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4 17:28:04
序論:在您撰寫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求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44
1 唐山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現狀分析
據調查統計發現,現階段唐山市基本農田面積約為48.22萬hm2,約占全市耕種面積的85%,,其中以遷安市基本農田保護最佳。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唐山市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平,這些年相關部門開展了土地整治活動多達120項,共新增加耕種土地面積為0.32萬hm2,但在土地整治活動開展過程中,由于不同地區的基本農田條件存在一定的差異,需要相關部門對唐山市的基本農田狀況進行一定的分類處理。
2 淺析唐山市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所謂的高標準農田,其主要特點是土地平整、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集中連片、生態良好,符合現代化農業和經營的基本要求,同時農作物產量能夠保持高產穩產的狀態。但是唐山市高標準農田建設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就目前情況分析,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農田建設項目全面性較差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過程中對道路、電力設施以及排灌等相關農田基礎設施的要求比較高,但是部分地區在建設過程中片面的追求建設速度,忽略了施工質量,為后期農業生產使用埋下安全隱患。另外在農田建設過程中涉及土壤培肥計劃較少,導致建成后的耕地無法滿足農作物生長需要。
2.2 相關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交流
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涉及到的內容比較多,且各項工作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因此需要各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但是部分地區農田建設過程中,相關職能部門缺乏主動性,與其他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不到位,配合度較差,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田建設的進度,導致建設周期延長,為農田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埋下了隱患。
3 建議及措施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對提高唐山地區農作物產量,實現農田高效、高水平化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相關部門應高度重視,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為今后農業現代化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3.1 制定完善的規劃方案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應當制定完善的規劃設計方案。相關人員應當對各地區的具體情況進行一定的調查分析,如土壤土質、水電設施、道路交通等,為后續該地區農田改造提供了詳細且全面的參考資料;在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過程中應當嚴格制定項目建設的相關要求,加大對項目規劃設計的重視力度,嚴格執行項目審批的各項流程,做好監管工作,制定相關的建設標準,并提高其執行力度,全面保證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的順利完成。
3.2 建立以政府主導、各部門協調的工作機制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一項綜合性較高的系統工程,其涉及到的內容較多,需要各部門之間的良好的配合、協作來保證建設工作的順利完成,因此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應當堅持統籌規劃、協調落實、整體推進的基本原則,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同時落實各部門的建設責任,并建立有效的部門協調機制,以保證農田建設項目的圓滿完成。
3.3 保證投入資金的經濟效益
高標準農田建設應當充分發揮地方經濟組織和農民的力量,在堅持以政府主導、部門協調的前提下,整合投入資金,力求實現每一分錢都用到實處,特別是對農業、水利、國土以及財政部門的涉農資金使用進行一定的引導和聚合,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完成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4 結論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但我國大部分地區由于各種因素影響,導致高標準農田建設進程緩慢,影響我國農業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各地區應當加大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視力度,并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實際的建設方案,為我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標準;農業;對策
中圖分類號:S28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039
高標準農田是指在劃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范圍內,建成集中連片、高產穩產、設施配套、抗災能力強、生態良好、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符合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需要增加宣傳力度,加大公眾參與力度。并且要嚴格選擇規劃單位,加大規劃人員的培訓,增強業務水平,避免低水平設計所造成的問題。規劃單位應當充分了解現場勘察情況,尊重生產者的意見,在充分了解當前形勢的基礎上,開展項目規劃工作。
1 高標準農田建設面臨困境
1.1 權屬調整阻力大
當中國頒布的時候追求的是“絕對公平”的原則,而且分土地的時候也考慮到土地質量好壞、土地到家庭距離等多重因素,從而土地被認為分隔化、破碎化。而建設高標準農田就要打破原有的田塊、地塊破碎的局面,并且需要在田地增加灌排水設施,在田間修建耕作道路,而這又占據了部分耕地面積,因此需要相應地調整耕地承包經營權。但土地是農民的生存地,是生活的根本保障,調整耕地承包經營權關系到農民的根本權利,因此,開展工作麻煩進展緩慢,這又成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最大難點。
1.2 建設資金分散
國家農業部對耕地推廣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國家土部門實行的“土地整理項目”、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實施的“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等多個部門都已經開展了高標準農田建設,但這些部門相互之間沒有遵守 “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溝通原則,使各部門之間由于缺少溝通和缺乏協調合作而各自為政,并且每個部門的工作側重點也是不一樣的。例如:國家國土部門的土地整治要求是對田地、田地的小路、田地里面的溝渠等進行系統的整改,從而優化區域土地利用結構;而國家農業部門則是把重點放在了中低產田的改造上,以至于項目之間常常脫節,嚴重導致了重復建設、重置等現象。
1.3 村民阻止施工
農民是土地的所有者,是土地的主人。無論是否建設高標準農田,農民都有發言的權力,而完善公眾參與制度是保障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否符合當地實際情況,是否可以滿足農業生產的關鍵。因為只有當農民了解到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實際情況,擁有是否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選擇權、獲得在建設高標準農田過程中的話語權的時候,才能真真正正地征詢到農民的意見,才能設計出符合實際、滿足農民的建設規劃。然而這些卻沒能在實際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全部實現。
2 高標準農田建設面臨困境的對策探討
2.1 制定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規范制度
保障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的關鍵就是規劃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規章制度。由于中國土地寬廣、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等諸多原因,這就意味著在不同生態區的自然條件、不同農業生產活動的發展前提下需要制定出不同的高標準的農田建設原則,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修改,進行細化。
2.2 實施土地輪流機制
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需求是耕地規模經營,而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具體表現恰恰也是耕地規模經營,這就說明建設高標準農田是推進農業現代建設發展的關鍵。根據“大穩定、小調整”的原則調整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根據耕地產能對等交換的原則,實現農田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輪轉。要采取相應的鼓勵措施來避免土地分隔化、破碎化現象的出現,杜絕因農民外出打工而使耕地荒廢現象的發生。
2.3 建立完善的公眾參與機制
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機制的目的是保障r民主體地位不受侵害,保障農民土地合法權益,以便農民不再阻止高標準農田建設,并能夠積極有效地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法規適合當地農民的生存發展需求。因此,必須要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推廣和宣傳,切實提高農民的積極性。通過各種手段讓農民了解高標準農田建設意義和內容,讓農民知道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后對自身利益的改變,以充分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農民參與到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時候,要想提高農民參與的效果,就必須要突出農民參與的具體細節。農民必須切實參與到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確定、選址、對田地進行現場勘測、實施建設等每一個工作環節,并且表達自己的意見。為保證公眾參與的規范性,就必須完善農民參與制度化的條令,對農民在參與過程中所提出的要求、原則等必須作出相關規定。
3 結束語
高標準農田建設對于我國人多地少的狀況,是一件造福子孫萬代的事業,對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提高我國農產品產量與質量都具有重大的意義。但是農民是土地的主人,只有農民有效地參與到高標準農田建設當中去,充分發揮參與的積極性,不阻止施工的時候,才能有效落實、保證高標準農田建設。
參考文獻
[1]黃玉嬌,陳美球,劉志鵬.高標準農田建設面臨困境與對策初探[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3(11):28-39.
根據文件要求,現將XXX2020年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子項績效管理自評如下:
一、前期工作(8分,自評8分)。
1、任務分解(2分,自評2分)
根據省農業農村廳下達XXX2020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皖農建設〔2019〕154號),按照農田建設管理辦法,在專家評審基礎上,我區建立了2020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庫,并將年度建設任務具體落實到項目,并按時上報2020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初步設計,共6個項目,任務4萬畝,計劃投資6110萬元,其中財政投資6070,自籌40萬元。
2、項目審批及備份(4分,自評4分)
市局在完成了項目評審和現場審批后,下達了各個項目的設計批復;按照批復內容,我區編報了2020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計劃,省農業農村廳下達了實施計劃批復(皖農建設〔2020〕104號);我區同步在國家農田建設綜合監測監管系統填報備份。
3、項目儲備(2分,自評2分)
根據項目規劃,我區印發了《關于做好2020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選項入庫工作的通知》(裕農〔2019〕143號)文件,建立了2020年高標準農田建設區級項目庫,項目庫總規模7.05萬畝,計劃總投資10675萬元,滿足我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儲備需求。
二、建設進度與質量(35分,自評35分)。
1、建設面積及工程(20分,自評20分)
我區2019年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4萬畝按計劃完成,于7月初完成市級驗收,通過第三方檢測,各項工程建設質量達到設計標準,質量合格,效益發揮明顯。2020年6個項目10月初全部進場開工,開工率100%,項目進展順利,施工進度較快,區組織了項目督促和第三方質量跟蹤檢測,工程質量較好。2019和2020年,市政府組織了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會分別觀摩了我區江家店鎮龍門、分路口鎮楊集和分路口鎮新河項目區,其中省廳孔少林局長親臨分路口新河項目區指導工作。
2、年度任務完成比例(10分,自評10分)
2019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包括江家店鎮龍門、永興,分路口鎮楊集、新溝以及徐集棠樹等8個項目,于7月初完成市級驗收。2020年,我區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6個,建設高標準農田4萬畝(含高效節水灌溉任務0.35萬畝)。在省廳下達計劃批復后,我區開展項目招投標工作,于9月中下旬完成了6個項目,總計10個標段的招標,并在9月底全部進場施工,當年立項且當年開工建設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年度任務的100%,目前,各工程項目建設進度較快,12月底基本完成主體工程建設。
3、耕地質量提升(5分,自評5分)
為切實加強耕地保護,提高耕地質量,我區制定了《XXX2020年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提升與等級調查評價工作實施方案》,在高標準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初步設計中針對性地采取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技術措施來加以改善和提升項目區耕地質量。通過土地平整措施改善了耕地土層厚度、和質地;通過增施有機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通過疏浚渠道和新修灌排渠系工程加快項目區排水,調節土壤酸堿度,提高了項目區耕地灌溉保證率。項目實施后,耕地質量穩步提升,根據第三方調查評價報告,高標準農田建設,促進了農業產業發展,耕地質量等級由建設前的3.22提升至3.17,項目區耕地質量等級平均提升了0.05。
三、資金投入(25分,自評25分)。
1、財政資金(23分,自評23分)
我區2020年農田建設區級配套資金為2439.1萬元(其中高標準農田575萬元,最后一公里1864.1萬元),實際到位4311.175萬元,占應配套資金176.8%萬元。在資金管理上,我區實行區級財政報賬,國庫支付中心支付,目前2019年項目審計后報賬進度在92%。
2、社會資本(2分,自評2分)
2020年XXX順河鎮華順牧草合作社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計劃投資210萬元,其中華順牧草合作社自籌資金40萬元。通過項目扶持,建設高效節水灌溉高標準農田1000畝,支持華好奶牛養殖飼料基地建設。目前,合作社自籌資金40萬元已足額匯繳到區財政賬戶。
四、竣工驗收和上圖入庫(12分,自評12分)。
1、竣工驗收(6分,自評6分)
根據省廳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驗收規程,我區按時對2019年度8個高標項目進行了區級自驗,綜合驗收評價合格。
2、上圖入庫(4分,自評4分)
針對高標準農田建設上圖入庫要求,我區在申報項目時主動與區自然資源管理部門聯系,做好項目申報前置把關,2019、2020年項目均符合上圖入庫條件。其次,2019和2020年項目在建設中和竣工驗收后也在全國農田建設監管平臺上圖入庫,建設面積符合要求。
3、新增耕地(2分,自評2分)
在項目規劃設計中,我區做好四個結合工作創新試點,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領導組印發了《XXX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創新試點工作方案》。在建設2019年高標項目完工后,根據區自然資源管理部門以及項目鎮村上報,其中江家店鎮龍門、永興,羅集鄉云水和分路口鎮楊集村通過填埋廢棄塘壩、溝堰及老莊基還耕,新增耕地新增耕地面積342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新增耕地面積占項目區的比例0.86%,上述項目新增耕地正在按程序辦理。此外,我區在江家店龍門、永興和羅集云水3個項目中,整合實施了自然資源部門土地復墾項目,根據省自然資源廳備案文件,目前先期批復新增耕地面積約8.7公頃。
五、建設管護和制度建設(10分,自評10分)。
1、落實管護資金(7分,自評7分)
2019年高標準項目,我區在初步設計中落實工程管護經費60.43萬元。區財政預算每年安排190萬元,專項用于全區公益性水利工程維修養護。
2、制定管護制度(3分,自評3分)
為加強建成工程的管護,長遠發揮工程效益,我區制定了農田建設管護辦法,工程管護制度和長效管護機制。在項目建成后,區主管部門將完工項目工程移交項目鄉鎮,由項目鄉鎮、項目村負責管理并訂立管護責任書。
六、日常工作(10分,自評10分)。
關鍵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分區;生態位適宜度
中圖分類號:F33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4)10-2287-03
Regionalizing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Based on Niche-fitness Suitability Model with Potential Construction
GUO Feng-yu,MA Li-ju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1, Hebei,China)
Abstract: Based on niche theory. The potential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in the aspect of ecology was studied. Taking Lulong County in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ruction niche and realistic niche was analyzed. A model of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construction niche with 12 indexes from 3 aspects with natural endowments of farmland, infra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and site condition was established. The county area was regionalized using GIS.
Key words: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potential construction; regionalization; niche fitness
基金項目:河北農業大學非生命學科與新興學科科研發展基金(Fs2009201);河北省科技計劃項目(11237109D)
以河北省盧龍縣為例,在明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實質和內涵基礎上,構建基于生態位適宜度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評價模型,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進行合理的分區,旨在為有序引導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使工程設計更有針對性,編制更適合實際的工程措施,從而有效提高縣域耕地等別。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區概況
盧龍縣地處河北省東部,燕山南部低山丘陵區,位于118°45′-119°08′E,39°43′-40°08′ N,總面積955.82 km2。依據《盧龍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2020年)》確定的2011年盧龍縣基本農田控制面積為37 297.04 hm2,基本農田面積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39.02%,占農用地面積的51.43%。盧龍縣是全國116個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近年來基本農田整理項目規模8 474.80 hm2,占基本農田總規模的22.72%。通過整理,區域內基礎設置得到極大完善,基本農田質量顯著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1.2數據來源
研究選取的數據包括盧龍縣2011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庫和耕地質量等級補充完善成果,盧龍縣DEM高程數據、地形圖、土壤圖、基本農田劃定外業調查數據,盧龍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2020年)、2011年經濟統計年鑒、基本農田整理項目和農開辦農業水利項目等資料。
1.3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分區評價
1.3.1生態位適宜度模型生態位適宜度是在Hutchinson的“n維超體積”生態位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指作物的現實資源位與其最適生態位之間的貼近程度,用于表征作物對其生境條件的適宜程度[1,2]。運用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可以認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必須以各種資源條件為支撐和基礎,他們共同構成一個多維的資源條件空間[3]。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所需的各種資源因子構成最適資源生態位空間,耕地的現實資源構成對應的現實資源生態位空間。二者之間的匹配關系,反映了區域耕地現狀資源條件對其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的適宜性程度[4]。當現實資源位完全滿足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需要時,顯示生態位適宜度為1;當現實資源位完全不能滿足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需要時,生態位適宜度為0。可見生態位適宜度能夠反映區域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資源需求與現狀資源生態因子之間是否具有良好的匹配關系[2]。通常情況下,作物對資源環境的要求可分為如下3類:
對于正向作用的因子,即指標因子資源必須滿足其最低要求,而且越豐富越好,如土壤有機質含量,計算公式為:
xi= 0 si
對于負向作用的因子,即指標因子資源的現狀值越低越好,如坡度,計算公式為:
x= 1si≤Dimin1-(s-D)/(D-D)?RDiminDimax(2)
對于最適值在某一區間,過高或過低都是不好的指標因子,如路網密度,計算公式為:
xi=0 si≤Dimin,si≥Dimax(Si-Dimin)/(Diopt-Dimin)?RiDimin
式中,xi為第i種資源的生態位適宜度指數,Si為資源現狀的測度,Di為對資源要求測度,Dimin為資源要求的最小值,Dimax為資源要求的最大值,Diopt為資源的理想要求值,Ri為資源的保證率。
1.3.2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根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對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定義,即高標準基本農田是指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農田。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提高農田基礎設施水平和配套程度,改善農業機械化、規?;a條件,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改善農村生態景觀,提高糧食生產保障能力,促進高標準農田持續利用的系統工程。本研究在考慮盧龍縣農業生產的特點并結合實地調研與咨詢專家的基礎上,遵循評價指標的選取原則,從自然稟賦、基礎設施與施工條件和立地條件3方面選取12個指標因子,構建了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層次分析法和特爾菲法相結合確定指標因子的權重(表1)。
1.3.3評價指標分值計算由于各評價指標的取值范圍和量綱往往不一致,難以直接進行比較分析,所以要將各評價指標進行無量綱、標準化處理,以消除量綱的影響,使不同性質、不同度量的評價指標具有可比性[5]。根據因素指標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影響方式和作用程度不同,借鑒農用地分等體系中的賦值標準,采用經驗法和專家咨詢法確定高標準基本農田評價指標分級賦值標準。根據因素指標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影響方式和作用程度不同,可將評價指標分為閾值型因子和數值型因子。對于閾值型指標按照表2進行分級打分,對于數值型指標,可按相關公式計算[6-8]。
1.3.4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分區評價根據Shefold限制性定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適宜性通常由隸屬度最小的因子決定,當某些因素在數量或質量上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影響接近某一臨界值時,就成為限制性因素[5,9]。采用綜合生態位適宜度評價模型[式(4)]行指標量化分布的空間疊加,得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綜合生態位適宜度,采用自然斷點法,將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劃分為基本具備、稍加改造、全面整治3大建設潛力類型區[6,10]。
Sp=0min(xi)∈0Sp=xi × wsi min(xi)?埸0(4)
式中,Sp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適宜性指數;xi為某一評價單元指標的生態位適宜度值,wsi為第項指標的權重,n為指標個數。
2結果與分析
盧龍縣基本保護區內共有耕地28 822.24 hm2,通過上述評價可劃分為基本具備、稍加改造和全面整治3大建設潛力類型區。即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區(Ⅰ)、稍加改造區(Ⅱ)和需要全面整治區(Ⅲ)。由圖1可知:
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區(Ⅰ) 面積為11 306.24 hm2,占區域內耕地總面積的39.23%。該區域屬于基本具備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地區,主要分布在盧龍縣南部的平原地區和縣城北部潘莊鎮、劉家營鄉、燕河營鎮和陳官屯鄉的平原地區。近期建設的區域面積較大,該地區的基礎條件較好,建設的迫切性和可行性都較高,只需進行較少的投入即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稍加改造區(Ⅱ)面積為6 468.57 hm2,占區域內耕地總面積的22.44%。主要分布在下寨鄉、雙望鎮、印莊鄉和潘莊鎮,分布與近期建設區相鄰,反映其建設具有明顯的過渡性以及連片推進性,該地區為高標準基本農田的稍加改造區域。區域內灌溉排水設施、道路年久失修,基本農田質量有待提高,應針對該地區基本農田的不足,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進行項目設計與施工。
需要全面整治區(Ⅲ)面積為1 1047.43 hm2,占區域內耕地總面積的38.33%。主要分布在盧龍縣的北部、西南部和東部半丘陵地區,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全面整治的地區。該地區基本農田坡度影響較大,同時基本農田的自然稟賦較差,基礎設施存在灌溉不足、道路缺損等嚴重的情況,由于分布受地形因素的限制連片性以及區位條件都較差,施工難度較大且所需資金較多,因此為高標準基本農田遠期建設區域。該區域的基本農田生態環境脆弱,建設工程應以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安全,同時加強基本農田的質量。
3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內涵出發,構建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生態位適宜度模型,以GIS技術為支撐,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進行研究,將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劃分為3大潛力區。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區呈現明顯的空間聚集特性,由平原區向丘陵區、半山區依次過渡分布,結果表明生態位適宜度模型能夠有效劃分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適宜度的空間差異性。
本研究指標權重確定采用的是專家打分法,主觀性較大,可能造成評價結果有一定的偏差,因此今后如何確定一個客觀評價系統需要進一步研究。科學劃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區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本研究主要側重于耕地的自然屬性因素,實際工作中還應考慮社會經濟條件、政策限制等因素。
參考文獻:
[1] 聶艷,喻婧,崔燦. 基于GIS和生態位適宜度模型的園地適宜性評價――以湖北宜昌市夷陵區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2,21(8):1000-1005.
[2] 牛海鵬,趙同謙,張安錄,等. 基于生態位適宜度的耕地可持續利用評價[J]. 生態學報,2009,29(10):5535-5543.
[3] 郭姿含,楊永俠.基于GIS的耕地連片性分析方法與系統實現[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0,26(3):60-62.
[4] 李秀珍,布仁倉,常禹,等. 景觀格局指標對不同景觀格局的反應[J].生態學報,2004,24(l):123-134.
[5] 錢輝,張大亮. 基于生態位的企業演化機理探析[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6(2):20-26.
[6] 張志斌,潘晶,李小虎. 近30年來蘭州市人口密度空間演變及其形成機制[J]. 地理科學,2013,33(1):36-44.
[7] 馮銳,吳克寧,王倩.四川省中江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時序與模式分區[J].農業工程學報,2012,28(22):243-251.
[8] 李少帥,鄖文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資源與產業, 2012,14(3):189-193.
關鍵詞 高標準農田;概念界定;內涵;外延
中圖分類號 S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3-0212-03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HAO Zhe TIAN Ya-guang
(Liaoning Nonferrou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Shenyang Liaoning 110013)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is the artificial measures of using and transforming nature,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solving the land use problems whil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aches a certain stage.As the current hot topics and new things,some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were fuzzy and indistinct definition.In this paper,the related concepts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and its construction were defined.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designers and researchers.
Key words high-standard farmland;concept definition;connotation;extension
“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決定社會和諧發展的關鍵,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三農”工作的重要戰略舉措,是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長久安全的物質基礎,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現實要求。
按照國務院批準頒布的《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1],2015年我國將建成2 666.67萬hm2高標準基本農田,進而2020年擬建成5 333.33萬hm2高標準基本農田。當前農村土地整治工作以大規模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工作重點,增強土地資源對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并提出在資金分配和項目安排時重點向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縣傾斜[2]。高標準農田建設已成為各級政府、國土資源部及國務院相關部門的重要職責,也是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首要任務[3]。
2012年6月20日《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TD/T 1033-2012)》[4],并于2012年7月1日正式實施,該標準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相關技術問題進行了闡述。但高標準農田作為新名詞新事物,一些基本概念和原則還存在模糊、界定不清的問題。諸如:高標準農田的基本內涵是什么,高標準基本農田的要求,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標準等,這些問題均亟待作以深入探討和澄清。為此,筆者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高標準農田基本概念進行界定和剖析,供相關設計與研究人員參考。
1 高標準農田概念的科學界定
對基本概念的嚴密定義是任何學科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標志之一。因此,有必要首先澄清有關高標準農田的最基本概念,給予其科學界定。
1.1 高標準農田
1.1.1 農用地、耕地和農田。
(1)農用地。農用地是直接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5],將土地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其中農用地包括耕地、園地、林地、草地、農田水利用地、養殖水面等??梢?,農用地的范圍大于耕地。
(2)耕地。耕地是種植農作物的土地,按照《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21010-2007)》[6],它包括水田、水澆地和旱地3個二級地類。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資源和條件。進入21世紀,人口不斷增多,耕地逐漸減少,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首先就要確保耕地的數量和質量。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糧農組織(FAO)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土地面積為18.29億hm2左右,人均耕地0.37 hm2;而我國現有耕地總面積為1.21億hm2,人均耕地0.08 hm2,只占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1/4。
(3)農田。目前,對于農田尚未給出準確的定義。就查閱資料來看,農田的定義可分為狹義和廣義2種。狹義的農田就是指耕地[7],中國古代有“已耕者為田”之說,因此農田應為經開墾耕種的土地;廣義的農田包括各類農耕生產用地,其范疇應介于耕地和農用地之間。農田分布受水分、溫度、土壤、地形等因素制約,尤以水分的影響最大,因此農田多分布在降水量比較充沛或水源比較豐富的地區,年降水量低于250 mm地區農田較少。我國的農田大部分集中在東南部濕潤及半濕潤地區,即從大興安嶺起,經張家口、榆林、蘭州、昌都,自東北斜貫西南一線的東南部。這些地區受季風影響,雨量充沛,是我國主要農作區。隨著農業的發展,農田分布范圍也在不斷擴大,農田可分為梯田、壩地、平壩田、沖田、圩田、條田、水田、水澆地、旱地和臺地等多種類型。
1.1.2 基本農田與一般農田。
(1)基本農田。是指根據一定時期人口和國民經濟對農產品的需求以及對建設用地的預測而確定的,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期內未經國務院批準不得占用的耕地。這是從戰略高度出發必須確保的耕地最低需求量,老百姓稱之為“吃飯田”、“保命田”?;巨r田是耕地的精華,是最高產優質的那一部分耕地。《土地管理法》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明確規定,基本農田經依法劃定后,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改變或者占用[8]。
(2)一般農田。是指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可以用作建設和其他用地,被確定為農業使用的耕地后備資源。主要類型包括:坡度大于25°但未列入生態退耕范圍的耕地、泄洪區內的耕地和其他劣質耕地等。目前我國耕地面積大約為1.2億hm2,基本農田約為1.13億hm2左右,其他逾666.67萬hm2為一般耕地;而我國糧食主產區劃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大約占其耕地的95%左右。
1.1.3 高標準基本農田。高標準基本農田是指一定時期內,通過土地整治建設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包括經過整治后達到標準的原有基本農田和新劃定的基本農田。高標準農田除了與各省市地區的耕地質量等別情況有關外,還與其城市化進程等因素有關。鑒于高標準農田旱澇保收的高產性要求,高標準農田均屬于基本農田的范疇。
1.2 高標準農田建設
1.2.1 中低產田改造。我國耕地中有78.5%的中低產田,其中中產田面積占37.3%,低產田面積占41.2%。在我國傳統的土地建設項目中,針對不同土壤的障礙因素進行中低產田改造,是提高土地生產力的重要途徑。改造中低產田比墾荒投入省、用工省、見效快,改造好了能長期見效益。改造中低產田的手段主要為增加養地作物,增施有機肥,并進行生態農業建設,提高土地生產能力。
1.2.2 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是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的綜合整治,整治后田塊更加平整,灌排設施更加完善,路網林網更加科學便利,田塊集中連片程度提高,生產能力增強,耕地質量有所提高[9]。
土地整治歷經10余年的發展,其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在目標上,已由單純的補充耕地向建設性保護耕地與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相結合轉變,土地整治的目標更加多元化;在內容上,已包括農用地整治、建設用地整治、未利用地開發和土地復墾等內容;在內涵上,已由增加耕地數量為主向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改善生態環境并重轉變,區域綜合型特點更加鮮明;在外延上,已由分散的土地開發整理向集中連片的綜合整治轉變,逐步演變為全域規劃、全域設計、全域整治;在手段上,已由以項目為載體向以項目、工程為載體結合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等政策的運用轉變[2]。
1.2.3 高標準農田建設。
(1)歷史沿革。20世紀80年代前,限制我國耕地土壤質量的主要問題是氮磷肥力不足,隨著多年來化肥投入量和作物產量的持續增長,土壤氮磷養分供應狀況已有較大改進,中低產田改造工作取得了較大成效。但目前靠增加化肥投入量的產量增長已近極限,隨之產生的“低、費、污”負面效應也日益凸顯,已逐步成為我國耕地土壤質量的新一輪核心問題。可見,為繼續提高我國糧食生產能力,僅靠增加農用化學品和能源投入量的模式是死路一條,只有提高耕地基礎地力、藏糧于土,才是建立我國未來糧食安全長效機制,實現糧食安全保障的必然選擇[2]。為解決這種現實困境與潛在隱憂,我國適時提出加快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提出原因?!笆终湎?、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但是近年來的總趨勢是:建設用地的擴張一浪高過一浪,耕地、基本農田保護面臨嚴峻挑戰;地方政府過度追求經濟發展,盲目攀比,置資源環境問題于不顧;土地產權機制和土地收益分配機制不完善,導致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產權經濟機制缺失。更為嚴重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參與違法供地,引起部分行業和地區發展失控。另外,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建設用地也呈現“人減地增”的逆向發展趨勢,從而對耕地保護造成了一種“雙擠”局面。從國內外實踐來看,解決土地利用問題,緩解人地矛盾的最合理途徑就是大力推進高標準土地整治,從而增加建設用地的流量,緩解城市建設用地的壓力,支持城鎮化進程。因此國家適時提出要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3)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屬于土地整治的一種。是以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為目標,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整治規劃,通過土地整理等方法,對農田進行土地平整和田間水利設施、田間道路、田間防護林等建設,達到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要求,使農田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如前所述,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建立在以往中低產田改造工作的基礎上,為了應對當前建設用地過度擴張的嚴峻挑戰,提出的高標準土地整治工程。前期中低產田改造和傳統土地整治工作的經驗和教訓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有重要借鑒意義,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其升華和提升,是土地整治工程發展的高級階段,是新時期著力打造的亮點。
2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科學界定
隨著新時期下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深入開展,需要給“高標準農田建設”界定合乎規律的內涵和外延,一是要求能客觀地反映新時期下高標準農田實踐,二是要求能準確地指出新時期下土地整治的發展方向。
2.1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內涵
目前對“高標準農田”內涵的理解不一,不少實際建設內容僅顯露于表象,有的項目其實就是土地平整也被冠之以“高標準農田建設”,而實際土地質量根本未得到改觀。因此,高標準農田的科學內涵必須予以明確。現從以下5個方面界定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內涵。
2.1.1 動態發展過程與系統工程。高標準農田建設應是與一定自然條件及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相聯系的動態發展過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F階段的高標準農田可以這樣理解:結合當地自然條件,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經過科學規劃所建設的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高產高效,并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優良農田。高標準農田是科學完備的農田基礎設施加先進的管理機制,綜合應用農業先進技術為依托的復雜系統工程[10]。
2.1.2 核心目標。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核心在于耕地地力提高和土壤綜合質量提升,有別于以往單純以增加耕地數量為目標的土地整理模式。目前我國耕地質量問題嚴重:一是土壤營養元素含量不均,全國有95%的耕地缺磷,23%的耕地缺鉀,14%的耕地磷鉀俱缺;二是土壤沙化、鹽堿化程度逐年加重,全國土壤沙化面積已達15 330萬hm2,占國土面積的15%,鹽堿化耕地面積為763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8%;三是耕地退化加劇,干旱、半干旱地區有40%耕地嚴重退化。因此,提升耕地綜合質量,提高農用地等別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核心目標。
2.1.3 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要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優化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實現集中連片,發揮規模效益;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高標準基本農田比重;三是提高基本農田質量,完善田間基礎設施,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四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發揮生產、生態、景觀的綜合功能;五是建立保護和補償機制,促進高標準基本農田的持續利用。
2.1.4 創新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推動力。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特點在于高標準,為此必須始終堅持技術創新,保證其科技領先,這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推動力。高標準農田建設必須始終堅持以創新為引領,不斷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平,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打造一流平臺。這種創新體現在多方面:以理念的創新,為高標準農田建設增彩色;以管理的創新,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質量;以技術的創新,為高標準農田建設強效益;以主體的創新,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添活力;以考評的創新,為高標準農田建設加保險。
2.1.5 高標準農田的建設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農田水利、機耕道路、綠化防護、土壤監測等設施完善,使用效率高,適宜機械耕作,便于集約經營,可有效抗御旱澇災害,確保旱澇保收;二是農田土壤的肥力狀況符合農業高產穩產的要求,支持有機肥積造,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保證土質肥沃,避免土壤沙化、土地鹽堿化和耕地退化;三是具備節能高效特征,生產成本和灌溉水用量等明顯下降,不因提高復種指數而降低土地產出率,不因常年連續耕種而出現年度間的產量大幅波動;四是要能夠防御風、沙等各種自然災害和防止水土流失,實現田園風光秀美,與自然和諧;五是對農田廢棄物、排放物和土壤肥力狀況等實現跟蹤監測,監控治理效果,提高耕地及水資源使用效率。
2.2 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的界定思想
科學的建設標準,是保證高標準農田質量、提高建設成效的關鍵。在制定標準過程中,應對不同類型區的高標準農田工程,深入調查研究、總結經驗、廣泛聽取意見,使“標準”具有較高的科學性、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2.2.1 高標準農田界定標準的復雜性。從概念上講,全國的高標準基本農田應該是高等級、集中連片的農田。但這種高等級究竟是幾等地,由于耕地質量等別區域間的不平衡,在保證一定面積的基礎上,各地區的高標準基本農田質量等級也不完全相同,這導致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界定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耕地質量分等定級成果讓耕地有了全國統一、可比的標準。但國家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是針對全國范圍制訂的,而各地區的自然條件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千差萬別,統一用這個標準來建設高標準農田并不完全適合,必須針對各省的具體情況進行修訂和補充,以反映出我國耕地質量區域分布不均衡、決定因素復雜等特征。例如,目前優等地僅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2.7%,高等地占30%,中、低等地占67.3%;等別最高的1~3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等7個省份,等別最低的13~15等地主要分布在內蒙古等22個省區。在這種耕地質量國情下,很難一刀切出一個全國通用、對應某個等級的“高標準”。另外,由于我國自然條件南北、東西差異較大,區域、局部性的耕地資源匹配情況不同,導致耕地質量等級建設難度不同,也會影響各省劃分高標準基本農田的結果。
2.2.2 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界定的指導思想。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的總體指導思想是:具有完善的排灌系統、肥沃的土壤條件、優良的生態環境、便捷的田間道路、適度的農田規模、較高的生產能力。高標準農田建設,應堅持科學布局、典型示范的原則,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界定原則,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協調發展。
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主要體現在:經過土地整治后的高標準農田至少應比整治前至少提升1個質量等別(等別劃分據《TD/T1004-2003 農用地分等規程》)。一般來講,農田每提升1個等級,平均增產糧食1 500~2 250 kg/hm2,生產水平低的農田,增產潛力更大。另外,建成后的耕地質量等級應達到所在縣的較高等級,高標準農田的農產品產出率和效益率必須高與當地平均水平的40%~50%才屬合理。
可通過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成果等基礎數據,對高標準基本農田里的元素進行檢測和評定,查明建設區土地利用現狀、土地權屬狀況、耕地質量等級和生態地球化學背景等。將“提高1個等級”作為可測定、可考核、可檢驗的平均標準提出來,體現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科學精神。該界定標準雖具可操作性,但過于籠統,具體的質量等級界定應依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TD/T1033-2012)》,根據不同省、市、地區土壤特征、農用地類型等分別制定細則,并出臺相應的地方行業標準。
2.3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外延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目的就是保證土地建設可持續發展,其外延寬泛,應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等層面上,論述高標準農田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建設生態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F從以下幾方面闡述高標準農田概念的科學外延。
2.3.1 高標準農田建設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高標準農田建設,無論在全球、地區,還是局部區域,形成的是由水利、土壤、作物、耕作、田間道路、農田林網以及小氣候等多種因素組成的有綜合功能的生態復合系統。該系統以其自身的運行規律、動力特性,影響著整個自然界的演進和變化,充分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標志。
2.3.2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充分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順應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符合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用高標準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高標準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高標準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高標準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高標準發展理念引領農業。建設高標準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2.3.3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一項跨行業、跨部門、多學科的系統工程。這需要強有力的政府行為來保證宏觀上的有效調控、微觀上的協調運作;并需要調動各部門積極性,集聚各方力量、形成建設合力。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有關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很多,相應的科研和設計部門要全面理解國土、農業、水利、林業、環保等相關部門制定的行業內外相關標準;施工人員也必須不斷“充電”、更新知識,才能擔負起高標準農田的建設開發任務;同時,高標準農田建設應充分尊重農民群眾意愿,積極促進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讓項目建設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參與和支持。
2.3.4 高標準農田建設應因地制宜開展有差別化的整治活動。我國首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出臺,從國家層面對各環節以及田間基礎設施占地率、耕作層厚度等諸多要素提出了量化要求。然而,正如“高標準”并非全國通用的絕對標準一樣,高標準農田建設應是一種統籌區域特征的差別化土地整治活動。比如,東北平原區應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積極推行規?;C械化糧食生產基地建設;長江中下游平原區和華南丘陵平原區應注重改善基本農田生態;云貴高原區應將農田整治與陡坡退耕還林政策有效結合,加強坡耕地整治;黃土高原區應結合小流域綜合治理和風沙防治綜合治理,重點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可見,“高標準”在一定程度上說更是對農田建設過程的高要求,需要各地從資源稟賦和發展實際出發,探索實施符合當地特征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模式。
2.3.5 高標準農田是需要切實加強后期管護,保證工程效益持續有效發揮作用的建設項目。以前的土地整治工程普遍存在“重建輕管”的現象,項目實施后將土地和固定資產移交給項目區鄉鎮人民政府或村民委員會等管護主體后,整個工程就基本結束了,之后少有問津,這無疑使發揮資金投放效益和工程效益大打折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必須要全面加強工程后期管護:嚴格界定不同工程的管護主體,做到責任明晰;明確工程產權歸屬,使受益人、所有人、管護人合一,充分調動群眾對于管護工作的積極性;重新審視當前管護經費全部由鄉鎮、村來承擔的局面,考慮將部分費用納入財政預算;及時跟蹤工程管護實效,加強工程管護監管。
3 結語
高標準農田是當前的熱點話題和新生事物,高標準農田建設已成為地方各級政府、國土資源部及國務院相關部門的重要職責,也是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首要任務,它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解決土地利用問題的必然選擇。本文針對高標準農田及其建設問題的相關概念進行了界定和深入剖析,供相關設計與研究人員參考。
4 參考文獻
[1] 地球雜志編輯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再建4億畝高標準農田[J].地球,2012(6):12-15.
[2] 劉新衛,李景瑜,趙崔莉.建設4億畝高標準農田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3):1-5.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TD/T 1033-2012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
[4] GB/T 21010-2007土地利用現狀分類[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7.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TD/T 1032-2011,基本農田劃定技術規程[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1.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TD/T 1012-2000,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0.
[7] 江蘇省農業資源開發局.農業綜合開發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實踐與思考[J].農業開發與裝備,2009(5):3-9.
[8] 鐘毅,陳超,蔣夙慧.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幾點思考[J].國土資源刊,2012(6):86-87.
關鍵詞:因地制宜;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
中圖分類號: F301.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3)-08-07-1
1因地制宜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的重要價值
高標準基本農田指的是,在特定時間內對土地整治創建后,形成的穩產高產、集中連片、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并且和當前農業的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相匹配的基本農田。因地制宜建設標準基本農田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
因地制宜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是對田、村、林、水、路等實現綜合整治,整體推進交通、村、交通等的改造,以穩產高產、抗災能力、設施配套、生態良好作為基本目標,是科學控制水土流失的最佳措施。在經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后,農田基礎設施改善力度將進一步提升,對水、肥料等農業資源進行全方位的配置與科學利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1.2 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與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前提條件
因地制宜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將對土地進行大規模整治活動,最基本的要求由于制度分割、自然分割,出現的零星耕地,再將其建設成連片集中土地。為了從根本上推動該優勢,并強化農產品基地建設,提升商品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實現提升農產品競爭力、農民增收,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與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在高標準基本農田這一平臺來實現。
2 因地制宜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的策略
2.1 明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原則
2.1.1科學布局,做好規劃的原則 創建高標準基本農田,要做好布局、規劃工作。也就是對土地利用進行全面規劃,解決基本農田存在的問題,將基本農田形成大板塊,確?;巨r田向集聚化方向發展。特別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重點應確立為基本農田集中區。
2.1.2 堅持因地制宜原則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需要從各個區域特點出發,不用地區治理的重點也是不同的。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需要做到因地制宜,進行差別化建設,根據平原、丘陵平原的差別,來進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
2.1.3 實現數量、質量與生態的有機統一 基本農田在耕地中是精華,必須保障其數量,與此同時,還需要確保糧食能實現增產、穩產,從根本上提升質量等級。耕地質量既包含生產能力,還包含耕地本身的生態健康情況,包含了土壤基本情況,又包含水、作物、大氣等形成的質量情況。
2.2 建立新的工作機制,完善相關制度
2.2.1 建立新的工作機制 對各級黨委以及政府在實行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起到組織作用、先導作用,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建立由水利、國土、交通等部門牽頭組成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組。對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還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積極鼓勵農民參與其中,形成社會合力,采取實地調研、座談會等方式,創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一體化工作機制。
2.2.2 完善相關規章制度 參照《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范》,建立適合當地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范,還應該從區域特點出發,制定與實際相符的高標準基本農田質量建設標準,推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實現有序進行。
2.3 多渠道融合資金,完善監管力度
2.3.1 多渠道融合資金,將相關資金實現聚合,形成集中投入,保證農田質量 當地政府需要從新增加的建設用地中提升資金比例,將其作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專用費。還需要積極探求市場化模式,引入民間資本。在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完成后,土地實現連片式發展,易推動土地實現流轉,可以充分從這一優點出發,積極引進民間資本,并且在投資人注入資金前,和當地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建成后再進行流轉,并且在流轉費方面進行必要的優惠。
2.3.2 還需要加強監管力度 首先,創建高標準基本農田監督管理體制。制定高標準農田監督管理基本辦法,確定監管機構和管理基本職責,對管理程序進一步規范,對高標準基本農田項目進行規劃、立項、工程實施等進行專門監管。其次,創建高素質的監督管理隊伍。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實際出發,創建監督管理隊伍,對基本農田進行監督,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立動態監測系統,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動態進行監測,創建信息公開和情況通報制度,接受社會監督。
3 結語
總之,因地制宜建設高標準農田對保障與推動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來講意義重大。為此,在充分明確因地制宜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價值基礎上,確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原則,建立新的工作機制,完善相關制度,多渠道融合資金,完善監管力度等策略,提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水平,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小康社會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莊六孝.基本農田建設是首要任務——江蘇省金壇市落實科學發展觀思考[J].中國土地,2008(09).
[2] 郭培才.整合資源 規模推進 推動基本農田建設邁上新臺階[J].陜西水利,2009(02).
從2009年開始,在全國25個糧食主產省份率先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自2009年7月份啟動以來,各項工作進展順利,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很好的成效,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應該找出相應的對策予以解決。
什么是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就是通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將耕地整理成為“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澇能排、旱能灌”的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的高產穩產田。它不僅是土地、勞力資源等“硬件”的建設,也是科學技術等“軟件”的集成。不僅是一項田間工程,即對水、路、渠、林的改造和配套,更是實施土地平整、土壤結構改良的一項田面工程,是一個系統完整地提升耕地持續生產能力的綜合性措施。同時也是建設現代高效農業的基礎保障,是推進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穩定農業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建設高標準農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認識不足
少數農民對農業綜合開發認識不足,群眾籌資投勞難以落實。土地治理項目名義上農民是實施主體,實際上是以縣級開發部門或鄉鎮政府為主體組織實施的。由于實施主體和利益主體不一致,農民分散耕種和外出打工勞力多,難以組織其投工投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項目的實施和績效。
2.投資標準偏低
目前項目開發中農田配套設施投資標準偏低,不能滿足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求。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執行的標準是中低產農田改造標準,不是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按現行投資標準改造后的項目區,往往會形成所謂的“核心區”和“輻射區”之分。造成輻射區水利工程嚴重配套不足,形成“斷頭路”、“斷頭渠”現象,項目區群眾受益不均。
3.耕地難調,質量退化
延長土地承包期后,建設高標準農田的耕地難以調整。按照“統籌規劃、集體資金、連片開發”的原則,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打破原有農田劃塊,重新調準農田分配,往往有些農民不愿接受。另外,在土地整理和標準農田建設中,對新增耕地質量要求有所忽視。且大部分采用機械方式開墾,土壤原有結構被打亂,土壤養分含量低。另一方面,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民為追求較高的生產效益,進行掠奪式耕作,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綠肥等有機肥料,使得耕地質量大幅下降。
4.資金短缺,投入不足
由于農業綜合開發總體投入資金有限,農民投入難、地方財政資金緊張,近幾年,國家農發辦規定的畝投資標準難與國家農發辦2004年出臺的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建設標準相對應。由于畝投資標準相差較大,雖然我國許多項目區采取了集中資金、整合投入等措施,但建設高標準農田的規模仍然不大,速度依然很慢。
5.規劃設計不合理,注重硬件,忽視軟件
在建設標準農田中,農業綜合開發較普遍重視農田水利工程等有形實體工程建設,從規劃設計到實施,均精心布置,工程做得精、細、實、優。與田間工程相比,土壤改良、科技等軟件措施略顯不足,沒有真正達到綜合配套的要求??萍即胧┑葻o形投入的不足,高標準農田建設只能算是高標準基礎設施建設,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項目投資效益的發揮,沒有真正體現高標準農田的目標。有的地方設計未從實際出發,存在著路渠建成后“進水渠不進水,排水渠不排水”的現象。
6.建設有力,運營乏力
在現行的農村分散經營體制下,大部分村鎮經濟基礎薄弱,許多建好的工程由于后期管護工作不到位,高標準農田發展不可持續。一些項目工程在建設當期當年,無論工程的內在質量還是外在形象,都可算得上是精品優質工程,一旦后續管護工作跟不上,工程破損擴大,高標準就會轉化為低標準。一些通過土地整理建成的標準農田,也由于后期管護不到位,導致整理好的耕地質量下降,甚至出現拋荒現象。因此,有效管護,持續運營,長久發揮效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三、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建議
1.強化宣傳、提高認識。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必須擁有充足的耕地資源,而高標準農田是耕地的精華部分,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偫碇赋觯骸氨Wo耕地,就是保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就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護耕地最要緊的是保護基本農田。”目前,不少地方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還比較落后,已經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因此,建設高標準農田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必須進行廣泛宣傳。
2.建設高標準農田要樹立“高”的理念,不可與中低產田改造的模式相等同。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中低產田改造工作的提升,中低產田改造工作的經驗和教訓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有借鑒意義。但高標準農田建設不能與中低產田改造工作畫等號,用中低產田改造的思路來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標準、模式、機制等問題,都需要進行實踐、探索和總結,通過建立實驗示范區來加以驗證。既要充分利用以往中低產田改造搭建的平臺;又要深刻認識高標準農田建設畢竟與中低產田改造目標不一,一定要有新理念、新思路,絕不是增加點投入就能解決問題的。
3.因地制宜,科學開發。建設高標準農田,既要把耕地、道路、防護林、排灌渠道、機井、抽水站、輸電線路等結合起來通盤考慮,全面規范,合理安排,以達到改善和提高農業條件,更大程度地滿足農業生產需要的根本目的,又要注重土地平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等工程設施建設。土地平整工程的實施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有利于田間機械化作業,有利于水土保持,滿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風要求,便于經營管理;田間道路工程的實施要從適應當地地形地貌條件出發,從方便農業生產與生活、有利于機械化耕作和節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綜合考慮,按照“因地制宜、節約用地、方便運輸、合理布局”的原則進行布設;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的實施應有利于改善農田周圍的生態環境,防止或減少自然災害,提高耕地生產能力,促進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4.加大資金投入,集中資金保重點。高標準農田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應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自身所具有的綜合性、區域性和按照項目管理的優勢,主動搭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資金整合平臺,按照“規劃先行,統籌安排,突出重點,講求實效”的原則和“資金渠道不變,統一規劃,各司其職,各記其功”的思路,統籌相關涉農項目資金,加強部門和項目間的有機銜接,形成打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巨大合力。
5.整合項目,綜合資源。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復雜,任重道遠,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方向,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為目的,以財政支農資金為引力,以縣區為整合平臺,以涉農項目為依托,堅持綜合開發的原則,堅持規模建設的原則,堅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則,通過建立政府牽頭、部門實施、科學選點、統籌規劃、整合項目、規模開發、綜合資源、分別利用、渠道不變、歸口申報、縣級負責、有序推進、整體驗收、各記其功的項目建設機制,有效整合涉農項目,綜合開發資源,打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使之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亮點,結構調整、特色示范的亮點,科學發展、持續利用的亮點。
6.創新機制,處理解決好土地流轉等問題。高標準農田建設應在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下,積極促進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同時,充分尊重項目區農民群眾的意愿,讓項目建設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參與和支持。各地建設高標準農田應依托資源和產品比較優勢,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處理好糧食生產與發展優勢農產品和產業化經營發展的關系,做到藏糧于田。走出一條立足區域優勢和主導產業帶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子。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加強和改善生態環境,融入到高標準農田建設之中。應正確處理適當提高標準與經濟適用的關系,探索適應市場機制要求的工程運行管護機制和各具特色的開發模式,確保國家投資效益的長期發揮。
7.加強管護利用。要堅持用科學的理念創新建立一種新型的管護機制。一是法律保護,將建成的高標準農田,按照《基本農田保護法》的有關規定予以重點保護。二是明確管護主體及責任,高標準農田建成后,應建立統一的、規范的高標準農田工程建設永久性標志牌,標明工程的范圍、面積、主要設施及管護責任單位等。要辦理好移交手續,縣、鄉(鎮)、村層層簽訂管護責任書,落實責任人,建立高標準農田管護長效機制。三是推廣科學技術,搞好開發利用。在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大力推廣先進的、成熟的、品質優良的科研成果,堅持標準化生產,使改造后的農田實現優質高效。
參考文獻:
[1] 張鋼軍, 張恩祿,侯宇.關于推進遼寧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思考[J].農業經濟, 2010,(3).
[2] 江蘇省農業資源開發局土地治理項目處.農業綜合開發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實踐與思考[J].農業開發與裝備,2009,(3).
[3] 浙江省國土資源廳耕地保護處.土地整理和標準農田建設質量問題與對策[J].浙江國土資源,2007,(2).
[4] 2009年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 示范工程項目正式啟動,進展順利開局良好[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2010.
[5] 湖南省攸縣農業綜合開發辦.新一輪的糧食增長點——關于建設高標準農田的調查與思考[EB/OL].攸州網,2009-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