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3 17:06:53
序論:在您撰寫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地理教育國際》指出:通過教育,培養人們對自身所處周圍環境以及地球表面上不同的自然人文特征的興趣,一方面具有鑒賞奇妙無窮的大千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夠正確評價人們不同的生活條件,為了未來一代關注環境質量和人類棲息地,在個人生活中能夠利用足夠而可靠的地理知識,愿意在《世界人權宣言》的基礎之上,承擔解決當地以及地區性和國際性問題的責任。這段描述體現了一種試圖謀求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人文精神,體現了當今世界主流價值觀念。
在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起著核心和引領作用。事實上,《地理教育國際》也將促進學生對現代人地關系思想的認同,將培養學生基于現代人地關系思想的責任感作為地理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因此,必須要強調地理教育在形成學生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念方面的重要性;必須要強調地理教育在形成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過程中的重要性。通過地理教育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對周圍自然和人文環境的變化作出正確評判,并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一種對己、對人、對社會、對未來的責任感。從現代傳播學角度看,地理教育本身就是一種人文精神和價值觀念的傳播,與現行初中階段顯得空洞無物的世界觀、人生觀教育相比,地理教育具有更為豐富的內涵和更為廣闊的外延,是對學生進行正確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教育不可多得的平臺。
二、初中地理教育的文化價值
知識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但知識不等于文化。雖然知識記載了文化,但文化才是知識的靈魂,才是知識的生命。如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很多知識已經被悄無聲息地埋入了泥沙之中,這不是因為知識的總量過大,超越了人類的記憶極限,也不是人類忘記了自己的過去,而是因為這些知識所承載的那些文化已經或正在走向消亡。
遺憾的是,目前初中各科幾乎無一例外走的是知識與文化相分離的教學路線,迎合以考試和分數為終極目標的主流教育價值觀。在這條教學路線之下,雖然知識所承載的那些文化還方興未艾,但知識本身卻已經奄奄一息。前不久,日本又在第N次的修改它的地理、歷史教科書,企圖用深埋某些知識的方式扼殺這些知識所記載的文化和歷史。對比在日本,教師在地理、歷史課上對學生說你們要給我牢牢地記住,因為這是我們大和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而你們是大和民族的子孫!他們的目的是文化傳承和文化認同;在中國教師在地理、歷史課上對學生說你們要給我牢牢地記住,因為這些內容中考必考!我們的目的是記住考點和拿到分數。一門意在傳承文化的課程就此墮落。有人用有知識,沒文化來評價當代大學生,看來不無道理。
就地理學科知識與文化的關系而言,一方面不能否認自然地理是造成人類文化差異性的決定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應該看到,在當今世界,人類活動已充斥了地球的全部空間:從人類熟悉的都市和鄉村,到人類從未涉足的天涯海角,無論是物理現象﹑化學現象,還是地理現象等其它現象,無不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無不被打上人類文化的烙印。而將來,人類必將受到打上文化烙印的地理現象同樣具有決定意義的影響。也就是說,在地理現象和人類文化的交互影響中,人類必將自食其果,我們只能祈求這是一只好果。
于是,不僅需要從地理出發去理解文化,還必須從文化出發去認識地理,更必須要從受到現有人類文化影響的地理對未來人類文化產生可預測的影響出發,去反思、去審視、去調整我們正要和將要對地理現象施加的文化影響??v觀初中各門學科,與人類文化如此糾纏不清,與人類文明、人類文化交互影響如此深刻,大概也只有地理一科。因此,在地理教學實踐中,不應該忽視地理教育的文化價值,通過地理教學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看待和理解人類文化的進步和發展。這既是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的認識論淵源,也是將地理教育列為公民基本文化素養的教育論淵源。
三、初中地理教育的思維價值
地理是一門研究地球表面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時空變化規律的科學,是一門跨學科、跨領域、跨門類的復雜的綜合性學科。它具有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屬性,在解決大量存在的,一系列重要的,而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自身又無法獨立解決的綜合性問題中起到特殊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地理也是初中各門學科中唯一具有邊緣學科意義的課程。地理學科獨特的空間分布概念、人地關系思想、辯證思維方式也是其它學科所無法企及的。
當今世界各種邊緣學科方興未艾,并逐漸構成人類的科學前沿。邊緣學科除去它本身的科學價值外,對人類思維方法、思維過程,甚至思維形式的發展都帶來革命性變革。從學習心理學或認識論的角度看,在同一問題上,邊緣學科為學習和認識提供了多種視角、多種理解、多種途徑、多種方法,將人類思維置于一個更高更廣闊的平臺上,讓我們再次看到了思辨的巨大能量和無限可能。
當今世界,人才濟濟。我們不缺各個領域的專才,缺的是擁有創新、創造思維能力的統才和通才。如2002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將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一位名叫丹尼爾卡尼曼的心理學家??崧谡J知心理學研究中發現,單純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釋復雜的決策行為,于是他將心理學的內在觀點和研究方法引進了經濟學,并得出內在的激勵才是決定人類行為的因素的結論。這不僅顛覆了外在的激勵形成人們的行為的經濟學傳統觀點,還成功破解了人類的決策行為如何系統性地偏離標準經濟理論所預測的結果這一長期困擾經濟學家們的難題??崧灿纱顺蔀樾袨榻洕鷮W和行為金融學的奠基人。
這只是眾多邊緣學科成功解決重大難題的案例之一。因此,在地理教學實踐中應該高度重視和突出初中地理的邊緣學科特征,充分利用這種特征在形成學生思維品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價值,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品質。
四、初中地理教育的科學價值
翻開世界宗教史,原始宗教的崇拜對象十有八九都與自然和地理現象相關。也就是說,流行于現代的多數迷信都是源自早期人類對自然和地理現象的錯誤認識。18世紀后,近代和現代地理學的興起,終結了許多流傳數千年的迷信傳說。從這個意義上講,地理科學在科學與迷信的對壘中首當其沖。更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對自然現象和地理現象的神秘解讀,使得地理教育在培養中國公民科學素養方面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10年11月了第8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2010年中國大陸(不含港澳臺)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為3.27%,只相當于日本、加拿大、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可謂觸目驚心。
中國科協指出,教育是影響我國公民科學素養的主要因素,并且認為學校在公民科學素養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問題。當然不能將責任全部歸咎于地理學科,但地理學科教育在這個問題上肯定難辭其咎。
科學知識是指學生所掌握的學科知識,科學素養則是指學生基于科學知識形成的,符合科學精神的穩定的態度、看法、觀念、能力和行為體系。在大數據狀態下,科學知識和科學素養之間存在正比關系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任何狀態下,科學知識都不等于科學素養也是毋庸置疑的。
事實上,問題主要出在初中教育知識與素養相分離的教學路線上。這與上述知識與文化相分離的教學路線如出一轍:保留知識,揚棄素養。就算地理不是中考學科,教的重點仍然是知識點,學的方法仍然是背,而教和學的共同目標唯有分數。有人說,名詞、概念、數據,不背還能咋地?看看下面這兩個問題會有什么結果。
題目1:xx地理現象的科學意義是什么,學生:背。結果,他們記住了意義的全部文字,但并不理解這些文字所表達的意義。
題目2:對xx氣候現象的變化我們應該持什么態度,學生:背。結果,他們記住了態度的全部文字,但這些文字并不代表他們的態度。
有不少中外學者認為,掌握科學知識的數量和質量也是學生科學素養的構件之一。探討唯分唯考狀態下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數量和質量。
唯分唯考狀態下,教師和學生最關心的就是知識點或考點,就算是關系題、意義題、論述題也必以知識點或考點的方式呈現。在記憶心理學實驗中,常常用無意義音節作為實驗材料,以加大記憶的難度,驗證測試者的記憶能力。而教學過程中,為了考試的需要,人為的將原來彼此關聯的概念、原理、原則等切割為互不相關的無意義音節。這不僅加大學生的記憶難度,而且降低了學生的記憶質量。
關鍵詞:地理;綜合育人;德育教育;新課程改革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相關方針政策,以全面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下面從地理學科的角度具體分析研究如何發揮學科間綜合育人的功能,開展跨學科主題教育教學活動,將相關學科的教育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一、地理學科綜合育人價值的表現
學校的育人價值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1)要讓學生獲得適應社會發展和終身發展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2)要幫助學生樹立科學進取的人生觀、世界觀,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個性品質,成為一個合格的中國公民。我認為關注地理學習的實踐與運用是地理育人價值的體現。
在新課導入時,導入語應形象生動。利用生動的畫面、有趣的歌詞、適當的詩詞和諺語把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課堂上,創設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自然的美、詩歌的意境無不能培養學生的美感。以實踐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社會實踐活動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有效培養學生誠實做人、務實做事的重要途徑。
二、新課改對地理學科綜合育人的要求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地理課堂的育人價值,主要體現在對于學生思想觀的形成和思維方式的培養。地理課堂是貫徹兩綱教育的主要途徑,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說教,難免顯得枯燥,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如何把德育融入合適的教材中。比如,在教學“地形地勢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這一教學環節中,生活在城市的學生很難理解這一相互關系,于是,我設想用音樂幫助他們感知一下,讓學生邊聽音樂邊想象一下歌曲描繪的生活景象,結合地形景觀圖片的展示,體會一下這些景象與地形地勢的關系。
三、地理學科中開展綜合育人的教學策略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讓學生做到以下四點:
1.尊重自然規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大自然是有生命的,作為高級智慧生命要與有生命的大自然和諧相處。
2.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平原能耕就耕,山區宜林就不能隨意開墾,草原宜牧則不能隨意開墾。隨意開墾森林會造成水土流失,隨意開墾草原會造成土地沙漠化。
3.綜合地分析問題。例如,在講上海為什么能成為中國經濟的中心之一時,既有自然原因,也有歷史原因。平原是城市發展的理想環境;河流對城市的形成和選址也十分重要,它有供水功能、運輸功能和軍事防衛功能;城市一般形成于氣候適宜、降水適中的地區;城市是一個地區的經濟中心、政治中心、交通中心等。
4.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簡單地說,人人都想發展,但是今天發展了,我們要想著明天也要能發展,我們這代人發展了,子孫后代也要能發展。
四、日常高中教學實踐中跨學科綜合育人的運用
在很多國家,地理學科是和英語、數學、科學、歷史等學科一起被當成核心課程對待的,甚至在許多大學里也當成公共課程。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主要體現在使學生獲得可發展的地理基礎知識、技術和能力,掌握地理學習的基本方法,學會地理思維,了解研究地理問題的基本過程和手段;形成全球意識和愛國情感,積累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
五、高中地理教學中德育的實現
在地理教學中進行學科德育是一個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我想,可以嘗試通過在地理教學中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技能??傮w看來,多數學生是喜歡合作學習的。隨著合作學習次數的增加,那些曾經另類的學生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也加入了合作學習的行列,有了可喜的進步。
六、動手實踐,實現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
地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因此地理教學僅僅局限于課堂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走向實際,將課內外結合起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地理教學中,有許多知識點通過老師多次地講述、學生多遍地學習,往往不如讓學生親手做一下、親身體驗一下的效果好。
地理學科知識教育功能是廣博的,其智能教學功能是全面的,尤其是綜合分析范圍廣、層次高。地理學科的技能教學功能是讀圖用圖和校外大范圍綜合性實踐,技能因素豐富;其德育和美育教學功能是密切聯系生活時空實際,境界感染力強大??梢姡乩斫虒W在傳授學生當前和未來經濟建設所需的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具有培養學生身心素質和綜合實踐能力的功能優勢。我們應以地理知識為載體,著眼于培養、提高受教育者未來發展所必需的觀念、思維方式和能力,即人與環境保持和諧關系的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念、歸納的邏輯思維方式和綜合創新的能力,以期充分發揮地理教學的育人功能優勢。
隨著高中地理新課標要求的變化,作為教師要根據新形勢的變化具體來實施教學。高中地理這門學科兼顧了文科、理科的知識內容,以致內容的覆蓋比較廣泛,在實際應用中也比較多。這樣對于地理來說,是比較復雜的知識學習過程,教學的方式、方法又是多樣化的。著重談論高中地理育人的價值所在,真正發揮高中地理的價值,在此結合實踐和理論知識,把學生的實施能力放在首位,積極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和道德水平。
關鍵詞:
立德樹人;育人價值;教學水平
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鮮明地確立了立德樹人的育人要求,作為教育的工作者要認真地對待,積極地探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方向,真正把教學育人落實到工作的各個環節,轉變教學的方式、方法,積極開展有效的教學實踐與理論研究活動,深入探討綜合育人價值主體的理論成果,把高中地理學科主體教育教學活動與有關的學科緊密地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地提高學生綜合應用地理的實踐能力。在此,結合我多年從事高中地理學科的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淺談一下高中地理育人價值的實踐和思考,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實施新課標下的育人價值所在
在新課標的改革下,高中地理的教學價值主要是提高學生的自我實施能力,重要的是培養思維能力和自我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繼續依照以往的教學方式、方法,難免會顯得比較枯燥,學生學起來也比較吃力,以致課題的教學效率就會大打折扣,解決以上的問題主要是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地把教學與社會聯系起來,做到課題教學形象化、具體化,比如積極地讓學生實際深入社會中,具體感受地理的價值所在,把具體問題細化到小組,通過解決問題,讓學生感知所學地理知識的價值。在此,好的教學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深入實施有效的教學方式,以提高每堂課的教學質量。
二、深入挖掘地理育人的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水平
新課標下的綜合育人價值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1)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和時展所必需的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實踐的能力;(2)積極塑造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素質修養和道德品質,從而有一個高尚的理想目標。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著許多生動、形象、直觀的地理圖像,這對于學生去很好地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具有很直觀的價值。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對地理教學的價值所在,積極發揮好圖像對教學的影響,關鍵的是教會學生對圖像的掌握能力,讓學生通過復雜的圖像讀出所要表達的信息和問題,重點要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使圖像成為學習好地理知識的一部分,也要使學生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繪制圖像,從而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養成獨立學習的良好習慣,以此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在地理教學中具體實施育人價值的教學方法
在高中階段的學習,重要的是授予方法,通過教授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自我學習知識,這是最好的教學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教學。在此,結合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具體方式主要有下幾點:
1.深入大自然中,感悟自然的美
積極開展和組織學生深入大自然的主體科研活動,了解和探索一定方面的知識運用能力,通過觀察自然,與所學知識相結合,感悟自然的博大精深。
2.積極觀察,因地制宜
深入平原地帶,耕地一望無際;深入山區,宜林宜草不得隨意破壞,保持水土,環境適宜;深入草原,宜牧宜林,不得隨意開耕,隨意開墾必將導致水土流失,以致土地的沙漠化,保護很必要。
3.綜合性的分析、解決問題
通過課堂的教學,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北京為什么能成為中國政治、經濟的中心?肯定有自然原因,也有地理人文的原因。(1)北京處于平原地帶,有發展城市比較好的地理環境;(2)北京處于河流縱橫之中,河流對城市的形成和選址也是重要的原因所在,它不僅有水源、運輸功能,還具備修建軍事防衛的功能;(3)北京地區的氣候比較適宜且降水也比較適中;(4)北京這所城市能夠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政治中心、交通中心,還有歷史的原因。
4.樹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在學習中,積極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學習地理知識就是能夠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從中總結經驗,發展現念觀點。
四、在高中教學實踐中與其他學科綜合育人的運用
在當前國際中,地理學科和英語、數學、科學、歷史五門學科被列入中心學科的教學實踐中來,在一些大學中也是公共課選修之中。可以看出地理課程分量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全球一體化中。而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主要表現在使學生掌握地理學習的基本方法和實踐理論的能力,培養形成地理思維,了解地理在社會中運用的方法和手段,形成全球意識和愛國情懷,塑造良好的素質修養和優良品德。
作者:張淑娟 單位:重慶市秀山縣秀山高級中學
關鍵詞:立德樹人;育人價值;教學水平
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鮮明地確立了立德樹人的育人要求,作為教育的工作者要認真地對待,積極地探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方向,真正把教學育人落實到工作的各個環節,轉變教學的方式、方法,積極開展有效的教學實踐與理論研究活動,深入探討綜合育人價值主體的理論成果,把高中地理學科主體教育教學活動與有關的學科緊密地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地提高學生綜合應用地理的實踐能力。在此,結合我多年從事高中地理學科的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淺談一下高中地理育人價值的實踐和思考,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實施新課標下的育人價值所在
在新課標的改革下,高中地理的教學價值主要是提高學生的自我實施能力,重要的是培養思維能力和自我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繼續依照以往的教學方式、方法,難免會顯得比較枯燥,學生學起來也比較吃力,以致課題的教學效率就會大打折扣,解決以上的問題主要是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地把教學與社會聯系起來,做到課題教學形象化、具體化,比如積極地讓學生實際深入社會中,具體感受地理的價值所在,把具體問題細化到小組,通過解決問題,讓學生感知所學地理知識的價值。在此,好的教學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深入實施有效的教學方式,以提高每堂課的教學質量。
二、深入挖掘地理育人的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水平
新課標下的綜合育人價值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1)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和時展所必需的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實踐的能力;(2)積極塑造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素質修養和道德品質,從而有一個高尚的理想目標。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著許多生動、形象、直觀的地理圖像,這對于學生去很好地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具有很直觀的價值。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對地理教學的價值所在,積極發揮好圖像對教學的影響,關鍵的是教會學生對圖像的掌握能力,讓學生通過復雜的圖像讀出所要表達的信息和問題,重點要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使圖像成為學習好地理知識的一部分,也要使學生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繪制圖像,從而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養成獨立學習的良好習慣,以此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在地理教學中具體實施育人價值的教學方法
在高中階段的學習,重要的是授予方法,通過教授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自我學習知識,這是最好的教學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教學。在此,結合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具體方式主要有下幾點:
1.深入大自然中,感悟自然的美
積極開展和組織學生深入大自然的主體科研活動,了解和探索一定方面的知識運用能力,通過觀察自然,與所學知識相結合,感悟自然的博大精深。
2.積極觀察,因地制宜
深入平原地帶,耕地一望無際;深入山區,宜林宜草不得隨意破壞,保持水土,環境適宜;深入草原,宜牧宜林,不得隨意開耕,隨意開墾必將導致水土流失,以致土地的沙漠化,保護很必要。
3.綜合性的分析、解決問題
通過課堂的教學,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北京為什么能成為中國政治、經濟的中心?肯定有自然原因,也有地理人文的原因。
(1)北京處于平原地帶,有發展城市比較好的地理環境;
(2)北京處于河流縱橫之中,河流對城市的形成和選址也是重要的原因所在,它不僅有水源、運輸功能,還具備修建軍事防衛的功能;
(3)北京地區的氣候比較適宜且降水也比較適中;
(4)北京這所城市能夠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政治中心、交通中心,還有歷史的原因。
4.樹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在學習中,積極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學習地理知識就是能夠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從中總結經驗,發展現念觀點。
四、在高中教學實踐中與其他學科綜合育人的運用
在當前國際中,地理學科和英語、數學、科學、歷史五門學科被列入中心學科的教學實踐中來,在一些大學中也是公共課選修之中??梢钥闯龅乩碚n程分量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全球一體化中。而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主要表現在使學生掌握地理學習的基本方法和實踐理論的能力,培養形成地理思維,了解地理在社會中運用的方法和手段,形成全球意識和愛國情懷,塑造良好的素質修養和優良品德。
一、反思:區域地理教學異化的實質
1.教學程式化
區域地理內容主要分為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兩大部分,而自然地理可以從區域位置、地形、氣候、水文、植被等要素展開,社會經濟區位則可圍繞資源、人口、城市、經濟、交通等要素分析。高中區域地理教學課堂似乎呈現出雷同的課堂實況,無論怎樣個性鮮明的區域,都被整合進這個知識框架,使得活生生的區域生態,變成條框式的知識條目。這樣的區域地理教學課堂難免出現按部就班的教學程序、了無生氣的課堂氛圍、頹唐厭學的師生情緒。
2.方法與目的錯位
區域地理教學利用一定的分析框架、遵循一定的分析思路本無可厚非,但在現實教學中,這種分析框架及其涵括的具體內容被僵化為全部的學習內容,這種幫助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思維方式其價值被非理性地擴大。區域分析的框架近乎成為區域地理學習的唯一方法與全部內涵,所有區域都被機械地進行知識分割,然后鑲嵌進這個既有框架。區域地理學習,曲解為將特色迥異的區域變成僵化知識框架下的知識記憶與重現。作為分析的框架與思維工具最終成為了學習目標,有方法與目的倒置之嫌。
3.認知單維側重
“早在20世紀八十年代,中學地理教學就已經開始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但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成就評價中卻一直存在過于注重知識,特別是事實性知識傳授的傾向?!眳^域地理知識被分解為各要素統轄下的知識羅列清單,而這樣的知識在呈現方式上是靜態文本,在呈現結果上是簡單易測的事實性知識,知識存在方式是外在于學生而無法為學生所建構與內化的狀態,知識樣態固化與割裂,知識價值僅能服務于對“是什么”的提問。“程式化”教學模式下的區域地理學習,最后簡化為不同尺度區域各個不同維度的特征記憶。不難想象,由于區域地理尺度不同,區域所能涵蓋的范圍十分廣闊,任何一個區域都要求學生對這些地理特征要素進行記憶,甚至是毫無聯系的記憶,如此學習尚無以應對能力為先、創新求變的考試要求,更難以直面變幻莫測、鮮活靈動的現實狀況。
二、再認:區域地理教學的價值
1.獨特的學科教學價值
地理學科在國內外的發展雖早期都有一段“尷尬”經歷,由于工業發展使環境、資源、發展問題日顯緊迫,“地理科學在解決這些問題上又顯示出巨大的優勢,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基礎地理教育的價值,并認識到地理在解決人類所面臨的這些困難和問題方面具有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功能與作用,從而意識到迫切需要公民接受高水準的地理教育,提高公民地理素養,以應對這些困難和挑戰”。地理學科獨特的學科價值和育人價值受到不斷重視。地理學在知識獲得、思維養成、實踐應用、倫理道德提升等方面具有自身的教學育人價值,具有難以替代的獨特性。
地理學科橫跨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兩大學科門類,在知識內涵上包羅萬象,涵蓋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等地理學基礎學科的主干知識體系,從宏觀到微觀、從具體到抽象、從生活常識到宇宙奧秘,地理學知識在內容上具有深度與寬度并存、趣味與科學性兼具的特色。地理學致力于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地關系,通過地理現象的研究,重在闡釋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解釋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和演變原理。通過地理學習,讓學生的思維穿梭在宏觀與微觀之間,變換在具體與抽象之間,可以鍛煉其思維的各方面與層次。由于地理學知識幾乎涵蓋生活、學習、工作等方面,所以地理學的實踐性、應用性、生活性、生產性就極為凸顯。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學科使命是研究人地關系,地理學通過歷史的、邏輯的方式滲透了對學生環境倫理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資源觀、發展觀。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各層面,地理學科都具有鮮明的學科特點與獨特的學科價值。
2.獨特的學科領域教學價值
區域地理是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中階段地理課程的重要內容,滲透于三冊必修之中,獨立于中國地理與世界地理。區域地理教學旨在使學生通過區域學習,形成一定的區域素養,這些素養包括獲得基本的區域地理知識、形成基本的區域問題研究能力、樹立良好的區域發展觀念,能夠解決與區域發展相關的一些現實問題。獲取區域基本知識,包括掌握本區域概況,了解區域位置、分布、特點;區域研究通過對本區域分析、進行區際聯系與比較,通過區域發展理念的支撐,構建區域發展的合理設想。區域地理從學生學習的諸多維度滿足了全面發展學生能力、全面發揮地理學科教學價值的訴求?!氨M管新課程中已明確強調區域地理教學應從位置與分布、聯系與差異、環境與發展三個角度著手,但當前‘地理八股’式教學模式普遍存在。”
三、嘗試:區域地理教學的再思考
1.“問題切入、案例推進”構建區域地理教學新圖景
“傳統的區域地理課程,以嚴格的地理界線劃分區域,以固定程式展示區域,區域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聯系得不到應有反映。跳出‘地理八股’學科體系,即突破傳統的區域地理教學模式,給學生一定的地理基礎知識,又注意發展學生的基本技能和運用能力?!薄皢栴}切入,案例推進”即在區域地理教學中,把區域的典型問題、突出問題作為區域地理教學展開的推手,以具體問題作為本區域學習的導火索,充分引發地理學習興趣、積累學生學習經驗;同時,以“案例學習”方式進行區域學習與研究,在此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主動性,注重綜合提升學生的知、情、意、行。
在區域地理學習中,按照區域尺度的不同,往往按照大洲大洋分地區、分國家,再進一步細化為一個國家內,再按照不同的區域尺度進行學習。無論是在哪種尺度上,任何一個尺度的區域總存在不同于其它區域且較為突出的特點,“區域”自身在定義上就有這一意蘊。為了說明這種教學嘗試的可行性,試例舉區域(以國家為尺度)的若干典型問題并加以說明。
■
表1只為便于說明而提供的參考,區域問題的選擇只要符合典型性、可挖掘性、時事性均可作為學習資源。通過對這些國家典型問題的剖析,可有效避免案例學習的局限性,從而體現地理學“整體性”、“綜合性”特點,并達到對區域進行連帶式的全方位學習。
以日本的學習為例,通過展示“日本主要工業城市分布圖”,教師可設問“日本工業城市的分布有何特點”,通過直觀看圖學生不難概括出“沿海”的特點——沿瀨戶內海和太平洋分布。教師通過進一步設問“是哪些因素導致了日本工業沿海分布的趨向”,學生零星能從自然資源缺乏、國內市場狹小、沿海多優良港口、交通便利等因素回答。通過讀圖、分析、概括,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日本發展沿海型經濟的原因,既有難以改變的制約性因素(島國面積狹小、自然資源匱乏),也有促成性因素(如處在板塊交界處,地質活動活躍、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口)。從教師的總結,可自然過渡到“對日本自然地理區位的分析與總結”,這樣便由經濟地理相關內容的學習轉入自然地理相關內容的學習,這樣的知識過渡具有內在關聯性,而且可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發生聯系,在鞏固舊知識的同時,拓展新的知識點。這樣的問題分析、概括總結也有助于發展學生獨立判斷、分析問題的能力。如在中日問題上,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歷史、現實的角度分析日本竊取的原因,對學生進行基本的海洋國情教育、國家教育且比單純地說教更有感染力與說服力,并且放在理性的高度、真實的歷史脈絡中進行。
2.“區域典型問題切入、案例學習為主導”教學實踐旨趣
(1)激發地理學習興趣。傳統的區域地理教學由于總是按部就班地圍繞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植被、資源、人口、交通、經濟等方面展開,雖面面俱到,但難以觸及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而且由于區域地理涵括范圍大,所含區域層次多,學生學習負擔較為繁重。教學模式的固化和教學過程的程序化使區域地理學習過程發生了質變;特色鮮明的各區域,被削除個性后收納進固定、抽象的框架內;學習者頭腦里無法呈現鮮活的區域特色,只是相差無幾且僵直的專業術語重復堆砌。區域的典型問題、突出問題作為區域學習的切入口,從具體特點、問題進入區域地理學習,而且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已學習過和學生關注的內容作為學習問題的案例,這樣使學生對區域學習擁有一定的先在基礎,能進一步深入學習。
【關鍵詞】高中地理課程;育人價值;思考與對策
教育是富國強民的必不可少環節,也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內在推力。就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來說,旨在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世界觀、地理綜合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并推動和諧社會的科學發展。高中地理課程育人價值有客觀性、多樣性、發展性特點,從學生興趣愛好為出發點,在教學中體現較高的科學價值與育人價值。如何體現出高中地理課程育人價值始終是人們探索的一個焦點,因此本文對高中地理課程育人價值做簡要思考與實踐分析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高中地理課程育人價值的思考
教育作為國家發展的有力武器,以學科形式促進學生思維品格的培養,以課程形式體現出教育的育人價值,賦予學生美的發現與表現力。高中地理課程的育人價值是順應學生全面發展方向,以高中地理課程發展目標為根基點,不斷提高學生地理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并賦予學生十足的可持續發展觀理念。確切的來說,高中地理課程育人價值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體現:
第一,高中地理知識提升了學生科學文化素質。高中地理課程的自然地理不僅尊重自然發展規律,更闡述了自然地理的發展規律,是地理環境的核心要素。高中地理知識提到的人文地理,旨在協調好人與地的關系,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樂園,促進區域的全新發展?;A知識的學習和發展,從地理觀測與分析角度,賦予學生地理數據技能,并增強學生地理圖標識別能力,從科學角度培養了學生的人類生存世界觀。高中地理課程正確引導學生認識、理解分析地理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能力。
第二,高中地理課程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與綜合實踐能力。學生學習地理課程知識,更傾向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素養。一般來說,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體現了地理地域性特征,也涵蓋了地理學的綜合性,這門課程的學習就使得學生更精準的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結構,加強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從空間運動和空間演變基礎上及時感知地理事物的變化規律。地理這門綜合性學科知識,從人文要素角度確定地理學的精髓知識,在人類生存的變化基礎上,課程的學習過程加強學生實踐綜合能力的培養,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從地理學習的角度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
第三,學習高中地理課程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地理素養的問題取決于對自然的欣賞能力,更從地理教育角度賦予人欣賞自然和熱愛自然的能力。學生通過學習高中地理課程,直接感受到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與廣闊無垠的大地,更從民族認同感的角度,堅定了對祖國的忠誠。
第四,推動了基礎課程的可持續發展。高中地理課程的學習也是推動學生邁向高層教育的階梯。地理學科的關系紐帶教學中,全面剖析人類活動和環境的關系,以人地關系為基礎的知識理論學習,賦予學生更豐富的政治內涵,從人與自然協調發展角度實現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并加強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加強學生環境能夠道德意識的培養,賦予W生更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培養了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因此高中地理課程育人價值無窮大,這門學科教育不僅是人類賴于生存的一門學科,更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點課程之一。
二、高中地理課程育人價值的實踐
第一,加強圖像教學,提高學生空間思維能力。高中地理課程教學可從圖像教學出發,引導學生通過讀圖分析的思維活動,抽象、理性認識地理這門課的知識。教師需應用圖像教學功能的教輔工具,帶給學生更大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學生讀圖識圖的學習過程,氣候圖用溫雨圖表示,從圖中發現氣候特征,并分析氣候特征的影響因子。地理知識的學習階段,從學生終身學習技能觸發,在地理學空間理念中加強學生對地理分布格局的認識。從一圖多用的角度拓展學生的思維特征,在地理環境中加強學生對人類空間關系的爭取認識,引導學生創繪地圖,全面展示自我。
第二,以地理問題為出發點,加強學生地理綜合實踐能力培養。任何形式的教育都要從發現問題出發,最終以解決問題為終點。在地理問題的教學中,地理課程育人價值的體現需要不斷提出地理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地理知識??刹扇≈黝}式收集處理材料的方法實現知識的學習,比如說在南水北調怎么調問題上,就要確定問題的主題,選擇一種處理方式,制定問題解決的計劃,分析和討論確定最完善的計劃,最后實施計劃加強實踐體驗,做好問題的總結與歸納,及時展示成果。
第三,融合生活感悟,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時間觀。任何教育都離不開生活的教學,尤其是以生活地理課堂的教育教學,就要引導學生從時事新聞上分析地理知識發展的規律,密切關注我國發展與環境的關系。積極開展地理課外知識,幫助學生形成獨特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加強學生的主題研討,及時轉變學生自身行為方式,體現出高中地理課程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我們重新對課程標準進行了研討。新課程強調:第一,地理與生活聯系,“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第二,教學要面向學生生活的需要,重建學生生活。第三,地理課程要從純科學走出來,回到學生生活世界。
面對這些要求,地理組全體人員經過多次研討,達成了地理學科規劃三方面的共識:一是要加強地理學科思想建設,轉變學科觀念;二是要加強地理課程體系建設,促進學校特色課程開發;三是要加強地理課程資源建設,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根據學科規劃共識,我們進行了諸多嘗試變革。如在隊伍建設、課程體系和課程資源等方面就做了詳盡的規劃設計。本文主要從特色課程體系建設的角度作一些具體說明。
我們主要在兩個方面對地理課程體系進行了重新規劃。首先是對舊有校本化課程的規劃。新課程對高中地理內容整合編排后,學生普遍感到高一自然地理學習困難,學生缺少相應的物理基礎知識。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在規劃中大膽嘗試了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驗,將必修一的這部分知識進行編排上的調整,利用周三下午校本教研的兩節課,分散難度實施教學,較好地解決了課程實施的難題。其次,這次規劃我們加大了特色課程的開發,這是我們組學科建設在本輪規劃中的重點項目。結合學校資源優勢,我們創建了“開放式的地理教學課堂”,構建了“天文”“地質地貌”“環?!钡?類特色課程,強調地理學科的實踐性特征,突出地理實踐、環境教育和鄉土地理為主題的特色地理教學。
以“地質地貌”課程和“環保”課程為例。課程內容我們設計了實地了解祁連山褶皺構造及丹霞地貌景觀、認識三大巖類并采集巖石標本、開展青海湖環境考察、生態調查;教學時間安排是,5月在青海湖區教學,7、8月在祁連山區教學,10月在西寧城區和湟水河流域教學;教學組織形式一律為野外科考加論文寫作。具體到野外考察活動的內容安排,以5月青海湖區考察活動為例,本次活動我們規劃中的教學內容是組織學生走近青海湖,了解青海湖生態環境現狀,實地考察青海湖區的地質構造、地貌類型、氣候特點、植被狀況、鳥類資源、魚類資源、畜牧業現狀、種植業類型、土地沙化狀況,返校后以小組為單位寫作科考報告。
這樣,鄉土地理教學也就融合在類似的科考活動中。如7、8月份我們規劃實施的祁連山區教學,雖然是“地質地貌”校本課程的一部分,但其中也穿插了鄉土地理教學的內容。在具體學習活動中,我們要求學生考察祁連山區自然環境(地質構造、地貌類型、氣候特點、植被狀況、礦產資源等)和人文環境(畜牧業現狀、種植業類型、土地沙化狀況等),要求他們做好祁連山區東西部差異的考察,并重點考察我國干旱地區最典型和面積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觀,考察中國最美麗的六大草原之一的祁連山草原。為何要有這樣的重點要求?就是為了加入鄉土地理的內容。湟川中學地處河湟谷地,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而西北地區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在河湟谷地,通過對河湟谷地特有的干旱區丹霞地貌的實地考察,能夠讓學生了解中國丹霞地貌分布的空間格局及形成條件的地域差異,同時進一步了解祁連地區特有的丹霞地貌的成因。通過這樣的課程規劃和實施,讓學生親身感受丹霞地貌景觀大美的同時,了解學校,了解西寧,了解自己的鄉土地理環境,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
無論是對校外課程學習實踐活動的規劃還是對校內課堂教學的設計,本次學科規劃,我們都盡可能地接近學生的現實生活與社會生活,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中也處處有生活的道理;讓地理走進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讓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中感受地理知識的價值,從而在自身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構建知識,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所處的生活環境,體會地理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認識到地理學的應用價值。
利用地理環境育人,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地理環境,在生活環境中學習、領悟地理知識。這是學校“回歸生活”教育價值追求在地理學科教學中的具體體現,在課程學習中,我們讓學生求真、行善、審美、健體;在生活空間和生活實踐中,我們讓學生體驗到地理之美,感受到地理的巨大魅力所在。我們認為,這既是課程的學習,更是育人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