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0 04:01:15
序論:在您撰寫中級會計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由英國模式到美國模式
并逐漸與國際慣例趨同泰國會計準則原借鑒英國會計模式,后來由于美國公認會計原則的強大影響力,逐步向美國會計模式轉換。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泰國開始制定企業會計準則,泰國會計準則委員會廣泛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會計準則,會計確認項目逐步增多,不少新增的會計確認項目直接援引國際準則,并隨著國際準則的變動而做經常性修改。而1993年的《會計準則第6號———收入的確認》、2000年生效的《會計準則第48號———金融工具:揭示和呈報》、2011年生效的《會計準則第28號———在惡性通貨膨脹經濟中的財務報告》則直接援引國際會計準則,這說明泰國政府為了適應日益復雜的國際經濟環境,會計準則力爭逐步與國際慣例趨同。
(二)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轉變
泰國原為農業國家,自1961年開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改革經濟的方針政策,實施工業化戰略,至今已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由傳統農業國向工業國家轉變,決定了該國會計確認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轉化。首先,泰國的會計確認也增加了對風險的確認?!稌嫓蕜t第36號———資產減值》中規定除存貨、金融資產和長期建造合同等部分資產外,當資產出現減值時,要求企業確認資產減值損失,以準確地反映財務狀況。其次,增加了金融衍生工具的確認。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各種初級和衍生金融工具充斥著國際市場。1997年金融危機之前,泰國沒有遵循國際會計準則的要求,未對金融期權、期貨、遠期合約等各類金融衍生工具進行確認或未作充分的披露。為了加強對金融工具的風險管理,于2000年生效的《會計準則第48號———金融工具:揭示和呈報》直接引用國際會計準則IAS32的規定,新增了對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并對金融工具表內和表外信息的呈報作出了相關規定。最后,對謹慎性原則的充分應用。表現為泰國政府對政策的謹慎運用,通常一個全國性的發展戰略或者方案的實施要經過辯論和議會批準等多個階段,因此從方案的擬訂到實施大概要一年。泰國會計法規的制定方面也很謹慎,在會計確認和具體的實務操作上要求會計人員遵循謹慎性原則。上述規定都充分表明泰國會計確認政策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轉變。
二、中國—泰國會計確認比較
(一)中國—泰國會計確認發展程度比較
中泰兩國的會計確認均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由核算型向經營管理型轉變并與國際會計準則逐步接軌。但兩國的會計確認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開始時間和程度不同。泰國原受英、美會計模式影響,因此會計確認也具有英、美的特點。隨著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泰國會計學者發現原來的會計準則已不能充分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于是開始了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會計改革,有的準則甚至直接引用國際會計準則,泰國會計準則與中國相比,其國際會計趨同程度更高。此外,泰國的經濟基礎是資本主義私有制,與國際上許多國家有著相似的經濟結構,在會計確認向國際接軌方面較中國更容易。而中國經歷了計劃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會計模式選擇上受蘇式會計影響較大,在會計確認問題上,主要服務于政府,具有高度統一的特點,更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對外經濟貿易不斷增強,中外合資企業也不斷增多,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已成為必然趨勢。我國會計確認的國際化起步較早,但國際趨同程度弱于泰國。
(二)中國—泰國對會計六大要素確認
比較泰國會計確認遵循《財務會計準則———編制和呈報財務報表的框架》,而中國遵循《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兩國對會計確認定義及會計要素總體確認原則基本一致,但對會計六大要素的具體確認各有異同。對資產和負債的確認,無論從定義還是確認條件上都高度相同,不僅要滿足資產、負債定義的三個特征,還要滿足確認的兩個條件,這與國際會計準則基本一致;對所有者權益的確認,兩國均以企業資產扣除負債后的余額作為標準,且要求同時滿足定義標準、可靠性標準、相關性標準、經濟利益可計量性標準。對收入、費用和利潤的確認兩國存在較大差異,我國對收入和費用的確認僅包括日?;顒又挟a生的,不包括非日?;顒又挟a生的利得和損失,利得和損失在利潤要素中確認。而泰國對收益和費用的確認是廣義范圍的,收益的定義包含了收入和利得;費用的定義包含了日常經營活動中發生的費用和非日?;顒又挟a生的損失。與利潤計量直接相關的要素是收益和費用,對收益、費用和利潤的確認和計量,部分取決于企業在編制財務報表時所使用的資本和資本保全概念。由此可見,泰國引入了資本保全概念,中國沒有這方面的規定。
三、中泰會計確認趨同的建議
(一)立足本土,加快與國際趨同中泰兩國經濟基礎不同
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所頒布的會計法律、法規也以服務于本國經濟為主。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尚未完善,在會計準則制定方面更多地考慮服務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必定導致兩國在會計準則制定方面有所差異,會計確認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兩國會計確認雖有差異,但可以把國際會計準則作為藍本,對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采用的會計準則相關規定,可將其引進并予以本國化,并在會計確認的問題上達成的共識。同時,兩國需加強溝通,互相借鑒。泰國會計準則制定程序嚴格,內容上注重借鑒鄰國和國際會計準則,并且與時俱進,適時對現有準則進行修改;在會計事務所管理方面,允許國內會計師事務所與國際會計師事務所聯合,設立國際合作會計師事務所等,這些都值得我國借鑒。
(二)會計確認向管理型方向發展是必經之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
會計電算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以手工核算為主的傳統會計核算也將面臨嚴峻的挑戰,會計電算化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會計核算工作量,把會計人員從傳統的“賬房先生”中解脫出來,參與到企業的管理活動中,會計的核算型職能逐步轉變為管理型特征。隨著公司結構的系統化、復雜化和業務往來的頻繁性,要求會計核算不僅要全面反映公司財務狀況,還要反映管理情況,提出管理建議。在會計確認方面,也應反映出管理型的特點。此外,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世界的經濟狀況日益復雜化,市場風險變化也變得難以捉摸。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危機之后,兩國更應加強對知識、技術等無形資產和金融衍生工具的確認,對各類金融資產計提減值準備,并充分披露財務狀況,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兩國的經濟往來提供更有效的會計信息。
(三)加大東盟財經人才培養力度
按照ISEC項目的課程教學要求,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由任課教師擬定,按照國外的教學大綱要求編寫英文版的教學大綱,選用英文原版教材或中英文教材,采用英文或中英文授課,教學內容要充分體現明辨性思維。在會計國際化的趨勢下,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已基本趨于一致,但是會計實務和會計專業教學體系與國外還有一定區別。國內高校的會計專業課程有比較完善的教學內容體系和教材體系,特別是《基礎會計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材與國外的教材有較大的差異。因此,需要充分比較國內外的《基礎會計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擬定符合ISEC項目要求的教學內容。
(一)中外基礎會計實務的差異分析。我國的基礎會計實務與國外的會計實務還有一定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具體的會計核算程序。我國企業應按照《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設立會計賬簿,按照財政部規定的總分類會計科目設立總賬賬戶,根據實際業務情況在總賬賬戶下設立明細賬戶,此外還必須設立現金日記賬和銀行存款日記賬兩個特種日記賬。國外的會計實務比較靈活,沒有規定會計科目和必須設立的會計賬簿,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行設立會計賬簿體系,稱為Accountingsystem(會計系統),包括Journal(日記賬)和Ledger(分類賬),會計業務多的企業在設置Generaljournal(普通日記賬)和GeneralLedger(總分類賬)的基礎上,可以根據需要設立Specialjournals(特種日記賬)和Subsidiaryledgers(明細分類賬)。例如,我國企業的存貨應設置在途物資、原材料、庫存商品等多個總賬賬戶,國外企業的存貨可能就用一個總賬賬戶,即Inventory(存貨),或者直接以商品名稱作為賬戶名稱。我國的會計實務中會計憑證包括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應根據審核無誤的記賬憑證登記會計賬簿,而國外的會計憑證僅有原始憑證,沒有記賬憑證,直接根據原始憑證登記日記賬,稱為Journalentry,即將企業業務的會計分錄序時地登入日記賬中,再根據日記賬登記各分類賬簿,稱為Post(過賬)。因此,我國的會計賬務核算程序為原始憑證———記賬憑證———日記賬、明細賬、總賬———會計報表,國外的會計賬務處理程序為原始憑證———日記賬———分類賬———會計報表。
(二)中外高?!痘A會計學》課程教學內容的比較分析?;谏鲜鲋型饣A會計實務的差異,國內傳統的《基礎會計學》課程教學內容包括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兩部分,會計理論部分的教學內容以會計的含義為起點,介紹了會計的基本理論,重點圍繞借貸記賬法介紹工業企業的會計業務處理。會計實務部分主要介紹企業會計的基本手工操作實務。因此,國內的《基礎會計學》課程既要求學生掌握借貸記賬法的基本應用,還重點強調企業會計手工實務的操作。國外的《基礎會計學》課程通常稱為AccountingPrinci-ples(會計學原理)或Accounting(會計學),該課程基本介紹了整個會計學專業的基礎知識,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財務會計基礎,還包括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的基本內容。國外《會計學原理》課程中的會計業務僅以商業企業為例簡單介紹了企業基本的會計業務,較為詳細地介紹了會計要素的重要項目,沒有專門介紹會計手工實務,主要通過Excel表格和T字賬介紹了日記賬和總賬的登記。國內的《基礎會計學》課程更傾向于講授財務會計基礎,主要為后續的企業財務會計內容的學習奠定會計知識基礎,國外《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比國內的教學內容范圍更廣,但具體會計理論和會計業務的內容要比國內的淺顯易懂。
(三)中外高?!痘A會計學》教材內容的比較分析。國內的《基礎會計學》教材編排基本與課程的教學內容一致,理論部分專門介紹理論,實務部分專門介紹會計手工實務。為了體現專業性,國內的《基礎會計學》教材比較強調理論性和系統性,教材內容表述專業性很強,學生反映比較枯燥難懂。例如,會計基礎理論的介紹強調會計理論知識的講解,教材中缺少企業案例,僅僅以例題形式作為理論知識的補充。而且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成為獨立的兩部分,二者相互脫節。此外,國內《基礎會計學》教材基本沒有涉及會計職業道德的內容,僅有部分教材在部分章節提到我國對會計職業道德的要求。與此相反,國外《會計學原理》教材內容廣泛,將案例融入會計理論的介紹中,充分體現案例教學,內容表述清楚簡單、容易理解。國外教材將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聯系在一起,按照AccountingCycle(會計循環),通過企業會計業務循環介紹了會計賬戶和借貸記賬法,具體業務舉例也是以商業企業為例,相對比較簡單易懂,并且根據各章節內容配有會計報表分析相關知識。國外教材沒有專門針對會計手工實務的介紹,所有會計賬務處理都以會計系統中的表格或T字賬的形式體現。國外教材非常強調會計職業道德的重要性,每個章節專門引入較多案例介紹會計職業道德和會計內部控制。例如專門介紹貨幣資金的內部控制和與會計職業道德相關的Sarbanes-Oxley(薩班斯法案)。國外的《會計學原理》教材關于財務會計基礎部分除了介紹基本理論外還介紹了重要資產和負債項目,還包括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的基本內容,這些內容國內的《基礎會計學》教材基本不作介紹。僅有部分教材在會計報表的章節介紹一些簡單的會計報表分析內容。
二、中外《基礎會計學》課程教學內容的整合
[關鍵詞]重要性原則標準錯報漏報專業判斷
國際會計和審計界都很重視重要性原則的運用,它自被引入會計和審計領域后,便成為會計審計理論與實務中一個重要的基礎概念和應用原則。它的引用對于強化對經濟活動和經營決策有重大影響的關鍵性問題的核算,簡化核算工作、提高會計工作效率、保證會計信息質量,以及實施以評審內部控制為基礎的現代審計方法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研究現代會計審計理論與方法必須首先研究重要性原則及其應用。
目前,世界各國對于重要性原則(Materiality)的表述雖不盡相同,但對重要性概念的認識卻是基本一致的:都認為信息的錯報或漏報可能影響到會計報表使用者的決策就是重要的。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ALSC)認為:“如果信息的錯報或漏報會影響使用者根據財務報表采取的經濟決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取決于在發生遺漏或錯報的特定環境下所判斷的項目或錯誤的大小。”國際審計實務委員會1987年10月公布的《國際審計準則第25號》指出:“重要性涉及財務資料誤報(包括遺漏)的數量或性質,不論是個別的還是合計的,根據周圍的環境,作為這種誤報的結果將會對人們依據這些資料做出盡可能合理的判斷或決策產生影響?!?/p>
在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亦要求企業會計核算必須遵循重要性原則,但并未對其作出明確的定義,只是規定:對于重要的經濟業務應當分別核算、單獨反映、力求準確、作重點說明;對于不重要的經濟業務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的情況下,可以簡化核算、合并反映。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于1996年的《獨立審計具體準則—審計重要性》的定義,重要性是指:“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中錯報或漏報的嚴重程度,這一程度在特定環境下可能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p>
顯然,(1)重要性概念總是針對會計報表而言的。判斷一項經濟業務是否重要應視其在會計報表中的錯報或漏報對會計報表使用者所作決策的影響而定。若一項業務在報表中的錯報或漏報足以改變或影響報表使用者的判斷,則其是重要的;否則就不重要。(2)重要性必須從會計報表使用者角度考慮,因為會計報表是為了滿足其使用者的信息需要編制的。當然,會計報表使用者應是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能夠理性的做出判斷和決策的人。(3)重要性的判斷離不開特定的環境。企業不同或時間不同判斷重要性的標準也就不同,重要不重要是相對的,對重要性的評估需要運用專業判斷。(4)重要性與相關性雖都要考慮信息對決策者的影響或引起的差別,而且決策者需要了解的(即相關性的)信息往往就是重要的信息,但二者間仍存在著重大區別,不能混淆:相關性取決于決策者對信息是否感興趣,而重要性則取決于信息是否對決策者起作用,不披露此類信息是否足以引起重大的差別。有些信息可能與決策相關,但因其金額過小,不予披露不至影響使用者的決策,此類信息即為不重要的信息。(5)運用重要性原則是為了把握住問題的實質,抓住關鍵點,兼顧效率和效果,以實現較小的成本、較大的效益之目的。
重要性判斷標準的確定是運用重要性原則的關鍵。重要性標準應針對會計報表使用者來確定。由于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多元性和多層次性,他們對會計報表信息的使用要求各不相同,因而對重要性的判斷就有了多重標準。西方各國自70年代以來長期致力于統一重要性標準的研究。在美國,重要性標準的確定主要來自四方面的努力:政府宏觀調控機構、民間會計職業團體、司法判例和學術界的長期實證研究,也已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然而,即使在今天,世界各國的會計界和審計界也未能就重要性劃定一個統一的標準,都只是針對各種具體情形制定了一些較模糊的標準或只是規范了確定重要性標準的基本原則與方法。雖然各國尚未對重要性標準形成統一的認識,但都認同重要性具有數量和質量兩方面的規定性,重要性有數量和質量兩種標準。重要性的數量標準是指重要性的金額界限,它主要是通過大量的實證調查研究得到的經驗數據或數量指南,又稱重要性水平。比如國際著名“六大”會計公司使用的數量指南為:(1)稅前凈利的5~10%(凈利大時用5%,凈利小時用10%);(2)總資產的0.5%~1%;(3)權益(凈資產)的1%;(4)營業收入的0.5~1%;(5)根據資產總額與營業收入中較大的一項確定一個變動比率,并選取同期會計報表中都最小的重要性水平作為會計報表層的重要性水平(即最低原則)。而重要性的質量標準往往是通過對各種影響報表使用者決策的因素進行定性分析之后得出的結論,又稱定性標準。由于重要不重要是相對的,不存在絕對標準,對重要性判斷標準的確定只能以定量為主、定性為輔。在實務中,由于定性標準比定量標準更難操作、更難把握,故定性標準在實務中也較少使用。
會計中重要性原則的運用體現于會計核算的全過程,在會計估計及會計政策的選用等需要會計人員主觀判斷的各個方面均有廣泛的運用?,F將有關法規規定的重要性標準簡列如下表:項目法規及其頒發機構重要性標準每股收益的稀釋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APB)第15號意見書降低每股收益低于3%時視為不重要。分部(店)報表及分部的確認美國財務會計委員會(FASB)第14號財務會計準則其收入不低于合并收入10%者應視為分部披露。資本性租賃的認定美國FASB第13號財務會計準則租賃期不低于資產使用年限的75%或租賃最低付款現值不低于資產公平市價的90%(不含租賃契約規定的執行成本)者應作為資本性租賃。資產負債表項目的單獨列示美國證券委員會(SEC)第41號會計公告占資產總額5%以上或本類合計10%以上的項目為重要項目應單獨披露。應收本公司高級員工及股東款項美國SEC規章S—X第5-04規則應收高級職員及主要股東款項如超過2萬美元或資產總額的1%者詳細披露。非資本化的融資租賃,約定責任的現值資料美國SEC第147號會計公告現值如為長期負債、股東權益和約定責任現值三者之和的5%或本金化對收益的影響為最近三年平均收益的3%或以上者,應予披露。長期債權投資相關費用的處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投資》(指南)(1998年)所發生的相關費用數額不大,可采用一次攤銷法,于取得時直接計入當期投資收益;所發生的相關費用數額較大的,可采用分次攤銷法。長期股權投資的會計核算國際會計準則(IAS)第28號———對聯營企業投資的會計、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投資》如果投資者直接擁有或通過附屬公司間接擁有被投資者20%或以上的表決權,除非能夠清楚的表明并非如此,即認為投資者具有重大影響,應采用權益法核算其投資。合并會計報表的合并范圍國際會計準則第27號———合并財務報表和對子公司投資的會計、我國財政部頒發的《合并會計報表暫行規定》(1995年)如母公司直接或通過子公司間接控制一個企業過50%的表決權,或雖不足50%但能實施控制時,應編制合并會計報表。相表,如某子公司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及凈利潤按有關標準得出的比例均在10%以下,可以不納入合并范圍。主要投資者個人的確定及關聯方交易的披露要求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直接或間接地控制一個企業10%或以上表決權資本的個人投資者,應認定為主要投資者個人;零星的關聯方交易可不予披露,重大的交易應分關聯方及交易類型披露。主營業務收入與附營業務收入的區分與科目設置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收入》(指南)主營業務是指企業為完成其經營目標而從事日常活動中的主要活動,是企業的重要業務,應重點加以核算;附營業務屬于企業日?;顒又写我慕灰?可設“其他業務收入”予以核算。資產負債表日后銷售折扣與折讓的處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講解)對于資產負債表日后的銷售折扣和折讓,由于這兩種情況在企業發生得較少,對企業影響不大,可以作為非調整事項在報表附注中進行說明,也可以在發生年度的會計報表中反映。重大會計差錯的定義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企業發現的使公布的會計報表不再具有可靠性的會計差錯為重大的會計差錯。固定資產與低值易耗品的區分我國工業企業會計制度(1993年)不屬于生產經營主要設備的物品,單位價值在2000元以上且使用期限超過兩年的也作為固定資產,不具備固定資產條件的列作低值易耗品。財務情況說明書應說明的事項我國工業企業財務制度第85條對本期或下期財務狀況發生影響的事項,資產負債日后至財務報告批準報出日期發生的對企業財務狀況變動有重大影響的事項等。一年內到期的長期債券投資的披露我國分行業企業會計制度(1993年)對于將在一年內到期收回的長期債券投資應從“長期投資”帳戶余額中扣除并單列在資產負債表的流動資產項目中。一年內到期的長期負債的披露同上對于將在一年內到期應償付的長期負債應分別從“長期借款”、“應付債券”、“長期應付款”等帳戶中扣除并單列在流動負債項目中。內部固定資產交易的合并抵銷問題我國財政部《合并會計報表的暫行規定》內部固定資產交易發生不多,或其交易對企業集團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影響不大的,也可以將其視為企業集團外交易不進行抵銷處理。固定資產大修理支出等待攤費用項目我國《工業企業財務制度》(1993年)企業發生的大修理支出一般可直接計入當期成本費用,但對于不均衡、數額較大的,可以采用預提或待攤的辦法?;蛴胸搨椖康呐段覈中袠I企業會計制度及《外商投資企業會計制度》(1992年)對于“由企業負責的應收票據貼現”即“已貼現的商業承兌匯票”等項目應列示于資產負債表的補充資料中。上市公司重大事件的披露要求中國證監會《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細則》抵押、出售或報廢公司營業用主要資產一次超過該資產的30%時,應編制重大事件公告書向社會披露。借款利息的會計核算我國分行業企業會計制度(1993年)短期借款利息不通過“短期借款”科目核算;而長期借款利息應預提,且需通過“長期借款”并專設明細科目反映。
另外,我國企業財會法規中規定的對“應付債券”、“長期債權投資”、“長期股權投資”分設明細帳予以核算,將企業的各種往來款項分為“應付帳款”與“其他應付款”、“應收帳款”與“其他應收款”,有關存貨如包裝物的核算,實務中存貨管理的ABC分類法、成本控制中的例外管理原則等均體現了重要性原則的要求。
在審計中,重要性原則的運用也貫穿于審計工作過程的始終。主要表現在:
1.規劃審計工作,編制審計計劃時,合理評估重要性水平,據以確定所需審計證據的數量。
由于計劃重要性水平越低,意味著可容忍的會計報表或帳戶余額中的錯報、漏報的金額越小;而可容忍的錯報金額越小,為保證審計工作能發現所有超過或容忍錯報的重大錯誤所需要的審計工作量和證據就越多。因而,重要性水平與審計證據間呈反向變動關系,計劃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獲取的審計證據越多。美國“審計標準說明書”和我國獨立審計準則均規定:審計人員在計劃審計工作時,應當綜合考慮有關法規對財務會計的要求、被審單位的規模與業務性質、相關內控等因素,結合自身的經驗對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評估即確定“計劃重要性”(Planningmateriality),其目的是確定所需審計證據的數量及其決定的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
2.評價審計結果時,重要性水平有助于合理確定審計意見類型和審計報告的種類。
審計人員在評價審計結果,確定應發表審計意見的類型時,應當匯總已發現但被審單位尚未調整的錯報或漏報,將其同會計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相比較,確定該匯總數是否超過重要性水平或其性質是否重要。如匯總數超過重要性水平或屬性質重要,審計人員應考慮擴大實質性測試的范圍或提請客戶調整報表;如客戶拒絕調整,或實施擴大測試后,該匯總數仍超過重要性水平,應發表保留意見(比較重要時)或否定意見(非常重要時);如匯總數接近重要性水平,審計人員應實施追加審計程序或提請被審單位進一步調整已發現的錯報或漏報,以降低審計風險;如匯總數遠低于重要性水平且性質不重要,可發表無保留意見。在具體確定審計意見類型時應進行定性判斷,充分考慮影響審計意見類型的各種因素的重要程度。
3.在審計過程中,重要性判斷直接影響對審計風險的評估。
根據《國際審計準則》的定義,審計風險是指當會計報表存在重要錯報或漏報時審計人員發表不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由于重要性是審計人員從報表使用者角度進行判斷的結果,因而重要性水平確定的越低,審計人員通過審計不能查出會計報表中重要錯報的可能性(機會)越大,審計風險就越大。此時,審計人員只能通過執行更詳細的符合性測試或實質性測試程序來降低審計風險??梢?審計風險與重要性水平間呈反向變動關系。即重要性水平越高,審計風險越低;反之亦反。把握重要性與審計風險之間的這種反向關系可使審計人員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合理確定重要性水平,保證審計工作的效率與效果。
我國會計中介機構注冊會計師審計存在的問題
1.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有可能導致舞弊審計中的風險評估出現目標定位偏差。
風險導向審計模式雖然變革了審計方法及其傳統的審計理念,但同時也給部分執業審計師形成了審計觀念的紊亂,使部分會計師事務所全力規避風險進而唯利是圖。這是因為,按照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判斷邏輯,如果被審計單位經營失敗的風險較低,即使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存在錯報的可能性,注冊會計師卷入訴訟的機率也不會太高,審計失敗的可能性比較小,在這種情況下,實施大規模費時費力、代價高昂的實質性測試顯然是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這就必然形成會計師事務所將大量的精力用于研究客戶的行業風險和經營風險,而對審計意見進行直接支持的實質性測試越來越少。世界各國的風險導向審計中都可能出現這種情況。比如,施樂公司按虛構的毛利率調節各子公司的銷售成本,萊得艾德公司通過編造沒有任何原始憑證支持的會計分錄調節利潤等等。這些會計舞弊手法手段并不十分高明,如果會計師事務所嚴格按照審計準則所要求的審計范圍、審計程序實施完整的實質性測試,可能很多的財務舞弊案件都可以被及時發現或者得到有效制止。舞弊審計中的風險評估目標要定位于何處易存在舞弊,而不是僅僅節約成本和降低民事賠償風險。
2.電算化審計的研究開發相時滯后。
目前審計電算化的研究才剛剛起步,相對滯后于會計電算化。另外,由于審計工作本身的不規范,或者規范性的要求因未能得到重視而沒有很好地執行,這也為開發研究計算機輔助審計軟件和應用計算機進行輔助審計帶來了難處。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人員對利用計算機信息系統處理經濟業務的企業進行審計時缺少計算機輔助審計環節,將為他們的審計結論意見帶來難以預測的風險。
3.現代審計對象的復雜性和審計內容的廣泛性。
現代市場經濟的顯著特征在于不穩定性增強,公司為了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謀生存求發展,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所進行的交易也日趨復雜化,經濟業務的種類和性質也在不斷的多樣化和復雜化,會計核算業務已經遠遠超出傳統的財務會計的內容,也為審計帶來了更多的困難?,F代審計不僅包括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收支活動進行審計,也包括對一些投資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既包括對被審計單位的經營成果進行評價,又要對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與運作效果進行評價,這些都會增加注冊會計師做出正確的審計結論的難度,審計風險也就隨之增加。
中職會計教學存在的多種問題,使中職會計教學得不到很好的發展,而會計技能大賽為會計教學的改革指明了方向。職業學校的老師要以技能大賽為風向標,切實加強會計教學改革,真正做到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推進中職會計教學改革。
1.1以技能大賽為導向,創建靈活的教學模式技能大賽的內容和主題主要體現了社會會計崗位對會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要求。中職學校應該根據技能大賽的主題和內容,改革以往死板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真實的工作任務為載體,創設學習情境,分解工作任務,建立多個學習小組,充分利用多樣化教學資源,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具有較高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參與意識,又能達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目的。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熟練的專業操作技能,有利于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
1.2建立激勵機制,提高教師整體水平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會計屬于應用型學科,必須要學以致用。這就要求要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教學改革,必須加強“雙師型”教師的水平,而不能使“雙師型”教師流于形式。會計也是一門發展很快的學科,稅法制度、會計法規都會不斷在變化,經濟業務處理也會有些變化,這就要求老師要經常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會計知識。同時,要想在學校保留“雙師型”教師,必須要引入競爭機制。這些教師除了日常教學,還要有大量的實踐投入到知識更新中,有些還擔負技能大賽的任務,壓力之大,難以想象。這就要求學校要給這些教師較高的肯定和待遇,以平衡其消耗投入。除此之外,學校可以經常請一些會計專業機構的高級會計人員到學校開講座,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最前沿的會計訊息,也可以使校內教師和高級會計人員進行交流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1.3完善實訓設施建設,加強實踐教學要想進行好的會計實踐教學,除了才軟件上提高,還要完善實訓設施的建設。會計技能大賽是在仿真財務、會計、稅務、銀行、供應商等環境中進行的,,那么學校的實踐教學建設可以以技能大賽為進行建設。學校可以和技能大賽的設備、軟件供應商合作,創建接近大賽和企業實際的實訓實驗室。按照會計的不同流程創立不同功能的實驗室,采用企業真實案例,讓學生真賬真做,讓學生在仿真的會計環境中熟悉會計的不同崗位的職責和工作內容,使學生的理論知識通過實踐得到強化。同時,在會計課程設置上采用日常實訓和專項實訓相結合的方法。技能大賽對操作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因此訓練方式相當重要。電算化軟件在日常上課時可按照模塊分步練習,點鈔需要在平時強化不同方法的訓練,數字錄入需要強化指法的練習?;痉椒ㄕ莆蘸?,就需要強化練習,不僅要求準確度,更要求熟練度。
2結語
關鍵詞:會計;集中核算;國庫集中收付;公共財政改革
一、會計集中核算的成效
萊西市于2001年推行了公共財政支出改革,改革內容之一就是實行會計集中核算。經過幾年的實踐,已經在加強財政資金管理。促進黨風廉政建設。從源頭上防止腐敗現象的產生等方面起到了明顯的作用。會計集中核算是指政府成立會計核算中心,在資金所有權、使用權、財務自不變的前提下取消同級機關事業單位的銀行賬戶、會計機構和會計崗位,以會計核算中心為單位集中辦理會計核算工作和實行會計監督。是會計改革中融會計核算、監督、服務于一體的一種形式。會計集中核算的優點在于:
(一)為財政改革和發展提供平臺
在“收支兩條線”管理方面,由于行政事業單位撤消了所有銀行賬戶,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及罰沒收入均直達國庫,不得進入會計核算中心支出戶。實現了收繳分離、罰繳分離。會計核算中心接受支付申請的依據是單位的預算指標。沒有預算指標,會計核算中心有權予以拒絕。所有開支在單位審核的基礎上再經會計核算中心審核入賬。從而起到強化部門預算的要求。
(二)提高會計工作效率
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后,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業務納入會計核算中心統一核算,中心選配業務素質較高的專職會計,并運用會計電算化系統。嚴格按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進行核算,從而大大提高了會計核算工作的質量和會計工作效率,保證了會計核算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和統一性。
(三)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后,財政資金的調度趨于合理。支出單位的財政資金集中在會計核算中心的單一賬戶上,有利于財政部門對資金加強統一調度和管理,使資金調度更加靈活,從根本上改變了目前財政資金管理分散,各支出部門和單位多頭開戶、重復開戶的混亂局面,杜絕了預算執行中克扣截留、挪用財政資金等現象。有效地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保證了財政資金的安全。
(四)提高資金支出透明度
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后,納入會計核算中心管理的行政事業單位所有支出都通過會計核算中心一個賬戶進出,進行會計統一核算。會計核算中心有權對各單位的支出事項和憑證進行合理性、合法性審查。對不符合政策、法規規定的支出和憑證可以要求有關單位糾正或補辦手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部分單位在使用國家資金上的隨意性,給貪污犯罪和揮霍浪費行為亮起了紅燈。
二、會計集中核算的問題
會計的集中核算是加強財務、財政資金管理的一項新舉措。在初始階段,它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樣,也必然存在其局限性和不夠完善的地方。會計集中核算存在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分賬管理上的單一性
會計核算中心監管的重點應是單位的財務收支。而目前會計核算中心僅僅管了支出。對各單位的收入監管尚未介入。實行票款分離,按規定收費收入、返還資金直接繳入國庫收入戶,單位自己建立臺賬,與會計核算中心不發生任何關系,會計核算中心不作賬務處理。這樣就形成了收入票據在國庫。支出等會計資料檔案在會計核算中心。資產及明細賬在單位的“板塊”結構,單位會計資料的完整性被破壞?,F在我市財政較為困難,一些單位的運轉經費只能靠收費來解決。由于收支分賬管理,在違規收費收取上無法控制,是否應收盡收,會計核算中心不得而知。會計核算中心監督成了“監管支出不監管收入”的“跛腳”監督。
(二)挫傷了預算單位財務管理的積極性
會計集中核算改過去的“單位批單位報”為“單位批中心報”。會計集中核算推行前,單位支出只要單位領導“一支筆”就可報銷,集中核算后,單位領導簽了字還需中心會計審核后才能報銷。會計集中核算以后,一方面有些單位領導認為報賬會計是跑腿、打雜的,有無會計資格證、有無財務工作能力無關緊要,報賬會計隨意任命,導致報賬會計專業能力參差不齊。另一方面單位會計機構撤消后,有些單位對報賬會計的待遇不予肯定。報賬會計的工作積極性自然得不到充分發揮。
(三)會計核算中心與財政部門對接上的缺口
專項資金是專門用于指定項目的資金。專項經費撥入時,有些單位混淆不清。會計核算中心不了解,造成單位擠占挪用,專項經費核算失真。加之財政部門重分配輕使用的陳舊觀念。對有些專項資金管理不夠嚴格,跟蹤問效流于形式,使得會計核算中心在專項資金的監管中難以控制。形成專項資金支出效率不高。
(四)監督面難于拓寬
會計集中核算后,會計核算中心一組三人管二十多個單位的業務。大廳式的工作模式,造成了財務管理與會計核算分離,失去了實地實時監督的優勢。單位報賬時,會計核算中心只能根據票據來判斷,一是看單位報賬發票的手續是否完備;二是看票據是否規范合法。只要手續完備,票據合法有效,不管反映的經濟內容是否真實,都必須報銷。會計核算中心整天忙于報賬、結賬、記賬,無法顧及發票內容的真實性,會計監督職能難以真正實現。
三、國庫集中支付制是完善公共財政體制的目的
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就是從預算分配到資金撥付、資金使用、銀行清算直至資金到達商品和勞務供應者賬戶全程的監控制度。其基本含義是:財政部門在中央銀行設立一個統一銀行賬號,各單位的預算資金統一在該賬戶下設分類賬戶進行集中管理;財政支出實行財政直接支付或授權預算單位支付,通過銀行將款項支付到商品或勞務供應者或用款單位。財政資金的余額只保存在國庫單一賬戶。實行集中支付雖然不改變各部門、單位的支出權限。但其作用在于建立起預算執行的監督管理機制。財政部門掌握資金支付權,可以根據資金的使用是否符合預算的規定而決定是否給予支付。將資金直接支付給商品和勞務供應者而不通過任何中間環節??梢哉莆彰抗P資金的最終去向,為從根本上杜絕在預算執行中的克扣、截留、挪用資金的現象奠定基礎。如果這項改革實實在在地推進,不僅具有加強財務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意義,更具有倡廉、堵亂的作用,意義非同一般。
四、把國庫集中支付制作為構建公共財政體制框架的一部分
對于已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制的縣(市)財政尤其是財力不佳的地區,在現階段利用核算中心現有的條件和基礎實施國庫集中支付制,不僅可以合理地利用人才資源,節約行政運行成本,而且可以達到完善公共財政體制的目的,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一)會計集中核算制的運行方式為國庫集中支付制的實施創造了有利條件
會計集中核算制要求取消單位原有的財政性資金銀行賬戶,實行單一賬戶制度,采取“集中管理、統一開戶、分戶核算”的運作方式,為國庫集中支付制的單一賬戶制度實施創造了條件。
(二)會計集中核算制已成為國庫集中支付制的有效補充
會計集中核算制實行集中支付,統一辦理資金結算和統一發放工資,實際上已擁有了一部分國庫集中支付的功能。通過對單位預算的有效執行,使財政監督深入到預算編制的各個環節,可以從根本上提高預算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并成為國庫集中支付制的有效補充。
(三)會計集中核算制要求財政資金實行集中核算,這種方式為國庫集中支付制實現“收入直繳,支出直撥”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國庫集中支付下。收入通過銀行清算系統直接繳入國庫單一賬戶。不設立過渡性賬戶。支出通過財政直接支付或財政授權預算單位支付,其目的是加強財政監督,增強財政的宏觀調控能力。后者要求單位資金實行收支兩條線、收繳分離。單位的收入要求直接進入財政專戶或專儲。在“三權不變”的原則下,由單位領導審核批準。經過核算中心審核無誤后。由核算中心統一辦理各項收支業務。雖然目的是加強核算單位日常的財務管理,但因為集中核算所形成的會計核算職能的獨立性仍然使財政監督得到了加強,財政宏觀調控能力空前提高,促進作用非常明顯。
五、會計集中核算與國庫集中支付的有機結合
(一)指導思想
建立以會計集中核算制為依托,以國庫科為龍頭,將國庫集中支付中心與會計核算中心合并為第二層次,以大量的行政事業單位為第三層次的金字塔形的財政資金劃撥和核算體系。
(二)具體結合
1機構與賬戶設置
將國庫集中支付中心設置在會計核算中心,整合人力資源,合并辦公;中心在商業銀行新開設兩個統一賬戶,一個作為財政國庫支付機構的零余額賬戶,承擔具體支付和與國庫的結算業務;另一個作為財政部門為單位開設的零余額賬戶,承擔單位的具體委托支付和與國庫的結算業務;單位非財政性資金則仍然通過核算中心原為單位設立的統一賬戶進行支付,實行分戶核算;單位的小額、零星費用仍然采用備用金制度。
2會計核算中心原有的崗位可同時成為國庫支付執行機構的工作崗位
會計核算中心原有的會計核算崗位可以成為支付機構的支付審核崗位,承擔管理單位預算指標、審核單位提出的用款計劃和支付申請、審核單位的報銷單據、登記單位的支出明細賬等業務。原有的資金會計和出納崗位可成為國庫支付機構的資金會計崗位,承擔管理國庫資金、支付機構零余額賬戶和小額現金賬戶。簽發國庫支付令。賬戶與國庫之間的結算工作等業務。原有的稽核崗位可成為國庫支付機構的稽審崗位,繼續履行稽核職能。
3中心的工作重點應從日常會計核算業務向會計審核和監督轉變,并逐步承接部分國庫支付業務
會計計量過程可以分為初始計量(initialmeasurement)和后續計量(subsequentmeasurement)。初始計量是對交易和事項的數量加以衡量、計算和確定,以便在復式簿記系統中能被記錄,轉化為貨幣表現的財務信息;后續計量則要衡量和確定該交易與事項的貨幣數量在初始計量后的變動情況,以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及變動的財務成果。一般來說,以歷史成本計量為中心的傳統會計計量側重的是初始計量---傳統會計環境穩定少變,資產形態單一,大部分資產和負債在初始計量后,其價值基本不變,原則上不需要后續計量。除非兩種情況:第一,同質資產的銷售和處置;第二,按歷史成本計量資產的折舊和耗用。但是這兩種情況并非是嚴格意義上的后續計量,它只是對原始價值的調整。
新經濟形勢下傳統的資產定義和資產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風險價值已成為資產價值的重要內容。以歷史成本進行的初始計量,當資產價值頻繁變化時,已不能滿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后續計量在所難免;有的資產甚至根本不存在歷史成本,如衍生金融工具,僅僅是一種合約,從簽約到結算過程,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具有很大不確定性,需要經常以公允價值進行后續計量。在會計計量變革問題上,我們已經將許多筆墨用在了計量屬性從歷史成本到公允價值等現值手段的討論上,其實,會計計量過程的重心已從初始計量轉移到后續計量,這種側重的變化本身就是會計計量的變革。
二、折經濟形勢下的現實選擇
21世紀是一個知識時代和信息時代。這個時代資產的形態、會計環境及計量特征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后續計量之所以成為新經濟形勢下會計計量的重心,究其原因無非是以上變化的巨大影響。
1·資產形態的進化
資產是會計計量的對象,傳統的資產形態以有形資產為主,在資產交易過程中,歷史成本是確鑿的,交易后其價值也相當穩定,因而后續計量并不受關注。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資本市場的發展,兩種新型資產在資產總量中的比重逐步攀升。
第一,軟性資產。軟性資產是指企業的知識、軟件、商譽、人力資源價值等區別于傳統資產,具有高技術含量,體現極具發展潛力的資產。軟性資產之所以日益受到人們的注意,是因為其能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據統計,二十世紀初知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僅為5%-20%,而現在這個數字已達60%-80%,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開通,此數字將達到90%以上。軟性資產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價值不斷變化。初始計量時的投人資本只是其價值中很小的一部分。實物資產在使用中被消耗掉,而軟性資產則不會因為被使用而消失。它在使用過程中可能會增值,其增值額是巨大的,因而需要將其放在市場中以公允價值進行經常的后續評價,才能完整地反映企業整體資源狀況和生產力水平。
第二,虛擬資產。高速發展的證券市場和金融市場使現代經濟中虛擬成分大大增加,信用制度和資產貨幣化使資本脫離實物經濟運行,資本的增值不僅僅只表現為實物與貨幣的循環,而直接形成G-G''''的資本增值。虛擬資本有兩大特點,一是高收益性,二是高風險性。股票、債券、其他金融工具等虛擬資產的價格,在價值的兩端隨著人們的心理而上下起伏。非虛擬資產的增值來源于企業行為對市場的替代效率,其價值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一般不再進人市場交易,所以初始計量已經能夠解決量化的披露需要。而虛擬資產正好相反,風險價值是其價值增值的主要部分。如果只初始計量其投人價值,則完全拋棄了其風險價值主體,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喪失殆盡。
2·會計環境的影響
會計環境的巨大變化是后續計量倔起的重要原因。首先,經濟活動變得極其復雜。單一的工業大生產時代一去不返,各種各樣的投資活動層出不窮,權益的主體日益復雜,企業已成為社會資產的一部分。同時,資本市場的發展,資產取得方式的多樣化,使資產價值形成不再是一次投資的結果。兼并、重組、聯營等經營方式使資產價值的變化更加頻繁,這些都加大了會計確認與計量的難度。傳統計量模式是封閉的過程,它計量和反映的是投資形成時點上的資產價值,根本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真實情況。其次,不確定性增加。按會計要素分類的企業經濟活動與價值之間的偏離日趨嚴重。企業短期行為增多,網絡公司大量存在,交易方式多樣化,企業價值的動態變化更加難以定勢。第三,風險加大。信息技術的發展,高新技術層出不窮,知識的快速更新與膨脹,科技、制度、管理等的不斷創新帶來了企業所處環境的瞬息萬變,使競爭更加劇烈,企業經營的風險加大,同時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風險也加大。風險收入成為一種穩定的收人來源。準確揭示這部分價值,遠非初始計量能夠勝任。
會計計量必須突破封閉式計量的限制,在初始確認與計量之后進行后續確認與計量來反映企業價值的變動,提供風險價值的動態信息;達到計量結果與客觀現值的一致,減少不確定性對預測未來現金流量的影響。后續計量的側重與會計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它能準確地體現環境的復雜性、不確定性、風險性,客觀地反映經濟活動。
3·會計信息需求的變化
會計環境的變化也在改變著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變化刺激會計的發展變革。第一,信息使用者更重視會計信息的時效性。傳統會計中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時,而且知識的快速更新與滲透,帶動經濟活動的日新月異,縮短了會計信息的有效期限,依據歷史信息進行決策的風險加劇,因為過去的買價對于當前的財務決策來說是毫不相干的。第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信息使用者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企業的利潤表上,注重經營利潤與原始成本的比較。新的經濟條件下,信息使用者更注重企業的現在和將來,關注他們的投資是否會增值,企業在嚴峻的競爭中是否具有成長價值。信息需求者的這種轉變,使會計計量已不能停留在以歷史成本為主的初始計量之上,而在客觀上要求會計計量以公允價值為基礎,提供企業現實條件下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這就必然強調以后續計量來反映這部分價值的動態信息。后續計量迎合了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變化,而后者則推動后續計量成為會計計量的核心。
三、支撐這一選擇的思想技術條件
I·財務報告由信息觀向計量觀轉變
傳統財務報告是根據歷史成本基礎和名義財務資本保全概念編制的。采用的是信息觀,即在有效市場前提下,在不完全和不完善市場中,企業以歷史成本基礎編制會計報表提供會計信息。這種觀念下的會計計量僅僅只是配比的工具。然而市場條件的改變,會計模式面臨調整。計量觀是指在完善的市場條件下,對資產和權益以公允價值進行確認與計量來提供信息。計量觀下財務報告的重心將由利潤表轉移到資產負債表上。會計計量的目的是有效地反映企業的資產負債價值。勞倫斯·A·溫巴奇說過:"傳統的財務報告模式正在被打破,現在是會計師們應注意未來發展的時刻。"FASB在第3號概念公告中更提出了全面收益概念,從而使沿用數十年的收益確認的"收入/費用觀"轉向"資產/負債觀,計量觀所引發的種種變化,使以公允價值為計量基礎的后續計量有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2·資本市場的完善,公允價值的取得更具有客觀公允性
公允價值對于資產,尤其是虛擬資產和軟性資產的計量,具有特別的適應性。FASB曾明確表示:"在未來準則制定考慮中,當應用現值技術在資產和負債的初始計量和重新開始計量時,本委員會預期采用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如果采用公允價值進行現值計量,則在初始計量后,必然存在后續計量。因為現值具有動態變化性;要做到公允客觀就必然不斷地進行后續確認與計量。
工業經濟時代,資本市場還不健全完善,公允價值的取得有失公允,致使人們對公允價值持懷疑的態度。知識經濟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各樣的報價機構增多,使資本市場的信息需求得到了保證;世界經濟一體化,使相互分割的資本市場成為一個統一體;金融市場不斷完善,公允價值可以隨時準確地獲取,且減少了人為估計的成份;完善的資本市場提的信息是為眾人所接受的,極具有效性。因而可以說公允價值的客觀公允性是無可非議的。與此同時,科學技術的發展則為其提供了完備的物質基礎。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為信息快速準確傳送提供了條件?,F代通信技術的寬帶化、智能化、個人化和多媒體化的綜合業務數字功能,為大規模的生產與共享知識、信息奠定了基礎。后續計量通過這些工具獲取信息,既快速方便又成本低廉。大量復雜繁瑣的數據經過計算機的加工后以數據庫形式直接存在于計算機中,完備的物質條件使頻繁后續計量操作起來極為方便。這樣后續計量又有了必備的技術條件。
總之,后續計量已成為新經濟形勢下會計計量的中心和重點,這是必然的,也是現實的。正是經濟形勢的發展、信息需求的變化,決定了會計計量的演進和逐步完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