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3:52
序論:在您撰寫智慧教育案例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用理論武裝自己,用實踐充實探索
要認真學習國內外教育管理的理論,對多年來教育改革方面的新成就新理念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對智慧教育管理進行系統的學習,對已有的教育管理改革的成功經驗進行思考,對東西方在教育管理層面上各自的優勢和不足,對新課標背景下教育管理做切合實際的探索,從而認識智慧教育管理理念的實質,確立智慧教育管理所應開展的工作。
1、樹立立體智慧教育觀。班主任必須從多層面去研究、探索智慧教育和管理。傳統教育所重視的知識傳授,死記硬背,應試教育所表現的高分低能,只關注學生成績的做法都是錯誤的,學生既缺乏對知識的熱情,又缺乏對知識掌握、運用的興趣,沒有形成由掌握知識、拓展知識、運用知識組成的知識能力鏈條,不能學以致用。因此,智慧教育必須強調實踐能力,強調教育對象能夠獨立運用知識,這是新課改的重任,也是智慧教育管理的目標。
2、樹立智慧行為觀。班主任的教育與管理要做到教、學、做合一,“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葉圣陶語)。重點是教會學生做,培養學生使用知識和動手、動腦的能力、在做的過程中與人和諧相處的能力、科學實踐的能力。教的過程重在啟發:“不憤不啟”、“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語),啟發式的教育要放得開,允許學生說話,允許講錯話,要鼓勵學生。把定論與爭論統一,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就一個問題進行爭論,以全班或小組形式進行討淪,各抒已己,從而互相啟發,共同進步。例如:“生與死”的問題,我就屈原抱石投江、司馬遷“發憤著書”、李清照“死亦鬼雄”、王羲之“死生亦大”的觀點進行比較并展開討論,以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死觀。
二、班主任創造性的工作,是智慧教育管理成功的保證
1,樹立自信心,改變不良心智。濟人要濟及時無,治人首治先無愚,管理學從改變學生不良心智人手,樹立自信,消除自卑,使學生自主、自強。
某學生來自貧閑山區,家庭有一殘障哥哥,經濟困頓,衣裝不如人,羞于人前講話,有嚴重的自卑感。這個學生學習刻苦,但條件所限,科目發展不平衡,認識自己是最網難的,也是最重要的,要充分認識自我,實現自我價值。因為在茫茫人海中,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一的,我就引導其認識自己的優勢以增其信心,指出貧困不是自己的過錯,因為貧困,所以要改變貧困。對于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指出其智力不差,上網操作有很好的成績,只是習慣差,缺乏學習毅力,懶散,不愿自己動手,只要改變這些不良習慣,就會成為一個好學生。班主任要清醒地認識到,改變一個人的心智,決非易事,是一個艱辛、復雜、漫長多變的過程,決不能操之過急。要培養學生心智,班主任首先要有智慧,要有足夠耐心。深入學生內心世界,摸透學生興趣所在,把準脈博,對癥下藥,以例引導,創設條件,時時鼓勵。久而久之,學生不良心智就會得到糾正,從而恢復青春熱情,投身到學習成長的良性環境中去。
2、培養學生技能,使其融入集體。某生家庭條件優越,獨子單傳,掌上寶貝。但是行為失范,缺乏合作,不會生活,床鋪也不會鋪,衣服也不會搭配,用品零亂,不參加集體活動,自傲自大。對此生,我從小事引導,并講述“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同學之誼勝于兄弟”的道理,從打掃衛生、整理床鋪、洗碗、穿衣做起,時時在意,事事提醒。并教以與人合作,平等友善,理解他人、包容他人、接納同伴、融入同學的大集體生活,引導其從生活學習中尋找快樂,貫穿“與人樂樂、與眾樂樂”的事理教育,使其投身集體之中,在同學友誼的氛圍中磨煉陶冶、增長智慧。
3、注重心理疏導,培養和諧意識。某考生有嚴重的心理障礙,與同學不團結,曾經與同學發生矛盾,持剪刀要自殺,整晚不睡,考試成績不好,獨自一人外出躲于樹后,無人找得見。對此,我查閱心理資料,對照問題,找出病因,針對心病,施以積極心理干預,終于使這個學生放棄自殺的念頭,從此努力學習,終成社會可用之才。
4、改革評價模式,喚醒智能意識。智慧教育管理的方式之一就是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操行評價,舊的操行評價模式和評價理念已不能起到鼓勵學生、促進成長的作用。因此操行評價要體現新課標教育理念,改革評價模式,喚醒智能意識。在目標上堅定發展開拓性,原則上堅持指導激勵性,標準上堅持開放靈活性,方式上重過程評價、自我評價,要有啟發性、人文性。
如某學習標兵:你的大腦靈巧多智,你的思維快捷新穎,理想是你的玩伴,語數英是你的游戲,造宇宙飛船是你的理想,民族復興是你的責任,同學們都為你喝彩,老師們也因你而高興,加油吧!七彩的生活等著你。
某生因車禍殘障:我對她的評論是:請閱讀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你有海倫一樣的堅毅智慧,我會象莎莉文老師一樣,祝你成才。并附贈一本中英文對譯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書。這個學生現正在讀碩士研究生。
我引一句話作為結束語:“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寬度;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改變面貌,但你可以展現笑容;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力”,這就是智慧。
在教育信息化的推動下,智慧校園、智慧教室等逐漸普及,許多一線教師針對相關學科與智慧教育的融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中,針對智慧課堂下的高中地理教學,徐強認為信息技術應該是提供給一線教師創新支持的重要工具,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需要教師自身具備創新性思維[1];何慧芳則認為,教師應當從教學設計上就融入“智慧”的理念,大膽想象更多不同類型的教學方法,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和提出對問題的質疑。[2]針對智慧課堂下的初中地理教學,研究內容比較少且不系統,高小紅呈現了三個小案例,并對案例進行了評析,表達了智慧課堂應該重視教師與學生的思維碰撞。[3]因此,本文將主要探討初中地理學科與智慧教育的具體實踐內容。
地理教學對智慧教育的呼喚
1.地理自身特點對智慧教育的呼喚
首先,在《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標準(2011版)》中明確了地理學科在此階段的基本課程理念: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要求學生學會基本的地理知識,并具備應有的地理背景,為生活所用;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具備可持續發展觀,理解環境與人類發展過程之間的關系,做一個具備地理素養的公民;構建開放的地理課堂,明確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4]但在傳統的地理課堂中,更多的關注點都在“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條上。教師一般能夠很好地在課堂中完成課標的要求,將基礎知識落實到學生個體,但學生在常規的地理課堂中卻很少有機會進行實踐,這導致了很多知識趨于表面化。因此,呼喚智慧教育中許多的多媒體素材,可以提供給學生不同形式的實踐機會,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其次,義務階段的地理課程內容相對基礎,很多知識點在教師適度引導后,能被學生基于自身生活經驗或學科基礎理解。傳統的課堂往往在基礎知識上耗費時間,沒有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師生進行思維的碰撞,探討更多時事與地理之間的關系。因此,呼喚智慧教育中更多的自主學習資源和課后反饋系統,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以及幫助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
再次,從地理學科學習內容的特點來看,具有非常明顯的多元性,主要體現為地理學科和其他學科的融合度很高,自然地理部分需要學生有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和一定的物理、化學學科基礎,人文地理部分還需要學生有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這些多元性的要求對學生存在較大的難度,因此,呼喚智慧教育中的學科資源共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進行學習。
2.問題引導式地理課堂對智慧教育的呼喚
智慧教育本身旨在構建個性化寫作、探究學習環境,讓學生主動學習是其重要的目標之一。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重視同齡人的評價,熱衷于與同齡人進行比較,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發現問題或解決問題的學生特別容易受到同齡人的認可。在此基礎上,問題引導式的地理課堂成為重要的教學模式之一。針對問題引導式的地理課堂,一線教師將其歸納為“十步走”,具體如下:
①布置:在教師布置任務后,為什么學生探究的質量一般不高?
②引導:教師應該提供什么方面的導向資源提高學生的探究質量?
③問題:如何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提出的問題質量?
④學習:學生的學習時間應該如何進行監控,提高學生的探究效率?
⑤探究:探究過程的組織形式應該如何進行,以便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⑥歸納:學生歸納的方法應該由教師統一引導還是學生自主進行?
⑦拓展:如何設置問題才能使學生基于思維鍛煉進行拓展?
⑧評價:面對信息技術提供的客觀數據,教師面對學生應該如何進行解讀?
⑨測驗: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繞不開選拔的關口,學業成績如何在開放的課堂中得以保證?
⑩總結:個性化的總結可以有什么呈現的方式?
上述問題來自于真正的地理教學實踐,信息技術的支撐并不能為教師代勞,而需要教師有“基于技術,高于技術”的觀念,將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才能逐步破解問題。
初中地理智慧教育的整體方法和思路
基于智慧教育信息技術的支撐,針對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方面和環節,我們將從“四個轉變”來闡述整體方法和思路。
1.教學功能轉變――關注學生個體成長需要
傳統的教學功能是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被動地獲取知識。但是人貴在創造,利用本身已有的經驗和知識,與新的知識產生新的碰撞,并與其他人產生思想上的共鳴,更能提高學習質量。因此,教學的功能應該從學生被動地編織知識網絡轉變為主動地產生和填充知識網絡。
教學功能的轉變需要教師從教學觀念開始轉變,把課堂作為思維拓展的場所、交流分享的陣地,在有限的時間里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編織屬于自己的知識網絡,分享自己引以為豪的內容,這對該年齡段的學生來說,將會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教學功能也會變得更加關注個體發展,關注學生思維和各項綜合素質的培養。
另外,除了需要改變教師觀念,在信息技術的使用方面,教師也需要將其進行深度融合,要積極挖掘信息技術中可以為教學所用的功能。
2.教學方式轉變――關注課堂模式探究需要
在基礎教育中,學生的學習內容可分成四個階段:①事實性知識階段。②理解性知識階段。③批判性知識階段。④創造性知識階段。傳統的地理課堂對事實性知識和理解性知識都能夠較好地完成,教學過程在對知識的講解、模擬實驗、與生活密切聯系等方面也能基本達到課程標準要求,但對批判性知識和創造性知識的培養相對較少。
基于地理課堂的智慧環境構建中應遵循的三個設計理念,即科學的教學方法、遞進的教學邏輯和現代的教學媒體,本課在教學融合信息技術方面,主要采取了“基礎型微課資源+特色型微課資源結合”和“猿題庫網絡題庫+學生督學”的兩種方法。
7.教學過程
課前:
在基礎型微課資源庫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完成學案,夯實基礎部分。
課上:
探討一:計算自然增長率和增長人口數――事實性知識層次。(概念落實+簡單計算+應用題計算=夯實基礎知識)
(1)請同學們回想預習內容,寫下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公式。
(2)計算:某地區人口出生率為11.93‰,人口死亡率為7.14‰,則該地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為_________。
(3)思考:若2012年中國總人口數為13.5億,該年度人口增長率為4.8‰,則新增人口數為_________。寫出計算的式子即可。
師:簡單的計算是在學習“人口數量”時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從視頻中發現裝有七種不同顏色水的玻璃杯里,水量不一,也就是顯示七大洲人口數量的增長速度不一,這是為什么呢?
思考:經濟發展水平為什么會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率呢?
探討二:經濟發展水平為什么會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率――理解性知識和批判性知識層次。(模擬情境+時事材料+辯論式小組活動=理解和評價知識)
投影:材料一,Jack和Lily是生活在德國慕尼黑的一對新婚夫婦。他們兩人都在一家高新技術的企業工作,Lily希望自己能夠在未來的5年里憑借自己的力量成為企業管理者。于是,他們暫時決定家庭規劃為“丁克家庭”。材料二,中國現在即將實施全面開放“二胎”政策,夫妻兩人可以生育兩個小孩,此事引起網絡熱議。網友表示,很多家庭不打算生育“二孩”,因為他們覺得生活壓力太大。
教師活動:請1、2、3小組完成第一個材料,4、5、6小組仔細聆聽并思考;4、5、6小組完成第二個材料,1、2、3小組仔細聆聽并思考。只要想法合理或者發現別人想法有問題并加以改正的都能夠得分。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在2分鐘內匯總出一份小組的辯論材料,協助教師進行小擂臺的活動。
教師總結:一般來說,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反之亦然。那么從上述兩個材料里,我們可以感受到,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也在不斷提高,人們會在生育前考慮更多的因素。雖然世界范圍內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在逐步降低,但由于原本的數量太大,所以每年新增的人口數量也非常龐大。那么,地球能最大限度地養活多少人?如何在未來10年乃至更長的時期內可持續性地養活每個人?
探討三:如何在未來可持續性地養活每個人――創造性知識層次。(拓展社會生活+補充多媒體素材+教師引導=自主延伸創造性知識)
投影:材料一,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石油存儲量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該國的水資源匱乏,限制了農業生產。為了養活國民,該國引進了以色列的節水技術來發展農業生產。(展示沙特阿拉伯圓形灌溉系統圖片)材料二,20世紀70年代末,生活在西非城市的人們仍然以本地生產的谷物為主要糧食來源。但到2008年,他們的糧食中有了從泰國或馬來西亞進口的大米,受到人們普遍歡迎。(展示亞洲―非洲大宗貨物海運航線圖)
學生活動:根據上述兩個案例,小組內自選其中一個案例,寫下小組意見,遞交學案并與教師進行答辯,答辯通過則得分。
教師總結:在沙特阿拉伯的案例中,為了克服水資源對農業生產的限制,沙特阿拉伯采取了先進的海水淡化技術和灌溉系統,使生產出的糧食盡可能地滿足當地人們的需要;而在西非國家,由于人們的生產效率較低,無法保證迅速增長的人口對糧食的需求,所以他們依靠自己臨海的優勢,進口價格相對較低的亞洲糧食。
課后:
教師運用多功能課后作業反饋APP布置作業。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加入“普通群”或“高級群”,鞏固課上的學習內容。
智慧反思
1.針對教學目標
學生通過對微課視頻的學習,夯實基礎部分知識的落實情況較好。
根據學情,授課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地理問題時,注意使用了不同方面的材料和案例,如政策性材料、虛擬的故事材料、簡化過的科研材料等,多維度地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基本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歸納出學習內容的核心部分。
教學目標設置的過程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行了一定預設,問題的提出既是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議題,也是對學生解決地理問題所提出的挑戰。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基本能夠感受到人口數量需要適中、環境問題需要被重視。
2.針對教學方法與手段
在案例教學法的使用中,教師注意選取了新穎的案例,并在討論的過程中給學生留足了獨立思考的時間,鼓勵學生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在網絡題庫的教學過程中,設置學生督導,讓學生自行管理課后練習,由于是直接顯示每位學生的正確率,因此學生們基本能夠按照要求完成作業;將微課資源設置在基礎知識學習部分,能讓更多的學生逐步適應學習。
“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原則在課前、課上和課后都有所體現:一是課前,讓學生自主學習微課內容,了解課文基本知識。二是課上,三次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活動,并留有學生自主獨立完成的任務,以調動學生的參與度。三是課后,在練習時,通過作業群引導學生之間相互監督。
在現代教育技術方面,使用到Office 2016的PowerPoint錄制視頻技術,完成了微課的錄制;使用到“猿題庫”移動終端APP進行課后練習和學習情況的統計;使用到一般教室里的多媒體投影以支撐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徐強.智慧課堂下的高中地理教學[J].讀書文摘,2015(22):259.
[2]何慧芳.構建高中地理智慧課堂[J].教學實踐,2013(10):103.
傳統高中物理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1.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和灌輸,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但在傳統的物理課堂中,教師只是給了學生已有的“魚”,而未注意到方法的傳授。上課時往往只注重知識的死記硬背和灌輸,對一些本該解釋的原理或方法一帶而過,認為記憶公式才是課程學習的重點。這樣使得學生在這種課堂中只是扮演了一個知識接受者的角色,對物理知識沒有內化理解,從而越來越感受不到學習物理課程的興趣,甚至覺得物理知識枯燥乏味,難以掌握,更不用說充滿興趣地去思考,提高學習能力了。
2.過于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的興趣和課堂參與性
在傳統的物理課堂中,對于教學設計的撰寫、教學目標的制定、選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甚至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有的反應,教師都提前預估好了,此時教師是課堂的設計者和主導者,學生只是配合教師教學的被動的接受者。教師關注的焦點只是如何教學,而不是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及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長此下去,學生既可能由于缺乏課堂參與性而失去學習物理的興趣,也可能由于無法透徹地理解知識點而總是做錯題,從而產生挫敗感。
3.教學標準過于單一,忽視對學生個別化和差異化的培養
傳統的課堂受到師資力量不足、資源匱乏等因素的影響,大班教學成了一種必然選擇。而在這種班級中學習的學生,必然會沿著同一種教學路徑學習同一種教學內容,卻無法獲得同樣優異的學習成績和同樣豐富的學習體驗。因為每位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認知水平的差異性,決定了這種標準化的教學只能顧及到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而個別學生會受到忽略和冷落。但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向社會輸送不同類型的差異化的人才,而不是標準的同一化的人才。
4.過于局限書本知識的學習,忽視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與知識應用
在傳統的課堂中,一方面,教師不注重將書本中的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現象聯系起來,導致學生接受到的內容單一且可能會與時代脫節;另一方面,很多教師只是單純地教給學生知識,卻忽視了知識的應用,所以學生遇到實際問題時,不能聯系已有知識解決問題。另外,物理學科中很多內容都需要物理實驗的支撐,很多知識點都需要學生通過實驗探究來獲取,這就對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由于部分學校實驗資源匱乏或為了避免實驗失敗和浪費時間,有些教師認為講述性或演示性地進行實驗部分的教學能夠更好地完成知識傳授,學生只需要記住實驗結果即可。這使得很多學生因為無法參與到實驗中,無法獲得實驗過程中思考問題和動手操作的體驗,從而失去物理學習的興趣,更無法通過物理實驗鍛煉自己的發散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創造能力。
智慧教育支撐物理課堂的教學
為了有針對性地解決傳統物理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也為了給學生創造和呈現出一個適合其學習、符合其興趣和需要的課堂學習環境,我們在課堂中引入智慧教育的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祝智庭教授在《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一文中提出:“通過構建智慧學習環境(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運用智慧教學法(Smart Pedagogy)促進學習者進行智慧學習(Smart Learning),從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養具有高智能(High-Intelligence)和創造力(Productivity)的人,利用適當的技術智慧地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并不斷地創造制品和價值,實現對學習環境、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靈巧機敏的適應、塑造和選擇?!币虼耍覀兛梢栽囍鴮⒅腔劢逃斫鉃榻處熃涍^分析,智慧地引入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培養學習能力、發現并解決問題能力、創造能力、思維能力、適應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全方位發展的學習者。
1.教學目標變化
在智慧教育理念支撐下,教學目標不再局限于知識學習和取得高分,而是要培養人,即創新、合理、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培養出會學習、能思考、有能力的適應社會發展和需要的人才。
具體到智慧教育的案例設計中,所有的設計內容,如教學方法的確定、資源選取、工具的使用等都要圍繞這個教學目標進行,這樣才能讓學生既掌握知識,又發展多方面的能力。
2.課堂主體變化
教師要清楚地意識到,物理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如何培養出智慧的學習者呢?這就要求教師要具備智慧的教學理念,將學生作為智慧課堂的主體,以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身份,為他們構建智慧的學習環境,提供智慧的學習工具和學習資源,帶領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及個性化學習,使他們在經歷這樣的學習過程后,不僅能獲得個性、能力、知識、品德、智慧等全面提升,而且能感受到知識學習的樂趣和魅力。
3.學習環境變化
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微課、學習工具、學習平臺等資源被逐漸引入課堂,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用這些資源來支撐教學,不僅能實現一些普通的教學手段無法實現的實驗過程或現象,還能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個性化學習提供輔助,使學生獲得一個豐富有趣、隨時可學的學習環境。
《竊讀記》一課原有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式枯燥,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語文教學注重聽、說、讀、寫,這里的讀不僅指朗讀,還包括閱讀和理解。但是在我們日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被進行了放大,經常出現為了讀而讀的現象。學生往往不知道為什么要去讀,如何通過讀正確地理解、感悟,這樣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難以領會語文學習的真諦,也難以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背景及遣詞造句的精妙之處。
2.無意義的問題設置,無法真正調動學生的思維
設置問題的目的是引發思考或檢驗學習成果。但是現在的語文課堂中的問題常常讓學生感到莫名其妙,有的問題在課文中明明白白地寫著,卻還要不停地發問,雖然看似師生配合得很好,但這都是淺層次的問題,沒有調動起學生的思維,無益于學生能力的形成。
3.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語文學習的方法滲透不足
現在語文教學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將具體的文章看得非常重要,將文章中的句、段分析得滴水不漏,但是對這篇文章所承載的語文學習的方式方法卻沒有強化和滲透。
4.教師的精彩勝過學生的精彩
在現在的語文課堂中,經常會看到教師的專業素養被體現得淋漓盡致,課堂氛圍或者熱熱鬧鬧,或者潸然淚下,但是學生卻表現得很平庸,完全成了教師表演的陪襯。
智慧教育解決方案
1.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帶領學生快速入境
上課伊始,首先放映老北京的視頻(選自林海音的電影《城南舊事》),將學生帶入情境,體會到那時讀書對于一般人家的孩子來說很難。這能幫助學生有效理解“竊讀”的含義及原因,為理解文章的主旨奠定基礎。
2.有效的任務布置,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
在學生理解了什么是竊讀之后,沒有讓學生直接去學習課文,而是出示了按照原文制作的動畫,給學生布置了如下任務:請學生仔細觀看,試著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這樣一個任務,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及其學習的積極性,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激發了他們對課文內容的好奇心。
3.對比閱讀,感悟至深,方法滲透水到渠成
當學生進行了充分的表達之后,再出示課文,進行對比,看看作者是怎么寫的,讓學生找出他們認為描寫得好的地方,并讀一讀,說說好在哪里。通過經歷和作者一樣的經歷之后的深入思考,再與作者的文章進行對比,學生更能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獨到之處,這樣主動尋求寫作技巧便水到渠成。
4.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還能力給學生
教師合理有效的任務驅動,能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認真的思考、積極的表達,再與作者的文章進行對比,既能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又能幫助他們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寫作的技法。
案例設計
1.教學內容分析
《竊讀記》選自長春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文章主題非常明確,那便是因得到素不相識的人的幫助而心存感激。實際上,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得到不同的人的幫助,讓學生懂得這一點,并能結合自己的經歷來談感受,會對他們的心靈產生積極影響,傳授的目的也就達到了。文章的一大特點便是語言極為純凈、生動。
2.教學對象分析
(1)學生身處現代,很難理解作者當時因家庭貧困買不起書而又非常渴望讀書的痛苦心情。
(2)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品讀文章,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這對于剛上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
(3)文中有很多詞語用得恰到好處,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有一定難度。
3.教學目標制定
知識與技能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抓住課文中描寫動作和心理活動的語句,并通過這些詞句感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文章中的情境,并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通過與作者的描述進行對比,深入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和巧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作者熱愛讀書的思想感情的同時,懂得一個人的成長既需要知識的滋潤,也需要愛的關懷的道理。在反復品讀中,感受語言表達的魅力。
4.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背景呈現,談話導入
教師活動:播放電影《城南舊事》片段,讓學生認識老北京,并進行教師引導下的遞進式提問:“這是九十多年前的北京,誰能談談那時的北京和現在有什么不同?”“那時人們要想了解這個世界主要是通過讀書。有這樣一位小女孩,她就很喜歡讀書,可是她家生活并不富裕,沒有多余的錢供她買書來讀,怎么辦呢?”“書店老板會允許她這樣只看不買嗎?”從而引出“竊讀”。
設計意圖:“竊讀”這種行為在當今社會是很難想象的,因此,通過視頻的方式再現課文的時代背景,將學生帶入情境,幫助他們體會那時讀書對于一般人家的孩子來說很難,為學生理解為什么一定要偷著看做了鋪墊。
第二環節:任務驅動,調動思維
步驟一,再現情境,布置任務。
教師活動:呈現與課文內容一致的動畫,并布置相應的任務:在觀看動畫的過程中思考按照什么順序來描述小女孩竊讀的經歷,并選擇一種順序,用自己的語言敘述小女孩竊讀的經歷。
步驟二,小組交流,充分表達。
教師活動:將你對敘述順序的思考結果和你對小女孩竊讀經歷的描述在小組內進行交流,交流之后,進行小組匯報,匯報敘述的順序及小女孩經歷的過程。
學生活動:小組進行交流,敘述順序可能為地點轉換的順序和事情發展的順序。
步驟三,小組匯報,成果展現。
設計意圖:通過動畫的方式呈現課文的內容,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調動學生的思維。每位學生都在通過視覺的輸入,經歷著和作者當年一樣的情境,他們并沒有被文本所束縛,而是會用自己的邏輯和語言去描述他們所看到的。他們經歷了視覺輸入、語言轉化、語言組織、表達輸出這樣一個過程,他們是在主動思考。這個環節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轉化能力和按照一定順序表述的語言表達能力。
第三環節:對比閱讀,技能提升
步驟一,對比中感悟。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研究作者是怎樣寫的,并與自己的描述進行對比,發現哪個更好,好在哪里。
學生活動:自讀課文,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并對作者的描寫進行評述。
步驟二,細細品讀,尋求技法。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哪些句子和詞語是描寫動作和心理活動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受,細細品讀,然后談談自己的理解。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教師適時指導學生的朗讀。
學生活動:再讀課文,圈畫出描寫動作和心理活動的句子和詞語,并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理解后進行匯報。
設計意圖:當學生們已經進行充分的表達之后,再與文中的描述進行對比。經歷過思考之后再與文本對話,能夠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獨到之處,這種方式遠比直接學習文本收益大,且更有效率。通過這樣的對比,能夠讓學生主動去尋求寫作技巧。最后通過小組交流、匯報,不但能使學生從內容上領會課文的主旨,還能從情感上和作者產生共鳴,真正達到了讀者與文本、讀者與作者的對話。這時,教師再適時地指導朗讀,效果自然更好。
第四環節:通讀全文,再次感受
引導學生再讀全文,從內容或寫法上談談收獲,并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適時評價及情感的升華。
設計意圖:鞏固所學內容,升華情感。
第五環節:拓展延伸
(1)引導學生想想自己小時候有沒有記憶深刻的事,也來寫一寫。
(2)啟發學生思考:能否想到一個更好的辦法,讓小女孩不再竊讀?
設計意圖:寫一寫自己小時候的事可以讓學生學以致用。幫助小女孩想一個不再竊讀的好辦法,能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正是智慧教育理念所提倡的。
智慧反思
常規的語文教學在講授這種類型的課文時,一般都是先讀課文,歸納主要內容,再逐段分析,不管是采用以讀促講,還是采用小組研究,都擺脫不了將課文解剖的模式,語言文字運用的目標總是很難達成。本課以智慧教育理念為指導,對有效達成語言文字運用的目標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反思內容如下:
首先,語文教學需要做到的是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進而主動學語文,這樣才有可能學好語文。學生通過對比閱讀的方式,能非常直觀地感受到語言文字運用的魅力。
關鍵詞:成功與失敗
在一次親子活動中,我們邀請了爸爸媽媽來和我們共同游戲。當進行到搶椅子游戲,起初孩子們玩的很興奮。隨之發生了一件事:沒有搶到椅子的姜文娟小朋友表情很不高興。回到座位后一直不愿再看其他小朋友游戲,用小手捂著自己的眼睛,我趕緊走過去安慰她。誰知她突然放聲大哭起來,告訴我她不想失敗,覺得很丟臉。也許姜文娟的情緒影響到了其他孩子,接下來又有幾個孩子因游戲中沒有獲勝而情緒低落或流淚。在成人看來這只是一個小小的游戲,但是孩子們卻在意著誰輸誰贏。人的一生并不永遠是陽光明媚,成長的道路不會永遠都是一帆風順,我開始擔心:今后孩子們遇到困難,遭受挫折時,他們是否能夠從容面對呢!我該如何幫助他們呢?
《和優秀教師一起讀蘇霍姆林斯基》一書中是這樣解釋失敗與挫折的:人們在追求某種目標的活動過程中,受到阻礙或干擾,致使目標不能實現時所產生的情緒體驗。教孩子去獨自面對,讓孩子在困難中經受磨練、擺脫困境、樂觀面對,從而提高他們的承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為解決我班孩子的這一問題,我做了一些調查和分析。發現孩子對失敗無法接受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贏的機會太多了:在和家長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孩子在家中和父母游戲時只愛贏,一旦輸了就很不開心,甚至會大吵大鬧。于是父母就故意經常輸給孩子,孩子會以為自己永遠是贏家。
2.贊美的太多:大人經常的鼓勵、贊美會使孩子產生錯覺,以為自己很了不起。無法面對自己的瑕疵。
3.自信心較低:有的幼兒怕被別人取笑,不能接受失敗的事實,甚至不敢參與競爭。久而久之會使孩子失去主動性。
4.害怕讓家人或老師失望:成人過高的期望,孩子很希望讓大家都覺得自己是最棒的。一旦輸了,除對自己付出的努力無法獲得心理平衡外,還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找到了問題的癥結,也有了相關的理論支持,我決定將我在書籍中學到的好的方法運用到日常的教育實踐中。我開始有目的的安排一些帶有比賽性質的游戲。孩子們在比賽的過程中為了取得好的成績而投入了極大的熱情,比分的交錯變化使他們完全陶醉在游戲帶給他們的歡樂之中,不斷的體驗著成功與失敗。獲勝、冠軍是每一個孩子都渴望的,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讓孩子們在獲得快樂的同時,樹立了自信。
但既然是比賽就一定會有輸有贏。記得有一天,我把班里的孩子分成兩隊進行“捉害蟲”的接力游戲競賽。哪組小朋友表現出色(捉害蟲數量多,全組隊員最快完成),就給哪組加一分。輸的一隊要停止游戲一次,獲勝的小朋友分成兩隊繼續游戲。結果當然是“幾家歡樂幾家愁”,輸的小組的孩子敗下陣來,心情很沮喪,互相埋怨。突然,有一個帥小伙大哭起來,這時,我沒有立即上前制止他,而是走到他身邊,待他稍微平靜一些后,我問他:“你今天表現的怎么樣啊?”他說:“不好。”我說:“不是不好,是不錯?!彼汇叮矣纸又f:“今天輸了不要緊,你知道嗎?老師像你這么大的時候也經常會輸,可是我不灰心,失敗了再努力,就一定會贏的,你這么出色,一定比我還棒!”帥小伙和身邊的小朋友很驚訝的看著我,像是在說老師也會輸嗎?接著我和游戲中失敗的這組孩子們一起討論失敗的原因。有的孩子說:“在跨越小河的時候蟲子掉了,沒拿住。”“小組成員配合不好。如果我們能……會更好的”。這些孩子漸漸又恢復了剛剛的興奮勁,躍躍欲試。在后面的游戲中,他們每個人都竭盡所能,終于贏得了比賽。我和他們一起歡呼,并告訴他們:“我看到這次你們一直在努力,祝賀你們終于成功了”!
霍林姆林斯基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著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響聲,要使孩子的心同教師講的話發生共鳴,教師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換言之,教師要時刻留意孩子內心的狀態,了解孩子的心靈,從每個孩子的內心出發。
很多情況下,給孩子帶來最多打擊的往往不是失敗本身,而是孩子對失敗的理解。我想我們不妨讓孩子們知道失敗長什么樣?其實失敗并不可怕。和孩子一起嘗試對失敗做個分析,分析的關鍵是讓孩子看到:那些失敗的原因都是自己可以改變的。在失敗中樂觀面對,努力嘗試不同的方法,尋找恰當的策略最終的成功才是最精彩的!輸贏的雙重體驗使孩子們能以一顆平常心坦然的面對成功與失敗,這難道不是他們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嗎!
智慧教育
在漢語中,智慧即“能夠迅速、正確、靈活地理解事物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見,智慧不同于一般的智力和智能,而是一種高階思維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人們對智慧教育的認識也是一個逐步遞進的過程,信息技術與智慧教育對人們教育思想影響較大。其中唐燁偉博士通過實踐研究,按照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程度將智慧課堂和教學劃分為四個層次:①平移型應用。將書本中的知識平移到媒體環境中,此種應用將媒體當作一種教學工具,先進于原始的教鞭、黑板,促進教育發展,但不能使教育產生革命性變化。②按照整合點針對型應用。相比第一層次該應用能夠根據需要有選擇地應用,節省時間,提升效果,但教學模式、教學思路等仍沿用傳統方式,不能使教育發生革命性變化。③學習方式方法變革型應用。在理想條件下設計一節課的教學過程,突破媒體技術、教育思想等的束縛,理想設計,盡量滿足,這為教學、學習帶來很多變化,是目前教育已經達到的層次。④智慧型應用。在該層次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并構想該用什么樣的知識去解決問題,技術變成學生構想和驗證的工具,對教學產生巨大影響,也是目前教育致力于達到的層次。
由傳統教育到智慧教育的演變,需教師、學生及技術經過一系列的發展進步,如技術經過智能技術的發展,在學習需求、教學需求等情況下由教師的教學工具變成教師的得力助手和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工具(如圖1)。
1.教師功能變化
傳統教學系統中,教師作為課堂的絕對領導者,學生學習目標、掌握知識層次及過程、學習活動以及學習評價等均由其設計、制定并組織實施。隨著信息技術的引入,教師的教育思想也隨之發生變化,教師搜集資料方式開始多樣化,教學相比以前也更加靈活多樣,但總免不了“課堂主宰者”這一角色的擔當。而智慧課堂中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者,由傳統的“教”轉變為現代意義的“引”,由此可以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得到有效提升。
2.技術角色轉變
隨著多媒體、網絡等技術逐漸滲透到教學系統中,技術由單純地由教師使用轉變為學生和教師都使用的角色。技術自運用到教學中以來,一直是教師教學資源搜集的工具,學生在學習中尤其是課堂上使用甚少,而在智慧教育中,提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能力提升,技術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學習的有力工具。
3.學生角色轉變
在智慧教育中,學生從傳統的知識接受加工機器,轉變為主動學習構建的智慧者。學生的創造、創新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各方面通過智慧教育學習過程均得到有益鍛煉和提升,是教學發生革命性變化的關鍵。
首先,智慧課堂能夠促進師生交互,優化師生關系,學生和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由一般的單向傳遞(教師傳遞給學生)轉變為雙向傳遞(師生交互),師生更多地通過互動進行有效學習,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實現個性化學習;其次,智慧教育中媒體角色的變化還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媒體這一工具更好地吸收、運用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從而更好地激發下一輪學習的動力。
智慧教育有效提升語文學習
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孕育出智慧教育這一高階教育形態,相比當前教育形式更多具備公平性、創新性、開放性和學習個性化等多個理想化教育的核心特征,更加適合語文學科的學習。
智慧課堂的開展,能有效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使其在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時間等方面均實現個性化。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式學習,創新性得到有效提升,知識由原來的“給”轉變為現在的“探”,由單一轉變為多維,如對一個成語的學習,原來要求是記住、理解并知道成語來源,這些信息均由教師或課本給予,而在智慧課堂中則要學生自己尋找,并且學生還要尋找不同情境去運用知識,這樣探究出來的知識比給予的知識更易于掌握,更有利于創新思維的形成。
信息技術在智慧教育中的應用分析
隨著先進技術如網絡學習空間、云平臺、大數據等的快速發展,智慧教育逐漸引起人們的研究興趣,基于信息技術環境支撐下智慧課堂的構建也因此出現了新的契機。筆者就智慧課堂中用到的信息技術做了分類總結,并將教師和學生對其運用進行了簡單分類(如圖2)。
信息技術在智慧課堂中的運用,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其中硬環境是指能夠觸摸到的實物,如基本的桌椅、座位等一般教室中具有的,在圖中沒有特別提及,只提出智慧課堂中的電子白板和平板電腦,其中電子白板方便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講解,相比PPT更易操作演示;平板電腦則是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共同使用的,方便師生之間資源的推送、管理和服務,是智慧課堂中主要的教學和學習工具。學生由傳統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極大地增加了其對知識的構建能力和創新能力,對課堂內外的學習產生有益影響;微課、網絡和平臺等軟環境是教師和學生進行交互的有效工具,如教學平臺、管理平臺、評價平臺、服務平臺、云平臺等有效滿足了學生和教師的需要。
案例設計
《倡議書專題學習――做鳥類的朋友》教學設計
1.教學內容分析
倡議書是由某一組織或社團擬定,就某事向社會提出建議或提議社會成員共同去做某事,以期完成某種任務或展開某項活動的書面文章。它作為日常應用寫作中的一種常用文體,遵循一般書信的格式,但又有自己的特點,在現實社會中有著較廣泛的使用。一般包括向誰倡議、倡議什么、誰倡議的以及日期,倡議書的規范格式由標題、稱呼、正文、結尾和落款五部分組成。通過專題活動學習明確倡議書的格式組成、適用對象、使用范圍和作用,體驗語文學習對日常生活的幫助,同時通過不同小組在課堂展示學習成果,能使學生擴大知識視野,鍛煉語言表達能力,擴展合作學習能力,有效提升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質量。
2.教學對象分析
基于之前對語文的學習基礎,學生已熟練掌握記敘文的寫作技巧,但對倡議書這一應用文還停留在知道、了解這一層面上,需要對這一知識進行全面系統的學習。學生已適應小組學習法,并能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有效溝通交流,組內基本能夠合理分工,互相補充,合作探究學習可以較好地展開。對于資料的搜集,學生已掌握方法,并適應智慧課堂這一新型教學環境,對翻轉課堂這一教學方式比較感興趣。
3.教學目標制定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倡議書的寫作方法及要求;明確鳥類在文學、藝術、科學、生態環境等方面對人的影響;培養獨立查尋資料和協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總結歸納,提高表達交流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思考人與動物的關系,激發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倡議書的寫作規范和寫作內容。
難點:激發學生愛鳥、護鳥的意識,人與動物之間充滿愛和信賴的理想境界。
5.教學過程
課前:教師提供范圍,學生通過電子書包、網絡查找有關鳥的資料;溫習微課《倡議書的寫法》。
課上:
①情境導入(展示鳥的系列圖片)。鳥以艷麗的羽毛、輕盈的身姿、美妙的飛翔點綴著大自然的美景,又以捕捉害蟲、保護莊稼成為人類的朋友。在愛鳥周來臨之際,今天我們開展的主題是“做鳥類的朋友”綜合實踐活動。
②出示活動任務,明確活動目標。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將課前查找到的資料再次分類歸納(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的任務,考察組織、分工、協調能力)。
③小組匯報展示。教師提示在每個組展示講解的同時,其余三組要仔細聽并且做記錄。一個組講解完畢后,會向其余三組各提一個問題。每個組回答正確與否,決定該組是否得分以及最終的自我檢測評價等級。
結合活動目標設置組別,教師可將學生分成文學組、藝術組、生態環境組和生活科技組。
④設置問題。學生通過小組匯報學習,完成教師推送的題目,對自己的學習做一簡單測評,明確學習成果和不足。
課后:各組進行自我檢測評價,以幫助活動主體了解目標在活動過程中有多大程度的實現。教師提供《倡議書的寫法》微視頻,讓學生擬寫保護鳥類倡議書,學習倡議書的寫法。教師適時總結倡議書的寫法并點撥、拓展:鳥類在文學、藝術、生態環境、生活科技等方面對人類的影響。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動物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伙伴、朋友,我們要像保護鳥類一樣保護它們。
智慧反思
綜合實踐活動側重在實踐活動中體現語文性的特點,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全面的語文素養。它以語言文字為媒介,以對語言文字的思考為誘因,以學生廣泛涉獵自己所喜愛的學科為手段,把不同學科的相關知識聚焦在語言文字這個核心上,加以融會貫通,進而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更概括、更高級的知識信息,達到優化知識結構、提升思維品質的目的。其主要特點是活動、綜合、語文三者缺一不可,信息技術作為工具貫通三者,智慧學習環境的使用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電子白板的推送服務方便師生、生生之間的資源交互,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素養,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完成對知識內容的學習,有效提升學習能力、溝通能力。
智慧教育
1.什么是智慧與智慧教育
智慧,按中文解釋是“能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事物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是人類先天遺傳與后天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而后者對智慧的作用更為巨大。因此,需要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社會環境,不斷促進學習者的智慧發展。信息時代,隨著現有“數字土著”(指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及其以后的年輕一代人)成長以及新生“數字土著”的誕生,他們的學習風格、認知方式、行為模式、情感模式與傳統教育存在根本區別,客觀上要求新型的學習環境和教學方式,以契合“數字土著”獨特的學習方式、體驗方式以及價值取向。因此,信息時代、知識時代的智慧教育與農業時代、工業時代的智慧教育在基本內涵、方法手段、支持環境上存在顯著差異。本文所指的智慧教育專指信息技術支持下,為發展學生智慧能力的教育。
2.智慧學習環境的基本模型
我們認為,信息時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內涵是通過構建智慧學習環境、運用智慧教學法,來促進學習者進行智慧學習從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養具有高智能和創造力的人。
因此,發展學習者的智慧是智慧環境、智慧教學和智慧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智慧學習環境構建的基本模型如圖1所示,①智慧學習環境主要由學習資源、智能工具、學習共同體、教學共同體、智慧學習方法和智慧教學方法等要素構成。②學生和教師通過智慧學習方法和智慧教學方法與其他四個要素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共同促進學習者有效學習的發生。離開了智慧學習方法和智慧教學方法,智慧學習環境就不是學習環境了。③有效學習的發生是個體建構和群體建構共同作用的結果。學習共同體強調學習者的互動、協作、交流;教學共同體是教師共同學習、協同工作、尋求持續專業發展的統一體。④學習資源和智能工具同時為學習共同體和教學共同體提供支持。學習共同體和教學共同體的發展離不開資源和工具的共同作用,各類智能工具為學習環境的“智慧”提供了全面支持。同時,學習共同體和教學共同體為資源和工具的進化起到了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智慧教育要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需要以智慧學習環境為技術支撐、以智慧教學法為催化促導、以智慧學習為根本基石。
智慧課堂的構建及其應用分析
泛在網絡以及移動通信技術和設備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使利用隨身攜帶的智能終端進行無時無刻、無處不在的學習成為可能,這也為智慧教育環境的建設奠定了基礎。智慧教育環境有很多種,包括智慧教室、智慧校園、智慧圖書館等正式的教育環境,以及智慧家庭、智慧社區、智慧探究基地等非正式的教育環境。這里對智慧教室的組成做了簡單分析。
如圖2所示,智慧教室包括社會化云平臺、網絡、電子白板、電子書包、交互電視、教師、學生。其中社會化云平臺包括云資源(各種多媒體素材、微課素材等)、云教學、云學習、云管理。教師可以在云資源中下載并選取合理有效的教學材料,然后在云教學中進行備課、指派與批改作業、生成班級診斷報告。學生則可以在云平臺中記電子筆記、回顧學習歷程、接收診斷報告、進行補救學習。同時在云平臺中,教師也可以與學校管理單位、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在智慧課堂中,教師通過電子白板進行知識呈現,學習小組與學生個體可以通過交互電視與電子書包進行協作學習以及與教師的互動。其中學生的課堂任務以及作業可以通過網絡上傳到云平臺,教師登錄到云平臺中進行批改診斷,再通過網絡發給學生。
這樣的智慧課堂有以下幾個特點:①減輕學習者認知負載,使其可以用較多精力在較大的知識粒度上理解事物之間的內在關系,將知識學習上升為本體建構。②拓展學習者的體驗深度和廣度,從而有助于提升學習者的知、情、行聚合水平和綜合能力發展。③增強學習者的學習自由度與協作學習水平,從而有助于促進學習者的個性發展和集體智慧發展。④給學習者提供最合適的學習扶助,從而有助于提升學習者的成功期望。
智慧教育有效提升數學學習
數學學科是小學最基礎的學科,它具有內容抽象、邏輯嚴密、應用廣泛等特點,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可以通過智慧教育來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思考、主動探究。
首先,以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入手,提出實際生活問題,激發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興趣,主動去探究體驗。其次,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更加生動的智慧情境,提供有效的智能探究工具和豐富的學習資源,讓學生產生好奇,主動探究其中緣由。在智慧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而不是指導學生,要讓學生學會自己思考,完成意義建構,擴充自己的思維圖式。再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及思維方式進行反思總結,并對學生的自主探究過程進行評價反饋。這樣學生就會在智慧環境中透過現象看到問題的本質,這樣的反思式思考會強化訓練思維,才會真正做到教師智慧地教、學生智慧地學。
案例設計
《組合圖形的面積》教學設計
1.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北師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組合圖形的面積。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研究求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培養學生能夠結合實際情境來解決具體問題,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教學對象分析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直觀操作,對組合圖形的認識不會很難,因為在第二單元學生已系統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的計算方法,尤其是滲透了轉化思想,這些都為本節內容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學習組合圖形面積,一方面可以鞏固已學的基本圖形,另一方面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完成顯示生活中與圖形面積相關的具體任務,發現、探索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方法,感受轉化思想。
過程與方法目標:能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有效地選擇計算方法并進行正確的計算。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組合圖形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現實的數學活動,培養方向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認真學習的態度。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難點:把組合圖形轉化為已經學過的基本圖形。
5.教學過程
①情境引入。教師在師生互動教學平臺上,通過創設動畫情境,給學生安排打掃公共區的任務。
設計意圖:創設動畫情境,可以幫助教師解決問題。
②獨立探究,合作學習。如圖3所示,課件中呈現三個組合圖形,給出必要的數據。教師讓學生自己選擇圖形進行分析探究,可通過任意輔助線分或補,小組討論分析的方法。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適時引導,并推送每個圖形不同的解決方案。學生分析圖形的特點及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教學平臺中的工具軟件,讓學生分析探究每個圖形不同的解決方案,從而激發參與熱情,引發深度思考,體驗成功的喜悅。
③自選圖形,鞏固練習。課件出示隨機抽取動畫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抽到第幾組,學生就進入第幾組的題庫。學生完成后,還可以根據自己完成練習的情況,再進入挑戰組進行練習。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自選題庫,既達到練習、鞏固的目的,又滿足了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需求。
④學以致用。數學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教師通過課件出示情境,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難題,達到教學的目的。
設計意圖:通過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