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09:43:18
序論:在您撰寫鄉村振興下的新農村建設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鄉鎮政府債務現狀
1、債務的規模等級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國家審計署對鄉鎮政府債務情況的報告中指出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107170億元,其中有償債務67100億元,占據了62%以上的比重;有擔保債務數額23369億元,占據了21%以上;承擔救助責任的債務16695億元,占據15%以上。按照國家級次劃分,全國范圍內的省級政府債務余額32111億元、市級政府債務余額46630億元、縣級政府債務余額28430億元,分別占據了30%、42%、28%的比例。根據國家地區來看,東部地區的省和直轄市的政府債務余額53200億元以上、中部地區的省和直轄市政府債務余額24710億元以上、西部地區的省和直轄市政府債務月29250億元,分別占據了49%、23%、28%的比例。
2、鄉鎮政府債務類型
生產性債務。鄉鎮政府在日常運作過程中處于鄉鎮發展建設的需要,需要向地方或更高級的金融機構申請貸款,以保證發展過程中鄉鎮政府能夠流暢運作。申請的貸款也大多用于興辦鄉鎮企業,提升鄉鎮的經濟水平?;A性債務基礎性債務也主要是鄉鎮政府用于鄉鎮建設而向金融機構申請的貸款債務,而這類貸款的主要對象是鄉鎮內的基礎保障性設施,受益群體是鄉鎮的廣大居民而不是獨立的鄉鎮企業。公共產品債務。與基礎保障性設施相對應,鄉鎮政府在運作過程中需要維持一系列基礎的政策保障措施,包括鄉鎮內醫療保障政策、義務教育政策等等,在運作的過程中就會產生的相應的債務。行政性債務。鄉鎮政府工作人員的薪資福利、鄉鎮政府辦公所需要的貸款數額、政府工作中所需要的交通費等公款共同組成了政府行政性債務。
3、鄉鎮政府債務特點
(1)債務構成復雜
銀行貸款所形成的債務是鄉鎮債務的初期階段,隨著鄉鎮不斷發展的需求,單一的銀行貸款已經無法滿足政府的支出需求。而處于對政府運行狀況的考慮,在銀行貸款的基礎上會以集體或個人的名義進行高息貸款,或以政府財政收入作為擔保貸款。債務主體由單一的銀行發展到了目前多方金融機構、企業或個人、農村信用社等多個層面與對象。同時政府債務中還涉及到了鄉鎮內基層干部工資、工程建設尾款等多方面,復雜的債務結構也導致了鄉鎮政府債務管理的高難度。
(2)歷史性債務
鄉鎮政府龐大的債務數額經歷了多年的積累而成,從盲目的初期建設階段到鄉鎮內義務教育與醫療保障普及階段都積累了大量的歷史性債務,另外還包括工程款項、拖部及民工工資等債務。鄉鎮政府債務一直是在舊債未還新債又添的情況下不斷積累,因此債務不僅自身的數額龐大難以償還,同時還產生了大量的利息,更加加大了鄉鎮政府的償債難度。
(3)隱性赤字
隱性赤字包括了鄉鎮政府拖欠工資、工程款、挪用公款等違法操作所產生的債務數額。政府信息的不透明以及不披露機制導致了政府存在大量隱性赤字,鄉鎮政府在面對這類赤字問題是大多是模棱兩可的態度,缺乏有效的監督體系使得鄉鎮債務的真實性一直很大得到保證與統一。
(二)債務的主要產生原因
1、發展鄉鎮經濟
鄉鎮政府貸款的部分資金用于增加鄉鎮就業崗位,以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改善農民日常生活水平,另一部分則用于購置農業基礎設備設施、普及農業知識以提高鄉鎮的農業生產水平。鄉鎮政府債務在一定程度確實彌補了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緩慢的經濟發展情況,促進了農村與社會的不斷發展,但由于建設與發展的初期階段沒有明確的目標,沒有相關經驗可以借鑒與效仿,導致了盲目的企業興辦、不科學的發展管理以及不完善的市場調查,鄉鎮企業在經過蓬勃的發展階段后沒有后續的技術與管理支持紛紛破產或倒閉。而遺留下來的債務便成為了鄉鎮政府早期的債務主體,城鄉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矛盾以及不平衡是導致鄉鎮政府債務不斷積累與惡化的主要原因。
2、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全國各地的鄉鎮在改革開放初期的交通相對閉塞,為了響應國家吸引外資的號召,興修公路便成為了當時鄉鎮政府的首要目標。而由于資金的匱乏,政府在向銀行借債的同時需要鄉鎮內居民分攤建設資金,同時為了保證上級組織的周期性驗收,鄉鎮政府在接待方面還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進一步提升了政府債務情況。在鄉鎮發展的中期興修的水利工程、電力工程等基礎設施同樣屬于上述情況,逐漸積累成為了目前巨額的債務數目。
(一)積極核實債務
控制新債以及償還舊債的前提是對現有債務進行核實,按照統一的分類方法對債務進行明細,明確各級政府在化解債務中的責任范圍。具體的核實流程中需要對舉債實踐、用途、責任人等信息進行嚴格審查,將債務的具體款項落實到相應的負責人身上,并制定相應的政策對債務償還情況加以監督控制。以逐步化解、妥善分類作為主要方針進行債務償還以及債務控制。
(二)明確債務解決途徑
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對危害了農民群體切身利益的鄉鎮債務是需要進行優先解決的對象,包括了拖欠工資、個體群眾債務等等都是債務化解的主要對象。而在鄉鎮進行債務化解的過程中,應明確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作為工作主導,妥善的利用國家所制定的相關政策,包括掛賬停息政策、國家承擔義務教育債務的政策等等。而對地方政府而言,應根據鄉鎮的負債情況給予沒有償債能力的鄉鎮政府相應的財政補貼和借款,并從債務減免、財政轉移支付等多個方面幫助鄉鎮政府進行債務償還。
(三)控制新債產生
在控制新債方面,應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堅決制止發生新的鄉村債務有關問題的通知》的制定:“各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编l鎮在進行新農村建設的過程應盡可能的避免形象工程等一系列攀比性過程,以居民的實際需求為最優先對象開展新農村建設工作,并且通過上級機構或民眾監督的方式,杜絕政府向農民進行集資以及資金攤派的現象,最大程度保證鄉鎮居民的自身意愿。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建設 農村 成人教育
“三農問題”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始終被引起高度的重視?!叭r”的發展狀況關系到我國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穩定。農村的進步促進中國整個社會的進步、農業的現代化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農民的發展推動我國社會的發展。然而提高農村成人教育水平有利于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現代化水平,促進“三農”的穩定健康發展。
一、高度重視農村成人教育的發展
(一)農村成人教育是提升農民素質的必然要求
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主體是農民,因此農民文化素質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我國農業發展水平的高低。而我國農村農民受教育水平較低,農民的各方面素質水平偏低。據調查統計:2008年我國文盲、半文盲及小學文化程度高達31.45%,而中專及中專以上的文化程度僅占4.34%。這觸目驚心的比例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要求極不相稱,客觀上制約了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水平。因此重視農村成人教育發展、提高村民基本素質、努力把農民培養成為文化高、技術精、懂經營的現代化農民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迫切要求。
(二)農村成人教育是農村向城鎮轉型的內在要求
目前,我國由以農業生產為主轉向以工業生產為主,城鄉結構與就業結構也隨之改變,據人口普查顯示:農民在第二、三產業從業的人員分別占58%和52%,表明了農民是我國產業工人的主要組成部分。加上城鄉結構的改變,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使農民更快的適應社會環境的轉變、更好的接受社會角色的轉換、自覺的承擔其社會所賦予的責任給農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的農村成人教育所面臨的挑戰。
(三)農村成人教育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近年來,我國經濟迅速增長,但農村地區人口多、地域廣、經濟落后,同時受到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較緩慢。因此要使農村經濟迅速增長則需引人大量的科學技術。據研究表明:農民教育水平的增加將提高農業GDP及增加農民到工業產業工作的機會。所以要加快發展農村經濟,加強農村成人教育是必要的。因為通過教育可以把人與科技相結合,使科技不斷的轉換成為推動農村經濟增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科學生產力。
二、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農村成人教育發展所面臨的挑戰
(一)如何正確處理好強勢與弱勢
由于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極為強勢,但目前農村成人教育的辦學條件還不能勝任該項工作。據調查,近幾年我國農民的數量每年都在增長,雖然近些年我國的教育經費有所增加,但是用于成人教育的經費仍比較少,這極大的影響了成人教育的教學質量和辦學規模。據《中國統計年鑒》記載我國的農民培訓機構有所下降,導致在教育培訓力度上呈現出弱勢的發展趨勢,與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相沖突,這不僅影響農民的轉移及農村的發展,還影響到城鎮化、工業化、城鄉一體化及國家現代化的發展。
(二)如何正確選擇好離農和服農
長期以來人們都普遍認為農村的成人教育內容應符合農村發展的實際,傳授應面向農村豐富、實際的鄉土文化,意在豐富農民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村成人教育應以本土化為教育目標,而并非是一味的追求離農化、城市化。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加快了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了城市化的比率,使農村的土地逐漸減少,此時農村勞動力的道路選擇面臨這極大的挑戰。因此如果農村的成人教育一味的堅持本土化,只傳授傳統的農業技能,那么教育的切實可行性、長期有效性以及是否能夠滿足農民的意愿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三)如何正確權衡好傳統和現代
由于農民生存于落后封閉的環境,再加上受到計劃經濟的影響,“小農”已在他們的思想意識中根深蒂固,使他們已經習慣了傳統的生活生產方式,導致了他們對新知識技術的學習積極性并不高,加上現有的農村成人教育并不符合農村的實際生產,沒有重視農民觀念轉變、創新意識、競爭意識等素質的培養,使教育并未取到真正的價值。因此處理好成人教育教學中現代與傳統的關系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三、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農村成人教育發展的新思路
(一)農村成人教育發展以全面發展為基礎
對于農村教育我們不能片面的認為是在農村的教育,因此在農村教育過程中既要包括農民務農知識的教育,還包括城市中可為農村發展服務的教育,其次農村成人教育不僅要幫助農民致富,還要重視農民道德素質、人文素質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另外農村成人教育不僅要服務于農村經濟的發展,還要服務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開辦各種培訓機構幫助農民健康發展。例如農民就業技能培訓機構、農村實用知識培訓機構等??傊滦统擎偦ㄔO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農村成人教育也應該是全面的。
(二)加強統籌教育資源,完善教育體系制度
農村成人教育的發展有利于推進新農村的建設,既要擔負起新型農民培養的重任,又要發揮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抓好成人教育的辦學,以科學發展觀為基礎,做好統籌規劃,使農村教育得到均衡發展。其次成人教育機構因發揮獨特的辦學特色及豐富資源的作用,加強教育辦學模式和教育方式的多樣化,不斷的完善教育體制,真正發揮成人教育的優勢和作用。
(三)重視成人教育的教學方式
一方面,要重視室外教學而不是僅局限于課內口頭講述,例如可以根據農業生產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派專業的人員到現場進行示范指導,讓農民邊實踐邊學習,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實踐教學,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提高學員的實踐能力。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提高農民學習的積極性并實現高質量的教學目標。
(四)建立健全的教育保障制度和管理機制
(一)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有國家層面提供政策保障國家政策是高職教育不斷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近年來,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國家頒布了一系列有利于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發展的政策,例如《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高職院校專項計劃”、大學生“村官”計劃等,這些政策一方面為高職教育服務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支持與保障,引導高職教育為新農村建設做更多貢獻;另一方面也大力扶持了新農村建設,促進了新農村不斷發展,從而使新農村對人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黨的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隨后必將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這些都將為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提供新的政策保障。(二)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有學校層面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和規模高職教育無論是在課程體系設置、師資隊伍建設上,還是在教育教學改革上,均圍繞培養學生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適應能力和理論知識來展開。同時,為了適應新農村建設發展需要,高職院校還在國家政策支持下設立農業特色的高職院校,或開設一些涉農專業,保證了人才培養的數量及質量。因此,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能夠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更多高質量的急需人才。隨著高職院校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生數量也迅速增長。面對新農村建設初期需要大量高質量人才的現狀,高職教育快速發展的趨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人才供給規模,滿足新農村建設對人才數量的要求。(三)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有市場層面驅動人才發展的空間選擇黨的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這是推動農村大發展、大繁榮的重大決策。不僅如此,報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必將強力促進新農村和新農業的發展。這將給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培養出的人才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很多具有農村背景的大學生也將更加認識到在新農村大有可為。面對城市的高房價、高消費、高成本,理性的大學生一方面面對新農村的低生活成本、廣闊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面對當前新農村建設急需一批既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人才現狀,那么在新農村就業和發展就成為市場條件下人才發展的最優空間選擇。
二、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來看,雖然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在對接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中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思想性歧視和制度性安排造成“非對接”性阻礙雖然我國高職教育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并且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發揮了較大的作用,但是相當多的人對高職教育的看法始終沒有改變,高職教育的社會地位仍然不高。一方面,高職院校招生錄取中的制度性安排導致生源質量較差且來源不足,因此,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進入普通高等院校學習,對高職院校持有一種歧視的態度;另一方面,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高職教育培養的學生只能從事體力勞動,而與腦力勞動者相比,體力勞動者的勞動是低等的、不受重視的。這種對高職教育存在思想性歧視的傳統觀念以及錄取生源的制度性安排,是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中面臨的“非對接”性阻礙。(二)財政投入不足產生“非對接”性制約雖然近年來政府開始重視高職教育,并從資金等方面給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職院校尤其是不發達地區的高職院校,得到的支持少很多,無法滿足高職院校發展的需要。同時,由于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需要建立實訓基地、購買貴重實訓設備等,教育成本比較高,這就與部分地方政府較低的財政投入形成了一定的矛盾,使得高職教育在培養人才質量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歸根結底是存在財政投入不足的“非對接”性制約。(三)傳統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與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需求之間不相匹配長期以來,相當多的高職院校在辦學定位、傳統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方案上都與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存在較大的差異。一是在辦學定位上的失衡。新農村建設要求人才具有實用性技能,并且愿意為新農村服務。但是很多高職院校在辦學定位上幾乎是“一刀切”地為城鎮經濟服務,沒有考慮到農村發展的需要,具有農業特色的高職院校數量過少。二是傳統專業設置基本上忽略了農村的需求。很多高職院校一味地追求熱門專業,沒有形成自身院校的專業特色,即便是一些設置涉農專業的高職院校,數量也偏少。三是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置,存在培養模式單一、課程設計不合理等問題,無法滿足新農村建設的需要。理論學習時間過長,實踐課程較少,學生沒有足夠的實踐機會,導致學生實踐能力較低,制約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四)師資隊伍與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需要之間存在落差優良的師資隊伍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也是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須重視構建“三農”專家型師資隊伍?,F階段來看,高職院校師資隊伍與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需要之間存在一定的落差。首先,在師資隊伍構成上,“三農”專家型教師過少,造成師資隊伍對接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上存在短板;其次,部分專職教師沒有足夠的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實踐經驗和實踐能力,導致純理論研究過多而實戰性研究嚴重不足;最后,有的高職院校本身沒有足夠的資金對新農村建設師資隊伍進行培養,無法進行相應的培訓,也缺乏足夠的激勵措施用來鼓勵教師自我發展。
三、以對接新農村建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策略
著力解決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是高職教育配合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必然要求。(一)輿論導向上樹立觀念轉變的“對接”實現以對接新農村為導向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必須加強輿論宣傳,形成有利的輿論導向,從而改變傳統高職教育觀念和高職院校供給側結構,為高職院校輸送有志于新農村建設的優質生源,培養適應新農村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政府層面,要充分利用宣傳輿論陣地引導全社會改變觀念,深刻認識到高職教育在地區發展中的貢獻,從各方面提高高職教育的地位。首先,充分利用網絡、社交軟件、電視等現代化宣傳渠道,加強國家有關高職教育政策的宣傳力度,加強國家新農村建設的鼓勵政策及新農村建設中人才緊缺現狀的宣傳力度,從而引導高職院校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為新農村建設服務,培養適應新農村發展需要的人才。其次,采取樹先進典型的“以點帶面”的宣傳策略,對先進高職院校、優秀高職畢業生進行表彰獎勵,提高高職院校在社會上的認知地位,從而引導人們逐漸改變對高職教育的看法。在學校層面,要明確高職院校自身在本地區新農村建設中承擔的角色,樹立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責任和使命意識,培養更多對接新農村建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一方面,從思想觀念上,高職院校要轉變傳統教育理念,響應國家新農村建設的號召,重視對新農村建設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樹立大局意識和奉獻精神,隨時為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才輸送、技能培訓、資源整合等各方面的支持。(二)外部保障上進行資金政策的“對接”為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與新農村建設的對接,必須構建完善的全方位保障體系。1.在制度方面加強相關政策法規體系的構建。黨的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更加要求國家相關部門要制定保障新農村建設與高職教育對接的政策法規。在政策法規的制定中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在立法層面要保證相關政策法規的可操作性和前瞻性。要能夠切實有效地指導新農村建設與高職教育發展,并根據新農村的不斷發展及時調整法律法規的細則。二是政府相關部門在招生錄取制度上要進行改革,吸引優秀生源進入高職院校。在學費減免、獎學金和生活費補貼政策等方面不斷優化現有的一些制度,并在畢業就業制度上為高職院校畢業生進入新農村工作崗位提供保障。三是加強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監督與指導。完善相關監督機制,指導高職院校修訂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保證高職院校培養出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2.在財政方面完善資金投入體系。新農村建設需要在各方面進行資源投入,而教育資源的投入是新農村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舉措之一。政府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應通過各種渠道滿足高職教育發展的資金需要,進而保障高職教育成為培養新農村建設人才的基地。一方面,著力打造以農業為特色的重點高職院校,并在財政政策上給予傾斜。政府要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實際規劃不同特色的高職院校,尤其是農林大省要打造以農業為特色的重點高職院校;政府要制定相應的財政傾斜政策,加大對相關高職院校的財政支持力度,不斷完善高職院校的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現代化的實驗室,完善實習實訓基地。另一方面,雙管齊下拓展資金來源渠道。對企業,政府要加強政策引導,鼓勵企業投入資金參與到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中,實現“校企合作”育人和“訂單式”人才培養;對社會,要通過制定一系列獎勵性政策或稅收優惠減免政策等,吸引各界人士、民營企業、社會公益組織等積極為高職教育培養新農村建設人才捐獻資金、捐資助學、設立定向獎學金。3.在激勵機制方面制定相關的激勵措施。政府與高職院校要制定一定的激勵措施,提高人才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熱情。一方面,在基礎性激勵措施上,建立具有吸引力的服務新農村建設相關人才的福利待遇政策。提高服務新農村建設相關人才的基本工資水平,同時根據各個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額外給予生活補貼;對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的高職院校畢業生給予一定的表彰獎勵。另一方面,在特殊性激勵措施上,設立以對接新農村建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專項資金。對在新農村建設中有突出貢獻的高職院校、重點專業、優秀人才進行專項資金安排,除用于科研應用外,也對物資采購、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進行資助;對在新農村建設中做出重大貢獻的人才,政府以其為模范進行大力宣傳,進而激勵更多的人才積極投身于新農村建設。(三)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上形成理論與實踐的“對接”科學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是保證高職教育人才質量的關鍵,也是實現高職教育與新農村建設銜接的重要保障。1.科學設置相應專業,培養新農村建設急需的專業人才。為實現與新農村建設的對接,高職院校應該根據實際設置符合當地新農村建設發展方向的專業。在設置專業前做好三個環節的工作:(1)調研工作。相關教育部門及高職院校要委派專門人員深入調研,了解當地新農村建設中的人才需求,并整理出新農村建設中人才現狀及人才需求的報告,為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提供借鑒;(2)評估工作。要組織相關人員對專業設置進行合理評估,參考領導、專家等的意見,保證相關專業培養的人才能夠切實有效地滿足社會需要。(3)論證工作。要根據社會發展要求,明確專業定位。組織相關專家對專業進行二級學科的細分,根據院校實際和區域特色,科學論證專業方向。2.在實踐中科學調整專業設置,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新農村是不斷發展的,對人才的需求也會發生變化。同時,黨的報告中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對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農村建設要有新發展,需要有創新型人才做支撐。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科學調整專業教育管理設置,保證專業的前瞻性和前沿性,使得培養出來的人才適應新農村未來發展的要求。3.改革課程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一方面,在“內涵”建設上下功夫,改革高職教育課程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與新農村建設需要的匹配度。對于理論課程體系,應以新農村建設目標、課程設計理論為依據,構建互動共促的課程生成機制和分層模塊的課程設計形式(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學科專業課程模塊和實踐應用課程模塊三種形式),設置體現區域新農村發展需要的理論課程;對于實踐課程體系,應合理設置實踐課程和相關選修實踐課程,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改善實踐課程的硬軟件條件,保證實踐設備的完備。另一方面,在“外延”建設上下功夫,構建政府、高職院校、農業科研機構、新農村四方合作平臺,多方參與優化課程體系。政府、農業科研機構、新農村所掌握的新農村建設中的動態資源是高職院校難以企及的,因此,構建四方合作平臺,有利于高職院校針對理論或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在課程體系上做進一步優化,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四)師資隊伍上打造專職教師與兼職專家的“對接”高職教育師資隊伍的教學能力及專業水平,直接影響著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影響著高職教育與新農村建設的對接。黨的報告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這就為以對接新農村建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指明了人才培養方向,更為以對接新農村建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師資隊伍提出了新的要求。1.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打造專兼職師資隊伍。高職院校要吸引知名企業、農業科研機構懂農業的專家參與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建設一支專兼職師資隊伍,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同時,制定相關獎勵政策,激勵懂農業的專家在人才培養中發揮重要作用。2.提升師資隊伍技能,健全培訓學習機制?!按蜩F還需自身硬”,作為一支培養新農村建設人才的師資隊伍,自身必須不斷提高專業技能。同時,針對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教師也必須加強研究。因此,要健全培訓學習機制,通過繼續教育、專家講座、在線交流、實踐調研等形式對教師進行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訓,促進師資隊伍專業能力的提升。3.強化師資隊伍的使命感、事業心和職業道德教育。教師自身首先要具備崇高的使命感、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尚的職業道德,這樣才能有激情、有動力投入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工作中,并以自身的言行感染學生,為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人才形成示范效應。黨的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為新農村建設帶來新的契機。以對接新農村建設為導向,不但有利于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在政策保障、培養質量和規模、人才發展空間選擇等方面也是可行的。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提供借鑒,促使高職教育更好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從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
[參考文獻]
[1]許世建,張丹,溫玲玲.社會主義新農村下我國農村職教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職教論壇,2006(24).
[2]柏葉.基于新農村建設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9(15).
[3]劉鳳娟,郭勝大,王建.面向新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高等職業教育定位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16(11).
[4]王富平.陜西地方高校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課程體系構建[J].教育評論,2010(4).
關鍵詞:金融危機;新農村建設;普者黑;鄉村旅游;農村經濟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0)09-0076-03
目前,關于鄉村旅游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研究已經成熟,但大多數的研究都從發展鄉村旅游的意義、發展鄉村旅游的思路與模式、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的互動機制及實現途徑等層面展開,從金融危機角度談旅游與新農村建設的研究成果甚少,在金融危機下新農村建設將遇到什么阻力,依托旅游業又如何實現新農村建設的目標,這是危機背景下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本文就對此問題以普者黑鄉村旅游為例,詳細分析了普者黑鄉村旅游在危機背景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望能為業界關注,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使鄉村旅游能夠持續發展,以此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一、鄉村旅游在國內外的產生與發展
國外的鄉村旅游源于法國,然后在歐洲興起并繁榮起來。德國、意大利、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都開展了不同形式的鄉村旅游活動,且取得了明顯的社會、經濟與生態效應。
我國的鄉村旅游在20世紀就有了發展。2006年9月5日,由國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組織,世界銀行和貴州人民政府聯合主辦,貴州省旅游局承辦的“2006年鄉村旅游國際論壇”在貴州貴陽花溪開幕。許多國內外著名專家都參加了此次論壇,展開了以“鄉村旅游: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模式”為主題的論壇,旨在探討中國鄉村旅游發展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影響,剖析政府為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和戰略、政策支持等。研究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和農村經濟組織結構創新等前沿理論問題。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就要求推動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而發展鄉村旅游就是途徑之一。
二、危機背景下新農村建設面臨的挑戰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等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眾所周知,2008年末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機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從華爾街到全世界,從金融界到實體經濟,各國政府都在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危機,那么我國經濟和企業都將受到挑戰。
旅游業依托性、關聯性、綜合性強,遭受各種挑戰性影響在所難免。普者黑景區就是鄉村旅游的一種,位于云南省文山州丘北縣境內,發展到現在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然而在危機到來之際,普者黑鄉村旅游也將迎來發展困境。
(一)基礎設施在危機背景下更加難以完善,融資問題更是雪上加霜,以旅促農戰略受阻
經濟危機的到來使經濟放緩,經營者希望能夠通過各種方式聚集相應的資金,改善普者黑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筆者在2009年1月進行了為期5天的田野調查,發現當地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食品存在重大安全隱患,主要表現在防塵防蠅、消毒保潔設施不健全,農家樂從業人員大都沒有辦理《健康證》。鑒于普者黑景區淡旺季分明,所以淡季娛樂設施閑置不用,參與程度較高的普者黑村和仙人洞村,沒有質量稍好的醫療機構,沒有網絡等。上述問題的出現,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融資的概率相對比較高,然而,在危機背景下投資者信心大減,融資問題更是舉步維艱。原因有三:
1.普者黑景區知名度不高,缺乏品牌優勢,淡旺季分明,游客接待量不穩定,旅游業本身所具有的較大彈性消費等問題的存在,使投資者感覺到投資回報在危機背景下顯得遙不可及,嚴重挫傷投資者的投資主動性和積極性。
2.經濟危機的到來使中國股市陷入嚴重熊市,首先打倒的就是中產階級,這一階層的投資者在這樣的背景下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3.景區農村普遍存在資金短缺問題,特別是缺乏用于發展生產的資金,農村金融網絡不完善,農民融資渠道較少。普者黑鄉村旅游發展受到限制,直接影響到當地社區居民的經濟收入,生活富裕的目標就難以實現。
(二)景區經營資金短缺,運營代價大
在危機背景下,人們對國家經濟缺乏足夠的信心,作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的消費市場也顯得疲軟不堪。剛剛結束的兩會為了刺激旅游經濟的發展,關于恢復“五一”長假和《中國公民休閑綱要》都在整理討論階段,具體實施方案還沒有定性,暫且不考慮其結果如何,既然有這種提法,就說明旅游消費市場前景不容樂觀,旅游景區的經營收入主要來自旅游消費。缺乏足夠的旅游收入,旅游景區的經營陷入困境,立志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來繁榮農村經濟的普者黑景區,由于危機的影響,對員工的培訓進度放緩,對仙人洞村生活污水處理規劃的實施可能化為泡影。一年一度的環境評估以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苦于缺乏資金而不能開工。
(三)危機的到來加劇了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的不和諧
在普者黑旅游區,只有仙人洞村位于景區內,從中受益匪淺,而普者黑村離景區較遠,為了開發景區,占用了普者黑村大量農田,但是村民從中并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償,普者黑村沒有從中受益的村民抱怨頗多。據統計,普者黑村現有農戶901戶,農家樂開辦戶占總戶數的2%,仙人洞村現有農戶183戶,農家樂開辦戶占總戶數的27%。這說明普者黑旅游景區的開發范圍與新農村建設結合不夠緊密,對振興農村經濟的貢獻有限,生產不能發展,生活不能富裕加劇了不和諧因素的存在。
危機的到來使經營者面臨巨大的阻力,為了振興景區的旅游經濟,他們會不擇手段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千方百計設計出讓旅游者滿足的旅游體驗,在已經損害了部分村民利益的基礎上又進一步侵犯他們的生存空間,加劇了不和諧因素的存在,這與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極不一致,所以,如何在景區開發中合理安排農民利益,結合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民參與旅游經濟的結構,成為旅游開發必須加強研究并推廣有益經驗的重要領域。
三、危機背景下新農村建設面臨的發展機遇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經濟發展是基礎,社會和諧是靈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有要有支柱產業的帶動[7]。普者黑旅游經濟的發展帶動了一部分農村居民率先富裕起來,然而在農村經濟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同時,普者黑鄉村旅游的發展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關心和幫助。危機的到來像一把雙刃劍,既給鄉村旅游的發展帶來挑戰,又給帶來了機遇,挑戰與機遇并存。
(一)普者黑鄉村旅游發展已經初具規模,有堅實的基礎
從開辦者來看,據調查截至2008年1月,普者黑景區農家樂已經發展的奧72戶,其中:普者黑村22戶,仙人洞村50戶;從服務方式來看,以經營無公害蔬菜為主,同時經營清湯魚、“臘豬腳”“老八碗”等特色飲食,附帶提供麻將、撲克等娛樂工具,大部分農戶還開辦了住宿服務;從經營收益來講,農家樂開辦戶年收入在5000~30000元不等;從接待能力來看,各項數據均呈上升趨勢。如下圖所示:
注:以上數據資料均來自丘北縣旅游局,其中總投資、總收入、純收入和所繳稅金單位為萬元。
(二)普者黑旅游景區社區居民都對發展旅游充滿了信心,為“以旅促農”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思想保證
普者黑旅游景區位于文山州丘北縣境內,距離昆明287公里,遠離昆明市區,受經濟危機的影響程度比較小,客源市場主要集中在周邊縣城區域,所以在危機背景下該景區的客流量相對比較穩定,筆者通過幾天的田野調查發現,景區社區居民都很樂意旅游者的到來,也很有信心去接待旅游者。剛剛結束的兩會,在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貫穿始終的就是要堅定信心,信心是生產力,信心是思想動力,信心是精神支柱,信心蘊含著奮進的力量。有了戰勝挑戰的堅定信心,就能夠處變不驚、沉著冷靜地拿出對策,就能夠凝聚力量、踏踏實實地做好工作,就能夠戰勝金融危機帶來的暫時困難,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所以,純樸的草根思想在危機背景下顯得難能可貴,為普者黑鄉村旅游的發展,為旅游帶動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是危機中的思想法寶。
(三)危機也是轉機
魏小安說,即便遭遇經濟危機,中國中等收入的家庭依然有足夠金錢外出旅游,也正是由于經濟放緩,人們通過旅游緩解壓力、享受閑暇的愿望將更加強烈。所以旅游經濟在危急中仍然有繁榮復興的可能。中國政府采取的應對措施是主動、迅速、全面的。加上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基礎條件明顯好于以往,有利于產生應對金融危機的明顯成效。如正在修訂的《公民休閑綱要》就說明政策方面因素會促使人們為了緩解壓力而外出旅游休閑。中國旅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魏小安認為,就我國而言,政府已明確投資幾十億資金發展旅游業的策略,加之實施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國內旅游企業和景區的融資建設成本將進一步降低,因此這一時期可成為產業調整升級的良好契機。
所以,在危機到來的時候,各方面都在群策群力,為應付危機做好了各種準備,在危機中尋找希望,謀求形勢的好轉。如果普者黑鄉村旅游在政策帶動下能夠蓬勃發展,那么也就意味著該區域新農村建設邁出了建設性的一步。
四、結語
總之,危機的到來給普者黑鄉村旅游的發展既帶來了挑戰,又帶來了機遇,為了普者黑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為了及早實現新農村建設的宏偉目標,在危機中必須樹立信心,經營部門做好各項服務工作,環保部門做好環境影響評估,建設部門做好規劃,衛生防疫部門做好監管,稅務部門和公安部門做好繳稅和安全工作,在政府協助下完成融資問題和環保問題,爭取在危機中尋找發展空間和發展機會,為新農村建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孫冬玲,張黎,舒伯陽.鄉村旅游與中國新農村建設的互動關系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茖W報,2007,8(4).
[2]羅明義.發展鄉村旅游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經濟問題探索,2006,(10).
[3]李慶雷,馬繼剛,楊帆.鄉村旅游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的互動機制及實現途徑[J].農村展望,2007,(10).
[4]張飛,郁玉冰.鄉村旅游發展與新農村建設互動關系初探[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7,(3).
[5]王飛.西部鄉村旅游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
[6]丘北縣旅游局.普者黑景區農家樂經營情況調查報告[R].2008-01-18.
某鎮鄉村振興示范點工作總結
五村村位于小河鎮中心地段,該村距圩鎮1公里,S454省道、X064縣道穿境而過,交通便捷。全村有10個村民小組,676個居民戶,2703人,黨員38人,2019年人均收入6000元,是一個以生產蔬菜、水稻為主的農業村。自開展新農村建設工作以來,我鎮重點圍繞“產業引領、文旅結合、秀美鄉村”三個關鍵詞,著力在五村村打造鄉村振興小河樣板?,F將我鎮五村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抓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環境。我鎮嚴格按照“七改三網”、“8+4”建設要求,重點抓三個方面。一是村組道路建設工作?,F完成建設點周邊入戶便道整平路基300平方米。同時硬化廣場鋪貼400平方米,路基平整回填碎石1480平方米,改水溝500平方米。二是環境整治亮化。下衛、中間屋等建設點上所有空心房、牛欄、廁所已全部拆除到位;已完成外墻粉刷5000平方米,外墻漆已完成7500平方米,鋪蓋琉璃瓦300平方米,砌擋墻90平方米,回填綠化種植土450平方米。三是抓庭院美化工作。組織民工出工清理路邊柴草、垃圾300余堆,購置垃圾筒10個?;A設施的建設,解決了五村村最想解決,也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打牢了五村村進一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基礎,增強了發展能力。
目前,五村村鄉新農村建設正緊張有序地向前推進。后續將會添置文體娛樂基礎設施,建設魚塘等項目使陣地規范化建設上檔升級。
一、2019年工作情況
(一)持續夯實農業基礎設施,促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1.持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完成2018年開工的3.56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和2600畝土地治理項目;開工建設5.2萬畝高標準農田,比去年新增1.64萬畝;推進2000畝綠色田園鄉村項目建設,預計明年三月份完工。
2.糧食生產穩中有升。今年全縣糧食播面59.09萬畝,糧食總產29.02萬噸,比2018年增長400噸。其中:水稻面積56.64萬畝,總產27.71萬噸(早稻面積18.84萬畝,總產8.21萬噸;中稻面積17.46萬畝,總產9.29萬噸;晚稻面積20.34萬畝,總產10.21萬噸)。
3.主導特色產業發展良好。①綠色有機產業?!胺涿邸背晒θ雵袊r業品牌目錄2019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實現“零的突破”;新增“三品一標”產品11個,達到126個;被國家農業農村部命名為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是全市唯一獲此榮譽的縣市。②富硒產業。出臺了《全縣富硒產業發展實施意見(2019-2021三年規劃)》,目前全縣共發展富硒農產品基地面積5.22萬畝,“姚勉狀元糧富硒大米”在第四屆中國富硒農業發展大會上被授予“中國富硒好米”稱號。③中藥材產業。全縣目前有中藥材面積約1.7萬畝,其中今年新增1.01萬畝,1000畝以上的基地有3個,500畝以上的基地有3個。
4.產業扶貧精準發力。出臺了《縣產業扶貧獎補政策實施辦法(試行)》,對全縣自主發展產業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產業獎補。規范提升特色產業扶貧專業合作社125家,發展綠色有機水稻、果蔬、油茶、中蜂、清水養魚、花卉等產業,輻射帶動1615戶貧困戶增收受益。利用財政扶貧專項資金實施產業扶貧項目39個,為37個村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第一桶金”。
5.農業招商引資取得質的突破。成功引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建立蔬菜產業基地,總投資2.8億元,項目一期投資1億元,建設蔬菜產業基地423畝,工程進展順利;引進正宜農業發展蔬菜、中藥材產業,已落實50畝蔬菜育苗基地和1500畝種植基地;引進客商發展中藥材種植、紅糖加工項目,已初步落實基地面積2000畝。
(二)著力抓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促進大美生態建設。
6.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完成行政村規劃和自然村村莊調查和村莊分類;以“三清二改一管護”為主要內容,形成了在春節、清明、國慶、中秋等節點開展村莊清潔行動的習慣;實現城鄉生活垃圾“全域一體化”第三方治理;新開工建設12個集鎮生活污水治理和26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預計年底完成廁所改造任務的90%以上,改廁數18561座。建立長效管護機制,出臺《縣加快建立“五定包干”村莊環境常態化長效管護機制實施方案》,著眼“有人看護、有錢維護、有制度管護”,探索建立全域村莊環境長效管護“五定包干”機制,落實長效管護資金。
7.持續推進新農村建設。2019年,實際開工建設376個新農村建設點,較上年新增179個。全縣新農村已拆“三房”12.31萬平方米;改路114.4公里(主干道、內主干道、入戶便道);改水9892戶;改廁9205戶;改溝42.17公里。全縣新農村建設點規劃第一批設計已完成100%,第二批正在規劃中;啟動2020年新農村建設點的申報、建設。
8.秀美鄉村建設再添榮譽。先后打造了10個秀美鄉村示范點,累計創建了省4A級鄉村旅游點1個、省3A級鄉村旅游點3個。、成功入圍第二屆“十大秀美鄉村之錦繡村”。啟動新一輪秀美鄉村建設,安排秀美鄉村建設點8個,總資金2525萬元。
9.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管控良好。持續推進農藥、化肥減量行動,通過推廣測土配方等多項節肥技術和統防統治綜合應用,全縣農藥、化肥施用量繼續呈下降趨勢,實現農藥、化肥零增長目標。嚴禁秸稈焚燒,強化秸稈綜合利用。
(三)持續深化農村改革,激發鄉村發展新活力。
10.推進土地流轉。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落實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認登記頒證面積40.7萬畝,加大了二輪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的宣傳力度,放活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19.02萬畝,流轉率達46%。
11.完成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全縣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已經結束,并通過了市級驗收,共有1974個單位開展清產核資,核實農村集體資產6.87億元。農村集體清產核資數據全部錄入了全國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管理系統。出臺《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方案》,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
12.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鼓勵村集體流轉或利用機動地、荒地、水面和村莊整治、宅基地復墾、高標準農田建設等結余土地及其它可利用的集體資源,因地制宜發展多種集體經濟形式,實現集體經濟和農民“雙增收”,“空殼村”全部“破殼”,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超5萬元的村有175個,占全縣比例81.39%。
二、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主導產業小而全,缺乏龍頭帶動。稻、竹、油茶、中藥材、富硒、果蔬、休閑農業等主導產業都有一些,“三品一標”產品也累計認證了117個,綠色(有機)原料林基地面積達26萬畝,富硒土壤面積有85萬畝,一些產品的品牌和品質在行業內也比較認可,且有一定的美譽度,但缺乏重量級的龍頭企業帶動,沒有形成較成熟的產業和市場。
(二)工作任務重,統籌協調事項多。統籌協調的“國字號”工作任務有兩項,即鄉村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省字號”工作任務有美麗宜居示范縣創建工作。鄉村振興重點工作任務6類123項,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點工作任務7類24項,美麗宜居示范縣創建重點工作任務8類10項。三項共計重點工作任務21類157項,涉及的單位和部門有70多個。
關鍵詞:農業農村;財政收支;農業經濟發展;關系
目前,中國已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建成小康社會,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推行鄉村振興戰略,而從實際出發,國家需進一步提高對農業農村中財政支出情況的重視程度。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農業農村建設力度,在黨的領導以及全國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在農村建設中的部分領域已取得顯著成效,然而仍需提升對農業部門財政支出情況的重視程度,這要求相關政府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必須重視農業發展領域,換言之,針對農村財政支出情況,應制定出相關方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深入貫徹國家鄉村振興戰略。
一、財政農業支出及其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一)財政農業支出簡述
財政農業支出籠統的概念是:財政資金在農業農村生活中各領域的開支情況,其資金廣泛用于農業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主要體現在農業部門日常事務開支,主要包括農業生產部門中一些公共政務生活開支以及一些事務行政部門在進行公共服務過程中的必要支出,該領域的基本原則是要求財政收支情況與國家現行的財務管理政策一致,即農業農村相關財政部門(特指)鄉鎮級及以上政府在開展政務工作中的行政管理費用以及日常政務生活中的各項指標資金都由國家財政部門進行詳細預算,并進行資金的合理運作。第二,主要體現在將資金投入農業生活中公共設施建設方面。隨著中國科技水平不斷增強,國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而農業部門作為國家發展重點,農村生活基礎設施建設更應得到重視,因此國家在完善農村電路網以及道路建設等公共設施方面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而該領域也是資金支出數額最大的區域。此外,還包括對公共設施檢測以及維修保護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其是財政農業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促進了財政農業收支的多元化。第三,主要體現在教育機構建設等農村素質教育方面,隨著科教興國戰略不斷實施,國家越來越重視農村小學建設,因此會逐漸增加在教育方面的資金投入。
(二)財政農業支出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就目前形勢而言,農業農村各項設施基礎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農業支出,因此財政農業支出在農村日常生活中具有較高的地位。通過財政農業支出概述不難看出,在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受經濟環境以及自然因素的影響較大,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改革,國家農村經濟結構不盡相同,但財政農業支出可以在經濟發展層面進行有效調控,致力于農業經濟增長環境建設,從而保證農業生產中的技術領域進行深入穩定發展階段,進一步完善農業方面基礎設施,確保農業生產產業化的不斷提升,致力于新時代高科技水平以及高生產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二、中國財政農業支出領域發展現狀
(一)財政農業支出水平的總體發達程度較低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國家逐步重視財政農業支出發展問題,但仍然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國家農業財政支出量不足、財務農業使用水平發達程度較低、資金管理問題較為分散、資金使用效果不理想以及無法有效提升資金凝聚力等,導致資金運用方向在不同部門之間略有差異,無法充分彰顯其財政農業支出水平。自社會主義改造開始,國家不斷加大財政農業支出方面投資力度,自國家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各地政府在農業農村方面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開始將社會主義建設重點逐步由城市轉移到農業農村發展。雖然國家不斷加大農村財政支出方面投資力度,但就當前現狀而言,中國財政農業支出水平仍然無法達到國際統一標準,農業農村相關規定實施力度不夠,財政農業支出增長量未達到預期目標,無法促進農業農村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二)財政農業支出問題的產業結構不合理
雖然政府在不斷加大農業農村領域投資力度,但從當前現狀不難看出,國家對農業農村建設的重視程度仍然不夠,且資金支出結構不合理。分析歷年發展數據發現,第一,國家在財政農業支出領域中對行政方面的資金支出量較大,對其他農業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量不足,嚴重阻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度。各地政府需要意識到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要加強農業設施建設投入;第二,在財政農業支出問題中,相關政府對農業生產領域的支持力不夠,換言之,財政農業支出在農業生產技術建設方面的資金支出力度不夠,缺乏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中國科學技術在農業發展實際應用中所占比重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普遍需求,無法充分解放國家農村生產力;第三,財政資金支出途徑較為單一,相關政府創新力度不夠,資金投入往往過于隨意,未按照相關標準制定具體的發展目標。
(三)財政農業支出領域缺乏相應的管理機制
目前,國家在開展財政農業支出工作過程中主觀性較強,無法有效規范資金支出,導致國家部分農村在資金管控方面缺乏相應力度。相關政府在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方針時,由于對資金管控缺乏集體性要求,從而使整個資金管理區塊較為分散。具體來說,在開展財政農業支出工作時,涉及部門較多,農業生產及管控的相關部門數量較多且標準不一,使各級政府之間開展工作較為獨立,導致在實際資金投入中各部門之間開展工作的角度不同、力度不一,對工作效率造成負面影響,無法充分發揮財政農業支出工作職能,同時也會使財政工作出現較大漏洞,增加資金流動風險,而且由于資金流動數據龐大,給一些品行不端的工作人員提供了可乘之機,從而增加腐敗風險。
三、針對農業農村財政支出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案
(一)加大對農業財政支出工作監管力度
從目前發展現狀來看,國家財政農業支出工作中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相關部門要在保證工作正常開國家農業財政支出工作受政策的約束性較強,但在當下農業農村發展中,該領域缺乏完善健全的管理機制。規范財政農業支出監督工作,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在財政農業支出使用過程中進行監管,確保財政農業資金的投入能對農民生產生活產生實際效用;第二,加大財務支出力度,確保資金充足性,保障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從而不斷提升發展質量,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建設;第三,在具有充分物質保障的前提下,注重相關方面的政策制定,明確發展目標。
(二)不斷優化該領域產業結構
為確保財政農業支出能最大化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在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的同時,要進行農業財政運用結構優化工作。目前,國家農業財政支出大多側重于對行政事業的投入,忽略了農業農村實業經濟發展,因此在未來發展過程中,相關政府在開展農業農村發展工作過程中,要將農業設施發展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同時交通設施亟待完善,否則將嚴重阻礙農產品進入市場,從而制約農業農村新發展,此外,由于交通不夠便捷,使農村與外界的聯系較為困難,對此,當地政府應將發展重心轉移到完善交通設施上來。總體來說,農業財政支出問題是一項覆蓋范圍極廣的工作,因此相關政府要明確自身發展職責,立足于時展大局,從長期來看中國農業農村建設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相關工作人員要注重樹立創新意識以及思想素質意識,拓寬發展渠道,開放創新型發展新格局。
(三)完善相關管理機制
為確保財政農業支出工作能有效地促進國家農業經濟發展,第一,應不斷健全相應管理機制,以制度手段開創中國農業農村新型發展格局,具體來說,在財務農業支出管理部門中,要杜絕政出多門的現象,統一管理部門的同時,要結合各地發展實際,不斷完善農業農村管理機制,堅持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的有機統一,避免財務資金區域化以及板塊化,堅決避免資金重復投入以及發展要求不一等現象發生,提升資金流動性,保證財政農業支出工作的工作效率,提升財務農業支出工作的優越性。第二,健全監管體系,加強對資金流動的監督,建立明確的監管制度,相關管理人員明確自身工作職能,致力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建設進程。
(四)建設國家層面的輔助政策
在當前時代下,雖然國家已提出明確的鄉村振興戰略,但就中國農業農村長久持續發展而言,在政策方面仍需進一步的支持。具體來說,對部分發展條件適宜的地區可以進行現代化農業園建設,多方面帶動新農村經濟發展,從而提高公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實現農業農村多元化建設,提高農民生產生活質量。
四、結語
目前,中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同時也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為加快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進程,國家推動實施了鄉村振興戰略,而為推動中國農業農村新發展,在貫徹鄉村振興戰略的同時,要注重提高財政農業支出水平,促進中國農業經濟發展。隨著國民經濟實力顯著增強,農業農村建設也面臨著轉型挑戰,因此要進一步加強財政農業支出工作對鄉村發展的帶動作用,保障城鄉發展協調性,促進中國社會全面、協調以及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姜序,陳盛偉.農業保險、農業信貸與農戶人均純收入:基于中介效應的實證研究[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38-44.
[2]王靜.農業科研投資增收效應的空間溢出與閾值特征:以山西省市域面板數據為例[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61-68.
[3]盧現祥,王素素.要素市場化配置程度測度、區域差異分解與動態演進: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南方經濟,2021(1):37-63.
[4]張東玲,陳景帥,范偉麗.財政支農與普惠金融的減貧增收效應:基于整體性貧困治理視角的實證分析[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