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1 16:38:46
序論:在您撰寫經濟學的好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激發 地理 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5-0133-01
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教師不僅要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地理的重要意義,而且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活動本身產生愉快的情緒。所以,教師必須努力創造產生積極情感的條件,才能激發學生學好地理的興趣。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1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使學生學會思考
在課堂教學中,有目的地設問,創設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意識傾向,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這樣使學生融入其中觀察思考,并對有關問題進行判斷、選擇、評價,以得出最佳答案。在這一過程中,還使學生學會了思考,學會了探究問題,地理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比如,教學“黃河”這一節內容時,為了分析黃河為什么會成為“地上河”,可讓學生看黃河流域圖、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圖、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圖和黃河“地上河”景觀圖及視頻,讓學生對該區域有直觀的印象,然后老師再逐一設問:黃河流經的中下游地勢、河床、水流有什么特點?黃河為什么會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學生思考并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后,黃河為什么會成為“地上河”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樣,集趣味性和知識性于一體,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 營造平等、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輕松學習
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之中,學生才會有人格的自由和舒展、思維的活躍與激蕩。只有始終保持與學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真誠地對待學生,才利于充分調動師生合作交流的積極性,才能贏得學生的信賴,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學其知。地理教師在教學活動上要鼓勵學生多一點思考,少一點膽怯,鼓勵學生別出心裁,不斷創新,敢于發表不同意見。常用商量的口吻提問,以激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創造。面對學生的發言,總是相信和尊重學生的每一點發現,每一個見解,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參與意識。老師要善于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為學生的點滴進步喝彩加油。尤其是對學困生應付出更多的關愛,一視同仁,多表揚,少批評,讓他們得到表揚的機會,享受到取得成績的喜悅,使他們體會到自己不是“被遺忘的角落”。
3 重視發展自主獲取新知識以及交流、合作能力,使學生主動求知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體驗到的最大快樂莫過于自己發現問題,以及經過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如開展的“分組導學”課上,通過老師必要的指導,適當的點撥,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交流合作,信息互通,自主學習,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給學生多一些思考的時間,多一次表現的機會,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問題,老師絕不包辦代替,而是積極引導,盡量讓學生總結、歸納,讓學生經歷自主學習的全過程,多體驗一些成功的快樂。
4 運用多媒體技術,使教學生動形象
多媒w技術不但能使地理教學具有圖、文、聲、像、影并茂的特點,而且可創造一個多角度,多層次的立體化地理教學信息空間,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令教學直觀生動,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如在講“長江”這一節時,可運用多媒體投放長江水系圖,老師講到長江的發源地、長度、注入海洋、干流流經省區,上、中、下游的劃分等地方時讓其閃爍,這樣使學生觀察方便,記憶容易。又如講“印度農產品的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這一知識點時,可將印度的農作物用計算機制成形式各異的“卡通”式農作物,點擊任何一個“卡通”,就可聽見該“卡通”描述自身的“生活環境”(即“家”)的聲音,并安排幾個小“卡通”找不到“家”,請學生幫他們找到“家”。這樣就強化了記憶,突出了教學重點。
5 兼顧其他學科,使課堂充滿趣味
在教學中,發揮詩詞、歌曲、趣聞的激興作用,將語文中優美的詩詞引入,將音樂課中動聽的歌曲引入,將歷史等學科中的奇聞軼事引入,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講梅雨天氣時用“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贊美桂林山水用“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另外,課堂引入歌曲,既可活躍氣氛,又達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如講我國的民族時,讓學生聽《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講新疆時,讓學生聽《掀起你的蓋頭來》;講歐洲多瑙河時,讓學生聽《藍色多瑙河》,這時學生自然就意識到這堂課講的知識內容,注意力更集中,更樂學、愿學。
6 開展地理課外活動,使學生體驗過程
從短期經濟運行看。2016年中國經濟從經濟增長、貨幣供應量、物價水平等幾個核心指標看,仍處于高增長和低通脹的最佳組合狀態。對這個判斷,有幾個問題可能會引起爭議。
第一是對經濟增長態勢的看法。2016年經濟增長6.7%,到底是高還是低?從中國經濟自身縱向對比,與過去7%的年增長目標和高于7%的年實際增長率對比,2016年的經濟增長是處于較低水平狀態。但這種簡單的樸素對比未必科學,對這個問題應科學地判斷。判斷一個增長率是否適度,不是簡單地看其數值的高低,而是要根據產出缺口(output gap)來進行評估:高增長率有可能預示經濟過熱,資源緊張;低增長率有可能預示經濟過冷,資源閑置。通過一些經濟指標綜合判斷,2016年中國的產出缺口逐步縮小,經濟處于趨優的增長態勢。中國經濟總量早已穩居世界第二,在基數繼續快速擴大的情況下,經濟增勢放緩完全符合規律。就是2016年這個放緩的增長率,與世界一些經濟大國比較,仍處于鶴立雞群的狀態。因此,從產出缺口揭示的資源利用水平和全球經濟增長對比看,說中國經濟仍處于中高位增長,是無須質疑的。
第二是對貨幣供應量的看法。近年來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一度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這導致貨幣供應量的大幅增加。在經濟總量達五六十萬億元的情況下,貨幣供應量早已超百萬億元,貨幣供應總量幾近經濟總量的一倍,于是人們驚呼:貨幣供應量太多了,銀行流動性過剩,錢多了不值錢了。從絕對數量看貨幣供應量的多少,似帶有較濃的感彩,應找一個科學的參照物。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判斷貨幣供應量的多少,一般用物價和利率這兩個指標較為合理。但這兩個指標也使人們感到茫然,那么我們接下來再看這兩個方面。
第三是對物價的看法。在宏觀經濟中考察物價,一般用消費物價指數(CPI)的變化來度量。2016年中國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處于國際上典型的低通脹狀態。世界上許多國家中央銀行貨幣政策采取通貨膨脹目標制,將通脹的控制目標一般定在消費物價上漲2%以內。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對物價的感受要比統計數據所反映的強烈。教育、醫療、娛樂、蔬菜和食品價格以及房價不同程度的上漲,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人們對物價基本穩定的感受。實際上,近年來的物價有漲有跌,跌得較多的是家用電器、計算機、通信、汽車、電視機等。統計的物價水平和感受的物價水平兩者之間的差異,實際上反映了消費結構變化對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這種消費結構的變化目前還處于量變的階段,一旦深化為質變,則應通過改變核算制度予以準確反映。因此,對物價的判斷,統計的沒錯,人們感受的也沒錯,問題的關鍵是目前還未到從量變到質變進而影響宏觀政策決策的階段。
第四是對利率的看法。利率是中央銀行進行貨幣政策操作的重要價格型工具,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取得決定性進展,利率的市場彈性正在逐步擴大。現存的主要問題是,官方利率與市場利率出現方向性的背離,利率對資金供求關系的反映出現不同的信號,這增加了對形勢和政策的把控難度。2016年中央銀行確定的基準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低于2%,貸款利率低于5%,扣除物價因素影響后的實際利率,存款利率為負數,貸款利率約在2%左右,已屬典型的低利率。但與此同時,具有市場利率屬性的民間借貸利率,一般在三分以上,常見的在四五分,有的甚至更高,趨勢還在繼續上揚,已屬典型的高利貸。官方利率反映貨幣供應量寬松,資金充裕;而市場利率反映貨幣供應量偏緊,資金短缺。是什么原因造成金融市場上的這種強烈反差呢?是貨幣需求問題,還是貨幣供應問題,亦或是貨幣的傳導機制問題,人們在茫然的同時,紛紛指向資金脫實向虛。
五是對資金脫實向虛的看法。所謂資金脫實向虛,一般是指在貨幣寬松,銀行流動性充裕的情況下,銀行有錢也不貸給實體經濟企業,而將這些富裕的資金投向同業往來或融資票據,通過同業之間融資產品的利差或費差來獲取豐厚利潤。在實體經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大環境下,人們將這種金融同業之間的大量資金運用,斥之為資金脫離實體經濟,在金融這個虛擬經濟圈中自我循環周轉。更有人將這種金融同業之間的大量資金運用,斥之為資金脫實向虛的“空轉”!
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這個理念在中國這樣一個需要實業立國的大國環境下,在任何時候政治上都是正確的。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是否意味著應把所有的資金均投向實體經濟企業才對呢?也不盡然。因為在金融深化的過程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是相伴而生的。針對實體經濟而言,金融提供的是貨幣的流通手段與支付手段;針對現代虛擬經濟而言,金融提供的是貨幣的儲藏手段;而且,在貨幣的價值尺度這個功能上,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在市場定價上具有相互比對驗證的機理。因此,對虛擬經濟也應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前述貨幣供應量的增加,若與經濟增長和物價對比,2016年廣義貨幣(M2)增長超過11%,顯得偏多。但考慮虛擬經濟吸納的具有財富儲藏功能的以各種金融投資形式存在的大量貨幣,以及物價水平的低位穩定,應該說當前的貨幣供應量是基本適度的。虛擬經濟在本質上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
以上從短期經濟運行角度,考察了人們頗有爭議的五個問題。認識這些問題,有些具有穩定的核算基礎,相對來講容易辨清;有些核算基礎欠缺,增加了認識的難度。有些經濟現象似乎符合經濟學原理,容易形成共識;有些經濟現象由于其本身的復雜性,用經濟學原理很難解釋,容易形成分歧。
若我把眼光放得更宏觀和更長遠一些,則對問題的認識有可能更深入。從中長期經濟發展看,經濟增長的動力,根據一些經典經濟學家的研究結論,來自大規模的經濟結構調整。這個結論正適應中國現階段的經濟運行。不論我們感知與否,也不論我們承認與否,中國經濟現正處于深度的結構調整之中。
首先,人們的消費結構正在進行深度調整。隨著改革開放和信息技術的進步,人們的消費觀念、消費習慣和消費行為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眾化和多元化并存,一些新興的消費方式,既帶來了經濟的活力,也帶來了經濟核算和經濟管理的難度。這導致一些經濟活動很難用傳統的經濟學原理來解釋,經濟理論的創新趕不上經濟實踐的創新,增加了人們認識問題的難度。
其次,就業結構在持續發生重大改變。我國的就業統計目前只包括城鎮正式在編職工,對于農民、進城的農民工和大量的非編制職工,目前就業統計核算并未覆蓋。過去是靠單位安排工作,現在是找工作,除公職有編制約束外,大量的自由擇業和自謀職業者,已成為主要的勞動生力軍。而且,除了法律禁用童工外,除了公職單位有到齡退休的約束外,大量非公職單位,自愿就業、自愿退休或退休返聘已成常態。這種就業結構的變化,既對消費有影響,也對產業發展有影響。
再次,產業結構也正面臨艱苦的調整。將粗放經濟轉化為集約經濟,將低端產品轉化為高端品牌,將低附加值的產業轉化為高附加值的產業,將排污產業轉化為綠色產業,將短線拉長,將長線壓短,這些均是當前中國產業結構調整面臨的重大挑戰。可喜的是,當前在傳統產業面臨困境、舉步維艱的時刻,一些借助科技進步成長起來的新型產業,正逐步擴大市場份額和增強市場競爭力。
關鍵詞:出生人口性別比;男女平等;性別偏好;性別經濟學;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C92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3)04-0036-05
一、引言
出生人口性別比(Sex Ratio at Birth, SRB)是指在一定人口規模下平均出生100個女嬰的同時對應出生的男嬰數,反映的是嬰兒出生時男嬰與女嬰數量上的比例關系。出生人口性別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預測經濟和社會的未來發展趨勢,是衡量人口結構的重要指標。
根據近百年來世界各國人口的經驗數值,正常的出生人口性別比應在103―107之間波動,也就是說,每出生100名女嬰應該對應出生103-107名男嬰。這是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各個年齡男性的死亡率都會略高于女性。出生時男嬰數量略多,之后每個年齡男性的死亡也略多,這樣到達性成熟期,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就達到了1:1的比例。相比較正常取值范圍,出生人口性別比如果超過107就被稱作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1]劉爽(2009)利用《聯合國人口年鑒》“出生統計專輯”,對所提供的部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出生人口數據進行了計算,發現在20世紀80、90年代,在數據可獲得并被統計的62個國家和地區中,絕大多數的平均出生人口性別比都處于103-107的范圍內,它們占到全部被統計國家和地區總數的約92%。其中,又以平均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5的國家和地區最多,占到總數的46.8% 。偏離103-107的只是極個別國家。并且這種偏離也是有高有低。[2]宋健、金益基(2009)進一步分析了本世紀初期的出生人口性別比數據,在能夠獲得數據的全世界2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出生人口性別比恰好為105的國家和地區占所有國家和地區總數的比例2000年為48.0%,2002年為45.2%,2003年為47.1%,2005年為42.6%。世界平均出生人口性別比2000年、2002年和2003年均為105,2005年為106。僅有個別國家的出生人口性別比低于100,如位于拉丁美洲的開曼群島2000年和2002年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均為86、位于北大西洋西部的百慕大群島2002年的出生人口性別比為94;出生人口性別比高于110的國家也不多,僅有位于亞洲的中國、韓國和位于西太平洋的關島等寥寥幾個國家和地區。[3]
從時間上看,我國從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開始發現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為108.47;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時,顯示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1.3;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出生人口性別比達到116.9;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高達118.06(詳見表1)。從空間上看,1982年時全國大部分省份的出生人口性別比比較正常,基本維持在103-109之間,只有4個省份高于110;2000年時全國大部分省份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有17個省份在110-120之間,有7個省份高于121以上;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有15個省份出生人口性別比在115以上(詳見表2)。從城鄉分布上看,我國農村、城鎮和城市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均失衡,農村高于城市。根據國務院組織開展的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的估計和預測,到2020年,我國20-45歲的男性人數將比女性多3000萬人左右。[4]可以說,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最為嚴重、持續時間最長的國家,無論是東部還是西部,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面臨著解決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問題。[5]
二、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與男孩性別偏好
從所收集的國內外文獻看,影響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因素,大體可以分為三大類:一類是人口學因素,如種族、家庭規模、父母年齡、出生孩次以及第一個孩子的性別等;第二類是社會經濟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文化傳統、城鄉差異等;第三類是自然生物因素,包括環境因素、哺乳情況等。這三類中,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比自然生物因素的影響要復雜深刻得多。而在經濟社會和文化因素中,對于出生人口性別比產生著直接和最顯著影響的就是夫婦生育行為中的“性別偏好”。
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我國的人口變動不僅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民族未來,而且對于全球的人口形勢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當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出現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現象時,就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一些學者對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與性別偏好的關系進行了研究。顧寶昌和羅伊(Gu B和Roy K)(1995)參照東亞其他地區的情況分析了我國的出生人口性別比異?,F象后認為,失常的出生人口性別比是一種新的人口趨勢,它平衡著生育率急劇下降國家的父母對性別偏好的渴望和小家庭的要求。[6]鮑思頓、顧寶昌等(Poston JR,Gu,Liu和McDanie)(1997)通過對男孩偏好和我國分省出生人口性別比進行的分析,證明了男孩偏好與出生人口性別比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7]
國內學者對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原因進行了多角度研究,深入論證了男孩偏好是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主要原因。比如,穆光宗、陳俊杰(1996)通過對中國農民生育需求的層次結構研究,認為性別偏好在中國農民生育觀念和生育行為中具有核心地位。[8]李南、菲爾德曼、李樹茁等(1999),通過研究發現,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的上升,不僅是由于生育率下降導致性別選擇壓力的上升,而且也部分是由于性別偏好的增強所致,“男孩偏好似乎在低生育人口中對出生人口性別比起關鍵作用?!盵9]李冬莉(2001)則將傳統家庭制度中的父權、父居和父系作為分析框架,通過對不同地區的實地調查,說明了地區經濟發展對婦女地位和性別偏好產生了不同影響:在經濟有一定的發展但性別分工對婦女更加不利的地區,傳統家庭制度被保留,性別偏好很強;而在經濟獲得高速發展的一些地區,婦女收入的增加使其家庭地位得到很大提高,隨著家庭制度的變遷,性別偏好逐步弱化。[10]可以說我國絕大多數學者、政府的管理者和社會大眾都認同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偏高,根本性的內在動因是現實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下依舊強烈的生育男孩偏好。[11]正是夫婦的微觀生育性別選擇帶來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這一宏觀人口后果。
三、男孩性別偏好的經濟和社會根源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我國生育觀中的男孩偏好表面看起來是一種文化習俗,其根本原因還是現實生活中男性的價值高于女性,女性在學習、就業、收入等方面仍受到歧視,女性的社會地位還沒有根本性的提高。正如米德?凱恩所指出的那樣:“男孩偏好實質是婦女地位低下,即婦女在經濟上對男性的依賴造成的,而婦女依賴于男性實際上存在于一個社會性的制度結構層面上,即勞動的性別分工、勞動力市場的構成、繼承制度、宗教習俗、婚姻和家庭規則等?!盵12] 男孩偏好的經濟社會根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孩子效用的性別差異。最早對孩子效用進行探索的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萊賓斯坦(H.Leibenstein),他在1954年和1957年相繼出版了《經濟-人口發展理論》和《經濟落后與經濟增長》兩部著作,闡述了家庭規??梢酝ㄟ^父母對孩子取舍的決策來實現的思想,并提出了邊際孩子的合理決策理論,開創了微觀人口經濟學研究的時代。[13]隨后,另一位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貝克爾(G.Becker)于1960年發表了《生育率的經濟分析》,對家庭人口的生育行為和決策進行分析,詳細論述了子女的成本―效用理論和數量質量替論。[14]他們認為,人們生育決策主要跟男孩與女孩在現實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有關,即跟男孩與女孩發揮的效用有關。劉鴻雁、顧寶昌(1998)通過在皖北地區進行的性別偏好調查發現,男孩的主要效用還是以傳宗接代為主,其次才是養兒防老,接下來才是提供勞動力;而女孩的主要作用是體現在精神需求上。[15] 由于男孩和女孩存在著不同的效用,就表現出人們對不同性別子女效用期待不同和普遍偏好男孩這一癥結。另外,加上我國傳統的男娶女嫁的婚姻模式,進一步擴大了男孩和女孩給父母帶來的經濟效應的差距,預示著生養男孩就將在經濟上給家庭帶來更高的經濟效應,強化了對男孩的偏好。
2.就業的性別差異。按照性別劃分,勞動力可以劃分為男性勞動力和女性勞動力。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指出,勞動力的最初性別分工是由于家庭財富的增長,勞動力不足以滿足家庭生產和交換的需要,家庭制度從母系氏族逐漸過渡到父權制,男性逐漸成為承擔生產活動的主要勞動力,女性則成為承擔家務活動的主要勞動力。[16]在勞動力市場和非勞動力市場中,都存在著勞動力的性別分工,男性和女性勞動力在市場參與率、就業率、兼職率和行業職位選擇等方面有著很大的差別。根據我國2010年《勞動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我國總人口中的男女比例分別為51.4%和48.6%,但是就業比率上女性要遠遠低于男性,城鎮就業人口中女性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37.2%,明顯低于男性就業率,并且低于女性的自然人口比(詳見表3)。從勞動參與率(勞動參與率=勞動力/勞動適齡人口×100%)來看,我國女性勞動參與率雖然明顯高于其它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但長期以來一直低于我國男性勞動參與率(詳見表4)。①
3.行業和職位的性別差異。大量的經濟學研究表明,各種原因使得女性在職場上難以獲得與男性公平競爭的機會,存在性別隔離現象。②無論是在哪一個時代,勞動人口中的性別隔離始終是深深扎根于性別分工中的一個普遍現象,這種隔離現象發生在行業、職業內部或之間,并最終導致了男女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的差異。性別隔離現象也存在于我國的勞動力市場。根據我國職業劃分原則,共有73類職業,其中1-5類為管理人員,6-23類為專業技術人員,24-27類為辦事人員,28-36類為商業、服務業員工,37-42類為農、林、牧、漁業勞動者,43-73類為產業工人。李春玲(2009)統計了我國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05年的女性就業者在這73類職業中的百分比,詳細觀察了職業性別隔離的現狀及其變化趨勢,發現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女性在管理人員職業中的比例雖存有明顯上升,但比重仍然很低,管理人員職業依舊是一個以男性為主導的職業(詳見表5)。[17]
4.工作期限的性別差異。在建國初期,我國政府制定了《勞動保險條例》,規定女干部、女工人50歲可以享受離、退休待遇,而男職工、男干部一律60歲離、退休。有差別的退休年齡規定主要是考慮當時很多職業都是以體力勞動為主,女性較難勝任,因此具有一定合理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現了很多以腦力勞動為主的職業,女性生育數量減少、家務逐步社會化,并且女性的預期壽命長于男性,這一變化趨勢要求在退休年齡方面作出新的變革。雖然我國關于男女退休年齡的政策不斷調整,但男女實行不同退休年齡的現狀至今沒有改變。工作期限的差異,直接帶來工資水平的差異。彭希哲(2003)通過計算考察男女由于退休年齡差異而導致的實際工資收入水平的差異。他假定男女青年22歲畢業后開始工作,并有相同的起始工資1000元/月,以后每工作一年工資增長3%;同時還假定不存在就業和職務提升中的性別歧視。通過計算,他發現按照現行的退休制度,男性在60歲退休,女性在55歲退休。那么,男性退休工資為2985.2元,而女性為2575.1元,比男性少13.7%。 [18]
5.收入的性別差異。王忠(2011)認為,收入是個體社會經濟地位的基礎,收入的性別差異直接影響到女性的生存與發展。[19]對于女性來說,收入的增加會提高她們在家庭決策中的影響力,有利于資源在家庭內部進行重新分配,有利于女性自主選擇生育計劃(如降低生育率和提高生育質量),并有助于提高子女的人力資本水平。從家庭的角度看,較高程度的性別收入平等對家庭的形成和穩定有有利的影響,并有利于家庭的功能實施和福利改善。從宏觀的角度看,性別收入公平影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和社會和諧穩定。性別收入差異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是國內外學者十分關注的領域。貝克爾(1985)的研究表明,當假設男女勞動力是完全替代時,對女性在經濟上的歧視不僅損害女性的經濟利益,而且還會降低企業的經營收益,并由此而導致投入減少與經濟增長速度放慢。發達國家對性別收入差異的研究非常多,而我國對相關領域進行的研究并不豐富。[20]葛玉好(2007)發現,女性在工作經驗回報率和工作經驗年限分布等方面都處于劣勢地位。[21]李實和馬欣欣(2006)用1988年和1995年兩年的城市家庭收入調查數據分析了我國城鎮職工收入的性別差異,發現雖然政府主張男女同工同酬,反對歧視女性,但是現實中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現象很普遍,即使從事相同的職業,女性的工資都低于男性(詳見表6)。[22]第二期中國婦女地位抽樣調查也表明了這一事實:1999年城鎮在業女性包括各種收入在內的年均收入為7409.7元,僅及男性收入的70.1%,并且差距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男女兩性的收入差距比1990年擴大了7.4個百分點。[23]
6.養老支持預期的性別差異。特別是在我國廣大的農村,生產力水平低,農民必須依靠生育男孩來承擔繁重的體力勞動,家庭對男性勞動力有著現實需求。同時,由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健全,生老病死要依靠家庭,現實需要“養兒防老”。城鄉居民生育意愿調查表明,有30.16%的農民主要出于“養兒防老”的目的而生育(詳見表7)。“養兒防老”既是一種養老方式,更是一種經濟利益。[24]盡管現實中,子女(主要是兒子)對父母的贍養大多是低標準的,但是兒子確實起到了老年保險的作用,當父母年老有急需時,兒子不可能坐視不救。[25]徐勤(1996)通過對保定市老年人家庭代際關系的調查發現,在經濟方面,兒子與女兒的支持比例接近,但兒子的人均支持量、支持總量及父母的人均獲得量均明顯高于女兒,養老功能向兒子傾斜。[26]宋璐、李樹茁(2011)通過對成年子女代際支持的性別分工模式研究發現,女兒對父母的經濟支持隨著父母的年齡增加而下降,而兒子對不同年齡的老年父母的經濟幫助相對平衡;兒子提供的生活照料超過女兒,且這種性別差異隨著父母年齡的增長逐漸明顯。[27]另外,在一些家庭內,家庭的經濟收入大部分歸男性支配,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是男的說了算,女性沒有發言和支配金錢的權利,較低的家庭經濟地位限制了女性贍養自己父母的能力。因此,在一些農民的意識中,“養兒防老”的觀念還是主流,生男孩就意味著生活有保障,養老沒有后顧之憂。[28]
四、解決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的途徑
認清兩性不平等的現實及其背后深層次的經濟社會根源,切實提高女性的社會性別地位,是解決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的根本途徑。因此,需要倡導社會性別平等理念,完善政策體系,加強制度建設,提升女性地位,促進兩性平等與和諧發展。
1.實施性別主流戰略(Gender Mainstreaming Strategy)。性別主流戰略是把性別問題納入政府工作和社會發展宏觀決策的主流,也就是把性別平等主流化作為社會發展戰略,貫徹于社會發展全過程,通過改變社會政策、制度、法律、文化和社會環境,使兩性平等地參與社會發展并從中受益,防止社會性別問題邊緣化現象的出現。[29]在1995年聯合國第四次婦女大會上,通過了《北京行動綱領》,綱領以確保兩性平等為基本原則,將社會性別主流化作為提高兩性平等的一項全球性策略,其目的是把男女平等放在一個和諧共生的環境中,使男女平等成為一個常規化和日常性的問題。目前,將性別意識納入決策主流已被納合國的性別發展指標體系,[30]這就需要我們從長遠戰略發展的視角將社會性別平等設定為一項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實施社會性別主流化戰略,并盡快建立或完善法律、制度、組織機構、財政預算等相關支持保障體系,形成社會系統工程。
1牢固樹立教書育人的宗旨,潛心研究教學
1.1針對生物化學教材所涉及的醫學內容,認真學習相關專業書籍,惡補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醫學知識醫學專業的生物化學與生命科學各專業生物化學教材相比,基本的概念和理論都是相同的。不同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相同章節的案例不同,前者都是以人類疾病來舉例分析,譬如在糖代謝部分,醫學版生化教材則多以糖尿病為例,而后者如動物生物化學則以豬等家畜為例。二是醫學版生化教材增加了一些與人類疾病相關的特殊章節,如膽汁酸的代謝、膽色素的代謝。針對醫學生化教材的特點,非醫學專業背景的教師往往缺乏對疾病的了解,因此在部分內容授課上存在講述不清的短板。為此,備課時應該認真學習教材中所涉及的醫學知識,認真閱讀相關書籍,如講授糖代謝部分,可閱讀臨床內分泌方面的書籍。
1.2通過有效聽課來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對于非醫學專業的教師來說,應全面系統地聽本專業課程和相關醫學專業課程的課。通過聽課,悉心向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學習,學習他們好的教學態度、教學風格、教學設計和教學技巧。很多學校要求年輕教師在正式上課之前要從頭到尾完整聽一遍老教師的授課,這樣無論對提高教學水平還是彌補自身在醫學專業知識上的缺陷都有較大幫助。
1.3挖掘新知識,使學生擺脫枯燥的死記硬背,增強學習興趣以糖代謝為例,這一章是生物化學的核心內容,本章有非常多的糖代謝途徑,有很多的代謝產物和酶,學生在學習時非常容易記錯和記混,這也成了歷屆學生頭疼的地方,另外大多數學生認為這些內容對將來的工作和學習沒有多大幫助。如何讓學生從這種錯誤的認識中走出來,是教師授課的責任。近年來,我們發現傳統的生物化學的代謝產物和酶在代謝性疾病和腫瘤等各類疾病中又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例如,在糖酵解中,我們講到了丙酮酸激酶(PKM),它是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轉化為丙酮酸的關鍵酶,這也是糖酵解的第三個限速步驟。近年來發現PKM在腫瘤細胞代謝,特別是Warburg效應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再譬如檸檬酸循環中異檸樣酸氧化脫羧生成α-戊二酸中所需要的異檸檬酸脫氫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一直以來編碼IDH的基因都被看成是管家基因,但近年來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IDH在白血病、淋巴瘤和膠質瘤等多種腫瘤中都存在基因突變,并被認為是導致腫瘤發生的重要原因。IDH突變后產生了一種新的酶活性,可將a-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α-KG)轉變為一種罕見的代謝產物-2-羥戊二酸(D-2-hydroxyglutarate,D2HG),D2HG通過調控DNA甲基化和抑制加氧酶的活性促進腫瘤的發生。目前針對其分子機制及分子診斷和藥物開發正在火熱研究中。因此講授此部分內容時,我們可以把相關的一些最新科研進展引入教學中,讓學生有所了解。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又豐富了他們的知識并增強了他們對理論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放棄那種認為“生物化學只是一門基礎課程,對以后開展臨床工作無用”的傳統觀念。
1.4其他常規教學技巧的加強作為任課教師,除了要認真備課外,還應當學會和掌握一些教學技巧。譬如著裝應該大方得體,給學生以親切自然的感覺;努力提高ppt課件制作質量,做到文字、圖表、動畫、聲音和視頻等有機結合,以便于深入淺出的把知識點講解清楚,既讓學生在多樣化教學手段中提高聽課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又讓授課者的思路更清晰,課堂更生動同時也不能丟棄傳統的板書,可適當利用板書把課堂知識點凝練,使學生通過簡潔的板書回顧整個課堂內容。當然,在課堂最后應該通過板書和幻燈片對當堂內容或某一章節內容進行及時的總結和歸納,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系統性掌握。此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與學生的密切互動來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聽課注意力并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情況等。
2利用科研優勢,拓展和豐富教學內容,促進教學
非醫學背景教師進入基礎醫學院工作,通常都是因為其從事的科研工作涉及人類疾病研究,因此,在教學工作中,可以有重點地將科研內容融入教學培養中。
2.1通過挑戰杯或大學生科研訓練等項目,積極培養本科生的科研思維,通過科研訓練加深他們對理論課的理解,培養他們對科研的興趣 臨床5年制及7-8年制學生通常在大二下學期開展生物化學理論課及實驗課的學習,這期間他們沒有進入醫院實習,因此有一定的課余時間,對于一些有志于科研訓練的學生,可以通過國家及學校組織的挑戰杯或大學生科研創新訓練(簡稱大創)等項目吸引他們加入科研活動中,既可以幫助老師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還可以通過這個活動加深本科生對科研的理解,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科研思維。以本人所在課題組為例,課題組3位具有副高職稱的老師,按照學校規定可以帶1—2個小組,每個小組有3-5位學生。這樣每個老師可以最多指導10個學生,三個老師可以指導30位同學。當然根據課題的難易程度和周期,可以設為1年或2年。這些學生可以利用寒暑假來實驗室做實驗,平時可以閱讀文獻,撰寫英文綜述。近2年,本人所帶的2個大創小組都完成了綜述的撰寫,而且實驗完成較好。此外,我們設計的課題盡可能地要與生化教材內容相關,難度適中。譬如筆者給2013級放射專業的學生設計的課題為乙醛脫氫酶(ALDH2)的調控機制研究,ALDH2在教材中講述時僅僅介紹了它的突變或多態性對酒精代謝的影響。我們設計的課題從基因水平上探討它是如何被調控的,中間涉及信號傳導,又將信號轉導這一章聯系到課題中,最終通過這一課題將生化教材中肝臟生化、蛋白表達和信號轉導等章節內容有機聯系在一起。學生對這樣的課題都非常感興趣,閱讀了大量文獻,寫出了高質量的英文綜述,發表在國外SCI期刊上。同時,大量文獻的閱讀也加深了學生對科研的理解,使他們更有信心完成這次科研訓練。
2.2科研選題注重醫學領域,最好能涉及教材內容,實現對教學內容的再理解 近年來,代謝紊亂和腫瘤相關的疾病使傳統生化理論又煥發了青春,糖代謝和脂肪酸代謝等相關研究又重新被科學界所關注,通過更加深入地研究這些內容,對闡明疾病發生機制和尋找新的藥物靶點都有重要的意義。例如前面提到的Warburg效應,在生化教材里,僅僅是需要學生了解的內容,但它近年來已經成為腫瘤研究的熱點。如果科研選題以這些教材中涉及的內容為目標,會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再思考和再理解,同時也會扭轉過去“重臨床,輕基礎”的傳統認識誤區。未來醫療體制改革對大學附屬醫院醫生的要求一定是教學、科研和醫療三駕馬車齊頭并進。這些醫院更多面臨的是如何解決疑難雜癥,特別是解決臨床存在的有一定難度的醫學關鍵問題,因此醫生應當具有較強的科研思維和執著的探索精神。醫學基礎課的學習目的不僅要教會他們知識,還要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來培養他們的科研思維、實驗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學生學不好初中物理的瓶頸
1.物理學科自身的特點
物理學科本身有著嚴密的知識體系,教學內容的安排也是一環扣一環的。這就決定了物理教學要有一定的系統性,注意前面學習的物理概念和規律要為后面的學習打基礎做準備,后面的學習要充分利用前面的準備知識,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對這一點注意不夠,往往就會造成教學上的瓶頸,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困難。如《浮力》一章在研究物體所受的浮力和浮沉時,就需要大量地聯系和綜合運用前面學過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如密度的概念,重力 G=mg=ρVg,二力平衡和平衡條件,壓力和壓強,液體內部的壓強的計算等。學生在計算物體所受的浮力時,常常由于前面某個環節上的準備知識沒有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而使浮力的學習受到了阻礙。
2.思維定勢帶來的負遷移
遷移原理是教學中的一條重要原理。正向遷移有利于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掌握新知識,但思維定勢引起的負遷移卻干擾對物理概念與規律的正確理解和掌握,給物理教學帶來困難。如對慣性概念的理解,學生往往有這樣的錯誤觀念,即認為物體的慣性與它的運動速度有關,速度越大,慣性越大。這個錯誤觀念在學生學習物理以前就已經形成,盡管學物理時再三告訴他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跟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但一碰到具體問題,思維定勢仍然在起作用。如認為車子開得快不容易停下來,開得慢容易停下來,是由于兩種情況下車子的慣性大小不同造成的。他們很難于真正理解慣性的概念。
3.概念相通,方法相似,容易混淆
有一些物理概念,其內涵或外延有某些相近之處,掌握這些概念如果不注意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常常被表面上某些相似或聯系所迷惑,造成理解和應用上的錯誤,致使學生感到掌握這些概念很困難,甚至有的長期困惑不清,影響到以后的學習。如全部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為 F=ρgV,液體內部壓強公式為 P=ρgh,兩個計算式很相似,容易混淆,而且浮力和液體壓強有某種聯系,因而造成學習上困難。有的學生常常用計算液體內部壓強的公式來計算液體中物體受到的浮力,而且總是認為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和它浸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浸得越深,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4.思維過程復雜而感性認識欠缺
初中學生對物理概念的學習往往需要從具體的感性知識入手,但如果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思維過程再稍微復雜一些,就會造成學習上的困難。如學生對容器底部受到液體壓強很容易理解,但對容器側壁也受到液體壓強,甚至在特殊情況下容器蓋也會受到液體壓強,由于缺乏感性認識就很不理解,因而形成教學上的瓶頸。
5、教學要求和教學方法不當
教學的瓶頸,有的是由于知識內容本身的性質特點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學生的思維和心理障礙造成的,還有時是由于教學要求和教學方法不當人為造成的,而知識本身學起來本沒有什么困難。初中學生學習物理的思維特點——習慣于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推理,即從有代表性的感性事物入手,歸納出它的本質特征和共性,得出概念和規律。初中物理的絕大部分的概念和規律都是這樣得到的。如果不注意這個特點,同樣的內容用演繹推理的方法來講解,學生就會感到不好接受。這顯然就是由于教學方法不當而造成了難點。教學要求要符合初中學生的實際,要求過高,也會增加不必要的難點。如浮力的計算,現實教材要求并不高,計算也不復雜。但浮力問題的類型較多,解決方法靈活多變,在分析能力的要求上有相當的難度,比前面幾章是一次較大的飛躍,因而教學要求一定要得當,一般不宜超過教材的教學要求。
二、突破瓶頸的主要對策
教學中的瓶頸是多種多樣的。因此,突破教學瓶頸要有針對性,要根據上述形成瓶頸的原因,分別采取不同的對策。
1.注意分析研究學生學習物理的心理特征和思維規律
教學中的不少瓶頸都帶有共性,這說明瓶頸的形成和學生自身的思維習慣、認知特點有密切關系。教師要注意總結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做到既適合學生的認識結構,又改造他們不合理的認識結構,以達到突破瓶頸以至從根本上減少難點的目的。
2.分散知識難點,分解教學要求
許多教師在教學中都總結出了重點要突出、難點要分散的經驗。分散難點確實是解決教學疑難問題的有效途徑。要想做到難點分散,就必須分解教學要求。對于某些難點,不能企圖一次就達到要求,而要有一個逐步掌握逐步深入的過程,這樣會大大減少瓶頸的形成并有利于瓶頸的克服。如浮力的教學中,除教學要求過高外,要求過急也人為地形成瓶頸。在解答浮力問題的要求上應該是有層次的。首先應該要求學生會計算浮力,掌握物體的浮沉條件,然后再把二者結合起來。要按層次有計劃地一步步地提出要求,并注意幫助學生總結。急于要求學生做大量的綜合題,他們就會感到浮力很難,理不出頭緒來,大大增加了學習難度。
關鍵詞:年齡處境;地位處境;家庭處境
了解自己學生的特點是做好班級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務。但是學生不是一個簡單的物品,幾乎每一個人都是復雜而多面的,班主任到底應該把握學生什么特點、怎樣把握學生的特點,就是一個比較復雜而艱巨的任務了。在這里我認為最核心的就是設身處地的了解學生的“處境”。
職業學校的學生雖然都是15到18歲的孩子,但他們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背井離家、獨自一人到遠離父母的地方來學習。他們從進入學校的一瞬間,就意味著失去了父母絕大部分的庇佑,要獨自經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和承擔后果的考驗。同時,他們兩年到三年在校學習生活的最后出路也是直面社會。也就是說,職業學校的學生不僅要面臨學習上的考驗,更要應對已經到來的學校的半社會化生活的考驗和既將到來的真正的社會的考驗。這對這些以前從沒有離開父母的孩子們來說,其實是很痛苦的一個適應、轉變和成長的過程。在學校他們能夠依靠和信任的就是班主任。班主任做學生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務也正是取得學生的認同和信任。古語說得好:“親其師”,“信其道”,“重其教”。而要做到這一點,班主任老師在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中就應該了解并認同學生們的處境,能夠設身處地的給學生們以指導,指導他們怎樣做人、怎樣面對各種挑戰。
那么班主任要了解學生的哪些處境呢?我認為以下三個方面是比較重要的:
一、學生的年齡處境。
關注學生的年齡處境,這在許多班主任和教育學家那里早已達成了共識,在此基礎上我認為最需要把握的是職業學校的學生正處在青春叛逆期的后期,也就是對自己的叛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并經歷著由享受呵護的孩子向獨自承擔責任的成人轉變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孩子們渴望自己早日成熟起來,又不真正知道什么是成熟,怎樣成熟。他們處在一種自我認識與再認識的否定之否定過程中,內心其實充滿了矛盾,并且渴望著有人能給予指導和幫助。
班主任在這里能做的事情首先是給孩子們一個判斷正誤的標準,也就是幫助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而這種指導靠的不僅是“言傳”,更重要的是“身教”。身教可以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班主任自己能夠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做到的班主任要率先垂范;二是,班主任可以通過處理班級事情的態度和方法,來引導學生,讓學生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應該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和不能做。班主任處理問題時如果能做到公平、公正、客觀、就事論事并且能夠獎罰分明的話,學生其實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其次,班主任應該能在做人做事的方法上引導學生。學生犯了錯誤,只是批評和責備是沒有用的,應該先了解學生犯錯誤的原因,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問題、探究犯錯誤的思想根源,并啟發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里,一是班主任要態度真誠、平等地溝通,二是表達要直截了當,明確清晰,不能隱晦不清。孩子們畢竟不夠成熟,他們的理解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這時班主任再含糊其詞,學生往往會錯誤理解甚至曲解了老師的真實意思。
再次,班主任要做好“屢教屢犯,教了還犯”的準備。孩子們年齡還小,不能完全拿成人的標準來看待他們。只要他們在進步,教師就應該看到希望,并且要經常對學生的進步加以表揚,以強化他們進步的意識。但一味沒有區別的表揚同樣是不可取的,班主任對待學生一定要賞罰分明,有錯就一定要追究,并且一定要讓學生明確犯錯就一定要承擔后果。
二、學生在學校的地位處境。
職業學校學生最開始最難適應的就是要獨自一人生活在學校和班級的大家庭中。以前,在家里,父母則把他們寶貝般呵護著。他們與同學的相處也只是每天短暫的上學時間,而這段時間里又大部分是在聽課中度過的。像現在這樣離開父母,全天候的要與同學平等相處,誰也不會慣著誰,這對于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的孩子們來說,適應其實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對他們來說,明確自己在學校的處境,確立自己在寢室、在班級、甚至在學校的地位是非常重要事情,特別對男生而言,則是頭等大事。
在職業學校里,男生之間愛打架,這似乎是很平常的事。男生打架的原因,似乎也不外乎是誰瞅了誰一眼,誰罵了誰一句,誰碰了誰一下,面子上過不去了。但如果再深入思考一下的話,就不難發現,這一眼、一句、一下的“面子”問題實質上反映的就是他在別人心中地位的問題,也就是他本人在學校的處境的問題。許多孩子當發現別人對他有不尊敬的地方的時候,就會選擇用武力證明自己的實力,以達到明確關系、保護自己的目的。
因此,特別對于只有男生班的班主任來說,就要理解學生的處境,在處理學生矛盾時要把握好分寸,解決問題時要想得長遠一些,更要考慮到處理后果對其他學生心理和行為上的引導作用。在這里需要注意的問題有以下三個方面:
(1)及時發現和理解學生的負面情緒。在教育學生時,要先對學生的負面情緒加以理解,然后針對問題的原因、后果設身處地的給他們分析,孩子們會很容易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而備加珍惜和感動。許多孩子打架,其實是他們自身缺乏安全感的一種體現,如果他們通過正規渠道得到不到保護,那么訴諸武力就是必然的選擇。許多孩子一直以來負面的情緒得不到老師和家長的理解和幫助,遇到問題就只能靠自己,那么用武力保護自己就成為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學生之間的矛盾不一定都會引發沖突,有時候老師如果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進行疏導,不僅能防患于未然,還更能加深師生之間的信任,并且得到學生的支持。
(2)班級內部矛盾與班級間矛盾的處理方式要有所區別。班級內部矛盾的實質是學生確立自己與班級同學之間關系的過程。在這里,班主任應以友愛、團結、互助、感情為主線加以引導,讓學生明白班級內部的團結的重要性。班級間的矛盾,班主任則一定要以有利于學校安定的大局來處理,要公正、客觀。過于偏坦會使學生驕縱而更加無視校規校紀,但無動于衷又會使學生沒有依靠而渙散。班主任要教會學生按照規矩辦事的方法。出現問題要及時了解事情的真實原因,告訴學生怎樣照章辦事,并且讓學生得到照章辦事的甜頭以及破壞規矩的惡劣后果,讓他們自覺養成遵守校規校紀的習慣。
(3)批評學生要留面子、留余地。要堅持不在氣頭上批評學生,堅持先調查后批評、堅持批評與表揚相結合的原則。每個孩子都有進步的要求,每個孩子都有自己閃光的地方。職業學校的孩子們在義務教育階段已經受夠了冷落與責備,他們渴望被認可和理解,渴望被尊重和保護。班主任至少不能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并且讓他們找到安全感和歸屬感。
三、學生在家庭中的處境。
一、加快教師角色轉換
已往的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權威與主宰。往往是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頭昏腦漲。教師一黑板一黑板地板書,學生一張一張記筆記做題,都很疲倦,但效果并不是很好。新課改背景下,教師一定要適時轉變自己的角色,把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體。
例如,在講“時間和位移”時,教師可以在上課伊始,進行興趣導入;然后讓學生閱讀教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在閱讀時,把不明白的問題勾勒出來,在學習小組內討論,如果不能形成答案,則在班上繼續討論。教師作為主導,只是對學生問問題的角度是否與本課的重點難點相吻合上做好掌控。對重點知識,教師應引導學生多探討,向縱深方向引導。對于非共性的和簡單的問題,在巡視中或是在小組內解決。當學生掌握知識后,教師需將自己精心準備的有關例題精選出來??梢宰鳛樾y,也可以作為大家共同探討的問題,目的是將知識轉化成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讓有能力的學生充當講解者,既給他們表現的機會,又能讓教師了解他們的思路,還能給不明白的學生以啟發。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就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
二、解除學生畏難情緒
初中階段的物理學習以分析簡單的物理現象和物理理論為主,而高中教學更側重于抽象的邏輯思維,以及對動態復雜的物理現象的認識。因此,從初中階段進入到高中階段,學生普遍感到物理難學,加之有的教師求勝心切,對剛上高一的學生就要求以高考的樣式去思考,去做題,講一些有難度的高考題,令學生們頗感頭疼,進而對物理學習產生了畏難情緒,自信心缺失,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鑒于此,在教學中,教師特別是高一的物理教師,一定要注意通過各種方法排解學生的畏難心理。首先是把握好講課內容的難度,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易到難,先講清楚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然后對基本功進行強化訓練,不可急于上難度,不出偏題怪題,不搞難度比拼,以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雙基訓練為主。這樣,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明白。當學生的基本功扎實之后,再逐步培養他們的分析能力,再一步步接觸一些綜合性的習題,放慢節奏穩扎穩打,切不可急于求難。其次,抽象的知識不利于理解,教師要化抽象為直觀,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相關知識。物理教學中應注意多采用直觀教學法,幫助學生化難為易,降低學物理的難度,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教師多采用生動貼切的比喻,真實可見的演示及親力親為的實驗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為學生的感知、理解和記憶創造條件。
三、重視師生情感交流
有人說:“離開感情層面,不能鑄造人的精神世界?!蔽覀兊慕逃聵I是充滿情感和愛的事業,教師應多與學生進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讓學生覺得教師是最值得信任的人。心理學分析認為,情感對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和行為動機都有較大的影響。情感交流是影響學生行為和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可以促進師生之間教學的互動,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之外可以和學生多溝通,當他們感到學業艱難時,教師不妨把對學生的關愛化作一句句寬慰的話語。一次真心溝通會贏得學生無比的愛戴,一句真誠的贊美會在學生心里產生一種無法言傳的愉悅與滿足,促使他們積極上進。每一位物理教師不僅教學上有熱情、有方法,還要多與學生交流互動,讓情感因素所起的作用轉化為學習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