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27:47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的健康心理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心理健康是指人在正常發展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表現出良好個性、良好處事能力和良好人際關系的心理特制結構。健康的心理對大學生的全部和諧發展、成長成才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
本校每年都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以2013年為例,在3953名新生的心理普查中,新生通過參與《癥狀自評量表(SCL-90)》量表的測試,統計分析表明:異常比率較高的三個因子是強迫癥、人際關系敏感和敵對,具體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統計結果為6.67%(占總普查人數的比例,合約264人)的新生存在典型的心理問題,22%的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相比往年的心理普查,學生心理問題比例有上升趨勢。隨著大學生個體之間的競爭壓力日益增多,尤其是就業的競爭和壓力,加上人際關系的緊張,大量學生心理素質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據有關調查顯示,全國大學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學的人數占總退學人數的54.4%,大學生因精神疾病造成自殺的情況屢見不鮮,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
二、音樂欣賞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從以上的統計結果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不容樂觀。究其原因,與當今教育不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所有的藝術形式中,音樂最擅長于抒感、最能撥動人的心弦。在心理學的定向反射和探究反射原理的試驗中證明,聽覺藝術相對一般藝術,更能直接作用于人們的情感,震撼人們的心靈,在傳達和表現情感上,優于其他藝術形式。
音樂欣賞是欣賞者對音樂進行聆聽,從中獲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悅和理性的滿足,并籍此來緩解欣賞者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的巨大壓力造成的焦躁情緒,從而獲得心靈的平靜和愉悅。音樂欣賞能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水平,完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懂得什么是情,什么是愛,正確認知真善美,并幫助大學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三、音樂欣賞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富有極強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一曲健康向上的優秀音樂作品,能夠喚起人內心深處的美感,起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完善人格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音樂欣賞能培養大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水平,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赫姆林斯基認為:“進行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培養和諧的人?!钡聡缹W家朗格也認為“藝術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培養藝術家,還應該是培養具有審美能力的民眾,使他們對藝術有真摯的愛好。” 在素質教育日益盛行的今天,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水平和綜合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原國家教委副主任何東昌指出:“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音樂欣賞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方式,它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具有豐富的審美感受、高尚的審美情趣、正確的審美判斷,使他們在精神上、心理上得到和諧發展。音樂作為人類社會生活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它的美和一般美學的范疇息息相通,它的范疇與人的精神品格與情感態度密切相關。音樂家們將音樂美分為優美、壯美、崇高美、歡樂美、悲劇美、喜劇美。在音樂欣賞教育時,通過對這六種音樂美的分別、對比聽賞,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從而達到凈化心靈,促進心理健康的目的。比如在欣賞優美音樂《牧歌》時,優美抒情的曲調、寬廣悠遠的曲風,富于詩情畫意的意境讓人感覺到了濃郁的草原氣息,使人心曠神怡。
(二)音樂欣賞能調節不良情緒
現代神經生理學的研究證實,音樂的音響能直接影響到大腦邊緣系統即“情緒腦”,并可隨著樂曲的節奏、旋律、速度、力度、調式調性等不同,而表現出鎮靜、興奮等不同的情緒反映。因此,在不同的心理狀態下傾聽相應的音樂能夠調節人的情緒,使人產生愉悅感。聽賞者不僅能宣泄、釋放自己的不良情緒,疏導情感,排解壓抑,而且能使心理狀態得到穩定和平衡。
1.調節憂郁、煩悶的情緒,適合聽一些清新、明快的樂曲,比如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典型曲目有《彩云追月》、《金蛇狂舞》、《春節序曲》等。
2.調節緊張不安的情緒,可選用緩慢、輕柔、婉轉的旋律,曲調低吟,清幽和諧的音樂作品,以調整人的心理狀態,寧心安神。典型曲目有古曲《春江花月夜》,舒曼的《夢幻曲》,圓舞曲《藍色多瑙河》等。
3.調節高度焦慮的情緒。焦慮是一種對當前或者預計到對自尊心有潛在威脅的任何情境具有一種擔憂的感應傾向。過度焦慮會束縛主體的認知生活,甚至會引起個體的恐慌,影響工作和學習。調節高度焦慮的情緒,一般選用速度為中板,行板或者小快板,力度速度對比較分明,音色個性突出,調式常有明暗對比的音樂,比如說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樂》(田園),曲調和諧、明朗、淳樸、愉快,聽賞者仿佛置身于鳥語花香的田園間,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沐浴著溫暖的陽光……還有什么值得焦慮呢?
4.對自卑心理的調節。有自卑感、情緒低落的人,應該增強自信心、發揮自己的潛能,勇于嘗試,勇于挑戰,才能獲得豐碩的果實。對于此類情緒的聽賞者,應該以號召性、鼓動性的軍歌、進行曲或者富有哲理性的交響樂為主,激發聽賞者的斗志,振奮精神,消除自卑感、開發人的潛能,戰勝挫折,使他們在音樂中放飛心靈,找到自信,擁有健康快樂的生活,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積極進取的人。
5.釋放壓力。經常傾聽一些抒情、輕松愉快的音樂,可以清除人腦的高度緊張和疲勞,使大腦各部位的興奮和抑制有序交替出現,從而有助于腦機能的平衡健康發展,同時使欣賞者心情愉悅;比如說理查德?克萊德曼、班得瑞、歐美鄉村音樂等就是最好的實例,這種背景式的音樂聽賞常以消遣和休息為主要目的。
(三)培養大學生健康的情感觀
大學時期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大學生向往光明、進步、憧憬未來,渴望愛情。在筆者的調查了解中,50%左右的同學曾經因為戀愛問題困擾過,因此培養大學生健康的戀愛觀相當重要。在當今社會,良莠不齊的通俗愛情歌曲讓現代大學生失去了辨別能力。在筆者的音樂欣賞課上,筆者采用《愛情》音樂專題,通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比欣賞,讓學生逐步樹立了健康的戀愛觀。特別推薦了中國古典音樂小提琴協奏曲《梁?!?,采用了邊欣賞邊講解的方式,歌頌了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堅貞不渝的愛情,幫助大學生理性的對待情感。
(四)培養大學生高尚的情操,完善大學生的人格
在音樂中,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通過有組織的樂音來表達人間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而聽賞者在欣賞的過程中通過音響感知、情感體驗、想象聯想、理解認識去揣摩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的所表達的情感,從而達到情感的共鳴。比如在欣賞中國現代民族音樂不朽的經典――馬思聰的《思鄉曲》時,曾經撥動了多少為抗日救亡而奮戰的中華兒女的心弦,引發了一代代愛國愛鄉的炎黃子孫的共鳴,激起了多少大學生愛國的熱忱。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講過音樂對他的影響:“音樂藝術里所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人生的深刻理解,使我豐富了對世界的認識,學會了藝術的思維方法,或者說,正因為我受到了這些藝術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夠避免機械唯物論,思考問題能夠更開闊,更靈活一些?!焙玫囊魳纷髌纺苁谷说男撵`得到陶冶和凈化,并升華為高尚的情操、品德和理想。音樂欣賞的初衷是讓心靈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思想的升華,使人在美的環境中產生對美好未來的追求,使人性格開朗,精神飽滿,活力旺盛,情緒穩定,意志堅強,也能使人的氣質和風度高雅大方,保持鮮明的個性,形成完美的人格。
音樂欣賞的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聽賞提供舒適的環境,營造良好的音樂氛圍;注意不同音樂對大學生心理的不同影響;不同性格的學生聽賞不同的音樂類型;恰到好處的介紹樂曲的創作背景幫助學生更好的欣賞音樂;根據不同專業(音樂專業與非音樂專業;文科和理科等)進行不同程度的音樂欣賞;音畫詩多種姊妹藝術相結合促進欣賞等等,以盡量滿足學生的不同的音樂欣賞需求。
有專家調查發現,經常欣賞古典音樂的人,善解人意,與人和睦相處,人際關系融洽;經常欣賞浪漫音樂的人,性格開朗,活潑,思想活躍,情商相當高;熱衷于聽賞嘈雜現代派音樂的人,性格古怪,情緒不穩定,易沖動,人際關系欠佳。
總之,在高校音樂欣賞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正確的引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和興趣,使學生有機會接觸更多的音樂作品,擴大他們的音樂眼界,培養他們的音樂情感,提高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滿足,從而達到陶冶情操、升華人格的目的。學生通過對崇高意味的音樂欣賞,培養起對真善美的感悟和熱愛,通過對深刻表達感情的各種類型音樂的欣賞,培養起豐富的情感世界,并且可以解憂愁于歡悅,化暴露為溫柔,使精神獲得平衡,情感得到調節和宣泄,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心理健康對一個人的成長發展非常重要,每個人都要重視心理的力量。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大學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一
這次學校對我們大學生開展的心理健康活動,讓我有不少的感觸,感覺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很重要,也需要去重視,因此參加了這次的活動讓我有了體會。
我們進入了大學,時間越來越充裕,很多的時間都是自由的,而且我們都成年了,所以不再需要被老師去嚴格的管理,因此差不多我們大學的生活是很放松的,但恰恰是這種放松的生活,會讓大學生的我們迷失方向,以前尚有老師去監督,現在是靠我們自己監督,就很難了,我們大部分人會覺得不上課的時間有些長,有些無聊,不知道要去干什么,想要學習,可是又想出去玩,或者玩游戲,這就讓我們很矛盾了,于此就會讓自己陷入一種兩難的境地,這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在活動中,老師給我們展示了比較常見的幾種心理不健康的行為,比如喜歡單獨,不合群、不能與人相處融洽等等,這些都是大學生常出現的現象,這是需要去改變的。
大學的生活并不是表面上看的那樣輕松,大學也需要去努力,也不是他人以為的可以肆意,恰恰大學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因為這時期最是靠近社會,對自己未來出校門工作是很重要的一個時期了,因此很多的大學生會在學習和玩樂上產生矛盾心理,這樣久而久之就會有壓力,逐漸的讓自己陷入一種不好的境地,也就容易讓自己的心理變得不健康,這是需要去注意的。當我們在大學時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以學習為主,如果學習不被重視,最后等待畢業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很沒用,會后悔,可是已經很難去改變了,如此就會把自己的壓力放大,這不利于自己的心理。因此在進入大學,就要對自己的大學進行一個規劃,把要走的每一步都詳細計劃好,才不會在大學里走失,失去了自我,變得不像自己。
大學需要的就是自我的管理,不是他人去管理自己了,一定是要去成長,而不是去依賴他人。大學里,競爭十分強烈,要知道學習不好,能力差,是會讓自己的壓力上升的,這就會造成自己的心理不平衡,進而也會影響到自己的心理。因此大學里是一定要去重視自身的健康心理,一定要有健康的心理才行,才能去克服遇到的困難。
大學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二
通過上了這么多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我深深的體會到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作為一名大學生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義與標準,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的特點與影響因素,明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理論與原則,把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方法。而心理健康的人應該具備比較正確的認知、良好的情緒情感、堅強的意志品質與健康的個性心理。以下是我的學習心得:
一、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
我們都是從高中升到大學,面對新的環境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例如煩躁、壓抑、苦悶等,當面對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千萬不要獨自一人承受,更不要鉆牛角尖,要積極主動調試自己的心理,知道適應環境;要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困苦;要學會改變學習方式,使學習輕松愉快,然后確定一個切乎實際的目標;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而求止,知而行之。要學會從心里去接受現實中的一切,既來之,則安之,使自己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
二、人際關系的處理
良好的人際關系使人獲得安全感與歸屬感,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促進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際關系使人感到壓抑和緊張,承受孤獨與寂寞,身心健康受到傷害。因此,我們大學生更要培養良好的交際能力。要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于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寬容、友誼、信任和尊重的態度與人和睦相處。通過人際交往,認識到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遵守紀律和社會道德規范的習慣。增強心理適應能力,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系,保證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三、戀愛中的矛盾問題
在現代大學生中戀愛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大學生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在戀愛中應遵循:以愛為基礎,以高尚情趣為戀愛發展的動力,在戀愛中相互尊重各自的選擇、自由與權利以及人格,同時信守責任,忠貞專一,以誠相待。要以理解為前提,以奉獻為內容,以被愛為結果。大學生要避免戀愛的消極影響,學會運用愛的技巧要學會澄清愛情價值觀,做出愛的決定,注重愛的交流,并履行愛的責任。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于終身的發展。大學生要做到心理健康,爭取身心健康,可以閱讀相關的心理輔導書籍,有需要的可以進行心理咨詢,定期進行體育鍛煉,計劃好自己的時間,增強自己的心理素質,以良好的心理素質去迎接挑戰。
大學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三
健康的定義我們應該要知道,它不僅僅是說身體上沒有受傷或者疾病,還時候心理狀態上沒有任何的問題。所以我們關注一個的健康狀態,不僅僅要了解他懂得身體情況,還要了解他的心情和情緒等等,心理健康問題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要重視起來,忽視了這個方面的問題,造成的危害同樣是非常大的,我們在新聞上能夠看到心理問題造成的事故也同樣不少,這都是證明。
這個學期我有一門心理健康教育的課,這也是大學的必修課程之一,這也能夠看出來大學對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視,見解說明其重要性。通過老師的講課,我才知道原來我們身邊的很多現象都是跟心理健康問題相關的,可是我們現在很多的同學對這個都不重視,甚至是還沒有這個概念,我也就是其中之一。以前在網絡上看到別人說抑郁了什么的,我心理還是比較懷疑的,抑郁癥和其危害性我都是知道的,也十分重視,但是我并不清楚哪些東西屬于抑郁的現象,所以網上看到每個人都說自己抑郁了就會產生一種不相信的感覺,覺得哪有那么多,上課后我才了解到,原來抑郁的現象真的特別多,許多人一直沒有關注罷了。比如有的人看待一個問題會用特別悲觀的監督去看待,也有些人對某些事情的執念特別深一直沉溺進入不愿意忘卻,這些都是有一些抑郁的輕微癥狀的,老師說很多人包括我們在坐的同學都是這樣對一個事情看不開,就容易產生不好的心情,然后又不能及時得到疏解,久而久之就容易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
一個學期的課程中,老師給我們講了許多的知識點的,也給我們講了許多的疏解的方法,還通過許多案例讓我們來分析怎么取開解他們,我影響中最深的是這對情侶戀愛的問題,就是一男一女戀愛,然后男的后面出軌了,因為女生是初戀,所以一直忘記不了想不開,后面還割腕了,雖然后面沒有發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但是讓我有很大的感觸,愛情本來是美好的事情,可是成為了這樣的結局真的讓人感傷,老師跟我們分析了其中的問題,主要原因是一方出軌了,但是還有一方面是那個女生性格比較內向,然后分手后也沒有人陪她聊天什么的,不開心的事全都憋在心里,所以久而久之就導致自己郁悶、抑郁了,所以才發生后面的事情。這就告訴了我,我們在遇到心里想不開的事情的時候,可以去找別人傾訴或者通過其他的事情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千萬不要一直憋在心里,最后明明是別人的錯誤卻傷害了自己。
心理健康問題十分的重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要注意,我們可以適當的運動,讓自己的心情得到放松,或者去找玩的好的朋友聊天,說出自己的郁悶,再或者尋找專業心理醫生的開導,千萬不要悶在心里懲罰自己。
大學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四
大學生活與中學生活有著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大學中仍需要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職欲望。學習是大學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拼命地汲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同時也應該積極參加各種創新大賽,這樣及開發思維的多向性又鍛煉了自己的動手能力。更值得重視的是英語方面,現代社會中英語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也可以說是每個人必備的素養之一,這樣看來口語更顯得尤為重要。
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積極加入學生會、分團委等,如此既豐富了大學生活又鍛煉了自己能力。每個人都渴望得到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讓自己成為一個閃光點。積極參加業余活動,發展社會交往。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余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余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然而,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時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的表達和控制情緒。
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應該不斷加強對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訓練,使自己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準備,從而使我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
大學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五
大學生作為現代社會的組成部分,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自然就十分敏感。但是,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本身存在著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
種種心理壓力積壓在一起,久而久之,會造成心理上的障礙。作為天子嬌子,心理健康更是學業成就、事業成功、生活快樂的基礎。因此,在大學校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預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發生,及時為學生疏通心里,排解壓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為一個非專業人員,我們如何來判斷自己或者是周圍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項基本原則:其一,心理與社會環境是否趨于一致。其二,心理與行為行動是否趨于一致。其三、人的情緒在一個階段內是否穩定。
如果一個人出現了與以上違背較大的情緒,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礙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后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它的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如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以上的情緒狀態,顯然不利于大學生的發展,因此大學生有必要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做到心理健康。我們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入手: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3、主動與學校的心理咨詢師溝通。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所以當我們心中感到壓抑時,就應該及時主動的與心理咨詢師進行溝通。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全面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質,才能迎合二十一世紀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才能在其中搏擊翱翔,走向成熟,迎接挑戰。
一、心理的含義及種類
1.心理的含義。心理是指生物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應。人的心理活動都有一個發生、發展、消失的過程。人在活動的時候,通常各種感官認識外界事物,通過頭腦活動思考事物間的因果關系,并伴隨著喜、怒、哀、樂等情感體驗等。這折射著一系列心理現象的整個過程就是心理過程。按其性質可分為三個方面,即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簡稱知、情、意。
2.心理的種類。根據李天心的四種判別標準和郭念鋒的三條原則,可以把人的心理分為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根據許又新的三類標準和郭念鋒的十標準可以將正常心理分為健康心理與不健康心理。根據刺激的性質、反應持續的時間、強度、是否泛化,將不健康心理問題分為一般心理問題和特殊心理問題。
二、當代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1.大學適應困難的心理問題。“90后”已進入校園,他們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精神上渴望獨立而生活上卻依賴父母,個性上自信張揚而面對陌生人卻又沉默寡言,思想上比較成熟而處理問題時又顯稚嫩,做事情果斷大膽但考慮不周全。從高中升入大學的新生,絕大多數是18歲左右,很少有單獨外出旅行的經驗,開學報到一般由父母或親戚陪同。他們不適應大學的學習、工作、生活,因此有些學生感到痛苦迷茫,一個學期找不到方向,各種不良的情緒相繼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應運而生。
2.學習困難的心理問題。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而環境的變化給大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心理負擔。他們有的缺乏學習動機,對所學的專業不感興趣,沒有明確的學習方向,無求知欲而厭倦學習,甚至逃避學習;有的學習動機過強,對學業期望過高,渴望成功,害怕失敗,對自己的學習能力估計不恰當,給自己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有的受個體之間的差異、認知評價的失調和考試情境的刺激,出現考試焦慮,擔心考不好,擔心未來的前途渺茫等。
3.人際交往困難的心理問題。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成長與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狀態的必備條件。然而,由于人際關系及社會的復雜性與大學生單純性的矛盾,使得大學生常常在人際交往中受挫。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缺乏人際交往經驗,缺乏表現自己的勇氣,缺少與他人交往的能力,易受到認知因素、情感因素和人格因素的影響。常見的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問題有自我中心、不敢交往、小圈子交往、念舊情結果等。
4.家庭經濟困難的心理問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教育成本的不斷提高,高校的學費逐年提高。一般來說,完成大學??迫甏笾略?-6萬左右。如此昂貴的費用對于農村學生家庭來講是很難接受的,很多貧困大學生在校經常為高額的費用而發愁。而那些家庭經濟比較富裕的大學生花錢大手大腳,衣服、手機都是“名牌”。對此,不少自尊心強的大學貧困生,非常容易產生自卑情緒,這使得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變得沉默寡言、不合群,從而影響心理健康。
5.情感問題的心理問題。由于大學生所處年齡階段的特點,許多人還未能深刻理解情感的意義以及對于人生的影響。在情感面前,大學生不少人有過失戀的體驗。在客觀上表現為與相愛者的分離;在主觀上表現為失戀者體驗到悲傷、絕望、虛無、憂郁等創傷情緒;在行動上多表現為冷漠、頹廢、煩躁、逃避或攻擊等。失戀所引發的消極情緒若不及時化解,輕者影響學業和進步,重者引起身心疾病,極個別的甚至輕生。因此,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好情感問題中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
6.就業困難的心理問題。經過了三年的學習,大學生就要畢業。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就業形勢不斷變化,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問題逐漸顯現出來。他們在就業中明顯缺乏職業生涯規劃,不清楚自己應該怎么發展,適合做哪些工作。加之競爭激烈,經驗不足,很容易陷入心理誤區,出現過度焦慮心理、自卑畏怯心理、自負心理、盲目沖動心理、急功近利心理、患得患失心理、嫉妒心理、從眾心理、依賴心理等心理問題。
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一、緒論
有人說,心理健康是21世紀生存和發展的通行證,要想在高速發展、競爭激烈的外部環境下成長需要極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學生要想成為21世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就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狀態。
1.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結合了我國大學生群體所具有的年齡特征、心理特征和角色特征后,得出了當代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凡個方面: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善、人際關系和諧、環境適應能力良好、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以上的八條標準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共同構成了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2.大學生心理健康意義。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否,對大學生本身有著重要意義,對整個社會一樣具有深遠意義。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
當今社會,存在校大學生心態失衡,陷入到各種心理問題的困擾之中,導致行為失常。如不斷出現高校大學生自殘、自殺、投毒、殺人等案件,類似馬家爵、林森浩等這樣的大學生犯罪案更是震驚全國。本人認為現階段在校大學生主要存在以下六大心理問題:
1.就業心理問題。臨近畢業之際,面對未來職業和人生規劃之時,大學生往往無法合理的自我定位,無法清晰判斷自己適合干什么以及能干好什么,理想中的自我定位和現實生活中的定位嚴重脫節。因就業引發的心理問題主要:過高的工作期許、金飯碗思想、利己心理、自卑與自負心理。
2.網絡成癮問題。當今社會,互聯網使用極廣,網絡己成為大學生工作、學習、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過因網絡成癮而產生心理問題的大學生也在逐年增加。大學生網絡成癮問題特征:網絡心理依賴癥、網絡產生的自閉心理、網絡產生的焦慮心理、網絡人格障礙。
3.人際關系問題。校園人際關系問題主要就是指大學生和周圍人和事之間的關系,包括教師、同學以及整個高校校園大環境。而這個大環境帶來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嫉妒心、自卑、自負、害羞。
4.學習心理問題。毋庸置疑,作為一個學生,學習的好壞還是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它們因學習產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缺乏學習主動性、容易產生疲勞、學習焦慮、考試焦慮。
5.戀愛心理問題。大學生絕大部分渴望愛情以及異性之間的交往,大多數高校大學生畢業時都有戀愛經歷,且大部分學生對戀愛持肯定態度。但是,大學期間的他們往往心理成熟度欠佳,由此產生心理問題也就不難理解了。
6.情緒心理問題。近年來,各行各業都在迅猛發展,加之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很多新思想和新事物層出不窮,高校大學生不可避免的受到沖擊。大學生情緒心理問題主要有三個表現:焦慮、抑郁、神經衰弱。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分析
大學時代是個體心理趨于成熟與穩定的關鍵期,任何不良因素都會影響到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本人認為影響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存在兩個方面,即外部環境因素和內部人格因素。
1.外部環境因素
(1)家庭因素。任何個體的后天教育,最初都來源于家庭,家庭教育影響個體身心的發展。家庭教。養方式是否得當,父母關系及家庭各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否和諧,父母對待子女的態度是否一致,父母文化水平的高低,家庭結構是否合理等都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家庭因素的主要影響表現在以下一個方面:家庭教養方式不當和家庭結構的變化發展影響著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與發展、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關系影響大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
(2)學校因素。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有相當長的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學校所提供的學習生活環境,專業設置及教育教學方式等都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生活環境不適應,導致不良情緒的產生、優良的校園文化環境有助于大學生的人格健全、重專業、輕素質教育的傳統教育模式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狀況不理想,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3)社會因素。社會環境對人的身心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古代就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從這個故事中反映了社會環境對個體成長的重要影響:傳統文化差異影響著大學生個性品質的發展趨向、社會經濟發展不均衡影響大學生正常心理的發展、社會價值觀多元化傾向導致大學生三觀的無序性。
2.內部影響因素
(1)人格特質不良。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統合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它是一個復雜的結構系統,包括許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氣質、性格、認知風格、自我調控等方面。
(2)自我認知偏差。自我認知是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它是指人對自己各種身心狀況的認識和體驗,具體來說包括對自己性格、?能力、意趣的了解和對自我的悅納程度,以及對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金錢觀和幸福觀等的自覺反省與調整等等。
(3)人際交往障礙。諸多研究表明,人際關系是否和諧影響大學新生的學習、生活及工作,影響他們對自我的認知與評價,進而影響他們心理的正常發展。
(4)身體健康狀況不佳。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绷己玫男睦頎顟B需要強健的體魄為載體。身體健康與否影響著個體的心理健康。
四、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情緒情感方面問題和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所以我們針對這些具體問題提出一些對策措施:
1.提高認識、整合資源,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高校的主要任務是為國家培養既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過硬的專業技能、良好的科研創新能力,又擁有高尚的品德、優良的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具有綜合素質人才的重要保證。
2.優化環境,營造和諧有序的外部環境體系。這一方面只要包括:創建積極和諧的社會環境、構建積極有序的校園環境、培育積極溫馨的家庭環境。
3.積極開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近年來,?國內外諸多學者通過調查研究,提出了很多較有成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充分利用網絡、微博、微信等媒體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五、結語
大學生作為青年人中的佼佼者,他們的健康成長與成才關系到國家的前途與命運。良好的心理素質己成為大學生將來事業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健康心理 健全人格 現狀 方法
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網絡化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們的心理和人格發展的取向,也沖擊著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就整體而言,大學生的心理和人格發展現狀是積極的,他們熱情而不盲從,踏實而不刻板,堅毅而不偏執,敏捷而不魯莽,自信而不自負,自強而不自傲,自珍卻又能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奉獻自己寶貴的生命。然而,就個體而言,一些大學生的心理和人格發展中也存在著消極的因素,具體表現為:缺乏崇高堅定的理想,缺乏嚴謹執著的精神,缺乏團隊協作的意識,缺乏穩定積極的情緒 ,缺乏抵抗挫折的能力,缺乏誠實守信的修養。一些學生受到刺激容易激動,經受挫折心灰意冷;還有些學生考試作弊,有意拖欠學費,制作假簡歷,網絡道德缺失。其中人際交往、學習適應、情緒控制方面已經成為大學生心理和人格問題中最為棘手的問題。大學生種種心理和人格現狀表明,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不僅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資源;離開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大學生成才就會失去基礎。因此,高校應積極主動探索解決大學生種種心理和人格問題的對策。
一、以心理教育人格教育為基礎
心理是人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應,心理現象包括心理過程(即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簡稱知、情、意。)和人格。人格是人的個性所表現出的做人的基本格調,是一個人心理品質的顯現,主要包括人的思想情感、道德意志、動機行為、性格氣質等。心理和人格唇齒相依,互為表里。心理與人格的共同點是它們的健康的標準是一致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有良好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注意力、想象力和自信心。2、能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3、能控制自己的情緒。4、有不斷地進行社會化活動的能力和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5、富有一定的創造力競爭力和為社會服務的能力。它們在共同的基礎上各有側重:心理是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長期積累而表現出的思想成熟度,它最主要的特點是可測性和發展性;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及行為的統合模式,它最主要的特點是動力性和可塑性。在決定一個人的心理和人格水平這個問題上,教育是一個首要的因素。美國現代化問題專家英格爾斯指出,在大規模的復雜社會中,沒有任何一種個人屬性比他所受到的教育更能一貫地、強有力地預言他的態度、價值和行為。
1、努力創造條件促進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心理狀態的可測性、發展性特點,表明健康的心理是可以通過培養教育實現的。健康的心理是健康人格的基礎,是健康人格的重要標志。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健康人格教育的水平。要促使學生克服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等一系列心理問題從而形成健康心理,就必須大力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和咨詢工作,積極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和選修課是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任務。心理健康教育應以探索高校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入手,制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計劃,確定相應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健全心理健康干預機制,建立優質的專門咨詢機構,配備足夠數量的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積極開展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質測查和心理咨詢輔導,強化對有心理問題學生的指導和治療等環節,在干預校園危機事件中發揮積極作用。同時建立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檔案并進行追蹤觀察,定期舉行與心理素質教育相關的各項活動。在心理教育中還應充分發揮“坡效應”、“蝴蝶效應”、“南風效應”、“木桶效應”等心理效應的積極作用??傊?,應積極解決學生的心理困惑和問題,為學生提供說心里話的場所,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悅納自我、調整心態、挖掘潛能。
2、掌握教育規律促進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人格是構成一個人思想行為的相對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這些心理特征包括個人能力、氣質、興趣、愛好等,它們是在生理素質的基礎上,通過社會實踐逐漸形成的。人格實際上是共性的人類文化和個性的心理特質的統一??梢哉f人格的養成不僅是個人成長的標志,也是民族性格的標志。健康人格至少具有以下三個特點:首先,心理和諧發展。具有正視現實、樂觀向上、和諧統一的心理品質。一個人如果失去人格內在統一性,就會出現認識扭曲、情感變態、行為失控等問題。第二,能建立友好的人際關系。具有自尊和他尊、理解和信任等優良品質,既不隨波逐流,也不孤芳自賞,能夠使自己的行為與周圍的人相協調。而缺乏友好人際關系的人,在情緒上往往產生恐懼、孤獨、多疑,甚至嫉妒、傲慢、敵對、攻擊的心態和行為。這樣的人很難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更難與人合作。第三,勇于創造,善于創造。他們的成功,往往又為他們帶來滿足和愉悅,使他們的生活內容更加充實。人格所具有的動力性特點,說明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人格所具有的可塑性特點,說明人格教育的可能性;人格具有高低之差,說明人格教育的必要性。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用心理學、教育學的方法實施培養良好心理品質、促進人格健康發展的社會活動。在人格教育中應注意發揮充分“皮革馬利翁效應”、“破窗效應”、“保齡球效應”、“近因效應”等心理效應的積極作用。“我國教育確實有自己的優勢,這就是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比較扎實、系統。可是,不能不承認,教育有比這個更為重要的目標,這就是培養人,讓人成為人。在這里,個性張揚和能力培養,越來越成為教育更為本質的目標。”[1]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先導
高校在對大學生心理、人格教育的過程中,應加強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
1、高校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激發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 #p#分頁標題#e#
真、善、美的統一,是理性、意志、情感的統一。人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統一的完美人格,這也是教育的終極目標。“真”的尺度,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第一個尺度。教人求“真”,就是培養人格的智慧特性,即智慧人格。從心理特性層面看,求“真”品質具有認知的客觀性和創造性特點。“善”的尺度,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第二個尺度。教人求“善”,就是培養人格的道德特性,即道德人格。從心理層面看,求“善”品質具有情感的穩定性和豐富性的特點。 “美”的尺度,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第三個尺度。教人求“美”,就是培養人格的審美特性,即審美人格。從心理層面看,具有意識的自覺性和自制性特點。只有實現了真、善、美三個尺度的有機統一,才能實現人格的完善,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在古希臘,一種作為強烈和持久向往之目標的理想在生理上和精神上成功地塑造了人類。
2、引進新型教育理念,不斷創新教育方法
我國古代教育家提出并實踐了一系列人格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其它諸如提倡立志、明理、身教、自省、慎獨、慎染、力行等。在現代社會,應融合東西方在人格教育過程中的積極經驗,承認被教育者的主體地位,發揮其主體作用,調動其主體積極性。改變以往重說教輕關懷、重批評輕激勵、重理論輕實踐、重共性輕個性的做法,引進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建立情感型、滲透型、人文型的教育模式,以情感人,以理曉人。調動學生內在的自覺性和積極性,解決學生在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以及其它思想、道德、心理、情感、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困擾,引導學生積極抵制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不良傾向。明確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培養學生增強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三、以優秀教師的人格形象為示范
1922年,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國芳提出:“必須把全國第一流的人才絕對集中于培養教師的大學里,這件事應作為當宰相的第一要義。而且根本問題,是教師精神、是全人教養(全人教養指完全人格,即和諧人格),是教師之道,是根性、是靈魂。”[2] 這種教育理念給我們在人格教育中的啟示是:
1、應重視學校、教師的對學生的人格教育作用
教育的真諦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而人格的塑造關鍵在于學校和教師。1947年日本頒發的《教育基本法》強調,促進完滿人格的發展是教育的宗旨,80年代日本強調“教育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落實“人格完善”。 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并通過的題為《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提出,要重視教育“在鑄造人格、發展個性以及增強批評精神和行動能力方面的意義。[3] 人格的完善決不是自發形成的,是培養塑造的結果。教育擔負著兩種培養和發展的任務:即不僅是教會人們去改變環境,也要教會人們去改變自我。馬斯洛曾指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首先強調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因為這些都是人格放射出來的副現象。因為對人格來說,成就是第二位。”[4]這些足以說明,學校和教師在培養人格中的重要作用
2、應重視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格修養
良師之本,重在人格??鬃釉唬?ldquo;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教師自身所追求的探求真理的進取精神、不怕困難的拼搏精神、敢為人先的超越精神、為國爭光的奉獻精神,在向學生傳遞學科的基礎知識及前沿知識的同時就已經傳遞給了學生。教師良好的思想、學識、言行和人格魅力,通過示范的方式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引導學生養成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塑造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造人格,促進大學生思想品格的形成。對教師來說,觀念更新、知識豐富固然重要,但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來幫助學生塑造人格的神圣職責更為重要。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務在于幫助塑造人的品格。這就要求教師的人格水平要努力達到人類文明發展的最高水平。教師沒有良好的人格,就無法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只有人格才能夠影響到人格的發展和規定。 高校教師“不是使用物質工具去作用勞動對象,而主要是以自己的思想、學識和言行,以自身道德的、人格的、形象的力量,通過示范的方式直接影響著勞動對象。”[5] 馬克思指出“能給人以尊嚴的只有這樣的職業,在從事這種職業時我們不是作為奴隸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領域內獨立地進行創造。”[6] 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人只能用人來建樹,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是具有極大感召力和感染力的”。葉圣陶說:“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為人師表,教師應以自己的人格影響學生的人格。” 教育的真諦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只有教師具備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才能承擔和實施其教育的功能。學生常常以教師的品行作為衡量自己行為的標準。教師不僅影響學生的智慧、感情和意志的發展,還影響著他們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的形成,尤其是影響著對學生創造動機(思想觀念、情感意志)、創造意識(關注聯想、懷疑探究、反思批判、)、創造精神(獨立思考、勇敢超越)的培育。因此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勝任“教育者的最重大任務在于幫助塑造人的品格”的神圣職責。
四、以校園文化建設為抓手
從起源上說,文化是“人化”,引導人、鼓舞人,塑造人;從功能上說,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創造物。[7] 在論一流大學的建設時指出:大學應成為繼承傳播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場所、交流借鑒世界進步文化的窗口,成為新知識、新思想、新理論的重要搖籃。高等教育的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和環境育人,說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文化環境具有影響面廣、滲透性強、持久性長、吸引力大等特點。“環境造就人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就是不僅人對人有影響,文化環境也對人有重要的影響。美國課程專家杰克遜認為,校園文化是一門“隱性課程”。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更容易無抵抗地接受外界刺激和信息的影響。大學生正處于人格的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很容易受一些錯誤價值觀和不良行為的誤導。因此,大學生若能置身于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之中,他們就容易養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對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具有重大意義。#p#分頁標題#e#
1、加強校園文化“硬件”建設
大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主要是校園文化環境,它包括“硬件”、“軟件”兩個部分。校園文化“硬件”建設是指校園的物質條件,包括學校的建筑設施、樓宇命名、名言懸掛、詩文鐫刻、園林樹木、山石湖瀑等。這些都對學生的心態思維、行動方式等各個方面發揮著作用。校園中的這些“硬件”建設所特有的審美引導功能、智力開發功能、身心調節功能,決定了它在滿足大學生文化需求的同時,對塑造大學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校園文化“硬件”環境有利于高校學生形成高尚的精神風貌。因此,應將校園文化“硬件”環境當作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加強校園文化“硬件”環境建設的管理,積極營造格調高雅、催人奮進的校園文化氛圍。
2、加強校園文化“軟件”建設
校園文化“軟件”建設,是指學校的組織制度、學術研究、文化活動、學習風氣、大學精神等意識形態產品。校園文化軟實力建設所特有的價值導向功能、教育引導功能、智慧培育功能決定了它在滿足大學生文化需求的同時,對塑造大學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同樣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園文化“軟件”建設諸如豐富多彩的課程設置、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內容新穎的知識講座、引領時尚的社團文化、鋒芒畢露的辯論演講等,具有內容廣泛、意蘊深邃、創意無限、前沿沖浪的特點。深刻認識校園文化“軟件”建設的重要性對搞好校園文化建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努力,努力做好校園文化“軟硬件”建設,校園文化就一定能成為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塑造學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有力抓手
五、以網絡文化建設為平臺
二十一世紀高度發達的網絡技術給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對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戰,也帶來了發展的機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德育工作者應積極應對挑戰,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網絡文化活動,營造正確、積極、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氛圍,
1、加強相關部門的領導和監督
應加強黨政領導和宣傳部門、學生工作部門、網絡技術部門負責人的協同領導,加強對心理教育、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化的領導和監督。充分重視和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提高心理教育、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滲透力和戰斗力。努力用正確的導向、先進的知識、豐富的內容積極占領網絡陣地。
2、開展豐富多彩的網上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活動
應通過建立心理咨詢、人格教育等網站開展豐富多彩的網上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活動。在活動中把圖文并茂、精彩紛呈的形式與健康積極的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設計、開發、創辦有時代特點的網上電子刊物、教育軟件等,以平等、及時、互動、細致的特色來滿足大學生求新、求異、求特的心理需求和思想需求,從而陶冶大學生的心理和人格,培育大學生的使命感和崇高感,激發他們的責任意識和創造勇氣,使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獲得應有的成效。
3、心理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走進網絡
面對眼花繚亂的網上世界,心理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動參與,走進網絡。在弘揚主旋律的同時,通過有益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康的信息、言論,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和指導。通過富有針對性、時效性的學生之友、知心學姐、心理娛樂、心理聊天、心理咨詢、名人講座、社會視角、校園聚焦、文化動態、院系社團、學習園地、法律園地、健康在線等欄目,開展網上咨詢、聊天、瀏覽活動,直接與每個學生進行交流,開啟學生的心靈之窗,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使學生的生活、思想、心理、人格等方面的問題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
注釋
[1] 張志勇,轉變非理性教育思維 推進教育改革新突破,《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2] 小原國芳:《小原國芳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頁。
[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叢書:《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頁,
[4] 馬斯洛:《自我實現的創造力》,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5] 周浩波等:《教學哲學》,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84—185頁。
【關鍵詞】大學生,亞健康心理,音樂教育,調試功能
一、亞健康心理釋義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高校學生數量激增,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也進一步凸顯,有很多學生都出現了心理偏常狀態,但是又沒有達到疾患程度,即心理亞健康狀態,與常說常見的憂郁癥、強迫癥、心理障礙、精神疾患等有著很大的區別。據北京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課題組的研究成果表明,約有44%的大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亞健康心理狀態中,因此亟須探索出有針對性的改善路徑和方式,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優化心理素質,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二、大學生亞健康心理表現和成因
從整體上來說,亞健康心理狀態主要是指一種長期的、消極的心理狀態。具體來說,主要表現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是灰色心理。這是當代大學生一種常見的偏常心理狀態,表現為對事情缺乏興趣、對行為缺少信心、遇到困難時首先選擇逃避等,而且周期性情緒起伏較大。第二是學習焦慮。很多學生在學習時感到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衰退、學習效率低下,甚至會間歇性地頭疼,由此也擔心自己的學習成績下降。如果這種不良情緒不能得到及時排解,很容易引發更嚴重的問題。第三是情愛挫折。這是一種由于愛情遇到挫折后產生的強烈情緒和消極狀態。大學生情竇初開,但是心智發育水平有限,且缺少必要的人生經歷和社會閱歷,很容易在戀愛中遇到挫折,并難以正確對待這種挫折,或消沉和憂慮,或激動和煩躁,有的甚至出現輕生念頭。第四是人際交往。多數學生在求學時,經歷的都是“學?!摇眱牲c一線的生活,社會經驗十分匱乏,更缺少人際交往的經驗,所以很多大學生都遇到了人際交往方面的困難,或者以自我為中心,不善于傾聽和體諒他人;或者妄自菲薄,認為自己無關緊要,嚴重影響了學習和生活。以上問題的出現,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家庭方面的原因。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多數學生都有著較為寬裕的成長環境,且家長的過分保護和關心,造成了學生的依賴性強,難以獨立生活,性格上任性、自私和狹隘等。一旦遇到不如意的情況,就會出現悲觀、過激的心理。其次是學校方面的原因。隨著高校的擴招,大學生就業難也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很多學生都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特別是努力后卻因環境、方法等因素而未達到預期效果時,很容易出現自暴自棄的情況。此外,還有一部分學生是貧困生,他們因承受著巨大的經歷壓力和生活壓力,也很容易出現自卑、悲觀、失落等情緒。再次是社會方面的原因。當代社會是一個多元文化并行發展的社會,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新媒體設備的普及,也讓高校早已不再是封閉的象牙塔。社會上一些不良思想很容易進入校園,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如很多學生都長期接觸互聯網,互聯網上各類信息良莠不齊,而學生則缺乏辨別和抵制的能力,很容易受到負面信息的影響。還有一些學生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難以達到自己認為的理想狀態,便將互聯網作為新的寄托,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網絡綜合征、網絡狂躁癥等。最后是個人方面的原因。受到綜合因素的影響,很多大學生對人生、社會等都缺乏正確認識,個人的物質、情感、理智心理未能得到良好協調,遇到一些波折后很容易沖動,給美好的校園生活蒙上了不和諧的陰影。
三、音樂教育對大學生亞健康心理調適的理論依據
通過音樂教育對大學生亞健康心理進行調適和干預,并不是突發奇想,也不是天方夜譚,而是有著深刻可行的理論依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莫過于音樂本身具有調適情緒的重要作用。由外界客觀刺激所引起的情緒,是各類心理現象和活動的最初表現。情緒的好壞程度對心理健康狀況有著決定性影響。作為音樂來說,其本身就是情感、情緒的產物,自然也可以有效作用于欣賞者、學習者的情感和情緒。所以通過音樂教育改善大學生亞健康心理、預防心理疾病是完全可行的。具體來說,其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 一) 表情達意
任何時期和類型的音樂,都是帶有特定內容、思想和情感的。換言之就是音樂作品是創作者情緒的外化?!按髮W生在學習和欣賞這些作品時,自然會與創作者、作品進行深入的互動,并在這個過程中獲得陶冶、啟示和潤澤。”[1]如著名的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一開始的四個音符剛勁有力、發人深省,有的人理解為命運在敲門,有的人認為這是貝多芬向命運發起挑戰的號角。隨后的旋律中,這個主題動機不斷豐富和發展,始終充滿著勇往直前的氣勢和動力。每一個學生聽罷后,都覺得之前的沉悶和抑郁一掃而光,渾身上下充滿了力量,正是對貝多芬和作品情意的最佳回應。
( 二) 誘發感染
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各種正面和負面的情緒。如果心理健康出現了問題,那就表明學生的負面情緒較為嚴重,壓倒了正面情緒。所以心理調適的一個重要方向就在于讓正面情緒常伴大學生,充盈于大學生的全身。音樂正是對此最得力的助手和工具,當學生聽到不同情感指向的作品時,內心便會產生一系列情感反應,獲得多種類型的美感體驗。比如在聽到《我的未來不是夢》這首著名的流行歌曲時,自然會誘發學生奮進、堅韌、不服輸等情緒體現,可以以一種全新的心情來面對學習和生活,不良情緒自然也消弭于無形中。
( 三) 宣泄釋放
前文中提到,大學生不良情緒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而關鍵在于如何面對這些不良情緒,如果置之不理,任由發展,則容易導致嚴重心理問題的出現。在對待不良情緒的諸多方式中,利用音樂進行宣泄和釋放就是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比如一些節奏歡快、旋律流暢的音樂,可以使寂寞和低沉的心情得到有效緩解,繼而達到開闊心胸、爽朗精神的效果。一些節奏舒緩、旋律清新的輕音樂,則能夠給人以安靜平和之感,可以讓大學生擺脫煩躁,神閑氣定、安靜平和地接人待物。所以很多時候不同類型和風格的音樂,都是緩解大學生不良情緒的藥方,如果可以對癥下藥,自然會藥到病除。誠如畢達哥拉斯所言,音樂的旋律和節奏,都可以治療人們的情緒和脾氣,使它們歸于和諧,讓自己重獲新生。所以學校和教師要對音樂的情緒調適功能給予充分重視,將其作為音樂干預大學生亞健康心理的重要方式,改善和消弭大學生的不良情緒,形成健康的心理。
四、音樂教育對大學生亞健康心理調適的實踐依據
音樂教育對大學生亞健康心理的調適,不僅要分析可行性,更要看實際的效果。這一點最鮮明的體現就是音樂治療學科的興起和發展?!霸缭?0世紀中葉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音樂治療就率先應用于當時的傷病員,為他們緩解精神壓力,調整心情,并因良好的成效而迅速推廣?!盵2]20世紀80年代,音樂治療學開始作為一門學科逐漸發展起來,其涉及多個專業,應用領域十分廣泛,治療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包含通過音樂鑒賞引發想象和聯想、參與音樂創作和表演活動等。在音樂美的陶冶和潤澤下,可以將那些痛苦的情感體驗和生活經歷,轉化為一種悲劇式的審美體驗,使情感得到了升華。也就是說,音樂治療不同于普通的醫學治療,直接通過手術或藥物作用于病痛,而是重在改變人們的精神和心理狀態。不是通過人的理性思考和實踐發揮作用,而是通過感性獲得人們的情感共鳴。目前,音樂治療學的作用和價值已經得到了普遍認可,并在國內外的高等教育中有著廣泛運用。比如美國高校普遍采用的音樂想象治療法,是由經過專門培訓的心理輔導教師,針對學生的心理狀態,讓學生聆聽相關的音樂,并在這個過程中充分展開想象,然后再與學生就想象內容進行討論,進而予以有針對性的引導。與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音樂可以在不知不覺中作用于學生的內心,消除學生的焦慮感、緊張感和煩躁感,引導學生釋放壓力、愉悅心情。所以從醫學角度而言,音樂治療學方興未艾,正是音樂教育調適大學生亞健康心理重要的實踐依據。
綜上所述,大學生既是時代新人和民族的希望,也正處于從青少年向成年人轉變的關鍵時期,在社會、時代等綜合環境的影響下,難免會出現認知偏差和情緒波動,產生心理問題,如果沒有得到及時干預和調適,則很容易陷入到亞健康心理狀態中。音樂教育可以潛移默化和潤物無聲的方式對大學生心理產生積極的影響和引導,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的,就大學生亞健康心理的表現和成因進行了分析,探討了音樂教育特有的價值和作用,希望可以得到更加廣泛的重視,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出切實可行的路徑,讓音樂教育成為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摘 要】 以教育教學構建大學生心理教育模式的基礎,以服務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養成,通過排查落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研究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為教育工作常態,形成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關鍵詞】 心理健康;大學生;創新;模式
構建符合時代特點學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高校教育研究中重要的課題,今年來隨著校園暴力和突發事件的頻發使得這個問題更加的迫切。在過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我們注重課堂理論的教育,同時也建立了心理咨詢、課外活動等有針對性的教育策略,但是在教育過程中及時、有效還是顯得不夠,為此在原有的教育模式上,進行創新成為此文研究重點。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長期和日常化的教育任務,在高校內一直受到教育者的重視。在實際的教育管理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知識教育上做得較為認真,學校專門為學生設置了必修課程,但是在教學形式上大多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因此,學生很難通過課堂教學對心理健康知識形成認同。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部分,學校大多以主題活動的形式展開,學生在主題活動中有比較充分的活動自由。但是,由于活動與課堂教學相割裂,沒有形成理論與實踐的良好結合,發揮期望中的教育作用。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
1.教育為先,樹立健康心理的基石
心理健康教育離不開課堂的知識教學,但是僅僅是知識教育難以將外在要求內化為學生內心自我的需要,所以改進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途徑勢必能夠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在原有公共必修的基礎上設置可供學生進行選擇的選修課,從生活中結合案例給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選擇并且豐富選修課的教學形式,從傳統的班級課堂講授方式到實踐活動,豐富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以我校的心理健康活動為例,在每年學校會組織心理健康節,宣傳冊子、宣傳視頻、還有臨時搭建的心理咨詢室,以及提供給大家一起參與的心理測試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導。最后,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課后作業的形式,教師在教學中設置開放型的教學問題,讓學生以小論文、調查報告的形式進行,讓作業更能體現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2.服務為主,引導健康心理的養成
在學校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大學生學習生活都發生在校園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去關注。在學校內建立多級心理健康服務部門,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為主,根據學生的人數,在學院內分級建立心理服務站,心理健康服務點。向學生傳遞心理健康知識,播放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影視作品,同時也為學生提供咨詢服務。通過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一方面可以分流心理健康任務的負擔,另一方面,通過分流可以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資訊服務,切實幫助學生解決心理上的健康問題。以我校學生心理健康咨詢中心數據,在進行分層服務以后,每年進行心理健康咨詢服務的人增加了近200人次。學生由于心理問題引起的校園突發事件也明顯減少,從學生表現出來的狀態看W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顯的提高。
3.排查為輔,細化心理健康的教育
大學心理健康教育離不開科學有序的心理危機機制。在學校建立以宿舍為單位的排查措施,同時班級每個月展開一次心理健康排查工作,讓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一個常態,落實到每一個學生。在排查工作進行中輔導員或者管理要對重點學生或是心理問題高危人群進行面對面的談話,并為其制定心理教育方案。除此之外,學校應該逐步建立從心理服務到校醫院、以及專業衛生機構的快速危機干預機制。來面對緊急突發事件。以我校心理健康排查為例,在過去一年中每個月各班級將進行一次心理健康排查,并進行及時的心理健康輔導和建議,鼓勵學生正確面對自己存在的心理問題并積極主動地尋求外界的幫助。近一年來,通過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的老師累計成功干預心理危機事件13余起。學生在排查過程中也能積極正確地面對自己和周圍同學的狀態,大多學生還主動幫助其他同學一起克服由于生活、學習帶來的心里困擾,對于無法自我調節無效的也能主動向老師尋求幫助。
4.研究為續,完善心理健康的體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理論支持和實踐,為此通過研究記錄和探究相關內容為教育實踐奠定基礎,在學校教師應該將每一次心理健康教育過程整理變成檔案,指導教師在今后遇到相似案例時進行參考。以筆者教育過程中遇到的教育事件為例,大二某專業一個學生長期因為兼職太多問題導致上課缺席成績差,且與班級同學十分疏遠。按著學校規定缺勤達到一定節數要給予處分,但是學生家庭又非常困難導致其不得不通過兼職保證自己的能夠上學。為此,筆者參照學校關于貧困生相關文件、政策,以及往年相似案例為學生爭取相應的資助和補助,同時在班上讓學生承擔一定的事務,通過這些方式讓學生逐漸改變。通過這些事件和案例的研究積累將其變成理論成果,豐富相關研究課題的研究,為今后工作提供參考。
總之,構建符合當代大學生學習和生活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讓學生表達自己的心聲和訴求。通過上述模式把理論轉變成實踐讓學生在校園內獲得安全、溫暖的環境,避免心里健康問題的進一步嚴重,相反要讓學生在面對心理障礙、心理問題時能夠自我判斷、自我調節,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用平和的心態不斷去完善自我。總而言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重要的教育內容,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才能在健康積極的校園氛圍內得到全面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吉尼斯.當代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對策研究[J].經營管理者. 2017(05)
[2]樊亞茹.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 2017(01)
[3]王泰寧.大學生學業心理健康及影響因素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