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4:23
序論:在您撰寫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德育的含義
德育,學術界中有不同定義,主要有《教師手冊》中“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學生進行政治立場、世界觀及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教育》中“德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直接作用于人的靈魂和精神世界的活動,其根本目的是使人活得有意義、有價值使人向善的方向發展?!薄吨袊蟀倏迫珪分小暗掠墙逃甙凑找欢ǖ纳鐣碗A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教育,把一定社會的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等。但對于德育,在理論界普遍認可的是“德育是一種有目的的教育活動”。
(二)關于社會化
社會化指個體在社會影響下。通過學習社會知識、掌握社會技能、建立社會經驗,并通過自身的選擇和建構,形成一定社會所認可的心理——行為模式,成為社會成員的過程(金盛華的《社會心理學》第二版)。社會化關注的是社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使個體得到更好適應社會的發展。要實現個體更好的社會化。就要以社會現行的規范和期望去引導個體個性化的發展,同時也要保證個體的個性化有足夠的空間去實現,讓個體得更好社會化的同時個性化也得到發展,使社會化和個性化在個體身上得到統一,使人更夠全面發展。
(三)中學德育現狀
有人說:“身體不好廢品,學習不好是次品,道德不好是危險品?!钡赖陆逃侵袑W教育不可少的的重要內容,我國道德教育取得不小成績,但在長期應試教育影響下,中學德育還存在不少問題。
張武提到中學德育存在的問題有:第一,德育目標缺乏層次性,德育觀念滯后;第二,德育內容陳舊、脫離學生實際;第三,德育方法簡單呆板,忽視學生的主體性;第四,德育途徑封閉單一、缺乏合力;第五,德育評價重文本考試,忽視日常行為表現。
許望斌提出中學德育教育現狀有:第一,德育教育的認識片面、個性缺失;第二,德育教育目標脫離現實、過于抽象;第三,德育教育內容滯后、缺乏時代感;第四,德育教育方法過于單向,德育對象的主體地位缺失。
以上研究中,對中學德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從整個大社會的背景下看的,對中學德育存在的問題,從社會心理學的個體社會化心理機制得到些啟示。
(四)個體社會化心理機制對中學德育的啟示
每個人在社會中總扮演不同的角色,對角色的準確定位有利于個人和社會更好的融合,中學德育中,要注意中學生對于自己的角色定位還不準確,并且容易出現角色錯位和混亂,所以,按社會化心理機制的社會角色引導要求對中學生施以合理引導,這樣德育效果會好些,因為,中學階段學生個人獨立的評價系統還處于發展之中,還沒有成熟,所以這個階段的學生對于價值判斷(如沒有價值。是對是非,應該或不應該等),更多的取決于所處的群體或小社會中所提倡的價值為標準,他們缺乏獨立的并且穩定的價值評價體系,容易受到他人影響,還有社會對他們認可。接納,重視及尊重等有急切的期待?;诖?,給學生一個正確角色定位,并按這個社會角色的要求加以引導,可以很容易達到教育目的。
社會比較機制在中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忽視的,社會比較是將自身狀態與他人狀態進行對比以獲得明確的自我評價過程??梢钥闯鐾吶后w在中學生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中學德育要注意青少年的群體引導,很多時候,在同輩群體之間他們的基本價值取向是一致的,如“從眾心理”就很好的說明,在沒有明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評價標準時,更容易做出符合大眾特別是同輩群體的價值取向。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要重視群體性教育,群體性的引導。引導中學生擴大社會比較范圍、深化比較內容,這樣在德育的路上,可以更好促進學生社會化。
馬建堂說,統計工作是各級黨委、政府進行科學決策和管理的一項基礎工作,是政府宏觀調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北抓住國務院批準武漢城市圈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機遇,加大統計制度方法改革試驗的工作力度,是充分發揮統計工作重要作用的體現。國家統計局和湖北省政府共同推進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統計制度方法改革工作,是統計服務的重要舉措。相信湖北會繼續充分運用統計數據,準確、及時地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就和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進程,在科學引導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李憲生說,探索、建立、試驗適應新形勢要求的統計制度、機制和方法,聯合共建新型統計服務體系,既豐富了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創新的內涵,也將為我省統計改革發展帶來重大歷史機遇。座談會的召開,標志著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統計工作的部省共建合作機制開始進入規范化實施階段。湖北省委、省政府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研究解決統計發展的難題,支持統計部門在開展“企業一套表”綜合試點、部門統計管理試點、建立服務業統計制度和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統計監測評價指標體系、開展城鄉一體化建設統計指標研究等方面先行先試,努力為推動全國統計制度方法改革試驗積累經驗,為服務于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座談會后,省長李鴻忠會見了馬建堂一行。
李鴻忠說,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統計工作極為重要,在政府決策、政績考核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國家批復武漢城市圈建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為創新統計工作、改變傳統的以GDP論英雄的發展理念,提供了平臺和機遇。希望國家統計局一如既往支持湖北省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在武漢城市圈探索建立“民生凈福利”指標體系上給予大力支持和指導。
據悉,近幾年來,為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發展以及各級黨委政府、社會各界對統計信息的需求,全國各級統計部門在統計制度方法上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現行的統計制度方法仍然存在諸多不足,統計設計的整體功能不強,企業信息缺乏統一性,專業與專業之間銜接不緊,采集數據多頭對下,既增加企業負擔,又影響數據的深度開發。
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的統一要求和部署,省統計局積極籌劃建立統計制度方法改革方面的部省共建工作。2008年12月和2009年5月,省統計局先后兩次向國家統計局上報了《關于湖北省政府與國家統計局簽署部省合作協議的請示》(鄂統計文[2008]91號)和《關于在湖北省武漢城市圈開展統計制度方法改革試驗的請示》(鄂統計文[2009]39號)。
2009年7月30日,國家統計局(國統函[2009]78號)《批復》的主要內容如下:
1、同意湖北開展“企業一套表”綜合試點工作。為使試點工作順利開展,將在技術上給予大力支持。
2、支持湖北進一步完善服務業統計。加強制度方法及指標研究,修改并逐步完善服務業統計制度。
3、支持湖北進一步加強和規范部門統計管理工作。根據有關要求制定部門統計管理辦法,選擇一些部門開展試點工作。
4、支持湖北加強縣級及鄉鎮、街道統計基層基礎工作。選擇幾個不同類型的縣(市、區)開展試點,積極探索加強基層基礎統計工作規范化管理的方式和途徑。
【關鍵詞】個體社會化心理機制;中學德育方法;啟示
中學德育伴隨著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而開展,在其不斷的發展過程中,由于一系列的主客觀因素,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從個體社會化心理機制來探究如何改進中學德育方法這一角度雖然比較少見,但對于產生本文思考源頭的課程《社會心理學》來說,這是一個兼具社會與心理、理論與實踐的學科,所以又具有很強的建設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給予中學德育方法以良好的啟示。
1.個體社會化心理機制的主要內容
1.1社會角色引導
個體的社會環境和社會生活,首先是與其社會角色一致,并依據對于相應角色的要求和期待而被系統化的。個人學習扮演社會角色并按照社會對個人的角色期望確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從而使社會結構得以維持和發展。在中國五千年傳承下來的文化中,凝結成了一種集體大于一切,社會這個最大集體的價值評判標準是社會成員價值最重要評判標準的習慣,而且無論個體對具體的道德價值觀念有著怎樣的分野,對于一些基本的價值觀念傾向仍然是贊同的。比如雖然全國各地中學生的教育水平、文化背景不同,但在一些基本價值觀的問題上,全中國的中學生都表示出與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相一致的傾向。對于學校來說,它是中學生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在這個“社會”中,其成員都想通過對社會價值與規范的認同,對社會角色的模仿來獲得認同和安全感。[1]
青少年具有日趨成熟的社會性,自我意識也急劇增強,但由于他們年齡較小,行為易受情緒的支配,做事多不假思索,魯莽沖動。[2]所以,社會角色引導仍是一個重要的個體社會化心理機制。
1.2社會比較機制
費斯廷格認為,任何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人,都需要評價自己的狀態,并明確自己和周圍世界的關系。個人的行為定向,是建立在明確自我評價和自我與周圍世界關系的評價基礎上的。所謂社會比較機制,就是個體在與自我和他人的不斷比較中,推進自我觀念和行為方式向社會認同的方向發展。同樣,在中學德育過程中,中學生也需要一種與自我和與他人比較的機制。
從某種意義上來概括,社會就是自我與他人的組合體。而社會比較機制恰恰包括了這兩類主體,所以,社會比較機制一直是一個起著重要作用的部分。對于青少年來說,引導他們進行他人橫向與自我縱向的比較,深化比較內容,提升比較意義,是促進中學生社會化取得良好效果和未來獲得長遠發展的重要機制。
1.3社會學習機制
長時間以來,大家都認為個體社會化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實踐最終取得成果的過程,但是正如實踐和理論相互促進,同等重要一樣,個體社會化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根據研究社會心理學的眾多學者的總結,社會學習機制(社會化的強化機制)主要有三種:(1)由于外部社會對個體的行為所做出的正強化(或負強化),導致個體的一系列反應――叫做外部強化機制。(2)強化力量雖然沒有作用到個體自身,但其作用和后果也能被個體觀察到和感受到――叫做替代性強化機制。(3)社會化中的個體會使用自己設定的標準來評價和衡量自己,進行自我引導――叫做自我強化機制。這三個組成部分,在中學,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學生,都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1.4亞社會認同機制
亞社會又叫做次級社會,主要指家庭、工作群體等群體構成的社會部分。他們雖然被認為是處在第二位的次級群體,但是他們對社會個體的影響是直接而又現實的。相對于具有間接接觸性質的其他社會化環境來說,個體在生活中,首先獲得的多是來源于亞社會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等等的社會化內容,因此,個體會非常主動的適應亞社會的要求,遵守亞社會的規范,以融入其中并被接納認同。
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一定既存在著與主流社會相一致的社會化內容,又同時存在著與主流社會相背離的社會化內容。所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必須靈活運用亞社會的認同機制,使主流社會與亞社會更好的結合在一起,以增強個體社會化的成效。
2.現今中學德育存在的問題
2.1教育者角色失范對教育對象的角色引導產生不良影響
教育者能夠樹立一個良好的角色形象對教育對象來說起到的作用很大,因為在學校這個社會化場所中,教師給學生帶來的影響是最直接、最現實的。雖然青少年最大的心理特點之一就是獨立性,但在個人學習扮演社會角色并按照社會對個人角色期望確定自己的努力方向時,在學校他們很大部分都是在模仿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他們仍需要一個規范性的、高度社會化的角色――即教育者來給予他們一種引導的作用和榜樣的力量。然而反觀現今的一些中學德育場所,并不是所有的教育者都能夠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并不是所有的教育者動能擁有
高尚的職業道德和基本的思想品德。一些中學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知行不一,沒有真正成功的扮演自己的社會角色,導致教師最重要的育人角色失范,給教育對象帶來了很大的消極影響。
2.2教育者對教育對象的德育過程并不合適合理
觀察我國現今的中學德育過程,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存在不合理之處。比如:形式多時,內容單一。很多中學定期組織以班級為單位的德育班會或是全校性的思想品德活動,但內容上仍是簡單的理論灌輸,讓人不免覺得華而不實,不能有切實效果。另外,中學教育者在不同的教育對象上采用的德育方法也差強人意,馬克思所說的“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事物”,其中強調的一點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然而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仍然存在使用不甚合理的教育方法,導致中學德育遲遲不見成效。
2.3中學教育者與教育對象所處的其他群體缺乏交流
學校不是中學生每天生活的唯一場所,對于其他活動場所:如家庭、同輩群體等來說,對教育對象仍具要重要意義和影響??墒牵F在的中學教育者由于與教育對象所處的其他群體缺乏交流,導致學校與家庭脫軌、學校與社會脫軌,甚至出現“5+2=0”的現象,即在學校接受五天教育,回到家庭等群體環境中接受兩天教育,由于兩種教育環境和傳遞的價值觀念截然不同,導致最后的教育成效為零,極大地阻礙著教育對象的社會化效果和中學德育的發展。
3.個體社會化心理機制對中學德育方法的啟示
3.1規范教育者角色,為教育對象樹立好榜樣
洛克在《教育漫話》中指出“在各種教導兒童以及培養他們的禮貌的方法中,其最簡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辦法,是把他們應該做的或者是應該避免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眼前。一旦你把他們熟知的人的榜樣給他們看了,同時說明他們為什么漂亮或丑陋,那種吸引或阻止他們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夠給予他們的說教都大的?!?[3]社會角色引導對個體社會化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在中學德育的過程中,教師言行一定要加以規范,使其真正能夠對學生的社會化和個人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另外,也要趨利避害。對于用來教育學生的人物形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擴大這個形象中的優秀品質,而對于所包含的不良品行應及時給予有利的引導和規避。
3.2確立橫縱結合、合適合理的中學德育體系
根據社會比較機制對中學德育方法給我們的啟示,在中學德育過程中,教育者應該做到以下兩點:
3.2.1橫向他人比較與縱向自我比較相結合的方法
阿希的“從眾實驗”告訴我們:當個體在失去自我這個參考系或者這個參考系的作用減弱時,便會依據他人的行為作為自己行動的依據。在中學德育過程中,教育者若能注意到他人在社會比較機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就應該著力把整個班級成員的行為朝著良好的方向進行教育,并鼓勵整個班級的成員互幫互助,互相進步,以使中學生再通過與班級其他成員的橫向比較中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將他人的優秀之處內化為自己的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
同時,也要重視縱向的自我歷時性發展。比如現在一些中學為學生建立了屬于自己的“成長檔案”,讓學生自行保管,檔案內容也由學生自己記錄。學生可以在檔案中記錄自己在學習和生活點滴并進行反思。這種類似于成長日記,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社會化狀況反思,不斷的形成社會化的自覺動力與新目標的方法值得肯定。
3.2.2運用合適合理的德育方法
在中學德育過程中,對于不同個性的中學生來說,教育者應當采用最適合他們的合理的方法。比如,對于自我感覺過于良好的學生,教師需要使學生明白自己真正的實力,正是自己的缺點,更好地進行個體的社會化;對于具有良好的自我肯定感的學生,則應該選擇比他(她)更優秀的學生作為比較對象,以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于還未建立良好的自我肯定感、稍顯自卑的學生,應該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以防止自我肯定感繼續喪失,學生的自我努力行為減少,最終阻礙學生自我發展的不良后果的產生。
3.3與亞社會接軌,發揮亞社會的積極作用
協助學生建立健康的同輩群體亞文化,與家庭這一亞社會也要建立密切的聯系。是亞社會的存在對中學生的社會化進程起到積極作用。中學生同輩群體的亞文化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著與主流文化相偏離的成分,而鑒于亞文化對群體成員道德行為的規范作用,一定要善于引導同輩群體的亞文化向健康有益的方向發展。家庭是中學生離開學校后生活時間最長的場所,教師要想規避學生在家庭中受到的與主流社會相悖離的社會化內容的影響,應該做到先入為主,與學生家長之間建立密切的聯系,做到經常溝通,互相交流,以使這兩種社會場所之間的摩擦變小,沖突變少,以求共同合作促進中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和社會化的完善。
中學德育方法的問題已經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它的產生與存在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本文僅是大概淺談了個體社會化的心理機制對改進中學德育方法的啟示,要想真正提升中學德育質量,還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的進行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金盛華.社會心理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6-70.
為了規范外商投資企業提繳、使用中方職工權益資金的管理,維護中方職工的合法權益,促進企業健康發展,根據財政部財外字〔1999〕735號《關于加強和改進外商投資企業提繳使用涉及中方職工權益資金管理的通知》和我市深化社會保障及職工住房改革有關文件的規定,現就改進和加強外商投資企業提繳、使用中方職工權益資金管理的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經市政府同意,1986年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北京市實施〈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勞動管理規定〉的補充規定》(京政發〔1986〕43號)中涉及企業中方職工7.5%醫療費、20%日常勞保福利費用、20%養老儲備金的提取口徑、比例和列支渠道,以及結余資金的處理,從2000年1月1日起,改按本通知中的有關規定執行。
二、外商投資企業招聘職工應當按規定辦理招聘備案手續并依法訂立勞動合同,依法向當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辦理保險登記,參加社會保險,并按時足額地為中方職工提取、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保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一)基本養老保險費和補充養老保險費。按照《北京市企業城鎮勞動者養老保險規定》(北京市人民政府令1998年2號)執行。企業按全部被保險人繳費工資基數之和的19%按月提取、繳納。企業提取的基本養老保險費,計入管理費用。經濟效益好、經營管理狀況穩定、民主管理制度健全的企業,可在建立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建立補充養老保險,所保險種應適用全體中方職工,不得只有少數高級管理人員享有。企業建立補充養老保險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二)大病醫療統籌費。按照《北京市地方所屬城鎮企業職工和退休人員大病醫療費用社會統籌的規定》(北京市人民政府令1995年第6號)執行。企業以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的2.5%,按企業中方在職職工人數按月提取、繳納。企業提取的大病醫療統籌費,計入管理費用。原提取7.5%中方職工醫療費的辦法停止執行。新的醫療制度改革辦法頒布后,按新的辦法執行。
(三)失業保險費。按照《北京市失業保險規定》(北京市人民政府令1999年第38號)執行。失業保險費以本單位中方職工上年月平均工資為基數乘以1.5%,按實際應參保人數按月提取、繳納。企業提取的失業保險費,計入管理費用。
(四)工傷保險費。按照《北京市企業勞動者工傷保險費規定》(北京市人民政府令1999年第48號)執行。企業以上年度本企業被保險人月平均工資為基數,按照行業差別費率確定的標準,按月提取、繳納。企業提取的工傷保險費計入管理費用。
外商投資企業按應繳數額提取基本養老保險費、大病醫療統籌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上繳后應無余額。
外商投資企業提取、繳納上述各項社會保險費(大病醫療統籌費除外),應以中方職工工資總額為基數。職工工資總額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直接支付給本企業全部職工的勞動報酬總額,主要由計時工資、基礎工資、職務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包括洗理衛生費、上下班交通補貼)、加班工資等部分組成。
三、外商投資企業必須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當地政府的規定,及時足額提取下列涉及中方職工權益的其他各項資金,并按規定用途使用。
(一)職工福利費。企業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4%提取。職工福利費主要用于職工的醫藥費、職工探親假路費、生活補助費、醫療補助費、獨生子女費、托兒補貼費、職工集體福利、職工供養直系親屬醫療補貼費、職工供養直系親屬救濟費,職工浴室、理發室、幼兒園、托兒所人員的工資,以及按照國家規定開支的其他職工福利支出,也可用于支付中方職工的補充養老保險費。
(二)職工教育經費。企業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提取,用于企業職工參加在職培訓,提高業務技能所需費用支出。
上述(一)、(二)項費用以企業全部職工工資總額為基數計提,但對于企業在與外籍職員簽定勞動合同時,已訂明外籍職員的福利費包括在其應付工資當中的,應以中方職工工資總額為基數。
(三)中方職工住房基金。按照市財政局《轉發財政部關于頒發〈關于外商投資企業中方職工住房制度改革若干財務問題的規定〉的通知》(京財建〔1995〕1445號)執行。其中:企業按規定繳納的中方職工住房公積金在住房周轉金中列支,不足部分,在成本、費用中列支。企業按規定向中方職工提供的住房補貼和住房補助,在住房周轉金中列支。根據市房改辦、市財政局《關于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有關問題的規定》(〔95〕京房改辦字第37號),外商投資企業必須為中方職工建立住房公積金。住房公積金的交存率按有關規定執行。企業為職工交存住房公積金后,根據市房改辦、市財政局、市勞動局《關于北京市外商投資企業建立職工住房公積金的規定》(〔93〕京房改辦字第154號),不得再在成本、費用中提取每人每月30元的中方職工住房補助基金?,F存的住房補助基金余額一律轉入住房基金中的住房周轉金。有關住房制度新的文件下發后,按新的規定執行。
(四)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按照國家有關吸收外商投資法律、法規和市財政局《轉發財政部〈外商投資企業執行新企業財務制度的補充規定〉的通知》(京財合〔1994〕50號)執行。
四、中外合資(合作)企業按照《外商投資企業工資收入管理辦法》(勞部發〔1997〕46號)規定,對中方高級管理人員實行名義工資與實得工資收入管理辦法的,其名義工資與實發工資之間的差額部分,用于企業中方職工補充社會保險、職工福利費和住房周轉金。企業中方一般職工不實行名義工資與實得工資收入管理辦法。
對于本通知之前,外商投資企業合同、章程或者與職工簽訂的勞動合同中已約定中方高級管理人員名義工資中包含應付社會保險費和國家物價等項補貼,以及對中方一般職工實行名義工資辦法的,應按本通知的規定協商變更企業合同、章程或勞動合同。變更后的中方高級管理人員“名義工資”中不再包含應付社會保險費和國家物價等項補貼。
五、中方職工權益資金的管理
(一)外商投資企業對涉及中方職工權益的各項資金在分別按有關財務會計規定正確核算外,還要同時設置輔助帳簿,全面反映各項資金的來源和用途。對于本通知之前,企業已按財政部門規定,對中方職工權益資金實行中方單獨設帳,單獨核算,單獨開戶,單獨管理的企業,可仍按原辦法執行,但必須設置專人進行規范化管理,并接受有關方面(包括外方)的監督。
(二)中方職工各項權益資金,必須按規定的用途專款專用,不得用于對外投資、企業間借款、贊助、捐贈以及購置與中方職工權益無關的財產。
(三)對現有的中方職工各項權益資金結余要進行認真清理,凡挪用、擠占中方職工權益資金的,必須及時清理收回;對不符合規定而多提的各項權益資金,應沖減成本費用。對涉及上述社會保險的各項權益資金結余,應首先用于補繳按規定應為中方職工繳納而未繳的各項保險,補繳后仍有結余的,并入相關科目,其中:原按月提取相當于中方職工工資總額7.5%的醫療費結余,并入職工福利費;原按月提取相當于中方職工工資總額20%的養老儲備金結余,并入職工福利費。今后用于離退休職工在統籌退休費用之外的必要開支,按規定計入企業管理費用。其他各項權益資金的正常結余,結轉下年繼續使用。
(四)企業工會依法對涉及中方職工權益的各項資金的提繳和使用情況進行監督。
六、外商投資企業的主管財政機關及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機關負責監督檢查企業中方職工權益資金的提繳、使用情況。企業應將涉及中方職工權益各項資金的提取、使用、結余等情況,作為委托會計師(審計)事務所進行社會審計的內容之一。
七、企業清算時,涉及中方職工權益的各項資金以及用該項資金購置的各項財產、設施的處理,按照市財政局《轉發財政部關于外商投資企業清算期財政財務管理有關規定的通知》(京財合〔1995〕2118號)的規定執行。外商投資企業清算時,不屬于清算財產的三部分財產無法交給接受單位的,應上繳當地財政部門。
八、對違反本通知規定的企業和直接責任人,主管財政機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機關,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給予處罰。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并首次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從而為開啟一個社會治理的新時代樹立了風向標。
由于特殊的國情,改革開放前30年我國社會治理的基本特征是“全能型國家管理”和“總體性社會治理”的重疊并行,致使社會嚴重依附于國家,社會治理與國家管理高度一體化和政治化?;诖硕嫷摹皣舀D單位―個人”的一元主體、單線條的社會治理格局曾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有效地維控了我國社會經濟的基本秩序和穩定局勢,但也同時窒息了應有的社會活力。改革開放后30多年由于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和利益群體的深度分化,我國社會結構已由“總體性社會”演變成了“多元化社會”,并在階層結構方面表現出了某種“分化”與“斷裂”的特征。在這種背景下,如何再次構建起較為有效的社會管理新格局,更新管理理念、改進治理方式、拓寬公共服務領域,對我國當前及未來的社會建設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從社會管理實踐向社會治理創新的轉變既表明了國家治理的有效性積累,也體現了國家治理的策略性、階段性與能動性。通過回溯社會主義中國的社會治理歷程我們可以發現:在單位制社會時期,雖然國家也非常注重各個發展階段的社會管理問題,但從總體上來看,國家并未針對社會領域的新變化而做出重大的管理布局,最終導致一直沿用舊有的思維框架來處理社會領域的新問題成為各項管理工作的“慣習”。而即使是在利益分化的單位制社會解體時期,由于諸種因素的羈絆,國家也未能建構起較為系統而高效的社會治理體系,國家與社會的同構性在某種意義上導致了社會治理實際上被長期淹沒在國家管理體系之中,因此對許多社會問題的治理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新時期,黨和政府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的宗旨在于:試圖通過有效的制度供給,實現社會治理從“總體-支配型”的管制模式向“技術-治理型”共治模式的轉變,以實現治理效能和服務效果的顯著提升。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將以往突出強調的“社會管理”改為了“社會治理”,雖只有一字之差,但表明了黨和政府社會管理理念和方式的一種變化?!吧鐣卫怼辈煌趥鹘y的“社會管理”:(1)從主體構成上來看,傳統的“社會管理”主體主要是政府和國家,一般帶有強制性,而“社會治理”除了國家和政府之外還特別強調社會組織、企業、公民個體等社會力量的參與;(2)從方式上來看,傳統的“社會管理”方式一般都以帶有行政性的管制方式為主,而“社會治理”的方式除了行政方式以外還強調法律、市場、社會自助互助、思想道德建設等多種方式和手段的運用,強調各主體之間的協商合作,倡導公開、透明、法治化的管理活動;(3)從方向來看,傳統的“社會管理”一般是單向式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比較多,而“社會治理”強調的是雙向的多元主體間的平等互動;(4)從內容來看,“社會管理”多以行政管控的內容為主,而“社會治理”則是政府和社會組織共同為社會成員提供各種公共服務,包括協調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的安定有序;(5)從目的來看,“社會管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維持社會穩定,“維穩”幾乎成了其最終歸宿和最高要求,而“社會治理”則是為了培育更大范圍的公民社會和提供更廣泛的社會參與渠道;(6)從權利配置來看,傳統的“社會管理”多是以政府的集權式管理為主,以單純的強制性秩序維持為核心目標,而“社會治理”則強調政府管理要多給社會放權,并為公民的增權提供機會和便利。針對社會治理的這些特征,筆者認為,其相關的策略至少應該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實現“為民服務”思維向“與民服務”理念的轉變。社會治理創新需要從自身的優勢視角出發來進行思考。以基層社區為例,可嘗試改變以往的“社區需求或社區缺失”為取向的“需求模式”,而替代以社區優勢或社區強項為取向的“優勢模式”,強調應該用一種“優勢視角”或“能力鏡片”去了解基層居民的實際需求。
二是尋求社會治理方式的柔性化轉變。社會穩定的“剛性”思維必定會導致“剛性社會管理”,這種管理的缺陷在于無法發揮社會治理主體的能動性,甚至會導致社會矛盾的積聚。而柔性社會治理則是“以人為本”的治理方式。它采用的是以理解和把握社會治理客體的心理與行為規律而施以的、非強制性的治理手段,其主題是“規律、非強制、潛在以及自覺”,即治理依據是心理和行為的規律、方式方法是非強制性的、對人的影響是潛在的以及最終目標是讓民眾自覺行動。
三是以“協同政府論”促進社會治理體制的優化。基于社會治理的角度來運用“協同政府論”,至少可以達成四種目標:一是綜合考慮消除治理體制內部的矛盾和張力,提升治理系統的整體效能;二是通過消除不同治理項目方案的重復與沖突來更科學地使用各種資源;三是在相關治理部門的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加強合作和傳遞優秀理念,從而形成一種“協同性”或更加明智的治理方式;四是從服務民眾的角度出發,提供一套更為完整或“無縫隙”的服務方式。
四是努力提高廣大居民和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投入度。相關經驗研究表明:參與相關決策過程能夠賦予參與者對自己的生活方向和周圍環境一定程度的控制權,有助于參與者成為負責任的行動者,并產生強烈的榮譽感和歸屬感。就當前我國社會建設而言,社會治理多依靠政府的宣傳與推動,并通過行政手段來動員社會組織和居民群眾的參與,社會參與始終處于淺層化的初級階段。對此,必須予以改變。
關鍵詞:政治理論課 理論課時效性討論 時效性改進方案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33
1 前言
我國的教育體制中,政治理論課程的開設能夠使學生更多地了解政治思想,通過在課堂上的學習更為全面的了解國家的政治發展動向及指導思想。而現階段伴隨社會政治的迅速變化,仍處于傳統模式下的政治理論教學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社會發展現實所造成的影響促使學校實施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改革,政治理論課的時效性日漸成為課程改進的重要因素。
2 黨校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現狀
隨著社會教育事業的進步發展,全國各地黨校逐漸興盛起來,這對于提高黨員素質來講,在為將來的社會進步奠定堅實基礎的同時,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而眾多黨校爭相發展的過程中,教學方法與水平的差異使得各黨校日漸形成各自的教學體系,這就造成不同地域教育方式的差異,無法在教學方式上形成統一的模式,教育制度的統一性無法實現的現狀需要課程時效性的提高以改善教育手段的差距。
對于不同黨校的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方式時效性的提出保證了課程實踐性的統一,通過課程教育與教學實踐的結合,使得不同的教學方式能夠以最為貼近社會政治現狀的路線發展,這也使得政治教育在發展形勢上日漸統一起來。
而就我國政治理論課程的時效性發展現狀來說,教學模式的改進和實踐教學的落實尚處于發展的初期,在發展基礎構建上不夠穩固,其次,將課堂教學與實踐相聯系存在著一定工作難度,需要校方投入更多人力財力來運轉維持。由于我國政治理論課程時效性發展處于初期,在經驗借鑒上也沒有良好的資源,所以只能在發展中探索出最為合適的發展方式。
3 現階段黨校政治理論課時效性的欠缺
黨校的發展無法脫離社會,而這造成了眾多社會因素影響制約著政治理論課程的時效性發展。加之以我國的課程時效性實施正處于發展初期階段,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各種社會體制與現象的影響都會延緩政治理論課時效性的發展。
3.1 政治理論課時效性所涉及的經濟問題
社會中新興事物的最初發展都離不開經濟支持,政治理論課程的時效性提出了課堂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手段,而這要求學校能夠在資金上加以支持,促進其進步發展。但如今受社會經濟影響下的院校發展,更多關注的是校方自身的經濟利益,對于課程實效資金投入過少,使得課程教學難以與實際相結合發展。
3.2 課程內容框架構建的不合理
政治理論課程經詳盡劃分后體系十分龐大,教學的結構框架建立在實效性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F階段院校的政治理論課程中,只單純注重知識的灌輸,在課程開設前期無法做好充足的課程進度安排與教學體系的構建,這就造成了在知識層面講解只停留在課本表面,無法讓同學對于政治思想更為深入的進行了解。教學框架構建的不合理使得課程教育與課程實踐逐漸脫軌,表層知識的學習無法解釋實際政治理論,黨員的知識積累與實踐之間出現了鴻溝,實效性教學目的難以實現。
4 對于政治思想課時效性的教學改進
4.1 拉近師生關系,增加師生交流
任何課程的良好教學都離不開和諧的教學關系,通過黨員與培訓老師間平等交流來實現教學的完善是黨校教育的主流模式。而在當下政治理論課程的發展中,黨員們無法認知政治理論的重要性,不會全身心投入認真學習;課程教育中,很少有黨員能夠主動參與課堂互動等等,諸多因素的解決都有賴于培訓老師與黨員關系的拉近,培訓老師通過與黨員距離的拉近,能夠以朋友的角度聽取學生對于課堂的想法,并能以此獲悉解決政治理論課堂問題的正確方法。增加黨員與培訓老師間交流則能夠使黨員通過教師的社會經驗了解更多政治理論知識,這也為課程實效性開展奠定了初步的發展基礎。
4.2 教學模式的多元化轉變
政治理論課程內容多是定義與語句理解,大量的政治信息背誦常常導致教學過程中學生興致低落,無法以積極的心態對待政治理論的學習。這就需要在教學模式上作出創新轉變。比如,可以通過讓黨員表演情景劇的形勢來學習分析社會中的政治現象;設置討論組研究專一課題,課題總結后相互交流學習;多請專家到課堂進行講座,讓黨員從更為專業的角度學習政治理論等。課堂教學形式創新能夠在最大限度上調動起黨員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在此基礎上黨員快速掌握相關理論知識,也為課程實效性發展做好了充分發展準備。
4.3 實踐活動的開展
政治理論課程實效性的實現離不開從課堂學習到實踐活動的轉變。黨員培訓老師通過將黨員從課堂學習到知識理論應用的轉變,能夠拉近課本中虛擬形式知識與實踐的距離。黨員通過政治理論的實踐,能夠將課堂知識加以運用,在實踐中鞏固知識積累,并同時提升黨員實踐與思考能力。
5 結束語
在黨校政治理論教學過程中,教學實踐的進行是課程實效性的主要體現。黨校要通過各方面努力建立起政治理論實踐的發展模式,這樣才能更為有效的將課堂知識加以實際運用,是黨員在掌握書本知識同時,具備一定知識運用的實踐能力,這對于黨員今后的發展至關重要的,優秀的黨員是我國政治事業建設的主要動力和長久途徑。
參考文獻:
[1]楊瑞勇.在創新中不斷增強“兩課”教育的實效性[J].中州大學學報,2004,(3).
[2]曾憲皆.試析郭漢民教授的研討五步教學法[J].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1995,(5).
[3]彪曉紅.深化“兩課”教學改革 實現“兩課”教育創新[J].中國高教研究,2004,(10).
[4]李年終.研討式教學研究評述[J].南華大學學報,2011,(1).
關鍵詞:社區綜合環境治理;績效評價;體制構想
引言
在如今,城市化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城市內部的治理問題越來越被重視。社區是城市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城市的基礎組成。社區的發展以及社區的治理,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決定著城市化的發展,對于城市的發展的方向與方式也有一定的影響,也決定了一個城市的生活水平的高低,也是一個城市的治理水平的體現。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進入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改革開放后,原來的以單位為中心的模式,逐漸發展成為多元化的發展模式,政府不單單是管理者,更是在成為引導者、參與者,逐漸發展成為政府與社會、企業共同合作的治理方式。而中國的社區綜合環境的治理相比較于西方是屬于比較晚的,在治理的結構上、方式上等都是比較落后的。當前中國的社區綜合環境治理也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如民主不夠徹底、群眾參與度非常低等等。所以,應高度重視社區綜合環境整治績效評價工作,以提高社區綜合環境的治理水平,營造一個整潔和諧的生活環境,改善市容市貌??冃гu價是治理體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貫穿著治理的全過程。而如今,對于績效評價更多的是在治理后對于結果的評價,也存在著評價虛高,以及官員在其中弄虛作假等問題。所以,社區綜合環境治理的績效評價的研究也是社區綜合環境治理中的關鍵,是必須要牢牢把控并且優化結構,使治理更徹底、更有效的重要方面。
一、上海社區綜合環境治理的績效評價面臨的障礙
1.居民參與評價程度低影響績效評價的客觀真實性。對于居民參與評價的程度較低,需要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來分析,主觀是自身意識問題,而客觀是政府體制問題。首先,主觀方面來說,居民對于參與績效評價體系中的反饋評價這一部分的意識是極差的,許多人都不知道社區環境綜合治理的績效評價過程中有評價反饋這一過程。同時,居民也不會想到對于治理之后的結果好壞對政府進行評價。從客觀方面來說,政府對于上海社區綜合環境治理的績效評價的整個體制中也比較忽視反饋型的評價,更不用說讓居民參與進評價的整個過程中。政府在目前的情況下,對于上海社區綜合環境治理績效評價體制中,一直存在著注重投入的過程卻缺少反饋缺改進的這樣一個制度上的缺陷,而居民的不了解評價反饋并不僅僅是自身的意識問題,也同時是政府沒有正確引導?;蛘哒f,政府在制度上根本缺失讓居民參與進評價反饋中的一個過程,政府忽視反饋評價的同時更是缺少居民參與評價,目前的制度偏重居民參與進治理的過程中,卻缺少事后更好地對治理進行反饋,這是因為在制度上沒有明確規范要求。因為缺少居民參與的評價是不完善的,是缺失公眾監督的,所以在客觀的制度上缺少居民參與評價,也是當前上海社區綜合環境治理的績效評價中制度方面的一大問題。2.資金漏洞與挪用使得評價目標失真。在社區綜合環境環境治理過程中,難以避免地會存在環境治理資金漏洞與環境專項治理資金挪用的情況,社區綜合環境治理方面上存在著很大的資金漏洞,所以所投入的資金并沒有取得預想的成效。對于環境治理,所需要的資金、人員以及物資是極其大量的投入,在方方面面中都需要資金的支持,而且如今的大氣污染嚴重,PM2.5超標等環境逐漸惡化的情況下,對于環境治理的要求日漸嚴峻,專項資金到位更是被需求。社區綜合環境治理更是環境治理的一個部分,更關系到人們的生活,但是上海社區綜合環境治理中也同時存在著資金漏洞以及專項資金被挪用的情況,國家對于上海社區綜合環境治理的撥款不在少數,但真正能用到實處,對社區綜合環境進行一定程度上治理的資金卻少之又少,社區依然存在著許多的環境問題,如此的資金漏洞與挪用是十分影響上海社區綜合環境治理的績效評價。很簡單的道理,因為錢花出去了,但沒花在社區綜合環境治理上,其投入與產出的比例大大失調,績效評價必是較差的。
二、上海社區綜合環境治理的績效評價的問題成因
1.政績考核看重經濟效益則不注重社區環境發展。在如今的政績考核上,依舊注重的是經濟的發展,注重的是經濟帶動城市發展的道路,所以官員為了晉升會變相犧牲環境來取得經濟效益使得經濟發展更快更好。對于上海社區綜合環境治理的績效評價來說,目前的政績考核并不會將之納入考核系統之內,或者只參考一些,官員能夠得到晉升主要還是看其帶來多少經濟上的效益。上海的經濟飛速發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犧牲了環境所達到的。比如寶鋼煉鋼廠,在冶煉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濃煙則對周圍的社區產生了巨大的污染,但是所帶來的經濟上的效益則是巨大的,官員政績考核則是如今帶來多少經濟效益,加快了經濟的發展而得到晉升,而不會是因為如今污染了多少大氣,影響了多少社區大氣環境而導致不能晉升。所以,上海社區綜合環境治理成為了為了經濟發展或多或少可以犧牲一些的方面,而這樣的情況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治理專項資金被挪用的情況出現,因為官員想要晉升則通過各種手段包括犧牲環境、挪用治理環境的資金來發展經濟,這樣一來治理環境的資金缺少了,但在績效評價中投入一部分依舊是計算資金挪用前的總額,則會讓社區環境治理的資金產生巨大的漏洞。2.缺乏改進型的反饋使得治理水平得不到提升。在績效評價的過程最后缺乏改進型的反饋是無法提升治理水平,上海社區綜合環境治理的績效評價效益不明顯的重要原因,改進型反饋可以讓治理者明白不足之處然后加以改進。在如今的社區綜合環境治理的績效評價的過程中,注重的是治理的過程與事前的投入并且對投入的預期,在事后關注的一般都是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也就是是否結果與預期相匹配。而整個績效評價的過程中十分缺乏對治理過程中不足之處或錯誤之處能夠進行有改進型的反饋的過程,以政府為主體的治理者自身制度上沒有這一步驟,而居民更是沒有渠道沒有方法去對政府進行改進型的反饋,無法知道治理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就無法發揮出績效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達到提升治理水平的這一目的。從調研中可以發現,居民對于參與改進型反饋的過程幾乎沒有,而治理的成效的確是沒有達到對于投入的預想。在目前上海社區綜合環境治理的績效評價中,首先,對于反饋的過程在政府自身改進型的反饋,以及居民提出建議的改進型反饋則都是缺失的;其次,對于改進型反饋的重要性的認識則同樣也是缺失的,都沒有意識到其重要性,以及能夠對治理水平提高的促進作用,并且也沒有一定的制度來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