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1 17:53:46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就業的特征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自 2003 年大學擴招后的第一批本科學生畢業以來,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就業難的問題日益凸顯。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畢業生中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教育部在每年各類高校就業工作會議和文件中,都著重強調要高度重視就業困難群體的幫扶和援助工作。就高校而言,解決好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對于促進學??沙掷m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為了解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現狀及其成因,我們面向浙江工業大學等浙江省內 10 所高校的 1000 名大學生進行了“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影響因素調查問卷”。在受訪的大學生中,存在就業困難的人數比例占 42. 7%??梢?,就業困難群體在高校大學生群體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本文重點從就業認知和就業現狀兩個角度,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現狀特征進行深入調研和分析。
就業認知包括大學生對就業形勢的判斷及所持的就業態度,還包括大學生對理想工作地和行業的選擇期待。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看到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普遍持悲觀態度,有 75. 8% 的就業困難學生認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就業困難。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非就業困難群體中超過五成的大學生認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正常。在理想工作地的選擇方面,無論是就業困難群體還是非就業困難群體,都傾向于杭州和浙江省內其他縣市,這與高校生源來源有一定的關系,同時也與浙江省經濟活躍的態勢相關??梢钥闯觯髮W生就業困難群體和非就業困難群體在理想工作地的選擇方面無顯著差異。在行業選擇方面,無論就業困難群體還是非就業困難群體,首選的三個行業方向依次是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但是,就業困難群體愿意去私營企業工作的比例僅為非就業困難群體愿意去私營企業工作比例的二分之一。就業困難群體在就業觀念和基層就業心態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偏差,這為改善和提高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工作提供了可能的解決思路。
就業現狀真實地反映了大學生在求職準備和求職實踐中的實際狀況,通過比較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和非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現狀差異,從中可以找出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在實際求職過程中的優勢和弱勢。在職業規劃目標方面,高校就業困難學生普遍表現出對自己的職業規劃目標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僅有三成的就業困難學生表示了解自己的職業規劃目標。非就業困難學生中有一半以上了解,甚至非常了解自己的職業規劃目標??梢姡瑢β殬I規劃目標的了解程度影響到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現實狀況,對職業規劃目標的定位和了解越清晰越符合自身的狀況,在求職過程中就會少走很多彎路。在求職過程中,畢業生要贏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不但要做到知己,還要做到知彼。即除了對自我職業目標的明確定位外,還要了解專業、職場狀況,抓住有利時機為自己進入職場做好準備。在問卷調查中,將近一半的就業困難學生對自己的專業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就業困難群體中對職場了解甚至非常了解的人數比例是非就業困難群體中人數比例的二分之一。對專業了解和職場了解的欠缺,制約了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求職空間。
從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現狀特征分析中,我們不難發現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形成并非單因素作用的結果,也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種因素相互交織并長期作用的結果。我們將這諸種因素歸為四類主要矛盾,以此來分析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形成的原因。就業形勢的開放性與就業觀念的封閉性之間的矛盾。
當前,隨著經濟轉型的基本完成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不斷深入,大學生就業形勢整體保持開放性特征。勞動力市場上人才供給和人才需求基本保持平衡,影響人才流動的各種因素公開透明。即便如此,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自身對就業形勢的盲目悲觀、對就業地域的盲目熱衷、對基層就業的盲目排斥,造成了就業觀念的盲目封閉。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由于生理、心理、學業、家庭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對大學生就業形勢持過分消極態度。他們不從自身找原因,而是將就業困難歸因于外在就業形勢等不可抗力因素,導致在就業市場上屢屢受挫。同時,狹隘的就業地域選擇和行業選擇觀念,更加劇了就業困難群體的弱勢地位,造成大學生就業市場上優勢群體越強、弱勢群體越弱的“馬太效應”。
人才需求的時效性與人才供給的滯后性之間的矛盾。
高等教育作為根植現實、面向未來的事業,必須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和未來社會的需求培養相應的人才。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大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市場是全球經濟生命體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市場的需求成為人才流動的航標。
大學生就業市場是復雜的、瞬息萬變的,全球經濟發展中某一元素的微弱變化也將有可能造成大學生就業市場上的急劇變遷,這就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大學生就業市場變遷的“蝴蝶效應”。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辦學思想和辦學體制的相對滯后性,自然暴露出人才培養的諸多弊端。高校在專業及課程設置上沒有能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無法抓住人才需求的時效性特征,“因師資設專業”、“發展容易上馬專業”等現象比比皆是。這種閉門造車的后果,直接導致了人才供給的相對滯后性,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形成的客觀因素。
就業能力培養的弱習得性與就業能力運用的強實踐性之間的矛盾。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升級和產業機構的升級,對實用型、服務型、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而大學生在知識結構、技能水平、職業素質方面與就業市場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就導致大學生在求職時普遍存在有知識、缺能力的現象,這在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中尤其突出。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普遍存在對自身職業生涯規劃目標不了解,對所學專業不了解,對目標職業環境不了解的“三不了解”狀況。因而,在大學階段片面關注知識的學習而忽視自我管理能力和可遷移能力的培養。相關調查顯示,用人單位最看重、而學生最缺少的是責任心、敬業精神和就業能力。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實踐性的就業能力,正是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所最欠缺的能力,這是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形成的關鍵因素。
求職競爭的高風險性與就業心理的低承受性之間的矛盾。通過調查,我們看到一些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缺乏對自身情況的客觀分析,而難以給自己制定合理的職業目標,在求職過程中簡單地以他人的擇業標準來定位自己,由此產生了盲目攀比心理和依賴心理,造成有業不就的現象。還有部分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因主觀上求職態度消極、求職競爭能力較弱和客觀上求職時機不利等現實因素,造成求職競爭中的屢屢受挫,進而導致心理失衡和出現自卑心理。攀比心理、依賴心理、心理失衡和自卑心理,是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在求職競爭中低承受性的具體表現,顯然不適應人才競爭的高風險特征,這是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形成的內生因素。
二。
我們通過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現狀特征和成因分析,初步掌握了該群體的系統結構。為了幫助和改善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系統狀態,挖掘該群體的就業優勢,創造可能的就業機遇,克服就業弱勢,規避可能的就業威脅,我們提出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幫扶策略。
盡管在就業市場上,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并不占有普遍優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始終處于弱勢地位,但我們可以通過充分挖掘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優勢,為該群體的順利就業創造一切可能的機會。從群體屬性來看,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本質上仍然屬于大學生群體,盡管在就業觀念、就業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適應狀況,但他們普遍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觀念。與此同時,他們又具有相對獨立的人格,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相對非大學生群體而言,他們總體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和知識水平。
這幾個方面的優點,使得他們在勞動力市場上仍然占有一定的競爭優勢。當前,國家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建立了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確立了較為完善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其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在如此良好的就業體制和就業環境下,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只要善于把握政策的大好時機,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和文化素養等優勢,將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就業前景。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性主要體現為就業困難群體就業的嚴峻性和復雜性。作為享有人力資本優勢資源的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雖然在勞動力市場競爭中擁有學歷優勢和政策保護優勢,但是在外界賦予的優勢外衣保護之下,大學生若一味地把自己禁錮在象牙塔中,只偏重知識的學習而忽視能力的習得,只注重個性的過分張揚而忽視核心競爭力的培養,只注重自我感覺的過分良好而忽視社會的現實需求,便很難為自己贏得競爭優勢。高等教育大眾化使得高校畢業生總量持續增加,大學生群體內部就業競爭力加大; 地域經濟和城鄉經濟發展的失衡,導致傳統產業對高校畢業生的吸收能力明顯下降。在外部競爭環境的威脅面前,大學生若不注重發揮自身的優勢,將直接淪為勞動力市場上的就業困難一族。這說明,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要想在就業市場上贏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群體優勢,敢于、勇于面對就業市場上的各種威脅。
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劣勢,主要表現為就業觀念的封閉性、就業能力的弱實踐性、就業心理的低承受性。這些劣勢遇到外部環境的不理想,直接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陷入最不利的就業境地。對此,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強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尤其是加大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關注和幫扶工作; 另一方面需要高校幫助畢業生認清就業形勢,加大對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工作的投入力度,引導就業困難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注重就業能力的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結合,適時調適大學生的不良就業心理。
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是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其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上的劣勢是顯而易見的。對該群體的關注和幫扶,直接關系到大學生個體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高等教育的質量和聲譽,更關系到國家的穩定和發展。為此,我們除了要充分挖掘該群體的優勢以外,還要善于辯證分析該群體就業過程中的劣勢,規避劣勢帶來的求職威脅,幫助把握一切可能的就業機遇。
就業機遇的創造需要高校、政府和畢業生自身的通力合作。首先,從高校的角度來看,針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對就業形勢的盲目悲觀態度,高校在對就業困難群體進行職業規劃教育時,注意引導其盡早樹立職業規劃意識并做好相應的求職準備,以在時間上贏得就業優勢。針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對理想工作地和理想行業選擇的狹隘傾向,高校進行職業規劃教育的重點在于引導其職業價值觀趨向現實性,幫助就業困難群體擺正自己的就業定位和心態,以在價值導向上為其贏得就業優勢。針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對所學專業和目標職場不了解的薄弱之處,高校除了加強對大學生的專業通識教育外,還要加強校內外的溝通和合作。在專業教育中融入實習實踐環節,利用校企合作、暑期社會實踐、模擬實訓等多種形式,讓大學生充分參與到職場體驗中去。其次,從政府的角度來看,當前我國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開放,為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西部大開發戰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大學生“兩項計劃”、大學生村官計劃、大學生入伍政策、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等的實施,為轉變大學生眼高手低的就業觀念,培養赴基層就業的職業價值觀,起到了積極的政策導向功能,為拓寬大學生的職業目標視域創造了更強大的政策支持空間。除此之外,各地紛紛結合自身的地域特點,實施了不同類型的就業幫扶援助工程、寒門學子就業推薦和專場招聘會、就業困難群體“一卡通”措施等等,這些都為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順利就業創造了條件。再次,從畢業生自身的角度來看,對自身的理性定位、對專業和職場的準確把握、對就業形勢的正確判斷、對就業心理的適時調適,以及腳踏實地的努力實踐,對緩解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自身的劣勢,規避就業威脅,均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主要參考文獻
1. 徐禮堂: 《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幫扶策略研究》,《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 年第 2 期。
自 2003 年大學擴招后的第一批本科學生畢業以來,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就業難的問題日益凸顯。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畢業生中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教育部在每年各類高校就業工作會議和文件中,都著重強調要高度重視就業困難群體的幫扶和援助工作。就高校而言,解決好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對于促進學??沙掷m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為了解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現狀及其成因,我們面向浙江工業大學等浙江省內 10 所高校的 1000 名大學生進行了“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影響因素調查問卷”。在受訪的大學生中,存在就業困難的人數比例占 42. 7%。可見,就業困難群體在高校大學生群體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本文重點從就業認知和就業現狀兩個角度,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現狀特征進行深入調研和分析。
就業認知包括大學生對就業形勢的判斷及所持的就業態度,還包括大學生對理想工作地和行業的選擇期待。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看到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普遍持悲觀態度,有 75. 8% 的就業困難學生認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就業困難。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非就業困難群體中超過五成的大學生認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正常。在理想工作地的選擇方面,無論是就業困難群體還是非就業困難群體,都傾向于杭州和浙江省內其他縣市,這與高校生源來源有一定的關系,同時也與浙江省經濟活躍的態勢相關??梢钥闯?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和非就業困難群體在理想工作地的選擇方面無顯著差異。在行業選擇方面,無論就業困難群體還是非就業困難群體,首選的三個行業方向依次是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但是,就業困難群體愿意去私營企業工作的比例僅為非就業困難群體愿意去私營企業工作比例的二分之一。就業困難群體在就業觀念和基層就業心態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偏差,這為改善和提高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工作提供了可能的解決思路。
就業現狀真實地反映了大學生在求職準備和求職實踐中的實際狀況,通過比較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和非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現狀差異,從中可以找出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在實際求職過程中的優勢和弱勢。在職業規劃目標方面,高校就業困難學生普遍表現出對自己的職業規劃目標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僅有三成的就業困難學生表示了解自己的職業規劃目標。非就業困難學生中有一半以上了解,甚至非常了解自己的職業規劃目標??梢?對職業規劃目標的了解程度影響到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現實狀況,對職業規劃目標的定位和了解越清晰越符合自身的狀況,在求職過程中就會少走很多彎路。在求職過程中,畢業生要贏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不但要做到知己,還要做到知彼。即除了對自我職業目標的明確定位外,還要了解專業、職場狀況,抓住有利時機為自己進入職場做好準備。在問卷調查中,將近一半的就業困難學生對自己的專業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就業困難群體中對職場了解甚至非常了解的人數比例是非就業困難群體中人數比例的二分之一。對專業了解和職場了解的欠缺,制約了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求職空間。
從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現狀特征分析中,我們不難發現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形成并非單因素作用的結果,也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種因素相互交織并長期作用的結果。我們將這諸種因素歸為四類主要矛盾,以此來分析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形成的原因。就業形勢的開放性與就業觀念的封閉性之間的矛盾。
當前,隨著經濟轉型的基本完成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不斷深入,大學生就業形勢整體保持開放性特征。勞動力市場上人才供給和人才需求基本保持平衡,影響人才流動的各種因素公開透明。即便如此,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自身對就業形勢的盲目悲觀、對就業地域的盲目熱衷、對基層就業的盲目排斥,造成了就業觀念的盲目封閉。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由于生理、心理、學業、家庭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對大學生就業形勢持過分消極態度。他們不從自身找原因,而是將就業困難歸因于外在就業形勢等不可抗力因素,導致在就業市場上屢屢受挫。同時,狹隘的就業地域選擇和行業選擇觀念,更加劇了就業困難群體的弱勢地位,造成大學生就業市場上優勢群體越強、弱勢群體越弱的“馬太效應”。
人才需求的時效性與人才供給的滯后性之間的矛盾。
高等教育作為根植現實、面向未來的事業,必須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和未來社會的需求培養相應的人才。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大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市場是全球經濟生命體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市場的需求成為人才流動的航標。
大學生就業市場是復雜的、瞬息萬變的,全球經濟發展中某一元素的微弱變化也將有可能造成大學生就業市場上的急劇變遷,這就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大學生就業市場變遷的“蝴蝶效應”。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辦學思想和辦學體制的相對滯后性,自然暴露出人才培養的諸多弊端。高校在專業及課程設置上沒有能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無法抓住人才需求的時效性特征,“因師資設專業”、“發展容易上馬專業”等現象比比皆是。這種閉門造車的后果,直接導致了人才供給的相對滯后性,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形成的客觀因素。
就業能力培養的弱習得性與就業能力運用的強實踐性之間的矛盾。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升級和產業機構的升級,對實用型、服務型、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而大學生在知識結構、技能水平、職業素質方面與就業市場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就導致大學生在求職時普遍存在有知識、缺能力的現象,這在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中尤其突出。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普遍存在對自身職業生涯規劃目標不了解,對所學專業不了解,對目標職業環境不了解的“三不了解”狀況。因而,在大學階段片面關注知識的學習而忽視自我管理能力和可遷移能力的培養。相關調查顯示,用人單位最看重、而學生最缺少的是責任心、敬業精神和就業能力。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實踐性的就業能力,正是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所最欠缺的能力,這是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形成的關鍵因素。
求職競爭的高風險性與就業心理的低承受性之間的矛盾。通過調查,我們看到一些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缺乏對自身情況的客觀分析,而難以給自己制定合理的職業目標,在求職過程中簡單地以他人的擇業標準來定位自己,由此產生了盲目攀比心理和依賴心理,造成有業不就的現象。還有部分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因主觀上求職態度消極、求職競爭能力較弱和客觀上求職時機不利等現實因素,造成求職競爭中的屢屢受挫,進而導致心理失衡和出現自卑心理。攀比心理、依賴心理、心理失衡和自卑心理,是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在求職競爭中低承受性的具體表現,顯然不適應人才競爭的高風險特征,這是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形成的內生因素。
二。
我們通過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現狀特征和成因分析,初步掌握了該群體的系統結構。為了幫助和改善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系統狀態,挖掘該群體的就業優勢,創造可能的就業機遇,克服就業弱勢,規避可能的就業威脅,我們提出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幫扶策略。
盡管在就業市場上,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并不占有普遍優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始終處于弱勢地位,但我們可以通過充分挖掘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優勢,為該群體的順利就業創造一切可能的機會。從群體屬性來看,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本質上仍然屬于大學生群體,盡管在就業觀念、就業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適應狀況,但他們普遍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觀念。與此同時,他們又具有相對獨立的人格,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相對非大學生群體而言,他們總體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和知識水平。
這幾個方面的優點,使得他們在勞動力市場上仍然占有一定的競爭優勢。當前,國家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建立了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確立了較為完善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其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在如此良好的就業體制和就業環境下,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只要善于把握政策的大好時機,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和文化素養等優勢,將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就業前景。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性主要體現為就業困難群體就業的嚴峻性和復雜性。作為享有人力資本優勢資源的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雖然在勞動力市場競爭中擁有學歷優勢和政策保護優勢,但是在外界賦予的優勢外衣保護之下,大學生若一味地把自己禁錮在象牙塔中,只偏重知識的學習而忽視能力的習得,只注重個性的過分張揚而忽視核心競爭力的培養,只注重自我感覺的過分良好而忽視社會的現實需求,便很難為自己贏得競爭優勢。高等教育大眾化使得高校畢業生總量持續增加,大學生群體內部就業競爭力加大; 地域經濟和城鄉經濟發展的失衡,導致傳統產業對高校畢業生的吸收能力明顯下降。在外部競爭環境的威脅面前,大學生若不注重發揮自身的優勢,將直接淪為勞動力市場上的就業困難一族。這說明,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要想在就業市場上贏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群體優勢,敢于、勇于面對就業市場上的各種威脅。
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劣勢,主要表現為就業觀念的封閉性、就業能力的弱實踐性、就業心理的低承受性。這些劣勢遇到外部環境的不理想,直接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陷入最不利的就業境地。對此,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強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尤其是加大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關注和幫扶工作; 另一方面需要高校幫助畢業生認清就業形勢,加大對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工作的投入力度,引導就業困難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注重就業能力的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結合,適時調適大學生的不良就業心理。
關鍵詞:就業 考研 心理特征
【中圖分類號】B844.2
大學生的就業與考研,一直是所有大學生都面臨的一個選擇,也是人生道路上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對于這樣關鍵的抉擇,應該如何科學地引導是作為高校教師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
任何一種決策,都是在一定環境下,按照一定流程,由單個人或多個人集體做出的。決策不僅僅只是一個客觀過程,還涉及大量的個人情感以及價值判斷等主觀因素。因此,首先我們必須梳理一下影響大學生決策的所有因素,這便于我們更好地對其進行心理輔導.
大學生處于心理發展的關鍵階段。雖然他們吸收了大量社會信息,有自己的價值觀和方法論,但是他們大多缺乏實際社會經驗和深刻的自身經歷,因此很難做出恰當的決定。心理學家曾嘗試用多個模型來解釋人們做選擇的動機。赫爾主張行為的能量是由驅力提供的,并進一步主張行為是由驅力和習慣的乘法效應形成的。斯金納放棄了赫爾關于驅力的思想,但是保留并強化了行為的能量學說。根據他的理論,行為處于外部獎賞的控制:積極的獎賞增加行為的可能性,而消極的獎賞降低行為的可能性。因此,本文也會從驅動力的角度來闡述大學生的心理特征。
在擇業與考研這個十字路口,根據大學生是否準備參與考研,我們把他們劃分為兩大類群體:準備參與考研和不參與考研的大學生群體,并就此進行分類探討。
第一類:準備參與考研的大學生群體
對于準備參與考研的大學生群體,他們會呈現出兩種不同的表象特征:一種是考研前參與過就業過程的群體,一種是考研前沒有參與就業過程的群體。我們先來看后一種,即沒有參與過就業過程的考研群體。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看,他們有一種期望:高學歷能更大概率地帶給未來人生更好的價值。正是這樣的一種期望成為了他們繼續攻讀研究生學位的根本驅動力。這種期望的形成多數來自于他們自身對社會的觀察,來自于對學歷和社會地位及自我實現關系的概括性總結。當然我們也看到,在當今中國的特殊環境下,還有一些因素不能忽視。比如考上更有影響力的學校,或者自己更感興趣亦或更具備社會競爭力的專業,又或者希望按照體制規則進入教育和科研領域。這樣的群體是孤注一擲在考研這條路上的,因此短期也沒有做好備選準備。如果沒有考上,通常是接著再考,或再考慮就業問題。正是因為這樣優先級上的安排,使這部分考研群體心理上有了一定的壓力,甚至有了那種回到高考時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競爭感。中國現在的就業體制,對于沒有考研成功又僅憑自身能力進行就業的學生群體有一定劣勢。因為機會的先入優勢被那些直接選擇就業的學生群體占據了。然而,對于依靠外部幫助就業的群體,他們在考研失敗后的機會成本就很低,這會使得他們的心態更好。因此,高校教師要善于甄別這些考研人群的差異,了解不同群體的心理特征,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工作。
另外一種情況是關于考研前參與過就業過程的學生群體。這類學生通常是希望謀求更多的選擇可能性來獲取心理上的安全感。他們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在雙線上進行精力調整,畢竟就業與考研所做的準備工作相差甚遠。在大學校園里流傳“難就業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學生在當今就業難的壓力下,選擇了繼續讀書,雖不情愿但別無選擇?!按笏牟豢佳?,天天像過年”,即便學習已不再是樂趣,但還是有人選擇了繼續學習。與單純考研的群體相比較,這類學生在考研的驅動力上有本質的區別。滿意的工作機會是他們做出這樣多重準備的根本驅動力。當工作機會不滿足其心理預期時,如果考研成功,他們選擇讀研的可能性更大。而由于中國研究生招生體制的現狀,事實上存在相當大比例的考研失敗群體。面對考研失敗,這些學生拿到的工作機會將是他們未來發展道路上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我們將在第二類人群中探討與此相關的就業心理。
對于以上這大類考研群體,高校教師的主要工作是幫助他們舒緩心理壓力,盡可能地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以引導他們做出考研學?;驅I方面的決策。對于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教師不需要過多地灌輸形而上的價值觀,而更多需要的是對他們恰當的關心。
第二類:不參與考研的大學生群體
我們再把焦點集中到只參與擇業的這類學生群體中。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絕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和尊重。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即人的自尊。而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此外,人類在生存需求層次有對資源所有性、財產所有性、工作職位保障這些更底層次的需求。而以上這些需求層次正是大W生做就業抉擇的根本出發點。與之相應的,從表向上我們會看到發展空間,物質回報,興趣愛好等這些緯度。
資源、財產獲取的效率和穩定性,是人類絕大多數都永恒渴求的。大學生在當前的社會價值洪流中更是容易受到主流價值觀的影響。人類受到自身生物性的影響,并不會在物質生活不富足的情況下,產生高層次的自我實現的需求。而面對當今社會的物質水平差距,這更強化了人的基礎層次需求。因此,穩定、報酬豐厚、工作環境舒適、工作強度低等,成為了大學生找工作最理想的緯度。大學生會在他們的需求得到最大化滿足的情況下,衡量自己的付出成本和現有的優勢資源。其中付出成本包括獲取職位的知識積累難度和人際關系維護成本,而優勢資源包括自己的性格、愛好特長、核心圈的人脈積累等。現代大學生信息獲取渠道更加多元化,他們已經會衡量自身的內部和外部條件,受父母等傳統因素的影響也逐漸減小。這類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特征相對復雜,其心理特征與社會上的擇業群體特征很相似,都是面臨生存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的雙重擠壓。因此自身性格和心理素質的差異是分析此類大學生群體的關鍵突破口。
對于這第二大類大學生群體,他們職業生涯的模糊與準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市場配置的成功率。因此,高校教師的主要工作應該是對他們進行就業指導。然而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就業指導與實際就業脫節的現狀,集中表現在絕大多數就業指導教師從來沒有參與過就業,沒有行業的認知度,甚至知識沉舊。而當代大學生在就業期間不僅缺少社會的指導服務,更缺乏對就業和擇業的自身研討。因此,作為高校教師如果自身缺乏豐富的社會行業經歷,可以通過組織社會企業分享活動來啟迪學生的智慧,也可以組織學生間的研討活動,讓同學們之間不斷交流思想和溝通信息。大學生就業應該從上大學的第一天起就有思想基礎,在大二形成相應的學業規劃,大三階段應具備職業規劃能力,并在大四畢業時初步完成學生到職業者的角色轉換。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學生更好地認識和衡量自己的付出成本和優勢資源,幫助他們更好地進行擇業判斷和職業發展規劃。
結語
大學生就業與考研不僅是大學生未來人生發展方向的關鍵選擇,也是高校教師教育工作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內容。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像知心朋友一樣去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盡力為他們排憂解難。同時,高校教師也要正視自身的不足并發揮自身專長,通過高校的教育資源與社會需求的對接,取長補短,更好地為學生和教育工作以及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指導思想教育
2011年是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起始之年,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工作。并將其作為民生工程,把2011年定為創業就業服務年。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看到,我國教育體制不完善、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依然存在,大學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的勢頭沒有改變,大學生畢業生就業形勢仍然嚴峻。在這種背景下,掌握大學畢業生就業思想,有的放矢地幫助解決大學生就業方面的困惑,促進大學生充分認識就業形勢、正確面對就業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研究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特征,對于高校就業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尤為重要。
一、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趨勢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就業結構和職位需求標準迅速變化,緊隨市場的就業指導內涵也隨之發生變化,人們已從傳統的職業選擇轉變到職業生涯規劃的構架。面對這種轉變,大學生就業指導既是幫助大學生正確面對就業的航標,又是開展畢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因此,從總體上把握大學生就業指導發展趨勢,對指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就業。提高就業核心競爭力,有效推進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深遠。
1.社會逐漸關注大學生就業指導。近年來,隨著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度的加大,國家就業政策和服務機構也在不斷完善,政府、學校和社會已搭建了就業服務指導平臺,逐漸形成了人人重視從思想政治教育角度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法規為大學生就業提出明確的方向和要求。建立大學生就業服務信息平臺提供就業咨詢及服務指導。高等學校既承擔了培育職能,又承擔了推銷功能,視大學生就業為學校發展的生命線,建立健全了就業指導機構。充實了人員隊伍,加大了經費保障力度,從教學、科研、管理等各個環節融入就業思想教育。
2.職業化就業指導隊伍逐步形成。大學生就業指導是一項實踐性和適用性很強的工作,從事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的人員不僅需要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和多學科知識背景,而且需要有一定的實踐技能和咨詢技巧,同時還應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綜合協調能力、應變能力、分析研究能力。一支高素質的職業化、專業化就業指導隊伍,才能促使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科學規范地發展。除專職的就業指導工作人員外,還應該加強學生導師的就業指導培訓,通過專門的就業輔導材料和有針對性的導師專場就業輔導講座,灌輸就業市場化觀念,借助各種載體將就業理念貫穿到學生專業學習和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
3.就業信息資源逐步建立。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學生就業指導就是收集就業信息,對就業信息進行加工、傳播和利用的過程,攝取廣泛的就業信息是推進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基礎。一是多渠道建立就業信息資源。主要通過用人單位的來訪、學校組織的招聘會、網絡和新聞媒體的招聘信息、校友為學校提供的就業信息、教職員工利用學術影響拓展的就業信息、借助社會就業指導服務機構等方式,擴大就業信息資源。二是暢通就業信息傳播途徑。通過報刊雜志、光盤以及各種網站等編輯就業刊物和信息,為畢業生提供有關就業的最新信息、知識講座、招聘活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就業新動向,實現無縫隙就業信息服務網絡。三是建立交互型信息共享平臺。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高校紛紛建立了就業指導服務網站,網站內容涉及信息、職業測試、政策法規等就業指導內容,形成了功能齊全、覆蓋面廣的就業信息網絡,為學生提供網上信息查詢、網上指導、網上招聘服務。
4.創業教育氛圍逐步形成。隨著大學畢業生數量的日漸增加。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已成為推進大學生就業的有效方式之一。創業教育是當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重要內容,在大學生就學期間培養創業能力是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具備創業能力,才能從被動的求職者變為主動的創業者,從畢業后尋找工作轉為自己創造就業機會。大學生創業,不僅解決了自己的工作問題,還能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更多畢業生加盟發展,有效促進經濟的發展。因此,推動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激勵和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已成為新時期就業指導工作有待創新的重要內容。
二、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
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肩負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任。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不僅關系自身發展,而且關系到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工作目標的實現。由此可見,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包括大學生“三觀”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就業意識教育,又包括擇業觀念教育、誠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大學生“三觀”教育。大學生“三觀”教育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世界觀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和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科學的世界觀可以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確的方法。人生觀是關于人生目的、人生價值和人生態度的根本觀點,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怎樣實現人生的價值問題。價值觀通過人們的行為取向及對事物的評價、態度反映出來,是驅使人們行為的內部動力。大學生就業觀和成才觀的形成需要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來引導。因此,加強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大學生的時代要求,正確引導大學生把個人理想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才能實現自身人生價值;通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促使大學生正確認識就業、科學看待就業、有效分析就業、科學實施就業,引導大學生到基層就業、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就業。
2.職業道德教育。職業道德就是從業人員在職業范圍內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它是衡量從業者的職業態度、行為表現的基本標準。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整個社會對從業人員的觀念、態度、技能和作風等的要求越來越高,大學生是否具備有社會需求的職業素質,可以從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上直接得到體現。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既包括培養大學生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又包括培養大學生愛崗敬業、艱苦奮斗和勤勞節儉等良好的職業素質,確保大學生就業后身體力行,迅速適應本行業的職業要求,做好本職工作。
3.就業意識教育。當前,大學生的就業意識已成為影響不少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一些大學生面對就業無動于衷、挑三揀四,“等、靠、要”思想嚴重,就業意識淡漠,依賴性強,自信心不足,積極性不高,總是把就業寄
希望于學校,或是等待父母、親友的幫助,或坐等學校舉辦雙選會,缺乏大膽融入社會、主動投入市場的就業意識。也有一些大學生一談到“就業”就是“煩心事”,回避就業,存在“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無酒喝涼水”的心理。同時,缺乏就業規劃,毫無艱苦樸素準備,對就業抱有幻想。因此,利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地把個人理想同國家、社會和自身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圍繞就業意愿、目標,樹立服務基層的就業意識,利用實習實踐活動推進就業的就業意識,有效利用人力資源促進就業的就業意識,從多方面、多角度圍繞就業有意識地培養鍛煉自己。
4.擇業觀念教育。擇業觀念就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價值觀。大學生要結合自身實際,根據個人特長和志趣,選擇最能展現自身潛能為社會做出最大貢獻的崗位。決定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的重要因素是大學生的擇業觀念。當前,一些大學生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首先考慮的仍是地域選擇、薪酬高低、環境優劣和單位性質,特別擔心自己“一錘定音”在基層一干就是幾十年,終身不能流動,所以很多畢業生瞄準的是大城市、高薪酬、公務員。這種不切實際、一味攀高的觀念嚴重影響大學生就業。因此,大學生擇業觀教育就是通過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學會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事業與金錢的關系,引導大學生樹立就業風險觀、就業競爭觀、就業“大眾化”的觀念。
5.誠實守信教育。誠實守信既是做人的準則,又是大學生步入社會的“通行證”。針對當前大學生“注水簡歷”“偽造證書”“隨意違約”“虛假宣傳”等就業行為,要教育大學生缺失誠信就會失去人們的信任、失去社會的支持,也就失去自身成長和發展的機遇。大學生擇業就業必須信守承諾,認真履行就業過程中規范的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自覺養成良好的誠信習慣,踐行誠信、倡導誠信,以真誠的言行對待他人、關心他人,言必信、行必果,樹立良好誠信意識,充分認識誠實守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樹立守信為榮、失信可恥的觀念,要在誠信的基礎上追求理想的職業。堅定不移地走誠信就業之路是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優良道德傳統。
6.心理健康教育。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在就業中會產生諸多心理問題和壓力。近年來,一些大學生產生了就業心理困惑,畏懼就業,有的孤芳自賞,偏執自傲;有的缺乏信心,猶豫不決;有的缺乏主見,無所適從。針對這些心理問題和壓力,必須運用心理繼康教育來加以疏導。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克服依賴和自卑心理,提高認知水平,引導他們審時度勢,正確對待挫折,有效評價自己。保持健康向上情緒,在求職擇業時消除市場經濟對就業所產生的負面效應和消極影響,增強自信,揚長避短,大膽接受社會挑戰,積極參與競爭,提高自我涮適和心理干預能力。
三、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高等學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加強就業指導促進大學生有效就業的重要載體。切實做好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關系到學校和諧穩定,也關系到學校發展建設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況的最終成效。大學生就業指導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把大學生就業指導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機結合,鮮明體現了教育具有的共性特征。
1.專業性。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大學生日常教育管理。面對不斷激變的就業市場,既對教育者教育方法提出了嚴峻挑戰,又對教育者自身的知識結構和業務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專業性強、內容廣泛,而且涉及寬泛的學科知識和多學科背景。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具備專業知識是大學生就業指導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大學生自身個性化發展的要求,它代表著新時期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發展趨勢。專業性指導包括就業指導工作隊伍和就業指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內容的專業化。隊伍素質是就業指導專業化的關鍵所在,既需要具有教育學、心理學、咨詢學或相應人文社會科學背景的理論基礎。又需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政策敏銳性。具體工作中,要把塑造人視為大學生就業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化的理念,把大學生作為能動的、具有發展性的主體來教育引導,深入了解大學生的內心世界,抓住學生內心想法,營造開放、互動的師生氛圍,促進大學生認識自我,評估把握自我。不斷健全人格,從而使自我實現、自我發展的需求得以滿足。
2.導向性。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就業觀、成才觀具有明確的思想導向作用。因此,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認清教育對象,針對學生特點,有目的地宣講就業政策,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提高認識,理解黨和政府采取的有效措施,按照國家就業政策導向選擇崗位。維護就業秩序。每一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是與生俱來的,要加強思想引導,幫助他們分析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形勢以及宏觀就業形勢,以校友先進的典型事例對學生進行示范、教育,潛移默化地對其開展思想導航,引導他們樹立面向基層就業、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的志向,在服務基層、推動基層一線經濟社會發展的事業中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生理想和價值。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鮮明的思想導向性和政策導向性。現行以市場導向為價值取向的“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機制,是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大學生能否及時了解、掌握就業的相關政策和措施,準確分析就業形勢,是決定能否成功就業的關鍵。對大學生進行廣泛的政策引導和咨詢。能使每位大學生明確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奠定良好的基礎。
3.時效性。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是指大學生在有限的學業階段內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幫助解決大學生學習階段、就業期間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學生日常教育管理,具有鮮明的時效性。對大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還必須緊緊圍繞他們的就業實際問題和困難開展,及時解決他們在就業過程中的情緒、心理和思想問題。再則,隨著就業形勢的變化,用人單位改變了原有的選人方式,出現了選材時間前移現象。大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確定就業單位,容易造成思想情緒不穩定和生理心理問題堆積。這些問題的解決,同樣需要及時開展針對性強、實際效果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總之,大學生就業事關大學生自身利益。又關乎國家穩定大局,一直是國家和社會關注的焦點。研究探討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特征,對于有針對性地做好就業過程中不同群體大學生的教育引導、管理服務、情緒安撫、心理疏導、行為引導等實實在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維護好、實現好大學生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確保大學生正常的就業秩序,維護大學生切身利益的迫切需要。
參考文獻:
[1]蔡楚元.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高校內因探析及責任構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2]彭拴蓮.論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就業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教論壇,2008(3).
[3]郝寧.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08(4).
[4]邵華.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原因對策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1).
[5]王宏.調適大學生就業市場供需關系的策略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5).
[6]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行為特征;自我營銷;營銷策略
實現大學生的充分就業,是擺在每一所高職院校面前的重要課題,這直接關系到高職院校辦學的聲譽和影響到民眾對其的評價。在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從大學生就業的行為特征視角下研究大學生的自我營銷策略,對于促進高職院校大學生運用市場營銷的觀念來指導自己實現就業具有重要的作用。
1.當前高職大學生的就業形勢
當前,就國外的形勢來看,金融危機仍未結束,這勢必將造成國際經濟活動的震蕩,影響國際貿易的開展和進行,這種不利的形勢仍將繼續影響中國的對外貿易。國際金融影響下,我國經濟發展下行的壓力增大,將長期影響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就業,直接導致就業難、就業不足等問題的出現。而隨著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我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都在大量增加,造成大學生供給量超過市場需求量,出現了部分大學生難以就業、就業不滿意等情況;學校培養的人才與社會要求脫節,直接影響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就業,客觀上造成了大量畢業生無法及時找到合適的工作,使得就業面臨了嚴峻的形勢。
2.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和特征
當前,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既有國家經濟發展形勢和國際金融危機、教育政策的影響,也有自身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形成了較為明顯的就業意識淡薄、就業技巧欠缺、擇業觀念不當等行為特征。
2.1就業意識淡薄
在高職院校,很多學生都是在高考中的分數不高,學習觀念較為淡薄,有些甚至產生了不想學的念頭,這些想法都會阻礙大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形成。因而,很多學生大學生學習松散,專業知識不扎實、不系統,更有甚者沉迷游戲,漫無目標,沒有提前做好職業生涯的規劃,造成了對就業、自我及職業認識不足,就業意識淡薄。
2.2就業技巧欠缺
高職大學生就業技巧的欠缺,是造成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大難題。主要表現在:學生在求職投遞簡歷時,只是將簡歷機械復制,沒按照用人單位的招聘要求來設置簡歷;學生在選擇就業單位時缺乏科學性和主動性,不敢主動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己;學生獲得職業信息的渠道和能力不強,就業過程中隨意改變目標,盲目從眾。
2.3擇業觀念不當
在擇業觀念上,高職大學生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一是片面追求優厚待遇,把待遇是否優厚、交通是否便利等條件作為選擇標準,未能很好考慮個人發展前景和興趣;二是一味追求大城市和城市的職業崗位,不愿到偏遠地區和基層工作;三是片面要求專業對口,對于自己所學專業和所找工作是否適合自己,不予以考慮。
3.高職大學生就業中的自我營銷策略
大學生的擇業求職就如同一場“商戰”,這就要求大學生必須認真對待,做好充分準備,要從入學開始,學會自我營銷,把自己從讀大學走向社會這一階段看作是一個完整的營銷過程,更好把自己推向就業市場,實現自身價值。
3.1樹立自我營銷意識
營銷就是尋找市場,大學生就業也是尋找市場;營銷需要樹立正確的營銷觀念,就業也需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大學生要充分就業、成功就業,就必須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要樹立自我營銷的意識。這種意識應該是貫穿于大學的整個過程,而不應只局限于大三的時間。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后,就應該根據專業特點,結合興趣愛好,注重對就業環境進行分析和自己的優勢及不足的認知,對自身未來有所設計和較為明確的定位。
3.2明確營銷目標
大學生在樹立自我營銷意識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明確自我營銷的目標,也就是要實現怎樣的就業。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要根據市場的要求,在自我營銷中要先端“泥瓦盆”,再捧“金飯碗”;先進“加油站”,再上“高速路”。也就是說,大學生的自我營銷目標要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導向和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樹立從低做起,從基層做起的理念,不斷提高自身就業的核心競爭力。
3.3掌握營銷策略
大學生的就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采用何種策略能打造自己的品牌優勢,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盡早實現就業目標,除了樹立自我營銷意識和明確營銷目標之外,還要掌握好營銷策略。一是在自我營銷中要有積極主動的態度。要克服依賴、等待、自卑、害怕競爭等消極心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大膽“推銷”自己,力求把求職的主動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二是在自我營銷中要有善抓機遇的勇氣。當機遇來臨時,只要看準了就要當斷則斷,決不能猶豫彷徨。三是在自我營銷中要有收集信息的渠道。注意從網絡、報紙、老師、親朋好友等各種渠道,收集了解就業信息,并進行分析、篩選,為擇業求職做好信息方面的準備。
3.4善用營銷技巧
求職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大學生的自我營銷要注重從就業市場出發,在樹立營銷意識、明確目標和掌握好策略之后,就要根據市場的選擇和定位,制定并運用市場營銷產品、價格、地點和促銷這些技巧的組合,實現就業目標。
首先,大學生作為高校大學生就業市場上的“產品”,大學生在自我營銷中要適當地向用人單位展現自身的綜合素質,如團隊精神、語言表達能力、健康的人格、強烈的進取心、創新意識以及獨立的生活與學習能力。
其次,既為“產品”,就要有“價格”,是指大學生就業的勞動力價格。價格的高低涉及自身的切身利益,大學生在自我營銷時要正確運用價格策略這一技巧,根據不同行業、崗位、專業等需求,提出不同或有彈性的收入要求,找到合適的社會位置。
再次,作為“產品”的大學生,要選擇最佳就業渠道,實現低成本就業。目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大學生創造了很多的就業渠道,各層次、各行業、各地區、各部門的都有。大學生應該在對就業渠道認真分析調研的基礎上,尋找途徑最短、費用最省、時間最佳、效果最好的就業渠道。
最后,作為“產品”的大學生,要懂得產品的促銷手段和方法。這是大學生在自我營銷中為了達到其營銷目的而采用的一系列信息傳遞和反饋手段,要求大學生要熟練掌握營銷技巧,多關注就業市場的信息,如有意識參加每年定期舉行的畢業生供需見面會,現場面試,鍛煉心理素質和熟悉面試技巧,恰如其分展示自身實力和“產品”質量,這些都有助于自我營銷目標的實現。此外,還可以通過關系營銷,運用與相關的關系進行公關,從而提高就業的命中率?!科]
【參考文獻】
[1]張寧,張海明.大學生職業選擇的SWOT戰略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24).
[2]菲利浦?科特勒.市場營銷原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第九版),2003.
[關鍵詞]大學生 創業 勝任特征
[中圖分類號]G647.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1-0123-02
伴隨我國應屆畢業生人數數量基數的增加,帶來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大學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國家關注的一個熱點。在解決方案中,自主創業則成為一種不可忽略的途徑。如何保障自主創業成功,需要進行創業者勝任力的研究。目前對于大學生創業勝任特征的研究主要使用問卷法和訪談法,研究者關注的對象是有創業想法的大學生,發現大學生創業勝任特征包含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心理承受力、自我反省與學習、人脈搭建與維護、商業洞察力六個方面(王沛,楊景峰,2010)。產生的一個問題是有創業想法不一定保證創業成功,按照勝任特征的界定,我們需要關注創業成功的個體身上具備的相似特征,對這些特征的挖掘更有現實意義。按照這一思維,我們選取了十位創業成功人士,搜集他們的資料并進行分析,以嘗試發現創業成功的勝任特質。
一、研究方法
(一)被試和方法
通過網絡搜索,確定10名被試,分別是李陽、潘石屹、李小雙、張朝陽、牛根生、宗慶后、李彥宏、俞敏洪、馬云和張茵。根據視頻和文字資料,進行編碼等質性分析。
對談話內容進行分析后,發現他們對以下方面的問題給出了不同答案,分別是:學歷、家中排行、來源地、年齡。以下是十個人的基本信息:
由上表內容可以發現,排行老大的人占40%,老二的占10%,獨生的有40%,養子占10%;男性占90%,女性占10%。成長在城市的創業者占樣本的50%,來自農村的占50%。在創業年齡上,我們把30歲之前開始創業的稱為年輕創業者,50歲以上才開始創業的稱為老年創業者,根據這一標準,上述被試中年輕創業者占80%,老年創業者占20%。學歷分為本科和非本科,其中擁有本科學歷的創業成功者有6人,占60%,非本科占40%。
研究者依據被試自己描述的生活經歷以及創業經歷,利用EPQ量表,對每個創業者進行打分(注:這里使用的是他評方法),獲得他們人格特質方面的信息。利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二)結果
1.EPQ量表得分的一般情況
表2 樣本得分情況
在家中排行這一項,家中排行的高低在內外向上有顯著差異。
二、討論
(一)創業成功者的人格特質
可以發現,這十個人共同具有的特征是P、E量表的得分低,N量表的得分高。在表示精神質的P量表上,低分表示能與人相處,能較好地適應環境,態度溫和,不粗暴,善解人意。在表示性格內外向的E量表上,得分低意味著好靜,富于內省,不喜歡刺激,喜歡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緒比較穩定。在反應神經質或情緒穩定性的N量表上,高分表示可能常常焦慮、緊張。
因此,創業成功者所要具備的特征應該是: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技巧,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善于自我反省,能夠進行自我控制,生活有規律,對未來具有危機意識,具有一定的焦慮意識。
(二)創業勝任特質的訓練
從本次調查,我們也更多地了解到,創業特征確實存在,但是普通民眾對其了解得很少。大多數認為學歷、年齡、性別以及家境是創業最主要的因素,甚至有人歪曲地認為有沒有后臺、有沒有關系才是創業能否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對于大學而言,要重視創業勝任特質方面的訓練,加強社團建設,讓大學生在進入社會前具備相應的能力素養。
三、結論
1.創業者勝任特質為人際交往技能,自我控制能力,危機意識。
2.在內外向維度上,家中的排行順序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性別、年齡、學歷、家庭來源地對形成創業型人格特質沒有顯著影響。
[關鍵詞]女大學生;勝任特征;創業就業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65
[中圖分類號]F27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6)20-0-02
1 高校女大學生創業現狀
隨著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越來越突出,創業已經成為當前大學生就業的一種形式。國務院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13處談及“創業”,表示要繼續簡政放權,為創業提供便利,形成新創業浪潮?!按蟊妱摌I,萬眾創新”成為了今年兩會上熱議的話題,許多代表都談到了這樣一些現象:每年報考研究生中,女大學生報名比例遠遠高于男生,考研成了她們緩解就業壓力的一種辦法,最終也使她們“贏在了考試,卻輸在了就業”。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了765萬人,創歷史新高,女大學畢業生達一半以上,加強女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創業指導,尤其是落實好就業促進工程,實施好女大學畢業生創業引領計劃,不僅關系到女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響到社會和諧發展。本文選取10名成功創業的女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對女大學生創業者的勝任特征進行了實證性的探索研究。從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角度,提出了女大學生創業勝任力的提升路徑。
Chandler等人首先運用了創業勝任力這一術語,他們將創業勝任力定義為“識別、預見并利用機會的能力”。這種能力會隨著對市場的熟悉程度的提高而增強,被看作創業的核心能力。我國學者馮華等人認為創業勝任力指在企業創業過程中,一個績效優秀的創業主體所具備的能夠勝任企業創業任務,并取得高的創業績效所要求的知識、技能、能力和特征,集中表現為創業過程中能識別、追求機會,獲取和整合資源的綜合能力。國內外分別從認知心理學、心理行為學、社會學等角度對創業勝任力開展研究,試圖通過描述心理行為及個性特征來解釋創業現象。回顧以往研究,大多數是在創業活動主體或創業者本身的基礎上界定創業勝任力,本研究則將兩者結合共同闡釋界定創業勝任力。本文采用自編量表對理論建立的模型進行檢驗與修正,最后提出女大學生創業就業勝任力提升路徑。
2 行為事件訪談法概述
本文選取10名成功創業的女大學生進行行為事件訪談,對訪談文本進行編碼等質性分析。行為事件訪談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BEI),是由McClelland結合關鍵事件法及主題統覺測驗提出,通過開放式的行為回溯探察技術以揭示勝任特征。本研究采用BEI作為建模的主要方法。在行為事件訪談中主要從以下幾個問題入手: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印象深刻的比較成功的具體工作事例3件;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印象深刻的比較失敗的具體工作事例3件。通過BEI訪談結果分析,推斷出群體性特征,然后提煉出女大學生成功創業的勝任力要素,進而初步假設勝任力維度,為問卷的編制提供方向。
為了從成功創業就業的、有創業想法的及其他女大學生中收集對女大學生自主創業者的勝任特征的不同描述,本研究采用開放式問卷法對以上群體進行問卷調查,進一步豐富了女大學生自主創業者勝任特征的構成要素。開放式問卷向遼寧省大連市的五所高校共發放100份,收回的有效問卷共75份,回收率為 75%。按項目所表達的內容是否明確對勝任特征項目進行篩選,結合頻率分析共收集到210個描述性詞匯,總結出20個勝任特征描述詞。
3 高校女大學生創業結果分析
對開放式問卷結果進行頻次和評定分數分析,發現前17位的特征要素為:自信心、責任心、抗挫折能力、創業動機、財富意識、學習能力、時間管理能力、敢為性、風險意識、創新意識、叛逆精神、行業經驗、主動精神、自我反省、商業洞察力、人際關系協調能力、靈活性。
對行為事件訪談結果進行整理,從總頻次和平均頻次角度分析,創業成功的女大學生和有創業意向的女大學生有11個勝任特征具有明顯差異,分別為敢為性、自立自強、誠信意識、財富意識、創業動機、創新精神、自我反省、學習能力、抗挫折能力、商業洞察力、人際關系協調能力。
對問卷所得數據和訪談所得文本進行整理歸納,并結合國內外相關文獻綜述,在咨詢專家意見基礎上,對詞條進行統計,提取女大學生創業勝任力要素,最終確定了13個女大學生自主創業者的勝任特征,即敢為性、誠信意識、自我反省、叛逆精神、創新精神、學習能力、自立自強、財富意識、創業動機、商業洞察力、抗挫折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人際關系協調能力。
4 大學生創業勝任力勝任特征模型的預測與修訂
依據前期BEI訪談得到的行為特征和文獻資料,對每個勝任特征提煉4~6個行為特征,并初步編制《高校女大學生創業就業情況調查表》預測問卷。邀請專家學者對問卷的結構和項目進行修正,最終確定問卷的91道題目。
4.1 項目分析
項目分析是依據測驗結果分析測驗的題目(項目),從而評價、篩選題目。項目的區分度是檢驗測驗是否有效的“指標器”。根據測驗總分從高到低排列試卷,從最高分向下取全部試卷的27%為高分組,從最低分向上取全部試卷的27%為低分組。對高分組和低分組在各項目上分數差異做t檢驗,差異不顯著則說明項目區分度低,可考慮排除。分析結果顯示:除第1、5、13、21、30、41、45、60、78、88與89題之外,其他80個題項的決斷值(CR)達到顯著水平(P
4.2 探索性因子分析
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是用于尋找多元觀測變量本質結構并進行處理降維的方法,能夠將關系復雜的變量綜合為幾個核心因子。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對預試問卷剩余的80個條目降維,檢驗測驗編制的結構效度,構建理論模型。Bartlett球形檢驗的顯著性以及KMO取樣適當性度量在0.776,與1接近,說明適合作因子分析。經過因子旋轉(Rotation)后,80個項目得到了9個因子,累計方差解釋率達48.029%。但上述分析結果未達到預定假設,出現了多重負荷的項目,如項目歸屬于多個因子、預先構想的部分重要條目未構成獨立因子等。再次校正以上結果,刪除45道不合理項目,保留35道,再做探索性因子分析,累積方差解釋率達62.911%,修正后的量表結構效度較理想。從預測結果看,初步證實了女大學生創業就業勝任特征的結構是多維的,并獲得了含有6個因素的結構模型。分析后將各因素命名為:創業意識(11題)、創業精神(9題)、自我反省與學習能力(4題)、人際關系協調能力(4題)、商業洞察力(3題)、心理承受力(3題)。
4.3 相關性分析
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法對各勝任要素因子進行分析,探討各勝任要素因子的內在邏輯關系,對顯著性水平的檢驗選用雙尾檢驗(2-tailed),相關分析結果都在0.258~1.000,多數因子間存在較明顯的正相關,可以看出女大學生創業者需具備的勝任要素因子之間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符合實際。
5 高校女大學生創業就業勝任力提升路徑
5.1 培養創新能力,增強創業意識
創業意識包括創業需要、創業動機、創業興趣、創業理想、創業信念和創業世界觀等。受到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大環境的影響,傳統的就業觀念阻礙了求職者創業的腳步。目前,隨著我國應屆畢業生數量的攀升,帶來了一個直接的后果就是大學生就業難,女大學生就業更難的困境。女大學生自身要解放思想,不該糾結在自己就業的弱勢上,要從傳統的就業觀念束縛中解放出來,找到適合自己創業就業職業上,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創新是創業的核心特征,在校女大學生要利用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武裝自己,在實際活動中逐漸去鍛煉能力品質,增強自身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增強抗挫折能力。高校要加強性別差異教育和輿論引導,形成社會關注和支持女大學生創業就業的環境氛圍。
5.2 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完善就業服務體系
高校創業教育是針對大學生這一創業教育客體開展的一項融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為一體的系統工程,旨在提高創業素質,增強創業精神,培養創業意識。大學生能力不足、資金缺乏、創業形式單一等問題制約著創業對就業作用的發揮。高校就業指導在女大學生創業就業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的職能不僅是傳授專業理論知識,更是要為社會輸送創新型實用人才,制訂女大學生就業幫扶計劃,完善高校創業就業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女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在專業設置上,應考慮調整或設置有利于女大學生創新創業相關的專業。在創新創業教育內容上,高校應制訂配套的培養方案,同職業規劃教育一樣貫穿于大學四年,從教材的選擇、課程的設置、實際的操作和最終的教育結果評價,每個環節都要按照必修課的標準制定,促進女大學生創業知識、素質、能力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不斷提升創業就業的勝任力。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理論和實際結合很緊密的一門科學,更加注重在實踐中的鍛煉。女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大多數萌芽于大學階段,教育者要充分根據女大學生教育主體的特點和創業勝任力的養成,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評價手段。高校應選聘一批專業型、實戰型、研究型的專兼職創新創業指導教師,為女大學生創業就業幫扶提供智力保障。
5.3 利用社會力量,搭建女大學生成功創業就業平臺
在我國,女性創業開始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90年代以后女性創業趨勢進一步增強。目前,中國女企業家人數約占全國企業家總數的20%,女性創業比例相比十年前提高了17個百分點,達到21%以上,接近男性水平。高校要充分發揮成功創業的女企業家典型的引領示范作用,鼓勵女大學畢業生要正視自己的優勢領域。政府要轉變職能,從政策和制度上給予女大學生創業就業的支持和保障,解決其創業初期難的問題,如提供小額貸款補貼、稅費減免、提供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培訓基地等。與此同時,利用大眾傳媒廣泛宣傳兩性平等的監督導向作用,營造兩性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維護女性公平就業的合法權益。
通訊作者:王建東
主要參考文獻
[1]黃敬寶.中國大學生創業問題研究綜述(2008-2010)[J].改革與戰略,2011(11).
[2]Chandler G N,Hanks S H.Market Attractiveness,Resource-based Capabilities, Venture Strategies.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4(4).
[3]馮華,杜紅.創業勝任力特征與創業績效的關系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6).
[4]陸巖,喬長水.和諧校園文化的內涵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