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15:31:55
序論:在您撰寫參與式教學設計案例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邵陽學院教改課題:案例教學――參與式教學模式的設計及在“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2011JG08)的最終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3年5月29日
一、參與式教學的內涵
參與式活動是一個參與、互動、體驗、探索的學習過程,不是一個等待被“灌輸”的被教育過程。在參與式教學中,每個參與者都是教學資源,受教育者是整個教學活動的核心。參與式教學中,教學信息在各個小組之間得到相互的傳遞和共享,最終再匯集到教師那里,而教師同時也將信息與所有參與人員分享,實現一種信息的多向度交流。參與式教學方法是國際上普遍得到推崇的一種合作式的教學方法。這種學習方法以學生為中心,運用靈活多樣、直觀形象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整個過程中,從而加強了教師與學生間的信息交流和反饋,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并且能夠做到學以致用。
參與式教學形式多樣,有分組討論、頭腦風暴、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擬、填表、畫圖、訪談、觀察辯論、排序以及根據學習內容設計的各種游戲、練習活動等。
參與式教學方法具有幾個特征:第一,主體平等參與。在參與式教學過程中,營造一種寬松、民主的教學氣氛。教師與學生地位是平等的,學生積極的參與整個教學,與教師互動;第二,重視知識的全面性。參與式教學方式將知識與實踐技能同步進行,鼓勵學生以原有的知識為基礎,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增強創新意識,進而使得學生所學的知識得以升華;第三,完全開放。參與式的教學方法無論是在教學內容上,還是教學形式上都是開放的,需要教師經常了解學生,從而根據學生提出的意見與建議,做出相應的調整。
二、參與式教學案例設計及其應用
(一)搜集已有經典案例。為了更好地理解經濟學基本概念和原理,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案例,進行知識積累,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及時研究經濟形勢,研究政府經濟政策。一是購置圖書,每年都要進行資料更新,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經濟科學譯叢、經濟科學譯庫、中國經濟問題叢書、當代世界學術名著?經濟學系列、金融學譯叢、金融學前沿譯叢、演化與創新經濟學譯叢等并進行版本更新;商務印書館的當代經濟學系列叢書、漢譯名著等。此外,國內名家的經典作品,如張五常的《經濟解釋》、《新賣桔者言》;林毅夫、蔡、李周等的《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等。二是每天瀏覽大量網頁,獲取相關信息。如每天一定登錄經濟學家論壇、人大經濟論壇、東方財富等網站,與網友進行教學和科研交流,把相關知識信息融入教學中。同時登錄名家博客,了解名家看法。三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在教學中進行文化傳承。如為了講情總效用和邊際效用,用古人吃餅的故事來說明更顯生動形象。有一個古人買餅充饑,吃了第一塊,覺得沒飽,又買了一塊,吃下還是沒飽……。一直吃到了第六個,吃了一半才覺得自己實在是吃飽了。他很懊悔的對自己說:“我真是個不會過日子的人呀!早知道我就買這第六塊餅不就能吃飽了嘛?浪費了五快餅的錢!”故事中的主人公忽視了他的“飽”是六張餅累加起來的“結果”,在這個“結果”之前的“過程”卻是不可缺少的!也就是他混淆了總效用和邊際效用的區別?!帮枴笔强傂в?,是消費所有餅后的效用累計;而每增加一個餅的消費,會給他帶來邊際效用。而他把最后一個餅帶來的邊際效用看成給他帶來的總效用。為了更好地理解“權衡取舍”、“機會成本”。引用“兩弊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還有《孟子》中的“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當然,我們在經濟學講授中不僅要講授經濟學原理,還要弘揚“舍生取義”的社會正氣,培養“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的精神氣魄。
(二)根據身邊發生的故事設計案例。根據學習內容的需要,鼓勵學生以探尋的眼光搜索和收集教學案例。把一個教學班級分為若干組,每組成員提出自己認為有價值或新穎有趣的故事作為案例,以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是否吻合經濟學原理,以及是否新穎有趣等進行評判,最后挑選一到兩個優秀案例,再進行文字的精煉和潤色;然后收集各組挑選的案例在全班進行篩選,被公認是優秀案例的組的成員可以得到相應的獎勵,以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此外,也可由教師提出事實,由學生利用經濟學原理進行解釋。如經濟與管理系工會和旅游教研室設計的兩個旅游方案,方案一是游鎮遠古鎮、方案二是游黃山。方案一,系工會為每個員工支出M元;方案二,系工會為每個員工支出M元,參加者每人自籌M元。不能參加的系部支出的M元不返還。QQ群上的投票結果顯示87%的員工選擇方案一。鼓勵學生查找資料研究:在不同約束條件下,消費者的選擇行為。
(三)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特色設計案例。邵陽是湖南省人口最多、面積第三大的城市,地處湖南省西南,出了許多歷史名人,如魏源、蔡鍔等,但經濟發展一直滯后。為了更好地了解市情,參與多個省級科研項目,并在課題研究的基礎上,積極參與了專著資料的收集與撰寫。如《民營企業制度變遷與創新研究――以邵東民營企業發展為個案》、《縣域經濟產業競爭力研究》、《城市化視角的綠色經濟――邵陽“兩型”發展戰略研究》。同時,也對邵陽學院在邵陽的就業情況進行統計。(表1)在此基礎上對邵陽經濟發展滯后的原因進行考察,其中最顯著的兩個因素是人才和資本流失現象嚴重。自1980年以來,邵陽的存貸比一直呈現下降趨勢,1980年為185.20%,到2009年只有34.46%,在2010年和2011年有所提高,但也只有36.71%和38.11%。因而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思考:邵陽經濟為何發展滯后,其深層次的影響因素又有哪些?
(四)根據授課教師的科研成果設計案例。積極進行科研研究,并把相關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學之中。如,《美國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旅游方案選擇的消費者行為分析》、《后改革時代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研究》、《勞動合同法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等。
在經濟學原理的講授過程中,結合經濟發展實際,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如講授開放經濟的貨幣政策效果時,分析美國實施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對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會產生什么影響。布置任務后,把每班學生進行分組,并分組討論,寫出分析提綱。在課堂進行研討,拓展大家的視野,提高其學習經濟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然后由授課教師把自己對該問題寫成的論文在班上進行分析。
在講授經濟學原理過程中,特別要結合當時的經濟現象。如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中國出口量下降,東部地區大量企業倒閉,農民工大量返鄉,形成“返鄉潮”。新勞動合同法出臺又進一步加劇農村勞動力返鄉。從短期看,這一政策會加劇返鄉潮或失業,因為企業難以通過降低工資的方法而降低成本。但從長期看會激發企業進行技術創新,降低管理成本,或用資本替代勞動,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有利于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教學過程中也會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如《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勞動合同法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等,發表后則進入教師的經濟學教學的案例庫。其構建過程如圖1所示。(圖1)
三、經驗推廣及應用
由于一直使用高鴻業版《西方經濟學》,積極參與人大出版社的教師培訓、教學研討教材修訂等活動。2013年參加了人大出版社在長沙舉行的高鴻業版的《西方經濟學》第六版修訂研討會。學習名家的教學方法和經驗,并盡力使自己的看法和經驗融入第六版的教材之中。一是參考國外教材的最新成果,如范里安、克魯格曼、斯蒂格利茨、曼昆、平狄克等撰寫的最新版的教材;二是宏觀經濟學應增加開放經濟內容,借鑒薩克斯和拉雷恩的《全球視角的宏觀經濟學》、芬斯特拉和泰勒的《國際宏觀經濟學》;三是增加案例內容,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借鑒張五常的《經濟解釋》、弗羅恩的《宏觀經濟學:理論和政策》(第九版)、米什金《宏觀經濟學:政策與實踐》等;四是適當增加經濟理論的數理內容,增強邏輯性。
主要參考文獻:
[1]彼得?泰勒.陳則航譯.如何設計教師培訓課程――參與式課程開發指南[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關鍵詞】教學系統設計 參與式 行動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8-0022-02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教育,師范為本。教師是教育事業的第一資源,教育質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質量的提高。師范教育是教師教育的前沿陣地,師范生教學設計能力的培養,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保證,也是當前教育改革對高等師范院校師范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教學系統設計》與教學設計能力培養
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ID)也稱教學系統設計(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ISD),是以傳播論、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制定教學目標,設計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和媒體環境,實施解決方案和教學評價的過程?!督虒W系統設計》課程是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階段的核心課程,其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形成教學系統設計能力。
雖然教學系統設計已經為教育技術學專業的核心課程的地位已經得到公認,但是在教學系統設計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綜合國內研究,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1.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脫節。教學系統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和理論性都很強的橋梁學科,在強調理論修養的基礎上,必須實現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由于部分教學設計理論比較難于理解,通過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學生無法深刻理解理論并將理論指導實踐,更難形成實際的教學設計能力。2.教學系統設計沒有具體落實到具體課堂教學的實踐中,通常是講授教學設計,但教師的教學卻缺乏設計。3.對師范生的培養沒有貫徹到教學系統設計的教學中。師范生的教學設計能力是未來從業的核心能力,但是在教學系統設計的教學過程中重教而輕學,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將教學系統設計應用于教學實踐的欲望不夠,導致學習過教學系統設計而教學設計能力缺乏的現狀。
二、參與式教學模式
1.參與式教學的概念
美國教育家彼得克萊恩說:“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 參與式最初是英國的一套社會學理論,目的是吸引受國際援助的當地人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援助項目中,使國際援助獲得成功。后來被引進教學領域,形成了現在的一種教學方法。
所謂參與式教學,相對于傳統的傳授式教學,就是指出發點是讓每個學習者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目的是使每個不同(背景、個性、經驗、智能類型)的人都平等、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在參與中掌握方法,建構知識系統,體驗豐富的情感形成能力。該方法力圖使教學活動中的每一個人都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都有表達和交流的機會,在平等對話中產生新的思想和認識,豐富個人體驗和經歷,并產生新的結果和智慧,進而提高自己改變現狀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
2.參與式教學的基本特征
(一)學習者的主體性
教與學的活動中,學習者才是真正的主體,體現在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即主動學習、主動參與、主動創新,不斷發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教師和學生必須同時明確,教學目標的實現必須通過學生的自我發展才能實現,核心是學習者明白學習活動是屬于自己的,教學目標的實現就是自我的實現,教學結果就是自我的發展。
(二)教師、學生的平等性
參與式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并不意味著否定教師的作用,而是需要平等協商的師生關系。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以“導”為主,具體來說就是“導學、導思、導做”;導出方法,導出規律?!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教師不再是“絕對權威”,不再搞“教師中心論”、“一言堂”、“滿堂灌”。
(三)學習過程的多邊交互性
學習過程的多邊性是指教學活動的主客體,包括學生、教師、學校及其管理部門?!盎印笔侵浮敖獭迸c“學”雙向互動,教學相長;學生之間的互動,學學相長;學校及其管理部門與教師之間互動,教學水平與管理水平提高。從而實現學生能力、素質和教學水平、管理水平提高的統一。
(四)學習方式的多樣性
教無定法,同樣,學也無定法。采用什么樣的途徑、方法要服從于學習過程的需求。參與式學習靈活性很強,尤其是學習方式的靈活性更為突出。學習方式的靈活性主要體現在方式的多樣性上。
三、《教學系統設計》參與式教學模式
1.《教學系統設計》參與式教學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的主要觀點:“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借助與情景中各個元素進行交互活動,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
2.《教學系統設計》參與式教學模式
本人擔任一所普通本科師范院校教育技術學專業的《教學系統設計》課程教師五年,不斷的對自己的課程教學模式進行著改革和實踐。通過兩年多的行動研究和實證研究,總結出了適合教學設計能力培養的參與式教學模式。
(一)前期準備
(1)學習需求分析
根據績效技術,在進行教學之前必須進行需求分析,由目標狀態和現實狀態的差距形成學習需求。參與《教學系統設計》的學習者已經經歷了10年以上的受教育活動,對教學及教學設計已有了感性認識和判斷,有的學習者對教學設計持懷疑態度,有的學習者認為教學不需要設計,這些經驗對學習者的影響非常深刻,影響了正常學習需求的形成。因此在教學前,關鍵是分析學習者的現有狀態,找準與目標狀態的差距,使學習者自主地產生學習需求。
(2)學習材料準備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的學習是通過與情景的交互意義建構的,這里的情景包括學習環境、學習同伴、學習內容、以及學習者已有的經驗。參與《教學系統設計》學習的學習者,雖然有關于教學的經驗,但本身沒有教學經驗,但教學設計能力需要大量的經驗型知識,因此在學習活動開始之前,教師一方面要準備大量的關于教學設計的間接性經驗知識,還必須準備大量的教學案例,尤其是視頻案例。
(二)教與學的過程
(1)建組
有效的協作學習是參與式教學實施的有效保證,學習小組建立的基本原則是保證小組成員形成積極的正相互依賴關系,保證每個小組成員明晰自己的個體職責,保證在一定的激勵機制下獲得自己學習成果的最大化和小組協作目標的實現。參與《教學系統設計》學習的學習者具有在年齡、知識、技能等方面基本一致,相互之間基本熟悉,但已有的經驗差異較大、比較分散特征,教學中易使用隨機分組的方法,例如卡片分組、撲克牌分組或拼圖分組的方法,通過游戲活動進行分組,即能增加學習者的競爭意識,又能提高學習者的主動參與意識,激發學習者的參與行為。分組完成以后,最重要的是建立小組文化,包括組標致、個體分工、小組目標、小組活動規則等。我們通常采用每個小組制定小組規范文檔的方式,同時進行小組間規范文檔的展示活動,保證協作學習的有效性和每個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2)協作學習
協作學習的開展是完成參與式教學的實施途徑。在協作學習階段,教師和學生都是活動主體,本人采用了“引導——活動”式教學策略。“引導——活動”式教學策略即通過教師引導的方式,主要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關鍵概念辨析、設置教學任務等方式,學生采取“小步子、及時反饋”的協作方式完成活動,并進行實時的匯報。在協作學習的階段,教師要做好過程的調控和方向引導,充分調動學習者的參與熱情,完成整個參與過程,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得到自我發展。
(3)評價設計
設計良好的評價是參與式學習活動最為關鍵的保證。以往的教學活動,通常都是教師教學——學生聽講,教師評價——學生接受評價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參與度很低,導致對學習目標不清晰,學習過程沒動力。參與式教學模式要求學生要做評價的主人,通過自我評價、小組內成員互評和小組間評價,結合形成性評價、表現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徹底使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當中。參與式評價的實施過程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每一個小組中選舉一名學生,組成一個新的評價小組,評價小組的成員即是原小組的成員,參與原小組的學習活動,同時又要完成評價任務。第二階段,評價小組在教師指導下自學評價量規的制作方法,結合各小組的活動,設計自我評價、小組內成員互評和小組間評價量規。第三階段,通過全班討論,審核量規,通過評價方案。最后,運用評價方案對每一個學習者進行評價,形成最后的評價結果。這樣的評價設計,使每一個學生都清晰學習任務及其目標,清楚最后評價的標準,從而全身心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完成既定的學習目標。
(4)小組匯報
學習任務完成以后,就要經過小組匯報階段。例如在學習動作技能的教學策略設計和情感領域的教學策略設計兩章時,首先分配任務,奇數組的學生自學動作技能的教學策略設計的相關內容,然后進行小組學習成果匯報,偶數組的同學自學情感領域的教學策略設計的相關內容,然后進行小組學習成果匯報。通過匯報過程和全班的討論學習,教師再進行案例分析,所有學生基本掌握了兩種知識類型的教學設計方法,但紙上談兵總覺少,匯報過后的實踐才是學習的關鍵。這時候,偶數組進行動作技能領域的教學設計然后實施教學,而奇數組進行情感領域的教學設計然后實施教學,這樣的學習活動,即檢驗了小組學習的成效,又實踐了教學設計的方法和理論。
(三)總結反思
實踐領域的學要經歷“行動——反思”的過程,參與式教學模式的最后階段就是總結與反思。學生通過參與式學習,進行必要的學習反思,是促進學習內化的途徑。教師和學習者一起進行教學反思,分析和總結教學設計各階段所采取的策略設計,這個過程即是完成自我發展,也是教學系統設計能力培養的必須環節。
四、《教學系統設計》參與式教學模式效果分析
本人擔任了5年的《教學系統設計》課程教學,運用參與式教學模式進行了將近三年的教學行動研究,利用問卷和訪談的研究方法對教學模式的效果進行了研究。
1.學習者對參與式教學模式的態度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有97%的學習者對“參與式教學模式”持“非常贊同”或“贊同”的觀點。如圖1所示。在訪談中,學生普遍認為:“這種(參與式教學模式)上課的方式和以往的課堂不一樣,能夠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都可以參與進來,既可以小組內進行討論,又能自主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能全身心的進行學習?!?/p>
2.教學系統設計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效果分析
通過參與式教學模式的學習,在教學系統設計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方面的調查表明(如圖2),在實施參與式教學模式之前和之后,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有了明顯的提高,掌握很好和掌握好的一共提高了21%,而掌握不好和很不好的降低了18%??梢妳⑴c式教學模式對教學設計基礎理論知識學習的有效性。
3.教學設計能力的掌握效果分析
通過調查和最后的試卷考試,參與式教學模式對培養教學設計能力方面的效果,如圖3,參與式教學模式對教學設計能力培養“非常好”和“好”的比例,相對于非參與式教學模式,分別提高了8個百分點,而一般方面則大幅度降低。訪談中學習者都表示參與式教學模式能讓自己真正的進行教學設計活動,在參與活動中提高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力。
五、小結
本篇文章結合實際的教學改革研究,對如何更加有效的進行教學設計能力進行了有意義的嘗試。其中對教學設計能力的參與式教學模式的基本理念和教學過程等問題進行了詳細論述,對實踐效果進行了初步驗證。但是,《教學系統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和探索將永無止境,對影響學習過程的關鍵因素的研究將繼續深入。
參考文獻:
[1]高文. 試論教學設計研究的定位 教學設計研究的昨天 今天與明天(之二) .中國電化教育, 2005(2).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參與式教學設計;QQ群
1背景分析
圖1QQ群的網絡教學功能常用的網絡通信工具有QQ、微信、MSN、Email,其中以QQ最為普及。QQ群具體功能如圖1所示,它為網絡化學習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免費平臺,本文重點分析QQ群環境下的參與式教學設計。按照第四代參與式設計理念,師生應合作設計教學方案,但受困于目前“上課有交流,下課無聯系”的教師和學生課后不見面的現狀,難以開展有效的交流合作。依托QQ群推行參與式教學設計可以發揮其網絡通信、資源共享的優勢,克服無法當面交流的局限,實現師生間的即時溝通。相關學者的研究未能對如何運用QQ群進行參與式教學設計展開詳細分析,也未能對可能遇到的問題及其解決措施展開探討[1-2]。鑒于此,本文擬對參與式教學設計的具體流程,以及教學設計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展開探索性分析。
2參與式教學設計的流程規劃
2.1建群
根據授課人數來確定創建QQ群的類型。然后登陸進入QQ,在群界面里點擊創建QQ群,并將進入該群的選項設置為必須經過審核才能成為群成員。建群完成之后,將群號碼公布,通知學生加入該群,并要求學生將自己的群名片以“班級+學號+姓名”清楚標識,以便開展交流討論。而且便于在學生申請加入時,群管理員進行資格審查。
2.2學習主題
作為學生討論的內容,學習主題不宜過大、過多,應集中于某一專題。如《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課程主要包括三塊內容:公司戰略管理、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那么相應地可以三個學習主題,分別對應三部分內容,每次只討論一個主題。學習主題應清楚地闡述該部分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如公司戰略管理,教學目標定位于培養學生對于公司發展的戰略把握能力;教學內容包括:戰略分析、戰略選擇、戰略實施和控制;教學方法以案例教學為主,并且對公司戰略管理的目標、內容和方法詳細闡述。學生依據學習主題,再通過自己閱讀教材,思考通過學習本門課程獲得什么,應學習什么內容,采取何種教學方式是最容易接受的,從而為開展討論分析奠定基礎。學習主題可以由教師上傳到群共享中,同時上傳相應的輔助材料,如教程各章節的教學目標、內容和教授方法,案例教學、模擬演練、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的適用范圍及注意事項等,以便于學生在思考教學設計中能及時獲取相關的輔助資源,幫助其作出合理的設計規劃。
2.3學生分組
一般按6~8人一組,分組的標準不固定,可以按學號、座位、寢室等方式分組,也可以學生自由組合,但是每次小組討論應該采用不同的分組方式,便于讓學生有機會和不同的人合作,利于培養其溝通、協助能力。
2.4小組討論
在分組完成之后,學生即可開展小組討論,這種討論可以利用課堂時間進行,但更廣泛深入地探討需要學生課后通過QQ群的討論組功能展開。因為分組之后,可能組員分布比較分散,難以集中,此時,由一名組員發起邀請,讓其他組員參與到新設立的討論組中,就該學習主題發表意見看法,及時補充完善,即使無法同時在線交流也無影響,因為有留言記錄,組員可以通過留言記錄了解討論進入到何種程度,進而發表自己對此的觀點看法,而且討論記錄便于討論結束后,由選出的總結人整理提煉,形成最終意見,上傳提交。小組合作學習具有如下優勢:使學習者產生更多和更高水平的洞察力、認知能力、道德推理能力、更深入的理解力、更敏銳的批判性思維和更深的記憶[3]。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能比獨自學習獲得更深刻的認識和更廣泛的能力鍛煉。
2.5上傳小組意見
事先規定討論意見上傳的時間期限,一般1~2周。以文件共享的形式收集各小組意見,先在群共享中上傳一個空白的意見記錄表格文檔,然后各個小組均可以下載該文檔,將本小組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意見錄入對應的記錄中,保存之后再上傳,這樣不斷地把各小組的意見匯集到該文檔之中,實現意見的即時收集。
2.6教師評價、分析和實施優化方案
教師根據收集的意見文檔,分析學生對于學習《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課程的期望目標,了解他們希望在能力、知識上獲得何種程度的提升,掌握何種教學方式是最受學生歡迎和接受的,進而采取合理的教學設計方案。在實施教學方案之后,學生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不斷調整教學方案、優化設計,使其能切實滿足學生的需要,具體的實施過程如圖2所示。根據交流反饋的信息,在教學重點處組織課堂討論,以加深學習質量;在教學難點處組織討論,以啟發性問題幫助學生解決疑難,提高效率;在教學生長點組織討論,拓展優化學生的思維空間,幫助學困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3推行參與式教學設計的問題分析及解決措施
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參與式教學設計在具體的推行過程中存在諸多困惑和問題,如學生積極性不高,參與度較低或者因增加學生、教師工作負擔,致使參與者消極應付甚至抵制等不利局面,對于這些問題,如果沒有切實有效的應對措施,必然會使參與式教學設計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失敗。因此,需要針對不同的問題,給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下面予以逐一闡述。
3.1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
針對此類情況,需區別對待。班上的學生必然會出現分化,有積極性高的,也有積極性不高的,這取決于個體差異和環境影響,也有可能是對參與式教學設計不了解所導致的。此時,需要耐心講道理、做解釋,鼓勵學生參與討論、發表意見。并對參與式教學設計的理念,具體流程,各種教學方法的優缺點等進行詳盡的闡述,以便學生了解、掌握參與式教學設計,并能積極地參與到其中。在學生的考核評價中,也可將學生是否積極參與教學設計作為其平時成績的評定依據,以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3.2學生缺乏教學設計的相關知識,難以做出合理的規劃設計
由于學生未參與過教學,對教學設計不了解,且對所需設計的課程內容未投入足夠的時間、精力預先學習準備,學生對所要設計的課程內容并不了解,要想學生對教學設計提出合理化建議存在困難。因此,需要事先為學生提供一個基本的教學方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如《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中的公司戰略模塊,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對公司戰略的分析、設計、執行、控制的方法,能完成完整的公司戰略制定流程;教學內容包括戰略分析、戰略選擇、戰略實施與戰略控制的理論與方法;教學方法采取課堂講授和案例分析相結合的形式。首先給出初始的教學模式,然后鼓勵學生自己學習了解課程內容,教學設計的相關知識,進而鼓勵其運用所學知識提出有效的建議,對原教學模式進行優化改進。
3.3參與式教學設計加重了教師與學生的工作量,致使其形成抵觸心理
由于參與式教學設計需要師生間大量的溝通、協作,而且方案需經過多輪反復修改、完善,教師和學生已習慣于課堂授課、聽講的教學模式,下課后要各自忙于自己的工作、學習,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到這種嘗試探索,無法預知最終效果的實驗性教學設計之中,難免會產生厭煩心理,不愿參與配合,最終導致活動失敗。因此,在進行參與式教學設計時,一定要事先規劃實施步驟、流程,預先考慮各種可能出現的不利因素,提前做好預防措施,并且重視宣傳教育工作,讓教師和學生明白,進行參與式教學設計,表面上多花了時間和精力,但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要學的課程,知曉通過學習該課程將掌握何種知識,該門課程能提升哪種能力,從而放棄抵觸,轉而積極接受。并且,由于學生自己親自參與到教學模式的設計之中,對該教學模式不再抵觸,能采取一種接受、合作的態度,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為降低參與式教學設計中師生的工作量,可以考慮設計能高效利用QQ群,學習主題、開展小組討論、實現資源共享、收集反饋信息的科學方法,以降低工作量,提高學習效率。
3.4缺乏合理的準備組織,難以開展有效的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是指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認識,明辨是非或獲得新的結論為目的,組織學生各抒己見以取得共識的教學方法。如果未能掌握討論活動組織技巧,僅僅是將學生分組,要求其開展討論,學生會感到茫然,以應付的態度參與討論,或者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參與,卻未能對主要的知識點進行深入探討,浮于表面。為提高課堂討論效果,需要從以下方面做好組織:第一,明確討論的目的;第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第三,捕捉討論的時機。教師應在學生認識普遍出現偏差時組織討論,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在教師提問出現“卡殼”時組織討論,讓學生茅塞頓開;在學生思維出現“低谷”時及時組織討論,將學生的思維再次推向“”,形成高低起伏的教學節奏;第四,把握教學的張力、恰當引導。組織討論時,教師要合理設置知識的難度,知識模塊之間聯系的跨度,問題的難易度和討論的密度等。在討論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打開思路,各抒己見;要巡視了解、引導,避免討論偏離主題;要啟發誘導,使討論得到深化,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升華;第五,延緩評價,總結提煉。
4結論
參與式教學設計的具體流程包括創建QQ群、學習主題、學生分組、小組討論、上傳討論意見、評價分析、實施方案。整個流程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一個流程結束,總結經驗、教訓,開始一輪新的流程循環,周而復始。在整個師生參與教學設計的過程中,QQ群起到重要的交流媒介作用,作為現代社會重要的網絡信息溝通工具,QQ群對于參與式教學設計的順利開展至關重要。在這個活動之中,尤為重要的是事先預期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并及時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如針對學生不了解參與式教學設計的問題,可以由教師專門做解釋、溝通,并在群共享里上傳相應的說明資料,便于學生了解、掌握參與式教學設計的目的、流程和方法。
基于QQ群的參與式教學設計的價值體現在四個方面:其一為促進學生學習方面的價值,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責任感,發展其自主、終身學習能力;其二為改進教師教學方面的價值,讓教師更準確的了解學生需求,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其三為改善師生間交流與協作方面的價值,為師生間相互交流、相互理解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形成一種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民主協商的氛圍;其四為依托即時通信軟件開展參與式教學設計,探索具體的方法與技巧,建構合理的流程與規則,提供實踐指引。可將其分別略稱為學習價值、教學價值、交流價值和技術價值。
作者:劉錦芳 單位:湖南工業大學財經學院
參考文獻:
[1]屈丹丹,孫寬寧.基于QQ群的大學生參與式教學設計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2(15):14-16.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參與式教學設計;互動式教學
文章編號:1672-5913(2013)14-0064-04 中圖分類號:G642
1 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現狀
CNNIC(China Intemet Network IntbrmationCente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指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全年新增網民共計5090萬人?;ヂ摼W普及率為42.1%,較2011年底提升3.8%。當前,我國網民數量已經處于高位,網民增長和普及率進入了相對平穩的時期”。網絡的不斷普及早已除去了網絡應用的神秘面紗,從幼兒園的孩子到七八十歲的老年人,都會使用網絡上網查看資料、打游戲、看電影等。多數人對于計算機網絡的理解局限于計算機操作,如能夠上網看新聞、打游戲、聊天等,并且會使用簡單的IE瀏覽器菜單式操作,這使得大學網絡教育技術進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網絡應用不用教,網絡理論教不會。
計算機網絡課程作為一門計算機及通信方向的專業基礎課,通常涉及網絡基本組成、網絡架構和網絡協議,了解局域網的搭建等內容,在沒有真實工程的環境下,這種學習更多偏向于模擬環境,只有部分硬件設施良好的學??梢蕴峁嶋H工程應用環境。但是,這樣的條件依然不能滿足學生的實用主義思維形式,并且網絡研究越接近底層協議,其知識點越讓學生覺得生澀難懂,或者感覺學而無用,從而產生懈怠。在幾次抽樣調查中,得到的反饋信息是網絡學習操作較簡單,網絡內部工作原理概念太多、范圍太廣,難于理解。
2 教學互動模式和策略研究中的參與式教學探討
20世紀末期,西方興起一種對互動模式中參與式教學設計理論的研究。自美國學者格拉澤(Robert Glaser)明確提出“教學系統”概念以及對教學系統進行設計起,“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便開始從樸素經驗之“術”上升為理性之“學”與技藝之“能”的整合,逐漸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一個重要的分支學科。其中,Bela.H.Banathy、Charles M.Reigeluth等教學設計專家研究了參與式教學設計的必要性、價值與意義、方法與策略等,形成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美國教學設計專家Bela.H.Banathy從教學設計的未來假設出發,區分出4代設計方式:第1代是“按指令設計”(Design by dictate),它通常既通過立法實施又通過自上而下推行;第2代是“為(決策者等)的設計”(Designing for),它引進顧問和專家,研究某個特定的系統問題,進行需求分析,向決策者提供解決方案;第3代是設計者與決策者“一起進行的設計”(Designingwith)或者“設計者指引的設計”(Designerguided),它是設計者和決策者通過具有實際意義的討論而進行的;第4代是“置身于其中的設計”(Designing within),它提出“人的活動系統必須由那些處于其中的人,利用這些系統的人以及這些系統所服務的人共同來設計”。
參與式教學方法(ParticipatoryTeaching Method)是指受教育者在明確的教學目標指導下,運用科學的方法,在民主、寬容的課堂環境中,積極主動的、具有創造性的介入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從而接受教育、獲取知識并發展能力。教師與學生以平等的身份參與教學活動,共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因此,參與式教學是一種師生共同推進教學的教學形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參與式教學方法歸納為課堂討論、頭腦風暴、示范和指導練習、角色扮演、小組活動、游戲和模擬教學、案例分析、講故事、辯論、與他人在特定環境內練習生存技能、音頻或視頻活動,比如藝術、音樂、戲劇、舞蹈等決策圖或者問題樹。
微格教學的英文為Microteaching,在我國被譯為“微型教學”“微觀教學”“小型教學”等,目前國內用得較多的是“微格教學”。微格教學創始人之一,美國教育學博士德瓦埃?特?愛倫認為微格教學“是一個縮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學環境,它使準備成為或已經是教師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學技能和教學內容”。在參與式教學研究中,引人微格教學的思想,旨在將一個寬泛的研究議題縮小為一個可控的教學環境之中,便于學生研究和理解。
3 參與式教學在計算機網絡課程中的應用案例
計算機網絡是一門既包含專業理論學習又有實踐應用的課程,具有內容廣、范圍寬、知識點零散等特點。根據應用型本科的教學要求,課程采用以原理教學為基礎,實踐應用為目的的教學決策定位,學習內容包括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工作原理,學習計算機網絡的體系結構、分層協議,學習局域網技術、網絡互連設備及技術,學習網絡新技術等,最終突出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進一步適應我國信息產業領域對通信技術應用人才的需求目標。
在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中引入參與式教學方法中的課堂討論、頭腦風暴、示范和指導練習、角色扮演、小組活動、游戲和模擬教學、案例分析、視頻活動等。下面以在課堂中使用的上述幾種方法的案例進行探討。
3.1 課堂討論與頭腦風暴
在計算機網絡課程的課堂教學中,為了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廣度,在課堂中經常組織一些議題的討論。通常這些討論是沒有約束的,是在自由思考下進行的。為了能夠在有限的課堂中實現這樣一種頭腦風暴,引入了“微格”的思想,縮小議題范圍,限定在一節課以內。因為經驗表明,創造性較強的設想一般要在討論開始IOM5分鐘后逐漸產生。美國創造學家帕內斯指出,頭腦風暴時間最好安排在30~45分鐘之間。
例如,課堂上使用過的議題(包括“你能想到的通信方式有哪些?”“網絡的覆蓋范圍究竟可以有多遠?”)都屬于沒有范圍的議題。在初始狀態下,學生的狀態是很茫然的,經過簡單的引導后,學生會在10分鐘左右進人狀態,并提出各種各樣的思想,有的甚至只是一種設想,課堂氣氛逐漸活躍起來,甚至在課間時,還會繼續進行著相關討論。經過10分鐘休息后,第二堂課會被設定為總結課??偨Y課可以讓學生從發散性思維主動回歸到總結性思維,學生會自然地延續上一堂課,發揮能動性,將頭腦風暴中提出的想法予以分類歸納。在這樣的課堂上,由一個“你能想到的通信方式有哪些”可以得出計算機通信中使用的通信設備、數據傳輸線路、數據交換技術的線路交換、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等包含網絡數據通信技術整個章節的內容。
通過頭腦風暴思想的引入,學生的課堂氣氛得到了活躍,也更好地讓他們做學習的主人,發揮了學習的主動性。
3.2 視頻的引入
在多年對學生的觀察中發現,網絡上的社會新聞、八卦消息、游戲等充斥著學生的生活,學生對于計算機和網絡在過去和未來發展等方面均沒有足夠的了解和學習,導致在談到一些新科技和新技術的時候學生會體現出一種茫然,而提到某種新的手機應用時則會體現出一種關聯后的釋然。可是,不了解已有技術,很難適應社會對于新技術的需求,這應該也是大學課程與實際社會需求脫節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現有計算機和網絡等技術的發展狀態,又不影響有限的課堂時間,采用兩堂課中間的10分鐘休息時間,隨機循環播放一些IBM、Cisco、微軟等公司提出的過去10年技術回顧和未來5年技術預測的相關內容。這一點,在幾年的教學中得到了學生的肯定,學生對于這種類型的視頻很歡迎,開拓了他們的視野,讓他們更好地理解計算機和網絡的現狀和未來。
3.3 開放式情景模擬
在枯燥的理論研究和教育中,在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中引入角色扮演、游戲和模擬教學,采用生活中實際場景討論和角色扮演發散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
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及相關應用大多來源于現實社會,因此完全可以利用實際社會環境為模擬場景,讓學生以某一特定角色為出發點,深入理解網絡的相關運行原理。當然,課堂的時間總是有限的,為了在有限時間中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思想,依然引入“微格”思想,選擇引入一些角色扮演的小游戲來模擬實際生活中的真實場景。下面是一個小例子。
場景:因為某種原因要寫一封信,并且得到對方的回信。
前期準備:2個信封,2張信紙。
角色選定:在這樣一個場景角色中,選擇3個學生,1個扮演寫信人,站在教室前;1個扮演收信人;另外1個扮演郵局人員。
情景模式:扮演寫信人的學生在信紙上隨機寫上一些內容,然后在信封上寫地址,將信紙放在信封中,密封好,找到郵局人員;郵局人員將信轉交給另外一位扮演收信人的學生;收信人看了信后寫回信,依次在信紙上寫回復、信封上寫地址,密封好,交給郵局人員。
原理還原及情景模擬分析:上述開放式情景模擬是一個日常生活中很簡單也很常見的寄信過程。這個過程正是一個讓學生認識數據封裝的原理及數據傳遞的情景模擬。
寫在信紙上的內容就是人們要傳輸的數據,這里的數據是發件人和收件人都可識別和理解的,數據寫在信紙上,之后放進信封,用于表述數據的一種封裝形式,在封裝過程中,必須按固定層次進行,不可能出現信的內容寫在信封上,然后用信紙包裹的情況。信封就是數據封裝中的最外層,通常使用通用語言寫上收件人地址、郵編和收件人姓名,以及發件人地址、郵編和發件人姓名,這些用于表示封裝中的層控制信息。
情景模擬是開放式的,這是因為教學本身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其中包括動態要素、人的要素和相對靜止要素等。其中,動態要素是教師、學生及心理環境;人的要素包括教師和學生;相對靜止的要素是教學媒體和物理環境。在場景模擬環境屬于開放式場景,即在場景模擬中會出現很多不可預測的情況,如果出現不可預測的情況,將更加利于把網絡的相關概念講述清楚。比如,在寫信這個開放式情景模擬中,不可預測的情況可以更好地將網絡層次的內部概念講述清楚。比如寫信這個環節,有的學生使用文字,有的則使用畫圖,當信傳給收信人的時候,會出現不可識別的現象。這時候,則是講解協議概念的最佳時機。此外,學生有的時候會出現忘記寫寄件人地址的情況,此時則是講解封裝數據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的好時機。
當該場景學習和講解完后,可以進一步引入下一個路由議題,比如追加一個郵寄員收到信件后如何從一個地方傳送到另一個地方的情景模擬過程。
3.4 案例分析
計算機網絡課程最終來源于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應用,如在講述計算機網絡組網應用過程中,通常使用實際的中國電信網絡接人流程作為小型局域網搭建案例進行講解。在組網過程中,中國電信屬于中國最大的ISP(Internet ServerProvider,互聯網服務提供商),主要給用戶提供接口。在用戶內部組網中,主要使用分離器實現電話線中電話和網絡的分離,調制解調器實現數模信號的轉換,然后擴展網絡中使用到的集線器或者交換機、路由器等設備。由于網絡的普及,大部分學生家里都曾經安裝過能上互聯網的網絡,因此,對于這個議題的講解都比較容易理解,由這個案例,很容易引出網絡的小型組網和大型組網的擴展討論。
當然,在課堂中,還會使用到其他的參與式教學方法,例如目錄樹的引入、示范和指導練習、辯論等多種方式,將參與式教學方式充分在課堂中予以應用。
4 存在的問題
參與式教學確實可以提升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但同時也提高了對教師的要求,除了要對網絡的內部概念含義有貼切的理解外,還要求教師自身對計算機和網絡的已有發展和未來遠景有一個透徹的了解,這些都要求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此外,參與式教學中,特別是開放式情景模擬時,時間控制比較困難,如果時間控制不好,可能會出現情景模擬完還沒來得及總結就已經到了下課時間的情況,這種情況將很不利于課程的理論深入。
由于學生多年來習慣了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所以在剛開始的參與式教學中,學生會出現茫然不動的情況;相反,如果過多地使用參與式教學,學生也會出現過度活潑,注重游戲本身,而忘記游戲原理回歸,所以在課堂中,這些度的把握都需要予以控制。
現有課堂時間畢竟有所限制,大多數情況下,會存在課時少,課程內容多而繁雜,獨立信息不容易關聯起來,學生課余時間無法充分利用等問題,這些都需要借助現代化教育手段和工具幫助學生課外研究。當然這些問題,隨著研究的深入探討最終都將得到解決。
5 結語
實施客戶關系管理可以提高客戶滿意度、維持較高的客戶保持率,對客戶收益和潛在收益產生積極的影響,這些利益的追求極大促動了客戶管理管理的市場發展。面對企業對客戶關系管理的內部需求,國內高等院校及各類職業教育院校的經濟管理類院系紛紛開設了客戶關系管理(以下簡稱為CRM)課程,客戶關系管理課程已逐漸成為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管理信息系統等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蛻絷P系管理是一門集操作性、實踐性和應用性于一體的課程,實驗教學在其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然而,傳統實驗教學設計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有違學習的本質特點,本文認為客戶關系管理課程實驗教學應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進行體驗式教學設計。
1.傳統實驗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
1.1 課程內容跨度大造成教學內容設計的不科學
CRM課程的學科交融性主要體現在CRM基礎知識涉及領域廣泛、文理交叉、具體內容跨度大以及多學科間的相互滲透,涉及的主要學科有市場營銷、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計算機科學等相關領域。面對這個特點,CRM課程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講具有同樣的挑戰,僅具有單一知識背景和技能在全面掌握系統知識方面會有相當的難度,加之學生的專業背景不同,教師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也會各有取舍,造成CRM課程教學內容設計的隨意性現象嚴重。
1.2 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傳統實驗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著重強調教師的核心作用和地位,全部的教學設計都是圍繞教師而展開的,學生的學習是限定在教師教學范圍之內。學生雖然也參與了實驗教學活動,但實質上是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在這種模式下,雖然也強調實驗能力的培養,但這種實驗能力是被當作技能并以知識的形式來加以傳授的,從而導致學生缺少創造性應用的能力。
1.3 有違學習的本質特點
隨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情境學習理論的興起,只有真正引發學生真切感受與內心認同、切實激發學生思維活化與知識增生、真切促發學生學習體驗的教學活動才被認為是能夠幫助學生實現公共知識向個體知識內化、個體知識向個人能力轉化、知識能力向個性品質升華即幫助學生實現完整精神與生命成長的有效教學。傳統實驗教學由于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公共知識的灌輸和驗證性學習,很少能激發起學生的真切感受和思維活化,有違學習的本質特點因而教學效果較差。
2.體驗式教學設計的內涵和關鍵
教學既是一種生命活動又是提升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手段與途徑。教學設計就是旨在促使教學活動更具生命、發展性與有效性的一種活動。教學設計對教學活動的影響是通過教學模式與教學行為來實現的,并最終以教學效果的形式表現出來問。
2.1 內涵
如何引發學生的學習體驗,如何以學習體驗的生成為重心來構建教學模式、設計教學行為是內發創生式教學設計研究的核心所在。體驗式教學設計正是一種以引發學生的學習體驗為重心,通過圍繞學習體驗的生成來構建體驗式教學模式,并對師生的教學行為進行設計的內發創生式教學設計。
2.2 關鍵
體驗式教學設計的關鍵點是要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要改變學生被動的參與實驗的狀況,讓學生全員、全過程、全身心地參與實驗,讓學生真正成為實驗的主體。如由學生自己設計CRM項目,擬訂實驗方法和步驟,教師只提出任務和目的并幫助論證,并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分析判斷問題所在,最后進行解決。在整個實驗過程中讓學生逐步自己學會并掌握進行科學實驗的方法,鍛煉了運用已有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CRM實驗教學內容的設計
3.1 選擇適合教學需要的CRM軟件系統
從目前市場的銷售和使用情況來看,CRM軟件產品主要有TurboCRM軟件、用友CRM軟件、金蝶CRM軟件等品牌。以用友CRM為例,用友CRM軟件是用友U8產品線的一個子產品,采用Java開發,支持跨平臺的應用。用友CRM軟件的功能包括系統管理、客戶管理、市場管理、銷售自動化、CRM統計分析五大模塊圈。在實驗教學設計中,要密切聯系實際,選取適當的行業,以企業實際的業務數據為實驗基本資料。
3.2 根據實驗內容區分實驗類型
CRM實驗課的內容主要包括CRM理論知識、CRM軟件操作和應用、CRM項目模塊實施、CRM數據分析四個方面。過去CRM實驗教學偏重于傳統的驗證性實驗,強調知識的灌輸和學生驗證性操作,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實驗教學效果較差。就CRM實驗課的內容而言,應首先對實驗類型進行區分,就不同實驗類型進gS-@學設計。
(1)驗證型實驗。CRM理論知識模塊可以進行驗證型實驗。但這種類型的實驗不是CAM實驗課的主體,在安排課時時應注意時間安排的適當比例,主要采取教師先演示,學生后操作的模式,其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CRM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形成CRM理念上的總體認識。
(2)體驗型實驗。CRM軟件操作和應用、CAM項目模塊實施、CRM數據分析三個模塊的教學內容適合設計成體驗型實驗。體驗型實驗應構成CRM實驗課的主體,在教學設計中是重點安排的對象。主要采取學生組建團隊學習組織,采用情景模擬、案例分析、項目設計等方法,形成實驗結果,學生完成實驗報告,進行實驗評價的模式,使學生主動參與實驗,獲得真切感受和真實體驗,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3.3 學生寫出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的基本內容應該包括:實驗項目名稱、實驗類型、團隊人數、實驗任務、實驗實施過程、實驗實施結果等。通過完成實驗報告,學生可以對實驗的實施進展過程和各階段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總結回顧,經由實驗過程的真切感受形成真實體驗,幫助學生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將公共知識轉化成個人知識。
3.4 進行實驗效果評價
對于實驗的效果評價應該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團隊評價及教師點評三個層次。評價指標至少應該包括該生對待實驗的態度、實驗實施的過程情況、實驗報告的分析情況、團隊成員對該生實驗實施的情況評價、教師對該生實驗實施的情況評價等。
4.CRM實驗課程體驗式教學設計方法
4.1 情景模擬法
將學生進行分組,在實驗中,每個學生可以以企業實際業務流程為主線,針對一個特定系統的業務,由學生模擬企業不同部門、不同的工作崗位,獨立完成業務處理,熟悉系統的功能,明晰不同類型業務的處理流程。為了全面提高實驗者的綜合實踐能力,真實模擬企業中的實際運行過程,在局域網完備的環境下,可以由不同的學生模擬企業中的不同崗位,每個崗位都具有相應的責、權、利,讓每一個學生都找到相應的“職業角色”的感覺。摒棄了一般專業課實驗僅僅是按某一子系統功能展開的思路,以企業實際業務流程為主線,便于學生對企業經營管理的整體把握。
4.2 案例教學法
在CAM實驗中可以引入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首先應注意精心選擇案例,突出案例的典型性、真實性和代表性。案例可以由教師經過篩選選取,也可以讓學生收集,在實驗中可以組織學生自行開展案例分析。首先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自行確定案例分析的題目和內容,自行分工實驗,進行分析和討論,形成案例分析報告。實驗室為案例分析提供了真實有效的情景演練的環境,使理論課堂上實施困難的案例分析變得有形化、可感化,加深了學生對企業流程的理解和體會,有助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
4.3 項目設計教學法
項目設計(Proiect)主要體現在題目的真實性,與情境式模擬教學不同的是項目設計是由學生自由選擇并獨立完成的。整個過程由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只是進行監控和釋疑,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去體驗。項目設計與實施通常是由學生組成團隊來完成的,團隊實際上屬于模擬體驗型學習組織。
(1)首先應組建學習團隊。團隊人數一般以5-7人為宜。教師可根據學生情況協助分組,并幫助學生進行分工。在CRM實驗中既可以組成單一的模擬企業學習組織,也可以組成具有競賽性質的學習組織。
模擬企業學習組織。即模擬企業環境,將團隊成員進行角色分工,通過模擬企業的運作,使每個學生既能全面把握企業的運作和工作流程,又能進行本專業技能的訓練,從而體會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深化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進行專業技能訓練,獲得真實體驗。
具有競賽性質的學習組織。以各學習團隊為基本單位開展競賽式學習,學習過程由各學習團隊聯合策劃與自主實施,教師予以必要的指導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協作式學習能力。特別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真切感受和產生內心認同,激發知識增生。
(2)制定項目任務。即把項目進行細分,確定各個階段的相應任務,在實驗過程中以一個項目的階段拓展和任務推進來帶動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例如,受理客戶投訴,及時響應處理好投訴是改善客戶關系的重要內容,投訴管理就是要幫助企業記錄投訴處理的全過程,并針對投訴原因進行分析、改進,從而減少客戶投訴,提高客戶滿意度。可以將客戶投訴管理這個項目進行分解,確定為四個任務:確認客戶投訴的有效性、對客戶投訴進行分配、由投訴處理人員解決投訴并記錄全過程、由投訴管理人員進行投訴結果驗證。
關鍵詞:生物技術;研究型教學;分子生物學
研究型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勇于探究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1]。我校分子生物學課程開設于生物技術專業三年級上學期,在生物技術專業知識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分子生物學以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和遺傳學等課程為基礎,又可以為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與生物制藥等課程教學奠定基礎,并且其所涵蓋的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應用廣泛,是醫學、農學和環境科學等學科的實驗技術工具。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反饋該門課程學習難度大,影響后續課程的學習。為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醫藥生物技術行業培養應用型人才奠定基礎,我們在分子生物學課程中進行研究型教學探索。
1在分子生物學教學中應用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1.1培養應用型人才需要開展研究型教學
我校生物技術專業以醫藥生物技術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只有具備較強的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求,而研究型教學恰恰能夠促進學生這些方面能力的培養[2,3]。分子生物學是生物技術專業核心課程,對后續課程的學習和操作技能的培養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該課程中開展研究型教學,對培養應用型人才起到較好的示范和引導作用。
1.2傳統教學方式不利于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
分子生物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以我校分子生物學教學為例,其內容繁雜、知識點多,學生理解、掌握、實驗操作難度大。如果沿用傳統教學理念進行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分子生物學理論的抽象性和實驗操作的復雜性必然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導致學生產生厭煩心理,進而影響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
1.3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需要強力引導
由于學生在高中階段處于高度緊張的學習狀態,進入大學后,學習狀態變得較為松懈,加之大學階段課程開設方式和學習方式等的改變,所有課程的學習主要依賴于學生自己。課上,教師只是結合專業特點把握教學大綱,傳授學生知識,培養其創新能力、操作技能,往往講得多,對學生的要求少。大學階段隨著各種課外活動的增加,互聯網、電子產品及網絡游戲等的沖擊,部分學生形成課前不預習、課上隨“心”走、課下人自由、考試靠突擊的學習態度。因此,需要探究教學方法,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學習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研究型教學模式在分子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
鑒于分子生物學在生物技術專業課程體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進行研究型教學的必要性,我們從教學資源、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型教學探究。
2.1構建以教材為主、網絡教學平臺為輔的研究型教學資源
DNA雙螺旋模型的建立成為現代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開端,而分子生物學作為一門生物類本科專業課程,現行的適用于本科生教學的教材較多。如在構建研究性課程體系時采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朱玉賢主編的《現代分子生物學》、Robert•F•Weaver編著的《分子生物學》、戴余軍主編的《現代分子生物學輔導與習題集》等教材。中英文教材結合,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分子生物學知識,還能通過閱讀英文輔助教材提高閱讀英文文獻能力。此外,要及時將分子生物學理論和技術的新進展資料上傳至學校網絡教學平臺,讓學生了解最新的分子生物學知識,激發學習興趣。
2.2教學內容模塊化重組,便于研究型教學設計
以我校分子生物學教學為例,對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化設計,主要包含3個模塊。模塊一為“DNA的復制、轉錄和翻譯”,這部分內容是本課程的基礎知識,難點不多,以原核生物為例來講解,穿插真核生物的相關知識點,學生容易理解和記憶。模塊二為“基因的表達調控”,該部分內容中有些知識點比較難理解,例如,原核生物基因表達調控中的弱化機制、乳糖操縱子等,真核生物基因表達調控中的DAN甲基化、蛋白質乙?;葍热荩@些都屬于教學重點。模塊三是以上述兩個模塊內容為基本原理衍生來的“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及其應用”,這部分內容與前面兩個模塊的內容互為依托。例如,PCR技術及其衍生技術都是基于DNA復制原理,只要把DNA復制原理理解透徹,這部分內容就會比較容易理解;酵母單雜交、雙雜交技術依賴于基因表達調控中的DNA與蛋白質、蛋白質與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此外,該模塊還包括相關實驗教學內容,通過具體的實驗操作訓練,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教學內容的模塊化重組使課程內容更有序,有利于研究型教學設計。
2.3教學過程的設計
在設計教學過程、選擇教學方法時,要適應研究型教學需要,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問題解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從單純的知識傳授向帶動學生主動探究問題、學習知識和技能并實現學以致用轉變,從以教師講授為主轉變為以學生學習為主,重點開展以問題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和參與教師科研為主的教學設計。2.3.1問題式教學設計帶著問題學習,容易激發學生好奇心。在模塊一“DNA的復制、轉錄和翻譯”和模塊二“基因的表達調控”教學中,可采用問題式教學方法,針對不同內容設計不同問題。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緊扣教學內容,避免脫離教學目的。例如針對“DNA的復制”內容設計教學:首先,引用1958年Meselson和Stahl利用15N標記大腸桿菌DNA的實驗,讓學生推導DNA的復制模式;其次,以原核生物主要遺傳物質為例闡述DNA復制過程,要求學生掌握蛋白或者酶在復制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與先后使用順序,然后觀察DNA雙鏈的變化,再以蛋白或者酶的作用為媒介,將DNA復制過程完整描述出來,加深對DNA復制的印象;最后,通過比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主要遺傳物質在復制時的異同,進一步加深對該部分內容的理解。將這些問題通過網絡平臺布置給學生,讓學生課下查閱教材和網絡資料,養成課下自主學習習慣,從而將課下變成自學場所,將課堂變成基于問題進行討論的場所,引導學生踴躍參與到課堂中,再根據學生的回答和討論結果,進行有重點、有目的的講解和總結,改變傳統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授課方式,提高教學質量。2.3.2案例式教學設計案例式教學法是一種運用案例進行課程教學的方法,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5]。在模塊三“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及其應用”教學中,可穿插案例式教學設計,將相關或者相銜接的實驗技術整合為一個案例進行教學。授課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目標要求確定案例,并規定材料搜集原則和方向。在授課時,不是就某個實驗技術進行原理講授,而是對實際案例從實驗角度進行推導,最終歸結到該實驗技術的原理,并要求學生思考這一實驗技術可以歸結為模塊一或二中的哪一個機制。例如在講解PCR技術時,確定案例為PCR技術、RT-PCR技術和熒光定量PCR技術,要求學生收集相關技術實驗方法、實驗注意事項以及這些技術間的區別與聯系等資料,并在此基礎上推導該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分子生物學中的哪一個機制。在案例式教學中,授課班級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分工合作,由各小組分別匯報收集的材料,最后教師對各小組案例分析內容進行總結與補充,并客觀地給予小組成員成績評定,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案例式教學,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參與實驗的積極性也顯著提高。2.3.3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教學實驗教學是培養醫藥生物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環節[6]。分子生物學是實驗性很強的課程,實驗課程的設置關系到學生操作技能、創新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培養。在研究型教學設計中,首先通過綜合性實驗項目強化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實驗項目包含一般實驗室常用的DNA操作技術和蛋白質操作技術,在實驗過程中要求學生做到“3個獨立”,即獨立完成實驗操作、獨立分析實驗現象、獨立完成實驗報告,培養學生熟練的實驗操作技能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提高自主完成實驗能力。然后加強設計性實驗項目的訓練,為了防止設計的實驗項目過于寬泛而失去設計性實驗項目的意義,授課教師根據實驗室現有資源,限定可以選擇哪些實驗技術解決某個問題,要求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項目設計,并由指導教師評判項目設計的可行性和實施情況。通過這一過程,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和綜合運用知識能力,提高實驗教學質量。2.3.4引導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提高分子生物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開放實驗室,將專業授課教師研究方向和重點研究內容提供給學生,教師根據自己的科研安排提供3~5個名額,讓學生參與到科學研究中。本專業教師雖然研究方向不同,但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都會用到分子生物學知識。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相關的教師,并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科研課題的研究。如此,能提高學生應用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能力、分析問題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傊?,應用研究型教學模式,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主動性,還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科研的興趣,不斷有學生在各級各類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和實驗技能大賽中獲得較好的成績,同時也使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得到了鍛煉,為培養醫藥生物技術應用型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展望
高等院校要想培養醫藥生物技術應用型人才,就需要適應生物技術行業的發展需求,探索應用研究型教學模式。應用型人才不僅需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實踐操作技能,還要具備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通過研究型教學改革,借助教學資源豐富的網絡平臺,應用問題式教學方法、案例式教學方法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科研課題研究,培養學生成為勤于思考問題、解析問題、嘗試創新的人才。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應用必將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成為應用型專業教學改革中值得探究的模式。
參考文獻:
[1]劉文明.高校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幾點探討[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8):262.
[2]宋義林,高樹枚,陳剛.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6):142-144.
[3]徐守坤,汪英姿,閆玉寶,等.高校研究型教學模式與創新人才培養探究[J].計算機教育,2009(18):28-31.
目前,案例教學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是總體來說,目前國內的案例教學還處于一個起步的階段。我國一般課程教學都是講授課,深陷于傳授知識—接受知識的傳統模式中,把教學重點放在一系列的理論命題和計量模型上,很少給學生提供歷史性的背景資料或真實數據。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是完全被動的,較少接觸到學習中真正有趣的內容,也未能培養出終身受用的學習技能。
1.案例教學的作用
第一,案例教學注重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而不僅僅是獲得固定的原理、規則。它所解決的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獲得這些知識。在教學與管理中,所面對的情境常常是獨一無二的,那么,需要學而得之的固定不變的規律和真理就為數有限了,而在信息時代,知識和理論又在不斷更新,學會面對新的情形,掌握處理新問題的技能與技巧,相比之下,就變得更為重要。
第二,學生通過案例教學得到的知識是內化了的知識,雖然他們不一定能把所學到的知識一一羅列出來,但他逐漸學會了如何處理眾多的疑難問題。案例教學實際上也是一種“做中學”的形式,它是從經驗與活動中獲取知識,增進才干的,這些知識、才干在案例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就成了學生知識與能力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且與原有的知識、能力加以整合。在金融專業課程中,都會遇到一些“結構性”不是很強的知識領域。因此,案例教學的出現,一方面展示了“結構性” 較差的那些問題情景,另一方面也把教學轉變成了一種特殊的研究活動,通過師生間的相互探討,可以對案例進行較為深入細致的分析。
第三,通過案例教學,學生不僅可以從中獲得認知的知識,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達、討論技能,增強其面對困難的自信心。在案例教學中,學生參與討論與交流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既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可使學生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從而培養和提高分析解決各種經濟問題的能力。還可以調動學生運用金融學的理性思維參加討論,進行辯論,從而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反應力等諸方面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增強其將來走向社會工作崗位的適應能力。
第四,案例教學大大縮短了教學情景與實際生活情境的差距。案例作為溝通現實世界與學習世界的橋梁,無疑可促使學習者更快地適應工作情景的挑戰。教學中展示出來的書本世界畢竟與真實的世界有著不少的差距,生活世界是綜合的,而不是各學科彼此分立的;生活世界是問題式的,而不是概念式的。把一些真實的問題展現在學生面前,要求他們像一個成熟的、老練的金融者那樣去做出反應,也就給他們提供了像專家一樣去思維的實踐機會。這樣的案例沖出了現有學科的限制,打破了學科的藩籬,雖然它很少有什么既定的答案,但無疑使他們逐漸習慣了教學實踐的不確定性及不可預期性,也就增強了應對教育教學實踐的本領。
第五,案例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體化,把他們置于一定的實際情景之中,學習者可以清楚地認識到這些原理、概念在實際生活中的用處、表現,增進其學習興趣和動力,同時也會恰當地掌握它所具有的特定含義和意義。金融專業案例教學往往是以現實經濟問題作為研究對象,而且能以經濟生活中一些熱點問題,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吸引他們主動思考,積極參與討論,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將枯燥生硬的苦差為其樂無窮的求知欲。
2.案例教學的特點
案例教學是參與式教學模式的一種形式,案例教學重視實踐,重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克服了傳統教學法的某些不足,不主張學生死記硬背所學的知識,更重視培養人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處理現實中錯綜復雜問題的能力,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
(1)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在準備完成案例分析的過程中,學生必須針對案例所提出的各種問題查閱大量資料,這種教學形式迫使教學對象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否則學生無法完成任務,不能獲得好的成績。
(2)通過學生主動參與案例分析的方式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造力。案例教學不引導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迫使他們認真分析案例中完全和不完全的信息,開動腦筋,獨立思考,設計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3)鍛煉學生的思維反應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案例教學對學生工作成績和能力的評價除了對學生書面報告評價以外,更重要是考察學生的演講、辯論的語言表達能力。上課時,學生通過演講和辯論把自己的觀點充分表達出來,發言的質量決定學生的成績。
(4)通過對來自于社會真實經濟生活的案例分析,使教學對象產生真實感,從而產生對教學內容濃厚的興趣,進而主動自覺地融于教學活動中。過去的專業教學為什么總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原因之一就是教學內容遠離現實生活。教學對象沒有興趣參與教學之中。案例教學增加了教學對象參與教學的興趣和主動性。
(5)在評價方式上, 案例教學評價制度是一個系統的、動態的、全面的、多樣的評價體系。以一張考卷評定學生的水平和能力,而忽略平時的學習過程,造成很多學生平時不努力,考試前臨時抱佛腳,也能得到較好的成績;或有些學生為了得高分,只注重書本知識,死記硬背,導致高分低能,培養書呆性的人,缺乏社會的適應能力,缺乏創造力和個性化。對教育的效果評價,不單指學生所學知識的記憶的多寡為標準,更重要的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進行考核,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注重學習的過程,以平時學生參與討論表現和考試成績相結合, 較為客觀合理的評價學生綜合能力。
3.科案例教學設計模式
(1)R.Schankd的基于目標的劇情設計模式
基于目標的劇情設計是指為學生提供一個有趣的金融運行情景并同時設計一個成功模式。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與成功模式的不斷比較,從情景中體驗并獲得他們應該達到的目標。R.Schankd模式強調人的任何行為都是對目標的
追求,學習的基本機制是“試誤”,通過實驗、失敗、仿效學習,最后提升達到目標的技能。
(2)J.Branford的拋錨式教學設計模式
拋錨式教學設計是指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真實的問題情景,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愿望并通過鑲嵌式教學與合作學習,引入和復習相關的基礎理論與基本模型,幫助學生親身體驗和完成從“識別目標”到“提出目標”到“達到目標”的全過程。這里“錨”就是指某種類型的個案或問題情景,學習與教學都是圍繞“錨”進行的。
(3)S.Dijkstra 和 J.Van Merrienboer 的基于問題的教學設計模式
基于問題的教學設計是指通過經驗性的學習獲得可利用的知識和可遷移的技能,在問題設計中致力于獲得一個新的解決方案。這里的教學設計不是對信息的排序與分析,而是制定有利于建構問題設計與客體分析的計劃,讓計劃中的問題設計指引學生自己作出論斷,經過充分實踐后發育為一種技能。
(4)J.Van merrienboer 的四要素教學設計模式
四要素教學設計模式是一種有關復雜的認知技能訓練的教學設計,它以認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通過讓學生面對具有復雜結構和序列的問題與情景來訓練學生的復雜認知技能。
以上四種案例教學的模式設計各有特點:R.Schank 的基于目標的劇情設計主要強調訓練達到目標的技能,同時提供成功路徑給以模仿;J.Bbransford 的拋錨式教學設計立足全過程的體驗引導學生在逼真的模擬情景中體悟與從事管理實踐;S.Dijkstra 和 J.Van Merrienboer 的基于問題的教學設計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在解決了某一類問題后,能發展預期知識與技能,并能嘗試解決新的問題;J.Van merrienboer 的四要素教學設計模式則主要通過提供不斷“做”的機會來提高學生的復雜認知技能。
從用途上看,案例教學的模式設計應注意針對性、可操作性、可推廣性。對學生現有的能力、知識結構與專業要求進行設計,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樂趣、增加信心。設計的案例必須細致可行、設想出各種可能出現的學習情景及應對引導辦法,且便于操作。案例教學設計還應是一種相對標準化的教育方案,得以形成規模效應。
參考文獻
[1] 張亞維,陳 耀.金融類案例教學的推進與模式設計.
[2] 鄭金洲.案例教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