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15:32:05
序論:在您撰寫環境問題的特征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觀看新聞節目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電視新聞具有畫面直觀、內容生動、形式多樣的特點,并且善于反映新聞事件的全貌,對新聞事件進行立體式的解讀。而媒體競爭環境下,電視新聞節目也在面臨新的競爭挑戰。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營造節目特色成為電視新聞節目發展的需求所在。
1 媒體競爭對電視新聞節目的影響
信息時代媒體之間的競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激烈。電視新聞作為傳統的主流媒體,長期以來獲得受眾的廣泛認可,擁有大量的受眾群體,例如中老年群體往往習慣于每天觀看固定的新聞欄目,這是他們了解時事政治、關注生活資訊的一個重要渠道。同時電視新聞所面對的競爭和挑戰又是不言而喻的。盡管受眾獲取新聞的需求是穩定的,但信息時代,在傳統的主流媒體之外受眾可以擁有廣闊的新聞獲取途徑。智能手機發展以前,受眾可以選擇計算機互聯網閱讀新聞,而不必依賴于固定的電視終端。隨著智能手機的異軍突起,以及各大門戶網站在用戶服務方面的競爭,受眾可隨時借助智能手機閱讀網站精選的熱點新聞內容。所以媒體競爭對電視新聞節目的影響首先表現為受眾群體的變化。擁有廣泛且固定的受眾,電視新聞媒體才能確保收視率,并由此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創造。從這一角度來看,媒體競爭還將推動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創新。新媒體固然可以在新聞時效、網絡互動方面為受眾提供更為便捷的服務,搶占受眾群體,但新聞內容主要是文字和圖片的集合,少部分新聞會引用電視采訪的視頻畫面,視頻時間通常非常有限。因此,媒體競爭環境下電視媒體可以憑借自身的優勢,不斷推陳出新,帶給受眾高品質的新聞節目。
2 電視新聞節目特色營造的需求
電視新聞節目特色的營造成為應對媒體競爭的必然選擇。媒體競爭環境下,電視新聞欄目需要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創造。一方面,收視率直接影響到新聞欄目的生存和發展。電視新聞的策劃、編輯、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成本,如果新聞節目不能實現較高的收視率,就會在與其他新聞媒體的競爭中失去優勢,影響欄目的經濟效益?,F如今電視臺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新聞節目眾多,但同質化問題也比較嚴重。例如,同樣一則新聞主題,不同欄目都會采用相同的新聞圖片,解說語言如出一轍,節目缺乏新意,收視率也就無從談起。相反,《朝聞天下》、《第一時間》等新聞節目,其特色鮮明,內容豐富多彩,能夠有效迎合受眾的需求品味,受眾群體也會對節目持久關注。因此,電視新聞必須對欄目本身有明確的定位,通過主題策劃、新聞采編、現場解說,營造節目特色,樹立欄目品牌。另一方面,從社會效益角度來看,電視新聞本身肩負著輿論領航的使命,新聞是黨和政府的喉舌,電視媒體要想樹立媒體公信力,就必須通過有特色的新聞節目吸引受眾,才能促進受眾對新聞信息的傳播,從而發揮更廣泛的輿論引導力。
3 電視新聞節目特色營造的策略
為營造電視新聞節目特色,欄目組應科學組合節目內容,精心開展采編工作,開辟新穎的節目視角,展現貼心的主持風格,從而吸引受眾的目光,提高節目的品牌聲譽。
第一,科學組合節目內容。對于節目特色的營造,電視新聞首先應當確立節目本身的定位,進而科學匹配節目內容。以央視《第一時間》為例,其欄目定位清晰,內容不僅反映社會現實,還能給予人生活指引,既有經濟味,又有人情味,整體呈現出實用、鮮活、大氣的風格。所以節目的定位及內容構成對新聞特色的營造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節目特色的根基所在。欄目組應當根據服務的受眾對象,確定節目整體的風格韻味,然后將各類新聞內容進行有機融合,使時事政治、經濟生活、民生百態等信息發揮各自的輿論導向作用。
第二,精心開展采編工作。電視新聞節目若要體現風格特色,就必須在采編上下功夫。媒體競爭環境下,不僅媒體之間對受眾群體存在激烈的競爭,受眾自身對新聞內容的觀看也在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媒體與電視媒體之間的差異非常明顯,新媒體有快速、便捷、靈活的優勢,但電視媒體則有動態、深入的特點。正是基于這一特征,電視新聞節目可以通過采編環節,突出節目特色。在采集新聞素材時,采編人員應當善于捕捉獨家信息,如獨家照片、獨家采訪,全面把握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以便為新聞評論提供充分的依據。在新聞節目編輯制作過程中,工作人員要注重新聞形式的推陳出新,新聞雖有嚴肅性的一面,但也可以巧妙地將“硬新聞”實現“軟著陸”,增強諷刺和啟迪效果。而且畫面效果應當力求真實、細膩,這樣才能深入到受眾的內心,創造強大的感染力。
新媒體網絡文化產品的迅速發展對大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響越來越大,使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2]。面對新媒體網絡文化產品的雙重影響,高校育人工作者應轉變觀念[4],積極研究新媒體的規律,通過主動建設具有高校特色的網絡文化產品,開創高校育人工作的新局面[5]。因此,如何識別這些網絡文化產品和特征,增強網民的辨別能力,已經成為當前社會必須面對的課題。從當前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文化產品的種類看,當前的網絡文化產品主要包括以下特征:
一、當前網絡文化產品的特征
(一)網絡文化產品具有文化性。任何產品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屬性,網絡文化產品作為一種產品,雖然很多是虛擬性產品,但是它們同樣具有文化性。比如一些網絡圖片和文章,因為承載了80年代生人的記憶,所以深受這類人群的喜愛。不僅如此,它還給90后、00后展示了那一時代的時代特征和社會文化,使他們充分領略到了社會不同階段的文化特征,不僅增加了文化知識,還進一步提高了文化品質和素質。同時,一些文化產品具有較強的文化價值,能夠反映社會的整體核心價值觀和價值體系,給大學生以激勵、啟迪,讓他們真正融入社會生活中,不斷豐富思想內涵,創造更多的精神財富。
(二)網絡文化產品具有情感性。網絡文化產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它能夠使人產生價值認同。由于很多網絡文化產品兼具美感性、時尚性和藝術性等特征,因此它能夠被大眾接受。網絡文化產品的情感性主要是指文化文化產品首先要具備美感和藝術感等特征,只有具備了美感,網絡文化產品才具有吸引力,才能夠被大眾廣泛接受。大學生思維具有現代性和多邊性,對于網絡文化產品來說,只有具備了吸引力,才能引起他們的關注,促使他們更深層次地了解這一產品。以游戲《仙劍奇俠傳》為例,由于游戲界面具有美感,人物和背景極具美感,故事情節吸引人,因此當時深受大學生喜愛。
網絡文化產品情感性的另一個表現是時尚感。大學生作為社會中最活躍、對新事物接受度最高的群體,對于時尚更容易接受并樂于追捧。比如中國好聲音、快樂女聲等,都是隨著人們精神需求和時代特點興起的一類時尚節目,這些節目在實際的播放過程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深受廣大學生的歡迎。因此,當前網絡文化產品在設計和推出的時候都考慮了時尚性這一特征,以促進這一產品的銷售和傳播。
(三)網絡文化產品具有故事性。歷史之所以被人們喜歡并銘記在心,就是因為它的故事性,對于中國的古董來說,正是因為故事性才使其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和研究價值。網絡文化產品作為一個現代化的虛擬產品,與其他產品一樣,也具有故事性。它在傳播過程中能夠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增強讀者的文本黏性,并在使用中產生共鳴,深受學生喜愛。以宮崎駿的動漫為例,《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螢火蟲之墓》等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和現實性,學生在觀看的時候不僅能夠了解日本的文化,還能夠對愛、戰爭和和平等有更深層次的體會,網絡文化產品的故事性是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征。
(四)網絡文化產品具有創新性。與其他產品一樣,網絡文化產品想要獲得更廣泛的市場,滿足人們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就必須有創新性,只有作品不斷進行創新,持續提高產品的質量,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增強他們的滿意度。從當前網絡文化產品看,網絡文化產品的創新性主要有以下特點:首先,網絡文化產品非常重視理念的創新。通過深入了解后發現,網絡文化產品體現了專注、極致、口碑和迅速的基本特征,將理念創新放在首要位置。以QQ音樂為例,它打破了過去音樂只能通過下載或磁帶才能聽的界限,將在線和離線這一使用理念植入其中,從而獲得巨大成功。其次,在方式上具有創新性。當前,網絡文化產品在傳播方式上具有較強的創新性。以現代大型網絡游戲《英雄聯盟》為例,它不僅在制作上具有很強的創新性,能夠抓住青年的心,而且在傳播方式上,借助QQ、網站、人人網、視頻廣告等方式進行傳播,具有很強的創新性。
(五)網絡文化產品具有導向性。與其他產品不同,網絡文化產品具有較強的導向性,具體來說它具有一定的傾向性,比如依托某一社會事件產生的產品,它的導向性非常明顯。這種導向性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導向性可以引導學生向積極的一面發展,比如網絡上出現的各種助人為樂的視頻和網文,對于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健康、向上的價值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由于網絡具有虛擬性,并且很多時候很難做到有效監管,因此很容易出現各種消極的、負面的網絡文化產品,這些產品給社會大眾,尤其是高校學生帶來了較大的不利影響,從長遠來看,既不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又阻礙了社會的進步。
二、完善途徑
隨著現代化技術的發展,在新媒體背景下,網絡文化產品對社會,尤其是對高校學生的影響比較大,因此,在實際的網絡文化產品開發中和傳播中,針對存在的問題,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一)進一步健全保障機制。從當前網絡文化產品的使用情況看,很多網絡文化產品,尤其是一些高校的網絡文化產品還沒有將這一產品放在學校發展的重要位置,很多學校并沒有針對這一產品建立完善的創作機制,在產品的創作流程上缺乏規范性和專業性,因此在產品的開發和供給上供不應求。同時,在一些高校中,由于沒有創造型人才作為保證,創作隊伍參差不齊,缺乏必要的專業性指導,持續性不強,因此,必須進一步健全保障機制,尤其要注意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不斷提高開發人員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網絡文化產品的創造提供人才保障。
(二)加大傳播力度。網絡文化產品在創造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很好的想法和經驗,但是由于受限于各種原因,它不能在一個很好的平臺上進行傳播和推廣。一些網絡產品開發商并沒有建立起一個系統化、矩陣化的平臺,因此很難很好地傳播?;诖耍W絡文化產品必須不斷拓展傳播渠道,通過各種現代化的傳播手段,比如微信、微博、網絡平臺等方式,加大傳播力度,將好的網絡文化產品介紹給學生。
(三)進一步提高產品的質量。網絡文化產品的功能主要是娛樂大眾,并在這一過程中承擔著將積極、健康的理念傳遞給使用者的使命,尤其是對高校學生來說,網絡文化產品擔負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目前網絡文化產品良莠不齊,很多產品缺乏亮點,比較枯燥,缺乏趣味性,很難吸引學生的目光?;诖?,在網絡產品的開發上必須重視網絡文化產品的質量,緊扣時代主題,提高產品質量,從而達到進一步提高高校學生思想的目的。
1.字位文體標記。字位包括語言的視覺中介,亦即書寫系統,即標點、拼寫、排版、字母和段落結構等。針對此類新聞報道,其字位文體特征則體現在段落結構,標點和超鏈接的使用上。
段落里句子較少。在科技新聞報道當中,每段句子較少,閱讀難度也會相應降低。段落之間有空行,為讀者提供了適當的休憩,讓讀者保持興趣和新鮮感。
逗號和引號使用頻率較高。新聞報道需要為讀者更多的信息,而逗號就能起到這個作用。引號較多,常引用他人的話語,目的是為了讓新聞報道更具有權威性,讓科學研究更具有客觀性。
超文本鏈接的使用是環境類科學新聞報道的另一個顯著特征。在超文本結構中,每一個加下劃線關鍵詞都可以鏈接到相應的文本,從一個站點就可以獲取多個站點擁有的相關信息,了解更詳盡的背景知識。
2.詞匯文體標記。難詞相對較多。難詞至少含有三個音節,不包括有屈折變化的和專有名詞。此類報道的難詞較多,讀起來有些困難,但是文體正式度很高,更具權威性。專業術語使用也比較頻繁,這些生物和化學詞匯雖然增強了閱讀難度,但更具科學性和準確性。專有名詞在此類報道中也很普遍,這也是新聞報道和科技類文章共有的文體特征。雖然為了節省篇幅,傾向使用縮略語,但其強調準確性和科學性,專有名詞都是以完整形式出現,并未使用縮略語,文章變得更有說服力。
3.句法文體標記。
(1)句子類型。形式完整的英語句子根據形式構造的規則性可以分為“大句”和“小句”。大句分為兩大類:簡單句和復句。為了使文章承載的信息量更大,環境類的科技報道通過句法組合,多使用復句。根據功能的不同,句子也可以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此類文本,雖然其句式種類較為單一,幾乎只用了陳述句,卻符合新聞報道的特征,使信息具有真實性和科學性。
(2)句子長度。句子長度作為衡量文體是否正式的標準,句子越長,語言就更為正式。一般英語句子的長度為17.6個詞,環境類的科技新聞報道的句子長度已經遠遠大于一般英語句子的長度,所以它的文體正式度更高。
(3)從句類型。名詞和動詞詞組結合,形成的語法結構就是分句??萍碱愋侣剤蟮蓝嘤脧秃暇浜筒⒘袕秃暇?,分句的數量自然就很多。為了確保準確性和科學性,新聞作者就需要用多種分句,對研究或實驗做詳細地描述,提供更多的信息,使文章結構更連貫。
(4)短語類型。短語有六種形式:名詞短語、形容詞短語、副詞短語、介詞短語、屬格短語、動詞短語。本文主要從名詞短語和動詞短語來分析環境類新聞報道的文體特點。
文體學中,名詞短語具備多種句法功能,可在句子中充當主語、賓語、補語和狀語。名詞短語越多,語篇越復雜。不難發現,此類本文的名詞短語基本占據篇幅的一半左右,每個名詞短語的單詞數都基本大于三個,名詞短語又有較多的修飾語。理論上,修飾語可無限添加,尤其是后置修飾語。雖然長短語增加了文章的難度,卻增大了文本的信息量。
動詞短語指的是以主動詞為中心詞的詞組,可附加其他助動詞,否定助詞和否定副詞。而分析動詞短語的文體特征,主要分析它的時態和語態。
時態是一種動詞形式,不同的時態用以表示不同的時間與方式。英語有16種時態,本類文本一般只用了兩種時態:一般現在時和一般過去時。一般現在時表示通常性、規律性、習慣性、真理性的狀態或者動作的一種時間狀態,所以新聞報道常用一般在時來歸納總結事實。一般過去時,科技新聞報道中也很常見,作為新聞報道的一個小類,它主要是告知讀者最新出爐的研究成果,需要更為客觀的描述,不許帶有任何個人偏見。
語態是動詞的一種形式,說明主語與謂語動詞之間的關系。英語語態有兩種: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一般認為,被動語態能增加語言難度,其語氣更正式。再者,主動語態用詞少,語言簡練,降低了閱讀難度。環境類科技新聞涉及到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和人類活動息息相關,有些實驗直接拿動物甚至人體做研究,為了凸顯人類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所以環境類科技新聞報道一般用主動語態。
關鍵詞:環境形態;感知特征;建筑設計
中圖分類號:TU-8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6)11-0166-02
1 概 述
要解決建筑物與周圍環境形態以及人們主觀感官特征之間的問題,就要首先處理好感知維度下環境對建筑的影響,這也就意味著第一步就是通過主體體驗來逐步把握建筑物周邊環境的感知屬性特征,這就包括審美、情感以及記憶聯想等等各個方面;再把這些環境特征運用到建筑設計中去,以主體感官特征將建筑與環境充分聯結起來。
建筑物對于周邊環境形態以及感官特征的表達是通過了一種間接的方式,環境形態與感官特征必須要經過人們的主觀意識的處理,才能以人們的感官體驗為目標,達到影響介入自然環境中的建筑物的各種形態和空間結構等方面的目的。這種間接的影響方式將建筑物與周圍環境兩者之間在人們的主觀體驗上建立了聯系,這也是建筑物能夠擁有一定生命力的體現。
2 環境形態對于建筑設計的影響
建筑物對于周邊環境的融合和運用, 與建筑物的整個發展歷史有著不可磨滅的緊密關系, 這不僅隱藏在建筑物所能夠表現出來的各種建筑形態之中, 又能夠在建筑物的表象中看到建筑物本身與周邊環境之間的多種脈絡關系。尤其是在當代各種建筑理論的充斥與影響下, 建筑物與周邊環境的相互需求和相互影響的重大意義已經開始逐漸得到了人們的不斷認識和不斷理解, 因而這也就催生了建筑環境觀,并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與進步。人們不僅可以通過自然環境和文化內涵的方面去理解建筑設計和周邊環境要求的重要含義, 還可以從心理層面上以及審美等方面去嘗試解讀建筑設計與周邊環境的協調之美、和諧之美。
現代的建筑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在這個過程中環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產生的影響幾乎是無處不在的。才根源上講,早在我國的古代甚至于遠古時期,中華民族的先人們就有了古代建筑學的風水觀,這也充分說明了,人們一開始對于周邊環境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經過不斷的發展,人們已經基本清楚了解了周邊環境對于生活、生產的重要性,這也就使得建筑觀念上開始逐步重視環境的重要意義。建筑環境觀得益于人們對于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更加清晰的認識,隨著建筑的不斷發展,建筑的環境觀也是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建筑環境觀源于建筑實踐,而建筑環境觀又在推動建筑實踐的發展進步。這也充分說明我們不僅要通過自然環境的表面去理解和認識環境,更應該經過人們主觀意識的消化吸收,形成更易于理解的觀念,推動建筑環境觀不斷發展進步。
3 感知特征對于建筑設計的影響
感知特征對于建筑設計影響的研究是以人們的主觀感知體驗為基礎的。在人們一開始進行對于建筑和環境的主觀感知體驗時,建筑和環境都被人們視為審美的客觀對象,這時人們最為強調的就是視覺的感知。這種主觀感知的順序和方法也同樣逐步滲透到文化領域,在對文化環境的主觀感知中同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在審美感知中,建筑和環境主要是被視為一件事物的外在特征。人們對于自然、人文以及建筑和城市的各種主觀態度和文化訴求都是在從不同的層面反映人們的審美感知。具有較為良好的視覺感知的建筑環境可以充分誘導人們的主觀感知系統隨之產生視覺方面的興趣和心里方面的感覺和刺激,所以人們主觀的審美感知在對建筑環境的感知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隨著人們對于建筑環境認識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建筑環境的其他主觀感知也得到了逐步的發掘與發現。嗅覺、聽覺等等都可以對建筑環境進行充分感知的感知系統與人們對于建筑及其環境的感知特征構成了完整的感知體系。
4 完善以環境形態與感知特征為基礎的建筑設計的 建議
環境形態和感知特征對于建筑設計有著多方面的影響,其中建筑的環境感知就是屬于多維度的感知體驗,這也就促使建筑的環境感知不斷的推動著建筑設計在形態與空間方面的發展進步。
4.1 從視覺感知方面推動建筑設計的完善
對于視覺感知的重視由來已久,這無疑是因為視覺是人們最為重要的感知方式之一,視覺是人們享受美感主要依賴的方式,也是最先對一各事物做出美感判斷的感知方式。在建筑環境的,尤其是復雜的建筑環境下,必須首先完善視覺感知對于建筑設計的要求,只有先滿足視覺感知,才能使人民進步一探索其他方面的美感,并且可以牽引出建筑設計的主題和目標。
4.2 從聯想感知方面推動建筑設計的完善
人們對于一棟建筑的感知除了一開始的視覺感知,其實之后最為重要的感知是聯想感知,通過聯想感知,人們可以將諸多的建筑元素進行聯想、想象,推動對于這個建筑設計的理解。
同時,建筑環境中的各種可以被感知的元素都為聯想感知提供了素材,當人們對于建筑及其環境中的諸多感官因素進行整合時,人們的聯想感官就可以實現對整體建筑及其環境的有效感知。這也就為設計師以及建筑師的設計方案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充分把握整體的感知素材,使人們能夠發揮全面的聯想感知。
4.3 從環境方面進行感知以推動建筑設計的完善
環境方面在建筑設計上的逐步滲透是一種十分值得研究的方式方法。在古代,我國南方的很多私家園林就是從環境方面入手,采用多種增加層次的方法,設計出了引人入勝的建筑景觀。這就是一種典型的環境滲透法,通過不同景觀之間的滲透,在較為狹小的面積內展現多層次、多維度的建筑之美。當然,環境滲透發也在現代得到了充分的傳承,發揮了巨大的建筑實踐作用。
5 結 語
對于建筑設計問題的探究不僅要從專業方法的諸多方面進行,同樣應該注意環境形態與感知特征對于建筑設計的巨大作用,處理好了環境形態以及感知特征對于建組設計的影響作用,就可以充分實現建筑物與周邊環境的和諧共處,更是對建筑設計的巨大突破。
對于環境而言, 建筑的介入往往會成為結構上的一個中心要素,既要統籌整體結構, 又要確立自身地位, 可以選擇高聳形態凸顯, 也可以選擇獨特造型凸顯, 總之, 建筑核心的確立對環境空間的表達具有最佳的表達效果。在創作實踐中不斷更新, 同時又與周邊環境發生了協調與融合, 但也有一些建筑在環境中消失和消隱, 這些現象都是建筑對環境形象的表達建筑是通過環境形象秩序出現混亂或缺乏的情況下進行自身形象突出的,這就可以充分實現環境形態與感知特征對于建筑設計的巨大推動作用。
關鍵詞:山區冬季高速公路;環境因素;交通特征;施工要點控制;相關問題
一、山區冬季高速公路特定的環境因素與交通特征
(一)環境因素
山區由于其特殊的地形條件和復雜的地質構造原因,使得大多數高速公路為了選取最經濟合理、安全可靠的施工方案,均依山傍水而修建;在選線時,一般分布于河流岸邊、溝谷坡道等處,道路兩側地形極不對等,一面為高山峻嶺一面為山澗懸崖,使得道路連續彎道多、彎道曲率較大、長大縱坡頻現、道路視距狹小,加之冬季雨雪多發,導致路面抗滑性能降低,安全性顯著變差。由于高山屬高海拔地區,氣候變化頻繁,使得瀝青路面的粘附性以及附著性急劇下降,嚴重威脅到行車安全。
(二)交通特征
由于高山區氣壓偏低、空氣密度小,汽車發動機的進氣系統受影響,導致車輛動力降低,車輛行駛性能極不穩定,道路交通的安全體系非常薄弱。這種特殊的交通特征決定了高山區的交通事故相比于平原地區有很大的區別,主要有:事故發生率較低,但重特大交通事故所占比例很高,事故形態惡劣,多為墜亡、翻車,多發于陡坡、急彎處;加之當地經濟發展相對滯后,醫療覆蓋率偏低,事故發生后,人員得不到妥善救治,所以事故造成的死亡率非常高。
考慮到這些因素,提高山區高速公路的路用性能,提高路面的穩定性、健全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成為發展山區高速公路的必由之路,當然,要想解決這一難題,除了建后的完善檢測、災后及時處置以外,在施工過程中,尤其是冬季施工過程的要點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冬季高速公路施工要點控制問題
(一)冬季施工特點及路面選材
針對高山區域的特定環境特征,結合冬季施工的實際情況,為了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和抵抗惡劣環境影響的能力,采用混凝土結構作為高速公路路面。由于冬季施工的環境條件極為不利,是工程質量問題的多發季節;而且,冬季施工質量問題隱蔽性很強,很多時候雖然在冬天開工,但大多問題在春季才會逐漸暴露出來,這樣一來給工程后期的維護帶來巨大的影響,加之高山地區氣候條件復雜,加速了質量問題的惡化,大大降低了高速公路的使用壽命;同時,冬季施工難度較大,需要計劃和籌備的時間比較長,但迫于工期限制,很多事故都是由于準備工作做得不夠,倉促施工造成的。
(二)山區冬季高速公路施工要點控制
1.施工溫度的測量與控制
首先要組織專門的溫度測量人員,負責溫度的測定工作,并在測溫前進行玄門的培訓工作,落實責任到人。其次是準備測溫工具,目前常用的測溫工具主要有測溫百葉窗和溫度計兩種,在測溫百葉窗的選取時其規格不能小于300mm*300mm*400mm,距路面要在1.2m左右,最重要的是要放置在通風良好的地方;為了更加精準的測定實時溫度,也可以利用溫度計進行測量,利用自動溫度記錄儀,自動同步每個時間段的大氣和環境的溫度情況,需要注意的是,在測量前要做好溫度計的校驗工作。在工具準備妥當的情況下,接下來需要布置測溫孔,測溫孔的選取對于溫度測定的精確度有很大的影響,在布置前,應先繪制出布置深度平面圖,編寫相應序號,經過審核部門審核后再具體執行。在鋪設道路基層的時候,可以適當選取溫度變化較大、容易產生熱交換、路基容易凍結的部位安放測溫設備,根據測溫計檢測到的路基溫度水平,再決定后續的施工計劃。在具體的操作工程中,應該設立一定的間隔時間,在每一段間隔時間完成后,測溫員做一次記錄,出現問題應及時向工地技術人員匯報,以便采取相應措施,測溫員應該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認真負責,確保數據準確無誤,避免由于人為疏忽造成的損失。
2.路基路面的具體施工控制
對于路基的冬季施工問題,首先要做好對壓實土層的防凍工作,防止在施工過程中導致土層凍脹,具體可以在壓實過程中配合加入抗凍劑,在壓實的土層外覆蓋防凍保護膜,禁止凍土填入壓實的路基中,尤其在冬天進行路基施工時,要做到開挖、回填、壓實一步到位,不能中斷施工過程,再整個過程中要嚴防凍雪的滲入,在路基用土、砂石中不得加入水分,如果工程暫時中斷,要將已有路基妥善封存,復工后檢查合格后可以繼續施工。如果遇到連續十五天以上的平均氣溫在零度以下的情況時,應該嚴格遵守JTJ033- 95中對于冬季路面施工的規定,并申報監理工程師審批。針對于高山地區特殊的氣候條件,在開挖土方時,要因地制宜,選擇切實可行的施工方案,盡量減少環境對土方的影響,一般可以通過翻松地面、覆蓋隔熱材料防凍、架設防凍棚等措施。在混泥土路面的鋪設過程中,由于混凝土受低溫影響,強度增長明顯減緩,溫度低于零下時,混凝土中的水結冰,導致體積膨脹,最終開裂,為了防止這些現象的發生,首先要選取抗凍性強的普通硅酸鹽水泥,在控制好水灰比的前提下,盡量增加混凝土中水泥的比例,鋪設完畢以后在終凝結束前利用蒸汽養護,對于其他的骨料選取,要保證盡量清潔,不含雪塊,級配合理、骨料質地堅硬,其本身的抗凍性要有保證,用于攪拌的水中不應含有影響混凝土正常凝結的污水、工業廢水及PH值過小、含硫酸鹽過高的水,在不影響水膠比的前提下,要適當參入外加劑,譬如、早強、防凍劑等;考慮到高山地區冬季的嚴寒情況,特別要做好澆筑完畢的保溫工作,尤其是完工后一周的保護措施更加重要,在具體的養護階段,應優先使用蓄熱法,加厚混凝土模板,在混凝土上覆蓋雙層保溫草簾,在拆除時,要嚴格保證路用混凝土達到一定的抗凍強度和抗折強度,對于受凍的混凝土部分,應該堅決返工,防止其在將來影響到完好的混凝土路面。
總而言之,對于山區修建高速公路工程的施工問題,在充分了解了當地的施工環境和條件的基礎上,要準確把握好冬季施工中對溫度、路基路面等關鍵領域的施工技術;由于,施工條件特殊,施工人員必須從主觀上重視起來,認真落實好施工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精益求精,這樣,才能將壞境因素對路面施工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最大程度實現工程的耐久性、穩定性、可靠性。
三、總結
道路運輸歷來被稱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道路網是否完善,直接決定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和效率,積極修建山區高速公路,使山區一些欠發達地區盡快融入到祖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浪潮中,是實現我國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求,破解城鄉二元經濟形勢的重要途徑,加快道路建設在山區的投入,尤其是在冬季等一系列惡劣條件下的施工,不僅利于我國道路建設水平的提升,加快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效率,還考驗了我國道路建設的實力。
參考文獻: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環境問題趨于惡化,出現了以全球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破壞等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環境問題。因此,全球要面對以工業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為主要特征的第一代環境問題和具有全球性特征的第二代環境問題相互交織復雜的局面。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是治理環境問題的有效手段,早已經成為國際共識。不過,如何有效協調各國在全球性環境問題的關系以實現對全球性環境問題的有效控制和治理,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卻成為困擾國際社會的難題和人們關注的焦點。
本文以開放經濟條件下的環境成本內部化為中心,分析了國際貿易機制對一國環境及全球環境的不同影響,通過對行業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的最優選擇模型分析了全球環境成本內部化存在差異的原因,并對環境成本內部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以及存在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差異下的國際貿易存在的沖突進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在分析我國環境問題、環境成本內部化的現實狀況以及全球環境成本內部化趨勢的基礎上,對于如何調整我國外貿政策以及相關國內政策提出了政策建議。
本文得出結論,全球公共產品的性質是全球環境區別于一國環境的根本,全球性政府的空位和融資機制缺乏是全球性環境問題難以治理的根本原因;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是各國根據本國國情進行利己選擇的結果,行業差異以及環境外部性存在領域的差異是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的最優水平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國際貿易;環境成本;內部化
序言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在發達國家發生了一系列環境公害事件,如1943年的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1948年的多諾拉煙霧事件、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1961年前后的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3~1956年水俁病事件、1955~1972年富山痛病事件。這些公害事件是西方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經濟發展模式所帶來的惡果,對人類健康甚至生命構成直接威脅,引起社會各界對人與環境關系的反思。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國際社會掀起了一股環保浪潮,環境問題進入國際主流社會的視野。為有效控制、治理和預防環境問題,西方發達國家相繼采取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措施。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現了以全球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破壞等為主要特征的、具有全球性影響的第二代環境問題,兩代環境問題相互交織,增加了環境問題的解決難度。全球環境問題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缺乏,環境壓力大。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長期保持快速增長,粗放式經濟增長造成了對環境的巨大破壞。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以解決環境問題,對于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各國之間的相互貿易使環境問題產生了一定差異。各國環境稟賦狀況及環境問題的差異,導致難以在全球范圍內統一推進環境成本內部化,全球范圍內各國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也不盡相同。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國際貿易下環境成本內部化為中心,進行深入探討。
本文采取理論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等多種研究方法,同時,注重一國環境問題與全球環境問題的差異、各國環境成本內部化的差異,注意吸收國際經濟學、新公共金融理論、新制度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
本文分為五個部分:環境成本內部化的相關概念界定、國際貿易中的環境問題的演化、全球環境問題的治理和環境成本內部化的國際實踐、國際貿易與環境成本內部化國際差異的相互影響、環境成本內部化趨勢下我國外貿及相關政策的調整。
第一章對環境、環境問題、環境成本等與環境成本內部化有關的重要概念進行界定。
第二章第一節對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環境的經濟價值是環境問題產生的前提,本文從新制度經濟學角度對商品價值和環境價值進行剖析。環境問題的癥結在于環境的外部性,環境公共產品性質導致環境產權難以清晰界定,從而產生環境成本外部性,致使市場機制不能準確反映環境稀缺程度,環境價值長期被嚴重低估而導致環境問題產生。第二節分別分析了國際貿易對一國環境與全球環境的影響,在國際貿易對一國環境總體影響不確定的情況下,國際貿易仍然可能導致全球環境問題趨于惡化。第三章首先分析了全球環境問題難以治理的原因,全球公共產品性質是全球性環境問題與一國國內環境問題的根本區別,全球性政府空位和融資機制缺乏是全球性環境問題難以治理的根本原因。在全球產權難以有效界定和利益主體空位的情況下,各國在國際環境問題上的利己行為以及全球性環境問題歷史責任和現實責任難以清晰界定,加大了全球環境問題解決的難度。環境成本內部化作為解決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已經達成共識,環境成本內部化理論總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提出了解決環境問題的三條思路。最后,本章分別對這三種解決思路及其國際實踐進行分析。
第四章首先通過一個模型分析了國際貿易下行業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的最優選擇,發現出口行業和進口競爭行業的差異以及環境外部性是發生在生產領域還是消費領域對于一國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的最優水平具有重要影響,一國環境成本內部化通過國際貿易機制對他國產生影響。環境成本內部化對各國比較優勢、產業競爭力以及各國商品結構和國際貿易結構產生重要影響。各國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是各國根據國情進行選擇的結果,全球范圍內各國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不盡相同,這種差異容易導致各國在貿易領域產生沖突。面對環境成本內部化差異下的國際貿易沖突,對貿易政策和環境政策的關系、各國環境成本內部化速度和全球性環境問題的責任分配等方面進行有效的國際協調,具有重要意義。
第五章對環境成本內部化趨勢下我國外貿政策及相關國內政策調整問題進行了探討。在分析我國環境問題及環境成本內部化現狀的基礎上,在全球環境成本內部化成為趨勢的背景下,應積極發展以環境標準為支撐的綠色貿易戰略,并對相關國內政策進行調整,以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環境問題趨于惡化,出現了以全球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破壞等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環境問題。因此,全球要面對以 工業 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為主要特征的第一代環境問題和具有全球性特征的第二代環境問題相互交織復雜的局面。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是治理環境問題的有效手段,早已經成為國際共識。不過,如何有效協調各國在全球性環境問題的關系以實現對全球性環境問題的有效控制和治理,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卻成為困擾國際社會的難題和人們關注的焦點。
本文以開放 經濟 條件下的環境成本內部化為中心,分析了國際貿易機制對一國環境及全球環境的不同影響,通過對行業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的最優選擇模型分析了全球環境成本內部化存在差異的原因,并對環境成本內部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以及存在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差異下的國際貿易存在的沖突進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在分析我國環境問題、環境成本內部化的現實狀況以及全球環境成本內部化趨勢的基礎上,對于如何調整我國外貿政策以及相關國內政策提出了政策建議。
本文得出結論,全球公共產品的性質是全球環境區別于一國環境的根本,全球性政府的空位和融資機制缺乏是全球性環境問題難以治理的根本原因;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是各國根據本國國情進行利己選擇的結果,行業差異以及環境外部性存在領域的差異是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的最優水平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國際貿易;環境成本;內部化
序言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在發達國家發生了一系列環境公害事件,如1943年的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1948年的多諾拉煙霧事件、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1961年前后的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3~1956年水俁病事件、1955~1972年富山痛病事件。這些公害事件是西方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經濟 發展 模式所帶來的惡果,對人類健康甚至生命構成直接威脅,引起社會各界對人與環境關系的反思。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國際社會掀起了一股環保浪潮,環境問題進入國際主流社會的視野。為有效控制、治理和預防環境問題,西方發達國家相繼采取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措施。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現了以全球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破壞等為主要特征的、具有全球性影響的第二代環境問題,兩代環境問題相互交織,增加了環境問題的解決難度。全球環境問題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缺乏,環境壓力大。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長期保持快速增長,粗放式經濟增長造成了對環境的巨大破壞。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以解決環境問題,對于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碩士 論文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各國之間的相互貿易使環境問題產生了一定差異。各國環境稟賦狀況及環境問題的差異,導致難以在全球范圍內統一推進環境成本內部化,全球范圍內各國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也不盡相同。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國際貿易下環境成本內部化為中心,進行深入探討。
本文采取理論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等多種研究方法,同時,注重一國環境問題與全球環境問題的差異、各國環境成本內部化的差異,注意吸收國際經濟學、新公共 金融 理論、新制度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
本文分為五個部分:環境成本內部化的相關概念界定、國際貿易中的環境問題的演化、全球環境問題的治理和環境成本內部化的國際實踐、國際貿易與環境成本內部化國際差異的相互影響、環境成本內部化趨勢下我國外貿及相關政策的調整。
第一章對環境、環境問題、環境成本等與環境成本內部化有關的重要概念進行界定。
第二章第一節對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環境的經濟價值是環境問題產生的前提,本文從新制度經濟學角度對商品價值和環境價值進行剖析。環境問題的癥結在于環境的外部性,環境公共產品性質導致環境產權難以清晰界定,從而產生環境成本外部性,致使市場機制不能準確反映環境稀缺程度,環境價值長期被嚴重低估而導致環境問題產生。第二節分別分析了國際貿易對一國環境與全球環境的影響,在國際貿易對一國環境總體影響不確定的情況下,國際貿易仍然可能導致全球環境問題趨于惡化。
第三章首先分析了全球環境問題難以治理的原因,全球公共產品性質是全球性環境問題與一國國內環境問題的根本區別,全球性政府空位和融資機制缺乏是全球性環境問題難以治理的根本原因。在全球產權難以有效界定和利益主體空位的情況下,各國在國際環境問題上的利己行為以及全球性環境問題 歷史 責任和現實責任難以清晰界定,加大了全球環境問題解決的難度。環境成本內部化作為解決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已經達成共識,環境成本內部化理論總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提出了解決環境問題的三條思路。最后,本章分別對這三種解決思路及其國際實踐進行分析。
第四章首先通過一個模型分析了國際貿易下行業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的最優選擇,發現出口行業和進口競爭行業的差異以及環境外部性是發生在生產領域還是消費領域對于一國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的最優水平具有重要影響,一國環境成本內部化通過國際貿易機制對他國產生影響。環境成本內部化對各國比較優勢、產業競爭力以及各國商品結構和國際貿易結構產生重要影響。各國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是各國根據國情進行選擇的結果,全球范圍內各國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不盡相同,這種差異容易導致各國在貿易領域產生沖突。面對環境成本內部化差異下的國際貿易沖突,對貿易政策和環境政策的關系、各國環境成本內部化速度和全球性環境問題的責任分配等方面進行有效的國際協調,具有重要意義。
第五章對環境成本內部化趨勢下我國外貿政策及相關國內政策調整問題進行了探討。在分析我國環境問題及環境成本內部化現狀的基礎上,在全球環境成本內部化成為趨勢的背景下,應積極 發展 以環境標準為支撐的綠色貿易戰略,并對相關國內政策進行調整,以實現 經濟 與環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