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5 17:12:48
序論:在您撰寫會計核算的基本假設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F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3-0-01
一、關于會計主體假設(Accounting Entity)
會計主體的空間范圍正在發生急劇的變化──在信息革命面前,會計主體的空間范圍正變得越來越難以界定。正如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下屬的緊急事務委員會(Breakthrough Task Force)所指出的:將來法律主體的平均規模將大大下降,企業的供應商、雇員和顧客將以“交易為紐帶”進行經濟活動,這些交易網絡將圍繞存在著密切聯系的企業群體或“虛擬企業”的會計信息,而這些企業群的經濟活動的規模、迅捷性和復雜性也許是目前的企業、甚至是企業集團所不能比擬的。如果企業的空間范圍界定如此具備彈性,那么未來的非傳統性企業──“虛幻企業”,將會是一些企業網絡,甚至是成千上萬的個人聯合在一起形成的網絡,當然這些個人重要是一些極具潛力的“人力資源”,或“智力資本”,他們構成了虛擬企業的主要的資產。因此,需要拋棄傳統的將企業實體或有形的企業當做會計主體的思路,應該對會計主體的內涵與外延重新進行認識。
二、關于持續經營假設(Going Concern)
會計理論中對持續經營假設的定義是“除非有明顯的反證證明一個企業或者會計主體在可以預見的日期將進行清算,否則都認為企業將持續地經營下去”。而會計分期假設是在持續經營假設的基礎上,將企業連續的經營活動人為的劃分為若干個間隔期,以便定期提供一個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動的有關信息,通過向委托者報告受托資源的保值和增值情況來解除管理當局的受托責任,并向目前的或潛在的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假設的定義決定了它是會計基本假設中主觀性和人為性較強的兩項。
根據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規律,任何企業都不可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永續經營,企業在會計分期假設下的期末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只具有暫時性和近似性〈由于權責發生制允許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真正客觀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只有等到企業經營期限終止以后才可能得到。因此建議將暫時性假設作為持續經營假設的一個子假設(Sub postulate)明確地提出。因為,持續經營假設固然必須,但是持續經營假設就仿佛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只有假設企業持續經營,權責發生制原則、歷史成本原則和配比原則才能獲得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持續經營假設以及會計分期假設下最終得到的財務報告不可避免地含有人為估計和判斷的成分在內,由此得到的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變動情況的會計信息只是對企業整個經營過程某個橫截面的綜合與分析,因此不可避免地具備了“暫時性”的特點──持續經營總是相對的。了解到這一點,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就會認識到,目前會計期間或幾個會計期間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結果只能是一種暫時的結果(最終的結果要到企業經營徹底結束以后才能客觀得到),因此在進行相關的決策時,就會注意到會計信息所反映的和客觀事實不可能完全一致的特點,并適當地做出分析調整。此外,明確“暫時性”這一點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主觀期望,降低“注冊會計師訴訟爆炸”的發生頻率。
三、關于會計分期假設(Accounting Period)
由于受到網絡化和實時報告系統(Real-time Reporting system)的沖擊,會計分期將來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性。因為實時報告系統將會計分期假設的間隔期大大縮小,將會出現按照季度、月、 旬 、日為時間單位編制財務報告,最終實現實時報告。由于年度財務報告的滯后性,我們應編制簡化年度財務報告和弱化年度財務的重要性;使會計信息使用者盡快地了解到企業本會計期間的重要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而隨著實時報告系統(Real-time Reporting system)的實現,最終會計信息使用者看到的財務報表的數據是一條變化著的曲線,曲線能推測和預測出企業客觀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所以網絡化和實時報告系統在弱化會計期間假設的同時,也將度絕了做假賬的可能。
四、關于貨幣計量假設和幣值穩定不變子假設(Constant Currency)
[關鍵詞]統一會計核算制度,綜合會計制度;會計準則;會計制度
自去年新修訂的《會計法》頒布實施以來,作為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重要組成部分的會計核算制度,圍繞其結構、地位、與準則的關系處理等問題引起了我國會計界的新一輪關注,產出了許多新的閃光點,受其啟發,本文僅就國家統一核算制度建設中的四個基本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1)如何正確認識新出臺實施的綜合會計制度?(2)綜合會計制度在我國會計規范體系中的地位如何?(3)怎樣協調處理綜合會計制度與財務會計準則的關系?(4)綜合會計制度的退出時宜問題等。
一、客觀、全面地認識新出臺實施的綜合會計制度
筆者認為:正確認識新出臺的綜合會計制度,應重點從以下兩方面把握:
1.取消現行大行業會計制度,建立統一的綜合會計制度,是我國會計理論界對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關系認識深化的結果。
客觀地講,我國從1988年開始會計準則,到1992年出臺《會計準則》并于次年7月開始實施算起,前后僅經歷了4-5年的時間。而在此之前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一直是通過制定統一會計制度來指導約束企業的會計核算。從1993年7月1日開始進入了準則與制度并行發揮作用的時期。當時限于只出臺了基本準則,還缺乏一套系統有效的具體準則,財政部才以大行業會計制度作為過渡向完全的會計準則模式逐步接近,所以當時理論界還對這一過程設計了三步走的改革目標,即:
大行業會計制度
第一步:基本會計準則{ }企業內部會計核算辦法
具體會計準則
待具體會計準則成為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時,取消會計制度,過渡到第三步。
第三步:基本會計準則具體會計準則企業內部會計核算辦法
現在回過頭來看原來的這種設計,思路和方向都是對的,只是囿于當時環境和會計實踐和局限,不少人把準則和制度看成是兩套互相獨立、互不相容的體系,而沒有從功能作用這一本質問題去考慮,從而得出了準則與制度不能共存的結論。
近幾年,不少會計理論工作者結合部分具體準則實施后與行業會計制度雙軌運行實踐,重新思考準則與制度的關系與定位,獨到地從其功能分工入手展開研究,指出:“會計標準的表現形式不是唯一的,會計準則與會計核算制度都只是會計標準的一種表現形式,不采用會計準則為會計標準的表現形式并不是違背國際慣例。”“評判一國會計標準的優劣只能看其是否適應本國經濟的。”“準則與制度并行發揮作用,符合我國會計核算制度的生長?!薄皩嵺`證明,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并不矛盾。就其最本質的方向來講,是互為補充的,會計準則更多的側重于確認、計量、報告等會計政策方面,會計制度則更多的側重于會計科目、記賬方向、編報程序等會計記錄方面,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相結合,就能把(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這四個環節很好地串聯成一個整體……”正是這些認識上的深化和共識,才將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三步走”演繹成為“四步走”。即在原來的第二步之后增加新的第三步,原第三步改為第四步,
綜合會計制度
即基本會計準則{}企業內部會計核算辦法
具體會計準則
當然這期間,具體會計準則與綜合會計制度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可互相替代。從而真正體現了“我國會計制度改革是一種漸進式的改革”的特征。
2.取消大行業會計制度,建立統一的綜合會計制度,是我國會計制度改革貫徹可比性原則的必然結果。可比性原則是會計信息的重要質量特征之一,它要求同一企業在不同期間以及不同企業對相同交易或事項的處理都要采用一致的。而回顧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從建國至今,在貫徹可比性原則的程度上,大致經歷了三次大的飛躍。其中,第一次是1950年-1952年,那時,借鑒前蘇聯的經驗,從無到有地創建了當時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系要求相一致的分所有制、分部門、分行業的統一會計制度,實現了同所有制同部門、同行業內的會計信息的一致可比。結束了建國初期會計信息管制的無政府狀態。第二次是1992年-1993年,借鑒國際會計慣例,適應改革開放,從無到有地建立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級階段要求相一致的企業會計準則,并依基本準則的要求,制定了分行業的大行業會計制度和分經營方式的三大會計制度,實現了同行業、同經營方式下的會計信息的可比一致。第三次是2001年,取消大行業會計制度和分經營方式的三大會計制度,建立綜合統一的企業會計制度,實現了全國范圍內同企業、同事項的會計信息的可比一致。由上可清晰地看到,我國企業會計制度的這三次大的改革,每一次都大大增強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并最終實現了全國范圍內的同企業、同事項的信息可比,為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深化改革開放奠定了良好的會計基礎。
二、關于綜合制度在我國現行會計法規體系中的地位
《會計法》指出:“國家實行統一的會計制度”。其包括會計核算、會計監督、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以及會計工作管理制度。這就是說,會計核算制度是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包括現行的以“會計制度”命名的諸如“會計制度”、“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等,也包括會計準則、暫行規定這樣一些規范會計核算方面的制度。取消大行業和分經營方式的會計制度,代之以綜合會計制度,則我國的會計核算制度構成一下子變成了“會計準則”和“綜合會計制度”兩個組成部分。而無論是會計準則還是綜合會計制度,在新修訂的“會計法”中并未明確其地位。這令人不免生出這樣的疑問,1993年以來我們一直沿用的由會計法統馭會計準則,再由會計準則統馭會計核算制度這樣一個具有特色的三級會計法規體系是否依然存在?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依據新的會計法,這個體系又將怎樣構建?特別是綜合會計制度,它在這個體系中又處于怎樣的地位?對此,筆者以為,依據新的會計法的規定,綜合會計制度出臺實施后,我國新的會計法規體系在一定時期內將由原來的三級結構變為二級結構,其基本構成和內在關系可圖示如下:
會計法會計準則
會計法規體系{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會計核算制度{綜合會計制度
會計監督制度
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制度
會計工作管理制度
如此一來,會計準則和綜合會計制度將在今后相當長時間內處于兩個平行且平等的規范,共同規范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共同構成了我國今后的會計核算規范,并作為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似乎就不宜再堅持原來“會計法統馭會計準則,會計準則統馭所有會計制度”的類似提法了。
三、怎樣協調處理綜合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的關系問題
由綜合會計制度替代大行業會計制度后,則有必要重新審視和厘定準則和制度的關系問題。筆者認為,厘定準則和制度的關系,必須把握兩個基本前提:
其一是必須搞清中國會計制度改革的真正動因??陀^地講,它不外乎國際、國內兩個方面:從國內看,促使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直接動因在于從計劃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國家運用會計信息以調控解決國內問題的需要;從國際看,其直接動因則在于吸引國際投資,拓展國際貿易,把中國經濟融入世界市場的需要。兩相比較,會計的主要運用是在國內而不是國際,雖然來自國際方面的信息需求與日俱增,但會計信息在國內的地位無論如何是其他方面所不能比擬的。
其二是必須搞清楚準則和制度各自的優越性及功能實用性。“準則也好,制度也罷,充其量只是會計規范的形式問題”。會計準則作為國際通用會計慣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特定的經濟業務或報表項目為對象,在詳細各該業務或項目的特點基礎上,規定所必須引用的概念,然后以確認、計量為中心并兼及披露,對圍繞該項目業務或項目有可能發生的各種會計問題做出會計規范”。可見準則是見長于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并兼及披露。其最大優點是人們在了一份具體的會計準則之后,就會熟練地了解特定會計業務的處理全貌,并能舉一反三,增強解決新問題的本領。綜合會計制度作為中一種形式,“它以某一特定的企業為對象,著重對會計科目的設置、使用說明、會計報表的格式以及編制等詳細加以規范??梢姡贫纫婇L于財務會計要素的記錄并兼及報告,其最大優點是對素質不高會計人員來說,能直接使用會計科目進行會計記錄,并按規定程序和格式編制會計報表,操作方便、易學易懂。
在明晰了上述兩個基本前提之后,再回過頭來回答如何處理綜合會計制度是與具體準則之間的關系就變得容易多了。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都屬會計核算規范的范疇,而會計核算規范的全部無非就是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撇開準則和制度的形式不說,就其在規范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但有的準則也有記錄和信息披露的要求;制度重點規范記錄與報告,但科目的應用與報表的編制中也體現確認與計量的要求?!叭绱藢崿F其功能互補,一方面比較適合我國當前會計實踐的現狀,另一方面也是一種務實的選擇,能充分體現了”四個有利于“的基本思想。即有利于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比性;有利于報表使用者閱讀理解和運用;有利于會計監督機構的會計監督;有利于處理國情與國際慣例的關系。
四、展望-綜合會計制度的退出時宜問題
會計核算基本前提的擴展及依據
1.會計核算基本前提的擴展。前面提到會計核算的四個基本前提中,會計主體限定了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持續經營限定了會計核算的時間范圍;會計分期限定了什么時候記賬、算賬、報賬;貨幣計量限定了會計核算應采用什么計量單位。我們認為,除此之外,還應限定會計核算的記賬基礎、核算內容和記賬方法,也就是會計核算的另外三個基本前提:權責發生制、會計六要素和借貸記賬法。(1)權責發生制是限定企業會計在進行會計核算時,要以權責發生制作為會計基礎。之所以選擇權責發生制而不選擇收付實現制作為會計基礎,是因為企業交易或者事項的發生時間,與相關貨幣收支時間有時并不完全一致。(2)會計六要素是限定我國企業會計在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應將會計對象的具體內容劃分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六個要素,而不能分為其他的會計要素。根據我國國情,《基本準則》將會計要素分為六個項目。對會計要素的限定和規范,可以使財務會計系統更加科學嚴密,為合理建立會計科目體系、設計財務會計報表提供依據和基本框架結構,便于會計信息的匯總、對比,為投資者、債權人等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3)借貸記賬法是限定企業會計在選擇記賬方法時,只能采用借貸記賬法,而不能選擇其他復式記賬方法。限定采用借貸記賬法記賬,不僅規范了各行業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更好地發揮會計的作用,同時也便于同世界上其他國家進行經濟交往。
2.擴展的主要依據。我們把“權責發生制、會計六要素、借貸記賬法”作為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將會計核算基本前提由四個擴展到七個,雖然有悖于公認的四個基本前提,但是它符合中國會計實務的具體情況,并且能使會計理論更加完善。其主要依據是:(1)符合《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以下簡稱“基本準則”)?;緶蕜t顯然是對會計核算的規范,其第一章總則共十一條,是對整個會計核算過程的總體規范,第一條是制定基本準則的目的———規范會計核算;第二條是基本準則的適用范圍———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企業;第三條是企業會計準則包括的內容———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第四條是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剩下七條(從第五條至第十一條)顯然是對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時間范圍、計量單位、記賬基礎、核算內容、記賬方法的限定,也就是本文提到的七個會計核算基本前提?;緶蕜t將這七個方面的內容作為基本準則的總則部分,顯然是對會計核算全過程的總體規范。這七個方面雖然是人為確定的,但完全是出于客觀的需要,符合會計實務的客觀事實,有充分的客觀必然性,違反其中任何一個前提,會計核算工作就無法正常進行。(2)符合公認的會計核算基本前提的定義。上述七個會計核算基本前提,不僅不與公認的會計核算基本前提的定義相矛盾,反而修正了其欠準確的部分,補充了核算內容、記賬基礎和記賬方法,使會計核算基本前提更加完整。因此,將會計核算基本前提擴展到“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權責發生制、會計六要素、借貸記賬法”七個方面的內容,不僅與《企業會計準則》相適應,也符合公認的會計核算基本前提的定義,更符合我國的會計實踐。
“會計核算基本前提”不等于“會計假設”
從定義上看,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不等于會計假設,會計核算基本前提是對會計核算的已經明確或不明確的不確定情況所作的限定或姑且認定,是進行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先決條件。而會計假設是對會計核算上不明確的不確定情況,只能根據客觀的正常情況和趨勢,作出合乎情理的認定,這是會計假設與會計核算基本前提的根本區別。在上述公認的四個會計核算基本前提中,只有持續經營屬于會計假設,因為企業能否永遠持續經營并不明確,只能根據正常情況姑且認定其是持續經營的,但不能保證不會出現解散清算的情況。而會計主體、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是對已經明確的不確定情況所作的限定,一旦作了限定,就不會出現其他情況,具體分述如下:會計主體是在會計為之服務的特定單位已經明確的情況下,限定其只能核算那些影響為之服務的特定單位本身經濟利益的各項交易或者事項,那些不影響為之服務的特定單位經濟利益的交易或者事項,就不能進行核算。如果是會計假設,可能還會出現核算不影響為之服務的特定單位經濟利益的交易或者事項。但是通過上述限定之后,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此,這不是姑且認定,而是明確的限定。會計分期是將企業持續不斷的經營過程,人為地、明確地劃分為較短的相對等距的會計期間,這顯然是對會計核算所進行的限定。如果是會計假設,將有可能出現沒有會計期間的情況,但經過上述限定,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此,這不是姑且認定,而是明確的限定。貨幣計量是在貨幣量度、實務量度和勞動量度三種明確的量度之間,限定采用貨幣量度。如果是會計假設,那就有可能出現以實物量度或勞動量度作為統一的量度單位,但在上述限定之下,這種情況不會出現。因此,這也不是姑且認定,而是明確的限定。因此,將上述公認的四個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稱為會計假設,僅僅是一種習慣叫法,并不科學。筆者認為,雖然會計假設是會計核算的前提條件,但會計核算的前提條件不一定都是會計假設。
貨幣計量不包括幣值穩定假設
[關鍵詞] 網絡經濟環境;會計基本假設;局限性
[中圖分類號] F230 [文獻標識碼] B
一、會計假設的內容與含義
會計主體假設:會計上假設企業法人是一個獨立的實體,會計關注的中心是企業而不是業主、合伙人。會計主體假設產生的原因在于恰當地維護業主投入到企業的資本的需要。
持續經營假設:即假定每一個企業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不會面臨破產和清算,因而它所擁有的資產將在正常的經營過程中被耗用或出售,它所承擔的債務,也將在同樣的過程中被償還。若企業不能持續經營,就需要放棄這一假設,在清算假設下形成破產或重組的會計程序。
會計分期假設:這一假設規定了會計對象的時間界限,將企業連續不斷的經營活動分割為若干較短時期,以便提供會計信息,是正確計算收入、費用和損益的前提。
貨幣計量假設:這一假設規定了會計的計量手段,指出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及其成果可以通過貨幣反映。它暗示含了兩層意思,即幣種的唯一性和幣值的不變性。
二、網絡經濟環境下會計基本假設的發展現狀
目前,傳統會計假設的市場競爭力不容樂觀。因為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普及,互聯網已經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企業的會計假設也是如此。多年以來,雖然國內外相繼頒布了許多會計假設的文獻,但是在許多概念還非常模糊,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企業會計假設降低了自身的發展水平與競爭能力。
網絡經濟環境下,很多企業對會計假設還缺乏大膽的創新,沒有真正將網絡技術融入到會計假設的發展中。這不僅會阻礙會計主體的發展,而且對于企業的經營假設來說,也缺乏明確的經營目標與企業的發展愿景。同時,網絡經濟環境下會計基本假設持續經營理念還是相對落后的,包括會計分期、會計核算以及貨幣計量、貨幣政策等方面都存在明顯不足,所以,網絡經濟環境下的會計基本假設發展要對癥下藥,找出問題,解決問題。
三、網絡經濟環境對會計基本假設局限性的影響
(一)對會計主體的影響
如今,網絡技術已經應用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對我國的經濟發展以及人們的生活水平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當然,對會計基本假設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會計主體的影響,另一方面就是對企業經營假設的影響。首先,網絡經濟環境對會計基本假設中會計主體的影響。所謂會計主體,針對的對象大部分就是經營性企業,網絡經濟的發展,使企業的會計假設中的會計主體逐漸呈現出了兩大特點,就是電算化與網絡化。一方面,電算化就是應用于會計賬目的各種核算工作,可以通過開發一定的財會軟件從而提高會計核算過程的準確性,節省了更多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另一方面,網絡化的發展大大提高了企業會計的工作效率,不僅能利用網絡加強各個部門之間的溝通,還可以通過網絡技術提高會計信息或者數據的及時性與準確性。同時,在網絡經濟環境下,會計主體也就是大部分經營性企業都會在根本上提高自身對企業賬目以及資金的清晰度,無論是對于管理者,還是對于員工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對會計基本假設工作也有著很好的引導意義。
(二)對持續經營假設的影響
任何企業在其經營的過程中,企業內部的各個因素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每個部門之間也都是需要相互協調的,網絡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經營與發展可以與網絡技術的發展相結合。例如,企業對于產品的經營,可以通過網絡宣傳來加強它的影響力與吸引力,并且可以同時進行線上銷售與線下銷售,不僅有利于提高消費者對企業經營產品的了解度,也可以進一步拉動消費者,占領市場,增加企業的收益。由此可見,網絡經濟環境下的會計基本假設發展對于企業的持續經營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四、網絡經濟環境下會計基本假設局限性的發展問題
(一)會計主體不明確
在網絡經濟環境下會計基本假設發展的最根本問題就是會計主體不明確,因為對于不同的會計主體來說,企業的經營類型以及規模也不一樣,不同的會計主體具有不同的特點和核算要求,例如,非營利組織作為會計主體,劃分比較明確,核算比較簡單,相反家庭經濟作為會計主體,劃分比較單一,核算更為簡便。所以,目前會計主體不明確問題對于會計基本假設的發展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如果長期下去就會導致會計核算內容的混亂,缺乏會計賬目的清晰性,這對于企業的管理者來說又是一大難題,因此,網絡經濟環境下的會計基本假設必須要明確會計主體。
(二)持續經營理念相對落后、缺乏創新
網絡經濟環境下的會計基本假設發展中企業持續經營理念相對落后,出現這一問題主要是由于以下兩個方面原因:一是由于企業受傳統經營模式與經營理念的影響,原本的、固有的思想禁錮了企業的創新發展,并且企業的管理者會考慮到經營理念創新的風險性,所以為了企業穩定的經濟收益,不敢對經營理念進行大膽的創新;二是會計基本假設中企業經營理念的創新程度也受到了管理者自身管理能力與創新水平的影響,因為管理者是整個企業發展的核心領導,管理者的思想與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個企業的發展水平,所以如果企業的管理者缺乏豐富的知識與經驗,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自身的長遠發展。所以說,網絡經濟環境下的會計基本假設,企業管理者要將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與大膽創新作為自身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會計分期不明確、會計核算效率較低
網絡信息化的到來為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帶來了許多便捷,企業利用網絡可以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然而,目前會計基本假設的發展,恰恰缺少了對網絡經濟環境的合理運用,導致會計基本假設的發展出現會計分期不明確,會計核算效率較低的問題。
所謂會計分期就是指將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一個個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而會計核算是以貨幣的計量尺度為基礎,進而對會計主體已經發生或已經完成的經濟活動進行的事后核算,也就是會計工作中記賬、算賬、報賬的總稱。所以說,會計分期是會計核算假設的一方面。然而,目前,會計基本假設的發展中會計分期不明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每個階段、每個時期的會計核算工作目標不明確,很容易出現重復核算工作以及遺漏核算工作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影響了會計核算的工作效率,最終也阻礙了網絡經濟環境下會計基本假設的發展。
五、網絡經濟環境對會計基本假設的創新對策
(一)會計主體假設創新
在網絡經濟環境下發展好會計基本假設,首先就要解決影響其發展的根本問題,即會計主體不明確的問題。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企業在網絡經濟環境下做出會計主體假設創新。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現在大部分經營性企業的發展不僅僅只局限在自身企業的發展中,每個企業的管理者都需要對會計主體進行對外的開放,打破傳統的封閉模式,真正推動企業走向市場;另一方面,會計主體假設的創新離不開網絡技術的應用,如今,虛擬化的世界是大多數人非常喜愛的,所以會計主體假設的創新也要適應這一潮流,加強虛擬化建設。因此,會計主體假設的創新發展離不開對外開放與網絡虛擬化的正確運用,這對于網絡經濟環境下的會計基本假設發展有著積極地推進作用。
(二)持續經營假設創新對策
對于任何一個企業來說,會計基本假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的持續經營假設。例如:我國在濟南地區的輕騎摩托車股份有限公司,該企業在2001年中,企業的收益逐漸下滑,并且這一問題的出現對公司造成了嚴重的虧損,并且在2001年年末,該公司向母公司借款高達80000萬元,并且虧損了人民幣大約60000萬元,這對于濟南輕騎摩托車股份有限公司來說是一大發展難題。隨后,企業的管理者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具體的分析,最終做出了持續經營假設創新來挽救企業的發展,持續經營的假設創新使會計核算在企業正常的經營生產活動下有效的進行,雖然不能徹底解決企業的發展問題,但是在根本上穩定住了企業的正常收益,該企業會計相關的要求、程序與方法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礎上,保證企業避免破產。由此可見,網絡經濟環境下的會計基本假設的發展需要企業的管理者進行持續經營假設的創新,擺脫傳統經營理念的束縛,大膽創新,同時,企業的管理者還要進一步學習管理知識,提高自身的能力,還可以借鑒優秀的管理方法,對外學習先進經驗,最后根據自身企業的具體發展狀況,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最終能夠有效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為會計基本假設的發展提供正確的方向。
(三)會計分期假設創新對策
會計分期假設是建立在貨幣計量點上的,所以想要明確會計分期,首先就要完善貨幣計量,因為通過貨幣計量可以真實的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這對于會計分期的假設是非常有利的,有利于會計假設確定每個時期的會計工作。同時,為了適應網絡經濟的要求,還要盡量縮短會計分期使間隔為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時的企業財務信息,進而可以讓企業會計的各個部門對企業的財務狀況有著更深的了解與掌握,也便于員工在工作的過程中加強各個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工作協調性,從根本上提高會計核算的工作效率。此外,會計分期假設一定要充分利用網絡經濟環境下的電算化與網絡化,在企業內部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合理運用信息化技術,進而為會計信息的傳遞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同時也可以提高會計工作的準確性、透明性。所以說,會計分期與會計核算在網絡經濟環境下會計假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只有處理好會計分期與假設的發展,才會提高會計核算的效率,進而完善會計基本假設的發展,將其與網絡經濟真正的融合起來。
六、總結
網絡經濟的快速發展是當今社會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這是時代進步的體現,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所以會計基本假設的發展就務必要適應這個潮流。雖然目前網絡經濟環境下的會計基本假設還存在許多實質性問題與現實的局限性,但是只要抓住問題的關鍵所在,突破傳統的會計發展模式,創新會計主體、創新持續經營假設、完善會計分期與會計核算,進一步解決好貨幣計量與貨幣政策問題,網絡經濟環境下的會計假設就會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同時,要將網絡經濟與會計假設融合到一起,就要加強對企業內部的信息化建設,不斷完善軟件設施,為會計基本假設工作建立良好的網絡環境,進而從根本上推動網絡經濟環境下會計基本假設工作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陳欣.信息技術驅動會計創新模式探析[J].中國商論,2015(28)
[2]吳佳林.會計理論在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的運用――以企業合并準則為例[J].企業導報,2015(23)
[3]羅桂蘭.網絡財務對傳統會計理論及實務的影響[J].科技經濟市場,2016(4)
關鍵詞:會計基本假設;內涵;擴展;經濟環境
一、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經濟環境發生巨大的變化,社會發展進入知識經濟時代。與傳統的工業時代相比,知識經濟時代下的經濟環境更加復雜,高新技術、信息網絡與不斷的創新帶來了產業的革新、組織架構的變化、信息的高速傳播與交互,為會計確認、計量與報告提供了全新的經濟環境。而現有的會計基本假設實際上是基于傳統的工業經濟時代的經濟環境,其對會計核算空間與時間的界定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發展的潮流,因而勢必對會計信息的質量產生影響。在知識經濟時代下,對會計基本假設的內涵探討及其擴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會計主體假設內涵及其擴展
(一)會計主體假設的基本內涵
會計主體即會計核算的某一特定的對象,該特定對象是區別于其他經濟實體而獨立存在的,并且該對象可以從經濟權利與義務進行明確的劃分。會計主體即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規定了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服務的界限與范圍,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反映會計主體本身的經營活動。會計主體假設的存在,劃分了會計核算需要處理的交易事項的范圍,對會計信息所要反映的經濟范圍進行合理劃分;區分了會計主體與會計主體所有者的界限,避免了經濟事項的混雜。會計主體假設是會計核算工作重要的前提。
(二)會計主體范圍擴大化
在知識經濟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新的經濟發展空間。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互聯網為依托、以電子計算機為基礎形成的新型網絡化的經濟組織已經成為新的企業組織形式。新的組織形式大多以虛擬公司的形式出現。虛擬公司區別于傳統的實體公司,突破了空間地域的限制,具有更大范圍的存在性。一方面,虛擬企業作為新的企業組織形式,拓寬了會計主體的范圍。另一方面,虛擬公司更加側重與信息技術、專利技術、人力資源等無形資產在公司資源中的效用,并且更加關注社會成本與效益,這也使會計核算主體的范圍擴大化。
(三)會計主體邊界模糊化
由于網絡經濟中大量虛擬公司的存在,無形資產在公司中占有較大的比重,而無形資產的會計核算在現有的會計制度下很難全面反映公司的經濟信息,很難將虛擬公司的相關經濟信息納入會計核算系統中,導致會計主體邊界不清晰。并且,虛擬企業由于存在于互聯網絡中,具有靈活性、多變性、存續時間波動大等特點,并且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使會計主體間的聯系更加緊密與便捷,也使會計主體邊界模糊化。
(四)會計主體總量增加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國際化進程的加快,資本市場中公司不斷進行兼并、重組;跨區域跨行業的橫向合作不斷,跨國公司進一步發展壯大。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使會計信息系統得以充分發揮其作用,會計核算突破空間地域的限制,跨國公司對其集團內部資源的整體掌控與核算成為可能,使會計主體得到充分的整合。會計主體覆蓋的資產規模增加,會計主體總量增大。
三、持續經營假設內涵及其擴展
(一)持續經營假設的基本內涵
會計主體是對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的合理界定,而持續經營則是對會計核算的時間范圍進行合理的限定,是對會計服務對象存續時間長短的描述。持續經營是指會計主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其當前的經營活動和經營規模能夠存續下去,會計主體規模不會大幅縮減,經營活動也不會終止。持續經營假設是對會計主體正常經營活動的假定,是會計核算方法選擇的基礎和前提保證。只有在持續經營假設下,所選用的會計核算的原則和方法才能夠如實地反映公司的經濟信息。
(二)持續經營假設內涵的擴展
當前的經濟環境對持續經營假設的沖擊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經濟周期不斷縮短,經濟環境變化快,產業結構調整迅速,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加劇。公司面臨迅速變化的內外部環境,導致公司經營狀況不穩定,破產、兼并、收購的情況增加,持續經營的狀態可能隨時面臨轉變,因此對持續經營假設無疑是一種挑戰。二是虛擬經濟的日益發展、依托于網絡的大量虛擬公司的存在、多變與不穩定性是該類公司突出的特點。虛擬公司成立與解散迅速而容易,為某一特定任務而存在的虛擬公司可能在短時間內迅速解散。而在工業經濟時代,持續經營假設內含著公司經營期間長期性的特點,而虛擬公司的短暫與不穩定性無疑是對持續經營假設提出了質疑。
實際上,持續經營假設的本質是對會計主體存續時間的一種合理的判斷與限定。無論是短暫的虛擬公司,還是實體公司,其存在的目的都是實現經濟利益,不同之處則在于實現經濟利益的差異和經營活動手段的差異,從而導致了會計主體存續時間的長短。因此,無論會計主體存續時間長還是短,都是會計主體的一種經營持續時間,持續經營假設的本質依然適用,只是其內涵應該延伸。在新經濟環境下,持續經營假設不能僅僅局限于長期的經營狀態,更應該涵蓋短期、中長期的經營狀態,使其對會計主體經營期間的假定更加合理,以使會計方法與原則的采用更能貼近經濟現實。
四、會計分期的內涵及其擴展
(一)會計分期假設的基本內涵
會計分期假設是基于持續經營假設將會計主體的持續經營期間進行劃分,形成長短相同的、連續的期間。會計分期是人為地對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期間的劃分,其劃分的最主要目的是保證會計信息的及時性,通過劃分期間的會計核算,及時反映會計主體的經營活動、資產狀況,及時向信息使用者傳遞相關的財務信息。并且,會計分期假設使會計信息更具可比性,從而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對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
(二)會計分期假設的擴展依賴于會計主體的經營狀態
正如前文所述,會計分期假設與持續經營假設息息相關,持續經營時間的長度是會計分期的前提和基礎。在新的經濟環境下,特別是虛擬網絡經濟、電子商務的發展使會計主體存續時間長短不一,會計主體經營狀況波動變化大,短時間變化的經營狀態對會計分期的存在合理性提出了質疑。在現行的月度、季度、年度的會計分期中,有可能會計主體存續期間小于月度時間,經營期限極其短,會計分期似乎完全沒有必要。會計分期是否應該繼續存在值得思考和探討。其實,從會計分期的主要目的出發,會計分期在新的經濟環境下也應當存在但需要適當調整。會計分期的主要目的是及時搜集和反饋財務會計信息。在信息化條件成熟的當下,會計及時地確認、計量和報告成為可能,并且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使會計分期期間的縮短成為必然。另外,會計主體的范圍不斷擴大化和多樣化。理論上,會計分期應該充分考慮會計主體的經營狀況,根據不同會計主體的經營特點決定是否需要分期及分期期間的長短,并且將實時信息披露與定期信息披露相結合,動態考慮會計分期。
五、貨幣計量的內涵及其擴展
貨幣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貨幣計量是將貨幣作為會計主體經濟活動計量的價值尺度。對會計主體經濟活動進行會計核算時,采用貨幣作為基礎進行計量。貨幣計量本身存在著缺陷,很多對企業經營狀況與成果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無法利用貨幣這種價值尺度進行衡量和反映。在新的知識經濟時代,這一缺陷表現得更為明顯。知識經濟時代,特別是虛擬網絡經濟,更加側重于無形資產的效應,人力資源、信息技術、社會責任成本效益等重要因素在貨幣計量下無法真實全面地反映相關經濟信息。另一方面,新的貨幣形式——虛擬貨幣的出現和電子貨幣的存在也對貨幣計量假設提出了挑戰。在經濟急速發展變化的情況下,單一的貨幣計量最終可能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因此在新經濟環境下,對貨幣計量應有更多的考慮。
參考文獻:
[1]楊魯.會計基本假設內涵及其擴展研究[J].財會通訊,2013(03).
[2]王維瑤,孟俊婷.網絡經濟環境下對會計基本假設的思考[J].中國證券期貨,2011(12).
明確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主要是為了讓會計實務中出現一些不確定因素時能進行正常的會計業務處理,而對會計領域里存在的某些尚未確知并無法正面論證和證實的事項所作的符合客觀情理的推斷和假設。
會計假設是指為保證會計工作的正常進行和會計信息的質量。對會計核算的范圍、內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基本假定。
企業在組織會計核算時,應遵循的會計假設包括:會計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會計分期假設和貨幣計量假設。
(來源:文章屋網 )
電子商務具有快速與簡潔的巨大優勢,大大改變了企業溝通與交流的方式,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果,減少各類環節,降低成本。對于會計而言,電子商務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了解電子商務對企業會計理論與實務的影響,對于會計工作有著諸多好處。
二、電子商務對會計理論的影響
1.電子商務對會計基本假設的影響
會計基本假設,又稱會計假定,是過去在實際的會計工作中積累的概念觀念和理論總結,也是會計各項理論的重要基礎。對工過去的實體會計方式而言,會計基本假設是正確無誤的,在電子商務的影響下,會計基本假設也在不斷地產生變化。
(1)對會計主體假設的影響
傳統意義上的會計主體必須要有實際存在的實體企業作為主體,但是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應用,出現在在網絡上存在的虛擬企業,對于這些虛擬企業的會計行為就要應用代替原本會計主體的實體概念產生的相對的主體概念,這個概念能更好的在電子商務中作為會計行為的標準。
(2)對持續經營假設的影響
持續經營假設,也即在企業一段時間內繼續以既定方式經營為前提,來核算財產計價和各類財務情況。然而對于虛擬企業而言,其產生和消失迅速,是以暫時性的需要而產生的,也會隨著需要消失而即刻解體消失。難以用持續經營假設加以核算。舊的持續經營假設已經不適用工虛擬企業的財務核算。
可以在舊的核算方式的基礎上加入新的存續期和清算價值等概念,以更好地對虛擬企業的各項數據進行衡量。
(3)對會計分期假設的影響
傳統會計習慣工按照時間和公司經營方式將會計行為劃分為一個個連續的期間。在過去的情況下,公司的交易過程會計收集和處理信息需要時間,而在新的電子商務環境之下,交易與會計行為從被動變為實時,舊的會計方法意義消失。對于新的會計行為而言,應當立足于實際需求,實際情況實時加以記錄。
(4)對貨幣計量假設的影響 貨幣計量假設是傳統會計的重要原則之一,也即使用同定的價值不變的貨幣作為會計行為的單位。這個假設主要的要求是需要同定的貨幣作為計量單位,然而在網絡時代的虛擬企業中,企業之間的交易偏向虛擬的數字貨幣和信息交易,傳統的貨幣計價難以對新型的交易價值進行衡量。舊的貨幣計量法已經不能適應電子商務時代的要求。
2.電子商務對會計要素的影響
舊的會計要素分為財務狀況基本要素和經營狀況基本要素,用這些要素來衡量公司的經營情況與經營成果。對于新的網絡化的經營情況而言,這些要素已經不能完全反映公司的各類情況,在衡量中會產生錯誤。因此,有必要采用新的計量方式和要素來反映新時代公司的經營情況,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新的要素能夠更好的反映公司的財務情況與經營成果,更好的為會計工作所服務。
三、電子商務對會計實務的影響
1.對權責發生制的影響
權責發生制的概念是以權利和責任作為基準衡量交易的產生,而不是通過現金的交付衡量交易行為的發生。優勢是能夠反映企業在特定期間內的經營成果。然而對于電子商務而言,交易的過程在一瞬間即可完成,權責發生制失去了存在意義。相比工權責發生制,收付實現制更適合作為電子商務時代的衡量方法。
2.對歷史成本計價原則的影響
歷史成本原則也即按照財產成本產生的價格計為價值,并在之后不再加以變動。這一原則的首要前提也即持續經營假設。然而對于虛擬公司而言持續經營假設并不適用,使用歷史成本原則核算虛擬公司資產,不足以正確反映虛擬公司各項資產諸如金融工具,虛擬貨幣等的價值變動,對于虛擬公司的資產衡量,一般使用實時計價的方式。
3.對會計核算的影響
一方面相比傳統的用紙筆來進行會計核算的方法,電子商務下的會計更多的采取無紙化辦公的方式;另一方面,對于傳統會計核算的重點,各類地產設備等同定資產相比,虛擬資產和電子貨幣成為了會計核算的重點。利用財務軟件進行電子辦公,直接能夠發送報告結果,更為便利明確。
4.對會計組織的影響
首先,由于電子銀行和虛擬結算的廣泛應用,會計核算和交付變得更加便利。其次,地理位置和距離對于會計效果不再影響,會計可以毫無阻礙對遠處的交易加以核算。第三,崗位發生變化,一些崗位變的不再需要人員,一些新的崗位產生。最后,新的核算方法和準則要求從業人員具備新的素質與能力。
5.對傳統會計報表的影響
在傳統的會計處理方式中,會計報表一般基于會計期間情況加以編制,不能快速反應使用者所需信息,在新的電子商務的情況下,會計報告可以實時發送,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使用者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