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6:13:14
序論:在您撰寫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具有較高的綜合生產率,包括較高的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農業成為有較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產業,這是衡量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最重要的標志。
農業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產業。農業發展本身是可持續的,而且具有良好的區域生態環境。廣泛采用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等生產技術和生產模式,實現水資源、土地等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達到區域生態的良性循環,農業本身成為一個良好的可循環生態系統。
農業成為高度商業化的產業。農業主要為市場生產,具有很高的商品率,通過市場機制來配置資源。商業化是以市場體系為基礎的,現代農業要求建立非常完善的市場體系,包括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離開了發達的市場體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現代農業。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的國家,農產品商品率一般都在90%以上,有的產業商品率可達到100%。
實施農業生產物質條件的現代化。一是比較完善的生產條件、基礎設施和現代化的物質裝備為基礎,集約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種現代化生產投入要素,包括水、電力、農膜、肥料、農藥、良種、農業機械等物質投入和農業勞動力投入,從而達到提高農業生產率的目的。
實施農業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廣泛采用先進適用的農業科學技術、生物技術和生產模式,改善農產品的品質、降低生產成本,以適應市場對農產品需求優質化、多樣化、標準化的發展趨勢?,F代農業的發展過程,實質上是先進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廣泛應用的過程,是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的過程。
實現管理方式的現代化。廣泛采用先進的經營方式、管理技術和管理手段,從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形成比較完整的緊密聯系、有機銜接的產業鏈條,具有很高的組織化程度。有相對穩定、高效的農產品銷售和加工轉化渠道,有高效率地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的組織體系,有高效率的現代農業管理體系。
實現農民素質的現代化。具有較高素質的農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勞動力,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前提條件,也是現代農業的突出特征。
實現生產的規?;?、專業化、區域化。通過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規?;?、專業化、區域化,降低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提高農業的效率和競爭力。
建立與現代農業相適應的政府宏觀調控機制。建立完善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包括法律體系和政策體系。
總之,現代農業的產生和發展,大幅度地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使農業生產、農村面貌和農戶行為發生了重大變化。
二、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
從“平面化”向“立體化”發展。農業生產中巧用各種作物的“空間差”和“時間差”,進行錯落組合、綜合搭配,形成多層次、多功能、多途徑的高效生產系統,如華北平原“楊上糧下”的種植模式。
從“自然式”向“車間式”發展?,F在多數農業依自然條件,“靠天吃飯”。經常遭受自然災害襲擊,受自然變化干擾。未來農業生產多在“車間”中進行,由現代化設施來武裝,這些設施有玻璃溫室和日光溫室、植物工廠、氣候與灌溉自動測量裝備等。在這些設施中進行無土栽培、M織培養等?,F在已經有相當部分的農作物由田間移到溫室,再由溫室轉移到具有自控功能的環境室,這樣農業就可全年播種、全年收獲。
從“固定化”向“移動化”發展。在發達國家,有一種被稱為移動農業的“手提箱和人行道農業”的農業經營方式,形成農民居住地與耕地相分離的格局。人分別在幾個地方擁有土地,在耕地和收獲季節往往都是一處干完活,提上手提箱再到另一處去干活,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農具使用率,并不耽誤農時?!笆痔嵯浜腿诵械擂r業”基本上以栽培谷物類為主,谷類作物一般不需要經常性的管理,就能長得很好。再加上有便利的交通運輸工具,優良的農業機械促成了移動農業的發展。
從“石油型”向“生態型”發展。根據生態系統內物質循環各能量轉化規律建立起來的一個復合型生產結構。例如:匈牙利最大的“生態農業工廠”是一座玻璃屋頂的龐大建筑物,其地上的作物郁郁蔥蔥,收獲的產品被送進車間加工,其廢渣轉入飼料車間加工后再送到周圍的牛欄、羊舍、豬圈和雞棚,牲畜糞便則進入沼氣池。這家工廠的全部動力,都來自于沼氣和太陽能。它可為城鎮居民提供所需要的糧、禽、蛋、奶及蔬菜。
從“粗放式”向“精細化”發展。精細農業又叫數字農業或信息農業。就是指運用數字地球技術,包括各種分辨率的遙感、遙測技術、全球定位系統、計算機網絡技術、地球信息技術等結合高新技術系統。近年來,精細農業的范圍除了耕種,還包括精細園藝、精細養殖、精細加工、精細經營與管理,甚至涉及農、林、牧、養、加工、銷售等全部領域。
從“農場式”向“公園式”發展。農業將由單一經營第一產業到兼營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農業將變為可供觀光的公園,呈現出一派優美的自然風光,農業種植布局美觀合理并富有藝術觀賞價值,有人漫步其間,品嘗果品的美味,趣在其中,心曠神怡,如旅游農業等。
從“機械化”向“自動化”發展。農業機械給農業注入了極大活力,帶來了巨大效益,大大節約了勞動力,推進了城市化進程,也促進了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和廣泛應用,這些機械將要進一步發展為自動化。發達國家的農戶中廣泛擁有個人電腦,今后將會有更多智能化機器人參與農業管理。
從“陸路式”向“空運式”發展。所謂“空運農業”,就是利用飛機將各種蔬菜、水果、花卉等從原產地源源不斷地空運到大工業城市,滿足市民的需要。例如,日本各地新建新機場,在機場附近建起“空運農業”園地,集中栽培并將產品空運到大城市銷售。目前,日本空運貨物中有30%是蔬菜、水果、花卉等,農產品如小蔥、蘆筍、草莓、鮮蘑菇、番茄等。
何為現代農業?至今學術界沒有統一的定義。現代農業有幾個標準是大家比較認同的: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在80%以上農產品商品率平均95%以上;農業投入占當年農業總產值的比重至少在40%以上;農業勞動力占全國勞動力總數的比重低于20%。另外,也有人認為“每個農業勞動力來自農業的收入至少能養活10人”也應劃入標準之列。
可以說,目前發達國家的農業基本上就是現代農業。幾十年來,西方國家根據不同的國情,逐漸摸索出三種不同的現代農業類型。
――多地少、耕地資源短缺型,典型的國家是荷蘭。由于土地十分珍貴,荷蘭人追求精耕細作,著力發展高附加值的溫室作物和園藝作物。依靠精耕細作,這個60年前還為溫飽問題發愁的小國,已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蔬菜、花卉的出口更是雄踞世界第一。從荷蘭的經驗看,這種現代農業的基本特點是:土地利用高效,生態環境良好,技術支撐有力,流通體系發達,組織體系健全,政策體系完善,主體素質較高,產品優勢突出,經營收入豐厚,農產品高產、高質、高附加值,具有國際競爭力。
―― 人少地多、勞動力短缺型。代表性的國家是美國,以大量使用農業機械來提高農業生產率和農產品總產量為主要特色,美國農業機械化程度世界第一,是全球最典型的現代化大農業。美國平均每個農場耕種的面積近4000英畝(1英畝相當于我國的6畝)。如果離開農業機械,美國農業簡直寸步難行!在美國,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僅占總人口的1.8%,約為350萬人,但這350萬人不僅養活了3億美國人,而且還使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
――土地、勞動力適中型。這種類型的國家一般都有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傳統,因此發展現代農業多以進行農業制度變革為主要特色。比較典型的國家是法國。多年來,為發展現代農業,法國實行了“一加一減”的做法,“一加”指的是為防止土地分散,國家規定農場主的土地只允許讓一個子女繼承;“一減”指的是分流農民,規定年齡在55歲以上的農民,必須退休,由國家一次性發放“寓農終身補貼”,同時還輔以鼓勵農村青年進廠做工的辦法減少農民。除此之外,法國還實行“以工養農’政策。幾十年來,法國持續發放農業貸款和補貼,還由國家出錢培訓農民?,F在,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困擾法國上千年的小農經濟已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是世界領先的現代化農業。目前法國農業產量、產值均居歐洲之首,是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和世界第一大農產品加工品出口國。
突出科技本質
現代農業國值得一提的國家首推以色列,以色列地處中東,既缺水又少土,因此它比任何國家都注意土地和淡水的高效率使用,以色列節水農業世界第一,平均每立方水可產兩三公斤糧食,是我國的兩三倍,水肥利用率達80%―90%?,F在以色列不僅改變了糧食、蔬菜、水果長期依靠進口的狀況,而且還能大量出口。專家說,若按以色列的土地生產率,地球可以多養活100億人, 而以色列現代農業的一大特征是科技含量高的壓力灌溉技術。
以色列建國以來,農產品產量增長了12倍,但每畝土地耗水量仍保持原有水平,這與他們用先進的農業灌溉技術息息相關。
澳大利亞的現代農業科技特征則主要體現在其高質量和先進實用的農業機械。這個畜牧業高度發達的國家也依賴于農業機械的廣泛使用。澳大利亞每個農民平均可管理100頭奶?;?000只綿羊。
“風車之國”荷蘭的現代農業也是十分成功的。特別是該國集成化的工業技術在溫室農業中被廣泛應用。
事實上,荷蘭的農業特別是溫室農業是被當成工業來辦的。溫室產業中廣泛采用現代工業技術,包括機械技術、工程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管理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
成效十分顯著
以色列國土面積為2.1萬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僅為4370平方公里(約44萬公頃,合60萬畝),占總面積的20%,而且可耕地一半以上的土地還需提水澆灌,以色列的農業成為與軍火工業、鉆石加工業并列為國民經濟與對外貿易的三大支柱產業,現在一個農業人口可養活90―100人。
溫室產業是荷蘭最具特色的農業產業,居世界領先地位。目前,荷蘭溫室建筑面積為11億平方米,占全世界玻璃溫室面積的1/4,主要種植鮮花和蔬菜。園藝作物產值2005年為232.3億荷蘭盾。其中,蔬菜為172.72億,花卉為60.91億。此外球根鮮花及耐寒種苗為20.6萬億。
荷蘭還是世界上最大的馬鈴薯出口國,其良種輸出占國際良種市場的60%以上,種用和商品馬鈴薯銷往世界80多個國家。園藝生產在荷蘭占相當份額,主要是蔬菜、水果、花卉、植物、鱗莖和苗木,蔬菜出口居世界第一,鮮花占全球市場的60%,大部分蔬菜鮮花在溫室內生產。
關鍵詞:農藥,減量控害,現代農業,趨勢
農藥減量控害,就是在農業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減少農藥的使用量或者尋找農藥替代品,來達到防控的目的。中央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具體到農業上就是發展生態綠色農業,關鍵環節就是加大農藥殘留治理力度,減少農藥的使用量。本文對近年來農藥的負面效應問題進行了歸納,并就農業減量控害的措施進行了總結,以便為農藥減量控害的推廣應用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
1 農藥負面效應日趨嚴重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高產農業的追求,越來越多的農藥被應用到各種經濟作物上,以便來達到及時防控病蟲害的目的,來獲得經濟作物的高產和豐收。據2015年的一項數據統計,國內已開發登記的農藥品種達到20000多種、300多萬噸,國內農藥使用量達到近100萬噸,折量30萬噸,并已成為國內農業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可以說,國內農作物增收的30%,是由農藥來貢獻的。但是過多的農藥使用,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⑴造成農業面源污染。農藥的降解有一個漫長的過程,農藥在生產、使用過程中,最容易對環境造成污染。如果農藥的使用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則就會通過溶解、揮發、附著、滲透等作用對大氣、土壤、水體、環境生物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從而對生物和人類造成嚴重的危害。長期過量使用農藥,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導致有益生物減少,生態環境失衡等。如農藥進入水體,會對水中的生物,如魚類的生長和繁殖造成負面影響;進入土壤,會造成土壤的農藥含量升高,土壤的有益微生物數量減少等。過量農藥的使用,還會造成一些有害生物產生嚴重的抗藥性,一些病蟲害越來越難以被農藥防治,而人類為了追求好的防治效果,繼續追加農藥的使用量,造成惡性循環,嚴重妨害農業的可持續發展。⑵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過量農藥使用后,會進入植物和動物體內,造成農藥的殘留超標,并通過生物鏈和生物富集作用,進入到高等動物體內,嚴重影響生L、發育和繁殖。過量農藥的使用,還導致越來越多的農產品不被市場認可,市場競爭力下降。⑶危害人類健康。過量農藥的使用,會通過生物富集作用,進入人體體內,對人民的生命健康帶來嚴重危害。
2 現代農業防控的要求
現代農業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所謂綠色,就是在整個農業生產環節,注重保護自然、不使用或者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生產出無污染的安全、優質和營養的農產品或者食品。綠色農業最直接的體現是農產品產品認證上,根據生產的環境條件不同,分為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其中有機食品代表著現代農業最高的追求目標。所謂生態,就是以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高效農業。
3 農藥減量控害的措施
(1)堅持綠色防控,綜合防治。應該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完全依賴化學農藥進行田間經濟作物防治病蟲害和雜草的做法,科學合理的使用農藥,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采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綜合防控措施,降低田間病蟲害和雜草的發生范圍和數量,最大程度的減輕化學農藥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2)控制化學農藥的使用量。長期以來,人類有這樣的觀念,認為化學農藥使用量越多,對病蟲害和雜草的防治效果就越好,就越能取得較高的農作物產量。因此,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必須改變這種錯誤觀念,在能有效控制農作物病蟲草害的前提下,不使用或者少使用毒性大、防效低的農藥,用低毒、低殘留、殺蟲效果好的農藥來代替。
(3)研究使用先進施藥技術。通過改進和完善現在的一些農藥施藥技術和組織方式,推進病蟲草害的科學用藥防控策略。在積極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的同時,在農藥藥劑中添加噴霧助效劑,這樣能夠使農藥使用時產生更好的使用效果。要積極使用新型的農藥噴藥機械,減少農藥浪費量,在有條件的地方,推廣成片作業,使用大型機械進行統一防治,減少農藥使用頻繁、防治效果差的問題。
(4)建立科學的植保技術推廣體系隊伍。要建立健全農作物有害生物預測預報體系,加強病蟲害的預警,為及時、迅速的防治病蟲害提供依據。要加大植保技術隊伍的建設力度,指導農民、種植大戶或者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提高科學合理使用農藥的意識和技術水平。要大宣傳和培訓力度,避免過量使用農藥、用錯藥、錯過最佳防治時期用藥。
4結論
農藥減量控害是一項勢在必行的農業技術,對于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下一步,應該加大農藥減量控害技術的研發力度和技術的推廣力度,真正實現農業的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真正讓過量使用的農藥降下來,保護生態環境,維護人類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1]張國鳴, 張國娟, 石春華. 實施農藥減量控害增效工程全面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J]. 中國植保導刊, 2007, 27(5)
[2]馮紅艷, 張立煙, 李雪麗, 等. 麥田農藥減量控害措施[J]. 現代農村科技, 2010 (19)
[3]張紹明, 田子華, 何東兵, 等. 江蘇省化學農藥減量控害技術的實踐與思考[J]. 中國植保導刊, 2015 (7)
新形勢催生服務新方法
怎樣引導、推動傳統農業發揮更大的潛力,向更高層次發展,以適應加入WTO后國內外市場的需求,成為擺在農村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鹿河農業公司面對新的形勢,從目前農業還是以家庭經營為主的實際出發,探索由單一的產中服務向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民合作組織形態延伸。1997年掛靠運送蔬菜到日本、東南亞銷售的臺資企業――蘇州禎祥食品有限公司,根據規格要求,組織農民試種了近100畝的荷蘭豆、甜玉米,質量符合要求,得到了掛靠企業的認可,參種戶也獲得了高于常規種植二倍的收益。在上(掛靠企業)下(參種農戶)兩頭要求擴種增產的情勢下,鹿河農業公司根據自身的技術力量和實踐經驗,逐步發展參種農戶,擴大種植面積,增加蔬菜品種,有效地引導農民進行組織化種植、規模化經營。
鹿河農業公司以全方位的服務功能和規?;慕洜I能力,取得掛靠企業的信任,贏得參種農戶的支持,成為鹿河地區外銷蔬菜生產的參與者和組織者,它們的服務創新主要反映在“六個統一”上:一是統一供應良種。二是統一發放農藥。三是統一技術指導。四是統一保價收購。五是貨款統一結算。六是統一免費項目。
新模式贏得經營新收益
鹿河農業公司在改革中創新的服務模式,使公司與農戶在合作中實現各自的利益最大化,主要反映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土地利用率得到了提高。參加鹿河農業公司種植蔬菜的農戶,在1998年前,幾乎全部是秋種三麥、油菜,夏種棉花、水稻的常規種植,按播種面積計算,復種指數為1.93。目前,公司指導農民充分發揮土壤、氣候、水利等資源優勢,進行小松菜―甜玉米―大葉菠菜,大葉菠菜―西瓜―西蘭花等一年三熟和荷蘭豆―棉花等一年二熟的種植,復種指數提高到了2.59,土地利用率提高了34%。
二是農民收入得到了增加。以2004年比較正常的農業年景計算,農戶稻麥二熟常規種植,畝均年純收益為850.5元。在農業公司指導下一年三熟種植蔬菜,畝均年純收益為3170元,增收2319.5元,增長272.7%。
三是公司經營得到了盈利。2004年鹿河農業公司除發給工作人員報酬和交納社?;?0余萬元外,還盈利48萬元,為擴大服務積蓄了后勁。
四是綠色產品得到了論證。公司蔬菜基地的產品,堅持按無公害蔬菜標準進行作業、管理,批批產品的農藥殘留量都在規定指標以內,百分之百符合出口要求。目前已有4只品種被省認定為無公害蔬菜?!柏S鹿來”商標也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認準注冊,為進一步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新成就啟示探討新思路
啟示之一:弱勢的改變在于合作。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以來,特別是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形勢下,農民單挑獨干的生產經營,難于應對變化莫測的大市場,許多農民不知所措。調查中不少農民反映:“過去我們也曉得只有調整種植結構,產品適應市場需求,才能賣到好價錢,增加經濟收入,問題是一家一戶搞,啥人有能力把產品運到上海、蘇州、外國去?好東西也只能賣個低價錢,弄得不好血本無歸,哪敢隨便調??!現在有農業公司帶領我們種,良種包供、技術包傳、產品包銷、價格包底、收入包增,你不動員我我也要參加這個蔬菜行列”。一些鎮村干部和參與調查的同志認為:從鹿河農業公司的實踐看,弱勢的改變在于合作。這家公司雖然不是合作社,但它在運作中讓農民規避了市場風險,給農民帶來了規模效應,幫農民改變了思想觀念和生產經營方式,也為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啟示之二:新型合作,農民的必由之路。鹿河農業公司沒有農民合作的章程、組織機構等形式,但它同國外的“農協”,“聯合會”等一樣發揮了合作組織的作用。農民參加公司的蔬菜生產,既不影響家庭生產自,也不變更財產關系,更不搞土地集中和集體勞動,公司只是通過服務為農民解決生產技術、產品銷售等諸多環節的關鍵性問題,從而達到統一生產標準,、保證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增強公司實力的目的。這起到了興一個產業、活一方經濟、富一批農民的作用,解決了諸如社區集體經濟統不起來、政府相關部門包攬不了、農民單家獨戶干不成功的一系列問題,是破解“三農”問題中一個不可或缺的載體。
啟示之三:推動合作,要因地制宜。鹿河農業公司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生產外銷蔬菜并取得成就是有其特定條件的,推行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不能“拔苗助長”,更不能翻牌子弄虛作假。在目前農民興辦合作意向不足、干部領辦合作情趣不高、合作知識和合作企業家短缺的情勢下,應鼓勵外部力量參與、領辦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在名稱上可以是合作社,可以是公司,也可以是協會;在性質上,可以社區集體經濟領辦,可以城鄉“能人”領辦,還可農民投資合辦;在利益上,可以是“緊密型”的按股分紅,可以是“松散型”的保價補貼,還可以是“互助型”的各自核算;在方式上,可以建章立制成立“兩會”,可以口頭協議誠信運作,還可以掛靠參與自主經營。要發揮基層政府及涉農部門的積極性,多主體、多形式領辦或者引導農民進行專業合作,在運作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逐步形成“企業+合作組織+農戶”專業生產的產業化模式。
關鍵詞:現代農業;美國模式;日本模式;持續農業
中圖分類號: F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5-0001-1
一、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基本模式
就目前來看,在世界范圍內,按照現代農業的起步方式的不同可分為三種模式,即美國模式、日本模式和西歐模式。
1.美國模式。美國現代農業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廣泛運用農業機械化,實現農業生產的高裝備、高效率及土地的規模經營。由于人少地多,勞動力短缺,農業機械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農業勞動力的不足,為整個國民經濟系統節約了勞動,因此也有學者把這種模式稱為“勞動節約型”的現代農業。
2.日本模式。日本資源稟賦特征與美國剛好相反,人多地少,勞動力相對不足,因此日本農業最終選擇的是一條通過大量增加使用化肥,采用優良品種以及使用精耕細作方法來增加農業產出的生物技術進步路線,重點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生產率,也稱“土地節約型”的現代農業。
3.西歐模式。西歐的一些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以及意大利,農業資源條件界于美國和日本之間,既缺乏足夠的勞動力,人均耕地又不多,農戶經營規模中等,因此現代農業的起步方式選擇機械技術與生物技術并進的模式,把農業生產技術現代化和農業生產手段現代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實現農業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產業化,既提高了土地生產率,也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二、不同模式背后的共同經驗和規律
縱觀整個歷史過程,雖然發達國家各自的國情不同,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也各具特色,但是其背后卻有著共同的經驗和規律可循。這些共同經驗和規律可歸納為:
1.現代農業發展道路有一定規律,但要因地制宜,不斷實踐、探索和創新,不能照搬外國模式。
2.資源不是制約現代農業的主要因素,在小農經濟的基本框架下也能夠實現現代農業。只要合理地利用資源豐富帶來的優勢,科學地克服資源貧乏帶來的阻礙,走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特色化道路,最終也能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3.現代農業離不開政府的政策保護和調控。農業保護和調控是目前世界各國在現代農業過程中和實現現代農業后普遍采取的一項經濟政策。政府對農業的一般調控目標是穩定和保護農業,主要通過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4.現代農業離不開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勞動者素質。農業科技的推廣與應用,最終的落實主體都是廣大的農民勞動者。農業的現代化,理應包括農民的現代化。
5.現代農業是農業產業化、市場化、信息化和經營管理現代化的結合與均衡發展的結果。利用機械技術、生物技術以及新興的信息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是農業生產力的現代化。要實現現代農業,必須實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的現代化。
6.現代農業必須建立在一定的工業化水平之上。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實現都有一個共同模式為:在農業的支撐下,工業化得以起步和加速發展,而在工業帶動下的第三產業也隨之服務農業,不僅給農業以新的技術裝備、新的制度管理和新的市場運行機制,而且有效吸收機械化過程中產生的勞動力剩余,有力地促進土地的規模經營,實現現代農業。
7.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是現代農業的根基和典型特征。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又一共同規律就是都建立了完善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它承擔了農業的產業化、社會化,同時也是政府貫徹和推行決策的一個渠道。
三、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
現代農業的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隨著經濟、社會、技術、生態等環境參數的變化,農業的現代化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趨勢和前進要求。現代農業還存在著繼續發展的問題。從以上對三種農業基本模式的介紹,及其模式之間的相同經驗出發,結合以上環境參數的發展變化,我們可以將現代農業的基本趨勢歸納為以下幾點:
1.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基本上步入了 “石油農業”和“有機農業”的結合階段,即“持續農業”。持續農業的主要特征是既能生產出足夠的食物和纖維,又不破壞甚至能夠保護和改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從而保護農業長期持續發展。
2.勞動最終將會成為稀缺品,勞動相對于土地的價格會逐漸提高。無論是以機械技術為起步方式的美國,還是以生物化學技術為起步方式的日本,最終都在朝著機械技術和生物技術同時并舉,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并重的趨勢邁進。這是由土地和勞動力的客觀特性決定的。
3.在土地經營方式上,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有分離的趨勢,這是土地規模經營的有利選擇。從各國現代農業的實踐可以看出,要有效地推廣大型機械技術和其他科技成果,必然要求適度地擴大土地經營規模。
4.農業“舊四化”向“新四化”轉變的趨勢。“舊四化”即農業機械化、農業電氣化、農業水利化和農業化學化,而“新四化”則涉及到生技化、信息化、集約化和社會化發展,它涉及到信息計算機技術在農業生產和管理中的應用以及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比如“智慧農業”、“精準農業”、“信息農業”等等。相對于“舊四化”而言,現代農業的內涵和外延也有了很大的擴展。
參考文獻
一、提高認識,加快發展具有現代農業特色農技協
農技協是以技術為紐帶,提高農牧民群眾組織化程度,提前、產中和產后綜合服務,帶領農牧民闖市場,推動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好形式,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最有效載體。目前自治區各類農技協呈現蓬勃發展之勢,涉及種植、養殖、加工和運輸等十幾個行業領域,聯系帶動周邊農戶,但總體來講發展不夠大,科技含量不高,大多不具備現代農業的特色,所以其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因此,要增強發展農技協的緊迫感受,統一思想,提高對農技協在現代農業發展的巨大作用的認識,強化各種措施,扶持和促進農技協加快發展,讓各類農技協組織在全區廣大農村牧區遍地開花,實現建一個協會,興一項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方農民的目標,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自主創新,增強農技協的發展活力
農技協在發展之初是以技術為紐帶把分散的農牧民聯結起來,發展特色產業,培育和形成規模經濟。隨著生產不斷發展,規模不斷擴大,一些常規的技術逐步被群眾掌握或技術已過時,有些產業的發展速度會出現趨緩停滯不前,有些農技協因產品過時或技術含量低而失去市場,出現萎縮不前,甚至無法繼續經營而自生自滅。在這種情況下,農技協只有在自主創新上下功夫,不斷開發新技術、研發新產品、探索新的種養、加工模式,把握新的市場需求,把握現代農業發展趨勢,才能實現創新發展、可持續發展,永葆活力。為此,一是要結合當地農業、農村產業實際,積極開拓新領域,培育新興產業,擴大現代農業的發展空間和渠道;二是要依托相關的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不斷吸收現代農業要素,加強產品的深加工和開發,拉長產業鏈條,實現產品最大增值和產業不斷擴張,增強產業在市場的競爭力;三是要強化品牌意識,實行標準化生產和無公害生產,打造品牌產品,把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在促進農技協向現代農業方面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四是要進一步規范內部運作,實施現代管理和創新,健全服務規范、合理調整利益分配,增強對農牧民的吸引力和帶動力,發揮現代管理效能,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三、貫徹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社法,增強農技協可持續發展能力
農技協的誕生和發展,家庭經濟與市場的銜接問題,解決了政府“統”不了,部門“管”不了,單家獨戶“干”不了的產業發展難題,其本身就是對農村經營體制的豐富、發展、完善和創新。但是由于傳統的觀念和某些部門認識不足,農技協的市場主體地位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確認,阻礙了農技協充分地占有市場,阻礙了農技協與國際規則接軌,也阻礙了農技協的可持續發展?!吨腥A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社法》(2007.7.1)的頻布實施,確立了農技協在市場的主體地位,有力地促進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的依法辦會,依法經營和健康發展,增大了農技協的發展空間,為農技協向現代農業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從許多先進地區、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發展歷程看,“企業+合作社+農戶(場)”、“合作社+企業+農戶(場)”等經營模式,正成為農牧民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因此,農技協向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社轉化過渡,是今后農村各類專業技術協會的發展方向。所以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社法》,積極引導農技協向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社轉化過渡,促進農村合作經濟發展,促進農技協向現代化農業發展。
四、加強服務,積極營造農技協健康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黨委、政府應給予高度的重視和支持,把農技協的建設納入當地農村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財政、農牧業、水利、科技、工商、稅務、民政、金融等涉農部門應提供相關配套優惠政策,將鄉鎮機構改革轉移出的科技培訓、自律協調、市場拓展等職能通過有償委托、項目資助、以獎等方式交由農技協承擔,促進各類農技協快速健康發展。與此同時,主管部門要在農技協向現代農業的發展建設中突出抓好指導、組織、協調、服務四項工作。一是指導。為促進農技協健康發展,科協與相關涉農部門對農技協現狀進行調研分析,結合先進地區發展經驗,及時出臺相關指導意見,對農技協發展運作模式進行深入的課題研究,對農技協的發展提出科學合理的指導意見。二是組織。農技協在黨政各部門中到底由誰主管,沒有明確的規定,到目前為止,插手和過問農技協工作的黨政部門有:科協、科技局、農牧業局、民政局、供銷社、工商局、農業綜合開發辦、農業產業化辦等十幾個單位,當農技協發展順利,略有成績時,大家都說是自己部門抓的好,一旦出現問題,需協調解決困難時,十幾個單位都踢皮球,使農技協成為“沒娘的孩子”,無人管理。應盡快明確各級科協作為農技協的主管部門,負責協調農技協組織建設的相關程序。三是協調。農技協在發展過程中,會碰到多種問題與困難,主管部門應積極參與農技協的重大活動,及時幫助他們協調政策、技術、金融、工商、稅務等方方面面的問題與困難,增強農技協向現代農業發展的信心。四是服務。要加強對農技協理事長和主要業務骨干的培訓,提高他們的科技素質、業務水平、政策水平和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努力建設一支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農技協骨干隊伍。充分利用開展科技下鄉、科技進村入戶、科技培訓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對全體會員進行認真的業務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把為農技協服務體現在全方位、多層次、高質量上,促進農技協向現代農業方向發展。
農業生物技術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增強農作物以及畜禽魚的抗性、品質改良、提高產量和生產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質等。其中以轉基因作物的研究和運用最為重要,發展最快。根據統計資料,到2000年,全世界轉基因作物推廣面積達4420萬公頃,比1996年增長了25倍;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從1996年的6個增加到2000年的13個。這其中美國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最廣,達到了3030萬公頃,占68%;其次為阿根廷,1000萬公頃,占23%;加拿大300萬公頃,占7%;我國為50萬公頃,占1%。
根據有關專家的看法,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最新發展趨勢表現為:
——研究成果商品化產業化進程加速。目前,農業生物技術作為一項高新技術產業在發達國家業已形成,并處于一個高速發展時期。有關專家預測,本世紀生物技術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將達到10%以上,而現代農業生物技術又將占相當的比重。世界銀行下屬機構預測世界范圍內轉基因作物產業的交易額為2000年20億美元,2005年60億美元,2010年200億美元;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機構(ISAAA)的預測則分別為30億美元、80億美元和280億美元。
——研究方式集約化、規模化明顯。在政府以及公共機構對現代農業生物技術進行投資研究的同時,眾多私有企業也開始注意到這一領域將是繼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之后的又一個潛力巨大的經濟增長點,私人公司已逐步成為農業生物技術的研究主體。以美國為例,民營機構1992年對這一領域的投資為5.95億美元,而1999年則達到15億美元。與此同時,世界范圍內出現了生物技術企業領域的兼并和收購狂潮,并購金額從1997年的12.37億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億美元。一些資產過百億美元的巨型跨國公司由此形成,過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隨之向集中化規?;l展。
據業內人士分析,促成公司并購的原因,一方面是為合理利用資源、降低生產成本、優化人員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因為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產業是一個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產業,小公司在資金、技術、以及抗風險能力上均難以獨立對農業生物技術產品進行研發和推廣。只有強強聯手的大型現代農業生物技術企業才能有效占領市場,與其它企業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