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7 14:52:47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發展趨勢及前景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1.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2005年糧食總產量達到4.84億噸,在2004年增產3877萬噸的基礎上又增產1455萬噸;糧食畝產309.5公斤,再創歷史新高。“十五”期間,主要經濟作物生產能力明顯提高,畜牧業保持了較快增長速度和平穩發展態勢,產值年均增長率超過10%,漁業保持快速發展,2005年全國水產品總產量比2000年增加827萬噸,年均遞增3.6%。主要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格局趨于穩定。
2.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高效經濟作物、畜牧業、漁業保持較快增長,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農業生產區域布局得到優化,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帶已現雛型?!笆濉逼陂g,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年均增長15%,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45%。
3.農業市場化、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糧食購銷市場全面放開,以批發市場為中心、集貿市場為基礎、直銷配送和超市連鎖為重要補充的農產品市場體系不斷完善,農產品大市場、大流通格局逐步形成。大中城市消費鮮活農產品的80%通過批發市場提供。農業國際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合作方式日趨多樣,合作水平不斷提高。農產品貿易大幅度增長,我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歐盟、日本的世界第四大農產品貿易國。以遠洋漁業和境外土地開發為代表的境外資源開發利用成效顯著。
4.農民收入持續增長。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55元,比2000年增加1002元,扭轉了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近年來,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收入構成發生積極變化,外出務工的工資性收入明顯增加,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明顯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由2000年的3209萬人減少到2005年的2365萬人。農村教育、文化、醫療、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農民生活環境和農村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
5.農業和農村經濟政策取得突破。農村稅費改革不斷深化,減免了農業稅,取消了牧業稅和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對部分地區農民實行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實行了主要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和產糧大縣獎勵政策,這是農業政策的重大突破。農村土地制度進一步完善,依法賦予農民長期穩定的農村土地使用權,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進一步鞏固和完善。
二、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制約因素
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一系列制約因素的存在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和要求,具體如下:
1.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劇。耕地面積減少的趨勢不可逆轉,耕地質量在一些地區持續下降;水資源短缺與利用效率和效益低下并存;部分地區農村能源短缺,可再生能源開發不足;農業資源污染加重;農業生態環境依然脆弱。這就要求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必須加大耕地保護、資源合理利用和環境治理力度,注重節約資源,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農業基礎還比較薄弱。農業投入不足,欠賬太多,農業生產的物質技術條件較差,支撐體系不強,短期內難以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這就要求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必須更加注重政策的扶持,加大政策的支持和保護力度,夯實農業的基礎,增強農業抗御各種風險的能力。
3.市場競爭壓力加大。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國外農產品進口壓力加大,農產品出口面臨的貿易摩擦增多,技術壁壘增強。與此同時,我國農民科技素質較低,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不高,農業和農村經濟體制還不完善,保護農民權益的機制和體系還不健全,難以適應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的需要。這就要求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必須更加注重綜合素質的提高,加快轉變增長方式,加大體制創新、科技進步和結構調整力度,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
4.農民增收的難度增加。目前我國農業經營規模小,比較效益低,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滯后,農業和農村內部增收難度較大。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尚未形成,農村勞動力平等就業的體制性障礙還沒有消除,轉移就業增收任務艱巨。這就要求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必須更加注重農民增收,始終把農民增收作為中心任務,大力拓寬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三、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方向
通過分析我國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制約因素,并結合國情,提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方向如下:
1.堅持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以市場為導向,立足資源和區域優勢,不斷深化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農業產業優化升級。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加強關鍵領域和重大技術的研究,大力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和優良品種,扎實抓好農民科技培訓,真正把農業發展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已成為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要深入貫徹落實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節約優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加快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大力推進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能,發展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農業循環經濟,促進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和非再生資源的節約利用。
2.確保農業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進一步開辟農村內部就業和增收領域;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增強就業技能和本領,努力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拓寬農民進城務工就業和增收渠道。
3.深化改革開放,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活力。不斷推進制度改革和機制創新,不斷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構建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體制環境,充分體現農業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充分發揮市場在農業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不斷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平,積極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推進產業升級,實現產業轉移,在擴大開放的條件下增強促進發展的能力,在農業國際化的進程中保護好發展好我國農業。
4.增加農業投入,改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深化農業投資體制改革,改善農村融資制度。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強化約束機制,把支農效果作為最重要的考核標準,不斷增強支農服務能力,縣域內各金融機構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將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當地,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緊緊圍繞農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農機化裝備和生產結構,穩步提高農機化裝備水平,加快農機化服務市場化、社會化進程,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整體水平。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現狀;發展趨勢
前言: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在不斷地發展,各行各業的經濟管理都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在我國的經濟體中,尤其是以農業為主要的經濟,并且農業所占的比重也是最大的。盡管工業的發展進步很大,但是我國的農業在經濟中的影響力的地位依舊是不可動搖的。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大力的支持著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建設。并且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農業的生產模式也隨著形勢發生了變革。為了促使經濟全球化下的農業經濟能夠更好的發展,需要對于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進行分析,善于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國的經濟的發展。
1.目前中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
1.1沒有符合現在的農業現狀的管理體制
目前,雖然我國農業經濟占據我國經濟體制的主導地位,但是我國的經濟的構成種類還是多張多樣的。由于我國的經濟成分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到目前為止,我國在農業經濟的管理層面上,還是不具有一個配套的完整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而傳統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卻無法滿足農業經濟的飛速發展所需要的要求,所以在目前的農業經濟管理體系中,傳統的方法并不適用。除此之外,現在的農業經管理體制無法與基本的經濟體制相和諧。所以,在這一系列的因素的影響條件下,導致了整個農業的經濟發展的步伐變得非常的緩慢,嚴重的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經濟水平的進一步的發展。因此,在農業經濟管理的方面,急需制定一套適合現展的、系統的、符合現狀的現代農業市場的經濟管理體系的改進方案,從而可以更好的促進農業發展,增強我國的經濟建設。
1.2相關的管理人員對于農業經濟的知識并不了解
想要對于國家的農業經濟有更加良好的建設,除了要順應時代,制定符合現在經濟變化的農業管理制度,還需要有一批對于農業專業的知識非常了解的專業人員進行相關工作的管理和指導,這樣才能使得國家的農業可持續化發展,并且生命力會越來越頑強。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相關的從業人員對于農業的管理知識不夠了解也是導致農業發展遲緩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很多的專業的農業管理人員依舊繼續沿用著傳統的農業經濟管理理念,而不愿意丟棄一些對于現在的社會來講并不適用的一些管理方法,并且還不愿意接受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一些管理人員的拒絕與時俱進的做法,非常嚴重的影響到了農業經濟的發展,限制了更多的農業進步的機會。除此之外,一些農業部門的相關的管理人員對于國家出臺的有關農業的保護政策和相關的法律法規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對于黨和政府制定的一些有關農業的措施并不會放在心上。因此,這種不在乎的心理,就會導致他們在處理一些農業方面的經濟事務的時候,并不會按照既定的規章制度辦事,完全是看心情或者是僅僅就敷衍了事,這種情況下的決斷都會出現執行力不足,或者是一些辦法并不能夠很好的起到作用,這就會使得農業的經濟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與此同時,一些部門的管理人員的相關的知識儲備不夠充分,缺乏實際的工作經驗,所以他們在工作的時候態度不夠端正,整體的員工的專業素質偏低,加上有些農業的管理部門并不能夠對這些工作人員進行充分的專業知識的培訓,所以他們對于自己從事的部門的相關的知識不夠了解,所以他們的工作效率并不能滿足這個市場對于農業的要求,這就會使得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是想要提高農業經濟管理力度,改善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就必須要對相關的從業人員進行培訓,加強管理人員對于農業知識的了解程度,提高他們對于農業工作的重視。
1.3有關農業經管理存在技術上的不足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的有很多個方面都在技術上有了質的飛躍。但是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卻并沒有利用到現代的信息科技的優勢,沒有將先進的現代化的技術運用到農業經濟管理中,對于目前最受各大行業歡迎的網絡技術這一先進的方法應用到農業經濟管理當中去,在促進農業經濟管理的方面無法發揮其原有的價值,所以,在農業經濟管理上的技術應用和技術創新的加強,是非常有必要的。
2.對于農業經濟管理的未來的發展的展望
2.1農業經濟發展會更加的產業化
農業經濟的產業化不但能夠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也能夠帶動農業產品的基礎建設的發展。所以在進行農業的生產模式的改革的時候,要以利益為主要的出發點。通過利益這一刻紐帶,將農業經濟產業化機制聯合在一起,進而可以提高農民的總的收入,并且提高農業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從而提高農業管理的經濟效益。
2.2尋求先進的管理理念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一切都變化的非常快,所以,要是想要提高農業經濟的管理,那么對于農業經濟管理的理念就要跟得上時代的變化。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首先要在思維上進行合理的改變,對以往的落后的管理理念要適時地丟掉,并且要堅持對于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視,要根據現代化制定更加合適的管理理念,不斷更新管理意識,從而解決管理體制與農業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只有更加先進的管理理念才能促進農業經濟管理的良好的發展。
結語:農業經濟的發展直接關系到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更關心到農民的利益。所以,加強我國的農業經濟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冀海燕.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J].商場現代化.2013(15).
一、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現狀
一直以來,我國都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加快農業化進程是一直以來的重要任務,而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是農業快速發展的基礎,但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提高。
1、我國農業機械取得的成績
從多年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國農業機械發展迅速,機械化裝備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機械化的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服務領域也有了一定的拓展,朝著市場化、社會化的方向不斷的發展,與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在不斷加強。
2、 農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多年的發展我國農業機械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發展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亟待完善,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首先,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不均衡
受到地理條件與氣候等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與經濟及社會發展不夠均衡,而且東西發展差異較大,導致機械化的發展差異明顯,經濟發展緩慢地區機械化水平很低,農村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相對體系也并未建立,導致我國農業機械發展緩慢。
其次,機械裝備的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
從當前我國農業機械的使用情況來看,老化十分嚴重,并未及時更換,而且運輸的機械較多,作業機械不足,以中小機械為主,大機械不足,這都嚴重影響我國農業的發展,總量不夠,缺乏合理性。
再次,門類品種問題頗為嚴重
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在不同作物、不同環節上的差距很明顯,尤其是水田機械的水平過低,嚴重制約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而且我國水田數量較大,但從其生產情況來看,仍然主要依賴手工作業,機械化水平很低。玉米的機械化水平剛剛起步,棉花機械卻處于空白,門類品種的缺陷導致農機產品過剩與短缺同時存在,制約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最后,組織化程度過低,效益較差
一直以來,農機使用幾乎都是一次性的,維修管理水平太差,農機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運行機制尚未形成,農業專業服務隊、機械等合作服務組織剛剛起步,規范性不足,導致經營總體效益過差,制約我國農業的發展水平。
二、解決農機發展問題的對策
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因此就需要加大農機的發展水平,實現全面的現代化,為了全面適應當前我國的農機發展環境,創造經濟效益,就必須要采取有效措施解決農機發展中的問題。
1、適當調整結構,提高農機化的整體水平
農機化結構調整要堅持分類發展,加大突破力度,與我國經濟發展相適應,特別地提高拖拉機用于農具的配套比,引導農民購置與其適應的農業機械,提高機械的作業率與質量,促進農業經濟水平的增加。
2、加大科技創新力度與機械化的新技術
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關鍵要加大科技創新的力度,與農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加大新技術的力度,提高農業機械化技術水平;同時要加強新技術的創新力度,要重點推廣水稻機械化生產能力,同時要增加新機械的開發力度,使種類全面,滿足我國農業生產的需求。
3、 實現跨區作業,實現規模化的發展
農機社會化、市場化服務就是將分散的農機戶與農機作業市場緊密結合,透過市場的有效配置,增強農機的利用效率,政府也要強化重視,實行跨地區管理,拓展服務的范圍,加快經濟的發展,消除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實現農業社會化與產業化的發展,推動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
三、農業機械發展的趨勢與前景
從上文的分析中我們看到,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迅速,但是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不論是產品的質量與技術都亟待提高,展望未來,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趨勢呈現出以下的特征:
1、環境不斷好轉
隨著國家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視,相關文件不斷出臺,政府對農業機械化的管理也權責分明,對農機服務與產品保障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相關法律的實施也完善了農業機械化的環境,極大的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對我國農業的發展意義重大。
2、 擴大關鍵環節的機械化技術
我國各地的氣候差異很大,除了要增加基本作物的機械化水平外,還需要加大其他作物的機械化水平,包括畜牧業、設施農業等等,拖動農產品的效益與質量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促進果樹產業規范化、標準化生產水平的提高,加快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進程。
3、增強升級換代技術的能力
相對而言,我國農機技術水平總體質量較低,技術含量低,中小型機械多,科技含量高,可靠性與操作方便的大型機械過少,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業規模的擴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機服務組織能力也不斷提高,升級換代技術能力的不斷提高對我國農機技術開發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對促進我國農機發展也有一定的幫助。
農業經濟發展與否的關鍵有三個,其一是通過對本國農業經濟現狀的調查研究,確定整個農業經濟發展的走向;其二是要大膽地進行體制改革,推動農業經濟大幅度、高質量、高效益發展;其三是要靠高素質的農業從業人員。
就農業經濟發展道路而言,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最初是依靠和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采用的是以“大包干”責任制為代表的統分結合的。但進入21世紀以來,關于的思考和創新的呼聲,從理論界到新聞界、到農民自己、再到現在的中央決策層,可以說是“仙樂飄飄處處聞”。顯而易見的是,中國農業經濟目前的發展態勢已經充分證明勝利完成了歷史交付的使命,農業經濟發展的舞臺應該上演農業產業化合奏曲了。
什么是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就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ㄔO、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
綜觀美、日、德、以色列等國的農業發展經驗,農業走產業化發展道路的事實已經充分證明農業產業化是實現和加速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那么,結合中國國情,應該以什么樣的農業組織方式和生產經營模式來實現農業產業化呢?
發展道路和具體組織經營模式合并在一起,就是事物的發展趨勢。中國農業的發展趨勢就是以制度創新尋求一種具體形式多樣的能夠大力推動和幫助農業走產業化發展道路,進而有效推進中國農業由傳統農業實現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嶄新的農業經濟組織制度和農業生產經營方式。
二、農業為主地區農村人口素質的現狀
那么,制度創新也好,引進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也好,要在農業生產實踐中貫徹這種發展趨勢,大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課題組認為,最根本的還是要依靠人、依靠農民、依靠農村人口。因此,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就在于農村人口素質的大幅度提高。
為此,《以農業為主地區農村人口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課題組做了一個調查, 本次調研以平頂山市為調查對象,調查范圍為衛東區和平頂山市郟縣李口鄉,具體走訪的有李口鄉張店東村、張店南村、郭樓村、老昝莊村和平頂山市衛東區下轄的東高皇鄉的觀上村、小店村、上徐村,東環路街道的吳寨村,東工人鎮街道的呂莊村、趙莊村。
據調查:小學、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口占了全部人口總數的56%,接近六成,而高中、中?;蛑械嚷殬I學校學歷層次的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9%,不到兩成,大專層次的占16%,本科層次占9%,研究生層次的沒有。這說明,當前,我國農村人口雖然已經基本掃除了文盲和半文盲,但農村人口的總體文化水平依然不高,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水平不容樂觀。
另外,農村人口的思維模式,也就是對待市場、對待開放、對待科學技術的態度性思考還處于比較令人擔憂的傳統的慣常思維模式階段,因此,從調查的情況來看,我國內陸以農業為主地區(比如河南省)的農村人口這種傳統思維模式和以這種思維模式為基礎的綜合素質現狀,對比前文粗淺地提到的一些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要求相去甚遠,令人憂慮。
三、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對農村人口素質的要求及對策
按照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特點,結合中國國情以及農業為主地區農村人口素質,筆者認為,中國農業發展趨勢對農業為主地區農村人口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農村人口應當具有較高的思想意識素質。只有努力提高農村人口的思想意識素質,才能進一步促使農村人口擺脫舊的傳統陳腐思想的束縛,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闊眼界,開拓市場,自發繼而自覺地推動中國農業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實現農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其次,農村人口應當具有一定的能促使其面臨問題作出科學決策的文化素質。提高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是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的基礎和前提,沒有這一條,“木桶原理”就會發生作用,想提高農村人口其他方面的素質也會變得異常困難。
再次,農村人口應當具有一定的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的科技素質。這是提高農村人口綜合素質的重點??萍妓刭|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科技意識,一方面是農業實用科技,這樣,農業產業化所倡導的專業化生產、形成種養加、產供銷一條龍、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等目標就會在農村人口整體科技素質提高的基礎上得以快步實現。
最后,農村人口應當對“農業產業化”具有一定的認知素質。在“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認識”的調查中,選擇“不知道,根本沒聽說過”一項的接近6成,這說明在農村人口中還有相當大一部分人口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農業產業化,還有接近4成的農村人口僅僅是“聽說過,具體不是很了解”,如果是這樣,我們依靠誰去建設農業產業化呢?所以,大力提高農村人口對“農業產業化”的認知素質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以上幾點即是農業經濟發展趨勢亦即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對農村人口素質提出的要求。針對農村人口綜合素質需要著重提高的這些方面,筆者以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強化分工,明確職責,劃定任務歸屬機構。
第二,以村為主,強調并硬化村級政權在提高農村人口綜合素質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利用現有的各級各類教育資源和農業科技推廣中心,在鄉村文化室、廣場或者田間地頭舉辦各種培訓、宣講、科技課堂或農民夜大等文化科技活動,以提高農村人口思想意識素質為龍頭,以提高農村人口文化素質為主,以提高農村人口科技素質為重點,以提高農村人口對“農業產業化”的認知素質為目標,大力推動農村人口綜合素質快速整體推進。
總括地看,農業為主地區農村人口的綜合素質是影響農業為主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速度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一個重要的瓶頸,如果解決不好,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方向和進程一定會受到影響,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的最終落實、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式發展戰略的落實乃至全國新農村建設的整體步伐都將會變得緩慢而艱難。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的農業經濟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我國農業經濟的新發展為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能夠適應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新要求,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也要求能夠與時俱進。分析了現階段我國農業經濟的狀況,總結了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趨勢,進而對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農業經濟管理狀況趨勢
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同樣也是社會穩定和人們生活和諧的基礎,農業經濟管理是我國農業經濟健康穩定快速發展的前提,只有我國農業經濟管理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使得我國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農業經濟是我國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實現國現代的具有非常重要的動力。我國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除了加大對傳統農業資源的投人,還要加強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管理,農業現代化而很大程度上農業經濟管理技術的運用。
農業經濟管理現代化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想要發展農業經濟,就要重視農業究竟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我國農業本文由收集整理經濟的發展水平,提高農民的收入,為建設我國農業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物質保證。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的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經濟管理現代化的進程,對于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現代化建設具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狀況分析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經濟經過數十年的快速增長后,由于我國人均所擁有的土地資源非常少及農業經濟管理水平沒有跟上時代的要求,以及我國對農業經濟的重視不夠,我國基層政府在努力發展農業經濟時,但是發展的成本增加,使得農民負擔加大,進而使得農業經濟處于徘徊不前的狀況,導致我國的農業經濟水平發展較低,農民的生活水平較低。我國的農業產品產量增速降低,甚至有些地方出現了負增長,使得農業增加值降低,人們的說話水平降低。
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和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我國基層農業管理人員的現代管理意識較差,對我國現代農業經濟的管理認識不足。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法制和制度建設落后,使得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建設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農業經濟管理無法可依。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大多不是專業出身,他們大多是農民出身,使得他們的專業素質不高,使得農業經濟管理的方法和模式仍處在較低的水平。
二、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不斷發展。它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農業經濟管理思維向現代農業管理轉變
隨著傳統農業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已經駛入了新軌道。當前農業經濟管理開始滲透到農產經濟的生產的各個環節。農業經濟管理將會越來越重視農業經濟的深加工以及農業產品質量與安全,由于人們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視。改變我國農業經濟增長方式,這就要求改變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方式和思維。
2.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
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信息化改變了各行的發展模式,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將成為實現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當前,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的不斷普及,使得信息化開始進人到普通農業經濟的各個方面。農業技術的信息化,使得農業科技成果進一步向農業生產力轉變,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農業經濟管理是提高農業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農業只有不斷我國基層農業管理人員信息化的意識,才能提高我國農業管理的效率。
農業管理信息化就是將農業生產和管理以及農業科研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農業管理信息化除了能夠服務于農業經濟的生產、管理和科研,還可以作為農業經濟決策的輔助系統。農業管理信息化是農業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農業經濟的重要工具,也能實現農業科技的高效開發。
3.農業經濟產業化管理
農業產業化帶動了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農業產品基地建設取得了較快發展。隨著農業合作政策的出臺,農業經濟合作組織迅速發展,以及相關的中介服務組織也得到較快發展,通過利用利益政策連接起來的農業經濟產業化機
制進一步發展,農業經濟市場化的組織形式得到提高。在一些大型企業的帶動下,農業產品開始標準化生產,農業產品質量得到有效提升,產生了一大批優質農業產品生產基地,滿足大型企業的生產需求,而且帶動了農業經濟標準化生產水平,通過讓更多的農民參與進來,進而促進農業經濟效益增強,農民收入提高。
4.農業經濟管理制度創新
農業經濟管理制度創新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只有堅持農業經濟管理制度創新,才能掃清農業經濟發展道路上的障礙。加強對農業經濟的財政支持制度改革,提高對農業經濟投人。加強政府對我國農業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建設,增加對農業經濟的支持力度和保護制度,在中國農業經濟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實施農業高新農業技術、農業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完善農業科技管理服務體系,加強培養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建設,并相應地推進農村經濟制度與農業技術政策創新,這是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現代化的關鍵,全面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
關鍵詞: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地區生態
1 前言
欠發達地區的狀況有著其本身的特點,一方面是其有著經濟水平落后的制約,另外一方面它有著原始生態的優點。如何才能過發揮其優點,并且把原始生態轉化成生態經濟,從而令欠發達地區經濟水平提高呢?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做出了這方面的研究,他們政府大量的資金投入,推動該地區的生態經濟發展,但我國有其特殊的國情,在科技技術并不成熟的今天,難以因為資金的投入就能改善地區的經濟水平,并且欠發達的地區占地面積較多,在如此大范圍的工程之下,只是依靠國家的投入并不現實,所以我們下面從幾個方面討論。1、發展特色農業模式。2、發展生態經濟產業鏈。3、科技水平的帶動模式。
在展開討論之時,需要全面考慮的幾個關鍵元素,在實現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的時候,需要擺脫經濟水平落后的制約,獲得更多的人力資源,各種專業人才儲備是必須的,同時這個模式應該迎合的是整個市場,只有適應市場的需求才能夠獲得成功。
2 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在農業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扶持指導之下,全國欠發達地區開始積極探索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模式,思考如何提高生態農業經濟水平,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讓地區經濟得到提升飛躍,打造屬于該地區的生態經濟品牌。筆者認為有以下三種模式:
2.1 發展特色農業模式 以前的農業狀況屬于是獨立的,也就是種植業歸種植業,養殖業也歸養殖業,農民專注于一件事情,他們不嘗試接觸更寬更廣的農業模式。我們要做的是把發展自身的優質產業,并且把整個產業鏈放在本地區,種植、養殖到達加工、農工貿都形成一體化企業,這種模式能夠有利于整個農產業的發展,讓公司、協會、基地和農戶進行一種集團化的經營生產模式。這種發展模式讓農業生產標準化,得到一種農業源頭、加工處理和經營銷售一條龍的集合模式。這樣除了能夠掌握農產品的成本,縮減原產料運輸成本之外,還能夠為農產品提高附加價值。就以聊城為例,其農產品通過這種發展模式,把自己的農產品已經打入了韓國日本等國際市場,全村人均年收入超過一萬五千元。其村大力發展的正是面粉的加工業和油脂生產業??梢娺@個發展模式是一種致富的模式,并且能夠促進傳統的農業轉向現代化農業發展。
2.2 發展生態經濟產業鏈 這個發展模式主要是利用城郊的生態農業作為旅游景區的模式,城市煩躁喧囂,在城市居住的人向往著一種田園的度假生活,而這正是欠發達地區所具有自然資源。大力發展農莊樂旅游形式,讓城市人能夠在景點體驗農耕收獲等生活。在城郊地方建立農莊樂休閑區,人們在這里可以欣賞道自然景觀之外,還能夠感受到生態農業的生產方式,參與其中。一方面可以促進旅游的相應配套,另一方面能夠塑造園區的產品品牌,讓人們吃得放心、用得安心,甚至自己所吃所用是有屬于他們自己的汗水,就以姜堤村的發展為例,他們的生態農業旅游區已被評為國家AAA級景區,吸引了大量游客觀光。由于旅游產業大力發展,本來全村只是兩百余人,如今吸引外來勞動力五百余人,解決了人力資源問題,并且讓全村建造了功能齊全、基礎設施完備的小康村。
2.3 科技水平的帶動模式 農業企業發展高新科技模式是一種生態經濟的發展模式,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進行帶動企業的生產,讓農業基地的生產具有企業化、科技化、標準化和品質化的特征,這是一種現代的農業模式。就以聊城的雙孢蘑菇現代化生產為例,他們采用了國際先進的生產工藝,引進了智能化的自動生產設備,大大地推進了科技的創新和技術的升級。該企業開辦了農民食用菌的養殖的技術培訓課程,向農民提供食用菌種,在企業的帶領下,產品擁有了統一的標準和銷售的渠道。這種企業化現代高科技農業發展模式讓一萬多的農民從事種植雙孢蘑菇,產品品質提高了,產量增多了,經濟效益明顯起飛了。科技讓全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3 發展模式的資金
在欠發達地區進行生態農業經濟轉型最關鍵之處是啟動資金的籌集,首先必須是政府加大力度地投入,利用稅收、補助、參股、貼息和擔保等手段進行鼓勵農村發展其骨干企業,讓骨干企業先發展起來,以點帶面發展模式。其次政府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把社會事業發展的重心放在農村建設,為農村引進外商投資開發建設項目。再次,村民進行自愿性的集資入股,推動地區整個社會的投入和參與,有利于提供農民的積極性,讓資金籌資多元化。最后,資金專項專用,地方財政針對某一農業產業項目進行資金的專項資助扶持,讓骨干企業把技術水平提高,增強其產品加工水平和節能減排水平,從而拉到整個地區的基礎建設。
地方政府通過政策的導向作用,引導農民參與到生態經濟轉型當中,引入先進的管理制度和標準化生產制度,讓農民感受到科技手段帶給他們的經濟效益,如此生態農業經濟將隨著農民的參與而發展延伸,在欠發達地區形成轉型效應,讓具有特色的發展模式得到更廣泛地傳播和開展實施。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濕地農業;現狀;措施;制約因素;發展方向;浙江嘉興;秀洲區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7-0325-02
近年來,濕地農業一直到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嘉興市秀洲區針對北部區域1.07萬hm2農田地勢低洼、種糧不高產的狀況,積極創新農作制度,結合當地條件,開發濕地農業,發展水生蔬菜、魚類養殖及水生蔬菜套養魚類的種養結合模式,破解北部農業發展瓶頸,基本走出了因農田常年積水從事種植業效益不高的困境,化“水患”為“水利”,產業發展加速,效益增長明顯。
1 秀洲區濕地農業發展現狀
秀洲區水生蔬菜種植面積1 793.88 hm2,總產量達36 299.6 t,總產值達10 831.28萬元。主要有蓮藕、茭白、慈姑、荸薺、菱等水生蔬菜品種,甲魚、泥鰍、黑魚、彩鯉等魚類品種。
1.1 水生蔬菜產業特點
1.1.1 區域布局逐步優化,專業化、規?;黠@。1 333.33 hm2以上水生蔬菜集中分布合理,水生蔬菜特色村顯現,經營規模日趨擴大,目前整村流轉面積在466.67 hm2左右,逐步形成蓮藕規模化種植、區域化種植。種植大戶明顯增加。據統計,種養結合的十大園區,每個園區規模都在6.67 hm2以上,面積超過133.33 hm2。
1.1.2 種養結合模式日趨豐富,采收機械化得到初步應用。通過政府引導、企業投入等方式,種養結合面積達207.87 hm2,種養模式有“藕―彩鯉(鰍、黑魚)”、“菱―黑魚(中華鱉、泥鰍)”等14種,特別是南湖菱(藕)套養甲魚(泥鰍)4種模式經濟效益明顯,受到農戶的歡迎。
1.1.3 主栽品種日益突出,逐步形成1個主栽品種與多個花色品種互補的局面。以萼蓮3號為主的菜藕,引進9026(武漢)、萼蓮6號(武漢)、萼蓮7號(武漢)、花奇蓮藕(山東)、太空籽蓮、觀賞花蓮等逾100個品種。水生蔬菜品種不斷豐富,生產、觀賞齊頭并進,經濟生態效益明顯。積極建設6.67 hm2以上水生蔬菜休閑觀光基地,引進宜觀賞的花蓮、宜采摘的籽蓮、藕蓮和芡實等新品種,同時建造曲橋長廊、涼亭垂釣等景點。
1.1.4 種子種苗引進加速,二級育苗有新進展。魚類育苗上實現了二級育苗,大大增加了魚苗供種量。據統計,沙河蕩生態鱉專業合作社供應甲魚種苗460萬只,楊溪生態鱉專業合作社可供30萬只,泉生態農場供苗14萬只,北部灣自育15萬只幼鱉,嘉興魚種場年培育彩鯉、鯽魚苗35萬尾。
1.2 秀洲區濕地農業效益情況
1.2.1 經濟效益顯著提高。據調查,常規栽培麥―稻兩季,產值為3.435萬元/hm2(加上政府補貼),效益為8 820元/hm2。蓮藕產量約22.5 t/hm2,平均單價為3元/kg,產值約6.75萬元/hm2,效益4.425萬元/hm2;經濟效益是麥―稻模式的5倍。菱一般產量為13.8 t/hm2,4.5元/kg計算,產值為6.21萬元/hm2,效益約3.75萬元/hm2,經濟效益是麥―稻模式的4.25倍。如果是藕―魚、菱―魚種養結合模式經濟效益將更高。以北部灣藕套養泥鰍為例,進行測產及經濟效益分析。藕―鰍種養結合模式面積為0.31 hm2,泥鰍放養量1 330 kg,放養規格200尾/kg,放養時間為7月20―31日,最后一次飼喂時間為10月11日,采收時間為11月20日,采收規格為136尾/kg,產量為1 760.30 kg,其中80尾/kg的商品泥鰍達到18%。泥鰍苗38元/kg,回捕的泥鰍平均40元/kg,每100 kg泥鰍消耗飼料7.0 kg/d,1年平均泥鰍飼料成本為3.32元/kg。藕―鰍種養結合模式成本見表1。蓮藕與泥鰍總成本為206 141.25元/hm2。藕―鰍種養結合模式經濟效益見表2。蓮藕與泥鰍總效益為87 876.75元/hm2。是麥―稻模式的9.96倍。
1.2.2 社會效益顯著。一是促進農村土地的集中流轉,有效提高農民收入和村集體經濟。據調查,近2年北部3個鎮集中流轉土地1 233.33 hm2,用于發展濕地農業,發包租金11 250~12 750元/hm2,可實現租金收入約1 387.5萬~1 572.5萬元。二是促進從一家一戶小生產經營模式向規?;a、企業化運作的現代農業經營格局轉變。如王江涇鎮棟梁村通過土地流轉,引進投資主體,平均每個主體規模面積達6.8 hm2,有利于種植作物的整體規劃。
1.2.3 生態效益顯著。一是濕地農業項目的開展,有效推動農村旅游業的發展。秀洲區依托陶家蕩、蓮三蕩、蓮泗蕩233.33 hm2河蕩,與蓮泗蕩風景區連接起來,建立以種植業、漁業、濕地觀賞植物為主的具備休閑、度假、觀光、餐飲、垂釣等旅游項目的濕地生態旅游區,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來觀賞。二是通過發展濕地農業,極大改善了秀洲區北部的生態環境。王江涇鎮的濕地農業特色示范村――洪典和太平為核心相繼投入1 020萬元建設了迎賓濕地公園,開展了荷葉綠道、森林水道、林蔭車道的“生態三道”建設,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打造一幅人在畫中游的優美景象。
2 發展措施
通過近幾年的實踐,要想使產業得以可持續發展,必須按照優布局、建基地、重引導、強素質、拓市場的思路,在增強動力激勵、消除阻力障礙上下功夫。
2.1 加強規劃促流轉,優化區域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發展的原則,確定水生蔬菜發展的區域地塊,形成地域優勢與規模效應。根據水生蔬菜發展實際,建立市場化運作的土地流轉機制,確保水生蔬菜發展用地。引導土地向專業大戶集中,實現水生蔬菜連片發展。加強水生蔬菜專業大戶培育,鼓勵擴大經營規模,提高經營水平,樹立典型示范,推動水生蔬菜向規?;瘜I化方向發展。
2.2 強化基礎抓質量,創建示范基地
完善生產條件,重點抓好路渠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實行環境控制,提高建設質量,保證水生蔬菜穩產高產、節本增效。按照規?;I化、標準化的要求,集中力量狠抓基地,逐年擴大基地規模。增強輻射作用,以點帶面,促進水生蔬菜開發上檔次、上水平、上規模。做好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把設施蔬菜與旅游、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使休閑觀光成為水生蔬菜發展新的亮點,實現功能的拓展與效益的增值。
2.3 完善政策重引導,增加資金投入
加大政策扶持,通過項目的扶持或專項資金的設立,發揮財政資金的積極作用。創新金融支農,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水生蔬菜產業的支持,增加信貸資金投入,設立水生蔬菜貸款品種,切實解決水生蔬菜農民貸款難、融資難的問題。引導工商企業投資,利用工商企業資金大、實力強、市場穩、項目起點高、規模大的特點,有機結合秀洲區實際,引入先進的生產方式、科學管理經驗和營銷手段,推動水生蔬菜產業發展[1-2]。
2.4 培育主體強素質,提升科技水平
重點培養鄉土人才、種植能手,加強生產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與生產技能。著力打造一支有學識、懂技能、善經營的水生蔬菜帶頭人隊伍,引領當地科學發展水生蔬菜。加大先進適用技術的應用,加強水生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的推廣,確保產品質量安全。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調整充實鄉鎮農技力量,使鄉鎮農技人員能承擔起項目建設的監督、各項技術培訓與推廣任務,努力做到科技工作者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
2.5 圍繞增收活流通,促進產銷對接
引導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升合作社的運行質量,促進從生產領域合作向品牌、流通、加工領域的發展。形成“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按照布局合理、產銷結合、功能齊全、運行高效的要求,加強水生蔬菜產地市場建設,增強對產區產品的吸收與集散能力。加強購銷隊伍建設,建立固定銷售渠道,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強化品牌建設,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建立品牌創建激勵機制,加大品牌資源的整合力度,力爭把秀洲區的水生蔬菜品牌創響、規模做大,增強秀洲區水生蔬菜產業的市場知名度與競爭力。
3 制約因素
一是對北部濕地農業開發的認識依然不夠深入。部分干部群眾就發展濕地農業對濕地功能的恢復、生態環境改善的預期存在疑慮。部分老百姓對濕地農業的投入產出比信心不足,投資的成本如何,回報率如何,難以有效估算。二是濕地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近年來由于農業發展的傾向性問題,造成農業基礎設施投入長期低下,農業用電和生產管理用房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濕地農業的快速發展。三是市場營銷網絡不夠健全。因缺少專業營銷組織,種植農戶大多等待商家上門收購,銷售上存在無序競爭現象,商販壓價現象突出,特別是在蓮藕大量上市期,商販對蓮藕品質要求高,造成商品率低下,大大降低了種植戶的收入。四是季節性勞動力短缺問題突出。由于機械化程度不高,人工成本不斷增加,特別是挖藕季節,由于勞動力短缺造成鮮藕不能及時采收上市。
4 發展方向
4.1 進一步加強認識,為濕地農業發展豎立信心
把秀洲區北部低洼田作為一種資源來看待,既要保護,又要開發利用好,找準結合點,把這一資源以種養結合的模式有效地利用起來。低洼田因地勢原因長期以來只能種植一季水稻,土地利用率低下,農民收益低,而發展濕地種養業充分利用水多的特點,提高了農田的時間利用率及空間利用率,大大提高了農田產出率,增加了農民收入。因此,要正確認識濕地農業發展中的成效及存在的問題,堅信濕地農業發展的決心不動搖。
4.2 進一步加強科技引領,為濕地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開展“以種為主”和“以養為主”2類種養生產方式的攻關與研究,深化10種較成熟的種養結合模式,形成規范加以推廣,特別是在套養品種、套養規格、套養密度、飼料開發、投喂時間、投喂量、投喂次數、套養技術及成本、巡塘觀察、病害防治(藥物清塘、魚種消毒等)等方面形成一套標準化的操作性強的規程,科學指導農戶開展濕地種養結合模式。創新稻魚種養結合模式試驗示范,力爭種養結合面積穩中有升,效益不斷提升。同時要進一步加強科研合作,深化種養結合機理研究,豐富農作模式,實現單位面積效益倍增。特別是對挖藕機械進行研究,探索開發蓮藕專用肥,泥鰍專用飼料,實現種養結合模式省工、省力、高產、高效。
4.3 進一步拓展濕地農業功能,為延長濕地農業產業鏈打下扎實基礎
通過整合資源要素,促進產業集聚,推進蓮藕加工產業園建設,特別是在開展藕粉加工上下功夫,并著力在休閑、功能食品開發等方面取得突破,擴大北部3個鎮水生蔬菜品牌效應,進一步提高產品附加值。結合農業節慶活動,開展鄉村旅游。舉辦好江南網船節、蓮藕觀賞節等活動,逐步(下轉第329頁)
(上接第326頁)
構建融吃藕、賞藕、玩藕特色于一體的江南水鄉休閑旅游,進一步提升區域和產業知名度[3-4]。
4.4 進一步發揮社會共建作用,為濕地農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加強政府引導,鼓勵企業積極爭取項目,加大項目帶動力度。緊緊抓住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有利時機,結合國家、省、市農業項目建設重點,根據北部產業特色,整合要素,發揮資源、技術等優勢,積極包裝、申報項目,以項目實施為平臺,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增強示范帶動效應,達到擴量增效之目的。積極引導更多更好的人才、智力、資金等資源流向濕地農業、支持濕地農業、服務濕地農業。對一些工業反哺農業的典型要作好宣傳,提升企業家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從而引導更多的企業投入到濕地農業中來,為秀洲區濕地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出資、出智、出力[5]。
5 參考文獻
[1] 朱建國,姜文來,李應中.我國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根本出路[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0(4):50-53.
[2] 劉亞明.百祿鎮有機淺水藕生產規程[J].現代農業科技,2009(24):111.
[3] 何建國,嚴華,成東雨,等.有機淺水藕的生產與管理技術[J].農技服務,2008(6):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