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4 08:13:32
序論:在您撰寫新農村管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模式鄉村旅游
一、江蘇新農村建設現狀
1.新農村建設的提出與實踐
自2005年以來,關于新農村建設研究是全國各地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國內對于新農村建設,做了很多嘗試,并形成眾多建設模式。在農村社區發展模式上,我國創造了以華西村為代表的蘇南模式,以柳市鎮為代表的溫州模式,以深圳萬豐村為代表的萬豐模式,以河南為代表的模式,以遵義市鎮隆村為代表的鎮隆模式,以長溝沿村為代表的鐵嶺模式,以黑龍江省甘南縣興十四為代表的興十四模式等。江蘇新農村建設模式,不可能是單一的模式,但不論選擇構建何種模式,都必須遵循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
2.江蘇新農村建設困境
2006年江蘇省2.7萬進城務工農民返鄉創業,創辦各類企業8927個,帶動9.1萬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不容置疑,江蘇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農民持續增收有一定的難度。目前江蘇農民增收主要途徑:一是勞務輸出。在未來勞務輸出的空間有限:(1)勞動力轉移,農村現形成大量留守人員,以及留守兒童教育等;(2)科技進步,企業對于員工的要求越來越高,而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技術水平很難跟上其要求;(3)隨著經濟全球化,競爭加劇,勞動力成本增加,使得企業勞動力優勢明顯降低甚至不復存在,尤其鄉鎮企業;(4)企業發展存在容量及邊界的瓶頸。二是支持農民返鄉創業致富,提高經營性收入。其次,區域發展差距,南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差異較大,縮小差距任務仍很艱巨。目前已達全面小康的縣(市),均名列全國百強縣的前50強,而未達小康的縣(市)中,不少地區的人均GDP還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第三,社會結構失衡、城鄉二元化格局、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的矛盾依然存在。與農業經濟問題相比,農村的社會問題顯得更為嚴峻。一些地方不僅生產靠老人婦女,而且出現了許多“留守兒童”,家庭內部的很多矛盾很難協調;再加上一些基層組織松懈、制度渙散、文化生活缺失;農村的治安、社會保障、養老、救助等問題日趨復雜。
二、發展鄉村旅游與江蘇新農村建設互動
1.發展鄉村旅游,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國內外經驗證明,鄉村旅游與城市旅游互動,可以增強旅游吸引力,增加外來游客的駐留期,拉動旅游消費,促進旅游經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全省鄉村旅游區(點)能夠向游客提供的農產品、自制工藝品和深度加工農產品等品種已經多達數百個,其中一大批已經成為旅游市場上的知名品牌。從2003年~2006年上半年,僅蘇州實現鄉村旅游收入25億元,接待旅游者2100萬人次,培育了以農家樂、漁家樂和農業旅游示范點為代表的各類鄉村旅游區(點)300余處,建成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5家。
2.能夠順利轉移農村勞動力,緩解社會結構失衡、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的矛盾
“九五”以來,我省旅游從業人員總數年均遞增8.9%,比全省服務業從業人員增幅高5.8個百分點。工業旅游、農業旅游的興起,還轉移了大量企業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目前全省間接旅游從業人數已突破325萬,僅蘇州市鄉村旅游吸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萬人,間接就業人員5萬人。2005年,江蘇旅游業直接從業人員12.5148萬人。在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受阻之際,充分利用旅游業的就業優勢。通過開展旅游活動,引進城市資金,發揮旅游增量資源價值,增加新的就業渠道,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還可以改變農村破舊的面貌、穩定農村社會、緩解或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家庭矛盾、基層組織渙散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促進江蘇的新農村建設。
3.新農村建設的同時也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
鄉村旅游蓬勃發展起來,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巨大的驅動作用。同時農民不離鄉、不離土,增加收入,幸福指數高。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又會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新農村建設也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商業環境,發展空間和政策支持。這樣,形成以鄉村旅游帶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互動機制。
三、江蘇發展鄉村旅游資源稟賦
2006年度江蘇旅游國際旅游接待445.1921萬人次,外匯收入278664萬美元,國內旅游接待19935.79萬人次,旅游收入達2012.15億元。到2010年,預計旅游增加值達到2100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上升到6%以上。
1.發展鄉村旅游進入壁壘相對較低
江蘇鄉村旅游依托河湖港汊、山林原野、島嶼灘涂、果林苗圃、鄉居民宅以及獨特豐厚的鄉土文化資源,深入挖掘和充分整合利用優勢自然生態資源、農業生產過程、農民勞動生活場景和濃郁的鄉風民俗等人文民俗資源,已經突破初期單一的“農家餐”、“農家樂”模式,開發出生態觀光、休閑度假、民俗風情欣賞、自助農莊和農業主題公園等多種旅游項目,產業規模也越來越大。從江蘇旅游業的自身特點看,旅游行業屬于服務貿易業,不存在產業雷同也不容易被壟斷。因此,旅游業是一個市場準入較為寬松的行業,貿易壁壘比較少,同時鄉村旅游企業所需要的資金、人才、技術等同其他(如工業)企業要求相對較低。
2.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閑暇時間的增多為其提供條件
收入的增加、休假安排,為居民出行、購物和休閑提供了便利,對拉動內需、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期到一定的作用。2000年江蘇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6800元,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41.1%;2006年江蘇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4元,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36%。居民家庭文教娛樂支出比重15.24%。1999年,我國對法定節假日調整,形成了“春節”、“五一”、“十一”三個連休7天的長假。2007年進一步調整,總天數不僅有所增加,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農歷除夕等民族傳統節日還被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以及職工帶薪休假規定,為居民外出旅游提供了時間和經濟上的可能。
3.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可進入性強
2003年~2005年,江蘇累計建成通車農村公路4.1萬公里,行政村灰黑化等級公路通達率達到93%,2006年新改建農村公路1.1萬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大中橋梁1050座,鄉鎮衛生院改造、鄉村綜合文化站室建設和以“三清一綠”為重點的環境整治等工作均取得成效,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笆晃濉逼陂g,新改建農村公路4萬公里。全面實現縣到鄉通二級、鄉到鄉通三級、鄉到村通四級的發展目標,逐步把農村公路延伸到規劃的農村居住點,實現真正的“村村通”。
4.農村剩余勞動力為其提供了大量勞動力
2006年江蘇鄉村勞動力2656.80萬人。截至2005年6月底我省農村勞動力累計轉移人數為1518.19萬人(包括地域轉移和產業轉移),目前還有約560萬人需要轉移,可供輸出的農村勞動力僅有175萬人,且技能素質,年齡性別結構、文化層次難以滿足勞動力市場日趨專業化、技能化需求。在我省農村發展旅游業,一方面可以就地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從事旅游接待工作;另一方面,由于鄉村旅游業就業崗位層多面廣,所需技術相對難度不大,只需短期培訓就可上崗工作,有利于農村勞動力的轉化。一旦鄉村旅游形成一定的規模,成為江蘇農村地區的重要產業后,就可以實現當地勞動力的長期甚至永久轉化。
綜上所述,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按農村實際和旅游經濟規律辦事,發揮農業和旅游兩個行業的優勢,著力解決制約鄉村旅游發展的瓶頸因素。具備資源稟賦的鄉村發展旅游,構建以鄉村旅游發展為江蘇新農村建設的新模式,拓展農業、旅游產業發展空間,增加農民收入,提高新農村建設的效率與效益。
參考文獻:
[1]王素琴:鄉村旅游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互動模型[J].濟論壇,2007.1:P122~124
關鍵詞:新農村;地籍;城鄉一體化。
隨著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城鄉經濟和建設日趨融合以及對集體土地產權管理逐漸加強,對地籍管理提出了城鄉地籍一體化管理的要求。根據《地籍管理“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我國將在2010年前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基本建立土地統一調查制度;全面、準確掌握全國土地數據,建立城鄉一體化、四級(國家、省、市、縣)聯網互通的土地數據庫;城鎮地籍調查覆蓋率達到100%以上,村莊地籍調查覆蓋率達到95%。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今天,如何抓住新農村建設的契機建設城鄉一體化地籍,以促進農村健康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對搞好地籍管理工作,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國土資源,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我國地籍建設的現狀
我國目前的地籍管理實際上被人為的分成了兩塊。城鎮地籍管理注重資產管理主要是完成地籍調查、土地登記、變更調查及相應的統計等工作,管理的范圍主要是建成區國有土地,包括建制鎮和獨立工礦。農村的地籍管理則偏重資源管理主要是土地利用現狀管理,主要是管理土地的利用情況和集體土地權屬狀況、完成地類變更,統計等工作。目前城鎮地籍的主要管理模式:按市—區(縣)—街道—街坊—宗地—面狀圖斑對數據進行組織和管理,管理單元為街坊;農村地籍管理主要方式:按市—區(縣)—鄉(鎮)—村—面狀圖斑對數據進行組織和管理,管理單元為行政村[2]。由于受技術條件的限制,導致了城鎮地籍和農村地籍多年來實際上按照不同的體系分別進行操作,實施的是城鄉分割的地籍管理。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頒布和土地管理部門的成立,使得城鄉地籍一體化建設有了基礎。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城鄉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鄉一體化地籍建設作為一個重要課題提上了議事日程。各地的土地管理部門及專家學者也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提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思路。但是由于各地的情況不同,現實情況比較復雜,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形成城鄉一體化地籍建設的統一認識和模式,只是各地在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了城鄉地籍的一些改革,思路和方法不盡相同。
2、城鄉一體化地籍建設的探索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要以地籍信息化帶動地籍管理工作的跨躍式發展,推動土地資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轉變,促進地籍信息化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為滿足和適應現代經濟發展和信息建設的需要,以及具體細致的掌握土地利用現狀的基礎信息,明晰土地產權關系,全面提升地籍管理工作水平,建立城鄉一體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統已勢在必行。國土資源部在地籍工作“十五”計劃綱要中曾明確指出,將地籍信息化和城鄉地籍一體化作為奮斗目標,同時頒布了新的城鄉一體的土地分類標準,為城鄉一體化工作做了標準化方面的準備.城鄉一體化地籍建設不僅業務性強,而且涉及大量的技術問題。因此,必須著眼未來,科學設計,規范實施,確??沙掷m發展。縱觀城鄉地籍建設的歷史和現狀,目前我們應該優先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探索。
2.1功能設計與系統結構
城鄉一體化地籍建設首先要確保當前及未來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與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因此,系統在功能設計上,應以需求為導向,不僅要滿足當前所需的初始土地調查、統計、登記、土地利用分析、變更調查、變更登記、查詢、信息等功能,而且要為以后的發展預留擴容空間,以便適時調整完善,發展多功能地籍。同時也應兼顧性價比因數,確保上下聯網并可持續發展。系統可采用四層體系結構:第一層為用戶操作界面;第二層為自動流程控制;第三層為邏輯處理、數據訪問和數據隔離,最低層為系統空間數據庫[4]。
2.2土地分類與數據標準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根據新土地管理法的要求,國土資源部已經頒布了以農用地、建設用地、未利用地3個一級地類,15個二級地類的新的土地分類標準以及《城鎮地籍數據庫標準》和《縣(市)級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新的土地分類標準較原有城鄉兩套不同標準更能適應現代土地管理的需要??紤]到全國各地的發展狀況和實際情況不同以及實施的進度和新舊資料的銜接,全國馬上全面執行新的土地分類有一定的難度,國土資源部又頒布了現階段的過渡方案,原有資料可以作為過渡方案實施操作,但新開展的城鄉地籍一體化建設必須以全新的土地分類標準為依據,確保各項調查直接到位。另外由于目前尚無統一的城鄉數據庫標準,所以,各地在執行國家標準的基礎上應結合實際制定城鄉統一的數據標準,確保與國家標準的轉換,以便最終形成覆蓋全國的城鄉地籍數據庫。
2.3坐標系統與成圖比例
目前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主要是54坐標系,城鎮地籍調查部分是80坐標系和54坐標系,而且絕大多數是各個城市的自有坐標系,而必須要在同一投影方式和同一坐標系下對相鄰地區不同比例尺空間數據進行拼接,對于不同投影方式和坐標系統下的坐標必須進行轉換。所以,城鄉地籍一體化建設必須有統一的坐標系和投影方式,確保城鄉地籍調查和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坐標系一致,同時確保與原有成果、與周邊單位的成果數據銜接。此外,為形成統一的成果,日常開展的建設用地勘測定界工作也必須采用該坐標系[5]。
城鎮與農村地區的數據精度存在較大差異,由于城鄉不同比例尺勢必存在接邊問題,必須按照“不重不漏”的要求,從應用的角度,積極探索大比例尺地籍調查,以提高基礎圖件的精度,拓寬成果的應用領域同時又要確保無縫連接,以解決城鄉結合部位普遍存在的權屬關系混亂、權利主體不明等問題。
2.4數據組織模式和結構
城鄉一體化地籍建設的重點是城鄉地籍數據統一的組織模式和結構,在這種模式下不再對城鄉地籍進行區分,而只有業務管理要求上的不同,城鄉一體化地籍數據組織管理模式為:市—區(或縣)—街道(或鄉、鎮)—街坊(或行政村)—權屬單位—圖斑,數據組織的最小單位為街坊,一個街坊可包含多個權屬單位,如城鎮地籍中的街坊;時一個權屬單位也可由多個街坊組成,如農村的一個行政村。
2.5編碼方式
原農村土地利用現狀調查采用縣(區)-鄉鎮-村-圖斑編號體系,以圖幅為數據管理單元,在數字化地籍實現之前,不失為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有效的管理體系,但由于圖幅線為理論界線,不僅實地無法確定,而且人為造成了許多宗地和圖斑的分割,實際使用存在許多問題,也很不方便,在當前數字地籍情況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編號體系和城鎮地籍調查地籍編號體系相比缺乏科學性。城鎮地籍調查地籍編號體系按照《城鎮地籍調查規程》的要求,執行街道-街坊-宗地編號體系,對于同一宗地的不同地類反映的不夠全面、科學。要建立統一的方式來管理城鎮和農村的地籍數據,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制定一個城鎮、農村統一的分類和編碼標準。建立城鄉統一的要素編碼,前提是要兼容以前的城鎮和農村的編碼標準。該要素編碼不僅能用于建庫后的數據庫管理,而且要能夠知道前期的數據采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發揮其作為編碼標準的作用[6]。
3、政策建議
1)土地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密切相關。要解決好面對新形勢、新挑戰下的土地管理工作。找準土地管理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佳平衡點和切入點。要抓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契機,促進城鄉地籍管理,建設城鄉一體化地籍。
開展農村公共管理勢必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文化教育水平、傳統風俗習慣、宗族以及家族勢力等,都會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形式滲透到農村公共管理的不同階段和領域,制約著農村公共管理的發展。
1.決策機制不合理。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公共管理實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考慮更多的是供給主體的利益,較少顧及農民的實際需求,其供給總量、結構和程序是由上級部門以政策形式向下傳達的“單邊行動”,帶有濃厚的指令性,導致服務結果被過度聚集、服務過程被過度簡化,使得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與農民需求嚴重脫節。這種脫節體現在農民急需的和農村可持續發展所必需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供給量嚴重不足,如農村消防服務、基礎教育服務和醫療衛生服務等。公共管理決策應適應環境及時變化,并且鼓勵農民在公共管理過程中進行充分的利益訴求,從而真正改善農村公共管理的決策機制。
2.缺乏利益驅動,服務效率低下。受到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政府包攬了絕大多數的公共事務,以“壟斷者”的角色向農村提供公共服務,壟斷必然意味著排他,這種高成本低效率的政府供給機制難以適應農民的公共需求變化。因為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是以公共利益最大化為最終目標,因此具有顯著的非市場化特征,即政府不能通過明確的供給價格從農民那里直接收取相應的費用,公共服務的資金投入主要來源于稅收,較難計算成本及其收益,因此缺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直接利益驅動;其次,由于政府的“壟斷性”供給,在缺乏競爭者的前提下,較易使政府喪失對效率的追求,并且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是由眾多機構或部門共同參與的,眾多的參與者使得職權劃分交叉、部門利益紛爭、協調配合缺乏等問題普遍存在,直接影響著農村公共管理體系的運轉效率。
3.財政投入嚴重短缺。雖然國家提出了“城市反哺農村”的發展思路,但由于受到根深蒂固的城鄉二元體制的影響,財政資金在解決社會保障、義務教育等農村公共服務方面的投入較少,甚至有些地方政府拖欠農村教師工資,更遑論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據中國全面小康研究中心的統計資料顯示,2010年我國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三項公共服務支出占政府總支出的比重合計僅為29.5%,與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和3000-6000美元國家相比,分別低14和25個百分點。政府服務的供應不足,說明在國民收入第二次分配時,居民所得較少,迫使居民用自身收入來支付本應由政府支出的開支,并從心理上降低了居民的消費預期。
4.農村公共管理人才匱乏。農村公共管理人才是指那些活躍在農村基層組織的公共管理型人才,他們主要分布在鄉、村兩級中的經濟組織、政治組織和社會組織中,在眾多類型的農村人才中,農村公共管理型人才的作用尤其突出。而農村人才資源問題現已成為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農村人才資源處于貧乏狀態。農村的貧窮落后面貌在社會成員中的印象根深蒂固,因此在選擇工作和就業地點時,絕大多數人才選擇留在大中城市。據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黃敬寶的統計結果顯示,北京地區的2011屆大學畢業生首選在北京就業的占71.6%,首選廣東和上海的分別占5.6%、5%,由此可見,絕大多數畢業生希望在工資高、工作和生活環境好、發展前景廣闊的發達地區就業,而愿意去農村工作的只占26.4%,71%的大學生明確表示不愿意去農村工作。
二、加強農村公共管理的具體措施
構建農村公共管理新秩序,必須從公共管理理論的系統性角度出發,找出阻礙農村公共管理效率提升的障礙性因素,通過改革的手段來破除農村公共管理的舊秩序,形成高效的公共管理新秩序。
1.完善農村公共管理機制??茖W的管理機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應努力完善符合農村現狀的社會公共事業管理制度,構建以政府占主導地位、社會和市場多主體參與的管理機制,從而共同推進農村公共事業的發展。在堅持城市優勢資源向農村輸送的同時,城市基礎設施也應不斷地向農村地區延伸,充分發揮城市發展帶動農村進步的聯動效應,逐步建立起“城鄉一體化”的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機制,在實踐中探索我國農村公共事業發展與管理的規律。山西省政府在第九次全體擴大會議上出臺了十余項相關的政策法規文件,建立和完善了該省農村地區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長效機制。這些文件涵蓋范圍十分廣泛,包括了農村勞動力、社會治安、暫住人口管理、食品安全、公共衛生、社會救助、基層政權組織建設和重大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等方方面面,體現了政府完善農村公共管理機制的堅定決心和信心,被稱為農村社會管理的“強肋工程”。
2.加大投入力度,強化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主要應該集中在農村道路、水電和通信等方面,從而在硬件方面切切實實地改變農村基礎設施的落后面貌。在具體建設過程中,應該根據農村地區地理位置公布的不同,并結合不同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特點,有步驟、分層次地進行重點改造,鄉鎮一級要重點建設道路、通訊、醫院、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等設施,而村一級除了要搞好公路交通和通訊建設之外,要提高對人畜飲水工程、衛生所、學校、電視接受設施、文化站等公共設施的建設力度。建設資金除了財政投入之外,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效力,大力推動大中型企業以及外商投資企業以參股等方式參與到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當中來,逐漸打造出多元化投資格局。當然,對村集體和農民個人也可以積極引導,通過市場經濟手段使農民的投入有一個合理的、穩定的回報,使得這些閑置資金能夠參與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來。
3.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農村工業化進程直接影響著整個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簡單的農業勞動、原始的生產方式、落后的農業技術和守舊的生產生活觀念,這些因素的存在導致了生產效率的低下,有限的農業資源不能發揮其最大的效用。綜觀導致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滯后的種種原因,歸根結底在于農業在當前我國屬于低效益的弱質產業,因為農村經濟的落后導致其無法支撐起龐大的農村公共管理體系,因此必須推動農村工業化進程,使其為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例,它們在實施農村工業化之后,農村公共事業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態勢,這些成功的案例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如為了解決農村工業化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日本政府先后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規,積極且有計劃地將工業引入農村,在1973年制定的《農村地區工業引進促進法》是最為典型的法規,該法規通過有計劃地向農村地區引進工業企業,增加了農業從業人員的就業機會并改善了農業產業結構,實現了農業與工業的平衡發展。在我國,農村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促進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性方針,它為農村發展提供了嶄新的發展思路和源源不斷的動力。如可以依據自身富余的礦產資源發展礦業、依據自身的地理優勢建立生態園區發展旅游觀光業和依據農業資源的獨特性發展食品深加工業等。
1.管理體制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
目前,農業經濟體制中還沒有達到完善,經濟體制與經濟觀念還不能夠適應市場機制的發展,同時,農業經濟管理制度還不能夠適應社會經濟體制的發展,與各個先進發展機制不適應。這種不完善的經濟管理制度不僅影響經濟管理活動的正常執行,給農業發展造成一定的滯后性。同時,農業經濟體制管理中出現的不足導致由于利益產生的矛盾加深,使利益的協調不合理。
2.農業管理人員對農業經濟的管理缺乏一定的重視
我國針對農業經濟發展提出了重要的規章制度,并頒布了一些列的管理規定。但是,在農業經濟管理中,這些規定沒有得到管理人員的重視,也沒有被充分利用到實踐當中,使管理上規范化的缺乏,導致農業經濟管理的執行力度較薄弱。
3.農業管理人員的執政能力較差
農業管理人員執行能力薄弱。主要由于農業管理人員存在知識掌握不完全,知識更新量少,對于先進技術的利用不夠明確,自身知識及執行能力跟不上農業經濟的發展與市場化的發展需求。因此,必須提高管理人員的執行能力與知識水平,增強農業管理。
二、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趨勢
1.農業經濟管理思維向現代農業管理轉變
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使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開始不斷發展創新。目前,農業經濟管理逐漸重視農業生產中各個部分的管理。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農業經濟管理將農產品的深加工與產品的質量安全方面逐漸提高,堅持農產品的可持續發展,并遵循我國環保的原則。農業經濟管理模式逐漸由傳統的模式轉為現代管理模式,逐漸追求科技的創新與管理方式的改變。因此,必須重視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方式與思維發轉變,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2.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
農業管理信息化就是將農業生產和管理以及農業科研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農業管理信息化除了能夠服務于農業經濟的生產、管理和科研,還可以作為農業經濟決策的輔助系統。農業管理信息化是農業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農業經濟的重要工具,也能實現農業科技的高效開發。
3.農業經濟產業化管理
農業產業化帶動了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農業產品基地建設取得了較快發展。隨著農業合作政策的出臺,農業經濟合作組織迅速發展,以及相關的中介服務組織也得到較快發展,通過利用利益政策連接起來的農業經濟產業化機制進一步發展,農業經濟市場化的組織形式得到提高。在一些大型企業的帶動下,農業產品開始標準化生產,農業產品質量得到有效提升,產生了一大批優質農業產品生產基地,滿足大型企業的生產需求,而且帶動了農業經濟標準化生產水平,通過讓更多的農民參與進來,進而促進農業經濟效益增強。
三、新農村建設中農業經濟管理的有效措施
1.提高管理人員對農業管理的重視程度
為了促進新農村建設,加強農業經濟管理,必須對農業經濟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同時加大管理力度,使管理體制規范化,對農業管理工作進行合理的調整。對于農業人員的培訓,應該建立專業的教育培訓機構,增強人員的專業知識及能力,促進管理的合理化、加強管理人員對于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視。
2.建立完善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
1.1市場失靈市場失靈此處的理解為,市場機制無法有效配置農村金融資源,無法為農村經濟社會提供符合其發展所需的各種服務以及金融產品。我國縣鄉金融市場失靈的方面主要有:
(1)信貸市場的信貸需求基本無效。據調查數據可知,很多地方的企業都認為從銀行貸款非常困難,但是銀行卻表示,對于收到的貸款申請,凡是符合條件的都是順利解決。既然出現這種狀況,就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大部分的企業都不符合貸款的條件。調查數據顯示,在銀行拒絕的貸款申請中,近一半的企業是因為抵押品的價值不足,近80%的農戶貸款被拒絕的原因是抵押和擔保不能符合銀行規定。假如可以把以上的這些無效的需求轉變為有效的需求,那么目前縣鄉經濟存在的問題已經可以好很多。
(2)雙方之間信息不對稱??梢試L試借助對信息成本以及成本的匯總處理,來逆向建立相應的選擇和道德風險模型,然后再通過模型量化逆行選擇所存在的關于加大信貸市場的風險,同時還需要提高合約締結的成本,來使得利率價格的機制失靈,從而讓信貸配給達到一個特定的平衡點。在縣鄉經濟中,貸款的對象基本上都是農戶以及小企業,他們的信用觀念較弱,假如想進行欺詐,所需要的成本較少,而銀行在對待此類的貸款的時候,因為獲得不了全部的信息,所以無法完全把握其真實的還款能力,這就導致了銀行在進行客戶準入以及信用等級的審查和授信等方面困難重重。在縣鄉企業中,有資格被評定為“A級信用企業”的企業少之又少,而且這些企業也都是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相對于小企業而言,農戶生產在經營分散、經營風險大等方面表現得更為嚴重,所以銀行在對農戶資質的審查以及對農戶經營活動的監督等方面都需要付出相當大的成本,因為銀行與貸款對象之間的信息存在著不對稱的現象,所以銀行在對于小企業和農戶的放貸的事情上,表現得十分嚴謹。
(3)信貸標準太過單一。研究表示,銀行如果可以給出一組內容不同的貸款合同,那么就可以達到分離均衡的效果,高風險企業一般會選擇抵押品價值較低但是利率高的貸款合同,而低風險企業則是愿意選擇利率低但是抵押品價值較高的貸款合同,這樣分多層次后,每個企業或者個體都可以獲得銀行的貸款。雖然我國在銀行貸款方面有著一定的自主確定貸款利率的權利,但是大部分銀行所給予的貸款利率都是行業認定的最高限額,這樣利率就失去了判斷風險大小的作用,而且在確認風險等級的方面,縣鄉與大中城市所使用的標準是相同的,這就完全的脫離了實際,滿足不了縣鄉企業的資金需求面廣泛、數額小、使用次數太過頻繁的特點,所以阻止了大部分縣鄉企業的貸款。
1.2政府監管不夠
(1)政府干預失效。在縣鄉的金融市場失靈的情況下,進行適當的政府干預非常的必要,但是目前,政府對縣鄉金融的干預范圍和力度都表現得較為不合適。政府的不當干預主要表現為無效干預以及過度干預。對于縣鄉金融機構的干擾是金融監管部門干擾其獨立核算和自負盈虧的能力;對于縣鄉金融市場的干擾則是,對其管制太過嚴格,導致縣鄉金融結構上的單一,而且民間金融無法獲得合法的地位,所以在正規金融表現的空缺上,民間金融無法進行補充。
(2)制度保障無效。我國金融體系在隨著經濟體系的變革而不斷深化。但是縣鄉金融制度的創新欠缺導致了我國縣鄉經濟正常發展被抑制。目前,縣鄉經濟受到抑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沒有健全的相關縣鄉金融的法律制度,大量的縣鄉金融活動都處于所依據的法律制度尚未使用或者完全沒有法律可以依靠的狀態;二是縣鄉的信用采集體系不夠完善,銀行在對農戶以及小企業貸款之前,需要花費巨大的成本來收集貸款方的各項信息;三是縣鄉金融市場在進入、退出以及競爭等方面的規律都不夠完整,從而嚴重地限制了縣鄉金融運行的活力。
2新農村建設與縣城金融管理問題的對策
2.1為新農村量身打造金融供給體系新農村建設在農村金融需求的方面表現為多層次和多方面。單個金融機構無非解決農村金融的有效供給,所以,需要借助多元化、競爭的農村金融供給主體來促進金融機構的發展,使得農村的資源配置在競爭效益和規模效益得到提高。嘗試創建一個將政策性金融作為基礎、農村合作金融作為主力、融合各種所有制形式的金融組織來對農村金融供給進行補充。在保證“風險可控、保本微利”的前提下,促進農業發展銀行向綜合型政策性銀行轉變,加強對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向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逐漸加大信貸投資,著重支持建設農村的基礎設施,加快推廣農業技術、提倡農村環境保護等資金回收期較長并且經濟效益緩慢的項目,加速政策性金融對于農業的支持。關于商業性資金融通方面,農業銀行需要大力發展其優勢,主要滿足農村內部農村產業化企業對于資金的需求。
2.2對新農村建設中的金融交易工具進行創新
(1)對業務品種進行創新。在農村大市場方面,各個金融機構都需要積極對新的信貸方式進行探索,從而創建新的貸款品種,主要對適應合計農業、涉及農業以及新時期農民生活消費的信貸業務進行開發,對于中間業務要加大開發力度。爭取有更多的新的金融組合產品可以支持新農村建設。
(2)對結算手段進行創新。依照新農村建設需要,加強對于現代化支付結算系統的城鄉通用的開發。首先要保證人民銀行大額支付系統的存在,然后再加速對小額支付系統的開發建設;并且要對支付結算渠道進行拓展、加大對個人支票的推廣和發展,推廣通存通兌的業務;重新審視農村金融機構所掌握的優點,對農村信用卡等現代支付工具加大開發力度。
2.3改革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資金回流機制
(1)對于農村信用社等農村金融機構,可以采用財政補貼以及稅收減免等誘惑方式來提高支持程度。借助法規以及考試制度,為農村金融機構重申所需要履行的服務責任和義務,保證農村金融機構更加貼近農村。
(2)通過采用財政貼息和稅收優惠等激勵機制,來促使商業銀行更加規范地對信貸資金的投放。此外,還需要通過法律強制要求商業銀行每年都要增加一批存款來投放到涉及農業的方面。
(3)積極幫助農村獲取郵政儲蓄的回流資金。目前,應該對郵政儲蓄銀行進行適當的改進,使其可以存款和貸款,再做一些中間業務的金融百貨公司,進而實現農村經濟活動的資金供給。
(4)建設農村社會化綜合服務體系,主要面向農村企業、農村產業化以及招商引資等方面,借助創建小額貸款公司的方式,最終達到對民間資本服務的吸引和鼓勵。
2.4創建符合新農村建設的金融制度環境
(1)加強農村土地流轉體系的構建。首先是深化農村的,將明確土地承辦權以及穩定土地承包關系作為基礎,然后用土地使用權替代原本農民承包土地所擁有的經營權,依靠土地使用證來證明權利的合法性,然后立法說明土地使用權所包含的收益權、買賣權、繼承權以及抵押權。
如何建設新農村,現在的理論探討有些滯后。首先表現在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上,現在的提法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實際上這個提法應該加上“生態良好”一項,成為“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蔽艺J為新農村建設最重要的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而這二者是密切相關的,可以作為一個工程。農村地表水淺層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單一,生物多樣性減少,洪澇災害問題是主要的農村環境問題。
其次是基礎設施,這牽涉到投資結構的問題,即投資的時空分布。區域內的城市形態聚居形態要符合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投資如果和符合規律的城市形態耦合,則會比較合理。否則,如果是撒胡椒面式的投資,則投資的回報率低,且可能有負作用,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一個村子位于生態脆弱的山區,如果要修路,投資很高,還可能會破壞生態,如果是重要的生態保護區,可能把居民遷出比較合理。
資金是投向大城市,中小城市,還是小城鎮,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一種觀點認為,應該在肥沃的土地上合理密植,也就是把資金投向大中城市,密植的典型例子是“浦東新區”。資金過于集中與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使城鄉差別過大?,F在投向農村有“矯枉過正”的意思。但筆者認為我國城市化過程剛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不能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而應注意與合理的城市形態相應的基礎設施的合理形態。
要確定城市的合理形態,首先要用景觀生態學方法研究區域的景觀結構。根據景觀異質性原理,依次確定需要保護的耕地的范圍(農業用地),生態用地的范圍及城市建設用地的范圍,由此確定基礎設施的走向。工業應適當集中于城鎮體系結點上,建設生態工業園。
是不是把“華西村”克隆就能建設好新農村?如果全國大部分村莊學“華西村”模式,必然是一種分散發展工業的模式。這種模式會增加環境保護的難度,增加物流成本,降低土地使用效率??梢韵胂?,污染向農村的擴散會惡化農村生態環境?!叭A西村”模式只適用于工廠分散治理模式具有經濟性的情況。
較好的城鄉一體發展模式是:在中心城市輻射范圍內,根據自然資源及交通區位等條件,合理布局制造業城市(20~80萬人),并將在這些制造業城市工作的產業工人轉化為城市市民,給予完全的市民待遇,為他們規劃住宅,托幼,中小學,醫院等公共設施。由于城市的人均占地低于農村人均占地,這種發展模式比分散式發展要更節約用地。
工業適度集中布局便于組織循環經濟鏈,形成生態工業園,也便于一般污水集中處理。只有一些采用清潔工藝實現零排放的綠色工廠可以分散到鄉村。因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重點轉向農村,還要分輕重緩急,不宜平均分配,而應重點投入到有工業化城市化潛力的村鎮網絡結點上,以及聯結這些結點的基礎設施通道上,以在未來形成城鄉一體的,合理布局的城鎮體系。這樣才能體現城鄉統籌的原則。
新農村建設需要科學規劃。華西村雖然是成功的,但卻不能以簡單“克隆”華西村來建設新農村。因為農村建設本質上是區域發展問題,必須從區域的角度考慮土地利用。如確定一個區域內水源保護區,濕地系統,可淹沒區范圍,生物多樣化保護區,自然和文化景觀保護區,生態敏感區,地質災害多發區等都需要系統的科學研究,并對土地利用方式和基礎設施走廊的選線提出限制,而在村的水平上是無力作出這樣的研究和規劃的。在一個區域內(至少是縣域內)需要對工業有總體布局,避免遍地開花,而這是在目前的新農村建設中最令人擔心的,理想的是以流域為單元進行可持續發展的規劃。
基礎設施投資重點轉向農村,怎么轉值得深入探討。正確的方式是在景觀生態學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城鄉一體的區域發展規劃和區域土地利用規劃,據此進行新農村建設。
筆者初步歸納了一下,農村發展的投資領域有:
(一)加強基本農田保護,防治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完善農業水利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方面的投資。
(二)地質災害治理國土整治方面的投資。
(三)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其他投入。
(四)道路交通,公共交通
(五)信息通訊網絡
(六)農村能源及電力建設
(七)農村飲用水工程
(八)文化景觀保護
(九)農村科學教育設施
(十)農村醫療設施
(十一)農村文化設施
一般而言,完善的水利檔案管理制度必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檔案室的管理需要和限制
對于檔案室應當做到,始終保持檔案室的整潔和衛生狀況,防止因為火災,潮濕,塵土,強光照射,高溫,蟲害和鼠患以及盜竊等形成的對檔案原件的損壞。檔案室內部應當嚴格禁止對于其他物件的存放,做到一室一用。同時,管理人員要注意出入時要將檔案室的電子設備全部關閉,同時注意關門落鎖。
2.檔案室的檔案保密準則
如果工作人員要進入檔案室,必須攜帶相關的證件和身份資格證明,通過審查后,到指定的鑰匙存放地點取出要查閱的檔案所在檔案室的鑰匙;如果是內部文件,必須出示上級批注以及該工作與檔案的密切關系證明。
3.檔案室的借閱準則
一般情況下,檔案室的資料查閱要在管理人員的監督下進行,只能閱讀有批準資格的檔案部分,不得外借。不準對任何檔案進行毀損和復制。如有需要將檔案外帶或復制,必須經過上級批準。
4.檔案的鑒定和銷毀
工作人員應當根據相關準則和規章制度,定期對檔案進行鑒定,如發現過期檔案應該按時進行登記造冊,向上級打銷毀報告,批準后進行銷毀。毀損過程仍然要注意確保保密,不使檔案外泄。這樣完善的檔案管理制度,能夠保證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水務建設時時刻刻有據可查,且所查內容真實可信,工作內容不會泄漏。這對水務檔案的管理人員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首先,管理人員應當意識到農村水務檔案管理對于村民生活的密切關系和重要作用,強化保密意識和服務意識。更新觀念,從而實現水務檔案管理的多層次管理和制度的嚴格遵守。其次,要對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巧進行培訓,保證其能夠對檔案進行定期審查和養護。同時充分提高其對信息的駕馭能力和道德意識,從而防止監守自盜的情況發生。
二、水務檔案管理與其它技術部門的密切配合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保障
水務檔案管理是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水利建設的準備和改進工作的支持,其和工程管理部門,其他技術人員,甚至是上級部門的配合程度都會極大的影響水利工程的正常運行。因此,應當從以下角度加強水務管理部門和他人的配合工作:
1.水務檔案管理部門與工程管理部門的配合
水利工程屬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程的一種,因此水務檔案管理部門應當服從于工程管理部門。在工程計劃開始施行之后,確定本檔案管理部門的的管理范圍和歸檔標準。在工程的圖紙完善和審查時積極參與,從檔案管理的角度提出對專業資料格式和內容的具體意見,做好保障工作。工程預驗收的時候,檔案室的管理人員應當參與進去,通過信息審核系統,查看文件材料數據的真實性,工程項目的完善性,資料整理的規范性,從而確保各單位竣工檔案的編制合理合格,施工職責劃分明確。檢出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檔案管理人員應當立即向工程管理部門匯報,要求按照標準進行整改,以便整體工程的歸檔能夠達到預期要求。
2.水務檔案管理部門與技術部門的配合
在一個完善的水利工程中,檔案人員主要負責歸檔的制度制定和審核,而技術人員則是形成該檔案的中堅力量。水利工程的特殊性導致其檔案的形成過程中需要大量技術人員的參與,檔案內容包括了較多的專業名詞,對于不熟悉該項目的人來講往往難以理解,更難審核。因此,檔案管理人員要充分學習水利工程的基礎知識,在審核過程中通過對技術人員的詢問確保理解的正確性和審查的規范性不因專業難度而受到影響。對于技術人員來說,往往對于檔案的格式不甚了解,則應該配合檔案管理人員的要求,保證水利工程檔案的完整和準確。
3.水務檔案管理部門與建設單位的配合
檔案工作人員的任務之一就是擬定檔案的建立標準和管理規范。這一點必須與建設單位的要求相互配合,幫助其一起制定技術文件的編制要求,爭取做到不重不漏,相互依仗。保證檔案管理符合水務建設單位的后期要求。同時這也可以確保檔案的規范制定和后期審核符合建設單位的基本情況。
4.水務檔案管理部門與上級部門的配合
在稅務檔案管理過程中,往往需要進行多方面的協調,這離不開上級部門的支持。只有遇到問題及時向上級部門進行反應,在可控范圍內對問題進行解決,防止其最終影響整個工程的完工。同時,一些新出臺的規章制度和管理內容都需要上級部門及時反饋給水務檔案管理部門對其進行更新和完善。因此,主動爭取上級部門的支持對水務檔案管理部門極為重要。
三、水務檔案管理的創新意識是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水利工程建設效率的基礎
當今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對于水務檔案管理的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建立完善的檔案信息庫,是當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加強信息的硬件基礎建設和軟件使用
必要的硬件基礎設施是現代化檔案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保證資金利用的合理性,設備使用的正確性,軟件購買的高效性以及后期培訓的必要性,是水務檔案管理的新的內容。
2.加強水務檔案數據庫的建設
為了將水務信息進行更好的分析和共享,需要建立數據庫。首先要對檔案室中的檔案進行數字化,通過掃描技術等實現從紙質檔案到電子檔案的轉化。通過數據結構的建立和完善,保證信息的查詢和分享愈發便利。
3.培養新型檔案管理人才
現代化的檔案管理和創新意識需要高素質高能力的檔案管理人才。通過對其的業務知識培訓和基本信息技術的使用培訓,才能充分應對水務檔案管理過程中出現的信息化要求。
四、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