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6 06:00:02
序論:在您撰寫高校師德表現總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師德建設;意義;存在的問題;對策
高校輔導員既是教師又是學生事務的管理者,在與學生交往的過程中,輔導員以其自身的道德素養、個人品格、專業能力、健康情感等因素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他們師德水平的高低、工作作風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能否健康地成長。這就需要高校輔導員不僅要有過硬的業務能力,更要有高尚的師德風范。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已經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切實有效地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師德建設,已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加強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的意義
努力培養和造就一支優秀的高校輔導員隊伍具有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促使高校輔導員樹立終身奉獻教育事業的崇高職業理想
職業理想是職業道德的靈魂,有了崇高的職業理想,才能產生模范遵守職業道德的行為,才會把教育作為一種事業去追求。成功教師的共同特點是堅持理想信念、勤于學習、勇于實踐、敢于創新、精于業務。因此,高校必須加強輔導員的職業理想教育,使他們不但把教書育人作為一種謀生手段,更把它自覺轉化為奉獻教育事業的畢生追求。
2.增強高校輔導員立德樹人的理念,促進大學生健康地成長
高校輔導員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堅持育人為本、立德樹人,從學生的長遠發展著眼,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促使學生實現健康成長、自學成才。高校輔導員始終站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線,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在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擔負著輔導學生、關心和引領學生的職責。高校輔導員應從自身做起,堅持以人為本,把師德建設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師德修養,以德修身、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人格去影響學生。
3.促使高校輔導員不斷提高教書育人的本領
加強師德建設,不斷提高教書育人的本領是高校輔導員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師德高尚的教師,必須積極參加教育教學改革,刻苦鉆研教學本領,不斷提高政治素質和教學技能。在當前推行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為我國高校教育的改革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二、現階段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
隨著近年高校擴招,高校輔導員面臨工作任務重、難度大、壓力大等問題,高校在師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也日漸突出,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對師德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存在“重教育教學質量,輕輔導員師德建設”的現象,他們普遍只抓教育教學,認為師德建設是“虛任務”、“難任務”,沒有把輔導員師德建設擺在應有的重要位置。很多學校未明確專人分管、專項落實、專門經費保障,師德建設只是附著在其他工作中順帶進行或是作為完成上級的某一項任務來應付。
2.師德建設的日常工作機制不健全
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是教師隊伍建設中的一項系統工程,應該與時俱進,常抓不懈。但在現實中,很多高校師德建設的日常工作機制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未能定期召開師德建設工作會、研討會,對師德建設中的經驗也不能及時加以總結,沒有形成符合輔導員師德建設自身特點的體系。還有類似師德檔案制度、績效考核機制等一些好的機制也都未能得到很好的應用。
3.師德教育制度不完善,懲處力度不夠
國家關于輔導員違反教師職業道德行為方面沒有明確的處罰標準,使得輔導員師德教育只處于口頭隨便說說狀況,對違規的輔導員也沒有觸及個人利益及心靈深處,教育效果十分不明顯。在師德建設過程中,學校對師德問題嚴重、反復教育都不整改的輔導員,缺乏有效的懲處力度和手段,致使師德教育缺乏實效性。
三、加強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的對策
加強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既需要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也需要全體員工的極力合作。
1.準確定位輔導員崗位職責,樹立政治意識和責任意識
學校領導要將輔導員師德建設寫進學校發展規劃的重要議程中,要定期為輔導員開展講座,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中,要求輔導員要堅持以身作則,爭做師德楷模,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行為世范”的作用,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學校領導要定期召開輔導員工作專題會議。聽取近期工作匯報,解決輔導員工作中的實際困難,提出工作要求。在實實在在的工作過程中,突出強調輔導員要樹立對教育事業高度的責任感,以奉獻社會、奉獻人民為執著的信念,發揚敬業、愛生、嚴謹、踏實、求真的師風,關愛每一名學生,關心每一名學生的成長與進步,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2.建立健全輔導員教育機制,為輔導員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1)建立輔導員培訓機制
高校要結合自身實際,根據不同類別輔導員的特點,分別就受訓層次、知識結構以及能力水平等具體指標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對輔導員提出不同階段的目標和要求;在培訓中依據對象和課程內容,設計諸如崗前培訓、日常培訓、專題培訓等;同時,輔導員培訓工作還必須納入規范化、制度化管理,可以采取一定形式的認證形式,提高培訓質量,保障受訓輔導員的學習效果。從而實現培訓目標的層次性、培訓方式的多樣化、培訓管理的制度化的真正統一。
(2)要建立輔導員保障機制
建立嚴格的準入制度,保證新進輔導員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組織管理能力,秉承“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嚴格把關。高校還要根據輔導員的工作特點,在辦公條件、交通補助、通訊經費等方面制定相關政策,為輔導員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有條件的高校還可設立輔導員工作研究專項基金,用于支持開展輔導員工作方面的科學研究,提高其研究能力。
(3)建立輔導員導向機制
把輔導員師德考核結果與進修、評優評先、職稱評定等直接掛鉤,對不符合師德規范,考核不過關的輔導員進行批評教育,仍無改進的要控制上崗或調離工作崗位,用獎優罰劣的激勵機制提升輔導員的師德水平。同時抓好典型示范和輿論倡導,宣傳、表彰先進個人,形成良好的輿論導向。
3.加強輔導員理論素養和創新教育實踐
把輔導員培訓與輔導員自修結合起來。定期召開輔導員自修匯報會,形成自修總結材料,進一步強化輔導員的理論素養。要讓他們充分認識到科技日新月異、經濟社會飛速發展以及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要做一名當代合格的高校輔導員就要堅持不斷學習、勤于學習、善于學習、終身學習;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還要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創新教育實踐,進一步學習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業與創業輔導、人生發展規劃等方面的理論知識,探索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等不同類型的大學生的成長規律,深入地總結思想政治工作經驗,最終實現由傳統的“實踐型”向“實踐―研究型”的角色轉變。
總之,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是一個不斷提高、反復完善的過程。高校應切實把師德建設擺在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首要位置,結合輔導員崗位特點,不斷總結,勇于創新,不斷把高校輔導員隊伍師德建設推向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在“新常態”下,搞好師德建設是一項重要任務。由于教師道德屬于職業道德范疇,它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教學活動中應當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加之師德又不僅僅局限于職業道德,還牽涉教師對道德的認知層面、情感層面、意志層面、信念層面、行為層面等,甚至滲透到習慣層面,是一項需要關注的長期工作。
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是一所學校的核心競爭力,而師德建設則是一所學校的軟實力,同時也是教書育人的基石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集中體現。
黨的十報告指出:“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睅煹陆ㄔO是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的關鍵所在,特別是高校青年教師群體。青年教師與大學生年齡相仿,他們的言行舉止都可能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且深遠的影響。這就要求青年教師應當具有高尚的情操,深厚的學術功底,并不斷加強師德修養。
二、“新常態”下師德建設問題厘清
1.國家制度層面
我國在師德建設的制度層面還存在一些不足,具體表現為以下三方面。
第一,現階段,高校在師德建設中缺乏適合教師且可操作性強的制度出臺,對此的理論研究成果頗多,實踐性成果則較為缺乏。高校教師的職稱評聘、績效考核等制度無法與師德建設措施相結合。
第二,教師師德規范模糊,缺乏制度層面的制約和獎懲機制。高校的師德建設導向存在問題,教師往往重視科學研究、實驗室建設以及校園環境建設等“硬指標”,而忽視了學生感知、師德建設等一系列“軟任務”。
第三,學校有關師德建設的培訓、考核、評價、總結等制度還不夠完善,且缺乏持續性。師德培訓形式化、師德考核無法量化,最終導致師德評價的失真以及師德總結缺乏信度。歸根結底,由于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織,師德評價標準的確定與現實情況產生了一定的沖突,評價標準遲遲難以確定和量化。除此之外,評價主體不夠全面,一般來說,高校師德評價的主體包括上級主管部門和同事,通過平時觀察和問卷調查等方式進行,這不免帶有相當程度上的主觀性,造成評價的不公正。
2.個人意識層面
其一,缺乏政治理論修養。部分高校教師不注重對政治理論的學習,對我國歷史也不甚了解,因此導致這一部分教師缺乏歷史使命感,對基本的政治問題認識不清,對我國的基本國策、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把握不到位,甚至對一些社會問題進行功利性解讀。同時,專業教師不愿主動了解國際國內時勢,片面地重專業知識、輕政治理論知識,認為只需要精通本專業內容就是完成了教師的本職工作,缺乏基本的政治意識和觀念。長此以往,教師將無法對學生及時進行思想引導,甚至在分析社會問題上,思想激進、偏頗,觀點有悖于國家的政策精神,這種現象在某些高校已開始出現。
其二,價值觀趨于功利化。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在各國創辦孔子學院,等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經濟迎來騰飛期,在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同時,中國也受到來自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價值觀輸出的影響,以致公眾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趨勢。比如,許多來自歐美的電視劇和電影傳遞著個人主義、享樂主義與拜金主義等不良價值觀,對我國民眾的思想意識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響。由于青年教師才踏入社會,在進入工作崗位初期面臨著如買房買車等現實壓力,把教師職業僅看作謀生工具,忽視其教書育人和傳道、授業、解惑之社會使命,甚至把在校外創收作為第一要務,社會責任感嚴重缺失。在面臨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沖突時,他們往往會優先選擇滿足個人利益,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缺乏集體主義觀念,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大步向“錢”走,追名逐利之風盛行,缺乏對教育事業的奉獻精神。這部分教師敬業意識淡薄,缺乏職業道德品質修養,沒有把重心放在學生上,自我要求也不嚴,最終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也只是浮于表面。
3.個人行為層面
第一,忽視育人職能?,F在,有的高校教師只注重容易進行量化考核的科學研究成果與教學工作,而忽視不易量化考評的德育工作與師德塑造。部分青年教師不重視對人才的培養,忽視對學生理想信念的塑造以及價值觀的引導,認為教師的本職工作只是停留在通過講授教會學生科學文化知識的層面。
第二,交流意識淡薄。青年教師對學生缺乏關心,平時很少與學生交流,對遲到、早退、曠課、作弊的情況也視而不見。目前,國內高校對教師與學生交流方面少有成文規范??陀^上,教師只有上課時間在教室,沒有固定的辦公地點,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與中小學相比,大學教師與學生交流的時間、機會大幅減少。主觀上,部分青年教師不愿與學生交流,不主動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認為這是高校輔導員的任務,而來自各方的壓力也迫使其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科學研究、職稱評聘等方面。這種冷漠的師生關系最終將影響學風甚至校風。
第三,學術趨利化。當前,我國正處于知識經濟時代,高校主要把科學研究量化成果作為衡量教師的標桿,這的確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教師的學術水準,但不能作為考核的唯一手段。高校教師的科研成果與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職稱評聘直接掛鉤,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學術利化的現象。教師在學術研究中態度不嚴謹,在撰寫論文與專著的過程中,隨意拼湊,偽造數據,不做調查,只是簡單調整段落結構與粉飾修改文字;更甚者,剽竊、抄襲他人成果,以違法方式買賣或占據他人的學術成果。學術趨利化現象不僅會造成學術資源的浪費,在高校形成不良學術風氣,還會嚴重影響國家的學術進步。
第四,師表作用欠佳。近年來,個別教師行為嚴重失范,具體表現為:不注意儀容儀表,言談粗俗,精神萎靡;上課自由散漫,隨意接打電話,甚至把個人不良情緒帶到課堂;下課后生活作風不檢點。這些行為都不同程度上動搖了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地位,損害了教師形象,給社會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總之,在“新常態”下高校專任教師師德建設措施應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高校應增強制度保障,凈化學術氛圍。青年教師應不斷提升政治理論修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重視育人職責與交流意識,才能真正做到為人師表,端正師德。同時,應注意到,師德建設是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過程,需要一代代人去努力維護現有的師德建設成果,祛除不利于師德發展的因素。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校;師德建設;研究;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4-0261-02
當今,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時期,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各國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國內外高等教育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高校師德建設是一項重要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和高校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一個好的效果。
一、高校師德建設的內涵及研究意義
(一)高校師德建設的相關概念及內涵
師德:即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在長期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品質的總和,是一定社會對教師職業行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師思想覺悟、道德品質和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1]。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素質教育的要求,師德融入了培養創造性、開拓性、實踐性人才等更豐富的內涵,但其基本內涵應體現在四個方面:德高的師品;學高的師智;技高的師能;身正的師表。
(二)高校師德建設的要求及目標
高校師德建設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在高校的建設和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不僅為高等學校師德建設創造了新的機遇、帶來了新的挑戰,也為新時期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有三點:(1)必須突出高校師德建設時代性;(2)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3)必須注重師德建設的制度化、規范化。
(三)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意義
師德興則教育興,教育興則民族興。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而高等教育更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重要基礎環節。高校師德建設是一個關系到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問題,需要教師隊伍正確的認識,需要包括與學校教育相關的利益相關者的支持與監督[2]。
二、我國高校師德建設的現狀、問題及原因綜述
(一)我國高校師德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概述
近年來,在黨的教育方針的指引下,高校教師的思想道德狀況總體上呈現積極、健康、向上的態勢。然而,在新形勢下,師德建設工作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
首先,從一些高校教師的道德失范角度看:(1)受市場經濟的影響,高校教師價值觀出現偏差,“個人中心”意識增強、等價交換原則濫用;(2)教師重視提高業務素質,輕視學生發展和自身思想素質提高;(3)教師只管教書,不管育人;(4)對青年教師思想道德教育引導不夠。
其次,一些高校在師德建設中存在長期未能得到根本解決的問題,高校師德建設工作乏力。(1)高校師德建設領導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現為領導力度不夠和組織管理不完善;(2)高校師德考評制度不完善,目前高校對教師的評價標準仍然存在很多不科學、不合理、不全面等問題,因而經常被高校當作“軟”性標準點綴在考評當中;(3)高校師德教育制度不完善;(4)高校師德建設的監督和激勵機制乏力。
(二)高校師德建設中存在問題的原因概述
高校師德建設中存在問題的原因既有主觀方面,又有客觀方面:
1.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的負面影響。市場經濟使教師變身成了“經濟人”,對自身價值的衡量開始商業化,以能否帶來經濟效益作為自己是否成功的標志。
2.教育體制功利化、教育理念的狹隘影響。目前中國的教育體制,下至小學上至高校,只注重學生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及教師業務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忽視或淡化其思想道德水平建設,讓教育缺失了最重要的人文精神。
3.高校教育評價機制不健全。具體表現在師德考核中缺乏量化指標,在職稱評審、優秀教師評選中往往只重科研和學歷等可見因素,造成教師重學歷、重科研而輕師德,學術功利化嚴重。
4.高校師德制度缺失。最典型的問題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部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很多高校片面注重教師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師德教育表面化、程式化,淡化要求,放松了嚴格、系統的訓練[3]。
三、關于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對策
在這一問題上,多數學者認為,高校師德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師德教育、輿論環境、制度保障等方面共同推進。有學者認為,高校師德建設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1)政府應高度重視高校德育建設的實效性,加強教師專業化建設,改革陳舊的高校管理模式,提高教師福利待遇和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2)提升管理者理念,重視思想政治工作,以德治校,要形成德才并舉,兩手都要硬的思想;(3)完善高校師德建設管理制度,健全師德評價體系,進一步加強激勵措施,建立師德建設的組織保障體系,建立新進教師師德教育培訓制度,設立師德建設專項基金[4]。
還有學者從與西方高校師德建設的對比分析,得出以下啟示:(1)要從發展的戰略高度用社會主義榮辱觀來統領高校師德建設;(2)要在構建和諧校園的新形勢下加強高校師德建設。首先,敬業精神應該是師德建設的核心內涵。其次,教風建設應該是師德建設的重要載體。再次,和諧合作是師德建設的主要內容;(3)要建章立制,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師德建設的長效工作機制[5]。
四、對目前我國高校師德建設問題的思考
高校師德建設問題是綜合性的社會現象,也是跨學科的理論問題。它涉及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宗教學或哲學、數學等。在研究的時候,我們不能只看現在,還要看過去;不能只看個體或小范圍的事件,還要看整個社會環境與系統。與此同時,也需要通過跨學科的理論視角來提供解決目前高校師德問題的方案。
以下提出筆者在整理學者研究文獻過程中發現的幾個問題及建議:
(一)理論——實踐——理論
專家學者在研究時多以理論研究為主,實際調查多以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筆者認為可以結合目前我國高校師德建設實施較好的高校單位的實踐經驗,完成理論——實踐——理論的升華,進而總結出適合我國高校師德建設的理論體系,使高校師德建設從德性倫理層面逐步向制度倫理層面過渡。
(二)堅持高標準的教師準入制度
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高校教師隊伍中來。在目前招考高校教師時,我們過于看重引進人員的學歷學位這一所謂硬指標,而對于其思想道德素質卻缺乏有效的考察;在引進后,又因對其疏于管理和教育,于是高校師德問題變得突出起來。這種情況在一些急劇擴大的地方高校和獨立學院表現尤為突出。因此,在引進教師時,高校應嚴把“師德關”[6]。
聘任新教師,筆者認為應切實做到:(1)將業務水平的考核與思想道德狀況的考察結合起來;(2)將擬錄用者的現實表現與歷史表現的考察結合起來;(3)不僅要對錄用人員個人反映的情況進行考察,還應認真考慮其原單位的組織意見,努力將兩者結合起來。
但以上聘用措施還不能排除人為因素,在此筆者提出將教師聘用與心理學相關知識結合,設計一套可以測試個人綜合素質的測評試題,來達到擇優錄取的目的。
(三)構建高校師德建設的評價體系
目前,國家十分重視高校師德建設,各地高校也在積極研究探索加強師德建設的途徑方法,但如何評價高校師德建設的成效問題,似乎還沒有清晰的界定標準。筆者認為這也是今后我國高校師德建設理論體系研究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重點研究方向。
總之,高校教師的思想道德狀況總體上呈現積極、健康、向上的態勢,但仍需從政府、學校、教師自身上加以改進,需要包括與學校教育相關的利益相關者的支持與監督。
參考文獻:
[1]王露璐.高校教師師德問題研究綜述[J].道德與文明,2006,(1).
[2]許俊.我國高校師德建設現狀及體系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07,(10).
[3]周燕琳.對高校師德缺失的冷思考[J].視點,2009,(11).
[4]串冬梅.高校師德建設的對策建議[J].科技創新導報,2009,(30).
關鍵詞:高校;師德建設;音樂
一、概述
(一)高校師德建設
高校教師不僅肩負著教育學生的重任,也帶著培育高素質高品德人才的責任。教師應當以身作則,才能促進高校學生的品德端正。高校教師的師德建設是個人道德水平和內在品質的重要方式,也是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目標。根據對高校隊伍的道德要求規范明確指出,“高尚師德”是高校教師的首要建設標準?,F階段我國高校教師師德建設存在理念模糊、學風浮躁、教學敷衍、學術不端、言行失范以及育人意識淺薄等重要問題,這個問題亟待解決,需要通過運用不同的方式來開展高校教師師德建設。
(二)音樂與道德建設的聯系
作為一種非常典型的文化和藝術形式,音樂在不同的方面和層次都表現出獨到的價值,其中音樂與道德的關聯一直以來都十分緊密。馬丁路德金曾說“音樂是萬德胚胎的源泉”,音樂被譽為是道德建設的源頭,為道德建設提供“道德因子”,另一方面也是道德建設的重要工具,具有道德規范、道德宣傳和道德教化等作用。而關于音樂與道德建設的聯系研究,實際上完成了音樂在高校師德建設中的可能性論證。
二、音樂在高校師德建設中的作用
(一)音樂提供高校師德建設的內容
因為作為人類思想和精神力量的載體,能夠承載多樣性的題材。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上,音樂曾經承載了革命思想、追求進步和文化追求的多種理念,而高校師德建設依然可以將音樂作為載體,反映高校師德建設的具體內容。例如歌頌教師品質的《好大一棵樹》、《教師禮贊》以及《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等音樂作品,能夠提高高校教師對于自身道德的關注。這些在作品中所傳達的奉獻精神和愛崗敬業精神,是高校師德建設的重要內容,音樂作品完成了高校師德建設內容的承載和具體表達。
(二)音樂促使高校教師追求道德提升
高校教師師德建設中,“修身立德”是建設的根本。音樂通過夜的旋律傳到給人積極向上向善的經驗,而促使人凈化心靈,追求更高的道德標準。實際上在高校師德建設中,音樂可以幫助教師抒感,高校教師工作本就相對繁瑣,而音樂通過旋律能夠幫助教師鎮定心靈,從而達到心靈的凈化和精神的升華,為開展高校教師師德建設奠定基礎。其次,音樂具有獨特的審美情趣,與道德是不可分割的精神體驗,因此一般認為具有較高審美情趣的人會具有較高的道德標準,而音樂通過教師的審美價值和審美能力,能夠從內而外的實現對教師的道德教化,從而提高高校教師的師德標準。具體來說,高校教師在優美、柔和且富有審美情趣的音樂作品中,能夠不斷提升自己對美的追求,繼而陶冶情操,開始在自然而然中提高師德水平,并且從內心深處認可師德培養的重要性。
(三)音樂為高校師德建設提供柔和的教學工具
音樂教育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師德水平。音樂是一種柔和而深沉的感知形式,往往能進入人的內心進行深層次的打動。高校教師本身個人文化素質較高,因此很難接受形式生硬和說教明顯的道德教育,如果開展填鴨式或命令式的師德教育甚至可能適得其反,引起高校教師對師德教育的反感。但是音樂本身是一種比較高雅的形式,與高校教師的日常喜好有結合點,同時這一形式又是潛移默化的。因此更加容易被高校教師接受,從而提供了高校教師師德教育的工具。具體來說,在開展高校教師師德建設時,可以在課堂中引入音樂教學作為開場,令其發揮類似開始瑜伽運動前進行音樂冥想的功能,幫助高校教師進入平心靜氣的教學狀態。其次,高校教師師德建設時,可以將音樂賞析等作為作業內容,通過較為優雅的形式完成高校教師對師德建設的認知訓練。
(四)音樂提供高校教師師德建設的動力
在高校教師師德建設中,自我激勵是師德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教師具備良好的精神狀態和積極向上的道德示范,才能夠引導學生形成樂觀向上的性格。音樂具有培養人性格的優點,柔和的音樂能夠按捺浮躁的性格,而激情洋溢的音樂能夠生活和教學工作中失敗帶來的壓力。高校教師本身的工作強度相對較大,不僅肩負著教書育人的工作,同時也有一定的科研任務,因此通過音樂的正面激勵和促進,能夠為高校教師開展師德建設奠定一定的精神基礎,并提供源源不斷的情感動力,幫助教師培養出樂觀向上,艱苦耐勞的優秀品質,為教師進行師德教育的示范奠定基礎。具體來說,在教師心煩氣躁的時候,如何的催眠曲和安定性的音樂能夠幫助高校教師收斂心神,平復心情,進而表現出良好的精神狀態和道德水平。其次,教師在遭受工作和生活中的壓力和失敗時,可以通過聆聽激昂性的音樂來提振士氣,克服生活和工作中遭遇的挫折,從而為學生進行良好的道德示范。
(五)音樂為高校教師師德建設提供考核依據
高校師德建設如何開展考核一直是教育的難點所在,這是因為道德教育不僅需要知識儲備、理解什么是具體的師德表現和如何提高自己的師德等“硬核知識”,更需要在真實的教學實踐中踐行師德教育。然而,如何在實踐中考核高校師德建設的效果,一直以來存在量化困難的問題。因為高校教師往往可以通過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文化素養來填寫相關的問卷和答卷,但這樣的結果反饋的意義不大,其偽裝性也相對明顯。因此我們需要尋找一種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反映高校教師師德情況的考察方式。而音樂就是不錯的選擇。這是由于音樂本身必須要道德,只有兼具藝術道德的人才會具有更高的音樂賞析水平和能力,而音樂的表演者也需要具有一定的職業道德修養方可進行。因此從這個層次來看,音樂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教師的師德現狀。具體來說,首先在進行教師師德建設之初,可以通過音樂問卷填寫等方式來了解教師目前音樂欣賞類型和音樂欣賞水平,從而得出教師的藝術修養和道德修養。其次,在師德建設的考核的過程中,可以引入音樂賞析題和音樂內容分析題目,由于這樣的題目往往沒有標準答案,也不是絕對的“硬核知識”,因此可以比較隱形地得出高校教師的音樂欣賞水平和真實的師德水平。
三、結語
關鍵詞:高校教師;心理健康;師德建設;策略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3)03-0093-02
2011年,教育部頒發了《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首次明確將師德表現作為高校教師考核評優的重要條件。教師師德水平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加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師師德水平,已成為高校師德建設的重要課題。
一、高校教師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對浙江省部分高校1 529位教師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后發現,雖然大部分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良好,但是部分教師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方面的問題。在被調查的教師中有69%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其中29%存在心理健康問題,23%為輕度心理問題,3%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
1.職業倦怠
一個人長期從事某項職業,并且重復執行某些作業,引發身心俱疲、能量耗盡、心理枯竭的情況被視為職業倦怠。職業倦怠是社會變革過程中教師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在調查中發現,對于“如果有相同待遇的其他工作可做,是否愿意改行”的問題,竟有64%教師選擇了“愿意”。這說明很大部分高校教師對職業認同感和歸屬感不高,當理想與現實發生沖突時,容易產生怨職情緒,并由此引發心理不適,工作缺乏熱情,教學缺乏激情,對人缺乏耐心,對事缺乏責任心,出現身心疲憊、欲罷不能的職業倦怠。
2.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是個體人格發展的內在不協調而導致人格偏離正常人群,形成極端化的行為模式[1]。高校教師常見的人格障礙表現為沖動性、偏執性、強迫性等。調查顯示,高校部分教師人際關系敏感、固執、多疑、浮躁,缺乏良好人際支持群體,忍耐性差,易暴易怒,常伴有突發消極行為。在面對眾多不同身份的交往對象特別是不同個性、風格的同事時,不能及時調整心態而長期處于苦惱和煎熬狀態,易產生孤獨感和封閉感。有的教師自我壓抑,逃避社會交往,有的甚至還易于攻擊他人,諷刺同事,對學生挖苦、謾罵,甚至濫施處罰等。
3.情緒衰竭
由于國家對教師的要求、社會對教師的評價、家長對教師的期望、高校對教師的考核等客觀因素,教師在教學、科研、育人工作中超負荷勞動,再加上來自家庭的壓力,有些高校教師不堪重負,表現出精神和行為的疲軟,情緒衰竭,缺乏熱情和活力,對生活冷漠、悲觀,身心處于“第三狀態”,產生疲勞綜合征。情緒衰竭如不及時調整,長期積累下去,將會導致各種身心疾病。
4.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是人們對自我認同的心理狀態,是個人成就感的體現[2]。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高校教師已不是學生獲取信息的唯一渠道,教師權威性和社會作用也受到嚴峻挑戰。這讓許多教齡短、資歷淺的高校教師感覺自身價值無法體現,覺得自己無法給學生的成長成才帶來幫助,從而自我貶損,缺乏信心,失望無助感油然而生。
二、高校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對師德的影響
師德是教師在教育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經常性、穩定性的道德觀念、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3]。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師能否形成良好的品德。不同形態的心理健康問題將會導致不同的教師師德問題。
1.教學走過場
部分高校教師因職業倦怠、心理枯竭,缺乏職業自豪感和使命感,工作缺乏責任心,教學走過場。課前不備課、課上不脫稿、課后不總結,上課照本宣科,內容乏味,形式單一,不注重教學方式和方法,不創新教學內容和形式,重教學數量、輕教學質量,致使教學走過場。
2.科研輕誠信
部分高校教師迫于個人發展的壓力,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人格障礙,在教學、科研方面浮躁、沖動和急功近利,甚至出現學術不端行為。如寫報告偽造數據,寫論文抄襲他人,治學不嚴謹,科研不誠信,將別人的成果占為己有,等等。這些學術不正之風嚴重玷污了科學研究的嚴謹性和嚴肅性。
3.育人無動力
高校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部分教師因情緒衰竭,對育人工作缺乏激情和活力,對學生漠不關心,對學生的思想動態、心理健康及生活狀況不聞不問,與學生疏于交流和溝通,缺乏耐心和責任心。有的教師錯誤地認為,育人是思政輔導員和班主任的事情,教書才是教師的本份,將教書和育人割裂開來,導致育人欠缺實效性。
4.信念趨淡薄
部分高校教師因自我效能感低,在教師的崗位上缺少成就感,再加上市場經濟及社會轉型期帶來的負面影響,使得他們的核心價值觀出現偏離,理想信念日趨淡薄。有的教師將教書育人作為第二職業,將商業活動或社會兼職作為自己的主業,用金錢來衡量個人價值;有的教師將擔任教師一職作為權宜之計,隨時準備跳槽和出國;等等。
三、強化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優化師德建設的策略
1.構建教師心理健康“自助系統”,優化高校師德建設
(1)悅納自我
高校教師應對自己有充分認識和了解,能夠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能力。要對自己充滿信心,克服困難,面對挫折坦然處之,同時對自己的失敗能作出正確評價。對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納和認同。通過悅納自我提高自我效能感,深化育人實效,推進師德建設。
(2)調節自我
高校教師要能適度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對自己不切實際的行為目標、心理不平衡狀態、與環境的不適應性,能及時地反思、修正、選擇、變革和調整。通過認知層面的自覺,來主動學習師德規范;通過情感方面的自愿,自覺遵守師德規范;通過行為方面的自省,來履行規范要求的職責。以豁達的人生態度調適個人情緒,客觀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學會轉移、排解、合理宣泄消極情緒。這種自我調節、自我教育是優化師德建設的重要手段。
(3)發展自我
高校教師要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充分發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據自身的特點,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發展自己的人格。高校教師承擔著眾多角色,管理者、授課者、教育者、學習者等,需不斷轉換角色,這就要求教師發展多種能力,如專業能力、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表達能力等。同時,要加強意志力和獨立性的培養,明辨是非,不斷地學習和鉆研科學知識,參加現代化教學技能培訓及多媒體教學軟件的設計及制作培訓和外語水平的培訓,使自己具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和雙語教學能力,提升教學水平,從而堅定教書育人責任心和使命感。
(4)完善自我
高校教師要不斷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對環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與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理解他人,悅納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通過良好人際關系提升個人社會適應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同時要培養廣泛的生活興趣,來緩解工作壓力、調節工作節奏。另外,高校教師要設計自我,明確自己的生活理想、工作目標和發展規劃,豐富自己,完善自我,從而明確樹立個人價值觀,堅定個人的理想信念。
2.搭建高校師德建設“他助系統”,促進教師心理健康
(1)加大人文關懷
高校要為教師“減負”。在教師學歷進修、業務提高等方面盡可能提供保障。合理安排教師工作量,適當提供科研幫扶,在管理工作中充分考慮教師的心理承受能力,少一些剛性行政命令,多一些柔性的人文關懷,為教師提供和諧、民主、輕松的工作環境。高校師德建設要重視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樹立“受益于教師,服務于教師”的管理理念,給教師開展心理團體輔導及相關的心理健康講座,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水平。
(2)強化激勵機制
高校在教學科研獎勵中要采取相應的在師德方面的激勵措施,如在教學優秀獎等評選過程中重視師德方面的因素。對德藝雙馨的教師,切實通過“師德楷?!薄皟炐憬逃ぷ髡摺薄皫煹聵吮薄叭恕蹦7兜仍u先活動,樹立師德典范,宣傳先進典型。另外,高校要建立長效激勵機制,將師德納入教師業績考核內容,將薪酬與教師的業績和師德評價掛鉤,切實體現教師師德和業績對學校的雙重貢獻,從而提高教師的自我價值感和成就感。
(3)完善評價體系
高校要健全和完善教育評價制度,明確師德評價是教育教學評價的重要內容。要注重短期評價與長期評價相結合、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相補充、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交錯,體現良好師德形成的延續性和穩定性。另外,師德評價要與崗位聘任、職務晉升、年度考核等掛鉤,對師德不合格的教師實行評優評先一票否決制,從而嚴肅師德建設。
(4)優化師德環境
高校要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對有進取心、責任心,在工作中取得成就的教師要重用、善用。要充分尊重教師個性化的特點,發揮其積極性、創造性,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讓他們享受勞動成果帶來的成就感。另外,高校要搭建教師成長的發展平臺,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幫助生活困難的教師改善生活環境,消除他們的心理負擔,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工作中去。
參考文獻:
[1]林文瑞. 教師職業倦怠與教師心理健康教育[J]. 福建師范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
[2]徐四華. 論高校師德建設中的教師心理健康[J]. 教育探索, 2009(1).
[3]周潔. 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 湖北成人教育學院 學報,2011(11).
關鍵詞:高校師德;內涵;存在問題;對策
一、師德的內涵
師德又稱教師職業道德,是指教師在從事自己本職工作過程中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具備的道德品質。自古以來我國師德的內涵就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被賦予新的內容。2005年教育部部長周濟提出了“愛與責任——師德之魂”這樣一個嶄新的命題,這是新時期對師德內涵做出的表述,筆者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詮釋師德的新內涵:
(一)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
一個稱職的教師首先要熱愛教育事業,這是教師的根本職業準則,它會幫助我們處理好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其次要熱愛學生,這是教師最寶貴的職業情感,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表現為主動理解、尊重、信任、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
(二)教書育人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根本崗位責任,我國老一輩教育家徐特立指出:“教師有兩種人格,一種是‘經師’,一種是‘人師’?!苯虝陀耸且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育人。
(三)嚴謹治學、為人師表
嚴謹治學和為人師表是高校教師最重要的職業態度和職業精神。嚴謹治學要求每位高校教師都應該銘記科學精神,烙守學術道德,對科學知識保持嚴肅認真的態度;為人師表要求高校教師應當時刻提醒自己在言語習慣、行為方式、舉止作風等方面“以身立教”,正面影響自己的學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二、當前高校師德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據教育網調查,78.6%的網友認為近年來師德素質相比以前有所下降,這表明少數不良師德現象已經對整體師德狀況造成了較壞影響,這些現象表現為:
(一)職業認同感不高
根據教育機構對教師職業認同感的調查顯示,高校教師并不完全認同自己的職業,有相當一部分人缺乏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欠缺敬業精神,表現為:第一,愛崗敬業意識淡漠。備課不認真,教學內容更新比例低,講課時常常出現教學內容不熟練、概念模糊和自相矛盾等問題;第二,進取意識差。對教學任務只限于完成,缺乏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探索、創新;第三,對教學投入精力不夠。個別教師利用課余時間作生意、炒股票、有償家教、到外校當兼課教師,致使投入本職工作的精力十分有限,嚴重影響了在校的授課質量。
(二)職業行為失準
1、重教書,輕育人?,F實中很多老師對教師職責的理解存在偏差,認為教師的職責就是講授專業知識和進行學術研究,對于學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應由學校黨務政工干部來負責。部分教師缺乏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信任和理解,不能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借社會的陰暗面大肆宣講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影響了學生看待社會不公問題的態度;還有的教師對于課堂上出現的遲到、睡覺、看課外書、交頭接耳、曠課等現象不聞不問。
2、對學生缺乏愛心。在一份針對畢業生關于 “高校教師對學生態度如何?”的調查中,學生回答一般的占63%,回答冷淡的占11%;當被問到“你對高校教師深入學生、相互溝通信息、交流感情方面的滿意程度時,學生回答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的占了27%。這表明目前高校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很不夠。許多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少,不愿意花精力去主動了解學生,有的教師上了一學期課,對班內的學生還認不全,甚至有多少人都不知道。
(三)學術道德行為失范
高校教師的學術道德行為直接決定了其職業操守的優劣,調查顯示,有24.4%的受訪教師認為當前高校學術功利化現象普遍,突出表現在:一是學風浮躁。有的教師求名爭利、心態浮躁、治學不嚴謹。二是學術不誠信。有的教師在論文中弄虛作假,甚至抄襲剽竊他人科研成果等。
三、提高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途徑
解決高校師德存在的問題,需要從多方面入手,筆者認為,應當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觀念,注重師德培養
1、更新教育觀念。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提高需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在學生、教師群體中樹立新觀念:
(1)學生是教學的主體
首先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人格,在課堂上對學生的管理,嚴格但不苛刻、溫和但不隨便。處理問題時,教師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避免使用挖苦和諷刺的語言。其次教師要多與學生溝通、交流,理解并盡量滿足他們的合理需求。最后教師應相信每個學生都渴望進步,只要教法得當人人都可成才。
(2)教師在教學中占主導地位
教師必須認識到自己的言行可能隨時會對學生造成影響,在行為上要特別注重樹立自身的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課堂上,教師的威信來自于學生的認可,尤其是給學生的第一印象,所以第一堂課教師一定要精心設計,這將會給課堂教學的管理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師德培養。高校教師師德建設的關鍵是要加強對教師內在素質的培養。
首先,強化隱性教育,提高道德認知水平。在高校,對教師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把正確的價值導向和行為準則滲透到思想里,落實到職業行為中。
其次,提高青年教師“慎獨”的自律意識。有的教師出現的職業行為失準等現象并不能完全歸結為個人品質有問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心理健康出現了問題。高校教師工作壓力大,高校管理層應當高度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對教師的心理引導,緩解他們工作和精神上的壓力從而增強教師的自我約束能力。
最后,拓展師德教育的平臺。在學校內,可舉辦一系列健康向上的名師教育講座,成立不同專題的師德教育咨詢小組,發揮老教師職業道德 “傳、帶、幫”的作用;在社會上,借鑒國外師德教育的經驗,建立師德建設基地,聯合社會團體共同參與校園師德建設,形成良好的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
(二)健全師德考評制度
一是建立完善的考評標準。考評指標的選取應當以師德規范為依據,內容要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來細化,注意指標權重的合理分配。二是確立科學的考評方式??荚u可用多種方式進行,如將學生評價與同行評價結合起來或把平時考核與定期考核結合起來。三是注重反饋考評結果??己私Y果是對教師進行獎懲或聘任選用的重要依據,因此應及時反饋給本人,讓教師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四是將學術道德引入教師考評制度,督促教師在學術科研上加強自我管理,培養優良的學術道德。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高校的校園文化能對教師產生強大的影響,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會使教師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方面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筆者認為加強校園建設,一是培育校園精神。校訓是對校園精神最好的提煉,高校應當注重對校訓的傳播,使其成為凝聚全校師生的重要精神力量。同時還要大力加強學校校風、教風、學風的建設,營造尊師重教的校園風氣。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首先,高??梢酝ㄟ^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包括思想道德類、科學知識類、文化藝術類和娛樂體育類的,使教師從中受到教育,在實踐中升華道德境界;再次,可以構建“網絡師德建設”平臺,在校園網上設立馬列主義理論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時事與政策、師德師風、學校新貌等欄目,隨時更新內容,同時開設BBS論壇、心理咨詢等服務,使教師可以隨時進行交流、探討和咨詢。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形勢;民辦高校;師德建設
一、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含義及其必要性
(1)何謂師德師風?《禮記》云:“師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德之不修,學之不講?!睅煹聨燂L,是指教師個體的職業道德素質以及由個體職業道德素質所形成的職業氛圍和風氣。高校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播者,又是道德建設的重要實踐者,更是全面推進教育的重要主力軍。其職業道德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及校園風氣和社會聲譽好壞。由此可見,師德師風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對學生和學校整體的發展以及社會風氣的引領具有重要作用。 (2)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必要性。教育被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高等教育在科教興國戰略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為此,教育部在2014年8月出臺針對高校教師師德的“紅七條”,這意味著,遵守師德,對教師而言,不僅是應盡的義務,更是必須履行的法律責任。
二、我校師德師風現狀及問題分析
(1)趨功利,淡敬業。部分教師急功近利,在崗不愛崗,從業不敬業,“無心教學,一心向錢”,把追求個人價值最大化作為最高理想,過于強調個人利益的實現,過于講求實惠,信奉“生存主義”,缺乏應有的敬業精神,工作敷衍了事,忽略教學水平及人才培養質量,教育信念正在缺失。(2)只教書,不育人。個別教師把自己定位為業務教師,抱著“打工者”的態度給學生講課,只履行了“授業”之職,卻淡漠“傳道、解惑”之責,忽略工作對象是有思想、有自尊、有情感的人,只注重給學生傳授具體的專業技能,忽視學生思想品德的培育,人為地割裂了教師“教書育人”的整體功能。 (3)重學歷職稱,輕道德修養。個別教師只注重學歷職稱的提升,忽略了個人職業道德修養提高,不及時更新教育教學方法,不與時俱進,課堂枯燥單調,理論知識“滿堂灌”,出現“五年一教案”、“東拼西湊”等 “混日子”現象,為人不師表,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缺乏深度和寬度。 (4)缺乏責任感,畏難情緒濃。個別教師不能正視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對待暫時遇到的困難,在行為的選擇上,有時會缺乏必要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底線。
三、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初探
(1)樹立典型,榜樣引領。召開教師節慶祝、表彰暨師德建設動員大會。以慶祝教師節為契機,表彰一批先進集體和個人,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引領作用。組織開展師德標兵先進事跡宣講活動,利用校園網、廣播、宣傳欄等媒介,營造以德治校、以德育人、以德修身的良好氛圍,鼓勵廣大師生員工向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學習,堅定理想信念,弘揚高尚師德。(2)建立制度,完善考核。用制度規范教師的行為,把師德表現納入教師日常行為規范,將師德內容滲透在各級各類培訓中,將德育教育滲透在教師日常教育教學行為中,使師德修養和師德建設有章可循。建立師德投訴舉報平臺,掌握師德信息動態,及時糾正不良傾向和問題,構建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多方參與的師德監督體系,建立健全師德考核機制,與教師年度考核掛鉤、充分發揮考評工作的積極導向作用。(3)陶冶情感,以情激德。要激發民辦高校教師強烈的自豪感和事業心,恪守職業道德規范,外化于行,內化于心,固化于制,從而形成高尚的人格,高校教師要升華職業理想。(4)加強修養,提升品味。教師一言一行都是學生的表率。所謂“名師出高徒”,沒有高水平、高素質、高品位的教師就難以出高水平的學生,。如果我們每位教師能做到為人師表,身先垂范,將豐富的人文精神展現給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潤物細無聲”從而建立學生科學的人文素養。教育工作是以靈魂來塑造靈魂的勞動,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全面接觸、相互作用的勞動,是一種“做人”與“育人”密切聯系、內在統一的勞動。因此,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必須不斷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提升自身文化品位。(5)改革創新,提升能力。引入競爭機制,繼續推進“掛牌授課”教學改革,促進教師教學能力和質量的提高。對 “掛牌授課”試點經驗進行總結,逐步推行至各二級學院。試點“教考分離”改革,引導教師自覺地按照課程標準組織教學,注重教學研究,改進教學方法,保證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