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7 14:53:04
序論:在您撰寫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措施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隨著公路建設的快速發展,公路交通規模在不斷擴大,且在各種交通運輸方式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其它交通運輸方式相比,公路交通運輸更具明顯優勢,尤其是在內陸地區,鐵路運輸受到地理條件或氣候的限制,水運內地河流較為缺乏,空運的成本過高,各種運輸方式最后都要通過公路運輸來達到最終目的。同時,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在不斷完善和發展,使得公路運輸成為地區間最為直接有效的運輸方式,對促進區域經濟具有重要作用。
2.公路交通運輸工程和區域經濟的作用分析
公路交通運輸和區域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二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具有密切聯系。區域交通運輸系統運輸能力、空間結構直接影響區域經濟生產布局的內在機制。
公路運輸和區域經濟發展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且一方發生變化也會引起另一方跟著變化。公路運輸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較強的推動性作用,完善公路運輸基礎性的功能,有利于降低公路運輸費用,提升區域間的來往的密切度,以提高區域經濟發展的競爭力。同時,不斷降低公路運輸費圖1交通運輸和區域經濟的內在機制用,有利于擴大區域經濟規模,使主導企業自身價值充分發揮出來。因此,促使公路運輸系統的有效發展,可有效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
公路交通運輸行業具有規模經濟和網絡經濟的特點,能夠覆蓋到范圍更大的區域。在公路運輸網絡較為密集的區域,一般公路運輸成本較低,這種情況,商品交易成本也在減少,可吸引更多的企業或個體到此發展或投資,使資本和技術相對集中起來,當集中到一定程度后,即會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從而拉大地區和地區之間的距離。在公路及產業聚集效應的影響下,導致生產力要素也具備了一定的區域聚集能力,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能以本地區為中心逐漸向四周擴散,使相鄰地區的資源和交通實現共享,從而促進區域間的共同發展和致富。
同時,公路交通運輸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也具有一定的負面作用,主要體現在公路運輸對土地施工的基礎性要求較高,車流量不斷增多導致交通擁堵,加大了地區的環境承載壓力,同時車輛的氣體排放也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不利于保障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因此,在今后的公路運輸交通建設中,應最大限度的減少其對地區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
3.公路交通運輸工程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分析
3.1 經濟總量
公路運輸情況會對地區經濟生產總值產生直接影響,公路運輸會帶動多個產業的經濟增長和發展。我國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增加了公路產品的貨運總量及客運量,相應增加了地區的生產總值。另外,公路運輸會對地區生產總值產生間接性影響,公路建設讓多個行業的經濟取得一定程度發展,比如物流行業是在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的背景下產生的,隨著當前物流規模的不斷擴大,其發展是離不開公路運輸支持的。
3.2 區域產業結構
首先需要闡述的是區域產業結構的意義,在一個特定地區內,各種經濟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產業結構的優化目的就是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產業結構的高度化。作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的公路交通運輸系統,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產業結構的優化。
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公路交通運輸設施的投入力度較大,導致區域的空間距離逐漸縮小、時間距離開始縮短,實現了區域資源的利用最大化,大大提高了產品的生產力和自由流動性,產業結構越來越朝著合理化方向發展,區域內的資源配置更加有效。在此基礎上,區域不同產業之間的相互作用變得更加明顯,從而使得區域經濟的發展得到極大的提高。
產業結構的高度化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是隨著需求結構的優化而優化的,由于產業結構知識對經濟的服務效用,使得產業具備了較高的附加價值。公路交通運輸的發展,不僅有利于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區域內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還有利于資源流向高附加值的地區,縮短運輸時間和運輸距離,從而對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產生影響。
3.3 區域間經濟聯系
提高區域間競爭力的基本要求就是增強區域間的經濟聯系程度,交通運輸、通訊、動力這三個方面共同構成了區域間的經濟聯系密切程度,這三個基礎結構中最基礎的就是實現了人和物位移的交通運輸系統。公路交通運輸設施的不斷建設,可從降低運輸成本和減少空間成本交易這兩個方面來促進各區域間的經濟聯系和發展。①運輸成本的增長是隨著空間距離增長而發生變化的,若兩個地區之間空間距離越短,這二者之間存在的經濟聯系性就越大,集中表現為:貿易量的不斷增加和貿易種類的增多,促使貿易應選擇距離較近的區域,但若發生區域貿易關系所產生的運輸費用太大的話,無論空間距離長短,都會對區域貿易的運輸活動造成不利影響,即這兩個區域間不會發生貿易關系。若區域貿易關系所產生的運輸成本逐漸下降,即兩個經濟聯系密切地區之間的貿易需求量則會不斷增加;②公路交通運輸具有較強的滲透性和靈活性,因此,和其它交通運輸方式相比,公路交通運輸方式可極大程度的促進區域間貿易的可達性,有利于降低區域間空間交易成本,從而擴大交易規模。
4.加強公路交通運輸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措施
4.1 保證公路交通運輸布局的合理性
現階段,我國部分區域的交通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整體公路網絡布局不全,多道重要路段缺少必要的基礎公路設施,且當前公路數量已無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量,嚴重制約了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因此,應嚴格保障公路交通運輸布局的合理性。
4.2 提高公路交通現代信息的能力
目前,我國部分區域公路交通基礎設施較為落后,現代信息化不夠完善,由于現代信息化具有一定的便捷性和準確性,從而將公路交通運輸的基本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提高了公路運輸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區域貨物的吞吐量,同時,有利于加快貨物的流動速度,提高公路運輸的經濟效益,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4.3 擴大公路交通資金投資市場的規模
公路交通運輸業具有投資規模大、回報周期長的特點,我國可結合地區發展的實際情況對公路交通進行適當投資,積極引進免檢資本的投入,實現公路交通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讓市場經濟決定區域公路交通的發展方向,避免國有資本流失,從而促進公路交通運輸的多樣性發展,將經濟市場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
4.4 公路交通建設
要注重節約資源要素,提倡環境保護公路交通運輸可借鑒國外土地資源節約的相關經驗,將應保全、有必要開發的土地區域和已經開發的土地區域分開來。在公路運輸建設中所投入的土地,應按照該區域所指定的目標進行合理開發。同時堅持以改造為主,實現現有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減少占用土地資源,在施工中還應對水土流失和生態產生的影響進行考慮,加強景觀設計,確保公路和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以促進公路交通運輸業的持續發展。
5.結語
【關鍵詞】區域經濟;對外貿易;相關策略
改革開放后,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我國經濟發展處于越來越穩定的狀態,各行各業的發展速度非???。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區域經濟出現了不平衡現象,針對這種現象,政府必須采取措施進行改善與協調,促使區域經濟發展得以平衡,并且深入總結區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外貿易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本區域經濟的進步與發展。與此同時,也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要想使區域經濟朝著快速、平穩的方向發展,就必須構建良好的對外貿易環境,促使對外貿易的積極性、活力得以調動,使對外貿易作用充分發揮。
一、區域經濟發展、對外貿易兩者間的關系
就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而言,對外貿易扮演了兩個角色,一方面,對外貿易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對外貿易的產生導致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產生了較大變化。
1.對外貿易的負面影響
對于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而言,因各國家在經濟發展方式上存在差異,極易受全球經濟市場的影響,容易出現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從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上看,兩者的產業結構有明顯差異,導致兩者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不平衡狀態,區域對外貿易可能會發生兩級分化。在發達國家中,對外貿易活動所占比例較大,然而發展中國家則大多使用高耗能能源,伴隨時間的延長,高能耗產品會嚴重破壞區域環境,對現代區域經濟發展具有不良影響。
2.對外貿易的積極影響
對外貿易可分為兩種,分別為進口貿易、出口貿易,在對區域經濟發展進行分析時,需綜合評判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人們必須意識到,對外貿易可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區域經濟發展,隨著外部市場的擴張,本區域經濟能夠得以帶動,不僅能夠促使勞動生產率大大提升,而且能夠改造、升級現階段的經濟發展模式,促使區域經濟發展朝著科學、穩定的方向發展。其次,在區域經濟發展中,進口貿易也占據了較重比例,市場需求對進口貿易具有刺激作用,可增加進口貿易,對新經濟增長點進行培育。另外,進口貿易有利于引入外國先進技術,促使相關項目研發費用減少,使產品生產效率提升。利用進口貿易,能夠同本區域經濟產生競爭關系,采用優勝劣汰的方式,使區域產品盡快更新換代,促使產品設備變得越來越完善。通過制定合理、完善的發展戰略,有利于使區域經濟發展得以推動,對本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刺激作用,可使經濟轉型加速。
二、對外貿易、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相關策略
要想推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就必須制定合理的發展方案,明確對外貿易區域經濟發展特征,使區域經濟發展得以平衡。
1.促使人力資本投入增加
目前,我國信息化進程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且工業發展迅速,若單純憑借資金投入與勞動力,則難以使現代經濟增長需求得以滿足。從目前的經濟發展情況上看,企業不僅要重視投入資金、勞動力等資源,還需進入先進的科學技術,并且合理應用新技術,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政府要制定明確的發展方針,以科教興國作為發展目標,加大力度培養優秀人才,促使資金利用率提升。就區域教學而言,需轉變傳統教育模式,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更多條件。除此之外,還要注重提升勞動者的專業素養,地方政府要采取措施,使醫療保險制度變得更加完善。
2.調整產業結構
因受到地域特征的影響,導致我國經濟發展出現了不均衡的現象。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非常迅速,基礎設施也逐漸完善,政府在相關政策上對東部地區的發展有所傾斜,基礎條件較好,然而西部地區的發展卻不夠理想。上述原因的產生與政府在不同區域、不同階段所采取的措施存在關聯,目前,各地區的政府都已經對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并且開始采取措施,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進行扶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促使農村機械化水平提升,提高農產品生產效益,調整產業結構,促使工業化進程加速。
3.促使對外貿易機會變得更加均衡、平等化
目前,在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各區域經濟發展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不過從實際發展情況上看,也存在差異。各區域在相關政策法規、基礎設施上有明顯差異,這會致使區域間貿易機會出現差異,各區域經濟發展受到約束。為此,區域政府要采取措施對區域基礎設施進行完善,并制定合理方案使相關法規變得更加完善,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三、結束語
在各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外貿易活動可起到很大推動作用,然而每個國家的不同區域在科學技術、基礎設施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定差異,區域政府必須意識到這一點,并采取完善措施,制定合理、科學的政策法規,使這種差異縮小。對外貿易中的作用機制會對區域經濟發展過程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政府必須制定協調發展策略,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現狀、解決策略
一、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相當多的地區,在其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制訂方面一直存在諸多問題,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注重經濟數量增長、忽視發展質量和資源配置效率、偏離區域最優經濟結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不穩定、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相近或雷同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區域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因此,需要深入開展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制訂問題研究,探討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制訂應遵循的普適性規律,通過發掘和培育區域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并制訂具體可行的對策措施,以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進而為國家經濟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制訂的現狀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布局和指導方略,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包括戰略規劃和戰略實施兩個層面。改革開放以來國內10個省份30余個地區的近百個縣(市)的“七五”、“八五”、“九五”、“十五”以及“十一五”期間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報告(綱要)和經濟年鑒進行研究分析,實際參與一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戰略編制工作并進行實地調研,以及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制訂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歸納,認為這些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戰略規劃中存在內容不完善和操作性不強的問題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指一個地區經濟發展中有關全局性、長期性、根本性的總體決策,是包括經濟發展戰略指導思想、戰略目標、戰略重點、發展階段和發展對策的體系。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近百份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報告(綱要)的研究分析發現:調查研究不深入、先局部、后整體,按照部門或行業自下而上分別規劃和條塊分割形成戰略規劃的情況較為普遍,具體措施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問}較為突出,戰略中有關固定資產投資方面的內容較多,而有關產業布局、資源配置、市場培育和軟環境配套建設方面的內容較為單薄。定性描述較多、定量不夠。表現出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制訂存在內容不完善和操作性不強的問題。
(二)戰略貫徹過程中對區域資源配置效率改善的作用不顯著
在區域經濟發展實踐方面,相當程度地存在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脫離本地區實際、缺少優勢特色產業或優勢經濟要素支撐的問題: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相近或雷同現象較為普遍,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偏離區域最優經濟結構而導致的區域經濟總量與經濟質量矛盾問題較為突出:區域經濟結構的價值鏈單一,區域經濟發展實踐過程多存在區域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發展效率不高的問題。部分地區所提及的趕超戰略或比較優勢戰略缺乏時間節點與所需資源投入的定量分析,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對區域經濟發展實踐的指導作用普遍較弱。
三、解決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制訂的策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制訂中所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由于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制訂常脫離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結構、未能充分利用區域現有的要素稟賦、忽視對區域潛在比較優勢的培育、對基礎性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提供不夠重視、重短期收效輕長期發展等幾個方面的原因,針對上述問題,在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制訂中應采取以下措施:
(一)以促進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化為先導。重視區域比較優勢的挖掘和培育實踐表明:通過區域經濟結構優化可以使區域經濟發展的代價最低、效果最好,促進區域經濟結構優化一直是社會各個層面尤為關注的問題。經濟結構的優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投入結構、產品結構、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各種結構的協調和優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環節。從表面上看,區域經濟發展的經濟結構受到區域外和區域內經濟社會環境諸多因素的影響,主要涉及區域內外的發展格局、政策法規與發展戰略、政府執政模式、經濟與市場發展水平、要素融通能力、社會環境狀況、科教文衛水準、傳統與習慣等多種因素。但深層次的影響因素,仍可用“要素稟賦狀況”來劃分,在新的歷史時期,需重新審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要素稟賦結構.對不同歷史時期或經濟發展階段的“要素稟賦狀況”進行分析研究。
(二)在重視區域經濟結構優化的前提下,重點研究提高區域經濟發展質量的具體措施。所謂經濟發展質量,就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提供各種經濟福利的固有屬性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滿足的程度,在現實社會中,區域經濟發展質量問題涉及區域經濟增長過程中的生態環境沖擊與保護、資源消耗與占用、資源配置效率、市場秩序與經濟環境以及相關社會問題等領域;在理論上體現著國家宏觀發展戰略框架與布局下區域公共福利增加、市場失靈問題減輕程度。經濟質量的提高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效益水平、社會和個人福利水平、居民實際生活質量、經濟穩定程度、自然生態環境的提高和改善程度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程度,是經濟發展的最終標志.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高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三)重視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體系的全局性與整體性,做好戰略制訂的組織管理工作。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處于區域經濟發展頂層設計的層面,應涉及指導思想與指導原則、發展方向與發展目標、經濟與社會、經濟與自然和諧發展、產業機會與產業布局、項目群與項目管理措施、相關經濟政策與法規、要索投入與產出、時間進程與標準、風險與應對措施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在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制訂中須將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作為一個整體考慮,根據區域內外環境和基礎條件,應該先整體后局部,而不應該在整體目標不明確的情況下進行條塊分割和資源分散;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應體現集中指導、統一布局、分散實施的系統思想。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制訂工作本身須經過嚴格的工作啟動、調查研究、方案論證、編制工作計劃制訂、編制費用預算、組織體系設計、編制工作展開、進程控制、編制工作收尾、編制工作總結評定十個環節,需要對編制人員進行項目管理方面的培訓,使編制工作按照現代項目管理的體系和流程進行專門組織。
四、結語
總之,在國內“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轉變增長方式、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研究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制訂問題,制訂科學可行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將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需引起各級決策者的充分重視。
參考文獻:
[1]李柱甫.唐亮星.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演變[J].技術與市場,2012(10).
【關鍵詞】: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滯后
中圖分類號:F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809(2010)12-0265-01
一、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現狀
經過多年的改革與發展,我國經濟實力與綜合國力已得到極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特別是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改革開放至今,我國農村居民的人均年純收入已由1978年113.6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5153元,增長了約45倍,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盡管我國農村區域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總體來說,目前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形勢仍不容樂觀,現階段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仍然面臨多重制約與困難,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十分明顯,且基本服務水平的差距也較大,因此,我們有必要針對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從而使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更好的實現“富民”這一目標。
二、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第一,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且發展水平相對滯后。數千年來,我國一直存在發展差距,全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區農村區域經濟差別明顯。中原地區很長時間是中國的經濟中心,隨著歷史的推移,我國經濟重心有北方地區逐步移向東南地區。東部地區地理、氣候、土壤條件、交通等均具有先天發展優勢;而西部地區多山丘沙漠,氣候干燥,生態環境惡劣,交通閉塞,且與外界信息交流貿易往來受限制,發展相對落后。即使同省區內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條件等問題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也是不平衡的,并且相較于城市發展,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是相對滯后的。
第二,農村剩余勞動力素質不高,區域經濟產業層次較低。中國作為有千年歷史的農業大國,許多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仍無法擺脫傳統的經營模式,農業仍是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多數農民失去了務農的興趣與動力,紛紛進城打工,目前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多為年齡大的或能力較差的,勞動力整體素質明顯較低,并且大多數農村區域的農業生產方式依然落后,生產分散,規模效益低,從而使得農業產業化和市場化程度非常低。
第三,中央對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支持不足,農村縣區鄉財政困難突出。由于國家財政對農村區域經濟社會的要素特別是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供給不足,造成我國農業及整個農村區域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盡管已推進多年,但至今仍成效不大。大多數縣區鄉財政入不敷出,使得基層財政風險不斷累積,許多縣區鄉財政都維持在溫飽水平,或有不同程度拖欠工資問題,用來提供公共產品與服務等辦事能力非常有限。
三、促進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措施
首先,農村區域經濟發展要自謀出路,充分利用農村區域資源優勢,努力打造特色產業,并積極主動承接發達區域的產業梯度轉移。根據地方差異,尋找自身特點,充分利用本地區資源優勢,發揮特長,找出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子,打造出屬于本地區獨一無二的特色產業。除此之外,要有敏銳的戰略眼光,結合自身發展規劃,突出地方特色,搶占先機,積極引進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投資。
其次,發展地方高校科技人才優勢,實施人力資源開發戰略,活躍農村區域經濟。結合當地實情,充分運用地方高校資源,加快農業高??萍汲晒耐茝V轉化,制定相應技術人才培養政策,圍繞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進行科學研究、示范推廣等,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將勞動培訓和輸出作為戰略產業來對待,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充分發揮地區科技與高校人才優勢,推進地區農業產業化進程。
再次,因地制宜,多種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相結合促進農村區域經濟向前發展。未來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將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分工和合作格局,這就要求在發展中要按照各自區域產業發展規劃,引導民資投向,并將農業多樣化模式、特色產業模式、農村工業化和商貿化模式4種模式進行有機結合結合,靈活運用,力求走出一條有區域特色的新型發展道路。
最后,構建穩定的農村區域經濟財政支持增長機制,加大對農村區域經濟的支持力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通過運用稅收、財政貼息、信用擔保等政策工具,加強農村金融機構建設,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結合加大資金、技術、信息等供給,加大對農村區域社會事業及公共設施建設的投入,為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于條件,從而確保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穩定發展。
面對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不難看出發展農村區域經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堅持不斷研究探索,根據各地區自然資源狀況、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以及城鎮化發展進度,因地制宜,找出能促進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村經濟向前發展,從而實現我國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達到“富民”這一目標。
參考文獻:
[1]鮑宏禮 經濟全球化與我國欠發達地區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研究[M]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
[2]張玉萍; 張亞龍; 農業高職人才培養與農村區域經濟發展[J]科技資訊2007(28)
[關鍵詞]保障 區域經濟發展 活力
一. 前言
近來,我國各地區經濟活力不斷增加。區域經濟發展的最初的動力來自對區域自然資源的開發,但是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新時期,人們的對經濟發展要求日益提高,要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注意對資源和環境的保護,以實現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同時由于自然資源的地域局限性和有限性,依靠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很難使區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必須結合其他手段使之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
二.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
我國是一個地區差距非常大的國家,這種地區差距不僅僅表現為不同地區居民名義收入水平上的差距,最為嚴重的是許多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環境非常惡劣,加快發展的要素條件匱乏。地區差距的擴大,既不符合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不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必須采取有力措施為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創造有利條件,統籌區域發展是最重要的途徑。
近年來,國家加強了對區域發展的指導,區域規劃和政策已成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相繼批準了多個區域規劃:廣西北部灣、廣東珠三角、江蘇沿海、遼寧沿海、吉林圖們江、山東黃河三角洲、江西環鄱陽湖、關中――天水、安徽皖江城市帶。這九個經濟區的區域規劃,東部地區4個,東北地區2個,中部地區2個,西部地區1個,涉及10個省份。區域規劃成為國家推進區域經濟科學發展的新舉措。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形態主要靠點狀帶動:5個特區、14個沿海開放城市,加上經濟開發區。到現階段,點狀拉動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低水平重復,形成地方性惡性競爭。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是擴大區域。從趨勢上來看,點狀拉動一定會走向區域經濟一體化,也就是發展到更大范圍的區域合作。
由此看來,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是順應中國經濟發展潮流的必然趨勢。
借著經濟調整的時機,區域經濟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體中最具活力的領域。在區域振興的背景下,中部6省、成渝地區正得到國家資金和政策的高度關注,大量基礎設施投資的開工,使這些區域從"經濟大后方"一躍成為一季度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力軍。工業經濟增幅放緩的東部也沒有停頓下來,調整結構促進產業升級成為重點。上海"兩個中心"建設、世博會、"大浦東"、迪士尼項目都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如何保障區域經濟發展活力
(1)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教育化的推進。
構建區域化大教育模式,需要社會教育化、區域教育化。社區、教育是實現終身教育的戰略措施。社區教育的出現,反映了世界教業已成為實施終身教育的良好載體。因此社區教育的“教育”涵義已經超出了封閉的學校教育范疇,它是包括學校教育在內的開放的全方位社會教育。基礎教育和繼續教育構成終身教育體系、學校教育、家庭教 育和校外教育、社會教育構成區域大教育形態。 綜上所述,這種社會教育化、區域教育化局面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協作、努力,而其中必有一方起著組織、推動、聯 結、紐帶的“高地”作用。
(2)在重點扶植優勢產業發展的同時,要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
不言而喻,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傳統優勢產業仍具 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是支撐工業增長的主要力量。但我們決不能因此而忽視對高新技術產業 的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標志,是提高競爭力和形成新的經濟增 長點的重要舉措,也是區域特色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3)要把工業化與城市化結合起來,積極推進鄉鎮工業園區建設,著力培育區域特色經濟。
工業化的這一階段,更應強調規模和集聚效應,要引導工業企業向特色工業園區和開發 區集中,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資源共享,降低交易費用,促進土地等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區域經 濟的協調發展。
(4)人才資源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第一資源。
人才資源是增加社會物質價值、文化價值,促進社會和科技進步的主要推動力和提高生產與服務效益的核心資源。人才資源作為科技進步的首要因素,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是發展區域優勢產業、形成區域發展優勢的必要條件。必須利用區域內的人才資源或吸引區域外的人才資源,為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多做貢獻,提高單位人才資源的綜合產出。 要實現人才資源對區域經濟的巨大推動作用,必須要抓住機遇,用好人才,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潛能和活力,提高其使用效益,促進當地的科學文化和經濟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 毛尚熠, 林水山. 我國區域經濟差距擴大的成因及對策.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 , 2005;6
[2] 董曉巖, 石文雅. 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稅收對策. 河南稅務 , 2002;22
[3] 政協湘潭市雨湖區委員會為區域經濟發展和構建和諧雨湖獻智出力. 文史博覽 , 2006;5
關鍵詞:區域經濟 發展 前途 對策
一、發展區域經濟的重要意義
區域經濟使推動我國經濟整體水平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們應當格外注重區域經濟的發展步伐,從意義上著眼,提高認識,時刻為發展區域經濟做好準備。
(一)從經濟價值上看,發展區域經濟有利于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步伐
從某種意義上講,區域經濟的發展代表著一個地方的發展水平。因此,加強區域經濟的發展步伐對于城市的整體經濟利益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區劃區域經濟的發展,才能使經濟發展突出應有的特色,從而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畢竟,發展區域經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長期不懈的堅持下去。同時,這樣,城市的發展水平才能更好的通過區域經濟來完成??梢?,區域經濟確實為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提供了綠色的養分,促進了城市的和諧發展。
(二)從宣傳價值上看,發展區域經濟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對外良好形象
區域經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這需要各界給予高度的重視。一旦落實好相關政策制度,區域經濟就會向著平穩和諧的方向發展,從而帶動城市的發展步伐,促進城市經濟的快速提升。因此,區域經濟使城市發展的一條重要命脈。從上市對外形象角度考慮,區域經濟的良性發展為提升城市影響力盡了一份力,使城市保持活力。
(三)從政治價值上看,發展區域經濟有利于我國社會的積極穩定
發展區域經濟是社會穩定、政治團結和增強民族凝聚力的物質基礎。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步伐,能夠提高經濟發展速度,增加人民收入,生活富裕了,無疑有助于鞏固團結,進而從根本上維護民社會穩定。
二、確保區域經濟發展前途的策略
認清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后,我們應當采取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確保區域經濟的穩步發展,使區域經濟帶動社會進步,促進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
(一)加強宏觀調控,進行必要的政府干預
從我國目前體制轉軌時期的特殊情況來看,雖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場發育還不充分,各地經濟的市場化水平差距很大,全國統一的市場尚未形成。所以政府應通過轉變自身職能,促進市場發育,為區域經濟發展創造比較寬松的市場環境。同時,還應通過制定適當的區域經濟政策,防止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導致地區差距講一步擴大。為解決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問題,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政府通過必要的投資傾斜和政策傾斜,加強不發達地區的智力投資,扶持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通過宏觀調控措施,達到各個經濟區域協調發展的目的。同時尋求“點”的突破,國家在各地區發展的點上集中投入資金、引入技術,培植主導產業,使之成為真正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極。
(二)統籌區域發展規劃,建立區域利益調整機制
東部地區要繼續發揮引導國家經濟發展的引擎作用,優先發展高技術產業、出口導向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揮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主力軍的作用。中部地區多數都是農業大省,是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的調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東啟西、縱貫南北,地處全國水陸運輸網絡中樞的有利區位和綜合資源優勢,“東引西進”加快傳統工業技術改造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盡快崛起,成長為推進國民經濟發展的又一主動力。從西部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西部大開發戰略力圖通過實施西氣東輸、東電西送、南水北調和青藏鐵路等通道網絡建設,與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等工程,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為西部地區的產業發展搭建更寬廣的平臺。
(三)明確區域政策,培育市場體系
現在,我國資源配置是依靠市場機制來進行的,區域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必須適應市場機制作用的要求,為此,要加快培育市場體系即包括理順價格關系,發展商品市場特別是要素市場,改造區域市場,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全國市場體系等,以市場的發展和完善增強區域產業政策制定和實施的推動力。市場的主體是企業,區域產業政策的效果如何,最終看企業對他反應的靈敏程度,通過企業的具體活動,實現區域產業政策的目標。
(四)進一步優化國土開發格局,革新發展模式
打破行政區劃的界限,構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各類經濟區,增強區域經濟的活力和帶動力。優化國土開發格局,就是要在調整國土開發格局的基礎上,按照資源、環境與人口、經濟相均衡的原則,統籌規劃、優化開發、合理布局。引導人口相對集中居住,產業相對集聚發展,形成以開發區為重點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模式,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城鎮化發展模式,構建均衡、和諧、高效和可持續的國土開發格局。
三、結語
區域經濟是城市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量。因此,其在自身經濟價值、宣傳價值及政治價值得到充分發揮后,強化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已經不言自明。自然得到了公眾的普遍認可。人們也更加熱心關注區域經濟發展問題。所以,如何加強區域經濟發展就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出路。當然,發展區域經濟光靠一些措施還不夠,還應當在城市范圍內形成良好的社會意識,最大限度的推動區域經濟全面鋪開,確保其發展質量和效率,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書寫更為壯美的一筆。
參考文獻:
[1]楊芳.區域經濟合作的步伐不會停止[N].國際商報.2009
關鍵詞:區域稅收政策;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區域投資政策;區域財政政策;區域經濟發展
區域經濟發展宏觀調控離不開區域經濟政策。區域經濟政策又稱區域經濟發展政策,是政府為了實現一定時期的區域經濟發展目標,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差距而制定的旨在促進資源在空間的優化配置、控制區域間差距過分擴大、以協調區域經濟關系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的總和。政府制定和實施區域經濟政策的目的,是糾正市場機制造成的國民經濟空間結構的某些缺陷,以達到經濟增長和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兩個相互關聯的總目標。區域經濟政策從其所采取的政策手段來看,它主要包括區域財政政策、區域金融政策、區域產業政策、區域外貿政策等。區域財政政策作為中央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能從指導資源宏觀配置、產業空間布局的實施、區域經濟格局的形成等多方面發揮作用。本文就區域稅收政策、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區域投資政策等區域財政政策進行初步的探索,以就教于同行。
一、區域稅收政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國家區域稅收政策,是世界上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的中央政府經常實施的一種國家區域經濟政策,其核心內容是在某些特定區域,主要是在政府希望經濟需要更快發展的區域,通過政府稅收部門對全部企業或部分企業實行一定范圍的稅收減免,進而實現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區域稅收政策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尤其是稅收通過影響投資直接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速度。它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調節主要是通過選擇性稅收政策來實現的,即有重點、有選擇地運用優惠或限制性的稅收措施來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中所出現的某些突出問題,可以強烈地體現某一階段政府的經濟政策意圖。正確運用稅收政策可以對區域均衡發展起積極作用,通過對不同區域的差別稅收政策,限制發達區域的過度膨脹和鼓勵落后區域的快速發展。
稅收是調節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杠桿。它的主要職能是為特定區域的企業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使得他們能夠盡快地擔負起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由于國家區域稅收政策并不會給制訂有關政策的中央政府帶來額外的財政負擔,這種政策在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中央政府財政能力較弱的國家往往成為最重要的國家區域經濟政策。如果中央政府想要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或減緩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擴大的速度,就可以實施相應的稅收政策,從各方面改善企業發展外部條件較差區域的投資環境。從這一點看,國家區域稅收政策應是一項臨時性的國家區域經濟政策,很難成為象國家區域財政政策那樣的具有長期性國家區域經濟政策。
第一,不同的稅收會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投資環境和投資吸引力。一般說來,稅收優惠寬一些,稅負就輕,投資者的稅后收益率高;反之,稅收優惠嚴一些,投資者的稅后收益率就要低一些。顯然,要改善落后區域的投資環境,加快這些區域的經濟快速發展,中央政府在統一稅法的前提下,應當對經濟發展落后區域盡可能多給一些稅收優惠。如果在經濟發達區域與落后區域之間實行同等優惠政策,這樣會不利于落后區域的經濟發展。如果出現相反的情形,前者的稅收優惠政策比后者寬,對后者更是“雪上加霜”。稅收政策在用于對區域經濟發展進行調控時,主要是對不同的區域實行不同的稅收政策,在某些特定區域,主要是國家希望經濟更快發展的區域,通過政府稅務部門對全部或部分企業實行一定范圍的稅收減免,進而實現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國家稅收政策的主要職能是為特定區域的企業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使得它們能夠盡快地擔負起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職責。除了區域稅收優惠外,同時還可以實行行業稅收優惠。通過行業稅收優惠落實對區域的優惠,扶持落后區域有關產業的發展,推進落后區域的經濟發展。行業稅收優惠相對于區域稅收優惠而言,能在不破壞行業內市場公平競爭的條件下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同一行業實行相同稅率,有利于公平競爭。但由于各地產業結構不同,行業間的差別稅率往往能表現為區域間的稅收差別。對落后區域主要行業的稅收優惠能促進落后區域的經濟發展而又不影響行業的公平競爭。
第二,稅制結構對區域財政、經濟發展的影響。一國政府如何選擇主體稅種和實行什么樣的稅制結構,對地方經濟和財力的影響不同。一方面是稅制結構對財政收入的影響。在廣大落后區域普遍存在的經濟現象是,自然資源豐富,企業效益低下,管理落后。如果政府稅收采用以商品勞務稅、資源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這些區域的稅源就比較充裕,稅收收入不受企業成本費用高低影響,有利于保證落后區域的財政收入。這些收入對于增加當地公共積累,改善投資環境,促進當地各項事業發展是極為重要的。另一方面是稅制結構對經濟落后區域企業負擔的影響。通常情況下,采取商品勞務稅、資源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有利于減輕落后區域企業的負擔,因為商品勞務稅、資源稅屬于間接稅、轉嫁稅。采用間接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地方政府既可以從中取得穩定、可靠的收入,而且納稅企業又可以將稅款打入商品、資源產品價格向購買方收取,自己不用負擔稅款。顯然這種稅制使經濟落后區域從中受益。通過這種稅制能起到調節發達區域和落后區域之間的財政利益的作用。
第三,稅收政策在貫徹國家的產業傾斜政策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各國政府均根據本國當前經濟發展的水平來確立國民經濟中各個產業的優先發展順序,并通過建立有利的稅制結構來予以保障。國家對不發達區域基礎產業傾斜的稅收政策有利于縮小發達區域與不發達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
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轉移支付政策是由于中央和地方財政之間的縱向不平衡和各區域之間的橫向不平衡而產生和發展的,是國家為了實現區域間各項社會經濟事業的協調發展而采取的財政政策。它是最主要的區域補償政策,也是世界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實踐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種政策工具。它在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上能夠轉移和調節區域收入,從而直接調整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協調、不平衡狀況。轉移支付是政府把以稅收形式籌集上來的一部分財政資金轉移到社會福利和財政補貼等費用的支付上,以便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
財政轉移支付的目的是使貧困地區能夠達到全國性基本公共服務水準,即全國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均等化,這一標準是全國公共服務和公共投資的最低標志。因此它是促進各區域公共服務水平的均等化、平衡各區域財政能力的有效手段。中央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只負責援助那些低于全國最低標準的區域,而不負責已高于全國最低標準的區域,以使中央有限的財政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所承擔的在全社會范圍內的公平分配的職能。中央政府沒有必要去追求市場所追求的經濟效益,也沒有必要去援助那些大大超過全國公共服務最低標準的發達區域。中央政府對不發達區域的援助目的是促進和幫助這些地方政府實現中央的經濟發展目標和社會發展目標,它的錢只能用于人力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兩大方面。
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有自上而下的縱向轉移支付制度和由富裕區域向貧困區域的橫向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無論是縱向轉移支付制度還是橫向轉移支付制度,其實質都是“抽肥補瘦”。一般性補助轉移支付量過大,財力平調過多,既挫傷發達區域的積極性,又會使不發達區域產生依賴性,將損害整個國家的發展動力和效率。因此,轉移支付更多的是專項轉移支付和分類轉移支付。盡管它們同樣會導致效率的損失,但相比而言更加公平和合理。從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角度來看,規范化的轉移支付制度應該加強中央政府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力度,抑制區域間差距的過分擴大,調整各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橫向不平衡,促進地方重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以改善落后區域經濟發展環境,為落后區域的經濟起飛創造條件,達到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目的。可見,中央財政轉移支付作為一種重要的援助手段,對不發達區域改善社會公用設施,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縮小與發達區域的經濟發展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轉移支付制度能促進一國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使不同區域的人民能享受到大體平等的公共服務,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第一,合理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可以有效地抑制日趨擴大的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緩解“公平與效率”之間的矛盾。合理的轉移支付制度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手段。實現社會公平是財政分配的重要職能。公平不僅僅指個人收入方面的公平,還包括在享受政府提供的各項公共服務方面的平等權力,如義務教育、公共交通服務、基礎設施等。這些服務如果只靠當地政府來解決,或者在財政體制中缺乏這種社會公平的機制,就必然出現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巨大差距。要很好地解決社會公平的問題,必須有合理的轉移支付制度,建立一種富裕地區援助貧困地區的長期穩定的機制,實現我國各區域人民在享受公共服務方面的大體平等。第二,合理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有利于強化中央財政的宏觀調控能力。對中央財政來說,可以通過長期努力多集中一些財政收入,提高中央政府對區域發展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并通過對地方政府不同形式的補助,貫徹中央政府宏觀調控的政策意圖,增強財政資金的邊際使用效益,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通過建立合理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更可以使中央財政從與各省博弈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提高管理水平,加強宏觀調控。對地方財政來說,可以在劃清各級政府的財權和事權的基礎上,通過分級財政的轉移支付,彌補貧窮地區由于財力不足所帶來的財政功能不足的缺陷,并使經濟相對發達的地方得到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更好的發展環境。如果沒有這樣的轉移支付,落后區域永遠是發展不起來的。
第三,合理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能夠正確調動地方政府增收節支的積極性,促使地方經濟走向良性循環。由于缺乏規范的轉移支付的辦法,地方政府往往將精力和時間放在同中央財政的討價還價、以及在“關鍵時候”采取不正當手段如突擊支出或突擊收稅等方面,而懶于發展區域經濟。這些不正常的增收和多支,不僅造成中央有限的財政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導致了政府行為的錯位,給市場發出錯誤的信息,使供求平衡產生波動。在稅收方面長期存在的政出多門、隨意減免、亂開稅法口子的混亂現象,與此有著密切的關系。有些區域將相當一部分精力用在與其他區域攀比,以及“跑部向錢”上面,而且確實得到了實惠。這種現象很不利于調動地方政府發展區域經濟的積極性。合理的轉移支付制度可以有效地克服以上弊端,使地方政府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應有的職能,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有利于嚴肅稅法,提高稅收的征收管理水平,真正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從而配合中央政府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
顯然,合理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對促進落后區域經濟發展,縮小與發達區域的經濟發展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區域投資政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國家區域投資政策是具有基礎設施及生產性項目建設投資決策權的中央政府習慣于實施的一項區域經濟政策。國家的投資在各區域之間的分配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影響極大,它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直接推動力。國家投資主要從兩個方面影響全國的經濟布局:一是由國家投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諸如解決交通運輸、郵電通訊、供電、供水、住宅等方面問題,改善區域投資環境,為工業化、城市化創造必要的條件;二是根據國家的產業政策在一些重點區域建設和布局一批工業企業,以謀求區域經濟增長和區際經濟相對均衡發展??梢?,財政投資是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加快落后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經濟手段。加大對落后區域,尤其是貧困地區的資金投入,可以提高其經濟實力,加快發展速度,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實現區域經濟的均衡增長。
區域投資是實現區域經濟發展宏觀調控目標的重要保證之一。區域經濟發展宏觀調控目標可歸結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實現區域間的共同富裕。區域投資為實現其目標提供了保證。調整重大生產力布局,支持和幫助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經濟,促進全國各地區經濟協調發展,也需要政府適當進行投資??梢哉f,沒有投資的實現,就沒有區域生產力的發展,其他變量的增加和改善也就難以實現。不僅如此,區域投資還具有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目標的作用。投資既然是生產能力的生成活動,就必然包含著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因此,投資的作用對象是多重的,它同時對人、財、物等諸要素及社會各方面產生影響,一方面對它們提出量的要求,另一方面還對它們提出質的配合。政府通過對落后區域投資,興建一些重大的投資項目,對落后區域經濟發展起到刺激作用來增加一些區域的經濟實力和這一區域的社會總產出,提高落后區域固定要素集中程度,增加流動性要素的潛在邊際生產力,吸引流動性要素的進入,而且能夠改善區域的產業結構。
區域投資是實現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紐帶和橋梁。如果區域投資能充分地體現區域生產對科學技術進步的要求,就能有效地利用科學技術的既有成就,投資效益就會有很大提高。不僅如此,區域投資的規模和投資方向還決定著區域各產業的固定資產擁有量,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社會再生產結構。區域投資方向合理,就能適時地促成新興產業興起,加快某些薄弱產業的發展,以及產業內部結構的改善,從而建立起產業間新的比例關系,逐步改變和不斷調整區域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可見,投資有助于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中各種主要比例關系的協調,有助于同時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各項目標。也就是說中央政府能夠利用它們在基礎設施及生產性項目建設上的投資決策權,選擇一部分區域作為基礎設施及生產性項目建設的重點投資區域,通過它們所屬的投資機構注入建設資金來促進這些特定區域的經濟發展?;A設施建設一般具有耗資較大、工期長、利潤低、見效慢等特點,地方政府和企業往往無力獨立承擔其中較大規模的項目。正因如此,中央政府可以從財政總收入中專門設立“基礎設施建設基金”,負責對基礎設施中規模較大的水利工程、鐵路建設、電力工程等項目的投資。政府在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方面的資源配置職能,就是通過財政投資分配,直接為不發達區域提供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當然,單純依靠中央政府的財政投資尚難以滿足各區域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要求,為此,政府還可以考慮從金融政策方面對基礎設施項目融資予以傾斜。例如,可以成立與項目相聯系的股份公司,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或債券,以拓寬資金融通的范圍和渠道,或通過財政政策供給引導外部區域的技術、人才等資源流入不發達區域,間接為之提供服務,對不發達區域的市場和資源配置形成彌補作用。
投資在不同經濟體制的國家會有不同的情況。在計劃經濟國家,不僅是基礎設施所需的資金全部來自財政投資,大部分生產性項目建設所需的資金也來自財政投資,中央政府在這些方面具有很大的投資決策權,因而國家區域投資政策往往成為這些國家所制訂的中長期經濟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計劃經濟國家而言,市場經濟國家的區域投資政策的力度要小得多,生產性項目建設所需的資金一般都來自私人機構,即使這方面的政策被納入了國家的中長期經濟發展規劃,也僅僅是起引導投資的作用,而缺乏有效的實施手段。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目前中國的生產性項目的投資開始來自市場,中央政府的國家區域投資政策的影響越來越局限于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調控作用也開始弱化。
隨著投融資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和完善,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作用都將重新予以明確和具體定位。規范體制環境,引導企業主體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將是各級政府的主要職能。隨著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財權和事權劃分上的逐步明確和規范化,對于東部沿海地區來說,其投融資環境比較好,投融資渠道比較廣泛,政府管理機制比較靈活,企業自我發展能力比較強,有利于把中央的宏觀調控與充分發揮地方積極性結合起來。相應地,西部內陸地區投融資環境雖比不上東部沿海地區,但也要積極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配合中央的宏觀調控,充分利用國家的區域投資政策,促進自身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一鳴主編。中國區域經濟政策研究[M].中國計劃出版社,1998.
[2]劉雅露。縮小地區差距的財政政策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3]魏后凱。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目標和政策[J].經濟縱橫,1994,(3)。
[4]朱小林。中國區域經濟差異及其調控政策選擇[J].經濟評論,1999,(4)。
[5]江世銀。論我國區域經濟發展與宏觀調控[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3,(3)。
[6]江世銀。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與主導產業選擇[J].理論前沿,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