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0 16:02:20
序論:在您撰寫科學技術新突破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整合;突破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03(2014)22-0029-01
一、信息技術運用難點的突破
信息技術在“整合”過程中的重要意義不是在于“工具”和“手段”,而是為了支持真實的情境創設、資源共享、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全新的教與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無論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是“調動學生積極思考”.都存在著一個技術選擇的問題。信息技術的運用問題也就成了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過程中的首個難點。
1.依據目標選定技術。“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目標”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首要條件,因此,教師應當堅持技術為數學教學服務,要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確定教學內容,決定用什么形式來呈現,并如何呈現。同時。信息技術的運用還要符合學生的現有情況和發展需要。但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運用信息技術,如果沒有運用到點子上,往往會造成反效果。
例如:在教學平角和周角時,角的概念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特別是平角和周角的概念,學生往往會跟直線、射線的概念弄混淆,如果只是采用PPT展示平角、周角與直線、射線進行靜態對比,學生依舊不容易理解,因此,為達到建立平角和周角概念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選擇在投影儀的幫助下來進行直觀演示,把兩根線的一端固定在一起,再固定其中一根線,旋轉另一根線,可以得到銳角、直角、平角……這樣,就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角的概念。
2.培養學生使用技術。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運用水平,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教師應當創造條件,鼓勵和幫助學生根據學習的需求選用適合的信息技術工具,從而利用信息技術來進行信息的溝通和交流,以達到學習的目標。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信息技術掌握的程度來選擇有效地利用教學資源,使之為學生服務。
例如,在“軸對稱圖形”一課中,教師先組織學生對網頁上的圖形進行充分的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使之初步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后,再要求學生打開“畫圖”,運用各種工具按鈕,自由繪畫出軸對稱圖形。學生根據“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在“畫圖”中進行自由地創作。有的用鼠標拖出一個圓形,并進行復制,再組合在一起;有的拖出兩個菱形,再按軸對稱圖形的要求進行移動。還有的甚至畫出復雜的軸對稱圖形……這樣,學生就在“畫圖”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對“軸對稱圖形”的理解,更激發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用計算機所提供的各種工具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圖畫。
二、教學方法運用的難點突破
上課時課堂教學中最復雜、最核心的工作。換而言之,“教師的所有準備都是為上課而服務的,所有的工作都是為上課而作的。”其中也包括了教學方法的選擇。因此,如何正確選用教學方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是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整合實施過程中的第二個難點。
1.學科特點鮮明。何克杭教授對“整合”做出了這樣的評論:“不同學科要實現與信息技術的整合都需要信息技術環境的支持,需要遵循共同的指導思想與實施原則。”并提出了五點原則,其中兩點就涉及學科特點:“要重視各學科的教學資源建設,這是實現有效整合的必要前提;要注意結合各門學科的特點開發新型教學模式。”課程整合的目的,就是為了有效教學,因此,在整合中,教師必須注意以學科為本,體現學科特點。
2.因材施教。綜觀“整合”理念。其是以“主導一主體教學”為理論基礎,要實現的教學結構也是“主導一主體教學結構”。在這種教學結構中,教師的教學設計應當與學生的知識技能掌握情況緊密相連,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學有所成。每一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都存在著不同的差異。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環境。選擇不同的技術整合方式。這樣就要求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對當前的數學知識分別掌握到什么情況,通過學習他們能夠學到什么,再對所要采用的教學策略、教學資源等進行有效設計。
3.注重資源的積累。何教授這樣論述:“整合”的中心點在于“把信息技術這一工具運用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使信息技術與課程資源相互融合,為新型教學提供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達到優化教學,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踐行能力的目標”。“課程資源的建設,是實現有效整合的必要前提”,這是需要教師集體的工作,來構建豐富的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因此,教師們可以共同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網絡上的已有資源,并建立相關的資源庫,這樣才能使“整合”工作得到持續的發展,使學生的自主探究有水源可取。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科資源。
總之,在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的過程中,一線教師還遇到影響有效教學實施的其他難點。但都只是教學過程中各種矛盾的次要方面。只有有效解決“信息技術的運用問題”和“教學方法的運用問題”這兩個難點.才能在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中實現教學效率最大化。
[參考文獻]
一、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教學有些不太感興趣,因為理論知識有些枯燥。實事求是地講,計算機學習一定階段以后,一部分學生會有厭倦感。我在教學中把學生剛學過的各學科的知識引入到信息技術教學中來,以各學科的知識為練習內容,以信息技術為工具進行相關操作,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且我還覺得,把其他學科的知識引入信息技術教學,強化了信息技術的“工具性”,弱化了信息技術的“技術性”。采取這種形式進行信息技術教學,對學生來說,可以引導學生應用信息技術來學習其他課程;對信息技術教師來說,可以為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積累經驗,從“技術”權威的角色中走出來,成為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整合的“排頭兵”。從學生剛學的其他學科的知識為內容入手,學生都有嘗試的愿望,有助于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養成。應該說,信息技術課以各學科的知識為練習內容,是信息技術教學中有效、可行的教學方法,但在選取內容上,要盡量是學生剛學的,讓學生感覺信息技術課與其他學科貼得很近,對自己的學習很有幫助,這樣學生才會更有興趣。
二、信息技術教學要吸引學生注意力
學生的注意力是學生學習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只有當你對某種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會千方百計地想去了解它、學習它和掌握它。新課程強調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對教材和教學內容進行加工和處理,使教學案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以吸引學生注意力。下面是我在教學中常用的幾種導入新知識的方法。以舊知帶新知,所謂“舊知”指學生過去已掌握的知識或經驗總結,“新知”特指學生還未掌握,并將要掌握的知識。利用舊知帶出新知,符合建構主義思想,是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構建新知識。以舊知帶新知,可有效消除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感與排斥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與新知識碰面并欣然接納。
三、轉變教師角色圍繞學生開展教學
在新課程教學理念下,師生的角色要轉變,師生關系發生變化了,這是網絡教學具有人性化的特征,也最能體現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新理念。在教學中,是以學生的個體發展為本,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特征,其核心是“教為導,學為主,疑為軸”,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習慣和科學的研究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活動只起到了輔助的作用,并融入學生的主體活動中,創設情境,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質疑、討論質疑、積極思考、勇于探討,以形成一個熱烈、積極向上的求知氛圍。
四、注重學生思維培養
我們要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進行創新,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在課堂教學活動里進行積極的滲透和嘗試。在課堂中訓練學生的創新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必須注意營造一個良好寬松的課堂學習氛圍。課堂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的共同活動,教學對象是數十名能生動活潑地進行思維的學生,他們的思維過程和思維活動都有很強的因人而異的特點,不可能完全接受教師的控制而納入同一軌道。當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思維成果超越了教師所設計、安排和期望的軌道時,教師不應強行地力圖將學生的思維過程重新納入教師設計的軌道,不以教師的思維成果和教材上的內容去束縛學生的思維,也不采用粗暴的手段和語言,中斷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思維過程,要注重因材施教。
五、及時鼓勵學生,提高學習積極性
老師的鼓勵是最好的獎勵,有效的教學評估是激勵學生的一種方法。傳統的信息技術評價方式過于單一,教師是唯一的評價主體,學生一般只有一個簡單的期末成績,或者連期末成績都沒有,就只有一個會考成績,這樣的評價方式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十分不利的。隨著信息技術課程的改革和發展,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評價成為教學改革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教學評價對反饋學生表現、促進學生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生源相對較差的學校,學生在學習中缺乏自信,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合理的教學評價可以給他們以鼓勵,增強他們的信心,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約束他們,當他們想偷懶時想到教師會講、會查、會點評,也就慢慢養成做好信息技術作業的習慣了,促使他們在學習中相互比較、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材;課堂教學;創新
一、信息技術教材的現狀
從2000年我國在中小學全面開展信息技術教育以來,中小學信息技術教材領域發展迅猛,但存在著“教材眾多、內容不一、難度各異”等各種矛盾和困境,這樣必然會影響信息技術學科的良性發展?!澳壳埃畔⒓夹g教材無論是內容編寫,還是選用、審核都存在很多實際的問題,信息技術教材正在成為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瓶頸?!盵1]
1.陳舊的教材內容。以廣州市信息技術教科書《信息技術》為例,這套版本的教材從2001年沿用至今,只有極少的內容在再版中得到修正?!皬V州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經廣東省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批準,從2000年秋季開始在我市中小學全面使用?!盵2]2001年版本的教材沿用到2012年,這個跨越無疑是巨大的。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21世紀,12年內信息技術的發展無疑是遠遠超出當時教材編者能夠想到的。筆者認為,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不能僅停留在教會學生使用打字、用計算機畫畫等簡單技能,更重要的要是讓學生接觸到更多更新的信息技術發展的成果。這樣才能使學生從小具有會思考、會探索的優秀精神。
2.教材內容枯燥、單一。筆者曾經詢問過學生“你們喜歡看《信息技術》課本嗎”,學生答道“不喜歡”;筆者問“為什么”,學生的回答盡管各不相同,但不乏“我早就會了”、“很無聊”等聲音。如果學生對教材的態度是這樣的,如何使學生對教材和學習有興趣呢?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二、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多樣化教學
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不是職業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只會打字和處理表格的文員。因此作為信息技術老師應該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增長見識上,讓學生對信息技術發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1.引進機器人競賽、信息學競賽知識,開拓學生視野?!懊褚允碁樘?,我們每天都離不開食品。食品安全問題有些是在我們不經意的情況下發生的,有些則是人為的。在‘食品安全’機器人比賽中,你的機器人的任務是提醒人們在進食之前避免和處理污染”——摘自2012FLL機器人挑戰賽主題。當時學生在看到這段文字后,注意力和興趣肯定從打字、畫圖等轉移過來了,雖然FLL機器人是實體的機器人,普及起來不可能,但是在課堂上引入這些新的知識、概念,對促進學生對信息技術的理解和興趣是有很大幫助的。
信息學競賽宗旨是:向那些在中、小學階段學習的青少年普及計算機科學知識,給學校的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提供動力和新的思路,給那些有才華的學生提供相互交流和學習的機會;通過競賽和相關的活動培養,選拔優秀計算機人才。任何地方,不管大小學校,都存在一些對信息技術充滿興趣和想象力的奇才。但是這些奇才可能會因為教育環境的限制,沒有接觸到這個能讓他充分施展才華的領域,而作為信息技術教師的你,很可能正是這位偉大的領路人。有誰能知道坐在你的教室里的哪一位小學生在長大后會是圖靈獎的獲得者呢?
教學內容的多樣化教學能使學生的興趣更高,對信息技術的認識和理解會更深入。同時,多樣化也可以體現在教學方法上,如“比喻教學法”等[3]。
2.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這不能不說是我國教育界的心頭之痛。我國中學生在物理、化學的世界性競賽中拿過眾多金獎,但至今沒有中國人在自然科學領域得到過諾貝爾獎。因此談創新能力不能停留在只說不做的層面,要在課堂中體現出來,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以教材知識結構點為基礎,開展主題教學
“信息技術主題教學即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利用主題教學策略來改善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盵4]為了提高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興趣,豐富教學形式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可能有些人會認為,學生很喜歡信息技術課,不需要再提高興趣了。這種想法是誤解學生的興趣了,學生真正對教材內容感興趣的不多,但對游戲、網絡感興趣的不少。因此,要使學生真正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是一個不得不提的話題。開展主題教學,會讓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有很大提高。
主題教學要站在一個較高的教育理念層面上進行,然后在教學中進行優化。設計主題教學要依據以下幾個順序:
1.根據教學主題,確定教育理念。如教育學生要有誠實守信、有責任心、勇敢創新等優秀品質。
2.根據主題的來源和教學需要,構建主題教學的教學結構。結合教育理念,使學生在學習中鍛煉相關技能。
3.根據主題的特點,對教學過程進行詳細的設計。如使用情境導入、任務驅動等方法開展教學。
本文提供一個例子,如設計開展“談談盜版的危害”這個主題教學。教育理念層面是,培養學生創新的意識,認識到知識產權對我國各行業發展的重要性,認識到盜版對一個民族創新能力的嚴重危害;教學結構層面是,確定教學目標,確定大體的教學方法,教師、學生和社會環境之間產生互動。具體技術層面是,采用何種方法導入,采用何種方法促進學生有興趣地進行學習等。
四、對教材的知識要有取舍,促進教材發展和教學創新
通過篇首的論述,我們都清楚信息技術教材存在一些固有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因為實際原因不能在短時間內解決。作為信息技術老師,要在實際教學中對教材的內容做深刻的思考,并在教學時對教材內容有一定的取舍和一定的開拓發展。
如《用計算機畫畫》這一章內容是以“畫圖”軟件為基本開展的。“畫圖”作為WINDOWS系統的一個附帶軟件,其功能的低級是不言而喻的。實現“用計算機畫畫”的方法有很多種,可以用色彩圖像豐富的“金山畫王”開展教學,可以引入繪圖板這個優秀工具,還可以讓學生認識如Adobe Photoshop這些專業的優秀制圖工具,增進學生的見識。另外,“用計算機畫畫”是美術的一個分支,眾多計算機專業的教師在教學時往往會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缺乏美術基礎,“用計算機畫畫”只能淪為一種簡單的技術操作的組合。
參考文獻:
[1]武健.信息技術教材的現狀思考[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5).
[2]王海玲.信息技術課上的多樣化教學[J].讀寫算?教研版.2012,(7).
關鍵詞:新課改;多媒體;高中化學
1.前言
現代多媒體是一門集文字、聲音、圖像于一體,具有強烈可視性和表現力的科學技術,應用于高中化學的實驗教學中,不僅能為學生演示規范的化學實驗,提高實驗的可視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向學生展示規范的化學實驗過程,提高化學實驗教學的效率[1]。同時在高中化學實驗課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也有重要的意義。
2.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現狀
實驗教學是高中化學課程的基本內容,能夠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學校實驗教學條件的限制,有一部分的化學實驗并不能起到其應有的作用。例如一些需要觀察氣體產生、顏色變化的實驗,高中化學教師通常會在講臺上演示實驗的整個過程,再進行講解。然而學生由于沒有進行實際操作,對于這些實驗并沒有直觀的感受。而且由于有些化學實驗的反應發生得太快,或者有些學生沒有看清教師的演示過程,對于實驗的現象學生難以觀察到,導致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極大地降低了學生的實驗熱情,影響了化學課堂教學的質量[2]。此外,部分高中化學教師由于自身的專業水平不夠,對于一些化學實驗進行了錯誤的示范,導致學生接受到錯誤的信息,也是影響到高中化學實驗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
3.新課改下多媒體技術突破高中化學實驗教學難點的運用
3.1多媒體技術增強高中化學實驗的直觀性
高中化學實驗的直觀性非常強,然而由于受到條件的限制,學生難以實際操作化學實驗,直觀地觀察到實驗現象。因此,為了增加學生的實驗熱情,達到實驗教學的課堂效果,教師應努力增加實驗的可視性,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化學實驗中來?,F代多媒體技術可以做到這一點,其投影技術可以將化學實驗的步驟和發生的反應記錄并放大, 并向學生進行直觀的展示。高中化學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的這一特點將需要演示的化學實驗的具體步驟和反應定格和放大,在實驗教學中利用投影技術展示給學生看,使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實驗的效果,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化學的知識[3]。
例如在水和金屬鈉發生反應的演示實驗中,按照傳統的化學實驗教學模式,教師會在講臺上進行演示,即將金屬鈉和水一起放在大燒杯中,再引導學生觀察其發生的反應。然而金屬鈉和水的反應過程非??欤瑢W生難以捕捉。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高中化學實驗教學后,教師可在實驗教學前先將金屬鈉和水放入方形試管中, 記錄其實驗的過程,定格并且放大實驗的反應現象,在實驗教學時再利用多媒體的投影技術將實驗的過程和反應投影出來,極大地提高了實驗的直觀性,使學生能夠清晰地觀察到實驗的反應,達到實驗教學的目的。
3.2多媒體技術增加高中化學實驗的規范性
高中化學的實驗教學中由于有一部分實驗的操作步驟非常復雜,以及部分化學教師本身的專業水平不夠,教師在進行化學實驗的演示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不規范的動作。高中的學生正處在模仿能力極強的階段,一旦他們模仿化學教師的錯誤示范動作,將會影響到化學實驗的結果,而且由于化學實驗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錯誤的實驗步驟甚至會威脅到學生的安全,嚴重影響高中化學實驗課堂教學的質量[4]。因此,為了提高化學實驗的規范性,使學生能夠快速掌握實驗的過程,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將演示實驗的規范步驟事先做成PPT,在實驗課堂教學前播放,以使學生快速的掌握實驗的規范步驟,提高實驗教學的課堂效果。
例如,“中和滴定”這一實驗的操作步驟非常繁瑣,包括洗滌,查漏,注液,除氣泡,滴定,調零,讀數等,這就要求教師要能夠明確此實驗的規范步驟,并進行規范的操作演示。而在實際的實驗教學和操作演示的過程中,教師化學教師的演示動作也會有不夠規范的地方,因此,在進行此類實驗的教學時,教師首先應明確此實驗的所有步驟,再利用現代多媒體將“中和滴定”這一實驗的規范操作過程事先制成PPT,并在實驗課堂教學前向學生播放。同時,對此實驗過程中所有的關鍵步驟教師都應利用特寫技術事先標出,并向學生進行重點展示,以加深學生的印象,使學生快速地掌握實驗的規范步驟,并且能夠在以后的學習中注意這些重點展示過的實驗細節。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實驗過程的時候,也應遵循實驗步驟的規范性,將實驗過程的每個步驟都清晰地展示出來。同時在播放PPT時不能隨意打斷,以避免破壞實驗的完整性,影響學生思路。此外,在制作PPT的時候,教師應仔細認真地檢查每個實驗步驟,確保實驗的規范性和準確性。
3.3多媒體技術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十分重要,因此,教師應明確實驗教學的要求及內容,耐心地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發生的現象,以使學生理解實驗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進而理解化學知識。然而高中學生的觀察能力十分有限,再加上部分化學實驗的反應過程十分迅速,學生在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的過程中容易忽視部分不易察覺和快速消失的實驗現象,使得整個實驗教學過程缺乏整體性和知識性。因此,高中化學教師可采用多媒體技術將這些不易察覺或者快速消失的實驗現象定格下來,并將其放大,耐心地引導學生去觀察這些容易忽視的實驗現象,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并進一步提高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質量,以達到實驗教學的要求。
例如,將銅和稀硝酸一起放入試管中,觀察其反應的現象。銅和稀硝酸發生反應,會生成一氧化氮,由于一氧化氮是無色的氣體,學生肉眼通常難以觀察到這一現象。而由于一氧化氮容易被空氣中的氧氣所氧化,在氧化后則會產生氣體二氧化氮,二氧化氮的顏色是紅棕色,學生肉眼通常能夠觀察到。而這樣的觀察結果就會使學生忽視生成的氣體一氧化氮,反而將其氧化后產生的紅棕色氣體二氧化氮誤認為是銅和稀硝酸發生反應的結果,從而降低了實驗教學的質量。將現代多媒體技術應用到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就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將銅和稀硝酸發生反應生成一氧化氮的瞬間進行定格和放大,以使學生能夠清楚地觀察到這一現象,進而使學生認識到紅棕色的氣體并不是銅和稀硝酸發生反應的結果,提高化學實驗教學的質量。
4.結束語
現代多媒體技術能夠向學生展示化學實驗的整個過程,為學生帶來直觀感受,使學生快速掌握化學實驗的知識及步驟,有利于提高學生參加化學實驗的熱情。然而,高中化學實驗還是應該重視實際的操作過程,因此,教師應將多媒體和實驗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以提高高中化學實驗課堂教學的質量達到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目的和要求,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化學這門課程,投入到化學知識的學習中來。
參考文獻:
[1] 盧引蘭.多媒體技術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6(11):134.
[2] 韋繼歡.新課改下高中化學如何加強探究實驗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3,3(9):185.
一、師生關系
新課程倡導教學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親身參與科學學習的整個過程,能夠自己提出問題,設計解決的方案,自己動手搜集各種資料,開展調查和實驗,自己整理信息,作出解釋或結論,自己寫成研究報告,能進行成果展示和匯報交流。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就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確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但是筆者發現,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實踐中,有些教師只是把通過搜索引擎找到的相關網頁資源提供給學生,大量的素材資源,根本沒做好無關信息的過濾,也沒做好資源的分類,就讓學生自主到互聯網上學習。這樣,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但教師的主導作用卻缺失了。這不但沒有把網絡環境下學科學習的優勢發揮出來,而且連傳統教學的任務也沒有完成。學生在互聯網上學習所獲得的是無層次、無系統、針對性差的素材性資源,同時,互聯網上的一些信息垃圾也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
因此,教師要隨時掌握學生學習的動態,根據學生的反饋,不斷地對教學過程實施隨機調控,正確地加以引導和把握。要讓整個教學過程,變成一個雙向交流互動、不斷循環、不斷調控的過程。信息技術一個重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信息能力。教師在借助信息技術有效地完成學科教學目的和任務前提下,要引導學生把信息技術作為認知的工具,學會對網絡豐富資源的分析和篩選,不斷提高對信息的處理和運用能力。
二、知識能力目標和情感價值觀目標的培養
知識能力目標和情感價值觀目標應該是并重的,不能過度重視知識能力的培養,而忽視情感價值觀的培養?,F代信息技術在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學習方面具有積極作用,但在促進學生情感發展方面稍顯不足?,F在的課堂,由于多媒體網絡技術的介入,教師上課注重多媒體演示、網上輔導和交流,學生注重利用計算機和網絡自主學習,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就會成為“人機”交流。人機關系越密切,人際關系越弱化。教學中,師生之間缺乏真情實感的交流,導致學生情感態度與體驗的缺乏,不利于學生健康個性的形成和正確價值觀的培養。
筆者認為,要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就要把三維目標有機地統一起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者缺一不可。教學不單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的過程,而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同時,要根據學科本身的特點,把握好課件的切入點,防止課件就是教案的電子展示。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足夠的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探討。課堂上師生之間交流,教師的習慣、素養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感受到一種友好、和諧的情感態度和體驗,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正確使用網絡資源
現在網絡技術的發達,使得查找信息變得很簡單,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查不到的,百度、谷歌各個用的得心應手。可是就因為這樣,導致我們過分依賴網絡資源,忽視其他教學資源。
互聯網作為全球最大的信息資源庫,固然可以為學科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但在教學中教師不能過分依賴網絡資源而忽視其他教學資源的利用。應根據教學內容和任務,多開展一些課外活動,引導學生領略大自然,深入社會生活,以獲得真實的感知,拓展學生豐富的想象空間。要指導學生善于利用圖書館,查閱圖書、報紙、雜志,以獲取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在重視合理利用網絡資源的同時,我們不能只局限于網絡資源,不能片面地認為只有網絡資源才是惟一的資源或最好的資源。
四、課件應用
運用多媒體教學的關鍵是課件,而課件的制作必須為學科教學目標服務。目前有相當一部分課件制作水平低,一些教學課件甚至只是課本、教案和練習的簡單搬家,往往無法體現教師的教學風格和特點,使得學習課件單調、沉悶。有些課件生硬地“圖解”課本,有的課件脫離課文實際,盲目調用音像資料,使得教學目標模糊,教學重點偏斜。筆者認為,對于課件制作,首先必須為實現課堂的教學目標服務,課件應該根據學科教學目的和內容來選取與教學內容相應的音像、圖片資料等,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引導他們去感知、領悟。其次,在課件的設計中不僅強調人機交互,更要突出學生主動參與,使學生能夠協作學習,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不論什么課型、什么內容都使用課件,甚至連學校領導也以是否使用課件來評價課的優劣,課堂教學變成了單純的信息技術表演。毋庸置疑,先進的教育技術會拓展學科學習的時空,化繁為簡,變抽象為形象,能更有效地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到更多的知識。但如果沒有恰當地運用這一技術,那么它的效果就會適得其反。筆者認為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學科的特點。讓信息技術為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服務,做到形式為內容服務。在教學中教師也不要一味地演示課件,否則就會由過去的“人灌”變成現在的“機灌”,那么整合還有什么意義?
對于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筆者認為應依據學習內容和特點,既要保留傳統教學的優點,又要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長處,二者要相輔相成,不能一邊倒。
關鍵詞:管理;科學性;藝術性;基礎;創新;轉化。
“成功的管理,靠科學還是靠藝術?”———這曾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出現這一爭論,主要是因為言論雙方所站角度或立場的差異造成的。強調管理是科學,是言者重視事實知識與原理知識的結果;認為管理是藝術,是論者重視技能知識與人際知識的結果。現在,人們都已承認管理既是科學,又是藝術,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必須具備這兩方面的知識。正如羅斯·韋伯所說:“沒有管理藝術的管理科學是危險而無用的,沒有管理科學的管理藝術則只是夢想。”
1管理的科學性與管理的藝術性的內涵。
1.1管理是一門科學,它是以反映管理客觀規律的管理理論和方法為指導,有一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的方法論。
管理作為一個活動過程,在各種組織當中是紛紜復雜,別具特色的,但其中仍存在共通之處,存在著規律性。大量學者和實業家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和成功,通過從實踐中收集、歸納、檢測數據,提出假設,驗證假設,從中抽象總結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動過程中客觀規律的管理理論和一般方法,好讓其他人在面對同樣問題的時候,有矩可循,有據可依,提高成功率和可行性,不至于盲目和被動。人們利用這些理論和方法來指導自己的管理實踐,又以管理活動的結果來衡量管理過程中所使用的理論和方法是否正確,是否行之有效,從而使管理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在實踐中得到不斷的驗證、豐富和發展。因此說,管理學是科學的,具備科學的特征。
科學性是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礎,管理者如果沒有科學的管理知識和相關知識,就象哈羅德·孔茨認為的那樣:“醫生不掌握科學,幾乎跟巫醫一樣了。高級管理人員不掌握管理科學,則只能是碰運氣,憑直覺,或用老經驗?!?;而有了系統化的科學的管理知識,他們就有可能在嚴謹、量化、合乎邏輯的科學歸納基礎上,對組織中存在的管理問題提出可行的、正確的解決辦法。因為科學的管理注重自然規律、客觀數據、分析結論、程序化、規范、規則、慣例、理性體驗、同一性和經驗運用。科學性是一種行為的嚴謹,為組織帶來平衡和穩定,猶如骨架和軀干的作用。管理者學好管理學,能減少因違背管理的基本科學規律而造成的低效率和失誤。
但是在現實中,我們又時??吹揭恍╋栕x管理經書的學者,在管理實踐中卻屢遭敗績。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片面強調了科學性,盲目照搬國外的管理理論;將書本上的管理原理當作教條;而管理的科學性對現實的要求過分理想化和理性化,它并不能為管理者提供解決一切問題的標準答案,它要求管理者以管理理論和基本方法為基礎,結合實際,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以求得問題的解決,實現組織的目標。因此,管理又具有藝術性。
1.2管理是一門藝術,它是指利用系統化的知識和技術并根據實際情況激發靈感、發揮創造性的技巧和訣竅。
藝術,就其本義而言,是指用形象反映現實并比現實典型的社會意識形態。一般意義上的藝術,是指那些富有創造性的方式、方法。管理藝術,則是表現為靈活高超的管理才能和藝術化的管理方法,是打開管理活動奧妙的鑰匙。
由于管理對象分別處于不同環境、不同行業、不同的產出要求、不同的資源供給條件等狀況下,這就導致了對每一具體管理對象的管理沒有一種惟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特別對那些非程序性的、全新的管理對象,則更是如此,從而造成了管理活動的成效與管理者對管理技巧的發揮具有很大的相關性。事實上管理者對這種管理技巧的運用與發揮,體現了管理者設計和操作管理活動的藝術性。另一方面由于在達成資源有效配置的目標與責任的過程中可供選擇的管理方式、手段多種多樣,因此在眾多可選擇的管理方式中選擇一種合適的用于現實的管理之中,這也是管理者進行管理的一種藝術性技能。
管理屬于軟科學,沒有最優解,只有滿意解。如何更好地管理,受天時地利人和的影響,更受管理者本身的價值觀、風格和偏好的影響。如果僅憑停留在書本上的管理理論,或背誦原理和公式來進行管理活動是不能保證其成功的。管理者必須在管理實踐中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地制宜、審時度勢地將管理知識與具體管理活動相結合,才能進行有效的管理。藝術的管理注重的是靈活多變、逆向思維、創新創造、情感認知和審美感悟。藝術性是一種思維的升華,帶來活躍與發展,如同流動的思想、氣質和血液。藝術性是管理變化創新的靈魂。
2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所以,管理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統一。
2.1管理的科學性是藝術性的前提和基礎。
從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內涵可知,卓有成效的管理藝術是以對它所依據的管理理論的理解為基礎的。管理的科學性決定了管理活動必須接受管理理論的指導,以管理的基本規律為行動指南。對一個管理者而言,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是十分重要的,管理的專業訓練不可能培訓出“成品”的管理者,但卻是為通過實踐進一步培訓管理者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為培養出色的管理者在理論知識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2管理的藝術性是科學性的突破和創新。
管理的理論價值,有別于其他學科,比如工程技術。在工程技術應用上,只要遵循它自身的科學性和規律性,通常都能夠得到相同的效果,例如用同樣的技術手段生產出來的飛機,一般都能飛得起來,一般無需對每一架飛機作個別的特殊處理。但在管理上則并非如此。由于每一個被管理者的性格、心理不同,不同的階段情緒也不一樣,以及每一種管理情景也有所差別,導致了同一種管理手段和技術,在管理效果上必然存在差異性。所以,僅靠“背誦原理”來進行管理活動,必然是脫離或忽視現實情況的無效活動。管理者必須懂得如何在變化著的管理實踐中對管理理論加以靈活運用;懂得針對現實及管理與被管理對象的特點對科學規律進行巧妙運用,不斷求新求變,才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這正是管理者藝術水平高低的體現。
2.3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可以相互轉化。
管理理論體系的發展過程就是藝術化管理知識與科學化管理知識不斷互相轉化的過程。藝術化的管理知識要不斷地轉化為科學化的管理知識,作為管理知識體系中規范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指導自己的管理實踐;反過來,也只有對科學化的管理知識進行藝術化的運用,邊運作邊探討,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動。我們必須重視一線管理者的直覺、悟性或經驗,從中感悟和提煉科學化的管理規律。沒有他們的直覺、悟性或經驗,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創新的源泉。
2.4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各有自己發揮作用的場合和時機。
由于管理的科學性決定了其理論體系相對嚴密,而管理的藝術性決定了其在處理實際問題時相對靈活,所以兩種屬性在作用的發揮上各有側重點??茖W性側重喻管理理論的學習、研究方面,藝術性側重于管理實踐的應用方面;科學性借以提高管理效率,藝術性借以提高準確性、管理適應能力;科學性主要體現在程序化和邏輯化,藝術性主要體現在非程序化和非邏輯化。管理勞動密集型企業會較注重科學性,借鑒一些成功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而管理知識密集型企業則可能較注重藝術性,要靠管理者更高層次的技巧去激發人才的主觀能動性。在企業成長的不同階段,管理的藝術性與科學性比例也可能是變化的。在企業創業階段,藝術管理可能更為需要;在發展階段,科學管理可能更為重要,而到成熟階段,藝術性可能又上升到較重要的位置。管理的科學規律為企業實現目標指明了一條最短路徑,但在實施過程中如何避免危機或使危機最小化講究的就是管理藝術。
綜上所述,管理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既有規律又不拘泥于成法,它為管理者指明了一個行動方向,又給他們留下了想象和發揮的廣大空間。認識管理的兩重屬性,對組織和管理者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只有將兩者有效地結合,管理者才能運籌帷幄,組織才能有長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杜。我眼中的管理。中外管理研究,2001,11.
[2]熊鷺。論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之間的關系。清華管理評論,2001,10.
[3]。管理與用人。特區文化論文"target="_blank">企業文化,1996,2.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貧困地區發展農村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培育新型農民、統籌城鄉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也代表了廣大農民群眾的強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就甘肅通渭縣而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實現“七個新突破”。
大力調整結構,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上實現新突破。大力發展草畜產業,引導千家萬戶種草養畜,走“小群體、大規?!钡穆纷?,促進畜牧業由傳統農本畜牧業向現代商品畜牧業、由粗放低效向集約高效轉變。同時,要以蔬菜種植和畜禽養殖為主,發展城郊經濟。堅持用辦工業的思維指導農業生產,扶持發展龍頭企業;鼓勵和引導農村各類能人組建專業協會,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
興修梯田、綜合治理小流域,在改善農業基礎條件上實現新突破。樹立對象就是任務的理念,按人均實際4.5―5畝梯田的目標,堅持大手筆、高標準規劃和修建,打破地界、組界、村界,實施整山整流域的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力爭用5到7年或通過爭取項目用更短的時間實現梯田化縣。同時,要加大道路、農電、通信、電視以及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努力提高農村的公共服務水平。
發展勞務經濟,在農民增收上實現新突破。要緊盯農民增收,打造“建筑、輕紡、家政、保安”四大勞務品牌,促進勞務經濟由勞力型向技能型、由自發分散型向組織輸出型、由盲目無序型向規模有序型、由西北低效型向東南沿海高效型、由單純掙錢型向輸出創業型轉變,通過幾年的努力,使勞務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
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在推進社會事業發展上實現新突破。認真實施“科教興縣”戰略,重視發展教育和科技事業,不斷深化教育改革,改善辦學條件,鞏固九年義務教育成果,積極發展高中教育,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整合農業、扶貧、勞動、教育等對農民的教育培訓項目和資源,加大農業適用技術培訓和推廣力度,塑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依靠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認真實施“三清五改一池一灶”建設、小城鎮建設和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在村容村貌、鄉俗民風建設上實現新突破。“三清五改一池一灶”,即清理渠道淤泥、村莊垃圾和道路路障,改水、改道、改宅、改廁、改圈和推廣沼氣池、太陽灶,改善人居環境、改善生產條件、改變生活方式。以縣城為中心,以重點建制鎮為依托,加大城鎮和重點村的規劃建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