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1 17:53:48
序論:在您撰寫人才培養和管理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建立課堂教學效果交流機制,逐步提升教學水平
課堂教學是大學生培養的中心環節。在課程組建設推進的同時,學院擬緊緊抓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這一工作重心,逐步提升教學質量。1.溝通學院各系,篩選具有教學經驗的教師,整理個人教學效果體會,準備交流。2.擬定于每年4月召開學院人才培養及課堂教學效果會,進行教學經驗效果交流。3.建立課堂教學效果定期檢查考核機制。擬經學院教指委通過,建立定期、定人、定系隨機聽課制度。4.定期開展院、系兩級校外名師交流活動,擬請教學名師進行示范教學和教學效果經驗交流;定期開展院、系兩級學院課題教學效果反饋活動,根據學生反饋意見及時調整完善。
(二)建立課業檢查考核機制,逐步提高學習質量
針對國內外以慕課(MOOC)、翻轉課堂(FlippedClassModel)等為代表的國內外教育方式深刻變化、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教學現實情況,學院擬逐步建立每一門課程的課業檢查和考核機制,加強過程管理,逐步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程度和學習效果。1.要求學生完成課堂筆記。擬經學院教指委通過,要求學生準備課程學習本,根據任課教師的安排記錄課堂教學內容。2.要求任課教師及時檢查課堂筆記,并作為平時成績的組成部分予以打分。3.要求各系定期檢查該系課程修讀同學的課堂筆記并整理匯報。
二、探索公共管理大類人才培養系統目標創新實踐
通過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探索,學院力圖實現“三協調”(知識、能力、素質三者協調發展)、“三協同”(通識教育與專業培養、課堂內外教學環節、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三者協同進行)的培養目標,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教師授課水平。
(一)根據教育部2012年最新專業目錄調整院系設置
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系有不同專業系、所合并而來。為理順學科發展、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關系,于2012年進行了全院人員調整,強調教師和學生共同以教育部專業設置為基礎,注重知識、能力、素質三者協調發展。1.根據“學科建院、專業建系”原則理順學科、專業、課程歸屬關系,據此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規范運行流程。區域經濟學科按照申報國家重點學科要求確立研究方向和建設重點,公共管理學科按照一級學科博士點申報要求完成學科布局和建設重點,城市經濟與戰略管理交叉學科按照交叉學科博士點申報要求完成學科布局和建設重點。2.根據教師本人意愿,確立歸屬單位。根據學術成果和專業興趣申請職稱、崗位和研究生導師資格歸屬學科,學術委員會審議。根據教學業績和教學效果申請加入課程組、教學項目和人才培養各項工作,教學指導委員會審議。3.以專業和研究興趣為紐帶,以課題和科研平臺為依托建設開放多元的柔性科研團隊,如研究中心或研究所,設中心主任(所長)和副主任(副所長),便于開展學術交流和團隊培養。4.以“課程組”建設教學團隊,“課題組(平臺)”建設科研團隊,形成由學科帶頭人—學科方向建設負責人—后備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后備力量、專業建設負責人—專業項目負責人—項目組成員、專業建設負責人—課程組負責人—主講教師—授課教師等多種形式多元發展的學科建設梯隊,在全院范圍內實現兩大學科相互借力、優勢互補,穩定和支持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發展。經過全院參與,順利將學院調整為行政管理系、土地資源管理系、公共事業管理系、城市經濟管理系和區域經濟系,分別對應行政管理、土地資源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城市管理和城市管理(區域經濟管理)等專業(方向)。
(二)選拔行政管理國際班
行政管理(國際班)是學院特色人才培養計劃的重要一環。學院高度重視該項工作,并經多次討論擬定了《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2013級行政管理國際班選拔辦法》。該辦法指出辦班的目的在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理論基礎扎實,熟悉國內國際公共管理理念、規則與實踐,具備良好理論基礎與較強的行政管理能力,適應國際化發展環境的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由于自2013年開始設班,根據招生工作需要,經和學校教務處協商,學院擬定了《致2013級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新生的一封信》,并隨錄取通知書發放到學院2013年錄取的新生手中。所要求的國際班學生報名資格如下:1.熱愛祖國,熱愛專業,有國際交流愿望或出國深造意向。2.英語聽說讀寫能力達到一定水準,北京市口語測試成績在4分以上,或英語高考成績在110分以上,或具有IELTS、TOEFL、PETS等參考成績。3.家庭經濟條件較為寬裕,能夠負擔出國交換期間的基本生活費用。截至2013年8月10日共報名20人,經審核符合考試條件19人。8月29日,由學院行政管理系負責,在學校外語系教師協助下,經集體抽簽、英語筆試、無領導小組面試等環節,選拔工作順利結束,最終確定錄取14人。由于行政管理國際班試點2013年首次舉辦,鑒于選拔標準、宣傳力度、報名過程、專業方向等因素,錄取人數不是很多。但本著公平公正、寧精勿濫和重點培養的原則,經學院討論并充分征求行政管理系意見,決定不再進行補充錄取,即按14人單獨成班,精心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適應國際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管理人才。2014年3月,根據國際班發展情況,學院又提出了在全校范圍內選拔9名同學補充到國際班的決定,隨學校大類分流時間表進行。
(三)修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隨著信息化的廣泛普及和應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應運而生,成為高校紛紛開設的重要課程。金融院校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在信息管理與系統專業的建設領域,一直處于改革與發展的狀態。特別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與發展,成為深化專業教育教學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本文基于對金融院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認識,分析現有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為切入口,闡述了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的幾點建議。
二、金融院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缺乏專業的清楚認識
從實際來看,金融院校在專業人才培養工作方面,缺乏培養目標的明確體現,導致培養方案操作性不強,與學生的專業學習相脫節。一方面,疲于應付專業教學大綱的要求,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缺乏充分的考量,在實際中缺乏系統性、實效性;另一方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課程體系多,培養內容呈現出“拼盤式”結構,無法形成培養內容的系統性、關聯性,學生對專業的認識程度不夠,參與培養的積極性欠缺。
(二)專業實踐培養構建力不足,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單一
構建開放式、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是當前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新要求,也是深化教學改革發展的重要著力點。當前,金融院校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本科人才培養中,表現出“模式單一、構建力不足”的尷尬情形。首先,金融院校尚未建立明確的實踐訓練培養目標,以至于培訓習題不完善,出現實踐培養系統性不足,難以實現對學生綜合創新能力的有效培養;其次,培養模式單一,是當前金融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推進的瓶頸。依托單一的實踐培養模式,不僅無法構建開放式、多元化的人才培養體系,也難以構建科學化、體系化的人才培養機制,制約了人才培養工作的推進。
(三)師資力量相對薄弱,人才培養工作建設緩慢
完善的師資隊伍體系,是當前金融院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本科人才培訓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但從實際來看,很多金融院校在師資建設方面,缺乏完善的師資隊伍體系,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影響了人才培養模式的拓展及創新等工作,并且教師實踐培訓能力不足,在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建設中,表現出工作能力欠缺,難以滿足人才培養工作發展的需求。
三、優化金融院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策略
(一)以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為導向,逐步完善人才培養模式
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是當前金融院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建設的重點,也是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的重要指導。首先,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體系建設,強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如下圖1所示,是以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為導向,實踐培訓體系的建設。從中可以看出,金融院校在優化人才培養體系的過程中,要扎實推進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在完善的實踐培訓中,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提高實踐培訓的實效性。其次,師資力量是扎實推進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基礎,雙師型師資力量的建設、信息管理領域的專家加入,對于金融院校優化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本科人才培養,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調試公司員工的三大特點
第一,隊伍年齡最輕、平均年齡低(32歲以下),個性鮮明,精力充沛,充滿著朝氣和活力;同時,由于大多為80后員工,自我調控意識相對缺乏。
第二,平均學歷最高、大多數員工具有相應的技術專業特長和較高的個人素質。
第三,技術含量最高、面對新技術,求知欲強烈,并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同時能將所學知識努力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期盼得到企業的認可,重視成就激勵和精神激勵。
二、知識型員工管理的難點
第一,在多種用工制度并存的情況下,部分員工客觀產生相互攀比的心態,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存在調衡難度。
第二,施工現場流動分散,生活環境較艱苦,與員工走上工作崗位前的心理預期出入較大。
第三,施工任務繁重,經常是連軸轉,尤其是搶建工程等,加班加點成為家常便飯,無法得到充足的休息,身心疲憊從而使年輕人的沖勁受到一定的制約。
第四,鑒于技術工作的復雜性、不確定性及風險性,其工作成果難以定量評估,給公平、公正地進行員工績效考核帶來難度。
第五,受社會大環境影響,大多數(80后)的年輕人缺乏自主管理的意識,網絡游戲等誘惑很大,對深度進行業務鉆研產生一定影響。
三、在知識型員工管理及人才培養方面的著力點
第一,深化“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突出人文關懷。抓住知識型員工的特點,以尊重人、相信人、引導人、關心人、凝聚人為出發點;努力構筑“和諧調試”。分公司主要管理者經常通過多渠道來了解員工的思想狀況,與員工面對面交流談心,及時鼓勵員工,消除員工種種顧慮,掌握員工個性特點,在合適范圍內對員工進行充分授權,為員工搭建最合理的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注重員工的受尊重、自我實現等高層次精神需求,將外部控制轉化為自我控制,使員工自發地形成對企業的忠誠感和責任感,進而使員工的個人價值實現與企業的生存發展歸于一途。
第二,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加大培訓力度給知識型員工"充電"。分公司近幾年更加重視人才培養,規避“重使用,輕開發”的人才培養誤區,充分做好調試人才梯隊培養,精心設計員工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制定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發展規劃,探索靈活多樣的培養模式,對準市場分專業,對準崗位設課程,對準實踐抓培訓,對準發展育人才。
分公司按照專業設置,把技術人員分為高壓試驗、繼電保護、自動化、計量(包括壓力計、溫度計、壓力釋放繼電器、瓦斯繼電器等)四大人才模塊。其次,對現有人員結構進行分析,合理搭建人才梯隊,各專業劃分設定成三個層面,讓員工分別朝著更新知識技能、滿足崗位要求、提升工作績效、實現自我價值的成長方向發展。然后,制定針對性的專業培訓規劃,培訓形式上采用“請進來,走出去”及內部資深技術人員開設課程交流等,并在總結歷年培訓的基礎上,從培訓流程、組織形式、效果跟蹤、學員考核的深度上進行進一步的強化。同時按照“立足前沿、突出創新、交叉融合、發展優勢”的建設思路,著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專家型人才隊伍,將員工中理論基礎扎實、操作技術好、現場經驗豐富的技術骨干往專家型人才的方向上培養,形成調試公司的人才高地。通過課題研究、學術、參加高層次的技術交流和技術比武、評選優秀科技成果等方式提高他們在行業的內的影響力,成為引領調試技術潮流的領軍人物,為公司的發展增添后勁。
第三,完善員工績效考核機制。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生命線,在完善“模塊化”培訓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以能力考核為主、理論測試與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核制度。知識型人才把 “公平公正”看得較重,“不患貧只患不均”是我國個人主義傾向的文化表現,是大環境影響,員工個人在行為和態度方面也就更注重比較心理,公平公正就顯得更為重要了。為使績效考核更能體現公平性、公正性,進一步解決知識型員工績效難以考核難題,結合經濟責任制的執行,2007年,分公司將員工定期專業理論測試和技能測試結果與日常工作能力考核按比例納入個人績效評估范圍,大大促進了員工工作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也進一步激發了員工主動學知識、學技術的熱情。同時,在對各室及職能部室的考核中,增加了工作創新加分項,讓人才在更高程度上實現自我,促進了個人及團隊的創新意識,最終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四,為人才的脫穎而出搭建平臺。調試公司曾被兄弟單位人士笑稱為“人才的搖籃”,的確,幾年前我們就開始注重各方面人才的培育。經過幾年的努力,實現了試驗技術人員的儲備。分公司不拘一格用人才,今年有兩位優秀大員工被提拔為室技術負責人,相信以后會有更多的大員工在調試的大舞臺上嶄露頭角。上述人才的換崗和調動,也就是“職業激勵”的作用,也給廣大員工樹立了無窮的榜樣,更能燃起廣大員工內心的希望,從而激發他們更出色地履行自己的職責,為自身也能早日得到企業的認可而更加努力的學習和工作。
第五,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形成管理層與部門領導、部門領導與普通員工、管理層與普通員工、普通員工之間的多層次交流對話機制,保持溝通渠道的暢通,要讓員工意識到管理層樂于傾聽他們的意見;他們所做的一切都在被關注;使每個員工都有參與和發展的機會,從而增強管理者和員工之間的理解、相互尊重和感情交流。在上述正式溝通的同時,還應增加適當的非正式溝通,讓員工在輕松愜意完全放松的狀態下與領導對話,交流最真實的所思所想。
第六,推進“創爭”活動,以文化孕育和諧調試。公司提出的“創建學習型企業,爭當知識型員工”為我們更好地管理知識型員工提供了一條捷徑。分公司建立并逐步完善了“鑄調試精英之師、創電網一流之業”的愿景目標。為進一步完善知識管理和共享的平臺,分公司在建立健全“模塊化培訓體系”的同時,根據調試工作點多面廣、人員流動性大和“數字化”裝備程度高的特點,在原有的“調試信息庫”的基礎上又自主開發了“調試文檔資料庫”、“調試工程資料庫”和“儀器儀表資料庫”,充分利用互聯網這個有效載體,實現了知識管理信息化的一次大提升。同時,分公司率先在“浙送論壇”網上開設“調試技術論壇”,并推出電子及紙質版“調試技術期刊”,及時討論交流工程建設中的經驗及教訓等,為工程技術人員搭建了廣闊的交流溝通平臺。分公司力求以文化孕育和諧,實現員工和企業的共同發展,和諧共贏。
關鍵詞:教學管理;人才;培養方案;建議
這幾年,在教育部領導的正確指引下,通過全國本科院校師生的共同努力,各個院校的教學條件明顯改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態度有了明顯的改善,專業結構和布局日趨合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更加完善,創新型人才培養取得了初步成效,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質量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1、關于本科教學管理工作的幾點建議
本科院校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教學管理工作:健全本科教學管理制度,實現規范化、信息化的管理目標;完善本科教學管理科學化體系,提升本科教學管理工作水平;提高本科教學管理隊伍的素質;加強本科教學環節和實踐環節的管理工作,改革質量監控體系和教學評估體系;以本科教學評估指標體系為標準,全面提升本科教學管理的層次。
1.1 本科院校的辦學規模
考慮到近年本科院校人均培養成本大約在12000元~15000元之間以及各個院校的師資隊伍和現有教學資源的情況下,本科院校在校生的數量應大體控制在2萬人左右,個別規模較大以及師資隊伍較強的本科院校,本科在校生的數量應大體控制在3萬人左右。這樣,既能維持本科院校的正常運營,又能較好地提高本科院校的教學質量。
1.2 本科院校的專業建設
專業建設是本科院校內涵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的一項重要舉措。本科院校應根據教育部出臺的本科專業目錄,全面優化學科和專業的布局,完善傳統專業、增強優勢專業、突出特色專業。在經過充分市場調研的基礎上,適當增設就業前景良好的新專業,對部分不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的傳統學科以及過時陳舊的傳統專業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整合,適當增加熱門專業。此外,從現有的本科專業中,篩選出就業相對比較容易的若干專業進行重點扶持,創建本科院校自身的品牌專業以及特色專業,使它們成為各個本科院校亮麗的名片。
1.3 本科院校的課程建設
課程建設是實現本科院校教育教學目標的基礎工程,是各項教育改革的出發點和重點。本科院校應經常修訂和完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形成與時俱進的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專業培養方案。優化課程建設體系,創建特色課程。以此為基礎,創建省級精品課、國家精品課。如果條件許可,還可以適當創建一些符合本科院校自身的雙語教學課。
1.4 本科院校的評估標準
近年來,教育部批準了很多專科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一些本科院校在辦學定位上出現盲目性、攀比性等問題,特別是??圃盒iL期形成的辦學模式,使其在各個方面無法適應本科教學管理工作,因此,本科院校要繼續完善教學質量評估標準,合理規范課堂教學、課程考核、實踐教學、畢業論文各個教學環節,全面推進網上評教,加強領導評教、專家評教、教師相互聽課,檢查教案、檢查試卷等相關工作。
1.5 本科院校的團隊建設
本科院校團隊建設中通常存在的一些問題:重申報,輕建設,評選標準不夠合理,缺乏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團隊成員協作意識不強。解決上述問題的辦法:建設有利于團隊建設的制度環境,遴選德才兼備的教學帶頭人,明確團隊建設的目標與任務,構建有利于團隊合作的評價機制。此外,要借助團隊集體的力量,指引青年教師,推出一批教學改革成果,培育一批教學骨干,增強教師的業務能力,向國家級教學團隊和省級教學團隊沖刺。
1.6 本科院校的教學改革
加強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與建設工作,在盡可能的范圍內加大實踐教學的比例,推廣網絡教學,普及多媒體教學,推動教學模式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逐步推進產學聯合培養應用型本科生的人才培養模式。
1.7 本科院校的就業與創業
提高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率,是確保本科院校能否持續發展的百年大計。在本科生畢業前,開設一些以就業和創業為導向的主題講座,為大學生即將面臨的就業問題以及創業問題,提供支持和服務。
2、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幾點建議
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和地方經濟對本科人才的需要,為了機動靈活地配置教育教學資源,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必須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地發展與變革,創建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體系,盡快建成深受社會好評的合格本科院校。
2.1 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
樹立人才培養工作在本科教學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改革人才培養體制,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化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完善教學質量,積極培養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技能過硬的應用型人才。依照質量興校、人才立校的辦學思想,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管理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把他們的成功經驗,充實到人才培養方案和教育管理過程中,促進本科教學質量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2.2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
深入研究教改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完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本科人才培養的新模式,盡量體現個性培養、特色教育,把人文教育、科學教育與生態教育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促進學科交叉、文理融合的培養體系。鼓勵探索和試驗,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全面提升本科生的綜合素質。
2.3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
圍繞提高就業率的戰略需要,根據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遵循重點突出、兼顧一般的原則,培養能吃苦、肯適應、能創造、樂奉獻的應用型人才。
2.4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后盾
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為人才培養的堅強后盾,嚴格執行教學規范,加強教學環節的有機管理,鼓勵教師啟發式、討論式和案例式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嘗試,鼓勵教研活動的各種新模式,推進教研活動的制度化和經常化。此外,為了擴大本科生的視野,積極開展各種主題的教學講座,邀請知名學者和教學名師作報告,開展青年教師教學比賽和教學技能大賽等活動,更新教學觀念,促進教學改革。只有教學工作的水平得到有效地提高之后,人才培養的目標才能腳踏實地的實現。
2.5 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監控
進一步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充分發揮“學評教”等評價機制的作用,改進學院的教學評估標準,建立科學、規范的評估制度,加強對專業水平、課程質量的評估,加強學生對教學工作的反饋信息的收集與整理工作。
2.6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資源
把優化課程體系、豐富課程資源、提升課程質量作為人才培養的重點工作。依照本科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新開一批特色鮮明的課程。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模塊和課程庫,從人才培養方案入手,突破跨專業選課的障礙,拓寬學生選課的范圍,為學生個性化的發展自我創造有利條件。
2.7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改革。
建立與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課程體系,改變陳舊的課程設置狀況,避免課程脫節和不必要的重復課程。要優化課程結構,讓必修課和選修課有機地結合起來,構建學科交叉與文理融合的課程體系。要處理好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的關系,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減少課堂學時,加強課外指導,使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教學活動形成有機的整體。適當降低必修課比例,加大選修課比例,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選擇,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8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實踐環節。
實踐是對理論知識的驗證、補充和拓展,旨在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加強本科院校實驗室以及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鼓勵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和技能訓練,適當增加實踐的比例。實踐安排應詳細與充實,并要有相應的技術支持。加強就業指導服務以及創業教育,啟動本科院校與科研院所、對口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機制。努力開拓產學研結合的渠道,積極推進校內外的實踐基地建設,積極開辟本科學生實踐鍛煉與服務社會的新渠道,豐富實踐教學的方式和途徑。
結語
教學管理和人才培養在本科院校的日常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個部門的教學管理工作都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默契配合,協調發展,真正落實“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的目標。
根據數字印刷設備的使用情況,我們可以把拓展數字印刷的傳統印刷企業分為兩大類,一類將數字印刷作為傳統印刷的配套,主要完成一些打樣、補版工作,同時也承接一些已有客戶的短版業務;另一類則借助數字印刷開展更多的新業務,數字印刷是其重要的訂單來源之一。這兩類傳統印刷企業在開展數字印刷時,在生產管理和人才培養方面需要做的工作是不同的。本刊記者主要選取了兩家不同類型的傳統印刷企業,請他們介紹自己的實踐經驗,以期拋磚引玉,為大家提供更多參考。
北京新華:小改動,新探索
作為一家老牌國企,北京新華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新華”)于2012年8月引進了一臺施樂數字印刷設備,作為傳統印刷的配套設備,主要完成已有客戶的一些短版業務,如樣書的印制工作等。數字印刷設備的引進,不僅拓寬了業務種類,也對北京新華的生產管理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數字印刷業務的特點是印量小、種類多、個性化,而且其客戶往往對數字印刷的材料、工藝等也不甚了解。“所以,我們專門制訂了針對數字印刷業務的訂單管理辦法?!北本┬氯A數字印前部部長李良介紹道。在客戶下單后,訂單不會直接進入ERP系統,而會先由數字印前部門進行核查,檢查客戶所要求的材料是否與數字印刷設備相匹配等。對于不符合印制條件的訂單,數字印前部會和客戶進行溝通,客戶核查相關內容后,再重新下單,以保證印出的印品能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
在設備安置規劃方面,北京新華目前將這臺數字印刷設備放置在印前部門的一間室內溫度常年為22℃、濕度為40%~50%的半封閉房間內。這樣做一方面由于數字印刷業務的電子信息化操作在整個印刷過程中所占比重較大,因此將其放置在印前部門會使操作更加方便;另一方面,數字印刷設備對生產環境要求較高,恒溫恒濕的半封閉房間可保證數字印刷設備一直處于正常的工作狀態,從而保證印品質量?!斑@種規劃方法無須另辟場地,也保證了生產的順利進行,科學合理,還為企業節省了不少成本?!?/p>
李良欣喜地說道。
在人才選拔、培養方面,一方面由于目前北京新華僅有一臺數字印刷設備,所需操作人員不多;另一方面,由于數字印刷設備的主要操作與印前圖文處理工作類似,都要求有較高的IT技能,所以在引進設備后,北京新華從印前部門選拔出了3~4位具備較強印前文件處理以及色彩管理方面的知識、懂得后加工技術、具有較強學習能力的人員,由數字印刷設備工程師對其進行多天的數字印刷設備操作的培訓,并在之后的工作過程中,再針對實際印刷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對他們進行相應的系統培訓。
北京新華的例子讓我們認識到,傳統印刷企業在將數字印刷作為配套時,可充分利用企業原有資源,即所積累的經驗與人才,所具備的廠房空間等,以減少投入。同時,傳統印刷企業應對原有生產管理流程進行適當修改,以更加符合數字印刷的特點。
國彩數字印刷:多業務,多模式
深圳市國際彩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圳國彩”)是一家擁有26年歷史的傳統印刷企業,隨著客戶需求的轉變,短單、個性化等業務的不斷增多,深圳國彩逐漸意識到傳統印刷已無法滿足這部分客戶的需求,于是開始嘗試進軍數字印刷領域,并于2009年前成立了深圳市國彩數字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彩數字印刷”),引進了2臺彩色數字印刷設備,專門開展數字印刷業務,主要包括配合傳統印刷打樣、商業小批量印刷、個性化影像印刷以及制卡類可變數據印刷等。因此,對于生產管理與人才培養,他們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1.根據業務特點,合理放置設備
為了能高效、高質地開展數字印刷服務,國彩數字印刷將一臺數字印刷設備放置在位于郊區的傳統印刷車間中,主要用于配合傳統印刷的打樣、承接客戶的小批量印刷業務;另一臺放置在位于市區的數字印刷門店中,主要承接個性化影像及企業標書印刷業務等,以方便客戶收取印品,并擴大業務范圍和規模。
2.根據業務需求,采取不同管理方式
根據數字印刷業務的特點,國彩數字印刷在引進數字印刷設備前期,就引入了適合自身企業需求的數字印刷管理系統,該系統可實時監控和反饋訂單的處理過程和設備的生產狀態,以合理分配訂單和操作人員。不僅如此,該系統還可對操作人員的工作績效、客戶資料以及售后服務進行在線管理。
同時,由于數字印刷業務類型多樣,需求各異,國彩數字印刷針對不同業務實施了不同的訂單管理方式。對于打樣、客戶的小批量印刷業務,接到訂單后,其會通過數字印刷管理系統安排到數字印刷設備上完成印刷;對于個性化影像印刷而言,客戶可直接下載服務端,自己完成設計制作,再上傳到網站并在線下單;對于企業標書印刷業務,其會進行全程跟蹤,以防止企業機密的泄露。
3.建立系統的人才培養體系
在人才培養方面,國彩數字印刷同樣下足了功夫,“由于我公司有快印門店,所需數字印刷人才較多,所以,我們除了從企業內部選拔培訓人才外,還會面向社會招聘。”國彩數字印刷總經理姚勇說道。選拔或招聘到人才后,深圳國彩會對其進行相應的培訓,主要分為三類,一是禮儀培訓,主要針對業務人員、前臺客服人員等,目的是讓新員工盡快了解公司的企業文化和掌握溝通技巧;二是軟件技術培訓,主要針對市場、印前和印刷人員,內容包括印前圖文處理軟件的操作,文件的處理方法等;三是印刷基礎知識培訓,主要針對公司所有人員,邀請精通印刷基礎知識的傳統印刷人員對其進行相關的紙張分類、印刷工藝以及后道加工方面知識的講解等。
開展數字印刷需要全能型人才,為此,國彩數字印刷會根據員工自身具備的技能,來確定薪酬水平,如同時具備印前圖文處理、印后裝訂以及生產結算技能的員工,薪酬會比只具備一項技能的員工高得多。
一、我國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素質現狀
我國公共管理專業人才是經過嚴格考試考核、認真挑選而被錄用或轉化而來的。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是我國公共管理專業人才隊伍的主流和共性。但是,隨著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入發展,隨著和諧社會的建設,政府需要愈來愈多的辦事高效、品德正派、秉公辦事的高素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然而,由于我國在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起步晚,規模小,教育培訓不夠系統完善,因而,目前我國公共管理人才資源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1.學歷層次低,知識結構不合理。在我國,不僅現有的公共管理專業人才資源數量較大,而且每年上百萬的大中專畢業生及軍隊轉業干部,構成了公共管理人才資源的最基本的后備隊伍。如此豐富的公共管理專業人才資源儲量,在世界各國也都是少有的。然而,從發展的眼光看,我國公共管理專業人才資源也潛藏著危機。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的學歷、知識、專業技能素質是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素質的基本方面,應與其他素質交互作用,才能更好地發揮他們的功能。
2.服務意識不強,責任意識淡薄。公共管理專業人才雖然在服務機制和工作作風上有所改進,但是在深入群眾、了解群眾、服務群眾上做得還不夠。具體表現在群眾意識、責任意識較為淡薄,以民為本的公仆意識淡化,公共服務意識尚未完全樹立。
二、我國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素質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公共管理人才素質培養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首先,對人才素質培養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公共管理部門的人力資源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專業人才素質培養是其中關鍵的部分,因為未來競爭是知識和人才的競爭,人力資源的發展將會從根本上決定整個國家公共管理事業的長遠發展。然而,目前公共管理部門的人力資源開發多數還停留在傳統的人事管理水平上,沒有把公共管理人才資源培訓當作開發戰略任務,缺乏人力資源開發的先進理念,習慣于把人事管理過程歸納為“進、管、出”三個環節,以工作、職位為中心,把人看作是完成組織目標的工具,僅僅強化對人的控制,以期保證完成短期工作目標而忽視長期發展。其次,將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素質培養投入視作單純的成本投入。
2.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難以適應公共管理事業發展要求。專業人才的開發培訓缺乏科學的需求分析,設立的培養目標不符合實際人才需求。培養目標應該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根據用人制度、公務員制度、經濟制度以及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方向和規律,以能從事多種實際公共管理工作的應用型人才為主,即將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素質培養的目標定位為知識復合型、素質復合型、智慧復合型、技能復合型的專門人才。
3.缺乏適當的考核和有效的激勵措施??己梭w系中未能合理體現專業人才素質培養的重要性。公共管理專業人才考核標準多數較為籠統、考核指標量化程度偏低,關于人才素質及其培養所占的權重普遍很低甚至沒有明確被涵蓋。有時下級為了提升素質參與培訓會還占用正常工作時間導致了工作績效臨時下降的現象,這都嚴重打擊了專業人才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三、我國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素質培養的目標
結合我國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素質現狀及素質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在今后的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素質培養中,應重點關注和實現以下目標。
1.重點優化科學和業務素質。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的工作內容在與時俱進,對專業人才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科學和業務素質高低和整體公共管理專業人才隊伍知識水平、學歷結構是否合理會成為未來我國公共管理發展的決定要素。所以,專業人才素質培養的重點應放在優化科學和業務素質上,要提升專業人才的學歷水平和知識容量,注重各個崗位對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素質的要求的差異,在保證基本的業務素質普及的情況下,有針對性的進行重點業務內容培訓。
2.強調優化心理素質。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的激烈和公眾期望值高漲,公職人員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必將加大。公共管理部門需要重視加強專業人員心理素質的培養,為公職人員提供合理的心理支持系統,保證公共管理專業人才能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到繁雜的工作中去。
四、結語
保障公共管理服務是社會運轉和發展的基礎,在公共管理服務構建的各種要件中,公共管理專業人才資源開發是影響公共管理水平的關鍵因素,是保障公共管理服務的主要因素。所以需要在今后的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素質培養中,將優化科學和業務素質作為重點目標,同時強調優化心理素質并進一步優化道德和服務素質。
關鍵詞:公共管理;大類培養;過程目標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8-0179-02
20世紀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學提出了“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16字教學改革方針,即在低年級實施通識教育、高年級實施寬口徑專業教育,并于2001年正式開始實施“元培計劃”。當前已有多所高校實行了大類招生,大類招生培養漸成趨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開始在2011級182名學生進行大類招生培養,于2012年10月至12月進行了第一次大類分流,一志愿分流率為82.42%。此后,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于2013年12月對2012級同學大類專業分流,分流率達到了95%。三年來,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在公共管理大類人才培養過程和目標方面進行了探索和系統總結。
一、探索公共管理大類人才培養過程要求創新實踐
通過努力探索,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在創新過程的每一環節,都提出了明確的培養過程要求,即“三課(課程、課堂、課業)”培養要求。
(一)完善學院課程組建設,逐步搭建公共管理課程群
課程建設是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是學科、專業建設的基礎,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關鍵,對建構學生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都具有重要意義。結合學院發展實際,經2013年12月13日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討論通過,自2013年12月16日起全院范圍內正式啟動課程組建設工作。為此,學院先后出臺了關于大類培養基礎課課程建設的資助及管理辦法(2013年版)、關于加強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重點課程建設的意見,經全院公開報名、自主協商和演講競聘,2014年1月7日確定學院103門課程(含雙語課,課程代碼不同但名稱相同的課程合并統計)的課程組建設清單,其中公共管理大類課9門,專業重點課15門、專業特色課79門,隨后,學院先后完成了124門課程簡介和教學大綱的撰寫工作,并要求通過分類、分層、分級管理,依據課程組組長崗位職責,通過教材、教案、教法、師生互動、案例分析等環節,完善每一門課程組的建設過程和推進機制,在全院范圍內互通有無,以公共管理學科為基礎逐步搭建學院課程群。
(二)建立課堂教學效果交流機制,逐步提升教學水平
課堂教學是大學生培養的中心環節。在課程組建設推進的同時,學院擬緊緊抓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這一工作重心,逐步提升教學質量。
1.溝通學院各系,篩選具有教學經驗的教師,整理個人教學效果體會,準備交流。
2.擬定于每年4月召開學院人才培養及課堂教學效果會,進行教學經驗效果交流。
3.建立課堂教學效果定期檢查考核機制。擬經學院教指委通過,建立定期、定人、定系隨機聽課制度。
4.定期開展院、系兩級校外名師交流活動,擬請教學名師進行示范教學和教學效果經驗交流;定期開展院、系兩級學院課題教學效果反饋活動,根據學生反饋意見及時調整完善。
(三)建立課業檢查考核機制,逐步提高學習質量
針對國內外以慕課(MOOC)、翻轉課堂(FlippedClass Model)等為代表的國內外教育方式深刻變化、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教學現實情況,學院擬逐步建立每一門課程的課業檢查和考核機制,加強過程管理,逐步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程度和學習效果。
1.要求學生完成課堂筆記。擬經學院教指委通過,要求學生準備課程學習本,根據任課教師的安排記錄課堂教學內容。
2.要求任課教師及時檢查課堂筆記,并作為平時成績的組成部分予以打分。
3.要求各系定期檢查該系課程修讀同學的課堂筆記并整理匯報。
二、探索公共管理大類人才培養系統目標創新實踐
通過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探索,學院力圖實現“三協調”(知識、能力、素質三者協調發展)、“三協同”(通識教育與專業培養、課堂內外教學環節、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三者協同進行)的培養目標,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教師授課水平。
(一)根據教育部2012年最新專業目錄調整院系設置
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系有不同專業系、所合并而來。為理順學科發展、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關系,于2012年進行了全院人員調整,強調教師和學生共同以教育部專業設置為基礎,注重知識、能力、素質三者協調發展。
1.根據“學科建院、專業建系”原則理順學科、專業、課程歸屬關系,據此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規范運行流程。區域經濟學科按照申報國家重點學科要求確立研究方向和建設重點,公共管理學科按照一級學科博士點申報要求完成學科布局和建設重點,城市經濟與戰略管理交叉學科按照交叉學科博士點申報要求完成學科布局和建設重點。
2.根據教師本人意愿,確立歸屬單位。根據學術成果和專業興趣申請職稱、崗位和研究生導師資格歸屬學科,學術委員會審議。根據教學業績和教學效果申請加入課程組、教學項目和人才培養各項工作,教學指導委員會審議。
3.以專業和研究興趣為紐帶,以課題和科研平臺為依托建設開放多元的柔性科研團隊,如研究中心或研究所,設中心主任(所長)和副主任(副所長),便于開展學術交流和團隊培養。
4.以“課程組”建設教學團隊,“課題組(平臺)”建設科研團隊,形成由學科帶頭人―學科方向建設負責人―后備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后備力量、專業建設負責人―專業項目負責人―項目組成員、專業建設負責人―課程組負責人―主講教師―授課教師等多種形式多元發展的學科建設梯隊,在全院范圍內實現兩大學科相互借力、優勢互補,穩定和支持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發展。
經過全院參與,順利將學院調整為行政管理系、土地資源管理系、公共事業管理系、城市經濟管理系和區域經濟系,分別對應行政管理、土地資源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城市管理和城市管理(區域經濟管理)等專業(方向)。
(二)選拔行政管理國際班
行政管理(國際班)是學院特色人才培養計劃的重要一環。學院高度重視該項工作,并經多次討論擬定了《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2013級行政管理國際班選拔辦法》。該辦法指出辦班的目的在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理論基礎扎實,熟悉國內國際公共管理理念、規則與實踐,具備良好理論基礎與較強的行政管理能力,適應國際化發展環境的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由于自2013年開始設班,根據招生工作需要,經和學校教務處協商,學院擬定了《致2013級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新生的一封信》,并隨錄取通知書發放到學院2013年錄取的新生手中。所要求的國際班學生報名資格如下:
1.熱愛祖國,熱愛專業,有國際交流愿望或出國深造意向。
2.英語聽說讀寫能力達到一定水準,北京市口語測試成績在4分以上,或英語高考成績在110分以上,或具有IELTS、TOEFL、PETS等參考成績。
3.家庭經濟條件較為寬裕,能夠負擔出國交換期間的基本生活費用。截至2013年8月10日共報名20人,經審核符合考試條件19人。8月29日,由學院行政管理系負責,在學校外語系教師協助下,經集體抽簽、英語筆試、無領導小組面試等環節,選拔工作順利結束,最終確定錄取14人。
由于行政管理國際班試點2013年首次舉辦,鑒于選拔標準、宣傳力度、報名過程、專業方向等因素,錄取人數不是很多。但本著公平公正、寧精勿濫和重點培養的原則,經學院討論并充分征求行政管理系意見,決定不再進行補充錄取,即按14人單獨成班,精心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適應國際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管理人才。2014年3月,根據國際班發展情況,學院又提出了在全校范圍內選拔9名同學補充到國際班的決定,隨學校大類分流時間表進行。
(三)修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2013年4月,在學校教務處布置推動下,學院開始修訂2009年人才培養方案。前后經過22次修改調整,最后定稿。學院2014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力圖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培養、課堂內外教學環節、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三者協同的教育思路,突出內涵式持續進步,強調經、管、文、理等學科間相互滲透,倡導德才兼備、全面發展。在培養方案修訂時堅持了倡導德才兼備全面發展、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注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推動國際化特色專業建設發展等原則,并建設國際班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深化的窗口;進一步開放辦學,突出教學內容的國際化,提高雙語(全英文)課程比重;鼓勵突破院系壁壘,推動復合型人才培養,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根據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的實際情況,經和學校統計學院協商,并召開了包括全國公共管理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婁成武教授在內的學院專業培養方案專家論證會,提出了修改意見。根據討論意見和教務處修改意見,最終擬定了學院2014版行政管理(國際班)、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土地資源管理、城市管理、城市管理(區域經濟管理)等方向的人才培養方案。
參考文獻:
[1]毛潤政,肖湘雄,創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1,(4).
[2]何曉柯,王河江,陳國營.獨立學院“勝任型”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索[J].現代物業,2012,(5).
[3]王麗梅,牟芳華.多學科交叉滲透的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及實踐[J].黑龍江教育,2012,(7).
[4]陳華平.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能力-需要-結合-轉變”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廣西教育,2012,(10).
[5]邱成嶺,安俊美.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及改革路徑分析[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1,(9).
[6]邱夢華.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探索與實踐――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為例[J].教學研究,2012,(2).
[7]曹凌,楊玉麟,林強.社會需求導向下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再定位[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