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0 18:16:07
序論:在您撰寫醫學道德教育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目前醫患關系日益緊張,部分是由醫務人員醫德素質下滑所致,加強醫學生醫德教育,提高醫務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緩解這種緊張關系。本文就目前高等醫學院校中醫德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希望通過加強醫德教育來構建更為和諧的醫患關系。
[關鍵詞]
醫患關系;醫德教育;醫學生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近年來我國的醫患關系日趨緊張,醫療糾紛日益增加,患者普遍對醫生存在不信任感,導致醫患沖突不斷升級,經常有患者投訴、毆打醫務人員,圍攻醫院,甚至故意殺死醫務人員的事件發生;另一方面,頻繁的醫生“過勞死”報道屢見報端,到底是醫務工作者兢兢業業甚至奉獻生命的工作被社會誤解還是社會對醫療群體本身帶有偏見,帶有敵視呢?如何改善醫患關系,維護醫療服務行業的正常秩序,已經成為不容忽視且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1]。作為一名高等醫學教育工作者,筆者認為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部分醫務人員醫德醫風嚴重滑坡是重要原因之一,這些少數人的收紅包、吃回扣、對患者態度冷漠、甚至出現為追求效益過度醫療等不光彩行為經過媒體的放大報道,給社會造成了嚴重不良影響。醫德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已經成為維持醫療行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2],黨的十也鄭重提出要提高醫療衛生隊伍的服務能力,加強醫德醫風建設。醫學生作為未來醫學事業的接班人,其素質和道德水平直接影響到我國未來醫療衛生工作的發展,其在校階段除了要學到豐富的專業知識,掌握基本技能之外,崇高的價值觀、正確的生命觀、科學的健康觀的培養和建立也非常重要,要遵守行醫規范,維護患者利益,還要肩負傳承醫學知識的重大責任[3-4],因此,應把加強醫學生在校期間的醫德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有效實施。
1目前高等醫學院校醫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1.1德育課程設置不合理,內容比較單一、陳舊常期以來,醫學院校設置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課程比例一直很不平衡,在課程設置上常常側重于專業技術方面的訓練,忽視人文素質的培養。許多醫學院校醫學基礎課程和醫學技能課程占學生總課時安排的85%甚至以上,人文課程比例很低,某些院校即使安排了人文課程,又把其歸為任選課的范疇,不能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認為可學可不學。這種只注重專業技術的培養而忽視人文精神塑造的醫學教育,培養出的醫生很難從生物、心理、社會、環境的多視角看待患者,滿足患者多方面的需求。就課程內容而言,目前大部分醫學院校設置的社會人文社科類課程大致有醫學導論、社會醫學、衛生法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基本原理、健康教育、簡明醫學史等,這些課程近十年來的教學內容變化不大。不同的時代、民族、階層、社會、文化,其道德內容有所不同[5],目前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社會群眾受教育水平不斷提升,患者的就醫需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醫德課程內容也應該與時俱進,跟上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要求醫務人員不僅應具備精湛的醫術,能救死扶傷,而且能自覺尊重生命價值,理解同情患者,樂于跟患者溝通。
1.2學生對醫德教育重視不夠醫者仁心,優秀的醫學生不僅要具有精湛的醫術,而且還要具有高尚的醫德品質[6],但是在現實的功利拜金社會里,這一點被很多人忽視。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醫學教育中的醫德教育并未引起醫學生的足夠重視。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其認為學習醫學知識只是一種謀生的技能和手段,只要學好醫學專業知識,具備從事醫療工作的基本技能就可以了。在校期間,醫學生把有限的時間主要用來考取各種證書等具有說服力的就業“敲門磚”,認為這些德育課程都是一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可學可不學,還不如花精力去掌握那些實實在在的能力技術,于是經??梢妼W生在德育課上做專業作業、背英語單詞等。正是由于廣大醫學生對醫德教育缺乏正確的認識,從而忽視了自身道德修養的提升。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走上臨床工作崗位,在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下很難具有良好的醫德素質。
1.3醫德教育師資水平不足目前,大部分醫學院校的德育課程都是由專業的思想政治老師來授課,比如筆者所在的學校,醫學院學生的德育課程是由本校學院來承擔,這些老師大多學習的是哲學、法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等專業,缺乏系統的醫學理論知識和醫學知識背景,不能將臨床實踐和醫德教育有機結合,對醫學生只能進行普通的、缺乏醫學專業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7],而醫學專業課教師認為只要把自己的教學任務完成就可以了,醫德教育是思想政治老師的事情,跟自己無關。大部分專業課教師,包括筆者本人在內,根本沒有意識到專業教師在醫德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更有甚者,有些老師本身素質不高,在教學過程中非但沒有傳遞一些醫德教育的正能量,反而對一些醫療現象發牢騷,發表一些不成熟的個人觀點,甚至是有悖社會主義醫德要求的言論;再有就是個別教師,特別是臨床帶教老師,在課堂上講的是一套,實際做的又是另外一套,言行不一,完全難以為廣大醫學生起到表率作用,學生的醫德教育并沒能實現醫學教育和德育的很好結合,這樣的醫德教育根本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甚至會樹立錯誤、扭曲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1.4醫德教育形式單一當前,大多數醫學院校的醫德教育課程主要是以填鴨式理論教學的授課方式進行,授課方式非常單一,再加上醫德教育內容本身比較枯燥、陳舊,學生們更是缺乏醫德教育學習的興趣,即使耐著性子認真上完課,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缺乏對課程的興趣、理解和發展,未能達到該課程所應有的教學效果。醫德教育本身應該密切聯系臨床,但是目前的這種教育方式完全跟臨床脫節,學生認為醫德教育就是唱高調,課程學完也就基本忘完了,根本不可能通過這種教育形式將醫德教育轉化為自己的良好醫德習慣和醫德行為。
2相應的對策
2.1完善醫德教育課程設置,更新內容醫德教育不但要培養醫學生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質,還應該對其進行系統的職業教育,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8]。醫德教育課程應該分為兩個體系,一方面加強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包括各種人文社科知識的強化,讓學生具備最基本的判斷是非能力、最基本的良知觀念和基本的同情心,這不僅是醫學生,更是每一位中華兒女所必備的基本素質;另一方面,還要加強醫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教育,在傳統思想道德教育基礎上,增加醫學專業所特有的醫學倫理知識、醫學社會知識的學習,而且在學習內容上要與時俱進,要根據現代醫療模式和社會經濟形勢的變化,加強醫患心理學、醫患溝通交流技巧、醫學法規、社會醫學等課程的比例,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應該具備的基本職業操守,特別是醫患溝通和技巧,非常重要,很多醫患關系出現矛盾都是由于雙方溝通存在誤解所導致,在校醫學生一定要注重溝通技巧的掌握。
2.2加強醫德教育師資建設醫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其同時具有顯著的醫學特征和人文特征,對從事醫學教育的教師要求比較高,既需要深厚的德育專業理論做基礎,又需要一定的臨床經驗為依托,所以,醫學院校應該培養一些高層次、高學歷的雙師型醫德教育人才,這在全國醫學院校都是普遍缺乏的,大多從事醫德教育的教師知識結構比較單一,要么只具備醫學知識,要么只具備常規倫理學知識。醫學院校應該提供一些合適的渠道對從事醫德教育的教師進行培訓,定期組織醫德教育教師到臨床一線進行走訪,定期就臨床中的一些典型醫德案例進行集體備課,讓醫學和倫理學知識有機結合。相信經過這些努力,醫德教育的上課效果一定能有所提高。另外,還可以把臨床上一些德藝雙馨的老教授聘請過來擔任醫學生的德育導師,相信這些老教授所具有的情感資質與人格魅力將對醫學生群體的醫德情感形成以及醫學生美好心靈之形成,都將產生決定性作用[9]。實際上,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醫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被稱為一種隱性教育[10]。醫學院校應該針對醫德醫風這個兼具醫學和人文屬性的特殊的教育領域設立系統師資培養基地,進行師資培訓,重點加強教師隊伍人文素質、醫學專業素質和教育素質的培養與提高,加強這種隱形教育的投入力度。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醫學生在臨床實習期間一定要選擇德才兼備的臨床醫生擔任帶教老師,在這些醫德素質較高的教師的言傳身教下,醫學生對醫德教育的認識會更加深刻持久[11]。
2.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引起學生對醫德教育的重視醫德教育需要有良好的醫德教育氛圍為依托,校園環境和校園文化等隱形教育所營造的醫德教育氛圍是醫德教育有效實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12]。醫學院校應該積極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藝術活動,比如結合醫療行業近期熱點問題展開討論活動,組織名人名家進校園、先進人物事跡報告會、組織醫學專家杰出校友和學生座談,甚至還可以邀請一些綜合素質比較高的患者走進校園,從患者的角度給醫學生現身說法等。通過舉辦這樣的活動來弘揚醫德精神,使醫學生在良好的人文環境中受到熏陶,在耳濡目染中接受醫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榮辱觀,促進醫學院校學生醫德素質的培養與形成。
2.4采取多種醫德教育手段,提高醫德教育教學效果應該以課堂教育為醫德教育的主要途徑,豐富教學方法,利用網絡、視頻、動畫和圖表進行案例分析,實例研討,以增強醫學生對醫德教育課程的興趣。同時,在醫學專業課程教學中也不應該忽視醫德教育,醫學專業課教師應該注意言傳身教,要有意識地結合自身的醫德體驗對學生進行醫德教育,把醫德教育滲透到專業課教育中[13-14]。另外,除課堂教育外,還應該把醫德教育從課堂講授擴展到實踐環節,可以通過組織醫學生在低年級時到一些社區醫院與病患座談、參加義診和導醫等活動,一方面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另一方面可以拓展醫德教育的形式,讓醫學生能夠在多渠道、多角度、多層次上接觸社會、醫院和服務對象,較早地參與醫德實踐,接受醫德熏陶和感染,在活動中調動學生對專業知識學習的主動性,體會將內在的德育品質外化為德育行為的過程,培養其自我價值感、自我成就感以及職業認同感[15],明確自己的職業角色,達到知與行的統一。這樣不僅使學生得到了鍛煉,獲得了有益的嘗試,還能夠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醫德行為和習慣,這也是推進醫學生社會化、融入社會的必經階段。
Reinforcement of medical moral education aiming at improving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LI Yu-hong
Medical College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65,China
[Abstract] Currently,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tense partly due to declination of medical ethics of medical staff.Reinforcement of medical moral edu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morality in medical staff can alleviate the tension to some exten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xisted problems of moral education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put forward to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and expected to establish a more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by reinforcing medical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Medical moral education;Medical student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近年來我國的醫患關系日趨緊張,醫療糾紛日益增加,患者普遍對醫生存在不信任感,導致醫患沖突不斷升級,經常有患者投訴、毆打醫務人員,圍攻醫院,甚至故意殺死醫務人員的事件發生;另一方面,頻繁的醫生“過勞死”報道屢見報端,到底是醫務工作者兢兢業業甚至奉獻生命的工作被社會誤解還是社會對醫療群體本身帶有偏見,帶有敵視呢?如何改善醫患關系,維護醫療服務行業的正常秩序,已經成為不容忽視且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1]。作為一名高等醫學教育工作者,筆者認為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部分醫務人員醫德醫風嚴重滑坡是重要原因之一,這些少數人的收紅包、吃回扣、對患者態度冷漠、甚至出現為追求效益過度醫療等不光彩行為經過媒體的放大報道,給社會造成了嚴重不良影響。醫德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已經成為維持醫療行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2],黨的十也鄭重提出要提高醫療衛生隊伍的服務能力,加強醫德醫風建設。醫學生作為未來醫學事業的接班人,其素質和道德水平直接影響到我國未來醫療衛生工作的發展,其在校階段除了要學到豐富的專業知識,掌握基本技能之外,崇高的價值觀、正確的生命觀、科學的健康觀的培養和建立也非常重要,要遵守行醫規范,維護患者利益,還要肩負傳承醫學知識的重大責任[3-4],因此,應把加強醫學生在校期間的醫德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有效實施。
1 目前高等醫學院校醫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1.1 德育課程設置不合理,內容比較單一、陳舊
常期以來,醫學院校設置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課程比例一直很不平衡,在課程設置上常常側重于專業技術方面的訓練,忽視人文素質的培養。許多醫學院校醫學基礎課程和醫學技能課程占學生總課時安排的85%甚至以上,人文課程比例很低,某些院校即使安排了人文課程,又把其歸為任選課的范疇,不能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認為可學可不學。這種只注重專業技術的培養而忽視人文精神塑造的醫學教育,培養出的醫生很難從生物、心理、社會、環境的多視角看待患者,滿足患者多方面的需求。就課程內容而言,目前大部分醫學院校設置的社會人文社科類課程大致有醫學導論、社會醫學、衛生法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基本原理、健康教育、簡明醫學史等,這些課程近十年來的教學內容變化不大。不同的時代、民族、階層、社會、文化,其道德內容有所不同[5],目前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社會群眾受教育水平不斷提升,患者的就醫需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醫德課程內容也應該與時俱進,跟上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要求醫務人員不僅應具備精湛的醫術,能救死扶傷,而且能自覺尊重生命價值,理解同情患者,樂于跟患者溝通。
1.2 學生對醫德教育重視不夠
醫者仁心,優秀的醫學生不僅要具有精湛的醫術,而且還要具有高尚的醫德品質[6],但是在現實的功利拜金社會里,這一點被很多人忽視。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醫學教育中的醫德教育并未引起醫學生的足夠重視。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其認為學習醫學知識只是一種謀生的技能和手段,只要學好醫學專業知識,具備從事醫療工作的基本技能就可以了。在校期間,醫學生把有限的時間主要用來考取各種證書等具有說服力的就業“敲門磚”,認為這些德育課程都是一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可學可不學,還不如花精力去掌握那些實實在在的能力技術,于是經??梢妼W生在德育課上做專業作業、背英語單詞等。正是由于廣大醫學生對醫德教育缺乏正確的認識,從而忽視了自身道德修養的提升。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走上臨床工作崗位,在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下很難具有良好的醫德素質。
1.3 醫德教育師資水平不足
目前,大部分醫學院校的德育課程都是由專業的思想政治老師來授課,比如筆者所在的學校,醫學院學生的德育課程是由本校學院來承擔,這些老師大多學習的是哲學、法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等專業,缺乏系統的醫學理論知識和醫學知識背景,不能將臨床實踐和醫德教育有機結合,對醫學生只能進行普通的、缺乏醫學專業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7],而醫學專業課教師認為只要把自己的教學任務完成就可以了,醫德教育是思想政治老師的事情,跟自己無關。大部分專業課教師,包括筆者本人在內,根本沒有意識到專業教師在醫德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更有甚者,有些老師本身素質不高,在教學過程中非但沒有傳遞一些醫德教育的正能量,反而對一些醫療現象發牢騷,發表一些不成熟的個人觀點,甚至是有悖社會主義醫德要求的言論;再有就是個別教師,特別是臨床帶教老師,在課堂上講的是一套,實際做的又是另外一套,言行不一,完全難以為廣大醫學生起到表率作用,學生的醫德教育并沒能實現醫學教育和德育的很好結合,這樣的醫德教育根本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甚至會樹立錯誤、扭曲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1.4 醫德教育形式單一
當前,大多數醫學院校的醫德教育課程主要是以填鴨式理論教學的授課方式進行,授課方式非常單一,再加上醫德教育內容本身比較枯燥、陳舊,學生們更是缺乏醫德教育學習的興趣,即使耐著性子認真上完課,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缺乏對課程的興趣、理解和發展,未能達到該課程所應有的教學效果。醫德教育本身應該密切聯系臨床,但是目前的這種教育方式完全跟臨床脫節,學生認為醫德教育就是唱高調,課程學完也就基本忘完了,根本不可能通過這種教育形式將醫德教育轉化為自己的良好醫德習慣和醫德行為。
2 相應的對策
2.1 完善醫德教育課程設置,更新內容
醫德教育不但要培養醫學生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質,還應該對其進行系統的職業教育,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8]。醫德教育課程應該分為兩個體系,一方面加強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包括各種人文社科知識的強化,讓學生具備最基本的判斷是非能力、最基本的良知觀念和基本的同情心,這不僅是醫學生,更是每一位中華兒女所必備的基本素質;另一方面,還要加強醫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教育,在傳統思想道德教育基礎上,增加醫學專業所特有的醫學倫理知識、醫學社會知識的學習,而且在學習內容上要與時俱進,要根據現代醫療模式和社會經濟形勢的變化,加強醫患心理學、醫患溝通交流技巧、醫學法規、社會醫學等課程的比例,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應該具備的基本職業操守,特別是醫患溝通和技巧,非常重要,很多醫患關系出現矛盾都是由于雙方溝通存在誤解所導致,在校醫學生一定要注重溝通技巧的掌握。
2.2 加強醫德教育師資建設
醫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其同時具有顯著的醫學特征和人文特征,對從事醫學教育的教師要求比較高,既需要深厚的德育專業理論做基礎,又需要一定的臨床經驗為依托,所以,醫學院校應該培養一些高層次、高學歷的雙師型醫德教育人才,這在全國醫學院校都是普遍缺乏的,大多從事醫德教育的教師知識結構比較單一,要么只具備醫學知識,要么只具備常規倫理學知識。醫學院校應該提供一些合適的渠道對從事醫德教育的教師進行培訓,定期組織醫德教育教師到臨床一線進行走訪,定期就臨床中的一些典型醫德案例進行集體備課,讓醫學和倫理學知識有機結合。相信經過這些努力,醫德教育的上課效果一定能有所提高。另外,還可以把臨床上一些德藝雙馨的老教授聘請過來擔任醫學生的德育導師,相信這些老教授所具有的情感資質與人格魅力將對醫學生群體的醫德情感形成以及醫學生美好心靈之形成,都將產生決定性作用[9]。實際上,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醫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被稱為一種隱性教育[10]。醫學院校應該針對醫德醫風這個兼具醫學和人文屬性的特殊的教育領域設立系統師資培養基地,進行師資培訓,重點加強教師隊伍人文素質、醫學專業素質和教育素質的培養與提高,加強這種隱形教育的投入力度。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醫學生在臨床實習期間一定要選擇德才兼備的臨床醫生擔任帶教老師,在這些醫德素質較高的教師的言傳身教下,醫學生對醫德教育的認識會更加深刻持久[11]。
2.3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引起學生對醫德教育的重視
醫德教育需要有良好的醫德教育氛圍為依托,校園環境和校園文化等隱形教育所營造的醫德教育氛圍是醫德教育有效實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12]。醫學院校應該積極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藝術活動,比如結合醫療行業近期熱點問題展開討論活動,組織名人名家進校園、先進人物事跡報告會、組織醫學專家杰出校友和學生座談,甚至還可以邀請一些綜合素質比較高的患者走進校園,從患者的角度給醫學生現身說法等。通過舉辦這樣的活動來弘揚醫德精神,使醫學生在良好的人文環境中受到熏陶,在耳濡目染中接受醫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榮辱觀,促進醫學院校學生醫德素質的培養與形成。
2.4 采取多種醫德教育手段,提高醫德教育教學效果
一、醫學道德教育的新難題
隨著社會的進步、生命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以及人們道德觀念的變化,醫學道德教育出現了許多新特點,面臨著許多新難題。
1.醫學道德問題的多樣性。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中,人們的醫學道德生活變得日益復雜多樣,僅就人們的醫學道德觀念領域而言,有傳統醫學道德觀念、有現代醫學道德觀念,還有后現代醫學道德觀念等等。各種觀念之間有的是相互重疊、有的是相互補充、有的還相互沖突,此外,人們的新的醫學道德觀念的確立需要一個過程、舊的醫學道德觀念的破除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使醫學道德領域呈現出紛紜復雜的多樣性局面。
2.醫學道德內容的復雜性。在現實的醫學道德實踐中,任何一個醫學道德問題都會涉及到復雜的多方面的醫學道德內容,如社會的醫療衛生資源和醫療衛生體制、醫院的醫療設備和醫院管理水平、醫生的技術能力和醫學道德水平、患者及親屬的經濟承受能力、對疾病和醫學的認知程度、道德狀況及心理準備等等。因此,對任何一個醫學道德問題的分析并解決都必須涉及到上述種種因素。
3.醫學道德選擇的兩難性。人們面對許多醫學道德問題都會感到左右為難,如法律與道德的沖突、情感與理性的矛盾、個人利益與公眾利益的對立等等。人們在這些醫學道德難題面前面臨著多重選擇,表現為多種情形:第一是醫學道德規范之間的沖突,如“尊重”、“不傷害”、“公正”、“自主”等。第二是醫學道德效果之間的沖突。如醫患之間的利益沖突、患者與其家屬之間的利益沖突、患者與社會之間的利益沖突、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的沖突等等。第三是醫學道德規范與醫學道德效果之間的沖突。醫學道德規范往往是舍棄了具體的道德情景而抽象出的帶有共性的理論規定,它具有相對穩定性和普遍適用性,而醫學道德效果是在當時的具體的道德時間和道德空間條件下產生的,這種抽象的“先在”的道德規范與具體的“此在”的道德效果之間也可能形成沖突??傊@些沖突多是“正當性”之間的沖突,面對著多重道德沖突,道德主體如何做出有效的道德選擇?
4.醫學道德主體的自主性。醫學道德實踐中的主體是雙重主體,即醫務人員與患者及其親屬都是道德主體,他們都具有越來越強的道德自主性。在醫療實踐中,這雙重主體之間在價值觀、醫療觀以及利益觀等方面有共同的追求但也存在著差異,必須有效的協調和處理好這雙重主體之間的辯證關系,調動起醫患雙方的醫療主動性,以共同維護和實現醫療的整體利益。
所有這些醫學道德難題產生的直接原因是一個醫學道德事件同時并存著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行為選擇,而每一種行為選擇均有足夠的倫理學依據。
所有這些都要求醫務人員在醫療實踐中,面對復雜的道德境域,必須學會進行合理的道德分析、判斷并進行及時而有效的道德選擇和道德決策,從而實現患者利益、生命科學利益與社會利益的最佳結合。這就要求醫學生不僅要掌握醫學道德的一般理論,更為重要的是要具有進行道德分析和道德選擇及決策的能力。因此,培養醫學生的醫學道德分析、判斷、選擇和決策的能力是醫學道德教學的根本宗旨,在這方面,醫學道德教育的“案例教學法”有著獨特的優勢。
二、“案例教學法”的內在特性及其功能
案例,或叫個案、實例,是指對某一客觀情境的真實描述和典型處理。醫學道德案例教學法就是通過對典型的醫學道德案例的描述、分析、研究,達到對受教育者進行醫學道德教育的目的。
1.“案例教學法”與傳統的理論教學法的區別?!鞍咐虒W法”有別于傳統的理論教學方法,二者區別如下:傳統的理論教學法是以傳授知識為主,“案例教學法”是以開發智力為主;傳統的理論教學法在課堂上教師直接講述醫學道德理論知識,“案例教學法”是以案論理;傳統的理論教學法主要回答學生的“是什么”的問題,“案例教學法”主要解決學生的“為什么”的問題;傳統的理論教學法對問題的分析解答是“唯一”的、“一元”的,“案例教學法”對問題的分析解答是多視域的、多元的;傳統的理論教學法以教師為主體,教師對學生是單項的知識灌輸,學生的主動性受到限制,“案例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研究學生的特點并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積極界入到教學之中。
相對于傳統的醫學道德理論教學,“案例教學法”有其自身的特點與優勢,但這并不表明可以忽視甚至拋棄傳統的理論教學方法以及其它教學方法。某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的運用受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如教學內容、教育環境、教育對象等等。因而,“案例教學法”必須與其它教學方法相結合,如理論講授法、多媒體教學法、自我修養法、醫學道德實踐法等等。
2.“案例教學法”的特點與功能。“案例教學法”的特點可以概括為,教學主體的雙向主動性、教學過程的良性互動性、教學內容的實踐可操作性等等,所有這些都把醫學生置于具體的醫學道德情境之中并最終優化了教學目的,實現了“案例教學法”的獨特功能,即提高醫學生解決現實的醫學道德問題的能力,主要表現為:
(1)提高了醫學生發現醫學道德問題的能力。通過“案例教學法”的學習與訓練,使醫學生明確不管是發展醫學科學還是從事醫療衛生工作,都不僅僅是單純的生命技術問題,還必然涉及到廣泛而復雜的醫學道德問題。對醫療方案的實施在進行醫學技術分析的同時還必須進行醫學道德分析,道德分析能力是醫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醫學生要善于從醫學道德的角度分析醫療實踐中的諸多問題。
(2)鍛煉了醫學生對復雜醫學道德問題的分析判斷能力。隨著社會和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醫學相關的道德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案例教學法”要求對每一道德問題都必須從多領域、多層次進行綜合分析,這就鍛煉了醫學生對復雜道德問題的分析判斷的能力
(3)增強了醫學生面對復雜多元的道德情境,能夠有效解決實際道德問題的能力。在現代社會中,許多醫學道德問題都不是一元選項而是多元選項,在這多元選擇之中許多又是相互沖突的選項,醫學生面對某一醫學道德問題的多元選項必須進行分析、比較并做出最后的抉擇,這就提高了他們解決現實的醫學道德問題的能力。
三、“案例教學法”應用的基本程序
醫學道德的案例編寫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一是醫學道德的事例要具有典型性,能夠充分說明一類醫學道德問題;二是邏輯嚴謹,語言準確,不要使閱讀者產生歧義;三是難易程度要適中,有一定的倫理沖突點可供學生充分研究討論,但又不能太復雜,不能超出他們的知識背景與分析能力。
對應用醫學道德案例討論的班級人數一般應控制在60人以內,這樣便于每個學生都有較充分的參與討論的時間,便于把討論引向深入。
討論之前把案例、與案例配套的相關材料以及需要學生進一步閱讀的書目等一并發給學生,使學生事先有所準備,使他們能夠在上課時積極界入到討論之中,增強討論的實效性。
[關鍵詞]職業道德 醫學人才 高職學生 必要性
[作者簡介]劉穎輝(1966- ),男,吉林白城人,白城醫學高等??茖W校醫學二系,副教授,主要從事醫學影像設備教學、維修及高等醫學職業教育。(吉林 白城 137000)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09-0072-02
一、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現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的高等教育已經日益走向大眾化,推動經濟全球化,進而需要引進、學習外來經驗,需要大量人才,很多同學注重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學習培養,以“學一技之長,有更好的出路”為就讀高職的目的;學校缺乏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的深度培養,多數限于課堂思想政治課,缺乏社會實踐;重視職業聲望,忽略社會貢獻;大量調查也表明一些教育單一化、流于表面。有調查報告:“在調查關于擇業主要考慮哪些因素,按先后順序排位,排在前3位的分別是工資福利待遇、工作條件、個人興趣愛好因素,而將專業對口、個人發展的空間等因素排在了后面??梢姡瑢W生在擇業觀上表現出個人的主觀性,主要注重的是物質條件,較多強調工資報酬等物質待遇,以薪金多少來判定職業好壞,傾向于一些眼前利益,并沒有將個體的發展融入社會的發展之中,缺少將社會需要和實現個人發展相統一?!雹偎援斍吧鐣斜匾訌娐殬I道德教育且當務之急,國家也頒布了醫學法令。2006年教育部出臺《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中提到:“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性人才?!雹诟呗毟邔W生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重專業、重技能,更應重視職業道德培養,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改變高職學生職業價值取向:功利性和個人本位傾向的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勢在必行。
二、高職高專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高職高專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是培養全面、合格的醫學人才的重要手段?,F代醫學事業是一項復雜、精細的系統工程。經過專門的、扎實的醫學專業知識的學習,一個人就具備了成為醫務工作者的基本條件,但還不能成為一名全面、合格的醫務人員,因為沒有高尚的醫德品質,不可能真正達到治病救人、救死扶傷這一醫學目的。醫學道德教育能幫助醫學生或醫務工作者認識從事醫療衛生工作的意義,醫務人員理想目標和服務宗旨是利于國家、集體,有利于病人,以此作為衡量的準則。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人們健康意識的加強,特別是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年青一代醫務人員面臨新形勢,遇到新挑戰,不但要繼承老傳統,而且要樹立新的倫理道德觀,掌握新的科學技術知識。因此,醫學道德教育是培養醫務人員高尚道德的重要條件。懂得必須以患者為中心,遵循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原則,協調好醫院子系統間各類人員的關系,做到互尊互敬、互助互愛、團結協作、盡心盡力,培養自己高尚的醫德品質,成為一個合格的醫務工作者。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醫學的目的③。
2.高職高專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是保證醫療質量的重要環節。醫學是一門藝術,而不是單純的技術。因為,醫學面對的對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類,他們不僅需要醫務人員精良的技術,而且需要親切的語言、和藹的態度、高度的責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④。具有高尚的醫學道德能提高學生對病人的義務感和責任感,有利于培養道德情感和意志,也有利于養成良好的醫德行為和習慣,從而在為人民健康服務中實現技術與道德倫理的高度統一。從業人員要具備嫻熟、高超的醫學技術,高尚的道德情操,進行正確的醫學決策,才能充分發揮當今高科技術的作用和高端設備的潛力,維護正常的社會醫德規章制度的權威性,不斷提高醫療質量。當今社會,提高醫療質量是醫學系統工程的根本目標,它的基本要素是精誠醫德、精湛醫術和精良醫器。在學生走出大學課堂之前,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掌握專業技術技能的同時,讓學生盡早了解專業職業素養,職業道德教育與專業技能教育同等重要,專業理論授課,職業道德教育貫穿于整個過程當中。 使高職高專醫學生在校期間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改善社會不正之風,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
3.高職高專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是促進科學發展醫學的重要措施。高職高專醫學生在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能幫助從醫后正確把握科學研究的正確方向。把職業道德教育貫穿到專業理論與技能教育學習中去,對學生的專業教育不只是培養學生掌握專業技術技能本領,更應讓學生盡早了解所學專業特需的、必備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 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雹莞呗毟邔T盒獙⒙殬I道德教育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并將思想政治教育中職業道德培養為重要部分。與此同時隨著生物醫學高科技領域的迅速發展與進步,眾多高科技已經滲透到了醫療領域的各個層面。高端技術正確使用服務與社會,相反,如被濫用,將會有悖于社會。所以,對高職高專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是促進科學發展醫學的重要措施:首先,醫學道德教育培養醫務人員為醫學科學獻身的高尚品質;其次,醫學道德教育提高醫務人員對事物的客觀規律的認知水平、判斷能力、科學和發展審視世界,推動醫學科學地、有利于人類社會的發展。職業道德教育尤應積極開辟新途徑、探索新辦法、創造新經驗,更好、更科學地服務于社會。
4.高職高專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是高職醫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推動社會精神文明。高職高專院校德育教育不但要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同時還要適應高職學生自我發展。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其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及分配方式也都呈現多樣化、國際化,人們的思想也就呈現多樣性。高職學生有理想、具有創新意識、為實現自我價值、發展意識,但同時模糊理想信念、多元多變的價值取向,所以高職院校的重擔是加強和重視職業道德教育,正確引導、運用科學知識、提高職業道德素質,實現自身全面發展。傳承并秉承醫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實現自我發展,同時推動社會精神文明。抓好精神文明建設,使病人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建立良好醫患關系的和提高診治效果,充分發揮職業道德的社會輿論作用。高職高專醫學生道德觀念的形成與社會輿論的作用過程形成是一致的。弘揚積極向上主旋律,大力宣傳學習恪守醫學職業道德的模范人物,提倡高尚的醫學職業道德風尚,為高職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為培養合格的醫學人才而努力。
三、高職高專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途徑
1.高職高專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應與專業教育緊密結合。教育家布蘭凱茨指出:“職業能力的發展要求學生能夠進行思維方式的轉換;學生必須接受一個特定的職業角色,并且認同這個角色,否則就不可能獲得職業能力”。⑥隨著經濟、物質社會的高度發展,學生擇業、就業更多的是優先考慮物質利益、經濟地位;偏離愛崗敬業和職業忠誠;因此,高職院校的專業教育課程設定的同時重視德育與教育,職業道德教育貫穿專業教學之中,成就德才兼備的社會醫務工作人員,服務于社會。
2.高職高專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應緊密結合社會實踐。對具有自主性的高職學生而言,對其單純進行課堂知識灌輸,改變靈魂的方法不會奏效。加強社會實踐活動才能發揮實踐育人作用,道德修養培養離不開社會實踐,通過社會實踐進行醫德培養,高職院校加強和重視社會實踐,建立、健全社會實踐保障體系。而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是一個連續的整體教育,它根據醫學生大學所處階段不同,進而側重點也不同,因此大學每個階段要通過社會實踐進行,實施醫德教育必然成為實現教育目標,即職業道德培養與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學校園生活為醫德情感培養階段;臨床實習階段則是思想道德教育促進醫德的形成階段;校園德育教育與臨床實習階段相輔相成,是將醫德意識轉化為實踐中相應的醫德行為的必然階段,在優秀的醫務工作者的模范感染下,形成自覺的社會醫德習慣,完成醫德教育既職業道德教育的最終目標。在高職高專教育中,全力提高和培育高職學生的職業道德基本素養,適應社會的需求,也是高職學生本身的內在需求,也是國家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素質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素質的需要。
四、結束語
高職高專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這一目標的實現,主陣地、主渠道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但來自于社會、家庭、團隊等多方面的合力支持也必不可少,全社會齊抓、共管,為高職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與提高,提供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和輿論氛圍,營造新時期、新社會、新科技環境下的良好的育人環境。德為醫之先,加強高職高專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培養良好的醫德醫風、掌握高超專業水平,從學校、醫院、學生三方面入手, 醫學教育工作者應肩負起這一歷史重任。必須站在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高素質人才高度,以促進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深入,為目標為社會培養具有良好的醫德醫風,無私奉獻、具有高超專業水平、強烈的職業道德的新一代醫務工作者。
[注釋]
①潘向軍.職業中專學生道德素質現狀調查與道德教育對策研究[EB/OL].http://.cn/Article/CDMD-10094-2007151418.htm,2007-01-05.
②⑤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Z].2006-11-16.
③曾翠清.高職高專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新探[EB/OL].http://.cn/Article/CDMD-10394-2009096298.htm,2008-08-02.
④邱仁宗.生命倫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
⑥趙志群.職業道德教育與職業認同感[J].交通職業教育,2009(3):32.
[參考文獻]
[1]曹育南,常小勇.職業道德教育的中外比較研究及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02(19).
[2]杜治政.醫患關系面臨的課題:利益的沖突[J].醫學與哲學,2002(1).
[3]郭清秀,李之堯.醫學倫理學[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
當代道德教育可以說是世界性的重大論題。西方教育家在19世紀初提出了“生活教育”之名,陶行知作為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德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實踐家,在20世紀20年代以后,賦予了生活教育新的內容,形成了生活德育理論體系,并倡導開展生活教育運動,主張道德教育的根本不在書,而在生活。生活德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靈魂,也是學校教育的靈魂。生活德育論旨在培養“完滿的人格”和“真人”,這也是生活德育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1]。結合醫學生的道德教育與生活德育論中的諸多內在相關性,梳理了醫學生道德教育中學習和實踐生活教育論的幾點啟示。
一、醫學道德教育的根基在生活
1.醫學的特點決定的。醫學作為人學,是人類探索生命的理性活動,以人類的生命和健康為起點,是一種愛人之學和人道之學,同時,它與倫理學同源[2]。對于生活,經典作家這樣理解:生活是屬人的,生活是人的生活,人是生活的主體。我們的世界不可能脫離人的日常生活而超乎其外,人則是實實在在地生活在其中。醫學的特點和生活的本質的共通性,決定了醫學道德教育要植根于生活。
2.醫學生成長的需要。從醫學生成長為醫學人才需要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醫學生的道德教育要充分體現“德”,就必須植根于現實生活。在長期醫學實踐過程中,人人是患者,人人皆醫生,這是醫學的哲學關系。在醫學生的成長中,教育者要使得他們的認知基礎、情感反應和行為習慣都趨向真、善、美。成長中的道德追求是教育者的目標,更是醫學生的學習過程。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醫生要“醫學操術精”“宅心仁”“持行廉”,這些都要回歸生活。
3.醫學教育實踐的目的。醫學教育是終身教育,它橫跨教育和衛生。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醫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塑造,與醫學生的生活是緊密相連的,我們培養醫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人文精神下的人文能力,最終目的都是使醫學生在成長為醫生的路上擁有一種人文自覺和文化自覺。最終實現解除病人痛苦的醫學目的。
二、醫學生道德教育要重視醫學生的主體意識
1.主體性德育是重要的教育觀。任何教育教學都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一項系統工程。傳統教育教學中以教師為側重,忽略了學生主體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和不得不服從的教育境地,將會對教育產生制約和阻礙。對醫學生的道德教育,要以學生為本,重視他們的反應和需求,聚集他們的能量。重視醫學生的主體意識在于改變一味灌輸的教育方式,更加關注醫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思想實際和情感需求,在教育主導的基礎上,讓不同學習階段的醫學生充分體現自身的特征和氣質。不斷關注他們的價值取向,利益訴求,有針對性地循序漸進地引導他們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重視醫學生作為一個人的內在道德需求,醫學人文行為的規范才能落地生根,才會培養出有知識、有人文情懷的醫學生群體。重視醫學生主體性意識,在醫學生中實現醫學宗旨:關愛病人和解除病人痛苦的過程中,才能呈現出求善、求美,主動關注患者的情感和關注人性、體現生命價值和彰顯人之為人的切身感受。醫學生道德教育的核心問題在于主體性德育觀,在于認識和尊重醫學生主體意識。
2.主體性德育是重要的方法論。重視醫學生主體意識在于重視調動和挖掘醫學生主觀能動性。通過教育教學模式的改變,諸如啟發式、互動式地激發醫學生自覺地參與到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誠信、友善、法治等的思想認識和價值判斷問題的討論和思考中。當醫學生的自我能動效應不斷凸顯,師生的情感交流更多、更廣、更自然,那么德育的認知認同的教育才能得到提升。醫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標是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知識的傳遞是容易做到的,不容易做到的是傳遞的知識能抵達學生的內心,觸動其心靈。朱小曼教授認為,教育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認知的,感受到什么、體驗到什么才是更重要的[3]。教和學的過程中,認知和體驗是相互整合、相互支持的教育,這個完整的教育必須通過教育生活化來實現。對于醫學規范價值、醫學倫理基礎,只有調動并挖掘出醫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他們在接收后才會細心體會和認真琢磨,才會避免看到“我說你聽”的獨角戲。在醫學生道德教育實踐過程中,就業思想為導向的教育模式、注重專業、外語學習的氛圍、缺少關懷患者心理、社會因素的生物醫學診療過程,被分解的科學整體、人文服務理念淡薄、人文教化作用缺乏等等,都體現著德育指導的缺位。
3.主體性德育重在實踐。主體性德育實踐,是生活教育的要求。對醫學生而言,一方面,自由環境是實現“主體德育”的前提條件。對醫學生的道德教育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在參與醫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見習、實習的實踐活動中,善于發現醫學生的道德力量。日常生活的言行是檢驗教育的戰場,更是培養道德的陣地。另一方面,開放教育是實現“主體德育”的基本保證。醫學生的道德教育如果僅僅局限在課堂、講壇、座談等理論的追求和評價上,坐而論道地進行,而沒有延伸到復雜多變、多樣而平凡的日?;顒又?,那么日常言行的觀察、道德行為、人文素質的評價和矯正就會缺位。與人溝通、待人處世、參與集體活動、臨床實驗、見習和實習階段、志愿服務、就業等多個過程,都是醫學生道德教育的陣地。醫學生在攝取人文知識的同時,還要在實踐中磨煉和檢驗人文知識的吸收,這是一個需要不斷經過反思和調適的過程。因此醫學生道德教育應該向社會衍生,將各種社會場所都擴展為德育的場所和范圍。醫學生要在自由的環境、開放的空間中,一方面獲取醫學人文的觀念,另一方面獲得醫學道德實踐的方式。
三、醫學生道德教育要挖掘生活化德育的模式
1.創設生活情境,追求德育生活化。醫學生道德教育培養生活化,要從創設生活情境開始??梢詮尼t學生的全部生活出發,尋找其中可能包含醫學道德教育的因素和方面,注重引導創造和設置情境,開展生活德育,指導醫學生把人文素質的培養回歸到生活的世界,引導醫學生“真用”“用心用”“習慣用”。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代表正面和積極的機制取向,其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意識一旦形成,就可以起到指導和制約道德活動的作用。醫生享有道德權利和義務,道德的關鍵是啟發內心的善良和同情,“德高醫粹”是醫者的根本追求和職業精神的精髓。《醫學生誓言》有明確的職業道德規范:“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圣潔和榮譽?!盵4]要在創設的生活情境中注重表達醫學生道德理想,使得醫學生的道德教育一方面有醫德的支撐和約束,另一方面要有高尚的道德精神,來引導醫學生對公正平等對待患者、誠實慎言守密、信任尊重愛護等醫學道德內涵進行詮釋。
【摘要】本文指出了加強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其不僅是社會發展和現代教育的需要,也是醫生這個特殊行業的需要,更是醫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提出了加強我國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建議:應加強醫學生職業道德的意識,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同時強化醫學生的法制教育。
【關鍵詞】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R197.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8517(2009)02-0089-01
1引言
醫學道德觀念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其形成和發展受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醫學科學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醫學科學的進步、醫學模式的轉變和防病治病方法的重大突破,傳統醫德觀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現代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對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就是按照社會主義職業道德要求,對醫學生進行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系統教育,培養其高尚的道德品質,提高其職業道德素質[1]。在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今天,我國醫學生應當確立正確、全面、科學、新型的醫德觀念,認真貫徹“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以便將來更好地擔負起救死扶傷、防病治病的神圣職責,以不斷促進醫德建設和醫療衛生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加強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1是社會發展和現代教育的需要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對醫學生健康成長,起著保駕護航的作用。一方面,醫學生畢業之后直接服務于社會和人民,他們的存在和發展就必須要符合社會的客觀要求。另一方面,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醫學人才,這是現代教育的根本追求。在現代醫學教育過程中,醫學教育發展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發展的需要。培養社會所需要的醫學人才,是醫學院校德育活動的中心,這是現代教育的呼喚,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2.2是醫生這個特殊行業的需要醫生行業是高危險的行業,其需要醫務工作者有奉獻精神和敬業精神。傳染性疫病、放射性損傷、針刺感染等危險性因素,都會給醫生的生命造成威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近幾年的“非典”和“禽流感”,讓人們對醫務工作者有了新的認識。正是所有醫務工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感染了所有的人,大家同舟共濟,共同戰勝了這些疾病。在教育過程中,應讓醫學生深刻認識到,既然要做一名醫生,就意味著責任和風險。只有時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無私奉獻,勇于獻身,才能換來人民的尊重。
2.2是醫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醫學生是國家和社會需要的醫學人才,救死扶傷是醫務工作者的天職。因此,醫學生職業道德的好壞,事關重大。雖然我國醫學生目前的思想狀況主流積極、健康向上的,但是,在一些不健康的消極環境影響下,仍然有一些醫學生理想信念模糊、價值觀念錯位、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職業道德意識不強等。尤其是有些醫學生在醫院實習期間,是非界線模糊,出現了許多的不道德行為[2]。究其原因,主要是醫學生缺乏應有的職業道德,或職業道德素質不高。因此,加強和提高醫學生職業道德素質,既是整個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醫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
3加強我國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建議
3.1強化醫學生職業道德的意識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有些醫學學校只注重醫學專業知識的提高,而忽視醫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提高[3]。如,只注重醫學生是否已獲得英語證、計算機證等,卻忽視了醫學生情感的體驗、判斷能力的培養、健全人格的塑造及價值取向的定位。導致了部分醫學生缺乏職業道德意識??梢詮膬蓚€方面提高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第一,通過學習《公民道德實施綱要》,緊密結合醫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實際,加強理想信念和職業道德教育,堅持以學生為本,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其次,應進行職業精神教育,讓醫學生明白自己肩負特殊的使命,其行為關系重大,加強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非常重要。
3.2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是相輔相成、相互結合的。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醫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應運用多種教育形式和手段,使醫學生的職業情感在社會實踐的自覺參與中得到培養,敬業精神得到充實,職業道德境界得到升華。實踐證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對醫學生職業道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通過開展創建文明班組活動,將醫學生遵守職業道德的情況作為考核、獎懲的重要指標,從而促使醫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通過送醫送藥、志愿者服務等活動,使醫學生了解國情、民情、社情,認識到自己肩上擔子的份量,從而做好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思想準備等[4]。
3.3強化醫學生的法制教育法律對每一個行業都具有規范作用,任何違法的行為都應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法制社會,如果沒有職業道德,不僅會受到道德與輿論的譴責,而且還會受到法律的制裁。醫學院校應加強對醫學生的法制教育,增強其法制觀念,使其樹立牢固的衛生法律意識。一方面,應加強醫學生的法律課教學工作。如,把法律課教學納入必修課表,通過一定學時量的法律課教學,使醫學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尤其是通過對衛生法規的學習,可以提高法律意識,努力做一名遵紀守法的醫生。另一方面,應通過一些犯罪的醫務工作者的案例來教育學生,讓醫學生遠離犯罪。
4結束語
德為醫之先。醫學生要立志成為白衣天使,要無愧于這一稱號,就必須具有無私奉獻、救死扶傷的職業道德。醫學生能不能成為具有高超專業水平,和高尚職業道德的醫務工作者,學校教育是重要環節。因此,醫學院校要不斷加強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為日后踐行醫學生誓言,做一個專業精湛、品德高尚的好醫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杜曉梅.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途徑初探[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2)
[2] 靳紅櫻.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途徑[J].醫學與社會,2008,21(10)
[3]甘荔.新形勢下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思考[J].實用預防醫學,2006,13(1)
1.1加強免費醫學定向生職業道德教育是社會基層建設的必要前提
教書育人是學校教育的基本職能,職業道德教育為免費醫學定向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免費醫學定向生大學畢業后將直接踏入基層、服務人民,他們的存在和發展就必須要符合社會的客觀要求,有利于社會發展的職業道德教育是其至關重要的一項。培養出富有職業道德的醫學生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1.2加強免費醫學定向生職業道德教育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有力保障
現如今,我國醫療衛生事業進入新的瓶頸期。長期以來,國內都存在“患者多、醫生少”的狀況,遠遠滿足不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看病需求。然而,部分醫德修養低、看重名利的基層醫療衛生人員難以抗拒金錢的誘惑,逐漸顯現出不少的腐敗現象,如收受紅包、濫用藥物、小病大治等,導致醫療糾紛越來越嚴重,醫患關系日益緊張。
1.3加強免費醫學定向生職業道德教育是其自身成長的發展需要
隨著醫學科學的不斷進步,現代醫學模式已由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該模式把人作為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體,認為影響患者健康狀況的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會和心理因素,醫生的服務不僅要醫治患者生理上的病痛,還應承擔維護和促進患者健康心理狀態及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等,這就要求基層醫療工作者不僅要有精湛的醫療技術,還要有全面的人文科學、心理學、法學等知識。免費醫學定向生作為基層群眾健康的“守門人”,他們除了要學專習業知識和掌握技能操作外,還要樹立良好的職業價值追求,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努力做到敬崗愛業,才能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對基層全科醫生的要求。
2加強免費醫學定向生職業道德教育的途徑
2.1加強臨床實踐
醫學道德理論內容的理解只是起點,體驗和實踐才是深入內核的根本途徑。讓免費醫學定向生早期參加一系列的有關臨床實踐活動是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的一條必經之路。臨床實踐不僅能夠把醫學理論運用于實際操作,也是免費醫學定向生接觸社會、服務群眾的途徑,此時將形成職業道德的初意識。因此,可通過開展臨床實踐活動,應用多種的教育形式與手段,如: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活動、大學生暑期臨床見習活動、體驗急救中心志愿者的一天等,使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在社會實踐中得到培養,敬業精神得到展現,職業道德得到升華,引導免費醫學定向生走向正確的道德之路。
2.2加強師德建設
韓愈《師說》提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止傳授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傳道”,要教育學生如何做人,重點在于如何擔當起自己的職責。“身教勝于言傳”,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自己高尚的人格品質感染學生,潛移默化地起到職業道德教育的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社會上的一些不良思潮也會趁機涌進校園,沖擊高校部分教師的思想。因此,加強教師職業素質教育是所有高校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的一項重要內容。要建立一支專業強、職業素養高、道德品質良好的教師隊伍,讓教師通過自己的正確言行激勵、引導醫學生的健康成長。
2.3開展自我教育
進入臨床工作以后,醫學生提前接觸社會。除了以上所述各方面之外,還應注重免費醫學定向生的自律性培養。通過自我道德能力的培養,使免費醫學定向生擺正自身的高校角色的位置,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雙面角色,完成由“要我”到“我要”的轉變。第一,實施以人文教育為基礎的全程醫德教育。將醫學人文教育課程的內容整合到醫療實踐中去,盡可能達到醫學與人文教育課程理想的一體化。第二,開設《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課》,應當注重實踐教育,形式可不固定于課堂,選擇報告、講座、演講、辯論、參觀訪問等形式,也可借媒體傳播職業道德,可通過宣傳欄、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宣傳,潛意識里無形地引導免費醫學定向生的職業道德觀往好的發展。第三,開展免費醫學定向生的職業道德現狀調查,可通過同學們反饋的信息,對癥處理,向正面引導。第四,深入臨床工作,利用學校安排的醫院見習、實習,寫出自身的心得體會,學生將會對這段時期所學有深入的反思。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