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4:03
序論:在您撰寫縣域經濟發展建議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縣域經濟發展的成效
(一)縣域經濟總體保持較快發展,在全國經濟發展中占據了相當高的份額。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08年底,縣域經濟GDP約占全國GDP的60%;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實際利用外資等指標均占全國的1/3左右。
(二)一些發達縣域的經濟快速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的一個亮點。2008年,全國百強縣人口占全部縣域的7.7%,行政區域面積占1.3%,實現的地區生產總值占全部縣域的1/4強,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占1/3強,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占46.7%,出口總額占2/3。人均GDP3.4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 495元。
(三)全國形成了一批縣域經濟發展的成功模式。全國縣域大概形成了三類富有特色的發展模式:第一類是廣東模式,即依托良好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兩頭在外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部分產品占據了國內外市場的較大份額。第二類是江浙模式,即走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民營經濟,通過塊狀經濟振興縣域的好路子,目前江蘇和浙江縣域經濟已占70%左右的份額。第三類是山東模式,即一方面依托區域優勢實施對外開放,另一方面依托專業化市場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并取得巨大進步。
二、當前縣域經濟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全國縣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發達縣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而落后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
(二)縣域經濟的產業結構層次偏低,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供應不足。目前,全國縣域經濟的一產比重約25%,而2008年全國GDP中一產的比重是11.7%。因此,縣域經濟整體上仍然沒有擺脫“農業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的總體特征。
(三)縣域經濟的發展方式有待轉變,工業化和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存在盲目性。片面理解發展工業化僅為上項目、建工廠、建開發區,個別項目能耗高、污染重。造成資源浪費、環境破壞和對“三農”利益的損害。
(四)縣鄉財政困難問題仍然突出,縣級政府經濟調節和公共服務的能力不足。除少量經濟強縣外,縣級政府動用各方面力量發展經濟、調控經濟的手段不強,自主加強公共服務的能力普遍較弱。
(五)縣域經濟的體制束縛仍較嚴重,自我發展能力和活力有待增強。在行政管理體制方面,隨著地改市的推行,由市管縣帶來的體制性負面效應也越來越明顯。一方面,因機構層級較多,行政成本增加,行政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市級政府往往傾向于調配市域內資源來集中發展中心城市,由此造成了縣域經濟自身活力不強、財力不足、資源不夠。在農業生產方式上,現行的農村土地制度不適應現代化生產經營的問題正日益顯現,農用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仍受諸多制約,而“農地入股”試驗也存在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償債”風險。在企業改革發展方面,雖然縣鄉國有集體企業的改制已取得重要進展,但企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普遍沒有建立起來,縣域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在融資、技術、人才、咨詢、物流服務等方面存在著較多障礙。
三、政策建議
(一)制定出臺指導意見,明確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目前,我國還沒有關于縣域經濟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國家有必要根據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盡快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縣域經濟發展的定位、方向、原則、重點領域和政策支持的基本框架,從總體上引導推動縣域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二)研究制定配套性政策體系,努力解決縣域經濟發展的要素制約。在財稅政策上,建議突出縣級事權與財權相匹配、控制縣鄉財政風險、增強縣域發展能力三大目標,緊密結合主體功能區規劃,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增加和規范國家、省、市三級對縣鄉的財政轉移支付,增強財政困難縣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和促進發展的財政能力,逐步解決因體制、政策原因造成的學校建設負債和鄉鎮企業負債的歷史遺留問題;在金融政策上,建議結合中國農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將其定位由“服務三農”擴展到“服務縣域經濟”,使新農村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與縣域工業化、城鎮化緊密結合起來;在科技和人才政策上,加大政府對農業技術推廣的力度,通過支持農業企業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把適應市場的農業新技術新品種輻射轉移到農村。
概括地說,這些困難和問題突出表現為“一舊、三難、四制約”。
一舊,就是從干部群眾的思想看,觀念還比較陳舊。雖然我們一再強調解放思想,也一直在解放思想,但由于受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還存在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保守觀念,缺乏敢闖敢試、敢拼敢干的工作勁頭;還存在有多少錢辦多少事、有什么條件干多大事的等靠思想,發展的辦法不多,解決問題的途徑不寬;還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傳統思維,排外排新的現象比較普遍;還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滿的小農意識,快發展、大發展的愿望不強烈;還存在只講問題、不講潛力,只談劣勢,不看優勢的畏難情緒,奮發有為、干事創業的氛圍還不十分濃厚。
三難,就是從縣域經濟運行的表象看,有三個方面的難題急需突破。一是經濟結構調整難。實踐看,由于受政策、機制、市場、地緣等諸多因素的制約,縣域經濟結構調整在短期內難以有大的突破和質的飛躍,農業大、工業小、三產弱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導致縣域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后勁不大。以××為例,20__年全縣一、二、三產業比僅從20__年的66.1:9.5:24.4:調整為60.6:11.3:28.1。第一產業仍占有很高的比重,農業經濟特征明顯;第二產業優勢不夠突出,特別是投資超億元,利稅超千萬的,能夠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大項目還寥寥無幾;第三產業比重上升雖然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傳統服務業為主,沒有形成規模,不足以拉動整體經濟發展。二是財政經濟運行難。由于財源建設滯后、剛性支出增多,以及現行分配體制不合理等諸多問題的影響,縣級財政仍然普遍窘困,大部分縣市仍然要靠省財政轉移支付度日,難以拿出財力搞建設、謀發展,給群眾辦好事實事。我們××10個縣(市區)有8個縣(市區)靠財政轉移支付過日子。我們××就是其中的一個。20__年全縣全口徑財政收入僅為4058萬元,而工資支出就達到1.2億元,如果沒有省里的轉移支付,我們連保工資、保穩定都很難做到。這樣的財政,根本拿不出錢來發展經濟,甚至連招商引資上項目的前期費用都拿不出來。三是鄉村債務化解難。這是阻礙和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癥結性歷史遺留問題。從我們××看,到20__年年末,全縣鄉村兩級債務高達2.5億元,村均180多萬元,76個行政村大部分為空殼村。作為村級主要收入來源的機動地,在20__年化解村級債務時,大多數都已抵頂債務。國家“一免三補”政策的出臺,村里又將剩余的機動地補給了回來要地的農民。這樣村里已經沒有收入來源,根本拿不出錢來償還債務。而且省里出臺的獎勵政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很難執行。這些債務,不僅嚴重束縛鄉村經濟發展,而且影響到社會穩定,急需解決。
四制約,就是從縣域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看,存在四個方面的制約性因素。一是金融體制制約著縣域經濟發展。由于銀行惜貸慎貸,并且上收貸款管理權限,撤并營業網點,使得縣域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資金嚴重短缺。以××為例,20__年,全縣貸款余額僅為13.3億元,其中中小企業貸款寥寥無幾。今年建設銀行又要被撤銷,××縣又將失去一個商業銀行。二是行政權力分配政策制約著縣域經濟發展?,F在看,越來越多的政府執法部門實行了“三權在上”、垂直管理,而且上收的趨勢越來越嚴重。這對于承擔著縣域經濟發展責任的縣級政府來說,進一步增加了行政管理難度,在很多問題上,沒有自主決策的權力,在許多領域處于空殼無權管理的境地。縣里上項目、干點事,幾乎都得向上報批、交費,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行政成本,弱化了縣級政府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三是國有企事業單位改革滯后制約著縣域經濟發展。由于自收自支事業單位改革省里沒有明確說法,縣里無法對一些關門倒閉的自收自支事業單位進行改革,對職工也無法進行妥善安置,帶來了諸多的社會矛盾。比如,我們綏棱水利系統的水利鉆井隊,已經倒閉多年,但由于是自籌自支的事業單位,不管是職工并軌,還是養老保險,哪條政策職工都靠不上,遺留問題無法解決,引發職工上訪告狀。再有就是以國有林場為代表的政策性比較強的國有企業,包袱沉重,發展無力,改革已是勢在必行。但由于受政策制約,即使有好的出路,現在也無法進行推進。四是人力資源素質低制約著縣域經濟發展?,F在看,人才短缺、科技落后、人員素質較低,已經成為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縣域內工作和生活條件不如大城市,大學生畢業后到縣工作的比較少,既使回到縣里的,由于工作、生活條件所限,流失的問題也比較嚴重,縣域經濟急需的科技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都十分匱乏。以我縣為例,全 縣各級各類人才有7813人,其中,實用技能型人才僅有2188人,管理型人才僅有78人,遠遠不能滿足各行各業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城鄉勞動力科技文化素質不高,文盲、半文盲、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約占勞動力總數的20,城鄉8618戶貧困戶中,有近60的貧困戶是因為科技文化素質低、沒有一技之長而導致貧困的。
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在方方面面予以扶持,尤其要在體制、機制上采取超常措施,破解縣一級無力解決的難題,為縣域經濟加快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1、要賦予縣級更多的發展自。按照能放則放、權責統一的原則,參照10強縣擴權的標準,對所有縣市都合理地擴大經濟管理權限,賦予縣級政府更大的發展自和決策權,增強縣級政府統籌城鄉發展的經濟調控能力。同時,在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國有林場等企業改革上,出臺明確的政策意見,指導縣級結合實際進行操作。
2、要進一步改革財政管理體制。要按照財權與事權相適應的原則,提高縣級收入分成比例,充實和增強縣級財政實力,以此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壯大。繼續加大省對縣轉移支付力度,重點向財政弱縣進行傾斜,以緩解縣級財政保工資、保運轉、保穩定的壓力。同時,凡是國家出臺的減收增支因素,對享受轉移支付的縣份,應全額給予補助。
3、要進一步完善化解鄉村債務的獎勵政策?,F行的獎勵政策只考慮到償還公益事業發展方面的債務。對此,建議上級出臺更寬松的獎勵政策,對于墊付稅款、興辦公益事業方面的債務應全部由國家承擔。對于其它債務按一定比例獎勵。同時,還應該針對鄉村兩級回收債權問題,出臺相應保護政策,以增強自我還債能力。
4、要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資金投入力度。重點要改革金融體制,穩定縣級金融機構,增加縣級分支機構授權、授信范圍,實行存貸掛鉤,存款增量要大部分用于支持當地縣域經濟發展。同時,要創新開展中小企業貸款的激勵機制,在機構設置、信用評級、貸款管理等方面適應中小企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
P鍵詞:縣域經濟;發展;財政
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進入新常態,支撐經濟發展的國內條件以及國外環境都有很大的變化,在這一階段,縣域經濟發展也處于一個新的狀態,對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承擔了至關重要的使命??h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地位讓國家開始思考如何保證其發展的穩定與長久,在財政政策方面對縣域經濟發展實行更加優惠的財政稅收政策,適當調整現行的財政體制。
一、縣域經濟
縣域經濟是指在縣級行政區劃的地域內統籌安排和優化經濟社會資源而形成的開放的、功能完備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區域經濟。也就是說,首先,縣域經濟屬于區域經濟范疇,是一種行政區劃型區域經濟,它以縣城為中心,鄉鎮(尤其是建制鎮)為紐帶,廣大農村為腹地,城鄉兼容。其次,縣域經濟有一個較完整的市場調控主體,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動性,且具有地域特色,這種地域特色與其地理區位、歷史人文、特定資源相關聯??h域經濟是中國地方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如何發展縣域經濟一直是經濟理論界和實際部門熱議的問題?,F階段縣域經濟發展滯后且不平衡,經濟產業層次較低。經濟是財政的基礎,縣域經濟的滯后導致財政困難日益突出。
二、目前縣域經濟發展的問題
第一,財政入不敷出,收支矛盾尖銳,制約了支持經濟發展的力度。城市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財政的支持,然而時下很多的縣域財政收支不平衡,支出遠遠大于收入,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尤其在近幾年來,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很多的縣域財政收入增長速度變慢,隨著國內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差異等,加上分稅制財政體制固有的不足和矛盾,這一體制的實施和運行,都加劇了全國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不利于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矛盾,不利于緩解全國區域分配不公,隨著農村稅費改革的實施和深化,致使全國性的縣鄉財政困難有擴大的趨勢,凸現出“三農”問題對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困擾。部分縣區的財政屬典型的“吃飯”財政, 僅兌現公教人員四項基本工資及各單位的正常運轉就存在著巨大的支出壓力 , 根本談不上拿出財力支持經濟與事業的發展。
第二,資金的限制也導致財政的職能難以發揮。首先,我國對于縣級的工商業經濟的補助一般較少,相關財政部門對于這些比較小的企業缺乏了解,監管力度不夠,企業缺乏經濟扶持,同時企業在銀行貸款困難也阻礙了縣級工商業經濟的發展;其次,縣域財政對于農業的投資面窄,不具備規模效應,使得收支也比較單一,而且對于農業的投資不集中、不連續使得農業經濟發展緩慢。同時一些地區的農業產品出口率不高,在當地沒有形成企業規模,限制了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第三,一般的地區財政費用中,相關公教人員的工資占據了縣域財政收入中的一大部分,同時縣市一級還存在企業需要扶持,需要招商引資等財政支出,這些對當地財政都造成一定的壓力。我國縣域管轄的城鎮,一般其收入主要來源還是農業,收入不高,因而財政收入相對較低,加上財政供養的人員過多,編制困難,這都使得財政負擔過重,部門優化緩慢。再加上資金的調度難度大,公教人員的工資按照月份發放和同期其他部門也需要資金的支持等諸多影響因素,使得財政資金的周轉更加困難。
三、財政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建議
政府財政作為國民經濟的綜合反映,是各級政府履行職能的重要物質基礎、政策工具、體制保證和管理手段。運用財政政策工具,促進縣域經濟健康發展,是政府財政政策及其制度安排中重要的內容。財政支持縣域經濟發展是一個較大的工程 ,必須從多個方面同時做工作,才能從整體上對縣域經濟有所提高。
(一)加大國家財政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
從中央層面出發,國家財政對縣域經濟的發展作用最大。一是國家財政對縣域經濟發展,尤其是對農業基本建設投資比重應該提高;二是國家財政增加對縣域經濟社會的要素供給支持,特別是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三是國家財政對農業經濟的結構調整供給支持需要加大,縣域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已推進多年,但至今收效不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結構調整缺乏強有力的財政支持,結構供給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不夠顯著。
(二)圍繞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方向,對縣域內的一些企業進行大力的扶持
當地財政部門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措施來提高縣域經濟發展,可以采取“一抓特色、二抓升級 、三抓拓展”的方式,對區域內現有的一些企業采取減負優惠的政策。將企業按照規模分成大中小三級,對于相對大型企業可以實行減少負擔的政策,實行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對于區域內的中小企業的幫扶力度應該更加大,因為中小企業相對缺少經濟實力,所以可以適當的采取企業貼息和企業補助,通過實際的手段來加快推進區域內中小企業從傳統企業向新型企業升級的速度,使其更加具有行業競爭力。同時還應該幫助區域內的企業進行可持續發展的轉型,通過現有科學技術和財政的幫扶,建設新型的節能減排基地,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為目標,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使得區域內企業長久穩定的運行。
(三)支持縣域現代農業發展
通過一定的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提高現有農業的整體生產水平,整合現有財政支出,幫扶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提高縣域農業的整體水平。在此基礎之上 ,還應該注意對現有的服務業發展的支持,在發展當地企業和農業的同時還應該注意第三產業的發展,結合區域的實際情況,大力發展旅游業和現代流通業,形成新的區域經濟產業。
(四)提高對縣域投資平臺的建設力度
這主要包括對縣域信用擔保體系的建設和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建設。在縣域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的過程中可以和一些省級的信用擔保公司進行合作,根據區域實際情況對其實行股權投資等多種方式建立一個相關的擔保體系。在此過程中,提高區域內一些中小企業貸款的擔保能力,以利于形成規?;洜I;財政還應該投入相關的專項資金來保障信用擔保體系的穩定。與此同時,還應該大力發展農村信用合作金融機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村信用合作金融機構可以有效地提高地區的經濟發展,可以在更小的范圍內在更細化的人群中進行經濟投資,當地的農民、商戶和民營企業等可以將資金投入到當地的農村信用合作金融機構中,既提高了當地資金的運轉,同時還保障了縣域經濟發展中所需要的資金。
關鍵詞:縣域經濟 創新 突破口
1.陜西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原則與思路
陜西省縣域經濟的發展歷程,總結各地發展的經驗,進一步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應把握以下原則:
1.1因地制宜和敢于創新原則
各個縣的地理區位、資源稟賦、交通條件、勞動力素質、科技教育和經濟發展程度各不相同,必然形成各自的優勢和劣勢,決定了各自的發展思路和產業開發的重點。選好主導產業,找準突破點,從資源優勢中培育特色,從傳統產品中篩選品牌,打造自己的特色產業。
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使縣域經濟充滿活力。一是觀念創新。要把解放思想作為永恒的主題,樹立敢為人先、與時俱進的觀念。二是制度創新。堅持農村市場化取向的改革,修改不符合市場經濟運行規則的制度,創造一個有利于縣域經濟穩定發展的環境。三是領導方法和方法創新。創建服務型政府,變直接干預為提供服務,便忙于應酬為超前籌謀,做到心中有數,追求實效。
1.2走開放帶動和城鄉互動原則
放手引進大中城市和發達地區的資金和技術,引進并購資金,彌補當地生產要素的缺口。鼓勵農民進縣城,聚集鎮,走出去,充分調動農民投資興業的熱情,帶動本地經濟的發展。最重要的是選好并推出好項目,全力以赴搞好招商引資工作。
城鄉互動解決現階段“三農”問題,繁榮農村經濟,通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之對縣域經濟的投入,使城市和農村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實現城鄉人民共富裕。
1.3可持續發展原則
實施可持續發展,必須處理好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從源頭抓起,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依法保護農民合法權益,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陜西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2.1增強縣域創新能力
第一,創新思想觀念,提高市場化程度。陜西縣域經濟發展必須以轉變觀念為先導,首先,應擴大交流、博采眾長,樹立開放的觀念;其次,應除舊布新,具備不大膽進取的精神,積極采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開辟新市場,樹立創新的觀念;再次,應勇于挑戰,樹立競爭的觀念;最后,講求實效,樹立效率的觀念。
第二,創新體制,提高縣域經濟競爭力。提高縣域內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制定積極的人才政策,吸引、凝聚人才,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高新技術、基礎理論研究的成果積極運用于縣域經濟的開發領域,為縣域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2.2縣域三大產業一體化發展
第一,培育和發展縣域特色經濟,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培育和發展縣域特色經濟,是發展縣域經濟的戰略選擇。經濟基礎比較好的縣,重新整合生產要素,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全面提升競爭力。產業相同或相近的縣域,要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加強協作,促進共同開發。在明確縣域經濟發展目標的基礎上,各打各的優勢仗,各唱各的特色戲,努力形成以果業、畜牧業為龍頭,各種特色經濟合理布局、競相發展的新格局。
第二,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龍頭企業的發展狀況決定了整個農業產業化的進程、質量和效果。選擇發展勢頭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增強其核心競爭能力,使之成為產業化的脊梁;對現有經營狀況一般但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引進有資金實力、有較好品牌的企業進行改造,注入資金,引入機制,使之盡快壯大起來;鼓勵引導城市各類工商企業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為農業產業化增添新活力。
第三,全面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努力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
健全和完善縣、鄉、村和民間農技組織共同發展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鼓勵農技人員帶薪參與技術承包、技術入股,領辦、興辦農業科技示范園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2.3著力發展民營和勞務經濟
第一,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隨著縣辦企業和鄉鎮企業的普遍改制,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大大增強了縣域經濟的活力。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拓寬民營經濟的融資渠道。引導民營企業樹立誠信敬業、守法經營的觀念,充分發揮民營經濟在縣域經濟中的生力軍作用。
第二,發展勞務經濟,引導農民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
切實加強與省內外特別是發達地區經常性的聯系和溝通,有序組織勞務輸出,有條件的還應逐步拓展國際勞務輸出的渠道。同時加強對農民進城務工的管理和服務,切實維護民工的合法權益。
規范和完善城鎮管理,強化社會治安、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服務功能,為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拓展空間,創造條件。逐步取消農業與非農業的二元戶籍制度,促進農民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
2.4大力發展小城鎮,走鄉村城市化道路
根據區域空間發展的結構狀況對發展不平衡的部分進行補充和完善,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從而使大城市形成區域的經濟中心,充分發揮它們在區域中的輻射作用,其次可以通過各類城市在功能上的互補形成城市化的網絡體系,實現大中小城市和城鎮的有機結合;再次還可以通過城鎮體系發展區域經濟,進一步推動農村工業化,鄉村城市化,農村現代化以及城市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許經勇.中國特色城鎮化、農民工特殊群體與發展縣域經濟[R].廈門大學經濟學院,2006
[2] 李松志,劉葉飚.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可持發展障礙與對策[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7.
[3] 孫柏軍.內蒙古寧城縣域經濟發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7.
關鍵詞:金融支持 縣域經濟 建議
金融在推動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目前,縣級金融服務與農村社會需求仍存在著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縣域經濟資源進一步優化配置。本文對制約縣域金融發展的因素進行了研究,并就這些因素結合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特點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改善金融服務功能,積極做好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工作。
1 當前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1 現有農村金融供求反差強烈
縣域經濟資金需求方式增多,主要表現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產品深加工、提升農產品科技含量等方面。而從縣域經濟資金供給角度來看,國有商業銀行的縣域金融機構網點大量撤并,農村金融網點覆蓋率低,縣域金融機構存貸比較低,且業務布局偏向優質客戶和盈利行業。國有商業銀行制定了較為嚴格的信貸風險控制措施,加大了信貸責任追究,信貸權限普遍上收;政策性銀行不直接面向農戶和小微企業發放貸款;遍及城鄉的郵政儲蓄機構網點成為縣域資金的抽水機,在當地吸收的存款用于當地的部分仍然較少;面對縣域經濟發展所需的大量資金,農村信用社顯得勢單力薄。
1.2 縣域經濟融資渠道單一
一是縣域貸款主體是中小企業、個體私營企業和農戶,大多缺乏有效的貸款擔保抵押品,縣域擔保體系建設還比較滯后,缺乏財政資金的支持。經營權抵押等信貸產品,中介收費環節多、手續繁雜,制約了客戶的貸款需求;二是保險業對縣域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的支持作用不明顯,通過保險提供經濟補償、提供資金支持的作用沒有得到發揮??h域經濟主體只能利用單一的間接融資渠道進行融資,形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瓶頸”局面。
1.3 金融生態建設欠缺,形成貸款難、難貸款的縣域信用怪圈 縣域經濟運行質量不高、信用環境差,加之農業生產具有周期長、遭受自然災害等諸多因素,增加了農業貸款的風險,不良貸款率偏高,嚴重影響了商業銀行貸款投放的信心,出現“慎貸、惜貸”現象,造成企業借貸無門、銀行不敢問津的兩難局面。加之縣域市場配套機制不健全,許多縣域中小企業信用觀念淡薄,擔保體系落后,普遍出現逃廢債務的現象,客觀上也制約了縣域金融服務的投入。
2 促進金融與縣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建議
2.1 改革現有農村金融體系,形成分工協作、功能互補、服務完善的縣域經濟金融支持體系
一要對農業政策性銀行的功能予以重新定位,其信貸支持的重點應從流通領域向生產領域轉移,將支持重點由專營糧棉油收購貸款逐步擴大到全方位地支持農業基本建設、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等方面;二要加緊培育地方中小商業金融機構,把農村信用社辦成商業性農村金融機構,增強縣域金融服務功能。建立一個服務功能強大、差異化的縣域金融體系,滿足縣域經濟發展多元化資金需求。
2.2 縣域金融機構要轉變觀念,切實加大對縣域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
銀行要摒棄 “零風險”的保守觀念,把有發展潛力、盈利能力強的企業作為新業務增長點,建立適應中小企業特點的信貸管理體系,開發符合農村市場需求的業務品種。
2.3 國家要強化縣域經濟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根據縣域經濟結構調整的特點和發展要求,嘗試建立對政策扶持項目和產業的財政補貼或稅收減免等制度,在宏觀上引導資源優化配置,保證金融機構的支農積極性;二是加強縣域擔保機構建設,解決大額貸款擔保難的問題,減小企業融資成本。對中小企業,可以推行經營周期貸款、票據融資等模式,創新土地抵押擔保、特色產品抵押擔保等方式;三是對縣域經濟實施靈活的信貸政策,賦予央行分支機構在貨幣政策框架內,結合縣域情況,針對形式多樣的縣域農村金融機構,實施差異化監管,增強對金融機構的約束力和引導能力。
2.4 完善經濟金融監管體系
繼續在銀行推行信貸投向統計報告制度,人民銀行從保持縣域經濟金融持續協調發展的大局出發,對報表數據進行金融風險研究,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改正措施,確保信貸投向量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同時,結合貨幣政策積極引導,加大對金融機構新增存款用于當地的監測考核。
2.5 加強金融服務手段創新
一要完善資金結算、清算制度,積極開展票據承兌、信用證、代收代付等中間業務創新,暢通資金流通渠道,運用多種金融工具為中小企業提供結算、匯兌和轉賬等方面的服務,加快電子化進程,減少資金在途時間;二要在做好常規服務的同時,逐步推進消費信貸業務,并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開展信托、租賃、資金融通、現金管理等。
2.6 營造良好社會信用環境,重視農村地區金融生態建設
始終把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放在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謀劃,建立以政府信用為表率、企業信用為重點、個人信用為基礎、信用中介服務為核心的信用體系。嚴厲打擊逃廢債行為,規范企業改制和破產程序,依法保護金融債權、全面提高誠信水平,使金融與相關產業得到良好的發展,為擴大信貸投放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唐陽孝.縣域經濟發展亟需縣域金融支持:以達州市為例[J].金融參考,2010(12).
[2]王曙光.經濟轉型中的金融制度演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徐曉東,解元態.構建統籌城鄉經濟發展中的資本支持體系——統籌城鄉發展深化農村改革[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關鍵詞:金融服務;縣域經濟;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 F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08-0270-01
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服務問題研究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長期以來,我國縣域經濟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巨大差異,雖然我國已連續實施了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極大地促進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但是,縣域經濟的發展卻相對呈現出“弱勢經濟”的趨勢,制約了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速度和結構調整步伐。就其原因主要是縣域金融服務功能弱化,信貸資金供需矛盾突出,中小企業發展后勁不足,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為此,筆者擬從金融服務的角度探討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 金融服務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商業銀行對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作用減弱
近幾年來,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資金主要集中投放于大城市、大企業、重點項目,并且具有嚴格的條件限制和嚴密的放貸手續。同時,有些商業銀行調整經營戰略,在縣域經濟實施了分支機構的市場退出,縣及縣以下金融機構網點大幅減少,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縣域經濟的信貸支持。此外,國有商業銀行信貸管理體制實行了比較集中的管理模式,對基層很少或根本不予授權授信,保留下來的機構網點所吸納的資金大部分或全部上存,實際上已成為上級行的一線“儲蓄所”。資金來源和資金運用的嚴重失衡,導致商業銀行對縣域經濟的信貸支持乏力,是縣域經濟發展資金投入不足的金融內部體制原因。
2.金融中介機構發展不足
縣域中介組織不全,信用擔保公司實力不強,創業基金規模小,融資擔保能力未能充分發揮;企業信用等級評定不真實,大部分金融機構為了獲取手續費,采取銀行內部評定,沒有讓企業交給真正的中介機構去做;資產驗資、資產評估等中介機構缺乏行業約束,報告失真,少有問責,沒有形成應有的市場淘汰機制與行業品牌,公信度不高。
3.農村信用社融資能力差,對縣域經濟的支持心有余而力不足
農村信用社是我國金融體系的一支重要力量,與“三農”有著天然的聯系,近幾年隨著創建農村信用工程、發放農戶小額支農貸款等活動,特別是農村信用社實施利率改革(試點)、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專項票據資金支持等辦法以后,使得信用社在地方政府和廣大農民心目中的地位不斷提高,支持“三農”的主力軍地位凸顯,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也越來越明顯。但是,由于農村信用社多年積累的歷史問題較多,資金短缺,包袱沉重,肩負的職責與自身的能力不相匹配。致使農信社在支持“三農”經濟發展過程中力不從心。原因:一是現有制度設計和政策支持不夠,制約了農村信用社支農主力軍作用的發揮。農村信用社承擔了支持高風險、低收益的縣域經濟發展的繁重任務。但在政策安排上,沒有享受到等同于國有商業銀行的政策待遇,最明顯的是不良資產的剝離或核銷。二是歷史遺留問題嚴重。計劃經濟時期的“扶貧貸款”、“穩定貸款”的發放,基金會巨額不良貸款的接收,使農村信用社在為社會穩定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卻背上了沉重的歷史包袱,巨額的不良貸款和大面積的虧損,嚴重削弱了農村信用的社支農實力。
4.企業信用觀念淡薄,逃廢債現象嚴重,達不到銀行貸款條件
縣域企業普遍存在信用觀念淡薄,還貸意識差的現象,部分企業借改制之機,大量逃廢、懸空銀行債務,而且受地方保護主義影響,中小企業設立、兼并、重組過程中打球,鉆政策空子,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后管理難,債權無保證,出現風險即使通過法律手段收貸,也是勝訴容易執行難,貸款收不回,還得增加訴訟費用,嚴重制約了金融機構信貸投放能力和貸款投放信心,出現了中小企業“貸款難”和銀行“難貸款”的兩難局面。為防范信貸風險,國有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普遍實行了抵押擔保制度,而對信貸人員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事實上縣域中小企業往往內部管理水平低,長期經營虧損,資產負債率高,信用等級差,個別企業還出現不良記錄,多數或全部資產早已被債權銀行辦理了抵押,可用于抵押融資的資產所剩無幾或根本不存在,寥寥幾戶好企業又不肯為其擔保,信貸部門心存余悸,致使貸款難以放出。
二 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服務對策
1.落實科學發展觀,協調聯動,暢通縣域經濟發展的融資渠道,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一是要正確認識金融和縣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經濟強,金融強;金融強,經濟強。金融與經濟的關系,可以說是風雨同舟、互榮共進、相得益彰、水漲船高的關系。二是金融部門要積極支持和主動參與縣域經濟建設。金融部門應審時度勢,積極行動,摒棄“善小而不為”的思想,加大對縣域經濟的投入力度,為縣域經濟建設做出貢獻。要主動加強縣域經濟發展對金融需求的研究,在適度控制信貸規模的同時,著力點是調整、優化信貸結構,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建設,支持有市場、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業的縣域中小企業,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三是地方政府要積極支持金融部門的工作。經常研究和幫助金融部門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積極主動地為金融部門排憂解難。要加強溝通與合作,定期向金融部門通報經濟運行情況和發展戰略,促進金融和縣域經濟共同發展。
2.重新構建適應縣域經濟發展的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體系
一方面,商業銀行的上級行要適當下放給分支機構一定的貸款權限,摒棄“貸款零風險”的不實際想法,充分調動基層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商業銀行縣支行要善于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主動培養和支持符合借款條件的客戶,對于中小企業這一龐大的客戶群,要分類指導,改善服務質量,加大貸款營銷力度。首先,要樹立長遠發展的觀點,滿足縣域經濟發展合理的資金需求;建立健全貸款風險約束機制與創造優質信貸資產激勵機制相統一的信貸管理體制,建立科學的量化考核指標體系,促進新增貸款與經濟增長點的有效結合。其次,要加大商業銀行的支農力度。建議各商業銀行從農村網點吸納的資金要“取之于農,用之于農”,即從縣域農村籌來的資金,要大部分或全部投回到農村經濟發展中去,以保證縣域資金良性循環。
3.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縣域內的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緊張、融資困難是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原因,作為縣域金融機構首先要更新思想觀念,善于為中小企業營造平等的融資環境。同時,面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結構調整對信貸需求增大與金融機構防范信貸風險之間的矛盾,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制度安排、財政扶持等,建立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立一批專業性的信用擔保機構,解決中小企業大額貸款擔保難的問題??梢試L試由地方和企業出資,地方財政提供啟動資金,收取企業會員費、準備金和擔保機構的經營收入作為擔保公司的資金來源,同時吸引民間資金參與,實行市場化運作。要建立擔保機構的資本補充機制,吸收社會資本進入,鼓勵大企業、大公司參股,壯大擔保公司實力,提高擔保公司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能力。
4.增強農村信用社綜合實力,逐步發揮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信貸主渠道作用
一方面,農村信用社要加強自身建設,強化內部管理,改進金融服務,尤其是要強化存款組織和信貸營銷工作,加快業務創新步伐,以更好地發揮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主力軍作用。另一方面,建議國家盡快把資金支持、保值貼息、減稅讓利、核銷“雙呆”等優惠政策落實到位,逐步消化農村信用社的歷史包袱,使其輕裝上陣,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地方政府部門要主動為信用社排憂解難,為信用社清收不良貸款,化解信貸風險提供便利,對信用社的籌資工作要給予更多的支持,幫助其壯大資金實力,為信用社的發展提供堅強的后盾,從而進一步調動信用社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李揚,王國剛,劉玉輝.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M].人民出版社,2005
[2] 徐諾金.論我國的金融生態問題[J].金融研究,2005
[3] 周小川.關于農村金融改革的幾點思路[J].經濟學動態,2004
[4] 雷和平,林之詮.對陜西部分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的調查[N].金融時報,2005
[關鍵詞]縣域經濟 存在問題 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23-0150-01
1.縣域經濟概述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范圍的一種中觀性質的區域經濟,是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結合部,是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結合部,是國民經濟管理系統的中間環節。在整個國家行政區劃中,縣域行政區處于國家、省、市、自治區等更高一層的經濟區域中,而下面又有鄉鎮、村社等更小的基層單元,作為一級貼金基層的行政機構,縣級政府起著連接城鄉、承上啟下的溝通各業的重要作用。整個國民經濟活動的各項指標,在一個縣域的范圍內,基本上都可以得到反映,我們可以把縣域這一層面的經濟,看作是整個國家的基層經濟。如果把城市特別是大中城市經濟說成是一個國家的經濟支柱,那么縣域經濟則是國民經濟的基石。
河北省縣域經濟的發展關系到全省綜合經濟實力能否提高,對全省國民經濟發展的整體帶動作用將十分巨大,關系到貧困縣致富奔小康的問題,是關系全省人民共同富裕的大事,對縣域經濟的發展壯大應放在戰略高度來抓。
2.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在全國中等水平徘徊,與縣域經濟強省差距很大
從全國情況看,河北省縣域人口比重是全國平均水平的90%,縣域經濟總量占全國平均水平的115%,在全國縣域經濟中發展水平位于中等略微偏上水平。雖然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與全國部分沿海省、縣域經濟相比,差距還是比較大,形式很嚴峻。河北省的縣域GDP及縣域財政收入等都低于其他沿海省份,尤其是縣域平均財政規模只有山東省的二分之一,浙江省四分之一,江蘇省的五分之一。
2.2 城鄉二元結構突出
河北省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拉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之比逐年擴大,.同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低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一長幅度,農民增收趨緩;另一方面,非農產業就業比重偏低。非農就業結構的變化跟不上非農產業結構的變化,二者呈現不協調狀況。實現工業化的基本標準是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分享工業化帶來的成果,而如果存在較大比重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則無論工業和服務業發展到何種水平,都不能說工業化取得成功,農村人口向非農產業和城市轉移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嚴重體制障礙。
2.3 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國際經驗和經濟理論都證明,在工業化進程開始以后,區域差距通常要經歷先低一后高一再低的“倒U型”過程。主要原因是資源由效率低的地方向效率高的地方流動的結果,是一個典型的發展中的問題,資源得到合理流動應使人均占有量差距得到平抑。河北省的區域差距基本處于差距擴大的階段,且由于區域之間要素流動存在一定障礙,區域不平衡問題在人均占有量方面差距日益突出。
3.促進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建議
3.1 積極轉變發展思路
有山靠山,有水吃水,有資源開采資源,有傳統特產發展傳統特產,依據這種比較優勢理論。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執行的基本是“憑借優勢,發揮特長,一縣一業”的思路。有是什么發展什么的比較的比較優勢發展思路容易被接受,便于操作和執行,但它可能抹煞經濟發展中的創造力,增加技術創新、產品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惰性;也會使經濟發展停滯在市場學所講的“生產觀念”階段,只關注產出,對市場重視不夠,造成產銷脫節,生產趕不上市場的變化;它還會造成經濟發展因自然條件不同而產生的極度不平衡,而且是落后者有所托詞并甘居人后;另外,比較優勢發展思路是一種傳統的穩步發展策略,在大家都在努力發展的時候,一般不會有出眾的速度和業績,從而也就不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趕超發達地區和發達國家的既定經濟發展目標。指導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路必須以現實為基礎,面向未來,具有前瞻性,在保證繼續發揚現有優勢的同時,更大力度地鼓勵縣域經濟向符合時代需要的市場型和知識型轉化,爭取發展的先機。
3.2 大力發展縣域特色經濟
發展縣域特色經濟不是一個可選可不選的模式,而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必由之路。培育和發展縣域特色經濟,首先必須普遍強化縣域特色經濟的意識,才能確立培育和發展縣域特色經濟的思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發展縣域特色經濟,大致要經歷三個發展階段。萌芽階段:它是以農產品的種植為背景的。過渡階段:形成一種或幾種特色產品和服務。高級階段:它以滿足國際國內市場需求,并且具有獨特競爭力的商品和服務生產為內容。
縣域經濟的三段式發展過程,其實也就是縣域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某些要素的功能會逐漸弱化,另一些要素的功能將得到強化。必定使一些產品或產業成長壯大而另一些產品或產業萎縮。這就是縣域特色經濟發展的必然,也是當前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題中之義。
3.3 促進資源型縣域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
河北省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前30強的縣域最明顯的特點之一就是靠資源強縣,即資源型縣域經濟。資源型縣域經濟是指在一個縣域內的國民經濟結構中,支柱產業是依靠資源的優勢是靠資源優勢發展起來,在生產總值中(GDP)中,資源的開發及銷售所占比重較大的縣域經濟。邯鄲的武安,唐山的遷安、承德的寬城等資源型縣域經濟發展勢頭較好,成為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綜合競爭力增長的主動力。必須把促進資源型縣域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走科技興縣之路,促進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綜合競爭力較強的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途徑,并促進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縣域經濟強縣的產業結構調整,能夠創造更為寬廣的產業平臺,發揮經濟增長極的擴散效應,帶動周邊縣的經濟綜合競爭力的提升。
首先,要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要提高全省、特別是縣、鄉、鎮領導干部和企業經營者的“可持續發展的意識”,使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深入人心,形成較為堅實的社會公眾認知基礎。要堅持速度與效益的統一,提高資源利用率,努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要在資金配套和稅收減免等方面采取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促進節能減耗技術和設備的推廣使用,促進資源的綜合循環利用。
其次,走節約型道路,積極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資源縣的最大劣勢是容易受到市場需求萎縮的沖擊,多數情況下靠出賣資源型產品獲利,市場不穩定,產品附加值低,深加工不夠,產業循環差,這不僅造成資源的無度開采,也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環境污染。如張家口的尉縣、興隆的煤炭生產,以煤炭資源為主導產業的縣域經濟,在大多數情況下,多數生產單位都是靠提高煤炭產量和銷售量來獲取利潤,這種粗放的產業,無論在經濟效益上還是在資源供給方面都缺乏后勁和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 薄錫年,河北縣域經濟特色化發展的思考[J],商業時代,2006(13).
[2] 吳建民,丁疆輝,我國縣域經濟類型劃分的研究[J],世界農業,2010(9).
[3] 楊勇,產業集群與縣域工業園區視角下的縣域經濟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