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7 14:53:04
序論:在您撰寫網絡工程的基本知識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三、有效利用網絡課程平臺,提高學生語音學習基本功良好的語音能夠給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會給人的聽覺乃至心靈以舒服、愉快、自然的感覺。糾正學生多年養成的語音習慣需要花大力氣。針對學生英語語音存在的瓶頸,網絡課程平臺的應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語音基本功。
筆者所在的學院在幾年前就開始進行課程改革,其中網絡課程平臺一直是課程改革的亮點和重點。筆者于2012 年申請院級網絡課程建設,開設了網絡教學平臺。為了利用好這個平臺,切實幫助學生提高語音訓練的效果,開展了如下的教學實踐。(一)筆者教授的課程叫做“幼兒園教師英語口語”,筆者利用劉毅編著《教師一口氣英語》中的108句英語課堂用語(12 個單元每個單元九句)作為媒介來訓練學生的語音。之所以選擇英語課堂用語來訓練學生語音,是因為課堂用語是英語教師必備的基本功,需要說的地道,發得清楚。其次是這些句子包含的是英文的高頻單詞,且每句不超過6 個單詞。如果學生訓練得到位,既可以訓練語音,也可以學習到地道的課堂用語表達,可謂一箭雙雕。(二)筆者根據以往學生的發音習慣和方法,對學生在哪些地方發音容易出錯進行歸納整理,并總結出學生在朗讀這些句子時,容易犯的語音錯誤有三類,并把每一類錯誤都設計成符號方便學生辨認:吞音(¢):即:stand up.讀成stan(¢)up.加音(+):即:Letˊs get started. 讀成Letˊsgets(+) started.走音(×):即:Take a break. 讀出Tek(×)abreak.此外筆者對語調也有要求,要求學生語調起伏,自然流暢。用“~”號來表達語調的起伏。筆者把每一句課堂用語容易犯的錯誤進行總結之后,就在課堂上給學生做錯誤類型意識的培訓,目的是提高學生對犯類似錯誤的警覺性,讓學生養成有意識避免犯同樣類型錯誤。(三)筆者利用業余時間制作微課程錄像,錄像的內容是每個單元的9 句課堂用語的語音口型示范錄像和語音講解錄像。前者側重朗讀時正確的口型,在微課錄像中筆者讀一遍快的和一遍慢的,讓學生可以清晰看到口型并進行模仿。這樣避免因為口型不對而犯語音錯誤。比如:V的發音,學生容易錯。如果注重口型,這個音就不會容易犯錯。關鍵是學生可以看到錄像中教師的示范,并有意識的模仿,這樣教師就相當于一對一在給學生反饋。后者的錄像側重句子發音的講解,其中包括每個句子學生發錯的類型,有可能出現錯誤的音。學生聽完講解,就清楚怎樣的音是不對的。
(四)錄像錄好后,筆者到網絡課程平臺上供學生觀看下載。要求學生每個星期在上課前必須看一個單元的錄像并練習,上課時我就會輪流抽查學生,這樣針對學生犯的錯誤反饋就更有針對性。另外,筆者要求學生每個單元學習完之后自己錄像并上傳到網站,教師可以下載看學生的錄像并批改。(五)每個單元學習完有個小測,檢驗學生學習成效。筆者全程錄像,每個學習小組的同學在一起錄一個錄像,之后也上傳到課程網站供學生自我觀看并填寫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的發音(附:學習評價表)。Peer Evaluation(小組同伴評價)Evaluator(評價人):一口氣課堂用語語音訓練評分標準:A—優秀(90-100)A+(95分以上):沒有吞音加音走音現象,最多一次;語音清晰準確;語速較快;語調歡快有節奏;表情放松;非常流利,最多停頓一到兩次。B—良好(80-89)B+(85分以上)吞音加音走音現象出現2—4 次,大部分句子讀得清晰準確;速度適中或較快;語調歡快有節奏感;朗讀/背誦流利或者較流利,停頓1-4 次,但中間間隔時間不超過一秒。C—合格(70-79)吞音加音走音現象出現5 次或5 次以上;速度較慢;語調沒有起伏沒有節奏感;朗讀/背誦不是很流利,停頓超過5次,并且中間間隔時間超過一秒。D—不及格(60分以下)吞音加音走音現象嚴重,貫穿整個朗讀的內容;速度較慢;或者速度較快但是吐詞不清晰,完全聽不懂在說什么;語調沒有起伏。朗讀/背誦很不流利,停頓超過5 次,并且中間間隔時間過長,或者根本無法完成考核任務。
四、網絡課程平臺對學生語音基本功的實踐效果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筆者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帶來的優勢,對學生進行語音訓練,實踐后發現產生了一些良好的效果。(一)學生之前容易犯的語音錯誤得到有效糾正;
【關鍵詞】 網絡工程生命周期 課程改革 項目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 G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3(b)-0038-02
1 課程改革的背景和意義
1.1 背景
2010年12月2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北京召開2011年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此次會議提出,“十二五”期間,在加快通信業創新轉型方面,要求加快3G和光纖寬帶網絡發展,加快TD-LTE研發和產業化并開展區域性試驗示范;加快推進三網融合,推動廣電、電信業務雙向進入,加快業務推廣和網絡建設改造,推動上下游產業發展;加強電信市場監管,強化互聯互通和資費服務監管。在互聯網管理方面,強調“安全”環節,要求加強碼號、域名、IP地址、網站準入和接入服務管理,做好網絡信息安全頂層設計,加強網絡安全防護,加強IPv6、三網融合、云計算、物聯網的信息安全問題研究等。
廣西壯族自治區“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強調,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設覆蓋城鄉的信息基礎設施,加快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實現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網融合”,構建寬帶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啟動物聯網建設布局,建設數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
隨著柳州市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網絡覆蓋面的增加、新城區的開發、舊城區的改造等等因素,網絡工程的工作量會逐年穩步增加,因此對網絡工程方面人才的需要量在未來幾年也會隨之穩步增加。
1.2 意義
1.2.1 打破當前網絡專業教學中的學科體系,使教學真正適應中級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1.2.2 以企業的實際需求為目標,以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為主線制定培養方案,建立起一套以網絡工程工作任務為導向的教學體系。通過課題研究與實踐,開發出以網絡工程生命周期為核心的遞進式項目教學的實施方案。
1.2.3 提升網絡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及相關專業技能。
2 課程改革的目標和主要內容
2.1 預期目標
通過按照網絡工程生命周期實施教學的遞進式項目化網絡工程課程改革,每個項目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針對網絡工程有選擇性地構建教學內容,為網絡工程方向教學服務,培養網絡工程施工、網絡管理、系統管理等技術崗位專業人員,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崗位能力,提升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網絡工程專門化方向學生就業質量。
2.2 主要內容
(1)充分進行市場調查和人才需求調查,研究并明確作為網絡工程實施、網絡管理、系統管理等技術崗位專業人員應掌握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應具備的職業素養、綜合職業能力。在此基礎上打破學科體系,按照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的認知規律設計若干個網絡工程項目,以項目為核心整合所有知識、技能、態度、方法,制定出網絡工程方向遞進式項目教學的教學方案及課程標準、實訓指導書。
(2)會同行業專家研究制定在各項目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考核的方式及評價標準。
(3)從本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網絡工程方向2010級開始進行遞進式項目教學的實踐,研究并總結適應遞進式項目教學的典型教學方法和教學流程。
(4)整合教師資源,組建并培訓一支能進行該遞進式項目化教學的教師團隊。
2.3 研究重點
(1)制定網絡工程方向遞進式項目教學的教學方案及課程標準、實訓指導書。
(2)制定在各項目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考核的方式及評價標準。
3 課程改革的實施
3.1 第一階段:調查階段
到網絡企業調研、分析網絡工程施工、網絡管理、系統管理等技術崗位專業人員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素養、基本職業能力;到網絡工程專門化方向畢業生就業單位調研、分析畢業生知識結構、綜合素質的不足;撰寫調查報告和遞進式項目化教學的可行性報告。
3.2 第二階段:制定草稿
結合前期調查信息及查閱有關資料,研究確定中職學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網絡工程方向學生應掌握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素養、職業道德、基本職業能力,在此基礎上打破學科體系,按照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的認知規律設計若干個網絡工程項目,以項目為核心整合所有知識、技能、態度、方法,制定出網絡工程方向遞進式項目教學的教學方案及課程標準、實訓指導書。
3.3 第三階段:評審定稿
邀請行業專家、教育專家共同對教學方案、課程標準、實習實訓指導書進行論證和修改,研究制定對學生的考核方式和評價標準、確定實施性教學方案及其標準、實訓指導書。
3.4 第四階段:實踐教學
在本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2010級開始進行的按照網絡工程生命周期實施遞進式項目教學的實踐,在實踐中整合教師資源,打造進行遞進式項目教學的教師團隊,總結適合于遞進式項目教學的典型教學方法和教學流程以及團隊管理模式,制作并收集教學資源包。
3.5 第五階段:實習推薦
進一步聯系單位和推薦學生到相關公司進行項崗實習,并與用人單位建立緊密的聯系,及時了解用人單位對學生的反饋信息和優化和完善該教學體系的信息。
3.6 第六階段:項目總結
對項目進行總結,整理相關文檔,進一步優化和完善遞進式項目化教學體系。
4 預期成果及保障措施
4.1 按照網絡工程生命周期實施遞進式項目教學的課程改革的項目總結報告。
4.2 教學方案,課程標準,實習指導書,學生考核方式及評價標準,教學資源包。
摘要:本文在認識“學”與“術”和分析網絡工程專業特點的基礎上,規范了應用型本科網絡工程專業的“學”、“術”范疇,并通過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的優化以及課時的合理分配,探索一種既有“學”又有“術”、“學”“術”和諧的應用型本科專業教學模式。
關鍵詞:網絡工程;學與術;課程體系;課程內容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B
1對“學”與“術”的認識
基礎理論教育與應用技術教育的平衡與協調問題,可歸結為“學”與“術”的關系問題。在計算機及其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專業基礎知識即為“學”,專業技能即為“術”,“學”、“術”結合并且相互協調,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否則,有“學”無“術”或有“術”無“學”對于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來說都是不合格的。
2網絡工程專業的“學”與“術”
2.1網絡工程的專業特點
網絡工程專業的專業編碼是080613W,屬于自然科學門類中的工學學科,其專業教學的核心內容包括網絡工程的需求與可行性分析、規劃、設計、設備選型、系統布線、組網、應用開發、測試、運營、管理等,這些內容在時間關系上反映了網絡工程的全過程。這一過程所追求的目標是以合理的性價比實現需求說明中要求的網絡設施和網絡服務,其中包括服務質量和信息安全。因此,網絡工程專業的突出特點就是它的工程性特點。
從網絡工程專業教學內容的層次看,各部分教學內容中均都包含基礎理論、基本技術以及相關協議與標準等內容,這些內容都會通過不同的網絡產品(硬件產品或軟件產品)體現出來。另外,由于網絡工程所完成的是現代信息社會中的信息基礎設施,對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國防等領域產生重大影響,因此,還會涉及更多的法律問題。
基于以上原因,結合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系統性和應用性,網絡工程專業從工程性特點出發,還會進一步細化出技術特點、管理特點、標準特點和法律特點。因此,網絡工程專業教學不僅需要基礎知識教育,更需要基本技能和工程實踐經驗的訓練,還要強調工程思想和法律意識的養成,形成合理的知識與能力結構。
2.2網絡工程專業的“學”
依據“學主知”的功能劃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規范應用型本科網絡工程專業的“學”,從而構建滿足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基本理論與基礎知識體系。主要包括:工科電子信息專業本科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如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路等;計算機科學的基本理論與基礎知識,主要包括計算機原理與體系結構、計算機語言與翻譯系統、數據結構與程序設計、微型計算機技術、操作系統與系統管理、數據庫技術與信息處理等;計算機網絡通信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數據通信、網絡體系結構、網絡協議、Internet以及網絡應用等;網絡工程需求分析、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和維護的基本知識和相關標準;綜合布線系統的設計、施工、測試和維護的基本知識和相關標準;計算機網絡管理、維護以及網絡安全的基本知識和相關標準;網絡應用開發的基礎知識,主要包括網絡程序設計、多媒體信息處理技術、網絡數據庫技術、網站設計等;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具體案例等。
2.3網絡工程專業的“術”
依據“術主行”的功能劃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規范應用型本科網絡工程專業的“術”,從而構建滿足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專業技術能力。主要包括計算機系統(軟件、硬件和常用外部設備)熟練的操作和一定的維護能力;計算機設備和網絡設備的管理能力;計算機網絡系統的設計、施工、維護能力;綜合布線(計算機網絡、通訊、安防)系統的設計、施工、維護能力;網絡系統的性能分析能力;網絡服務的配置與管理能力;一定程度的互聯網絡系統安全防范與跟蹤分析能力;網絡應用系統的開發能力等。
3專業教學中的“學”“術”和諧
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學”與“術”和諧,可從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課時分配、理論與實踐、考核體系等五個方面來考慮。
3.1課程體系和諧
根據網絡工程的特點,參考網絡工程人才的職業需求和國家相關職業資格要求,網絡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可按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和拓展課程四個層次來構建,課程內容既要涵蓋網絡工程的基本內容,更要區別于社會上的職業培訓,在強調基礎理論和系統性的同時,突顯專業的應用型特點。
(1) 公共基礎課
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其他工科電子信息類專業相似,可在優化課程內容的基礎上與其他專業使用相同的教學平臺。
(2) 專業基礎課
專業基礎課主要分為計算機基礎、網絡通信基礎、計算機網絡基礎和技術平臺四大模塊。其中計算機基礎模塊主要包括計算機組成原理與體系結構、數據結構、操作系統原理、面向過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數據庫原理、多媒體技術與應用、軟件工程概論等軟硬件基礎內容,并通過強化實踐環節,訓練基本的計算機應用和操作能力;網絡通信模塊主要包括數據通信原理、網絡交換技術等內容;計算機網絡基礎模塊主要包括計算機網絡原理(層次結構模型與協議集)、TCP/IP協議集與Internet技術等網絡基礎內容,幫助學生建立網絡體系結構和網絡協議的基本概念,了解常用的網絡協議,掌握計算機網絡以及網絡互聯的基礎知識,初步形成“按標準/協議/規程學習網絡技術、規劃網絡系統、管理網絡設施、開發網絡應用”等規范意識;技術平臺模塊目前可選擇基于MS Windows系統的.net平臺和Linux環境下的Java平臺,內容主要包括網絡功能與性能介紹、安裝與使用、開發工具等。四個模塊的有機結合,可構成網絡規劃、設計、管理、開發、應用、維護等網絡工程各環節的專業基礎。
(3) 專業方向課
專業方向課主要分為網絡規劃與設計、網絡管理與安全、網絡應用系統開發三大模塊。每個模塊可選擇一種主流平臺(.net/Java)作為技術支撐,各模塊中的主要課程將以此平臺為基礎,構成專業方向所需的知識框架。其中后兩個模塊與技術平臺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必須首先掌握相應的平臺技術。
1) 網絡規劃與設計
網絡規劃與設計模塊主要包括網絡工程技術、結構化綜合布線、現代交換技術、網絡設備的互聯與調試等內容,主要向學生介紹網絡系統的規劃設計原則、設計方法、工程實施方法,網絡產品的技術性能、功能以及配置技術,結構化綜合布線的基本知識、布線標準、傳輸介質的選擇方法以及施工、測試、驗收等諸多環節。使學生在掌握網絡規劃設計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的基礎上,形成覆蓋“規劃設計選型施工測試驗收使用管理維護”網絡工程全過程的技術能力。
2) 網絡管理與安全
網絡管理與安全模塊主要包括網絡操作系統(Windows/Linux)、計算機網絡安全、網絡管理與維護、協議分析與跟蹤技術、入侵檢測技術、網絡仿真技術與性能分析等內容。其中網絡管理與維護課程,重點介紹網絡管理的基本原理、網絡管理平臺、網絡管理標準等更高層的管理技術,超越操作系統中簡單的用戶管理和權限管理內容。這些內容的有機結合,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網絡管理和網絡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掌握幾種具體的安全防范技術和網絡性能分析技術。
除了對網絡功能、性能、安全等技術性管理和維護外,網絡管理還包括對網絡工作人員的管理和網絡資源的管理,因此,可根據實際情況添加資源管理和網絡運營管理方面的內容。
3) 網絡應用系統開發
網絡應用系統開發模塊主要包括兩方面的技術內容,一方面是基于C/S結構的各類網絡應用開發技術,另一方面是基于B/S結構的各類Web網站開發技術。因此,主要課程包括網絡數據庫技術、網絡通信程序設計、網站的規劃與設計、多媒體信息處理技術等。
4) 拓展課程
拓展課程主要可考慮以下幾方面內容,一是新技術課程,如NGN/NGI技術,網格技術,移動多媒體網絡技術,P2P技術、全光網絡技術,多媒體網絡技術等;二是與應用方向相關的課程,如網絡游戲開發方向的游戲創意和美工處理,網站管理方向的網絡運營課程等;三是研究性、方法類課程以及其他需要拓展的課程,如MATLAB應用編程、神經網絡模型等。拓展課程將更好的匹配各類學生(考研、網絡設計、應用開發、網絡管理、網站運營等)的特殊需求。
3.2課程內容和諧
課程內容的和諧是課程體系和諧的基礎,目前,大多數應用型本科的網絡工程專業都是簡單采用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等專業完全相同或相近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完全相同。這樣,在總課時的限制下,就無法開設所需的專業課程,不僅如此,還導致課程之間的嚴重重復、關系不明等問題。從專業發展的長遠角度看,必須按照專業需求來優化改革課程內容,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優化:
1) 原有課程之間的內容整合;
2) 新課程的內容規范;
3) 各門課程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內容的優化;
4) 各門課程中工程化思想的體現;
5) 新技術的融入。
通過課程內容優化,在減少不必要重復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各課程的知識范疇和技能架構,平衡課程內部的“學”與“術”,同時將相近課程合并形成新的課程。比如,原來沿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計算機組成原理”和“計算機體系結構”課程,就可以整合為“計算機原理與體系結構”一門課程;原來的“匯編語言”和“微型計算機技術”可以整合成新的“微型計算機技術”一門課,這樣,所節省的課時可以開設必須的專業課程。
3.3課時分配和諧
課時分配包括以下四個層面:一是課程內部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課時分配,參照教高〔2007〕2號文件中“實踐教學環節累計學時一般不少于總學時的25%”的基本要求,合理規劃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理論教學課時與實驗教學課時比例,在實驗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實驗教學的課時比例,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實驗和技能訓練機會;二是不同課程的課時分配,在課程內容重組整合后,適當調整所需課時數,使得課程內容與教學課時相適應;三是各類課程之間的課時分配,這是一組統計數字,主要用來衡量不同角度的課時統計數據是否平衡、協調,比如按照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以及拓展課程方式統計的課時分布,或者按照必修課、限選課、任選課方式統計的課時分布等;四是列入教學計劃的實踐環節的課時分配,比如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的課時分配,至少達到教育部“累計學時一般不少于總學時的25%”的基本要求。
3.4理論與實踐和諧
要做到網絡工程專業的“學”、“術”和諧,強化實驗教學和實踐環節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為學生提供操作技能和工程實踐的主要途徑。首先要在課程內容中加強實驗內容,在一般性實驗的基礎上增加系統設計、規劃、分析方面的實驗;其次是加強實驗指導,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第三是建設統一、規范、能適應課程體系需要的實驗教學環境和網絡應用開發平臺,提供相應的實驗能力和網絡應用開發能力(網絡游戲開發、移動智能應用開發、企業級Web網站開發等);第四是通過實踐強化工程意識培養,主要包括任務意識、規范意識、質量意識、期限意識、組織意識、協調意識、合作意識、折中意識等諸多內容,在規范課程體系和優化課程內容的過程中將加強各類協議、標準和相關工程意識的教學內容,更要在實踐環節中突出各類協議、標準在網絡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的工程化意識。
3.5考核體系和諧
改革傳統的筆試考核方式,增加實驗單元考核、實踐單元考核、綜合設計考核等考核方式,分散考核時間,把考核融入教學過程中,形成與專業基礎理論與專業應用技術要求相適應的考核體系。
4結語
“學”與“術”的協調與平衡是高等院校專業建設與專業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問題之一,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網絡工程專業應該在“學術并舉、崇術為上”[5]的理念指導下處理專業建設中的“學”“術”協調問題。在專業建設過程中,首先要在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方面做到“學”“術”協調,在教學環節設置以及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更要考慮“學”“術”協調理念的實施與落實,使得專業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之間能夠和諧相長。
參考文獻
[1] 王達. 網絡工程師必讀―網絡工程基礎[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1-23.
[2] 楊帆. 應用型本科網絡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C].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報告論壇論文集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7-111.
1.具有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和外語綜合能力;
2.系統地掌握計算機和網絡通信領域內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3.掌握計算機、網絡與通信系統的分析、設計與開發方法;
4.具有設計、開發、應用和管理計算機網絡系統的基本能力;
5.了解計算機及網絡通信領域的一些最新進展與發展動態;
6.了解信息產業、計算機網絡建設及安全的基本方針、政策和法規;
7.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傳統網絡工程專業與物聯網專業在知識結構上有很多共性,只要適當補充和調整網絡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就能夠達到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因此,在計算機網絡工程專業中設置物聯網方向是切實可行的。近兩年,國內申請增設物聯網相關專業的高校數量眾多,但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物聯網課程體系規劃不完善、教材建設計劃不完備、師資力量薄弱、實驗室配套設備缺乏和實驗方案標準有待規范等問題。區別于部分高校現開設的物聯網工程專業,學校在計算機網絡工程專業開設物聯網方向時可以在該專業多年積累的教學資源的基礎上,結合本校獨特的優勢學科制定具有行業物聯網應用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方案。計算機網絡工程專業開設物聯網方向的專業目標是要讓學生在具備一定的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系統地掌握計算機網絡以及物聯網的相關原理和應用技能。筆者認為計算機網絡工程專業物聯網方向的學生對有關物聯網感知層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達到掌握程度即可,重點是要結合各高校的優勢學科及地方人才市場需求,讓學生在充分掌握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基礎上,強化對物聯網應用層關鍵技術的理論學習和應用實踐。
結合高校優勢學科培養網絡工程專業人才
不同的發展歷史、相異的學科建設等因素使得每一所大學都有自己的品牌專業、強勢學科以及與其培養目標相配套的軟硬件資源的建設與積累。物聯網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范圍,高校在計算機網絡工程專業物聯網方向的專業定位上可以結合自身現有的優勢學科,參考人才市場的用人需求,改革網絡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因地制宜地制定具有本校重點學科特色的培養方案和教學內容。網絡工程(物聯網)培養模式可以從專業定位、知識結構、創新能力培養和人才培養模式評價體系四個方面進行討論。其中,專業定位和知識結構將在下一節論述。在復合型工程應用人才的創新能力培養上,需要轉變以往的以傳授知識為主導的教育模式,注重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強化教學實踐環節。例如:開設具有行業背景的工程訓練課程,開展個性化的創新能力培養研究,提高實驗和培訓課程的比重,擴展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建設[5]等,形成以行業應用為背景的立體化培養模式。完善的評價體系可以實現人才培養模式與質量的跟蹤與評價,依據評價結果可以適時地調整教學內容,有利于提高人才的適應性。從行業應用出發,可以分別從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培養、學生知識結構優化、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等方面對研究成果進行評價。計算機網絡工程專業物聯網方向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將傳統網絡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與學校的優勢學科的專業知識有機結合,使得畢業生不僅能夠從事計算機網絡方面的工作,也能直接從事行業背景下的物聯網工程領域的工作,增強畢業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拓寬其就業范圍。以天津科技大學為例,學校建有“食品營養與安全”、“工業發酵微生物”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1個教育部“食品生物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在食品科學和生物工程等領域的研究與教學處于全國前列。依托天津科技大學的食品、生物等優勢學科和應用背景,筆者認為,目前計算機學院的網絡工程專業可以以食品安全和生物發酵與菌種保藏控制物聯網為應用領域,融合食品學院和生物學院相關專業的教學資源,拓展網絡工程專業的培養方向。通過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建設以輕工行業物聯網應用為特色的計算機網絡工程專業培養體系。
優化網絡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
由于物聯網技術下的網絡工程專業需要融入不同專業學科,所以,在確立了以輕工行業物聯網應用為特色的網絡工程專業培養目標的基礎上,調整教學大綱,對原有專業的課程配置進行科學地增補和取舍。結合學校的優勢學科的應用背景,依照網絡工程專業物聯網方向的培養目標設置相應的課程內容和實踐環境,形成特色教育,增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1.專業培養目標物聯網技術下的計算機網絡工程專業面向現代信息處理技術,主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使學生畢業后可在輕工行業、信息產業、科研單位從事物聯網應用相關技術開發和研究,成為具備行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學生具備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傳感技術的基本理論和應用能力,能進行系統集成及相關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推廣,具有物聯網工程實踐能力。專業能力培養要求: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網絡工程等方面的理論和方法,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掌握傳感器技術、無線通信網等物聯網感知層關鍵技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各類網絡系統的運維能力和一定的分析、設計和開發能力,擁有較強的軟件編程功底;具備從事輕工行業物聯網領域的科學研究能力;了解計算機網絡及物聯網的行業發展動態和技術標準,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熟悉利用Internet獲取信息的手段,具有獲取信息的能力。
2.主干課程網絡工程專業物聯網方向的課程設置以專業培養目標為向導,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的提高。學生可以通過對計算機網絡及物聯網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學習,掌握網絡分析和設計的基本方法,掌握物聯網應用的基本技能。物聯網中的感知層主要用來感知和采集現實世界中的信息,網絡工程專業物聯網方向的課程設置可以在現有計算機物理層的相關課程基礎上,融合通信原理、傳感器技術基礎和射頻技術與無線通信等課程,提高學生在物聯網感知層理論知識的理解。對于物聯網網絡層方面,傳統的網絡工程專業已包含該領域涉及的大部分知識,需要增加無線傳感網絡和無線自組網理論課程,強化學生對物聯網網絡層的理解。物聯網應用層的主要作用是依據各行業的實際需求開發信息管理平臺,并根據行業應用的特點集成相應的內容服務[6]。結合應用層的特點,各院??山Y合自身優勢學科增設具有行業特色的物聯網信息處理技術、無線自組網應用和物聯網應用程序設計等課程。有關物聯網安全技術的課程,不僅涉及物聯網的三個層次,也關系到嵌入式知識的相關課程。網絡工程專業物聯網方向的課程體系結構如圖2所示。綜合考慮現有網絡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計算機網絡工程專業物聯網方向的專業課程主要有:離散數學、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原理、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數據庫原理、物聯網技術概論、物聯網應用程序設計、無線傳感網絡、嵌入式系統概論、嵌入式操作系統、網絡系統集成、網絡程序設計、網絡管理、射頻技術與無線通信、物聯網安全技術、無線自組網理論及應用、物聯網信息處理技術等。
3.主要專業實驗專業實驗的設置將使得學生具有一個計算機網絡技術和物聯網技術學習、開發與實驗的綜合平臺,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便于學生熟悉和掌握網絡工程與物聯網的原理和實際應用。網絡工程(物聯網)專業的實踐環節可以從畢業實習、計算機基礎練習、課程設計、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五個方面進行。專業實驗主要包括:C語言課程設計、面向對象課程設計、數據結構課程設計、無線傳感器網絡課程設計、網絡系統集成課程設計和物聯網綜合應用課程設計等。
網絡工程專業主要課程
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與統計、離散數學、電路與電子學、數字邏輯電路、數據結構、編譯原理、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匯編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組成原理、微機系統與接口技術、通信原理、通信系統、計算機網絡、現代交換原理、TCP/IP原理與技術、計算機網絡安全、計算機網絡組網原理、網絡編程技術、計算機網絡管理、網絡操作系統、Internet技術及應用、軟件工程與方法學、數字信號處理、網格計算技術、計算機系統結構等。
網絡工程專業就業前景
隨著計算機的遠程信息化處理應用的高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網絡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計算機網絡工程是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密切結合而形成的新興的技術領域,尤其在當今互聯網迅猛發展和網絡經濟蓬勃繁榮的形勢下,網絡工程技術成為信息技術界關注的熱門技術之一,也是迅速發展并在信息社會中得到廣泛應用的一門綜合性學科,網絡工程師正是這一學科的主宰力量。
該專業學生畢業后可以從事各級各類企事業單位的企業辦公自動化處理、計算機安裝與維護、網頁制作、計算機網絡和專業服務器的維護管理和開發工作、動態商務網站開發與管理、軟件測試與開發及計算機相關設備的商品貿易等方面的有關工作。
網絡工程專業是講計算機科學基礎理論、計算機軟硬件系統及應用知識、網絡工程的專業知識及應用知識。網絡工程專業具有創新意識,具有本專業領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一定的實踐技能,并具有良好的外語應用能力的高級研究應用型專門人才。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和外語綜合能力;
2.系統地掌握計算機和網絡通信領域內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3.掌握計算機、網絡與通信系統的分析、設計與開發方法;
4.具有設計、開發、應用和管理計算機網絡系統的基本能力;
5.了解計算機及網絡通信領域的一些最新進展與發展動態;
6.了解信息產業、計算機網絡建設及安全的基本方針、政策和法規;
關鍵詞:網絡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
作者簡介:李阿麗(1979-),女,山東即墨人,魯東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講師;寇光杰(1977-),男,山東臨朐人,魯東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山東 煙臺 264025)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1年魯東大學應用型人才培養實驗課程教改項目、2011年魯東大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教改項目(項目編號:Z1111)、2012年魯東大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校企共建課程教改項目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2-0038-02
21世紀我國已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在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大背景下,如何構建并實施新形式下的人才培養方案、提高教育質量、積極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是高校正在深入研究的熱點課題。魯東大學把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作為2011年的重點工作之一,各個學院都在積極探討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的思路。本文總結了網絡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思路,提出了一種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方案。
一、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工作思路和目標
人才培養方案是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是開展教學工作的基本依據,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
在學校黨委和學院領導的組織領導下,本次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思路和目標是:明確以應用為本的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和教師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完善專業方向設置和優化課程體系為重點,通過凝練專業特色和專業方向、調整專業選修課程設置、優化課程教學、強化實踐環節等形式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以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二、網絡工程專業改革調研
網絡工程專業是教育部于2002年新設立的目錄外專業,在專業設置上沒有任何現成的專業建設經驗可供參考。2004年,魯東大學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實際,開展本專業的招生和培養工作。2011年,為了更好地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進一步做好魯東大學網絡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優化改革,針對用人單位、在校學生、畢業學生、專業教師以及省內外高校展開了廣泛調研。調研采用面訪、電話和網絡問卷的形式展開,收到了良好的反饋。
調研結果表明,一方面大多數單位認為畢業生的本專業知識基本能滿足工作需要。但是對于某些對計算機專業知識要求高的公司來說,學生的專業知識還有待加深、加強。另一方面,社交能力以及專業技能也很重要,而本專業畢業生在這方面還有一定的欠缺。此外,在創新能力和外語應用能力方面還是存在諸多不足。因此,要加強學生以上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專業教師認為應加強校企合作,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在校學生和畢業學生認為應有很強的專業知識、實踐能力、身體素質和人文素質才能更好地勝任工作。
同時對南京郵電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廈門理工大學、濟南大學等高校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表明,這些學校網絡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各有不同,各個學校結合自己的強勢學科和為地方經濟服務的理念,各有自己的特色。調研中還查看了各大招聘網站,了解到近幾年網絡工程類人才比較緊缺。根據調研結果,明確了本科層次的人才培養定位以及改革的方向,拓寬了辦學理念,同時也增強了改革的決心。
三、網絡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及規格
經過充分的調研,明確了魯東大學網絡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1]培養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養,系統地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計算機網絡工程的基本理論和技術,具有較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知識面較寬、綜合素質較高的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學生畢業后可在科研部門、教育單位、企事業、技術和行政管理部門等單位從事計算機網絡、通信及相關領域的研究、教學和技術開發、應用等工作。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計算機網絡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及網絡工程、網絡安全的實用技術,接受網絡工程設計、運行管理和性能分析的基本訓練,具有獨立從事網絡系統設計與維護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計算機網絡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網絡協議體系、網絡互聯技術、網絡性能評估等相關知識;掌握網絡通信系統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識;掌握信息與網絡安全的基本理論知識;具有對網絡通信系統進行分析、設計、開發、安裝、調測和應用的基本能力;掌握計算機系統軟、硬件開發的基本方法;具有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較強的實際動手能力以及與別人協同合作、組織管理的能力和競爭能力;了解與計算機科學技術有關的法規;了解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及相關領域的發展動態;掌握文獻檢索的基本方法,具有獲取信息的能力;能夠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
四、網絡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設置
課程體系的設置與實施是保證人才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根本。魯東大學2006年開始實行按學科大類招生,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軟件工程專業、信息工程專業和網絡工程專業按大類電氣信息類統一招生,不分專業。一年半后學生按照專業興趣選取自己的專業。課程體系設置與“按學科招生、分階段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結合,采用“平臺+模塊”的結構形式。按照知識結構和課程的層次關系分為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兩個教育平臺。通識教育平臺下設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個課程模塊;專業教育平臺下設專業必修課程、專業方向選修課程和專業任選課程三個課程模塊。課程體系基本框架如圖1所示。
1.通識教育平臺課程設置
通識教育平臺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為學生打下了堅實的學科基礎,通識教育平臺由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組成。
(1)必修課程。必修課程設置注重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體現了學科專業的交叉和滲透。具體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和學科基礎課程兩個課組。公共基礎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基本思想修養、身體素質和英語應用能力,且在思想修養課程中增加了實踐學分。學科基礎課程教學奠定了學生良好的數理基礎、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理論分析能力。[2]
新版人才培養方案中為了強化語言能力培養,在公共基礎課程中增設了“普通話應用”必修環節,通過普通話水平測試,達到二級乙等以上的記為合格。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提高其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學科基礎課程中增設了“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課程。
(2)選修課程。選修課程設置是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學科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體包括學科選修、人文素質類選修和公共選修三個課組。學生選修課程主要有“數值分析”、“數據建?!钡日n程,可充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在學科選修學分中學生需獲得2個創新學分。創新學分可以通過參加各種競賽活動、參與課題等方式獲得,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需從人文素質類課程選修中獲得6學分。該組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課程詳細設置如表1所示。[2]
2.專業教育平臺課程設置
專業教育平臺下設專業必修課程、專業方向選修課程和專業任選課程三個課程模塊。專業必修課程為學生具備基本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網絡理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學生可以在專業方向選修課程中任選一個方向模塊,完成該方向的所有課程。網絡安全及應用方向旨在培養網絡環境下安全方向的軟件開發人員,學生主要學習網絡安全相關的理論知識,加強網絡安全軟件的開發能力。網絡工程技術方向旨在培養具有一定網絡工程能力的工程技術人員,學生主要學習網線、構建局域網、利用路由器構建各種網絡互聯、路由器各種命令的熟練配置、交換機各種命令的各種配置、網絡故障分析、異構型網絡的互聯、無線局域網技術和廣域網技術等。對于專業任選課程,學生需選6學分,可從軟件工程專業、信息工程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方向的課程中選取,或在本方向的任選課程中選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取相應的課程。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中,需強化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的培養。因此,結合專業方向,增強了實踐環節。專業平臺的必修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均設有實踐課時,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以及實踐能力。
五、結語
目前,魯東大學網絡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已成為校級教學團隊。教學團隊全體成員緊緊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開展教學,已申請多項省校級教改課題,實時地對課程教學方法、實踐教學形式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并按照人才培養方案的目標培養適合經濟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