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6:13:12
序論:在您撰寫經濟發展的全球觀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中國經濟發展;關系
前言:在全球經濟、政治以及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全球經濟一體化形成,進而逐漸呈現出了貿易全球化、生產全球化以及技術全球化這一現狀。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不斷深入,中國在抓住這一全新發展機遇的同時,如何更好的應對一系列不確定因素給中國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已成為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經濟事業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大挑戰。因此,針對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發展之間所存在的關系展開研究,能夠為明確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進而為實現對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存在風險的有效規避、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一、經濟全球化綜述
所謂的經濟全球化指的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將各國經濟聯系成緊密的整體,進而通過這一經濟整體的形成來促進各國間經濟貿易往來,實現技術與人才的交流,以優勢互補來實現各國的共同發展。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通過國際市場準則的構建來實現對各國經濟行為的規范,進而通過全球資源的優化配置來促進經濟的增長。
二、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發展間的關系分析
(一)經濟全球化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
1.吸引外資來華投資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能夠提供優勢勞動力資源以及項目資源等,同時,在社會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人均消費水平能力不斷提升,因此,在中國加入WTO以后,立足于國際市場這一角度,其對外商具備著很強的吸引力,也正是基于經濟全球化這一背景,外商不斷涌入,在中國投資建廠的同時,將先進的技術等帶入中國,進而為推進我國企業創新與改革的步伐奠定了基礎。
2.拉動對外出口貿易的增長
在全球經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國際市場的形成與發展為各國間實現公平競爭奠定了基礎,同時也促使各國間實現了貿易的往來,為促進各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在此背景下,中國對外出口貿易發展迅速,對外出口貿易額逐漸增長,進而為促進我國進出口企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為解決就業問題、推進城市化進程創造了條件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在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過程中,逐漸以機械生產取代人工勞作,進而在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與農民收入的同時,也出現了農村勞動力大量剩余的問題。而解決就業、穩定社會秩序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前提與保障,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外商投資建廠以及中國中小企業的迅速發展都為解決就業問題、推進城市化進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經濟全球化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挑戰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國際市場的形成與發展無疑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新機遇,但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經濟全球化下也給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進而使得我國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所面臨的風險加劇。具體表現在:
1.發達國家對我國出口貿易頻設障礙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市場的競爭原則實際上依舊是由發達國家所掌權的,因此各項原則都是更加傾向于自身利益的,以貿易壁壘的方式來確保自身經濟利益不受影響。在出口貿易上,如果中國所出口的商品給其國家同類商品造成了一定的競爭威脅,其就會以貿易壁壘這一借口為掩護進行抵制,這就變相的阻礙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隨著近年來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更是使得發達國家以自身占據貿易準則的主動權而頻設障礙。
2.產業轉移的方式給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帶來了阻礙
由于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在技術等上還是存在很大差距,因此,當發達國家將高能耗、高污染產業轉移到我國進行投資建廠時,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來提升自身的綜合效益,中國很大程度上都是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诖耍覈谶M行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所面臨的環境問題等更加嚴峻,從長遠看將阻礙中國經濟的發展。
三、應對經濟全球化給中國經濟發展所帶來挑戰的對策
(一)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積極的參與到國際市場的競爭中
基于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現狀,現有市場經濟體制有待進一步的完善,因此,為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就需要在轉變政府職能的基礎上,適當發揮出政府宏觀調控職能,進而為我國經濟的發展營造出良好的市場環境。在此基礎上,積極的參與到國際市場的競爭中,強化招商引資的質量,并要加大對我國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確保不斷提升我國企業創新能力,以推進我國企業改革進程并提升其綜合競爭實力。
(二)提高對產業轉移的重視程度并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步伐
在產業轉移問題上,為了避免招商引資下給我國環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需要實現對外商投資的有效監管,以提高投資質量,為加快我國經濟轉型奠定基礎;與此同時,要意識到當前競爭格局下人才與技術已成為提高我國綜合競爭實力的關鍵所在,因此,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步伐、實現技術的創新能夠為提高社會總體生產力水平與經濟效益奠定基礎,同時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步伐也能夠為解決當前產業轉移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并為我國更好的適應國際市場競爭形勢、提高我國綜合競爭國力、實現社會主義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總結:綜上所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應該一分為二的看待其給中國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在積極抓住這一發展機遇的同時,要針對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問題給予有效解決。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過程中,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的綜合競爭實力,以在國際市場中立足并實現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在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強化對產業轉移的監管力度,并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步伐,進而為我國企業的發展營造出良好的市場環境,使其能夠更好的參與到國際市場的競爭中,為提高我國綜合競爭實力奠定基礎。(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 康冬梅.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民營科技,2011,01:50.
[2] 崔冀.淺談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1,20:6.
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無異于一把“雙刃劍”。在為發展中國家帶來追趕上發達國家的新機遇,促進其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對發展中國家的主權和經濟安全提出新的挑戰,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甚至是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嚴重沖擊。面對機遇和挑戰,發展中國家根據本國實際制定出相應對策,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 矛盾 經濟全球化 發展中國家 解決方案
正文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經濟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呈現了諸多發展趨勢,包括:經濟全球化、以信息技術為導向的新技術革命、全球經濟的市場化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等。其中,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關系到世界各國政府的決策和普通公民的切身利益,其影響已日益為國際社會所廣泛關注。
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無異于一把“雙刃劍”。在為發展中國家帶來追趕上發達國家的新機遇,促進其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對發展中國家的主權和經濟安全提出新的挑戰,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甚至是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嚴重沖擊。發展中國家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必須審慎對待,不可盲從。各國要從戰略的高度,全面考慮到本國的經濟現狀,綜合平衡各方面的關系,在客觀冷靜分析的基礎上,既看到經濟全球化的大好前景,又充分考慮到可能產生的問題并準備好對策,積極融入全球化進程,勇敢迎接挑戰,作出符合各國國情的戰略選擇,爭取實現本國的經濟起飛。
經濟全球化具有二重性,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進程。一方面,它促進生產社會化進一步發展,帶給當代世界積極變化。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又會產生消極的后果。經濟全球化的各經濟主體之間的矛盾、相互關系也促進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本文通過對經濟全球化的矛盾進行總結歸納,來分析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一、用矛盾的觀點看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更多引進、利用外資的機會。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全球統一市場的形成,資本可以不受國界的限制自由流動,加之資本的趨利性,使得資本主義世界的大批公司走出國界,對外進行直接投資。而由于發展中國家擁有巨大的潛在市場和廉價的生產要素,使其對資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從而為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更多引進和利用外資的機會。
(2)經濟全球化能引入競爭,為本國企業帶來活力。經濟全球化使大批跨國公司涌入發展中國家,由于其資本和技術優勢明顯,必然給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帶來巨大競爭壓力。為了生存,一些企業必然會努力進行技術研發和創新,縮小與國外企業的差距,并在眾多領域與國外企業展開競爭。通過企業的自發行為,可以激活國內經濟,增強發展中國家技術創新的能力。
(3)經濟全球化可以為發展中國家增加就業崗位。由于廉價的生產要素的存在,吸引包括跨國公司在內的眾多國外企業來發展中國家投資建廠,在帶來資本、技術的同時也雇傭了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為其工作,大大減輕了發展中國家的就業壓力。
(4)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被納入世界經濟,面臨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強化經濟競爭力的重任。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發展中國家接受發達國家技術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的同時,還要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更新和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及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實現本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二)、消極影響:
(1)貧富兩極分化日益嚴重。傳統的國與國貧富差距主要基于資本、技術、資源以及勞動生產率的狀況,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則在此基礎上疊加了不平等的國際貿易結構,不完善的國際金融結構,使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而且,國際經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都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為世界經濟運轉所制定的各種原則、制度和秩序都是為他們服務的。
(2)危害經濟和金融安全。金融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中最為突出的一環。國際金融市場全球化盡管有助于在世界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但更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問題。90年代以來墨西哥、亞洲、俄羅斯、巴西的金融危機,使人們對國際資本快速流動和失控的后果有了新的慘痛的認識。全球金融市場在規模和衍生
工具等方面的急劇膨脹,為發展中國家經濟和金融安全敲響了警鐘。對這一危險的防范是發展中國家能否從全球化中真正獲益的根本前提。
(3)經濟難以真正的自主自立??鐕驹谌驍U張深化了國際分工,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垂直分工的本質仍未根本改變。跨國公司利用經濟全球化來實行產業轉移和產品升級,始終保持“領頭雁”地位,而不少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則停留在底層次、單一性和從屬性,有些行業已為跨國公司所控制。這些國家經濟發展和命運很難掌握在自己手里,在一定程度上國家經濟主權出現虛置現象。
二、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策略
(一)、加快國內制度的改革和建設,使之更適應全球市場規則
無論是在經濟全球化中逐利,還是為最終推動整體經濟發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從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制度變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法律體系和宏觀調控體系等。在推進制度改革時,必須注意新建立的制度要承齟聯系內外市場、內外經濟的職能。由于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整體處于劣勢,故完全以市場為導向的制度安排,顯然不適合處于變革和發展過程中的國內經濟。在這個過程中,國家競爭優勢的概念不僅由企業競爭力體現,而且涉及整個國家的方方面面,是需要動員各個領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行為,必須有政府有關部門的組織和配合;政府必須從宏觀上對如何發揮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進行研究,制定政策,并加以規劃和指導。
(二)、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擴大對外貿易
通過參與國際分工,擴大對外貿易,發展中國家不僅可以為經濟發展積累大量資金,提供資本及生產資料,促進經濟結構的演變;還可以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中增強商品經濟觀念,提高競爭意識,吸取國外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迄今為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國際生產關系中仍占主導地位,因此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中處于極不利的位置。發達國家利用其壟斷優勢,提高工業制成品價格,壓低初級產品價格,使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惡化。為改善貿易條件,發展中國家擴大對外貿易時,必須注意改善出口商品結構,減少國際市場上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帶來的損失;同時大力發展進口替代產業,減少進口開支;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減少因主要貿易對象國經濟的波動對本國經濟造成的影響;還應從本國國情出
發,實行靈活的貿易政策i調節進出口貿易,并利用優勢,大力發展對外勞務貿易及國際旅游服務等。總之,面對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家必須充分利用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等比較優勢,努力擴大對外商品貿易,積極發展對外服務貿易,以增強綜合競爭力。
(三)注重科技發展和人力資源培養戰略
科學技術在全球的高速發展和加速傳遞,為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機會。發展中國家可以從發達國家那里吸取技術發展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可以根據客觀需要和現實可能,直接從比較高的起點開始,在技術水平、生產組織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鑒一些現代化國家已有的較為成熟的文明成果,并且注重自主吸收與創新,從而實觀生產力的跨越。
(四)樹立全球化發展戰略,積極培育跨國公司
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載體,也是國際競爭重要的組織形式。一國的國際競爭力,甚至一國的國際政治地位,從長期看,取決于他是否擁有世界級的跨國公司和世界級的產品。所以,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化的迫切任務之一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引導和扶持有競爭力的企業組建大型跨國公司,在國內和國際市場開展競爭。通過培育和壯大本國的跨國公司,以全世界為市場來安排投資、開發、生產、銷售,并給予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以獲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經過跨國公司的國外直接投資行為,把對國內市場的消極保護轉變為對全球市場的積極參與,并據此分享經濟全球化中國際分工專業化、精細化所帶來的利益。
三、總結:
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別無它途的唯一選擇。經濟全球化絕不是發展中國家的陷阱,而是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遠大于挑戰的客觀現實,是發展中國家后來居上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龍永圖.經濟全球化與生產全球化[J].經濟工作者學習資料,1999,(78):2—12.
[2]何建春,胡南.發展中國家與經濟全球化[J]。江西社會科學,2000,(2):11。
論文摘要:20世紀末以來,經濟全球化的速度明顯加快。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是在資本主義主導之下進行的,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世界范圍的進一步延伸,因此,廣大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過程中處于相對不利的地位,面臨較大的困難與挑戰。
2O世紀末以來,經濟全球化的速度明顯加快。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是在資本主義主導之下進行的,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世界范圍的進一步延伸,因此,廣大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過程中處于相對不利的地位,面臨較大的困難與挑戰。
一、 從發展中國家的角度審視經濟全球化
1.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全球化問題的主流看法為,目前世界范圍內展開的經濟全球化實質就是世界范圍內的市場經濟化。他們主張在世界范圍內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充分發揮價格和利潤在市場中的作用,建立一種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式,而經濟全球化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使各種生產要素或資源在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從而實現生產要素或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最優配置。廣大發展中國家則從自己的國際利益出發,對于經濟全球化提出了自己的解釋。他們認為目前正在進行的經濟全球化是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先導和主體的,其實質就是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全球化以及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生產關系與交換關系全球化。這是一場有利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國際經濟秩序全球化,其受益者主要是美國和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2.從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看,發展中國家只是被動地卷入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而不是經濟全球化的發起者和推動者。從目前經濟全球化的狀況看,發展中國家始終處于弱勢狀態,不占主導地位,更不是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并且這種關系在21世紀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不會發生變化。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生產一體化、市場世界化、貿易投資自由化以及資本流動國家化打破了民族國家的固有界限,使世界各國形成了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整體。特別是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促進了信息產業的發展,高科技手段加快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移,使國際經濟全球化或者一體化進程加快。在當今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國家的經濟能夠脫離世界經濟而獨立發展,自行運轉。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是整個世界經濟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且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經濟、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等多方面的錯綜復雜的關系。
3.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對于他們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經濟領域,跨人了政治、道德、文化等領域。從全球化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來看,經濟全球化不僅僅是經濟利益和經濟關系,而且涉及更為復雜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和文化觀念等領域的沖突。
二、經濟全球化對于發展中國家帶來的積極影響
1.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提供了機遇。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外貿結構的優化,從而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推進本國的工業化與現代化;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
2.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外資的進入對于發展中國家加強基礎建設和基礎工業的建設,提高有關部門的效益,促進產品的更新換代,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起著積極的作用。
3.經濟全球化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發揮比較優勢,開展對外貿易。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及貿易壁壘不斷下降,有利于發展中國家開拓國際市場,發展對外貿易。
4.有利于促進發展中國家的體制改革。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與國際市場規則接軌,將會推動發展中國家引進、學習、借鑒外國的管理經驗,結合本國實際進行體制和機制的改革,從而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內部體制改革。
三、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
1.經濟全球化極大地增強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的不穩定性。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圍內的各國經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不少國家的對外貿易依賴度已經超過 30%,個別國家則達到了50%一60%。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經濟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和不可避免的事情。自90年代以來,隨著各國賬戶的逐漸開放,不少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都受到了嚴重的挑戰。1997年泰國的匯率危機很快就傳染到整個東南亞地區以及韓國和 日本,從而形成嚴重的地區金融危機,隨后又波及俄羅斯以及整個拉美地區,形成了事實上的全球性金融震蕩。國際游資的存在肯定是全球經濟不穩定的重要歸根源之一。自60年代起,盡管各國的經濟學家一直在探索對國際游資的監管方法,許多深受游資之苦的國家也曾努力加強資本管制。但總體而言,這些探索和努力的收效并不明顯。一個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在全球經濟、貿易迅速一體化的情況下,資本管制的有效性正在不斷下降,國際游資可以利用各種渠道方便地繞過或躲避資本管制。因此,發展中國家國內經濟穩定與否,就不僅取決于國內因素,而且受到國際因素的巨大影響。
2.經濟全球化使得財富越來越向少數發達國家和利益集團集中,加劇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平衡。這種不平衡主要表現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個全球范圍內的市場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競爭創造了效率,同時使得財富越來越向少數發達國家和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的加大。造成這種差距擴大的具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兩個因素不容忽視。其一,是經濟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雖然幾乎所有參與全球化過程的國家在不同程度上從中受益,但并不意味著利益均沾。因為事實上,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這種相對優勢使它們在價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導權,不可避免地會使它們在與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換時獲得更多的利益。其二,是名義匯率下降導致的國民生產總值名義值的減少。在過去10多年里,由于種種原因,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名義匯率出現了不少程度的下降。在一些發生危機的國家,貨幣的名義貶值自然使國民生產總值的名譽值減少。況且,由名義貶值引起的實際貶值又將導致貿易條件的惡化,進而在國際交換中付出更大的代價。
3.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被削弱。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特別是在財稅和貨幣政策方面)的獨立性,面臨越來越嚴峻的考驗。這種考驗大致有兩種不同的形式?!N是經濟主權的主動讓渡。從關貿總協定(現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歷次減稅和貿易自由化談判,到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為了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援助被迫進行的經濟調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權主動讓渡。總體而言,這種讓渡對于有關國家來說是有利的,因為它們能夠從中得到期望的各種回報。另一種是跨國私人經濟力量對經濟主權的侵蝕。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國公司。由于跨國公司的戰略目標很少會同東道國的經濟發展目標完全一致,因而它們對于東道國的許多政策措施經常會表現出一種本能的抵抗和規避。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在匯率動蕩時期,跨國企業常常是大規模貨幣投機的主要責任者。顯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大量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發展中國家在這方面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4.環境退化與經濟全球化同步。經濟全球化下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也讓人感到不安和對未來信心不足。雖然我們不能把環境惡化的責任簡單地推到全球化頭上,然而,正是在這個全球化時代,“家園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市場化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建立在過度消耗資源基礎上的市場擴張、城市化、財富的不合理分配、富者的過度消費及其消費模式的“傳染”、“普及”效應,是地球環境退化和惡化的主因。經濟全球化意味著世界勞動分工和布局的大轉移,發達國家已專注于高附加值的非污染的知識產業,而發展中國家則成了工業制成品和資源密集實物產品的主要產地,成了全球環境代價的主要承受者。許多發達國家和全球性公司不但沒有為地球環境惡化承擔更多責任,反而自私地推卸責任。這就使得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矛盾變得日益尖銳。
四、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措施
1.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加強聯合自強的趨勢。目前的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占據主導地位,而發展中國家經濟力量薄弱,單個發展中國家根本就不具備同發達國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獲得盡可能多的經濟利益,廣大發展中國家應團結一致,開展“南南合作”,推動“南北對話”。
并且在地域相同或情況相似的國家中,實行地區經濟一體化,彼此開放市場,共同抵御經濟全球化的沖擊并探尋經濟發展的出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中國家的聯合自強也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目前,亞、非、拉廣大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建立了許多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如東南亞的東盟,中東的海灣合作委員會,非洲的“西非經濟和貨幣聯盟”、“東南部非洲共同市場”、“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非加太集團,南美的“共同市場”等,都顯示出了很強的生命力,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當中給了發達國家有力的回擊。為了有效維護自身利益,發展中國家要敢于、善于對現存的不合理國際經濟舊秩序進行有理、有利和有力的斗爭,迫使發達國家在制定全球化規則時更多地考慮發展中國家利益,削減發展中國家債務,對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和技術。
2.維護國家經濟主權,保證經濟安全。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增強綜合國力是發展中國家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務。其中最主要的是堅持擴大開放,努力發展社會生產力。還要在加速本國科技進步的同時,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變不合理的國際產業分工結構。發展中國家應掌握對外開放的主動權,提高對外開放程度,降低對外依賴程度。應加快對外開放步伐,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拓展更加廣闊的經濟活動圈。與此同時,要注意防范經濟的對外依賴性,消除威脅國家經濟安全的隱患。發展中國家還應進一步積極參加國際性經濟組織或參與它們的活動,爭取在國際經濟舞臺上的發言權和世界經濟規則的制定權。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國際關系發展;新趨勢
現階段,各國經濟活動呈現出全新的特點,即逐漸超越國界范圍,即商品、技術和信息等均不再局限于本國范圍內流動,而逐漸擴展至其他國家。該種新趨勢的出現直接影響著各國多方面的變化,國際關系是變化的其中之一。因此,本次將深入探究兩者之間新趨勢的變化。
一、經濟全球化的概述
20世紀末期,T丶萊維首次提出“經濟全球化”一詞,從字面意思理解來看,是指世界各國經濟活動范圍的擴大,即從本國逐漸擴展至全球范圍;從宏觀層面理解而言,具體是指各國生產要素跨越國界的范圍并構建成為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機經濟整體。關于經濟全球化的起源,國內外學術界并未形成一致性地觀點,但多數研究者一致認同起源的時間為20世紀,而具體年代時間并未達成一致,本文認同國外研究者塞拉斯丶比納的觀點,即將世界貨幣體系作為緣起的標志。關于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學術界觀點也不夠明確化,但大致劃分為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該發展趨勢能夠為各國發展帶來持續性地動力;另一種觀點認為該趨勢影響各個國界均衡性地發展,致使貧富差距的拉大。筆者認為各國應客觀性地看待以上兩方面,通過調整本國政策以促進本國經濟發展。
二、經濟與國際關系發展的關系分析
從客觀層面分析而言,國家關系往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經濟、文化、交通等,而發揮主要影響力的是經濟。兩者之間表現為同步性的關系,一方面,財富欲求促使了國家調整經濟政策以及行為,通過向外擴展的形式達到目的,于是使得國際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另一方面,各國國際關系的變化成為了不同國家對外做出經濟活動的催化劑,使得國與國的關系更為密切。從總體而言,雖然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為各個國家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但不可否認的是各國資源的流動使得競爭力不斷增強,只有不斷提升本國的競爭實力,才能夠把握發展機遇,促進本國經濟發展。
三、經濟全球化與國際關系發展的新趨勢
1.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促使國際關系民主化
過去,強權政治時代各國不斷發展過程中,一些國家妄圖借以經濟發展的渠道壟斷國際事務,并在全球范圍內形成政治霸權的趨勢。但伴隨著國與國生產要素的不斷流動,使得各國之間聯系逐漸密切化,而且一國只有做出對外做出民主、自由的外交方針,才能夠吸引更過國家生產要素流入本國,以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如果仍保留過去強權政治的對外政策和意圖,那么該國可能被排擠于全球化的趨勢之外。從以上分析可見,經濟全球化能夠為各國發展提供更多地平臺和機會,同時也拉近了彼此之間的關系,促進國家關系的民主化。
2.經濟全球化促進國際合作與競爭并存
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在于各國生產要素流向國外其他國家內部,不同國家由于生產要素的流入和流出促使其搭建起長期合作的關系,而且為了能夠不斷促進本國經濟發展,多數國家制定出長期合作和溝通的對外方針和政策,而且國際范圍內形成了合作的主旋律。但從另一方面分析而言,由于對外市場的擴展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各個國家均希望通過擴大國外市場推進本國發展,但流入國需求的生產要素是有限的,致使流出國之間形成了無形的競爭;另外,還有一些國際大國基于其較高的政治經濟地位,希望通過該形式以實現政治上的壟斷和控制,于是出現了合作和競爭并存的現狀。
3.國際關系呈現經濟政治雙化傾向
新世紀經濟全球化地發展促進了各國范圍內多方面的共同發展,表現在經濟中政治方面而言,呈現出兩方面的特點,一是經濟關系政治化加強,二是政治功能的經濟化發展。一方面,各國在生產要素不斷流入和流出過程中往往出現一些矛盾或者沖突,緩解這些沖突的根本在于各國政府的介入,即通過國家出臺政策以及制定政治解決方案以解決該問題。于是在該趨勢之下,為各國政治對話提供了機會和平臺,于是出現了經濟關系的政治化;另一方面,國家內部出臺和制定的政治制度和方案等往往需要依托于經濟途徑和手段得以實現,例如為了與其他各國進行政治上的合作,采取經濟上合作的形式,即政治功能經濟化發展。
4.各國外交關系呈現新特點
經濟全球化促使各國外交政策不斷調整,為了適應當前新形勢的發展,外交關系呈現出全新的特點,其一,外交新目標逐漸形成。通過國際經濟合作以促進共同發展是各個國家現階段對外發展的根本,因此,目前各國制定的外交新目標大多為保持國家和平發展以及政治經濟等安全;其二,外交實施范圍逐漸擴大。為了能夠吸引更多地生產資源流入國,國家在制定外交政策時往往從多邊協調和合作方面制定政策;其三,逐步實現外交過程的民主化。各國公開透明化地外交使得一國內外交人員需要與其他國家的相關人員更好地溝通,而且外交過程平等性地接受國民的監督。
5.國家間多極化發展趨勢復雜化
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之間形成了相互依賴和聯系的經濟聯合體,同時也是共同發展的聯合體,新時期世界各國政治經濟關系等呈現出錯綜復雜的特點,且在不斷地變動和重組之中,合作和競爭仍未國家間發展的主題。經濟全球化使得國際各國逐漸構建出“世界網絡”,使得政治與經濟朝著多重化、多極化、分散化地方向發展,一些國家出臺和頒布了新的規定、制度等,國家之間以及本國內安全問題也呈現出新特點,使得國際新秩序逐漸構成,世界格局多極化發展趨勢變得復雜化。
總之,面對當前經濟全球化形成的新趨勢,新型趨勢為國家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同時也為各國發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難題。一國要想在該趨勢下更好地發展,需要客觀看待當前的發展形勢,順應趨勢發展的方向,不斷地審時度勢,同時盡量避免負面化因素的影響,以經濟發展帶動多方面的共同發展。(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
作者簡介:卿中思(1986~)女,本科,學士,研究方向為世界經濟學,成都創源夢工場科技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董巖.經濟全球化與國際關系發展新趨勢[J].北方論叢,2012(3):115-116.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財務管理;創新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F8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3)29-0137-02
經濟全球化作為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內在驅動,早已成為21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因此,面對這種經濟一體化、網絡一體化的全球化經濟發展新視角,我國企業如何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的大潮,不斷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全面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水平,創新企業財務管理理念,早已成為在激烈的國際化競爭中發展并生產的首要前提。
1財務管理的內涵及目標
財務管理是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人們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要求,對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財務活動和財務關系所進行的一項經濟管理活動,它貫穿于企業管理的全過程。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立足點及最終目標在于提高經濟效益。企業的一切經濟活動都是圍繞財務管理展開的,財務管理是企業的血液,滲透到企業管理的各個部門和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企業管理的核心是財務管理,強化企業財務管理有助于及時發現企業存在的財務風險,從而降低企業成本費用,提升企業運營水平和競爭力。財務管理是一項涉及面廣、綜合性和制約性都很強的系統工程,財務管理同時直接制約著其他管理水平,它是企業管理的核心,是深化企業改革,規范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過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2在經濟全球化發展下對我國企業財務管理所帶來的影響
自我國正式加入WTO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早已與世界的經濟發展融為一體,并在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中,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驅動力。因此,可以說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視角下,我國企業面臨著更大的潛在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尤其是財務管理工作,作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管理環節,經濟統一化,也給企業財務管理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第一,財務管理受到金融市場的影響。自我國加入WTO以來,我國早已逐步放松對外資機構進入我國的區域限制。而正是隨著國際貿易交流、投資的越發頻繁,致使我國的金融市場規模正在不斷擴大,其金融工具、品種也在不斷增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國的經濟增長,但是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革新,隨之而來的匯兌風險、利率風險等新的風險也不斷加大。因此,企業財務管理工作所面臨的新發展趨勢,早已成為如何有效規避風險,為企業提供更多的可供選擇的優質投資組合等服務工作。
第二,財務管理受到經濟結構的影響。隨著世界貿易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產業結構也面臨了一次相當大的沖擊與調整,而財務管理工作為了適應我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勢必也要隨之改變。一方面,目前我國企業可以享受多邊、無條件的最優惠國待遇,極大地促進了我國企業增加跨國經營活動,而財務管理工作必然要向跨國管理的發展趨勢挑戰,提出更高的管理要求;另一方面,受到國際貿易交流、合作、投資的影響,在我國原有的一些受到地方保護、國家政策保護的部門及資本、技術密集型部門必然會產生巨大的競爭沖擊,一些具有相對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已形成規模經濟且技術成熟的部門則將從中受益,這必將影響到我國企業資金運動的方向及規模。因此,在后期企業產業內部調整、并購、破產等權益清算上,都將成為財務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
3經濟全球化視角下財務管理的未來發展趨勢
為了更好地適應全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滿足統一化經濟的時代需求,財務管理工作、財務管理理念必將進行全面的更新,以拓展出新的領域、新的發展趨勢,體現出全新的發展特征。以下從三個方向,對財務管理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粗淺的探討。
首先,無形資產管理必將成為財務管理的全新重點。隨著世界經濟交流的日益頻繁,科學技術儼然已經成為企業經驗、生產的核心。尤其是專有技術、專利權、商標、商譽和信息等以知識技術為基礎的無形資產對企業的經濟增長、企業的經濟發展起著決定性的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說無形資產在企業的總資產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它對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的影響不容忽視。所以,在財務管理的未來發展趨勢上,無形資產管理必然成為全新的管理重點。
其次,網絡化、虛擬化管理必將成為財務管理的全新模式?;ヂ摼W的出現,極大地拓寬了世界經濟的發展空間,從本質上改變的傳統的經濟活動方式,使之越發呈現出網絡化、虛擬化的全新網絡特征,構成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基礎設施。因此,企業的經濟競爭,也越來越多的體現在網絡上。而正是競爭、發展形勢的網絡化改變,致使企業的財務管理必然向更加適應經濟網絡化、虛擬化的方向發展。
最后,風險管理必將成為財務管理的核心內容。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金融工具的不斷增多,企業面臨著更多機遇的同時,也勢必面臨著更大的風險。尤其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高新技術為主要內容的風險投資,在企業的投資總額上,比重日趨上升,也使企業的投資風險不斷增加,這些都使風險管理必將成為財務管理的核心內容。
4經濟全球化視角下財務管理所面臨的創新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財務管理工作只有不斷地創新,不斷地發展,才能適應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在激烈的世界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本文從以下從兩個方面,闡述財務管理工作的創新:
第一,樹立全新的財務管理目標。隨著我國企業投資理念的不斷變化,投資者們所注重的不僅僅是企業所獲得的經濟效益,更是企業的未來的發展,即企業所擁有的成長性。因為,企業的成長早已成為決定其核心競爭能力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在企業的發展中,企業財務管理部分,必須根據世界經濟的發展情況、實際的發展需求,樹立全新的財務管理目標,使企業擁有可持續發展的源泉,擁有明確的市場發展導向,找尋明確的發展的方向。
第二,建立完善的企業財務管理理念。企業財務管理理念,是進行財務管理工作的基礎。完善的企業財務理念體系應該包括三個層次,即企業財務的核心理念、基礎理念和業務理念。核心理念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財務理念,具有導向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點?;A理念是指財務管理中一些具有基礎性和綜合性特點的理念。而業務理念則是指在處理各類具體財務管理業務時應樹立的一些觀念,這些理念是針對某類財務管理工作而發揮作用的。這三個層次的財務理論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協調,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綜上所述,本文筆者就經濟全球化視角下財務管理工作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粗淺的探討,使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為了進一步深度改革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積極地推動各項經濟配套條件,建立完善的運營機制十分重要。因此,財務管理工作,作為經濟配套條件中的核心環節,只有明確在經濟全球化視角下財務管理的未來發展趨勢,做好財務管理工作的全面創新,才能更好地促進企業發展。
參考文獻:
[1]謝彥.經濟全球化對財務管理的影響[J].財會研究,2001(9).
[2]陶英倩.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初探[J].機電產品開發與創新,2005(2).
[3]謝明珠.電力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問題初探[J].商業會計,2006(24).
[4]付磊.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及其成熟度衡量[J].財務與會計,2009(22).
關鍵詞:財務管理 經濟全球化 知識經濟 創新
前言:“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中的中心指的就是以經濟發展為中心,隨著全球趨勢的發展,我國經濟也在飛速發展。財務管理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要想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趨勢,就必須要建立更加穩固的財務管理制度,完善財務管理理論。
一、經濟全球化對財務管理理論產生的影響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快,我國的經濟也在飛速發展,加入WTO后的我國經濟融入到世界經濟大潮中。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企業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才能適應競爭激烈的市場。強化企業財務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對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入世對我國財務管理產生了重要影響。
1.金融市場的變化對財務產生的影響
在全球化的經濟視野下,財務管理必須要不斷地創新來適應這一模式,入世后,我國放松了外資金融機構準入的范圍與區域限制,越來越多的外資機構進入到我國的經濟市場,使我國的金融市場發生了巨大變化,市場規模加大,供給資金增加,金融工具創新,為我國企業籌資、投資于規避風險提供了多種可供選擇的組合方式。金融工具品種豐富、金融服務范圍拓展的同時也產生了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等新的風險,加大了金融風險。規避風險成為現代財務管理面對的首要問題。
2.經濟結構的變化對財務管理的影響
入世使我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入世后我國的產品在WTO成員國享受最惠國待遇,增加了我國經濟的跨國經營活動,進而對企業的跨國財務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同時入世也沖擊了傳統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而一些具有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得益,必將影響我國企業資金運動的發展。
3.人才環境的變化對財務管理理論的影響
入世后,企業人力資源競爭也更加激烈,如何為企業挽留更多優秀人才,吸引更多的專業管理人才成為現代企業面臨的重要課題。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快,現代財務管理人員要具有會計、審計、財務管理等多種知識,同時要了解法律知識,盡量掌握外語與計算機的知識,要有全局觀念與組織協調能力,在工作中不斷地創新。從我國的財務管理人員水平來看,仍有較高的提高空間。
二、知識經濟時代的財務管理發展趨勢
1.財務管理的重點轉移
從有形資產的管理將轉換為無形資產的管理,知識成為經濟發展的絕對核心,專利權、商標、信息等無形資產的重要性不斷地提升,無形資產在企業資產中的比重也在加大,這對未來企業的影響不容忽視,所以,無形資產管理將成為企業財務管理的核心。
2.實現網絡化、虛擬化迫在眉睫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實現財務管理的網絡化、虛擬化管理勢在必行,經濟活動的方式也發生了轉變。容量巨大、高速互動、共享知識的信息技術網絡,構成了知識經濟的基礎設施,越來越多的企業競爭出現在網上。同時隨著經濟活動數字化、網絡化的加強,新媒體空間開辟,實現財務管理網絡化、虛擬化是必然的趨勢。
3.強化風險管理
受到信息高速發展,媒體空間加大,產品壽命周期短等因素的影響,企業所面臨的風險也在增多。同時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以高新技術為內容的風險投資在企業投資總額中的比重也在加大,而高新技術產業的風險性也在加大,企業風險增加,這都需要財務管理提高風險控制能力。
三、創新財務管理理論
1.企業財務理念的創新
所謂的財務理念就是財務管理觀念,是財務管理的基礎。企業財務理念體系分為核心理念、基礎理念與業務理念三個層次。核心理念是最為基本、最為重要的理念,具有導向性與高度概括性。基礎理念是財務管理中具有綜合性與基礎性的理念,以資金時間價值、風險理念等為代表。業務理念是指在進行各類財務管理業務處理時,要樹立正確的財務管理理念,發揮預期的功效,它們分別體現在企業籌資、投資、資本運營、收益分配、特殊財務問題處理等業務工作中,如資本結構理念、財務杠桿理念、資產組合理念、分配政策理念、目標成本與目標利潤理念等。這三個層次的財務理論互相影響,互相依存,互相協調,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2.樹立新的財務管理目標
經濟時代到來,投資理念也在在變化,投資者重視的是企業的未來,企業所擁有的財務資源在未來會創造多少資金將成為衡量企業成長的首要標準。財務資源是由傳統意義上的實物資源,也包括人力資源、環境資源與信息資源等。在知識經濟的今天,技術與人才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所以,企業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這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3.拓展財務管理的理論
首先,對金融環境中的財務理論給予足夠重視。財務管理理論的發展與金融市場的發展關系密切,財務理論研究需要置于金融市場中進行分析,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金融市場也在不斷地成熟,所以,財務理論的研究必須在金融環境中進行。
其次,加強對國有企業改革中財務理論研究的重視。當前正處于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階段,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優化資本結構、多元投資組合的確定、分配利潤政策等問題的解決都迫在眉睫?,F代財務理論的發展必須要先解決這些問題,方可更好地促進財務管理理論的完善,促進國有企業改革的進步。
最后,加強對財務管理理論研究的配套建設。國有企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就必須要積極的推進相關配套改革的管理,如建立有效的國有資產監管和營運機制,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問題。在所有的配套改革過程中,必然會出現諸多新的財務管理問題,只有加強對這些問題的管理,國有企業改革的環境才能更好,改革才能更加順利。
四、結束語
從上文的分析中,我們看到,經濟全球化的視野下,財務管理必須要不斷地創新來適應社會的進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為社會的進步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士寶.現代企業制度下財務管理變革趨勢分析[J].時代金融.2009(03)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家;影響;對策
中圖分類號:F114.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0-0001-02
矛盾是事物自身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因此必須堅持兩分法、兩點論。而矛盾雙方之間又呈現出不平衡性,我們在認識事物時應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經濟全球化是一柄利弊同時具有的雙刃劍。在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給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帶來了負面的沖擊和影響。
一、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機遇
(一)經濟全球化加速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從而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增長
經濟全球化加速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形成了統一的全球市場,從而推動跨國公司的全球化經營和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并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使發展中國家經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從一國的角度看,本國企業將突破本國資源和本國市場的限制,在全球范圍內尋求資源的最優配置與有效利用。發達國家可發揮其資金和技術優勢,通過資本和技術的輸出和轉移,不斷向發展中國家開拓市場,以獲取利潤。發展中國家則通過吸收和引進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吸引外資規模的擴大有效地彌補了經濟建設中資金的不足,同時還通過引進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生產設備和管理經驗,促進本國新興工業部門的建立,并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1] 。發展本國家和本民族的經濟,滿足人民的物質利益需求,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這種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經濟要素的有效組合,客觀上促進了全球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
(二)經濟全球化將世界連成一體,促進了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
經濟全球化將世界連成一體,各國相互依賴進一步增強,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各國都把越來越多的產品投入世界市場,同時又把世界市場作為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的途徑。目前,不僅發達國家之間在資金、技術和市場上高度融合,而且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利益錯綜交織,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此外,投資自由化已經成為當前國際投資發展的主流,不僅是發達國家而且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也積極采取投資自由化措施[2]。
(三)經濟全球化加速技術轉讓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
經濟全球化使世界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步伐加大。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這個契機,根據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和出口商品結構,大力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加大對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引進和學習,發展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特別要在某些關鍵環節上占據優勢地位,搶占未來競爭的戰略制高點,加速國內現代化進程。隨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高速發展和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國際分工會進一步加深,產業結構將會更加合理、科學。
二、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消極后果
事物的發展總是一分為二的,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消極后果,具體表現在:
(一)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使貧富差距拉大
根據聯合國的有關統計顯示,最不發達的國家,十年前是36個,五年前是42個,現在增至48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均GDP的差距,從1983年的43倍擴大到現在的60多倍,發達國家人口僅占世界人口的1/6,卻壟斷了全球近80%的收入。這種不平衡一方面表現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貧富差距繼續拉大,另一方面也表現為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貧富兩極分化,尤其是造成那些處于幾乎被遺忘角落的發展中國家更加貧窮落后。目前,全球最不發達國家共有48個,這些國家大都遠離世界或所在地區的經濟中心,它們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程度遠遠低于經濟較為發達的發展中國家 [3]。許多最不發達國家甚至并沒真正感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好處,或者只是在其中取得毫末之利。它反而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
(二)在經濟增長中忽視社會進步,環境惡化與經濟全球化有可能同時發生
經濟全球化使發達國家將越來越多的勞動密集和資源密集型產業以及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發達國家往往出于本國戰略利益的考慮,為了保護本國的生態環境不受污染,而把大量的污染源工業都建立在海外,既消耗了他國的資源,還污染了他國的環境。據有關資料統計,美國將60%以上的污染企業建立在海外。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講,發達國家的產業的轉移可以使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得到較大發展,加快其工業化進程,但發展中國家卻因此而使其良好的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平衡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資源浪費現象相當嚴重,社會負擔成本日益加重。
(三)發展中國家原有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價值觀念都面臨著全球化的沖擊
1.加速了發展中國家的政治民主化進程。全球化既有經濟的內涵,又有政治和文化的內涵,它既是一種經濟現象,也是一種文化、政治現象。政治全球化意味著各國之間在政治價值的政治制度上的認同趨向,這首先表現在對以自由、平等為核心內容的民主價值的趨同和保障自由、平等、人權充分實現的民主制度的普遍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看,政治全球化也就是全球的民主化。發展中國家獨立之后為發展經濟,普遍采取的步驟是對外開放,加強與外部經濟交往,因而自覺不自覺、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全球經濟事務。戰后幾十年來,經濟發展速度普遍高于獨立前和同期發達國家,一些國家躍入新興工業國的行列,工業化和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有所提高。經濟總體發展水平的提高,為政治民主化的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因為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一系列深刻的社會變革,
2.考驗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體制。為數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事實上被動卷入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在經濟全球化中處于“邊緣化”地位,由于某些發展中國家過早地撤除了經濟方面所有的自我保護屏障,他們面臨的更多的是挑戰和風險。就目前而言,在國際生產體系中,發達國家大多位于上端,而發中國家多數位居下端。這樣多數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的經濟互動中越發被動越邊緣化。他們在卷入經濟全球化浪潮之后不得不淪為發達國家的打工者,為發達國家提供一些原料、簡單加工品和提供廉價勞動力,結果,發展中國家每年向發達國家出口天文數字的低端產品以換回一些他們必須的工業品。這樣,兩極分化更為嚴重。
3.撞擊著發展中國家的文化體系。當下西方的商業文明伴隨著發達國家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強勢地位正向全球蔓延。擴張性的商業文明借全球化之力狂烈沖擊著發展中國家的文化體系,如商業文明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主導著全球化的文化氛圍,美國的微軟芯片、好萊塢的大片和麥當勞的薯片已經肆無忌憚地在經濟全球化所到之處游蕩,而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民眾都以能和這些擴張性文化符號接觸為榮,對于自己的古老文明卻毫不在乎地拋棄。
三、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對策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各國來說,既是不可避免的嚴重挑戰,又是可以利用的機遇。因此,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化時代提出的種種困難和挑戰,必須冷靜思考,沉著應付,積極尋找應對策略和措施。
1.對經濟全球化要端正認識, 積極參與,維護國家經濟,保證經濟安全。發展中國家應積極主動面對和參與經濟全球化。在采取主動態度的同時,一定要克服盲目性, 增強風險意識。要從自身的條件出發,自主規劃參與全球化進程的時間表,循序漸進地開放國內市場,并掌握對外開放的主動權,降低對外依賴程度;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與此同時,要注意防范經濟的對外依賴性,消除威脅國家經濟安全的隱患。
2.借經濟全球化契機,大力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目前,國際市場的競爭空前激烈,發展中國家如果能利用自己比較優勢并能提高本國的商品出口競爭力,就能增強貿易創造價值的功能。在國內進行結構調整:一是積極進行農業結構調整。二是加大工業結構調整力度,包括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企業技術改造,優化產品結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注意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尤其是把發達國家技術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三是努力發展第三產業,逐步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同時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全面參與國際貿易。
3.增強發展中國家的綜合國力。全球經濟競爭說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而綜合國力的強弱決定著國家經濟是否穩固和國家經濟安全是否會受到威脅。西方經濟發達大國之所以沒有經濟被侵犯和經濟安全受威脅的憂慮,就是因為它們擁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并具有以此為基礎的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增強綜合國力是發展中國家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務[4] 。
總之,經濟全球化的利弊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兩方面,它意味著機遇與挑戰并存,發展中國家既要積極參與,同時又要慎重,趨利避害。不僅要不斷完善國內的各項政策及制定正確的開放戰略,將全球化帶來的風險降到最低限度,而且要積極創造條件,努力調整和提升產業結構,增強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但如此,發展中國家還要加強團結與合作,增強在與發達國家談判中的地位和實力,積極推動國際經濟秩序的改革與調整,只有建立公正、合理、平等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才能促進全人類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廷根.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機遇:經濟全球化[J].暨南學報,2002,(5).
[2] 陳軍.經濟全球化利弊分析[J].百家論說,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