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1 16:38:32
序論:在您撰寫工商管理專業分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在我國成功入世以及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快企業體制改革等宏觀背景下,作為直接服務于企業發展的工商管理專業理應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現實情況卻是工商管理專業就業形式不容樂觀的現實,分析來看,除了宏觀經濟背景等外在因素的影響以外,工商管理專業發展以及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問題是制約該專業就業率的一個重要方面。
(一)學生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技能匱乏是重要原因
應該說,工商管理專業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專業,其直接服務于市場經濟發展中的各個企業的發展需要,相對于工商管理基本理論知識,學生的工商管理實踐技能等專業技能的匱乏是影響該專業就業形勢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目前全國許多各大院校在對工商管理學生的培養過程中,普遍具有重理論知識灌輸、輕實踐技能培養的傾向,學生的實踐環節被迫讓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實際技能的訓練等往往流于形式,在實際執行中其效果也大打折扣,除過全國一些重點高校以外,普通高校由于受制于學校資金、擴招等現實情況,在學生實踐技能環節的師資配備、硬件設施以及學生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嚴重滯后,種種原因導致對學生工商管理實踐技能的培養和訓練或不予重視,或有心無力,結果學生畢業后空有理論知識而缺乏實踐技能,因而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
(二)專業特色不明顯,學生核心競爭力不強
工商管理專業是一門較為寬泛的專業類型,學生在校期間所學課業較多,除了要學習本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以外,還要學習有關經濟、財務、人力資源等專業的基本知識,由于學生的學習量較大,難免出現在本專業的核心課程上學習不足,積累不夠的情況,這種情況長此以往就會嚴重削弱工商管理專業自身的特色以及學生的核心競爭力,這也是影響工商管理學生就業形勢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教學方法落后,師資結構單一
教學方法陳舊落后同樣是制約和影響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的一個主要因素。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企業不斷走出過門以及國外公司紛紛進入我國,企業所需要現代化的管理人才已經和過去有了很大的改變,因此過去傳統的灌輸式、單項式的教學方式應該被進行適時的改進,以適應新時期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最新要求;同時高校中工商管理專業教師結構單一也是影響該專業就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原因,主要表現在雙師型教師隊伍過少導致實踐環節的師資配備不足,影響了學生在工商管理實訓環節的提高。
二、提高工商管理專業就業率的對策
進一步提高當前工商管理專業就業率,要從當前工商管理專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入手,通過著重解決這些問題來逐步提高工商管理專業的就業率,改善就業形勢。
(一)強化學生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技能訓練
今后各大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要明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著重加強對學生工商管理實踐技能的培養和訓練,有關部門和高校要投入專項資金,加強有關學生實訓硬件建設,合理分配理論學習和實訓之間的關系,建立合理系統的學生實訓課程體系,和有關企業合作加快學生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政府部門也應該制定有關優惠政策,鼓勵有關企業接納學生進入企業進行專業技能的學習等,多方面地強化學生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技能的訓練,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競爭力。
(二)重構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突出特色
針對當前工商管理專業出現的專業特色不突出,學生核心競爭力不高的現狀,教育部門和有關高校應著重加強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的建設,有關高校應依托于自身優勢和當地經濟建設,加強工商管理專業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建設,突出特色和優勢以及重點,因地制宜地根據市場需求來培養各個類型不同層次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提高工商管理專業整體競爭力。
(三)改進教學方法,引進雙師型教師隊伍
改進傳統教學方法,引進諸如案例教學法、項目化教學法等新型教學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同時應對現有工商管理專業教師結構進行調整,引進雙師型教師隊伍,以進一步提高和改進工商管理專業實訓環節。
三、總結
一、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的現狀分析
工商管理專業是管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研究如何運用現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來進行有效的企業管理和經營決策。廣義的工商管理包含的領域很多,下設的二級專業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旅游管理等。開設的主要課程有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應用統計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學、經濟法、人力資源管理、企業戰略管理、生產運營管理等等①。本文所談的工商管理專業指的是作為二級學科的工商管理專業。自1999年國家推動高校招生規模擴大以來,大學生就業難開始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根據國家統計局網站的數據顯示:2003年第一屆擴招大學生畢業,普通高校畢業生212萬,以后逐年遞增,2008年511.9萬人,到2013年,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638.7萬,整整比2003年翻了三倍。高校畢業生人數的增長幅度遠遠超過了國家經濟發展對大學畢業生需求的增長,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日趨嚴峻。麥可思公司的一項調查表明:應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失業人數最多的10個本科專業中,工商管理專業排在第六位[1]。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就業方向本身是比較廣的,可是由于整個人才市場供給量的逐年劇增,很多需求單位對管理類崗位在學歷和工作經驗的要求上不斷提高,致使工商管理類畢業生失去了就業競爭力。內蒙古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專業的招生從2009年開始,目前已向內企事業單位輸送了兩屆畢業生,共267人,學院現有在讀工商管理專業學生445人。根據學院學工辦提供的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統計計算,截止畢業當年9月,2013屆和2014屆工商管理專業的應屆畢業生初次簽約就業率(簽訂就業協議就業的畢業生人數÷畢業生總人數)分別為34.4%和19.4%,“初次簽約”就業能力處于較低水平。
二、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就業能力影響因素的調研結果
為了分析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就業能力不足的影響因素,筆者進行了調研分析。本次調研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分別向內蒙古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即將畢業的2011級及在讀的2013級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發放,共發放調研問卷158份,收回有效問卷15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6%。第二部分是對已參加工作的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及學院專職教師進行訪談。通過本次調研了解影響學生就業能力的相關因素。
(一)就業形勢
在調查問卷“您認為現在的就業形勢如何”一題中,有52.63%的學生認為就業形勢嚴峻,34.87%的學生認為就業形勢正常,只有不到7%的學生認為就業形勢較好、容易就業。
(二)就業觀念及職業定位
在調查問卷中“您在大學期間是否規劃過自己的就業目標”一題的結果主要集中在“想過,但不明確”,占被調研人數的65.8%。在“期望的工資”一項中,選擇“1000-2000元”占3.3%,“2000-3000元”占9.2%,“3000-4000元”占31.58%,“4000元以上”占55.92%。在“就業的首選地區”選項中,主要集中在“家鄉”和“內地省會城市”兩個選項,占72.37%,而選擇“國家急需人才的邊遠地區”的只有11人,占7.24%。在“是否有志愿去基層就業”一題中,有57.24%,即半數以上的同學選擇了“有可能去基層就業”,34.86%的同學選擇“不會考慮或暫時不考慮去基層就業”,只有7.9%的同學選擇“決心到基層就業”。
(三)教學滿意程度
在調查問卷“您對所學的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滿意度(教學方式,教學質量)”一題的結果中選擇“滿意”的占27.63%,有一半的學生選擇教學滿意度“一般”,選擇“不太滿意”和“不滿意”的占22.37%。在開放式問題“您對工商管理專業教師的教學有哪些意見和建議”一題中,很多同學提到了個別專業課教師存在照本宣科、教學方式比較死板的情況。
(四)課程設置
在調查問卷“您對所學的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專業課程安排、課時和實訓課程等)”一題中,選擇“滿意”的占22.67%,選擇“一般”的占“60%”,“不太滿意”的占14.67%,“不滿意”的占2.66%。在“您對教師在專業與就業的銜接活動的評價”一題中,選擇“滿意”的占30.67%,選擇“一般”的占“57.33%”,“不太滿意”的占10.67%,“不滿意”的占1.33%。在開放式問題“您對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有哪些意見和建議”一題中,很多同學提出應該增加案例教學和模擬實踐課程。
三、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就業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就業形勢嚴峻,學生就業觀念落后
工商管理專業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面臨著形勢嚴峻,就業難的大環境,而大多數學生就業目標不明確,就業觀念相對落后,期望的工資偏高,缺乏到邊遠地區及基層就業的意識,但通過調研也發現部分大學生已經開始接受可能去基層就業的情況,就業觀念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工商管理專業大學生在就業中某些錯誤觀念造成了很多學生畢業后“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況,加大了就業難度。
(二)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與就業能力的提升存在不適應性
從上述調研結果來看,學生對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教師教學滿意度的評價一般。首先,在課程設置上,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多而不深,理論課程偏多。公共管理學院很多專業課的實踐環節是包含在理論教學課程當中的,任課教師的具體實施情況并不好,學院也尚未制定相應的監督和激勵機制,實踐教學環節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其次,在教師隊伍上,高校教師一般都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從事教學工作,實踐經驗不足,個別教師對理論的理解程度也不夠深刻,因而存在照本宣科、教學方式單一的現象。學校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與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存在不適應性,學生缺乏核心競爭力,造成了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工作難找的局面。
(三)學生實踐能力較弱
我國的教育體制長期以應試教育為主,學生從小被灌輸“聽父母和老師的話”,習慣了上課聽講、記筆記的傳統教學模式[2]。通過對部分專業課教師的訪談結果發現,學生一方面希望老師增加實踐教學和案例分析,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又出現了很多學生不愿意親自參與案例的討論和分析的尷尬局面。公共管理學院為了提高學生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對學生布置了暑期社會調查和專業實習的任務,然而,在實施過程中很多同學在假期由于缺乏指導教師的監督,社會實踐活動往往是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沒有真正達到鍛煉實踐能力的目的。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實踐意識和能力相對較弱的現狀加大了畢業生的就業難度。
四、提升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策略
(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和職業定位
在大學培養期間,教師要引導學生知曉工商管理專業的就業范圍雖然比較廣,但是并不意味著一畢業就會從事管理工作,鼓勵學生在初次就業時要順應國家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嘗試選擇去更具發展潛力的二三線城市甚至是國家急需人才的邊遠地區,從基層做起,不斷積累自己的工作經驗,為將來從事管理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另外,畢業生應該調低對初次就業的薪酬期望值,通過基層工作鍛煉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和核心競爭力才會在未來獲得更高的薪酬。再次,可以鼓勵有條件的學生嘗試自主創業,2014年,政府辦公廳已經印發通知,著力扶持高校畢業生創業,實施“高校畢業生萬人創業行動”,扶持1萬名大學生創業。對在大學生創業園或創業孵化基地,以及經人社部門認定的其他創新創業平臺內孵化的創業項目,給予創業團隊或項目不低于1萬元創業補貼。高校畢業生申請小額擔保貸款,最高額度為50萬元[3]。政府政策的出臺,給大學生的自主創業提供了支持和幫助。
(二)調整課程設置,優化教師隊伍
根據工商管理專業應用性和實踐性的特點,首先,調整課程設置現狀,及時引進先進的實踐教學軟件,提高實踐課程的地位,強化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其次,把學院工商管理專業課程的實踐環節課時數做實,建立健全教師實踐環節教學的監督和激勵機制,使專業課授課真正實現從理論型向實踐型的轉變。再次,學院可以多組織學生參加工商管理案例大賽、市場營銷策劃大賽等等,引導學生以問題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有效地鍛煉學生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可以為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創業大賽和電子商務三創大賽做基礎準備。優化師資隊伍,是培養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保證。首先,對于沒有工作經驗的教師,學??刹捎门c企業合作、考察,利用假期或特定時間到企業就職的辦法,提升其實踐教學能力。其次,針對某些特定的課程或課程的某些章節,可以聘請一些具有豐富工作經驗并且符合高校教學層次需求的人員任教。在教學方式上,注重靈活性,多開展研討教學和案例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創新和應用能力將有很大幫助。
(三)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因此,深入全面分析工商管理專業校外實踐教學效果欠佳的原因,并提出富有針對性的建議措施,就成為提升我國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培養整體質量的重要任務。從經濟收益的角度來分析,現有工商管理專業校外實習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包括校外實地基地(企業)在內的各教學主體在實踐教學中所獲得的利益不夠,從而直接影響了其參與工商管理專業校外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和投入其中的資源的數量、質量。具體來說,工商管理專業校外實踐教學過程中涉及到多個主體,包括校外實踐基地(企業)、學生、指導老師,以及學校。這些教學主體各自有著其獨特的利益訴求。因此,要想提升工商管理專業校外實踐教學的質量,就必須在深入分析各教學主體需求的基礎上構建一個校企合作機制,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問題所在。
一工商管理專業校外實踐教學中企業的需求分析
作為校外實踐教學中的關鍵主體,校外實習基地(企業)為工商管理專業校外實踐教學提供實習場所、設備、指導老師等條件。校外實習基地(企業)所提供的實習硬軟件條件如何,直接關系到校外實踐教學的效果的高低。要探討實踐教學中的校企合作機制,首先需要研究的就是校外實習基地(企業)在實踐教學中有什么需求需要得以滿足?;隈R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校外實習基地(企業)在校外實踐教學中的需求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情感利益。企業的經營受具體管理者的影響。因此,企業管理者個人的價值取向、情感同樣會影響校企合作。具體來說,或者由于學校(教師)與企業某關鍵人物之間良好的私人感情;或者由于企業管理者強烈的社會責任心,愿意為工商管理教育發展做出貢獻。這些都將導致校外實習基地(企業)愿意積極配合學校的校外實踐教學,并通過為實踐教學提供方便而使企業管理決策者獲得一種感情上的滿足。反之,如果校外企業管理決策者僅僅關注企業自身的利益,缺乏社會責任感,就不太愿意為工商管理專業校外實踐教學提供便利。
(二)經濟利益。企業作為一種以盈利為目的的組織形式,獲取盡可能多的經濟利益是其本性的要求。校外實踐教學需要運用企業的廠房、設備、人員等各種資源,企業必然期望從中獲得經濟利益。傳統上,對校外實習基地(企業)的這種經濟利益需求往往是通過學校單方面向其支付一定的費用來滿足的。但由于很多學校實踐教學經費不足,學校向企業支付的費用往往有限,甚至沒有向實踐基地(企業)支付任何費用,實踐企業的經濟利益需求得不到充分滿足。但是,我國高校實踐教學經費不足的問題短期之內又難以得到很好的解決。因此,提高校外實踐基地(企業)經濟利益滿足感的方法必須另辟蹊徑。具體來說,單純從學校方面獲取教學費用并不能代表企業想獲得的經濟利益的全部。只要企業能夠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降低經營成本,提高收入,從而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企業就獲得了經濟利益。應該說,這才應該是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企業)擬獲取的經濟利益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分析企業的經濟利益,從而多角度地探討提升校外實踐教學中企業經濟利益的途徑和方法。
二工商管理專業校外實踐教學中其他教學主體的需求分析
除校外實習基地(企業)外,工商管理專業校外實踐教學中還包括學校、教師、學生等教學主體。這些教學主體在校外實踐教學過程中也分別有著其特殊的利益需求。
(一)學校在校外實踐教學中的需求分析
高校作為校外實踐教學的計劃、組織者,是為學生提供基礎普通教育的場所,為學生在校外實習基地(企業)從事實際工作提供理論基礎,因此在工商管理專業校外實踐教學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具體來說,學校在工商管理專業校外實踐教學中期望獲得以下全部或者部分利益:
1、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各個高校在工商管理專業教學培養中屬于教育提供者的角色,為社會培養合格的經營管理人才。以筆者所在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為例,其培養目標定位于:“具有創新能力和務實作風,具備職業經理人潛質,適應現代企業制度需要,能夠從基層管理工作做起的應用型高級經營管理人才”。而要事先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既需要掌握豐富的經營管理理論知識,同時又應具備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經營管理問題的能力。理論知識的學習主要是通過學校課堂教學的方式獲取,而分析解決實際管理問題的能力的最佳教育方式就是參與實際企業經營管理決策。因此,組織良好的校外實踐教學是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必要途徑,也是實現高校教育目的的重要環節。這也正是學校在工商管理專業校外實踐教學中最主要的利益需求。
2、擴大學校知名度和美譽度。學校聲譽的獲取很大程度上源自其所培養的學生素質和成就,部分程度上也受學校與外界企業聯系的影響。從來源影響來看,通過高質量的校外實踐教學,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以提升,學生畢業后在企業實際工作中所展現出來的高水平專業技能有助于提升學校的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而從短期來說,學校通過與校外實習基地(企業)的聯系,加強了其與外部社會環境的溝通與交流,從而也有助于擴大學校在潛在用人單位的知名度。
(二)學生在校外實踐教學中的需求分析
學生作為校外實踐教學的教育對象,作為主動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主體,希望通過高質量的校外實踐教學來滿足自己潛在的一系列利益。
1、提高專業技術技能。通過學校的專業知識教育,學生掌握了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方法,但缺乏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管理問題的機會。特別是一些地方普通高校,由于資金的不足,無法購買模擬軟件進行經營管理模擬教學,從而也無法為學生提供虛擬經營管理環境,這也影響了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同樣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目前我院工商管理專業雖然購買了市場營銷學、證券投資、電算會計等教學模擬軟件,但真正屬于工商管理專業模擬教學核心的沙盤、ERP教學軟件等還沒有購置,自然導致相較與其它專業,工商管理專業學生沒有獲得充足的模擬經營管理決策的機會。另外,如果沒有參與真實的經營管理決策,學生對于自身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短板缺乏清楚的認識,無法彌補自己的不足,從而造成專業技能的不足。而校外實踐教學恰恰提供給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管理問題的機會,也有助于學生重新審視自身的知識結構,從而最終有助于提高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綜合專業技能。這也就是解釋為什么幾乎所有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熱衷于參與校外實踐教學的最重要的原因。
2、増加就業機會。當前我國高校學生的就業形勢比較嚴峻,學生對于増加就業概率的機會都很珍惜。首先,通過校外實踐教學,提升自身綜合專業技能有助于提高自己在以后就業市場的競爭力。另外,通過在實習基地(企業)的良好表現,也有助于獲得實習基地(企業)管理者的青睞,從而實現在實際基地(企業)就業。
(三)教師在校外實踐教學中的需求分析
一般而言,校外實踐教學中指導老師有兩個,一個為高校的指導老師,另一個則為實踐基地(企業)安排的指導老師。本文中的指導老師特指來自學校的指導老師,而將實踐基地(企業)安排的指導老師歸入企業需求分析之中。指導教師作為工商管理專業校外實踐教學的指導者,教學指導的責任心、能力直接關系到學生校外實踐教學效果的高低。實踐教學指導老師通過校外實踐教學也希望滿足這樣一些利益需求。
1、經濟利益。教師在校外實踐教學中付出了辛勤的勞動,自然也希望能從中獲取一定的經濟收益。目前,各高校對于實踐指導老師經濟利益的滿足主要是一次性發放一定的特殊津貼,但津貼數量一般不多。以筆者所在高校為列,為期1周的認識實習,指導老師的津貼為300元左右。另外,校外實踐教學一般離學校有一定的空間距離,對工作、家庭會有一定的影響。再有,由于上文提到的實習基地(企業)對待實習的消極態度,實踐教學指導老師還需要處理與實地基地(企業)相關人員復雜的人際關系。因此,很多教師不愿意擔任校外實踐教學指導老師。那么,探索實踐教學指導老師經濟利益滿足的多條途徑,増強實踐教學指導老師的積極性就成為構建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校企合作機制必須考慮的問題。
2、提升實踐教學水平。我國工商管理教育的歷史不長,但發展速度非???。工商管理專業教育的快速發展自然導致高素質師資的缺乏。據有關部門統計,當前我國工商管理專業教師中的大部分來源于高校畢業生。也就是說,我國工商管理專業大部分教師的成長歷程就是從學校至學校,缺乏到具體企業從事實際經營管理的經驗。雖然掌握了比較扎實的經營管理理論只是,但由于自身缺乏實際經營管理經驗,缺乏對實際經營管理工作的感性認識,從而影響了指導校外實踐教學的能力。這是很多工商管理專業教師專業技能的短板,也是他們希望努力提升的領域。通過參與工商管理專業校外實踐教學指導,通過與企業之間的互動,特別是參與到企業具體的經營管理決策中去,教師的實際企業工作經驗能夠得到積累,從而有助于提升其實踐教學水平。
三工商管理專業校外實踐教學中的合作機制設計
通過對工商管理專業校外實踐教學中各主體需求分析,我們明確了各主體對校外實踐教學的期望和利益要求。為保證工商管理專業校外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我們應設計出一個恰當的合作機制,以保證各教學主體的期望和利益的滿足。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思考。
(一)制度機制——校企合作的基礎
制度機制是指工商管理專業校外實踐教學各主體責、權、利的約定,起到對各教學主體的激勵和約束作用。工商管理專業校外實踐教學校企合作機制的制度設計應有兩個層面。
1、宏觀層面的政策法規設計。高等教育是一種準公共產品,因此政府和社會各界應為提升高等教育質量貢獻力量。由于各種原因,企業往往對工商管理專業校外實踐教學持消極態度。為提高校外實習基地(企業)的積極性,一方面政府可通過制定相關法規要求某些企業必須無條件接受實習生;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過稅收優惠、經費支持等方式直接支持社會各企業接受校外實習。特別是后者,通過各種政府優惠措施,激勵企業積極接納工商管理專業學生校外實習,應該是當前我國市場經濟環境下校企合作制度機制設計的一個很好的思路。
2、微觀層面的校企合作協議設計。實習之前,學校在與實習指導老師、學生代表座談,了解他們對校外實踐教學的期望和利益的基礎上,與企業進行協商,并簽訂合作協議。校企雙方的責、權、利應以協議書的形式予以明確。雙方信守諾言,共同遵守契約或協議書的條款。制定完善的合作實施方案,從實習時間、實習實訓內容、步驟、要求等方面進行詳細的規定。從而實現有效規避工商管理專業校外實踐教學過程中各個主體的風險,有效保障各個主體的利益訴求。
(二)利益機制——校企合作的關鍵
利益是工商管理專業校外實踐教學各教學主體行動的基礎。校外實踐教學活動能夠較好的滿足他們的期望和利益需求,直接關系到各教學主體在實踐教學活動中的積極性。因此,應全方位考慮所有教學主體的利益訴求,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
1、校外實習基地(企業)的利益滿足。經濟利益是校外實習基地(企業)期望從工商管理專業校外實踐教學中獲取的首要利益。目前,我國普遍采用的是學校向企業支付一定費用換取企業接受學生實習的方式。但由于學校經費不足,學校向企業支付的費用往往較少,不足以滿足校外實習基地(企業)的經濟利益需求。那么,需要其他教學主體多角度、多途徑滿足企業的經濟利益。具體來說,教師和學生可以對企業經營管理存在的不足進行深入調研,提出具體的整改建議,從而改善企業的經營流程、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最終間接地給予企業經濟利益。
2、學校的利益滿足。學校希望通過校外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以及促進學生就業。這些利益都可以通過學生高水平的專業操作技能加以滿足,而高水平專業操作技能的實現一定程度上就取決于校外實習基地所提供的實習硬軟件條件。因此,為滿足學校的利益,校外實習基地(企業)應嚴格按照合作協議的要求為實踐教學提供各種實習條件。
(三)監督機制一一校企合作的保障
制度機制為工商管理專業校企合作打下了基礎,特別是校企合作協議明確了各教學主體在實踐教學中的責、權、利。但是由于各種不可預知的原因,實際實踐教學過程中總會發生一些與各教學主體設想偏差的情況發生。為了有效保障各個實踐教學主體的合理利益訴求,保證實踐教學的有序進行,很有必要為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的校企合作設計監督機制。具體來說,各教學主體可成立合作監督委員會并根據相關制度和協議監督實踐教學的進行。教學過程中一旦發生違背事前明確約定的契約條款,合作監督委員會應根據原先約定采取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對于教學過程中發生的未盡事宜,合作監督委員會則協商處理。
(一)問卷調查內容及結果
依照自制調查問卷的內容,分別對問卷中的10道選擇題進行百分率分析。調查結果顯示,專科(高職)院校工商管理大類專業的學生對自己專業的整體認知不夠清晰,對專業的滿意度不高,對專業的核心課程了解不多,對就業前景感到迷茫。
(二)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
1.學生的專業認知不清,對專業只存在字面意義上的主觀了解。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專業的整體滿意程度不高。37.8%的受訪者當被問及“對所學專業是否滿意”時選擇“不滿意”,僅有7.0%的受訪者表示“非常滿意”,另有18.1%的受訪者表示“無所謂”。更有46.5%的受訪者表示對“專業核心課程”“不滿意”,選擇“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只占4.6%和27.7%。這充分說明學生對所學專業非常不了解也不認同,這對學生的學習會產生極大的負面效應。
2.專業核心知識或技能界限模糊,競爭力不強。調查結果顯示,41.2%的工商管理大類專業開設了“專業實踐類課程”,但仍有41.8%的學生對是否開設了此類課程或課程效果表示“不清楚”,即這41.8%的受訪者可能對已開設的專業實踐類課程根本不知道或不認可。換言之,此類課程在學生的學習中效果并不明顯。何況在這41.2%的已確定開設此類課程的受訪者中,又僅有14.9%的學生認為“效果好”。當然,這其中包括47%的受訪者可能處在低年級,不排除他們有還未接觸到此類課程的可能性。然而在專業核心知識或技能的問題中,高達41.0%的受訪者認為“不知所學”,25.1%的受訪者認為沒有掌握專業核心知識或技能。由此證明,此類課程的核心技能不被大多數學生認可,或者專科(高職)層次的工商管理類專業的核心知識或技能不夠突出。
3.學生的期望值偏高,與現實狀況差距較大。調查結果顯示,分別有21.9%和37.2的受訪者表示所學專業知識或技能對今后就業或工作“不起作用”和“不太清楚”。受訪者了解的本專業對口就業的“不滿意率”高達34.1%,對口就業職位“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只占4.3%和11.0%。受訪者就業首選是“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占比高達61.7%,選擇“企業單位”和“自主創業或自由職業”的比率之和都不超20%。另有18.4%的受訪者不清楚自己的就業意向。由此可見,除去所謂國家“體制內”的6成以上的受訪者,大多數學生的就業意向是盲目的、迷茫的。絕大多數學生選擇“公務員或事業單位”,然而在“國考”越來越熱的現實情況下,專科(高職)生考取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已越來越難,只有少數人能順利通過“國考”,大部分人只能從事其它工作。這就必然導致此類專業學生的就業職位與期望不相符。
4.工商管理大類專業在專科層次設置的必要性及合理性有待考證。調查結果顯示,僅有18.0%的受訪者認為在???高職)層次開設工商管理大類專業是“合理且必要”的,有33.5%的受訪者認為“既不合理也不實際”。由此可見,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是持消極態度對待此類專業的。尤其是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中更是占76%的受訪者選擇“既不合理也不實際”和“沒考慮過”。據不完全統計,專科(高職)層次的工商管理類學生的對口就業率低,且流失率高。
(三)原因探析
對調查結果分析探究,筆者認為導致工商管理類專業規模在專科(高職)層次迅速膨脹以及學生的專業認知不清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經濟、社會迅猛發展,高等教育普及,中學進入大學的絕對人數不斷增長,社會需求增加的大環境所導致。二是很多專業性高校競相朝著綜合性院校發展,不斷增設新專業搶奪生源。三是工商管理類專業辦學成本相對較低,涉及的二、三級學科門類齊全、廣泛,且絕大多數專業能文理兼收,對學生的吸引力較強。四是學生在中學階段幾乎接觸不到工商管理類專業,只能憑專業名稱來想象專業內容及今后工作性質,存在認知誤解。基于以上原因,學生進校后抱怨所學與“想象”相距甚遠,甚至感覺“上當受騙”,從而導致厭學,專業認可度低、滿意率低。加之非工商管理類的???高職)層次院校在開設工商管理類專業后,師資力量薄弱,有些甚至是非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師“轉向”后擔任工商管理類教師的現象普遍,造成授課效果不好,課程的針對性和專業性都不強,對學生沒有吸引力。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畢業后難以對口就業。
二、對策研究
(一)加強教育引導,明確學生專業認知
1.進行專業核心技能展示,樹立專業形象。工商管理類專業的普遍缺陷是專業核心技能模糊,這也往往導致學生對專業的核心或骨干課程認識不清。因此,此類專業要注重對核心骨干技能或課程的宣傳展示。例如,可以組織學生甚至是教師的專業技能比賽。以此來樹立專業形象,厘清專業知識或技能體系在學生心目中的構架,提高學生的認可度。
2.明確就業目標,鼓勵學生對口就業。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使其明確自己的就業傾向。引導學生對專業產生信任和興趣,鼓勵學生把興趣培養與專業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并根據專業特點進行職業規劃,從而為將來畢業后的對口就業奠定基礎。對口就業的數量和質量是反映專業認同度和滿意度的重要指標,因此要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對口就業。尤其對于應屆畢業生,學校要積極采取措施特別引導和鼓勵學生對口就業,提高其就業質量。
(二)調整專業課程設置,注重與就業市場接軌
1.積極開發專業核心課程,打造專業核心技能。當前,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大類包括的諸如公共事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行政管理、物業管理、社區服務與管理、工商(企業)管理等專業普遍的“軟肋”是專業核心課程模糊。以上具體專業的課程相互交叉,大同小異,美其名曰交叉學科,其實是沒有自己核心內容的具體體現。因此,此類專業要根據市場人才需求,主動調整已經不適應市場需求的部分專業課程,努力開發和打造本專業的核心技能,完善專業知識體系。避免學生所學廣而不深,泛而不精,成為將來的“辦公室勤雜工”。
2.分析市場需求形勢,找準典型的職業崗位。大多數工商管理類專業是普適性的“萬金油”型專業,幾乎沒有特別的專業技能,技術門檻低。因此,此類專業的畢業生從事的工作五花八門,但要認真分析人才市場需求,找準市場與專業對接的典型職業崗位,朝著符合“典型的職業崗位”要求的方向培養人才。強調學生畢業后能到企業一線,在工商管理的某個專業領域內能迅速上手,為企業創造出價值。摒棄傳統觀念,避免成為所謂的“行政助理”、“儲備干部”、“辦公室文員”,只能做些接聽電話、發發傳真之類的工作。
工商管理專業在我國高等院校發展極為迅速。工商管理作為管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它依據管理學、經濟學等相關基本知識,研究如何運用現代經濟管理的原理與方法對企業進行有效的管理和制定科學合理的經營決策。工商管理專業所包含的專業領域比較廣,學生所學課程也較多、較雜,涵蓋了經濟學與管理學中的很多課程。我國為實現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要求高等教育要推行全面素質教育,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級專門人才和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并且隨著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社會需要工商管理專業培養出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實踐技能較強、綜合素質較高、適應性強、富于創新精神、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專門人才。但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工商管理專業往往忽視專業分支的差異性,導致在人才培養上同質化,學生雖然廣泛涉獵了各方面的專業知識,但對專業縱深知識技能的積累卻遠遠不夠。學生在求職的時候,往往感覺自己幾乎所有部門的工作都能勝任,但具體到某一個部門某一個工作崗位的時候卻又無所適從,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較低。
傳統的“三段式”人才培養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國家和社會對于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為此,近年來我國高校工商管理專業順應國家人才培養政策和社會人才需求的變化趨勢,并結合自身的發展情況,借鑒國外高校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變革。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1.“協同式”模式。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將“以人為本”作為指導思想,以“全員參與”為基礎,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體系,從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三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
2.“按系招生,多方向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前期培養不分專業,在后期的培養中,學生可以根據對自身、專業、社會人才需求的認識,重新進行專業的選擇和定位。
3.“模塊式”模式。將工商管理專業的研究方向細化為不同的模塊,包括人力資源管理、物流管理、生產與運作管理、創業管理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優勢等情況選擇相關模塊的課程,通過學習使學生在某一方面具有較深厚的造詣。
4.“校企合作式”模式。在這種培養模式中,綜合運用學校和企業的資源優勢對人才進行培養,在幫助學生加深對理論理解,提高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促進學生就業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二、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變革過程
本文利用盧因的三階段變革過程模型對我國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變革過程進行分析,可以將其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即解凍—變革—再解凍。
第一階段:解凍。學校、學院以及工商管理專業相關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新的現實,意識到變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對過去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總結,并徹底打破與舊培養模式相關的結構、制度、行為等,與過去的人才培養模式決裂。
第二階段:變革。首先,學校、學院以及工商管理專業的領導應指明人才培養模式改變的方向,變革的方向必須是全體教師認同的、能夠凝聚人心的愿景。然后,由全體教師在內外部影響因素分析的基礎上,設計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及具體的實施步驟。其中,內部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成員、組織系統、規范系統以及物質設備系統四大類。成員是主持及參與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的全體教師;組織系統是組織內部各組成要素及其結合方式的模式或相互聯系的框架,包括學校級、學院級和專業級的組織結構;規范系統包括限制或約束成員行為的學校、學院和專業的規章制度和組織文化。而組織文化是成員所信奉的價值觀念、學校風氣、遠景目標和職業道德等;物質設備系統主要指教學設施(如實驗室、教具等)、行政工作設施(如會議室、辦公用品、宣傳工具等)和信息網絡設施(校園網、計算機的硬件與軟件等)。外部影響因素包括政府法規政策、經濟發展水平(尤其是所在地的企業發展情況)、社會文化認知等等。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內容包括樹立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以提高就業能力為導向建立專業課程體系,以實踐教學為核心加強實踐教學建設,建立職業發展教育體系,完善教學管理機制,以及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最后,實施人才培養模式變革,使全體教師形成新的態度和行為。
第三階段:再凍結。當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變革完成后,這種模式必須被“重新凍結”或固化,即需要利用必要的強化手段使其固定下來,保持變革的穩定。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使教師有機會嘗試和檢驗新培養模式支持的新態度與行為,并及時給予正面的強化,盡快形成穩定持久的群體行為規范。
三、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變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解凍階段問題。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會給參與變革的教師帶來一定的損失,使他們反對變革。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師對現有的培養模式已經熟悉并適應,而變革則帶來不確定性,教師很難確切知道變革后將是什么情況,因而使他們感到不安全。而且培養模式的變革會改變教師原有的工作方式、獎勵和分配制度,教師個人的地位也可能受到影響等。工商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的第一階段,雖然學校、學院以及專業的領導認識到變革勢在必行,卻忽視了幫助基層教師“解凍”受原有人才培養方案影響,并使他們認識到變革的緊迫性,愿意接受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由變革所帶來的不安全感使這些教師成為了人才培養方案變革的阻力。
2.變革階段問題。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的方向及模式的設計一般由學校、學院及專業的領導完成,高校的管理者只將基層教師視作變革的接受者,而很少考慮他們的意見。這導致變革的方向認同度較低,變革的執行力差,變革阻力較大。
3.再凍結階段問題。工商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變革完成后,忽視了利用強化手段固定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保持變革的穩定,即人才培養模式變革了,但與之相關的結構、管理方式、獎懲制度等并沒有隨之變化。教師即使嘗試和檢驗了新培養模式支持的新態度與行為也沒有獲得獎勵,而繼續遵循原有的態度和行為也不會被懲罰,使得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變革有名無實。
四、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變革解決對策
為保證我國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變革的成功,在變革的三個階段應注意以下方面:
1.解凍階段。為了使工商管理專業教師愿意改變現狀,實現“解凍”,學校的管理者應讓所有相關教師都參與到搜集現有人才培養模式不能令人滿意的客觀證據的工作中,使他們能夠集中精力考慮變革問題,認識到進行變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愿意接受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所以,在變革的解凍階段就應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渠道,尤其是下情上達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及時將有關變革的完整信息傳達給基層教師,并將基層教師的立場反映給各級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各種方式,如教師態度調查、各層管理者之間的討論、非正式的提意見座談會等,及時全面地了解教師對人才培養方案變革的意見和看法,從而消除教師的心理抵制,以確保變革的順利實施。此外,學校的管理者應注意創造一種開放的氛圍,使相關教師心理上得到安全感,減少變革的心理障礙,提高變革成功的信心。人才培養方案變革過程中,組織氣氛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對教師的影響方面,支持性的組織氣氛有利于變革的推進。構建有利于變革的氣氛應注意以下幾個要素:(1)教師的個體自主性是指在變革過程中,教師對自身工作決定權及參與變革決策的程度;(2)工作結構是指變革目標和變革方案的清晰程度,以及教師針對這些信息的獲得和理解的程度;(3)體諒、溫暖和支持是指各級管理者對教師的關心及同事間互相關心的程度。在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變革的過程中,各級領導應以人本管理的理念為指導,對個體成員進行關注,對成員自身的工作給予較高自,提倡員工參與變革決策。
我國目前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經濟發展也是日新月異,企業對管理人才的需求量直一路飆升,但是能夠勝任企業工作崗位,真正做到滿足企業要求的工商管理畢業生卻屈指可數。由此,我們不得不面對目前高校畢業生身上普遍存在的豐富理論知識,殘缺的實踐能力的殘酷現實,之所以造成目前的這種現狀原因是由于長期以來大部分在于學校教學模式的陳舊落后,教學分配的不合理性,缺乏創新,學生的實踐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掘和培養。因此,院校面對這種現狀應該及時對現有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進行反思并總結,同時將創新教學納入教學改革的重點,在提高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不斷對其實踐能力的綜合培養進行強化和加強,發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現階段我國工商管理專業教學中的問題所在
首先,缺乏互動性的教學的因素長期存在?,F今的教育教學中,課堂上教師寫大綱,同學記錄筆記,這種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仍然存在,使學生和教師之間形成了二元對立的關系。當前在工商管理課程中,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本身知識點、概念性問題比較多,學起來比較枯燥乏味,因此存在以下這樣的問題,一方面,學生對工商管理只有表面的一些認識,但是,這種認識對工商管理的認識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很多方面不夠全面、不準確。另一方面,工商管理本身就是抽象的產物,比如在學習到管理的主動方與被動方的行為、心理和管理過程等等,這種抽象的知識往往很難被學生理解,同時也會漸漸地使學生遇到困難而卻步,枯燥乏味的感覺油然而生,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等現象,因此,只有需要學生合理的、冷靜的思考整理才能掌握其中原理。
其次,在現有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中,教師及學生對教材的崇拜還很明顯,教學材料對中職要求存在不符。教師對按照教材教學,學生對教材死記硬背。教師關心的是學生對教材的學習中,是否存在難以理解問題,然后在給學生解答,而學生往往只是一味的在意成績,在成績確保的基礎上對教材的死記硬背。社會飛速的發展使工商管理的知識也在不斷更新,陳舊的知識已經不能適宜當前的工商管理局面,因此,只有在工商管理教學中不斷的改進教學方法,才能有效的幫助學生對工商管理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一般而言,學生對于實踐活動的興趣非常強烈,這樣不但能夠刺激學生學習,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對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樣具有非常顯著的作用,同時對教師的教育方式培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最后,在工商管理教學中,教學方法不夠創新,過于單一。通常是教師掌握課程中的主體,教師按照講授為主,盡管以其他方式作為輔助,即使將討論法添加到課堂中,但也都是形式上的,教學內容仍舊局限在認知性問題的理解、感知及應用方面,對哲理的領悟、潛能的開發及自身能力培養方面過于單一不夠全面,做的還不到位,對學生的再教育,也只是把課本內容復述給學生而已,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就是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反饋,而其思維方式及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只是將課本轉述,同時學生的疑問權利也漸漸被取代。相信只有一改以往的教學單一,才能讓學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新時期工商管理專業教學改革思路分析
一方面,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增強實踐能力,只有不斷的改革實驗、實踐教學方法和手段。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該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模式,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扭轉學生的學習習慣,采用實踐教學模式為主。教師在傳統教學中,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總是扮演者“監督者”的角色,學生總是被動的在老師的監督下學習,長此以往漸漸形成了這種學習模式,如果這種習慣不能得到改善,長此以往,學生就會產生懶惰的學習態度,總是依賴于老師的監督,不能獨立自主的進行探索和學習,一旦遇到阻礙立馬就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對其未來的健康發展起到嚴重的阻礙。因此,現代的實踐教學方法,一切學習活動都以學生為主題,無非就是讓學生進行獨立學習、思考、探索,教師只是單純的負責引導和指導,從而讓學生養成凡事靠自己的學習心態。
另一方面,實踐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完善課程設計理念,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高職課程設計必須要注重實用原則,可以通過角色模擬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方式,讓學生多多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將課本上的知識與社會融合,注重學生與社會之間的銜接,使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技能更加實用。有調查報告顯示,現今企業招聘人才,不但對學歷有嚴格要求,更對學生的溝通能力、英語水平、計算機應用操作、談話交際等綜合能力方面有著一定的關注。在課程選擇上,應該本著創新、實踐、務實的原則,保證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化培養,將基礎理論知識作為基石,在發展其他方面業務時才會做到萬事不懼。筆者認為,任何學科其理論知識都是學習一切的基石,學生應該傾向于基礎理論在必修課選擇上,這是也是工商管理學習的靈魂,必須將工商管理基礎理論水平學扎實,以實用為主,側重發展相關專業技能,保證學生參加工作后能夠又快又好的適應工作崗位。
關鍵詞:工商管理專業;管理實踐能力;培養模式
隨著我國高等院校的不斷擴招,我國在校的工商管理專業的大學生越來越多,就業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因而對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管理能力的培養已經迫在眉睫。本文擬采用調查分析法與文獻分析法相結合,從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現狀入手,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闡釋,以期能夠對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培養起到一定的啟發。
一、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現狀
筆者進入中國知網以“工商管理”合并“實踐能力培養”為主題詞進行高級檢索,檢索出文獻合計35條,文獻時間集中于2006年—2016年之間,說明近十年以來,對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已經引起了關注;以“工商管理”合并“就業”為主題詞進行高級檢索,共檢索出文獻598條,其中從2011年1月1日至今共計334條,說明近五年來,工商管理專業的就業情況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重視,筆者就這兩方面的文獻選擇其中的一部分進行閱讀與分析,并結合調查分析情況,發現目前高校學生的實踐能力方面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程教學安排的缺失
由于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性質,通常高校在安排課程的時候較多地安排為理論課程的學習,以本學校為例,工商管理專業當中分為必修課、選修課與實踐課,其中必修課為95學分,選修課為2分,實踐課為32學分,共計156學分??梢悦黠@看出,其中必修課占總學分比例的60.9%,選修課占總學分18.6%,實踐課占總學分20.5%。雖然選修課所占學分比例與實踐課程僅相差2%,但是因為選修課與必修課都屬于課內教學,也就是說,實際上課內教學占了總學時接近80%。也就是說,長期以來,實踐教學僅僅是作為課內理論教學的補充存在的,并沒有相對獨立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存在,在課程教學安排上僅僅是理論教學的補充,長期以來流于形式。因此,學生的能力很難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二)學生實踐意識缺乏
長期以來,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在思想上更重視課堂上理論知識的學習,更注重對自己專業知識的培養,而對于時間能力培養的忽視伴隨著高校課程安排的缺失由來已久,因而,缺乏參與實踐的意愿、對實踐活動的認知不足、缺乏提高自身專業能力的意識已經是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在實踐能力上面缺失的主要特征。高校也開展過很多實踐活動,但是收效甚微,一是學生實踐意識的淡薄由來已久,二是有些參與到活動當中的學生認為這種實踐活動對自己實踐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根據筆者的調查,很多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參與實踐的基本方式是外出學習或者直接到相應的企業進行實習,他們認為學校組織的一些實踐活動參與的意義不大,沒有必要性。
(三)教學方法呆板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院校對于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都是理論教學,似乎將理論學得透徹了,能力自然就上去了。但事實上,工商管理專業是一個實踐能力要求極高的專業,而學校方面對于實踐活動和實踐教學方面的安排并不多,采取傳統課堂教學方式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
(四)評價方式單一
在評價方式上,工商管理專業在考試評價上依然采取的是閉卷考試的考查方式,缺乏靈活性,而其考試內容僅僅是對課堂理論進行考查,對實踐課程或者實踐活動缺乏考查內容,或者僅僅是上交一張實踐活動表格證明自己參加了實踐活動,并未對實踐情況進行相應的考評。因而,這樣的評價方式扼殺了學生對于實踐技能和應用能力的培養,極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應變能力與表達能力的提高。
二、探究有效促進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管理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策略
(一)對工商管理專業的教育目標重新定位
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深化改革,工商管理專業的不斷發展及就業單位對于人才方面的要求,對工商管理專業的教育目標進行重新定位,是解決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管理實踐能力的首要問題。工商管理專業應該培養的是能夠應用于實踐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團隊合作能力的人才,其未來就業的方向主要是管理研究與咨詢、企業戰略管理、人才管理及管理培訓方面,這些內容對于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管理實踐能力要求極高,因而高校必須重新定位教育目標,落實對學生管理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改革課程體系與課程內容
改革課程體系與課程內容促進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管理實踐能力是重中之重。學生的職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程體系與課程內容,其課程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因而,要結合高校的實際情況,對現有課程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革,增加實踐課程與實踐內容,完善對實踐課程的評價,將實踐內容納入期末考核中,使學生重視實踐課程,進而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與課程內容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三)轉變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是當前世界發達國家工商管理專業當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我國高校在借鑒這種教學方法的時候要立足于我國的國情,以本土化為原則,根據我國高校的實際情況和我國經濟管理的模式進行適當的修訂,并發掘適合我國當前國情與經濟的成功案例,運動到課堂當中。進行案例教學時應注重對學生的啟發與引導,強化學生對課堂的參與意識,讓學生了解學習的目的、方法,鼓勵學生參與互動,并充分使用現代化教學設備,讓學生能夠直觀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
參考文獻:
[1]李旭軒.應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3,02:42-44.
[2]余忠,劉燕娜,肖友智,戴永務.對構建《管理學原理》課程教學新模式的思考———基于培養學生管理實踐能力的視角[J].科技和產業,2009,12:104-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