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27:42
序論:在您撰寫社會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經濟環境;會計;經濟體制;經濟水平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有何種經濟基礎就有何種上層建筑,經濟基礎的變動也會帶動上層建筑的變動。在會計領域,各種經濟因素對它的影響是顯著的,如不同的社會經濟環境會產生與此相應的會計準則,受不同的經濟因素的影響,會計的基本理論也會有所不同。會計也只有適應其所處的經濟環境,并為其所處的經濟環境服務,才能得以存在和發展??梢哉f,整個會計工作的發展史就是不斷適應經濟環境而逐漸變革和更新的一部歷史。
一、經濟環境與會計的相互關系
會計的產生與發展離不開特定的經濟環境,兩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使會計不斷得到發展。一方面,經濟的發展直接決定了會計的發展。另一方面,會計對經濟環境有一定的反作用。一般,會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總是服務于一定社會經濟環境之下的經濟主體。通過會計核算反應和監督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力,為經濟主體實現其目標服務。而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總是受一定的經濟環境和制約,是在一定的經濟環境約束下進行的經濟行為。會計作為一門以社會科學為主并兼具自然科學某嶼特征的綜合性和交叉性的學科,它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會經濟環境之中,既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又會對它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的改變起一定的促進作用。所以,經濟環境對會計發展的影響是首要的。
二、經濟環境對會計的影響
(一)社會經濟環境對會計的影響
1.經濟體制對會計的影響
一個國家的經濟體制主要由所有制、宏觀調控程度、經濟類型、企業組織形式等基本要素組成。不同的經濟體制形成了不同的會計目標、管理方式、會計規范、會計監督等模式,各國會計準則的產生和發展也都與經濟體制有關。我國的經濟體制是生產資料以公有制為基本特征或公有制占較主要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在這種經濟體制下,會計服務的宗旨,更多的是強調社會的宏觀效益,推動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由此可見,會計發展和經濟體制密切相關。
2.經濟發展水平對會計的影響
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會計發展的主要環境因素,經濟的發展是推動會計理論和實務發展的原動力。例如,作為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的股份公司的出現,對會計信息質量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所有者、債權人及各種潛在的投資者都對會計信息質量予以高度的關注,迫使企業從更高的層次上進行會計信息的揭示與披露。生產技術的日新月異使計算機取代手工操作而成為會計信息處理的主要工具,計算機網絡遍及經濟業務的各個角落,使一國乃至多國之間建立起發達的“信息高速公路”,各種會計信息可以在瞬間傳遞到各個方面,使會計真正成為企業投資決策、經營管理的組成部分。而且,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經濟關系越復雜,整個社會對會計的要求也就越高,使得會計在整個經濟活動中,不僅越來越必要,而且對社會經濟的反應也越來越敏感和快捷;反之經濟發展水平越低,經濟業務和會計實務就越簡單,會計理論所要解釋的問題就越少。
(二)企業經濟環境對會計的影響
一定時期企業的內部環境同樣會對會計產生重大影響,這種影響雖然不是決定性的,但卻能促進企業規范會計行為,采用先進的會計方法,完善會計組織和提高會計管理水平。
1.企業管理體制對會計的影響
企業管理體制一般是由其所有制性質和國家的宏觀經濟管理體制所決定的。在企業微觀理財環境中,管理體制起著決定作用,它直接決定著企業微觀理財環境的優劣,以及企業會計理財權限的大小和理財領域的廣狹。一般來講,凡企業管理制度完備,則會計管理水平就高,會計信息的揭示就及時,信息反饋就迅速,會計管理參與經營管理決策的作用就能充分發揮。
2.企業管理者對會計的影響
就—個成功的企業來說,企業管理者往往對會計管理都比較重視。因為,會計信息是能夠對企業經營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做出總體反映,而管理者一般也是通過會計信息來了解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因此管理者往往將會計管理看作是提高經濟效益的有效手段。凡是管理者重視會計管理的,會計管理的組織機構就比較完備,會計管理制度就比較健全,會計管理管理水平就比較高。
3.企業會計人員對會計的影響
企業的會計人員掌握著一個企業的“財務大權”,他們明確企業的財務狀況和會計信息,對企業的會計管理有著重要的影響。會計人員的素質和工作態度決定著企業的會計管理效果。如果會計人員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工作態度,不弄虛作假,則企業的會計質量就會大大地提高;反之,就會影響企業的會計管理,阻礙企業會計先進性的發展。
三、會計對于經濟環境的影響應采取的對策
經濟的較快發展、健全的法律體制以及良好的社會氛圍都為會計的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環境因素,會計也隨著經濟開放的不斷深入而得以完善和發展。但是,復雜的經濟環境也對會計產生了不少負面影響,仍然有不完善的會計制度和信息。為了使我國會計得到迅速發展和完善,就必須改善我國的經濟環境,使經濟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一)大力促進經濟發展及完善經濟體制
1.大力發展生產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加快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步伐。因為影響會計環境的首要因素是生產力水平,生產力水平越高,會計越容易得到發展。
2.政府進行宏觀調控,減少對企業會計管理的行政干預,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法律等手段協調各種成分的企業之間、行業之間、各經濟杠桿部門與經濟執法部門之間的關系,更多地運用價格、利率、稅收、匯率等經濟杠桿來調節經濟運行。加強經濟立法與執法、經濟監督、反腐敗和整頓經濟秩序的工作,為會計工作的開展提供較為穩定的、成熟的經濟環境。加大重大案件查處的力度,有效懲治了會計信息做假行為,從而提高整個行業的整體業務能力和素質,保證業務質量,促進行業誠信發展。
(二)改善企業的經濟環境
1.完善企業管理機制,提高會計管理水平,及時揭示會計信息,迅速反饋會計信息。企業應當根據我國所有制性質和國家宏觀經濟體制來制定合理的企業會計管理機制。
2.提高企業管理者對會計的重視,努力完善企業會計管理體制,減少管理者不負責任的行為。運用知識和科技,提高我國會計行業業務水平和管理水平,走會計國際化發展的道路,從而促進中國會計將走向世界。
3.加強對會計人員會計職業道德的教育,提高會計人員整體素質,提高會計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減少會計人員弄虛作假的會計行為。
參考文獻:
[1]弗雷德里克·D.s.喬伊,加利·k米克.國際會計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2]張潤梅.試論新經濟環境下的會計監督[J].經濟師,2009(7).
[關鍵詞] 社會經濟發展 彝族傳統文化 轉型
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體制的轉型,都在很大程度上沖擊著我們這個時代人們的思想、行為。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發展和完善,整個社會的生產經營方式、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彝族傳統文化進入了向現代化轉型的歷史階段,這種歷史性的文化變遷,必然沖擊了彝族傳統文化,影響著他們原有的生活方式。
一、社會經濟發展以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為主
市場經濟體制就是以市場機制配置資源,從而使社會的資源得到有效配置,提高整個社會的生產力,促使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市場經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競爭性和規范性
市場經濟的核心是競爭,競爭機制能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加快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提高整個社會的富裕水平。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場競爭環境,才能有效發揮競爭機制和市場機制的作用。我們不僅要有健全的市場結構,而且要制訂一系列嚴格的經濟法規,確保經濟政策的實施,達到預定的經濟目標。
2.成熟的市場經濟觀念
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市場經濟觀念已經成為人們從事社會經濟活動的支點。資源配置的主體由過去的政府轉變為現在的市場。其優點就是在完全競爭的前提下,能夠實現社會范圍內資源配置的合理化,并給予每個經濟主體以經濟選擇的自由。亞當?斯密把市場稱為“看不見的手”,這只看不見的手以價格為杠桿最有效地配置社會資源。
二、社會經濟發展必然導致彝族傳統文化的轉型
社會向前發展的歷史潮流,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中,
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必然影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變革,特別是沖擊著數千年來產生于農耕經濟基礎之上的彝族傳統文化。
1.經濟體制的轉型改變著彝族民眾的價值取向
世界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市場經濟體制的出現,改變了社會的分配方式,人與人之間不再靠掠奪來實現自己的利益,而是靠創造財富來增加自己的利益,于是整個社會的財富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市場經濟是在社會進步的曲折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社會秩序,這是一種具有巨大財富創造力的社會制度。
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了對中國式的集權計劃經濟體制的改革。從1978年起,黨的總結了中國農村走過的曲折道路,克服各種阻力,使得到普遍發展,富有生機的新型農村體制使中國80年代初的農業獲得了迅速發展,初步解決了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此后的近30年,我國的GDP總量不斷增加,并以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發展,中國的經濟實力空前提高,絕大多數人民的生活水平明顯的上升了。市場上的商品數不勝數,商品的質量和品種比30年以前提高了幾個檔次,只要有錢就能買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中國富強了,百姓富裕了,銀行里的存款翻番了,人們衣食住行的條件改善了。這樣的經濟發展成就是我國幾千年歷史中從來沒有過的。經濟基礎的改變,中國民眾的價值取向在悄然發生改變,這種變化也滲透到彝族民眾之中。
在市場經濟出現之前和之后的社會,是兩個極其不同的社會。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每個人都愿意生活在市場經濟社會中,都希望自身的生活得到改善,財富得以增加。這種選擇,這種希望,也同樣是彝族民眾的追求。當彝族同胞走出他們原有的天地,他們會發現,在市場經濟社會中,人們發明、應用新技術并從發明成果中得到巨大的經濟回報,消費者的欲望、需求可以在市場經濟中得到滿足,人們的消費方式是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是豐富的,人們身上所釋放出的現代化因子,整個社會的現代化氛圍,都在吸引著彝族民眾,引起他們的好奇心,吸引他們進入市場經濟社會中,學習新的事物,并分享社會經濟發展所取得的碩果,這種潛移默化的變化,最初可能是從某個彝族人、某個彝族地區的某種變化開始的,然后擴散到越來越多的彝族人以及彝族地區,慢慢地影響著彝族民眾的價值取向,這必然動搖了彝族傳統文化的根基。
2.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外來文化碰撞著彝族傳統文化
隨著國際間的商貿往來,經濟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地??鐕驹谌虻难该桶l展、企業跨國購并之風的興起,使不同國家企業之間能夠通過強強聯合,實現企業之間的優勢互補,降低生產成本,獲取規模效益,加快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進一步爭奪全球市場。在這種趨勢的推動下。世界各個地區和國家之間在經濟生活各方面形成日益密切的相互依存關系,他們都作為世界經濟這一有機整體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而存在。經濟的全球化,隨之而來的是文化的全球化。于是,技術、信息、文化在全球范圍內傳播,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響,彝族傳統文化面臨著與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國別的文化之間的沖突和碰撞,這必然會打破楚雄彝族傳統文化機制原有的封閉性。
【關鍵詞】市場經濟 企業稅收 成本管理
一 、引言
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中小企業飛速發展,逐步成為我國國民經濟體制中的中堅力量。而稅收成本是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發展策略,是推動企業穩定發展,創造利潤的重要制度措施。在我國經濟體制不斷變革的過程中,形式各異的企業逐步加強對稅收成本的優化管理,通過良好的稅收成本管理體系實現企業經營過程中利益的最大化是企業發展過程中追求的目標。
二、稅收成本的含義和特征
(一)稅收成本的基本含義
依據我國現行的稅收籌劃理論體系,稅收是企業經營過程中成本的一個重要部分,它與企業經營發展中的經營成本都是企業謀求最大利利潤的重要因素。從納稅人的理念來分析,稅收成本是和企業的經營利潤成負相關的,稅收成本通過國家法律統一協調規定的情況下,對所有企業統一實施,企業稅收成本在國家的統一調控體制下,相對缺乏靈活性,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如果隨意設定自我稅收成本,損害的必將是國家利益。企業的稅收成本有不同的解釋方法。從廣義上來講,企業稅收成本不僅包含形式各異的實體性稅收,還包括企業進行納稅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系列關聯性費用,比如滯納金、罰款、稅收人員工資等等,而從狹義的角度來看,企業的稅收成本僅僅包含了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實體性稅收。
(二)企業稅收成本的特征
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的稅收成本所包含的內容眾多,本文主要對企業的實體性稅收成本和企業稅收處罰成本的基本特征進行簡要分析。
1、企業稅收實體成本特征
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改革發展的過程中,我國法律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發展,稅法作為調整我國國家財政、企業經營的重要制度保障,逐步得到規范發展,在對企業進行一系列的實體性成本征收的過程中,更加注重企業發展經營之間的公平負擔,在企業自身發展體系下,由于自身的稅收籌劃的差異,其實體性成本有可能產生一定的差異性因素。
2、企業稅收的處罰性成本特征分析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的處罰性成本是企業稅收成本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在企業發展過程中,處罰行為的發生并不是必然的,處罰性稅收成本的產生往往是由于企業自身發展過程中對國家基本的稅收知識了解不夠,納稅意識相對淺薄而導致的相關的違反國家企業稅收政策的行為所受到的處罰,在企業自身依法經營的過程中,便不會產生處罰性稅收成本。
三、企業稅收成本發展中的問題和現狀分析
(一)稅收成本管理意識初步形成
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我國法律體制同樣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國家通過多種方式逐步加大對企業稅收知識的宣傳推廣,這使得眾多企業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對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的稅收知識進行了全面了解。在自身發展過程中,企業依法納稅,合法經營已然成為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共同意識,稅收成本管理意識的初步形成,促進企業在經營發展中能夠不斷改進管理體系,推動企業的持續經營發展。
(二)成本分析體系相對混亂
我國企業在現行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盡管已經初步形成了對于稅收的成本管理意識觀念,但是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對于稅收管理體系中的成本分析體系的把控仍然處于摸索階段,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由于缺乏系統的技術手段保障對于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具體花銷進行系統統計,缺乏完善的技術分析指導,在對企業平常的管理過程中對于企業經營管理預測不系統,這便導致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只能單純去執行相關的成本計劃,而不能形成完善的成本管理體制,對企業經營發展過程進行總體把控,由此使得企業在稅收管理中對于成本分析管理體制沒有完善的運行機制。
四、企業稅收成本優化管理建議
(一)籌建系統的稅收成本管理體系
在企業經營過程中注意對企業的稅收成本進行系統規劃和統一管理,實現稅收陳本預算執行報告制度,不斷加強稅收成本管理控制體系,逐步推行稅收互負統計規劃,依據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產業屬性、產品分類和企業發展體制進行系統的稅收成本籌劃,逐步形成依賴于先進的企業管理技術為保障,在以往企業預算的基礎上,實現企業稅收成本管理協調化。
(二)不斷加強對企業員工培訓
在企業進行日常的稅收管理中,不斷通過對企業相關工作員工的基本技能培訓,逐步提升企業員工的相關工作技能和職業素養,為企業能夠穩步進行體系化的稅務管理,降低企業運行管理中成本花費,對于企業管理體制中的納稅申報員工來說,不斷加強對其自身的工作技能和稅務辦理業務基本知識和技能培訓,不斷促進企業管理體系的統籌運行,在進行員工培訓過程中,通過持續的人才引進和交流體系能夠為企業稅務管理奠定良好管理機制和發展基石。
五、結論
在我國現行的經濟體制下,通過逐步完善企業的稅收成本管理體系,不斷優化企業管理機制,以先進稅務運行機制,保障企業經營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同時,能夠自覺履行自我發展過程中的社會責任,實現企業發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 楊元杰.稅收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2] 吳玉林.基礎會計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現代財政理論的主流觀點認為,國家財政的本質是提供公共物品(public goods),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公共物品應是財政的主要作用范圍。因此。國家財政也叫做公共財政。
為了說明公共物品和公共財政問題,現代西方經濟學從市場缺陷的角度。主要按照生產、提供和消費、享用兩個方面的標準,把所有物品和勞務劃分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兩大類。對公共物品的具體定義各有不同,但各種定義都承認和肯定公共物品具有兩個基本標準或兩個基本特征,一是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二是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
從靜態來看,在一個社會中完全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可以稱為純粹的公共物品。不完全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可以稱為相對公共物品。
從動態來看,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公共物品的范疇和內容也不完全相同。例如,在物質資料短缺狀況下,由于社會剩余產品非常有限,甚至連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都無法滿足,國家財政的財力有限,必須集中有限的資金和剩余產品進行經濟建設,以保證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因此,公共物品的范圍很小,種類也很少,基本上只限于純粹的公共物品。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盡管公共物品的范圍和種類有所不同,但也存在一定的共同之處。特別是完全符合非競爭性、非排他性標準和特征的公共物品,是任何社會都需要的。其中,需要由法律來維護的社會經濟活動關系的“公正”:需要由政府來提供的國防、社會治安、交通等方面的“安全”,是最具代表意義的公共物品。因此,“公正”和“安全”就成為最重要、最基本的兩種公共物品。
因此,對公共物品或公共需要的質的界定,應明確兩點:
1、公共物品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整體社會經濟發展的社會性的公共需要。它可能是全體國民的共同需要,也可能只是一部分人的需要:可能是勞務性的需要,也可能是物質性的需要。不論那種情況,都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整體社會經濟發展的社會性的公共需要。
2、公共物品或公共需要主要由政府財政來提供,市場不可能提供公共物品,這一點無論是從公共物品的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特點來看,還是從市場經濟的缺陷和外部負效應來講都不難理解。
二、財政的公共屬性界定
以提供公共物品、滿足公共需要為主的財政。稱為公共財政。要界定是否屬于公共財政,除了必須首先對公共物品進行界定之外,還必須明確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1、財政的本質取決于社會制度的本質。財政是一種分配關系,所以,財政的本質在于經濟利益,即財政所體現和維護的根本經濟利益,以及與此相關的社會地位、權力等其他社會范疇。
2、財政的公共屬性取決于財政的本質。對財政是否具有公共屬性不能只看表面現象,而要看財政的利益本質,盡管“公共財政”一詞最早由西方提出,盡管西方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財政在公共性支出方面,特別是社會福利方面的支出已占其國家財政支出的相當大的比重,甚至成為所謂的“福利國家”,但是,這些僅僅是表面現象,這些現象只是維護資本關系的具體方式,是維護少數資本階級利益的手段,可以設想,如果要維護少數“資本階級”利益的資本制度,這些所謂的高福利也就很難存在。至于以“安全”名義開支的龐大軍費,則幾乎無一例外的帶有軍事侵略性質,無論對于這些國家本身,還是對于全球其他國家來講,這樣的“公共安全物品”不但沒有公共物品意義上的“安全”意義,反而是一個“不安全”的重要因素。
按照上述分析,首先從公共物品來看,“公正”和“安全”在任何社會都需要由政府來提供,提供這兩種物品的支出就成為政府財政的重要支出,不同時代的財政,即使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財政,也都必須保證和維護這兩種公共物品的供給。這也成為不同時代的財政共性,或者說,從“公正”和“安全”來講,不同時代的財政都具有公共性。
在資本主義社會,所有的“公正”和“安全”,從根本經濟利益上講,是為了保護資本制度和資本關系,維護少數的“資本階級”的利益,是建立在“資本階級”的利益之下的“公正”和“安全”,不是全社會全體國民普遍意義上的一般“公正”與“安全”。因此,從本質上講,資本主義國家的財政并不是公共財政,而是維護資本制度和資本關系的“資本財政”。
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公正”和“安全”,既不是帝王式的,也不是資本關系式的,而是建立在整個國家和全體國民利益基礎之上的,因而,社會主義的財政才是真正的公共財政。
三、社會主義財政的本質屬性是公共財政
社會主義財政既不同于帝王式的“家財政”,也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維護少數資本階級利益的“資本財政”。社會主義的財政是真正維護全體國民利益的公共財政。
社會主義國家財政提供社會福利性的公共物品少和比重低,既有其歷史原因,也有主觀認識失誤的原因。從歷史來看,截止到目前,世界上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在經濟、科學技術落后的基礎上建立的,到目前為止,現存的和曾經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在經濟發展水平、經濟實力、科學技術等領域。仍然處于落后狀況,國家財政還無力承擔和提供更多的社會福利性公共物品。全體國民的生活水平和各種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從根本上都取決于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在經濟發展水平、經濟實力、科學技術落后的狀況下,面臨著資金、技術市場等經濟要素的短缺,必須通過國家財政集中有限的資源加快經濟發展速度。因此,社會主義國家的財政在收支兩個方面都偏重于生產,特別是在財政支出方面,用于生產性的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相當大比重,呈現為典型的“投資性”財政,而用于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則明顯偏低。這種現象不但使西方不承認社會主義國家財政的公共性,就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內部,對財政的公共性也存在很多偏見。
社會主義的國家財政投資往往會涉及市場經濟的競爭領域,所提供的物品往往是市場經濟意義上的私人物品。因此,這種投資的公共性,或者說這種投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并不完全符合公共物品的兩個基本標準或特征,因而其公共性并不明顯,但這不能否定其公共性質。因為這種投資既不是帝王式的“家財政”投資,也不是維護少數資本階級利益的“資本財政”投資:不是為了少數人或局部地區的利益,而是為了整個國家和全體國民利益的財政投資,是真正的公共性投資。
從非競爭性來看,社會主義國家的財政投資,雖然按照市場經濟的眼光來看,已經進入了競爭領域,所提供的很多都屬于私人物品,這似乎否定了社會主義財政的公共性。但事實上,社會主義國家的財政投資,特別是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初期的國家財政投資并不存在競爭,也就不具有競爭性。這是因為社會主義國家的財政投資是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是必須的,或者說被迫的。在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過程中,由于經濟基礎薄弱,經濟處于極度短缺狀況,即使實行了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也很不發達,
民間的市場主體的投資力量也難以承擔起發展經濟的主要投資任務,某些投資領域和項目基本上不存在民間投資主體,需要由國家財政集中有限的財力來完成這些投資。也就無所謂競爭。
從非排他性來看,社會主義國家的生產性財政投資,如果按照市場經濟的眼光來看,所提供的都屬于私人物品。這似乎也否定了社會主義財政的公共性。但是,如果聯系社會現實,就不難看出,這些私人物品正是社會公共利益的體現。這是因為在經濟處于極度短缺的條件下,全社會最大的公共利益在于保證全體國民的基本生存生活需要。如果嚴格按照私人物品與公共物品的劃分,由市場來完成私人物品的供給,看似“公平”,實質上是最大的不公平。因為市場經濟的缺陷導致多數人的貧困化,而有限的物品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這實質上是犧牲大多數人的利益來換取少數人的利益。顯然,這不但無法保證公共利益,反而是對公共利益的踐踏。而且,單靠市場和民間的力量根本無法保證經濟意義上的所謂私人物品的供給。至于私人物品的排他性,則需要通過一定的行政手段來解決,以保證全體國民的基本生存生活需要。這正是“公平”的保證和體現。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就必須由政府通過財政投資手段,來保證全體國民的基本生存生活需要這個最大的公共物品。
即使到了今天。雖然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基本確立,經濟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和水平,民間的投資力量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相對于那些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型、特大型的投資項目來講,民間的投資力量仍然顯的太小,還需要由國家通過財政手段來完成這些投資。因此,社會主義國家財政的合理投資本質上仍然是公共性投資,所提供的仍然是公共物品。
當然,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市場競爭會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市場機制會逐漸成為調節社會經濟運行的主導力量,民間的市場主體大量增加,民間的投資力量會達到一個相當的高度,能夠承擔起競爭領域的投資任務。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國家財政的生產性投資比重會逐漸減少,逐漸退出市場競爭領域,“投資型財政”的特征會逐漸淡化。與此同時,在國家財政支出中,用于“公正”、“安全”和社會福利性的公共物品支出比重會不斷提高間接體現的公共性財政會逐漸減少和降低,直接體現的公共性財政會逐漸增多和提高。
四、正確認識社會主義財政的公共性
財政的本質屬性取決于社會制度的本質,隨著社會制度的變革而改變。從奴隸社會的“家財政”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財政”,再到社會主義的公共財政,說明公共財政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這種決定關系和變化過程,要求財政必須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而改變財政的具體作用范圍和作用方式。
我國的社會主義財政雖然屬于公共財政,但是,必須客觀地承認,目前財政的許多運作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形勢的變化和要求:已經不能更好地體現公共財政的本質。同其他領域的改革相比,我國公共財政體制的改革明顯滯后。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我國的經濟實力和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都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市場經濟和市場機制已經成為社會經濟運行的主導力量,民間力量基本上已經能夠完成競爭領域的投資和私人物品的供給。但是,國家財政仍然在許多競爭性領域進行不合理的投資,特別是依靠行政壟斷進行的經濟生產性投資,不但效益低,而且也影響了市場的公正、公平競爭-從而影響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和完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同社會主義基本社會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市場經濟,體現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體制。它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把資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環節中去,并使企業實行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靈敏的特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
市場經濟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不同利益關系決定的一種經濟形式,它有自身的規定性,這種規定性是不同社會經濟制度下市場經濟的共性或一般性;而不同的社會制度條件,使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同的特點,表現為市場經濟在不同社會條件下的特殊性。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必然受到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制約和影響,從而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呈現獨特的基本特征。
(來源:文章屋網 )
企業會計模式是指企業在國家會計規范指導下,通過設置會計機構和會計業務程序、選拔和聘用會計人員。確定和使用會計方法、從事會計工作、提供會計信息,開展會計管理而形成的企業會計工作體系。
在整個經濟活動中,會計模式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會計模式導向、會計規范、會計管理體制、企業會計模式、會計人才管理體系。在五大要素中,會計模式導向是最基本的要素,它處于最高層次,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會計模式的基本運行走向;會計規范在會計模式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它在反映會計模式導向的前提下,指導、約束會計管理體制和企業會計模式,以保證會計信息的公正性和相關性;會計管理體制是會計工作能夠正常運行的組織保證;企業會計模式是會計模式中涉及實務最多、最為活躍的因素;會計人才管理體系是根據會計管理體制的要求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對其他要素有著制約或促進作用。
企業會計模式自身包含了若干個子系統,與會計實踐密切相關。從某種意義上說,企業會計模式是國家會計模式在本企業范圍內的具體體現。
二、我國經濟環境對企業會計模式的影響
作為管理科學的一個分支,會計始終處于一定的社會經濟環境中。一般而言,會計的社會環境指的是對會計工作產生直接和間接影響的各種外在因素的總和。在諸多因素中,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體制以及企業的管理水平和企業外部對會計工作的要求等,分別在不同層次上對企業會計模式產生影響,其中以經濟制度、經濟模式和經濟發展水平對企業會計模式的影響最為突出。
(一)經濟制度影響著企業會計模式的制定和實施
當前,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是這個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在此種經濟制度下,政府充當社會管理者、國有企業所有權的機構這兩種角色。政府的雙重身份要求企業會計模式須做到:向政府傳達基層企業的會計信息,為政府這一宏觀經濟調控者提供制定和實施宏觀經濟政策的基礎和依據j企業會計模式須配合政府作為社會管理者的角色,為其實現社會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績效衡量、引導和利益分配等管理職能服務;企業會計報表須切實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尤其是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情況,為政府完成企業所有者這一角色的職能服務。
(二)經濟模式必須得到企業會計模式的配合和支持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環境下運行,其發展關鍵在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而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征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
企業會計模式必須配合和支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產權清晰的特征要求通過企業會計準確計量和報告企業產權,以保護各個投資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權責明確的特征要求通過會計信息系統準確量化產權投資人和債券投資人的權利和責任,使得企業的法人財產權和債權人權益得到有效保障;政企分開的特征強調政府作為社會管理者和企業投資者的雙重身份對企業的不同影響;管理科學的特征對會計模式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建立科學的會計管理制度上,為優化管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提供有用信息。
(三)企業會計模式的發展狀況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經濟發展水平與企業會計模式的相互影響十分明顯。從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來說,企業會計模式的構建須考慮企業規模、水平,企業會計人員的能力和素質,企業的業務范圍和復雜程度等因素。同時,還應為以后經濟發展和業務增加所產生的會計新問題奠定必要的基礎。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構建現代企業會計模式的途徑
目前,企業會計模式主要存在三大問題:不同信息使用者之間信息需求有差異、信息客觀性與相關性相背離,會計監督機制與內部人員控制存在矛盾。根據當前經濟環境對企業會計模式的要求,以及企業會計模式中現存的三個問題,為了規范企業會計工作,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應從多個方面著手建立企業會計模式。
(一)建立企業會計管理制度
據國家有關法規和制度,針對企業內部經營業務的特點、范圍,管理要求和人員素質設計和實施的,用于指導規范會計工作的制度體系,即為企業會計管理制度。
在會計管理制度中,應設置會計機構,制定內部控制制度、實施會計人員管理。會計機構是組織和實施會計工作的組織,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內部各職能部門、各有關人員之間,在處理經濟業務過程中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一種管理制度;會計人員是企業會計工作的主體,針對會計人員的有效管理,主要包括會計業務和會計理論的繼續教育、會計職業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完善。
(二)據實整理會計信息系統
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與決策相關的可靠信息,是企業會計工作的主要目的。因此,企業會計模式設計的主要任務,便是會計信息系統的設置和運行。
企業會計信息系統的設置包含會計政策、會計信息指標體系、會計信息質量指標、會計信息流程等幾個要素的設置和這幾個要素之間的有機配合。
(三)完善會計監督機制
完善的會計監督是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必要條件。但監督工作由誰來做。如何做,這又是會計監督機制首要解決的問題。
會計核算與監督職能分離的體制是解決會計監督機制問題的有效方式。企業內部的會計僅負責運行會計信息系統,提供必要的會計報告和其他信息,內部監督職能由內部審計部門負責,會計信息的質量則由外部獨立審計機構來評價和確認。企業會計人員對企業經營者負責,經營者對所有者負責,,企業會計人員和企業管理人員共同對會計信息失真承擔有關責任。
四、結束語
一、工商管理基本概述
改革開放是我國重大的基本國策,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經濟發展面貌煥然一新,人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這說明市場經濟符合我國國情,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近幾年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效已經凸顯工商管理在經濟發展中的顯著作用,若想真正掌握工商管理在經濟發展中的具體作用,就要對工商管理進行深入探究,具體來說,工商管理的基本職能有三個方面:
1.工商管理最大的職能是參與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也就是嚴格市場主體準入制度,執行國家宏觀調控的政策。如果工商管理部門執法力度不嚴、執行職能力度不深,對規范社會發展秩序會產生阻礙作用,而且會影響到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整體效果,從而對全國經濟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2.對市場經濟的監督是工商管理部門的基本職能,它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正常發展。國務院和國家編委將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定位為市場的主管,足以說明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地位之高、作用之大。這就要求工商管理部門必須嚴格履行自己的職責,強化對市場的監督職能,在維護市場經濟穩定發展中切實發揮自身作用。
3.工商管理部門還兼具優化市場主體行為的職能,通過對市場主體的監督優化管理,提高各企業之間的相互協作,促進社會市場發展體系的完善。這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能夠正常有效執法的保障,也是市場經濟有序發展的必然要求。工商管理的職能也就決定了工商管理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合理有效的發揮工商管理的職能才能夠促進我國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全、完善,才能夠真正提高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二、工商管理的基本特征
1.工商管理區別于其他政府部門工商管理主要面向市場,它在市場經濟發展中,主要是通過行政管理來創建和諧有序的市場環境,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其次,工商管理并沒有專項資金、項目,它主要以市場為核心,為市場經濟有序發展提供公平的軟環境,所以它不同于政府的其他部門。其三,它與政府其他部門的區別還表現在它更多的屬于經濟體的良性發展表現。只有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不斷優化,才能不斷增加投資主體,從而積累更多財富。
2.工商管理監管手段多樣
監督手段多樣是工商管理特點的集中體現,工商監管主要是將行政處罰和行政管理兩方面結合并用,通過市場和媒體的輿論監督進行輔助,然后運用法律手段,嚴格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充分發揮工商管理的監督管理職能,以更好的促進市場經濟的良好發展。
3.工商管理監督范圍廣
我國的市場經濟在發展中不斷完善, 工商管理也緊隨時代變化不斷發展成熟,對市場的監督范圍越來越廣。一方面時有形監督,運用政府的各種規定對市場中的各種條件進行審核監管;另一方面出現了無形的監管方式,主要是通過研究市場的淘汰規律進行監督,增加了監管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4.工商管理維護了消費者的利益
工商管理有效的維護了社會次序,對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有積極作用。總的來看,工商管理的發展趨勢有利于市場主體的維護,其與消費者的關系越來越近,對于消費者的各項權益起到了推動作用。
三、工商管理在經濟發展中扮演的具體作用
1.市場主體的準入得到有效規范
我國的市場經濟準入制度必須以嚴格審查為基礎,工商管理部門必須發揮自身管理職能,切實加強對市場經濟主體的規范,嚴格市場經濟主體經營行為,為創建合理有序的市場經營環境奠定基礎。隨著市場經濟主體準入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當前越來越多的個體、團體經營者到工商管理部門申請注冊,所以工商部門應當提高自身管理要求,對待每個申請企業要嚴格審查,規范審批程序,嚴格按照程序辦事,強化企業登記注冊的質量,以保證市場經濟主體的優良特性。
2.工商管理能夠有效促進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工商管理部門的職能不斷轉變,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其相應國家市場經濟的基本經濟制度,不斷提高自身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大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全局發展、持續發展。具體表現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
(1)工商管理能夠有效促進多個部門相互協作,轉變了執法部門與企業之間的管理監督的關系,由管理監督轉變成為互相合作的關系,加強了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2)工商管理促進了行政管理機制不斷趨于完善,在市場經濟競爭中的突出表現就是更加彰顯自由與競爭原則,特別在服務監管方面,為市場解決了諸多矛盾,從而使服務方式有靜態的市場內入伍轉變為動態服務。
(3)工商管理在管理形式上不斷豐富,汲取了更為優秀的現代管理模式,并在更多的方面對管理內涵進行探索,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比如,近幾年工商管理部門加大投入力度,對國有企業特別是一些個體工商戶的發展提供的監督與服務,特別彰顯了工商管理對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做出的貢獻。
(4)工商管理保證了在社會經濟體制改革中解決問題時,能夠做到執行有力,有法可依。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國家相關部門依據實際情況不斷加強法律的完善,形成了合理的銘文規范,嚴格對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各種問題進行依法處理,確保了工商管理在解決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問題時的合規、合法性。在制定規范社會經濟發展的法律條文方面,更多的是注重維護消費者的權益,但同時對企業的發展沒有造成嚴重的損失,工商管理已經可以很好的運用法律武器規范市場行為,以合理的方式維護了市場秩序,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比如,21 世紀初期市場上出現的人造雞蛋和三鹿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我國相關工商部門及時出臺相關政策,嚴格加強對食品質量的監管監督,對流通市場的各種食品進行調查審核,把生產不合格、存在質量問題的食品全部回收,將出現問題的食品生產企業嚴格依法懲處,這些行為極大的保障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安全有序,為穩定市場秩序提高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3.工商管理促進了我國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社會經濟發展的不斷加快,要求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要順應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不斷改革完善,逐步趨向科學合理。經濟改革要做到科學合理的前提,就必須利用工商管理的各種職能作為改革經濟體制的依據。工商管理部門是屬于政府的一個部門,它是在保證社會經濟體制性質不變的情況下對社會經濟進行的改革和管理。因為工商管理屬于政府部門,它有效的豐富了社會經濟的內涵,并且保障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科學性、合理性,為進一步完善社會經濟體制做出了重要貢獻。
4.工商管理有利于強化市場監督
工商管理監督部門的工作在對市場的管理監督方面和市場主體行為規范方面都有著顯著作用。強化工商管理部門的監督職能,可以有效規范市場主體的經營活動,提高市場主體交易行為的合法性。工商管理部門對市場經濟的監督主要有一下幾個表現:
(1)工商管理部門的監督體現在對市場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規范,對于市場中惡劣的競爭關系,工商部門要運用法律手段進行干預,嚴格把控市場投資環境,確保市場競爭行為的合法性,為企業和消費者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只有這樣,市場的經營主體才能夠保持經營活力,為經濟發展創造動力。
(2)工商管理部門的監督職能還應當體現在對企業商標權的保護上,商標對于企業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企業的標志,加大對企業商標權的保護對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有著積極作用。
(3)要努力完善行業分類的監管體系,細化工商管理的分工,全面實行對各個行業的有效監管,在整體上強化工商管理的監督職能,從而促進監管體系更加細致、健全、有效。
(4)要加大在企業市場宣傳方面的監管打擊力度,對虛假廣告進行嚴厲打擊,嚴格控制違法違規廣告的宣傳,努力凈化市場宣傳環境。
5.工商管理有效促進經濟流通體制改革
近幾年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在形式上逐步形成了政企分離的常態現象。改革開放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經濟政策,它使得我國經濟的發展更加國際化,與世界上很多國家的經濟都有往來,從而形成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多元化趨勢;同時,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國內不斷滋生新的經濟血液,更多的經濟實體不斷出現,大大增強了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加之實誠經濟的發展更加自由、公平,工商管理的力度更加合理,不僅加快了企業發展速度,而且逐步完善社會市場競爭機制。我國取得的這些經濟發展成效都要歸功于工商管理這個無形的手發揮的作用,所以說實施工商管理有效的促進了社會經濟流通體制的改革,激活了經濟發展動力,讓經濟發展形成了更好、更快發展的局面。具體來說,工商管理有三大優勢:一是使企業利益得到了獨立化發展;二是增強結合、合并、合作等共同發展方向;三是沖破了傳統經營方式,增加了多樣性、靈活性??偟膩砜?,這一趨勢還在日益增強,而且在未來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也將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
6.工商管理能夠促進企業有機協作
隨著我國法律不斷健全完善,工商管理在經濟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更加明顯。工商管理依托法律,強化了對各行各業的管理約束,它不僅規范各企業、個工商戶的經營行為,同時也對企業的登記注冊、商標注冊等內容進行了規范說明。固然,工商管理在職能上的完善大大促進了企業經濟的發展, 并且對經濟體的改革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城鎮化發展方面,政府積極引導建筑企業和文化部門以及農業、電信等行業的共同協作,在共同樹立城鎮化目標的同時,加強各方的協作互助,共同促進城鎮化建設。
7.促進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
其一,國家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出臺了相關法律,為工商管理作出合理有效的監管監督提供了強大的依據;其二,工商管理部門自身職能的轉變或者明確化,大大加強了社會經濟發展中消費者的重視;其三,工商管理的有效實施,對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工商管理通過依法辦事,嚴格履行管理職能,通過強化管理維護社會秩序,在行駛職權過程中,嚴格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對于在消費產生的各種糾紛或者違法商業活動,嚴格按照法律程序處理。
工商管理部門通過普及法律知識, 加強消費者對自身合法權益的認識,從而提高消費者的法律意識,在維權時依靠法律武器提高自身權益的保護。工商管理部門更要強化自身的監督職能,嚴格規范市場經營行為,及時查處違法行為并依法嚴懲,從而有效控制各種違法行為的滋生,正規市場秩序,促進經濟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