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1 16:38:38
序論:在您撰寫文化創意行業發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在1998年出臺的《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中提到了創意產業的概念,強調其為依靠個人或團隊的創造力、創新意識,通過技術和產業化的方式開發,營銷知識產權的一種主體文化,突出強調文化藝術對經濟的支持與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主要包括視覺藝術、廣播影視、動漫、表演藝術、音像、傳媒、工藝設計、服裝設計、雕塑、軟件等方面的創意群體。
二、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在于創造力 1.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是文化產品創新
文化產品有其自身的特性,不同于其他的物質產品,創意是文化產品的魂。文化產品是具有獨特性、差異性、創造性和個性化的,沒有創意就沒有文化產品的生命。缺少文化產品的創新,缺乏發掘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是文化產業競爭力最薄弱的重要因素。在市場和消費者的角度,提升文化產業的競爭力與文化產品創新的基本原則是分不開的。
2.創新的核心要素是培養創造型人才
文化創意產業與傳統產業最大的不同是高度依賴文化的創新意識,包括藝術的、技術的等方面,但創新最核心的就是人的創造力的培養和釋放,尤此更顯出對文化創造型人才更迫切的需求。文化產業真正發達需要提高人的素質,充分培養和釋放人的創造力,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最大限度的激發人的潛能和無限的創造力。要提高文化創意產業質量,文化人、藝術家的創作能力是文化創造的技術保障。任何文化資源只有經過一定形式的再創造,才可能成為具有豐厚知識產權的文化產品。因此,應鼓勵文化生活的多元化,改變僵化落后的制度體制,努力營造和鼓勵創新的寬松的社會環境,以利于充分發揮人的創造力,培養大量的創造型人才。
三、藝術原創性的建構 1.藝術原創性要形成藝術化
文化產品必須有藝術屬性,文化產品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中,要遵循全方位考察和調查的原則,要有科學的發展觀,讓文化產品不僅僅只注重本身的實用性,更應該注重產品的藝術性。文化產品的目的是滿足人們精神上的需求和心情上的愉悅,以及情緒上和心理上的刺激。因此,為了人們充分獲得審美心理的滿足,文化產品必須充分追求藝術性,充分發揮文化產品的藝術價值。
2.藝術原創性要形成品牌化
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要培植文化品牌,要學習國內外著名企業和創意產業園的運作經驗,要加強領導文化名園、名品、名館的建設,組建一批綜合實力強、品牌優良的文化產業集團,進而不斷加強藝術原創性水平的提高。同時,充分考慮當前文化產品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和消費習性,突出產品的知識性、娛樂性,更加巧妙地體現品牌的藝術性和原創性,增強文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3.藝術原創性要形成特色化
在實現文化產業一體化發展中,要將文化資源、經濟資源和人力資源等充分結合,形成獨有的藝術特色,這也是文化品牌真正形成的一個關鍵所在。文化創意產業的成功經驗十分注重文化特色,從而形成自己的文化特點或民族文化特色,有利于文化創意產業的深入發展。同時,我們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區域性文化資源,吸取不同區域的文化精髓,加強文化與經濟、文化與科學等各方面的融合,讓文化產品的藝術原創性達到充分的發揮。
四、藝術原創性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意義與價值 1.藝術原創性有利于文化創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藝術原創性最大的特點就是設計出創新的文化產品,用以區分傳統產業可以大規模的復制和無限生產,而藝術原創正是這個復制時代不和諧的最強音,這也正突顯了藝術原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化產業主要包括文化藝術、文化出版、廣播影視、文化旅游等四個領域,在這些資源中,原創性的根本性質是賦予文化產品新的生命,讓人們感受到消費和心理新的愉悅感。讓人們意識到,必須通過文化產業的藝術創新,改變過去的產業發展模式,尋求新的指導思想理論,以促進文化產業走向一條更繁榮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2.藝術原創性的文化價值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5-0076-02
文化旅游創意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是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的創意產業的延伸。文化旅游創意產業是指將無形的文化資源通過人的智慧、技能進行創意整合、開發和運用,最終使文化資源實現其經濟價值的新型產業。張家界地區地處湘西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文化資源異常豐富,這就為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條件。張家界目前的旅游模式過于單一,迫切需要轉型。
一、張家界發展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的因素
(一)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創意產業的發展是張家界單一觀光型旅游模式轉型的關鍵
張家界市人杰地靈、山清水秀,不僅自然景觀資源豐富,而且民族文化資源的底蘊也相當濃厚。目前張家界的旅游業開發主要依賴于自然風景的開發,然而這種單一的模式已經飽和,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旅游者對旅游地的興趣也會有所下降,所以迫切需要轉型。
張家界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是張家界旅游業潛在的巨大財富,當前張家界旅游行業的轉型已經初露犄角,但其開發力度不夠,在文化資源創意開發方面缺乏經驗。文化旅游創意產業開發出的旅游產品具有較強的吸引性,能抓住旅游者的潛在需求,通過新的旅游活動和旅游產品來給旅游者強烈的感官沖擊,從而實現旅游模式的轉型。
(二)民族文化創意產業能促進張家界區域經濟的增長
自張家界旅游行業發展至今,周邊地區也以同樣的方式在不斷發展,這就對當地的旅游行業形成競爭和威脅,從而影響到地區經濟的增長。
張家界民族文化創意產業推動經濟發展是通過民族文化內涵價值的轉化、民族文化內涵價值的實現、民族文化內涵價值的擴展來實現的,文化創意產業為此提供了實施載體(如圖1)。
1.民族文化內涵價值的轉化,需要豐富而有內涵的民族文化資源。將有內涵價值的文化通過創意整合,融合到旅游活動、旅游產品中去,從而轉化成創意新產品,必須通過文化創意產業這個載體來完成,單純的民族文化是無法實現其經濟價值的,必須通過載體的轉化。
2.民族文化價值的實現。當經過創意過后的文化資源形成旅游產品之后,需要通過市場的檢驗、接受等程序,在市場反映良好的情況下,可以加大宣傳力度,擴大規模。在此過程當中,文化創意產業為廣大消費者、旅游者起到了引導作用,擴大了其市場的影響力,進一步促進了區域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的進步,為民族文化價值的實現提供了平臺。
3.民族文化價值的擴展。當文化創意產品在市場中成熟后,可利用其市場資源帶動張家界旅游業和其他行業的發展。當這三個環節都正常運行的環境下,會產生集群效應,從而會使整個張家界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最終將推動張家界地區經濟的增長。張家界地區經濟得到迅速增長后,就為張家界地區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復興創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會形成一個民族文化與經濟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實現張家界地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民族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的興起是旅游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文化旅游、創意旅游、休閑旅游已經逐漸取代了單調的觀光型旅游,成為了旅游行業轉型的新趨勢。眾多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業當中,因此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前景不可估量。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將為旅游行業指明方向,其文化內涵和價值空間是傳統旅游業無法比擬的,開發出的文化創意產品會大大提升張家界地區旅游行業的競爭力、影響力,直接作用于經濟的發展。
二、張家界發展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對策
(一)政府加強完善政策法規,為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保障
創意產業是旅游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不能獨立存在,必須與其他行業相互依存。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必須要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才能有良好的發展空間。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明確關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法規,部門歸屬、管理權限也不明確,在這種空白狀態下就很難統一發展形成規模,形成規范的管理。
當前,在我國部分發達地區,雖然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趨勢不錯,但是由于缺乏系統的管理,沒有充分發揮出文化創意產業的作用。所以,政府部門應及時建立完善的政策體系,統籌規劃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方針,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建立創意產業集群,提升文化創意產品內涵
張家界地區整個文化旅游創意的興起,并不是靠單個的創意產業就能完成的,不僅要帶動旅游業的發展,更要帶動整個城市、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當文化創意產業形成規模后,在一定程度上會吸引大量的專業人才,提供就業機會,增強信息的流通,降低創意產業的生產成本。所以,必須形成規模、形成集群,才能實現張家界地區文化價值的最大化,促進文化旅游產業鏈的發展,最終提高經濟效益。
創意產業的規?;癁殚_發富有文化內涵的旅游創意產品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旅游地旅游產品的開發對旅游者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旅游者進入旅游地一定會購買當地具有特色的旅游產品做為紀念或者帶給親朋好友作為禮物,這就為旅游地帶來了巨大商機。經過人為加工富有文化內涵的創意產品會更加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和好奇,從而挑起旅游者的消費欲望,與普通的旅游產品相比更具備競爭力。
(三)借鑒先進地區經驗,結合實際發展特色文化創意產業
張家界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可以借鑒國外或國內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文化旅游開發要突出本地區的特色,將少數民族的文化元素融合到其中,這樣才能使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共同發展。張家界地區文化資源以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文化為主,可以將自然風景與文化相結合形成新的旅游產品。如張家界武陵源區大型歌舞劇《魅力湘西》就是很好的特例,是結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文化的創意產品的成功案例。
創意產業的發展對地區的作用是雙重的,創意產業的發展給張家界地區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生產力的進步。其發展所創造的旅游創意產品不僅僅只作用于前來享受文化產品的游客,而且會升級居民的生活方式,提高界地區整個民間文化氛圍。
(四)擴展產業鏈條,促進其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結合
旅游產業和其他產業隸屬管理雖有區別,也各自有不同之處,但可以通過文化產業緊密聯系起來。結合不同的元素來進行創意。張家界民族文化資源豐富,通過創意開發出的旅游產品大大擴展了旅游市場,為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的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如張家界的大型山水實景舞臺劇《天門狐仙》的推出,就是文化之間的結合創意,推起了廣大游客去張家界的熱潮。發展旅游業不要單純的注重景點門票收入,要擴展其產業鏈,加強各個產業之間的聯系。
針對張家界的實際情況,可以讓張家界的文物市場和書畫藝術市場走進市內,加強旅游市場與文化市場的聯系;挖掘民族文化內涵,開發出參與性較強的文化旅游產品,同時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紀念品;在城市的建筑風格上可以突出少數民族的特色,體現其藝術性,提升吸引力;特別是具有民族風格的大型活動要與旅游活動相結合,抓住游客的好奇心。旅游與文化的結合程度越高,文化旅游產業就會發展得越好,從而各個產業之間的聯系也就越密切,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相互促進的局面。
參考文獻:
[1] 呂學武,范周.文化創意產業前沿[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2] 王兆峰.湘西鳳凰縣民族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發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0,(189):21-24.
借鑒意義之一:文化創意產業需要政府之手扶持
政府作為一個國家乃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大戰略的直接倡導者,對于今后一段時間的發展方向與發展重點必定有其全盤考量與鮮明導向,通過政策的推動,使社會形成共識,從而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深圳從發展實際出發,找準自身特點,發揮自身優勢,其戰略導向十分明確:2003年在全國率先確立“文化立市”戰略;2005年提出要把文化產業發展為其繼高科技、金融、物流之后的第四大支柱產業,同年底成立了深圳市文化產業發展辦公室;2006年頒布《關于大力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決定》;2007年《深圳市文化產業促進條例》獲得通過,同年底《深圳市文化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與《深圳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綱要》出臺;2011年《深圳文化創意產業振興發展規劃》出臺。從這一連串的戰略意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深圳市政府這支有形之手所起的作用。自2003年起,深圳市文化創意產業以年均增長接近25%的速度快速發展,2010年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達726億元,占到全市GDP比重的7.6%,成為帶動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引擎。在政府的有力引導和推動下,深圳目前已培育建設了一批文化創意產業重點項目,建立了田面“設計之都”創意產業園、華僑城LOFT創意產業園、怡景國家動漫畫產業基地、大芬油畫村、觀瀾版畫原創產業基地等40多個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下一步,深圳市政府將建立深圳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加強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組織保障;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健全相關制度體系,研究制定符合文化創意產業規律的政策措施;加大財政、金融扶持力度,引導和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積極創造有利于培養、吸引、匯集全球創意創新人才的政策環境和人文環境;將文化創意產業建設用地納入城市空間專項規劃,優先保障文化創意產業用地。這些政府扶持措施,必將增強深圳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信心與活力。
借鑒意義之二:文化創意產業需要高新技術支撐
《2007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在談到“創意”與“高新技術”的關系時說,“創意強調的是體驗,突出個人的感受,張揚個性;在具體實現方式上,人們已經不滿足于傳統制造業和傳統工藝設計帶來的消費感受,在此情況下,運用現代高新科技手段滿足消費者的全新視聽需要,就顯得尤其迫切”。創意不能脫離科技發展的實際水平,也不能脫離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實際水平,即便一個創意很新穎,但如果不能夠被高新技術所實現,不能被產業化,那么也不能稱之為文化創意產業。許多優秀的創意并非憑空而生,它們多是依托于新技術、新載體、新生產工具而產生的。比如美術設計與制圖,除了傳統的手繪,現在依托計算機技術有了新的方法,通過繪圖制圖軟件、繪制輸入端就能很輕松地取代傳統的紙和筆。比如手機的智能化,最開始的手機只有簡單的無線通話功能,然后出現TXT文本閱讀與MP3播放功能,再之后出現彩屏與MP4功能,現在則具備了微型電腦的功能。這些事物的進步,無一不是創意與科技巧妙結合的結果。因此,可以說,沒有科技支撐的“創意”不過是鏡花水月,就好比人類的飛天夢,若沒有空氣動力技術與精密機械技術的支持是難以想像的。有夢想,就有創意,就有創意與高新技術的融合發展。深圳一直把科技創新作為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2010年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超過10000億元,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3.64%,每萬人專利申請及發明專利授權量均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位,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7年居國內首位。這些高新技術的成果無疑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成長與壯大提供了肥沃的科技“土壤”與豐富的科技“養分”。
借鑒意義之三:文化創意產業需要優化產業布局
做強做大做優文化創意產業,一方面需要打造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另一方面需要優化產業布局。打造產業集群是做強做大的必然要求,優化產業布局是做優的必要手段。按照《規劃》的表述,深圳文化創意產業的范疇還是比較寬泛的,既包括比較傳統的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廣告業、工藝美術、印刷復制等行業,也包括比較新興的創意設計、文化軟件、動漫游戲、新媒體等行業。從文化與創意的角度而言,這些行業或多或少都有文化與創意的因素在里面,是與文化與創意最密切相關的行業。實際上,文化與創意是無所不在的,無論是內容產業還是技術產業,都是先有創意,然后才能進行創意設計的。對于文化產業而言,創意多表現為一種新穎的思想內容;對技術產業而言,創意多表現為一種獨特的設計形式。文化創意產業中的行業眾多,發展不能“一窩蜂”地硬上。通過錯位競爭,發揮各個行業的比較優勢,共贏發展,這是優化產業布局的題中應有之義。深圳的文化創意產業采取了“行業集聚、空間集中”的發展策略,形成了區域發展特色,構建了較為合理的產業布局。在《規劃》中,深圳下一步將根據各區域產業發展基礎與資源優勢,突出重點、適度交叉、協調推進、錯位發展,進一步優化文化創意產業的產業布局。
借鑒意義之四:文化創意產業需要強化保障機制
在我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重慶市文化創意微型企業蓬勃發展,呈現出諸多特征。高校作為文化創意人才培養的基地、創業項目孵化的搖籃、創業基地建設的主陣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輻射源、創新創業文化建設的發源地,在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重慶市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的現狀和優勢表明,高校助推重慶市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發展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一是通過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加強眾創空間建設和引領輻射帶動作用,整合學校資源;二是要對接好、利用好、宣傳好政策措施,整合政策資源;三是通過“一站式服務”平臺建設、“多幫一”聯系帶動,延伸政府職能;四是做好投融資服務,擴大宣傳影響,引入社會資源對接園區發展。
關鍵詞:
高校;文化創意;微型企業;重慶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黨的十報告提出,要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在我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重慶市發展文化創意微型企業既是一個重要的區域發展戰略舉措,又是一個國家發展戰略構想。自2010年9月重慶市在全國率先大力發展微型企業以來,逐步形成以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失業人員、軍隊復員人員等4類為重點人群,以科技創新、電子商務、節能環保、文化創意、特色效益農業等5類產業為扶持對象的政策體系。重慶市通過出臺一系列鼓勵和扶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和微型企業發展的政策,使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良好勢頭。
文化創意微型企業指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主要從事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軟件、網絡及計算機服務,廣告會展,藝術品交易,設計服務,旅游、休閑娛樂以及其他輔助服務(文化用品、設備、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等9大規模較小投入較少的行業。其主要特征為高知識性、高附加值和強融合性,雇員(含投資者)一般在20人以下,創業投資金額在10萬元以下,產品或服務單一,經營規模較小[1]。高校在重慶市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高校是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依托,大學生是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發展的主力軍。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的健康發展,需要重慶市高校提供大批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需要重慶市各高校面對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全面提高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和科學研究水平,提升服務社會及文化傳承創新的能力。在渝高校要在積極整合學校資源、對接政府政策、延伸政府職能、引入社會資源等方面,為助推重慶市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的發展發揮積極作用。當前,重慶市高度重視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發展,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發展數量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高,創業帶動就業成效明顯,園區建設逐漸形成規模,政策保障體系逐步完善,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創業群體不斷擴大,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發展呈現欣欣向榮的勢頭。如何定位高校在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發展中的地位,如何發揮高校在助推重慶市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發展中的作用,是值得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一、高校在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發展中的戰略地位
高校擁有助推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發展所需要的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不斷凸顯,服務地區、產業、行業、微型企業的意識和能力也不斷增強[2]。
(一)高校是文化創意人才培養的基地高等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高校的角色地位決定了其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貢獻。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的建設與發展,需要具備創新意識、創業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復合型人才[3]。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創新創業人才,不僅是發展文化創意微型企業自身建設的需要,同時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轉變高等教育辦學思想、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達成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方式。當前,重慶擁有57所高等院校,逐步建立起了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到人才培養的整體方案,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創新創業教育。高校在助推重慶市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發展中起到了基礎性、決定性的作用。
(二)高校是創業項目孵化的搖籃創業項目的孵化是發展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的基礎。高校的學科優勢、人才優勢和教育優勢對創業項目的孵化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高校通過交叉學科的設置,可以衍生出具有創業價值的各種項目;高校通過創業項目的評比遴選,可以發現具有創業價值的項目;高校通過對創業項目的指導與服務,可以幫助其成長壯大,達到創業成功的目的。近年來,重慶市開展的各級各類創業大賽達數十項,僅2015年開展的創業大賽,就包括了“創啟未來”國際青年科技創業大賽、全國創新創業大賽(重慶賽區)、“我是創客”重慶創業大賽、“創未來”重慶首屆創業大賽、“第四屆泛海杯”青年創業創新大賽、第四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重慶賽區)暨重慶市首屆眾創大賽(高新杯)等近10余項賽事。重慶市各個高校也積極依托各級各類大賽組織開展校內預選賽,或自行組織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逐步形成了政府、職能部門、行業、商業機構、高校廣泛參與的創業大賽熱潮,通過培育、孵化和指導創業團隊、創業項目參加各級各類比賽,高校成了創業項目孵化的主體和搖籃,為重慶市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高校是創業基地建設的主陣地高校具有創建創業基地的動力和積極性。各個高校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就業的角度出發,把創業基地的建設作為人才培養的手段和方式,為創業項目提供孵化的硬件條件,為人才培養提供實習實踐的基地,具有建設創業基地的動力和積極性。高校具備創業基地建設的現實條件。高校具有較為充裕的資金支持和相對完善的制度保障體系,以學校投資為主體,不以盈利為目的,能夠為創業團隊提供高效、優質、低廉的創業服務。高校在建設創業基地,推動重慶市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目前,重慶市各高校已經建立起的創業基地達20余個,首批由重慶市教委認定的創業示范基地就達10個,吸納了大批創業團隊入駐。具有代表性的創業基地包括:四川美術學院大學生文化創業微型企業園。園區面向重慶大學城,以文化創意為園區特色項目,具有1.2萬平方米的面積,成功創辦微型企業131家,建設孵化團隊80余個,創業帶動就業1500余人,成為特色鮮明、成效突出的創業基地。重慶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園區成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孵化器,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創新基地,已有100多家高科技企業進入園區,同時配套建設了“重慶大學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小微企業孵化基地。重慶市北碚國家大學科技園??萍紙@逐漸形成互聯網產業、電子信息、創意文化產業、創新型服務業、智力密集型產業5大主導創新產業集群。截至目前,科技園在孵企業119家,其中學生企業83家,教師企業22家,師生企業共占在孵企業總數的88%。
(四)高校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輻射源高校是實現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創意成果轉化和服務創意經濟的平臺,是引導社會各界認識創意、體驗創意、消費創意、享受創意的基礎陣地,具有強大的創意資源聚合與創意輻射能力。特別是高校打造產學研一體平臺,對聚集人才、帶動產業、營造氛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校已經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輻射源。以高校為依托,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主體,以大學生作為建設主體、服務對象和消費群體,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逐步形成了研發設計創意產業、軟件設計創意產業、建筑設計創意產業、文化傳媒創意產業、咨詢策劃創意產業、時尚消費創意產業等6大產業格局,使重慶市文化創意類微型企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包括:黃桷坪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重慶市廣告產業園(包括重慶兩江廣告產業園、回興廣告產業園和萬州三峽廣告產業園三個分園)、大學城熙街等。
(五)高校是創新創業文化建設的發源地創意產業的發展需要有適宜的環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圍。高校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比賽、創業政策宣傳和創新創業校園文化氛圍的打造,極大地豐富了創新創業文化,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使之成為創新創業文化建設的發源地。各高校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創新創業意識和創業實踐能力的人才;組織開展各類創新創業比賽活動,成功孵化了一大批創新創業項目;通過對創業政策的宣傳,激發了學生的創業激情,培養了他們創業的能力;通過開展創業典型宣傳、創業沙龍、創新創業講座等活動,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
二、重慶市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的現狀與優勢
(一)重慶市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的現狀截至2015年5月底,重慶市共發展微企37.35萬戶,帶動和解決就業人口278.49萬人。全市累計發展享受創業補助的文化創意類微型企業1.63萬戶,發放補助資金4.68億元,注冊資本達22.73億元,解決就業12.51萬人。高校畢業生創辦的鼓勵類微型企業累計達到2.34萬戶,占鼓勵類微型企業總量的15.92%。
(二)重慶市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的優勢1.將文化創意人才作為重點扶持對象重慶市先后下發《關于大力發展微型信息技術企業的通知》《關于大力發展微型文化創意企業的通知》,鼓勵文化創意、信息技術人員創業。《IT微企萬戶培育計劃工作方案》提出,計劃3年內完成培育萬戶IT微企。重慶市政府和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每年共同主辦為期一周的中國重慶文化產業高級人才研修班,從2011年開始,已經連續4年共有64名文創類微型企業創業者參加了研修培訓。2.財稅扶持政策向文化創意類微型企業傾斜重慶市創業補助政策重點用于科技創新、電子商務、節能環保、文化創意、特色效益農業等鼓勵類行業,后續發展專項資金重點覆蓋鼓勵類微企經營場所租金、商業貸款貼息、記賬服務、水電運營、技術設備購置、電子商務運營等領域。3.引導文化創意類微型企業集聚發展目前,已創建了重慶市廣告產業園(包括重慶兩江廣告產業園、回興廣告產業園和萬州三峽廣告產業園三個分園),納入中央財政支持廣告產業園區發展試點,是重慶市人民政府“十二五”規劃的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同時,重慶市政府積極鼓勵利用高校、工業設施等建設微型企業孵化園,并為其落實用地、房租、水電、寬帶接入和公共軟件等各項補助政策。目前,全市已建成微型企業文化創意園13個,入駐微型企業800余戶,帶動就業1.3萬人。組建了重慶市微型企業協會文化創意分會,加強與企業之間的聯系和協作,促進文化創意類微型企業集約化發展。4.大學生成為文化創意類微型企業發展的主力目前,重慶市大學生的創業成功率約為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僅2015年第一季度,高校畢業生新創辦鼓勵類微型企業3550戶,同比增長665.09%,占鼓勵類微型企業新增總量的49.39%。大學生作為文化程度較高、創新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較強的群體,在文化創意類微型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成為行業主力。5.以高校為載體和依托的文化創意微型企業助推格局初步呈現重慶市高校建立的微型企業孵化園達20余個,高校教師與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活動,在人才培養、項目孵化、科研項目申報等方面積極性高,通過組織開展的創業大賽、講座、論壇等活動,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良好。
三、高校助推重慶市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發展的建議
根據重慶市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發展的現狀和優勢,高校要在積極整合學校資源、對接政府政策、延伸政府職能、引入社會資源、扶持微型企業發展等方面,助推重慶市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的發展。
(一)整合學校資源,奠定助推基礎一是要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根據《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通知》精神,高校要構建適應城鄉經濟發展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健全融通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改革創新創業教學和管理,推進實踐教學,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推進素質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促進高等教育與科技、經濟、社會緊密結合[4]。二是以眾創空間建設為契機,推動成果轉化,孵化創新創業企業,提升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根據重慶市教委《關于建設高校眾創空間促進師生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到2015年底,全市高校建設眾創空間100個以上,推出科技成果轉化案例100項以上。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釋放創新創業活力,從而推動重慶市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局面。三是發揮高校輻射帶動作用。高校具有專業、學科、人才優勢,一方面要加強師生創新創業能力建設、科研成果轉化,另一方面要發揮高校的輻射帶動作用,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創新創業項目孵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等工作,以培養全社會的創新意識、創業能力,促進創意微型企業的發展[5]。
(二)對接政府政策,助推建設發展一是高校要用好政策。重慶市出臺了一系列關于鼓勵和扶持微型企業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等優惠政策和措施,各高校要對市委市政府、各職能部門、各區縣出臺的扶持政策進行匯總梳理,做好政策對接和政策使用。積極利用園區建設扶持資金政策、微型企業注冊資本金補貼政策、創新創業培養教育項目等各種獎補資金及優惠政策,有效促進人才培養、園區建設、成果轉化和項目孵化,助推重慶市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發展。二是高校要宣傳好政策。高校要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論壇、宣傳展示等平臺和窗口,面向廣大師生加強政策咨詢、政策解讀、政策宣傳和政策落實,使政策人人知曉,創業人人受益。三是高校要營造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通過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創業政策宣傳、創新創業文化建設,積極培育創新文化,鼓舞創新創業信心,釋放創新創業活力,有力推動重慶市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氛圍。
(三)延伸政府職能,提供周到服務一是各高校要通過建立“一站式服務”平臺,積極整合工商、稅務、人社、科委等政府職能部門,積極開展企業注冊、財務代賬、知識產權保護及交易、人才培養等全方位的創業服務,為創業團隊提供周到的服務。二是各高校要借助政府資源,開展“多幫一”的聯系帶動工作。通過領導干部聯系企業、大企業帶動小企業、行業專家指導微型企業等方式,為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政策咨詢、項目帶動、培訓指導、業務推介、市場拓展等服務。三是各高校要主動配合政府部門開展好項目推介、成果展示、規范管理等工作,擴大市場影響,規范經營行為,營造有利于微型企業發展的健康環境。
(四)引入社會資源,營造發展環境一是開展好投融資服務。充分利用天使資金、風投資金和銀行貸款等,為微型企業的發展搭建投融資平臺,積極探索與金融機構、擔保公司、創業投資基金等合作的模式,通過投資、融資、項目參與的方式,建立資金引入渠道,開展項目推薦,做好對接服務,增強微型企業的資金實力,擴大生產經營,扶持微型企業發展壯大,解決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發展的資金難題。二是擴大宣傳影響。充分利用電視、報紙、廣播、網絡、微信等媒體資源,積極開展創業典型宣傳、創業項目推薦、創業活動報道等,擴大影響,增強市場號召力,營造有利于微型企業發展的良好氛圍。三是做好園區對接。高校要為成長壯大的企業和已經畢業的學生進入園區爭取優惠政策,降低入駐門檻,減少創業投入,做好企業轉移和市場轉移的協調配合工作,做到“扶上馬,送一程”,為微型企業的健康發展和成長壯大提供有利條件。
四、結語
高校在文化創意人才培養、創業項目孵化、創業基地建設、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和創新創業文化建設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高校要在整合學校資源、政府資源、政策資源、社會資源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為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的發展提供創立、成長、生存、發展的有利條件,積極承擔責任,主動探索,創新服務,為助推重慶市文化創意微型企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文科.微型創意企業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國情國力,2012(6):53-56.
[2]束霞平.大學與文化創意產業互動發展的共生模式[J].民族藝術研究,2012(6):123-129.
[3]李曉溪.高校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研究[D].上海:上海大學,2014:10-18.
[4]周天沛,肖亞杰.服務小微企業為定位的高校文化創意產業園研究[J].職教通訊,2015(23):1-3.
我國也在探索政府政策與市場機制協同的作用方式,但與國外發達國家不同的是,我國原有的產業基礎和市場基礎比較薄弱,從而在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更大程度上必須通過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的直接投入加以扶持,特別是直接介入文化創意園區、街區等集聚區的建設與運營管理。
產業及其園區發展方向、發展模式的定位乃至發展動力的來源,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地方政府政策效應。從現實來看,近些年,基于這種推動模式的中國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確實實現了跨越式邁進,但人們也已注意到基于這種外在推動模式可能導致動力不可持續性、擴張發展盲目性和運行機制低效性等問題。
從園區建設轉向園區運營
集聚或集群化發展大致可歸為兩種基本模式:一是市場機制作用下各類經濟主體自發集聚形成的產業群落,二是地方政府主導下通過園區建設形成的文化創意類產業園區,后者是當今中國各地大力推進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的主要模式。
一些文化創意產業先行發展地區的地方政府,在政策導向的著眼點上已經在推進從園區建設向園區資源的整合、質量和功效的提升、市場化運營組織的培育等方面的轉化,并且對園區運營機制模式的優化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創新,這種創新和探索的成效已初步顯現,涌現了一批典型的園區運營模式。如北京“尚8模式”、上?!暗卤啬J健?、深圳的“靈獅模式”等。
從單一產業振興轉向融合發展
我國發達地區在先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上,已經在超越以往單一文化創意產業功能的認識,進一步強化創意經濟時代融合發展理念,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作為地區創新驅動的重要抓手和經濟發展的推進引擎,以此促進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
關鍵詞:非遺;文化傳承;創新研究;校企合作
廣東是我國四大制鞋基地之一,位居沿海發達城市,地理位置的優越,省外、海外品牌紛紛入粵,使廣東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鞋都和鞋業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有“中國十雙鞋,廣東有其五”“全球十雙鞋,廣東有其三”之稱。在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幾乎都有廣東鞋的蹤跡。但無須諱言的是,廣東自主品牌及產品的研究及創新工作做得相對有限。近些年來,廣東制鞋行業正奮起直追,著力加快品牌發展。要發展,就要有創新,要創新就要有新的技術和藝術灌入其中。非遺創新,既是時代的產物,又是聚焦非遺與時尚融合之美,推動非遺活化傳承、價值轉化的過程。作為時尚之都的廣州,助力文化產業新發展是當下發展的重中之重。今年,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省級非遺工作站申報工作,其中服裝服飾工作站落戶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廣東省非遺工作站(服裝服飾工作站)應運而生,將深度整合時尚產業鏈上下游資源,通過非遺文化賦能,優化提升全產業鏈,促進跨界合作,形成多業態、跨區域影響力,推動灣區時尚產業融合發展。制鞋行業作為服飾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在品牌建設及產品創新等方面有重大突破。
1價值所在,引領國潮
1.1應用價值
要推動非遺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融合,以文化產業為載體,運用先進技術手段改造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方式,提升廣東制鞋在中國乃至世界制鞋行業中的主導地位。使我國制鞋行業一改往日低端、廉價的加工狀況,能夠健康、飛速的發展,在這種情形下,以傳統文化催生經濟轉型發展,在弘揚傳統文化上具有很好的現實社會意義和經濟意義。近幾年,隨著我國在傳統文化的大力推廣下,國潮品牌應運而生。其設計理念將本國文化、元素添加在設計中從而形成。廣東制鞋緊抓社會發展命脈,經過多年發展和培育,現已形成非常完善的皮革、制鞋產業鏈。據中國市場調研在線的中國女鞋市場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2017年)顯示,雖然我國制鞋行業受歐美市場受金融海嘯影響進口數量下降,而消費者對品牌的需求日益旺盛,所以在未來的十年里,中國制鞋市場仍將呈現迅猛上升的趨勢。而廣東,作為我國制鞋行業引導國內潮流的重要基地,接受最新國際流行訊息以及時尚元素的重要城市,企業對設計水平的發展非常重視,品牌建設更是行業轉型、產業升級的重要發展趨勢。產品升級、品牌轉型、發揚傳統文化,無疑未當今鞋類設計師提供了很好的設計靈感,產品遵循在不同品類或風格的鞋產品當中,融入中國元素,既展示出新時代鞋靴個性的一面,又發揚我國傳統文化。
1.2學術價值
目前在全球經濟與文化一體化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已經融入各行各業。廣東制鞋產業鏈以達到全國領先的生產制造水平,年產品出口總值遠超越其他生產制造國家,如印度、越南、巴西等國。而在設計與文化引領方面,國外一線大牌仍處于主導地位,中國制鞋業沒有形成屬于本國獨特的文化創意,加之當前本土鞋類優秀設計人才緊缺,中國鞋類設計環節較國際一線品牌有明顯欠缺。如何打破設計環節,打造屬于中國的鞋類世界品牌,廣東制鞋行業的轉型與升級是發展必然趨勢。提高整體制鞋產業鏈,向全球制鞋產業鏈上游邁進,是廣東制鞋產業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進一步品牌建設、產品研發設計是目前廣東制鞋企業迫切需要加強培育的方面。隨著新時代文化創意全球發展的步伐,呈現以傳統文化為主導,以產品創新創意為主要導向的發展現狀。本著“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時代創新精神”的宗旨,以弘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帶動傳統制鞋行業轉型升級,對廣東制鞋行業的資源整合、技術創新、文化素質提升等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非遺文化傳承下廣東地區制鞋行業設計目的、開發方向與工藝技術等問題,行業、企業以及高等教育制鞋專業進行研究探討,有利于轉變當今制鞋行業“模仿”設計現狀,努力推動和發展廣東制鞋行業產業升級,企業轉型。同時,依據企業、社會需求,對高等教育鞋類專業提供行業需求,從而提高專業教師綜合素質、教學質量,有利于高職、本科等鞋類設計專業的可持續發展,更好的培養適合新時代企業需求的高級專業人才。
2行業快速發展,引導新型人才
制鞋行業屬于工業密集型產業,而中國在全球制鞋行業中一直處于生產大國、出口大國和消費大國,其鞋類產量、出口產量和消費產量分別接近全球的60%、70%和20%。中國鞋業的發展,可以說為全球鞋業消費市場提供了來源穩定的產品供給,與此同時,中國鞋業發展的外溢效應,為周邊國家依托中國鞋業強大的供應鏈從而實現鞋業快速崛起,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但中國鞋業同時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其自主品牌及產品的研究及創新工作做得相對有限。基于此種原因,借助文化創意的全球化興起,越來越多的原創品牌順應時代的潮流不斷興起,而要獨特,就要創新,要發展中國制鞋行業,弘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將兩者緊密結合,提升廣東制鞋業的同時,提升全民文化素質水平,創造屬于自己的特色品牌,就要了解鞋靴,了解鞋的各個構造以及從鞋類演變的歷史開始。要發展就要創新,無論是從工藝技術創新,還是造型設計創新,只有根植我國傳統文化,汲取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精華,才能彰顯中國鞋靴設計師的人文情懷,并由此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鞋靴品牌文化產物。目前,國內對于鞋靴文化的整體發展研究,有了一定的進展,研究史學、社會學、民俗學的學者,以及研究紡織服裝學的學者對此都有一些研究成果,例如:《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鞋履藝術在現代鞋靴設計教學的應用研究》溫州大學,劉陽,碩士論文,2018年;《論鞋靴設計中傳統文化的運用》溫州大學,顧任飛,中國皮革,2013年06期;《繼承傳統文化與鞋類時尚創新》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彭艷艷,西部皮革,2011年21期。但專門研究非遺文化并應用到鞋靴產品當中的機構、學者或企業還相對較少。在企業方面,設計師具有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社會使命,是一切文化作品的創造者。只有順應時展,不斷通過新品理念、產品質量、產品特色、產品服務等方面提升品牌產品價值,這就要求鞋類設計師既要有豐富的鞋產品技術設計能力,又要掌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在審美,同時,鞋類產品必須符合當下時代的審美產物并結合現代科學技術。處理好技術與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與現代科技等之間的關系,設計出代表具有中國特色的國潮品牌產品,向社會展示創意轉型成果。在院校人才培養方面,隨著市場整合、消費者需求的提升,使得制鞋行業從早期的培訓機構上升到中專層次的《皮革制品設計專業》、高職層次的《鞋靴與工藝設計方向》等,以及本科層次的《皮革專業》、《鞋靴與皮具設計方向》,至現今《鞋屢設計》研究生方向等。教學層次不斷提高,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逐步細化,涉及鞋靴工藝制作、鞋靴款式設計、鞋靴樣板設計等分門別類的進行高等教育教學。依據不同層次鞋類專業培養目標,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從技能型專門人才到設計類創新型高級人才,通過院校理論教育,讓學生掌握該層次教育教學過程中基本理論知識,基本素養,加強非遺文化知識,以及在鞋靴設計當中給予創新,為根除中國鞋靴設計的一味模仿、抄襲現象提供有力依據,為高校鞋類專業及制鞋企業培養具有強烈民族意識,保護和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新一代鞋類設計人才,給予有益意見。
3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共赴新時代
企業發展是高校教育的風向標。近年來,職業性院校不斷深化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提高院校與產業發展的契合度,增強高校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逐漸形成了以學校為主,企業參與教育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多方位合作辦學等模式。如:企業管培生合作、學生就業合作、訂單式培養、冠名班合作、名師工作坊等。培養了一大批有知識、懂技術的新型勞動者。對于廣東制鞋而言,早期的樣板師已退出時尚設計舞臺,成為幕后支撐的主力軍,而鞋靴設計師更多為年輕、潮流的90后、00后,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汲取時尚新理念,將制鞋行業引領國潮達到創新設計新高地。
4總結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的真實見證,也是一個國家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信息資源。在研究和傳承前人文化的同時,我們看到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然而即便如此,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非遺資源受到很大的沖擊。很多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境外,因此,在加強保護非遺工作的同時,各行各業也將非遺文化資源、文化傳承引入行業建設當中,力爭通過自己行業向中國乃至世界展現我國特有的文化底蘊。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的經濟、文化全面協調發展意義重大。本文從廣東制鞋行業著手,挖掘并深入中國非遺文化特色,結合院校人陪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為努力推動或發展廣東省乃至中國制鞋行業的發展里程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周鳳華.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形成命運共同體[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07).
[2]高鴻.企業舉辦和參與是發展高質量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07).
[3]覃大立.傳統手工藝自主創新之我見[J].新美術.2012(03).[4]徐燕琳.廣東傳統非物質文化[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08).
[5]鄭士林,張冬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與高校素質教育對接路徑新探———以廣東行政職業學院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18.
廈漳泉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發展的必要性
1.有助于產業結構升級
隨著經濟發展環境和條件的變化,生產要素成本增長,能源和資源,環境約束壓力的顯著加大,“低成本競爭”增長模式受到很大沖擊。進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過渡,由各地獨立發展向區域內部協作過渡的經濟轉型期。2010年,廈漳泉三市三次產業結構為5.8;54.2;40.0;福建省三次產業結構為9.3;51.0;39.7,廈漳泉三市地產業所占比重比全省水平高出3.2個百分點,但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僅僅比全省水平高出0.3個百分點,傳統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在廈漳泉三市的區域劃分,選擇發展,互為聯結,擴充總量等問題,才能凸顯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在全省經濟的引領地位。
2.有助于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綜合競爭力
廈漳泉三地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臺商投資區于一體,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層次最多的地區之一,是福建經濟最具活力的增長極與核心區域。然而,三市的經濟發展相當程度呈現各自發展模式,還存在產業重疊現象,沒有按照比較優勢實現產業結構銜接、互動,比如,在文化產業發展戰略上缺乏統一協調,同時建立多個類似的文化創意園區,產業集聚不能充分發揮。一體化發展有利于更有效的配置該地區的各種資源,有利于協調地方利益與區域總體利益間的關系,無疑將極大提升地區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結構的總體提升,實現廈漳泉三地文化創意產業綜合實力的提升。
3.有助于強化廈漳泉三地對臺優勢
近年來,福建與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相比較,對臺優勢弱化。主要原因是和之前相比臺商對大陸投資,更加注重投資地的市場規?;A設施和人才儲備,以及集聚經濟等因素。要改變這一局面,推動城市合作發展是關鍵。廈漳泉三地做為福建的主要城市,三市城市合作發展,可以轉化三市的資源互補優勢為區域經濟發展優勢,提升城市集聚經濟,擴張市場規模,并通過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有效促進區域腹地擴張,從而大大地提升其承接臺灣經濟輻射的能力,強化對臺優勢。廈漳泉三地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發展,是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促進區域經濟,強化對臺優勢,具有重要的作用。
廈漳泉三地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發展的對策建議
1.建立合作發展機制
建立和完善廈漳泉地區三方的聯絡機制與高層的協調機構,統籌文化創意產業的合作與發展。即由各市,各對口專業部門負責人及相關人員,組成管理委員會,建立文化發展聯席會議機制。加強對話溝通,交流和協調,統一部署和管理文化創意產業同城化發展,統一制定文化創意產業同城化發展戰略,發展規劃,運行模式,政策法規以及相應保障制度,達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2.協調規劃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統籌區域文化布局,進一步完善國家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形成集聚效應。發揮閩南文化,華僑文化,海洋文化,民間信仰及宗教文化等文化優勢,塑造文化創意產業鏈結構,確定文化創意特色產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必要的產業集聚條件,發展特色產業群,以及深化與臺灣、港澳及世界各地文化的多元化交流與合作,實現產業升級。完善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相互進行的創新機制,保持區域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競爭力。
3.共同開發和利用創意人才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意人才的智力支持,人才的挖掘,培育和開發對廈漳泉三地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起著關鍵的因素。一方面,自主培養,依托專業院校,教育培訓機構和企業等多方力量,建設一批文化創意人才的培養基地;另一方面,吸引國內外一流文化創意人才來廈漳泉創業。三地文創人才納入引進高層人才相關政策適用之中,形成包括住房,子女入學等在內的文化產業人才引進“一攬子”政策。探索建立高層次的文創人才的信息,數據庫建設,建立高級人才信息管理協調制度,建立開放共享的高端創意人才信息庫分類人才資源信息庫,共同開發和利用人才,著力推動廈漳泉文化創意產業同城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4.協調規劃拓展融資渠道
融資難、融資主體單一、渠道匱乏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編制廈漳泉地區文化創意產業投融資項目指南,建立文化創意產業共同基金,鼓勵區域內銀行等金融機構推出文化創意金融產品支持文化創意產業。搭建相關文化產業交易平臺。同時利用9.8貿洽會,海西文化產業博覽會等有影響的開展活動,帶動廈漳泉三地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發展。積極拓展融資渠道對廈漳泉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