暴力,又是什么?
二、“女強人”們難以名狀的困境
在無形的“冷暴力”有意識無意識地威逼下,相當一部分女性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來自于輿論、也來自于社會對這部分女性過高的角色期待上。因為她們是從傳統角色向現代的社會角色變遷的先鋒(角色變遷是指某種社會角色作為一種社會地位在社會上的位置發生變化,一個角色的社會地位發生變化,角色本身也會發生變化),其社會角色的變遷與傳統女性角色模式相矛盾,在固有的傳統觀念還沒有改變的時候,人們很難一下子接受女性的新角色,所以產生了心理失調。這種心理失調突出表現為對女性的角色期待上。這樣的境況不得不算是社會轉型期尷尬的體現:一方面步入了現代社會,按理說應該各方面都很現代,當然也包括社會角色;但事實卻并非如此,畢竟中國有了幾千年的封建史,這些“祖”上傳下來的東西沒有那么容易徹底消失,于是就產生了一些過渡時期的尷尬,女強人便是這些尷尬的受害者之一。如今的社會一方面認同她們的能力、一方面又對她們存在異議,對她們角色期待也更是苛刻,要求她們要把事業、家庭都兼顧好,特別是在家庭中仍然需要扮演傳統女性的角色,否則稍一失衡,就會驗證社會對“女強人”的諸多負面評價,至少為被劃為不稱職的女性,而這對于擁有事業的她們來說,是近乎苛刻的。面對這樣的壓力,很多有才能的女性退卻了以換取心理上的平衡;還有一些無畏者繼續在“女強人”這條道路上奮勇前進,但其中付出的艱辛卻要比男性多得多。
這就是女性當下的尷尬,在當下的社會,標準化吧,是犧牲品;非標準化,又不是好人,咋也不是;弄不清到底怎樣做,才算是一個“好女性”。所以說即使在當下,真正的男女平等并沒有完全實現,這從“女強人”字眼就可以覺察出:女人取得一些成就就大寫特寫,比如說哪里出了女總統,哪里出了女總裁,哪里出了女模范……總是要大肆宣傳,伴隨著有那么點兒“過分的”的關注,試想一下,如果真的平等了,我們也就不會那么“大驚小怪”了。
三、“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分工是“罪魁禍首”
上文簡單地論述了“女強人”們的困境,論及到誰要為此買單的問題,如果真的要計較起來,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分工可以說是始作俑者。
一直到現在,很多人還是認同“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觀念,這種觀念之所以生命力如此之頑強,是因為它幾乎存在于中國的整個歷史長河中,從未間斷過……《詩經》中就有一段這樣的話:“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梢钥闯瞿信畯慕瞪畷r,便有床(貴)與地(賤)之分,璋與瓦之別。男性一降生,其角色就被定于養家糊口、擁有決定權、處于支配地位、獲取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名譽聲望;女性則被定位于關懷和照顧老人孩子、以家庭為中心、處于輔佐和服從地位的角色。所以對于男性,人們賦予他們更多的社會責任,認為男性應該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領導者;而對于女性,則更多地強調她們的家庭責任。這也是對延續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角色分工“男主外,女主內”的一個很好的詮釋。
進入封建社會以后,特別是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作為封建正統思想的儒教中的“名分”、“綱?!?、“三從四德”更是讓“男主外,女主內”、有了理論的根據,并且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唐朝另當別論),這種分工也逐漸地根深蒂固,最終成了“理所當然”,并且影響一直延續至今,而在此基礎上也形成了中國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即:把理性、勇猛、主外、獨立、擅長抽象分析等歸為男性特征,而把感性、溫柔、主內、依賴、缺乏抽象思維能力等歸為女性特征,這種刻板化的性別角色通過社會化過程使兩性都順從文化所規定的氣質、角色、定位,導致了性別角色的差異,與此同時,“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得以衍生,并束縛著人們的思想,讓女性的才干無以展示和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的解放,“男女平等”成為社會普遍的倡議,但它卻在太多的時候只是承載了政治上的象征意義,因為那些傳統的意識實在是根深蒂固,社會還沒有進步到一定程度,人們的思想也沒有徹底解放,因而對于女性的認識還沒能夠完全從傳統中脫離出來;所以在我們在承認社會對女性觀念轉變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種轉變還只是過渡期的水平,想要徹底“男女平等”,進行公平的社會角色定位,恐怕還需要更長的時間、更艱苦的努力。
四、要用“現代人”的思維看待“女強人”
對女性的傳統角色定位,除了生理因素以外,筆者認為,更是一種在男權社會條件下的下“人為定位”;這種定位在以勞作為主要生存方式的社會里,可能還有幾分合理性,但到了如今人類已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了出來的信息化社會中,卻越發顯得荒謬,因為在當下社會的更多時候,女性具備的以及能夠展示出來的能力與她的性別沒多大關系甚至是沒有關系,更何況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任何證據可以顯示人的能力與其性別之間有何關聯(注意:這里強調的是能力而不是體力),那些所謂的“男主外、女主內”的論調也僅僅是人們在男權統治里形成的刻板印象造成的。筆者認為,目前其實大多數人在潛意識也是認同這樣的觀點,只不過受刻板印象的影響,而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罷了。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強與弱本就不應該用性別加以衡量,因為這兩個概念的內涵太豐富。如果僅僅是從體格上講,似乎女人相較于男人,是弱一些――但也只是從力量的角度衡量,如果論技巧而言,就要另當別論了,就像很少男性打網球技巧能夠贏過李娜,打排球靈活性能夠勝過郎平,況且精神力量的強大與否往往才是區分強者與弱者的決定性因素,不妨想一下,男人和女人同樣生活在一個復雜多變的大社會里,但女人的平均壽命是長于男人;男人和女人同樣生活在一個家長里短的小世界里,但女人的細膩體貼就是強于男人等等;這些細微的現象就足以說明一些問題。
因此,把注意力轉移到“強”上,把“女”字只是作為一個修飾詞來看待,對于出眾的女性根本不用“大驚小怪”,因為這是應該的,這樣的理性思維也會更符合實際,也更像是一個現代人應該有的想法!
參考文獻:
[1]嚴剛.解讀“女強人”[J].學理論,2012,(8).
1、“話語即權力?!蔽磥?,女性形象的塑造更應該由女性自己去表達。雖然不知道這檔節目會不會剪輯成撕逼的節目,但至少我們應該去打破這些標簽化的內容,去發現重新定義女性,認識更多樣更多元的女性形象。
2、市場和媒體中女性形象一直是被限制的,尤其是在消費時代下女性營銷的發展,女性形象在大多數情況下一直是被定義的。比如我們看到的廣告多是女性,廣告中女性形象多是白瘦美,借助這些媒體不停的播放,這些形象自然而然被大眾接受,也逐漸成為限制女性的枷鎖。再如影視作品中,市場流行的是年輕、漂亮的女性,而中年女性就成為沒有戲份、沒有市場的邊緣群體。久而久之,我們對女性的認識就變得單一、固定,甚至充滿偏見。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電視廣告;女性形象;社會性別;方法和意義
研究現狀和趨勢:
21世紀以來,電視廣告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一種商業經濟現象,又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廣告與社會聯系如此之密切,對廣告的研究也就自然成為我們反觀當下現實生活,甚至于整個社會的一把鑰匙。與此相對應,對廣告的理論研究也在不斷的深入和拓展。各種大眾文化理論都將廣告納入批評的范疇,其中對“電視廣告形象”的研究是這一批評范疇的中心。而對電視廣告形象的研究又集中表現在性別角色形象研究的問題上。
在過去,國內外學者大都將關注的目光投射到廣告女性形象的性別歧視這一課題上,并發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和學術見解。但是,近年來有些學者,如韓素梅,韓燕《市場經濟十年以來電視廣告中性別形象變化的分析》則從性別身份變化等角度入手,以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當下中國電視廣告業的現狀及未來走向。她們指出廣告中女性形象的角色已經開始發生了變化,傳統的家庭角色顯著下降。此外,電視廣告開始使用雙性同體的女性形象正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這種研究趨勢和策略將是以后學者和學術界探討研究電視廣告形象的熱點。
研究內容:
1被固化了的中國電視廣告女性形象研究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水平的發展,盡管廣告形式不斷翻新,但是女性被物化和商品化的現象并未有太大的改觀,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仍然占據主流位置[3]。商業廣告中女性身體作為在廣告中作為一種符號出現有其豐富的意義和內涵。通過對中國電視廣告中出現的女性形象進行分析,研究者總結了這些女性形象大致都有以下的特點:年輕貌美、賢惠溫柔、缺失話語權、被窺視和肢解。
但是,對近年來的中國電視廣告女性形象進行統計并分析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盡可能兼顧客觀與主觀,整體與個體,提高整個研究的可信度和完整性,這是研究中會遇到的問題。
2社會性別理論與廣告女性形象研究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第二性》的作者西蒙娜?波伏娃為了挑戰性別差異的本質主義理論,開始對男權社會構造進行質疑。她認為女人是被塑造的,導致性別不平等的根源不在于兩性之間生理差異,而是兩性的社會性別差異。盡管當時波伏娃并未直接使用gender這一屬于“社會性別”的特定詞匯,但她指出“一個女人并非天生成為女人,而是被塑造成女人的。”這一著名論斷成了女性主義的核心概念。1976年,美國人類學家格?如本第一次創造性的提出了“社會性別”。這一學術理論的提出,極大地沖擊了原本根深蒂固的生物決定論,提出了兩性關系的地位差異應該從社會、文化等方面去解讀,指出社會發展中的制度、法規、觀念是造成性別不平等的重要原因。
這種研究擯棄了以往性別不平等、男性處于主導地位而女性處于附屬地位的思維舊模式,客觀的看待中國當下和以前的電視廣告女性形象。先展開對這些形象的解讀,進而對典型個案展開深入的文本分析,歸納總結近年來的廣告作品與以往廣告作品的區別,力圖從這些比對中發現問題,探討女性形象的現狀和新變化是如何呈現于廣告的符號建構與解構之中[2]。
3我國電視廣告中性別權力關系的變遷研究
如果我們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中國電視廣告中的主流趨勢,我們會驚奇的發現,雖然在當今的電視廣告中女性形象依然占據主體地位,但是,在現行社會觀念的巨大沖擊下,男性的身份也在發生變化的同時,女性身份也正在被重新定義。由此帶來了中國電視廣告中性別權力關系的變遷。
隨著中國當代社會的轉型,文化的多元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女性經濟地位的提高,她們對于獨立自主的追求,使得電視廣告中的女性形象日漸變得多元化與個性化[4]。在近年來的電視廣告中,我們發現更多女性形象身上已經開始多方位呈現男性的氣質。她們正在從傳統走向現代,正在從邊沿走向中心,正在從單面人轉向“雌雄同體”。
另外,我國倡導“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將男女平等作為基本國策之一,強調兩性的和諧發展,尊重并保障女性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就業等各個方面與男性的平等權利,性別也將最終從兩元對立走向融合統一。
4電視廣告中女性形象的文化重塑研究
通過對于廣告中的女性形象的文化意義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我國電視廣告中存在的女性模式化現象以及性別歧視現象對社會的和諧發展產生了諸多的負面影響,阻礙著現代社會的文明進程。針對上述現象及其不利影響,電視媒體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廣告創作原則,在追求商業價值的同時,更要注重廣告的社會價值。重塑符合時展要求的新女性形象是當務之急,也是電視廣告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針對當下占主導模式的電視廣告女性形象,大眾傳媒如何引導正確健康的輿論方向,兼顧商業價值和社會責任,需要研究者進行深入的實地考察調研和反思,廣告商也應做出相應的調整[1]。
研究方法及意義:
在參考了西方女性主義學者在研究中運用的方法并結合國內電視廣告實際的基礎上,研究者們在研究中綜合使用了以下的方法:
(1)文獻分析法:對電視廣告女性形象研究文獻進行質化解讀,厘清其所用的指導理論及其研究走向。
(2)內容分析法:采用量化方法對近年來的中國電視廣告女性形象進行統計并分析。
(3)個案研究法:通過篩選出最具有代表性的電視廣告個案進行詳細分析來研究相應的社會現象。
(4)文本分析法:以符號學方法,探討文本表面意義背后所蘊含的深層社會性別文化意義和權力架構。
研究者在查閱大量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引用數據資料,選取典型廣告實例,分析對比過去和當下中國電視廣告中女性形象塑造的狀況,歸納并總結出電視廣告業中常見的女性形象類型,以及在塑造這些女性形象時存在的性別歧視傾向。同時論述了塑造電視廣告中女性形象應遵循的原則,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議和對策。
電視廣告女性形象的提升將會促進廣告在商業利益和社會文化兩方面的雙贏。它對于推動社會性別觀念與時俱進,構建男女平等、和諧發展的兩性關系,對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參考文獻:
[1] 陳如.廣告申的女性社會角色[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
[2] 韓素梅.廣告中被消費的性別形象[J].學術論壇,2004(3).
[3] 劉伯紅,卜衛.我國電視廣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報告[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7(1).
一、 商業微電影的發展
我國微電影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對其還沒有一個較為明確的定義,甚至和“微博”剛起步一樣,存在十分激烈的概念性爭議。有關微電影的定義,中國傳媒大學學者劉書亮曾這樣表述:“各種新媒體平臺是微電影的基礎播放媒介,本質上其是一種完整故事情節的‘微時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規模投資’的‘類’電影短片,主要通過完整的策劃體系和制作體系完成一系列活動?!盵1]這種定義對微電影有了一個較為明確的界定,較為清晰地闡述了微電影的制作周期、故事情節、播放平臺等三個方面,此外,還將微電影的“三微”特征概括出來,使得大家對微電影的概念有一個整體化的了解。
微電影的影片內容比較豐富,題材形式多樣化,這也是一直以來深受廣大網友喜愛的重要原因之一。通過對國內主要門戶網站的了解,微電影的內容有回憶青春歲月、歌頌祖國山河、歌頌愛情友情、無厘頭惡搞等。諸如微劇情片、微紀錄片、微廣告片、微動畫片等是根據微電影的具體主題進行分類的;站在商業化的角度看微電影,可以分為商業微電影和非商業微電影即公益微電影兩類。商業微電影是目前比較流行的一種形式,可以給商家帶來足夠的商業利益,同時還可以將電影產品和品牌給予大力推廣。本文重在探討影片中存在的一些女性形象塑造問題。
二、 商業微電影中女性形象的異化特征
(一)女性身體的商品化
自古以來,不管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電影中,人們都喜歡看俊男美女,這可以使得廣大觀眾實現內心上的一種愉悅感。女性一般只會關注對她們其他特點的描述,而對將女性描述成性感的商業化劇情沒有反對意見,女性群體最反感的是把女性降為性客體??v觀國內外的大多數商業微電影,都是以女性的身體為獲得商業利益的根本,然而大多數影片中塑造的都不是完整的女性身體,而是將被割裂成碎片化的身體器官或性機能呈現給觀眾,女性裸的軀體成為眾多導演謀取更多商業利益的根本出發點。[2]網絡電影《上位》,導演是管曉杰,曾一度獲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其搜索量和點擊率是在大家的批判聲中逐漸升高,可見,這種毀三觀的低俗、暴力影片深受觀眾喜愛,這是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主要講述為了搏出位使出奇招不擇手段的一群藝校女生,比如有出賣金錢和肉體的,有陪酒的,個個花容月貌,完美身材,上位的手段讓人難以想象和接受。
(二)女性形象的邊緣化
微電影是指在電視劇和電影藝術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小影片,為了滿足觀眾對小人物的窺探欲和好奇心,通常影片故事情節都是荒謬、乏味、庸俗、簡單,展現的女性角色多為性工作者、陪酒妹、沒落于社會邊緣的人群或嫩模等。因此,有網友感嘆微電影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是各種嫩模的獨有領域。比如,《姐妹》《我是裸?!贰蹲_小姐》《》等微電影,展現的女性形象不僅都過于突顯私人的部分,而且過度地強調邊緣化女性的“邊緣化”身份特征,因而忽視了女性在公眾平臺、大眾視線下的形象,進而通過熒屏傳播了不正確的、邊緣化、批判的女性形象。這種情況不僅使女性生存范圍受到限制,發展速度受到妨礙,而且誤導人們對真實、正確的女性形象的認識,同時也是對“邊緣化女性”和現實生活女性生存狀況的片面化和極端化。[3]在中國,陪酒妹、等都屬于社會最底層的人,在傳統文化中,他們一般都需要上層主流社會的人來帶他們擺脫貧窮的生活。而現在熒屏上,例如張藝謀導演的《金陵十三釵》等尤其是抗日神劇中,“救國”已成為一種無私偉大的精神被肆意宣揚,這與主流的價值觀不符,當然邊緣女性也需要受到社會重視和關注,但是不應該成為主流人群。這是顛覆了往日的價值觀,曾經需要被挽救的人現在來拯救國家,為什么會這樣?這值得思考。這種舍本逐末的現象,對女性形象產生負面影響,不利于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
(三)女性形象審美的扭曲化
網絡是一個具備極強容量,擁有電視、廣播、電影、圖片、文字等所有功能媒體工具,是一個全能的虛擬平臺。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網絡已經進入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已成為展現、創造社會奇觀的主要公眾平臺。網絡媒體妄圖通過微電影塑造出“女性奇觀”來影響女性的審美標準。[4]因為,在微電影中,具有完美身材的女性形象頻繁出現,不僅提高了女性完美身材的美學標準,而且給觀眾展現了“女性奇觀”,因此,奇觀電影的影像特征是運用想象力刻畫虛擬的形象,而不再是事實的客觀再現。在微電影中,大多數女性角色都年輕、漂亮,其十全十美的形象是現實生活中許多女生都無法媲美的,并最大化地高于現實生活普通女性的審美標準,這是一種不現實、不真實的形象。
倘若這種“女性奇觀”不斷地出現女性的生活環境,會直接誤導女性對外觀世界客觀真實的認識和感知,進而影響女性的具體行為和抽象意識。比如,大眾媒體對“美女文化”的肆意宣傳,過度吹捧,使得女性會過于重視外在美,歪曲了女性正確的審美觀,而疏忽對女性內在素質的提升。長期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大多數的女性都認為女性外在美對完美就業機會和獲得較高社會地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甚至潛意識里認為是獲得社會認可和提升女性競爭力的必要條件,進而,一直在告誡廣大女性,追求年輕、保持美麗和苗條的身材是很有必要。在這種網絡環境下,女性通過與廣告、視頻和封面女郎相比,總對自己的容貌不滿意,覺得身材不完美,對自己的外表也無法作出真實的評議,這種錯誤的觀念,使得女性產生錯誤的審美觀,進而通過不恰當的、極端的手段去獲得完美身材和精致妝容。長期為自己不完美的外表而感到傷心和絕望,進而出現不計其數整容失敗和過度減肥的事例。
三、 商業微電影中女性形象的異化特征的化解方法
(一)增強網絡媒體社會責任
受消費文化的影,媒體從始至終都遵循著商業化的運行機制。根據社會生活的實際需求,各大商家之間必然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商業微電影在實際制作過程中,網絡媒體都是奔著一定的商業利益展開工作,這種行為嚴重違背了媒體界在現代社會中應肩負的責任,給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障礙。眾多媒體在社會中都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尤其是在保障人民享有行使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參與權等方面。一個具有較強責任感的社會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公眾聲音、維護社會秩序、引領社會風尚、加快社會發展。對此,廣大媒體應主動承擔起自身的責任,以更好的媒體形式服務社會和大眾,這可以穩固媒體發展的根基,實現可持續發展。相關女性研究報告顯示:好多節目和媒體極度缺乏對性別的敏感度,對此,媒體務必要注重增強自律意識,構建完善的自律機制,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和觀眾。一般而言,各大媒介中塑造的負面女性形象較多,將女性敢于受欺和刻板成見的形象在影片中塑造得淋漓盡致,這給女性穩固社會地位帶來了很大的影響。[5]讓觀眾通過觀看影片對真實世界有更深入的認識是網絡媒介根本的職責所在,各大媒體應在不違背影片價值觀的原則下發展商業化電影,使得商業印跡在微電影中逐漸消退?;貧w現實,不用帶有偏見的眼光看待女性,認可女性在當今社會中占據的重要地位,盡可能將商業化女性形象塑造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小,充分實現男女平等的愿望,尊重女性。此外,還需提高媒體對性別的敏感度,穩固女性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增強媒體性別平等的意識。
(二)提高女性主體意識
女性的主體意識指的是對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價值、作用的自覺意識,這是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之上的。較為具體地說,女性應該明確自己和男性的不同,清楚自己在社會中應扮演的角色,具有自覺承擔自己責任和義務的意識,通過對自身特征和地位的了解,運用獨特的方式去體現自身的社會價值。主體意識淡化、不求上進、妄自菲薄、依賴性強等是大部分現代商業微電影中塑造的女性形象,這無疑是對現代女性的不公平。商業微電影中的男主角、男觀眾一般會通過根深蒂固的傳統性別觀念去評判和審視影片中的女性,僅從男性的角度去關注女性的社會形象,這無疑又是對女性的一次不公平待遇。對此,深受男權壓迫的女性不應該主動對其“投其所好”,此刻選擇“避而遠之”再好不過。然而這種說法目前還停留在理論上,實際生活中女性并不是這樣做的。
為了博得男性觀眾的喜歡,商業微電影中的女性善于用流行的身體標準來要求自己,她們一般比較注重于物質層面的需要,忽視精神層面的塑造。由此可見,在女性的內心深處,早已默認了男性的擇偶標準。面對發展迅速的社會,女性群體更應該學會如何健全自己的人格,如何從內向外美化自己,如何通過自身努力來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而不應該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男性身上,不應該心甘情愿當男性的附屬品,這樣才能更讓社會認可女性。在現代社會中,女性完全可以依靠自己來實現經濟獨立,實現衣食無憂的生活目標;關于愛情婚姻,女性不應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要有勇氣尋找屬于自己的真愛,不能成為婚姻的捆綁者,大膽追求屬于自己的美好愛情;要拋開傳統的道德觀念束縛,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見,不可人云亦云,成為生活的傀儡。為了打破這種“用美貌討好男人”的心理,女性應注重由內而外塑造自己,注重對自身素質的培養,用更多的知識來包裝自己,大步邁向新時代女性,不做男性世界中的“點綴”和“附庸”。
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商業微電影的影片內容對當今社會的青少年和女性有著較大的影響力,對此,務必要重視微電影的選材。微電影一直以來深受廣大青少年的喜歡,影片中塑造的低俗女性形象嚴重影響著青少年對現代女性的評價。為了使得這種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消除掉和男女平等的愿望成為現實,女性群體要努力充實自己,通過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增強自身的主體意識,實現男女平等的兩性形象。
參考文獻:
[1]劉瀚潞.商業廣告中女性形象的變化[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87-90.
[2]但愿.后現代視域下的網絡自制劇的審美特征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5.
[3]高衛華,梁春晴.鏡像與自我:商業大片時代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女性形象解讀[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11):
63-67.
關鍵詞:電視廣告;女性形象;影響;改進
在當今眾多的電視廣告中,女性出現的頻率特別高。為此,商業大師湯姆彼得斯頗有意味地在他的著作《革新循環》中指出:“女性是頭號機會”,可以說,女性形象深得廣告人的青睞,電視廣告中女性形象的成功運用給廣告客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女性形象在電視廣告中的運用也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需要隨著社會進步和各界的共同努力使其日臻完美。
一、電視廣告中女性形象的類型
從時下林林總總的電視廣告中,可以大致把電視廣告中的女性形象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性感美女型、t妻良母型、清純甜美型、自信獨立型。
(一)性感美女型
廣告創意中,有一條黃金法則――“3B”原則,即美女(Beautiful)、嬰兒(Baby)、動物(Beast)。從人類共通的心理因素來看,這三者往往最能激發人們的情感波動。[2] 但與后兩者相比,美女則更具誘惑力。誘惑產生欲望,所以,廣告界往往會以美女形象來吸引大眾眼球,進而渲染激發受眾的購買欲望,以致“美女+商品=廣告”成為廣告界的流行做法。
在這種電視廣告中,廣告商最熱衷的選擇往往是那些靚麗的美女,她們美麗的容顏、魅惑的身材、風情萬種的舉止在廣告中被渲染得淋漓盡致。這無疑滿足了男性甚至是女性自身炫美的心理需求。因而在電視廣告商品宣傳中植入這類女性形象,往往會激發受眾情感,使其輕易就相信了商品功能與效用的真實性,從而選擇盲從與消費。以小S的某品牌內衣廣告為例,當小S身著某品牌內衣,以性感撩人的姿態出現在電視熒屏之上時,她嬌好的身材、無限的風情直逼受眾眼球,此時又有多少人刻意去思想內衣本身的質量、功能與效用?
(二)賢妻良母型
在電視廣告中,賢妻良母型的女性形象也常常被廣告商拿來為商品做宣傳,這類女性形象常常出現在居家產品廣告中。如櫥衛、家具、醫療器械等用品。這類女性形象在廣告中通常被塑造成愛心滿滿的賢妻良母,她們溫柔體貼,既有柔美的外形,又有細膩的心思,還精通家務……這類女性形象是眾人眼中的偶像,深得人心。
“有家,有愛,有歐派”――“歐派”家具的這句廣告詞無限溫馨。廣告畫面中,輕柔的音樂,寬敞明亮的廚房,忙碌但輕盈的女性身姿。一個居家的賢妻良母形象便溫良地呈現在了受眾眼前。廣告中的這類女性形象與中國幾千年的男權社會有著密切關系,以男性的眼光來塑造女性,滿足男性的心理和社會需求,既希望女性是全能型的,又不希望她們超越男權,所以女性形象被慣性地定義在了溫婉賢淑的身份上。這類女性形象一方面體現了中國傳統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觀念;另一方面,也說明在當今社會,女性的地位與價值取向在男女平等的口號聲中,雖有進步但并未在骨子里得到徹底改善。
(三)清純甜美型
廣告中還會出現一類清純甜美的女性形象,這類女性形象往往給人一種清新可愛、小鳥依人的感覺,會讓人頓生愛憐。在電視廣告中,不難看到這樣的畫面:“香車寶馬”中玲瓏乖巧的甜美女孩,酷而有型的精英男士身后低眉順眼又天真可愛的學生樣秘書。很顯然,廣告中的這類女性形象雖可愛,但仍未擺脫“從屬”和“被動”的地位。
不難看出,隨著社會和人們認識的進步,女性地位得到了很大改善,可以和男性一樣拋頭露面,一樣學習,一樣工作……但與男性的社會地位相比,這種變化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女性對男性的依賴,尤其是精神的依賴。與男性的強硬、自信、成功的廣告形象相比,電視廣告中這類清純甜美的女性形象常常處于“仆從”或“失語”狀態,滿足了社會上積習已久的“男強女弱”的思維定式,這無疑說明某些男性的大男子主義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四)自信獨立型
在當今,雖然男性依然占據著主導地位,但時代畢竟在發展,人們的思想也越來越進步,男女平等的口號已成為共識,并漸入人心。所以在當今的電視熒屏上,也不乏自信獨立、帥氣干練的女性形象,這對女性的傳統觀念和社會地位的轉變,是一個良好的發展開端,盡管它還比較稚嫩,但畢竟邁出了一步,還是很令人欣慰的。
范冰冰在為諾基亞N9廣告中的代言形象,無論造型,還是廣告詞,都盡顯干練和霸氣,讓人頗感震撼。那酷似男性的職業短發、睿智冷靜的表情、干練的黑色西裝以及個性的廣告詞:“我能經得住多大詆毀,就能經得住多少贊美,如果忍耐算是堅強,我選擇抵抗,如果妥協算是努力,我選擇爭取。如果未來才會精彩,我也絕不放棄現在 ……諾基亞N9,不追隨”。范冰冰的本色出演塑造了一類新廣告女性形象,自信、自強,有著自己的獨立思想。這類女性形象,可說是女性傳統形象在電視廣告中的一大突破,這也為很多廣告媒體女性形象的制作與傳播起到很好的啟發和影響作用。
二、電視廣告中女性形象的影響
(一)正面影響
1.刺激消費
女性形象自身有著很多獨特的優勢,例如柔美的外形,端莊的氣質……廣告中合理運用女性形象,可以強化受眾的某些認知情感,使其產生情感共鳴和心理認同,并進而形成對廣告商品的價值認同,最終引起消費行為。
2.引領示范
自信獨立、積極向上的新時代女性形象恰當運用,尤其是在公益廣告中,將產生良好的公共認知度和社會影響力。這種女性形象能很好地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從而鼓勵和激發更多的女性關注自身,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與男性平等競爭,共同進步。
(二)負面影響
1.誤導消費觀
廣告商為了吸引受眾,會在電視廣告中用各種廣告手段通過女性形象進行商品渲染,如女性嫵媚的面龐、嬌艷的身姿等,這種渲染極具迷惑性,會掩蓋或者削弱消費者對于產品的實質性關注,失去原有的堅持和判斷,忘記消費的應是產品而非廣告的表象,從而在選擇商品時出現盲從,造成不理智消費,甚至形成模式化消費。
2.誤導審美觀
電視廣告對女性外表的刻意渲染,還容易誤導受眾的審美觀,甚至出現審美偏差或扭曲,從而忽視對自身內在修養的追求和提高。“女為悅己者容”,這一說法本無可厚非,但女性若一味迎合男性的某些審美需求,就有可能迷失自我,失去應有的自尊、自信甚至自強,進而影響在就業、家庭等各個方面的地位。在這種惡性循環模式下,男女社會地位的真正平等就很難實現。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對美的追求應建筑在不以逢迎為目的的基礎上。
3.誤導價值觀
古語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充分說明環境對人的影響之大。對身心尚未健全的青少年來說更是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電視廣告中男女意識形態的偏離和不平等性別意識的表達,將對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造成負面影響。青少年,其價值觀、人生觀都正在形成時期,這些不正確的觀念勢必會影響到其價值觀的形成。社會是由一代又一代不斷成長并融入其中的青少年所組成,其不正確的價值觀將會對社會的總體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
三、電視廣告中女性形象的改進策略
(一)樹立正確的、健康的女性形象觀念
想要改變傳統社會女性地位的從屬觀念,必須樹立正確的、健康的女性形象觀念。這要從改變傳統思維中的刻板印象開始,同時女性自身也需加強自我意識的覺醒。女性乃至整個社會應充分認識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健康的女性形象美,要從女性的自尊、自信、自強等綜合方面來注意,內外兼修,而不是僅僅局限和束縛于男權文化中的所謂的“美” 。只有整個社會的思想觀念和文化氛圍得以改善,才能把更具體的女性形象美植于電視廣告中,同時反過來影響和改變社會。
(二)增強制作方、播出方的社會責任感
商業以追求利潤為本,但在追求利潤的同時,也不能不顧社會影響。作為廣告制作方、播出方,在運用女性形象時應嚴格把關,盡量避開粗俗的主題,膚淺的表現形式,堅決拒絕制作和傳播具有性別歧視的廣告。要有社會責任感,要積極承擔起時代重任。通過塑造具有綜合素質美的女性形象,展現出新時代女性獨立自信、健康e極的一面。
(三)加強受眾的監督和反饋
受眾接受信息有一個選擇、接受、并反饋的過程。對電視廣告所傳達的信息并非全盤接受,而是有所選擇的。廣告的目的就是要影響受眾并產生一定效果。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就要求廣告受眾必須具有良好的修養、清醒的頭腦、客觀公正的判斷力,拒絕性別歧視和形象扭曲,樹立起監督意識,從而形成信息的直接或間接反饋,使電視廣告行業朝著綠色健康的道路發展。
(四)積極完善廣告法律法規
在我國,關于廣告管理的法律法規有明文規定:禁止女性歧視。但在法律的具體定義、實際操作和執行過程中仍存在較大漏洞和缺憾,這就使得部分廣告商趁機鉆空。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應積極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和建立起完備的廣告媒體運行制度,建立健全受眾監督機制,對違法違規的廣告部門嚴加責罰,從而形成對女性的法律保護權威。
結論
女性形象在電視廣告中的成功運用,能起到宣傳商品或者服務的目的。只有懂得正確合理的欣賞和運用才是有益的廣告宣傳。在當代,應打造“以人為本”的和諧理念。電視廣告在利用女性形象為廣告增色時,要建立在健康、平等、時尚的基礎上,體現出人文色彩和人文關懷,打造出當代女性形象的新內涵。
參考文獻:
[1]夏琳.淺談廣告創意中的3b原則[J].華中農業大學科教文匯.2006,(12):9.
[2]吳廷俊、鄭h.電視廣告中女性刻板印象解析[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5):4.
[3]李巍.設計家――女性形象廣告[M].第一版.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89.
[4]羅秋蘭. 廣告中女性形象塑造批評[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2): 11-12.
【關鍵詞】《新疆日報》 新聞圖片 女性形象 刻板印象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塑造的。”①西蒙·波伏娃一語道破社會和文化因素對女性發展的決定作用。1978年,在美國傳播學者塔奇曼與其他人合著的《爐床與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這本書當中,正式地將女性媒介形象當做傳播學問題來研究。媒介作為社會文化因素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女性角色規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美國著名的專欄作家、傳播學家李普曼在他的著作《輿論學》中,提出“刻板印象”的概念。 “刻板印象”是指人們對事物的含義用確定性和穩定性來代替其意義上不確定不穩定,由于種種原因,對事物形成一種簡單的理解習慣??贪逵∠笫怯善娨鸬模瑫r會加深這種偏見。在性別問題和種族問題上,刻板印象表現得尤為明顯。在我們的社會中,自古以來對女性就有一些偏見,例如柔弱、女子無才便是德,重男輕女就是由這種偏見所導致的,并且由于這些看法使這種偏見在人們的意識中更加根深蒂固,以至于某些高度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仍然無法根除和改變這些對女性的刻板印象。
《新疆日報》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黨報,是反映黨的政策精神的主要載體,對新疆婦女的情況報道很多,其中涉及婦女婚姻家庭、社會勞動、參政議政、文化教育、就業創業等多方面的內容,對研究少數民族地區黨報再現女性形象的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文通過對2012年《新疆日報》圖片中女性形象進行內容分析,試圖探討以下問題:《新疆日報》的議題設置中是否存在女性類型化;如果存在,這些類型化的女性形象分為哪幾類。
本文采用定量分析,選取《新疆日報》2012 年1月份共30期報紙新聞報道中,以主要人物身份出現的94個女性形象的總體特征進行概括性描述;然后,運用文本分析法對樣本文章進行定性分析,進一步探討女性形象背后深層的性別意涵。關于性別刻板印象的定義分析單位選取,主要借鑒魏國英在《女性學概論》中對性別刻板印象的定義及分析?!靶詣e刻板印象是關于男女兩性應具備的心理特征和所從事活動的相對固定的看法。性別定型包括4個方面:外表形象;人格特性;角色行為;職業?!雹趨⒖紝W者對性別刻板形象設定的指標,將每一位女性人物都依據下列指標進行分類和編碼。這些指標是:
年齡:分為少年兒童(18 歲以下)、青年(18-35 歲)、中年(36-60 歲)、老年(60 歲以上)、不詳五類。
城鄉:分為城市、農村、不詳三類。
文化程度:分為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生、不詳五類。
職業:分為表演者、弱勢群體(病人、殘疾人、低保戶、孤兒、孤寡老人、特殊乘客、)福利院工作者、公交司機、環衛工人、村官、家庭角色、教師、農民、人大代表、社區人員、務工人員、學生、運動員、展示者、政協委員十六類。
民族: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回族、柯爾克孜族、不詳等六類。
品性:分為吃苦耐勞無私奉獻、敬業自信不斷進取、熱心慈愛溫柔細膩、理智獨立勇敢果斷、接受幫助感恩滿足、不詳六類。
經過對圖片中女性形象的年齡分析,我們得出《新疆日報》圖片新聞當中主要女性年齡階段定位在了青年女性,其次是中年和老年,反映較少的是女性兒童和青少年。進一步研究《新疆日報》圖片新聞中高頻率出現的青年女性的職業情況,我們發現,青年女性當中以表演者身份出現在圖片新聞中的比例最高,因此我們得出《新疆日報》所反映的青年女性大多數為光鮮亮麗的舞臺上的表演者,是集中“被看”的客體。另一個被《新疆日報》圖片新聞所關注的群體是老年女性,老年女性當中孤寡老人、低保戶、病人、特殊乘客等弱勢群體所占比例總計為60%;而有工作的老年女性所占比例僅為7%。綜合上述,我們得出以下結論:《新疆日報》圖片新聞中的女性年齡構成并沒有反映真實情況,所反映的青年女性多以表演者形象示人,而老年女性多低保戶、孤寡老人等弱勢群體示人。
通過對樣本的“城鄉”這一指標進行量化統計之后,筆者發現《新疆日報》圖片新聞中城鄉分布狀況與現實情況不符,其擴大了城鎮人口比例,縮小農村人口所占比例?!缎陆請蟆愤^分關注城市女性,忽略農村女性。
通過對《新疆日報》新聞圖片中的女性的民族成分的量化統計分析之后,筆者發現其中漢族女性所占比例較少,而少數民族女性所占比例較多,其中以維吾爾族女性最為突出。進一步分析維吾爾族女性的職業情況我們發現,在《新疆日報》圖片新聞中出現的維族女性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病人、孤寡老人等弱勢群體;其次為舞臺表演者。可見《新疆日報》圖片新聞中出現的維吾爾族女性已經產生了類型化印象。
經過對《新疆日報》新聞圖片中女性形象的品行的量化統計分析我們得出,《新疆日報》圖片新聞中女性形象以展示溫柔慈愛的女性特質的比例最高,而與之相對的富有理智獨立的男性特質的女性形象則比前者少近二分之一。我們可以看出,《新疆日報》圖片新聞中的女性形象以展現女性特質為主。其次占比例較高的女性品性則是接受幫助富于感恩之情的女性形象。進一步分析此品性的女性形象的民族構成,我們發現,接受幫助富于感恩之情的女性形象當中,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女性比例為將近1:1,而事實上,全區漢族與少數民族的人口比例為2:3。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在《新疆日報》圖片新聞的女性中,少數民族接受幫助的比例遠高于漢族。也就是說,《新疆日報》圖片新聞中少數民族女性接受幫助富于感恩的比例更高。接受幫助富于感恩之情的女性所占比例最高的是中老年女性。在這里,接受幫助的中老年女性就成了一種類型化女性形象。
經過上述統計與分析,在這里我們可以作出以下結論:
1、《新疆日報》圖片新聞中存在對女性的刻板印象
上述從數據分析了女性形象在《新疆日報》新聞圖片中的呈現。我們可以驗證《新疆日報》對女性形象的類型化呈現是真實存在的。
2、表現方式
首先,《新疆日報》圖片新聞中的女性形象的年齡比例、城鄉人口比例、民族成分比例并沒有真實反映全區實際人口結構。
從年齡比例上來講,《新疆日報》集中報道了青年女性和老年女性,忽略報道了女性兒童和少年女性。其中,從青年女性的職業狀況我們可以看出,《新疆日報》圖片新聞中的青年女性以表演者形象出現的比例是最高的。青年女性受舞臺下的觀眾、節目現場的攝像師、報紙出版前編輯和報紙前的受眾的四重挑選和“凝視”,青年女性在舞臺上表演節目已經成了《新疆日報》反映女性形象的一個刻板印象。
另一個被《新疆日報》圖片新聞集中報道的是老年女性形象。通過分析老年女性的職業狀況,我們可以發現,所報道的老年女性絕大多數為孤寡老人、低保戶等弱勢群體。
從城鄉人口比例上來講,《新疆日報》過分關注了城市女性而忽略了農村女性,進一步分析農村女性的品性我們可以看到,農村女性中有三分之一都是接受幫助而充滿感激的女性形象。也就是說《新疆日報》報道主體不是農村女性,即使報道農村女性也多從為接受幫助者的形象為主。
從民族比例上來講,《新疆日報》擴大了維吾爾族女性所占的比例,通過進一步分析維吾爾族女性的職業特點我們可以看出,所突出報道的維吾爾族女性可以大致分為以下三種類型化女性形象: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弱勢群體和舞臺歌舞表演者。也就是說,《新疆日報》已經形成了維吾爾族女性的三種刻板印象。
在人格品性上來講,首先女性形象被扁平化,尤其以溫柔慈愛富于女性特質的女性最為突出,而與之相對的果斷理智的富于男性特質的女性形象僅占前者的二分之一。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新疆日報》所報道的女性形象仍舊以報道富于溫柔慈愛的擔任家庭角色如“母親”等身份的女性形象為主,這使得《新疆日報》中的女性缺乏立體豐滿形象。當被塑造成正面人格時,一般是孝順、顧家等女性典型“賢妻良母”類固定形象,符合大眾的心理認知。
《新疆日報》圖片新聞所反映的接受幫助而富于感恩之情是女性形象的第二大女性品性。再看充滿感恩之情的女性當中,少數民族女性所占比例被提高。從年齡比例上看,接受幫助而充滿感恩之情的女性絕大多數都是以中老年女性來承擔。也就是說,接受幫助而感恩的中老年女性是《新疆日報》圖片新聞所報道的另一個女性刻板印象。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新疆日報》圖片新聞中女性形象存在以下幾個女性刻板印象:弱勢群體中的老年女性,維吾爾族女性人大政協代表,青年維吾爾族女性弱勢群體,維吾爾族女性歌舞表演者,溫柔慈愛的女性,中老年接受幫助而感恩的女性。這些類型化的女性媒介形象并不能真正代表現實中的女性的真實生存狀態,這也印證了波伏娃的那句“女性是被塑造的”。這些類型化的女性形象便是被塑造出來的,是新聞工作者思維中對女性的刻板印象的真實呈現,并通過新聞強化了女性在受眾心中的這種刻板印象。在這種情況下,傳者與受眾互動的結果是對女性的刻板印象不斷的強化。長此以往,對女性生存狀態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作為新聞工作者,應該提高自身素質,避免落入對女性刻板印象的思維定勢中,消除性別歧視,從而減少甚至消除在新聞報道中對女性的誤讀現象,使女性媒介形象從邊緣走向主流。
參考文獻
①西蒙娜·德·波夫娃 著,陶鐵柱 譯:《第二性》[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526
②魏國英:《女性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關鍵詞:亦舒,女性文學
以前,很少有以女性作為寫作主體的文學作品,這類作品通常把與世抗辯作為一種寫作姿態,那種與世抗辯的姿態也改變了女性形象在傳統文學中的缺席地位,而 “女性主義文學”這一概念在我國評論界出現于80年代后半期,90年代大量使用。
在這些作品中,將女人塑造成為了一個獨立的、獨特的角色,文學作家站在女性的立場和視角上,用有別于男權審美標準的獨特的女性審美來詮釋女性。女性文學也有廣狹義之分,廣義的女性文學是指女作家的一切創作;狹義的女性文學則指女作家創作的富于女性意識的文學文本,可以稱之為“女性主義文學”。女性文學中的代表作家有張潔、張辛欣、殘雪、陸憶敏、薩瑪、王小妮、伊蕾、翟永明、張燁等等,不勝枚舉。論文參考。
亦舒是香港“女性文學”作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其透過對女性婚戀、情感糾葛的分析,進而深入探討女性與外部世界的聯系。她的作品多以第一人稱視角為主,“我”這個人稱代詞以女性居多,從而對女性的心理得以細致的剖析。真實地反映了都市女性在面對出現松動與裂痕的男權價值體系時心理、生理上的抗爭與矛盾。在塑造了都市眾生相的同時,亦舒小說鮮明的女性主義意識是它有別于其它言情小說的最主要原因。
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一句話是“一個人可以依靠的,終歸只有自己。”。她認為女性只有獲得獨立生存的能力,才能被社會、被他人所認可,才能跳出傳統社會給女性定義的枷鎖。社會生活中,安逸的生活會使女性的思維麻痹,例如其作品《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天天吃喝玩樂,做醫生太太”、《流金歲月》中的蔣南孫家境富足,努力向學,卻頻頻被祖母諷刺說“女孩子,至要緊是嫁個好人,讀那么多書作什么?”,這些長久以來的社會文化標準通過長時間的潛移默化,根深蒂固的使女性將自己自身的價值取向有了模式化的定義,從小又因受到的教育使女性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弱勢群體,需要討好男人的一種群體。這種思想無聲的侵蝕使女性對自我的認知走向了一種錯誤而又可怕的方向,在女性的主體意識中抹殺“女性自我”、“女性個體”的存在,這對于女性群體來說是可悲的,最可悲是她們在傳統文化教育和社會背景的大前提下認識不到自己的可悲。如《我的前半生》中的周太太、王太太……連文學作品中的名字都被略去,只留下一個“某太太”的稱號。
在男權意識的強勢壓迫下,只有當女性擺脫傳統定位的“第二性”依附心理,走入社會,獨立面對承擔自己的生活,才能找回自我。女性作為被男性視為另一族群,在社會上打拼只會更加艱難:“現代女性非得裝成最堅強最大方不可,否則,會被譏笑為不懂自愛自重。” 不得不指出的是,生活在出現松動與裂痕的男權價值體系下的都市女性又是矛盾的。亦舒筆下的女性很多都宣稱:“真正的男人,是保護女人的男人,一切以她為主,全心全力照顧她心靈與生活上的需要。”、“所謂丈夫,是照顧愛護撫養妻子的人,愿意犧牲為妻子家庭共過一輩子的人,自問做不到這些,最好少自稱是人家的丈夫。”等等,被保護欲與現代女性經濟獨立論、反抗父權觀有著明顯的必然沖突,但這一沖突卻又在亦舒小說中得到消解,因為在小說中很難找到“男性需要通過對女性的保護來反射兩倍大的男性形象”。
亦舒小說對女性性意識的描寫很少且隱諱,但小說中時代女性報復男性或獻身男性,都是建立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身體而不受任何道德觀念的約束的基礎之上的。亦舒小說對男女兩性中的性開放意識持平等態度,男人“風流成性一樣找不到好妻子”。文本中也有著對大男人主義者“處女情結”的鄙視與嘲弄。在《玫瑰的故事》里,黃振華在結婚前夕從別人口中得知未婚妻蘇更生曾結過婚,方寸大亂之下追著蘇更生說:“我會原諒你的”,蘇更生卻義正辭嚴:“我有什么要你原諒?我有什么對你不起,要你原諒?每個人都有過去,這過去也是我的一部分,如果你覺得不滿,大可以另覓淑女,可是我為什么要你原諒?你的思想混亂得很,女朋友不是處女身,要經過你的偉大原諒才能重新做人,你以為你是誰?”蘇更生有權利要求真正的愛與尊重,這來自于她心理上的自立,更來自她經濟上的自立。若對方不給,她不必遷就他。這是標準的女性主義的姿態。
對于傳統作品女性形象定勢的顛覆體現了亦舒獨到的女性審美,卻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她在人物塑造上的片面性。她的大多數作品幾乎將階層與女性類型進行了簡單化的一對一綁定,既出身中產的“玫瑰型”和出身底層的“野草型”。出身中產階層的女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盡管辛苦,卻生活無憂富足,像是花店中的玫瑰花,寂寞、精養。而出身底層的女性則多數命運坎坷,經歷重重磨難才能贏得獨立,像是石縫中的野草,堅韌、頑強。這種將階層與女性類型簡單粗暴的壓模定型化的處理,未免有些限定了她作品中女性形象的開拓空間,使得某些實際存在的,獨特的女性特性、心態無法在她的作品中得以充分展現。打破了傳統文學作品中固有的性別偏見,卻又掉入了較為片面的女性形象類型化的誤區,這是讓人較為遺憾的。
亦舒的作品主要用形象塑造來突出女性,導致其作品中的男性大都被湮沒在突出的女性形象背后,可以說是對男性形象的漠視。然而字里行間中男女主角的情感碰撞,又可以看出亦舒對兩性意識的獨特觀點。在男權社會中,女性沒有自由,沒有自我,一切的倫理道德為束縛著女性,當她選擇一個男性,并嫁給一個男性,她就變成男性的附屬品。亦舒反對這些舊有的觀點,反對大男子主義,也反對軟弱、只知道尋求依賴的女性。她渴望真正意義上的兩性平等,責任和權利平等的存在。
我們可以看到女性意識伴隨著女性文學的逐步發展緩慢覺醒的一個過程。打破了傳統對女性形象的塑造,主動書寫代替了被動描寫,打破了女性文學因為傳統文學中主流話語的強制干預而缺乏獨立性的局面,建立起了一種全新的話語秩序。
亦舒的大多數作品描寫并不著重于“反抗”壓迫的兩性對抗,而是在承認自己的女性身份的基礎上擺脫男權意識的影響,書寫獨立自主的女性話語。在社會不斷發展,男權價值體系逐漸松動的時代,女性應如何自處、自立、自強、自愛,始終是她想要探究和描寫的主要話題。
亦舒小說從寫作效果來看,不是生理性別而是女性的主體意識,作為新的精神而注入到作品中,將時代女性的獨特經驗、群體感受、生存困境、矛盾心理一一展現,它是以非常感性而生動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論文參考。論文參考。在對男性霸權主義進行批判之后,對樂于與女性“合作”,與之站在同地平線上的男性予以接納和贊揚,從而使其“性別歧視”較為溫和。在當代作品中,亦舒以其鮮明的女性主義意識抒寫出時代女性內在感受,不沉湎于虛幻的愛情,反而揭示愛情的虛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