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3 17:06:30
序論:在您撰寫資產評估的費用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交易費用;資產評估;產生基礎;成本控制
[DOI]10.13939/ki.zgsc.2016.03.022
1 引 言
資產評估在我國建立和發展的時間比較短,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資產評估業已顯示出廣闊的發展空間,在今后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會越來越明顯。與此同時,我國資產評估在這些年的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例如理論研究滯后的問題,因此,加強評估理論的研究,完善評估理論體系是我國資產評估業健康發展的基礎保證。
資產評估和會計、審計等專業服務業一樣,其存在與發展的根本基礎并非是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需求。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資產評估具有深刻的經濟學基礎,在其產生和發展的背后,有著經濟學理論的支持。
2 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理論是新制度經濟學中重要的經濟理論,是整個現代產權理論大廈的基礎。交易費用是指企業用于尋找交易對象、訂立合同、執行交易、洽談交易、監督交易等方面的費用與支出。1937年,科斯首次提出“交易費用”的思想,后來威廉姆森系統研究了交易費用理論。該理論認為,企業和市場是兩種可以相互替代的資源配置機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機會主義、不確定性與小數目條件使得市場交易費用高昂,為節約交易費用,企業作為代替市場的新型交易形式應運而生。交易費用決定了企業的存在,企業采取不同的組織方式最終目的也是為了節約交易費用。交易費用理論使經濟學獲得了對現實經濟問題的新解釋力。
3 交易費用理論對資產評估行業的解釋
3.1 資產評估產生的經濟學基礎
新制度經濟學提出“契約人”的假設,認為人能達到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在無法直接實現利益的最大化時,只能轉而追求交易成本的最小化。人們在進行交易時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包括無法確定資產的合理或公允價值,因此交易方有必要采取措施對資產的價值進行分析,而不能完全依靠市場機制實現價值發現。交易方在這種條件下只能是自己主動尋找資產價值相關信息,或者尋找一些了解并愿意出售這些信息的人去購買信息。這樣對資產進行評估產生一種客觀需要。
另外,可以從資產本身所展現出的客觀特點來認識對資產評估的需求。交易的標的千差萬別,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資產的異質性將更加明顯。由于資產自身的特點以及市場的需求不同,不同資產的交易頻率也有很大的區別。交易越頻繁的資產其市場價格信息就越趨于真實,也易發現。而交易頻率低的資產,當事人無法直接從市場獲得相關價格信息,如果不借助于專業的評估,則無法做出合理的決策。因此,資產的專用性越強、交易頻率越低,通過市場價格機制的自發協調確定資產合理價值的成本就越高,對資產評估這一成本更低的安排的需求就越強。反之,通過市場價格機制的自發協調確定資產合理價值的成本就越低,對評估的需求就越弱。
總之,通過市場價格機制獲得有關資產價值的信息是需要成本的,這就是產生資產評估需求的經濟學基礎。
3.2 交易費用對資產評估行業的影響
在判定交易成本時,我們有兩種方式可以選擇:通過市場機制獲取資產價值信息,或者通過聘請專門的評估機構來進行信息的搜尋。理性的交易者會比較兩種方式的交易成本,選擇成本較低的方式,因此對評估潛在需求是否能夠轉化為真實的需求,取決于交易者對這兩種方式的成本比較。
資產評估機構能夠為交易雙方提供有關資產的信息,并在其中進行活動。資產評估機構搜尋信息必須支付成本,包括開始搜尋信息前有一定的先期投入成本。因此,交易者委托資產評估服務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為代價。
如果是交易方自己搜尋價格信息,其所負擔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直接成本為信息搜尋時所花費的時間、精力、金錢等;間接成本則是信息搜尋過程中的待成本及資金或商品的閑置成本等。通過市場價格機制自發確定價值的交易成本和進行評估的成本費用,隨著資產專用性、交易頻率和交易的不確定性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市場機制成本的增加在達到一定交易難度后要快于進行評估業務的成本的增加。
因此,評估行業必須盡可能地降低成本,才能得以更好地發展。
4 交易費用理論對資產評估行業成本控制的分析
4.1 資產評估活動成本
不管是交易雙方自己獲得資產交易信息,還是聘請資產評估機構進行資產評估獲得信息,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這部分就是交易費用。資產評估專業機構進行資產評估活動的成本主要包括事前成本、事中成本和事后成本三個方面。
事前成本主要是指進行資產評估工作前準備工作的前期投入,主要有:項目申報費用。該費用指的是在項目申請評估立項過程中發生的費用;合同討價還價成本。該費用是指就評估范圍、評估收費標準等內容協商達成一致意見過程的費用。討價還價確定的成本費用是評估方意愿支付評估價格與資產占有方意愿接受價格之差的函數。兩者的意愿價格相差越大,交易成本越大;信息搜尋成本。信息搜尋成本指的是搜集市場上資產交易、產權交易信息以及資產評估所需信息的過程中產生的成本,此成本受市場的大小、信息技術程度的影響;資產核查費。資產核查費是指在資產核查過程中產生的費用,不用類型的資產其核查費用也不盡相同。
事中成本主要為價值評定成本,即評估的主要進行階段所花費的費用。價值評定成本與所采用的評估理論方法、評估人員的能力水平等相關,資產評估人員的技術越高,成本越小。
事后成本是指評估主要工作完成后,評估報告的撰寫、審核和保存的費用。主要包括:評估報告制作費。制作費是指制作評估報告產生的費用,此費用相對較少,也比較固定,對整個交易成本的影響不大;評估結果審核費;存檔費用。
4.2 資產評估交易成本構成及控制分析
資產評估成本即上述成本的總和,有時由于評估對象和目的的不同,可能會與上述所列成本有些差異,但是基本上資產評估包括了以上成本。
在上述總和中,項目申報費用、評估報告制作費、評估結果審核費和存檔費用這幾項成本相對固定,變動影響不大。
合同的討價還價成本主要取決于交易雙方對信息的掌握程度,各自對交易價格的定位,此項成本不易減少。
信息搜尋成本受市場大小及信息技術程度的影響,市場大小是固定的,但是我們可以將信息技術應用到此環節,構建數據庫,降低信息搜尋的難度。
資產核查費,受資產的具置、使用狀況、交易頻率、評估方占有的資料等的影響,不同的資產其核查費可能差別較大。例如森林資源資產由于相對分散,核查費較高,企業內部固定資產核查難度就較小,費用較低。
價值評定成本,與評估技術以及評估從業人員資質水平有關。評估技術越成熟,評估過程就更簡單易行,可以通過構建評估模型,減少評估環節,降低總的評估成本。同時可以對評估人員進行培訓,提高知識儲備,這都是可以操作的。在對評估對象選定評估方法的時候,可能有多種方法可供選擇,一般會選擇比較容易實施、成本較小的評估方法。成本效益原則在資產評估中也具有價值。在實務中,由于成本的限制,我們有時并不需要采用最優的方法,由于條件的限制,有時只能采用次優的方法,這是現實狀態。另外,可以開發一些新的實用的評估方法,比如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批量評估方法,它是在評估三大基本方法與財產特征數據的基礎上,結合數理統計技術和其他相關技術而形成的一種新的評估技術,具有節省工時與成本較低的優勢。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對資產評估交易成本產生影響的主要有三個方面:信息搜尋成本、資產核查成本以及價值評定成本,這就是降低交易成本的突破口,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降低這些成本,從而大大降低資產評估交易成本,給資產評估帶來更大的優勢,促進評估業的迅速發展。
5 結 論
運用交易費用理論,可以對市場經濟國家中資產評估功能的發揮和資產評估行業的產生和發展進行經濟學的基礎分析,并有針對性的降低資產評估的交易成本,這對我國資產評估業的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并且有助于我國資產評估行業在經歷快速的外延式增長之后,認真思考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司明.資產評估理論的經濟學分析[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1.
[2]李顏娟,程龍.資產評估成本法的經濟學分析[J].湖北工業大學:社會科學版,2007(1).
[3]劉新艷.基于資產評估理論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1(33).
[4]王誠軍.資產評估的功能和資產評估行業產生、發展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資產評估,2008(5).
[5]崔勁.資產評估的經濟學分析[R].天健興業資產評估公司,2007.
[6]孟威,梁朕凱.不同生命周期下企業價值評估方法探析[J].中國市場,2015(39).
[關鍵詞] 林木資源資產 資產評估 方法體系 方法選擇
林木資源資產作為森林資源資產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是森林資源資產中產權交易最為頻繁的部分,因而它是森林資源資產評估中最主要的內容。森林資源資產交易的大部分是林木資源資產的交易。因此,研究和探討資產評估理論在林木資源資產評估中的運用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林木資產評估要根據不同的林種,選擇適用的評估方法和林分質量調整系數進行評定估算,評估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1)市場法:包括市場價格倒算法、現行市價法;(2)收益法:包括收益凈現值法、收獲現值法、年金資本化法;(3)成本法:包括序列需工數法、重置成本法。
一、市場法
1.市場價倒算法
市場價倒算法是用被評估林木采伐后取得木材的市場銷售總收入,扣除木材經營所消耗的成本(含有關稅費)及應得的利潤后,剩余的部分作為林木資產評估價值。其計算公式為: (1)
其中:En――林木資產評估值;
W――銷售總收入;
C――木材經營成本(包括采運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及有關稅費);
F――木材經營合理利潤。
2.現行市價法
現行市價法是以相同或類似林木資產的現行市價作為比較基礎,估算被評估林木資產評估價值的方法。其計算公式為:(2)
其中:En――林木資產評估值;
K――林分質量調整系數;
Kb――物價指數調整系數;
G――參照物單位蓄積的交易價格(元/立方米);
M――被評估林木資產的蓄積量。
二、收益法
1.收益凈現值法
收益凈現值法是將被評估林木資產在未來經營期內各年的凈收益按一定的折現率折為現值,然后累計求和得出林木資產評估價值的方法。其計算公式為:(3)
其中:En――林木資產評估值;
Ai――第i年的收入;
Ci――第i年的年成本支出;
u――經營期;
p――折現率(根據當地營林平均投資收益狀況具體確定);
n――林分年齡。
2.收獲現值法
收獲現值法是利用收獲表預測被評估林木資產在主伐時純收益的折現值,扣除評估后到主伐期間所支出的營林生產成本折現值的差額,作為林木資產評估價值的方法。其計算公式為:(4)
其中:En――林木資產評估值;
K――林分質量調整系數;
Au――標準林分 年主伐時的純收入(指木材銷售收入扣除采運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有關稅費、木材經營的合理利潤后的部分);
Da、Db――標準林分第a、b年的間伐純收入;
Ci――第i年的營林生產成本;
u――經營期;
n――林分年齡;
p――利率。
3.年金資本化法
年金資本化法是將被評估的林木資產每年的穩定收益作為資本投資的效益,按適當的投資收益率估算林木資產評估價值的方法。其計算公式為:(5)
其中:En――林木資產的評估值;
A――年平均純收益(扣除地租);
P――投資收益率(根據當地營林平均投資收益狀況具體確定)。
三、成本法
1.序列需工數法
序列需工數法是以現時工日生產費用和林木資產經營中各工序的平均需工數估算林木資產重置價值的方法。其計算公式為:(6)
其中:En――林木資產評估值;
K――林分質量調整系數;
Ni――第i年的需工數;
B――評估時以工日為單位計算的生產費用;
P――利率;
R――地租;
n――林分年齡。
2.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是按現時工價及生產水平,重新營造一塊與被評估林木資產相類似的林分所需的成本費用,作為被評估林木資產評估價值的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7)
其中:En――林木資產評估值;
K――林分質量調整系數;
Ci――第i年以現時工價及生產水平為標準計算的生產成本,主要包括各年投入的工資、物質消耗、地租等;
n――林分年齡;
P――利率。
3.歷史成本調整法
在會計核算基礎較好,賬面資料比較齊全,且賬面歷史成本與行業或地區的平均成本較為接近時,可采用歷史成本調整法。
歷史成本調整法是以投入時的成本為基礎,根據投入時與評估時的物價指數變化情況確定被評估林木資產評估價值的方法。其計算公式為:(8)
其中:En――林木資產評估值;
K――林分質量調整系數;
Ci――第i年投入的實際成本;
B――評估時的物價指數;
Bi――投入時的物價指數;
P――利率;
n――林分年齡。
四、不同種類林木資源資產評估方法選擇
1.用材林(含薪炭林)林木資源資產評估方法選擇
用材林林木資產評估一般按森林經營類型分齡組進行:幼齡林一般選用現行市價法、重置成本法和序列需工數法。中齡林一般選用現行市價法、收獲現值法。在使用收獲現值法時必須要有能反映當地生產過程的生長過程表或收獲表。在沒有這些數表時,也可利用當地的調查材料,擬合當地的林木平均生長過程,以取得預測值。近、成、過熟林主要選用現行市價法中的市場價倒算法。用材林林木資產評估時,要充分注意各齡組評估值之間的銜接。
2.經濟林林木資源資產評估方法選擇
經濟林林木資產評估一般選用現行市價法、收益現值法和重置成本法。在選用收益現值法時應考慮經濟林經營的經濟壽命期、各生長發育階段的經濟林產品的產量和成本的差異、經濟壽命期末的林木殘值。在選用重置成本法時應以盛產期前為重置期確定重置成本。進入盛產期后,還應根據收獲年數確定調整系數(折耗系數)。
3.防護林林木資源資產評估方法選擇
防護林是以國土保安、防風固沙、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等防護功能為主要目的的森林。防護林資產評估包括林木的價值和生態防護效益的評定估算,林木價值評估一般選用市價法、收益現值法和重置成本法。在選用收益現值法進行評估時必須以按防護林經營時所能獲的實際經濟收益為基礎。生態防護效益要通過實際調查確定標準和參數。
參考文獻:
1.1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的收費標準
對于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服務收費問題,國家林業局出臺了有關規定(表1),在此基礎上,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份相繼出臺了規定(表2),明確了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服務收費辦法及標準:從上表可以看出,森林資源資產評估過程中涉及到的費用分為森林資源資產評估費和森林資源資產勘察費。
1.2森林資源的資產勘察費
①分地類面積勾繪—按《工程勘察設計收費標準》中地形測量的一半計費用。每平方公里測量費用為14244元,其中難度系數為1-1.3。測量費用為=面積×每平方公里測量費×難度系數;地類面積勾繪費用按照測量費用的50%計算,每畝收費4.5~5元。②林地資源調查—調查內容:分林種、樹種的胸徑、樹高、數量、蓄積;古大珍稀樹種、國家保護樹種專項調查;風景區、森林公園、野生動物專項調查等。林業行業標準:林業綜合調查每畝調查費用為25~35元/畝計(按難度系數取費)。資源調查費=面積×每畝調查費
1.3森林資源資產評估費的案例
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推進,各林業省份開始推進林權抵押貸款、林權交易平臺的搭建。據統計,至2010年末,浙江省抵押貸款累計發生額為36.26億元,借款農戶涉及7.22萬戶;截止2011年底云南省16個州市的96個縣(市、區)都開辦了林權抵押貸款業務,貸款余額達74.11億元。而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建立1200多個林權交易機構。數據表明,林權改革已獲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據目前各省及各銀行的林權抵押貸款辦法,貸款的額度不超過標的物的50-60%不等。以福建省農業信用社抵押辦法為例,貸款額度不超過標的物的50%,貸款期限一般為一至三年,現階段一至三年的貸款利率為6.15%,農信社的林權抵押貸款利率上浮50%,按國家林業局規定,100萬以下費率為9-15‰,森林資源資產勘察費為每畝25-35元(按難度系數取)。假設現有林權估值為50萬(面積為500畝),則貸款額度為25萬,應付資產評估費為4500-7500元,勘察費為12500-17500元(按30元每畝?。?,評估費將占到擬獲得貸款額度的6.8-10%。如若擬貸款的林權估值較小,對于農戶來說,相當不劃算。
2.降低森林資源資產評估費用的途徑思考
筆者認為,應從高額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勘察費入手,利用政府協作職能降低費用。由于森林資源資產的特殊屬性,若是對于每個項目的估價對象,都進行逐項核對,無疑這個工程是巨大的,尤其是遇到結構組成復雜的雜種林木,清查工作更為繁瑣,若是在此基礎上有原始數據可供調用,再結合原始數據對估價對象內的林木進行抽查,再采用系數修正方法測算出結果,工作將大為減輕,費用也會相應減少。政府機構可以借助森林資源普查,對各個林區的資源進行摸底建檔,組建森林資源資產評估信息系統。
這樣一來,當需要對某一片的森林資源進行評估時,我們可以直接從庫里調用數據,結合這些數據抽查估價對象,然后結合各種林木的生長速率等參數,對估價對象進行相應修正,合理估算出估價對象現階段的價值。政府機構對于調用數據,可以采取有償使用的方式,確定一個收費標準。對于要搞活林木資源,促進其流轉,一個方便便捷的系統是必不可少的,這樣可以大大縮短評估工作的周期,使得評估工作更簡潔。
3.結語
摘要:資產評估師職業資格許可取消后,資產評估行業亟需轉型升級,即:市場化,從向法律、法規和政府要業務轉為向市場要業務;專業化,從靠資格認證執業轉為靠能力水平執業;服務化,從提供評估報告轉為提供評估服務。本文對此進行探討。
關鍵詞:資產評估師 轉型升級 市場化 專業化 服務化
著資產評估師職業資格許可取消,資產評估師由準入類職業資格調整為水平評價類職業資格。這不僅僅是職業資格管理方式的改革,也是還原資產評估專業服務本質定位的重要舉措,更是對資產評估行業轉型升級吹響了沖鋒號。為了實現資產評估行業可持續發展,資產評估行業必須實現以市場化、專業化和服務化為特征的轉型升級。
一、市場化:從向法律、法規和政府要業務轉為向市場要業務
資產評估師職業資格許可取消之前,評估業務是法律、法規和政府給予的。這類業務有三個主要特征,其一是報告使用人不承擔評估費用;其二是報告使用人(尤其是政府部門)使用評估報告是迫于強制性規定,而非基于經濟決策需要,不太關心評估質量;其三是報告使用人指定評估機構。報告使用人與委托人的脫節,并且存在利益沖突(例如在抵押物價值評估業務中,借貸雙方對評估結果的要求是相反的),資產評估師必定偏向于承擔評估費用的委托人而非報告使用人。委托人選擇資產評估師或評估機構的標準是“快”(出報告速度快)、“好”(評估結果迎合委托人要求)、“省”(評估費用低),不考慮其能力水平的高低。在報告使用人不太關心評估質量的前提下,資產評估師之間就會圍繞委托人的選擇標準開展惡性競爭,形成“快、好、省”程度與資產評估師能招攬的業務量成正相關關系的“劣幣驅逐良幣”環境。評估機構為了獲取報告使用人的指定,必定使用行賄、利益交換等手段。例如在抵押物價值評估業務中,銀行是報告使用人,卻要求借款人在指定的評估機構名單內委托評估并承擔評估費用(具備法律、法規和政府給予的評估業務的特征)。而銀行指定評估機構名單不是通過公開招投標等公平、公正的形式而是私下悄悄進行的。很多評估機構都不知道銀行確定評估機構名單的時間、條件等信息;即使知道信息,因為銀行不需要說明理由,評估機構僅僅靠能力水平和服務質量是很難被列入名單的。實踐中還出現了不正常的部門壟斷,土地管理部門只接受土地評估機構出具的評估報告,房地產管理部門只接受房地產評估機構出具的評估報告,財政部門只接受資產評估機構出具的評估報告等現象。出現了企業并購重組、國有企業改制等經濟行為中在資產評估機構出具整體資產(企業價值)評估報告的情況下,還需要另行委托土地評估機構、房地產評估機構再次評估土地使用權、房屋建筑物價值的不良現象。這些現象都是與市場化格格不入的。
在常態下,市場是資產評估業務的唯一來源。但并不是說政府不能使用評估報告,而是報告使用人(包括政府)要自己委托評估并承擔評估費用。這種情況下報告使用人就會理性決定是否有必要委托評估,為了降低評估費用就會通過公開招投標等形式確定評估機構,此時的評估業務是市場化的。資產評估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只要有市場經濟,就會有確定價值的需要,就有資產評估專業服務需求。市場化程度越深,資產評估會越發重要,評估業務會越發多樣,評估市場空間會越發廣闊。在評估業務市場化的情況下,那些能力水平不高,主要靠個人人脈、社會關系獲取業務,甚至靠商業賄賂(付回扣、介紹費等)獲取和保持業務關系的資產評估師,如果再不努力提高能力水平和服務質量,必定被市場淘汰。市場化是資產評估行業轉型升級、提高能力水平和服務質量、體現專業價值的前提。市場化有利于資產評估師突出專業觀念,增強服務意識,按市場規律辦事,努力適應市場需求。
二、專業化:從靠資格認證執業轉為靠能力水平執業
資產評估師職業資格許可取消之前,資產評估師靠資格認證執業,慣性思維是評估公信力和專業權威是法律、法規和政府行政許可授予,只要考取資產評估師執業證書后就可以從事資產評估工作,不再需要努力提高能力水平。委托人和報告使用人看重的是執業證書,而不是其能力水平。無論評估質量優劣、評估結果正確與否,評估報告只要經過資產評估師簽名、評估機構蓋章就是有用的。實務中,降低收費、在評估程序上“偷工減料”、迎合委托人要求決定評估結果等惡性競爭方式比較常見。在實踐中出現了資產評估師不了解評估對象狀況和主要特征,采用市場法評估時虛編交易實例(即虛構不存在的交易實例)、虛編交易實例的信息(即雖然交易實例是真實存在的,但是資產評估師沒有去實地了解過具體情況)或者篡改交易實例的信息(將成交日期、成交價格、交易情況等信息加以篡改,使交易實例具有或更具有可比性,減工作量);采用收益法評估時隨意修改凈收益或折現率得出委托人需要的、滿意的評估結果等不良行為。
另外,行業內外評價評估機構強弱往往將資產評估師數量作為重要指標,不考慮資產評估師能力水平和服務質量。從1995年資產評估師職業資格實行準入(許可)制度后,有一批通過考試取得職業資格的人并不從事資產評估工作,而是將職業資格掛名在評估機構獲取報酬,成為沒有執業或者不會執業的在評估報告上簽名的工具。在靠資格認證從業的情況下,評估機構并不需要實際聘任具有專業能力的資產評估師執業。有些評估機構甚至沒有專職的資產評估師,而是聘用沒有考取或者無法考取職業資格的人從事評估業務(這些人實際工作往往只是打字,專業的評估工作就變異成為簡單的打印評估報告),導致資產評估師職業資格許可制度有名無實。
取消資產評估師職業資格許可后,專業的重要性會突出,專業會成為資產評估師、評估機構乃至行業的核心競爭力。資產評估師、評估機構要生存和發展都必須提高執業能力、執業水平和評估報告質量,靠資格認證執業和資產評估師掛名這一不合理現象必定會消失??磕芰λ綀虡I后,能力水平高的資產評估師必定脫穎而出而受到市場歡迎;資產評估師能力水平越高,業務越多,薪酬越高,從而促使資產評估師努力學習,提高能力水平,形成依靠能力水平進行良性競爭的氛圍,實現扶優限劣、大浪淘沙的良好效果。
三、服務化:從提供評估報告轉為提供評估服務
取消資產評估師職業資格許可之前,委托人委托評估僅僅是為了獲取一份評估報告,用以應付政府部門監管等。從當前業務量比較大(構成中小評估機構主要業務)的房地產抵押價值評估業務看,由于房地產(特別是住宅)市場發達且公開、透明,借貸關系當事人對房地產價值心中有數,對評估結果準確性要求低(只要估個大概數即可),只要了解市場行情的人都能夠評估,實質上是沒有專業評估服務需求。抵押物價值評估業務是銀行免費使用評估報告(即借款人承擔評估費用)的前提下存在的業務,是在目前信貸關系中銀行處于類似于政府部門的強勢地位狀況下特有的業務。如果銀行處于劣勢地位或者處于與借款人平等地位時,在銀行需要自己承擔評估費用的情況下,銀行必定會考慮放棄這種形式主義的要求。取消資產評估師職業資格許可后,資產評估師如果不在提高服務質量上下功夫,拓展有真正評估服務需求的業務,肯定是沒有前途的。隨著市場化程度加深,各種類型的評估業務越來越多,只要評估服務卻不要評估報告的咨詢業務需求也會增多,例如為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提供企業估值咨詢,為企業并購中的收購公司或目標公司提供投資價值咨詢,為企業管理提供價值顧問服務,還可以提供財政資金支出的績效評價和企業內控評價等服務。資產評估師如不能盡快實現知識更新、缺乏應有的執業能力,就會喪失機遇,只能在原地踏步或被市場所淘汰。
取消資產評估師職業資格許可后,為了還原資產評估專業服務本質定位,資產評估師要努力為委托方提供有價值的專業服務,就必須改革評估報告、改變“按模板出報告”的現象。資產評估師職業資格許可取消之前,資格認證賦予了評估公信力和專業權威,資產評估師出具的評估報告內容比較簡單,沒有說明相關參數確定和各項因素影響值,沒有反映評估測算過程,報告缺乏說服力,評估結論欠缺正當性和權威性,嚴重影響資產評估師客觀公正的專業形象。資產評估師職業資格許可取消后,資產評估的目的在于為報告使用人提供價值咨詢意見,供其做出經濟決策時參考;而不是強加給報告使用人一個評估結論。評估的服務化要求資產評估師在報告中實現充分披露,以讓報告使用者可以判斷評估工作是否盡職盡責,實施了哪些評估程序以及評估程序是否到位,影響評估結論的因素是否得到恰當考慮,相關參數的確定是否謹慎合理,評定估算的計算過程是否明晰與正確。例如采用市場法評估房地產價值中,報告中要充分說明被評估對象與交易實例基本情況和勘查情況,說明被評估對象與交易實例的具體差異,說明哪些因素要修正以及如何確定修正系數,分析交易實例的成交價格是否正常,非正常交易價格(例如賣方的稅費由買房負擔)如何修正為正常交易價格等。評估的服務化決定了評估收費取決于工作量大小、評估工作難度和復雜程度,而不是取決于評估價值。例如前述簡單的、不要求得出準確評估結果的房地產抵押價值評估,因為工作量很小,收費必然是很低的(據筆者調查,委托人可以接受的收費區間是每項業務500元至800元)。評估的服務化決定了評估機構要招聘和培養人才,完善內部合理使用、考核激勵和留住人才的措施,提升專業能力水平和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1]許德風.論私法上財產的定價――以交易中的估值機制為中心[J].中國法學,2009,(6).
資產評估機構在進行評估作價時,往往采用與審計方法相同或相似的程序,如監盤、函證、抽樣、測試等。而審計機構在審計時,需要采用公允價值測試資產價值,并據以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或確定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等,這與評估并無很大區別。這樣,就使評估與審計結下不解之緣。如何在實際操作中處理好評估與審計的關系,直接影響到評估和審計的效率與質量。筆者根據數次評估同時進行審計的實踐。認為評估與審計存在著分工協作、在業務報告中相互包容的需要。
本文中的“包容”,即是資產評估與審計相互包含與容納的涵義。
一、資產評估與審計穿插操作中出現的問題
當企業委托同時進行資產評估與審計時,這一“同時”往往不是從同一起點日期開始平行進行的。但資產評估與審計,往往需要在同一時點對同一項資產同時進行評估作價與審計調整。而當所得出的“評估價值”與“審計核實數”(以下簡稱“審定數”)不相一致而形成“撞車”時,會使委托單位無所適從。
資產評估與審計都需要對債權、債務實有數額進行認定,但兩者認定的結果往往不相一致。資產評估與審計都需要確定各類實物資產的實際價值,但兩者認定的結果也往往不相一致。例如,新會計準則應用指南用了很長篇幅敘述非同一般的控制下企業合并時資產公允價值確定的原則和方法。而采用資產評估確定固定資產的價值時自有一套方法。審計中用補提折舊或沖回已提折舊的方法核實固定資產凈值,用計提減值準備來沖減實物資產賬面價值,但實際上這樣做并不能真正反映實物資產的價值狀況。至于冷背、變質存貨的變價。實物資產的盤盈等價值的確定,審計中的方法也不如資產評估中的方法可靠。
因此,資產評估與審計需要協作,既可避免“撞車”,還可各自棄短就長,從而得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二、資產評估、審計同時進行時協作與分工的總原則
1、協調時點
審計的報表截止日與資產評估的基準日宜采用同一時點,這樣,被審計、評估單位某日的資產與負債可以成為審計與評估統一的對象,便于進行協作。
2、數據銜接
無論是資產評估報告使用審計結果,還是審計報告使用資產評估的結果,都必須妥善處理數據的銜接問題。資產評估應以審計的“終點”為評估的“起點”,即在已得出的“審定數”基礎上進行評估:而審計則應以評估的“終點”作為審計的“起點”,即在已得出的評估價值的基礎上進行審計。出具報告時,如評估人員不認同審計結果,可以在評估過程中調整;如審計人員不認同評估結果,可在審計過程中調整。但評估人員與審計人員在進行這樣的調整時,都應當慎重。
3、分工協作
當資產評估在采用資產基礎法評估企業的整體價值時,資產負債表中的貨幣資金、應收款項、債券投資、待攤費用、遞延所得稅資產、長期待攤費用等不具實物形態的各資產項目,以及全部負債等由審計負責查驗核實其具體數額,如無特殊情況存在,應包容審計的結果。
固定資產、存貨等實物資產,商標權、專利權等無形資產,股票投資等權益性資產,應由審計查驗核實數量或原始成本(賬面價值),其實際價值的確定則由評估負責。審計時應充分考慮與包容評估結果。實物資產及有價證券中凡是清理盤點時數量減少或已無實物形態的,均應在審計中予以減值處理。
當資產評估與審計分別由兩家中介機構承辦時,評估機構可在審計時派員參加審計過程,其中如果評估只涉及實物資產和上市證券,則可由審計和評估機構分別派員,聯合確認所評估資產的數量或歷史成本。
三、具體操作
(一)實物資產的同時審計與評估
1、審計實物資產的主要工作是進行實物盤點。盤盈及賬外的實物資產,可評估作價計入資產。
2、折舊項目審計時,均不作補提或沖回的審計處理,累計折舊額(重置價值與評估價值的差額)的最終認定也應由評估完成。
3、在建工程項目審計時,有實物形態的,或按成本繼續保留余額,或轉入固定資產項目,實物交由評估最后確定價值:無實物形態存在又不能為以后經營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的,審計時應報批核銷,不作評估。
4、存貨的成本差異、進銷差價、跌價準備等調整賬戶,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的減值準備賬戶,審計時般將其作為一個總賬科目,其金額轉入相關被調整科目。企業還在持續經營的,商品進銷差價賬戶可不作變動,留待資產評估時再根據存貨估價作適當調整。
5、存貨中的在途存貨,即“材料(商品)采購”、“物資采購”項目,審計時如發現已逾期但供貨方并未實際發貨,應轉入“其他應收款”項目進行審計處理。
固定資產清理項目可參照在建工程的方法進行審計與評估。
(二)無形資產,股權投資的同時審計與評估
1、如果無形資產的財產權利還存在,應列入評估;如果相應的財產權利已不存在,則應在審計中核銷。
2、股票投資、債券投資以及其他股權投資審計時,應實際盤點實有股數并與賬面記錄核對,如發生盤盈盤虧,查明原因后按賬面成本或面值調整投資額并列入審計盈虧,爾后轉入評估。
當這些投資的價值確定需要利用所投資單位的審計報告,甚至需要對所投資單位實施審計時,評估可以使用審計的結果。對于上市的股票、債券,則應按證券市場價格通過評估確定,也可以通過審計與評估的雙方機構協商確定。
(三)債權、債務的同時審計與評估
債權、債務的審計評估,除債券投資外,均應由審計負責實施。
四、審計、評估報告的相關揭示
在資產評估與審計使用雙方的工作結果時必須在審計報告與評估報告中作明確揭示:
(1)在審計先于資產評估前進行時,審計報告可在說明段作類似如下內容的說明:“本次審計采用了先審計后評估的方法,本報告中列舉的固定資產、存貨等實物資產的審定數,是以實地盤存數與賬面成本價為基礎得出;無形資產、股權投資則以清查核對后的賬面價值計算。上述資產的實際價值將由資產評估確定”。而后完成的評估報告中可在計價原則和計價方法段作類似如下內容的說明:“應收款項、貨幣資金、長短期待攤費用、遞延所得稅資產,以及負債各項目、資本公積外的所有者權益各項目……的評估價值,除有特殊情況的個別子細目以外,均以同一基準日的審定數為準”。
(2)在資產評估先于審計進行前時,在審計報告中應作這樣的說明:“在我們實施審計程序的同時,委托方還委托××資產評估機構(或本所)對被審計單位的實物資產、無形資產……進行了評估,本報告披露的上述資產的價值,均采用了評估報告的相關數據”。
五、存在的問題
資產評估機構在進行評估作價時,往往采用與審計方法相同或相似的程序,如監盤、函證、抽樣、測試等。而審計機構在審計時,需要采用公允價值測試資產價值,并據以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或確定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等,這與評估并無很大區別。這樣,就使評估與審計結下不解之緣。如何在實際操作中處理好評估與審計的關系,直接影響到評估和審計的效率與質量。筆者根據數次評估同時進行審計的實踐。認為評估與審計存在著分工協作、在業務報告中相互包容的需要。
本文中的“包容”,即是資產評估與審計相互包含與容納的涵義。
一、資產評估與審計穿插操作中出現的問題
當企業委托同時進行資產評估與審計時,這一“同時”往往不是從同一起點日期開始平行進行的。但資產評估與審計,往往需要在同一時點對同一項資產同時進行評估作價與審計調整。而當所得出的“評估價值”與“審計核實數”(以下簡稱“審定數”)不相一致而形成“撞車”時,會使委托單位無所適從。
資產評估與審計都需要對債權、債務實有數額進行認定,但兩者認定的結果往往不相一致。資產評估與審計都需要確定各類實物資產的實際價值,但兩者認定的結果也往往不相一致。例如,新會計準則應用指南用了很長篇幅敘述非同一般的控制下企業合并時資產公允價值確定的原則和方法。而采用資產評估確定固定資產的價值時自有一套方法。審計中用補提折舊或沖回已提折舊的方法核實固定資產凈值,用計提減值準備來沖減實物資產賬面價值,但實際上這樣做并不能真正反映實物資產的價值狀況。至于冷背、變質存貨的變價。實物資產的盤盈等價值的確定,審計中的方法也不如資產評估中的方法可靠。
因此,資產評估與審計需要協作,既可避免“撞車”,還可各自棄短就長,從而得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二、資產評估、審計同時進行時協作與分工的總原則
1、協調時點
審計的報表截止日與資產評估的基準日宜采用同一時點,這樣,被審計、評估單位某日的資產與負債可以成為審計與評估統一的對象,便于進行協作。
2、數據銜接
無論是資產評估報告使用審計結果,還是審計報告使用資產評估的結果,都必須妥善處理數據的銜接問題。資產評估應以審計的“終點”為評估的“起點”,即在已得出的“審定數”基礎上進行評估:而審計則應以評估的“終點”作為審計的“起點”,即在已得出的評估價值的基礎上進行審計。出具報告時,如評估人員不認同審計結果,可以在評估過程中調整;如審計人員不認同評估結果,可在審計過程中調整。但評估人員與審計人員在進行這樣的調整時,都應當慎重。
3、分工協作
當資產評估在采用資產基礎法評估企業的整體價值時,資產負債表中的貨幣資金、應收款項、債券投資、待攤費用、遞延所得稅資產、長期待攤費用等不具實物形態的各資產項目,以及全部負債等由審計負責查驗核實其具體數額,如無特殊情況存在,應包容審計的結果。
固定資產、存貨等實物資產,商標權、專利權等無形資產,股票投資等權益性資產,應由審計查驗核實數量或原始成本(賬面價值),其實際價值的確定則由評估負責。審計時應充分考慮與包容評估結果。實物資產及有價證券中凡是清理盤點時數量減少或已無實物形態的,均應在審計中予以減值處理。
當資產評估與審計分別由兩家中介機構承辦時,評估機構可在審計時派員參加審計過程,其中如果評估只涉及實物資產和上市證券,則可由審計和評估機構分別派員,聯合確認所評估資產的數量或歷史成本。
三、具體操作
(一)實物資產的同時審計與評估
1、審計實物資產的主要工作是進行實物盤點。盤盈及賬外的實物資產,可評估作價計入資產。
2、折舊項目審計時,均不作補提或沖回的審計處理,累計折舊額(重置價值與評估價值的差額)的最終認定也應由評估完成。
3、在建工程項目審計時,有實物形態的,或按成本繼續保留余額,或轉入固定資產項目,實物交由評估最后確定價值:無實物形態存在又不能為以后經營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的,審計時應報批核銷,不作評估。
4、存貨的成本差異、進銷差價、跌價準備等調整賬戶,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的減值準備賬戶,審計時般將其作為一個總賬科目,其金額轉入相關被調整科目。企業還在持續經營的,商品進銷差價賬戶可不作變動,留待資產評估時再根據存貨估價作適當調整。
5、存貨中的在途存貨,即“材料(商品)采購”、“物資采購”項目,審計時如發現已逾期但供貨方并未實際發貨,應轉入“其他應收款”項目進行審計處理。
固定資產清理項目可參照在建工程的方法進行審計與評估。
(二)無形資產,股權投資的同時審計與評估
1、如果無形資產的財產權利還存在,應列入評估;如果相應的財產權利已不存在,則應在審計中核銷。
2、股票投資、債券投資以及其他股權投資審計時,應實際盤點實有股數并與賬面記錄核對,如發生盤盈盤虧,查明原因后按賬面成本或面值調整投資額并列入審計盈虧,爾后轉入評估。
當這些投資的價值確定需要利用所投資單位的審計報告,甚至需要對所投資單位實施審計時,評估可以使用審計的結果。對于上市的股票、債券,則應按證券市場價格通過評估確定,也可以通過審計與評估的雙方機構協商確定。
(三)債權、債務的同時審計與評估
債權、債務的審計評估,除債券投資外,均應由審計負責實施。
四、審計、評估報告的相關揭示
在資產評估與審計使用雙方的工作結果時必須在審計報告與評估報告中作明確揭示:
(1)在審計先于資產評估前進行時,審計報告可在說明段作類似如下內容的說明:“本次審計采用了先審計后評估的方法,本報告中列舉的固定資產、存貨等實物資產的審定數,是以實地盤存數與賬面成本價為基礎得出;無形資產、股權投資則以清查核對后的賬面價值計算。上述資產的實際價值將由資產評估確定”。而后完成的評估報告中可在計價原則和計價方法段作類似如下內容的說明:“應收款項、貨幣資金、長短期待攤費用、遞延所得稅資產,以及負債各項目、資本公積外的所有者權益各項目……的評估價值,除有特殊情況的個別子細目以外,均以同一基準日的審定數為準”。
(2)在資產評估先于審計進行前時,在審計報告中應作這樣的說明:“在我們實施審計程序的同時,委托方還委托××資產評估機構(或本所)對被審計單位的實物資產、無形資產……進行了評估,本報告披露的上述資產的價值,均采用了評估報告的相關數據”。
五、存在的問題
資產評估機構在進行評估作價時,往往采用與審計方法相同或相似的程序,如監盤、函證、抽樣、測試等。而審計機構在審計時,需要采用公允價值測試資產價值,并據以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或確定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等,這與評估并無很大區別。這樣,就使評估與審計結下不解之緣。如何在實際操作中處理好評估與審計的關系,直接影響到評估和審計的效率與質量。筆者根據數次評估同時進行審計的實踐。認為評估與審計存在著分工協作、在業務報告中相互包容的需要。
本文中的“包容”,即是資產評估與審計相互包含與容納的涵義。
一、資產評估與審計穿插操作中出現的問題
當企業委托同時進行資產評估與審計時,這一“同時”往往不是從同一起點日期開始平行進行的。但資產評估與審計,往往需要在同一時點對同一項資產同時進行評估作價與審計調整。而當所得出的“評估價值”與“審計核實數”(以下簡稱“審定數”)不相一致而形成“撞車”時,會使委托單位無所適從。
資產評估與審計都需要對債權、債務實有數額進行認定,但兩者認定的結果往往不相一致。資產評估與審計都需要確定各類實物資產的實際價值,但兩者認定的結果也往往不相一致。例如,新會計準則應用指南用了很長篇幅敘述非同一般的控制下企業合并時資產公允價值確定的原則和方法。而采用資產評估確定固定資產的價值時自有一套方法。審計中用補提折舊或沖回已提折舊的方法核實固定資產凈值,用計提減值準備來沖減實物資產賬面價值,但實際上這樣做并不能真正反映實物資產的價值狀況。至于冷背、變質存貨的變價。實物資產的盤盈等價值的確定,審計中的方法也不如資產評估中的方法可靠。
因此,資產評估與審計需要協作,既可避免“撞車”,還可各自棄短就長,從而得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二、資產評估、審計同時進行時協作與分工的總原則
1、協調時點
審計的報表截止日與資產評估的基準日宜采用同一時點,這樣,被審計、評估單位某日的資產與負債可以成為審計與評估統一的對象,便于進行協作。
2、數據銜接
無論是資產評估報告使用審計結果,還是審計報告使用資產評估的結果,都必須妥善處理數據的銜接問題。資產評估應以審計的“終點”為評估的“起點”,即在已得出的“審定數”基礎上進行評估:而審計則應以評估的“終點”作為審計的“起點”,即在已得出的評估價值的基礎上進行審計。出具報告時,如評估人員不認同審計結果,可以在評估過程中調整;如審計人員不認同評估結果,可在審計過程中調整。但評估人員與審計人員在進行這樣的調整時,都應當慎重。
3、分工協作
當資產評估在采用資產基礎法評估企業的整體價值時,資產負債表中的貨幣資金、應收款項、債券投資、待攤費用、遞延所得稅資產、長期待攤費用等不具實物形態的各資產項目,以及全部負債等由審計負責查驗核實其具體數額,如無特殊情況存在,應包容審計的結果。
固定資產、存貨等實物資產,商標權、專利權等無形資產,股票投資等權益性資產,應由審計查驗核實數量或原始成本(賬面價值),其實際價值的確定則由評估負責。審計時應充分考慮與包容評估結果。實物資產及有價證券中凡是清理盤點時數量減少或已無實物形態的,均應在審計中予以減值處理。
當資產評估與審計分別由兩家中介機構承辦時,評估機構可在審計時派員參加審計過程,其中如果評估只涉及實物資產和上市證券,則可由審計和評估機構分別派員,聯合確認所評估資產的數量或歷史成本。
三、具體操作
(一)實物資產的同時審計與評估
1、審計實物資產的主要工作是進行實物盤點。盤盈及賬外的實物資產,可評估作價計入資產。
2、折舊項目審計時,均不作補提或沖回的審計處理,累計折舊額(重置價值與評估價值的差額)的最終認定也應由評估完成。
3、在建工程項目審計時,有實物形態的,或按成本繼續保留余額,或轉入固定資產項目,實物交由評估最后確定價值:無實物形態存在又不能為以后經營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的,審計時應報批核銷,不作評估。
4、存貨的成本差異、進銷差價、跌價準備等調整賬戶,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的減值準備賬戶,審計時般將其作為一個總賬科目,其金額轉入相關被調整科目。企業還在持續經營的,商品進銷差價賬戶可不作變動,留待資產評估時再根據存貨估價作適當調整。
5、存貨中的在途存貨,即“材料(商品)采購”、“物資采購”項目,審計時如發現已逾期但供貨方并未實際發貨,應轉入“其他應收款”項目進行審計處理。
固定資產清理項目可參照在建工程的方法進行審計與評估。
(二)無形資產,股權投資的同時審計與評估
1、如果無形資產的財產權利還存在,應列入評估;如果相應的財產權利已不存在,則應在審計中核銷。
2、股票投資、債券投資以及其他股權投資審計時,應實際盤點實有股數并與賬面記錄核對,如發生盤盈盤虧,查明原因后按賬面成本或面值調整投資額并列入審計盈虧,爾后轉入評估。
當這些投資的價值確定需要利用所投資單位的審計報告,甚至需要對所投資單位實施審計時,評估可以使用審計的結果。對于上市的股票、債券,則應按證券市場價格通過評估確定,也可以通過審計與評估的雙方機構協商確定。
(三)債權、債務的同時審計與評估
債權、債務的審計評估,除債券投資外,均應由審計負責實施。
四、審計、評估報告的相關揭示
在資產評估與審計使用雙方的工作結果時必須在審計報告與評估報告中作明確揭示:
(1)在審計先于資產評估前進行時,審計報告可在說明段作類似如下內容的說明:“本次審計采用了先審計后評估的方法,本報告中列舉的固定資產、存貨等實物資產的審定數,是以實地盤存數與賬面成本價為基礎得出;無形資產、股權投資則以清查核對后的賬面價值計算。上述資產的實際價值將由資產評估確定”。而后完成的評估報告中可在計價原則和計價方法段作類似如下內容的說明:“應收款項、貨幣資金、長短期待攤費用、遞延所得稅資產,以及負債各項目、資本公積外的所有者權益各項目……的評估價值,除有特殊情況的個別子細目以外,均以同一基準日的審定數為準”。
(2)在資產評估先于審計進行前時,在審計報告中應作這樣的說明:“在我們實施審計程序的同時,委托方還委托××資產評估機構(或本所)對被審計單位的實物資產、無形資產……進行了評估,本報告披露的上述資產的價值,均采用了評估報告的相關數據”。
五、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