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4 17:28:06
序論:在您撰寫初中地理教學心得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 教育教學過程 啟發式教學法 學習主體 學生自主能力 教學法心得 初中地理知識
課程改革明確提出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師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采取能夠適合改革進程發展方向的教學方式。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后,我發現最符合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的是以認識論為基礎的啟發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教學過程中的特點在于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主要負責啟發并引導學生主動吸收知識,進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達到教授學生學科知識并提升學生智能的雙重目的。
想要正確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師必須做好足夠的備課工作,才能更好的為學生講授知識。首先,教師需要對整套初中地理教材有宏觀的認識和較為具體的了解,能夠從大量的教材內容中找到必要的知識點,確定課堂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制定出相應的教學計劃,只有在此基礎上,運用啟發式教學法才能真正做到高效有用。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就要按照自己的教學計劃,將教材知識有所取舍,將知識點按照重要與否進行有效篩選,將每個單元、每個章節的重點進行梳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突出初中地理知識的重點,這樣才能準備的把啟發點指向初中地理課本的重點,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地理知識。
合理設計教學問題,從而啟發學生進行相應的思考是啟發式教學的關鍵所在。啟發式教學需要教師做到幫助學生進行空間想象,開拓學生的思維,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上得到一定的提高。在初中地理的教學過程中,應當按照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已知的內容引導學生接受新的未知的過程,從具象化的知識轉向抽象畫的內容,引導學生思考程度的加深,有效將教學內容由簡單易懂的知識轉向深奧復雜的更高層次的知識。而這種啟發式教學的重點就在于設計合理的問題,必須設計出能夠有效引導和成功啟發學生進行初中地理知識深入思考的相關問題,幫助學生對于初中地理知識認知結構的形成。因勢利導啟發學生對于初中地理知識的有效思考,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最終達到初中地理教學的最佳效果。在每堂課上課之前的導語中插入一些具有啟迪性的問題將會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除了教學前的準備、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設計問題,課后對于學生領悟課堂知識多少的檢查也是很重要的。要想真正達到初中地理教學的目的,必須加強對學生課后的監督和管理。人天生都具有一定的惰性,尤其是剛剛從相對輕松的小學生活進入初中的學生,如果教師不能真正將檢查落到實地,學生很容易出現僥幸心理,也就無法達到初中地理教學的目的。通過隨堂提問、隨堂考試、課后作業、月考和學期考試的方式能夠幫助教師掌握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便于在之后的教學過程中加以糾正,適當的調整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好的接受初中地理知識,提高初中地理的考試成績,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相對自覺的學習習慣。在課后監督中很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從錯誤中尋找啟發點,引導學生在糾正錯誤觀念的同時,有效啟發地理思維能力,有利于教師對學生的知識結構進行糾正。
當然,適當的獎懲措施也是啟發式教學法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初中地理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及時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同時對于表現突出的學生可以進行物質獎勵。這樣的措施肯定會對學生產生督促作用,在獎懲過程中,要注意以獎為主,懲罰為輔。獎勵和表揚能夠幫助學生喜歡上初中地理,增加學生學習初中地理知識的信心,產生一系列積極的影響。如果獎、懲的次序顛倒,就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產生厭學心理,造成難以彌補的后果。不過,適當的懲罰措施還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獎勵沒有懲罰將不利于學生在初中地理學習過程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從課前備課尋找教學重點,到課堂教學過程合理設計問題啟發學生,再到課后對學生的監督和獎懲措施,這是我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法的心得,只有通過這樣的步驟進行啟發式教學法,才能保證初中地理教學達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姚秀元,《“啟發式導學法”在義務教育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94年05期
[2]周麗萍,計惠民,田淑芬,《在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法的體會》,《當代護理》,1997年08期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育信息化;教學方式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教育事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與提升,創建了良好的教學手段,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到諸多的學習能力,成為滿足社會發展的綜合型人才。地理是初中階段教學的重要學科,教師應積極利用微課、交互式電子白板、翻轉課堂、網絡教學、遠程教學等資源,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
一、初中地理教學實現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含義及實施要點
教育信息化指的是教師逐漸將現代化的教育資源融入課堂教學中,將信息技術引入地理教學中,向著信息化發展方向靠近,促進學生接觸到更多的信息資源,促使學生學會更多的信息化技術操作手段。教育信息化一定要滿足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目標,滿足教材內容教學的實施要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利用信息技術豐富課堂教學資源,注重網絡資源在課堂教育過程中的實際應用,使學生接收到更多有意義的教學資源,加深對地理知識的印象。
二、初中地理教學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義
初中地理教學積極應用教育信息化教學手段,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創設一系列有效的教學手段,從而為課堂教學的發展做出貢獻[1]。首先,將教育信息化教學形式融入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有助于促進學生認知過程的發展,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能滿足他們的學習要求,增加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分析和掌握,使其充分掌握教材的內容,加深對地理知識的記憶能力,增強他們的評價分析能力,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其次,將教育信息化教學手段融入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有助于充分發揮教材知識體系的優勢,真實展現出地圖的內容,讓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建立起完善的知識體系,掌握更加高效的地理學習技能,形成較高的地理智慧思維能力。在此過程中,教育信息化可以簡化教材的內容,將抽象的地理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化,直觀地演示出地理的現象,有效地加強學生對教材內容的吸收和消化[2]。最后,將教育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于地理課堂教學中,有助于增強教師的專業能力,提高他們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提升他們對專業能力的把握,使其進一步創建出高效的地理課堂教學形式,進而培養學生成為創新型發展人才。
三、初中地理教學實現教育信息化的策略
(一)網絡教學方法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師將網絡教學方式應用于地理課堂教學中,創建出自主式學習和程序式學習兩種方式,能引領學生自主瀏覽學習,讓學生自主查閱相關的學習資料,積極拓展自身的視野,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識,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教師在引領學生建立程序化的學習形式時,不能盲目地引導學生進行資源的搜索。例如,在教學《世界的居民》一課時,教師要引領學生自主搜尋網絡上的資源內容,確立明確的搜尋目標,讓學生通過網絡資源了解到世界上的人口數量,明確世界上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了解各個國家人種的組成,以及每個聚落的生活習俗習慣。
(二)微課教學方法
微課是初中地理應用最多的一種教學形式,初中地理教師應積極利用微課引領學生預習課文,讓學生通過微課提前了解教材上的知識點,并認識到自身在學習上存在的不足,明確自身對教材內容難點的把握,以促進學生在課堂上更好地聽講,加強他們對教材問題的解決能力,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對每一章節進行總結和概括,讓學生通過微課了解到每一章節的重點知識內容,進而形成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建立起每一章節的知識脈絡。例如,在教學《世界的氣候》一課時,教師將課堂上所講授的內容錄制成一個個小視頻,并上傳到微課網絡平臺上,讓學生通過微課自主了解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明確氣溫和氣候之間的區別,了解世界氣候的主要類型,找準這一章節學習的難點內容,在課堂上主要關注教師所講解的內容,以建立起這一章節的知識體系,了解世界氣候與所處區域之間的聯系。
(三)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方法
交互式電子白板具有遮罩和拉幕的功能,可以暫時遮蔽部分教學信息,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遮蔽的內容,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能讓學生主動探索教材的內容,充分掌握新的知識內容。交互式電子白板具有聚光燈的功能,可以突出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讓學生了解到本節課的重要知識點,認識到自身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識內容,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中國的自然環境》一課時,教師充分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手段,將中國自然地形的相關知識點遮蔽起來,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思考我國擁有哪些自然地形,從而了解不同區域之間地形的不同。
(四)翻轉課堂教學方法
翻轉課堂顛覆了傳統的教學形式,成了當前地理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其展現出了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增加了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能讓學生自主展示學習成果,主動與同學交流自己的學習體驗,與朋友分享自身的學習心得,從而促進學生之間相互幫助、共同進步,進而提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例如,在教學《中國的區域差異》一課時,教師積極開展翻轉課堂教學形式,將課堂主體交給學生,將學生分配成幾個小組,讓學生自主討論我國區域之間的差異,研究區域差異的形成原因,了解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依據和特點。
(五)遠程教學方法
當前,遠程教育逐漸融入地理課堂教學中,成了學生放假學習的主要方式。教師積極利用遠程教學方式,將課程傳遞給在校園外的學生,使學生可以在課后通過音頻、視頻等計算機技術及時向教師求助學習上的問題,并隨時隨地學習與地理教材相關的知識內容。這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強化了他們對地理知識的掌握和學習。
結語
【關鍵詞】地理教學內在聯系綜合能力學科滲透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學校和老師的重視,國家教育部也采取相應的措施對中、高考進行了深入的改革。由于地理學科自身具有的特殊性,其所研究的地理環境知識是由自然、社會等眾多要素共同組成的一個綜合體,這樣就不可避免的形成了與其它學科知識的相互交叉滲透。在地理課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地理教師不知道在地理教學中如何將各學科知識互相滲透、融合到一起。針對存在的這一問題,我進行了粗淺的研究,本文對這一問題淺談幾點自己的心得。
一、注重基礎知識教學,培養學生將地理知識應用到各學科的綜合能力
1、立足初中地理課教學,注重學生的“基礎知識”的掌握
不同的學科知識應用的程度不一樣,以“數學”為例,我們學的很多,但在實際生活中真正能夠用到的很少,小學的數學知識就足夠了。而“地理”卻不一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應用到。它與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學科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掌握基礎的地理知識對我們非常重要。地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千萬不能忽視基礎知識,一定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對知識進行融會貫通,整體上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礎知識。初中地理課,要根據“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以教材的基礎知識為出發點,建立章、節完整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對每一個知識點都理解吃透,該拓展的知識要拓展,該加深的要加深。從而形成系統的地理知識網絡,讓學生在各學科間應用地理知識,并做到運用自如。
2、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學科間的綜合能力
有些知識的學習不能一味的強調理解和應用,要根據學科的不同有所區別。地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注重地理知識的不斷深入,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己逐漸整理出知識結構系統,構建地理知識結構,將地理知識條理化、網絡化、有序化形成體系,真正做到扎實掌握基礎知識,并能在各學科中靈活運用。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例如教材中的陳述性知識,就要經過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加工,切記把知識直接讀給學生,我在講授七年級上“第二章第二節海陸的變遷”時讓學生回家查找有關大陸板K運動的動畫,課堂上展示,把我的課件與學生的進行比較,看誰的更生動一些,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地理知識的傳授要分析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使之結構化;理清知識的脈絡層次,使之系統化;總結地理事物的運動、分布和變化規律,使之規律化;運用各種圖表、地圖、圖像,做到圖文結合并茂,使之形象化;聯系有框圖、比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過“五化”培養學生的比較分類、歸納演繹、綜合分析、概括推理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們在地理授課中,應當把政、史、地三學科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讓各科之間相互交流、滲透,形成立體的、全方位的時空觀的教學模式。
二、適當拓寬和補充區域地理知識,培養學生學科間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中考試題源于各科的單科知識,又有各科間的融合,這就要求各學科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聯系,探索各學科間共同知識的整合與滲透的有效途徑,培養學生各科知識遷移的能力和運用不同學科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綜合性是地理學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本學科所研究的對象是一個由社會、歷史和自然多因素共同形成的綜合體,這就導致了地理與其它學科之間有許多相互交叉和滲透。如環境問題就滲透了自然環境、人類活動、歷史因素、生態環境、人地關系、國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識。在講授七年級上第三章第一節多變的天氣中“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時,我就把上述各種因素都融合在一起來解釋最近我國發生的大面霧霾天氣產生原因及歷史背景和政治因素。地理教師在掌握地理知識內在聯系的同時,還要掌握以地理知識為中心,將其它學科知識聯系和溝通融合在一起的能力,以具體的地理事實為材料,應用相關學科的知識,培養學生跨學科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強化地圖在教學中的應用,掌握讀圖方法,提高讀圖能力
地圖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傳授地理知識的主要載體。地理考試離不開“圖”,這是地理學科的特點。所以,學生的讀圖能力直接關系到地理知識學的好壞。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地圖知識教學,教會學生讀圖的方法,通過讀圖能力的提高,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地理課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各種地圖的運用,如區域圖、柱狀圖、等值線圖、統計圖表、地理模式圖等,應用各種地圖分析地理現象、講解地理知識。教會學生判讀各種地圖的方法,能夠讀出數值的大小看出遞變方向,再根據等值線的凸出方向判讀高低;以區域圖為例,最重要的是看出圖示地區是什么地方?這就要根據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點狀地理事物的相關位置、線狀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面狀地理事物的輪廓特征等去加以識別。經常引導學生養成將國內外重大的政治、經濟問題及新聞事件與地圖聯系在一起,通過讀圖讓學生獲取各種地理信息,并用這些信息與已學過的地理知識聯系起來,去分析、理解和解決現實問題,使學生的讀圖、析圖、用圖能力全面提高。
四、立足地理學科,鍛煉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要按照中學地理教學大綱要求和考試的知識范圍,做好本學科的教學。教師要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并且能夠挖掘教材中蘊含的知識點,以固定的教材知識應對中考試題的諸多變化。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的思維不適應從一個學科轉變到另一學科跳躍式的學習模式,導致學生對跳躍性的試題轉不過彎,學科知識鑒別時間長,綜合思維能力差。說明學生不習慣跨學科綜合思維,習慣傳統的單科一維縱深思維,橫向聯系滲透的思維能力較差,跨學科知識干擾較明顯。因此,地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在教好本學科綜合內容的基礎上,淡化學科間的知識體系,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加強培養學生對不同學科間知識的綜合,重視將政、史、地三科的知識點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具有運用各種學科知識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初中地理課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利用切實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通過提高地理課的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和學科間綜合滲透互為利用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課題組編著 法制教育與學科教學 2012.5
[2]伍光和、田連恕、胡雙熙、王乃昂 自然地理學(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7
地圖是記錄和傳遞地理信息的工具,它是地理知識的一種形象、直觀綜合的表達,也是地理學科獨有的一種語言。地圖中包藏了眾多的知識點,許多地理特點規律都可通過觀察、分析地圖得出。地圖和地理教學始終相伴,這是地理教學的一大特點,它有培養學生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廣泛,最實用的教具。如果教學中地圖運用得好,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會學生通過閱讀地圖分析、綜合、概括、判斷、推理,也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九年義務教育地理教科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依據初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編排了大量的教學插圖。這些插圖和正文、閱讀材料、讀圖要求、想一想、做一做等內容相得益彰,從而使教材圖文并茂,增加了可讀性和說服力。充分發揮插圖功能,加強和改進插圖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發展觀察、思維和想象能力,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多種素質。從形式上看,地理教材中的插圖可分為地圖(地理事物和現象分布圖)、統計圖、示意圖、景觀圖、漫畫和史料圖等幾類,它們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各有側重,因此,不同的地圖,教學中的處理和素質培養的方向也應有所不同。在地理教學中如何進行地圖教學?
一、地圖教學。
地圖是地理教材最根本的插圖,它不僅反映事物的地理位置,闡明其空間分布,而且還表示它們的形態(如河流長度、水系特征),所以有人說:地圖不僅是學習地理最必要的工具,而且是最直觀、最簡明的地理“書”。地圖教學,首先要明確讀圖要求,指導學生帶著明確的目標在紛繁的地圖上找出要找的東西;其次是定位,根據需要,明確地理事物的經緯位置、海陸位置、地形位置和其它相關位置,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第三是找出有關地理事物、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并注意抓住主導因素,揭示聯系以形成深刻印象;四是根據大綱要求指導學生理解記憶事物空間分布特點,使學生能讀會填。地圖的教學程序可表述為“明要求——定位置——找關系——助記憶”。
二、地理統計圖教學。
地理數據是地理事物“量”的表征,地理統計圖是地理數據的形象直觀。統計圖教學不僅要有利于揭示地理事物變化規律,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定量和定性分析結合、注重定量分析的科學方法與精神。統計圖可依下列程序教學:“讀圖名——讀座標(或圖例)——讀數據(大小及變化趨勢)——分析數據——用文字揭示聯系或規律——圖表轉換(或圖圖轉換)”。讀圖名的目的在于知道圖反映的是什么內容,自己要讀什么,座標(或圖例)則反映了統計數據的性質、種類和數量上的大小(單位),讀圖名和讀座標是讀統計圖的基礎。讀數據一要讀全,二要注意讀變化趨勢,然后才能準確地從數據中把握事物的聯系和發展變化特征。圖表(圖圖)轉換的目的在于鞏固知識,培養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和動手制作等多種能力。
三、示意圖教學。
教材中的示意圖大部分是成因示意圖,如果說地圖側重從空間分布,統計圖側重從量上說明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特征及聯系的話,那么,成因示意圖則側重闡述它們的形成,成因示意圖往往和統計圖聯合出現,它們在教材中聯系是很緊密的。成因示意圖教學可這樣安排:“明確地理位置——分析要素狀況——揭示發展歷程——抽象(或演繹)規律?!比邕M行“熱帶雨林氣候的天氣示意圖”教學時,可先明確這種氣候的地理位置(赤道附近),分析該地太陽高度和氣溫狀況(正午太陽高度大,氣溫高),天氣變化過程(日出后,氣溫迅速升高,地表水不斷蒸發到空中,空氣中水汽不斷增多,云層增厚,午后14—16時產生雷陣雨,雨過天晴);最后得出熱帶雨林地區終年高溫多雨的特征。在進行成因示意圖教學時,充分利用投影片和板畫動態反映地理事物現象的發生發展過程是較為理想的手段。
四、景觀圖。
從形式上看,主要有照片實錄景觀(彩圖)和素描景觀,從內容上有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景觀圖的作用是通過直觀形式增加學生感性認識、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加深印象,教學中要注意圖文結合,并注意抓突出特征,避免不著邊際,分散學生注意力。
五、史料圖教學。
史料圖有地理學家畫像、地理大發現和地理知識發展圖。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史實,更要注意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攀登地理科學高峰的勇氣,樹立創造精神,并讓學生了解科學發現和創造的一般方法。如我在進行“魏格納得到了什么啟示”插圖教學時,首先讓學生觀察魏格納躲在病床上仍孜孜不倦地觀察和學習以培養學生發奮學習、建功立業的志向,然后指導學生閱讀材料了解魏格納創立大陸漂移假說的歷程,鼓勵同學們“細心觀察、大膽假設、多方求證、形成學說”,用科學的方法去發現去創造,激發了同學們的科學熱情。
一、教材內容詳略的處理
新教材主要由大字正文、小字、閱讀材料、課堂活動等幾部分組成。在這些內容的處理上,各人的方法不一,但是絕不能一碗水端平,否則與使用老教材就沒有區別了。在正常情況下,正文大字是核心,小字、閱讀材料是補充,課堂活動為鞏固(或者探究性學習的內容)。所有的教學要圍繞正文大字進行。如:歐洲西部的農業,都知道以畜牧業為主,那么歐洲的農業發展怎么樣?大字沒有說明,但是在P62①“閱讀材料”有不錯的補充。我在教學時,請全班學生朗讀了這一段文字。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喜歡大聲閱讀文字),因而既起到了提神的作用,又使他們了解了歐洲西部國家發達的農業的表現(采用的主要模式、結構、市場化、專門化等),他們又是如何處理畜牧業和種植業發展的關系的,與我國在農業上的差異及原因。重點放在畜牧業發達上,這些作為重要的補充,學生最感興趣了,因而增強了對發達國家農業和對發展中國家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向的認識。在這里我建議各位教師根據所擅長的內容可以在不同的部分補充“正文”中沒有的內容,“課程標準”是總指導,但也不能處處都補充,處理成老教材的翻版,既沒有必要,又沒有那么多課時來完成。既要突出重點,又要使選學內容對學生有用,使學生感興趣,能作為“枯燥正文”的強力調劑,有利于“重點”的學習。
二、課堂活動的處理
之所以把課堂活動單獨提出,因為它是新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或缺。這里的活動題實際上是課堂研究,并不要求學生一一去親身體驗,大多數是模擬體驗或者讀圖分析等。如:歐洲西部“繁榮的旅游業”活動題要求學生模擬一次暑假歐洲旅行,請你設計好旅游路線,說出經過的主要國家和城市,描述可能見到的景點(可以補充課本中沒提到的景點)。這種活動題難度不大,學生可以單獨完成,也可以三四個或各組學生合作完成,思考或討論幾分鐘后請各組學生說說自己的設計,從不同角度比較,如:路線最合理、景點最全、內容最豐富等。一方面增強對歐洲旅游業的認識,另一方面增強學生實踐的能力。那些真正需要通過親身體驗的活動題,沒有時間都搞,一學期有一兩個就可以了,不宜太多。如:P108,活動2“從報刊雜志上收集關于北極的報道、圖片,舉辦一個有北極地區環境保護與利用的小型展覽會”,通過全班或者全年級學生努力一學期搞兩次很不錯,相當于綜合實踐課,還可以分別把學生帶出去體驗參觀、旅游等。它是增加學生興趣的重要途徑。我的大學同學中有不少就是因為學習地理能夠游山玩水才報考的地理系,中學學生同樣會為此而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
三、框架(體系)的處理
新教材的體系已經削弱了,但是還是存在的,“教師用書”的內容提示中都有比較詳細的結構說明,教師做到心中有數,在教學中就會游刃有余,但是不要求按部就班把它教授給學生,許多內容已經弱化,過多了,學生似懂非懂,反而弱化了重點內容,因而務必在教學中重點突出,適當地體現框架。如“中東”的教學結構:
如果教師能吃透上面的結構(體系),在教學中就一定會得心應手,哪里是重點內容,哪里需要一般學習,一目了然。無論教材怎么改,教師都要做到心中有“一本詳細帳”。
四、開放性內容的處理
新教材最大的亮點之一是開放性試題的出現和比重的加大,各個學校學生的層次不同,應該因材施教,必要時提供范例作為參考,強化訓練,重點內容可以通過全班討論得出結論,彌補個人能力有限的缺點。如:P11亞洲的“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請你把他們的因果關系填在框圖中,并為亞洲的發展出謀劃策。學生個人能力有限,可以通過全體討論得出:①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②利用科學技術,提高糧食單位面積的產量;③退耕還林,保持水土;④植樹造林,防治土地沙漠化;⑤政府適當調控,政策性遷移居民以保持生態;⑥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相似內容還有非洲的人口、糧食、環境問題的解決,以及我國黃土高原地區生態問題的解決,等等。我在批改試卷的過程中明顯感覺到初中階段的學生在發散性思維上較差,死記的掌握得很好,開放性試題只能靠平時的掌握,生搬硬套一些,所以在課堂上對于開放試題的討論學習,有助于學生打開思維,培養思考的習慣。答題的答案不具有唯一性,只有回答的有道理,就給予肯定,并鼓勵學生更積極地思維,該需要討論的不能因為怕花時間或怕費事而省略,這種多花一節課,比他們背上好幾節課都管用。多讓學生參與進來,聯系實際是解決他們缺乏能動性的最好出路。
五、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
新教材只提供了“標準”,具體內容深淺的實施還是各個教師自己設計,由于此時的學生已經存在差異了,在問題的設計上要有講究,力求從易到難,兼顧到各個階段的學生,使大多數學生能夠“跳一跳就可以夠到”,逐層推進,使每個人都有收獲。如:P70“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加納進出口資料問題:①圖顯示加納主要出口產品有哪些?②靠該類產品賺取外匯,對國家有利與否?為什么?③加納主要的進口產品有哪些?④依賴其他國家供應該類產品的弊端是什么?⑤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可以說①、③的問題每個學生都可以完成,②、④的問題需要一點能力了,⑤的問題要求更高了。這就是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而設計的,簡單問題可以全班范圍內抽查,要求高點的可以通過舉手的同學完成。
六、課堂教學與課堂管理
新教材更注重學生的參與,中學正常情況下每班有50―60人,甚至更多,學生參與了,課堂秩序還能保持嗎?這是對教師課堂管理的嚴峻挑戰。我聽了不少的公開課,多數課堂采用的是4―5人為一小組的形式進行教學,增加了學生的參與性。由于是公開課,幾乎每一節可都取得了成功。但是在現實的教學中,沒外來教師聽課的情況下,恐怕沒一人能保證(包括淮中)課堂能夠順利進行,所以教學中課堂管理尤為重要,可以說誰在注重學生參與過程中抓住了課堂管理,誰就是課堂教學的成功者。事實證明我所帶的九個班級中,在教學管理比較好的,能夠做到收放自如的幾個班級一直是成績最好的幾個班級。
七、課堂的組織形式
新教材講求的是實用性、參與性。在教學的組織形式上要能夠體現這一點。我在教學中慣用形式:前5分鐘請學生演講(內容與本周所學地理知識相關),同時請學生復習上節課所學習內容,三、五分鐘提問總結上節所學,重點的閱讀材料請同學朗讀(小組為單位、班級為單位等)、部分不耽誤教學時間的內容可以通過相聲、小品的形式學習。(如:美國的移民:將學生分為四組,每組分別代表、黑人、華人、印第安人和白人,讓扮演不同角色的學生根據課本中的文字描述設置情景,扮演不同人種在美國的生活狀況和內心感受。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使學生對有色人種在美國受到種種歧視和不平等待遇有了深刻的了解。)我一直使用多媒體教學(自己課余時間制作,但生動的畫面不多,還沒有達到我的期望值),充分發揮其容量大、內容生動的特點。課堂活動安排在適當的地方教學,有時作為總結,有時作為內容的鋪墊。最后使用部分重點試題作為結束。關于課堂的組織形式可以是多樣的,結合實際是最佳選擇,檢驗的唯一標準當然就是效果。
注釋: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創新
隨著當今社會現代化教育的進步,人們對中學地理教學的關注越來越多,相應的對中學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重視程度也在逐漸的加大,新課標要求下,中學地理教學需要不斷地創新,以便更好地適應當前社會的
發展。
一、當前初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初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管理體制和思想不到位,管理較為松散,缺少專業能力較強的教師,學生沒有認清學習地理的重要性等等。現實中的調查研究表明,有些學校認為地理教學并不如數語外課程重要,地理教學只占據了很少的時間。此外,學校缺少專業化的教學力量。地理課程教學的氛圍和環境并不能夠有效地保障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興趣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使學生產生了消極的態度。這些現實問題的存在,嚴重地影響了初中地理教學,阻礙了素質教育的發展。
二、初中地理的創新教學方法
在新課標改革的發展進程中,對初中地理教學的要求在逐漸提高,致使傳統的初中地理教學模式不能適應當前發展的需要,為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和培養優秀的人才,需要對初中地理教學進行有效的創新。
1.管理理念的創新和社會的重視
學校和社會應當給予一定的重視,從制度上對初中地理教學進行創新。要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促進積極健康的引導在地理教學方面的創新,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思想教育管理經驗,結合當前的實際問題,制定符合現實的相關制度,只有這樣在大的方向上有了制度的保障,才便于初中地理創新教學方案的實施。
2.增強趣味性和聯想性
在進行初中地理教學活動時,相關教師通過現代化設施和設定新穎的教學方案,來增強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如,通過多媒體短片、圖片等等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或者在教學時通過小組學習對所涉及的地理知識進行高效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高效地掌握地理知識。此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使學生高效地理解地理知識。
總而言之,初中地理創新教學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改變,創新需要適合當前發展的需要,并且創新的同時還要保障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關鍵詞】中學生;地理教學;創新能力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創新教育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積極地探索,取得了不少的收獲。
一、創設地理情境,提高教學效果
地理學科綜合性強,知識內容豐富,而大部分知識是學生沒有也不可能親自經歷的,這就要求地理教學語言不僅要做到科學、準確、清晰,而且能靈活運用語言的藝術,如適當的加上一些諺語、詩詞、成語、歌訣等趣味語言,創設地理意境,喚起學生的形象思維,充實地理表象,使學生聽課時如同身臨其境,聽后心馳神往,并以此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在講授 “七大洲、四大洋”內容時,用“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太平大西洋,印度北冰洋”的歌訣傳授,既簡單又好記,重點也得到深化理解;用“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諺語來講述氣溫的日變化,則可增強學生的記憶。這些趣味語言的運用,對地理課堂教學會產生良好的效果。使本來枯燥無味的地理課變得生動、活潑、有趣,學生也易于接受和掌握地理知識。
二、關愛鼓勵學生,培養自信和興趣
教師對學生的關愛鼓勵,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信和興趣。教師應努力營造出師生親密無間的和諧氛圍,像春風雨露般滋潤學生的心田。在每一個課堂提問中,只要學生舉手回答,無論正確與否,首先肯定他們肯動腦筋、勤于思考的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舉手時,多給他們表現的機會,增添一份自信與參與的興趣。老師的關心和鼓勵往往似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特別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來說,顯得特別重要。所以說,濃厚的興趣是成功的向導,堅定的信念是勝利的保證,也是創新意識形成的前提條件。
三、整合信息技術,增強學生創造力
在地理教學中,信息技術運用越來越廣。要搞好地理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當務之急是制作出更加精美,更加有趣的地理教學軟件。多媒體的現代功能,可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中有“學”、有“思”、有“樂”,有理想、思維的啟迪,也有知識的傳播,品德的熏陶,更有美的享受。如在講授“地球公轉”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改變地球運動的條件:方便的看到①黃赤交角增大或縮小,地軸的方向不變;②黃赤交角不變,但地軸方向變動;③黃赤交角為零等用語言不好表達的現象。這樣,可讓學生在聯想、分析和發現這些假設運動與現實中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變化規律,使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整合信息技術,能激發學生研究新情況、發現新問題、提出新構想的熱情,引發學生探索自然和社會的動機及興趣,從而增強學生的創造力。
四、重視地圖運用,強化思維的圖像性
各種地理狀況和現象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間里,地理科學是以一定的空間為研究對象的空間科學,具有突出的空間性特點,組成地理環境的地形、氣候、水文、動植物、資源、人口、工業、農業、城市等地理要素間的相互聯系則要通過地理圖像加以展示,才能清楚明了。地理圖像直觀、簡明地表述了地理狀況和現象的特征。注意地理圖像的使用,特別是讀圖、填圖技能的培養,可以避免走進“讀死書”的死胡同,有助于知識點的記憶、理解和運用,進而培養地理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