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6:13:17
序論:在您撰寫稅收征收措施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個體經濟稅收征管的現狀及問題
(一)確定戶數難。個體工商戶經營狀況和經營方式千差萬別,有定點經營、流動經營、租賃經營、承包經營、設攤經營、經常性經營和季節性經營等,而在這些經營的個體工商戶中,證照不全的占很大比例,有些經營戶即使有營業執照,也無稅務登記證,以至在日收管理中,漏征、漏管現象不斷出現,不能有效地將其控管起來,稅款流失嚴重,并帶來稅負不公等負面影響。
(二)稅款征收難。在我國社會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公民的市場經濟意識不強,文化素質、道德水準還不能與市場經濟相適應,對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的概念模糊,只想一心賺錢,不知依法納稅,加上個體稅收的直接利益驅動,普遍存在對稅收能欠就欠,能不繳就不繳的各種僥幸心理,從而難免存在稅務干部和納稅人之間的抵觸情緒,形成各種征收阻力和逆反心理,造成征收中的被動局面。
(三)日常管理難。由于現行稅制的不完善、不健全,導致在對個體工商戶進行管理的過程中“阻力重重”,具體表現為:一是進行控管難?,F行稅制對無證戶和有證戶適用同樣的稅率,沒有差別的“待遇”就使得許多個體戶,尤其是不常年經營或流動經營、掛靠經營的業主有意選擇無證經營的方式,遇到稅務人員檢查就納稅,否則就不納稅,從而形成稅款流失,影響了正常的稅收秩序。二是確定納稅定額難。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發現,絕大多數個體工商戶沒有設置健全的經營帳簿,而且進貨無正規發票。而現行稅制對個體工商戶必須提供的納稅資料規定不嚴,剛性不強,致使核定經營額時無據可查或缺乏計稅依據,給確定納稅定額造成很多困難。三是嚴格管理發票難。現行稅制明確規定不能在向納稅戶提供發票時進行擔保和質押,因此無法從源頭上規范和制約個體工商戶使用及核銷發票的情況。而多數個體工商戶經營活動和內部管理不規范,在發票的使用上存在代開、虛開、用收據代替發票的現象。尤其是許多經營狀況不穩定,流動性大,開業、停業比較頻繁的個體工商戶,停業時不辦理注銷稅務登記,直接關門打烊,查無音訊,致使已領發票不能及時清繳核銷。
(四)行使職權到位難。對征管隊伍的自身管理還有待加強,一些稅務干部雖然行使了職權,卻很難到位。主要原因有:一是客觀上稅收管理員制度沒有落實到位,系統平臺沒有建成,干部忙于整理檔案、催繳、實地核查等日常事務,基本沒有時間下戶或用納稅評估來有效地對其加強控管,征管質量嚴重受損。二是主觀上部分干部思想上不夠重視,日常工作缺乏熱情,責任心和事業心淡薄,加之任務繁重,管理難度高,導致各項工作與征管要求還有差距,影響了征管水平的提高。
二、加強個體、集貿稅收征管的途徑
(一)落實稅收管理員制度,加強戶籍監控管理力度
戶籍管理是稅收征管工作的基礎環節,在整個稅收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基本工作目標是做到“七個清楚”,即:1、總量構成清,即對轄區內納稅總戶數、行業類型、征收方式、重點稅源戶等構成情況要清楚;2、基本情況清,即對每個納稅戶的業別、經營地址、從業人數、經營范圍、資金狀況、生產經營規模等要清楚;3、涉稅事項清,即對每個納稅戶的納稅情況、發票使用情況要清楚;4、增減變化情況清,即每月對轄區內納稅戶增減情況及原因要清楚;5、停(歇)業情況清,即對納稅戶的停業、歇業除要按照規定的程序辦理外,應實地核查納稅人的停(歇)業真實情況;6、稅控裝置使用情況清,即對轄區內納稅人使用稅控裝置情況清楚;7、減稅、免稅情況清,即對轄區內殘疾人、下崗再就業等享受稅收優惠的個體工商戶情況清楚。從實際管理情況來看,我們的個體稅收征收管理工作有差距,戶型不清、情況不明、漏征漏管等現象仍一定程度存在,急需采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稅收管理員制度。職責不清,目標不明,考核不嚴,是戶籍管理質量不高的根本原因。要將戶籍管理的基本目標,進一步細化到稅收管理員制度中去,明確工作職責,并與稅收管理員和單位的目標考核掛鉤,按照崗位目標管理辦法,嚴格考核。
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稅收管理員日常巡查制度。只有深入實際,貼近納稅人,才能了解真實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為后續工作提供基礎和保障。專管員下戶缺乏應有的制度硬性約束,就會造成對納稅戶情況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出現管理被動的狀況。以漏征漏管戶的產生為例,除納稅人自身原因及特殊情況外,缺乏有效監控、管理不到位,使納稅人有機可乘,是產生大量漏征漏管戶的主要原因。而通過推行稅收管理員巡查制度,可以進一步規范和約束管理人員的工作行為,著力解決管理人員下戶過少、對稅源動態情況和納稅人經營情況跟蹤管理不到位的問題。
三是要建立多層次的停(歇)業核查制度。為防止虛假停(歇)業造成逃避繳納稅款現象的產生,避免管理過程中只核準不核查,進而出現“人情稅、關系稅”等不廉行為,必須從完善制度入手,形成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制度,將抽查結果列入征管質量考核的內容。將停(歇)業情況在納稅人經營地及時公布,讓社會和納稅人參與監督。
四是要積極推行分類管理。個體稅收客觀條件千差萬別,采取同一管理手段,往往顧此失彼,抓不住重點。應針對納稅人的不同情況,對不同類別和不同地帶的納稅人,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以提高征管工作效率??梢园磦€體工商戶經營規模進行分類,按照“抓住大戶,建帳建制;管好中戶,核準定額;穩定小戶,簡便征收”的原則實行分層次管理,著力解決普遍存在的“小戶不輕、中戶不重、大戶大漏”的稅負不公問題。同時,可以根據個體工商戶經營穩定性分別對待,對城區、鄉鎮內經營穩定的固定業戶采用先進的管理手段,將稅務登記、定額核定、發票發售、停歇業管理、稅款征收全部納入平臺管理;對市場攤位經營戶、崗亭經營戶、農村自然村小賣店應建立臺帳,簡并征期。
(二)提高定額核定工作水平
定額核定是個體稅收征收管理的核心環節,定額核定是 否適度,直接影響著稅款的征收和稅負的公平。針對當前定額核定上存在的主要問題,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實行平均定額審批制度。通過調查測算,結合實際,確定城區、鄉鎮平均定額標準,并對以此為依據上報的核定進行審核,對達不到規定要求的,列入定額調整的重點。同時,對同類別的區域進行稅負比較,對平均定額偏低的地方,要進行定額調整,以達到區域稅負的大致平衡;對部分定額管理戶每年進行定額調整,以確保稅收負擔大致公平。
二是逐步推行等級定稅。按經營規模和市場繁榮程度,將轄區內重點市場、街道按行業進行歸類,劃分、確定相應等級;對每類市場、街道的每個行業設置不同檔位的稅額,確定相應的檔距,定額時對納稅戶靠檔定級。等級定稅有利于同行業、同等級、同規模業戶的稅負相對平衡,同時要在典型調查的基礎上,建立不同等級的最低定額標準。
三是建立稅負核定評議制度。評議制度可采取多種形式,如:定期召開不同行業納稅人例會,進行稅法知識培訓,征求納稅人對稅務機關定額核定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有利于提高定額的公平性、準確性,減少征納矛盾。
四是推行定額加發票管理方式。對不使用發票或只少量使用發票的個體工商戶推行定額加發票管理方式,嚴格劃分界限,區分管理。如:對小飯店、信息部等只就不開具發票部分定稅,購票部分單獨繳納稅款,以堵塞征管漏洞。
五是適時推行數學模型定額方法。在系統中建立定稅模型,根據不同行業的利潤率、房租、水電、人員工資、材料成本等情況確定定額標準,真正實現管理到位。
六是加強稅控裝置管理。包括在授權、報數、購領發票環節復核、查驗;統一在征期內申報、授權、報數;在報數、繳納稅款后進行授權,防止納稅人虛報、瞞報,不繳納稅款。
(三)大力推進個體工商戶建帳工作
個體工商戶建帳工作一直是個體稅收征管工作的難點,對此,一是應本著積極穩妥、重點突出、分期分批、循序漸進的原則,推進個體工商戶建帳工作。建帳初期實行查帳征收與核定征收相結合的辦法。
二是大力推行建立收支憑證粘貼簿行政許可。對未建帳的個體工商戶必須先辦理建立收支憑證粘貼簿行政許可,并在確實建立收支憑證粘貼簿后再辦理其他所需行政許可。稅務部門要加強宣傳、輔導服務,并逐步規范有關行政許可的各項工作。
三是要擴大建帳范圍。針對目前個體從業人員素質普遍偏低,部分納稅人自己難以建帳的狀況,以建帳工作為突破口,積極發揮稅務的社會中介作用,為個體工商戶建帳。
(四)增加委托代征范圍
征管范圍調整以后,我區城區的部分小市場內的個體工商戶一直未辦理稅務登記手續,以前有國稅委托代征的稅款也早已停征,形成征收死角。由于小市場內個體工商戶攤位多、流動性大,不易管理,應借鑒國稅局管理經驗,與市場管理中心聯系,辦理委托代征手續,防止出現管理不到位的現象。
(五)建立普遍的納稅公告制度
目前,納稅公告形式單調、內容不夠完整,亟待改進和提高。除恢復現有辦稅服務廳公告欄內容外,還應在納稅人集中的主要街道、集貿市場、鄉鎮、辦事處、村委會等地設立固定的納稅公告欄。公告內容不但要有稅負核定情況,還應有評議結果、停(歇)業、欠繳稅款、滯納罰款具體情況,還要有稅收基本法規、服務承諾、舉報電話等。同時,在網站上專門設立個體稅收核定和法律法規公告專欄,讓納稅人和廣大群眾了解和監督辦稅情況,保證納稅人依法行使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六)建立完善協稅護稅協調機制
個體管理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只有建立和完善各部門協調機制,才能形成控管合力。因此,應從制度上將協稅護稅程序化、規范化、制度化,使其及時、長期、穩定地發揮作用。積極與市場管理中心、鎮政府、居委會、街道辦事處聯系,發揮這些組織對個體工商戶的登記、納稅情況進行監管的作用:協助稅務機關進行稅收管理;對違反稅收法律的業戶,協助稅務機關進行查處;對稅收執法中存在的問題和個體工商戶的意見及時反饋;對稅務人員的行政執法加以監督;促進個體經濟健康發展,維護正常的稅收秩序和市場秩序。
(七)發揮稅務作用
稅務作為獨立于稅務機關和納稅人的中介服務機構,在稅收征管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這一中介組織應該成為市場經濟運行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有利于保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而且有利于增強公民的納稅意識,也是規范納稅行為的有效途徑。
1、加強宣傳。采取多種宣傳形式,大力宣傳稅務的內容、作用和意義,提高廣大納稅人對稅務工作的了解和認識。
摘要:本文結合電子商務的特點,分析電子商務對傳統稅收法律制度的影響及各國對電子商務采取的稅收政策,提出關于我國面對電子商務稅收的對策。
電子商務是伴隨著互聯網派生的一種新的商業貿易形式,在知識爆炸式發展的今天迅猛成長。它作為一種新興貿易形式推動著經濟發展,并且在提高貿易效率、增強企業競爭力方面都起到了顯著的作用。但是,電子商務也給各國的稅收理論和實踐提出了新課題。
一、電子商務征稅存在的問題
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在給經濟增長帶來巨大推動的同時,也給各國的稅收帶來了問題。因為無論是現行的國際貿易條約,還是各國法律的現行規定都是為適應傳統的有紙貿易的要求而制定的,當這些現行的條約應用于國際電子貿易時必然會引起法律上的不協調。
第一,確定納稅主體難。電子商務是在網上進行的,個人或企業的身份是可以虛擬的,網站只是中間媒介,買賣雙方完全可以在網上溝通好后再通過網下完成交易,稅務機關難以察覺交易的發生,即使知道有交易行為發生,如果刻意隱瞞,稅務機關要找到買賣雙方也非常困難,大量的稅款在網上交易中流失。
第二,確定稅收征管對象難。電子商務改變了產品的形態,借助網絡將有形商品以數字化的形式進行傳輸與復制,模糊了有形商品、無形資產、特許權使用及服務之間的概念,難以確定一項收入到底是何種所得,失去了區別稅收性質和稅種的依據。傳統的憑證是以紙質銷售憑證為基礎的,而在電子市場這個獨特的環境下所有買賣雙方的合同,以及作為銷售憑證的各種票據都以電子形式存在,這使傳統的追蹤審計失去線索。
第三,實行稅收管轄權難。首先,電子商務弱化地域稅收管轄權。地域稅收管轄權是對來源于一國境內的全部所得,以及在本國領土范圍內的財產行使征收權。地域管轄權以各國地理界線為基準,電子商務則消除了國家間的界限,模糊了地域管轄權的概念。其次,電子商務動搖了居民管轄權。居民管轄權是對一國居民在世界范圍內的全部所得和財產行使征稅權力,而現行稅制一般都以有無住所、是否為常設機構等作為納稅人居民身份的判定標準。然而,電子商務的虛擬化,往往使企業的貿易活動不再需要原有的固定營業場所等有形機構來完成,造成無法判定國際稅收中的這類概念。
二、電子商務稅收的國際形勢
1)以美國為代表的免稅派,認為對電子商務征稅將會嚴重阻礙這種貿易形式的發展,有悖于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美國已對電子交易制定了明確的暫免征稅的稅收政策,這極大地促進了因特網及電子商務的發展,有其非常有效的一面。此外,從美國政府的主張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其極力維護自身利益的一面。因為完全免征電子商務稅的物品,無非是軟件、音像制品及書籍等,而這些產品大都是美國的出口產品。這樣可能導致美國一直居于國際電子商務的主導地位。
2)以歐盟為代表的征稅派,認為稅收應該公平,電子商務不應免除其他交易方式負擔了。的稅收,電子商務必須履行納稅義務。歐盟委員會對電子商務的稅收問題,主要考慮到兩個方面:一是保證稅收不流失;二是要避免不恰當的稅制扭曲電子商務。3)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對電子商務如何征稅沒有做出明確的法律規定。在發展中國家,電子商務剛剛開展尚未起步,對電子商務征稅大多僅處于理論階段。不過發展中國家大多希望對電子商務征收關稅,從而設置保護民族產業和維護國家權益的屏障。
三、中國的應對策略
目前我國對于網上交易行為是用現有稅法來控制和征收,而不是設立新稅,這也是國際通用做法。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國稅法規定,網上銷售新貨的生產經營型企業應繳納17%的增值稅;銷售舊貨按照財稅(2002)29號《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舊貨和舊機動車增值稅政策的通知》,這些交易一律按4%的征收率減半征收增值稅,且不得抵扣進項稅額。
筆者認為,中國在電子稅收方面以后的發展,一方面,給那些應該得到扶持的電子商務以恰當的優惠措施;另一方面,可以對現行稅收征管法進行適當的修改、補充、重新界定和解釋,并增加有關適用于電子商務的條款。在這兩方面應該努力達到符合我國國情的平衡?,F在雖然暫不對電子商務征稅,但是也應該著手制定關于電子商務稅收的政策,以期面對未來我國繁榮的電子商務市場。電子商務雖然與傳統的交易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但它并沒有改變商品交易的本質,它與傳統貿易應該適用相同的稅法,對現行稅法進行完善即可。具體措施:
第一,明確納稅主體。可建立專門的電子稅務登記系統,建立電子商務納稅申報系統,跟銀行的個人帳戶或企業帳戶實行聯網,可助于掌握納稅人是否有資金流動。
第二,明確征稅對象??砂l行數字化發票,加強稅務電子工程建設,建立稅收征管及監控網系統等,另外稅銀聯網有助于了解交易的數額。
一、全面推行重點行業重點稅源分類管理的措施
基于上述經過調研發現的問題,2009年初,我局對于如何有效開展企業稅源征收管理工作進行研究與探討,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并在實際的重點行業稅收征管中予以貫徹執行。
(一)健全企業管理體系,實行重點行業的集中專業化管理
為加強稅源管理部門與各部門之間的管理、規范管理員的行為,我局經過研究,基于我縣企業發展現狀制定了一系列的稅收管理政策:《稅收日常檢查管理辦法》、《稅務執行管理辦法》、《管理員責任追究管理制度》等。通過制定《簡化辦稅、優化稅務的通知》、《改革稅務服務管理模式辦法》等制度,簡化了辦稅的程序,強化分局、業務科、服務廳之間的銜接?;诳h域經濟發展狀況及企業現狀,為利于加強對企業進行長期有效的管理,而對煤炭、房地產、建筑業等進行“一戶制”的單檔建案。依據合理的分析頻率,對重點行業每季度進行一次全面的稅收分析。
(二)理清納稅人的具體情況,核實企業重點行業、重點稅源稅收征管稅基
重點行業、重點稅源稅收征管工作的核心就是對各種稅基的管理。2008年,我局在對稅收征管的現狀進行調研時,就針對企業稅收征管工作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依據納稅人的不同特征,對全縣的435戶納稅人進行劃分,對全縣范圍內的納稅人進行全面的理清:對全縣范圍內的納稅人進行全面的理清:按經營規模的大小將納稅人分為一般企業和重點稅源企業;按照繳納增值稅的情況分為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企業。經過一系列的工作,將全縣的納稅人的具體情況予以理清,進而核實稅收征管的稅基,這樣就為貫徹實施企業稅收征管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有效利用財務管理數據,強化稅源的動態監管
在日常的有關企業稅收征管中,我局就十分注重財務管理數據信息的采集與分析。實行重點行業、重點稅源稅收征管的分類管理后,逐漸形成了“以重點行業重點檢查為基礎,擴大對新辦企業稅收征管納稅人的檢查比例,針對不同行業的特點加強企業稅收征管檢查,對企業稅收的真實性進行分析評估”的動態稅務管理體系。我局為加強重點行業、重點稅源的動態化管理,明確了三條工作紀律:首先保證政令的暢通化。分局要落實分類管理的各項措施,不得相互之間推卸責任。其次加強監督管理的工作。紀檢、監察在進行匯算清繳稅收征管期間對于違規違紀行為,發現與查處并行,不予拖沓;最后要制定工作計劃,按時完成任務。一定的時間內必須要完成各分項管理任務,對于未按時完成的,要查出原因追究責任。
(四)提高征、納雙方的素質,加強稅收管理力度
為加強稅收征管的監管力度,針對一些新辦企業、小規模企業中存在財務核算不規范、財務管理人員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我局從宣傳、培訓入手,逐步提高納稅人依法納稅、稅收管理人員依法管理的自覺性。
1.加強企業稅收征管的分類管理宣傳力度。我局通過定期召開座談會,向重點行業宣傳新的稅收征管法律,提高稅務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做到稅法宣傳定期化、經常化舉行,使納稅人知法、懂法、守法,發揮宣傳對促進稅收的作用,引導納稅人能夠自覺納稅。
2.積極開展征納雙方的培訓力度。一是開展思想整頓。利用座談會向全局的稅收管理人員分析有關稅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統一思想,激發工作的熱情;二是加強業務培訓力度。由于企業重點稅源的稅收征管工作需要一批具有高素質的管理人員參與,因而我局采取集中化學習、不定期的抽取考試等方式,開展稅收管理人員各方面知識與能力的培訓,培養了一批既精通稅源征管政策,又能熟練掌握財務會計管理的人才。
二、實行重點企業稅源征管分類管理的成效
我縣是全省唯一實行分行業管理的:大中型企業為一分局;個體工商業戶和行政事業單位為二分局;房地產與建筑安裝企業為三分局;煤炭與交通運輸為四分局;農村稅收為五分局。通過將重點行業、重點稅源的分類管理落實于實際經濟活動中,有關企業稅收征管的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促進了企業稅收征管科學化與規范化,具體表現為:
(一)轉變了稅務管理人員管理意識
通過對財務管理人員稅收知識及能力的培訓,管理員在實施稅收征管中的主觀隨意降低,開始從經驗性管理向科學化管理轉變、從人管理思維向團隊式管理轉變,更有效地利用集體智慧,依據法律、政策等進行重點行業、重點稅源稅收征管的征納工作。管理意識的轉變有效地提高了稅務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為深化稅源管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管理員意識的轉變促進了企業稅收征管執法水平的提高。
(二)緩解了征、納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
實行企業稅收征管分類管理后,逐漸形成了動態的稅務管理體系。經過第三方信息的采集,逐步加強內外部信息的處理,形成可實時動態管理的信息庫。原本單一的納稅申報信息處理轉向綜合化的信息處理,解決了以往征、納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所引發的稅收管理失效問題,有效地促進企業稅收征管工作的管理。
(三)納稅服務渠道拓寬,企業稅收收入穩步增長
行業分類管理使稅務機關在掌握同行業納稅人的服務需求上更加得心應手,通過統一的納稅評估標準,從個別行業發現同一行業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讓同行業的納稅人進行自查完善,將事后的查處變為事前的稅收服務,尊重與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納稅渠道的拓寬促進了企業稅收征管的精細化發展,2009年,我局分行業對435戶納稅人開展了企業稅收征管的納稅評估,其中存在問題的137戶,評估入庫稅款375萬元;15戶房地產、建筑業實行專項檢查,查補入庫稅款為78萬元。通過實施企業1收入分類管理方式,實現了我縣企業1收入的持續增長,2009年企業重點稅源的稅收征管累計入庫3064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收501萬元,增幅為19.54%。
【關鍵詞】雜多縣;國稅;稅收征管;措施
雜多縣國家稅務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隸屬西部偏遠地區,自然條件惡劣,該地區所轄納稅人只有幾家涉及民生領域的國有企業(水,電等)和金融企業,其余均為個體工商戶,居民以藏族為主,原始的畜牧業和采挖蟲草是當地牧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經濟環境十分脆弱,經濟基礎十分薄弱。2011年紛繁復雜的宏觀經濟勢必會繼續影響2012年,國稅工作,面臨難度大,任務重,隨著2012年地震災后重建工作的大規模展開,又將為雜多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給國稅發展帶來新的契機。為保證縣域經濟穩定,各項事業穩定有序開展,今年雜多國稅工作壓力很大,可謂困難與機遇同在,風險與機會并存,今年必須對原來的征管方式方法進行調整,加強稅收征管,目的在于實現稅收收入應收盡收,使稅款實征數不斷接近法定應征數,盡可能減少稅收收入的“跑冒滴漏”,切實為今后的工作交上滿意的答卷。
一、稅收征管工作的重要作用
稅收征管是指國家稅務征收機關依據稅法、征管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稅款征收過程進行的組織、管理、檢查等一系列工作的總稱。隨著納稅申報和稅款征收方式的多元化,納稅主體的多元化,稅收征管重要性日漸突出。稅稅收是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稅收征管組織收入的重要手段,稅收征管對象是納稅人,稅收征管的目的表現為提高納稅人的遵從度,進而達到組織收入的效果,加強稅收征管,不斷提高征收率,已經成為促進稅收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是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手段。在當前宏觀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財政收入必須堅持開源節流的原則,依法加強征管,就是要以稅收信息化為依托,以稅源監控為核心,管理與服務并重,提高納稅人的遵從度。這樣才能確保財政收入科學穩定增長,有效保證縣域經濟穩定繁榮。
二、稅收征管的目標
1.執法規范。努力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確保各項稅收政策措施落實到位。推行稅收執法責任制為抓手,堅持完善科學執法機制,努力打造規范執法平臺,塑造優質執法隊伍,推進文明執法工作,自覺履行肩負起政治、經濟和社會責任,自覺規范日常稅收執法行為,自覺做到既文明執法又嚴格執法。
2.征收率高。依據稅法和政策,通過各方面管理和服務工作,使稅款實征數不斷接近法定應征數,保持稅收收入與經濟協調增長。
3.成本降低。充分考慮成本效益原則,構建和諧收征納關系既利于稅務部門進行稅收征管,保障國家財政收入,降低稅制執行成本,提高稅收行政效率。降低稅收征納成本,以盡量少的征納成本獲得盡量多的稅收。
4.社會滿意。建立納稅服務體系,制定稅收服務工作制度,建立其稅收服務工作平臺,有效發揮稅收作用,為納稅人提供優質高效的納稅服務,稅務部門形象日益改善。
三、雜多國稅當前征管工作中存在的困難
在過去工作中,雜多縣國家稅務局在稅收征管方面下大力氣,組織收入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連續幾年以10%的速度遞增,但審視宏觀經濟狀況,雜多縣經濟發展形勢,國稅干部隊伍情況,不免有些憂慮,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工作狀況方面。稅收政策變化較快,一線征管資源少,工作壓力較大。雜多縣國家稅局稅收管理員只有3人,但是固定管戶有200多戶,加上災后重建一定程度上繁榮了本地經濟,流動納稅人保守估計有400多戶,稅源監控環節薄弱,其中個體工商戶較多,其點多,面廣,稅源零散分布,流動性強的特點造成了稅收管理戰線長,工作量大,加上雜多縣國家稅務局人力,時間有限,管理力度也有限??陀^上造成了一定的稅款流失,財政損失。
2.納稅申報方面。受利益驅使,納稅人往往不提供真實信息,提供虛假申報,誠信納稅意識淡薄,雜多縣的納稅人多為個體,由于其規模較小,無力建賬,更無力負擔聘請財務人員的薪資,所以對這些納稅人一般采取定期定額稅的“雙定式”管理,其真實性較差,實際操作中能達到納稅人實際銷售額的百分之六十就不錯了,缺乏有效的驗證申報合法性與真實性的稽核體系,對納稅人的虛假申報行為控管及糾正乏力。
3.隊伍建設方面。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高學歷年輕人員較少,干部普遍計算機水平較差,基層服務力量力不從心,有于我縣地處偏僻,條件艱苦,很難留住人才。普遍存在“優勢資源向上走、大量工作在基層,管戶責任找基層、骨干人員干行政”的現象,然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災后重建工作的大規模開展,一大批高學歷、高素質管理人員、財務人員到來,跟加劇了這一矛盾。上述常規化的人員擺布方式,突出了人力資源的矛盾,也加劇了一線征管人員不足,加劇了征管工作的困難。
4.稅源管理方面。管理理念更新較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稅收征管不斷面臨新形勢、呈現新特點,而一些管理理念卻沒能跟上這種趨勢,遲后的理念導致稅收征管難度加大。當前,主要是管理理念欠缺,還停留“同質化管理”的階段,有些稅務干部在征管中習慣于“全面用力”、平等對待,不因納稅人的管理特點和風險等級而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沒有進行科學整合管理力量,沒有把人力、時間資源傾斜于風險評估、風險識別、風險應對。這種非“差異化管理模式”容易造成稅源管理力量特別重點稅源管理力量的欠缺。
四、強化稅收征管的幾點措施
雜多發展的新機遇,征管工作存在的困難,全體干部迎難而上,集思廣益,為順利完成組織收入,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從以下方面完善稅收征管工作:
1.運用科技服務稅收征管。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高科技術進入尋常百姓家的生活,同樣雜多縣國家稅務局也享受科技稅收帶來的便捷,通過實施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從機制上堵塞征管的漏洞,減少稅收流失,按區域,分行業建立電子管戶臺帳,詳細記錄管戶信息,同時分類篩選,建立典型類別臺帳,稅收管理員隨即登記,主管領導隨即抽查,及時準確的掌握信息。加強管戶電子清冊管理,逐戶發放個體工商戶規范辦稅指南,及時催辦督辦,規范發票領購條件,綜合考慮路段,商譽,房屋租金,從業人員,定期核定的發票代開額等因素,科學核定集貿市場定額,規范定額核定程序,明確達不到起征點標準。隨著網絡的普及也同時開通電子郵箱和在線QQ大力宣傳稅收政策,深入與納稅人交流,將大量涉稅信息通過各種方式傳遞給納稅人,是納稅人明白稅務機關是在“為國聚財,為民收稅”,真是納稅不僅是依法治稅的需要,還是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需要,通過真是申報納稅,進而促進本區域業戶形成合法經營,有序競爭,長遠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面。
2.加強稅收征管隊伍建設。加強稅收管理員隊伍建設,稅源管控如何,征管效能如何,關鍵在人。一是開展崗位練兵,業務競賽和標兵選拔賽系列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并輔助獎懲措施,建立起了學習型機關和學習型團隊,使講學習,比技能,爭先進形成風氣,加強隊伍素質,激發干部活力。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用最新的稅收理論政策武裝頭腦,用于日常的稅收管理工作。二是進一步充實基層稅源管理力量,選拔懂一定財會、經濟知識,熟悉稅收業務,責任心強的干部加入稅收管理員隊伍。同時強化稅收管理員的納稅意識,優化服務方式,為納稅人提供方便快捷,及時全面,使用性高的服務。三是加強激勵機制,吸引人才服務基層,專門撥出一部分經費獎勵一線優秀工作人員,逐步探索建立領導干部從基層選拔制度。激發干部活力,努力自學,從而提高稅務人員素質,提高知識水平,不斷降低稅收征收成本,提高稅收征管效率的基礎之上,相應改善稅務機關的工作條件和提高稅務人員工作水平,實現低成本,高效益的稅收征管。
3.運用現念,探索稅源管理新模式。根據納稅人的特點和風險等級,將工作重點、時間精力優先用于較(下轉第172頁)(上接第170頁)高風險納稅人的管理和風險處理上,防止征管力量與稅源規模的失衡,引入風險管理理念,可以適應稅源規模化、擴張化的發展趨勢,通過評估和區劃風險類別,制定有針對性的、差異化的管理策略,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按照“抓大,控中,規范小”的原則,綜合納稅人的規模、行業兼顧特定行業和災后重建等因素,對稅源進行科學分類,將管理重點放在稅收規模較大,水源流失風險較多的環節和領域。按照事權分離的原則,改變過去劃片分戶的管理模式,合理分解稅收管理員的職責,科學配置人力資源,優化內部機構設計,形成因事設崗,分事到人,分工協作,相互制約的管理合力,有效解決以往權利過于集中,執法和廉政風險較大的問題,有效解決了沿用幾十年的的傳統的“管戶制”向“管事制”的轉化模式的轉型。
4.探索納稅評估工作新思路。不斷探索納稅評估工作新思路,制定納稅評估規程,完善作業規范,分行業研究納稅評估模型。結合雜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開展各類日常及重點稅源評估工作,探索路子,積累經驗,綜合分析行業總體稅收狀況和納稅人個體納稅情況,具體分析企業相關稅種納稅情況與其銷售收入、實現增加值、實現利潤等指標的對應關系,摸清規律,發現問題。結合實際制定行業平均利潤率和平均稅負等評估指標,經過不懈努力建立起與本縣經濟關系最為密切的電力,零售業,修理修配和加工行業,以及與災后重建密切相關的沙石行業的科學使用納稅評估模型,編寫了行業相關的納稅評估手冊,建立評估指標,確立預警值,同時排查稅收風險點。系統結合內勤與外勤的工作,同時密切與地震災后援建辦公室的關系,了解災后重建開展情況,有意識,有重點采集數據,進行案頭分析,實地核查等工作,要將案頭資料分析與必要的實地檢查結合起來,深入了解納稅人納稅情況。逐步建立健全了納稅評估長效機制。
5.充分利用現在征管的方針。現在征管方針是:“以申報納稅和優化服務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集中征收,強化征管”。2009年,隨著我國稅收征管形勢的不斷發展和征管改革探索的不深入全國,稅收征管和科技工作會議提出要建立“信息化、專業化、立體化的稅源管理體系”,拉開了稅收管理模式變革的大幕,這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繁榮,越來越多的基層稅務部門參與其中,雜多縣國家稅務局雖地處偏遠也不甘人后,加大計算機應用力度,提高計算機控管水平。不斷充實和完善現行稅收征管軟件在稅源管理過程中存在的薄弱環節,盡快逐步實現與工商、國稅等相關部門的數據共享,積極推行多元化納稅申報,提高征管信息的共享度和數據處理的集中度,逐步建立起稅源信息傳遞順暢、綜合分析準確、監管有力的計算機網絡。同時.在加速國稅、地稅系統信息共享的基礎上,有計劃、有步驟的實現與政府有關部門的信息聯網,重點應放在工商、銀行、財政、金庫、審計、統計等部門聯網,實現信息共享,提高稅款解繳入庫、納稅戶控管等環節的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關鍵詞】房地產業 稅收制度 稅收征管
國內在房地產業的稅收征管上也做了很多相關性的研究,很多研究都是集中于對于房地產稅收管理體系中實體法的分析上去進行的,而很少是與房地產稅收征管方面的研究有關系的。鄧子基(2007)指出,稅收工作的主要內容是稅收征管,要保證稅收職能的發揮要靠稅收征管,良好的稅收征管能有力保障稅制的貫徹實施,稅收工作水平的高低要用稅收征管來衡量。龔愛平、林芳華(2007)以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視角上去分析,認為由于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賬簿設置和憑證不夠規范、虛增成本、亂攤費用、收入核算不準確,從而加大了稅收征管的難度。
一、我國房地產業稅收征管中存在的問題
(一)稅收制度層面的問題
我國房地產業稅收的諸多問題根源于我國稅收制度的不完善,這既包括稅法層面的不完善,也包括稅收部門日常執法的不嚴謹。
我國現行房地產稅收制度“重流通,輕保有”?,F行的房地產稅制設計的主要稅種集中在房地產的流通交易環節,而在房地產保有環節的相關稅種非常少。現行中國房地產稅制基本上是作用在銷售環節上一旦租售,則數稅并舉造成房地產保有和使用環節稅負畸輕而流轉環節稅負畸重。對房產而言保有環節的房產稅對所有非營業用房一律免稅失去了以財產稅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而在房地產流轉環節,企業的實際平均稅負達到40%以上,高于世界多數國家和地區的水平。
以費代稅現象嚴重。房地產開發一個項目的運作需要經過若干個主管部門審批、把關。因此,以房地產為載體的行政收費也隨之出現,各種收費不僅名目繁多,而且極不規范,稅少費多現象比較突出。過多的行政收費項目削弱了稅收的宏觀調控功能降低了稅收的嚴肅性,加重了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負擔,積壓了企業的利潤空間。
(二)稅務管理當局層面的問題
相關政府部門協作力度不夠。房地產業運行過程中需要多個部門的審批和許可,其中包含國土、建設、規劃、房管等多個部門。然而,政府機構中還沒有組建房產稅收的互動平臺,各相關政府部門各自為政,信息交流不暢,導致想要及時獲取房地產業稅源的準確信息非常有難度的。政府必須協調好這些部門的關系,從源頭上加強合作,并且實現資源信息的共享,這樣才能夠使房地產稅收透明化,才能夠提高房地產稅收征管的效率。
房地產業稅收征管配套制度不完善。我國還沒有建立統一完整的房地產登記系統和房地產價值評估體系。我國計算房地產稅收,一般也不是以房地產評估價值作為計稅依據,而是以房地產的賬面價值和原值計稅。在房地產價值變動頻繁、幅度較大的市場經濟中,稅務管理部門亟需建立可靠的房地產價值評估體系。與此同時,在房地產流通階段和保有階段,涉及到的多項權屬交易、變更登記等操作,只有建立在一個完善的房地產登記制度,才能消除房地產不做登記而隨意交易和出租的嚴重現象,杜絕輔稅收流失。 受制于我國還沒有建立一套有效的納稅評估體系,這兩套系統遲遲不能付諸實踐之中,稅收征管效率大打折扣。
二、完善房地產業稅收征管的措施和建議
(一)完善相關稅收政策
我們要針對房地產稅收政策的一些缺陷,加大改進力度,力求每項政策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不留漏洞。
進一步完善我國房地產稅制結構。改變現有“重流轉,輕保有”的狀況,在稅制設計上,要堅定“重保有、輕流轉”的原則;在稅種設置上,堅持“寬稅基、少稅種、低稅率”的基本原則,盡量在房地產稅收方面建立科學合理的制度,好整體提升房地產稅收征收管理的水平和質量。
逐步消除以費代稅現象。要盡快規范房地產開發過程中所涉及的收費項目,降低收費的額度。把這些收費項目歸并到同一個部門管理,納入政府的預算管理。這樣既簡化房地產管理程序又有利于減少房地產審批過程中產生的權力尋租現象,對防止腐敗的產生也有重要意義。
(二)稅務管理當局層面的優化
完善房地產業稅收一體化管理。房地產稅收涉及多個部門的系統工程,牽涉的部門廣、落實的困難多、協調的難度大,僅靠地稅部門的努力是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的。首先,各級地方稅務、財政部門應與房地產管理部門建立緊密的工作聯系,充分利用房地產交易與權屬登記信息,建立、健全房地產稅收稅源登記檔案和稅源數據庫;定期將稅源數據庫的信息與房地產稅收征管信息進行比對,查找漏征稅款,建立催繳制度,及時查補稅款。其次,政府要加強考核檢查,加大對協稅護稅的獎勵力度。同時要完善管理制度,在原來“先稅后證、以證控稅”的基礎上,強化“以票管稅”,憑房地產開發涉稅事項轉辦單、分戶銷售不動產發票、房屋銷售辦證明細表辦理權證手續。
完善房地產稅收征管配套制度。首先,強化房地產產權登記制度。完備的房地產產權登記制度是房地產稅收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發達國家大都具有十分完善的房地產產權登記制度并輔之以高效的信息管理手段這樣就能避免房地產私下交易,打擊房地產市場的違法交易行為。其次,完善房地產價格評估制度,建立房地產評稅機構。一方面,要加強對房地產價格評估理論和方法的研究,逐步形成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房地產估價理論、方法體系,為房地產稅收計征提供科學的依據;另一方面,要在稅務部門內部建立評稅機構和專職評稅人員,加大房地產稅收征管的力度。
參考文獻:
[1]鄧子基.建立和健全我國地方稅系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
[2]楊繼瑞.房產稅征管系統完善與現實把握:源自偷滬試點[J].財政金融,2011,(3).
[3]崔志坤. 中國開征物業稅(房地產稅)的路徑選擇[J].財政研究, 2010,(12).
[4]楊華勇.“一體化”后的房地產稅收現狀[J].宏觀經濟,2009.
(一)非營利組織內涵及其在我國當前的發展狀況
非營利組織最早出現于17世紀,它的出現主要和資本主義的民主、自治、慈善等價值取向及社會精神有關,也反映了當時社會不平等的現實。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范圍內出現的市場化、民主化、民營化和全球化浪潮,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非營利組織都出現了更加蓬勃發展的局面。然而對于非營利組織這一概念的界定,國內外尚無統一明確的規定。不過總的來說,非營利組織是指那些不以營利為目的、主要開展各種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動的非政府的社會組織。它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非營利性、非政府性和志愿性。正因為有著這些屬性,因而也常常被稱為“非政府組織”、“第三部門”、“公益性組織”、“非企業單位”、“獨立部門”、“公民社會”等等。在我國,非營利組織自改革開放以來獲得了迅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性的非營利組織約有1900多個,地方性非營利組織近20萬個。它在我國現實生活中,其組織形式主要有三類: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基金會。這三類實體構成了我國的非營利組織的主體,它們在我國發展迅速并且在經濟、環保、公共衛生、教育、科學技術、文化、扶貧、法律援助、社會福利等廣泛領域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進一步彌補了政府和市場的功能欠缺,成為我國經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我國現行非營利組織相關稅收法律法規。
當前,針對非營利組織的稅收問題,我國并沒有專門為其設立一部稅收法律制度。對非營利組織的稅收規范問題,都由各個稅種的稅法來規定。也就是說,在每一個稅種中,如無對非營利組織進行特殊的規定,非營利組織將和其他納稅主體一樣,無論其性質如何,從不從事經營活動,都要交納稅收。目前,根據非營利組織所從事的活動和我國的稅法規定,非營利組織可能涉及的稅種有:增值稅、營業稅、關稅、城市維護建設稅、企業所得稅、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土地增值稅、契稅、車輛購置稅、印花稅等13個稅種,而其中前五個又是對非營利組織影響最大的稅種。為支持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我國在上述各稅種的稅法規定中,都給予了非營利組織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稅收優惠政策。
總的來說,這些稅收優惠政策以三種方式呈現:1.針對非營利組織自身的稅收優惠政策;2.針對企業對非營利組織捐贈時的稅收優惠政策;3.針對個人對非營利組織捐贈時的稅收優惠政策。如在第二種方式上,土地增值稅的有關規定為:轉讓國有土地使用權、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著物并取得收入,是指以出售或者其他方式有償轉讓房地產的行為。不包括以繼承、贈與方式無償轉讓房地產的行為。也就是說,房產所有人、土地使用權人將房屋產權、土地使用權贈與非營利組織可以享受免稅待遇。再比如在第三種方式上,個人所得稅法的有關規定為:個人向教育、社會公益事業、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地區、貧困地區和青少年活動場所等捐贈的,可以在當年的應納稅所得額中得到扣除。而在減免的程度上,有的稅種規定在一定范圍內可以扣除一定的稅額,有的則予以完全的免除。
二我國非營利組織現行稅收政策存在的問題。由上可以看出,我國現行的稅收制度對于給予非營利組織稅收優惠政策的條款和規定比較多但也比較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非營利組織的需求日益增加,非營利組織在更廣泛領域發揮的作用也日益凸現。為能給予非營利組織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更多的支持,有必要分析挖掘出非營利組織現行稅收政策存在的問題。
(一)沒有形成統一、完善的非營利組織稅收體系。我國目前對于非營利組織的相關稅收政策規定比較多也比較亂,這些規定都散見于各稅種的稅法規定中,沒有形成統一完善的非營利組織的稅收體系。也就是說,我國沒有專門針對非營利組織的特定稅收條款來規范它的運行。這對于快速發展的非營利組織顯然是一大制約。
(二)沒有從稅法的角度來定義非營利組織,沒有把公益組織和其他非營利組織區別開來。對于非營利組織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國內外一直沒有統一的界定。但根據各國對非營利組織的稅收政策和管理來看,大多數國家一般都把非營利組織中的公益性組織單獨劃分出來,給予公益性的非營利組織特殊的稅收待遇。因為公益性組織和其他的非營利組織不同,公益性組織活動的目的具有公益性,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大多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而其他非營利組織的活動雖然也是不以營利為目的但其性質不一定具有公益性,它往往具有互益性。因而區分兩者并給予不同的稅收優惠待遇是必要的。但在我國當前,還尚未從稅法的角度去定義非營利組織,更沒有區分公益性和其他的非營利組織。因而在現實生活中,便出現了許多非營利組織打著“非營利”的旗號,名義上是非營利組織,但其大多數活動卻從事著經營性活動,有的甚至以營利為目的,違背了活動的宗旨目的,這不但使得國家稅收流失而且對于其他組織來說也有失公平。
(三)有些稅收優惠政策的規定,有失稅收的公平性。按照稅收的公平性原則,相同性質的行為應當受到同等的稅收待遇。但在我國,卻存在著違反稅收公平性原則的稅收規定。如同樣對一家非營利組織進行捐款,但實施這樣一項行為的主體分別是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則稅法允許二者從所得額中扣除的比例便不同。外資企業允許從所得額中全部扣除,而內資企業卻有扣除比例的限制。另外,對只有被列舉的非營利組織的捐贈才能獲得一定比例的扣除,這同樣有失公平性,不利于非營利組織的發展。
三、完善非營利組織稅收政策的思考
針對非營利組織還存在上述的一系列問題,筆者認為完善非營利組織稅收政策應從以下幾方面來思考:
(一)應從稅法的角度來界定非營利組織,應規定非營利組織的宗旨必須是不以營利為目的,其主要的活動應是非經營性活動。當然不以營利為目的并不是不允許其從事經營性活動獲取利潤,只是經營性活動不應構成非營利組織的主要活動,其從中獲取的經營性利潤禁止向個人分配而只能用于非營利組織非營利的目的。因而對于非營利組織有必要區分經營性活動和非經營性活動所獲取的收入,對于其從事的經營性活動所獲取的收入如投資所得、貿易活動等應當征收稅收,而對于來源于非經營性活動的收入如捐贈、會員的會費和財政的撥款則應予以減免。
(二)學習其他國家,應把公益性非營利組織和其他非營利組織區分開來,并給予不同的稅收待遇。對于公益性非營利組織所有與公益目的有關的活動所獲取的收入應當免征所有的稅收,而其他一般的非營利組織則僅對其來源于非經營性活動的收入予以免證。這是因為從公益性非營利組織活動中獲益的是公眾,而其他非營利組織的活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社會,但其受益的主要是會員,因而應給予它們不同的稅收待遇。
(三)應統一內外資企業允許捐贈額從所得額中扣除的比例,這樣一方面體現稅收的公平性原則,另一方面也會提高企業捐贈的積極性,從而有利于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壯大。
關鍵詞:財政稅收 政策創新 措施
引言
近年來,科技進步帶來的經濟社會巨變已經輻射到各個角落,產業之間、區域之間、各群體之間的收入和分配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國家不僅要通過財政稅收政策穩保經濟發展的軟著陸和轉型升級,更要解決長期積累下來的社會問題,如區域發展差距擴大、收入差距擴大等。
1、新經濟環境下創新企業財政稅收政策的必要性
在新經濟背景下,我企業的發展速度日漸加快,自身規模不斷擴大。由于起步和發展比較晚,科技創新速度又不快,因此急需進一步優化和創新我國企業政策,特別是財政稅收政策。具體來說,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不斷發展,我國政府也根據各類企業的發展現狀,以社會經濟市場為導向,出臺了一系列財政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比如減免稅收、降低貸款利率,但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使所制定的財政稅收優惠政策存在普遍性的特點,對企業扶持力度不足,影響了企業的發展速度。同時,企業運營資金有限,極易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出現各類風險,并無法有效應對,更別說繳稅。也就是說,在新經濟環境下,我國優化和創新企業的財政稅收政策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優化和調整各類企業的經濟結構,適當減少其在稅收方面的支出。在有效規避稅收風險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減輕稅收方面的負擔,促使一系列經濟活動的有序開展,使其獲得更多的經濟利潤,從而提高經濟效益,走上長遠發展的道路。
2、新形勢下財政稅收政策創新的措施
2.1 優化財政投資政策
就當前來看,增加投資力度,能夠確保城市居民收入的穩定性及長期性。我國地方政府財力有限,要擴大財政投資,可考慮增加相應的燃油稅、遺產稅等,加強稅收的監管與稽查,建立相應的收入申報制度,防止偷稅漏稅現象的發生。同時,還應完善分稅制,尤其是地方縣級以下的分稅制,明確各個地方政府單位的分工及職責。除了加強投資力度外,還應加強對城市企業科技的投資,創新城市企業科技體制,支持龍頭企業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構建科技承包創新的主體,讓產業科研機構走出高校,發展技術,創新財政投資機制。拓寬財政投資融資渠道,增加其資金量,調整政策性金融投資結構。當前,我國的財政投資參股經營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作為創新投資機制的突破口,政府可與企業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引進民營資本、外資及其他資金,最終促進經濟方式的轉變。
2.2 優化稅收結構和水平
稅收結構和水平的問題已經很明顯,而且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制約影響。因此,對于明顯的缺陷,需要及時地進行改進創新。首先,可以調整或合并性質類似或者存在交叉的稅種。例如印花稅與貨物、勞務交易、證照合同相關,可以將其納入行政事業收費;其次,開征必要的新稅種,尤其是在收入分配領域。國家主導的財政政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并沒有完全公平合理的在各個群體中得到分配。大量的壟斷、資本優勢擁有者,獲取了經濟發展最豐厚的果實,而作為基礎的建設者的群眾,不但沒有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卻因為資本和壟斷需要在支出領域為既得利益群體買單。例如遺產稅、財產稅等稅種應當不遺余力地推廣,才能從長遠協調社會問題。
2.3 加強財政稅收轉移支付的配置效率
區域間發展差異、群體間發展差距的協調,最直接快速的方法是通過扶持和補貼的方式。落后地區和落后群體需要發展的資本,而一些需要淘汰的產業和組織也必須堅決地淘汰。將財政扶持從落后的領域中解脫出來,用于落后而又有潛力地區的發展動力培育、用于新興行業的支持,以及公共民生保障體系的建設上。同樣的,財政稅收轉移支付的配置效率提升,不僅需要從上至下堅決貫徹法制規則,也需要各層級組織和從業者具備專業的能力和必要的工具。
2.4 加強服務意識,提高稅收征管水平
目前我國稅務機構對納稅人的服務意識不夠強,稅收征管水平比較低等都妨礙了企業的健康發展,所以必須提高稅務機關的服務意識和征管水平,針對中小微企業而言,辦稅手續要簡化,辦稅流程要清晰,盡可能降低其納稅成本。根據行政許可法等規定進行嚴格地審批管理高新技術企業的審批類減免稅,盡可能使審批手續簡化,使審批時間進一步縮短。同時,與科技、經貿等部門的聯系和溝通也應該增強,進而了解技術開發項目備案確認情況。對那些已經向科技部門備案、然而沒有申報技術開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的企業要促使他們用足用好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從實際出發,以服務納稅人為原則,對那些有技術開發項目,但是還沒有向科技部門備案的,創造條件,也要使相關政策妥善落實。此外,對中小微企業創新的管理也要做好,可以采取以下具體措施:一是實行科技創新項目的立項登記制度,加強對科技項目的跟蹤管理,以確保企業所享受的稅收優惠用在科技創新事業上;二是針對科技創新稅收優惠建立特有的申報機制,避免企業騙取研發支出的稅收優惠;三是制定制度對科技創新成果進行驗收與鑒定,使不符合條件的科技創新成果,不能享受企業稅收優惠,使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更加具有針對性,則更能促進中小微企業技術創新。
2.5 建立績效考評體系
一方面,完善考核方法。當前考核評價方法較單一,應在改進現有考核評價方法的基礎之上,結合外的先M經驗,不斷完善、創新財政部門及政府部門關于資金分配與項目審定的評價。建立相應的約束機制,深入基層,了解真實情況。理性的評價所收集到的多項信息,結合紀檢監察部門的相關意見,及時補充考核評價信息。將集中考核與日常考核有效結合起來,使考核評價工作日常化;通過定期抽查、督導調研、專項調查等多種方法了解財政支持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實施情況,提高考核評價信息的真實性。充分利用統計學、管理學及數學等各項知識,建立數理模型,全方位、全角度考核財政稅收政策,提高考核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另一方面,建立績效評價公示制度。正確運用考核評價結果,除了口頭反饋形式之外,還可采用書面通知的形式,所反饋的內容主要包括民主測評、考核結果等及針對存在問題提出的針對性建議。同時,還應加強反饋后的跟蹤調查,隨時改進考核評價的內容,將整改內容作為下一年考核的重點內容,確保考核評價結果的連貫性,充分發揮其價值。綜合分析考核評價的結果,總結存在的問題,尋找問題的根源;加大獎懲力度,嚴肅處罰違規行為,公示處罰結果。及時糾正輕微違規行為,對嚴重違規行為,應在追回財政資金的同時,對將相關工作人員給予相應處罰。
3、結語
在新經濟環境背景下,我國必須意識到優化和創新財政稅收政策的重要性,要將其放在核心位置。政府部門必須引導企業自覺納稅,健全財政稅收法律法規,構建企業自主創新方面的財政稅收優惠政策。以此,充分發揮多樣化財政稅收政策作用,有效降低企業稅收風險,使其具有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從而走上健康穩定的發展道路,不斷推進我國經濟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