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6:13:21
序論:在您撰寫發熱病人護理措施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在校大學生;發熱;護理
發熱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誘發發熱的因素較多,如感冒、呼吸道感染、胃腸道不適,其他疾病發病后也會誘發病人發熱[1-3]。在病人發熱后需要及時采取護理措施,并結合病人護理需求,建立完善的護理指導機制[4]。本研究以70例在校大學生發熱病人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在校大學生發熱的有效護理措施,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0例在校大學生發熱病人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35例。其中,試驗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19.50±2.81)歲。對照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20.38±3.13)歲。兩組病人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病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研究方法
1.2.1對照組采取基礎護理指導,即在其護理過程中幫助其做好發熱護理方案,采用藥物干預護理。1.2.2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之上實施以下護理措施:①按照病人護理需求,建立個性化護理方案,針對病人護理要點進行評估,完善病人護理指導方案及細節。②給予病人對癥護理指導,在明確發熱因素后,及時對癥治療,并且采用多樣化降溫方式幫助病人控制體溫,如給予病人物理降溫,將冰袋用毛巾包裹,然后敷在病人額頭處;給予病人藥物降溫控制,如安瑞克、雙黃連口服液等。③做好病人的生命體征監測,在病人發熱護理期間,對其進行不定期的體溫監測記錄,并且要防止發熱意外事件出現。④做好并發癥的預防護理指導,主要為驚厥和休克的護理處置,幫助病人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升其護理指導能力。
1.3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病人首次退熱時間和完全退熱時間。②統計出現驚厥、休克病人例數,計算不良事件發生率,即不良反應發生率=(驚厥+休克)例數/發熱病人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退熱時間(見表1)
2.2不良事件
試驗組出現1例驚厥,無休克病人,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86%,對照組出現5例驚厥和2例休克病人,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個性化護理是一種常見的護理措施,可以針對病人的臨床癥狀,對其發病的因素進行評估[5]。此外,做好病人的預防護理,可以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以在校發熱大學生護理為例,在其護理指導中,應該建立科學的護理指導方案。經過科學護理指導,能夠幫助護士改善護理方式,對其發熱的誘發因素識別具有一定幫助[6]。同時也可以在病人護理過程中,通過科學護理指導,幫助病人降低護理風險,提升病人護理滿意度。本研究發現,個性化護理等護理措施能夠改善病人預后,對了解病人發病誘發因素有一定指導意義,同時做好病人護理的風險評估,對降低其護理難度具有重要指導意義[7]。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病人首次退熱時間為(8.15±3.12)h,完全退熱時間為(2.25±0.25)d;對照組病人首次退熱時間為(13.32±2.25)h,完全退熱時間為(5.52±0.65)d,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出現1例驚厥,無休克病人,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86%,對照組出現5例驚厥和2例休克病人,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4小結
綜上所述,個性化護理能夠縮短在校發熱大學生的首次退熱時間及完全退熱時間,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
參考文獻:
[1]呼海燕,林支勝.發熱的研究歷程和進展[J].成都醫學院學報,2011,6(1):131-133.
[2]劉凌云,劉小紅,張少萍,等.校區大學生發熱的流行趨勢及對策[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校,2007(4):467-468.
[3]華偉,米新陵,霍亞蘭,等.克拉瑪依市在校大學生性健康教育狀況的調查研究[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20,26(5):641-645.
[4]裴艷娜.中西醫護理措施對外感發熱患者的退熱效果[J].河南醫學研究,2020,21(18):102-103.
[5]蘇丹.發熱待查患者的護理研究與進展[J].心理月刊,2019,14(13):238.
【關鍵詞】發熱;護理;中學生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2-0462-02
發熱(fever),是指機體在致熱源的作用下或者各種原因引起的體溫調節中樞出現功能障礙時,調定點上移引起調節性體溫升高超過正常范圍,腋下溫度〉37℃、口腔溫度〉37.5℃定義為發熱,其中,37.5~37.9℃為低熱,38.0~38.9℃為中熱,39.0~41℃為高熱,〉41℃為過高熱[1]。發熱不是獨立的疾病,而是多種疾病的重要病理過程和臨床表現,也是疾病發生的重要信號[2]。持續發熱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并損害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因此在不影響病情觀察診斷的基礎上,對病人進行有效的退熱降溫成為發熱病人的首要任務。本文通過我校120例發熱病例的回顧,總結和分析了有效降溫措施,與大家共同探討。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9月至2013年7月我校醫務室處置的120例發熱病例,均為在校中學生,其中男性63例,女性57例,年齡在17~19歲;病史0.5~2天;體溫37.5~40℃;主要表現:乏力、頭疼頭痛、肌肉酸痛、嘔吐、咳嗽、鼻塞、流涕、咽喉腫痛。經檢測,均未感染H1N1、H7N9流感病毒。
1.2護理措施
1.2.1降低體溫:實施的有效降溫措施有:①物理降溫 措施(一)用30%~50%酒精擦拭病人身體,特別是窩、肘窩、腋窩等大動脈流經處,促進患者體表蒸發散熱。措施(二)用冷毛巾或冰袋放在病人頭部,有效保護腦細胞,不至于因高熱而引起譫妄等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改變,同時在腋窩、腹股溝等大動脈流經處放置冰袋,促進機體散熱。措施(三)協助病人洗溫水澡,促進表面皮膚蒸發,從而散熱。②藥物降溫 措施(一)口服撲熱息痛0.25~0.5g,每日三次。措施(二)遵醫囑給予病人復方氨基比林2ml肌肉注射或遵醫囑采用其他藥物降溫。措施(三),遵醫囑給予清熱解毒中草藥。上述措施逐條實施,選其一實施,30分鐘后重新測量體溫,并密切觀察病人反應。若體溫未降,則根據情況進一步采取措施,直至體溫下降,并加強觀察。
1.2.2 病情觀察:發熱分為三個時期:體溫上升期、高熱期、體溫下降期。
1,若病人臉色蒼白,畏寒,寒戰,說明病人處于體溫上升期。2,病人臉色潮紅,出汗,呼吸快,說明處于高熱期。3,病人大汗,皮膚潮濕,說明處于體溫下降期。不同時期,給予不同的護理,上升期注意保暖,高熱期注意散熱,下降期注意更換衣物防治二次著涼。4小時測量一次體溫,同時觀察脈搏、血壓、呼吸燈變化,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1.2.3 飲食護理:體溫升高時物質代謝加快。一般認為,體溫沒升高1℃,基礎代謝率提高13%,所以發熱病人的物質消耗明顯增多。如果持久發熱,營養物質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充,病人就會消耗自身的物質,導致消瘦和體重下降[3]。護理過程鼓勵病人多飲水,每天達3000ml,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
1.2.4 基礎護理:臥床休息,督促其暫停學習,多睡覺,避免勞累,避免劇烈活動,減少體能消耗,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同時保持皮膚清潔,穿寬松透氣衣服,利于散熱;注意房間空氣對流,加強通風。
1.2.5 心理護理:中學生學習壓力大,認為生病耽誤學習,出現緊張、抑郁等負性心理。因此,積極對病人進行心理護理工作,疏導其負性情緒敦促他們安心養病。同時,加強健康宣教,詳細講解發熱的原理,使其了解發熱也是一種機體防御反應,對機體也有積極的一面。
2 結果
經過3~7天的治療護理,120例病例,體溫均恢復到正常,降至37℃以下,一些疾病的癥狀也消失,疾病痊愈,繼續投入到學習生活中。
3 討論
發熱是機體的一種應激反應,往往不是獨立的疾病,而是多種疾病的重要病理過程和臨床表現[4]。發熱可造成機體水電解質代謝紊亂、機體脂肪蛋白等分解過多,不利于學生機體康復。本文搜集的120例在校學生病例,排除了重大疾病的可能性,故可積極采取降溫措施,促進了病人的機體愈合。物理降溫是利用氣體、液體或固體等導熱物質,通過蒸發、輻射、對流和傳導等物理方法達到人工散熱的目的 。物理降溫起效快,安全,避免了藥物的副作用,且因其舒適度高,中學生病人易于接受。藥物解熱,包括化學藥物水楊酸類、類固醇解熱藥以及清熱解毒中草藥,都有很好的解熱效果。執行過程中,注意服藥注意事項以及肌肉注射時的無痛技術,同時做好心理撫慰,消除病人對藥物的恐懼抗拒心理。除了醫護人員無微不至地關照,還可動員老師同學多來看完病人,讓他們擁有歸屬感,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耐心。
本文中120例中學生病例,在有效的抗感染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積極的護理措施,包括物理藥物降溫、基礎護理、心理護理,使患者體溫均降至正常范圍,臨床癥狀消失,身體得到痊愈,未有一例發生并發癥。
綜上所述,在校中學生離開父母、獨自求學,自我照顧不周、加上升學壓力大,易發生以發熱為主要表現的感染性疾病。各種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體溫促進機體愈合,使患者恢復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參考文獻
[1]尤黎明 . 內科護理學. [M]4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46
[2]李楚杰. 發熱時體溫的正調節和負調節. 中國病例生理雜志,1994,10(5):553
[關鍵詞] 肺結核; 發熱原因分析; 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5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2-174-01
肺結核的主要臨床證狀是發熱,不僅是除新發結核病灶和原有病灶進展期,還有肺結核合并其它感染所至,若長期遷延性高熱,會使病人進行性衰弱,除治療外還要有科學的、確切的護理,才能保證病人不出現水與電解質失衡,循環和呼吸功能不全。為病人早日康復打下良好基礎?,F總結我院1995-2010年收住院的肺結核發熱182例病人,對發熱原因的分析和護理過程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病例總數 182例,男103例,女79例;年齡5-76歲;為便于分析列下表。
1.2 發熱原因分析
1.2.1 遷延性高熱的分析 (1)急性粟粒型肺結核,高熱在39℃以上,呈稽留熱型10例,發熱持續3-4周,原因是病人在短期內有大量結核菌進入血液內引起菌血癥而高熱。(2)干酪型肺炎:5例,高熱達39℃-40℃,發熱后2-3日,先為稽留熱后為弛張熱,持續時間不等,原因是肺組織內大片干酪樣壞死,呈急性結核癥狀而高熱。原因是肺組織內大片干酪樣壞死,呈急性結核癥狀而高熱。(3)浸潤型肺結核的急性期,病灶在基底段,急性滲出性胸膜炎均出現高熱,熱型不定。
1.2.2 遷延性低熱的分析 指腔溫度在37.4℃-38℃,本組病例遷延性低熱占106例,61例為午后低熱至次日早轉正常,42例發熱在37℃-38℃之間不降。原因是,浸潤型肺結核的活動期,結核病灶的溶解及空洞形成、支氣管播散、胸腔積液均可引起。
1.2.3 肺結核合并癥引起發熱的分析 發熱無規律性,需要在臨床中嚴密觀察病情變化。(1)肺結核大咯血,血液貯留肺及支氣管內,造成局部炎癥、血液的吸收熱。(2)肺結核并發慢性感染性疾?。郝愿窝?、上耳炎、扁桃體炎,其中有淺在慢性病灶,臨床上難以發現,上述各種合并癥均可引起發熱。(3)繼發肺內細菌感染:瘺菌培養可有大量革蘭陰性、陽性細菌生長或鏈球菌感染所致長期發熱。
2 發熱病人心理護理
2.1 青年患者的心理特點 主要表現在對工作、前途、戀愛、婚姻、提干等的心理顧慮。
護理:我們針對青年患者的不同心理狀態,實事求是地將病情及轉歸告訴他們,引導他們正確處理個人問題,消除其對結核病的錯誤認識,并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使其堅定戰勝病癥的信心,主動配合治療;同時,有計劃地組織開展娛樂活動,活躍文化生活,使病人身心愉快、早日康復。
2.2 中年患者的心理特點 主要表現為家庭生活的經濟負擔、子女就業、升學、瞻養父母、晉級提干及工資待遇等問題的心理顧慮。他們不愿較長時間地住院,待治愈后再出院,而是病情稍有好轉就要求出院。出院后,由于治療不及時或中斷治療,以及生活不規律等因素而使病情又復發、惡化而再次入院。有的病人甚至出現無法挽回的后果。
護理:根據心理狀態,首先應同病人單位聯系,請單位妥善處理。同時應耐心向病人講清提前出院的利害關系和可能產生的嚴重后果,以引起病人的重視使其安心休養直至痊愈。
2.3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點 由于老年體弱,有的病情較重而心理壓力較大,對死亡的恐懼也是有些老年患者特有的一種心理狀態。有的病人因生理功能衰竭而在性格上的改變,如固執、煩躁、沉默、遲鈍及行動不便或身邊無子女,致使性格怪僻或孤獨等。
護理:根據不同病人的心理特點,加以疏導、解釋,使病人從恐懼、精神不快等心理障礙中解脫出來,注意講話的方式及態度,以親切的語言,和藹的態度耐心地解釋,從而得到病人信任,使病人異常心理狀態發生轉化,同時,幫助病人了解病因及轉歸,正確地對待疾病,以消除病人的異常心理狀態,調整機體的內外平衡,提高療效,以達到治療目的。
3 發熱病人的臨床護理
3.1 一般發熱病人的護理
3.1.1 病情觀察 應經常巡視病房,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如病人突然出現氣急、胸疼、、坐位呼吸,則考慮是否發生氣胸;對有咳血史和肺結核空洞的患者,預防出現大咯血。均應做好相應的搶救準備工作。
3.1.2 環境和呼吸道管理 確保病室空氣新鮮,溫濕度適宜,每日空氣消毒,病區清潔衛生,禁止吸煙,病人呼吸道分泌物應自行密閉放置,按時統一收取后進行消毒處理。
3.1.3 休息與飲食 肺結核病人的娛樂活動應受病情加以限制。低熱病情較輕者,可室外散步,做適量活動調整飲食結構、增加營養、提高身體抵抗能力;高熱病情較重者需臥床靜養,減少活動,飲食上應給予有營養易消化的半流食或流食,保證電解質平衡,有利于清除體內毒素,為治療打好基礎。
3.1.4 藥物治療 在化療時應正確指導病人用藥。避免用藥期間中途停藥,造成結核菌耐藥,則延長治療時間。監督指導病人完成規定療程,確保治療效果,防止復發。
3.2 咯血病人發熱護理 應囑病人安靜休息,消除緊張恐怖情緒,低熱患者隨咯血停止可自行消退。而高熱咯血病人在應用物理降溫和解熱劑時,應根據病情確定降溫幅度和方法。并密切觀察降溫情況。以防體溫驟降引起再度咯血,而危及生命。長期發熱的患者,由于水分丟失多,機體消耗大,先從飲食中補充,必要時應靜脈補充。
3.3 癥狀護理
3.3.1 低熱的護理 指導病人正確飲食、休息,在應用抗結核及抗和素藥物過程中,即可逐漸恢復正常體溫。無需特別護理。
3.3.2 高熱的護理 由于長期高熱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并可不同程度的損害心、肝、腎等器官。大量水分的損失及維生素、蛋白質的消耗,使機體抵抗力減弱,在護理中要特別認真細致。降溫方法:(1)物理降溫:此方法簡便可靠,危險性小,適用于冰袋冷敷、酒精擦浴、溫水擦浴、冷鹽水灌腸。(2)藥物降溫:先了解用藥史,選用降溫藥物。用藥后,注意觀察有無大量出汗,避免虛脫或著涼。如果連續高熱,單項方法降溫效果不理想,可采取物理和藥物聯用降溫效果會更佳。
【關鍵詞】 精神疾病 無抽搐電休克治療 發熱 護理
多參數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簡稱MECT治療)是精神疾病的現代物理治療方法,病人在全身麻醉后入睡,并給予肌松劑和氧氣,然后通過適量脈沖電流刺激,使大腦皮質廣泛放電,促使腦細胞發生一系列的生理變化,釋放化學物質以恢復大腦的正常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該治療方法安全性高,病死率低,對抑郁癥伴自殺病例以及緊張型分裂癥療效顯著。但臨床發現,部分行MECT治療后的病人會出現發熱現象。發熱將導致病人MECT治療不能順利進行,延緩病人病情的控制,還可能增加行MECT治療的并發癥。現將我科2008年1月—2009年10月的88例行MECT治療后的病人進行臨床分析,并采取了相應的護理措施,從而保證了病人MECT治療的順利進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臨床資料
88例行MECT治療的病人均符合CCDM-3診斷標準[1]。其中躁狂癥38例,抑郁癥5例,精神分裂癥45例;共行736次,平均每人行8.37次;行MECT治療后無發熱42例,以腋溫為標準,低熱(37℃-38℃)28例,中等度熱(38.1℃-39.1℃2例,高熱(39.1℃-41℃)5例,超高熱(大于41℃)例;發熱病人中白細胞數升高12例,正常21例。
2 臨床分析
2.1 病人一般在首次行MECT治療后的下午發熱,第二天行MECT治療前體溫又恢復正常,但治療后下午又會出現發熱。
2.2大部分病人是低熱,極少數病人是高熱。
2.3病人停止行MECT治療后,大多數病人的體溫隨即恢復正常。
2.4隨著行MECT治療次數的增多,發熱現象會越來越少。
3 發熱護理
3.1心理護理:由于精神病人對行MECT治療知識缺乏,誤解為是一種“電擊”治療,再加上發熱,就更加的緊張、焦慮、恐怖,無安全感。 所以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特別重要。要主動與病人溝通,耐心細致的講解精神病常識、行MECT治療的方法、優點、注意事項,引導家屬給病人情感上的支持,使病人得到心理安慰和安全感。對病人體溫的變化及伴隨的癥狀給予合理的解釋,以緩解病人的緊張情緒。
3.2病情觀察:每4小時測量體溫一次,同時密切觀察病人的面色、脈搏、呼吸、血壓及精神癥狀的變化;行MECT治療后的病人因個體差異可能會出現短暫的記憶障礙、肌乏力、頭痛、嘔吐等癥狀,因此也要加強觀察。如有異常及時與醫生聯系。
3.3保暖:保持病室安靜,室內空氣清新,定時開窗通風。注意做好病人的保暖工作,防止病人受涼感冒。對行為紊亂、興奮躁動、脫衣解褲等生活不會自理的病人,必要時給予約束。
3.4降溫:首先采取物理降溫的方法,若體溫大于37℃,囑病人不要穿太多的衣服,多喝水;體溫大于39℃,可用冰袋冷敷頭部;體溫大于39.5℃時給予乙醇擦浴或大動脈處冷敷,必要時按醫囑給予藥物降溫。物理或藥物降溫半小時后應復測量體溫一次。
3.5補充營養和水分:發熱病人的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機體分解代謝增加,興奮躁動也增加了機體能量的消耗,所以應及時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且要少量多餐。同時,發熱病人的呼吸加快,皮膚出汗增多,水分大量喪失,應鼓勵病人多飲水,保證每天的攝水量達到2500-3000毫升。不能進食的要按醫囑給予靜脈輸液或鼻飼,以提供能量及維持水電解質的平衡。但行MECT治療前必須嚴格禁食10小時,禁水4小時。
3.6口腔護理:發熱病人由于唾液腺分泌減少,口腔粘膜干燥,同時機體抵抗力下降,極易引起口腔炎和粘膜潰瘍,所以病人餐后及睡前應漱口,不能自理或配合的病人可用生理鹽水棉球清潔口腔。如口腔干裂可涂油保護,防止口腔感染。
3.7皮膚清潔:行為紊亂病人、亞木僵狀態病人、約束的病人等常在床上大小便,所以應加強護理,及時更換衣服床單并擦浴,保持皮膚的清潔干燥。病人退熱時汗多,應及時擦干汗液,更換衣服和床單,防止受涼。
3.8臥床休息:發熱時由于新陳代謝增快,攝入減少,消耗增多,故應注意臥床休息,保持體力。不聽勸說的病人給予約束。
4 小結
對行MECT治療后發熱的病人實施護理干預,使病人以最佳的身心狀態接受MECT治療,從而減少行MECT治療的并發癥,盡快控制病人的精神癥狀,使病人早日康復回歸社會。
【摘要】目的:通過對高熱病員護理的探討制定相關的護理措施。方法:經過密切觀察病員體溫變化,給予正確的物理降溫,飲食護理,提供安全舒適的病室環境。結果:對高熱病員進行正確的物理降溫及生活護理,讓病員能更快更好的康復。
【關鍵詞】 體溫過高 物理降溫 護理
發熱是由于各種原因使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的調定點上移,產熱增加或散熱減少,導致體溫升高超過正常范圍,體溫超過39攝氏度稱高熱。
1.資料:我科主要是以收治血液病人為主的科室,病人常因機體抵抗能力下降,感染等因素致體溫超過37.5攝氏度以上,發熱病員伴有頭昏,頭痛,畏寒,寒戰,咽痛等不適,或持續高熱造成病員焦慮,煩躁不安等,在通過冰枕降溫,保暖等一系列對癥處理和精心護理,都治療好轉出院。
2.護理 2.1發熱病員每4小時測體溫1次,繪制于體溫單上,同時觀察病員面色、神志、呼吸、脈搏、血壓等一些伴隨癥狀。待體溫恢復正常3天后,逐漸減少每日測量2次。
2.2 降溫:過高溫度會破壞機體內環境的穩定,并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危害,因此持續高熱在38.5攝氏度以上應采用物理降溫,物理降溫后半小時復測體溫,并繪制在體溫單上。伴出血者禁止酒精擦浴,以防局部血管擴張進一步加重出血。
2.2.1 溫水擦?。河玫陀诓∪似つw溫度的溫水,一般為32—34攝氏度,一般擦浴部位為四肢,頸部,背部,擦至掖窩,腹股溝,腘窩等血管豐富處,停留時間稍長,以助散熱。全部擦浴時間約20分鐘左右。
2.2.2 酒精擦?。捍朔苁咕植垦軘U張,并利用酒精的蒸發作用帶走熱量,從而達到降溫的目的。用作物理降溫的酒精濃度為30%左右,具體配制方法為:95%的酒精100毫升加涼水200毫升。在待擦浴的部位下面鋪上干凈的厚毛巾,其余部位需要上床單。開始擦浴時,先上肢后下肢,一側擦完再換另一側,最后擦腰背部。一般每側肢體擦5分鐘,全部擦畢約30分鐘,擦浴結束后,用干毛巾將全身擦干,出汗多者應及時更換衣褲,讓病人感到涼爽和舒適。酒精擦浴時應注意動作輕柔,讓被擦皮膚稍微發紅為度。擦浴時酒精不要太多,薄薄的擦一層即可,這比擦很多酒精更易帶走熱量。擦浴過程中應注意觀察病人,如出現體溫驟降,寒戰,面色蒼白,口唇青紫等,應立即停止擦浴,并蓋上被子保暖,喝一點糖水。降溫勿過急過度,一般降至38.5攝氏度左右即可。不要擦腹部,以免腹部受刺激后產生疼痛與腹瀉。皮膚有皮疹,出血點的人禁止酒精擦浴。
2.2.3冰枕或冰袋降溫:一般用于前額,必要是可用冰鹽水灌腸或遵醫囑給予藥物降溫,并于降溫措施半小時后測量體溫一次。降溫后注意觀察體溫驟降,引起虛脫和急性循環障礙。如脈搏快而細弱,血壓下降,面色蒼白,四肢發冷給予吸氧保暖。
2.2.4禁擦部位:枕后,耳廓,陰囊處,心前區,腹部,足底,這些部位對冷的刺激較敏感。冷刺激可引起反射性心率減慢,腹瀉等不良反應。對昏迷,感覺異常,年老體弱的病員尤其要注意燙傷或凍傷,擦浴過程中要注意給病人保暖,擦浴完畢后應給病人更換衣褲。
2.3 飲食護理:注意營養,加強水分的補充,可進食易消化吸收的高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低脂食物,以滿足機體熱量的需要。飯菜盡量做可口一些,令病人有食欲感,可少食多餐,鼓勵病員多飲水。每天2500—3000毫升,必要是按醫囑靜脈補充液體,還應鼓勵病員多吃水果,保持大便通暢。
2.4 口腔護理:持續高熱病人口腔粘膜干燥,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口腔炎,粘膜糜爛,應于晨起睡前飯后協助病員漱口,口腔干裂者應涂植物油,甘油或唇膏保護。
2.5 皮膚護理:高熱病員在退熱過程中出汗較多應及時擦干汗液更換衣被,保持皮膚清潔干燥,但要防止受涼,長期高熱臥床者應防止壓瘡。
2.6病室環境宜安靜,空氣新鮮,溫濕度適宜。各種護理應集中,避免干擾病員休息。
2.7安全護理:高熱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當高熱患者伴有躁動不安,譫妄應注意防止墜床,舌咬傷,可給予床擋保護,必要時給予約束帶固定患者,松緊要適宜。
2.8心理護理:對高熱患者應經常巡視病房,關心患者,耐心聽取,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還應注意患者的心理反應。同時做好健康教育,如教會患者測量體溫,如何進行物理降溫。
小結發熱的各個階段由于出現的臨床癥狀不同,患者有寒顫,面色蒼白,頭痛,出汗等不適,尤其是持續高熱的患者{住院時間較長或經濟負擔較重}可使其情緒緊張,恐懼。我們應加倍關愛病人,注意其心理反應,指導病人或家屬給予正確的物理降溫方法,并創造安全舒適的病室環境,使病員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基礎護理學
發熱是惡性腫瘤病人常見臨床癥狀,據報道,惡性腫瘤病例發熱占60.1%,其中47.4%病人的發熱直接與惡性腫瘤有關。而惡性腫瘤病人病程中發熱,大多數為合并感染引起。因此,對惡性腫瘤病人住院期間發熱的觀察以及發熱的原因鑒別,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可以降低腫瘤病人的死亡率,提高腫瘤的治療效果。
1 臨床資料
隨機抽取我院2008年11月-2010年10月內科收治的惡性腫瘤病人215例,其中體溫38℃,持續10天以上者58例,男38例,女20例;年齡5-88歲,平均57歲。對本組病人觀察熱型、熱程及周圍血象及糞便檢查,部分病人做咽拭子、胸腹水培養。經抗生素治療后,體溫恢復正常者38例;經抗腫瘤治療后,體溫恢復正常者15例,占26%;經多種治療,體溫仍不降者5例。
2 發熱原因
2.1 合并感染 惡性腫瘤病人發熱約2/3由感染引起,且大多數病例伴有白細胞減少。腫瘤病人容易發生感染的原因:①腫瘤本身引起水腫、糜爛、潰瘍、壞死、壓迫及梗阻,可損傷皮膚黏膜屏障,使細菌容易侵入。②化療、放療引起白細胞減少。白細胞數降至1.5×109/L,發生感染的危險性可高達100%。③腫瘤病人體液免疫及粒細胞免疫均受抑制,容易被細菌、霉菌、病毒所侵犯。④檢查與治療操作,如氣管插管、內窺鏡檢查、靜脈導管置入或導尿等無菌操作達不到要求時,往往造成細菌入侵的機會。
2.2 腫瘤熱 幾乎所有的腫瘤均可引起發熱,臨床上以惡性淋巴瘤、白血病、肺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結腸癌更易引起發熱。腫瘤發熱的機理:①迅速增長的腫瘤組織發生壞死。②癌細胞釋放致熱源。③腫瘤毒素及其產物、壞死組織被體內吸收。④炎性刺激引起腫瘤內白細胞浸潤。⑤長期消耗、代謝旺盛,基礎體溫提高。
3 臨床特點
3.1 合并感染是惡性腫瘤病人發熱的最主要原因,其中肺炎最常見,約占40%-50%。其他較常見的有毒血癥、敗血癥、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膽道感染、軟組織感染及組織膿腫等。惡性腫瘤病人在病程中伴有發熱,且易反復發作,經治療后,持續2周以上的長期發熱者較少見。
3.2 發熱的致病菌為革蘭氏陽性球菌者較常見,約占41.5%-50%,革蘭氏陽性桿菌者次之,約占23.9%-25%。其他為L型菌及霉菌,L型菌是由于長期使用大劑量破壞細菌的抗生素。細菌失去細胞壁仍可存活繁殖,其病力、毒力雖減弱,但肌體抵抗力下降時則可引起感染。
4 護理
4.1 生命體征的觀察 護士的業務水平和責任心直接關系到患者的安危,對于腫瘤發熱病人病情的觀察十分重要,認真分析病人發熱的熱型及發熱的原因,及時觀察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的變化。對于腫瘤發熱病人應每天測量4次,待體溫恢復正常后,改為每天1次。如體溫超過39℃,應給予物理降溫,必要時給予消炎痛25mg口服,物理降溫半小時后應測量1次體溫。
4.2 水分及營養的補充 由于惡性腫瘤發熱病人屬晚期腫瘤病人,體質較差,發熱時基礎代謝更高,熱量消耗大,水分丟失多,應鼓勵病人多飲水,并注意營養物質的補充。在飲食上,應給以細軟、易消化的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糖和低脂肪的飲食。使用大量水化的抗腫瘤藥物,如順鉑、環磷酰胺,則督促其大量飲水,以利于化療藥物降解產物的稀釋和排泄,減少對泌尿系統的損傷。對于發熱時間較長的病人應及時從靜脈輸入抗生素,并補充水分,電解質及營養物質,如5%葡萄糖鹽、林格、脂肪乳等。同時,應保證發熱病人的充分休息,以減少能量的消耗。
4.3 口腔護理 長期發熱的病人多有口腔黏膜干燥,加之維生素缺乏和全身抵抗力減弱,容易引起口腔炎及黏膜潰瘍。故應在晨起、睡前和飯后協助病人漱口??诖礁稍镎邞扛视突蛑参镉???谇火つび袧冋?,如為真菌感染,可用斯皮仁諾加開塞露思密達涂口腔。
4.4 皮膚護理 退熱期病人由于大量出汗,應防止病人著涼,發生感冒,同時應注意皮膚清潔,及時給患者更換汗濕的衣服及保持被單、床單的干燥整潔。長期發熱臥床不起的病人應經常協助病人更換,定時按摩骨隆突受壓部位,防止褥瘡的發生。
發熱是由于致熱原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或體溫調節中樞機體功能障礙等原因導致機體的產熱增加而散熱減少,導致體溫調節超過正常范圍,在西醫學界我們根據臨床癥狀將其分為:感染性發熱和非感染性發熱;在中醫學中的病癥中分為:外感熱病和內傷雜病兩種;西醫講究對癥處理,而中醫則提倡對因治療。正確利用中西醫技術既對癥又對因,又將中醫國粹推向了國際社會。
1 資料與方法
1.2 病例分析 原因為過渡勞累,并且冷熱交替太快,飲食失調至脾胃虛寒,中氣不足,陰火內生,或脾虛不能化生陰血,陰血虧虛,無以斂陽而引發高熱,病因機理是氣血陰陽虧虛,臟腑功能失調,應給予治療通腑瀉下。
1.3 用藥以對因治療方案及原理 根據上述病癥選用藿香正氣液,施以拔罐,刮痧,按摩針刺,加以心理治療和飲食調理。藿香正氣液的成分為藿香、茯苓、大腹皮、紫蘇葉等,其功效是解表化濕,理氣和中,作用原理是:藿香有解熱發汗的功效,并能增強食欲和消化機能,并對胃腸有解痙防腐之功效,白術有利尿的功效。
1.4 拔罐技術 是借助燃燒熱力排出空氣造成負壓,使之吸附于中脘、神闕、關元等穴位。中脘穴位于胸骨劍突尖與臍連線之間的中點,主要治療:腹脹、腹痛、嘔吐、便秘、哮喘、正好解決病例的一些癥狀。神闕穴位于臍窩處。主要治療:水腫、腹痛、中風、不省人事,即昏迷。關元穴位于臍下三寸,主要治療是:腹痛、痢疾、尿頻、產后腹痛、神經衰弱等。有輔的治療作用。還有一方法是沿脊柱兩側督脈拔罐,每次15分鐘,每天一次至數次,每次錯開前次的部位為好。
1.6 按摩技術 也是達到上述的功效,但應注意動作要領,動作靈活,壓力要均勻,頻率要適度,要保證持久,柔和,有力,均勻。方法很多,在這一病例中我主張用推法和揉法,效果不錯也很對癥,供醫學界借鑒,推法方法如下以掌根、大魚際、小魚際三者為著力點,作直線平行移動。
1.7 針刺技術 需有醫生來操作完成,針刺內關,足三里,中脘等穴位。操作中要掌握無菌操作技術。同時給與開塞露通便,因高熱體溫未降,大便干結,基于體質虛弱不宜用瀉藥,只能局部用藥達到同樣效果,效果顯著。
2 護理措施
在治療過程中加強心理護理,避免情緒過度緊張而發生暈針現象,囑患者放松情緒,在操作中放一些柔和的音樂來分散治療,如發生暈針可先停針,讓患者靜臥,給予糖水,未能緩解還可采用西醫急救技術,尤其在體溫升高時病人會有恐懼、不安等心理,應安慰病人多關心病人,耐心解答病人的問題,盡量滿足病人的需要。
2.1 加強飲食護理 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少食油膩、煎炸類食物,且不宜大補,避免過度冷硬食物減少辛辣刺激食物,多食水果、蔬菜等粗纖維食物,利于通便通氣,注意食物的色香味鼓勵少量多餐。
2.2 室內環境 要安靜、清潔、舒適、安撫病人、避免煩躁。
2.3 加強病人的皮膚護理 病人大量出汗后,應勤換衣褲給與干凈透氣好的衣物。
2.4 加強口腔護理 發熱病人唾液分泌減少,口腔內食物殘渣易于發酵,容易引起細菌繁殖,并且由于抵抗力低下,易引起口腔潰瘍,炎癥,口腔異味等??捎绊懟颊呤秤团c他人的正常交往。因此應加強口腔護理.鼓勵多飲水,每日飲用2500-3000毫升為宜,以補充消耗的水分。
2.5 拔罐后的護理 拔罐起罐后被吸附的部位涂上拔罐潤膚劑,防止干裂刺痛。年老體弱者拔罐時應保暖,避免暴漏,病人皮膚應干燥,在半小時內避免溫水擦浴,此時毛細血管擴張,出汗,溫水擦浴后是皮膚毛細血管收縮,寒氣逼近,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勵患者多飲水,以補充津液,增強活血通絡,托毒外透的功效,避免脫水,如有皮膚破損,因按西醫無菌技術操作規程要求來消毒和護理破損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