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8:29:32
序論:在您撰寫公共安全體系建設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 要: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聚集場所,其安全工作關系到國家的資源財產和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共安全體系對圖書館至關重要。本文僅就公共圖書館的公共安全體系建設進行初步探討。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11)05-0060-03
近年來,人類自然災害以及火災等災害的不斷發生,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嚴重危害,同時也暴露出了國家在公共安全建設中的缺陷和不足,為公共安全敲響了警鐘,也讓我們意識到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共安全預防處置救助體系的重要性。圖書館是公共文化場所,其人員的流動性和聚集性,決定了公共安全隱患的存在,建立圖書館公共安全體系不容忽視。本文意在對圖書館公共安全的預防及處置等安全體系建設進行初步探討。
1 圖書館公共安全的分類
安全是指不受威脅,沒有危險、危害、損失,是在人類生產過程中,將系統的運行狀態對人類的生命、財產、環境可能產生的損害控制在人類能接受水平以下的狀態。從廣義上講,對安全的理解包括國家安全、民族安全、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國際安全、區域安全、生態安全等。
安全關系到每一個個體,安全涵蓋人們工作、生活以及生存的方方面面。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當人們不斷追求生活富足、家庭安康、社會和諧的目標時,也越來也感受到安全的重要性。不可否認,安全成為實現這一切目標的基礎和前提。
圖書館是文獻收藏、借閱、信息交流的公共文化機構。人的存在和人員的流動聚集,決定了圖書館必然是公眾關注安全的重要部門。安全涉及很多范圍和領域,就圖書館而言,其傳統關注的往往是自身文獻資源、藏書等物質方面的安全。安全以人為本,作為大眾的活動場所,圖書館的安全應該上升到公共安全的高度。結合與大眾安全最為緊密的環境等多種要素,圖書館的公共安全體系建設應包含公共消防安全、公共環境及衛生安全、治安安全、自然災害預防救助等方面。
2 公共消防安全機制的建立
公共場所消防安全歷來是消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近年來,國內多起商場、娛樂場所火災事故造成的重大人員財產損失,時刻提醒著人們消防安全的極端重要性。在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圖書館建筑設計規范》(JGJ38-99)、《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建標108-2008)等法律法規都對圖書館的消防安全防范作出了明確規定,消防工作已有法可依,但關鍵是嚴格遵照執行。
圖書館消防安全一方面要確保建筑物、圖書文獻的安全,另一方面要確保人員的生命及財產安全。建立完善的圖書館公共消防安全機制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2.1建立健全消防工作制度
一是要有充足的消防安全經費,并確保??顚S?。二是要組建義務消防隊,并定期組織開展消防訓練,對單位內重點防火部位作到心中有數。三是要有健全完善的消防工作制度,包括消防工作職責、消防工作例會、消防宣傳教育培訓、防火檢查和巡查、消防安全警示措施、防火公約、火災隱患督促整改、消防器材維護管理、消防工作考評與獎懲等各項制度,并認真貫徹執行。四是要建立消防工作檔案,包括單位基本情況、消防工作組和義務消防隊、消防工作制度、消防會議和活動記錄、消防宣傳教育情況、防火檢查和巡查記錄、火災隱患督促整改記錄、消防器材登記冊及維護保養記錄、火災事故記錄等,并做到內容翔實,保存完好。
2.2 加強消防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要有現代化的消防安全監控系統和噴淋、氣體等自動滅火系統,并做好安全設備的維護保養,保證各種設備運轉正常。要有健全的消防水源、室內外消火栓、消防通道、疏散通道等,并有明顯標志,做好消防器材的保養,使之時刻可以使用。要有專門的消防值班值守人員,做到“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
2.3 開展宣傳教育培訓
一是要在顯著位置設置消防宣傳欄、安全警示牌等,開展經常性的消防安全常識、消防法律法規、公共場所防火逃生知識等方面的教育,增強職工及公眾消防安全意識和自救能力。二是定期組織義務消防隊進行滅火與逃生演練,做到會報火警、會撲救火災、會自救逃生、會疏散引導,以確保在危機時刻能及時疏散引導讀者至安全區域。
2.4 做好火災預防和初起火災的撲救工作
一是定期開展消防安全檢查,做到檢查情況有記錄,對發現的火災隱患和違反消防法規的行為有糾正措施,并督促落實。二是每日進行防火巡查,提示職工注意消防安全,及時發現并撲救初起火災。
2.5 建立健全消防事件處置預案
要有消防安全事件處置預案,并根據實踐不斷完善。要結合處置預案,定期開展演練,確保圖書館工作人員尤其是直接面對讀者的保安、保潔、一線借閱服務人員能全面掌握火災救助技能,在出現緊急事件時能構筑起第一道防線,確保安全。
3 公共環境及衛生安全機制的建立
2003年,世界范圍內的“非典”疫情,使國人對公共衛生安全的建設有了全新的認識。圖書館的公眾聚集性質,也就決定了衛生安全隱患的必然存在。所以,建立完善的圖書館公共環境及衛生安全機制必不可少。
我國關于公共場所衛生安全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這些為圖書館建立健全公共環境及衛生安全體系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法律約束。圖書館公共環境及衛生安全包含環境衛生安全、食品衛生安全和重大傳染病疫情防控及突發急病緊急救助等。圖書館應當設立專門的環境衛生安全管理部門和人員,健全完善環境衛生安全管理制度,確保公眾在圖書館的衛生及健康安全。
3.1 圖書館環境衛生安全
環境衛生主要包括空氣、微小氣候(濕度、溫度、風速)、水質、采光、照明、噪聲等自然環境因素;為公眾提供服務的衛生設施、衛生用品、中央空調通風設備等設施因素。這些因素一旦不符合標準,就有可能對公眾身體健康安全造成損害。做好環境衛生安全要做到:一是場館內的空氣、微小氣候、水質、采光、照明、噪聲以及為觀眾提供的用品用具等要符合國家衛生安全標準,并按照衛生標準、規范的要求定期進行衛生檢測。二是建立衛生設施設備維護制度,定期檢查衛生設施設備,確保其正常運行;采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應當符合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相關衛生規范和規定的要求,并定期進行檢查和清潔消毒。三是設置醒目的禁止吸煙警語和標志,嚴禁在場館內吸煙。
3.2 圖書館食品安全
隨著圖書館服務范圍和內容的不斷擴大,諸多圖書館內增設了讀者餐廳、休閑吧、文化產品商店等服務設施,為觀眾提供餐飲等服務。因此,食品安全也必須得到重視。一是從業人員的健康保障。從業人員須進行健康檢查,取得有效健康合格證明后方可上崗。對于國家嚴令禁止的患有相關傳染疾病的人員堅決不予聘用。二是要嚴格按照食品法和衛生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做好食品的購置、加工、儲存、檢查等,確保出售的各種食品安全衛生。
3.3 重大傳染病疫情防控及突發急病緊急救助
在這一方面,圖書館要重點做好以下幾項。一是在日常工作中,要定期進行場館環境的消毒,配備安全、有效的預防控制蚊、蠅、蟑螂、鼠和其他病媒生物的設施設備及廢棄物存放專用設施設備,并保證相關設施設備的正常使用,及時清運廢棄物,清理傳染源。二是在發生重大傳染病疫情時,要嚴格按照衛生防疫部門要求,做好各種監控防范,必要時關閉場館。三是對從業人員進行必要的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在觀眾突發急病時能在第一時間給予正確的救助,為后期救治爭取時間。
4 社會治安安全機制的建立
圖書館社會治安安全主要指維護觀眾在館期間的人身、財產安全。目前,國內公共圖書館多已實施免費開放。觀眾成分的復雜性,為館內治安管理增加了難度。暴力事件、意外事故、財產損失甚至恐怖事件等都有發生的可能。因此,治安管理至關重要。
建立治安安全機制,要做好幾個方面。一是加強觀眾準入門檻的安全防范。在入口要利用安檢設備進行全面細致的安全檢查,確保觀眾不能攜帶危險物品進入。二是加強安保人員業務培訓和訓練,能識別可疑人員并進行必要的監控。三是進行不間斷的巡邏檢查,同時和轄區公安部門建立聯系,請公安巡警定時對館內進行安全巡查,對犯罪分子及不法人員形成威懾。四是對館內地面、樓梯、欄桿、電梯等讀者服務設施進行安全檢查,使其符合安全標準,謹防因設備原因對觀眾造成人身傷害。五是要有反恐意識,謹防公共場所反人道、的恐怖事件的發生。
5 自然災害預防救助機制的建立
作為建筑物,圖書館同樣面臨著地震、泥石流、狂風暴雨等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安全威脅。因此,自然災害預防救助機制的建立同樣不可忽視。要重點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圖書館建筑要嚴格按照《圖書館建筑設計規范》(JGJ38-99)、《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建標108-2008)等,做好圖書館建筑的選址及抗震等防災設計建設。選址要遠離河道、地震帶等自然災害易發地區;抗震設計要嚴格按要求達到相關標準,從建筑物建設源頭就消除發生自然災害的可能,最大程度的減少自然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害。二是要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知識和救助技能的培訓和教育。工作人員要掌握基本的地震等災害救助技能,并經常開展演練,在發生地震等自然災害時,能及時引導讀者做好防護和逃生自救,最大限度的確保人員的安全。
6 圖書館安全事件的預防和處置
安全工作重在預防,但是一旦發生安全事件,就要及時進行科學合理的處置,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和影響。主要做好以下幾項:
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工作組織機構,負責安全事件的預防和處置。
二要結合各種安全事件的性質,制定周密詳細的突發事件處置預案,并不斷組織演練,確保發生突發安全事件時能及時處置。
三要和公安、消防、衛生、防疫等相關部門建立密切的聯系,提供專業的指導,確保發生突發安全事件時各相關部門能快速介入,妥善處置。
四要建立公開透明的突發事件上報機制和報道制度,在發生突發安全事件時能及時上報相關部門,并通過新聞會等形式,及時向社會公布事件進展,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猜測,造成不良影響。
五要嚴格按法律辦事。法律是安全工作的保障,也是安全工作的約束。圖書館各項安全工作要嚴格按照各法律法規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7 結語
公共安全機制的建立是圖書館管理現代化、科學化、法制化,服務人性化的重要體現。圖書館公共安全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將最終體現出政府對公民生命及健康的尊重。建立起完善的圖書館公共安全體系是圖書館的責任和義務,而它也將最終惠及公眾、惠及百姓,為社會發展進步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尹偉巍.新編公共安全管理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
[2] 秦啟文,李天安等.突發事件的管理與應對[M].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3] 樊運曉.應急救援預案編制實務――理論實踐實例[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一、公共交通安全體系構建不足
1.安檢措施缺乏。公共交通的特點是大眾化、便利性、公益性,這些特點就決定了其安全是屬于公共安全,因此,安全檢查是必須要進行的。這些安檢措施通常在公路運輸、鐵路運輸、民航等公共交通出行中進行,其中民航的安檢最嚴格,也最有效。安全檢查措施是保證平安出行的基本前提,然而在公交車出行中,根本就沒有安全檢查措施,任何人都可以乘坐公交車。近年來發生的公交車爆燃事故中,大多是由于乘客攜帶了汽油,報復社會進而傷及無辜導致公交車爆燃,造成傷亡慘重的巨大代價。公共交通安全體系建設中的不足之一就是安檢措施缺乏。筆者有時乘坐長途汽車,發現汽車站的安檢也存在缺陷。沒有專人值守,乘客有沒有攜帶危險品,根本無人查驗。如果有乘客攜帶危險品,蒙混過關,那后果是無法設想的,所以乘客攜帶危險品是發生公共安全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
2.管理不到位??茖W的管理在公共交通安全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管理不到位,經常會導致事故更嚴重。例如在成都公交車爆燃事故中,公交車超載無人管;發生事故后,公交車安全錘找不到,乘客無法破窗逃生;廈門BRT公交車爆燃事故中,公交車著火之后,司機堅持開車到站臺??浚@樣做無異于火上加油,加劇了事故的嚴重性;另外,廈門BRT快線建好后,有市民就建議政府部門對BRT快線的安全隱患(包括超載)進行了分析??上?,有關部門沒有采納,最終導致了事故的發生。這些管理不到位導致了事故的發生以及后續救援受阻,從而加劇了公共安全交通事故后果的嚴重性。
3.公共交通安全教育缺失。良好的公共交通安全常識是公眾在公共交通安全事故發生后進行自救的重要依據。公眾缺乏基本的公共交通安全常識,例如,即使公交車已經達到滿座的情況下,還是要擠進去,以至于公交車里人滿為患,乘客連正常的移動都無法進行。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爆燃事故,后果就十分嚴重,擁擠的公交車使得乘客的逃生變的十分困難。如果對上述的公交車載客量進行限制,那么即便發生不測,乘客下車的機會還是很大的,因此要加大對乘客的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公眾對公共交通安全的認識,從而有效防范公共安全交通事故的發生。
二、完善公共交通安全體系對策
1.加強安檢。對利用公共安全交通工具的乘客實施安全檢查是完善公共交通安全體系建設的重要措施。從源頭上杜絕導致公共安全交通事故的發生,進而保障乘客的生命財產安全。眾所周知,飛機的事故率最低。除了必要的飛行技術保障和飛機可靠性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的安全措施就是安檢。飛機的安檢最嚴格,連一瓶礦泉水都不允許帶上飛機。筆者曾經攜帶一罐八寶粥,結果被收繳了。和飛機相比較,公交車的安全檢查幾乎沒有,因此,筆者建議在公交車系統運行中強制安檢。隨著科技的發展,安檢技術已經很成熟,只要為每輛公交車裝上安檢設備,至少從技術上杜絕不法分子作案的可能性。加裝安檢設備會造成公交運營成本的增加,政府要在這方面給以補貼。或者適當提高公交運營價格來抵消安檢設備引起的成本負擔。人的生命是無價的,安檢設備的成本負擔和人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2.科學管理。管理是否科學是衡量一個社會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科學的管理是實現安全公共交通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在上述公交車爆燃事故中,公交車超載就體現了管理上的缺位。公交車超載加劇了公共交通事故的嚴重后果。公交公司不能簡單一成不變地安排公交車輛,而應該根據不同時段人流的狀況合理調配公交車輛,實施公交車輛的動態管理。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分流、增加運力等措施來杜絕超載現象的出現。嚴格遵守公共交通工具的限額人數,堅決打擊超載現象。除了對超載現象的治理外,還需要在公共交通的運行中強化管理。加裝視頻監控設備,對公交運行的全過程進行監控,及時將公共交通安全的隱患消除掉。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安全門、衛生消毒和逃生工具等各方面的維護是完善公共交通安全的必要措施。這些貌似不起眼的、平時用不到的工具在關鍵的時候才能夠起到應有的作用。
3.加強公共交通安全教育。公共交通安全教育的實施是為了讓每一個乘客和司機都有較好的公共交通安全常識。在事故發生前能有一個基本的安全考慮;在事故發生時能夠有效地、臨危不亂地開展自救,避免次生事故的發生;在事故發生后,能夠有序地逃生。公共交通安全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而是經常在公眾中開展。無論乘客還是司乘人員,都要接受公共交通安全教育。經常開展公共交通事故演習,使得公眾在心靈深處對公共交通安全具有清楚地認識,從而有效地防范公共交通事故的發生,提高乘客和司乘人員的自救能力,盡最大程度減小公共交通事故造成的危害。
4.構建良好的社會安全網。公共交通安全不是孤立的,它和社會上的食品安全、醫藥安全、公共衛生安全、信息安全、建筑安全等方面構成了公共安全。盡管公共安全的各個方面有區別,但是也存在一定的聯系。比如:貴陽公交車爆燃事故犯罪嫌疑人懷疑妻子出軌,發泄心中憤怒,從而報復社會;另外,廈門公交車爆燃事故犯罪嫌疑人因為派出所不更改年齡,訴求無門,從而訴諸報復社會,導致了嚴重事故的發生。這些案例表明,良好的社會安全網對預防公共交通安全事故的發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假定這些不法分子心中的不滿和訴求能夠得到一定的釋放和滿足,也許這些悲劇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政府部門要恪盡職守,為民服務,讓有訴求的民眾具有申訴的途徑和渠道,不能訴求無門,以至于絕望。除了滿足正常的訴求,政府還要加大投入,改善民生,對普通民眾的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切實做到保障全民,使得民眾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從而構筑良好的社會安全網。
Abstrac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traffic safety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task,which require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public traffic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ty system.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nhancement of public transport safety system construction.
關鍵詞:科學管理;公共交通;安全體系建設
Key words: scientific management;public transport;safety system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U4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4-0059-04
0 引言
城市公共交通作為大城市的命脈,這也是城市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城市公共交通作為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基礎設施,同時也是關系到城市能夠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公益事業。近年來,全國范圍內相繼發生了多起公交車輛燃燒和安全生產事故,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加之近兩年在霧霾治理政策的影響下,全國各城市分別采取不定期限行政策,無形中增加了公共交通系統的運營管理壓力,其中安全管理無疑是迫在眉睫的一個問題。
本文首先主要對我國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現狀及對策進行了分析探討,繼而通過引入公共交通智能管理系統,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來對當前的公共交通系統進行全方位的實時監控和安全管理,極大的提高了公共交通系統的安全管理水平。
1 城市公共交通安全運營管理現狀
城市公共交通系統與城市居民的日常交通活動息息相關,其安全性直接決定城市居民的出行體驗。我國目前城市公共交通系統整體的運營管理狀況并不樂觀,其安全管理和日常運營管理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難度,加之近兩年來霧霾治理政策實施過程中,全國各大城市不定期限行,客觀上加大了公共交通安全管理的難度。此外,城市公共交通系統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1.1 安檢措施缺乏
我國公共交通具有公益、大眾以及便利的特征,這部分特征的存在,則使得公共交通運行安全處于公共安全范圍內,即需要能夠做好相應的安全檢查工作。安檢措施方面其經常應用在鐵路運輸、民航以及公路運輸等公共出行方式中,在這幾類安檢工作中,安全檢查措施可以說是對出行安全進行保證的基本前提。而在目前的公交車出行當中,很多地區根本沒有開展安全檢查措施,即在城市公交車中,任何人都可以乘坐,不僅在乘坐時沒有專人查驗,且沒有專人值守,根本無法判斷乘客是否攜帶危險品上車,而這也是近年來我國城市交通事故高發的一項重要因素。近年來,我國部分城市出現了較多的乘客攜帶汽油乘車、報復社會導致公交車爆燃的情況,因此導致發生了非常嚴重的傷亡情況,該種情況的出現,同現階段我國公共交通安全體系建設安檢方面存在的問題具有十分密切的關聯。
1.2 管理不到位
在公共管理安全體系建設中,科學管理在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沒有做好相應的管理,則會因此導致嚴重事故的發生。如在前些年成都發生的一起公交車爆燃事故中,當事故發生之后,無法找到公交車安全錘,乘客在危險情況下不能夠破窗逃生,同時,公交車存在較為嚴重的超載情況,進一步加大了事故后果。廈門BRT發生的一起公交車爆燃事故中,當公交車已經發生著火情況之后,司機卻沒有立即停車疏散乘客,而是堅持將車開到站臺位置???,在著火情況下,該種操作方式無異于火上澆油,對事故的發生以及擴大起到了加劇的作用,并因此導致嚴重后果的發生。此外,當廈門BRT完成建設之后,就已經有市民對BRT快線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了分析,并向政府提出了解決建議。可惜的是,在建議提出之后,相關部門并沒有對問題進行積極的采納,并最終導致嚴重事故的發生??梢哉f,這部分情況的存在,同政府相關部門的管理工作具有直接的關聯,正是管理方面不到位情況的存在,不僅直接導致事故發生以及后續的救援,且因在事故情況下沒有做出正確處理導致事故向著更為嚴重的方向發展。
1.3 公共交通安全教育缺失
在公共交通事故發生之后,公眾往往會進入到一個慌亂而無助的狀態,在該種情況下,良好的公共安全常識可以說是保證公眾自救的關鍵依據,而在現今城市交通當中,公眾在基本公共交通安全常識方面卻存在十分缺乏的情況,如即使公交車已經滿員,仍然要擠進去,并使得公交車達到了飽和,乘客在車上即使連正常的移動都無法進行。在該種狀態下,如果因各類因素的存在發生爆燃事故,可想而知將產生非常嚴重的后果,在擁擠的公交車當中,乘客逃生將存在非常大的困難,而從安全角度考慮,如果在公交車的運行過程中就做好最大載客量的限制,那么即使事故發生,乘客下車自救的機會則將增大,也將有效降低事故后果。對此,就需要能夠積極加強公眾在公共交通安全方面的意R,通過意識的加強做好日常出行防范、以此對交通事故以及事故后果的擴大起到積極的防范作用。
2 完善公共交通安全體系對策
2.1 構建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系統,運用網絡科技加強安全監控
公交行業信息化建設投入遵循企業為主、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相結合原則,企業通過自籌資金負責信息化基礎設施、智能集群調度系統、智能場站建設和公交站點信息服務系統等的建設與維護,以及員工培訓等投入,并納入企業經營成本。提倡由第三方機構參與公交信息建設和服務,政府對涉及公眾服務和行業管理等信息內容購買服務。政府、企業和社會多方參與,以提高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效率。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建設細節雖然因城市而異,但是都有一個通用的模式,見圖1。
■
2.2 加強安檢
對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乘客積極開展安全檢查,是實現我國交通安全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措施,能夠在從源頭避免交通事故發生的基礎上實現對乘客生命財產安全的保證。在所有交通工具當中,飛機事故率最低,除了飛機自身可靠性以及較高的飛行技術保障之外,安檢是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安全措施。在乘坐飛機時,其所開展的安檢工作十分嚴格,不僅需要在過安檢時要做好包裹以及自身攜帶物品的掃描,甚至是一瓶礦泉水都不允許帶上飛機。而同飛機相比,公交車基本上不存在安全檢查,乘客是否攜帶危險品上車,誰也不能夠掌握,而這也可以說是影響公交運行安全的一項重要因素。對此,在未來的工作當中,就需要能夠對公交系統的運行安全引起充分重視,在城市公交系統當中強制安檢。而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安檢技術十分成熟,通過在不同公交車上做好安檢設備的安裝,則能夠從技術層面對不法分子作案的可能性進行杜絕。同時,在對安檢設備安裝時,也將會因此提升公交車的運營成本,對此,政府則需要能夠加大城市交通安全方面投入,在該方面加大補貼力度,或通過對公交運營價格適當提升的方式抵消安全設備帶來的成本負擔。人的生命是無價的,同人的生命相比,設備成本負擔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
2.3 科學管理
管理的科學與否可以說是對社會現代化情況進行衡量的重要標志,要想真正實現安全公共交通體系建設,科學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在之前我們提到的公交車爆燃事故當中,公交車超載情況既是對管理缺位的一種充分體現,也是對公共交通事故后果的加劇。作為城市公交公司,不應當不加變化的對公交車輛進行安排,而是需要根據城市不同時段人流情況對公交車輛進行合理的調配,以此實現對公交車輛的動態管理,即在對本城市交通情況充分把握的基礎上通過合理分流、增加運力以及科學規劃等方式避免出現超載情況。而除了做好公交超載情況的科學治理之外,也需要能夠在城市公共交通當中做好運行方面的強化管理,即在做好視頻監控設備安裝的基礎上對公交運行過程進行全面監控,將公共交通當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及時消除。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其逃生工具、安全門以及衛生消毒等方面的維護可以說是對公共交通安全進行維護的重要措施,雖然這部分工具從外觀角度看來并非關鍵內容、甚至在平時交通運輸當中很少用到,但卻會在關鍵時刻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2.4 加強公共交通安全教育
在城市交通安全工作當中,做好公眾的交通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通過該類安全教育的開展,則能夠幫助司機以及乘客都能夠形成好的交通安全常識,在事故發生之前,能夠形成基本的安全考慮,在外出以及工具乘坐之時就能夠做好各類安全內容的防范。在事故發生中,不會驚慌失措,在臨危不亂、科學有效開展自救的情況下,在保證自身安全、避免此生事故發生的同時做好幫助協作作用,降低事故后果。在事故發生之后,能夠有序逃生,降低災害傷亡,可以說,這部分能力非常重要,也絕非依靠乘客的自我認識就能夠形成,而是同長久的公共交通安全教育分不開的。在該項工作實際開展中,要充分重視、嚴格落實,避免該項教育出現流于形式的情況,需要在公眾當中經常開展,無論是普通的乘客還是司乘人員,都需要定期的接受這方面教育。同時,交通部門也需要在城市當中定期開展交通事故演習,加大媒體如報紙、電視對該演習活動的宣傳,通過該種方式使公眾能夠在心靈深處對公共交通安全形成更為清晰的認識,在共同實現公共交通事故發生情況防范的基礎上提升自我自救能力,最大程度降低公共交通事故發生所引起的危害。
2.5 構建良好的社會安全網
在整個社會當中,公共交通安全并非是孤立存在的一項內容,而同社會上公共衛生安全、信息安全、食品安全以及建筑、醫藥等各方面都具有密切的聯系,并共同形成公共安全。雖然在公共安全這個較大的領域當中,安全的不同方面具有一定的區別,但同時也具有密切的聯系。如在前些年貴陽公交車爆燃事故中,攜帶汽油上公交車、點燃汽油導致公交車爆燃的犯罪嫌疑人之所以作出這樣的舉動,即是因為其在生活中懷疑其妻子出軌,為了對心中憤怒進行發泄所作出的報復社會舉動。而在廈門公交車爆燃事故中,犯罪嫌疑人作出犯罪舉動的原因,即是到當地派出所更改年齡遭拒,在訴求無門的情況下決定以此方式報復社會,并因此導致嚴重事故的發生。這部分案例的存在,都充分體現出了社會安全網對交通安全事故預防方案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事故當中,犯罪嫌疑人自身因素固然重要,但試想一下,如果這部分不法分子心中的訴求以及不滿能夠得到滿足以及釋放,則可能會避免這些悲劇的發生。對此,就需要政府部門能夠秉承為民服務的原則,在工作中恪盡職守,使具有訴求的民眾具有申訴的渠道以及途徑,則不會因訴求無門導致絕望、不會因絕望而做出報復社會的行為。除了做好群眾正常訴求的滿足之外,政府還需要加大資金投入,做好民生的改善工作,對普通民眾的教育、社會保障以及醫療方面做好保障,在使普通民眾具有生活保障的情況下形成好的社會安全網構建。
3 實踐研究――上海地面公交行業信息化建設
2013年上海市交通運輸和港口管理局《關于推進本市地面公交行業信息化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來,以巴士集團、浦東公交兩大集團公交信息化示范工程和交通運輸部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應用示范工程為抓手,積極推進公交行業信息化工作,目前已基本建成集行業監管決策、企業運營調度和公眾信息服務為一體的公交行業信息化體系框架。按照“掌握現狀、找出規律、科學誘導、有效指揮”的總體指導思想,以一機三屏的方式,全面、實時整合、處理全市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對外交通領域車流、客流、交通設施等多源異構基礎信息數據資源,實現跨行業交通信息資源整合、共享和交換,基本形成覆蓋全市的交通綜合信息應用服務體系。
中心城區基本實現一體化車載信息系統全覆蓋(如圖2所示);完成150個公交首末站的RFID基站建設,2000輛公交車安裝了RFID電子標簽;完成2111個POS機改造工作;完成945輛公交車的智能投幣機的改造安裝工作,試點265套客流采集儀對上下車客流進行采集,基于多源數據融合的道路交通狀態判別與實時展示,以可變信息標志,展示道路交通狀態等實時信息和交通視頻(如圖3所示)。通過車載信息系統,暢通了數據的采集渠道并實時傳遞,與公交信息平臺實現信息交互,公交站亭建成1600塊LCD55寸顯示屏、1700根太陽能電子站牌實現了車輛實時到達信息的,繼而通過客流量監控界面(如圖4所示)實時調控車道信息。4600余站點通過手機掃描設置的二維碼標識,獲知該站經停公交車的信息?;谥悄苁謾C“上海公交”APP的個性化服務,除了具有出行規劃、線路站點查詢等功能,目前已實現965條公交線路的實時到站信息,并具有公告和線路評價等互動功能(如圖3所示),為新一輪智慧公交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總體來看,公交監管系統可對企業服務質量、運營安全、運營成本進行動態監管和定期評價,實現對人員、車輛、線路的過程化管理,增強行業優化配置車輛、優化公交線網布設的能力,提高了管理與決策的科學性。
4 結語
在我國現今城市發展建設、交通事業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對于交通安全也具有了更高的訴求。在上文中,我們對科學管理加強公共交通安全體系建設進行了一定的研究。通過安檢工作的加強,能夠避免不法分子有機會實施犯罪;通過科學的管理,有利于實現公共交通安全隱患消除的基礎上提升交通工具運行可靠性以及安全性;通過公共交通安全教育活動的開展,則能夠使公眾在形成較高危機意識的情r下掌握自救知識,減小事故傷害;通過良好社會安全網的構建,則對公共交通安全事故發生的預防起到重要作用。在未來工作中,需要交管以及城市管理者能夠從上述內容著手,通過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切實提升公共交通安全水平。
參考文獻:
[1]紀志龍.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創新發展的若干建議[J].人民公交,2014(01):46-49.
[2]胡杏.淺談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理念[J].青年與社會,2013(12):44-46.
[3]章繼光.城市公共交通的創新驅動和轉型發展[J].交通與運輸,2013(03):55-56.
[4]吳曉武.廣西城市公共交通發展對策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11(09):106-111.
我國漸趨重視公共安全問題
記者近年來,我國對公共安全和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漸趨重視。就您了解,從國家的層面上,都采取了哪些重大舉措?
范維澄:公共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是人民安居樂業與建設和諧社會的基本保證。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首次把公共安全作為獨立領域進行戰略研究,與環境、能源、人口與健康、農業等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此外,國家科技部有“十一五”科技重大和重點項目,國家發改委制定了“十一五”期間應急體系建設規劃,國家基金委正在構建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科學問題的重大研究計劃。
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是公共安全的核心部分。從國家的層面上,對公共安全和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的重視是從“非典”之后開始的,突出地表現在采取了三個比較明顯的步驟:
第一步是,2003年7月,在國務院召開的抗擊“非典”表彰大會上,當時新一屆領導集體,第一次把在非常態下我們國家應該如何管理和運轉,即如何應對突發公共事件這個問題,比較明確地提出。這通常被稱之為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開篇之作”。
第二步是,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國務院開始安排制定我國突發公共事件應對的預案,從中央到地方都積極行動起來,到2006年時,基本上形成了應急預案的體系框架。
第三步是,從2D。5年底、2006年初開始,由國家發改委和國務院辦公廳一起編制了《“十一五”期間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這個規劃的頒布,把我國突發事件應急能力的建設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記者:既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是公共安全的核心部分,那么請您再詳細介紹一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
范維澄:從目前的發展看,我國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主要包括六個單元:
第一個單元是應急的法律法規體系。以2007年通過和頒布的《突發公共事件應對法》為標志。這個法律是我國第一次規范在非常態情況之下國家運行的法律依據?,F在,很多省、市以及基層部門也都在制定和完善相應的突發公共事件應對的法規、條例、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等。
第二個是應急的預案體系。通過各地區、各部門應急平臺的信息互通和資源共享,國家應急平臺和應急系統有能力將總體應急預案與專項預案、部門預案、地方預案和基層預案相銜接,縱向到底,涉及國家、省、市、縣和基層,橫向到邊,涉及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真正實現多部門和各地方之間的協同應對。
第三個是應急的組織管理體系。目前,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的組織管理部門,都設立了處理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領導機構,比如,中央國務院,總理是總負責人,每個省一般都是由省長來負總責;同時,還建立和建全了辦事機構,這個以2005年開始在中央和地方各部門設立應急管理辦公室為標志。
第四個是公共安全的應急救援保障體系。包括建立國家級的應急救援隊伍,建立國家層面的應急通訊體系、應急運輸體系和應急物資保障體系等。
第五個是應急平臺體系。應急平臺的定位是以公共安全科技為核心,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應急管理流程為主線,軟硬件相結合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保障系統,是實施應急預案的工具,具備風險分析、信息報告、監測監控、預測預警、綜合評判和總結評估等功能。目前,服務于各級應急管理部門,應急平臺建設都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以便更好地來應對突發公共事件。
第六個是公共安全的科技支撐體系。既包括科技成果的支撐,也包括人才培養的支撐。
三條主線貫穿公共安全科技始終
記者:說起公共安全科技,給大家的感覺好像有點抽象。它究竟都涉及到了哪些研究范疇?對公共安全的研究是否有一個科學的框架體系來說明?
范維澄:對公共安全進行戰略研究和規劃,把它形成一個框架體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個是因為它涉及了四大類別: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包括安全生產事故、環境生態問題等)、公共衛生事件(既包括對人的,像“非典”;也包括雖然發生在動物身上但也可以傳染給人類的,像禽流感)、社會安全事件。這四大類各自都有一些自己特定的發生、發展規律。所以從這點上看,要想對公共安全問題進行科學地劃分,形成一個完整的框架體系是比較困難的。
再有,對以上說的四大類突發事件的處置,又包括了很多環節。我們要研究每類突發事件的前期征兆;一旦事件發生了,要比較快速地發現它;發現之后,還要進行預測和預警,對事件可能的發展趨勢和可能帶來的災害性后果進行分析;有了預測結果后,還要進行綜合考慮,估算周圍有多少可以調配的人力和物力;有了這些初步的考慮后,還要形成具體的作戰計劃,實施資源的調度、人員的指揮和現場的救援;救援之后,像地震等,還要進行災后的人員安置和恢復重建工作……正是因為突發事件所包括的環節非常之多,所以對它進行分類研究非常不易。
第三點,從教育和教學的角度來講,公共安全問題涉及理、工、文、管等多門類,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科學;從科研的角度,它既涉及到基礎研究,又涉及到技術攻關,也涉及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這種多學科、多尺度的特點,也給其研究范疇的劃分帶來了一定難度。
記者:那么,您認為對于公共安全科技的研究,概括來講應該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范維澄:通過多年的研究思考,我個人比較傾向于采用以下的方式來劃分公共安全科技的研究范疇。對公共安全科技的研究是由三條主線構成。
第一條主線是研究突發事件本身。要認識和了解突發事件本身的規律,從孕育、發生、發展、蔓延,一直到造成破壞性作用,每個突發事件都有它自己的動力學演化過程。比如說火災,剛開始發生時也許范圍很小,不覺得如何,但當它蔓延開來時,就有可能危及很大的范圍,甚至引起某些次生災害的發生;再比如臺風,剛開始只是在大洋上生成一個熱帶氣旋,之后迅速擴張,造成大范圍的損害;地震,其實也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最后在一瞬間爆發,產生巨大的破壞力;還有像公共衛生事件方面的對禽流感和SARS病毒本身的研究以及社會安全事件中的對恐怖襲擊的研究等,這些突發事件本身,都有自己獨特的發生、發展、演變的機理和規律。
第二條主線是研究承災載體。承災的載體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個是人,人是公共安全所保護的第一位的對象;第二個是物,像建筑物、生產設施、生命線系統、城市
里各種外在的表現等;第三個是支撐社會正常運行的經濟和社會系統,它也是以物作為載體的,比如說,在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時,京珠高速路面本身并沒有遭到破壞,可是因為在它上面結了冰,就發揮不了其原有的在社會經濟運行中的功能。
第三條主線是研究應急管理。如果說,突發事件和承災載體可以構成一個災害體系的話,那么在這個系統中應急管理就是對災害體系實施的人為干預。應急管理的介入可以在突發事件處置的不同環節,研究應急管理就是要了解應該怎樣來安排干預和介入的時機、方式、技術和力度才會更加合理,從而使得所花費的代價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減少災害事件的發生或者減少事件所帶來的損失。
我認為,用這三條主線來概括公共安全科技研究的框架體系,應該是一個比較清楚的表述方式,也可以和社會應對突發事件所采取的各種行動配合起來。
記者:為何要把對公共安全科技問題的研究進行如此劃分?研究突發事件本身、研究承災載體和研究應急管理的目的分別是什么?
范維澄:研究突發事件的目的,除了要認識突發事件的基本規律外,還要了解某個突發事件究竟產生了哪些作用。通常我們把這些作用概括為三類:第一類是能量的作用,比如說臺風、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都是動能的作用,火災絕大多數情況是熱能的作用;第二類是物質的作用,比如說危險化學品泄漏,被人直接地呼吸進去或者造成了皮膚感染,是因為有毒物質的作用;第三類是信息的作用,它突出地表現在傳播各種各樣的謠言來攪亂社會秩序,制造。
對于承災載體的研究,是要弄清楚在突發事件發生作用的情況下,承災載體會有什么樣的反應,我們人類自身將會受到哪些影響、產生怎樣的變化。比如刮強風時,難免會造成摩天大樓頂部的晃動。如果晃動是在承災載體(大樓)的設計承受范圍之內,那么這種作用(強風)就不足以對樓里的人和物造成有災難性的影響;但是,如果當承災載體(大樓)受不住外來作用(強風)的影響時,就會引起承災載體(大樓)本身的損害,從而導致里面的人和物遭到破壞或者死亡。所以,這就需要我們研究在突發事件發生時,承災載體對其作用的反應,找到承災載體本身的脆弱性;并研究如何運用現代的科技手段來減少它的脆弱性,從而在可以預見的某種突發事件作用的范圍內,保障承災載體的安全。
研究應急管理,除了要考慮突發事件發生后如何應對外,我們還要力爭做到關口前移,預防為主。比如,當知道火災在初發生時會產生一系列熱的作用和煙氣的作用后,我們就可以早期采取措施,安裝熱感應探頭等來對是否發生了火災進行監測。再比如,對于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我個人認為,從預防的角度來講,還有很多需要總結和探討的問題。
高校助力公共安全科技研究
記者: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成立的?請您簡單介紹一下中心的情況
范維澄: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是適應國家高度重視公共安全的需要建立的。因為重視和發展公共安全科技和建設“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以人為本”首先就是要讓人有一個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安全是第一位的,所以對于公共安全科技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清華大學于2004年正式建立公共安全研究中心。
中心凝聚清華大學公共安全學科群和各院系公共安全科技研究,涉及航天航空學院、土木水利工程學院、建筑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工程物理系、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核能技術設計研究院、化學工程系、軟件中心等的眾多研究力量;注重大跨度的學科交叉、單元技術的綜合集成、多個學科的聯合攻關,將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與集成、基礎性工作(技術標準、規范、數據庫)、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緊密結合。
記者:據了解,去年年底時,中心成功構建了應急平臺創新系統。請您介紹一下這個成果
范維澄:應急平臺創新系統是應急平臺體系的技術原型系統。為何要建這樣一個原型系統?舉個例子,假如我們要制造一架大飛機,必須要先造出一架樣機(技術原型),然后再通過這個樣機來檢驗每個單元技術,最后還要檢驗把各單元技術集成后整體的功能是否能達到設計要求。而應急平臺創新系統就相當于應急平臺體系的樣機。去年底,該系統通過了專家的技術鑒定,大家評價認為,其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整體上能夠滿足應急平臺體系功能的要求。
記者:這個系統在實際中是否得到了應用?
范維澄:是的。在汶川地震后的救援中,應用了這個系統。運用該系統可以進行一些數據統計和標繪地圖的工作;可以指導救援力量的推進、提供日常態勢的分析,了解整體布局、分派救援部隊;還可以通過對一些數據的分析來預測次生災害事件的發生。
記者:目前,國內其他高校在公共安全科技的研究上是否都有所行動?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所做的工作與它們相比有何異同?
范維澄:目前,國內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視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的研究工作。一些學校會根據自身的學科背景和研究力量選擇某一種類型的災害進行研究,比如中國科技大學有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同濟大學在風洞研究上很有優勢,北京師范大學在自然災害巨災的綜合研究上做著努力,還有一些學校側重于對應急的管理研究,從管理學的角度來切入公共安全領域。
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的定位是面向國家公共安全重大需求,瞄準世界公共安全科技前沿,致力于理工文管大跨度、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綜合性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公共災害防治科學理論、方法學、防控與應急管理及其綜合集成等關鍵技術;建設公共安全綜合開放式研究平臺,構建公共安全科學理論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學科體系,形成公共安全技術的持續創新能力。
發展公共安全科技和產業任重道遠
記者:公共安全基本上都是由政府主導的。對于公共安全科技的研究是否還需要跟產業界結合?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對嚴學研結合工作是否予以重視?
范維澄:我認為大家對公共安全問題必須從兩點上給予正確的認識:一是,公共安全雖然由政府主導,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公共安全形勢的變化,公共安全不應總是由政府方來買單,企業和公民都有責任來為公共安全出力;二是,公共安全不單是消耗了政府的財政,其相關產業發展成熟后還能夠增加財政收入,促進GDP的增長。
在發達國家,公共安全產業已經有所發展。舉個例子,日本是個老齡化社會,所以它很重視老人安全。若夜間突發火災,采取何種方式來喚醒老人才合適?經過調查發現,老人非常反感被一種強烈的刺耳聲喚醒。怎么辦?大多數老人都希望能用一種震動的方式來在夜間喚醒他們。于是科研人員就研發出一種可以震動的枕頭和褥子,把它們與小區的火災報警系統相連,如果有火災發生時便可以自動啟動,發出警報。這種充分考慮到用戶需求的公共安全產品是很有市場銷路的。另外,一些救生的裝備,在國外也是居家必備品,市場發展前景廣闊。
清華公共安全研究中心非常重視產學研結合工作。比如,在2007年6月27日經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審批,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成功申報了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產學研合作項目。只有重視產學研的結合,才能把公共安全的新成果及時地由上游向下游延伸(上游指基礎研究,中游指技術攻關,下游指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使全社會享受到公共安全科技所帶來的便利和保障。
記者:最后,請您總結一下我國公共安全科技的現狀,并清對其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區域公共安全;應急管理;科技服務體
一、“區域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的內涵及其價值分析
所謂區域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就是針對一定區域與范圍的、用以滿足公眾不斷面臨的公共安全需求的科學技術,它屬于民生科技范疇,具有人為性、為人性、社會性、公共性等特征。其構成包括三個層面:器物層面、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區域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的器物層面主要指為提高公眾安全、滿足公眾安全需要、實現公眾科技權益而直接提供的公共科技產品與服務,在三層次中具有外顯性特征;制度層面則指政府作為公共服務的主導力量為保障公眾公共安全需求和處置公共應急事件而制定的相關法規政策和管理制度的總和;精神層面則是指公共安全科技服務過程中滲透公眾與社會之中的科技意識、科技思想、科技精神和具有公益性、公共性和服務性的價值德行。
區域性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體現科技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公眾對科學技術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是公眾理解科技的重要內容。公眾對科學技術知識的掌握與使用將使我們的世界變成一個更加有趣并且更少威脅性的地方,因此,在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現代社會中,科技的發展不應把公民排除在外,科技只有在滿足公眾需求與參與的基礎上,才具有政治上的合法性。在近些年所發生的如SARS、圓明園防滲膜事件、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等事件中,一方面各有關部門以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對有關事件進行了處置,另一方面公眾以利益相關人或關鍵人的角色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到科學決策過程中。這些實踐證明:區域性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越來越多地與經濟社會發展、改善公眾生活質量、提高國民素質和維護社會和諧緊密聯系,體現了科技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
二、區域性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服務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當前,隨著科技與社會的不斷融合,科技的公共性與社會性日益凸現,加上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期,各種矛盾日漸突出,公共安全事件頻發,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與國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因此,加強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服務十分必要。針對我國幅員遼闊以及各地公共安全的特殊性現狀,如何有針對性地加強區域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服務顯得尤為緊迫。應該說,近些年來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區域公共安全問題,2004年,主持會議,在聽取公共安全科技問題研究專題匯報時指出:區域性公共安全是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突出問題,是關系人民群眾利益的緊迫問題?!秶抑虚L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也首次將區域公共安全科技列為我國未來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其中應急管理是公共安全的核心問題。我們認為,加強區域性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服務至少在以下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1)有助于加強對突發性公共事件形成機理的研究與科學預測,提高預測預警能力,從而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建立并完善多部門協同應對機制和加強多目標多階段的應急決策理論,做到未雨綢繆、科學決策;(2)有助于在處置公共安全與應急事件過程中做到臨危不亂、科學處置,及時使救援力量得到優化調度、應急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從而盡量減少可能帶來的損失;(3)有助于在公共安全事件處理后及時恢復社會秩序、舒緩民眾心理、化解社會危機與矛盾,維護區域內的社會和諧穩定,滿足與引導民眾的公共需求。近年來,國內外的一些典型突發事件案例更是警示我們:面對可能發生的各種自然風險與社會風險,針對各地的具體情況,加快發展區域性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并建立區域性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服務體系應成為當前我國科技發展與應用的重中之重。
三、對我國區域性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法制、組織體系及救援隊伍建設等方面都已具備一定基礎,積累了許多處置突發事件的經驗,成功應對了一些專業領域的突發事件;區域性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相關領域的項目經費和數量逐年增長;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所涉及的各個領域的科技得到快速良性發展,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大進展。盡管如此,與發達國家比較仍存在較大差距。具體表現在:(1)我國還沒有從整體層面上進行系統的區域性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研究,缺乏完善的區域性公共安全體系,各相關領域研究處于條塊分割狀態;(2)區域性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相關領域的安全體系的建立還剛剛起步,研究基礎弱;(3)區域性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服務的相關條件不足、設備相對落后;(4)區域內公共安全科技意識淡薄、專門人才不足、公眾安全教育不夠完善;(5)在公共安全科技經費投入方面不足,缺乏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支撐條件等。
區域性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科技發展觀,堅持“科技為了人民、科技成果為人民共享”的理念。要從理念、制度、服務能力、公民意識等角度加強體系建設。
(一)提高各級政府對區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務的認識,深化相關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改革
完善區域性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服務體系建設要加強各級政府對公共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對國家、社會和公民重要性的認識,提高政府在公共科技服務上的責任意識,注重對公共安全科技服務的理論建設;明確政府在提供公共安全科技服務中的職能定位和對公共服務的事權配置,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區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務體系涉及政府諸多部門的協調配合。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中涉及教育部門、科技部門、宣傳部門,組織部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等,要做好各部門間的事權配置,防止出現在履行公共科技服務中的模糊行為、責任承擔時的相互推諉。
(二)鼓勵供給主體社會化趨勢發展,處理好責任主體政府與各供給主體的指導、協調、合作、監督的關系
區域性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服務體系的供給主體涵蓋了地方各級政府部門、事業單位、企業、社團組織、社區自治組織和公民個人,形成了黨、政府、人民團體和科技單位密切配合、大聯合、大協作的新的工作體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缺乏強有力的領導與協調,很容易滋生各方定位不清、職責模糊等問題,繼而出現相互推委、互不負責的不作為現象。要避免此類問題,必須從制度上加以防范,加強對公共安全科技服務工作的領導和協調,理順工作關系,實現有效協作,統籌部署,集成資源,扎實有效地推進我國科普事業的縱深發展。
(三)細化相關政策法規,持續增加區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務投入,實施績效管理和評估機制,保證公共科技服務體系的效率
加大對現有相關法規政策的宣傳和普及工作,使公眾對保障自身權利的法律法規有所了解。各級政府部門要不斷健全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實現法規政策的細則化和可操作性;持續增加對公共安全科技服務的財政投入,開拓多渠道鼓勵社會投入。要加大各級政府在公共安全科技服務上的財政投入和專項資金投入,并有傾向性地將更多財政資金投入到貧困落后地區的公共安全科技服務中去,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公共安全科技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資金投入體系,形成全社會積極投入公共科技服務的局面;要加強公共安全科技服務中的監測評估,盡快建立評估機構和評估機制,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科技服務的監測評估體系;同時,要倡導由公眾、社團、大眾媒體在內的第三方評估,以保證評估的獨立性、客觀性、公正性。
(四)注重公共安全科技服務的能力建設,努力增加、提高公共科技產品和服務的數量和質量,使公共科技服務與公眾需求相適應
增加可視公共安全科學空間的數量,提高可視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學空間的服務質量;充分調動科學共同體作用,提高公共科學咨詢服務和培訓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建立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服務網絡信息平臺,整合公共安全科技信息資源,加大大眾媒體在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服務中的作用。
(五)堅持公共科技服務以人為本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原則,重視公共安全科技服務體系中公眾的權利主體地位,積極探索公眾參與機制
在建構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服務體系過程中,要重視公眾對公共安全科學服務應享有的知情、獲取、表達、接近、參與、監督等權利,針對諸如有關科學技術的突發性事件、熱點事件、公眾共同關心的問題,建立積極、快速、高效的響應互動機制。建議建立健全發現、回應、表達與參與的機制,建立重大公共科技項目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建立重大科技公共項目的公眾聽證會、協商制度,公益性科研項目報告公開、信息公開存取制度,實施“關鍵公眾”接觸,加強公民調查工作,鼓勵公民科研行為等,創建全民參與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服務的良好氛圍和局面。
參考文獻:
關鍵詞:區域性公共安全;應急管理科技,科技化服務體系
一、區域性公共安全以及應急管理科技性的價值和內涵剖析
區域性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具有公共性、人為性、社會性等特征,具有針對性,用于滿足公民對于公共安全的需求,屬于名聲科技范疇。區域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由三層面組成,即制度、精神、器物層面。制度:即政府部門是公共服務的主導軍,應制定完善的應急事件處理方案及管理制度,保障公民的公共安全。精神:即在公共安全的服務過程中的科技性要滲透到公民群眾之中,加強公民的科技思想、社會科技意識、科技精神以及服務性的價值德行與公益性。器物:即區域應急管理科技和安全的器物層面,是為了滿足公民安全需求、提高公民安全、實現公民群眾科技權益直接提供公共可郵寄服務于產品,是三個層面中最具有外顯性的特征。
價值理性與科技工具理性的統一是區域行公共安火熱應急管理科技的重要體現。公民群眾對于科技知識的血腥理解是掌握運用科技知識的重要內容。當今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現代化社會中,公民群眾不應該被排除在科技發展之外,科技知識只有在滿足了公眾需求的基礎上才能夠更好的在政治上面具有合法性。近年來陸續爆出例如奶粉三聚氰胺、SARS、圓明園防滲膜等事件。一是公民群主以利益相關的關鍵人物的角色通過各方面的科學決策及方式方法的過程中。一是各個相關政府機構對于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的事件進行合理處置。從這些實踐證明:區域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學與技術越來越多地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改善公共生活質量,提高國民素質,維護社會,聯系和諧緊密,充分體現出價值理性和科技工具理性的統一。
二、區域性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服務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如今,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水平、社會的不斷整合,使普通,社會科學和技術正在變得越來越明顯,因為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嚴重和公共安全事件出現,影響了我國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國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因此,加強公共安全應急管理技術服務有著非凡的意義。根據實際情況來看各級公共安全的特殊情況,怎么樣有針對性地加強區域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技術服務凸顯的十分重要。近年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開展區域公共安全問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第一次把區域公共安全科技納為我國現階段科技者的重點項目,而公共安全的核心則是應急管理問題。加強區域性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服務至少在以下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1)有助于在公共安全與應急事件處置過程中做到及時地優化調度救援力量、優化配置應急救援資源,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可能造成的損失,使得在整個事件處置過程中做到科學合理的處置;(2)有助于提高和加強統對于突發性公共事件的預警預測能力形成機理的研究和科學預測,由此創建完善有效的信息系統,做到科學決策;(3)有助于在公共安全事件處理后及時舒緩公民情緒、維護穩定社會公共秩序、化解社會矛盾和危機、保證區域范圍內的社會和諧穩定。面對突然狀況比如自然災害風險以及社會風險的時候基于實情實地,加快區域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發展,建立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服務系統化是目前我過科技應用于發張的重要一環。
三、對我國區域性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法制、組織體系及救援隊伍建設等方面都已具備一定基礎,積累了許多處置突發事件的經驗,成功應對了一些專業領域的突發事件;區域性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相關領域的項目經費和數量逐年增長;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所涉及的各個領域的科技得到快速良好的發展,各項研究成果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盡管如此,我國在區域性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相關領域與發達國家比較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其具體表現在:(1)在整體層面上我國還沒有進行系統的區域性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的研究,沒有完善的區域性公共安全服務體系,各個相關領域的研究處于分割狀態;(2)我國區域性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相關領域的安全體系的研究基礎弱;(3)區域性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服務的條件不足、設備相對落后;(4)區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意識淡薄、缺乏專門人才、公眾安全教育不到位;(5)公共安全科技經費投入不足,缺乏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的支撐。
(一)加強各級政府對區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務的認識,完善公共服務
加強區域性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首先要加強各級政府對公共科技服務重要性的認識,提升政府機關對于公共科技服務上面的責任意識,加強對于公共安全科技服務的建設;政府部門要明確的提供和實施公共安全科技服務中的職能,對公共服務的事權進行合理的配置,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二)處理好責任主體與各供給主體的指導、協調、合作、監督關系
地方各級政府部門、機構、企業、社區組織、社區自治組織和公民個人和公共安全危機管理的區域科技服務體系形成供應,形成政府和人民團體和單位密切配合技術是至關重要的,新系統的合作。必須加強制度確立,使公共安全科技服務工作的領導和協調,協調關系、理順指導、,實現有效的合作,作為一個整體部署,整合資源,需要有效地推動事業的發展科普
"公共安全"應包括以下幾方面含義:①公共安全的目的和性質主要是為公眾提供服務。②強調執行公共安全管理活動的主體主要是政府公共部門或公共服務機構、而不是私人機構。③強調公共部門所負的社會責任和義務。④強調公眾的參與性。公共安全的整個活動過程和廣大公眾的利益有密切聯系,這種參與主要表現在公眾對政府安全決策的影響。⑤強調了安全活動的公開性。公開性一方面說明政府部門官員的安全工作要高透明度,讓公眾知曉,另一方面說明要讓新聞媒介和公眾了解主要的安全管理工作,并隨時接受檢查、調查和監督。⑥運用管理的、政治的、法律的、軍事的理論和手段對整個社會及其各個部分進行安全管理和提供安全服務。
在現代社會,公共安全已經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安全和公共安全秩序,公共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是政府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是人民安居樂業和建設和諧社會的基本保證。"公共安全"內涵涉及政治安全,如政治制度、國家統一、民族分裂、宗教問題等。
2 社區公共安全的內涵
社區作為城市社會生活的基本單元,其公共安全、公共秩序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下,社區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因此,應大力加強社區公共安全建設,采取有效措施,促進社區生活、工作環境和質量的提高,努力建設安全社區。本質上,安全社區即社區的公共安全。"這應該是一個更高層面、更大范疇的概念,它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治安,即社區刑事案件的預防、社區勞教勞改釋放人員的矯正、社區不良青少年和吸毒人員的教育、社區外來人口管理、社區消防安全事務,還應當包括新形勢下的一些安全問題,主要是市容環衛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安全、公共安全、信息網絡安全、發生緊急事件和危機時的社會各方面的安全,包括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重大突發性工業事故、重大突發性社會騷亂、重大突發性政治危機乃至戰爭威脅及戰爭狀態。這就要求我們更加有效地配置現有資源,以便更好地應對不斷增多的公共安全事務。
3 社區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社區公共安全管理是中國20世紀90年代初期提出的。提出這個概念的目的,旨在以社區發展為切入點,全方位加強社區建設,增強城鎮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社區公共安全管理"是對社區工作的總體概括,是指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依靠社區力量,利用社區資源,強化社區功能,解決社區問題,促進社區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協調和健康發展,將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生活便利、衛生整潔、環境優美、治安良好、人際關系和諧的現代化的新型社區。它也是社區資源和仕區力量的整合過程。
社區公共安全管理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依靠杜區力量促進社區公共安全管理,依靠社區力量促進城市管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搞好城市管理,除去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規,要有管理水平較高的專業管理隊伍,要有必要的完善的硬件設施外,還必須依靠社區力量,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參與城市的建設和管理。
4 社區公共安全體系的建立和健全
4.1建立完善的社區公共安全制度體系
4.1.1制定社區安全防范公約。社區安全防范公約是杜區內各種力量圍繞社區安全問題進行共同討論、共同擬訂、共同遵守的關于參與社區公共安全管理各項工作的章程。公約明確社區內各種力量在社區安全工作中的義務,包括出入、出資參與社區安全工作,定期及時繳納治安費,加強自家安全防范工作,勇敢地與危害社區安全的行為作斗爭等。
4.1.2 實行安全崗位責任制。安全崗位責任制是規定社區不同崗位上的人員對本崗位上的安全工作應承擔的責任和應享受的權利的一種制度。它要求每一個人員,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對安全防范切實負起責任,并且把它與個人的政治榮譽、經濟利益掛起鉤來,在安全防衛方面也做到責任權利的統一。安全崗位責任制是一個社區安全與否的關鍵,是社區安全防范工作制度的核心。各社區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各個崗位的制度,并認真執行,使之真正成為促進社區安全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4.2建立健全社區公共安全的管理機制
4.2.1組織領導機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安全社區標準,各社區應成立相應的組織,分別承擔相應的職責。例如,火災防救組、疾病防救組、刑事案件防范組、現場搜救組、現場救護組、事故防范組、后勤保障組、減災救災組等。
4.2.2危機處理機制。建立危機處理預案,根據情況及時靈活處理。
4.2.3 信息支持機制。建立信息動態管理系統,隨時掌握社區信息,及時把各類安全隱患消滅處理。
4.2.4績效管理機制。對社區安全管理人員,要調動他們的工作主動性與積極性,并根據他們的德、能、勤、績綜合表現評定他們的工作水平與能力,對優秀的要予以獎勵,對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使其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與法律責任。
4.2.5監督監管機制。對涉及社區公共安全的危險源加強責任監管,從制度上約束和減少危險發生,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社區安全防范機制和防控網絡。
4.3建設社區公共安全的文化體系
4.3.1社區公共安全文化的形態方面。安全文化包括安全觀念文化、安全行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態文化。安全觀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精神層,安全行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是安全文化的制度層,安全物態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物質層。
4.3.2 社區公共安全文化的對象方面,即具體的個人,是對某一特定的對象加以衡量。對于不同的對象,所要求的安全文化內涵、層次、水平是不同的,其具體的知識體系需要通過安全教育的培訓建立。
4.3.3 社區公共安全文化的領域方面,即地區、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