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28:02
序論:在您撰寫孩子抑郁心理自我調節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認知療法
“空巢父母”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擺正心態,要對親子關系有一個正確認識:無論父母還是子女都應該是獨立的個體,子女離巢是家庭發展的必然趨勢,如果孩子長大了都不愿離家,長期與父母住在一起,這反而是家庭不幸的表現。所以,老年人應該為子女的獨立而欣慰,為他們所取得的成績而自豪。在子女離家前,父母就應該調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生活節奏,而不是一切圍著孩子轉。
二、行為療法
當空巢父母感到孤獨時,可以制定一個結交朋友的計劃。開始時,任務可以簡單一些,比如結識新鄰居,然后逐漸加強交往的難度,像同社區的工作人員成為朋友。在與各種人的交往過程中,要尊重別人的特點與習慣,努力與人和睦相處。如果自命清高,遇到困難不肯求助于人,或者對別人的困難不屑一顧,結果必然加劇自己的孤獨感。
三、婚姻療法
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焙⒆与x巢,老年夫婦應該及時地將情感轉向老伴,相互給予對方更多的關心、體貼和安慰,以此去填補因子女離巢而留下來的“真空”,以使自己的心態保持穩定。如果是喪偶老人,可以在適當的情況下考慮再婚,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寄托,以此來擺脫孤獨。
四、情境療法
擺脫孤獨的最佳方法是創造良好的生活情境。子女離巢并不等于斷絕彼此的關系,子女離家建立新的生活空間后,老人還應該繼續加強與子女的聯系,盡量增強兩代人之間的相互理解,給他們適當的幫助?;蛘?,條件許可時,老人也可以在子女家輪流居住,以免獨守空房。這就是一種生活情境的創造。
五、情趣療法
多培養興趣愛好,把生活內容安排得充實些。父母在孩子離開家后,應主動積極地通過各種方式排遣孤獨,或尋找替代物填補感情的空白?!翱粘哺改浮笨臻e時間相對較多,完全可以用這些時間重新拾起因工作而放棄了的愛好。即便沒有興趣也可以培養,比如看書、習字、畫畫、練琴、打拳、擊劍、種花、唱戲、收藏、烹飪、健身等等,不但可以學習新知識,活躍大腦,還開闊了眼界,使生活充滿生氣,這是戰勝“空巢”孤獨感的極佳途徑。
六、寵物療法
飼養寵物也不失為“空巢家庭”的好選擇。有研究表明,喂養伴侶動物有助于娛樂并放松身心,使感情有所依靠,有助于減輕壓力,加強感情交流,促進身心健康。
七、目標療法
空巢老人應積極投身到社會中去,重新確立追求目標,發揮余熱,老有所為。參加社會活動是充實心理、克服空虛的較好途徑。如參加社區服務和建設,不但有益于社會,也有益于老年人本身,有利于克服或減少那種老朽感、頹廢感和空虛感,減輕心理負擔,享受美好人生。
情緒心理學的研究證明,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以及達到有價值的人生目標,主要不是取決于他的智商。而是他的情商。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不但對與別人建立人際關系有幫助,而且可以促進個體的身心健康。
理論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情緒是個體的一種心理過程,情緒的變化與外界刺激及個體心理認知有關,情緒可以分為積極的情緒與消極的情緒。經過情緒心理學家多年的研究,他們認為情緒是可以認識和管理的,只要我們從積極的方面去調適,就可以提高自己的情緒智力。
――自我監控提高情緒知覺。當一些情緒由外界環境引起或伴隨著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信念而產生,自我監控就能夠加強這些情緒知覺;對每天情緒的變化做記錄,并分析是什么信念和活動導致情緒出現變化。
――自我調節管理悲傷情緒。對于悲傷,要避免悲傷的情境,盡量關注困難情境中,不使你感到悲傷的方面,果斷地挑戰悲傷;對于焦慮,挑戰威脅定向的想法,且通過進入危險的情境鍛煉勇氣,利用應對策略降低焦慮;對于氣憤,回避引起氣憤的情境,盡量關注困難情境中,不那么困擾的方面,果斷的要求激怒你的人減少煽動性,自我克制且鍛煉共情。
――溝通。溝通技巧是與別人產生共鳴的基礎,理解他人說話的內容,為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建立基礎。在聽的時候,只聆聽不判斷,保留自己的觀點和情緒;總結你聽到的別人說話的內容,檢查你的總結是否正確;在說話的時候,決定你的要點,有邏輯地組織它們,清楚地表達出來,確定對方已經理解你了,不帶攻擊,責備或生氣的情緒陳述你的觀點,必要時重復一遍。
――問題解決。我們在生活,工作中,不僅需要用溝通技巧來實現相互的理解和移情,而且更需要用問題解決的技能來發展和實現有效的合作行動。在實際生活情境里,要把一些大的,模糊的問題分解成很多小的,具體的問題,根據可解決的條件定義這些問題;對事不對人,設想有可能解決的辦法;當所有的解決方法都想到以后,檢查每種方法的優點和缺點,選擇最終的解決方法,執行這種方法?;仡櫽媱澩瓿傻男Ч?/p>
――培養自己的情緒感受性。在生活,工作過程中,學習更多產生在特定情境,經驗上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的體驗,以便提高識別和管理自己與別人情緒的能力。
情緒是可以認識和管理的。我們的情緒不管有多少類型,也不管是積極的或消極的,它都要通過面部表情,言語表情和肢體表情表達出來,進而影響我們的心理,生理及生活本身。提高情緒識別和管理技能,目的在于培養我們的情緒知覺,讓情緒成為我們自我實現和身心健康的積極力量。
摘自《搜狐社區》
心靈也要防“未病”
焦慮、抑郁、失眠、人際關系緊張……現實生活中的重重壓力,讓一些人患上了這樣的“情緒感冒”。而今,對心理問題的治療和咨詢已被百姓所熟知,但在和諧心理學創始人張曉平博士看來,“上醫醫未病”,心靈感冒同樣是“防”大于“治”。
善于把心理維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就像一個人有強健的體質一樣,對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有更強的免疫力。這種心理保健工作比出問題后再治療意義更大。
那么,如何預防心靈感冒呢?張曉平從愛情、親子、個人發展三方面進行了指導。
愛是最好的調節方式。愛越多,恨就越少,人的身心就越不容易失衡。張曉平認為,愛情是一種快樂魔法。“可惜的是,絕大多數人都不會談戀愛?!逼鋵?,像撫摸手部、一塊泡腳等這樣的溫馨小細節,都能促進美妙的戀情。
以同齡人的心態跟子女交流。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后,一般有一個問題家庭。張曉平認為,“親子矛盾的主導方是父母。父母以‘高高在上’的俯視的角度去對待孩子,讓子女感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理解,便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出現撒謊、逃學、自閉等行為問題。”要想獲得和諧的親子關系,張曉平建議家長用孩子的邏輯來思考問題,像對待成年人一樣對待孩子;學會謙和,和孩子共同學習、分享讀書心得;和孩子說話時要盡量手拉著手;有時間就應一塊唱唱歌,爬爬山等。
那么,面對空巢產生孤獨感的老年朋友,怎樣進行心理自救呢?心理學家提出幾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供參考:
一、認知療法?!翱粘哺改浮弊钪匾氖亲约阂{整心態,要對親子關系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無論父母還是子女都是獨立的個體,兒女終究要到外面去闖世界,去尋求屬于他們的一片天地。子女長大成人,從父母身邊離開,成家立業,哺育自己的后代,是子女成熟的標志。所以,老年人應該為子女的獨立而欣慰,為子女所取得的成績而自豪。在子女離家前,父母就應該調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生活節奏,而不是一切圍著孩子轉。
二、婚姻療法。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焙⒆与x家,老年夫婦應該及時地將情感轉向老伴,相互給予對方更多的關心、體貼和安慰,以此去填補因子女離巢而留下來的“真空”,使自己的心態保持穩定。如果是喪偶老人,可以在適當的情況下考慮再婚,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寄托,擺脫孤獨感。
三、情境療法。擺脫孤獨的最佳方法是創造良好的生活情境。子女離家并不等于斷絕彼此的關系,子女離家建立新的生活空間后,老人還應該繼續加強與子女的聯系,盡量增強兩代人之間的相互理解,給予他們適當的幫助。條件許可時,老人也可以在子女家輪流居住。這就是一種生活情境的創造。
四、情趣療法。多培養興趣愛好,把生活安排得充實些。父母在孩子離家后,應主動積極地通過各種方式排遣孤獨,或尋找替代物填補感情的空白?!翱粘哺改浮笨臻e時間相對較多,完全可以用這些時間重新拾起因工作而放棄了的愛好。即使沒有興趣也可以培養,比如看書、習字、畫畫、彈琴、打拳、擊劍、養花、唱戲、收藏、烹飪、健身等。在此過程中廣交朋友,不但可以學習新知識,活躍大腦,還可開闊眼界,使生活充滿生氣,這是戰勝“空巢”孤獨感的極佳途徑。即使從事這些活動時可能只有一個人,但是一旦全身心地投入,孤獨感也就悄然消失了。
五、寵物療法。飼養寵物來做伴。飼養寵物也不失為“空巢家庭”的好選擇。有研究表明,飼養伴侶動物有助于娛樂并放松身心,使感情有所依靠,有助于減輕壓力,加強感情交流,促進身心健康。
面對空巢孤獨的老年朋友。心理學家提出了幾種行之有效的心理自救方法,可供參考。
(1)認知療法?!翱粘怖先恕弊钪匾氖亲约阂獢[正心態,對親子關系要有一個正確認識:無論父母還是子女都應該是獨立的個體,兒女終究要到外面去闖世界,去尋求屬于他們的一片天地。子女離家是家庭發展的必然趨勢,子女長大成人,從父母身邊離開,成家立業,哺育自己的后代,應該是子女成熟的標志。如果孩子長大了都不愿離家,長期與父母住在一起,這反而是家庭不幸的表現。在子女離家前,父母就應該調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生活節奏,而不是一切圍著孩子轉。
(2)行為療法。當自己感到孤獨時,可以制訂一個計劃,向自己布置不同難度的交往任務。開始時,交往任務可以簡單一些,然后逐漸加強交往的難度。在與各種人的交往過程中,要尊重別人的特點與習慣,努力與人和睦相處。如果自命清高,遇到困難不肯求助于人,或者對別人的困難不屑一顧。結果必然加劇自己的孤獨感。
(3)婚姻療法。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焙⒆与x家,老年夫婦應該及時地將情感轉向老伴,相互給予對方更多的關心、體貼和安慰,以此去填補因子女離家而留下來的“真空”,以使自己的心態保持穩定。如果是喪偶的老年人??梢栽谶m當的情況下考慮再婚,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寄托,以此來擺脫孤獨。
(4)情境療法。擺脫孤獨的最佳方法是創造良好的生活情境。子女離家并不等于斷絕彼此的關系,子女離家建立新的生活空間后,老年人還應該繼續加強與子女的聯系,盡量增強兩代人之間的相互理解,給他們適當的幫助?;蛘?,條件許可時,老年人也可以在子女家輪流居住,以免獨守空房。
(5)情趣療法。多培養興趣愛好。把生活內容安排得充實些。父母在孩子離開家后,應主動積極地通過各種方式排遣孤獨,或尋找替代物填補感情的空白?!翱粘怖先恕笨臻e時間相對較多。完全可以用這些時間重新拾起因工作而放棄了的愛好。即便沒有興趣也可以培養,比如看書、習字、畫畫、練琴、打拳、擊劍、種花、唱戲、收藏、烹飪、健身等,在此過程中廣交朋友,不但可以學習新知識,活躍大腦,還開闊了眼界,使生活充滿生氣。
(6)寵物療法。有研究表明,喂養寵物有助于娛樂并放松身心,使感情有所依靠,有助于減輕壓力,加強感情交流,促進身心健康。
一、建立關系,真誠相待
兒童的情感心理問題,在很多情況下是由不良環境所引起的。如家庭不和睦、父母離異、雙親死亡等,這都會使他們常表現出精神抑郁、表情淡漠、不愿接近別人等。從而逐漸形成對集體活動不感興趣,我行我素的畸形性格特點。究其原因,就是從小失去了家庭的溫暖,缺乏“愛”的撫育。對此,要彌補他們的心理缺陷,教師應充當其母親、父親的角色,從保護、、友善、關心、熱情的立場出發,通過心靈安撫,心理引導等手段,用純潔的心靈、模范的行為、親切的態度去他們,把愛的情感“投射”到學生的心扉,使雙方心靈引起“共鳴”和“共振”。在這種環境下的教育,學生的可接受性最強,教育效果也最佳。例如,去年,有一個從二年級留級插入我班的孩子,我第一眼見到他時,穿著一件很花很艷的衣服,從服裝上看是個女孩子,但從容貌上看又是個男孩子。他的衣服上面的油漬斑斑,再看他的臉,鼻涕、眼屎讓人無法接受,第一天上課時我行我素,課堂上大喊大叫,隨意走動,有時自言自語,有時發脾氣摔東西,動不動就跟同學吵架。面對這樣一個有問題的孩子,想方設法,尋找機會與他談心。一方面,我多次與家長聯系,要求他們配合教育;另一方面,我從生活上、學習上關心他,每天提醒他換衣服,擦鼻涕,還讓班干部幫助他,使他感到同學和老師對他的愛。當他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時,我一遍又一遍地提醒他,當他有哪怕只有細微的進步時,我會夸張地表揚他,一個月下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由此可見,與有心理障礙的兒童建立良好的關系,對他們能掏出自己的愛心,真誠相待,既能化解他們的心理障礙,又能使他們看到進步的希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創造機會,促進參與
有心理障礙的兒童,一般是沉默寡言、孤獨自卑的,往往很少表現自己。其實他們和正常的兒童一樣,有長處也有短處,有成績也有過錯,只不過沒有機會讓他們認識自我,體會自我的價值罷了。因此,我們應根據兒童的不同心理障礙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如對于膽怯的學生,應多提問,有意地多讓他們在課堂回答問題。答錯了,不批評,不責備,而是耐心地引導啟發,更多地給他說話的機會;答對了,立即表揚,多方肯定,使他增強自信心,從而體驗到自我價值,感覺到“我能行”。對于有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的學生,應加強感情溝通,增強互相信任感。當他們犯錯時,要看時機,不要立即指責批評,應耐心地進行教育,與他們交朋友,分擔他們的煩惱,同時,還要恰如其分地指出其犯錯的原因、實質、危害,并要求他敢于承認錯誤,自覺進行自我教育,主動尋找自己的病因。對于品學較差而形成自卑的學生,應有意識的尋找其閃光點。這就要求老師注意觀察,留心他們平時的細微表現,一發現學生有閃光之處,就及時表揚或獎勵;對于進步較快的學生,還要多樹立典型、榜樣,使他們消除自卑的心理,以飽滿的情緒對待生活和學習。
三、了解個性,有的放矢
單親家庭子女心理出現偏差的表現為:1、抑郁孤獨,少言寡語。由于父母之間婚姻的破裂,孩子由其中一方撫養,孩子感覺父母已經不愛自己,尤其是父母一方重組家庭后,表現出來的孤獨感,很難融合。在學校甚至表現出:對同學冷談,不主動與老師同學溝通的抑郁心理現象。2、放任自我,叛逆粗暴:離異家庭的孩子在學習上心理上存在很嚴重的問題,表現為:行為懶惰、放任自我、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家長斥喝其問題時還會出現叛逆粗暴的現象。3、怯懦自卑、狹隘自私。由于家庭的不健全,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缺陷,常常感覺自己不如別人,感到別人看不起自己,認為自己是多余的一個人,甚至有覺得命運對自己的不公平,致使他們不信任別人,不信任自己,生活中充滿悲傷和自卑的色彩。
第一,家庭原因。父母的爭吵、打罵,在子女的供養、教育等問題上意見不一致,互相推委、扯皮造成養而不教、放任不管,或把孩子當成“出氣筒”,稍不如意就謾罵斥責,甚至拳腳相加。孩子失去家庭的溫暖,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愛。這樣的家庭不但對孩子的教育無力,而且孩子精神上承受沉重的打擊因而變得孤僻、性格憂郁、意志薄弱,破罐破摔、自由散漫、無進取心。
第二,社會原因。社會上極少數壞人的教唆、一些不健康文藝作品、封建愚昧落后的社會現象,對于單親家庭子女心比一般家庭的子女更有吸引力,在他們孤獨的心靈深處看來,社會上處處都有他們的“老師”:電視機、錄像機、游戲機等“老師”,比講臺前的老師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有更大的影響和作用。只要社會上還存在一些消極的東西,而學校、家庭又缺乏及時地教育,學生就容易被這些消極的東西所影響和感染,從而對學習失去興趣,抵觸學校的正確教育,在學習上、品行上越來越差,這是造成單親家庭子女心單親家庭子女心的社會原因。
第三,學校原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對教師工作的評價出現偏差,考試成績的好壞直接與教師的名利掛鉤,給教師造成了很大的壓力。而教師又將這種壓力遷移到學生身上,對部分單親家庭子女不能一分為二,看不到他們身上的積極因素,對他們不能一視同仁。講課不照顧水平,使他們失去信心,又得不到及時的關懷和幫助,反而使學生的缺點錯誤更加發展,最終成為“雙差生”。有的教師動輒埋怨家長,使家長不愿接近老師,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脫節,各行其是,互相之間不配合,削弱了教育的力量。這是造成單親家庭子女心理異常的學校原因。
第四,自身原因。以上三方面是造成單親家庭子女心理異常而成為差生的外部原因。其主要原因還在于學生自身。社會、家庭和學校是學生形成道德品質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但它們必須通過學生心理的內部矛盾起作用。造成單親家庭子女心理異常原因,還在于單親家庭子女心理由于受家庭影響,一般意志薄弱,缺乏毅力,害怕困難,不能用正確的觀念戰勝不合理的需求。在這些學生中,有許多人實際上仍知道怎樣做是正確的,怎樣做是錯誤的,但由于意志力薄弱,正確的觀念不能占上風,所以往往會產生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這些不良習慣又往往會使學生在采取不良行動時產生方便、自然,甚至舒適的情緒體驗,因而又成為實現類似不良行為的內部動力。如抄作業、曠課、不做作業、打電子游戲、偷東西等。這些習慣一但多次重復鞏固以后,要想一時來轉變,困難是比較大的。
第一,調正自我情緒和心態。單親家長因為夫妻恩怨總是把自己的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所以我們要做到的就是:調整自我情緒和心態,不要將夫妻之間的恩怨轉移到孩子身上。一般情況獨自帶孩子的一方總是千方百計阻擾對方接近孩子,甚至詆毀對方,損害對方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有的孩子做錯事情,單親家長就會把怨恨的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這些都是對孩子身心的傷害。也有個別單親家長因為家庭離異的關系對于孩子負有內疚感,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愿望,甚至有“贖罪”的心理。這樣無條件的遷就會培養出一個自私自利、不會體諒別人的孩子,甚至會導致他們走向另一個極端。
第二,在解決家庭內部的問題的同時,單親家庭的家長還要幫助孩子處理好孩子與學校、同學之間的關系。單親孩子比較不合群,所以家長可以求助孩子的班主任,請班主任對其進行心理輔導,或者鼓勵孩子多與同學和老師進行溝通,多鼓勵孩子參與學校活動。
第三,單親家長在關心孩子的同時也不能夠過于溺愛。要讓孩子學會獨立,學會承擔家庭責任,給機會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要用一個堅強的外表引導孩子接受父母離異的現實。
父母離異是大家的選擇。已為現實的情況下,更是希望各位家長能夠多為孩子著想,不要把負面的情緒帶給孩子。讓孩子知道父母即使分開但還是很愛他的。
自尊心是一個人要求別人尊重自己的一種表現。在學校,大部分單親家庭的孩子都比較偏激,然而學校的關注度又不夠高。所以學校教師在培養單親家庭子女的自尊心時,為他們營造一個溫馨的班集體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第一,要引導健全家庭的學生嘲笑、挖苦單親家庭的同學是不對的。讓健全家庭的學生更多去關心關愛身邊單親家庭的同學,讓班集體這個大家庭潛移默化的功能變大。那么單親家庭子女感覺收到尊重后,學習能力也會相應變強,成績也會提高!第二,針對單親家庭的孩子制定階段性的目標,或者安排一些任務,鼓勵單親家庭的孩子獨自完成,讓他們有目標激勵,有榮譽感,看到自我存在的價值,逐漸建立自己的夢想和理想。第三,針對單親家庭的孩子要多家訪、多聯系。采取的方式、方法很重要。時機要選準,如可利用“家長開放日”、“
勞動技能大賽”、“六·一兒童節”等活動邀請家長到校參與活動。不但讓單親家長與孩子共同比賽,增進家庭的團結協作氛圍,還可共同了解孩子在學校、在校外的一些活動現象,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談話一定要慎重,對孩子的評價要讓家長充滿信心、看到希望。爭取家長最大限度的配合,正確引導家長,不要把自己負面的情緒帶給孩子,啟發家長為子女作表率。對那些對子女不負責任,學習生活上不管理的家長,要通過學校發動居委會、行政機關給予幫助教育,讓他們承擔起子女撫養和教育的義務。認知自我就是不但在思想上可以正確的評估自己,同時可以準確的感受到自己。1、從他人看自我。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鏡子,個體正是從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態度評價中,從認識他人與他人比較來反觀自己、了解認識自己的。在個體成長過程中,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最初在很大程度上受他人評價的影響,父母老師同伴等對個體的看法態度評價都會對個體的自我認知產生深刻的影響。2、從自我看我。即通過分析自己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考察活動的成效來認識、評價自我。通過引導單親家庭孩子客觀地剖析自己的內心活動和言行,有助于修正完善自我認知。我們可以心平氣和地與孩子談心,讓孩子吐露真心,積極鼓勵青少年用寫日記的方式經常反省自己,不斷剖析和矯正自己的心理。
社會環境中任何一個人都會從不同方面影響單親家庭孩子。所以我們要從自身做起,讓他們在我們身上能夠看到自我的不足,自我的缺陷。也要通過一些心理活動啟發孩子能夠看清真正的自我,讓他們知道自身錯誤的存在,從而改變自我,糾正錯誤的心理。
自卑是單親家庭孩子自我意識在自我體驗方面的偏差,所以矯正單親家庭孩子自我體驗的偏差,就要激發其適度的自尊心和自信性。第一,老師要正確評價學生,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從心理學角度看,教師是學生生活中具有特殊意義的人,老師對學生的態度,對學生各項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在一定的場合下。老師的一句話、一個鼓勵的眼神,有時候甚至可以改變一個學生的一生。第二,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學習和生活當中成功的體驗有助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求知欲和信心,如果屢次失敗就會挫落他們的自信心。所以為單親家庭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和條件非常重要!第三,營造和諧的環境氛圍。要善于營造一種氛圍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能相互理解與信任彼此尊重與關心,這種和諧的環境氛圍無疑有利于單親家庭孩子自尊心的培養與激發。
1.1社會環境因素
隨著社會發展,在人才培養、就業制度等方面,都給高校的大學生帶來巨大的競爭壓力。由于大學生在思想方面還不成熟,同時缺乏相應的社會經驗,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還比較欠缺,在理論豐富與實踐空白之間產生激烈的矛盾沖突,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學生感到自己的學習根本不能滿足生活的需要,這種失落感容易使大學生產生悲觀厭世的心理問題。
1.2學校環境因素
當代大學生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從中學進入到大學,同高中階段的學習相比,學校管理模式和學習的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大學階段要求學生培養自學能力,不斷提高學習的自覺性、自主性,以及自我控制的能力,而且還要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要求大學生們既要做到生活自理,又要有奉獻精神。大學生還面臨著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因個性、習慣的差異大學生在人際關系方面容易發生摩擦與沖突,同時自行妥善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比較欠缺,進而影響了交往的進行。甚至一些大學生由于不具備交往技巧和能力,在人際關系方面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
1.3家庭環境因素
大學生肩負著家庭的眾望,它一方面為大學生們勤奮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另一方面也可能產生負面的影響,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大學生思想逐漸獨立化和成熟化,進而有了自己的認知和判斷,大學生難以承受父母的期望反而成為心理負擔。源自家庭的基礎,孩子初步建立起世界觀和價值觀,所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因家庭背景和教育方式的不同,進而產生很大的差異。同時,在教養方式上,粗暴、過分溺愛、放任不管等消極的教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慮、偏執敵對等心理問題。同時孩子的心理受家庭經濟因素的影響也逐漸變大。
1.4個人因素
在當代的大學生當中,一些學生因為相貌、身材、身高、胖瘦等方面存在先天的生理缺陷,進而影響自身的個性,比如出現性格內向、急躁沖動、固執多疑等現象。大學生受這些因素的影響容易產生嚴重的心理負荷,如果出現惡性循環,那么這些學生的心理承受力將不斷降低。由于缺乏自信心,大學生對于很多事情都不敢去嘗試,根本不敢接受挑戰;有的學生狂妄自大,過于自滿,研究分析問題出現嚴重不足,自己的心理難以承受造成的后果。這些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2建議
2.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自我調節能力
在健康教育課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內容,學校通過組織心理知識方面的講座,組織學生觀看心理健康光盤,同時進行心理素質方面的訓練,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疏導,幫助學生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學會自我情緒調節,以及心理自救的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修養。
2.2開設心理咨詢輔導室、重點輔導
以面向全體學生的預防性心理輔導為重點,學校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心理輔導活動。設立心理電子咨詢信箱,配備教師擔任心理咨詢教師,掌握學生心理變化,及時矯正學生的心理偏差,進行集體或個體輔導,排解心理困擾,幫助學生掃除成長中的障礙和煩惱。
2.3建立心理檔案、重點防治
對學生的心理動態情況,要及時準確地把握,有針對性地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變被動為主動,幫助學生正確全面認識自己。加強對于重要時段,特殊群體的關注,對于有心理健康疾病的同學加強管理,重點診治,運用有效的方法調節心理狀況。
2.4完善心理健康保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