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27:39
序論:在您撰寫助力經濟社會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加快發展彰顯功能
2012年,貴州保險業以同比增長14%的速度突破保費收入150億元大關,是2009年原保險保費收入的1.58倍,但對貴州省GDP的貢獻僅2.2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88個百分點;人均保費即保險密度432.4元/人,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7.8%。貴州保險業要縮短與全國保險業的發展差距,助推貴州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唯有加快發展。
隨著全省各族人民盼發展、想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兩加一推”主基調、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主戰略的深入推進,為縮短貴州與全國發展差距、實現同步小康奠定堅實基礎,也為全省保險業夯實了加快發展的基礎,拓寬了快速發展的空間,提升了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全行業緊緊圍繞主基調主戰略,承擔經濟社會發展風險保障,積極融通資金參與建設等作用,在助推全省經濟社會實現2020年與全國同步小康的同時,努力實現全省保險業發展與全國保險業發展基本同步的目標。
截至2012年底,保險業為全省4100萬人次提供1.26萬億元風險保障,為1.66萬家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城鄉居民個人財產提供2.49萬億風險保障,為貴州茅臺酒廠、粵黔電力、水鋼等重點企業和清織高速公路、貴陽客運東站、國酒快線等重點工程提供3528億元的風險保障,為安順、水城96個煤礦7600多名井下從業人員提供保險保障。僅2012年,全省保險業累計賠付支出55.3億元,較上年增長40%。保險保障功能的發揮,有利于助推全省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構建和諧社會。
2010年至2012年,全省保險業主動優化保險產品供給,提升保險保障水平,累計為煤礦和非煤礦山工業發展提供風險保障逾1102億元,承擔各類安全生產事故賠款支出3.95億元,有力地支持煤礦和非煤礦工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貴州保險業將遵循“政策引導、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模式,加強對煤礦和非煤礦山、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運輸等高危行業的保險服務,充分發揮商業保險的風險管理優勢,做好與國家工傷保險的銜接,為高風險企業提供涵蓋意外保障和醫療保障的一攬子財產、責任、意外保險保障,在切實解決高危行業企業及其從業人員后顧之憂的同時,逐步建立覆蓋廣、保障足、重預防的高危行業安全生產風險保障與安全生產相結合的良性互動機制,切實防范化解高危行業風險。
全行業將緊緊圍繞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基調主戰略,以“5個100工程”和建設貴安新區為重點,開發更加貼近消費者、貼近市場的保險產品,進一步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滿足全省經濟建設和人民群眾多元化的保險需要。
服務“三農”普惠民生
貴州省鄉村人口約占全省人口的64%,解決好“三農”問題至關重要。近年來,貴州農業保險發展勢頭喜人,涵蓋到能繁母豬、奶牛、森林、烤煙等多個品種。2012年為農業生產提供風險保障31億元,支付賠款2316.4萬元。小額人身保險試點區域拓寬至全省范圍。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承保111.73萬人次,承擔風險保障468.41億元。今年,貴州保監局與省財政、農業、林業等部門聯合下發文件,將全省農業保險補貼品種從原來的能繁母豬、奶牛、森林三個品種擴大到水稻、小麥、玉米、油料作物、馬鈴薯、糖類作物等10個品種,基本覆蓋到全省的主要農作物。
保險業將進一步創新“三農”保險發展思路和模式,擴大能繁母豬、森林、水稻、小麥、玉米等中央財政補貼品種的覆蓋面,因地制宜發展煙草、茶葉、中藥材、蔬菜等貴州特色農產品保險,研究開發天氣指數保險、價格指數保險、收入保險等新型產品,分散農業生產風險,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以農村小額人身保險推廣為契機,大力發展醫療、意外、養老等保險業務,為廣大農民提供較為全面的保險保障,重點提升外出務工農民、被征地農民等群體的保障水平;支持保險機構加強農村網點建設,健全“三農”保險服務網絡,完善保險服務機制,提高服務水平,為廣大農民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務。
今年1月,《貴州省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作實施方案(試行)》印發,從4月1日起正式啟動大病保險工作,由商業保險機構承辦。目前,貴陽、畢節、黔西南、六盤水及銅仁5個市(州)正在穩步推動大病保險工作,全省1421萬人即將參與大病保險試點。截至7月底,已為120名參保居民支付大病保險賠款1164.22萬元,在基本醫療保障的基礎上對居民大病醫療自付費用進行二次補償。同時,保險業通過發展企業年金、個人年金、養老、醫療、疾病保險業務,緩解人口老齡化和醫療費用增長對居民養老、醫療等方面的壓力。到2012年末保險業共為全省城鄉居民養老和健康積累風險準備金300.77億元。商業保險機構還積極參與“新農合”經辦管理服務,為六盤水市鐘山區31.98萬人(次)參合農民提供醫療費審查及給付服務,基金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大幅提升。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意外險、責任保險發展迅猛,校園方責任險基本實現全省全覆蓋。保險業與各地交警部門聯合在全省9個市(州)中心城市建成道路交通事故快速處理快速理賠中心,促進中心城區交通暢通。貴州保險業發揮精算、網絡、管理優勢,在更廣層面、更深層次參與全省居民養老、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大力發展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保險業務,做好校園方、旅行社責任保險工作,協調推進環境污染責任試點,積極發展公共安全、醫療等領域責任保險,積極服務社會管理創新。
引資入黔擴大就業
貴州在工業強省和城鎮化戰略帶動下,正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參與重大工程建設,既是貴州保險業發揮經濟補償功能助推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貴州保險業實現快速發展的重大機遇。圍繞“四化”同步,基礎設施建設先行,貴州保險業要主動走出貴州,積極向各保險總公司推介貴州能源資源富集、生物多樣性良好、旅游開發潛力巨大等優勢,積極引入保險資金參與貴州交通、能源、水利、市政公用及旅游開發等基礎設施和重點產業項目建設,積極推動落實人保集團投資我省高速公路建設30億元和平安保險集團以企業債券投資六盤水市電力、城市改造、機場建設等項目落地,努力爭取有意來貴州投資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和重點產業項目建設的的保險集團(公司)來黔投資,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活力。
一、要樹立全局意識,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學院工作。學院的干部教職工要牢固確立教育工作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觀念,要置于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中來定位思考,要站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平臺上來布局謀篇,以和諧理念指導學院教育工作,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促進學院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一要突出發展主題,抓發展就是要抓好辦學規模的擴大、辦學質量的提高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二要堅持以人為本,要堅持辦學以教師為本,教學以學生為本,全心全意為師生服務,依靠師生辦好學院。三要做到又好又快地發展,要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規模、結構、速度、質量和效益的統一;統籌教育的改革、發展和穩定;統籌學院各個方面工作的協調發展。
二、要樹立統籌意識,堅持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堅實基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要求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都必須以全體國民具有較高的素質為基礎,而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基本途徑。我們應從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審視教育工作,認真把握以下兩點:一是教育要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要研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教育的要求,研究和諧社會教育的基本特征,使教育工作更好地適應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二是要努力建設和諧教育與和諧校園,促進學院內外發展環境的和諧、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之間的和諧、量的擴張與質的提升之間的和諧、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和諧。
三、要樹立責任意識,堅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要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把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主題,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堅持按教育規律辦事,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推進教育的改革和創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在教學活動中,要提倡快樂學習,提倡學以致用,引導學生自覺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進一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把學院定位為學生成長的樂園。要創新學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要改革學生管理模式,積極推行學生社區建設的新體制,進一步強化“一切為了學生”的理念和“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工作思路,完善德育陣地建設,創新載體開展特色德育,確保學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實效性。
去年7月,《2012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在北京正式,引發了積極的社會反響,數十家媒體爭相報道,對我國高職教育承擔的社會責任及其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價值給予了中肯的評價,尤其是“近三年來全國800多萬家庭出現了第一代大學生”這樣的字眼,確實非常有助于社會去發現高職“不一樣的價值”。教育部袁貴仁部長專門批示充分肯定該報告,認為報告內容全面深入,對于成績、效果以及面臨挑戰的描述都相當完整、準確,并建議《中國教育報》全文轉發該報告;魯昕副部長也批示肯定該報告的體例、結構、文字,并要求深度研究報道高職質量報告成果,同時還親自策劃了《2012中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發展與就業報告》。自此,國家職業教育質量年報制度的建立開始走上完整、系統、規范、制度化的軌道。今年7月,《2013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又如期,進一步推出了各地區高職學生學雜費負擔、生均財政教育經費投入水平等評價排序,以及培養質量“計分卡”,期待能夠更客觀地描述高職教育發展狀況,如實反映新的一年來高職教育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的人才培養質量有何新的“增量”。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面向全社會的教育質量報告,兩份高職質量年報是受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和教育部職成教司的委托,由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和麥可思研究院作為第三方研究機構聯合調研編寫的。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馬樹超研究員作為主編之一,指出從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宏觀視野出發,高職院校必須主要定位于服務高等學校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的基礎層面,面向以往那些難以為高校所顧及的廣大低端服務領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高職教育的特色和優勢,才能接地氣、聚人力、助發展,實現地方與學校共生共長、合作共贏的全新局面,為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新四化”建設提供重要的技術和人力資源支撐,報告中有很多生動的案例都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
馬樹超,1953年5月生,現任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高職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科研項目規劃工作小組常務副組長,中華職業教育社常務理事、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顧問,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工作協作委員會副會長,上海市職業教育協會副會長、咨詢專家委員會主任,上海師范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同時也是世界銀行中國職教項目短期專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職教短期專家顧問。他多次應國務院和教育部等中央部委邀請主持或參與國家重大決策咨詢研究工作,著有《新世紀職業教育走向抉擇》《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歷史的抉擇》《高等職業教育——跨越·轉型·提升》《區域職業教育均衡發展》等學術專著,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獎勵,曾獲得過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七部門聯合頒發的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教育更好更多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與“新四化”聯系最直接的職業教育,更應該接地氣。近年來,職業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和作用逐步顯現。我國高等職業學校具有地區分布均衡的優勢,超過50%的院校在地級市及以下地區,能夠扎根基層、深入一線,接地氣、助發展,在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服務區域協調和產業升級等方面已初見成效,成為高等教育為中小城市、小城鎮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人才的重要平臺。
一、助力地方產業結構提升
國家著力建設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要求各地積極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區域特征十分明顯的高職教育,在地方政府和產業部門的統籌下找到了施展身手的更大空間。不少高職院校的辦學與區域產業布局對接、教學與行業用人單位對接,很好地滿足了地方產業升級在人力資源規格與規模上的新需要。
位于西部地區的四川省德陽市,作為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基地,計劃投入6億元,以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主體建設“德陽重大裝備技術制造業產學研示范園”。德陽市政府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破除管理體制障礙,在非其所屬的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設立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技術創新服務中心,機械工業電氣、數控、焊接技術應用與培訓中心,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和中小企業“窗口”服務平臺等,有效提升了高職教育服務德陽重大裝備制造產業的能力。高職院校對接產業的示范引領,也使得德陽地區集聚了更多的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市長陳新有說:“如果沒有各類職業院校培養的成千上萬的技能型人才,德陽的工業經濟,特別是重裝基地建設不可能取得這么好的發展?!?/p>
世界高鐵看中國,中國高鐵看華東。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與中國鐵路同行,服務華東地區高鐵與地鐵發展,取得突出成效。學院與上海鐵路局實施戰略合作,共建全國一流的高鐵綜合實訓基地,培養復合型的高鐵技術技能人才,助推上海局率先實現鐵路現代化;與各鐵路企業合作建成真實設備、仿真運行的國內首家高鐵教學站場,擁有與鐵路正線對接的1200米線路和2個車站,大幅度提升了教學、培訓、鑒定、研發和服務水平。學院與南京地鐵聯合成立全國首家地鐵學院,在為其輸送員工的同時也為長三角其他城市地鐵公司培養人才。學院發展贏得了國際聲譽,是歐亞(太)交通高校國際聯合會副主席單位,成為著名高校韓國交通大學的交流生合作院校。
二、助力“三農”發展
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直面農業、深入農村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高校涉農類專業能否服務“三農”,畢業生能否“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關系到縣域經濟轉型、農業現代化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成敗。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2000―2010年,畜牧類技術人員中具有??茖W歷的比例由9%提高到20%,增長幅度在一產和二產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中領先,反映了高職院校畜牧類專業畢業生就業具有較好的對口率、穩定率和服務“三農”貢獻率。
江蘇農牧職業學院服務現代農牧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學院與泰州市政府合作,投資3.3億元在農業綜合開發區、經濟開發區、醫藥高新區分別打造了江蘇現代畜牧科技園、倍康藥業有限公司和中藥科技園三個產學研基地,培養現代畜牧業技術技能人才。由教師、學生、行業技術骨干組成六大科技創新“混編”團隊,實施“品種+基地+技術”服務模式,僅2011年就推廣“蘇姜豬”種豬4366頭、銷售商品豬21.2萬頭、“蘇牧1號”白鵝62.9萬只。近3年來,學院為畜牧行業培養和輸送了12000多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就業率平均在98%以上,為地方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貴州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學生1/3來自銅仁,1/3來自省內其他地區,1/3來自省外,專業教學內容對接當地產業發展,80%的畢業生留在銅仁,為當地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支撐。學院通過開設農技“120”服務、“惠農快車”廣播電臺欄目、“農民之友”手機短信等,搭建“立體”農業科技信息網絡服務平臺,通過舉辦種植和養殖技術、茶葉加工技術及家政服務技能等短期培訓,培養了一批產業大戶、種養能手和創業致富典型。學院一批專業教師受聘縣鄉政府和企業任“技術幫手”“技術總監”和“技術顧問”等,發揮了科研服務“三農”的重要作用。學院實施“一師一班一村一品”服務工程取得明顯成效,近三年選派500多名師生開展進村服務活動,協助創建省、市和縣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48個,例如松桃苗族自治縣水竹村得到學院服務工程助力,人均純收入從2007年600元增長到2011年4260元,成為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三、助力高質量城鎮化建設
高質量城鎮化將是未來十年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動力。高職院校落戶中小城市、落戶小城鎮甚至鄉村辦學的人口集聚效應,及其具有的人才吸納、人才回哺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功能,使高職教育成為新時期高質量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基礎力量。
辦在寧安市橋頭村的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堅持鄉村辦學不進城,堅持直接服務“三農”,為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持續貢獻力量。學院畢業生劉彩華回鄉創建大型農業合作社,2012年合作社產糧3600噸,創效益1000多萬元,成為全國五大種糧標兵。學院發展促進了當地鄉村發展,形成了高職校區、人文社區和科技園區“三區融合”的良好格局,以此拉動溫春鎮整體搬遷至學校所在地橋頭村,以吸納農村人口為主形成8萬人的規劃規模;而依托學院發展的新鎮,則將成為聯結牡丹江市與寧安市之間同城化發展的關鍵節點,助推區域城鄉一體化、城鎮化的發展進程。
德陽市的羅江縣引進民辦高職學院,成為縣城社區發展的重要基地。該縣在新城建設過程中,把支持民辦的四川工業管理職業學院建設作為重要抓手,將其放在縣域經濟社會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總體戰略中加以謀劃??h政府與學院簽訂政校合作協議,投入2450萬元在學院內共建圖書館、體育館、體育場等,既為師生所用又向市民開放;為優化學院周邊環境投入1700萬元修建了大學路、濱河公園,并開通了城市公交車;2012年縣校共建四川省級“羅江高職教育園區”,縣政府協調解決建設難題并給予稅費優惠,如僅以拆遷成本四分之一的低價提供學院建設用地。三年來,學院在校生達到11000人,實現全縣3.5萬人次農民工培訓?!翱h校一體,共建共享”,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隸屬蘇州市的太倉是一個東部發達地區縣級城市,戶籍47萬人口中非農業人口20萬,卻聚集了過百家的技術密集型德資企業。究其原因,正是由于發達的高職教育已成為太倉市招商引資的一張名片而吸引了大量德資企業入駐。市政府堅持“瞄準產業設專業,建好專業促產業”的辦學思路,根據區域產業結構及時調整專業結構設置,并根據眾多德國企業在太倉的聚集和迅速發展需要大量本地優秀技工的實際情況,主動出擊打造職業教育的“雙元制”本土化新模式,在滿足德企需求的同時也走出了一條依托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城鎮化的道路。市政府充分發揮健雄職業技術學院等教育資源的優勢,強化社會培訓,拓展國際合作,為高質量城鎮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資源環境。
四、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
隨著區域經濟發展逐步均衡,一批民營小微企業異軍突起,但其技術技能人才匱乏、技術創新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也逐步顯現。高職院校主動對接產業,調整專業結構,強化技術研發服務,培養緊缺人才解決企業難題,有效幫助化解了制約小微企業發展的人才和技術瓶頸。2012年,全國在300人以下規模企業就業的高職畢業生有近六成,在50人以下規模企業就業的高職畢業生約三成,成為促進區域產業向中高端發展,推動中小微企業產業集聚發展的一支生力軍。
廣東的中山職業技術學院探索“一鎮一品一專業”的“政校企行”合作育人模式,成為“地方產業升級發展的給水泵”。學院圍繞全市15個省級產業鎮、27個國家級產業基地,把發展之根深植于鎮區、企業的沃土,在專業鎮區建立“南區電梯學院”“古鎮燈飾學院”“沙溪服裝學院”“小欖工商學院”等產業學院,緊貼地方產業需要優化專業、培養人才。學院96%以上畢業生在本地中小微企業就業,被企業稱為“能干活、留得住、善創新”,為中山市改革開放初期依靠加工為主的產業結構轉型提供了人力資源支持。
甘肅的武威職業技術學院優化專業結構、服務地方經濟取得成效。學院圍繞地方新興產業,新增光伏發電技術及應用、太陽能光熱技術及應用、設施農業技術、綠色食品生產與檢測等15個新專業,優化專業結構,為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畢業生就業做到“雙九十”,即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0%,本地生源畢業生留本地就業的比例超過90%,服務企業發展,助力武威市“城鄉融合”“工業強市”和“生態立市”戰略,形成與區域發展相生相伴的良好態勢。
浙江的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立足當地經濟主戰場,主動服務中小微企業,與民營經濟互動,與行業企業共贏。學院與當地35個行業協會、307家民營企業開展全方位合作,設有省輕工機械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市服裝行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市材料成型工藝與模具技術重點實驗室等省、市和院級研發服務機構38個,對接區域產業發展需要和轉型升級,為中小微企業服務,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學院還與永嘉縣政府、瑞安市政府共建永嘉學院、瑞安學院,助力縣域經濟轉型,服務縣域經濟發展。
關鍵詞:現代交通,發展 , 科學規劃
Abstract: the traffic is a complex comprehensive system, need to advance planning, scientific planning.
Keywords: modern traffic, development, scientific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 U471.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08年6月,江蘇沿海發展戰略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對于擁有近600公里海岸線,市域面達到1.7萬平方公里的鹽城來說,這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俗話講,要致富,先修路。更何況鹽城沿海地區交通基礎十分薄弱,因此要深入推進國家開發戰略,就必須把交通事業的發展擺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作為頭等大事來推進,以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動沿海地區的大發展、大建設。通過在交通系統實地調研,筆者覺得,改革開放30年來,鹽城交通建設上雖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建設總量、規模、質量、運輸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已初步形成了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綜合運輸網絡,邁上了現代交通發展的新格局,有效推動了我市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但與發達地區相比較,發展水平還嚴重滯后,我們必須按照國家戰略規劃的要求,進一步加大交通建設力度,推進市域經濟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主動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不斷加強同兄弟省份的橫向經濟聯合與協作,為鹽城的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
一、完善規劃體系,引領交通先行。
交通是一個復雜的綜合系統,需要超前規劃、科學規劃。交通建設一定要以規劃為龍頭、為指導。交通規劃上的失誤,會增加一個地區的發展成本,影響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長遠發展。隨著江蘇沿海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兩大國家戰略的實施,對我市交通規劃建設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我們要強化機遇意識,首先要從完善規劃做起,加強全市交通規劃與國家戰略規劃的對接,與省交通規劃的對接,為更高起點、更高水平推進交通建設打下基礎。一方面,要進行戰略謀劃。國家戰略對鹽城的發展定位是建設一個200萬人口規模的沿海特大城市。按照這一定位,必須要大幅提高交通建設規模,同時還要進一步優化交通的結構。要圍繞打造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經濟增長極這一目標,去謀劃鹽城交通的戰略定位,為鹽城實現更大的大開放和更快的大發展提供交通保障。我們要按照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成果,迅速對城市綜合交通規劃進行調整完善,發揮交通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我們要強化鹽城中心城區在市域交通體系構建中的核心作用,加強中心城市和長三角范圍內主要城市以及和市域內各縣市城區的快速交通聯系,增強交通輻射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另一方面,要突破重點工程。鹽城“十二五”交通規劃的主要目標是建成三大通達工程,即“211時速通道”工程,實現從鹽城2小時抵達南京、上海,1小時抵達各個縣城,進入市區快速路系統后1刻鐘以內抵達市區任何一點;“三有”全覆蓋工程,就是實現縣縣有高速、有鐵路、有100公里以上一級公路,基本實現交通現代化。要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進一步深化細化規劃,找準突破的重點,明確具體的目標,咬定重大的工程,一年接著一年干,推動交通發展再上新臺階。
二、打造綜合交通,推進沿海開發。
實施沿海發展戰略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最好機遇,也是我們推進鹽城經濟發展的一件最重要、最緊迫的事情。全市交通建設就要圍繞沿海發展這一國家戰略來實施、來建設。沿??h(市)搶抓沿海發展的機遇,第一件事、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把得天獨厚的、人家不具備的岸線資源利用好,加快推進港口和碼頭建設,推進沿海集疏運體系建設。在港口建設方面,大豐港要確保建成三期工程4個泊位、升級改造4個生產性泊位。濱海港要開工建設中電投煤炭碼頭和5萬噸級液體化工碼頭和10萬噸散雜貨碼頭。射陽港要確保完成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和碼頭一期工程,實現港口萬噸級航道通航。在公路建設方面,加快臨海高等級公路、阜建高速、鹽徐高速大豐段等重點項目建設,不斷優化沿海路網結構、提升通達能力。在航道建設方面,基本完成劉大線整治工程,啟動連申線東臺南端整治工作,盡快實現通江達海。
廣東省交通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東省交通集團”)是一家大型國有資產授權經營有限責任公司,組建于2000年6月,主營高等級公路的投資、建設、經營以及汽車客貨運輸和現代物流業,是當前廣東省資產規模最大的省屬國有企業。目前集團擁有全資和直接控股公司17家,其中上市公司2家(粵高速、南粵物流)。截止2008年底,企業總資產1336.48億元,凈資產369.16億元,綜合實力穩居廣東企業50強和中國企業500強。
記者在采訪中得知,自組建以來,廣東省交通集團致力于國家和廣東省規劃的高速公路主骨架項目的投資、建設與經營,新建成高速公路共2097公里,累計投資、控股的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達2875公里,約占全省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3820公里的75%,充分發揮了高速公路剝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保障和引導作用,為推動廣東交通實現跨越式發展,建設和諧廣東作出了重要貢獻,讓高速公路的發展成暴惠及全省人民。該集團所屬廣東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廣東省公路建設有限公司、廣東省路橋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廣東交通實業投資公司、新粵有限公司等企業已成為廣東交通建設的主力軍和中流砥柱。集團控股的廣東省高速公路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粵高速),是全國百強上市企業。汽車客貨運輸及現代物流業是該集團另一主導產業,現有“粵運快車”、“粵港”、“岐關”、“拱北”、“威盛”等覆蓋粵港澳的著名汽車運輸品牌,是泛珠江三角洲區域規模和實力屈指可數的重要國有公路運輸力量。集團控股的廣東南粵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是廣東省政府重點扶持的現代流通龍頭企業之一,2005年10月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同時,該集團還擁有廣東省長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廣東冠粵路橋有限公司、廣東晶通公路工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等具有國家公路施工總承包特級、一級資質的大型施工企業;擁有廣東華路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廣東省航運規劃設計院和參股的廣東省公路勘察規劃設計院等具有多項甲級資質的科研設計監理檢測企業,多次榮獲各種科研、設計和施工獎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近20項,省部級成果40項,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1項,詹天佑土木工程科技獎3項。
廣東省交通集團董事長朱小靈表示,在當前全國全省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貫徹落實中央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要求的新形勢下,國有企業肩負著特殊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按照廣東省委、省政府確定的2010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5000公里、2012年達到5500公里的建設目標,廣東省交通集團承擔的在建和擬建高速公路項目有23個,建設里程合計約1566公里,投資規模達到1646億元,其中大部分建設項目都屬于珠江三角洲地區。作為廣東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主力軍,省交通集團將恪盡職守、盡職盡責把貫徹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與加快推進高速公路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堅持集中優勢資源做強做大做優高速公路核心主業不動搖,權利推進高速公路建設,為廣東加大基礎設施投資、拉動內需應付金融危機,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做出積極的努力合現實的貢獻。
關鍵詞:勞資糾紛,特點,糾紛原因,影響,處理方案
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勞資糾紛,需要通過合理的方式,加以解決,在建立一個合諧社會的大的前提下,既維護了各方的利益,也使社會的發展走進一個良性的軌道。因此我們將從幾個方面著重分析勞資糾紛。
一 .首先我們需要分析勞資糾紛的特點,經過分析總結有以下幾點:
1.非公有制企業勞資糾紛大于公有制,近來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上外來經濟的推動,勞資歷糾紛問題逐漸增多,據報有關數據統計,其中的非公有制企業的勞資糾紛占大多數,并且最終多以雇主的敗訴告終。非公有制企業勞資糾紛重多的原因在于,私營,三資,鄉鎮和個體業主侵害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而引起的。這其中一些企業的經營者為牟取更大的經濟利益,降低用工成本,其甚至不惜違反勞動法規,如不履行勞動合同,克扣員工工資,不按時繳納社會保險等,從而引發了一些勞動糾紛事件,從中可以看出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正在不斷完善,勞動者的法律意識不斷的加強,懂得運動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權益,勞資矛盾的激化必然導致勞資關系的失衡,因而使勞資糾紛事情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2.單一到多樣化轉化,在過去的非公有制企業的勞資糾紛中,施欠員工薪資,討要薪資占主要方面,而現在的勞資糾紛中已經從早期的單一元素,轉變到多樣化,現在的勞資糾紛中,社會保險、勞動保護、休息等權利糾紛的比例開始不斷增加。
3.經濟利益占首位,通過去工資報酬,社會保險等糾紛尋求補償中可以看出,雇傭雙方更加重視的是經濟利益,因員工在雇傭關系統中處于劣勢地位,因此在發生勞資糾紛時多以尋求經濟補償為方法,而對于雇傭者當發生員工違約等行為時,也大多以賠償經濟損失為由提起申訴。
4.勞資糾紛集中性,目前我國的企業來看,非公有制企業的勞資糾紛占主導地位,從目前我國的行業來區分,建筑施工行業的勞資糾紛比較明顯。從地域角度分析,大量的勞動爭議集中在沿海城市。因此可以看出勞資糾紛的集中度比例相發的高,而集體爭議具有突發性強,人數多,處理難度大等特點。
5.勞資糾紛處理方法不得當,處于弱勢群體的雇傭者有時不愿采取正確的維權方法,而是采用一些極端的解決方法,也使得勞資糾紛不易解決,同時一些不正確的群體勞資糾紛方法也給社會帶來了一些不便,因此需要有一個正確的維權方法。
6.非法經營為勞資糾紛的多發地,一些無證無照的作坊與勞動者之間發生的勞資糾紛不斷增多,一些無照的作坊雇傭少量員工,進行生產,混亂的管理。至使這些無證無照作坊成為勞資糾紛的多發帶。
二、勞資糾紛產生的原因:
要使勞資糾紛化解,并得以解決,必須分析其原因。實際上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轉型時期勞動關系統急劇變化的真實反映。也是勞動法規的完善,金融危機的影響,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感,監督乏力,化解矛盾,解決糾紛渠道不暢等多種因素造成的結果。
1.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從改革開放以來,由原來的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轉變。勞動關系的多元化,復雜化必然出現大量的矛盾,再加之2007年以來,使一些企業的生產成本上升,資金鏈緊長,出口受限,競爭加劇等世界范圍內經濟形勢的影響,部分用人單位,特別是中小企業生產經營不景氣,利潤空間減小,減產裁員,無力發放員工薪水,保險和社會其他福利而引起了矛盾和爭議,其甚至一些不良企業延長工時,克扣工資歷,甚至攜款逃跑,這些都是缺乏守會責任感的表現,并且加劇了勞資糾紛這一問題,給社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同時對處于勞資糾紛中的員工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2.法規體系不完善,法規宣傳,執法方面的影響
現行的法規過于原則,可操作性差,規章內章龐雜,規章,制度,法律法規彼此之間存有沖突之片,造成不同的執法者對法律法規的理解不同,既不能適應勞動關系的多樣化趨勢,同時也給執法帶來了困難。
法律宣傳不到位,勞動者的法律意識,依法維權的意識比較淡薄,導致一些不理性的處理方式時有發生,另外用工單位對勞動法規的認識程度差,不能夠從源頭將勞資糾紛消除,使侵害員工職工權益的事情時有發生。
勞動執法和監管方面問題頗多,行政執法力量薄弱,對違法企業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以用工單位的勞資違法行為懲治不力,企業違法現在屢禁不止,糾紛不斷
3.解決矛盾,化解糾紛的渠道不暢
解決矛盾,化解糾紛的渠道有許多種,比如,勞動者與用工單位自行協商,工會協調,和行政調節,勞動仲裁和訴訟等等。但由于目前許多勞資糾紛勞動者與用工單位無法自行解決,而企業內部工會組織機構薄弱,行政調節能力又十分有限,因此大量的勞資糾紛又轉至仲裁,有些仲裁又轉為訴訟,通過以上可以說明,其中有大量的工作可以通過溝通協調來完成,但是由于這個渠道的不暢,導致大量的勞資糾紛的處理經歷一個漫長的時間,對企業和員工的都是一種損失。
三.勞資糾紛的處理方法
日益增加的勞資糾紛問題,不僅影響了勞資關系的合諧,進而影響社會的合諧,甚至會影響到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因此正確處理好勞資糾紛問題,不僅影響的社會的穩定,而且對社會主義經濟的健康發展起到推動作用。根據新時期勞資糾紛的新變化,針對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考慮現在社會社會主義經濟下的勞資問題的發展趨勢,政法機關和勞動監督維權部門必須在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發揮職能作用,正確處理好因勞資矛盾引發的糾紛和,真正做到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個人認為應該采取以下措施來進行處理:
1.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增強企業經營者和勞動者遵規守法意識在全社會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促使雇員摒棄只有正規就業或端“鐵飯碗”才算就業的傳統觀念,樹立從事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等靈活形式工作也是就業的觀念,樹立職業平等和勞動光榮的觀念,使員工的個人觀念和意識與時代進步的步伐保持一致。充分運用各種輿論工具和宣傳載體廣泛開展勞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促進勞資雙方依法履行權利義務,促進用人單位自覺規范用工行為。通過法律意識的增強,使雙方用工時能自覺簽訂勞動合同,約定各自的權利義務,明確工資報酬數額或計算方法,避免產生勞資糾紛。同時,通過正反面案件的宣傳教育,使勞動者知悉如何采用一個正確的解決辦法,從而不會盲目的去處理勞資糾紛問題,產生不利于社會的影響。
2.關口前移,健全完善協調機制。
要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化解矛盾糾紛便捷、高效優勢的主渠道作用,對于符合條件而又沒有建立調委會的非公有制企業,要在有關部門的協助下,采取有力措施,督促這些企業盡快組建調委會。對于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小企業,可設立調解小組和調解員,在有條件的地方,還可由當地調委會向企業派駐專業調委會干部,開展人民調解工作。要把協調勞動關系的支點放在鄉鎮企業,充分發揮鄉鎮企業“近”(離企業近)、“明”(對企業情況明)、“快”(就地解決問題快)的特點,及時就近妥善處理勞資糾紛。
3.建立欠薪保障制度
針對目前一些中小型企業拖欠職工工資的狀況,特別在勞動密集型企業拖欠職工工資問題比較突出的地方建立職工欠薪保障制度。由相關部門制定實施辦法,要求企業每月按職工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向當地勞動保障部門所屬的就業服務管理機構繳納欠薪保障金,繳費比例標準應與過去和現在企業支付職工工資的有關指標掛鉤。如果受保企業職工出現拖欠工資問題,可用該企業繳納的欠薪保障金向職工支付施欠的工資,不足部分可通過變現企業資產來籌集。
4.切實加強勞動合同管理
當前要把非公有制企業作為加強勞動合同管理的重點,并要求這些企業將合同文本送到勞動保障部門鑒證,以便及時檢查和糾正勞動合同中存在的問題,指導企業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
規的規定簽訂勞動合同。
5.加強對企業監察力度
對勞資糾紛發生較多的非公有制企業,勞動保障監察部門要予以建檔和進行重點監控,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到這些企業中檢查企業執行勞動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情況,特別是在簽訂勞動合同、工資標準和支付工資、參加社會保險、工時制度、勞動標準以及勞動保護等方面的情況,督促企業糾正違法違規行為,并予以必要的處罰。
7.加強民主協商,充分發揮三方機制的作用
保護資源,堅守紅線,擔當歷史使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坐擁黑土大糧倉,一覽松嫩大平原。綏化屬農業大市,是素有寒地黑土之美譽的國家商品糧基地和全省糧食主產區。2013年,糧食生產10連增,總產達263億斤,占全省總產量的四分之一?!按蟾?、大整治、大發展”理念下的耕地保護為實現國家增地、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多贏”奠定了堅實基礎。
層級負責,落實目標,形成立體保護格局。市政府與所轄縣(市、區)、縣(市、區)與鄉鎮、鄉鎮與村委會、村委會與農戶層層簽訂了耕地保護責任狀(書)形成了市、縣、鄉、村、組的五級管護網絡,從最高層到最基層,一級抓一級,五位一體,形成了“大家管”的耕地保護責任合力。
強化考核,跟蹤問效,嚴格耕地保護制度。今年,市國土局建議市政府出臺了《土地管理共同責任機制》,將耕地保護納入各級政府主要責任指標和領導班子干部考核體系,考核的核心是違法占用耕地比例,10%是考核界線。低于10%的獎,高于10%的核減用地指標,停止供地;在責任追究上,輕的責令做出書面檢查、誡勉談話;重的給予停職或調離崗位,實行“一票否決”。
嚴把關口,控制新增,實現占補平衡有余。從嚴審核農用地轉用,引導項目合理選址,控制用地規模,杜絕了“攤大餅”式的發展;堅持“占一補一,占補平衡”制度的執行,到2013年末,全市耕地保有量2513.7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2177.14萬畝?;巨r田面積比2011年多增加了3.18萬畝。
全力整治,注重效應,服務農業農村發展。農業資源和農業經濟一直是綏化市經濟發展的最大優勢之一,土地整治項目的作用更加突出,而國土部門承擔的任務也異常繁重。2013年,綏化市國土局強力推進2個投資6304萬元的高標準基本農田項目,攻堅決戰15個投資4.99億元的土地整治工程項目,新增耕地2.5185萬畝,直接增產1175萬公斤。
2013年底至2014年9月,緊跟省政府土地整治戰略調整的步伐,分三批共計爭取并獲批了以田間水利工程為重點的灌區土地整治項目13個,投資總額6.87億元,建設規模74.6萬畝;堅持旱田區項目與灌區項目同步推進,爭得了省政府的政策支持,12個旱田區項目預計11月批準實施,預算總額4.02億元,建設規模48.61萬畝。25個項目完成后,可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106.55萬畝,新增耕地0.2056萬畝,直接增產102.8萬公斤,提高耕地等級間接增產7991.25萬公斤,農民、農業增收7192.12萬元,將惠及300萬農業人口。
25個土地整治項目分布于全市所有縣(市、區),開創了綏化土地整治歷史的先河。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增加糧食產能、改善生產條件、優化農業生態環境的土地整治功能將得到全面彰顯,將為我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疤锍煞健⑶嗤?、路成網、旱能灌、澇能排、產出高”的高標準農田,正改寫“靠天吃飯”的歷史,規?;?、機械化、現代化的大農業正在黑土地上茁壯成長。
保障發展,勇破難題,服務社會發展,助力地方經濟騰飛
潮涌沃野,大地生金。經濟發展,用地先行。重點產業、工業項目、民生工程、基礎設施、城市和新農村建設都需要用地保障。保障發展的壓力異常艱巨。困難面前,綏化國土人主動作為,勇擔重任,破解了一道道難題,也收獲了一顆顆碩果。
積極爭取支持,拓展發展空間。2013年全市使用超出年度計劃2.4倍的各類用地指標965.3公頃,部級規劃評估修改試點為市本級新增用地規模300公頃;2014年上半年,面對全省經濟下行出臺的65條政策刺激下的新一輪的發展熱潮,全市爭取年度計劃指標625公頃,其中耕地指標347公頃,分別比去年增加了109公頃和89公頃。從肇東市未利用地開發試點區內分流出3平方公里指標,落到肇東市北部現代物流園,保障了省政府重點支持的肇東航空低空產業園、卓達新材料、樂安新城等一批省級重點項目的順利建設。
注重內涵挖潛,推進節約集約。積極推行一次規劃、分期供地節約集約用地政策,提出了“向存量要空間、用節約促發展”的用地導向,建立了項目準入、評價獎懲等5項節約集約用地綜合管控機制。2013年至2014年上半年,全市核減35個項目用地規模84公頃,處置利用低效、閑置土地119公頃,盤活存量用地128公頃。今年青岡縣無償收回了5個項目的閑置土地39公頃,發揮了節約集約用地在破解用地難題和保障發展需求上的現實作用。利用肇東、安達的國家級未利用地開發試點項目區,安排企業異地安家,推進了異地經濟,彰顯了集約效應。
優化審批供應,保障用地需求。全系統采取提前介入、超前預審、滾動掛牌、程序疊加、并聯審批等舉措,2009年以來的五年平均供地率為73.06%,位列全省第一,彰顯了土地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2013年,全市報批42個城市批次、審批15個村鎮批次、報批16個單獨選址項目,共計報批、審批用地1023公頃。2013年至2014年上半年,全市建設用地供應總量880宗,面積2471.76公頃;落實保障性住房用地供應計劃122.1816公頃,使24623套安居工程如期開工;安排17個整鄉鎮推進項目用地125公頃,一大批農民新村裝扮了農村大地。有力的用地保障,使全省推進的52個重點項目、市級產業項目、基礎設施、民生工程順利落地,促進了全市城鄉經濟蓬勃發展。
努力探索前行,釋放改革紅利。依托“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一政策平臺,積極推進“四項改革”,一些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在規劃制度改革上,積極探索市域內自我平衡的用地指標分配新機制,7月初從市本級拿出100公頃城鄉用地指標給青岡、望奎兩縣橫向調劑使用,破解了兩地無指標可用的局面;積極拓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指標使用,單獨為肇東爭取了200公頃增減掛指標,開展了肇東鎮轄區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項目,換得指標30.2公頃,利用取得的指標完成建新區面積5.3168公頃,推進了城鎮化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改善了民生條件,收到了一舉多贏的綜合性社會效應。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上,一方面抓試點建設。肇東、安達的全省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試點,完成調查登記1500余份,建立了宗地信息檔案1211宗;安達的全省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試點,在試點工作方案報省政府和國家待批期間,選取了3個試點鄉鎮開展調查摸底,研究出讓、轉讓、租賃、抵押或作價入股等流轉模式;肇東的全省農村土地經營承包權流轉試點,初步建立了市、鄉、村三級交易平臺,186個行政村的農地信息數據錄入已完成了24個;另一方面抓農村存量用地管理。堅持依法依規、嚴控增量、活化存量、杜絕小產權房的總要求,提出了支持撤村并屯的城鎮化建設、支持利用騰退宅基地聯營聯建辦企業、支持利用農村學校等空閑的集體存量用地聯營聯建辦企業的存量用地改革方向。在耕地保護制度改革上,積極探索異地占補平衡,先行在青岡、望奎等縣開展了指標互用、占補平衡。在此基礎上,以慶安縣的國家級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試點為推手,對全市71287公頃的耕地后備資源進行調查評價,加強補充耕地庫存建設,為實施跨市、跨省的耕地占補平衡提供基礎。在礦產資源管理改革上,突出市場化配置資源的作用,通過抓整合、抓整治、抓規范,構建了陶粒頁巖、建筑石材、鐵多金屬等優勢資源合理勘查開發的嶄新局面。全市唯一的鐵多金屬采選企業――帝圣礦業,已成為地方支柱產業,擎起了慶安礦業經濟的半壁江山。
辛勤耕耘結碩果,歷盡天華成此景。大發展的時代號角催動著綏化經濟社會的崛起。一個個園區的蓬勃發展,一個個項目的破土而出,一排排農民新村的挺拔聳立,見證了綏化國土人勇于擔當,銳意進取,助力經濟騰飛的時代精神。
保障權益,關注民生,彰顯人地和諧,樹立全新部門形象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綏化市國土局以作風建設為“總開關”,以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平臺,提出并塑造了“規范促升級、服務零距離”這一獨具特色的管理品牌,暢通了服務發展、服務社會、服務百姓的最后一百米。
首先,推行政策惠民。在土地征收上,實行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建立了征地調處裁決機制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由國土部門“單打獨斗”變為“兵團作戰”,“5+2”、“白加黑”集中攻堅。征地公告、召集村民聽證、現場踏查核實、深入農戶對接環環相扣,依法依規,全程信息公開,全程群眾參與,全程陽光操作,嚴格執行征地綜合區片地價,標準不降低,數額不減少,保證不少量一分地,不少給一棵苗,實現了政府放心、農民舒心的和諧共贏;在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上,依法確認農村集體土地權利及其范圍,有效解決農村集體土地權屬糾紛,化解農村社會矛盾,切實維護農民合法土地權益,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其次,實施監管護民。落實監管機制、案件查處、衛片核查“三線共進”,加強執法巡查和案件查處,盯住私占亂建、濫采亂挖、破壞耕地等行為,保障群眾合法權益不受損害。2013年至2014年上半年,全市立案查處土地違法案件182件,涉地面積4362畝,收繳罰款1211萬元;立案查處2012年度和2013年度衛片執法檢查違法圖斑188宗,行政處分7人,全市平均違法占用耕地比例為3.49%,遠遠低于15%,實現了“零問責”。2014年,市執法監察局對一處私自違法侵占耕地1.8萬平方米的違法行為,聯合相關部門強行拆除違法構筑物,還耕于地,還利于民,真正維護了農民的合法權益。
第三,踐行服務為民。針對審批要件多、環節多、時限長的問題,綏化市國土局自己動刀,主動削減,減政放權。對13項行政事權只保留了土地開發整治、農村集體建設項目用地審批和礦產資源儲量登記3項,其他事權或直放到縣(市),或實行市、縣分級負責;對下放的事權不搞二次審核,不搞復查備案,向社會公示了《審批業務流程圖》,明確了審批業務規范,主要審批事項的前置要件減少了37%,簽批環節減少了21%,審批流程減少了46%,審批時限減少了50%,用地預審時限壓縮到5個工作日,一般住宅登記發證時限壓縮為3個工作日,極大地方便了百姓群眾。
針對鄉鎮國土所人員少、職能弱、管轄面大、百姓辦證難的問題,綏化市國土局以“回歸鄉鎮、回歸百姓、回歸服務”的視角,強化鄉鎮國土所建設。給人員、給職能、給設施、給保障,著力打造“濃縮版”的國土資源局。將執法權全部下放到所,開通數據交互端口,建立網上土地登記審批終端,將自動化、信息化、現代化辦公延伸到國土所。農村村民15天之內就可拿到原來要跑幾十公里、用上幾個月時間才能辦下來的土地證,真正拉近了服務基層、服務百姓的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