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1 16:39:02
序論:在您撰寫區域地理教學模式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教學的模式沒有唯一,但又需要一定的模式,這正是“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但高中區域地理教學的總體要求必須明確,即教學設計的標化、教學內容的圖像化、教學過程的主體化、教學問題的探究化、教學訓練的針對化;教學的基本原則必須是用系統地理知識統領區域地理知識,用區域地理問題去整合區域地理要素。為了真正使高中區域地理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語言、教學管理、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達到最大程度的優化,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效益,研究探索、歸納總結出符合師生實際的高中區域地理的教學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是筆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對高中區域地理的一些教學方法,與廣大地理同仁分享:
1.地理位置教學的模式――“導學、探究、整體”的地理位置教學模式。
1.1 “導學、探究、整體”教學模式簡介。導學就是傳授學習方法或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總結學習方法;探究就是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和已知的學習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整體就是把地理位置的教學內容和過程作為一個整體,有計劃地分步實施教學。教學設計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教學過程遵循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初步獲取知識掌握學法、鞏固運用知識形成能力的階段性,使知識的學習和運用成為貫穿教學全過程的主線,達到教學整體化的目的?,F以經緯度位置的教學為例說明“導學、探究、整體”的教學模式。
1.1.1 導學:學習經度和緯度的知識,初步掌握判讀經度和緯度的方法。
1.1.2 探究: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學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經緯度知識和判讀方法,在教師指導下說明七大洲、四大洋及各個要求的區域的經緯度位置。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初步運用所學的經緯度知識和方法學習新知識。
第二階段:學習氣候知識時利用緯度與地面熱量分布之間的關系,明確緯度對氣溫分布的影響,建立緯度位置與氣候帶的對應關系。教學的目的是擴展、深化緯度位置的知識,建立與氣候知識之間的聯系。
第三階段:讓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經緯度知識,獨立分析說明區域或國家的經緯度位置和所處的氣候帶,建立準確的空間表象。教學的日的是使學生所學的經緯度知識不斷成為獲取新知識的手段,使知識在運用中逐漸成為一種能力。學生所學的經緯度位置的知識,也由于經常使用而牢固地保持在記憶中。
1.1.3 整體: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從學習經緯度知識開始到世界區域部分都要有經緯度位置知識教學的意識,并根據學生學習的階段性合理安排教學;二是要對所學的地理位置知識進行比較分類的思維訓練,如不同區域地理位置的比較或以某一區域的地理位置為中心,與其它幾個區域的地理位置進行比較。通過比較找出不同地理事物地理位置的共同點與差異,并進行分類練習,使學生形成整體空間分布概念。
1.2 “導學、探究、整體”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1.2.1 終身學習理論。在現代社會,學校教育的終結只表明青少年時代的學習結束,之后學生將進入社會,過渡到自我學習的階段。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在學校掌握的知識很快就陳舊過時,因而學校的培養目標必須從傳授知識轉為培養能力,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項能力就是運用已有知識獨立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1.2.2 教育教學理論。蘇霍姆林斯基說:“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取知識,就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也認為“教是為了不教”。這些都說明了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獨立自學的能力。
1.2.3 根據系統論“整體功能大于局部功能總和”的原理,教學必須從整體出發,分步實施,前后聯系,才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1.3 地理位置教學操作步驟。
課前環節:指導學生根據教學內容所列出的插圖內容,將區域內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圍與分布事實落實在一張空白地圖上。
課堂環節:開展指圖、說圖活動。從指圖識別地理事物到脫圖描述位置、從物化地圖到思維地圖、從感性表象到理性表征,提高位置教學目標的層次和水平。
地理位置教學中要處理好兩個關系:主要地名與次要地名的關系,絕對位置與相對位置的關系。在一輪區域地理復習中要兼顧次要地名,以便更好地為解決相關的地理問題儲備必需的地理事物。絕對位置進行模糊化處理,相對位置進行精確化處理:絕對位置抓主要經緯線作為控制線,相對位置抓地理事物之間的關聯。相對位置的訓練策略貴在一個“活”字,要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給學生提供認知位置的線索,按方位去組織(方位變換)、按基點去組織(基點變換)、按線狀物去組織(線型變換)、按成因去組織(問題變換),做好“三定”訓練即定點位(點狀地理事物)、定線位(線狀地理事物)、定面位(區域或國家)。(《中國鐵路干線》課題中位置教學步驟:按走向識別單條鐵路干線、分區域識別單條鐵路干線、據鐵路樞紐識別鐵路干線、借鐵路網絡形態認定鐵路干線、依選線活動建立鐵路干線間的關聯,最后通過獨立繪制鐵路干線簡略分示圖提升至思維地圖層面。)
2.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的總論的教學模式――“多元互動”探究式。“多元互動”探究式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是以學生學習為主體,實現課程、教材教法的一體化的設計,其主要教學程序為“呈現展示一引入角色―探究活動一角色置換―評價歸納”五大環節。各環節中滲透著“學”和“教”的統一、學生“活動”與教師“引導”的統一,以形式多樣、學生和教師“多元互動”為特色。
2.1 基本程序。“多元互動”探究式地理課堂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主要通過“呈現展示一引入角色―探究活動――角色置換――評價歸納”五大教學環節,改變了學生過去被動學習的局面,使學生在教師的精心引導、組織下,積極參與學習探究過程,并領悟如何學習,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2.1.1 呈現展示環節。即每節課前輪流請一名學生在講臺前展示才華。該環節是從教學整體出發,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個體進行培養,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表現自己、展示自己,從而激勵學生主動、自覺地學習。教師通常在上《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之初的緒論課上要做好總體部署,其呈現的內容一般是學生自已根據個人愛好和興趣以科學探究的形式去收集、整理形成的地理資料,尤其是所涉及到的高中系統地理知識,學生一定要事前有準備,呈現的形式是以靈活多樣的方式在全班展示。
2.1.2 引入角色環節。這是體現教師主導作用的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在分析教材、理解課程標準、了解學生知識水平的基礎上,要根據教學目標提出問題,
使學生明確將要“學什么”,并向學生提供有關的資料、教學媒體等,盡可能為學生創設身臨其境的氛圍和情境。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主體的角色,并向學習的主角發展。例如,在復習《南極洲》的教學中,首先,教師畫出南極洲代表性動物――企鵝,同時設問“企鵝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呢?這些特定的地理環境是如何形成的呢?”隨手畫出南極冰原、冰山、浮冰和科學考察船等,構成一幅“冰雪覆蓋”的南極景觀圖。然后,教師利用板書提出問題,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并帶著問題進入學習角色。
2.1.3 探究活動環節。這是體現學生主體地位、進行自主探究活動的環節,也是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信息交流的過程。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根據每一節課的教學具體內容或教材小欄目中的活動內容,采用靈活多變的形式,或直接提出問題,或利用地圖、表格、相關資料等,讓學生去探究、去討論,使學生充分活動起來,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讓他們在討論、爭論、交流中提高,在互學中得到發展。教師要走下講臺參與學生的探究活動,與學生們一起討論,及時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學習探究過程和方法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如何學習”。尤其是對于難度較大的理性知識,教師必須隨時加以點撥。
2.1.4 角色置換環節。這是繼探究活動環節之后,教師走下講臺,而學生們選出代表走上講臺以“小教師”的身份再現探究、討論結果、實現角色互換的環節。這樣可使學生增強自信心,提高表達和組織能力,并通過“講課”加深理解、記憶和強化所學知識。其形式可以是自問自答,或是提出問題,請下面的學生回答。如果回答不完整準確,這個學生可再推薦其他學生補充回答,相互配合,形成多點交互,直到“小教師”滿意、大多數學生認可為止。同時遇到疑難問題,“小教師”或其他學生可隨時向教師提問,教師以“學生”身份“回答”問題,使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得以巧妙地發揮。
2.1.5 評價歸納環節。這是以多種方式對學生所學新知識進行檢驗、強化、評價和歸納的環節。首先,可以采取小組競賽的形式。評價一般采取師生共同參與的形式?!靶〗處煛蓖瓿闪恕敖巧脫Q”的任務以后,將討論中的問題有選擇性地重新展示出來,各個小組分別搶答。經過師生共同評議,評出這節課的優勝組。對表現突出的學生可將其得分記入成績簿中,以示鼓勵。而對于回答不夠完整的學生,進行“補救”。其次,也可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采用搶答、對話、實踐活動等形式,達到鞏固強化的目的。最后,可以由“小教師”展示和解釋教師事先準備好的該課知識結構圖,完成本節課的總結,或由教師根據發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總結歸納,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完整、準確的認識,明確知識之間的聯系。
2.2 特點?!岸嘣印碧骄渴降乩碚n堂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緊緊圍繞著學生的學習狀態,采取靈活多變的措施而得到實施的。在學生學習的各個環節中,教師始終在觀察、指導學生的探究活動,啟發學生思維,并隨時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其主要特點如下:
2.2.1 重視課程的總體結構設計。該教學模式從教學整體出發,將教學總體設計落到實處,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給學生一個公平的展示自己的機會,使自身的潛能得以有效釋放,并逐一落實在每一節地理課之中。如呈現展示環節,學生可以自主進行探究活動,沒有教師束縛手腳。學生經過充分的準備,通過成功展示提高自學能力和表達能力,并可以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的樂趣與艱辛。這種教學模式為目前盛行的“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提供了可行之路,是一種大膽的創新。
2.2.2 融合傳統與現代教學模式的精華。本模式
在以學生為本的前提下,同時也重視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在每一個環節中都能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活動和教師的教學活動的互動關系。其中,“引入角色”與“評價歸納”環節,教師的主導作用得以充分發揮,繼承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勢。而在“探究活動”與“角色置換”環節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展現,教師則退居“二線”,吸收了現代教學模式的“亮點”,二者的有機結合恰是該模式的特色之處,是合理融合型的教學模式。
2.2.3 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F代教學思想重視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而“多元互動”模式五大環節中無不滲透這種思想,并使之得以實現。尤其在訓練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組織能力等方面更是煞費苦心,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將大有益處。
“多元互動’,探究式地理課堂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學習為本,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探究活動,抓住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課程、教材教法的一體化設計,既有較鮮明的理論色彩,又有較完整的教學體系,以形式多樣、學生和教師多元互動為特色,是值得探討的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
3.適度時候使用“活動化”地理課堂教學模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方法的選擇必須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是直接經驗不多,理解能力較低,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該時期正處于青春過渡的時期,心里充滿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織的矛盾。抽象思維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體形象作支柱,心理活動具有較大的可變性,這些心理特點和心理品質對我們實施地理教學提出了新要求。
所謂“活動化”是指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可活動的空間,讓學生個體、群體在活動的進行中形成對知識和經驗的感悟,并回歸現實生活,解釋客觀實際,內化成學生的知識結構,進而形成新的經驗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它由“設計方案―一展開討論一嘗試成功――回歸實際”四個環節構成。
3.1 設計方案一營造“活動舞臺”,教師幫助學生提出學案。
3.2 展開討論――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聯系實際進行小組討論。
3.3 嘗試成功――讓學生通過活動或在活動中自已體驗所經歷的學習過程的成敗,讓其享受成功的喜悅,或總結失敗的經驗。
3.4 回歸實際―降在活動過程中構建的知識體系內化后,解釋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并提出合理化建議或解決措施。這正是高考要求的探討論證地理事物的能力。
“活動化”的課堂教學模式要充分體現學生的活動,包括動手畫、動口說、動腦想。所設計的活動應符合客觀事實,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趣味性,能激發思維,產生靈感,加強合作學習。
4.分區、分國地理教學模式――教師指導下的自學。分區、分國地理一般是通過一個地區、一個國家自然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來展示區域地理概貌。如每一區域都一成不變地逐一講授,學生難免感到枯燥乏味,這是區域地理教學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呢?教師指導下的自學課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教師指導下的自學課,主要分以下幾步:
①閱讀教材;
②學生運用地理學基本思維方法分析教材,獨立整理筆記;
⑨教師檢查,針對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提示指導;
④請幾位同學把自己的筆記寫在黑板上,大家修改;
⑥學生進一步閱讀教材、修改筆記。
上述的步驟③和⑤,可根據不同學生的實情重復進行,最后全體學生整理出內容全面簡練、條理性強的筆記。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11B-023-02
區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是中學地理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學區域地理,需要讓學生學會整合地理要素,根據要素彼此間的關系、相互間的作用認知區域間的聯系,發現區域差異與特征,習得有用的地理知識。為有效提高高中地理中區域地理教學的效率,筆者認為區域地理的教學需要與有效教學模式相結合,而導學案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與教材為中心的地位,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能改進高中區域地理教學。
一、導學案教學模式概述
導學案教學模式是指教師遵循教學規律、以國家教育方針、課改理念為指導探索出的,能幫助指導學生學習,改善教學效果的一種模式。該模式在教學實踐中同時具備教師教案的功能和學生學案的作用,同時還具備以下特點:
(一)課內、課外相融合,重視知識的挖掘
導學案教學模式實現了多方面的課內外融合,首先是時間上的靈活性,能讓教師與學生高效利用課內外時間學習;其次是教學資源多樣性,能多方面收集、組合課內外的地理知識資源;第三是實現了課內固定知識與課外靈活知識的流通,充分將知識學習與生活實踐的運用相結合。
(二)“教”與“學”合一,突出“學”的地位
該模式平衡了教師與學生的地位,提倡“教師本位”與“學生本位”并存。教師在教學中從“教好”過渡到“導好”,不僅需要引導學生學會自學、自測與自省,同時還應最大程度地喚起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興趣。學生借助該模式,從“學會”轉變為“會學”,把握更多的學習主動權,充分利用地理思維,通過自身思考與實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獲得知識。
(三)學習過程與探究過程并行,重視提升學生探究能力
新課程改革倡導發展素質教育,倡導知識學以致用,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因此可將素質教育視為一種應用性教學。導學案教學模式以“發現-探究”式學習為主導,將教學內容包含于不同問題與案例中,讓學生通過逐步探究才能不斷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發現知識的本質,由此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導學案教學模式在區域地理教學中的優勢
當前的高中區域地理教學逐漸擺脫過去教學中對地理事物名稱、位置等要素的機械記憶,更注重加強地理區域要素間的聯系,注重引導學生認識因這些要素而產生的區域差異,樹立因地制宜與可持續發展的地理觀念。導學案教學模式在高中區域地理教學中有著自身的優勢。
(一)有效提升學生區域地理素養
區域地理教學應充分體現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素養這一教學理念,基于此,導學案教學模式為學生區域地理素養的形成提供了更為適宜的方式。教學中,教師以學生已有知識以及認知水平與能力為前提,以區域地理事物、現象以及問題為跳板,通過過程性學習實現學生知識的獲取、能力的提升和創造性思維的形成。
(二)廣泛發揮學生進行區域分析的主動性
導學案教學模式實現了教學中的“先學后教”,將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放到教師指導過程的前面,以地理區域中的問題或現象為背景,將結果寓于其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背景,依靠自身的認知能力,通過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或與他人互動學習來完成對區域知識的分析。
(三)充分激發學生區域地理學習興趣
區域地理教學以導學案教學模式為依托,讓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與協助者,在師生之間建立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為學生創造自由、活躍的學習環境。此外,該模式還將學習內容與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實際聯系,避免了傳統教學對學生情感的忽視,激活了學生對區域地理的學習興趣。
三、有效應用導學案教學模式的路徑
不同的教學理論從不同角度出發,對教學的有效性有著不同的認識和觀點。學習論認為教學的有效性體現在對學生有效學習的促進效果上;教育心理學提出學習應該是有意義地學習;教育學則認為教學應能促進學生的發展。以這些理論為基礎,我們從導學案的編寫及其使用兩個方面著手,對如何實現和提高導學案的有效性進行如下分析。
(一)設計與編制有效的導學案
首先,明確導學案設計理念與編寫原則。導學案設計理念的核心是實現師生教學的雙贏,包括師生互動、教與學的進步、教學過程科學性與興趣性的共存、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的共同發展。導學案編寫應遵循以下原則:自主性原則,在時間和空間充分的條件下,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來完成學習和發展任務;指導性原則,包含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指導,也包括在學習方法上的指導;動機性原則,導學案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差異性原則,以有差異、有梯度的導學案的設計適應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創新性原則,導學案的編寫要與社會生產相聯系,與學生生活緊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其次,充分了解參與教學的各要素。教師在編寫導學案時,需清晰認識課程標準、教材、習題冊以及導學案相互關系,杜絕對他人的導學案進行簡單復寫,避免復述教材內容或以習題集代替導學案。教師應鉆研課標,領會其精神;挖掘教材,理解教材編寫意圖;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能力,掌握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了解了各教學要素的基本條件,教師再從這些條件與現狀出發,編寫出符合學生認知需要、順應學生發展,并能最終高效完成教學任務的導學案。
最后,教師需明確導學案的內容設置以及要注意的問題。導學案的構成沒有硬性的規定,不同課型(新授課、復習課、習題課等)在內容設置上各有側重。以新授課為例,其導學案設置主要包含學習目標、學習重點與難點、課前預習、課堂導學、學習小結與評價、課后作業等。
1.學習目標是對學生學習方向的引導,讓學生知道學什么以及學到什么程度,具有可測性和指導性,教師要加強對課標、教材、學生的把握,防止出現學習目標設計缺乏規范性、檢測性與層次性等問題。
2.學習重難點是實現學生知識結構重組的關鍵,它的確立不僅需要依據學科特點和教材結構,還要考慮學生現有的與潛在的學習能力和思維空間,教師應在學生最近發展區內合理確定學習重難點,避免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或分散學生學習注意力。
3.課堂導學是導學案編寫的主體部分,教師編寫時應該從教學目標出發,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利用思路清晰、具有梯度的問題不斷激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獲取知識,要避免出現脫離教材、知識脫節、問題的選擇缺乏典型性等。
4.學習小結與評價主要起總結與反饋作用,旨在通過對知識的梳理與反思使學生知識體系化、結構化、立體化,評價應避免以偏概全、只注重終結性評價和評價主體的單一化。
5.課后作業的設置應避免題海戰術,而通過梯次和層次不同的習題鞏固基礎知識、提升能力,以滿足不同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學生的需求。
(二)合理使用導學案
首先,正確認識導學案的作用。在區域地理教學中,導學案的作用主要體現為輔助教師教學、引導學生自學、促進師生交流三個方面,其核心部分是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
實施導學案的目的是優化課堂,借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完善學生知識與能力。教師要增加對學情的調查與了解,在學生認知能力和思維水平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教師的引導作用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始終,首先要給學生明確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讓學生知道學生什么、注意什么;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要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點撥、答疑,還要幫助學生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實現組間交流,通過彼此間的質疑、答疑,激發學習興趣;在總結反饋中,要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完成對學習目標完成情況的自評與他評,教師還要及時做出補充,完善學習成果。
教師要改變過去以自己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更多從學生角度出發,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水平,在編制導學案時可以嘗試讓學生加入,在師生間形成對學習方式、探究方法、客觀規律的共性認識。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視為平等的參與主體,與學生進行對等的溝通和交流,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其次,明確使用導學案的主體。導學案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導思、導學、導做”,在學生認知與知識學習之間架設的橋梁。導學案作為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方案、學習材料和學習案例三者融合在一起的一個集合體,在操作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從學習方案角度出發,教師要將學習自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擁有更多的學習時間與空間。如在課前預習時,學生在有效的學習目標指引下,在明確學習重點與難點的前提下,通過自主學習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對于一些理解和認知較為困難的問題教師也不要急于給予幫助和指導,而應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討論和探究,讓學生有機會拓展思維空間,提升學習能力。課中的學習和課后的總結反饋同課前預習一樣,要突出學生借助導學案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并獲得知識、建構知識、評價學習成果的過程。
將導學案作為學習材料,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讓學生在擁有更多的自,并在自身知識與能力的基礎上能夠充分分析和應用所獲得的學習材料。
從學習案例角度出發,導學案將不同層次的問題寓于學習案例中,不僅可以提高問題實效性,還可以提高學習過程的探究性,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案例作為學生區域地理學習過程中的載體,教師可以通過引導讓學生發掘和拓展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案例,并用已學知識進行分析,完成知識從“習得”到“用得”的升華。
最后,實施導學案教學模式教學流程。教學流程簡單表示即學生自學、學生間合作學習、教師教學與反饋、鞏固與檢測。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導學案教學模式實施的前提,教師應提倡學生在課前自主預習后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困惑處再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加以解決,仍然解決不了的深層次問題通過教師的精講與點撥解決;同時,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判定所獲得知識準確性和科學性,鞏固與檢測學習成果完成教學活動,這一過程務必重視知識的遷移與應用。
【關鍵詞】高中地理;區域地理;教學模式;地圖;考點
高三地理主觀題解法知識精講根據近年問答題的設問,一般有以下類型:特征問題;成因問題;分布規律;評價問題;判斷問題;區位問題。地圖是地理學的語言,也是學生學習地理的必要工具。學生在中學地理課程的學習中,無時不刻不在與地圖打交道。從看圖到用圖到畫圖,要求逐漸提高,讓學生由易而難的進行練習,對讀圖能力的提高大有幫助。
一、地形圖與高中地理教學整合
在這一方面,是為了加強學生對地圖的理解,對各個區域地圖輪廓的掌握,在這里面要分為幾個階段來教學。地圖與地理是相互依存的,地圖是地理信息直觀化、形象化和具體化的表現手段,也是地理學科教學的重要工具。與其它學科相比,地理學科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運用圖表表達空間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聯系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這也奠定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地位,學好地圖用好地圖則也就成為學習地理的法寶。縱觀歷年地理高考試題,在客觀題上面,起碼有一大部分有相應的地圖與題目相適應。非客觀題方面每道題都有地圖,而且有的不僅僅是一個地圖,一道題就可以有多幅地圖與之配合。從命題看可以說是“無圖不成題”。這些都表明地圖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材需要掌握的圖:氣候圖,植被圖,洋流圖,全球大氣環流圖,板塊圖。在課外我們還要自己學習:中國地形圖,中國政區圖,中國鐵路圖,世界重要地形、重要國家、重要海峽等輪廓!老師在課堂上一定要讓學生養成一良好的用圖習慣;并經常對地理位置進行閱讀,地理位置包括地理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半球位置、經濟地理位置,時不時需要同學畫一畫,加深記憶。
二、高中區域地理知識點
區域地理的知識點很多,首先把亞洲劃分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非洲劃分為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歐洲西部和東部,北美洲和南美洲,澳大利亞,自然環境:首先要記憶每塊區域的位置范圍、輪廓、地形、山地、氣候特征、江湖;還有自然環境,經濟方面的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科技,資源,相鄰國家,交通,人口等方面的知識點。我們國家的地理知識點更是多且復雜,每個省的輪廓需要特殊記憶,即省會及位置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港澳是特別行政區;四大高原青藏(高寒),內蒙古(平坦),黃土(黃土),云貴(崎嶇);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江南丘陵,東南沿海丘陵;四大盆地:塔里木(最大),準噶爾(最北),柴達木(最高),四川盆地;我國的溫度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青藏高原高寒區等很多基本的考點。
三、區域地理的考查特點
考察對整塊區域的判定,即看到一塊區域的地圖,腦海中就能立馬反應出這塊區域的大致位置區域。然后進行設問,比如給你一條河流,根據經緯度判斷出它是在哪個洲、哪個國家、哪條河等一步一步地推算出。在地理的試題中,要根據所給地圖的所有信息來推斷,有些地圖上標識很明顯,如地圖上直接標出的經緯度,從這里,它不但標出地圖上的區域在哪里,還給了一個信息,就是方向。在沒有經緯度的部分政區圖、要注意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記(如湖泊、河流等)地圖、地理圖表、資料、文字說明等為“背景”。很多同學對這方面都會粗心,但是老師或者出題人喜歡在文字方面直接告訴一些信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設問,提出選擇和問答的相應要求。所以學生不僅要注意地圖,也要關注文字信息。區域地理還喜歡考察區域的比較與分析,特別是考察有些相似區域,比較是一種多層次、多形式的認識活動。如中國的遼東南工業區和德國的魯爾工業區之間的區位條件,即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氣象、資源、能源等自然方面的內容;衰落原因,即環境、能源、水源、結、新技術方面;新興發展,即產業調整,等方面的比較,這些資料在地圖、試圖、圖表、文字等方面的信息可能不會很全面,需要學生根據經驗作答。根據多年高考的試題分析,比較、分析的內容多為區域要素的比較、分析;區域特征的比較、分析;特征成因的比較、分析;區域差異的認定、比較與分析。
四、結論
高中區域地理的知識點很多,相比較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區域地理也是老師花費時間講解最多的,學生在這方面要多花時間弄懂每一塊區域,并了解每塊區域的特點,這方面有很多,如地形、氣候、水文等,老師也要深淺適度,應以課標為依據,難易有別,因材施教。這就需要教師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深入研究,認真進行教學設計,才能實現教學活動的高效率。
【參考文獻】
[1] 王君.《淺談如何構建有效的高中地理教學模式》[M].《2014年6月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2014年
【關鍵詞】高校商務英語 聽力教學 TEEP聽力測試
聽力技能是語言學習者四項基本技能之首。完整有效的聽力是語言輸出的基礎和前提。聽力理解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整個過程中不僅涉及到聽力技能也會有復雜的心理因素影響或干擾聽力理解的結果。因此聽力教學雖是語言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但仍是教學中的薄弱環節。目前內蒙古地區高校商務英語聽力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1.寫生的英語基礎較差,受不同方言的影響或去缺乏系統的語言基礎知識(語音、詞匯、句型、語法等)。語言基礎制約著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2.缺乏適合學生語言學習規律的教材。目前商務英語聽力教材種類有限,多為傳統的聽力教學教材。而傳統的聽力教材大多表現為內容陳舊過時,體裁和題材單一,缺乏真實性,內容多為經過加工的非真實語境下的語言,口頭語篇較少,使用周期過長。3.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教師反復使用傳統聽力教學模式,即放音――對答案――講解――再放音的模式。教學活動單一,機械化。而TEEP聽力測試所采用的材料均為真實語境下的學術報告。因此既可以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語言環境,同時也可以幫助教師培養學生多種聽力技能的形成。
一、TEEP聽力測試
TEEP (Test of English for Educational Purpose)考試是由英國Reading University應用語言學中心(COAL)設計的考試,旨在測試國外入學研究生的英語水平。TEEP聽力考試采用的是學術聽力理解(lecture comprehension)的形式。TEEP聽力考試通常會采用了一段約15-25分鐘長的學術報告材料。同時在考試要求中,考生還能得知這篇報告包括一個簡短的介紹和五個主要方面,考生在聽時須做筆記(包括數據),并在聽完報告后才能看試題。報告只放一遍??忌墓P記不會用來做評分標準。從選材來看,TEEP聽力考試歸于直接測試這一類。它所采用的材料為真實語境下的學術報告,因此可以達到測試學生在真實的交際環境下理解語言和利用語言行事的能力的目的。
二、TEEP聽力材料的特點
1.條理性強,結構清晰。TEEP聽力材料有較強的針對性、系統性。內容階段性銜接緊湊。內容有明顯的梯度性,有清晰的結構詞,語篇標記詞引導學生的聽力理解過程。學生可以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掌握聽力內容。
2.有較強的口語特色。TEEP聽力材料的演說通常以提綱為基礎,因此演講內容隨意、自然。并帶有很濃的口語特色,如自然語流中的音變現象如連讀、增音、省音、同化、重音、停頓、猶豫、節奏、等口語特征。
3.內容真實,科學。TEEP聽力材料多來自于科普類講座或演講。因此內容往往和某一些專業性的主題相關。所以內容上有較強的專業性及科學性。并時常會有大量的專有名詞或專業術語出現。
4.句型復雜多樣。TEEP聽力材料為了提高聽力材料的可聽性,演講內容中會交替使用到各種句型,包括短句、長句以及簡單句、復合句、并列句等。而這些復雜句型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到自己語言知識的薄弱點,從而針對性的加強自己的語言基礎知識。
三、TEEP聽力測試的應用性及適用性分析
筆者認為TEEP聽力測試模式可以被借鑒到商務英語聽力教學模式當中。其應用性及適用性分析如下:
1.真實的語言素材。TEEP聽力考試所選用的聽力材料均為真是語境下的學術講座,聽力材料語言自然、地道、符合真實的交際情景、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有密切的關聯。因此將真實的聽力材料引入到測試當中,從而可以培養學生處理真實語篇的能力。
2.培養學生多種聽力技能的形成。TEEP聽力材料的理解不同于一般會話的理解,因此會運用到多種英語聽力技能。通常學生在完成聽力理解的過程中會使用到如下幾種聽力技能。即:辨析報告主旨、確定段落關系、理解主題、記錄主要信息、從筆跡修復信息、理解關鍵詞、習慣報告的口語表達形式、辨析主要論證內容、推斷段落關系等技能。
3.提高筆記能力。筆記能力是聽力能力當中最難,也是提高最為緩慢的環節。而TEEP聽力考試的測試形式為在錄音結束后學生通過比較內容完成相應的問題。因此可以真正將聽與寫結合起來。同時對學生筆記的質和量都有相當高的要求。因此學生經過科學的培訓和引導后,可以逐漸有目的聽和快速和無歧義地完成筆記。并通過分析和歸納筆記內容順利完成設置問題。
4.強化學生的語篇分析能力。TEEP聽力測試可以啟發學生的語篇分析能力。學生需要從整體把握聽力材料。即對上下文的暗示、完整的意群、語段、語篇的內容和意義的整體領會。有效地從整體的角度去理解聽力材料的大意。最后獲取有效信息,并在聽和后綜合信息進行推理判斷、概括總結、通過單詞和句子的表層意思整體把握說話者的態度、意圖等。
四、結語
聽力是語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TEEP聽力測試采用真實的學術報告為聽力材料,培養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利用語言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長處可以用來彌補現階段內蒙古地區高校商務英語專業聽力教學方面存在的弊端,從而提升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精編導學案 精講展示課 關注細節 重在掌控
一、精編導學案
1.導學案編寫原則
面對一輪復習的夯基壓力,在導學案的編寫上以教材為模本,以課程標準為框架,以六中文科生的地理程度為背景。從一根根特征性的經線、緯線的定位,到一個個區域的位置。從宏觀的范圍,到微觀的區位優勢。從自然地理特征的氣候、地形、河流、洋流,到社會經濟特征下的交通、人口、勞動力、城市分布。編寫原則牢牢把握在突出細節,狠抓基礎上。
2.導學案的編寫層次
鑒于班級內部差異和年級內的班級差異,在具體編寫習題時,既不能為了學習吃力的學生和狠抓基礎的目的而放棄能力的鍛煉和提升,也不能單純為了拔高而摒棄掉基礎。所以在題目的設置上就注重層次性,由易到難,由熟悉的問題拓展到相似問題和相關問題。從前面的熟悉教材知識、地圖內容,到后面的填圖、定位,再到后面高考原題的鏈接。
二、自主學習課的掌握
1.不同課型的自主學習課上法不同
老師在上自主學習課之前一定要做好設計,自主學習課絕不是發下導學案,讓學生做這么簡單。
要根據所上課型的不同進行計劃。比如基礎復習課,讓學生自主學習40分鐘,只給5分鐘討論交流的時間,自己做時要求絕對安靜。如果是能力提升課,一般讓學生做25分鐘,剩余20分鐘,學生討論交流,可以在小組內,也可以在小組之間進行,最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歸結答題方法。
2.不同班級的自主學習課
高二年級有A班和B班之分,自主學習課在A班和B班的自主學習中,對A班的課堂,關注他們自主導學案上留白的部分,關注他們存在共性的問題,為未來的展示課預設問題,而對B班,我則不得不注重觀察學生是否在完成我布置的導學案,是否帶齊了課本、圖冊,有沒有趁討論聊閑天悄悄玩手機、看閑書,打瞌睡的。B類的三個班里也存在著很大差異,不得不在停下來解決某個小組問題的時候,不停關注其他組的動態。
3.調整自主學習課的長度
自主學習課一般為一課時,但當復習課內容多,知識點多,識圖難時,教師應該根據自己的課的難度和容量,適時適量調整自主學習課長度,比如在世界地理的地形、氣候、河流和湖泊自主學習課中,需要2個課時。就是放下進度,保證質量。教師要敢于調節,不要拘泥于形式。
三、展示課關注細節
1.展示課要敢于舍棄
學生在上展示課時,尤其是情景設置上,往往為了求新求奇而誤入歧途。一旦我在課下了解到這樣的情景設置,我就毅然舍棄,然后向學生解釋舍棄的原因,以絕后患。對于孩子們寫在后黑板上的各組問題,課前教師要提前加以甄別,對無價值和無意義的無效問題要告知學生,勇敢舍棄。
2.展示課到底誰來展示
展示課上難度大的問題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該提前預設,如果能夠做到,就不會在展示課上浪費時間,教師要自己做展示。而對于學生千方百計在參考書上得到的答案,在他展示后,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進行質疑,進行發問,一追到底,消滅這種為了答案而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知其果,更要知其因的學習習慣。
3.展示課上慎用表揚
教師總認為好的孩子是表揚出來的,這本身無可非議。但我要說的是表揚要慎重??偸浅缘降奶枪麜屓说刮缚?,所以教師要適度、適時的表揚,表揚不能泛濫。
四、課后的反思有利于師生的共同進步
1.教師課后反思的重要性
教師及時做出課后反思,及時發現自己在教學設計上的優缺點,有目的的對一些學生進行課下抽查,對知識點的框架順序及時進行調整。反思是必要的,尤其是教師對未來課堂的把握更為重要。
2.學生課后反思的重要性
CDIO項目驅動課程改革Flas制作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本位”,大力提倡并積極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在中職計算機課程教學中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依據姜大源教授的“職業教育的課程不再是靜態的學科體系的顯性理論知識的復制與再現,而是著眼于動態的行動體系的隱性知識的生成與構建”這一職教思想,一種貼近實際應用的教學模式——基于CDIO的項目驅動教學模式開始進入我們的視線。
一、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運作(Operate)4個單詞的縮寫,它以工程項目從研發到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工程,強調通過完成實際項目的全過程來學習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強調培養學生的理論和實踐聯系的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和協作能力,使學校培養的人才更符合企業的實際需要。是“做中學”和“基于項目的教育和學習”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達。
二、CDIO理念下的項目驅動教學法在計算機專業課中的應用
CDIO理念下的項目驅動教學法,是指應用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將計算機專業課程的內容融合到各個相關的實踐項目中,采取基于項目學習的教學模式整合課程內容,強化實驗、實訓過程。在計算機專業應用這種“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校內的學習階段就有機會接觸專業相關或相似的實際項目,積累實際工作經驗,熟悉應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在小組合作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人際溝通交流及創新能力,同時注重敬業精神等職業素質的培養。
三、CDIO理念下的項目驅動教學法在《Flas制作》課程中的應用
1.以項目為主軸開展課堂教學
在該課程教學中,我以本校創作的動畫宣傳短片《出門有車》作為教學項目來展開課堂教學。同時,結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崗位需求和生源情況,我將教材內容分為18個子項目:角色繪制、修改角色、角色上色、角色各轉面繪制、場景與透視、場景中的元素繪制、室外場景繪制及上色、室內場景繪制及上色、野外場景繪制及上色、逐幀動畫制作、元件動畫制作、鏡頭運動、引導線動畫、遮罩動畫、濾鏡與動畫、聲音添加和設置、片頭片尾制作和動畫合成。
整個授課過程分為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學生做背景知識鋪墊;第二階段,引出《出門有車》這一教學項目,并對項目進行分析和講解,讓學生在欣賞短片的同時了解大項目所需要完成的子項目;第三階段,學生模仿子項目,最終整合完成大項目。整個過程第三階段顯得尤為重要。
第三階段,是一個由FLASH繪圖工具及其他工具的使用到幀的使用,再從元件到圖層的使用、場景設置,插入聲音,再到動作腳本的設置等,再到項目整合這樣一個過程。這一階段中,我將項目里的知識點抽離出來,按由淺入深的原則進行知識點的排列,然后按項目的工序對各知識點進行綜合,這樣不僅讓學生“知其然”,更能達到“知其所以然”的水平。動畫部分是Flash最基礎的操作部分,我在講解這一部分時,要求學生把逐幀動畫、補間動畫、引導動畫和遮罩動畫的制作原理都掌握透徹。學生在模仿《出門有車》動畫短片中的動畫效果時,我采用由“點”到“面”的教學策略,讓學生的操作從局部開始進行,如一個圖形元件的制作、一個按鈕元件的制作、一個影片剪輯的制作,然后再擴展到一個場景的制作。與此同時,我結合工序的每一個環節確定實訓的內容、要求與目標,將每一個工序都以實訓任務書的形式下發,將實訓任務書的內容與教材相關知識相結合。這樣,整合后的知識結構既保證實訓的可行性,又提高實訓的有效性,這種以技能培訓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和最有效的手段,使學生掌握教材知識。
2.注重過程與技能的雙重評價
CDIO教學模式的評價,是以學生為中心,它是教學過程的一部分。學生是具有個體差異的人,評價允許異步發展,應該多元化;學生發展具有主動性,評價應調動學生積極參與,促進其學習與發展;學生發展需要外部推動,將評價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全過程,評價應成為激勵學生發展的手段。根據CDIO教學模式的特點,我實行“過程評價重職業素養”與“項目完成效果重職業技能”的雙重評價模式,這種評價模式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能為中心,淡化學生理論知識單純記憶式的評價,突出對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意、思路、技巧的評價。
3.課程實施所收到的效果
在《Flas制作》教學中,引入CDIO理念,既可以使學生參與課程目標的“構思-設計-實施-運作”,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主動的”完成學習任務,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團隊能力、創新能力,是中職計算機課程改革的又一有效途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好地完成了本課程的教學目的,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有效傳達和交流,真正全面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應用創新的能力,為教學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四、項目實施應注意的關鍵點
1.教學項目設計應扎根現實
在CDIO理念下的計算機專業課程項目化教學的關鍵是項目設計。項目的選取,應盡量聯系生活、學習、社會實際工程,在項目設計上,教師要站在學生角度考慮問題,從有利于學生理解、吸收的角度設計教學項目案例,而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教材上所羅列的全部知識為中心來設計。
2.教學項目實施應注重引導
有了教學項目后,教師應根據項目設計一個高效、合理的教學流程。另外,因為每個教學項目所涉及的內容和知識總是特定和有限的,教師應從知識點、項目的運用等方面對項目進行拓展,靈活地引導學生,使學生全面掌握相應知識和應用技能。
摘 要:本節課在設計上突顯“任務驅動式的合作探究”,通過設計不同的任務關卡,讓學生真正的親自動手,根據實驗現象對實驗數據分析,應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進行分析并歸納,找出規律,從而自己得出結論,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作為知識的引導者適當、適時地給學生邏輯思維的點撥,體現新課程改革課堂特點。
關鍵詞:任務驅動,摩擦力,影響因素,實驗探究
探究性學習的目的是使學生真正參與探究過程,從過程中獲取具體經驗和方法訓練?!叭蝿镇寗印卑褜W生的學習活動與任務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目標十分明確。這樣學生就擁有學習的主動權,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因此,本節課以摩擦力第1課時教學設計為例,通過設計四個不同層次的任務關卡,引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標準中對摩擦力的表述是“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了解摩擦力”。本節教材中摩擦力的測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識和彈簧測力計的具體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識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具體應用。通過學習本節教材的知識,能提高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摩擦力是如何產生;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摩擦的利、弊,培養學生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培養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通過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影響因素,培養實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和精神;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實驗,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素質和團隊意識
3、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教材的重點是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難點是實驗的操作(讓彈簧測力計拉動物塊勻速運動)及改進實驗裝置。
二、教法和學法
1、教法:教師模擬科學家解決問題的思路,使學生體驗科學家的探究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點撥、引導,發揮輔助和主導作用。
2、學法: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多角度、多層面的師生間、生生間信息交流,每個學生都發揮各自的優勢,獲得良好的發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約3分鐘)
1、開展游戲、激發興趣
相互交錯疊壓在一起的兩本書,讓兩名同學把它們分開,容易將他們分開嗎?這是為什么?播放剪輯視頻《快樂大本營》中“啊啊啊啊科學實驗站”兩本書交錯疊在一起蕩秋千的環節。播放結束后,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與同學們分享。
設計意圖:在學生錯誤的預判中調動學生學習的愿望,讓他們的思維動起來、激發求知欲,積極參與思考討論。
2、走進生活、問題導入
聯系生活中常見的現象:(1)春天雨水連綿,有些路面長蘚苔,這樣的路好走嗎?(2)洗澡時用的搓澡巾,為什么它的表面非常粗糙?(3)用力推一個大木箱,為什么有時候會推不動?在加大力氣后,當木箱動起來時,人有時候會向前跌倒?(4)現有釘鞋、跑鞋、平底鞋、棉鞋、溜冰鞋各一雙.如果你要參加一百米的賽跑,你會選哪一雙鞋呢?如果你要去溜冰你又會如何選擇呢?為什么要作這種選擇?學生結合各自的生活經驗,自由發表意見。
設計意圖:結合日常生活經驗,提出摩擦的問題,目的就是創設問題情境,觸發學生對摩擦力的關注。
(二)新課學習
1、交流體驗,生成問題(約5分鐘)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不用力推,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通過親身感受摩擦力,生成問題:
(1)什么是摩擦力?(2)摩擦力產生的條件?(3)摩擦力的方向?(4)摩擦力的種類?(5)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與哪些因素無關?(6)不同摩擦力的特點是否一樣?等等。針對學生生成的問題,按一定的順序板書出來,引導學生交流討論,自己建構摩擦力相關的概念,定性了解靜摩擦和滑動摩擦的異同點。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讓學生充分體驗物體在不同運動狀態時的摩擦力情況,以及摩擦力的方向。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生成更多的問題,也更好為學生提供一個非常豐富的信息交流平臺。
2、任務驅動、合作探究(約為20分鐘)
我們要做摩擦力有關方面的探究,該如何進行呢?把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闖關形式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關卡一:(1)想研究摩擦力的特征,首先必須能測出摩擦力的大小,如何測量呢?
(2)猜測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那些因素有關系?生活中你有這方面的經驗支持嗎?
比如推動一張課桌比推動一張講臺容易,猜想摩擦力可能與有關;
在冰面上行走比在平時的路面上行走困難,猜想摩擦力可能與有關;
賽車的輪胎很寬,猜想摩擦力可能與 有關;
學生交流討論測量摩擦力大小及探究摩擦力影響因素的方案,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實驗,從數據中歸納總結出規律。
探究活動: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關卡二:[小組討論]
如何利用現有器材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如何利用現有器材改變物體對接觸面接觸面壓力的大???
如何利用現有器材改變物體物體接觸面的面積的大???
[設計]
研究一個物理量可能同時與幾個因素有關時,應該采用 方法來研究。
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時應控制 不變,利用 和 來改變接觸面粗糙程度。
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接觸面壓力大小的關系時應控制 不變,通過改變 來改變物體對接觸面接觸面壓力的大小。
關卡三:[小組實驗]
如圖為探究改變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實驗裝置,圖中表示用同一長方體木塊做四次實驗,其中甲和丙為同一水平木板表面,乙和丁為同一水平棉布表面。
在這個探究實驗中,你覺得小明在操作中應注意的問題是___。
關卡四:[小組總結]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 大小、有關;與接觸面的面積的大小、速度的大?。诮佑|面不變的情況下,壓力,摩擦力越大.在壓力不變的情況下,接觸面越 ,摩擦力越大.在一定范圍內,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大小。
設計意圖:設置不同問題,學生以闖關形式通過不同問題,增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自主設計探究方案、體驗探究過程,突出本節課的重點,解決問題難點。
3、交流展示、提升體驗[
教師注意引領學生展示小組討論成果,補充完善規律,并輔之多媒體出示實驗細節和結論(小組學生代表匯報研究成果,組間補充完善);讓學生不斷加大力氣推自己的課桌,體驗靜摩擦到滑動摩擦的變化,感受最大靜摩擦力略大于滑動摩擦力。
設計意圖:在這讓學生自己展示,目的是再次為學生們提供交流平臺,在學生已有的能力基礎上,提升體驗,特別是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大小的關系。
(三)檢測反饋、拓展延伸(約6分鐘)
1.回顧剛上課時的游戲,解釋游戲完成的原因。
2.回想該實驗的操作過程,你認為該設計有什么不足?如何改進?(畫出改進后的示意圖)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讓學生不僅明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與技能方法,而且還可以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完善學生新知建構。
(四)課堂小結(約2分鐘)
(五)當堂檢測(約4分鐘)
練習:在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實驗中,用彈簧測力計拉放在水平木板上的一個物體,物體沒有被拉動,此時物體與木板之間 (選填“有”“無”)摩擦;若物體被拉著勻速滑動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2.5N,此時物體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是 ,這個摩擦力叫做。
(六)課后作業
觀察自行車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分別是采用什么辦法來增大或減小它們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使課堂教學得以延續。拓展的問題來自生活實際,讓學生明白物理學習的重要性,物理問題源于生活,解決問題就是服務于生活,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教學反思
探究式課堂教學并非一帆風順,課堂越開放,可能遇到的棘手問題就越多。如何應對這些問題,特別是及時分清突發問題對本課的教學價值,調整教學策略,這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如何變干擾為資源,捕捉學生的閃光點是物理教學的永恒課題。
參考文獻:
李日蘭,優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學設計[J],中學教學參考: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