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5 17:12:29
序論:在您撰寫金融危機后的經驗教訓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進入轉型期后,這些經濟體都缺少增速換擋的經驗、理論和政策準備,仍試圖恢復以往的高增長,延誤了本可利用的調整時機。日本在經歷了20年9%以上的高速增長后,在20世紀70年代初進入增長階段的轉換期,但日本內閣會議1973年2月通過的“經濟社會基本計劃”,仍把1973~1977年度的經濟增長率目標確定為9.4%??梢姡敃r日本政府對于增長階段轉換并無認識,更談不上必要的政策準備。在韓國,增長階段轉換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但到2007年李明博競選總統時,還提出要把增長速度恢復到7%。但實際上增速相差甚遠,而且陷入了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困境。
由于對宏觀形勢判斷出錯,致使反復倚重擴張性宏觀政策刺激經濟的做法屢屢失敗。有的經濟體不能正確區分結構性減速和周期性波動,用短期宏觀需求管理政策應對增長放緩。比如,日本先是在增速放緩初期不適當地使用緊縮政策,發現潛在增長率下降后則大肆推行擴張政策,致使泡沫經濟先起后落,經濟陷入長期低迷。再如,韓國也在10多年時間里推行總體寬松的貨幣政策,效果很差。
產能過剩是轉型經濟體的通病。在對嚴重過剩產能的治理上,東亞經濟體在轉型初期普遍被動消極,后期則采取了一些有效辦法。韓國在亞洲金融危機前通過增強壟斷、限制進入、免除債務等手段推遲過剩產能調整,結果反而促成危機。20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重化工業產能嚴重過剩,制造業產能利用率僅為70%多。后來,日本政府通過設立特定蕭條產業信用基金、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擴大海外投資等途徑,有效推動了企業削減產能。
轉型離不開改革推動。在打破既有利益格局、推進系統改革上,東亞經濟體走走停停、進展不一。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韓國受利益集團和輿論影響,改革經常流于形式,出現多次反復;危機爆發后,韓國在困境中推進改革,力度較大,金融、企業、政府、勞動四大部門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為轉型升級打開了通道。相比之下,日本受到更多既有利益格局制約,雖有調整但進展有限,諸如大企業與主銀行(企業的主要貸款銀行)關系、大企業與中小企業關系、終身雇傭、年功序列等安排難有改變,推進改革的共識無法達成。
受上述因素影響,日韓等成功追趕型經濟體的轉型都歷時10年以上才逐步穩定下來,在遭遇挫折中積累了經驗,新增長模式趨于定型。這些經濟體轉型后的增長模式差異明顯,但都為進入高收入社會提供了支撐。韓國的改革相對徹底,科技創新能力增強,一批新興產業快速成長,涌現出了三星等科技導向型大企業。日本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工廠內部的精致生產,這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但創新能力偏弱,制約了長期競爭力提升。
讀者來信:
黑鉆顧問,您好!我是上海今榮貿易公司的領導者,幾個月來我們公司的對外貿易業務一直不是很好,很多員工因為業績和收入問題都離開了企業?,F在公司都人心惶惶的,聽報紙上說這是由“金融風暴”造成的!我不曉得這是什么樣的“風暴”,究竟要持續多久,我們要吸取什么樣的教訓,幫助我們渡過這個風雪交加的“冬天”呢?懇請您幫我解答一下
黑鉆顧問:
你好,來信收悉!很多企業都和你一起在經受“嚴冬”的考驗。請你相信:冬天來了,春天就不遠了。
說起“金融風暴”,有人這樣評論:費解的金融品、遲鈍的監管者、神經質的投資者,這就是21世紀第一場金融危機所包含的全部內容。
“風”起“布雷頓森林”
解讀這次風暴的發生原因,必須追溯到65年前的“布雷頓森林體系”。1944年,44個國家聚集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協商建立了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為代表的國際儲備貨幣體系。簡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規定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世界從此走向了國際貿易空前發展和全球經濟相互依存的時代。
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隨著美國經濟競爭力逐漸削弱,各國紛紛拋出美元兌換黃金,美國黃金開始大量外流。到了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銳減,尼克松政府被迫于這年8月宣布放棄美元“金本位制”,實行黃金與美元比價的自由浮動。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用自己發行的貨幣,仍然可以在世界市場上購買任何商品。然而美元的無黃金擔保和過度消費讓全世界開始擔憂,這時債券與擔保類的產品就應運而生,由于源頭上的惡意透支,導致了多米諾式的債務危機。
次貸危機的“霜凍”
這次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有多大?我們且聽聽金融業巨頭們的聲音:“當前的金融危機是“二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危機,是我職業生涯遇到的最危險的時期”(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斑@場危機持續時間長,波及面廣,美國經濟將要經歷一個較長時期的緩慢增長,其他國家經濟也會受其拖累”(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蓋特納)。
次級貸款危機傳遞的路線之一是金融蔓延,從加拿大到中國,全球都出現了投資次級債的損失。損失的廣泛傳播很容易被消化,但同時傳播的緊張情緒和風險厭惡則不容易被消除。在過去發生的歷次金融動蕩中,新興市場經濟體都是最大的受害者。但這一次可能會有所不同,發達國家,特別是銀行涉入美國次級貸款危機很深的歐洲國家,可能更為焦慮。
即使控制了直接的金融蔓延,美國的次貸危機也可能產生心理蔓延,特別是房價的重估。盡管美國不計后果向高風險借款人放貸的規模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大,但其實英國、西班牙等國更容易受到房價泡沫破滅的打擊。
金融“暴風雪”之鑒
以宏觀視角細察此次全球性金融風暴積聚、爆發、擴散之路徑,可總結出若干經驗教訓,對資產價格泡沫畸高、資本管制將去未去的中國正是鏡鑒。
――衍生品市場鏈條過長,風險不斷放大。美國的次級抵押信貸本始于房屋的實際需求,但又被層層衍生成不同等級的資金提供者的投資品種。而次級按揭客戶的償付保障與客戶的還款能力相脫節,更多地基于房價不斷上漲的假設。在房屋市場火爆時,銀行得到了高額利息收入,金融機構對房貸衍生品趨之若鶩。一旦房地產市場進入下行周期,則違約涌現,危機爆發。
――遠離實體經濟,風險不斷加劇。我們的金融市場仍屬于初級市場,也是不成熟的市場,“費解的金融品”還未拋頭露面,華爾街驚心動魄的一幕似乎離我們很遠。然而,新興市場不能遠離實體經濟,不要過度虛擬,要成為實體經濟的晴雨表,要扎扎實實發展與實體經濟的密切聯系,有效地把資源配置給有成長、有價值的行業和公司等不同層次的市場,切勿以今日之“暖”換取明天之“凍”。
關鍵詞:金融危機,應急管理
一、國際金融危機的起因、影響及歷史經驗教訓
從2007年開始,美國爆發了次級抵押信貸危機。2007年2月,美國第二大次貸機構“新世紀”公司宣布2006年第四季度業績將出現虧損,并在同年4月宣布破產,美國次貸危機隨之付出水面。在隨后的一年多時間里,次貸風險全面暴露,大量住房抵押貸款公司瀕臨破產,對沖基金被迫清盤,投資銀行宣布虧損和倒閉,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也遭受了重大損失。目前,已經演變成一場全球性金融危機。
從此次危機發生的原因來看,雖然美國次貸危機直接源于資本市場創新過度、信用過濫導致的信用風險和利率風險,但與金融機構不負責任的放貸政策和金融監管缺位也有直接關系。從此次危機造成的影響來看,當前的國際經濟形勢非常嚴峻,國際金融危機不斷蔓延,其影響遠遠超出預期。
危機正在由發達國家向新興國家市場蔓延,通過國際貿易、跨國投資和信心擴散等傳導機制,迅速擴散到新興國家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一些國家新美元升值、資本外逃、出廓產品價格下跌,貿易條件惡化,經濟面臨大幅下滑風險。
由于危機重挫了發展的信心和有效需求,全球貿易流動性危機已經出現。20世紀以來,全球范圍內已經發生多次重大金融危機,如1929年美國大蕭條、20世紀90年代的北歐銀行危機、1990年日本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等,盡管成因不同,結果各異,但是我們仍能通過比較,發現其中帶有共性的特點與經驗教訓:資金使用成本過于低廉、金融監管跟不上金融創新和開放的步伐,是導致投資過度,股市和房地產市場膨脹的主要原因。盡管當前這次全球性金融危機由于衍生性金融產品而顯得更為復雜,但對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的影響是共同的,那就是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社會動蕩,人心渙散,秩序混亂,人們對政府信任度下降,政權更迭頻繁,嚴重破壞和偏離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正常軌跡道。
歷次金融危機帶給我們最大啟示就是:國家安全并非簡單地表現為國防安全,在全球化背景下越來越表現為經濟安全,而經濟安全的關鍵在于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風險必須建立一套更為全面、安全、有效的金融監管體制和風險管理體系。另外,由政府駐緬主導并介入危機應對是目前市場的普遍共識。當政府處理的態度越明確,或是應變速度越快時,越能縮小市場震蕩的陣痛期,社會成本的負擔也會愈小。
二、金融危機對我國及本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影響
受金融危機快速蔓延和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的影響,加上我國經濟生活中尚未解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中的困難增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經營困難增多,金融領域潛在風險增加,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局面的壓力也相應明顯增大。
(一)我國的經濟發展面臨的嚴峻的挑戰
在經濟全球化不斷加深的條件下,我國經濟已全面融入世界經濟,全球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沖擊已日益明顯的表現出來:一是出口形勢相當嚴峻;二是消費快速增長難度加大;三是投資增長后勁不足;四是一些重要經濟運行指標明顯回落。
(二)經濟形勢對我國社會穩定的影響日益突出,維護和諧穩定面臨的形勢不容樂觀。
由于部分沿海企業關停、倒閉程序不規范,監管措施不到位,導致工人工資和勞工權益無法獲得保障,各地出現多起由此引發的社會群體性治安事件。未來一段時間,國際經濟金融形勢可能繼續惡化,對我國的影響可能進一步擴大,經濟形勢變化對社會穩定帶來的影響將逐步顯現。隨著經濟困難的加大,各種社會矛盾凸現的可能性也將增大,同時,境內外敵對勢力加緊進行滲透破壞活動,炒作熱點敏感問題,致使社會矛盾激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三)本市經濟增長速度放緩。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首都經濟的影響已經顯現: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工業生產、外貿出口增幅下降,部分企業經營困難,地方財政收入增速下滑,經濟增速回落。由于首都經濟服務主導性和總部經濟的特征,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首都經濟發展面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
(四)本市由經濟引發的社會問題開始增多。
1.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引發的失業人員無序流動和管理問題需要高度關注。隨著危機的發展變化,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將會逐步從沿海地區向本市傳導,占本市企業總量95%以上的中小企業將面臨裁員的壓力,此外,對農民工的需求可能減少,容易造成農民工大量返鄉和無序流動,由此引發的社會穩定問題需要高度關注。
2.股市、房市波動較大導致的社會恐慌情緒必須引起高度警覺。心理預期的變化影響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正常秩序,導致公眾對金融危機的恐懼不斷放大,并在下跌的股市、房市中不斷得到印證,這種恐慌可能迅速地傳播和擴賽,成為導致社會動蕩的根源。
3.不斷上升的勞資糾紛及其引發的社會安全時間有所抬頭值得重視,近期,因勞資糾紛導致的勞工聚集和威脅跳樓、跳塔事件頻發,特別是在外來勞工使用較多的建筑、安裝等行業表現更為明顯,如果處置不當,容易損害政府形象,很可能引發新的不穩定。
4.大規模基本建設投資可能導致安全生產形勢高度緊張。為落實中央擴大內需的政策,本市加大了城市基礎設施的投入,地鐵建設加上大規模政策性保障住房、水電氣熱等城市重點項目建設,今后幾年的開工和在建項目將會大幅增加,安全生產形勢不容樂觀。
三、金融危機對應急管理工作的啟示
經濟增速下滑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運行中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主要因素,我們應滅且跟蹤和分析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深入研判本市可能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困難,抓緊研究提出進一步提高應對包括金融危機在內的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能力,強化對經濟運行的風險監測和控制,確保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主導,全面加強金融危機應對工作的統籌與領導力度。
(二)建立經濟危機應急管理機制,強化應急預案和指揮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危機應對能力。
1.加強經濟類突發事件的應急組織指揮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統籌協調力度。我們應吸取美國政府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各自為戰,貽誤戰機的教訓,未雨綢繆,建立起一個更為有效的金融危機應急管理機制,以便能夠將全市的經濟危機管理和應對納入一個有序、規范、條例的軌道中。
2.加強金融危機的應急預案體系建設,推進危機應對工作的制度化。進一步制度或完善相關配套金融監管相關的法律制度,提高加強金融風險監管和金融危機應對工作的法制化水平。
(三)建立經濟運行的風險管理和綜合評估體系,進一步加強對經濟運行的風險監測預警工作。金融危機通常都有先兆,具體表現在一些金融指標的數據變化上,我們可以充分完善和利用奧運風險評估與控制的方法與成果,建立一套能夠科學、合理、敏感地反映金融風險狀況的監測指標體系。
(四)堅持維護穩定和促進發展并重的原則,做好金融危機期間的社會安全穩定工作。一是嚴厲打擊各類經濟犯罪活動,加大對金融犯罪案件的查處力度,創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二是加強對勞資糾紛監管,做好因企業破產欠薪引發的應急準備工作。三是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與服務,引導合理有序流動,促進首都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五)進一步加大改善民生的投資力度,消除金融危機引發的各種社會矛盾,確保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也是拉動消費促進發展的重要舉措。
(六)加強正面宣傳和輿論引導,調動各方面參與首都建設的積極性,增強公眾戰勝當前經濟困難的信心。此次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其本質是金融市場的一場信用危機。因此,重振民眾、企業的信心,防止恐慌心理加劇,是擺脫金融困境的關鍵所在。同志指出:面對這一全球性的挑戰,堅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堅定信心、攜手努力,我們才能共同渡過難關。
對此,我們要加強正面宣傳,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形成應對危機的政治共識和社會共識,進一步加大對金融危機、改善民生和解決群眾“三最”問題等方面所作工作的宣傳力度,真正的化外患危機為內強之機,化短期之危為長期之機,化傳統發展方式之危為現展模式之機,為建設更加繁榮、更加文明、更加和諧、更加宜居的首善之區營造良好的氛圍。
參考文獻
[1]陳學彬,當代金融危機的形成、擴散與防范機制研究[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
[2]劉明興、羅俊偉,金融危機理論綜述[J],《經濟科學》,2000年4期
[3] 曹遠征,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次貸風波的分析與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07年11期
摘要:本文從次貸危機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我國應在今后的經濟金融運行中加強宏觀審慎監管,重構國內金融監管體系;完善法律制度,增強政府應對危機的能力;加強國際金融改革,增加中國的話語權。并進一步提出金融海嘯之下所隱藏的歷史機遇――逐步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由此引領改革潮流并逐步在未來全球經濟金融競爭中贏得先機。
關鍵詞:次貸危機金融監管人民幣國際化
自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并逐漸蔓延深化,演變成全球性的金融海嘯,波及發達國際幾乎所有的金融產品、機構和市場,不少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的實體經濟由此陷入衰退。本文將針對在后危機時期的中國應當如何從危機中吸取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保持我國經濟平穩快速的發展,以及在現今紊亂的國際經濟格局之下把握住危機之所隱含著的機遇,從而準確迅速的定位我國在國際中的地位展開論述。
一、美國次貸危機原因分析及其經驗教訓
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將此次危機歸咎于美國金融市場上的投機活動失控,政府對于金融活動及其衍生產品的監管不力,或是格林斯潘及其所管理的美聯儲在美國長期實行的低利率的貨幣政策,又或者是美國超前消費的經濟觀念。深入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美國監管當局并非缺乏對其自身經濟進入體系的保護能力,卻不去行使。美國長久以來所奉行的自由市場經濟理念,造成主觀上的金融監管的松懈,金融監管的失靈,嚴重破壞的美國金融市場的穩定。在缺乏管制的激烈競爭之下、利益面前,人們往往容易出現短視而不考慮長期后果,為迎合低收入家庭的貸款需求,貸款機構不斷創造出新型的住房貸款產品,這些產品的一個共同特征是門檻不高、審查不嚴、還款優惠。而這樣一來借款需求增加,次級按揭貸款規模擴張,而作為貸款中介來說,其目的是獲取手續費收入而不需要對未來承擔任何責任,這種不對稱的激勵機制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了一級市場的加速擴張。過度的借貸、風險投資和缺乏透明度使得金融系統債務風險加大,金融體系出現危機的概率大大提高。
同時,政府對這次危機準備不足,應對措施前后不一致,加劇了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和悲觀情緒。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后,美聯儲實施了不斷降息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中美利差格局出現逆轉,導致中美真實收益率出現到掛。
另外,信貸評級機構的失靈也是導致此次危機的重要因素。由于資產價格、信貸和金融監管三個周期的同周期性,作為第三方的各種評級機構無法在風險聚集期及早發現問題,而是當市場趨勢出現下行,問題已經暴露以后才匆匆進行事后評級修正,這種反應方式不僅無助于抑制風險,對于已經惡化的經濟預期無異于火上澆油。
由此,我國在今后的經濟金融發展中要充分汲取此次美國次貸危機的經驗教訓:
1.加強宏觀審慎監管,重構國內金融監管體系。注重重構宏觀審慎監管體系框架,以避免出現金融監管漏洞,加強資本監管,提高資本質量與數量標準,保證銀行資本與核心資本充足率;在人民銀行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職能的基礎上,加強其為金融與金融市場提供及時準信息的能力,增加信息透明度,以確保全方位的監控影響金融穩定的系統性風險因素,提高風險預警以避免新的風險的產生。
2.完善法律制度,增強政府應對危機的能力。美國現有規章制度對其危機之后出現的許多新問題存在嚴重的缺失,有鑒于此,中國應完善金融監管法律制度,完善全面風險監管體系,改善會計標準、重建評級體系以增強信息透明度;注重提供政府應付金融危機所必要的金融工具,構建政府應對金融危機的程序及指標,增強政府在危機之中的干預能力和處置能力,以維持金融系統穩定。
3.加強國際金融改革,增加中國的話語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世界經濟金融的穩定與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卻存在著成員國的投票權與話語權的不對等。為彌補這種現實存在著的不對等性,我們應借此機遇團結力量共同推動國際金融體系金融機構的改革以提高日后國際經濟即溶組織、機構的融資能力、效率和防范與應對新的金融危機的能力;并通過中國與IFM、WB和G20成員國的的不斷加強的合作,逐漸增強中國的話語權、代表權,從分發揮中國在世界經濟金融穩定與發展中的作用。
二、危機中隱含的機遇
這次危機給予我的一個重要啟示是:一國貨幣的崛起對于其經濟有著重要的作用。因為一個國家的貨幣和金融一旦占據了摸個世界經濟的制高點,就會對該國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正如索羅斯認為,2007年以來美國發生的信貸危機反映出全球金融市場格局正在重新盤整。金融危機之后,新國際金融秩序的組建成為繼各國政府所考慮核心內容。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重大調整,國際金融中心正在發生漂移,以上海為核心的一個新的金融中心的形成與出現,不僅是全球金融新秩序重建的核心內容之一,更加預示了金融危機以后她為中國所帶來在國際經濟金融地位為轉變的巨大機遇。隨著美元貶值的壓力,持有大量美元儲備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將加快改革儲備管理的步伐。而中國作為美元外匯儲備的最大持有國,同時隨著中國在國際貿易作用中的崛起,人民幣的國際貨幣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也必然要加緊儲備管理改革的步伐――人民幣國際化。
近年來中國經濟金融的飛速發展使得人民幣國際化已經具備了相當的條件和基礎。而人民幣國際化除了能夠獲得鑄幣稅、降低交易成本和匯率風險、減少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交易成本、促進中國對外貿易和金融服務業以及國際投資的發展之外,還有助于縮減中國當前的巨額外匯儲備。
然而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并非一蹴而就,他需要一個復雜而漸進的過程,要受到諸多方面的現實影響與制衡。因此我們必須以漸進的方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為此我國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副校長陳雨露教授等人提出了“人民幣國際化應遵循'周邊國際化――亞洲化――國際化'這樣一個過程”,同時這一觀點也受到了眾多支持人民幣國際化學者們的贊同。首先,人民幣隨著我國與周邊國家地區經貿往來中的普及流通及其貨幣地位的鞏固,即人民幣周邊國際化,為人民幣的亞洲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之后再在人民幣周邊國際化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建立與亞洲各國各地區的經貿往來關系,簽訂雙邊幾多邊協定以鼓勵人民幣的自由兌換和作為國際間結算及投融資的支付手段并鼓勵中國貿易合作成員國以人民幣為外匯儲備貨幣,逐步建立區域貨幣聯盟是人民幣最終成為亞洲區域的主導貨幣――真正的實現人民幣亞洲化,由此最終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使之成為國際主導貨幣、各國外匯儲備的主要幣種――一個長期的國家戰略目標。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此次金融海嘯雖然波及范圍廣泛影響巨大,但在危機之下中國亦當有所收獲,深刻分析美國次貸危機的原因,充分吸收并認真落實對于此次危機經驗教訓:加強宏觀審慎監管,重構國內金融監管體系;完善法律制度,增強政府應對危機的能力;加強國際金融改革,增加中國的話語權。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并把握住此次危機給中國所帶來的發展機遇,抓住機遇,逐步實現人民幣的周邊國際化、亞洲化并最終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偉大戰略目標,真正實現中國再世界經濟體中的重新崛起!
參考文獻:
[1]陳雨露,張思成.《全球新型危機與中國外匯儲備管理戰略調整》.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
任何一次金融危機在給人們帶來消極影響的同時,也會在某些方面帶來一些積極影響或是積極因素。在金融危機中,各國都會就其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自我定位進行思索和不斷調整,從而促使其可以不斷提升自身的經濟應對能力和完善經濟發展模式,并實現自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完善。我國作為世界經濟體系中的一員,也必將積極思考自身的不足來面對挑戰,積極利用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各種機遇。
(1)金融危機可以有利于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轉型。如前所述,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我國對外貿易必將受到重大影響,這使得我國政府要不斷思考如何通過宏觀經濟調整來為國內企業及其所在產業進行周密部署和服務,通過這個機會來進行更加優化的產業結構調整,使企業可以抓住這個機會為技術、人員和市場等各個環節的轉型創造有利條件,從而增強自身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
(2)金融危機有利于我國抓住國際市場商品暴跌這個契機來發展國內經濟實力。隨著世界金融危機的發生,很多商品價格都在隨之降低,例如能源價格,我國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目前豐富的外匯儲備和人民幣升值的機會來為我國工業化生產積累資源,以備今后的發展。
(3)金融危機有利于促進并實現國際資本流入中國。在世界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之下,我國國內相對來說具有穩定性,這就為各國投資者提供了一個相對較好的發展環境,使他們對我國國內發展環境有了一個相對較好的預期或是期望,這就促進并實現了他們在我國進行不斷投資的信心,從而實現了國際資本流入中國。而國際資本流入的最直接好處就是可以帶動我國的內需,使資本在投入與使用過程中為我國帶來更多的社會價值,產生更大的社會財富。
(4)金融危機有利于我國吸取其他國家的經驗教訓,從而促進自身的繁榮發展。通過西方國家金融危機,我國從中得到很多經驗教訓,這是我們獲得的最大收獲之一。我們要從中認識到,對于經濟發展中的風險要有充分認識和應對措施,通過對西方發達國家金融危機的反思可以使我國在對相關問題的處理和應對中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使我國在發展過程中盡早可以建立適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市場發展機制和市場監管機制,從而實現國內外資企業以及本土企業的蓬勃發展。
2金融危機對我國對外貿易中所應采用金融政策的啟示
通過西方國家的金融危機,對我國在對外貿易中采用的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在我國,出口對我國GDP的貢獻率超過了50%,這就使我國經濟增長必須牢牢抓住出口這個主線,結合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產生的影響和帶來的機遇,制訂出符合我國經濟發展趨勢的金融政策,實現在危機中尋找商機和在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為此,我國對外貿易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予以重視。
(1)要積極利用國家政策給予的支持,主要體現在貨幣政策和對外貿易行業政策兩個方面。我國要通過貨幣政策來進行國際間的不斷合作與發展,通過積極參與國際發展進程,通過內需來彌補外需的不足,并積極尋找外需拉動的動力,降低邊際稅率的同時也要刺激消費需求。我國還要通過對外貿易行業的對策來促進自身資源優勢的發揮,為國際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建立而努力,使我國的企業可以在世界發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從而帶動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而我國各行業也要及時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需求并隨之進行動態互動,在國際市場中積極發揮作用,并通過采取多種措施來減少風險等。
(2)積極促進出口盡早建立應對措施。企業發展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微觀主體,只有使企業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安全渡過難關,才可以使整體經濟發展取得勝利。為此,各個外貿企業要積極抓住機遇來調整自身資源,使出口產品的市場供應和自身的市場競爭力都得以保證,并積極開展市場性金融活動的拓展。此外,還要促進國內企業盡快實現自身的產業升級問題,并加大力度對國家重點鼓勵的產業產品進行研發工作和市場化進程。
(3)針對新貿易保護對策開展應對政策,這主要體現在政府層面的對策和企業層面的對策兩個方面。在政府層面,要盡量加快與世界接軌的速度,通過各種政策和措施來積極縮小與發達國家,特別是貿易伙伴國之間的金融發展環境以及保護水平,并且積極增強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以此打破發達國家的綠色貿易壁壘;積極參與國際社會經濟發展中的貿易關系討論和談判,并積極與發展中國家共同協調在環境與貿易問題上的統一立場,通過合力來加大自身發展的力度和國際地位;還要充分利用WTO的爭端解決機制,使自身的各種優惠和利益得到切實保證,積極扭轉我國與發達國家在貿易發展及往來中的被動地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企業層面,各企業和政府一致,積極研究和適應整個國際發展態勢,并就有關的方面進行措施制訂和執行,通過建立和完善貿易壁壘通報和快速反應機制等手段來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各企業起到及時指導和保護作用,從而適時調整企業自身發展和應對措施;還要重視技術性貿易壁壘,促使各企業積極提高自身技術發展意識;通過降低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各種相關費用來提高企業的對外貿易發展,并始終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
3結語
關鍵詞: 金融危機 投資銀行制度 風險管理 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F830.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6-1770(2009)01-040-03
一、 前言
自1997年次貸危機爆發以來,華爾街已風聲鶴唳,而隨著貝爾斯登、雷曼兄弟、美林的先后“倒下”,次貸危機演變成今天的美國金融危機。
美聯儲于9月22日宣布,批準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從投資銀行轉為銀行控股公司的請求,這意味著華爾街僅剩的兩大投行可以設立商業銀行,通過吸納存款來“自救”。專家稱這是自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華爾街最巨大的制度轉變。這是否意味著美國投資銀行的終結?
筆者認為,這只是美國為了應對此次金融危機,采取的暫時解決辦法。投資銀行還會出現,因為投資銀行在公司治理和組織結構方面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的。
二、 美國投資銀行制度的特征分析
美國著名金融投資家羅伯特?庫恩在其專著《投資銀行學》中對投資銀行下了四個權威的定義:
定義一:任何經營華爾街金融業務的銀行都被稱為投資銀行。這是投資銀行最廣義的定義,它既包括從事證券業務的金融機構,也包括保險公司和不動產經營公司,從事與華爾街金融活動有關的所有內容,如國際銀團承銷、企業證券發行和房地產及保險等。
定義二:投資銀行是指經營一部分或全部資本市場業務的金融機構。這是投資銀行第二廣義的定義。這里的資本市場主要指為資金需求者提供中長期(一年或一年以上)資金的市場,包括證券發行與承銷、公司理財、收購兼并、商人銀行業務、基金管理、風險資本運作、私募發行、咨詢服務,以及風險管理和風險工具的創新等。但是不包括向客戶零售證券、不動產經紀、抵押、保險以及其他類似的業務。
定義三:較為狹義的投資銀行是指經營資本市場某些業務的金融機構。其主要的業務包括證券承銷與收購兼并,但不包括基金管理、風險運作、風險管理和風險控制工具的創新等。
定義四:最狹義的投資銀行是最傳統意義上的投資銀行,即在一級市場上承銷證券籌集資本和在二級市場上交易證券的金融機構。這種定義排除了投資銀行從事的其他重要的并具有創新性質的業務,是十分狹窄的,不能概括現代的投資銀行。
目前美國投資銀行處于創新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后,美國放松了對市場和機構的管制,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規。這一系列法規的出臺對投資銀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美國投資銀行在80年代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產生了大量的金融創新產品。
20世紀90年代,美國投資銀行繼續創新,向全方位服務和全球化方向的趨勢發展,投資銀行的業務范圍遍布整個資本市場業務,如證券承銷、證券經紀交易、兼并與收購、風險投資、投資咨詢、資產管理以及金融創新。投資銀行的發展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其特點如下:第一是業務多樣化。證券和經紀業務作為投資銀行的傳統業務,雖然在其業務層次中仍居于基礎地位,但都呈收縮態勢,而兼并與收購、資產證券化、項目融資、投資咨詢等創新性業務在總業務收入結構中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第二是資本和資產規?;?。投資銀行為了提高競爭力相互之間也進行了資產重組,擴大了資本規模和資產規模,提高了風險抵抗能力。第三是經營全球化。美國一些大的投資銀行均建立了負責協調全球業務的專門機構,在世界主要金融中心都設立了分支機構,業務網絡逐步完善,全球性的業務網絡基本形成,實行經營國際化。并且海外經營在美國投資銀行的整體經營格局中已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
三、美國投資銀行制度遭遇重創的原因剖析
美國投資銀行制度一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可是為什么會破產或者轉變為銀行控股公司呢?此次金融危機暴露了投資銀行的致命缺陷。
(一)美國獨立投行制度的最大問題是沒有存款來源,即沒有流動性支撐,一旦出現信用危機,持有債券的人要求提前支付,就會出現連鎖反應。這就是為什么三大投行相繼破產、美國政府用7000億美元救市的原因。7000億美元將主要用來購買受困于抵押貸款危機的金融機構的不良債務,以防止信用危機進一步加深,動搖美國經濟。
(二)杠桿經營使得風險性太大。投資銀行為了實現更高的收益不惜承擔更高的風險。它協助發行體發行債券抵押證券,首先需要協助其設計證券,這就需要進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分析。事實上,研究、分析能力,而不是資金、銷售實力,才是投資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之所在。然后向投資者銷售上述證券。當然,資金、銷售實力同債券抵押證券,上述創新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杠桿經營;通俗的說就是“以小博大”。它們成倍地放大了收益,同時成倍地放大了風險。在這次金融風暴中,五大投行之所以陷入困境,固然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就其自身而言,風險性太大則是其直接原因。
(三)缺乏透明度。金融系統存在的問題是,投資銀行對這些產品進行交易,因為沒有透明度的情況下,這種交易有巨大的利潤。如果能夠把交易鏈上的種種機制去掉,可以強迫他們在整個交易的過程中有更高的透明度。在基金帳目上,一級資產和二級資產、三級資產有對應的比例。一級資產是在市場外的資產,如果你有IBM的股票,當市場閉市時,你就知道股票的價值,二級資產是市場模型的資產,就是選擇一些與一級資產類似的資產,三級資產是只能估計的資產,這些投資銀行和經紀公司的75%到80%的資產是二級和三級資產,不能馬上在市場上標價。如果這些資產有更高的透明度會更健康一些。
(四)缺乏良好的監管。正如美國一位經濟學家總結的:“我覺得根本的原因是金融系統缺乏良好的監管,這導致了房地產市場的失控和金融市場的危機。在問題出現之前,美聯儲沒有及時提升利率,政府在加強信貸監管上也太過柔和?!便y行對風險的強調主要在市場風險,雖然此次加強了對理財產品的監管,但是沒有充分注意發行人的風險,區別在于,以往投資銀行作為擔保人或者發行人風險有限,但是隨著次級債券危機的爆發,投行作為發行人或者擔保人,卻變成風險最高的一環。
(五)不合理的薪酬制度。華爾街的薪酬體系中,高管的報酬包括基本年薪、分紅、股票獎勵以及股票期權,其中主要來自于分紅、股票獎勵與期權。報酬的多少取決于公司的股價與上一年的公司業績。這些全球頂級的公司從下到上都有一種從事高風險高回報業務的沖動。投資銀行高管的薪酬與一般的商業性公司比起來要高得多。
四、華爾街金融危機對現資銀行制度構建的啟示
(一)美國投資銀行制度的經驗教訓
美國投資銀行要想重整旗鼓,需要在以前的基礎上完善公司治理,吸取教訓,針對上述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
(1)建立存款賬戶。這是此次金融危機給投資銀行最大的啟示。投資銀行的主要業務是證券承銷、證券交易與金融咨詢,或者說是“表外業務”,其主要收入則是收費。但是應該從事一些基本的表內業務,最低標準應該是存款業務,只有有存款賬戶的支持,才能降低經營風險,應對突如其來的各種危機。
(2)加強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控制。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杠桿交易,都有期貨衍生品,為什么金融危機首次發生在美國呢?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王松奇表示,最大的風險在于,衍生產品與原有的原生性產品的關系脫節。美國已有220萬戶退房、斷供,占全國獨立房屋的一半,聯系衍生品的原生產品垮了,于是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所有衍生產品的現金流和商業信心就全都崩潰了。次債危機的演化,按照“住房貸款―住房抵押按揭債券(MBS)―債券抵押證券(CDO)―信用違約掉期(CDS)”的金融產品鏈條循環膨脹。隨著次級債危機的演進,越來越多的次級房屋貸款者斷供,賣出CDS者承擔的違約賠償義務也由理論變為現實。CDS賣出方根據行情的變動,需要隨時補充保證金,保證金是變動額的5%,從美國三大評級機構同時調低對CDO評級時,導致CDS價格飆升,使得AIG需要向交易對手補充數百億美元的抵押品,正是這幾百億美元令AIG幾乎破產。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破產,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CDS。
根據馬克思的《資本論》,在資本主義生產發達的國家,總是表示貯藏貨幣的平均量,而這種貯藏貨幣的一部分本身又是沒有任何價值的證券,只是對金的支取憑證。因此,銀行家資本的最大部分純粹是虛擬的,是由債權(匯票)、國債券(它代表過去的資本)和股票(對未來收益的支取憑證)構成的。隨著生息資本和信用制度的發展,一切資本好像都會增加一倍,有時甚至增加至兩倍,因為有各種方式使同一資本,甚至同一債權在不同的人手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現。由于銀行資本的大部分是虛擬資本,虛擬資本是在信用制度的基礎上形成的,但是,一旦脫離了信用制度這個基礎,虛擬資本就站不住腳了,因為衍生產品是不會產生利潤的。是純粹的一種金融交易、虛擬交易。能產生利潤的只有原生產品,支持衍生品的原生產品和信用出現問題,那么衍生產品風險就會顯現出來。要加強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控制,必須保證原生產品的安全,防止發生信用風險。只有找到危機的根源才能根本上解決問題。
(3)完善金融衍生品定價機制。美國金融危機缺乏透明度的原因之一就是投資銀行的金融衍生品價格不明確,投資者根本就不知道資產真正的價值,如果對其創造和持有的衍生品不能理解價值所在,就不能定價,就不能很好地在市場上交易。只有建立完善的金融衍生產品定價機制,才能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4)加強監管力度。美國投資銀行的風險管理組織結構一般是由審計委員會、執行管理委員會、風險監視委員會、風險政策小組、業務單位、風險管理委員會及公司各種管理委員會等組成。但是此次金融危機卻顯得力不足。要加強發行人信用風險的監管,同時投資銀行應當建立一個良好的風險撥備制度,在有風險時及時處理,而不是等到危機出現時再解決。
(5) 設計合理的、激勵相容的投資銀行薪酬體系。如何建起合理的薪酬制度,而不會引起過度的冒險行為與導致金融機構內外部的不和諧,也許是投資銀行應該衡量的問題。
(二)在吸取美國投資銀行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我國投資銀行制度未來發展道路的若干政策建議
面對此次美國金融危機,中國投資銀行路在何方呢?許多新興市場的央行和決策者無疑在慶幸沒有采用金融創新或者有少量的金融創新,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新型市場國家應當吸取的教訓不是不采用自由市場原則,而是采用自由市場原則,為什么會導致美國目前的狀況。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認為,次貸危機的爆發是證券化走到極端的必然結果,即金融衍生品的過度創新。不能因為美國出現金融危機就否定金融創新,金融創新是值得肯定的。金融創新確實帶動了美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缺乏的就是金融創新。因此,在我國利率、匯率正逐步放開的環境下,加快開發各種風險分散工具,以及避險工具已顯得十分迫切,當然在推動金融創新的同時,必須注重風險控制機制的配套建設,“管得住,才能放得開”,即掌握好度的問題。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國當時還是封閉的經濟,躲過了危機,仍舊能夠快速增長。此次美國金融危機不應改變中國開放資本市場的基本路線,中國的問題在于管制太死,不利于金融創新,放松仍舊是大趨勢,但是,鑒于我國目前的整個金融系統不夠完善,加上美國經濟破滅的外部環境,中國應十分謹慎地開放資本市場。
中國銀行業目前還是分業經營。中國目前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投資銀行。不過大多數銀行有投資銀行業務,中國的證券公司具有部分投資銀行功能。而美國銀行業采用的是混業經營,有專門的投資銀行。投資銀行是中國部分銀行今后的發展方向,據說建設銀行銀行未來就走投資銀行之路。
華爾街巨變的教訓也是多方面的。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來說,有必要進一步加強金融企業自身的內部控制與政府的外部監管。在一個不確定的商業世界里,只有搞好風險管理,才能在風云變幻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對于專門從事風險經營的金融企業來說尤其如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包括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對于中國這樣的新興加轉軌經濟更是如此。正確的態度應當是:穩中求進。
作者簡介:
我們會死在哪里?我們是否考慮過這樣的問題?在投資領域,我們如何投資才能避免失???
一、“聽消息”或依賴“專家”。大部分股民可以采用這種方法,經過不斷努力,從而獲得失敗。市場從來不缺消息,但沒有人為消息的正確性、時效性等負責,何況很多消息和估價的漲跌沒有正向關系。我們去醫院看醫生,或者去法院請律師,多數能找到真正的專家,但在股市上有過多的偽專家,聽消息的投資者往往難以分辨,何況這個領域往往真人不露相,悶頭發大財?!皩<摇备膀_子”并不好區分,且不說有意的騙子,還有很多無意的騙子,比如只吹一年而不是連續的業績、只展示自己的盈利而不分析自己承擔的風險、只說自己成功的案例而對失敗避而不談。
二、不學習并總結經驗教訓。如果要自己進行投資,不學習并總結經驗也是個不錯的得到失敗的方法。不讀書提升自己理性思維、客觀看待事物的能力,不深入研究行業和企業,而只是蜻蜓點水,只喜歡成功學和所謂的心靈雞湯,只看別人如何賺錢的故事,不從別人的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甚至都不從自己身上總結經驗教訓,這樣做基本上可以保證:失敗往往不是成功之母,失敗之后還很可能是另外一個失敗。
三、過于自信的徹底投機。巴菲特舉了個例子:假如別人跟他打賭,6個彈孔的左輪手槍里只有一顆子彈,讓他對著自己的腦袋開槍,給100萬美元,巴菲特不會干這樣的蠢事。不過,認為自己運氣好的投資者可以這樣干,或者努力學習《股票作手回憶錄》里的拉瑞?利文斯頓,這樣的投機者幾十年后雖有小概率可以成功,但更可能像書中的主人公一樣,最終失敗并抱憾終生。2011年,我有個朋友虧損了60%,我都沒有弄明白她是買了什么而失敗的,但我比較確定她是投機導致的失敗。
四、利用杠桿并大量做空。利用杠桿放大了風險,影響了心態,如果再進行做空,這兩者加起來,簡直就是股市中自殺人士必備。一個叫管我財的網友說,你用杠桿、做空,往往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押在別人的愚蠢上,把自己的腦袋系在別人的褲腰帶上。比如做空,你看空做空,就算你對公司的判斷是對的,也可能會因為愚蠢的人以更高的價格買入而失敗,到時還真不好說誰更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