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09:43:00
序論:在您撰寫旅游與城鄉規劃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城市旅游規劃理論
關于城市旅游規劃理論,在二十世紀60年代國外就有研究。最為著名的是馬列士將旅游開發與規劃運用于城市發展理論中。二十世紀80年代,城市旅游規劃理論由巴特勒(R.W.Butler) 提出。這位加拿大地理學家所提出的理論,為后來的城市旅游規劃研究奠定了基礎,并運用這一理論對于城市旅游系統以控制。Mill&Morrison進一步提出了城市旅游的功能性,并對于影響城市旅游規劃的各種要素進行研究,認為城市旅游規劃所涉及到的資源,除了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之外,還包括政府政策、金融資本、社區服務等等。要促進城市旅游規劃與城市規劃之間的協調性,就要促進各項資源的融合,提升城市旅游資源的綜合利用,以促進城市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目前關于城市旅游規劃的研究更為完善,所涉及到的內容包括城市規劃、旅游景點、度假勝地等等,所制定的旅游規劃措施對于城市的社會經濟、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二、城市旅游規劃的現實意義
(一)城市旅游規劃是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城市旅游是城市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城市發展的重要途徑,不僅可以強化城市的經濟實力,也提升了城市競爭力。這就意味著,城市旅游要發揮其作用,還有賴于城市規劃。由于城市旅游具有參與性和多元性特點,且與城市規劃之間構成整體,兩者統一發展,因而城市旅游規劃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的,一方面要考慮到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另一方面要考慮城市可利用的旅游資源以及旅游市場的發展,以定向開發旅游項目。
(二)城市旅游規劃服務于城市旅游發展
城市旅游規劃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滿足旅游者對城市的要求,主要是為城市旅游者提供服務。但是,城市旅游規劃并不是對城市進行整理性旅游性質的規劃,而是由特定的經濟部分來執行,為城市的旅游發展制定總體思路,以發展城市的旅游業。這就意味著,城市旅游規劃屬于是城市建設規劃范疇,但局限于旅游規劃,所以,在具體實施中存在著局限性。城市旅游規劃是以城市的旅游區為規劃對象,所規劃的內容包括旅游資源、經濟條件、旅游項目開發等等,都要按照城市旅游發展的思路進行設計,以使旅游區有步驟地開發,有計劃地管理,實現資源的合理分配。城市旅游空間使有限的,要將有限的空間合理利用,并擴展到整個城市規劃中,就要從旅游服務的角度制定旅游規劃,以實現城市旅游業帶動城市經濟快速發展。
三、城市旅游規劃與城市規劃之間所存在的差異性
(一)規劃空間的差異性
從規劃的空間規模上來看,城市規劃覆蓋整個的城市空間,而城市旅游規劃則劃分為不同級別,隨著級別的降低,規劃的空間規模也會相對縮小。
(二)規劃指標的差異性
城市規劃存在著硬性指標,涉及到城市的性質、建設標準和城市的發展目標。這些指標可以信息化到交通、綠地、城市基礎設施以及城市建設用地等等,都要按照功能分區進行總體部署。城市旅游規劃則從旅游服務的角度出發,對旅游區內的基礎設施進行規劃,所涉及到的內容以旅游服務為主,要求旅游設施齊全,且設置有旅游保護系統,并對旅游市場進行研究,以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旅游基礎設施的規劃與城市規劃雷同,屬于是城市規劃內容中的一部分。所不同的是,城市旅游基礎設施的規劃局限于賓館、飯店以及娛樂場所。
(三)規劃功能的差異性
城市規劃是國家政府對于城市進行宏觀調控,對于城市中的各項建設性活動進行協調,以推進城市健康發展。城市旅游規劃是國家政府促進旅游業發展的有效途徑,通過對城市基礎設施與旅游設施之間協調利用,促進城市旅游業的發展。
三、協調城市旅游規劃與城市規劃之間的關系
(一)注重城市規劃的品牌效應
城市旅游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是城市的文化品牌。對于城市進行旅游規劃,要考慮到城市總體規劃,兩者之間相得益彰,才能夠使城市品牌呼之欲出。城市品牌所囊括的內容很多,主要是人們從城市的外在表現形成對城市的總體印象和評價。城市要發展,良好的城市品牌所發揮的輻射效應是不可忽視的,既有利于城市旅游產品的促銷,還能夠為城市吸引越來越多的建設性人才。從經濟的角度而言,做好城市旅游規劃,從城市的歷史和城市文化的角度出發開發旅游產品,并將旅游區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相融合,使得城市特性更為突出的同時,還會使旅游者對于城市發展的主題更為明確,有利于吸引投資以及城市產品的推銷。對于城市而言,城市旅游是其中的一個子系統,其所發揮的效應關乎到城市的發展。
(二)城市景觀具有旅游適應性
城市規劃過程中,要將旅游意識注入其中,將城市景觀旅游化設計,使得城市景觀既符合城市規劃要求,也具有旅游適應性。城市都具有歷史性,歷史建筑是城市發展的歷史符號。以城市的歷史建筑為核心,對于其周邊的建筑以及景觀設計著意于局部景觀的融合性,就形成了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景點。從城市的規劃元素中提取城市旅游資源,包括城市園林、城市道路、城市雕塑以及廣場等等,都可以在保持地方風貌的前提下,發揮其旅游景觀化效應,以使城市旅游景觀作為城市規劃中的一個個布景融入到城市整體景觀中。與此同時,還要啟動城市交通系統,為城市旅游提供交通服務,使城市旅游者更為方便體驗城市旅游產品。
一、統景鎮現狀
重慶市統景鎮地處東經165°50’與北緯29°51’,重慶市渝北區東北部御臨河與溫塘河交匯處,擁有“山、水、林、泉、峽、洞、猴”復合旅游資源。統景鎮區與統景風景名勝區毗鄰,鎮區總面積7.56km2,風景名勝區總面積8.52 km2。統景鎮早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溫泉旅游資源開發,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溫泉旅游度假區。近年來旅游業迅猛發展,游客數量逐年上升,給現有風景區的基礎設施、自然環境帶來持續壓力。風景區布局的旅游服務設施規模常常十分有限,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要;而若超負荷布局違反《風景名勝區條例》,人地矛盾已十分突出。
2010年,統景鎮鎮區常住人口為12500人,預測2015年,鎮區常住人口為15300人。根據有關數據估算,到2020年,統景鎮年接待游客將達到76萬人次,旅游收入可達3.2億元?,F有用地規模、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將無法滿足未來需要,亟需進行新的規劃建設。
二、鎮區與景區聯動開發
統景鎮屬于旅游依托型小城鎮。鎮區與景區相互割裂,風景區現有旅游項目針對性弱,區域整體旅游形象和效益較差。為了提升區域旅游品質,鎮區要扮演好旅游依托型小城鎮的角色,旅游項目規劃、建設避免與景區重復,做到優勢互補,各有特色。因此本文的研究范圍定為統景風景名勝區和鎮區,共計16.08 km2。筆者將研究區域進行優化,最終形成旅游核心風景區、溫泉旅游接待區、城鎮配套建設區三大區域,如圖1所示。
旅游核心風景區以現有景區為基礎,用地面積向外適度拓展,拆除破壞景區環境的建筑物,升級旅游設施,保護良好的自然山水格局。溫泉旅游接待區以已建成鎮區為主,在改善基礎設施,維持城鎮基本功能的同時,整治沿街建筑立面,控制風貌,增強旅游接待能力,分散景區客流,實現服務功能。城鎮配套建設區作為預留用地,用以滿足城鎮常住人口增長的需要。各個旅游項目根據功能區劃,依托資源分布,形成離散布局。在不同區域開發同類旅游項目時,注意區別開發層次和時序,突出區域特點,完善設施,實現風景區和鎮區有機結合、共軛開發。
三、設計旅游項目規劃布局
(一)旅游項目設計
基于統景溫泉旅游開發,筆者設計七類旅游項目:一是溫泉體驗項目,包括沐浴、醫療保健、養生美容服務等;二是溫泉住宿項目,包括各類酒店、風情民宿、青年旅社、別墅等住宿服務;三是溫泉觀光項目,包括山水、林、峽、洞、涌泉、花卉、蔬果園、特色街區等;四是溫泉餐飲項目,包括飲用泉、酒水吧、中西餐、小吃街等;五是溫泉游樂項目,包括溫泉水樂園、徒步登山、蹦極、攀巖、劃艇活動、高爾夫俱樂部等;六是溫泉文化項目,包括溫泉科普博物館、溫泉民俗節慶活動等;七是溫泉商貿項目,包括旅游購物品零售、特色農產品展銷、商貿會議、高峰論壇等,布局情況如圖2所示。
(二)旅游項目布局
旅游核心風景區依托密集的旅游資源,打造規模小而精美、特色鮮明的中高端系列旅游服務。區內布局體驗項目(Ⅰ)如溫泉醫療保健、溫泉養生美容體驗;住宿項目(Ⅱ)如溫泉別墅、高端產權式酒店住宿;觀光項目(Ⅲ)如山水、林、峽、洞、涌泉、花卉觀光;餐飲項目(Ⅳ)如溫泉飲用泉、高檔中西餐;游樂項目(Ⅴ)如徒步登山、蹦極、攀巖、游艇、高爾夫;商貿項目(Ⅶ)如商貿會議、高峰論壇。溫泉旅游接待區接納大眾客流,滿足食、住、行、游、購、娛全面需求,營造濃郁的溫泉旅游氛圍。區內有序開發,規范管理,側重大眾化服務。區內布局體驗項目(Ⅰ)如溫泉沐浴、溫泉足浴;住宿項目(Ⅱ)如經濟型酒店、風情民宿、青年旅社住宿;觀光項目(Ⅲ)如特色街區、花卉、蔬果園觀光;餐飲項目(Ⅳ)如酒水吧、小吃街;游樂項目(Ⅴ)如溫泉水樂園;文化項目(Ⅵ)如溫泉科普博物館、溫泉民俗節慶活動;商貿項目(Ⅶ)如購物品零售、特色農產品展銷。
城鎮配套建設區主要用于滿足未來增長的常住人口日常生活、居住需求,重點放在基礎設施建設,近期不作為旅游服務區規劃,可布局餐飲項目(Ⅳ)大眾化中西餐、商貿項目(Ⅶ)如旅游購物品零售、特色農產品展銷,補充游客需要。
四、小結
隨著國家社會經濟生活由單一GDP導向逐步向追求生活質量和幸福感轉化,消費結構升級,旅游休閑成為國民福利和勞動者權利的重要內容。《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的頒布實施,對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旅游休閑需求,推廣健康、文明、環保的綠色消費埋念,創造便利條件提振旅游消費,促迸旅游休閑的規模擴大和品質提升,提高國民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大量旅游休閑項目的推進和宏觀指導方針的加強,區域旅游發展規劃的內容、編制方法變化很大;至于不同類型、不同空間尺度的區域旅游發展規劃,自身在內容取舍、編制方法上就有差異。這些特點決定了這一領域的研究與著述,特別需要百花齊放。
陳國生、趙曉軍、彭文武等六位學者撰寫的《區域旅游規劃原理與實證研究》(中國戲劇出版社,2013年版)一書從宏觀旅游規劃理論出發,以區域旅游發展規劃個案為依托,充分體現了區域旅游發展規劃的新視角、新思路。六位作者近十年來他們主持和參與了50余項區域旅游發展規劃的編制,本書正是他們理論與實踐交融的結晶,具有下述幾個鮮明特點。
一是研究的時代性強。近年來,隨著我國旅游經濟的蓬勃發展、產業素質的提高、旅游行業管理的強化,特別是《旅游發展規劃管理辦法》、《旅游規劃通則》和《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資質認定暫行辦法》等旅游法規性文件的頒布,旅游規劃業務市場化運作的啟動,旅游規劃單位正在逐步走向市場化、企業化。隨著這個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旅游專家、學者加入到旅游業的研究和規劃工作中,旅游規劃方面的著作也因此逐漸出現了繁榮的局面,有力地推動了旅游規劃學的發展。但旅游著作這種表面上的繁榮背后,由于規劃工作者往往依據自己的專業背景、認識水平、工作經驗而選擇研究方法,安排規劃內容,提交規劃成果,使得成果質量良莠不齊,特別是旅游規劃的理論研究與旅游規劃的實踐相比,更顯得落后。在這種背景下,《區域旅游規劃原理與實證研究》一書圍繞旅游規劃與開發過程中存在的熱點問題,通過作者大量扎實的實地調查和現狀分析,準確地抓住規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深層次的剖析。
二是旅游規劃理論和規劃方法的創新研究。作者充分吸收了國內外旅游規劃的先進經驗和方法隨著國際國內旅游業的發展和旅游規劃新理論、新知識的涌現,針對現有成果在研究內容、結構框架明顯滯后的現狀,融會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旅游規劃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資料,促進了知識經濟時代旅游規劃的發展,在許多方面拓展了旅游規劃的內容,豐富了旅游規劃的理論和方法。
三是可操作性強?!秴^域旅游規劃原理與實證研究》一書以衡山竹海、雙峰雷鋒山、耒陽謝維俊故居和耒陽神龍生態休閑山莊四個景區文化旅游、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規劃為個案,提出旅游發展政策、戰略、行動計劃和對策措施,打破了國內傳統的思維模式和規劃模式,啟迪了思路,促進了旅游規劃和旅游發展的創新研究。如書中明確提出:在旅游開發方面,要從過去資源導向的方法轉變為側重于市場導向的方法,按市場需求來指導旅游資源的開發、旅游產品的設計、旅游線路的規劃和游客的組織和管理;在提高旅游經濟效益方面,強調要重視增加游客停留時間,提高消費支出等。此外,全書涉及環境保護、資源開發、景區管理等盡量運用和引入國家公布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從而也具有法制教育的潛移默化作用。
本文引入的“項目教學法”,最早見于美國教育家凱茲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項目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法,也是一種將傳統的學科體系中的知識內容轉化若干個教學項目,圍繞著項目組織展開教學使學生直接參與項目全過程的一種教學方法[1]。它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開放實踐,從而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協作和互助能力、交際和交流能力等綜合職業能力。
國內關于“項目教學法”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最早見諸于洪長禮(1998)的《項目教學法的培訓效果初探》一文,認為項目教學法有希望成為干部培訓的主流教學方法[2]。最早應用于“旅游”領域的則是龔紅霞(2006)的《項目教學法在餐飲服務專業教學中的應用初探》[3],至今不到十年時間,項目教學法研究現已基本涉及旅游專業的各門課程。本文將“項目教學法”引入,希望能對旅游規劃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鑒。
1.項目教學法的內涵和特點
1.1項目教學法的內涵
項目教學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自處理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的全過程,在項目實踐過程中學習掌握教學計劃內教學內容的教學模式。是一種學生能全部或部分獨立組織、安排學習行為,進行項目信息收集,方案設計,實施及最終評價,解決在處理項目中遇到的困難,從而了解并把握整個過程及每一個環節中的基本要求的教學方法。
1.2項目教學法的特點
以項目為主線。教師根據行業領域的實際需求和教學內容,選取確定所授課程的相關項目,并將整個教學過程貫穿于項目始終,學生可以通過完成項目的形式實現對課程教學內容的掌握。
以教師為引導。項目教學模式中,教師由課程教學的主導者和實施者,變為課程教學的引導者和監督者,教師不再是教學中的主導,不再是一部百科全書或一個供學生利用的資料庫,而成為一名向導或顧問,在項目實施全過程中進行引導和指導。
以學生為主體。運用項目教學法進行教學設計時,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項目教學法的實施過程,就是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生積極參與動手創造實踐活動的過程。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從嘗試入手,從練習開始,從而能夠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積極性,成為學習活動的“主角”。
這種“以項目為主線、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主體”的項目教學模式,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 的被動教學模式,創造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教學模式。
2.旅游規劃課程項目教學法的實現途徑
2.1教師帶學
旅游規劃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全面培養學生分析解決旅游規劃實際問題的能力,包括培養學生對資源的認識能力,分類能力與鑒賞能力;培養學生對旅游規劃的功能分區能力,景區主題定位能力與線路布局能力;培養學生對旅游規劃的策劃能力,市場營銷策劃能力等。項目教學法作為師生共同完成項目,共同取得進步的教學方法,可以通過教師項目帶學,實現對學生的指導,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通過項目帶學,幫助學生在獨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進,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新知識,掌握新內容。
2.2學生自學
旅游規劃課程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旅游項目實踐,在項目實踐中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從嘗試入手,從練習開始,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積極性,學生唱“主角”,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
在旅游規劃項目教學中,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學生人人參與的創造實踐活動。學生在項目實踐過程中,能夠理解和把握旅游規劃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體驗旅游項目規劃的艱辛與樂趣,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
2.3集中研學
旅游規劃項目教學內容涉及旅游資源稟賦分析、市場需求和競爭分析、開發主題和形象設計、功能分區和項目設置、旅游產品設計、商業模式設計、市場營銷規劃、旅游景區組織架構和管理制度設計等眾多要素和環節,特別是旅游形象設計、旅游項目設置、旅游產品設計等子項目,創新創意難度較大;商業模式設計、投資估算、效果圖設計、施工圖繪制等子項目,需要不同學科背景人員的參與,非一兩人之力可以完成,就需要在教師的業務指導下,由具有不同學科背景,不同任務分工的學生,圍繞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通過頭腦風暴法等集體討論方法進行集體研學,釋放集體智慧,共同攻堅克難。
3.旅游規劃課程項目教學法的實施過程與步驟
3.1確定項目任務
旅游規劃項目任務即旅游規劃課程的教學任務,教師根據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以現實的對象為材料,將整個項目分解為若干子項目,如旅游資源分析、旅游項目設置等,圍繞子項目設置具體任務,明確各子項目的目標與要求,幫助學生理解任務,讓學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學習補充哪方面的知識,要練習哪方面的技能,以及自己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
3.2規劃項目選取
旅游規劃項目的選取應有一定的教學內容,具有實際應用價值,能夠將理論知識和實際崗位技能結合起來,應與企業實際生產或商業經營等活動有關系,可以由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制定計劃并實施,能讓學生在完成過程中能掌握和運用新的知識和技能。目標確定以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通過合作洽談、招投標等途徑,簽訂適合項目教學的具體旅游規劃項目。
3.3項目方案實施
旅游規劃項目實施時,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考察,現場講解,做好引導、示范和指導,學生可以隨時提出問題,教師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明確解答;學生根據計劃完成自己的任務,其間能具體地對自己所負責的工作內容和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學習,能熟練運用Photoshop、AutoCAD等軟件制圖,教師觀看并隨時指導。在旅游規劃項目實施時,要求學生學用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可以自行組織、安排自己的項目設計。
3.4項目評審匯報
旅游規劃項目進行中期匯報和終期評審時,教師帶領學生一同參與論證。項目匯報時,與會專家進行點評,提出修改意見,對每個學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提升機會,個人的旅游規劃專業知識技能將會獲得極大的提升。匯報結束后,教師圍繞每一個子項目存在的問題,與學生進行集中研學,反復思考和解決問題,直至旅游規劃項目通過最終評審,順利結項。
3.5項目評估總結
旅游規劃項目完成后,教師組織學生對項目成果進行展示與自我評價,同時對項目內其他同學提出問題,互相交流心得。教師對學生在整個項目規劃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予以糾正,根據學生完成項目的情況來進行評定評價,使學生能通過本次技能訓練,對自己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及技能有進一步地認識和提高。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項目驅動;模塊化教學;旅游規劃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13-009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45 [本刊網址]http:∥
一、旅游規劃課程教學現狀
目前國內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基本上都開設了旅游規劃課程,由于各個學校的專業設置和師資情況不同,因而各個學校旅游規劃課程教學內容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目前,國內高校旅游管理專業開設旅游規劃課程的主要有以下幾種的課程名稱:《旅游規劃與開發》、《旅游資源與開發》、《旅游資源開發與規劃》、《區域旅游規劃》、《旅游規劃教程》、《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旅游規劃與管理》、《旅游景區管理與規劃》、《景區規劃與開發》、《景區規劃與管理》等。專業所選用的教材也各有不同,通過檢索和調查發現,目前國內高校使用的主要教材尚不到20種。
《旅游規劃與開發》是旅游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主要學習旅游資源的概念、類別、性質等基本知識,以及旅游規劃與開發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然而,目前國內高校在《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教學方式上,由于高校出于學生安全方面的考慮和經費的制約,無法走到正在開發的項目上進行體驗教學,導致很多時候只能閉門造車。大量知識的傳輸使許多學生對課程學習產生了距離感,認為課程不接地氣,進而降低了學習興趣。因此,如何能夠讓學生主動學習、參與項目,提高動手設計能力,成為我們關注的重點。
二、項目教學法與旅游規劃課程改革
在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觀念指導下,可以將“項目教學法”引入《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教學中,重新構建課程實踐教學體系,對旅游規劃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鑒。
國內關于“項目教學法”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洪長禮(1998)最早提出可以將項目教學法作為主流教學方法應用于干部培訓。龔紅霞(2006)將“項目教學法”應用于旅游酒店領域,探討了項目教學法在餐飲服務專業教學中的應用。近兩年來,越來越多的旅游教育工作者開始關注“項目教學法”,相關的研究成果從2012年以后開始漸漸多了起來,蘇潔、王金浪(2012)探討了“項目教學法”在《旅游景區管理》課程中的應用;胡萍(2013)探討了“項目教學法”在高職旅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李慶云(2014)具體分析了“項目教學法”在高職《旅游法規》課程中的運用;王欽(2014)、榮浩(2014)等探討了項目教學法在旅游管理專業教學的應用。
關于《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的改革,有部分學者也在探討,盧玉平(2009)從對學生成績考核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構建旅游規劃課程實訓教學體系的設想;楊興柱、陸林(2010)從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對旅游規劃課程改革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分析了目前該課程主要教材的特點;鄧飛虎、田巧莉(2013)針對應用型旅游人才的培養目標和特點,從教材選用和教學內容疏理、構建模塊化教學與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進行該課程的改革探索;鄭文?。?013)提出了要從強化課堂實踐教學內容,開展戶外實踐和基地教學,結合科研項目、模擬規劃情境進行實踐教學,加強實踐教學管理體系建設等方面對課程實踐教學體系進行優化;呂俊芳(2014)提出了構建“鏈核式”課程改革的模式,力圖通過課程改革與教學改革雙輪驅動旅游專業課程改革。
然而,由于我國旅游規劃實踐還處在起步發展階段,優質的旅游規劃公司較少,很少與地方旅游院校合作,導致學習研究與實踐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脫節。因此,目前高校旅游規劃課程改革還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真正做到將產、學、研、用相結合還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教學改革。
三、旅游規劃課程體系重構基礎和目標
(一)課程教學改革基礎條件
《旅游規劃與開發》是旅游管理專業的主干核心課程,其應用導向和實際操作性決定了實踐教學在該門課程教學體系中的關鍵地位,相關的專業書籍和教學網站較為充足(國內外旅游規劃集團網站資料較為豐富),學校圖書館有較全的專業藏書和期刊可供借閱和下載。同時,學院非常注重實踐教學形式,建有較為先進的機房和實訓室可供學生實踐操作。在課程教學中,學院相關專業教師除了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外,都有參與旅游規劃項目的工作經驗,課堂經常組織學生對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
此外,旅游管理專業教研室與地方旅游局和部分旅游景區、旅行社有著良好的合作關系,學院已經帶領學生參加過市旅游局組織的多次活動,也可以帶領學生去附近景區景點和旅行社考察。在課程學習時,可以根據實際調研進行規劃設計,優秀成果也可以為地方旅游產業發展提供指導。我們也嘗試著對該課程的考核方式進行改革實驗,嘗試改變以往單一的閉卷考試模式,改為對項目成果進行評審,試圖與旅游規劃的實際工作模式相一致。這些都為深入研究《旅游規劃與開發》這門課程的實踐性教學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教研室全體成員對以往教學實踐的拓展和改革都有一定的經驗,相信憑借著扎實的治學精神和嚴謹的科研態度,一定能夠取得預期的成果,以更好地服務教學,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導向性教學;旅游規劃;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82
《旅游規劃》課程是旅游管理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基本上國內各高校開設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都比較重視該課程的設置。旅游規劃作為旅游學科的方法論知識體系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的科學方法和實踐能力,同時要求學生能夠具備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發展思維,從而對區域旅游發展、旅游景區建設和旅游項目投資具有較強的判斷能力。積極探索高校旅游規劃課程體系建設,改善旅游規劃理論基礎,提升旅游規劃實踐訓練,是高校培養旅游規劃專門人才的核心。
1 導向性教學法概述
導向性教學法是以一定的目標和效果為導向,教學過程不斷向目標和效果靠近的課堂教學方法。該教學方法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設置一定的教學目標和學習效果為導向,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習者不斷向結果靠近的學習和教學過程。根據目前的文獻梳理,主要的導向性教學方法涉及行為導向、目標導向、行動導向、成果導向、案例導向、過程導向和問題導向等等。導向性教學,更加注重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更加注重教學過程中教學的引導和學習的主動性,也更加符合當前成人學習階段和高校專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要求。在高校各類專業課程的教學中,由于學生已經學習了學科基礎知識,具備了一定的專業學習能力。所以,為了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領悟和專業技能的實際操作,引入導向性教學方法,有利于大學生提高專業學習的主動性,也有利于大學生對于專業課程實踐能力的掌握。
2 旅游規劃課程概述
旅游規劃課程在我國開設已有20余年的歷史,雖然目前國內各高校旅游學科開設的旅游規劃課程名稱和側重有所不同,但大多數都屬于旅游學和規劃學的交叉領域。部分高校開設旅游規劃課程主要基于旅游學科的專家在國內或當地旅游規劃研究課題的實踐經驗;也有一部分高校雖然沒有承擔旅游規劃研究相關課題,但基于發展規劃對旅游業發展的指導意義,也開設了旅游規劃課程。根據相關統計資料,開設旅游規劃課程的高校一般會設置40至56學時的教學環節,培養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學習旅游規劃相關理論和案例,開設實踐教學環節的高校相對較少。
2.1 旅游規劃課程的性質與特點
旅游規劃課程的性質,是基于發展理論和未來狀況的旅游發展設計。它是基于旅游事業的現實發展條件,以發展目標和發展理論為指導,設計不同時序下旅游發展狀況的戰略思維。旅游規劃課程的特點主要有綜合性、實踐性、技術性、前瞻性和創新性等等。旅游規劃涉及到旅游業的發展基礎,發展構想和項目投資修建等方面。與旅游、經濟、文化、交通、建筑等各方面存在交叉,尤其是與城市規劃、區域規劃、土地規劃和園林規劃聯系較為緊密。旅游規劃課程需要資源學、經濟學、社會學、文化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領域的相關基礎理論作為支撐。在旅游學科領域,旅游規劃課程需要系統的積累旅游資源調查與開發、旅游經濟學、旅游市場營銷、旅游地理、旅游文化、旅游企業管理等課程的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
旅游規劃課程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能夠具有旅游規劃基本理論和實踐方法的應用型技能。該課程需要學生系統了解當前各旅游區的資源基礎和發展路徑,系統掌握旅游目的地在不同時序下的旅游發展狀態。同時,旅游規劃課程需要學生系統掌握旅游規劃的各種實踐性技術和各種規劃學方法,能夠完成旅游規劃的編寫和旅游項目的設計規劃。要求學習一定的資源調查評價技術,學習市場調查和旅游者需求的技術方法,學習旅游市場形象設計和旅游空間布局的基本技術,學習地理信息系統的分析、繪圖技術等內容。所以,旅游規劃課程既有本身的規劃技術方法,也要求具有一定的相關學科的技術方法。此外,旅游規劃是對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事業發展過程中的預先判斷和設計,是對旅游項目投資建設的提前分析,是對旅游市場趨勢的提前判定,具有一定的時序先行和前瞻。旅游規劃也是在旅游發展中不斷創新和變革的嘗試。所以,旅游規劃課程也存在較強的前瞻性和創新性特征。
2.2 旅游規劃課程教學的目標與困境
旅游規劃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旅游專業人才從事旅游開發和旅游規劃的實際操作能力。但在旅游業發展中,旅游規劃制定頒布后具有一定的法規指導性,在中長期的旅游建設中貫徹執行而不能隨意變更。這與目前國內各高校旅游規劃課程的教學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一是旅游規劃課程實踐訓練存在較大困難。旅游規劃課程的理論學習,主要集中在旅游規劃理論,旅游規劃相關學科方法,旅游規劃分區等內容。旅游規劃課程的實踐學習,主要集中在規劃案例分析,規劃方法訓練、規劃文本編制和規劃制圖等內容。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規劃案例的相關資料往往具有一定的保密級別。規劃方法訓練很難找到實訓基地或旅游規劃項目進行實際操作。規劃文本的編寫很難掌握規劃目標單位的詳細資料。規劃制圖需要專業的制圖軟件和素材,學生掌握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基礎。二是旅游規劃課程教學方法存在欠缺。目前的旅游規劃課程教學方法主要是“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的模式,在實際的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理論教學中重理論,缺少方法。絕大多數課程在課堂內完成。學生的專業學習也嚴重缺少實踐技能的鍛煉和實際案例的分析。三是旅游規劃課程教學師資水平欠缺。旅游規劃課程對高校教師的實際操作水平要求較高,而很多高校旅游學科的規劃能力不強。目前,國內大多數旅游規劃由國家旅游管理部門認定的具有旅游規劃資質的機構和企業完成,旅游學科的教師參與較少。所以在旅游規劃課程的講授中,高校教師也只能從理論層面開展,而無法開展廣泛有效的旅游規劃實踐教學。
3 導向教學在旅游規劃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在旅游規劃課程教學中,使用導向性教學方法,有利于教師對課程主旨的把握,也有利于學生對學習目標的理解和學習主動性的提升。
3.1 旅游規劃課程理論的導向教學
旅游規劃課程的理論學習部分,以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行動導向為基礎,積極引導學生關注旅游規劃的理論基礎。使學生明確旅游規劃的市場目標和資源開發目標;積極思考旅游區面臨的環境,搜集和掌握旅游規劃區的背景資料和存在問題;鼓勵學生開展旅游市場調查,開展旅游區管理部門、居民、旅游服務人員對旅游區規劃的要求和希望。從而系統掌握旅游規劃的各種理論基礎和科學方法。
3.2 旅游規劃課程實踐的導向教學
旅游規劃課程的實踐部分,以成果導向、案例導向和行動導向為基礎,引導學生開展旅游區的比較和評價,搜集同類型旅游區的規劃實踐案例。通過一定的旅游規劃技術方法,嘗試對旅游區進行規劃,提交一定的旅游規劃成果。從而使學生在旅游規劃實踐和動手操作的能力方面有所提升。
3.3 旅游規劃課程的考評
旅游規劃課程的考評應該以效果導向、行動導向和過程導向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水平進行考評。學生學習旅游規劃課程的效果,應該是具備基本的規劃實際操作能力,能夠完成規劃文本的撰寫和規劃圖件的制作展示。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應該能夠以小組團隊的形式或個人完成一定量的市場調查、資源評價和規劃主題凝練,提交不同學習階段的成果。在學生學習旅游規劃的過程中,應該關注學生對旅游規劃不同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和知識體系,而不是以試卷考試的形式來簡單衡量。
參考文獻
[1]鄭文俊.旅游規劃本科課程實踐教學體系優化探討[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3,(3).
[2]吳艷茹.旅游規劃課程設計探討[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8,(5).
摘要:貴州現代化建設,農村城鎮化是重點,其中鄉村旅游獨具特色。由于基礎設施薄弱、政府職能缺位、創新機制不成熟等,貴州省的鄉村旅游與農村城鎮化未能形成良性互動發展。本文認為應采取科學規劃,突出貴州特色、加大政策扶持,強化基礎建設、強化宣傳,突顯“鄉村性”、堅持適度城鎮化等,促進鄉村旅游與農村城鎮化的良性互動發展。
關鍵詞 :鄉村旅游;農村城鎮化;互動發展;貴州省
近年來,貴州在鄉村旅游與農村城鎮化發展方面都取得了較大成就,但較全國而言,貴州省鄉村旅游發展程度低,城鎮化水平低下,經濟發展遠遠落后于絕大多數省份。本文將鄉村旅游和農村城鎮化兩者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并根據貴州省的實際情況提出實現兩者良性互動發展的對策,以拋磚引玉,借此引發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一、貴州省鄉村旅游與農村城鎮化互動發展的現狀
1.鄉村旅游對農村城鎮化的推動作用還需加強
旅游業會促進旅游目的地經濟、環境、文化的發展,使目的地社會逐漸向現代化邁進。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若仍采用傳統的開發模式,超強度地開發,不僅不利于旅游開展,還會給城鎮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隱患。而鄉村旅游的發展能夠使郊區由傳統功能向現代功能轉變,即由過去主要側重于保障城市供應、為城市居民提供鮮活食品功能轉變為既向城鎮居民提供農產品,又兼顧生態、娛樂、教育、文化等多種綜合功能。鄉村旅游在滿足現代化城市建設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多種消費需求時,同時又是一個城市化的過程,對農村城鎮化起推動作用。近幾年來,貴州鄉村旅游已取得長足的發展,很多少數民族村寨和地區紛紛打出自己特色的主題口號,如“西江—千戶第一苗寨”“貴定布依音—寨金海雪山”等,但由于歷史、政策、技術等原因,貴州鄉村旅游質量不高,文化產品內涵挖掘不深,市場意識不強,對農村城鎮化的推動作用不明顯。
2.農村城鎮化對鄉村旅游的帶動作用還不明顯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從而導致教育水平較高、經濟條件較好、以追求精神享受為主要目標的城市人們向往清新古樸的田園風光和濃郁鄉土氣息的鄉村文化。與此同時,隨著城市人口密集,生活空間狹小,環境質量下降,城市成為越來越脫離自然的“孤島”,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回歸自然、享受自然,這必然會帶動鄉村旅游的興起。但目前貴州城鎮化水平低,與全國相比還有十幾個百分點的差距,受山地切割地形的影響,交通條件不是十分便利,城鎮規模小,基礎設施不完善等,不能對貴州鄉村旅游的發展形成良好的促進作用。2012年全省城鎮化率是35%,城鎮化水平仍落后于全國52.57%的平均水平,也落后于西部地區平均水平44.93%。對鄉村旅游的帶動作用十分有限。
二、貴州省鄉村旅游與農村城鎮化互動發展的制約因素
1.創新機制不成熟
近年來,貴州鄉村旅游在政府的重視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開發模式單一,缺乏特色。一般都是觀花、品果、垂釣、吃農家飯等,旅游項目趨同,缺乏獨立的完整性,旅游吸引力不強。貴州鄉村正在興起的農家樂,大多都是以戶為單位,經營的項目不外是吃農家飯,住農家旅館,打麻將等項目,項目單調,服務質量差,收費不統一,難以吸引大量的回頭客源。同時,貴州城鎮化的進程中,由于深受強勢的城市文化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一些古香古色的傳統文化鄉村,遭到大拆大建的破壞性開發,致使一些積淀了豐富人文信息的獨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傳統民居被摧毀,這樣的城鎮化帶來的不是福,而是傳統文化記憶的消失。這對今后的產業發展布局,尤其是對鄉村農耕文化旅游的發展,是致命的缺憾。
2.基礎設施薄弱
貴州是全國比較貧困的一個省,2012年全省GDP為6802.2億元,名列全國倒數第六,僅和廣東佛山一市相當,城鎮和鄉村的基礎設施極不完善。大部分小城鎮和鄉村道路、供電、供水、通訊等基礎設施差,缺乏環衛環保設施、園林綠化設施,消防及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使農民不愿意進鎮,大量新建住房成為“空樓”,浪費了土地和人力資源。同時,公路等級較低,公交設備較差,難以適應旅游發展的需要。此外各種路標、指示牌設置尚不齊全,導向服務尚不理想。比如一些民族地區,具有鄉村旅游資源優勢,但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去目的地需要幾經輾轉,使城市內的游客只能“望景興嘆”。
3.缺乏科學規劃和市場定位
根據吳必虎的鄉村旅游地空間結構理論,鄉村旅游地應當主要分布在距主要城市中心100公里范圍內,而且在總體上呈衰退趨勢,即距離城市越遠,鄉村旅游地分布越少,規模越小。但目前貴州省小城鎮和鄉村旅游地的距離不是太近,就是太遠,沒有對鄉村旅游地的發展形成良好的促進作用。同時開發的項目單一,導致園區季節依賴性增強。一些看到投資觀光農業收益大,在缺乏科學規劃和市場定位的情況下,盲目上馬,造成后期農業旅游經營和管理的困難,更難以進行深度開發。大部分的觀光農業只停留在農家樂、園果采摘等幾個單一項目上,沒有做到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結合,阻礙了貴州省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進程。
4.鄉村性與城鎮化之間的矛盾難解決
城鎮化率的提高,一方面實現農村人口的轉移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使得農村生活、鄉村自然風貌、良好生態環境等成為稀缺資源,但另一方面,卻使傳統意義上的鄉村景觀受到很大的沖擊。目前,貴州已初步形成以黔中城市圈為中心,安順、六盤水、遵義為骨干,以凱里、興義、都勻、銅仁、畢節等中小城市為枝干,以眾多小城鎮為基礎的多層次的城鎮居民點體系。這種多層次遍及省域的城鎮居民點體系,對區域的平衡發展,區域市場的形成,鄉村旅游的開發,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地理、社會和經濟環境。但同時許多具有民族風情特色的東西也開始逐漸被“城鎮化”,如貴州青巖古鎮已開始喪失其古老的韻味,安順地區的布依族石板房村寨也矗立了越來越多的現代住房等。貴州的鄉村旅游產品缺乏深度開發,對民間、民俗文化和自身的地域特色挖掘不夠,市場化程度低,對城鎮化的推動作用不明顯。
5.城鎮化發展動力不足
縣域經濟的發展是農村城鎮化的動力所在,其中農業產業化是原始動力,新型工業發展是根本動力,第三產業尤其旅游服務業是后續動力。但目前貴州農業仍以傳統生產方式為主,工業基礎薄弱,第三產業涉及領域廣但結構不合理,服務層次不高,資源優勢處于潛伏狀態,沒有轉變為經濟優勢。貴州城鎮在空間分布上表現為以貴陽市為全省中心城市和地理中心,主要城鎮沿貴昆鐵路、渝黔鐵路、湘黔鐵路等四條鐵路線和210、320 兩條國道公路線展開。在貴陽、遵義的城市周圍,城鎮分布較密集,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較好,而省際邊界地區城鎮規模小,數量少,城鎮與城鎮之間聯系少,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十分有限,不能有效地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
6.缺乏政府有效的調控和指導
鄉村旅游已成為貴州農村新經濟增長點,2011 年貴州省鄉村旅游接待游客5606萬人次,占貴州全年接待游客總數的33%,實現旅游收入22億元,占貴州省全年旅游總收入的16%。且目前貴州已成功打造了貴定音寨等以田園風光為主的鄉村觀光型產品,余慶“四在農家”等以農事體驗為主的鄉村體驗型產品,遵義桐梓等以體驗度假為主的休閑型產品,雷山西江苗寨等以民俗活動為主的鄉村風情型產品。但是,貴州鄉村旅游相應的配套政策還不健全,管理條件滯后,缺乏對全省鄉村旅游的總體規劃。對鼓勵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企業、農民組織投資農業旅游的政策不夠明確,缺少相應優惠的政策。
三、促進貴州省鄉村旅游與農村城鎮化互動發展的對策措施
1.科學規劃,突出特色
貴州省應當依照當地實際條件,結合農業發展的需要,編制鄉村旅游和城鎮化總體規劃,鄉村旅游和城鎮化規劃應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諧發展”的原則,使鄉村旅游和城鎮化建設協同發展。貴州城鎮化建設在吸收現代先進技術的基礎上,要突出當地的風土人情、農耕文化、鄉土文化、民俗文化等,進一步豐富旅游產品文化內涵,提高旅游產品品位。貴州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殊的地貌類型孕育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貴州同時是個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特色鮮明,在城鎮化過程中必須加以保護,利用其獨特的人文地理資源,配備良好設施,發展鄉村旅游。
2.政策扶持,強化基礎
貴州省各級政府要從政策、資金、用地、基礎設施、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貼息補助和直接投資,吸引外來資金、民間資金投入。抓住國家政策向西部傾斜機遇,大抓鄉村旅游開發,農、林、水、旅游、建設、環保、交通等相關部門要相互銜接,科學開發。對鄉村旅游地的道路交通建設給予扶持,通訊設施、計算機寬帶網、供水等應逐步城市化。應組建綜合協調機構管理,提供市場信息和技術服務,加大投資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吸引投資者投資開發,在政府的引導下實行聯合經營,以群體的力量形成規模效應,走規?;彤a業化的道路,實現鄉村旅游與農村城鎮化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3.強化宣傳,大力促銷
貴州省農村城鎮化建設鋪開的同時,在建設中要注重旅游服務功能的發揮。一是利用好各權威媒體的影響力,制作鄉村旅游和農村城鎮化片子和宣傳冊,搞好“生態貴州、旅游貴州”形象推介。二是借助旅行社搞好宣傳促銷。三是積極參加和舉辦各種旅游峰會和節慶活動,通過促銷會、說明會、懇談會等方式,提高貴州鄉村旅游和特色城鎮的知名度。四是建立并開通專業信息網站,并與國家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信息網連接。五是努力構建城市間旅游合作機制,力爭把貴州鄉村旅游和城鎮化建設推向全國、推向世界。
4.堅持適度城鎮化
在農村城鎮化過程中,容易出現城鎮化開發滯后或過度城鎮化,這對鄉村旅游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都會帶來一系列負面效應。城鎮化滯后使得鄉村旅游難以實現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農村地區社會分工不充分,農民就業環境很難得到改善,有效轉移農村勞動力的作用就無從談起。過度城鎮化也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它會破壞鄉村地區的聚落結構和生態景觀,使鄉村地區民俗文化舞臺化、娛樂化傾向加劇,使鄉村地區淳樸的文化氣息逐漸被商業化浸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景觀不協調等問題也會日益凸顯。貴州在城鎮化建設時必須堅持適度城市化,充分利用和整合鄉村地區的各類資源,加快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為鄉村經濟發展發揮助推作用,同時應根據各地特色進行建設,努力做到現代化建設和當地特色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吳必虎,黃琢瑋,馬小萌.中國城市周邊鄉村旅游地空間結構[J].地理科學,2004(6):760.
[2]李鴻.貴州城鎮化發展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1(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