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5 17:12:28
序論:在您撰寫債務危機的解決辦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意大利是歐共體的第4大經濟體,卻是第一大債務國,現有公共債務1.9萬億歐元,比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和愛爾蘭4國債務總和還要大,債務率高達120%,而且幾乎只能通過發行國債來融資。西班牙是歐洲第4大經濟體,它的歐元債務總額6370億元,超過希臘、葡萄牙和愛爾蘭3國GDP之和。
歐債危機的性質是財政危機,并正在向金融危機蔓延。據IMF的統計,歐債危機已使歐盟各銀行持有的政府債券縮水2000億歐元。德國銀行是希臘海外的第一債權人,意大利是希臘海外第二債權人,前10大銀行存在1270億歐元的缺口。摩根大通的報告顯示,法國3大銀行因大量持有意大利債券,資金缺口達1730億歐元。因此,一旦希臘發生債務違約,不僅意味著本國債務負擔的進一步加大,而且銀行系統就會崩潰,物價飛漲,進而對歐洲銀行系統產生影響,必將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如果說歐元區救助希臘尚且可以做到,那么,一旦意大利和西班牙也走上求助之路,歐元區現有的救助機制將難以應對。事實上,歐債危機已經燒到了銀行業,德克夏成為歐債危機中倒下的第一家銀行。麻煩還在于這個事情可能波及到美國。
我覺得問題還不僅在于債務危機本身,而在于各方面意見不一致。比如說,歐盟主席巴羅佐提出發行歐洲債券,德國總理默克爾并不認可;德法首腦提議建立歐洲經濟政府機構也受到了冷遇。其關鍵是內部矛盾難以調和,內部主要存在著3個矛盾,一是歐洲央行與德國央行有矛盾,德國央行不同意歐洲央行的債券收購計劃,認為這樣做違背穩定幣值的基本原則,影響了央行的獨立性,因為現在歐洲央行出錢購買這些危機國家的債券。二是核心國家與非核心國家存在著矛盾,因為現有解決辦法實際上是核心國家用本國納稅人的錢去救助危機國家。三是政府政客與選民的矛盾,德國選民對救助持排斥的態度,危機國家的民眾反對緊縮政策。這些矛盾都是現實存在,反對的意見確實有合理成份,問題在于怎么妥協和怎么化解。
我覺得發行歐元債券還有一系列的準備,短期內難以實現。短期內的任務是緩解危機,贏得調整的時間。所以目前存在著兩種思路的爭論,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一種是歐洲央行通過債券購買計劃和流動性管理來緩解債務,過去幾個月已經購買了近550億歐元的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國債,目前持有的希臘、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債券的總額是1450億歐元。第二種是讓歐洲的救助基金(EFSF)發揮更大的作用,不僅向受援國提供緊急貸款,而且購買債務,進而向歐元區永久救助機制歐盟穩定機制(ESM)過渡。其實,兩者可以適當分工而又配合,歐洲央行可以解決銀行業的流動性為主,基金(EFSF)可以購買債務為重。
從長期來看,歐元危機不在救助,而在改革,對金融體系的救助應該與一些國家的經濟重組同時進行。正如歐元之父蒙代爾所說,解決歐債危機有3條出路:首先是財力充裕的國家對資金緊缺的國家施以援手,以免其破產;其次是受援國將福利項目調整到與其財力匹配的水平,實現預算平衡,以贏得其他成員國的支持,那就要削減福利項目;第三個辦法是歐洲建立統一的財政機構,以彌補歐元區管理結構上的裂縫。
有人認為,李稻葵是這個看法,說歐債危機3年可以解決,我覺得這個可能過于樂觀。2008年從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至今,已經過去了整整3年,經濟復蘇還看不到頭。既然根本出路不在援助而在于改革,就不是短期可以解決的。如果實體經濟出了問題,可能誰也救不了,而現在的西班牙、希臘是實體經濟的問題。
歐元兌美元今年以1.3382開盤后,僅短暫小幅上摸到1.3433即受阻,隨后在第一周連續大幅度下挫,在1月10日最低下跌到1.2863,創出4個月來的低點。1月13日曾反彈到1.31以上。
再融資規模龐大
歐元兌美元在新年開盤即出現暴跌,主要原因是市場重新關注歐元區二線國家的債務危機。
據有關資料透露,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歐元區高財政赤字國家,今年的國債再融資規模十分龐大,預計將超過5000億歐元。在市場還在憂慮歐洲債務危機,憂慮歐元區高財赤國家發債成本不斷攀升的情況下,一旦新債發行失敗,將使得債務危機進一步惡化。這是市場打壓歐元的第一個理由。
其次,有市場傳言稱,法國、德國和歐元區其他一些國家正在向葡萄牙施加壓力,要求葡萄牙向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援助,以避免債務危機進一步蔓延。雖然葡萄牙近期發行的12.5億歐元新國債獲得成功,外國投資人的需求占到80%,葡萄牙總理拒絕接受外部援助,葡萄牙財長表示將繼續執行依靠自身在市場上籌資的戰略,但因葡萄牙的這次發債成本較上次高了逾100個基點,所以市場仍擔憂葡萄牙不久可能不得不接受外部資金援助。這是市場做空歐元的第二個理由。
救援資金或擴容
嚴峻的債務危機形勢可能對歐元區經濟復蘇造成傷害,因此,歐元區將被迫提升救助力度。一個較為有效的方法或許是擴大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的規模。該基金目前設定的規模是7000億歐元,援助愛爾蘭將用去850億歐元。一旦西班牙卷入債務危機的旋渦,該基金可能會捉襟見肘。
歐元區官員最近暗示,在即將舉行的歐元區和歐盟財長會議上,將可能討論上調歐洲金融穩定基金有效借貸能力理論上限規模,即為EFSF擴容。德國財長朔伊布勒表示,歐元區各國正致力于歐元區債務危機的中期解決辦法,準備綜合方案,可能在未來兩個月達成一致。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回答有關擴大歐元區救助基金規模的問題時,表示贊成支撐歐元的措施。由于德國的態度轉趨積極,因此,歐元區未來應對債務危機的政策力度將提升。
最近,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兩個國家――中國和日本相繼表態,將積極認購歐洲金融穩定基金發行的歐元債券,這提振了市場對該基金債券的信心。
歐元近期將探底
由于上述有關歐洲債務危機的基本面可能發生變化,短期對歐元走勢構成壓力,中期如果歐元區達成對EFSF的擴容決策,則可能改善歐元人氣,但中期前景還存在不確定性。因此,歐元短期看跌,將延續尋底的過程。
關鍵詞:歐元;歐洲債務危機;歐元危機
引言
歐洲的主要國家為了在國際上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通過談判一致同意聯合起來,實行統一的貨幣。其原因主要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歐洲國家的世界地位大幅度下降,隨著歐洲復興計劃的實施,歐洲各國越來越希望在政治、經濟上聯合起來,以達到與美國、日本等經濟強國相抗衡的目的。
歐元是由1992年為建立歐洲經濟貨幣同盟(EMU)而在馬斯特里赫特簽訂的《歐洲聯盟條約》所確定的。成員國需要滿足一系列嚴格的標準,如其通貨膨脹率和利率需接近歐盟國家的平均水平。歐元使歐洲單一市場得以完善,歐元區國家間自由貿易也更加方便。但希臘債務風波發生以來,歐債危機近來呈現向歐元區核心國家蔓延態勢。
一、統一的貨幣使歐盟各國經濟得到改善
自歐盟成立后,各個國家在其他領域也有所聯合,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上一體化程度最高的聯盟,但是近年來聯盟內的各國經濟局勢動蕩,經濟上互相影響,共同抵御外國沖擊的能力被弱化了。由于貨幣還沒有統一,現在采用的都是浮動匯率機制,不斷變動,使得各國幣值產生差別,再加上利率的變動等因素,比較容易發生金融秩序的不穩定。不過統一貨幣后,使用歐元就大大減少了經濟混亂的發生,促進了區域內經濟的和諧發展;歐元啟動以后,統一貨幣與統一市場的共同促進無疑會帶來新的經濟增長,使得歐盟在與美國和日本等經濟強國的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歐元簡化了手續、節省了時間、加快了商品與資金流通的速度,而且還會減少近300億美元的兌換和傭金損失,隨著歐元地位的上升和歐洲資本市場的發展,成員國的資金成本也會下降,有利于投資和經濟增長。
二、歐洲債務危機將導致歐元危機
2009年12 月希臘的債務問題凸顯,它成為歐洲債務危機的引爆點。隨著2010 年 4月份之后不斷有到期的債務需要償還,希臘政府必須要從國際市場籌集大量資金,但因為其債務負擔已經超過規定,希臘政府通過市場籌集資金的成本將越來越高,未來償還債務的能力將進一步降低,陷入了惡性循環。投資者對希臘可能陷入國家破產的擔憂無法平息,救助計劃未能達到預期效果,金融市場依然加劇震蕩對沖基金則借機蓄意沖擊歐元,致使歐元陷入自建立以來最嚴重的危機。
現在危機開始向歐洲五國(縮寫PIIGS葡萄牙、 意大利 、 愛爾蘭、 希臘、西班牙)蔓延,這些國家接連爆出財政問題,德國與法國等歐元區主要國家也受拖累, 美國評級機構則落井下石,連連下調PIIGS信用評級,整個歐洲被債務危機陰霾籠。希臘債務危機實際上已經引爆了整個歐洲的債務危機,從而使歐元處于危機之中。
三、歐洲債務危機原因
歐元的橫空出世,曾經被許多人給予了的很大的期望,好景不長,歐元陷入生死存亡的險境中。其造成歐元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統一的利率政策、貨幣政策是危機深層原因。采用歐元之前,各國政府債券的利率差距可以反映成員國的經濟差異。歐洲央行統一的貨幣政策為歐元區設置了統一的利率基礎,抑制了歐元區國家的國債風險溢價,致使這些國家對信貸風險的忽視。以至于這些成員國很少愿為改善國內經濟結構和理順政府部門做出有效改革,而更樂意通過搭歐元區的便車,獲得低利率信貸。借款的增加刺激了經濟活動,使麻木的借款人陷入信用風險當中。統一的利率政策不適應各成員國各異的經濟情況;歐洲中央銀行按照《歐洲聯盟條約》,以“維持幣值穩定”為首要目標甚至是唯一目標,在不損害價格穩定的前提下支持歐洲的總體經濟政策。但是,這意味著當經濟增長乏力要求降息,同時控制物價的壓力又較大時,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在“兩難”面前將把提振經濟擺在次要位置。這就造成:利率工具的缺失,使成員國只能進一步依賴財政擴張工具刺激經濟;歐盟管理體制復雜,各國利益立場協調難度大,導致政策拖延。統一貨幣管理當局的貨幣政策使政策滯后。這些是引發危機的深層原因。
2、游資炒作對歐元危機起推波助瀾。債務危機爆發后,高盛等投行又大肆做空歐元。美歐股市連連下挫,歐元大幅貶值,希臘等債務危機國家的融資成本飆升,使其無法用借新債來還到期的債務,由此助長危機爆發并蔓延。2001年希臘加入歐元區時為達到《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提出的要求即政府預算赤字不超過GDP的3%未清償債務總額不超過GDP的60%,希臘政府通過與美國投行高盛集團合作與其簽訂一系列金融衍生品協議將財政赤字降為1.5%,最近披露,當時希臘的真實財政赤字是GDP的5.2%遠遠高于3%。尤其是以各種手段讓債務維持在規定水平之下的國家不只希臘一家,為今天危機爆發埋下禍根。
3、歐元結構性矛盾是危機的重要誘因首先,隨著歐盟成員日益擴大,成員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開始參差不齊,德國、荷蘭等西歐國家與希臘、西班牙等南歐國家之間出現經常項目嚴重失衡,德國、荷蘭等具有很強的出口競爭優勢 ,擁有經常項目順差。而希臘、西班牙等南歐國家因勞動生產率相對低下,出口競爭力較弱,出現巨額經常項目逆差,結果,歐元區自身出現內外發展失衡問題,由此加大貨幣政策的調整難度。其次,歐元區實施統一貨幣政策,各國在面臨內外失衡時無法通過貨幣政策以提高出口競爭優勢,只能采取財政刺激政策,以維持國內經濟增長,在經濟擴張期,只要經濟持續增長,政府稅收就會增加,財政支出可通過增加稅收來彌合。但當金融危機爆發時,經濟衰退稅收減少,希臘等國的財政赤字驟然惡化,成為債務危機的主要引爆器。最后,
雖然希臘等南歐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比西歐低,這些國家在福利制度方面極力向富國看齊,在稅收與財政不允許情況下過度提高公務員工資和退休養老金等福利待遇,加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不僅給政府造成巨大財政壓力,而且使單位勞動成本上升,使希臘等南歐國家在與亞洲等新興市場的低成本競爭中更處于劣勢。
歐債危機背后摻雜的是更深層較量,那就是美國與歐洲正在展開一場貨幣主導權與債務資源的大戰。事實上,美國依然延續其金融貨幣霸權所賦予的“結構性權力”。而自從歐元誕生之日起,歐元就作為全球最有力的潛在競爭對手,全面挑戰美元霸權體系。
四、解決歐債危機辦法及危機前景
解決歐債危機兩種極端的方法是解體或更緊密聯合。當然理性選擇是幫助伙伴脫離困境,“共克時艱”將是歐元區國家面對危機的努力方向。積極將此次“危機”轉化為深化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契機”,將壓力轉化為改革歐元治理結構的動力,已經成為別無選擇的唯一出路。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歐元區必須以制度改革的規劃根治自身制度缺陷,以贏得其他國家和經濟體的信任與幫助。為此,各成員國之間還需要不斷的博弈和磨合。要解決內部各國競爭力的差異和發展失衡、分散的財政政策和統一的貨幣政策的矛盾,歐盟只有實施財政體制改革和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來重建產業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縮小成員國之間的經濟差距,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債務和財政問題。從2010年5月10日,歐盟財長會議達成一項總額為7500億歐元(約合1萬億美元)的巨額緊急援助計劃。同日,歐洲央行宣布,將對歐元區的公共和私人債務市場進行干預,購入成員國政府債券,這是歐洲央行首次宣布購買政府債券;為了恢復市場信心,歐洲開始大力緊縮財政。2010年5月6日,希臘議會通過了政府提出的財政緊縮方案。該方案計劃3年內緊縮開支300億歐元。為重塑市場信心,2011年10月,第二輪歐盟峰會終于就希臘債務減記、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擴容、銀行業資本狀況等三個議題達成了全面共識。歐盟相關各方同意,減記私人部門所持希臘債務50%,約為1000億歐元; EFSF規模將達到1萬億歐元左右;要求銀行資本充足率在2012年之前達到9%。重振強勢歐元,任重而道遠。
五、中國應對歐洲的債務危機措施
歐洲危機后,我國的工業實力必然有很大的進步,而歐洲的相對實力不可避免地進一步衰落下去。歐洲債務危機為我國提供了第二次歷史性的機遇。建議如下:在對外政策方面,適度參與救援歐洲諸國的債務危機。在對內政策方面,應該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對資產價格保持高壓態勢,防止自己陷入泡沫化的危機。我們可以把握好時間窗口,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我國的出口必將受到越來越多的阻力。歐美發達國家的“二次工業化”對于我國這樣的制造業大國來說是嚴峻的挑戰。(作者單位: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 光亞.歐元區統一貨幣政策和成員國相對獨立財政政策之間的沖突與協調[EB/OL].2010-04-10,中國經濟論
[2] 周茂榮,楊繼梅?!皻W豬五國”債務危機及歐元發展前景 [J].世界經濟研究 2010-05-11
由此,全球系統性危機或許會進入新的階段,即國家破產將是2010年會出現的趨勢之一。越來越多的評級機構報告對美國和英國的債務感到憂慮,對愛爾蘭的嚴重赤字提出警告,還建議歐元區努力解決公共赤字問題,各國越來越沒有能力管理他們的債務也成為了報紙的新聞頭條。
“國家破產”這個概念是2002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提出來的。它是指一個國家對外資產小于對外負債,即資不抵債的狀況。通俗地說“國家破產”就是指這個國家無力支付外債。企業、個人對外資不抵債時可以申請破產,國家對外資不抵債時也可以申請破產。
“國家破產”更像是一個形容詞,以體現一國經濟形勢之危急;而不是一個動詞,并不預示著一個國家馬上就會吹燈拔蠟、改換門庭。
在當今世界上,一個國家的“破”并不是孤立的事件,因為“國國自危”。金融全球化是此次危機不斷蔓延的直接原因,它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全球化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國際資本的大規模流動;二是金融業務與機構的跨境發展;三是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
作者在書中指出,類似迪拜的房地產泡沫和金融泡沫爆破危機,在全球隨時可能再現。而且,舊的泡沫未撇除干凈,新的泡沫又在迅速聚集。
這是由于全球太多的刺激經濟方案,熱錢泛濫,令金融市場回升,但當各地政府部署退市時,熱錢催生的泡沫又可能破裂,實體經濟也可能遭受重大沖擊。
不但如此,在金融海嘯爆發后,歐美可能還會有新一波的金融沖擊,因為高失業率會帶來更多的信用卡拖欠,其潛藏的危機不亞于次貸。最棘手的是,全球經濟復蘇基礎脆弱,不足以承受退市政策的后果,但越遲退市,資產(主要是房地產)泡沫滋生的風險越大。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對于這樣的風險,中國也不應坐而待斃。
《美國進步時代的政府改革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作者:馬駿、劉亞平 主編
格致出版社2010年1月
薦讀理由: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后,是貧富差距的日益加大,企業行為缺乏監管、政府官員腐敗、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工人權利得不到保護,民怨沸騰。在這種背景之下,改革者開始整體性地思考社會問題的成因,并從制度上尋找解決辦法,從而較為成功地應對了經濟社會變遷形成的各種挑戰,是為美國進步時代的政府改革。美國進步時代改革前期的情形,與今日的中國十分相似,因此本書的議題對中國的改革具有極強的借鑒意義。
《理解金融危機》
作者:【美】富蘭克林・艾倫等
譯者:張健康、臧旭恒 等
關鍵詞:歐債危機;成因;啟示
一、歐債危機概述
歐債危機,其導火索為希臘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出現的債務危機。希臘于2001年加入歐元區,在這個過程中,其為了盡可能的達到歐盟的財赤率要求,大幅縮減自身外幣債務,并與高盛簽訂貨幣互換協議。這份協議是以希臘必須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償還給高盛高額的回報作為前提。但是連續多年整個歐元區經濟都不很景氣,因此加劇了希臘國內的經濟危機。由于無法償還債務,在2009年的時候就形成了債務危機。
2009年10月初,正當全球經濟艱難地擺脫美國次貸危機的最初沖擊,步履蹣跚地走向緩慢復蘇之際,希臘政府公告稱,預計希臘2009年的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將分別達到12.7%和113%,大大超出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3%和60%的上限。此后,標普、穆迪和惠譽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相繼調低了希臘的信用評級,希臘債務危機正式浮出水面。之后,危機迅速向葡萄牙、意大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蔓延,希臘債務危機向歐元區蔓延后,其余幾個歐豬國家首當其沖,均遭遇了信用評級降級、債務利率飆升以及政府更迭。
二、成因分析
(一)歐洲國家長期高消費高福利的生活方式拖跨了經濟。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多年來實行高消費高福利政策,不重視儲蓄,通過各種所謂的金融創新把未來若干年的錢提前花掉,只顧眼前享受,忽視可持續發展。如果經濟高速增長,高福利或許可以維持,但希臘經濟已連續5年負增長,陷入嚴重的衰退。希臘政府已無力償債,只能以債養債,將債務雪球越滾越大。
(二)其“導火索” 是國際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出現后,各國政府在應對中陸續推出了寬松政策,以刺激經濟增長,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國家私人領域的去杠桿化和政府領域的加杠桿化,這些措施雖在短期內緩解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但卻大幅加重了國家財政的負擔。伴隨經濟的不斷發展,希臘以及其他一些南歐國家,之前處于一種財政弱平衡的境地,由于受國際宏觀經濟沖擊,削弱了其國家集群產業的盈利能力,公共財政現金流陷入惡性循環,債務負擔愈加沉重,并導致最后出現危機的局面。
(三)歐洲只有共同的貨幣和貨幣政策,但卻沒有統一的經濟政府。當希臘國內的債務問題越來越嚴重時,其政府沒有能力來改變目前的狀態,歐盟也沒有共同的經濟政府來對其提供援助。因此,各方投資者都擔心希臘政府出現違約現象,故而放棄其在希臘的投資。除此之外,當歐洲爆發金融危機后,歐元區各個國家雖然擁有共同的貨幣政策,但其貨幣政策缺乏獨立性,不能按照各自的實際情況靈活處理,這就造成各成員國只能通過財政政策來緩解危機,財政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一旦出現不順利,后果將更加嚴重,只會加劇歐債危機。
三、對我國的啟示
(一)社保障制度要與國情相適應
歐債危機教訓深刻,對我國有很大的借鑒意義。盲目追求高福利的社會保障,終將加大政府負擔,對國家的全面健康發展不利,最終影響著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社保制度的設計一方面要充分考慮人口結構的變化,另一方面更要考慮對勞動力市場可能產生的影響。當前,我國正在逐步推進覆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體系,并已取得積極的進展,但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要覆面廣,如何做好已有制度之間的相互銜接,政策空間相當大。保障制度應保持勞動力市場充分的彈性,同時應防止可能導致勞動力市場僵化和低效的福利制度,實現養老、醫療等社會福利在不同地區之間的轉移接續。
(二)繼續擴大內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一直被我國政府所依重。在本輪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后,外貿進出口受到嚴重打擊,消費市場更是萎靡不振,我國政府通過增加固定資產投資,成功扭轉經濟下滑的風險, 2007年我國是財政盈余,近兩年變為財政赤字。因此,如何減少經濟發展對出口和投資的依賴,即降低資本形成和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提高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未來的基建投資應該適度放緩,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居民的消費傾向應該成為國內經濟工作重點??上驳氖牵h的十已明確提出居民收入倍增計劃。
(三)防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防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主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要嚴格控制地方政府債務的規模,防止盲目擴大,要采取積極有效的管理措施,分類管理,逐步償還,將地方政府債務統一到中央政府的管理支配范圍之內,也就是“妥善處理存量,嚴格控制增量”;二是要改革和完善各級地方政府的財政和稅收體制,適度地放權,盤活地方財政;三是在財政收入分配制度上,應堅持多給予少索取的原則,加大社會投資力度,擴大財政收入的增值空間,避免地方政府因財政的不足而無難以有所作為,也減少大量舉債,從而增強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傊咨铺幚淼胤絺鶆?,絕不能讓地方債務成為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障礙。(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
參考文獻:
[1] 周茂榮,楊繼梅.“歐豬五國”債務危機及歐元發展前景[J].世界經濟研究.2010(11)
[2] 鄭聯盛.歐洲債務問題:演進、影響、原因與啟示[J].國際經濟評論.2010(03)
一、企業現狀
東北無線電廠、遼寧電子設備廠是國有企業,處于破產狀況。其中東北無線電廠始建于1960年,是原電子工業部直屬生產移動通訊設備的大二型軍工企業,1986年下放到地方管理,1996年破產。企業原有職工1836人,解除勞動關系1218人,離退休職工599人,并軌職工13人。資產總額4879.6萬元,其中房屋建筑折款2213.1萬元,機械設備271.5萬元,土地2395萬元。企業負債總額5603萬元,企業欠繳職工各類保險金131.4萬元,拖欠職工債務2809萬元,合計2940.4萬元。
遼寧電子設備廠,始建于1959年,是電子工業部直屬生產高中頻感應加熱設備的骨干企業,1996年企業破產,被遼寧電力電子集團整體接收,1999年遼寧電力電子集團解體,企業劃歸鐵嶺市管理。企業原有職工1652人,并軌人員939人,離退休457人,在冊職工83人。企業資產總額3298萬元,其中流動資產1145萬元,固定資產2153萬元。企業負債總額5075萬元,欠繳職工各類保險金542.8萬元,拖欠職工債務2637.3萬元,合計3129.9萬元。
二、債務的成因
1、經營管理性原因。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由于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企業不能適應市場形勢變化的需要,對市場需求往往缺乏應變能力,盲目生產,有限資金沒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在銷售和定價方面還沒有利用現代促銷手段和價格政策,企業對生產經營,缺乏嚴格的管理,資金、設備、人力的利用率低下,浪費嚴重,勞動、物耗無定額,質量無檢驗,獎懲不嚴明,分配不合理等,造成企業在競爭中失利,效益下降,債務增多。
2、制度性原因。我國的國有企業在實施撥款改為貸款后,因缺乏宏觀制度的科學規范、保障和監督,又缺乏自身的更新。從政府財政方面考慮,因政府向企業的層層讓利導致財力日益分散,而將對企業的撥款改為貸款,從主觀上講,是將無償投入,改為有償借貸,從而迫使企業走向市場,在客觀效果上,銀行貸款成為國有企業資金的唯一來源,因而也必然使企業走上負債的道路。
3、政策性原因。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按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方式,理應在改革初始階段讓相當部分的國有企業逐步退出競爭隊伍,但在具有意識形態色彩的"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政策性口號下,硬要讓相當部分不能適應市場方式的國有企業生存下來,唯一的辦法也只能是主管政府要求當地銀行向虧損的國有企業貸款,而有些貸款是根本無望歸還的,使得國有企業有債難還。
4、財會制度漏洞原因。部分企業的領導不是想如何把企業搞好,把企業搞活,而是為了樹立個人"政績",不顧企業長期發展需要,在任職期間,一方面虛擬各項收入,隱瞞各項成本費用,企業多頭開戶,私設"小金庫",以截留資金用于非正常開支;另一方面,把企業的收益過多地向職工傾斜,為職工發獎金、實物,搞福利,把大量應當用于生產經營的資產轉變為各種形式的消費資金,從而不良債務加劇。
究其上述原因,根本在于經濟管理體制轉軌過程中缺少過渡環節,構成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斷層"和"真空"。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的產、供、銷完全由國家各級政府和部門安排,企業的生產經營也納入國家計劃,物資積累也由國家全部調撥,企業不對經營的資產負責,因此就無需考慮企業生存和發展。在市場經濟情況下,企業要對其經營負責,要考慮今后的發展,因而在傳統體制下形成的諸多問題,沒有成功地解決辦法,只有摸著石頭過河,邊探索、邊實踐,企業出現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就在所難免了。
三、思路和建議
一是推動企業改制,解決職工債務。通過企業進行產權制度改革,變職工債權為股權,解決職工債務。
二是搞好企業房改,利用政策償債。協調地方房產部門,給予寬松政策,盡快推動廠房房改后續工作和債務測算,解決職工債務。
三是進行資產保全,償還債務。東北無線電廠和遼寧電子設備廠通過出售資產、出售土地,獲得資金,用于償還債務。
四是分類指導,一廠一策。根據各企業債務總額、債務構成和困難程度的不同,本著一廠一策的原則,研究具體的辦法,為職工解決債務。
"國家破產"是解決債務危機的新思路
"國家破產",實際是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一副總裁安尼?克魯格在2001年11月的講演中提出的"國家債務重組機制",它是解決當前國際債務危機的一種新思路。這個新思路的特別之處在于,所有遭遇外債或債務危機的政府,在獲得國際資助或進行債務重組之前首先進入一種"破產"狀態;這種正式的"破產"的程序啟動后,危機中的政府的海內外資產便處于凍結狀態,其解凍情況根據債務重組的進程而確定??唆敻裾J為,這種新方式有助于推動債務危機的快速解決,避免危機惡化,促使像阿根廷一類的國家免受為世人矚目的社會動蕩和政局風波,避免傳統解決辦法中的"道德風險"問題,促使新興市場國和國際投資界更加重視經濟發展和債務問題的可持續性。
創建這么一種正式機制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債務人和債權人產生自愿達成協議的內在動力。然而在實踐中真正啟用這個機制的時候并不多。這個機制類似與諸如美國破產法庭那樣的"國內"破產體制。
債務重組機制產生的國際背景
建立國家債務重組機制,主要是為了給動蕩風險不斷上升的國際金融體系提供一種穩定器,它的產生有其深厚的國際背景。
發展中國家債務問題日趨嚴重。其債務1980年為5257億美元,1990年為13245億美元,2000年為22040億美元,占發展中國家GDP的35.5%。在高外債的背景下,一旦出現外國債權人從本國撤回資金,本國政府或公司機構不能如期還債,社會公眾對本國貨幣和金融體系的信心發生動搖,金融危機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目前發展中國家的外債問題已經成為威脅國際金融穩定的重要因素。近年來,隨著各種證券投資的增加,各種類型的證券投資者已成為發展中國家外債的重要債權人,這使得80年代形成的外債解決方式遇到新挑戰。
債務違約進入新的高發期。據標準普爾公司統計,在過去十年間,債務違約率高達19%,為1824年以來的第四個高峰期。2002年三季度,該公司確認的債務違約行為國有28個,違約金額為1326億美元,是1994年以來的最高額,而本世紀頭十年可能更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作為實際的最后貸款人可能不得不面對由此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
私人債權人的介入,使得發展中國家債務問題的解決更加困難。20世紀80年代,債重組是一個進展緩慢而有序的過程,那時重要的債權人是商業銀行,它們通常想與債務人保持良好關系,并且很少有獲得額外利益的企圖。隨著大量債券持有人的介入,他們與債務人的合作難度也在上升,這些債券持有人參與債務重組的目的也是多樣化的:一些債券持有人想要迅速而有序的重組,以維護債權的價值;另一些從二級市場上購買債務的人士寧愿重組過程出現紊亂,希望能夠在訴訟中獲利,比如像埃略特合伙人案例。
埃略特合伙人案例:外債解決方式的新挑戰
埃略特合伙人是一家對沖基金,1996年以1100萬美元從二級市場上買進面額為2000萬美元的秘魯政府發行的布雷迪債券。按原來的布雷迪債券解決方案,只能獲得一點毛利。但該公司并不參與債務重組談判,而是向法院提出債權追溯的申請。1999年,聯幫上訴法院同意了其債權追溯的要求,秘魯政府被迫接受了埃略特合伙人的全部償債要求--2000萬美元加上利滾利息3800萬,埃略特合伙人從中獲毛利4700萬美元。
埃略特案例暴露出目前國際社會在債務重組的方法上存在缺陷。如果單個債權人可以依據國民法院及其判決對國外債務人的財產采取指控行為,這便等于同意"全體債權人一致同意"原則,此時,只要任何一個不同意重組計劃的單個債權人都可以采取行動并獲得優先償付,其他所有債權人都會效法,以此增加自己債權的價值而減少損失。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任何債務重組無法進行。這種情形顯然是一個兩難悖論:如果債務國有能力全額償還外債,就不會出現債務危機;一旦出現債務危機,就表明債務國無力償還外債,外債就需要重組,而任何外債重組必然以非全額償還為前提。如果埃略特合伙人案例流行開來,債務危機中的債務國在理論上不再可能有解決危機的希望。
國際貨幣組織建議債務重組的用意正在于避免出現埃略特合伙人事例,試圖為債務重組建立起一個規范的程序。由于多數債權國是發達國家,其法律都有完備的債權追溯條款,因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方案的核心內容就是要限定債權追溯范圍??唆敻裾J為,要有一個正式的啟動程序,即作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的債務國政府,在一定條件下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債務重組申請,并得到審議和批準,一旦啟動正式程序,該債務國在全球范圍內的官方資產便處于凍結狀態,任何單個債權人不可對資產或其任何部分采取法律行動。這使得埃略特合伙人案例將失去法律依據,債務重組的國際安排得到法律保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在試圖發揮類似世貿組織的作用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新思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的法律政策、法律關系必須進行一定程度、一定范圍的調整,而這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前未涉及的領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行為突破了其僅僅對短期國際收支和宏觀經濟運行等傳統領域進行關注的框架,反映出了當今國際經濟關系出現的一些深層次的變化。在各國經濟關系日益緊密、公私部門都大量卷入國際經濟活動的背景下,各國的債權債務法律也應該適時地加以變化或積極協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無疑應該在這個領域發揮出作用,這同世界貿易組織所出現的變化與調整應該有類似之處。隨著國際貿易的廣泛開展,世貿組織更加突出了對各國貿易政策與體制的關注,從某種意義講,各國貿易政策和體制已成為制約國際貿易發展的因素,可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于債務重組的新建議也是為順應時勢發展做出的調整與變化。
改革債務重組的目標在于降低圍繞重組的不確定性
美國負責國際事務的財政部副部長泰勒于今年4月2日在華盛頓國際經濟研究所發表講話,表明了美國政府對此問題的立場以及采取行動解決債務問題的緊迫感:"研究與討論的時代正在過去,采取行動的時刻到來了。"他特別建議由國際貨幣基金出面,把債權國和債務國聚合在一起,達成一攬子國際條款,以求妥善解決這類問題。目前對債務重組過程有許多不確定因素:當某國債務不再可持續時,債務國政府將采取什么措施?何時采???同債權人的談判如何進行?私人部門如何做出反映?如果一種重組方案被選定,它將費時多久?重組是否發展成某種可持續的局面?債權人是否會受到公平與公正的對待?
上述不確定性使人們(私人部門、官方部門或政府)的決策變得復雜化了。對那些步入債務不可持續狀態的國家而言,一個更加可預測的債務重組程式將有助于減弱這種不確定性,從而降低爆發危機的概率和緩解危機。改革債務重組程式的目標不是要減弱國家全部并按時償還債務的激勵,而是要降低圍繞重組的不確定性。鑒于利益和觀點不同,可操作性是至關重要的。人們必須清楚地知道新程式將如何運轉以及為什么比舊有的要好。最現實和最可接受的改革是讓債務國和債權國簽訂新的、詳盡的、分散或市場導向的一攬子條款。條款的細節由借貸雙方在發行新債券時加以確定。此時法律方面的基本原則為:
首先,要有一個多數行動條款,如75%債權人同意的條款。目前許多債券條款要求的是債券持有人100%同意(英國法律)原則,該條款應該改變,這不利于可預測性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