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15:31:49
序論:在您撰寫實踐性音樂教學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 轉型發展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 實踐教學策略
一、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背景
隨著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高等教育的規模迅速擴大,辦學質量卻沒有跟上規模發展的步伐,“同質化”和“高大全”等現象嚴重[1]。地方高校面臨辦學基礎薄弱、資金投入不足、獲取社會資源能力有限等問題,培養出來的學生研究能力不足,不能滿足行業企業的技能要求,面臨“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面。長此以往,會給地方高校帶來不良影響,產生生源危機和就業危機[2]。在此背景下,我國于2013年成立中國應用技術大學聯盟和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研究中心,2014年教育部在工作要點中明確指出:啟動實施國家和省級改革試點,引導一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
二、高校學前兒童音樂教育面臨轉型發展的現實需求
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其人才培養方向、課程教學也隨之發生轉變。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是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法課程之一,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必修課。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在現代幼兒教育理念下,遵循音樂學習規律及兒童音樂心理發展特點,設計和組織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以開發幼兒的音樂潛能,使他們掌握一定的音樂基本知識、技能,并促進幼兒的身體、智力、情感[3]等全面發展的幼兒園教師。可見,幼兒園教師音樂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技能并重。但當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體現出高理論水平、低教學能力的特點[4],在幼兒園音樂教育方面也體現出同樣的特點,這與課程教學中注重方法的傳遞、忽視實踐能力培養有關。對此,我們應對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教學進行反思,使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教學向實踐型、應用型轉變,突出教學策略的實踐性。
三、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的實踐策略
基于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背景及幼兒園對人才的現實需求,《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課程教學應秉承“做中學”、“教、學、做合一”的理念,更加重視實踐技能、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的培養,探索轉型發展背景下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的實踐教學策略。
(一)全方位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音樂素養是幼兒教師開展音樂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學前教育專業大三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音樂知識及彈、唱等技能,需要在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中得到鞏固與運用。為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及在幼兒園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能力,教師可采用如下教學策略:
1.課前展示活動
為增加學生在組織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方面的經驗,教師可在授課前安排課前展示活動,作為后期模擬實訓環節的熱身活動。具體安排如下:
2.課上隨機抽查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雖然學生已學習了音樂相關課程,但其視唱能力還很弱。為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促進其加強課后練習,教師可在授課環節中安排5-8分鐘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歌曲視唱的抽查。應注意,該課程重在如何“教”而非音樂技能本身,教師不宜“舍本取末”,在這個環節花過多時間與精力。
3.有針對性地篩查
在授課過程中涉及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內容時,教師可隨即對學生展開篩查。如講到節奏教學時讓學生演示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節奏與速度,講到兒童最早、最易掌握的小三度音程時,提問學生關于音程的知識,進行有針對性的篩查。
(二)開展參與式的音樂教育流派教學
世界著名兒童音樂教育流派的內容可達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是學生需掌握并學會運用的課程內容。在掌握基本原理基礎上的參與式教學方式可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其具體操作思路如下:在音樂教育流派理論學習后,選擇適合學前兒童的課例,由教師充當“幼兒教師”,學生充當“幼兒”,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的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如在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中可選取課例《藏起來的歌曲》,教師選擇學生熟悉的兒歌,出示雙方約定的信號,學生在歌唱的某一環節停止發聲,教師出示“取消手勢”后,學生繼續歌唱。在奧爾夫、達爾克羅茲及其他兒童音樂教育流派的教學中也可采用類似的參與式教學設計,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達到認知、行為與態度上的改變[5]。
(三)多維度進行幼兒園教育見習
幼兒園教育見習是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的專業接納度[6],有利于學生獲得專業認同,發展專業情意;可增進學生對幼兒、幼兒教師及幼兒教師的工作的認識與了解,促進其對幼兒教育理論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深化認識。為了使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幼兒園課程見習達到良好的效果,教師可制訂多維度的幼兒園音樂教育觀摩學習計劃,并與幼兒園協商做好相應安排,具體如下:
1.幼兒園的整體環境布置。馬拉古奇指出環境具有教育功能,因此,教師可安排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觀察幼兒園的整體環境布置,挖掘現有環境布置中的音樂教育功能,討論其潛在的音樂教育功能及其實現手段,并形成觀摩學習報告。
2.集體音樂教學活動觀摩與研討。教師組織學生對幼兒園四大音樂教育活動類型進行觀摩學習。學生與幼兒教師及授課教師結合該教學活動展開研討,進一步掌握幼兒園集體音樂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的策略及方法。
3.音樂活動區域環境布置及其活動指導。教師可安排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對活動區環境布置與材料投放、幼兒的表現、教師的指導三方面進行分工觀察,并做好觀察記錄。最后,全體小組成員將觀察所得統整為一個完整的觀摩學習報告。
4.生活環節中的音樂教育。此環節教師可安排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每人觀摩幾名幼兒在生活環節中的音樂表現,記錄教師的指導行為與策略,并提出在生活環節中進行音樂教育的方法。
(四)理論講授與模擬實訓交叉展開
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四大類音樂教學活動的方案設計、組織與實施,提高學習的時效性,教師可在理論講授后安排學生小組合作:設計相應的活動方案,并開展模擬教學。具體操作如下圖所示:
(五)案例教學法的應用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進行研討的教學方法[8]。案例教學法具有高度的模擬性,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創造性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在《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中的應用具體如下:
1.教學視頻的應用。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選擇典型的教學視頻作為案例進行分析,通過研討,幫助學生實現相應的教學目標??蛇x擇的教學視頻有不同流派音樂教育的典型教學視頻和不同類型音樂教學活動的優秀教學視頻等。
2.觀摩見習的案例教學。前文中提到幼兒園見習活動中的幼兒園環境創設、音樂區域活動環境創設、材料投放與活動指導及集體音樂教學活動都可作為案例教學中的“案例”,教師要對這些案例進行分析和總結。
3.模擬實訓環節的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法是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教學中的重要方法,在此環節的應用更是“重中之重”,學生的模擬教學活動就是教師開展教學最真實、最鮮活、最具有教育價值的案例。教師在模擬教學活動結束后,安排小組討論,最后針對該教學活動的設計與組織實施過程進行集體評議,集體評議的內容有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過程與活動延伸,通過討論與評議,使學生更全面、更充分地掌握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設計與組織的要點。
在重視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理論知識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突出綜合性和實用性,這不僅是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現實需求,而且符合幼兒園對高校人才培養的期待,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步伐。在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既要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又要考慮學科自身的特性,往綜合性、實踐性、應用型等方向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與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潘懋元.大學不應只比“大”不比“學”[J].職業技術教育,2011,(27).
[2]曲殿彬,趙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問題與應對[J].中國高等教育,2014,(12):25-28.
[3]黃瑾.學前兒童音樂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34-35.
[4]黨愛娣.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法課程教學的反思與改革[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11,(7):113-116.
[5]曾琦.參與式教師培訓的理念及實踐價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5,(7):18-20.
[6]張麗莉.幼兒園見習對師范生專業學習與就業期望影響的調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8):47-50.
[7]Edwards.C.Gandini.L&Forman.G編著.羅雅芬,等譯.兒童的一百種語言[M].臺灣:心理出版社,2000:193.
一、高校音樂學專業器樂課程的現狀
器樂課程作為高校音樂學專業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以及學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高校音樂學專業器樂課程的教學中,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
高校音樂學專業是培養掌握音樂學科基礎知識理論和基本技能,具備在中、小學以及其他中等職業學校從事教學、教學研究的合格的音樂教師。換句話說,其專業培養目標在于為基礎音樂教育而服務。而專業的音樂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較高音樂素養的高級專門音樂藝術人才。長期以來,大部分高校的專業培養目標并不明確,導致器樂課程設置及其不合理,只片面強調提高學生的專業演奏水平,而忽視了學生基礎知識以及綜合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只注重器樂演奏的技術難度,而忽視了學生所應具備包括對音樂的審美、鑒賞能力在內的音樂素養以及人文情懷的培養。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
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對器樂教學的重要性認識存在偏頗。認為高校音樂專業應重點突出聲樂、鋼琴、舞蹈課程的教學,器樂課程的設置可有可無,而事實上,器樂課程在高校音樂學專業中只是選修課程,課時十分有限,器樂學習難度大,教師不重視,學生沒興趣是十分普遍的現象。高校音樂專業的學生入學時器樂知識和技能水平存在很大的差異,這對到器樂課程的設置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一般來說,學生的器樂水平可以分為完全沒有基礎、有一定的基礎、有著較高的水平等三種。對于不同水平的學生,如果套用相同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教學側重點,教學效果不佳也就在情理之中。
(三)教學方法單一
高校音樂學專業器樂課程教學方法普遍單一,普遍采用音樂學院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不注重對教學方法的創新,缺乏對其他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實踐,無法建立起符合高校學生發展的、具備自身高校特色的教學方法。
(四)缺乏對實踐教學的重視
正如前面所說的那樣,高校器樂是一門對實踐性要求很強的課程。要想使高校音樂專業學生畢業之后能夠順利從事音樂教育工作,就必須加強實踐訓練,將理論知識及時轉化為專業技能,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鞏固所學知識、積累經驗、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而現實情況恰恰相反,學生往往畢業了,在實踐中還是無法靈活自如的演奏。
二、高校音樂學專業器樂課程的多元化改革與實踐探討
高校音樂學專業器樂課程的改革是具有創新性的、實踐性的,也是勢在必行的,改革的內容也是多元化的。在新時期,高校應當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結合本校實際情況,積極探索適合本學校的教學培養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提高器樂教學的質量,培養出更多基礎知識扎實、具有實踐能力和音樂素養的復合型音樂教育人才。
(一)明確課程目標
高校的器樂課程需要明確培養的目標,即不是為了培養高級的藝術人才,而是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核心,不僅要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也要讓學生牢固掌握基礎的理論知識;不僅要強調器樂的演奏,更要通過器樂課程來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藝術審美和鑒賞能力,陶冶情操,豐富情感體驗,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音樂素養,更好的成為一名適應社會需求的基礎音樂教育或教育研究者。
(二)合理設置課程體系
在高校開展器樂課程教學,必須首先對器樂課程的重要性有足夠的認識。器樂課程的藝術性、實踐性特點本身就決定了其對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器樂課程和聲樂、鋼琴課程并不矛盾,音樂課程之間是相通的,將器樂課程與其他音樂課程相結合,有助于讓學生涉獵更多的范圍,更多的理解多元音樂文化的魅力,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音樂造詣,成為一名全面發展的音樂教育人才。因此,在高校音樂學專業中,器樂并不是一門可有可無的課程,而是必須設置的一門課程。其次,高校器樂課程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不同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同時調整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重點。比如,以笛子為例子:對于完全沒有器樂基礎的學生設置“笛子必修課程”,設置在本科一、二年級,以2-3人為單位,每周安排一次課程,側重于基礎知識的講授,加強演奏、欣賞等教學內容。這最大程度的滿足了學生的實際需求,因材施教,讓這些基礎較差的學生經過一到兩年的學習,初步掌握了器樂的相關知識和演奏技能。
(三)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多聲部聲樂作品表演形式在教學活動中所運用的教學方法是由課程本身的性質特點所決定的,具有如下幾方面基本特點:
1.實踐性
教學方法與教學實踐緊密相聯。在教學方法上把實踐性放在了第一位,給學生舞臺、給學生機會,充分地展示自我,展示學生對音樂的想象,展示對美的追求,展示對生活的熱愛,毫不限制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最大可能地喚起學生的潛能。
2.多元性
實踐教學中教學方法的運用是多種多樣的,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并不是具體方法,而是為完成教學目標所采用的一切相關聯活動方式。整個教學過程是教學方法的綜合體,是體驗、實踐、感受、欣賞、探索、發展、講授一系列方法的綜合運用。
3.整體性
教學方法的運用都是相互融合、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一個整體教學方法體系。語言、感知、體驗、欣賞、引導、實踐等形式的教學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是緊密結合的,而不是按照一定先后順序進行的。
二、教學方式藝術化
1.選擇曲目
剛剛接觸這種課堂形式的學生都會無從釋手。傳統教學都是教師根據教學計劃安排好固定的教學內容。多聲部聲樂作品表演形式的教學內容是基于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與本學科教學目標要求,在教學內容上圍繞教學目標,但是教學演唱表演內容不固定,這也是本學科的特色之一。也就是不限制學生演唱曲目與表演形式,讓學生自己選擇演唱曲目,然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表現得比較弱,教師給予參考意見,教師的指引起到了導向的作用。
選擇曲目時,首先曲目難易程度的選擇很重要。初期要選擇一些大家熟悉的歌曲(以二聲部為主),輕松的感覺有助于演唱和表演,能夠增強演唱者信心。選擇教材上的典型二聲部女聲小合唱或者是男聲小合唱曲目,如,女聲小合唱《乘著歌聲的翅膀》《美麗的夢神》《雨花石》等。男聲小合唱《西風的話》《長城謠》《美麗的梭羅河》《大海啊故鄉》等。教材是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教材之外的曲目選擇也是重要的內容,在選擇上涉及范圍很廣,內容也很豐富。那么選擇怎樣的曲目適合多聲部演唱與表演?
由于社會藝術文化與大眾傳媒的發展,流行音樂受到當代大眾的喜愛,成為主流音樂之一,尤其是“80后”的一代人,流行音樂對他們的音樂審美有著很深的影響。對流行音樂曲目的選擇,(1)要注意歌曲內容。也就是說,內容要積極向上,符合時代主流和學生年齡特征。(2)歌曲音域一定要適合多聲部演唱,切忌音區過低或者是高音區在換聲點,那么一定要移調,調整到適合演唱的音區。(3)切忌齊唱。通俗歌曲很少有現成的多聲部曲譜,需要學生根據已有的和聲知識,對其進行編配。參考曲目:《外婆的澎湖灣》《童年》《踏浪》《我的中國心》等等。
經典的童聲合唱及卡通插曲也可以翻唱,通過音樂教育專業本科生進行演繹,會有獨特的效果。這些曲目的演繹,也是一種實踐經驗的積累,這些曲目對學生今后從事中小學音樂教學實踐,有著很大的指導意義。參考曲目:《鈴兒響叮當》《讓我們蕩起雙槳》《小鳥、小鳥》《歌聲與微笑》等等。
2.組織排練
一名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多數要從事與音樂教育相關的工作。無論是從事基礎音樂教育工作,還是從事校外音樂教育工作,在實際的工作中如何學以致用組織排練多聲部聲樂作品,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
幼教專業是為培養幼兒教師專門設計的學科,隨著我國幼兒教育的發展和家長的重視,幼教專業成為目前很多職業學校和教師進修學校重點建設的學科,在學科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通過對教學結果進行總結發現了一些教學實踐問題,這些問題將影響幼教專業的教學質量,有必要對其進行分析和探討。
1、幼教專業音樂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
1.1 幼教專業音樂教師力量不能滿足課程設置的要求。目前的幼教專業音樂課教學存在這樣一個問題,除了幼兒師專院校之外,其他中職學校,包括進修學校在內,在幼師專業音樂課教師和學生數量、課程設置方面都存在矛盾。首先,由于學校擴招和職業技術培訓的熱度增強,幼師專業的學生越來越多,而成熟的教師數量增長的卻比較慢;其次,在專業幼師學校中,音樂課包括至少四門專業課,每門課都應該有專業的教師進行講授,這些教師應該配置獨立的教研辦公室并且擁有專業指導性較強的教材,但由于師資力量的缺乏和幼師音樂課發展的比較緩慢,即便是進修學校也存在一名教師擔任多門課程的現象,這使得教師的備課、教學任務十分繁重,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完全發揮自己在某一專業上的實力。
1.2 幼教專業音樂教學重技巧而輕能力。要提高國民音樂教育的質量必須從幼兒園抓起,從建立一支合格的幼兒教師隊伍抓起。但受專業院校教學體系和模式的影響,在幼師職業培訓中普遍存在著重音樂技巧訓練、輕教學能力培養的弊端。比如,有的音樂老師對幼教學生教唱許多聲樂曲,強調正確發聲訓練;鍵盤老師要求學生多進行手指音階訓練、彈奏一些中外名曲等,這些教學實踐可能使學生的某一項音樂素質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表面看來,學生的音樂能力是有所發展的,但是,這些音樂專業素質性訓練忽視了幼師專業的音樂教育的“師范性”特點。幼師的培養目標是讓學生畢業后,到幼兒園去做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教給幼兒一些簡單的音樂技能,培養幼兒的音樂興趣和素質,因此,對幼教專業的音樂教學應該重視對學生的教學能力的培養,而不是使學生成為音樂家。
1.3 幼教專業音樂教學缺乏實踐性。隨著幼教專業音樂教學重技巧而輕能力的問題導致的另外一個問題講就是幼教專業音樂教學缺乏實踐性,這里的實踐性并不是學生對歌曲的演唱、對舞蹈的編排或者對樂器演奏能力的掌握,而是學生對未來職業的實踐,也就是教學生如何去“教學”。包括進修學校在內,很少有幼師培訓學校能夠為學生提供合適的職業能力實踐基地,也不能以幼兒園學生為“試驗品”去檢驗幼師培訓的結果,這導致很多學生接受幼師培訓之后,僅擁有職業理論和職業技術,卻缺乏表現的能力,在工作中處于“茶壺煮餃子,有口倒不出”的狀態。
2、造成幼教專業音樂課教學實踐問題的原因
2.1 學校資金和人力配置不均衡。很多職業學校將資金用在擴大學校規模、建設學校圖書館和相關基礎設施方面,以此吸引學生,達到擴大招生的目的,而進修學校一般將資金用在教學設備引進和教學設施改善方面,以求為學生提供更加良好的教學環境,而這些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幼教專業的實際教學能力。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知識、掌握能力的指導者,始終是教育發展中最重要的資源,學校資金和人力配置不滿足幼教專業發展對教師的需求,始終不能使幼教專業的教學有所改進。
2.2 教師的教學思想老舊。進修學校幼教專業的教師多數都是老教師,尤其在音樂教學方面,很多教師以自身優秀的音樂素養和教學能力為傲,力圖把自己的知識都傳輸給學生。然而,現代教學中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教師的角色也因此從能力的傳輸者轉換成學生能力發展的指導者。由于進修學校教師的教學思想仍處于“教學就是傳輸知識”的層面,導致大部分教師忽視對學生的“如何做教師”職業技能的培養。
2.3 教師的教學方法有待改進。閱讀教材、進行理論學習、按部就班的進行音樂知識學習是目前進修學校培養幼師音樂素質的主要方式,由于學生本身的音樂素養參差不齊,這樣的教學模式是必須的,但是,教師們的教學方法仍是古板的,這導致學生的職業能力缺失,在無法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的情況下,學生的職業準備能力基本上是“零”。
3、針對幼教專業音樂課教學實踐問題的對策
3.1 調整音樂教師和教學課程的配比。調整音樂教師和教學課程的配比是解決師資力量與課程設置矛盾的基本方法,這就要求各職業學校和進修學校在資金使用方面進行調整,在學校建設中節省部分資金,或者對引進教師、進行教師培訓設置專項資金,用以招聘成熟的、專業能力強的教師,或者對現有教師進行專業能力培訓,使教師資源和課程設置達到“一對一”的匹配,解決教師教學任務過重、一名教師擔多門課程的問題。
3.2 加強對音樂教師教學思想的培養。進修學校的教師雖然是“培養教師的教師”,但是教學是“教學相長”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為了解決教學思想老舊的問題,學校應該針對幼教專業的音樂教師進行教學思想改善培訓,通過去先進學校聽課、學習現代教學中關于教學思想改進的材料、鼓勵教師進行改善教學思想的實踐和研究,使教師體會到改變教學思想對教學的指導作用,使教師通過教學思想的改變,體會到學生能力的增長,體會到教學的樂趣,從而使幼教專業音樂教學重點從學生音樂技巧培養轉移到教學能力培養上。
3.3 采用現代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進修學校的幼教專業音樂教師還應該學習更多的現代教學方法,通過在課堂上使用多種教學方法以彌補學生實踐的不足。例如,采用“我當教師”的教學模式,使學生進行幼兒園音樂教學模擬,將音樂教學課變成“幼教實踐課”,使學生一邊學習音樂,一邊當“幼兒教師”。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同時掌握教學的能力,使學生對未來的職業有所了解、有所期待,以增強他們對職業的準備性。
關 鍵 詞: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 問題分析 實踐性教學手段
伴隨國家教育部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的頒布與實施,我國進入現代教育史上最深刻、最全面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并同時掀起面向基礎教育培養優秀教師的高等師范院校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發展。
我國高等師范院?!昂铣c指揮”課是培養中小學合唱教學與活動的組織者與教育者的基地,是我國高等師范院校及高等藝術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也是音教專業畢業生在中小學教育活動中應用最廣泛的學科之一。然而從目前我國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現狀以及中小學合唱活動的開展現狀來看,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如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的不科學,學生理論教育與實踐能力培養之間聯系的不緊密,考核方法的不全面等。
一、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的現狀及問題
盡管我國師范院?!昂铣c指揮”教育不斷進行自身的教學改革,但目前其教育現狀并不容樂觀,這主要表現在高師“合唱與指揮”教育存在著與中小學音樂教學改革不相適應的滯后現象,兩者之間缺乏及時、全面的溝通。
1.教學過程多是合唱排練課
高師合唱課與音樂學院聲歌系的合唱課因教學目的、培養目標不同,雙方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各有側重。音樂學院聲歌系培養的目標是歌劇演員以及專業團體的合唱隊員,而高師培養的是中小學的音樂教師,是將來能夠擔任中小學合唱教學和歌詠活動的組織與指揮人才。而目前,師范院校的合唱課多是專業合唱團合唱排練的教學模式,學生以合唱隊員的身份被定位于某一個聲部,教師從音準、音色、音量、感情等方面對合唱作品進行排練,其教學過程往往是偏重近期的演唱效果而忽視長期的教學計劃、教學進度及教學組織。因此,由這種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對“合唱教學法”的認識和學習,他們往往只會“唱”合唱,而不會“教”合唱,不懂如何訓練與編排,不能適應中小學合唱教學工作的實際需要。
2.教材內容存在缺憾
音樂教材是音樂教師和學生學習音樂時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是教師“教”與學生“學”之間的主要媒介。目前我國“合唱與指揮”相關教材非常多,但缺乏適合現今高師音樂教育發展的、能夠體現師范教育特征的、能指導中小學合唱活動、突出實踐環節的“合唱與指揮”課程教材。筆者認為,無論是高師“合唱與指揮”教材編寫組編寫的《合唱與指揮》、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組編的《合唱與指揮》,還是秋里著的《合唱指揮與合唱訓練》,楊長安、周躍峰編著的《合唱指揮與訓練教程》等書籍,在內容和結構上均存在一定雷同。如都含有一定的合唱訓練和指揮技法知識;大量篇幅是中外經典合唱作品的選編,且偏重于成人混聲四部合唱曲;文字部分關于中小學合唱實踐的問題、重點不夠突出等。同時這些教材都相對缺少歐洲早期優秀的宗教合唱作品、當代國內外流行的合唱作品的選編,以及缺少切實指導合唱實踐的相關論述。
3.專業教師的欠缺
近年來,雖然我國高師“合唱與指揮”教育發展很快,但仍缺乏專業的合唱指揮教師,合唱課多是由聲樂教師、器樂教師或理論課教師兼任授課,亦或由院系選送教師到專業院校進行短期進修培訓,這就造成合唱課教學內容隨意性較大,缺乏科學、系統的“合唱與指揮”教學方法。而根據高師“合唱與指揮”課的授課內容及音樂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對該課程教師的要求并非單一的聲樂、器樂或理論教師,而必須是綜合素質較高、實踐能力較強、專業知識扎實的教師。
4.學生對本課程的重視不夠
長期以來,受音樂學院辦學模式的影響,師范院校的學生多重技能、輕理論;重單科領域的精深技巧,輕專業知識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重專業學術水平,輕教育學科理論與實踐以及綜合人文素質的養成。同時,由于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師缺乏科學的合唱教學理念和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充分貫徹師范性、實踐性的教學原則,以及學生中存在“聲樂好,合唱就能唱好”的錯誤思想,造成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夠,學習效率不高。
在對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筆者還發現高師合唱教學對美聲有研究,但對童聲及變聲期研究卻很少;高師合唱作品欣賞多是各時期的經典性作品,而對中小學教材中的兒童合唱作品較少接觸;高師學生會唱合唱,卻對作品的改編、編排以及組織青少年合唱活動的方法缺乏了解。另外,高師合唱教學缺少從“合唱”的角度研究教學法;缺少從學生生理、心理的角度研究合唱心理;更缺乏對合唱教學手段的系統研究、探索與創新等。因此筆者認為,高師“合唱與指揮”的教學需要在教學手段上進行實踐性的轉變。
二、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手段應向實踐性轉變
我國傳統的“合唱與指揮”教學多是教師排練、學生演唱,教師指揮、學生模仿的形式,學生多處于一種被動、盲目的學習狀態。這種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不僅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的發展,而且忽略和弱化了他們在教學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因此,圍繞當前高師“合唱與指揮”課程在教學觀念、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材狀況和能力培養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筆者認為,從體現該課程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特點出發,在教學內容上,可采取從面向學生單一的技巧訓練到面向學生全面的技能訓練的轉變;從“合唱”“指揮”單一教學向“合唱與指揮”聯合教學的轉變。在教學過程中,可采取由教師向學生單向“灌輸”的教學方式向師生間及學生間的雙向互動方式轉變;由以技術訓練為主的教學過程向音樂學、心理學、教育學等交叉學科綜合教學的轉變。在學習評價上,可由單一的考試形式向綜合能力的考核測評轉變。而通過具有實踐意義的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手段,可以為中小學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優秀的合唱教師,從而實現合唱教育的審美、合作、創新、傳承的價值。
中國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教授劉沛先生在其論著《音樂教育的實踐與理論研究》的前言第一頁中曾指出:“教育的科學,總體來講是經驗的科學,是見諸于實踐的科學?!?/p>
因此,針對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與中小學教育實踐聯系不緊密的問題,筆者認為,我們要結合我國具體國情,汲取國際先進的合唱教學方法,利用恰當的、科學的教學手段,重視教師的課堂主導作用,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創設良好的教學互動環境,選擇能夠最有效地解決教學任務的實踐性的方法和手段,以爭取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馬革順.合唱學新編.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2]郁文武,謝嘉幸著.音樂教育與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李海燕.高等師范院校合唱課教學設計.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5.
關鍵詞:音樂教學;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施;教學改革
音樂是一門藝術學科,它以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為主要目標,通過音樂教學,使學生學會認識音樂、理解音樂、鑒賞音樂、運用音樂,從而形成對音樂的感受力,陶冶情操,涵養品德。深化音樂教學改革,提升音樂教學質量,既是在中職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音樂學科教學的內在要求,更是迅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對中職人才培養目標的新要求。
1中職學校音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教學理念滯后。音樂課與其他專業課程相比較而言,它地位低,處于從屬地位,甚至可有可無,因此,學校缺乏對音樂課程的長遠規劃,音樂教師對音樂課定位也低,缺乏以生為本的理念,對學生音樂精神和音樂素養的培養缺乏足夠的重視,更不要說培養學生的音樂藝術品質了。第二,教學內容沉悶。音樂教學本來是一門創新性很強的教學,但由于面對音樂知識狹窄、樂理知識匱乏的學生,加上教師對教學內容處理過于簡單,音樂教學內容往往單調乏味,課堂死氣沉沉,甚至造成學生對音樂望而生畏。第三,教學方法單一。中職學生在初中階段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造成學習的困難,他們本來對音樂課抱有很大的期望,但很多音樂教師教授音樂課程時,只是將錄音機帶入教室簡單地放幾首歌曲,或者簡單地教幾首歌曲,或者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幾個音樂視頻,他們往往重視理論的傳授,忽視音樂技能的培養,教學方法的單一造成了音樂理論教學與音樂實踐教學的脫節,導致學生音樂興趣全無,漸漸地失去了對音樂的學習信心。第四,教學設施不完善。鑒于音樂課程在中職學校的地位,學校對音樂教學硬件設施投入嚴重不足,導致不少專業的音樂課程只能在教室里進行。尤其是練聲教學、大合唱教學、實踐性教學等等非音樂專業的音樂教學幾乎無法開展,這嚴重影響了音樂教學的發展和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
2中職學校音樂教學改革的主要對策
第一,教學理念更新化。俗話說,“思想是行動的向導”。素質教育勢在必行,確立以人為本理念,把提升中職學生的音樂素養提到首要位置。這就需要音樂教師重新定位音樂課的地位,它是實施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藝術課程,是新形勢下經濟社會對中職人才培養目標的新要求,重視學生音樂藝術品質的鑄就,重視學生音樂藝術欣賞的培養。同時,學校需要加大對音樂教學的投入,尤其是音樂教師的進修培訓方面需要進行長遠的規劃和制定詳細的細則,通過國家省市三級的進修和培訓,使音樂教師的樂理知識得到更新,音樂技能得到提升,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教學實踐。第二,教學內容常新化。俗話說,“名師出高徒”。名師,除了有高超的教育藝術和廣博的教育知識,更在于其教學內容時時更新,用新穎的內容深深吸引學生,引起學生對音樂情感共鳴,贏得學生對音樂的信任。例如,以音樂體驗美、音樂表現美、音樂創造美、音樂鑒賞美等音樂內容,大力推進教學內容的改革,變重音樂理論傳授、輕音樂技能培養為音樂知識和音樂素養并重,尤其突出音樂實踐性教學,突出時代特征的音樂,以生動豐富的教學內容吸引住學生。第三,教學方法多樣化。音樂是一門藝術,音樂教學更是一種藝術,教師除了關注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之外,還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對音樂教學的體驗過程、對學生音樂創造力的培養、學生音樂綜合素養的提升。這就需要教師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運用豐富的教學手段、運用靈活的教學方式變學生被動學習音樂為主動學習音樂,變教師被動地“教學”為主動地“導學”,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創造力,從而展現中職音樂的教學魅力。首先,變講授式教學模式為啟發式教學模式。音樂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教學成功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調動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學模式的轉變。音樂教學的主體是中職生,音樂學習的主體還是中職生,因此,教師通過啟發、引導、探究等方式來調動學生學習音樂,使師生互動起來,使學生主動參與音樂教學的全過程,體驗音樂教學的快樂,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精神得到升華,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錘煉。其次,變理論教學為主為理論與實踐教學并重。中職學校培養的目標是具有一技之長的高素質勞動者,音樂教學除了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音樂理論知識外,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掌握音樂技能,運用音樂技能。因此,加大實訓課的開設力度,積極推進音樂實踐性教學,使培養的人才適應迅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對中職人才的新要求。再次,堅持以人為本位,主要體現在學生音樂藝術素養的提升。例如,音樂欣賞課就是要使學生感受、鑒賞音樂的藝術魅力,將唱歌、演奏、識譜、視唱等教學形式變為欣賞音樂、鑒賞音樂,從而使學生認識音樂、理解音樂、感悟音樂、升華音樂,進而提升自己的音樂藝術素養。這就需要變教師被動的“教”為學生主動的“學”,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空,讓學生主動思考、探究、體驗、感悟,在此基礎上提升其音樂的藝術素養。第四,加大音樂設施的投入。音樂教學是一種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學科,尤其是實踐性教學需要音樂硬件的支撐。因此,學校要想方設法籌措資金,維護音樂教學舊設備,投入新音樂設備,建設音樂實習室或者實習基地;同時,構建現代教育技術平臺,更新班級班班通或者多媒體技術,使校園網真正地運轉起來,使音樂教師的教學資源共享起來,使現代教育技術真正為音樂教學服好務,從而促進音樂教學的現代化和辦公的自動化。
2013年,由福州市教育學院牽頭開展的教學規范化研究課題組活動在我市如火如荼的展開。其中,由我主持的《7~9年級音樂教學實踐性教學方法實施規范化研究》課題各項工作也在扎實地向前推進,課題著重從四個方面研究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學實踐性教學方法實施規范化。
而此次課題研究的一個重要環節――實驗班與普通班的教學方法比對實驗已接近尾聲,通過課堂教學展示、問卷調查、數據比對,得出了一個義務教育階段衡量音樂教學實踐性教學方法是否有序、有效、適度、科學的重要參照依據――“是否遵循教師引導下的學生主體教學”。在實驗數據中,學生對于教師的教學評價、課堂教學效果與教師遵循“教師引導下的學生主體教學”情況成正比,由此可見,這一參照依據對于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推動音樂教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學生主體”
1.尊重學生對音樂的自主體驗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的感受與見解?!蔽覀兌贾?,音樂是一門注重體驗感性的藝術形式,它的重要特征就是主觀性,如此一來,音樂課應該要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甚至在某些層面是沒有所謂的對錯答案的,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教師不應該在教學活動中將自己對音樂的體驗強加給學生,讓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老師的“標準答案”,這種不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與見解的被動教學,只會壓抑學生的個性發展,大大限制其創造力、創新能力的培養。音樂教學要給學生以自己的方式感受、表達音樂的機會,而不是總由老師作標準答案式的講解。
2.遵循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
對于音樂學習,不同年齡的學生有著各自不同的方式和理解。用成人的眼光審視學生的音樂學習,以教師的經驗代替學生的理解,只能使音樂教育陷入理性的泥潭。因此,我們的音樂教學過程必須是科學的、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過程。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要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的教學手段不是只有個別有音樂特長的學生專有的,特別是有些公開課,幾乎成了特長生的專場表演。應該兼顧每個孩子是否參與到課堂中來,運用各種手段讓所有的學生參與,根據他們的特點,會唱的唱、會跳的跳、會敲的敲、都不會的評價同學,讓每個孩子找到在音樂課堂上的存在價值,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全過程。
二、“教師主導”
音樂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設計者,是溝通學生與音樂的紐帶和橋梁,是學生音樂學習的引導者與促進者,擔負主導音樂教學的任務。學生作為音樂學習的主體,同教師應是一種合作和交流的關系,并非被動的受教者。盡管民主開放的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教師仍然是課堂的組織者和設計者,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如果不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會出現課堂“失控”的現象,而只有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地好,才能真正促進學生主體的主動發展。
1.正確引導學生的喜好
我們都知道,流行音樂是青春期孩子的最愛,因此課堂上會出現兩種現象:要么從不涉及流行音樂,要么為了迎合學生的喜好,在課堂中播放大量的流行音樂。這兩種明顯不是我們提倡的良好的音樂教學,面對學生喜愛流行音樂這個現實,不在于在課堂上教多少,而是怎么教。要負責任地對他們這種非流行音樂不聽的習慣加以正確的引導,深入研究如何讓他們從流行音樂中學到知識,并提高音樂欣賞的品味。
2.教學方法中的教師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