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27:44
序論:在您撰寫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動性和責任感。始終堅持金融業與實體經濟和諧共生、互促共贏的理念,在支持實體經濟中求發展,在服務實體經濟上下功夫,繼續深化銀企合作,優化信貸結構,推動金融創新,加大信貸投入。力爭全市全年貸款增幅高于市貸款平均增幅和全市GDP增幅,涉農和中小企業貸款增幅和占比高于上年。
(二)保持全市信貸總量合理適度增長。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認真貫徹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注重松緊適度、定向調控和預調微調,確保信貸投放合理有效。市人行要引導各行做好信貸規劃,積極向上爭取法人金融機構合意貸款規模,放寬合意貸款容忍度;全年爭取支農再貸款限額不低于3億元,加大對三農及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市農商行等法人金融機構要建立保持自我穩健的信貸投放彈性機制,在執行合意貸款規劃值的前提下,把握好信貸投放的力度和節奏,力求資產負債總量適度增長和期限合理匹配;全市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等非法人金融機構要積極爭取上級銀行的支持,將我市作為金融資源投放的重點區域,確保滿足所有符合條件項目和企業的信貸需求;組織開展貸款“清零”行動,有效防止國有商業銀行恢復設立縣域網點只存不貸的“抽水機”現象。力爭全年完成存款總額245億元,比年初增加17億元,同比增長9%;本級貸款余額150億元,比年初增加16億元,同比增長13%。
(三)進一步拓寬實體經濟融資渠道。充分利用直接融資、間接融資兩種方式,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大力拓展理財、信用證、保函、保理、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貿易融資等表外融資業務。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跟蹤做好興田生物、圣融科技等企業在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掛牌上市工作,全力做好丹司發行企業債券的服務工作。采取多項措施推進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區域集優票據發行;引導外地股份制銀行加大對我市企業信貸支持力度,確保全年社會融資規模平穩適度增長。
二、優化信貸結構,為市域經濟轉型升級提供金融支持
(四)圍繞工業經濟轉型加大信貸投放。大力扶持冶金、化工等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品牌創建、技改擴規、鏈條延伸等環節的資金支持;對水資源加工、紡織服裝、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創新抵質押方式,加大信貸份額;支持汽車零部件企業實現“兩化”融合,增強市場競爭力;支持東環工業新區、中關村海淀園分園、六里坪工業園(二期)等園區建設;各金融部門要積極配合實施“億元企業倍增工程”和企業家成長工程,大力開展中小企業信貸客戶培植工作。確保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增速高于當年全部貸款增速,其增量和占比高于上年。
(五)切實加大對“三農”經濟的信貸支持。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辦行制度,開展“一對一”金融服務,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鼓勵金融機構進行訂單融資、農民聯保、鄉鎮聯保、農村兩權抵押、農機具抵押等產品創新,緩解三農融資難。探索建立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相結合的銀?;訖C制,以農業保險撬動農村信貸業務發展。加快“雙基雙贏”貸款的推廣力度。組織涉農金融機構加大轉賬電話農村布放以及以卡換折工作力度,全面完成農村金融服務全覆蓋“十二五”任務,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力爭“三農”貸款增幅超過貸款平均增幅。
(六)支持旅游產業做大做強。圍繞“武當山、源頭水”兩張世界級旅游名片,滿足旅游產業鏈上的融資需求。支持跟進五龍宮、太極劇場、遇真宮等旅游景點配套設施建設,武當大明峰景區、武當太極文化旅游區等環武當山旅游圈開發,武當國際旅游港、水庫5A級風景區創建、滄浪海水上樂園等重大旅游項目,提前介入,加大項目儲備申報力度,爭取早跟進、早投放。
(七)積極跟進全市重點項目建設。圍繞全市100個在建續建重大項目建設,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重點支持環庫16個交通項目、土武一級路、武十城際鐵路南站等重大項目融資工作。
(八)進一步加大對民生領域的金融支持。開發消費信貸產品,積極拓展汽車、家電、助學、旅游等消費信貸業務。進一步落實大學生村官、婦女創業再就業小額擔保貸款政策和扶貧貼息開發貸款政策。留足開發貸款額度,優先滿足首次購房家庭的貸款需求,支持城鎮居民改善住房條件。
三、推動金融創新,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九)進一步推動信貸產品和融資方式創新。充分發揮財政性資金撬動信貸資金的作用,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設立中小企業還貸調度資金,切實解決企業還貸周轉困難問題。實施小額貸款保證保險試點工作,解決一批無抵押、抗風險差的小微企業融資問題。繼續推進助保貸、善融貸等金融創新產品推廣。開展農村兩權抵押、大型農機具抵押貸款,解決三農融資難。開展政銀企全方位對接,組織開展好銀企、銀農、銀商、銀園對接活動。做實“金融服務行長(經理)接待日”品牌。堅持每月開展一次有針對性、能解決實際金融需求的接待活動,搭建金融高管與企業、居民的交流平臺,增強金融系統與地方經濟的黏合度。
(十)進一步完善金融機構體系和現代支付體系。吸引銀行、保險、證券、期貨、信托、基金、貸款公司、金融租賃、資產管理等各類金融機構來我市落戶或開展業務。加快隨州農商行發起設立的村鎮銀行開業步伐,規范引導小額貸款公司、民間資本管理機構、民間融資登記服務機構等民間金融機構的設立。支持轄內金融機構增設分支機構或營業網點,改善農村支付服務條件,推動發展金融機具下鄉、手機銀行、銀行卡助農取款等新業務,繼續完善機到村、卡到戶、錢到賬的匯劃網絡和快捷支付渠道。深化“國庫服務三農示范縣(市)”創建工作,進一步擴大國庫直接支付惠農資金發放范圍。加大金融IC卡應用推廣力度,力爭2015年在我市成功推行公交IC卡服務,打造城市金融品牌,為社會公眾提供安全、快捷、方便的現代化小額支付服務。
四、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促進縣域經濟健康發展
(十一)建立激勵考核機制。繼續做好對金融機構涉農增量獎勵、存款準備金達標考核、金融業綜合評議、政府信貸目標考核工作,不斷完善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獎勵辦法。不斷改進財政資金存放與信貸掛鉤的考核辦法,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撬動融資的功能。
一、在加快推進園區建設上求突破。繼續把工業園區建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堅持以協調服務為抓手,以項目建設為重點,以招商引資為動力,重點推進飲馬峽產業區接315國道二級公路、湖硼資源開發基地進場道路等建設項目,配合實施好格爾木至敦煌鐵路,錫鐵山至北霍布遜支線鐵路建設。進一步完善項目跟蹤服務機制、加大督促協調力度,著力推動魚卡一井田400萬噸改擴建、二井田300萬噸、三井田300萬噸煤炭開發項目加快建設,確保110萬噸純堿、兩個20萬噸精制硫化堿配套1萬噸聚苯硫醚、100萬噸復合肥配套30萬噸純堿和30萬噸氯化銨等重點項目建成投產。切實用好對口支援政策,編制好對口支援規劃,力爭在資金、技術、人才、項目等各個方面得到更多、更大的支持。加強對經濟運行的監測分析,搞好煤、電、運的綜合協調,健全和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
二、在加快統籌城鄉發展上求突破。把加快推進馬海村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爭取項目、推進“企業幫扶”為抓手,以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為目標,繼續抓好草場灌溉、人畜飲水、草場改良等基礎設施項目,調整優化農牧業結構,規模開發主導產業,大力發展特色農牧業、高效農牧業,整體提升農牧業規?;藴驶?、集約化、產業化水平。緊緊依托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需求,大力開展技能培訓,使廣大農牧民掌握更多的技術技能,進一步拓寬轉移就業渠道,增強農牧民外出務工能力,不斷增加農牧民收入。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步伐,探索完善與戶籍制度改革相適應的基本生活、就業創業、教育培訓等方面保障措施,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力爭使城鄉居民最底生活保障、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實現應保盡保,讓更多的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三、在加快推進城鎮建設上求突破。按照“十二五”期間“一年一變樣、三年上臺階、五年再造一個新”的目標,在拉開城鎮骨架的基礎上,加大對沿街建筑物的立面改造和綜合整治力度,分步推進舊城街景改造工程,全力實施好污水處理廠,城鎮綠化、錫鐵山鎮一期供水、道路改造等城鎮建設等重點項目,著力塑造城鎮的特色。同時,積極創造條件,力爭溫泉游泳館、客運站等項目立項并開工建設。繼續加大城鎮綜合執法力度,深入開展專項整治違章建筑活動,強化公共資源的管控和維護,徹底根治臟、亂、差等“頑疾”,實現創建省級衛生城鎮的目標。
四、在加快社會事業發展上求突破。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突出教育的基礎作用和民生效應,探索嘗試學前免費教育,啟動農村中小學營養工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深入推進衛生體制改革,完成人民醫院改擴建項目,搞好村社衛生服務中心網點布局,加強全科醫生培養和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確保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好、更便利的醫療服務。繼續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重點抓好綜合文化站(室)以及村級體育設施建設等項目,滿足群眾基本文化需求,同時深入挖民族文化特色以及柴達木精神發祥地等文化底蘊,加強文藝人才培養,努力創作文藝精品,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動文化事業發展繁榮。
五、在加快第三產業發展上求突破。把發展服務業作為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財政收入、擴大勞動就業的重要舉措,加快實施雪峰物流園區項目建設,并以此為契機,構建多層次的現代物流配送體系,全面帶動現代服務業發展。在壯大傳統服務業規模和水平的同時,加快信息網絡、社區家政、金融保險、投融資擔保、信息通訊等新興服務業的發展。以全州建設青藏高原旅游勝地為契機,積極向外宣傳推介雅丹地貌、溫泉等區內特色旅游資源,加緊編制《旅游工作總體規劃》,積極爭取旅游項目,助推旅游業發展,著力提高現代服務業的層次和水平。
Abstract:“35” the plan summary developed to the county territory economic society proposed the new request, the important spot was the policy formulation must favor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rejection only GDP theory, promotion society harmoniou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happy index because of its substantive characteristics, may the policy formulation which develops to the county territory economic society give the instruction from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spect.
關鍵詞:幸福指數 縣域經濟 社會發展
Key word:The happy index county territory economic society develops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從各地編制的“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來看,幸福指數被頻繁提及。幸福指數為什么在“十二五”開篇之際被廣泛重視,它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指導性意義到底有哪些是本文要著重分析的問題。
一、 幸福指數在我國的應用
幸福指數概念起源于30多年前,最早由不丹國王提出并付諸實踐。幸福指數雖然由來已久,但是在我國的探索及應用也就大約10年的時間。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有必要從理論上研究幸福指數以及在實際工作中提高國民幸福水平。我國縣域經濟社會的發展都是以GDP指標為中心的,很少有縣級領導重視幸福指數,而“十二五”規劃綱要里明確提出了有關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設創新型社會,保障改善民生,創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等方面的具體目標,幸福指數因其本質特征必會在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層面提供指導。
二、 幸福指數簡析
幸福指數包含客觀指標和主觀指標,其中客觀指標有人均GDP、失業率、通貨膨脹率等。主觀指標包括個性因素,如人際關系感知、精神健康等;公眾對整個社會的滿意度就是幸福指數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觀考察。幸福指數與GDP的一個重要區別在于,它能從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客觀給予雙重衡量,以人為本,摒棄了唯GDP論。經濟水平的迅速提高不代表社會的全面發展,在一些縣域,尤其是全國百強縣的民眾,越來越希望得到物質與精神的雙豐收。幸福指數順從民意,給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導向。
三、 幸福指數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指導
(一) 強調幸福指數要求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
公眾對生活環境和工作條件的關注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也變得越來越強,甚至可以犧牲部分收入來換取更優的生活和工作空間。但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要么局限于能源依賴,走吃老本之路;要么過分強調項目拉動,只求數量不求質量;要么坐享“土地財政”帶來的收益,不去優化配置資源。城鎮化的盲目突進,工業對農業的侵入,第三產業得不到重視等眾多問題越來越呼喚新的發展思路,新的政府績效考核指標。幸福指數強調經濟水平提高的同時,更重視經濟與社會,尤其是個體的發展質量,這就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政府爭取的項目應是環境友好型、科技創新型、民意導向型的,同時要擴大服務業、金融業等第三產業在縣域經濟規模中的比重,保持農業最基礎產業的地位??h域發展應立足本地,戰略取舍,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處,提高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 強調幸福指數會引導政策更多的傾向民生。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這與幸福指數關注民眾對社會的主客觀評價一致。幸福指數從個體的主觀感受出發,強調就業條件、健康狀況和社會關系和諧。從保障和改善民生出發,就要求政府制定政策時敢于挑戰利益面,尋找新思路,開拓新局面。國家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考核,應落腳于民眾對生存環境的主客觀評價,只有這樣的政策才是得民心順民意的。
(三) 強調幸福指數需關注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培育。
幸福指數不是概而全的,民眾對自己生活工作的區域有特殊感情,表現為依賴、引以為豪等。如果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模式、路徑和結果都趨同,那么就失去了幸福感的特殊性。而幸福感的特殊性必須以社會發展特殊性為載體,從這個角度出發,如能培育好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那么民眾對于外界的幸福感會特別強烈,甚至在執政者意料之外??h域經濟社會發展可首先選定主攻方向,立足本地實際。關鍵是讓地方領導干部、民眾參與其中,享受核心發展所帶來的物質精神成果??梢灶A見的是,科技發展之路、精神文化發展之路等模式將越來越受執政者的歡迎,這些路徑有一個共同的現實特征,那就是都在加大第三產業的投資和發展力度。
(四) 強調幸福指數必須關注三農問題。
關鍵詞:河北??;高校;就業指導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2-0226-03
一、順應形勢發展要求,完善河北省高校就業指導體系
(一)完善高校就業指導體系是河北省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需要
就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就業結構,反映了其社會資源的配置狀況、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狀況,決定著經濟效能的大小和經濟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1]。目前,河北省正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全省正在集中力量加快沿海經濟強省建設的步伐,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進區域產業轉移等都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而河北不僅是經濟實力較弱的省份,也是人才實力較弱的省份。因此,建設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強省,必須盡快縮短與先進省份人才實力上的差距。高校畢業生是知識的擁有者、使用者和創造者,是河北經濟建設的中堅力量。完善河北高校就業指導體系,合理配置和使用高校畢業生,實現大學生充分就業, 使其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使大批高素質人才進入社會生產、管理、服務等各個領域發揮作用,是教育為河北經濟建設服務的迫切需要,對于河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完善高校就業指導體系是解決河北省人力資源配置不平衡問題的關鍵。
人力資源配置的不平衡是河北人才結構的突出問題。河北屬農業大省,廣大農村地區普遍缺乏高層次人才,急需智力投入和支持。此外,河北各機關事業單位人才比例過大,中小型企業人才稀缺。完善的高校就業指導體系可以促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擇業觀,增強其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主動將個人價值的實現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將個人價值的實現與河北沿海經濟強省建設任務聯系起來,引導他們到急需人才的農村地區、欠發達地區和艱苦行業就業,減少大學生的不合理流動,達到河北全省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河北經濟社會的平衡發展、全面進步。
(三)完善高校就業指導體系是適應嚴峻的就業形勢,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
2008年以來,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省內一部分企業的生產經營陷入困境,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出現減產、停產、破產現象,導致減薪、停薪、減員、裁員問題直接影響行業就業。據統計,2009年河北全省停產、半停產企業達到24 926家,占全部民營企業總數的14.89%;涉及從業人員669 074人,占全部民營企業從業人員的10.68%[2]。而受金融危機的沖擊,省外就業的本省人才返鄉現象已開始顯現,這就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就業沖擊。再加之2008年以來國家對勞動力市場管制和規范增加了企業的勞動力成本,因而大量企業短期內會減少勞動力需求,加強了就業形勢的嚴峻性。近年來的高校擴招使大學生數量超量增長,2010年全國有630萬高校畢業生,河北普通高校畢業生達32.5萬。就河北來說,高校學生數量的增長速度遠高于全省經濟的增長速度,因此,高校畢業生的供給量短期內已超出了河北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窘迫現實。大學生畢業后工作的缺失,不但無法滿足社會需要,無法滿足自我需要,甚至無法生存,這就會導致社會歸屬感和安全感的缺失,甚至產生心理不平衡,危及社會穩定。因此,構建系統、先進的高校就業指導體系,可以促進高校就業指導方式切實可行、就業指導內容與時俱進,可以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取向,克服就業心理障礙,積極適應就業環境的變化,提高擇業就業的能力,促進其知識、能力與人格的協調發展,樹立信心,順利就業。因此,完善高校就業指導體系,切實做好大學生生就業工作是關系到社會穩定的大事。
二、河北省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面臨的問題
(一)大學生就業觀念與就業形勢存在較大矛盾
功利主義思想、個人主義思想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強烈的沖擊,很多大學生就業以實現個人價值為中心,社會意識、奉獻精神缺失,擇業期望值偏高,與嚴峻的就業形勢存在較大矛盾。
就大學生擇業的區域意向來看,河北省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及區域發展不平衡,使農村與城市在經濟發展及生存條件等諸多方面存在較大差距,由于對職業缺乏長遠規劃,大學生也缺乏反哺社會的奉獻精神,很多學生放棄農村提供的大量就業機會,更偏向于去大中城市及沿海發達地區就業。
就大學生擇業的單位性質意向來看,河北經濟市場化程度較低,河北人普遍存在“求穩怕亂”的思想,“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而創業意識及承擔風險的意識不強。因此,很多學生將畢業后進入機關及事業單位作為唯一的職業選擇,導致河北省機關和事業單位人才飽和、崗位越發有限,就業競爭激烈程度加劇,而中小企業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明顯偏低。
(二)河北省高校全程性就業指導教育體系尚未建立
全程化的就業指導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個人職業規劃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高校就業指導教育應該貫穿大學生涯的始終。而受學校整體教學計劃調整的影響,河北高?,F有的就業指導課程總量不斷壓縮,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教育大多是從大學四年級開始,僅是針對畢業生開設,沒有從低年級逐級滲透輻射。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內容局限于提供政策法規、職業信息、求職技巧等應急性指導。缺乏就業指導教育的科學性、系統性和連續性,對學生毫無實際效用。
(三)高校就業指導人員整體專業化程度偏低
河北高校的專業性的就業指導人員是整個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核心力量,大多具有就業指導的職業資格,具備扎實的就業理論知識和業務知識,但總數偏少,僅集中在校級就業指導機構。而基層院系沒有專職就業指導教師的編制,多為行政干部兼任。這些兼職人員由于忙于其他行政事務性工作,大多沒有時間去進行就業理論研究及業務培訓,缺乏就業指導的專業理論知識,不了解相關就業政策及法律法規,缺乏就業指導的實踐工作經驗。
(四)就業指導的課程體系不健全
1.就業指導課程不能與學生的專業實際相結合。河北大多數高校各個專業院系開設的就業指導課程一般采用學校指定的師、教材進行授課,內容大同小異,鮮有結合專業實際開展的。這樣的就業指導教育無法與學生所學習的專業實際相結合,也就不能為學生提供個性化、針對性強的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2.就業指導課程中課堂理論知識傳授的比重過大,實踐環節能力培訓比重小。目前,河北大多數高校就業指導課程多局限在根據教材對就業形勢、就業政策進行介紹和應聘技巧的簡單講解上,而對于學生就業能力的實踐培訓環節較為欠缺,導致大學生在就業能力結構上與社會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現象。
3.就業指導課程內容的欠缺。高度的就業期望值與嚴峻的就業形勢給大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需要高校就業指導教育課程要注重對于學生就業心理的輔導意識;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自主創業不僅有利于大學生解決自身的就業問題,實現個人價值,還能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這就需要在就業指導教育中加大創業精神及創業能力的培育。而學校在總課時緊張的大背景下,就業指導課時不斷壓縮,導致就業心理輔導、創業教育等重要環節的缺失。
三、構建適應河北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
(一)根據河北沿海經濟強省建設任務的現實需要改革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
河北各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適應就業形勢及河北沿海經濟強省建設的現狀,緊貼河北重點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在學科建設,專業設置,教學質量方面進行改革,著手培養河北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緊缺人才。同時,河北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既要從河北經濟建設的需求出發又要與大學生自身發展相結合。此外,高校還要依托自身的優勢,形成特色人才培養模式,這樣才能為河北經濟社會建設輸送高質量人才,加快河北的科技創新和文化建設,實現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的目標。
(二)構建并完善全程性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體系
高校就業指導教育體系要貫穿于大學全過程,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采取不同的目標培養模式,分不同階段實施、有機整合,最終形成全程性、系統性的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培養學生的發展性就業意識,使之具有自主擇業、自主創業、順利就業的基本素質和能力。河北各高校應該嚴格按照國家規定將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列入教學計劃,每學年設置固定學分,貫穿于大學四年的始終。就業指導課的內容可根據每個年級學生的特點而定:一年級開展成才教育和職業意識培養,確立職業目標;大二進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輔導,完成職業道德和職業知識的教育;大三完成創業教育、大學生擇業及應聘技巧指導,開展各種就業能力培訓;大四完成大學生職前培訓、就業心理輔導、大學生就業形勢政策宣講及就業信息指引等,而貫穿四年的系統就業指導教育的主線就是正確的就業觀的培育。
(三)建立科學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體系
1.保障就業指導課的課時安排和授課計劃。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應貫穿于整個大學教育的始終,學校應以全局觀點系統考慮,按照國家規定將就業指導課列入教學計劃,保證每學年就業指導課程授課計劃的完整性,提高就業心理教育及創業教育的內容比例,為構建一個系統性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提供支持保障。
2.結合河北就業市場的實際、各高校就業工作的實際、各院系就業狀況的實際展開就業指導教育。只有結合實際的就業指導教育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對學生的就業起到實質性作用。
3.加強就業指導課程的實踐教學。就業指導教育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就需要引導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而且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提高其市場競爭力的關鍵,就業指導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切實加強就業指導課教學的實效[3]。
(四)完善高校就業指導教育的組織體系,實現高校就業指導隊伍專業化
1.各高校應建立獨立的高校學生就業指導機構。針對各高校就業工作的實際情況,建立“學校就業領導小組――學校就業指導中心――院系就業指導隊伍”的三級就業指導組織體系,共同完成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這樣可以促進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分層指導和個性化指導相結合。
2.在各院系中設置就業指導專職教師,這有利于提高就業指導工作的針對性和專業化,還能夠分擔校級就業指導機構的工作份額和工作壓力,使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重心下移,使就業指導工作落到實處。另一方面,要確立就業指導工作在全校工作中的地位,形成自上而下的全體教職員工積極參與的全員化就業指導服務體系。
3.通過多種途徑不斷提高就業指導人員的素質和水平。首先,加強資格認證,專職就業指導教師獲得國家就業指導師資格證書后才能上崗,促進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科學化、專業化、系統化。其次,加強培訓,給予就業指導人員創造和提供學習和深造的機會,使得他們可以不斷提高就業指導的理論素質和實踐業務水平。
參考文獻:
[1] 鄒維忠.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研究[D].東營:中國石油大學,2005.
【關鍵詞】常州市;高校;經濟;就業體系
隨著近年就業市場壓力的增大,地方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情況也比較困難。就地方而言,大學生能夠順利畢業和就業,會給當地帶來巨大的人才資源,顯而易見也會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高校如何以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出發點,以市場為導向開展大學生就業工作,實現人力資源的最優化配置是值得每個地區深思的問題。
一、學校定位地方高校服務常州市區域經濟發展
本地區的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發展關系非常緊密,地方高校要發展,就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定位自己的辦學目標,找出自己的特色,明確高校人才培養的方向,從而能夠達到以地方經濟發展為依舊,服務于本地區、本行業為目標的辦學思路,是促進良好就業的一種有效方式。地方高校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教育教學目標以及課程改革的模式要與當地的經濟發展相適應,同樣高校的科學研究、品牌特色專業也要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服務。
常州市地處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快速,交通便利,高校眾多,人才資源也是比較豐富,因此高校大學生的就業質量以及人才的流動關系到常州市經濟社會地位的發展。目前,常州市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水平,集中精力加快本地區經濟的發展,積極進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及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這些項目的推進都離不開高素質人才資源。因此高校大學生是最先進的生產力,是最新知識的擁有者、使用者和創造者,同時也是常州市經濟建設的中堅力量。完善常州市高校就業指導體系,吸引常州市本地的高校畢業生,實現大學生充分就業,使其崗位得其人,人才合理的利用,使大批高素質技能人才進入到常州市各個領域和行業,是高等教育為常州市經濟建設服務的迫切需要,對于常州市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常州市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面臨的問題
(一)對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認識
目前常州市高等院校基本上成立了就業指導中心,但是目前突出的問題是管理職能的定位并不突出,服務職能欠缺,對就業指導的高層次的認識和工作不足,往往只是上傳下達,沒有做到真正的教育功能。沒有根據情況具體分析,基本上把就業指導概括為找市場、找工作、找單位,忽視了就業指導的真正意義。在就業指導課上,基本上大課,由從事一線的輔導員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沒有根據專業和學生的特點安排,缺少對就業指導員的培訓,往往是重利用,輕培訓。沒有很據學生的特點、市場的反饋及時對學校的招生、教育教學改革和課程設置進行改革。
(二)大學生就業觀念與就業形勢存在較大矛盾
目前大學生普遍存在功利主義、個人主義思想,許多的學生往往是以物質利益為第一位,而忽視了自己的價值和自我實現,選擇職業時往往是薪酬高、福利好,環境優等方面,期望值很高,而現實往往是就業壓力嚴峻。從目前常州市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和區域意向來看,基本上是外資企業、大的民營企業,小的企業一般沒有人愿意去,區域分布來看也是基本在市郊區域。哪怕農村有很好的單位,學生也不愿意去就業,更想去經濟發展較高,交通便利,環境較好的地方發展自己。
(三)就業指導人員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就業指導人員關系到學生切身的整體水平,他們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畢業生能否就業以及是否高質量的就業。高校的就業指導人員不僅要知道基本的就業政策、就業形式,還有能夠分析行業的特點,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專業,行業的選擇,要能夠根據學生的興趣、專業進行人才素質測評,讓學生能夠了解自己的優勢所在,才能根據自己的特點尋求好的工作。但是目前高校就業指導員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往往是做就業指導的事務性工作,許多人具有豐富的經驗,但是往往面臨新的形勢,不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這種知識包括最基本的人力資源知識、人才測評知識、社會保障和就業權益保障知識。
(四)就業指導的課程體系不健全
一方面是就業指導的課程與學生的實際專業不像符合,目前常州市高校開設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各個院系往往是同一本教材,采用同一個老師進行授課,這樣就業指導課與學生的實際專業不相符,也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相違背;另一方面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理論知識偏重,實踐環節培訓比例較少,大多教材對目前的就業形勢、就業政策進行分析,在學生的應聘技巧、就業能力的實踐環節較少,導致學生的就業能力和用人單位相脫節;最后高校就業指導課要重視學生的心里教育,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壓力,必須對學生的心理進行輔導,使他們有個良好的心態來面對,而目前這種情況就業指導課中很少。
三、構建適應常州市地方經濟發展的就業指導體系
(一)根據常州市經濟發展的需要改革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
常州市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在考慮人才培養方案時,要緊密聯系常州市的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以及蘇南經濟布局的特點,要和常州市的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緊密聯系,在人才培養方案、學科建設、專業設置以及教育教學進行改革,培養目前社會最需要最缺少的人才。人才培養方案也要注重學生自身的特點,結合大學生的實際狀況進行改革。同時高校也要注重自身學校的品牌和特點,形成自身人才培養的優勢,這樣才能為常州市經濟社會建設輸送優勢人才,加快常州市的科技創新和文化建設,實現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的目標,早日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
(二)全面推進全程化的就業指導教育模式和課程體系
高校就業指導課既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項系統的工程,課程涉及到教學內容、教材選擇、教學管理、課程體系等方面,因此要進行合理的課程改革。就業指導課要貫穿于大學生的四年職業生涯中,根據不同的年級,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新生往往注重職業生涯規劃,幫助大一的新生樹立正確擇業觀和就業觀,培養大學生主要學習的能力,以及要及時關注身邊的就業問題,培訓大學生良好的就業心態,做好就業準備。高年級往往是注重就業技巧和求職準備,進行人才素質測評,根據學生的專業、興趣愛好等進行測評,讓學生知道或者了解自己的特長以及今后能夠從事的職業。
(三)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就業指導員教師隊伍
教師是就業指導課的主題,就業指導課教育的質量高低最終取決于高等學校就業指導的教師。第一,一方面,從校內選拔一批職業指導的老師,這些老師是從事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有一定的專業背景和企業社會經驗;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聘請企業的人事經理、人事部門,他們具有豐富的企業社會管理經驗,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具有良好的幫助作用;第二要加大對高校就業指導員教師隊伍的培訓工作,這種培訓既包括校內培訓,也包括校外取得省級以上職業資格證書,從而提高教師隊伍的業務水平和業務能力。加強對目前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的教師的系統培訓,鼓勵和要求專職任課教師通過就業指導師資格考試,逐漸推行校內就業指導課專任教師職業資格準入制度;第三,開展集體備課和講課示范活動,組織就業指導師針對學生實際情況,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分析研究,探討授課的方式和方法,通過集體備課和研討的方式,有利于大家集思廣益,尋求新的形勢下開展就業指導課的方法。
(四)健全和完善就業制度體系建設
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要立足于制度的建設和創新,改革舊的不適合新的形勢的制度體系。高校要成立就業指導工作委員會,二級學院也要成立相應的機構,完善組織機構,落實安排責任到位,通過層層組織落實,更好的發揮組織的有效性。在學校黨委的統一部署下,學工處、教務處、招生就業處要相互配合,不斷推動就業指導的教育教學改革,適時調整教學目標和計劃,同時要根據就業市場需求的變化,從動態的角度來就大學生進行培養,創新就業指導的培養模式。
要利用多媒體,現代科技的平臺,設置就業信息網絡,打造就業網絡的一體化,使高校、用人單位、高校畢業生能實現及時信息的共享。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以網絡為平臺的就業系統,這其中包括學生的就業單位、就業率、就業質量、畢業生的檔案和戶口,實現三方共享資源。
綜上所述,地方本科高校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會上下齊抓共管,制定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發動多方面的力量,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質量,開創地方本科高校就業指導服務工作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汪燕春.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教學實效性探析[J].中國電力教育,2008(9).
[2] 曲江濱.構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校就業指導體系[J].經濟研究導刊,2010(32).
一、抓好疫情防控重點環節
1、聚焦“防輸入、防擴散、防輸出”,繼續嚴格管控重點環節和關鍵部位,實施網格化管理、地毯式排查,嚴格查控外來人員,實行重點監控人員動態管理和信息共享,防止疫情擴散蔓延。
2、取消赤峰市入境及市域內全部公路卡口,運用“大數據+人工排查”相結合的方式,實施車輛抵達地末端查驗,切實做到“不漏一車、不漏一人”。車輛抵達地的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個體工商戶及嘎查村、社區要負責做好司乘人員信息登記、體溫檢測、消毒消殺工作,并將人員車輛信息報送至旗縣區指揮部,對于有發熱、咳嗽等不適癥狀人員要及時上報并按有關程序辦理。
二、有力有序地推動企業復工復產
3、認真落實自治區出臺的支持防控疫情重點保障企業和受疫情影響生產經營困難中小企業健康發展15條措施,在全面調查疫情對我市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經營管理和運行影響的基礎上,結合我市實際,加快制定針對性強的援企穩崗扶持政策。
4、對已開復工但存在生產經營困難的企業、對有開復工意愿但受疫情影響的企業,主動開展幫扶和服務,一企一策制定解決方案,切實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5、加大金融支持企業力度,啟動駐赤金融機構助力中小企業抗擊疫情、復工復產、健康發展專項行動。
6、加強疫情對服務業領域的影響評估論證,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具體措施,有序放開生活業和生產業,暢通企業復產復工鏈條。
7、高度關注房地產業發展,抓緊制定中心城區土地出讓計劃、商品房線上交易方案、在建樓盤復工方案。
三、抓好春季農牧業生產
8、切實加強農資儲備供應,將種子、苗木、化肥、農藥等農資生產企業全部納入復工復產企業名單,在做好防護措施的基礎上,鼓勵農資門市正常開業,多渠道聯系貨源,千方百計保障春耕備耕。疫情期間,推行農資企業與經銷商統一集中送貨上門服務。
9、推進春季畜牧業生產,全力保障種畜禽、飼草料、獸藥等物資供應和調運。
10、加強農牧業生產服務,及時氣象信息,組織科技人員開展線上生產指導、種植飼養管理、疫病防控等技術服務。
11、全力抓好設施農業建設,加強正在生產的溫室大棚管理,推動閑置溫室大棚恢復生產,制定鼓勵設施農業發展的扶持政策,采取針對性強的措施,暢通市場銷售渠道,防止農產品滯銷。
四、統籌抓好其他重大傳染病防控
12、全力做好非洲豬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布病、鼠疫等疫情防控應對準備工作。
五、保障人流、物流有序暢通
13、嚴格執行“三不一優先”“一斷三不斷”交通管控要求,全面放開市內貨物運輸,研究制定有序恢復市內公路客運班線、城市公交的實施方案,取消中心城區道路交通管制措施,實現市內非重點人群自由流動。
14、對進入我市的外地車輛,取消公路卡口查驗環節,一律實施車輛抵達地末端查驗,做好相關登記;
對我市赴外地車輛,簡化程序發放通行證,確保過往車輛便捷通行。
15、做好農牧民工等重點人群返崗的對接服務,全面支持市內非疫區人員返工返崗,制定具體工作方案。
16、切實推動物流樞紐正常運行,準許物流企業在落實好防控措施的基礎上,開展正常的經營活動。
六、做好民生保障工作
17、積極做好重點人群就業服務,制定高校和用人單位網上供需對接、開展線上專項招聘、精準服務用工緊缺企業等政策措施。
18、做好市場保供,加強市場監測調度,切實抓好蔬菜、肉蛋奶、糧油等生活必需品供應。
19、穩定市場商品價格,嚴厲打擊哄抬物價、制假售假、囤積居奇等違法犯罪行為。
20、聚焦攻克脫貧攻堅戰最后堡壘,制定今年全市脫貧攻堅指導意見,明確目標,突出重點,細化措施,落實責任,確保脫貧攻堅戰決戰決勝。
21、加強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結合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今年工作任務。
22、落實“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要求,制定線上授課、線上輔導、線上答疑、線上自習的實施方案,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學校正常教學的影響。
23、針對醫藥衛生領域在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短板,研究制定加強醫療衛生機構內部管理機制、強化衛生領域基層基礎建設、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用設備采購和物資儲備等具體措施。
七、加大穩投資力度
24、加快推動重大項目建設,列出今年擬實施的重點項目清單,建立重大項目包聯機制,逐個項目協調解決開復工前困難問題,確保在具備條件時及時開復工建設。
25、加快推進項目前期工作,梳理前期項目清單,推行投資項目承諾制和部門代辦制,利用線上平臺推行“不見面”審批,有序組織開展實地勘察、現場查驗等線下前期工作,切實做到快審快批。
26、做好地方債券爭取工作,加大地債前期工作力度,積極推動地方債券盡快落實到項目建設上。
27、加強重點項目儲備,結合“十四五”規劃和各專項規劃編制,動態謀劃儲備一批補短板、調結構、惠民生、增后勁的高質量發展項目。
八、穩定促進居民消費和外貿外資
28、推動服務消費提質擴容,制定我市擴大消費、振興服務業發展的具體措施,加快釋放各領域的消費潛力和需求。
29、圍繞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功能定位,加大專業市場建設,盡快出臺我市中心城區專業市場布局規劃和今年專業市場建設計劃,打造區域性物資采購中心。
30、營造良好對外貿易發展環境,支持外經貿企業盡快復工生產,加快跨境電商交易,穩定外資外貿。
九、引導穩定社會預期
31、加大新聞宣傳引導,強化輿論引導和輿情管理,及時回應熱點關切,增強社會各界抗擊疫情、恢復生產的信心。
第一,推進科學民主立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制度支撐。要加快重點領域立法,堅持立改廢釋并舉,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的情況下,當前立法領域的重要任務是提高立法質量,加強重點領域的立法。而要提高立法質量,必須推進科學立法和民主立法。探尋并遵循各類社會關系產生、發展、運行的規律并以法律形式確立下來,此為科學立法??朔块T立法的做法,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的渠道和途徑,征集并傾聽民意,做到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此為民主立法。推進科學立法和民主立法,必須加強人大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健全立法起草、論證、協調、審議機制,健全向下級人大征詢立法意見機制,推進立法精細化。根據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當前在經濟社會發展領域中的重點立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完善激勵創新的產權制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完善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的法律法規,反對壟斷,促進合理競爭,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加快建立有效約束開發行為和促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生態文明法律制度;健全對外經濟貿易的法律法規,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法律保障;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治理體制法律制度建設,加強和規范公共服務,完善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食品安全、扶貧、慈善、社會救助和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合法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
第二,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主導力量。為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一是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法治政府是責任政府,必須推進機構、職能、權限和程序法定化。各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要及時公布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積極探索負面清單管理模式,貫徹落實“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責任必須為”的法治理念。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凡是市場主體基于自愿的投資和民商事行為,只要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不損害他人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安全利益,政府都不得加以限制。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決糾正不作為、亂作為,堅決克服懶政、怠政,堅決懲處失職、瀆職。行政機關不得法外設定權力,沒有法律法規依據不得作出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其義務的決定。二是要提高依法執法和服務水平。法治政府是服務型政府,必須根據不同層級政府的事權和職能,按照減少層次、整合隊伍、提高效率的原則,合理配置執法力量。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多元利益主體的多元利益格局已經形成,公共服務需求全面快速增長,這就要求政府強化公共服務,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實解決好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三是要全面推進政務公開。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各級政府要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的原則,推進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發揮互聯網政務信息數據服務平臺和便民服務平臺的作用,提供便捷的執法公開服務。
第三,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司法保障。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各類糾紛層出不窮。如何化解矛盾解決糾紛,司法是一條重要的途徑。我們要不斷推進司法體制改革,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首先,尊重司法規律,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司法規律的最基本和最原初的內涵是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只有獨立才能公正。因此,要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建立和完善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在司法活動中做到“去行政化”,保證獨立行使司法權。其次,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司法體制改革的根本尺度就是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為此,要堅持人民司法為人民,依靠人民推進公正司法,通過公正司法維護人民權益,改革人民陪審員工作機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警務公開、獄務公開,依法及時公開執法司法依據、程序、流程、結果和生效法律文書。再次,抓住司法責任制這個“牛鼻子”。在現代法治社會中,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失職要問責,違法要追究。因此,要完善檢察機關行使監督權的法律制度,加強對刑事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的法律監督,依法規范司法人員與當事人、律師、特殊關系人、中介組織的接觸、交往行為,絕不允許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
第四、創新法治宣傳教育方式,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法治氛圍。法治宣傳和教育是法治建設中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公民法治意識、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重要方式。首先,要堅持突出重點、點面結合。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把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作為法治宣傳和教育的重點,實現全覆蓋,力爭使所有領導干部都能聽一場講座、參加一次案例討論或者觀摩一場現場辦公,花大力氣提高其法治定力。其次,要切實推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加強普法講師團、普法志愿者隊伍建設。再次,要創新普法機制,普及法治文化,提高全民法治素質,鼓勵民眾進行法治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和增強法治意識與法治信仰。充分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廣泛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寓教于樂,使人民群眾在喜聞樂見的文化氛圍中受到法律知識、法治理論和法治精神的熏陶。最后,教育和司法行政等相關部門要組織人員編寫法治教材、設立法治講堂、建設法治課程,盡快規劃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