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2 17:04:07
序論:在您撰寫中醫基礎研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R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14-016-2
盆腔炎是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周圍的結締組織、腹膜發生炎癥,包括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卵巢炎、附件炎等[1]。根據其危機程度和進展盆腔炎分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常為急性盆腔炎未能徹底治愈,或者患者體質較差,疾病遷延所致,也可無急性盆腔炎病史[2]目前單純西醫治療效果不佳,中藥效果較好。因此,中醫藥治療盆腔炎的實驗研究也在逐步全面與深入,現就中藥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相關基礎研究總結如下。
1動物模型的復制
在對人類盆腔炎及輸卵管炎性阻塞不斷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其動物模型也在不斷地演變。主要經歷了如下階段:輸卵管粘堵術―化學性燒傷致炎―生物因子致炎[3]。目前在慢性盆腔炎動物模型方面,可以用大鼠慢性子宮內膜炎模型來代替慢性盆腔炎模型。因為子宮內膜炎既是盆腔炎的一種,又可因其上行感染引起盆腔其他臟器的炎癥,而且大鼠子宮在其盆腔生殖器官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所以認為大鼠慢性子宮內膜炎基本可以反應大鼠慢性盆腔炎的炎癥狀態。常用的造模方法主要有以下兩種。
1.1化學性燒傷致炎模型化學性燒傷致炎一般采用苯酚膠漿,苯酚膠漿作為一種黏堵劑可造成大鼠子宮內膜的化學性燒傷,從而導致子宮內膜充血、水腫、炎性滲出、炎性黏連和阻塞,造成子宮內膜的慢性炎癥。該方法造模成功率高,但需要注意苯酚膠漿的用量,可根據實驗需要的炎癥程度而定。向紹杰和陳穎異[4-6]采用25%的苯酚膠漿0.04ml注入子宮內,蔡雪芬[7]用20%的苯酚膠漿0.1ml注入子宮內,模型均復制成功。
1.2生物因子致炎模型化學燒傷致炎,雖然也表現為慢性炎癥,在病理結果上與人類盆腔炎有一致之處,有時甚至還利于中藥有效部位的篩選[8]但是致炎途徑和過程與人類盆腔炎畢竟有差異,而于人類盆腔炎模型最接近的應為細菌性盆腔炎動物模型。高慧[9]曾提出應研制生物因子(細菌、病毒、病原體)致炎的盆腔炎模型。最早于1997年有資料報道了此模型的制備方法,采用β-溶血性鏈球菌菌液對新西蘭兔雙輸卵管進行接種,造成兔輸卵管炎變阻塞模型,后來此模型又成功造成大鼠子宮內膜炎模型。用量據致炎程度而定,一般為0.1-0.15ml(6×106個/ml)。丁云錄[10]等采用大腸桿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混合菌液0.15ml(6×106個/ml),成功制備了大鼠慢性盆腔炎模型。劉國生[11]等采用0.1ml(6×106個/ml)大腸桿菌菌液,大鼠慢性盆腔炎模型復制成功。
2藥效學研究
2.1抑菌實驗研究多數盆腔炎患者是由致病菌從外生殖器上行感染造成的,機體免疫下降或菌群失調時,下生殖道的常駐菌上行,引起盆腔炎。從盆腔感染標本分離的348株病原菌中,215株為革蘭陰性桿菌,占61.78%,主要是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褪色沙雷菌。革蘭陽性球菌占36.49%,以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12]。
賁彥鴻[13]等在盆炎清顆粒抑菌作用實驗研究中表明,盆炎清顆粒對常見致病菌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且該抑制作用隨劑量的增加而增大。朱傳湘[14]等以平皿打孔法和試管液體雙倍稀釋法觀察研究了紫英顆粒對慢性盆腔炎常見致病菌的抑菌作用,結果表明紫英顆粒多慢性盆腔炎具有較廣譜的抗抑菌作用。
2.2抗炎實驗研究炎癥根據其發展病理過程可分為急性炎癥和慢性炎癥兩種。急性炎癥模型以腫脹、滲出等為指標,慢性炎癥以肉芽增生為主要指標。引起腫脹的炎癥模型主要有小鼠耳腫脹法、大鼠足跖浮腫法,引起肉芽增生的模型主要是大鼠棉球植入法、塑料環法、松節油誘導法等[15]。王玉坤[16]采用小鼠耳腫脹模型研究婦炎康膠囊的抗炎作用,結果顯示婦炎康膠囊對二甲苯引起小鼠耳殼腫脹有明顯抑制作用;對松節油誘導大鼠氣囊肉芽增生也起到抑制作用。張慧芳[17]等在裴氏婦炎康顆粒治療慢性盆腔炎的實驗研究中,觀察了裴氏婦炎康對小鼠足趾腫脹模型的影響,結果表明裴氏婦炎康顆??梢种浦卵滓蜃铀碌难装Y局部組織發生的變質和滲出。在金志春[18]在盆腔舒膠囊治療慢性盆腔炎的實驗研究中,采用塑料環法復制大鼠子宮腫脹模型,結果顯示盆腔舒膠囊對子宮的腫脹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2.3鎮痛實驗研究慢性盆腔炎會產生一系列并發癥,如痛經、下腹脹痛、性生活疼痛等。目前疼痛的動物模型主要是軀體疼痛模型,常用的方法有:熱板法、扭體法等[15]。金志春[18]在盆腔舒膠囊治療慢性盆腔炎的實驗研究中,采用小鼠熱板法和扭體法觀察盆腔舒膠囊的鎮痛作用,結果顯示其鎮痛作用強于婦科千金片,接近阿司匹林。王玉坤[16]在婦炎康軟膠囊對大鼠慢性盆腔炎的作用中,也是采用小鼠熱板舔足反應和小鼠扭體反應兩種模型觀察婦炎康軟膠囊的鎮痛作用,結果顯示各實驗劑量的婦炎康膠囊均可以延長小鼠舔足反應潛伏期和抑制小鼠扭體反應,表明了婦盆康膠囊對慢性盆腔炎的鎮痛作用。
2.4細胞因子研究從目前的研究來看,慢性炎癥的發生、發展與細胞因子的異常表達關系密切,其中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2(IL-2)的作用更為明確[19-21]。TNF-α是一種由單核巨噬細胞分泌的具有多種生物學活性的多肽調節因子,在炎癥反應和免疫調節中起重要作用。丁孝良[22]在坤復康膠囊對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的TNF-α、IL-2的影響中表明,TNF-α在炎癥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坤復康膠囊治療慢性盆腔炎的機制可能是該方具有抗免疫及抗炎性細胞因子作用。適度反應產生適量的TNF-α,能夠增進機體的免疫應答,調節多種免疫細胞共同殺滅或消除入侵的病原體,過度反應則產生過量的TNF-α,會導致過于劇烈的免疫反應發生,呈現其毒性作用,對機體造成損害。
白細胞介素2(IL-2)是具有多種生物學活性的參與炎癥調控的淋巴因子,主要是由TH1細胞和巨噬細胞分泌的,具有調節機體免疫和增加機體抗感染的作用。作為一種重要的細胞因子,IL-2與T細胞、B細胞、單核細胞表面的I-2受體結合后,能引起T細胞活化、增殖,促進細胞毒T細胞的殺傷作用,增強NK細胞活性,促進B細胞分泌IgG等細胞免疫反應,因此在免疫調節方面具有重要意義。IL-2可減少自身抗體的產生,從而減弱自身免疫反應,減輕組織損傷。國內的動物實驗研究較為一直的結果顯示:無論是用苯酚膠漿法還是用細菌法造模的,慢性盆腔炎模型中的IL-2水平均降低[7][21-23]。另外,IL-6也是炎癥反應的主要標志之一,具有多種生物學活性。有研究提示IL-6可能參與慢性炎癥自身發展的病理生理,最終形成輸卵管等局部組織粘連、促進肉芽纖維組織的生長[24]。
汪明德[25]等研究了IL-2、IL-6、TNF-α以及免疫球蛋白IgM、IgG、IgA含量的影響,表明盆寧顆粒能夠改善盆腔炎模型大鼠體液免疫功能,表示這可能是治療盆腔炎的作用機理之一。以上實驗研究說明了慢性盆腔炎的發病與機體免疫紊亂有關,調節機體免疫功能,使其恢復正??赡苁侵委熉耘枨谎椎闹匾饔脵C制之一。這也說明細胞因子的研究是探討中藥治療慢性盆腔炎作用機制的重要途徑。
2.5血液流變學研究中醫認為慢性盆腔炎屬血瘀證的范疇。大量臨床資料表明,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藥對慢性盆腔炎的治療有非常好的效果[15]。血液流變學檢測近年來廣泛應用于血瘀證的診斷和研究,目前認為血液流變性、血液黏度的異常是形成血瘀證的病理基礎之一。趙俊娟[26]等觀察了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顯示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血液流變學中各項指標如全血黏度、血漿黏度、血沉、全血還原黏度、血沉方程K值、紅細胞聚集指數及剛性指數等都有明顯變化,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血液呈濃、黏、凝、滯狀態。血液流變性異??蓪е卵貉h和微循環的障礙,引起組織缺血、缺氧、代謝和功能失調等一系列嚴重后果。因此,認為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變性的改變可引起機體的代謝和功能失調,應引起臨床的足夠重視。
2.6病理組織學研究病理組織學觀察是反應模型是否成功以及藥物是否有治療意義的重要手段之一。向海燕[27]等研究了金剛藤分散片對大鼠慢性盆腔炎的藥效學作用,實驗中采用苯酚膠漿致炎,取子宮肉眼觀察并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結果顯示,金剛藤分散片組大鼠子宮內膜變化均較模型組有顯著改善,說明金剛藤分散片能夠抑制炎癥細胞的增生,促進組織的修復,對對大鼠慢性盆腔炎有較理想的治療作用。盧如玲[28]等研究了盆炎康合劑對慢性盆腔炎大鼠病理形態學的影響,結果顯示盆炎康合劑能有效改善慢性盆腔炎大鼠盆腔粘連,能緩解炎癥細胞的浸潤,改善子宮病理狀態,起到治療盆腔炎的目的。
3結語
目前中藥治療慢性盆腔炎的效果已得到充分的肯定,并且通過動物實驗從抑菌、抗炎、鎮痛、細胞因子、血液流變學以及病理組織學等多個靶點得到了證實。但是這些基礎研究并不能完全說明臨床效果,有的研究還呈現散在孤立的研究狀態,因此,需要建立更為深入系統與完善的研究。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說明:按照中醫理論研究出更加符合人類慢性盆腔炎的動物模型,如建立不同證候的動物模型使其更符合臨床的病因;從不同層次水平加強對藥物作用機制的研究;研究出有效藥物成分和方藥以及尋找到最佳給藥方法等,以便做到合理用藥。通過不懈的努力,中醫藥治療慢性盆腔炎的基礎研究必將得到更加深入全面地提高,為臨床用藥提供更充分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2.
[2] 徐云霞,李偉莉.慢性盆腔炎中醫藥治療研究近況[J].中醫藥臨床雜志,2009,2(21):85-87.
[3] 高慧.盆腔炎及輸卵管炎性阻塞的動物模型演變概述[J].實用中醫藥雜志,1999,15(10):45-46.
[4] 向紹杰,孟莉,喬敏,等.盆炎凈顆粒對苯酚膠漿所致大鼠慢性盆腔炎動物模型的影響[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11(8):52-53.
[5] 陳穎異,何曉文,肖振宇.舒康湯對慢性盆腔炎大鼠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科技,2002,9(6):335-336.
[6] 陳穎異,何曉文,肖振宇.舒康湯對慢性盆腔炎大鼠血液流變學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藥科技,2003,10(2):128.
[7] 蔡雪芬,陳利芳,王樟連,等.黃芪注射液穴位注射對慢性盆腔炎大鼠局部SigA及病理形態學改變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2006,31(16):1361-1363.
[8] 黃嗣航,趙潔,張明,等.菝葜治療大鼠慢性盆腔炎的有效部位的初步篩選[J].現代食品與藥品雜志,2006,16(2):51-53.
[9] 高慧.中藥盆炎康膠囊的藥效學實驗研究[J].實用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10(1):54.
[10] 丁云錄,陳聲武,張秀波,等.盆腔炎顆粒對混合菌液所致大鼠慢性盆腔炎的作用[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7,23(2):57-58.
[11] 劉國生,王桐生,龍子江,等.盆腔炎沖劑對大鼠慢性盆腔炎模型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4,10(3):24-26.
[12] 張德忠,溫建艷,周文聰,等.女性盆腔炎病原菌分布與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學雜志,2009,19(13):1747-1750.
[13] 賁彥鴻,丁云錄,李會影.盆炎清顆粒抑菌作用實驗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4(4):368.
[14] 朱傳湘,邱賽紅,胡建中,等.紫英顆粒對慢性盆腔炎常見致病菌抑菌作用的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9,16(4):39-41.
[15] 陳明.中藥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藥效學實驗研究概述[J].中醫藥臨床雜志,2008,20(2):202-204.
[16] 王玉坤,江勤,李前進.婦炎康軟膠囊對大鼠慢性盆腔炎的作用[J].安徽醫藥,2007,11(5):393-395.
[17] 張慧芳,王蘭.裴氏婦炎康顆粒治療慢性盆腔炎的實驗研究[J].中醫研究,2009,22(9):7-9.
[18] 金志春,張敦蘭,譚宮屏,等.盆腔舒膠囊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藥效學研究[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16(1):56-58.
[19] 王志國.當歸芍藥散對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的TNF-α、IL-2影響[J].中國藥學報,2005,33(5):35-36.
[20] 劉瑞芬,楊曉娜,李伯勤.盆腔炎顆粒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與實驗研究[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7(6):422-425.
[21] 程慶,鄭定榮,張楊華.黃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慢性盆腔炎患者對IL-2和TNF-α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09,6(11):62-63.
[22] 丁孝良,王偉卓.坤復康膠囊對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的TNF-α、IL-2的影響[J].陜西中醫,2009,30(3):354-355.
[23] 史凱凱,段徐華,楊靜.敗醬復方對混合菌液所致大鼠慢性盆腔炎的治療作用[J].數理醫藥學雜志,2006,19(2):169-171.
[24] 趙廣興,馬寶璋,袁家麟.慢性盆腔炎輸卵管病理與IL-2、IL-6的關系[J].遼寧中醫雜志,2003,30(9):704-705.
[25] 汪明德,許浩,姜萍,等.盆寧顆粒對盆腔炎模型大鼠體液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醫雜志,2009,50(8):737-739.
[26] 趙俊娟,裴穎.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的變化.Chin-JHemorh,2001,11(2):128-129.
當今對八段錦的研究主要分布于八段錦養生的生理學分析、心理學分析、社會學分析三個方面。眾多研究基本都是單純的從某一方面對八段錦進行研究,甚至是用西醫學的觀點來堅牽強地解讀八段錦的功法功理作用,這就造成了研究的局限性,而八段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與西方醫學的理論觀點根本不是一個體系,若用西醫觀點來對八段錦進行研究,不免有些“中體西用”的意味了。當然我并不是否定西醫學,西醫學的臨床研究在對八段錦的一些養生助療作用時,對科學研究八段錦提供了部分依據,但這只能成為研究手段之一,不能成為研究途徑的主題。對八段錦的研究最終還得回到用中醫學的理論進行闡釋,加以西醫生理學、解剖學的輔證,最終達到對八段錦研究的科學化。
2.八段錦功法的功理探究
2.1起勢從起勢的動作要點上看,身體要松靜自然、呼吸要平穩均勻、意要守在丹田,逐步進行調身、調息、調神。八段錦功法在起勢中對身體與心理的要求,就是使人逐漸的通過對身體的調整,進而上升到對呼吸的調整,最后達到調整人體心理、精神的目的。這種在功法練習中以形調神的過程,正是為了使功法練習者充分從一個節律快的、緊張的、外放的心理、精神狀態調節到一個節律慢的、松弛的、內收的心理、精神境界,使功法練習者在在功法練習中身體運動與心理狀態得到統一。起勢動作左腳腳開步之后,雙腳與肩同寬,肩井穴與涌泉穴相對,靠著樁法中的踩勁兒,氣血不斷地從腳底涌泉循經脈向上輸布,猶如泉涌,但中醫講究陰陽平衡,有出就有制,肩井與涌泉相對,有助于氣血在肩井處進行收斂。起勢強調的是周身放松,特別是對兩肘、兩腋、兩胯、兩腘窩要充分放松,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講的“八虛”。中醫講“真氣之所過,周身三百六十五節”,其中所敘述的就是關節為人體氣血所行走的地方,這就要求關節各處要松弛,才能保證氣血的暢通,“通則不痛”,對該八個關節的放松,是功法前的準備活動,但更為重要的是暢通氣血,防止氣血壅塞所導致的痛癥。2.2雙手托天理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屬手少陽三焦經,在中醫中有“孤府”之稱,是五臟六腑之間的一個系掛,主管通行元氣、疏通水道等,故《黃帝內經》稱它為“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比辜热宦男型ㄐ性獨?、疏通水道的功能,那就要保證三焦的暢通,該式正是通過兩掌的上撐下落,加以氣息的上吸下呼,達梳理三焦的作用,疏通了“水道”,把“元氣”“津液”源源不斷地由三焦輸布到五臟六腑,以充沛全身,激發各個臟腑的功能活動。兩掌的外翻上抻,能夠很好的抻拉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腎經,對有助于營氣血、調陰陽。呼吸隨動作的升降而進行吐納,在掌跟外抻時屏息凝神,能夠抻拉和疏通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腎經,對相應的肺、心包、心等臟器起到刺激作用。2.3左右開弓似射雕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都是出腋下,從胸橫向走向手。該式通過雙手的開弓對拉,能夠有效抻拉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經,調理心肺臟的功能,能夠開胸順氣、清肺舒心。“八字掌”立掌,“爪”收中府,通過加大動作角度,增大了對經絡的抻拉刺激效果,一掌出,另一掌收于中府穴處,一收一放,達到陰陽平衡,能夠松解肩關節粘連,疏導經絡,暢通氣血。該式中上肢抻拉的過程中,下肢所保持的正是“太極渾元樁”里的基本姿勢———雙腿屈膝半蹲,松胯斂臀,含胸拔背。正是通過以形導氣,抻拉督脈,刺激背俞穴,以達到疏通氣血津液輸布通道,使氣血津液循行。拔背通過背部弓形刺激命門穴,以養護腎氣,斂臀對會陰穴進行刺激,使氣門關閉,氣不下瀉,利于培本固元,養護先天之精。2.4調理脾胃須單舉該式主要通過左右上肢一松一緊上下對拉,抻拉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對二經的抻拉刺激,可對脾胃進行內在的按摩。呼氣上舉下按,通過胸隔膜運動牽拉運動,對五臟六腑也起到按摩作用,促進膽汁、胃液分泌?!饵S帝內經·靈蘭秘典論》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統血,主運化,被稱為后天之本,胃主受納、腐熟水谷,二者相輔相成,該式對脾胃對內在按摩,增強其脾胃的功能,通過攝取水谷中的精微物質,輸布至各臟器,以達到滋養全身的目的?!皢闻e”的過程,呼氣,腳跟上提,腳尖抓地,有助于激發和刺激足陽明胃經井穴厲兌穴和足太陰脾經井穴隱白穴,特別是刺激足三陰經的交匯點三陰交穴,有助于疏肝利膽。2.5五勞七傷往后瞧“五勞”指心、肝、脾、肺、腎五臟勞損,“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傷害,“五勞七傷”是不良生活習慣和情緒過度隨人體五臟六腑造成的損害。該式雙臂伸直外旋,轉頭,夾脊,刺激督脈大椎穴,大椎穴為六陽經聚匯點,刺激大椎穴有助于益氣通陽,疏導一身之陽氣。氣為陽,陽主動,有推動溫煦作用,對大椎穴的良性刺激,有助于推動、溫煦臟腑經絡及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養護五臟六腑,以調理“五勞七傷”給臟腑造成的損害。2.6搖頭擺尾去心火中醫學將人體的內熱稱為心火。該式動作屈膝下蹲,擺動尾閭,可刺激督脈、足太陽膀胱經,有助于調攝陽氣,調理氣血。搖頭,可對督脈大椎穴起到刺激作用?!皳u頭擺尾”正是通過對督脈的抻拉刺激,通暢其氣血循行,進而疏經泄熱,達到散內熱的目的。心火在上,宜下降于腎,用以溫煦腎水;腎水在下,宜上濟心,使心火不亢。搖頭擺尾通過對膀胱經的良性刺激,腎與膀胱相表里,進一步激發腎水上濟,以肅降心火。中醫認為心屬火,肝屬木,按五行生克講,木生火,對應五臟即為肝生心,肝火上炎,促成心火太盛。在“搖頭擺尾”過程中,對足厥陰肝經的期門穴進行了良性刺激,從而疏通足厥陰肝經,使其運行氣血通暢,肅降肝火,進而消退心火。2.7雙手攀足固腎腰腎主藏精,內寓真陰真陽,為先天之本。該式通過雙手的摩運與軀體的前曲后伸,可抻拉督脈、對命門穴、委中穴起良性刺激作用。兩掌心勞宮穴沿膀胱經自上而下摩運,可梳理膀胱經,勞宮穴屬心經,在摩運至腰部心火可對腎起到溫煦作用,增強了對腎精的養護,以壯腰強腎。腎與膀胱相表里,抻拉進而促進腎的養精藏精功能,而膀胱的氣化功能,又取決于腎氣的腎衰,摩運可加快膀胱經的氣血循行,加強二者相互滋養。中醫講“腰病委中求”,上下的抻拉與摩運,對委中穴起到刺激作用,可梳理腘窩處的因寒邪產生的“筋結”,以強腰固腎?!懊T乃兩腎中間之動氣(《醫指緒余·命門圖書》)”,可見命門穴也是固腎大穴,“命門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難經·三十九難》),對命門穴的刺激,對于腎精的聚斂,“天葵”的生成也有一定的作用。2.8攥拳怒目增氣力中醫認為“肝在體合筋,其華為爪,在竅為目,在志為怒”,該式通過攥拳、怒目,長期聯系而達到“增氣力”的目的,使全身筋肉結實有力,這正是肝在體合筋的外現,也是肝氣充足的體現。古醫籍中多有“肝腎同源”之說,肝主藏血而腎主藏精,精能生血,血能生精,腎精肝血,故強盛肝氣也有助于腎氣的充盈,能達到固養腎精的效果。2.9背后七顛百病消該式通過五趾抓地,腳跟上提,有助于刺激足三陰經、足三陽經的起始穴,進而促進足三陰經、足三陽經的氣血循行。百會為諸陽之會,提踵過程中,氣頂百會,有助于對全身陽經絡進行刺激,鼓蕩全身陽氣。提踵之后的顛足,意在通過自身重量的自由下落產生的震動,對全身臟腑經絡進行整理疏通,使體內鼓蕩的“內氣”平穩下來。2.10收勢兩掌于丹田處相覆,勞宮至于下脘,意守丹田,呼吸平穩,調身調息調神。通過八式功法的內煉與外煉,身體通過氣機的調動,氣運血,血生精,精化氣,氣血津液充盈,精神煥發,此時收勢調理氣機,有起有落,有放有收,固本培元,以后天之精滋養先天之精,
3.結論
當今對八段錦的研究主要分布于八段錦養生的生理學分析、心理學分析、社會學分析三個方面。眾多研究基本都是單純的從某一方面對八段錦進行研究,甚至是用西醫學的觀點來堅牽強地解讀八段錦的功法功理作用,這就造成了研究的局限性,而八段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與西方醫學的理論觀點根本不是一個體系,若用西醫觀點來對八段錦進行研究,不免有些“中體西用”的意味了。當然我并不是否定西醫學,西醫學的臨床研究在對八段錦的一些養生助療作用時,對科學研究八段錦提供了部分依據,但這只能成為研究手段之一,不能成為研究途徑的主題。對八段錦的研究最終還得回到用中醫學的理論進行闡釋,加以西醫生理學、解剖學的輔證,最終達到對八段錦研究的科學化。
2.八段錦功法的功理探究
2.1起勢從起勢的動作要點上看,身體要松靜自然、呼吸要平穩均勻、意要守在丹田,逐步進行調身、調息、調神。八段錦功法在起勢中對身體與心理的要求,就是使人逐漸的通過對身體的調整,進而上升到對呼吸的調整,最后達到調整人體心理、精神的目的。這種在功法練習中以形調神的過程,正是為了使功法練習者充分從一個節律快的、緊張的、外放的心理、精神狀態調節到一個節律慢的、松弛的、內收的心理、精神境界,使功法練習者在在功法練習中身體運動與心理狀態得到統一。起勢動作左腳腳開步之后,雙腳與肩同寬,肩井穴與涌泉穴相對,靠著樁法中的踩勁兒,氣血不斷地從腳底涌泉循經脈向上輸布,猶如泉涌,但中醫講究陰陽平衡,有出就有制,肩井與涌泉相對,有助于氣血在肩井處進行收斂。起勢強調的是周身放松,特別是對兩肘、兩腋、兩胯、兩腘窩要充分放松,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講的“八虛”。中醫講“真氣之所過,周身三百六十五節”,其中所敘述的就是關節為人體氣血所行走的地方,這就要求關節各處要松弛,才能保證氣血的暢通,“通則不痛”,對該八個關節的放松,是功法前的準備活動,但更為重要的是暢通氣血,防止氣血壅塞所導致的痛癥。2.2雙手托天理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屬手少陽三焦經,在中醫中有“孤府”之稱,是五臟六腑之間的一個系掛,主管通行元氣、疏通水道等,故《黃帝內經》稱它為“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比辜热宦男型ㄐ性獨狻⑹柰ㄋ赖墓δ?那就要保證三焦的暢通,該式正是通過兩掌的上撐下落,加以氣息的上吸下呼,達梳理三焦的作用,疏通了“水道”,把“元氣”“津液”源源不斷地由三焦輸布到五臟六腑,以充沛全身,激發各個臟腑的功能活動。兩掌的外翻上抻,能夠很好的抻拉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腎經,對有助于營氣血、調陰陽。呼吸隨動作的升降而進行吐納,在掌跟外抻時屏息凝神,能夠抻拉和疏通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腎經,對相應的肺、心包、心等臟器起到刺激作用。2.3左右開弓似射雕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都是出腋下,從胸橫向走向手。該式通過雙手的開弓對拉,能夠有效抻拉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經,調理心肺臟的功能,能夠開胸順氣、清肺舒心?!鞍俗终啤绷⒄?“爪”收中府,通過加大動作角度,增大了對經絡的抻拉刺激效果,一掌出,另一掌收于中府穴處,一收一放,達到陰陽平衡,能夠松解肩關節粘連,疏導經絡,暢通氣血。該式中上肢抻拉的過程中,下肢所保持的正是“太極渾元樁”里的基本姿勢———雙腿屈膝半蹲,松胯斂臀,含胸拔背。正是通過以形導氣,抻拉督脈,刺激背俞穴,以達到疏通氣血津液輸布通道,使氣血津液循行。拔背通過背部弓形刺激命門穴,以養護腎氣,斂臀對會陰穴進行刺激,使氣門關閉,氣不下瀉,利于培本固元,養護先天之精。2.4調理脾胃須單舉該式主要通過左右上肢一松一緊上下對拉,抻拉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對二經的抻拉刺激,可對脾胃進行內在的按摩。呼氣上舉下按,通過胸隔膜運動牽拉運動,對五臟六腑也起到按摩作用,促進膽汁、胃液分泌?!饵S帝內經·靈蘭秘典論》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統血,主運化,被稱為后天之本,胃主受納、腐熟水谷,二者相輔相成,該式對脾胃對內在按摩,增強其脾胃的功能,通過攝取水谷中的精微物質,輸布至各臟器,以達到滋養全身的目的?!皢闻e”的過程,呼氣,腳跟上提,腳尖抓地,有助于激發和刺激足陽明胃經井穴厲兌穴和足太陰脾經井穴隱白穴,特別是刺激足三陰經的交匯點三陰交穴,有助于疏肝利膽。2.5五勞七傷往后瞧“五勞”指心、肝、脾、肺、腎五臟勞損,“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傷害,“五勞七傷”是不良生活習慣和情緒過度隨人體五臟六腑造成的損害。該式雙臂伸直外旋,轉頭,夾脊,刺激督脈大椎穴,大椎穴為六陽經聚匯點,刺激大椎穴有助于益氣通陽,疏導一身之陽氣。氣為陽,陽主動,有推動溫煦作用,對大椎穴的良性刺激,有助于推動、溫煦臟腑經絡及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養護五臟六腑,以調理“五勞七傷”給臟腑造成的損害。2.6搖頭擺尾去心火中醫學將人體的內熱稱為心火。該式動作屈膝下蹲,擺動尾閭,可刺激督脈、足太陽膀胱經,有助于調攝陽氣,調理氣血。搖頭,可對督脈大椎穴起到刺激作用。“搖頭擺尾”正是通過對督脈的抻拉刺激,通暢其氣血循行,進而疏經泄熱,達到散內熱的目的。心火在上,宜下降于腎,用以溫煦腎水;腎水在下,宜上濟心,使心火不亢。搖頭擺尾通過對膀胱經的良性刺激,腎與膀胱相表里,進一步激發腎水上濟,以肅降心火。中醫認為心屬火,肝屬木,按五行生克講,木生火,對應五臟即為肝生心,肝火上炎,促成心火太盛。在“搖頭擺尾”過程中,對足厥陰肝經的期門穴進行了良性刺激,從而疏通足厥陰肝經,使其運行氣血通暢,肅降肝火,進而消退心火。2.7雙手攀足固腎腰腎主藏精,內寓真陰真陽,為先天之本。該式通過雙手的摩運與軀體的前曲后伸,可抻拉督脈、對命門穴、委中穴起良性刺激作用。兩掌心勞宮穴沿膀胱經自上而下摩運,可梳理膀胱經,勞宮穴屬心經,在摩運至腰部心火可對腎起到溫煦作用,增強了對腎精的養護,以壯腰強腎。腎與膀胱相表里,抻拉進而促進腎的養精藏精功能,而膀胱的氣化功能,又取決于腎氣的腎衰,摩運可加快膀胱經的氣血循行,加強二者相互滋養。中醫講“腰病委中求”,上下的抻拉與摩運,對委中穴起到刺激作用,可梳理腘窩處的因寒邪產生的“筋結”,以強腰固腎?!懊T乃兩腎中間之動氣(《醫指緒余·命門圖書》)”,可見命門穴也是固腎大穴,“命門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難經·三十九難》),對命門穴的刺激,對于腎精的聚斂,“天葵”的生成也有一定的作用。2.8攥拳怒目增氣力中醫認為“肝在體合筋,其華為爪,在竅為目,在志為怒”,該式通過攥拳、怒目,長期聯系而達到“增氣力”的目的,使全身筋肉結實有力,這正是肝在體合筋的外現,也是肝氣充足的體現。古醫籍中多有“肝腎同源”之說,肝主藏血而腎主藏精,精能生血,血能生精,腎精肝血,故強盛肝氣也有助于腎氣的充盈,能達到固養腎精的效果。2.9背后七顛百病消該式通過五趾抓地,腳跟上提,有助于刺激足三陰經、足三陽經的起始穴,進而促進足三陰經、足三陽經的氣血循行。百會為諸陽之會,提踵過程中,氣頂百會,有助于對全身陽經絡進行刺激,鼓蕩全身陽氣。提踵之后的顛足,意在通過自身重量的自由下落產生的震動,對全身臟腑經絡進行整理疏通,使體內鼓蕩的“內氣”平穩下來。2.10收勢兩掌于丹田處相覆,勞宮至于下脘,意守丹田,呼吸平穩,調身調息調神。通過八式功法的內煉與外煉,身體通過氣機的調動,氣運血,血生精,精化氣,氣血津液充盈,精神煥發,此時收勢調理氣機,有起有落,有放有收,固本培元,以后天之精滋養先天之精,
病理學
病理學是研究人體疾病發生原因、機制、規律以及疾病過程中機體形態結構、功能變化的一門學科。許多學者運用病理學方法對慢性胃炎中醫證候進行研究。胡玲等從炎癥的角度研究慢性胃炎脾胃濕熱證的發生機制,發現核因子-B和熱休克蛋白70這兩種因子的相互作用可形成脾胃濕熱證。肖政華等認為慢性胃炎證候的發生與各種炎性細胞釋放的細胞因子造成胃黏膜損傷有關。高碧珍等探討了慢性胃炎不同證候胃黏膜病理變化及其與細胞增殖指數的關系,從細胞增殖的角度闡明本病同病異治的基礎和依據。
微生態學
研 究 顯 示,慢 性胃炎證 候 的 形成 與幽門螺 旋 桿 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有一定關系。熊哲錕發現濕熱是HP生長、繁殖的病理基礎。姜力也認為HP感染與脾胃濕熱證密切相關。馮春霞發現脾胃濕熱證患者胃黏膜損傷程度比脾虛證患者嚴重,而且脾胃濕熱證伴HP感染患者的胃黏膜炎癥情況更加嚴重,但認為HP只是加重濕熱程度的因素??聲缘葎t提出截然相反的結論,認為慢性胃炎的證候虛實變化與HP感染無關。
免疫學
中醫理論認為脾為之衛,說明脾具有協助機體抵抗外邪的生理功能,這點與人體免疫系統的作用十分相似,故脾虛就可能出現免疫功能紊亂。羅云堅等發現慢性胃炎脾虛證患者外周血白細胞中CD9、CD164、PF4、RARB基因表達下調,IGKC、DEFA1、GNLY基因表達上調,說明脾虛證的發生與免疫相關。陳晴清認為HP感染可能啟動了胃黏膜局部免疫反應,導致輔T淋巴細胞亞群的平衡失調,這或許是脾胃濕熱證纏綿難愈的病理機制之一。
生物化學
張聲生發現在慢性胃炎脾胃虛弱證脾虛痰濕證脾胃濕熱證的演變過程中,胃泌素(gastrin,Gas)逐漸升高,脾胃濕熱證組升高明顯,認為此時發生了質的變化,提示Gas可能與痰濕有關,并且與濕熱關系更為密切,Gas可能是證從熱化的一項指標,而降鈣素基因相關肽可能與證從寒化較為密切。另外,劉衛紅等的實驗結果顯示慢性胃炎不同證候患者的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前列腺素E2水平具有顯著性差異。劉曉秋等發現慢性胃炎脾虛證患者總唾液糖蛋白及唾液淀粉酶N-聚糖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提示這可能與脾虛證患者酸刺激后唾液淀粉酶活性低下及脾功能低下有關。
分子生物學
近年來,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較為迅速,該學科從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以此闡明生命現象的本質。目前,眾多學者從細胞凋亡的角度探討慢性胃炎證候的形成機制。任健等認為Bcl-2和Bax的改變可能是慢性胃炎肝郁證的生物學基礎。徐珊等的研究顯示慢性萎縮性胃炎不同中醫證型與胃黏膜細胞增殖調控基因蛋白(PCNA、EGFR及C-myc)的表達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另外,還有學者探討了水通道蛋白、三葉因子1和細胞間黏附分子1、環氧合酶-2、TFF1-MUC5AC-EGRFR及MEK/ERK相關通路等與慢性胃炎證候形成的關系。
基因組學
隨著人類基因組測序工作的完成,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熱點轉移到了基因組學。目前對于證候的研究也已經達到了基因水平。陳蔚文等研究發現脾氣虛證在營養物質代謝及免疫調節相關基因表達上明顯呈下調趨勢。楊澤民指出B3GNT1、ST、RAB等15個基因可能與脾虛證密切相關。陳晴清推測HLA-DQA1*0103基因可能是脾胃濕熱證的易感基因,而HLA-DQA1*0601基因可能是該證的保護性基因,進一步說明脾胃濕熱證存在著一定的免疫遺傳學基礎。
蛋白組學
蛋白組學以蛋白質組為研究對象,分析細胞內動態變化的蛋白質組成成分、表達水平與修飾狀態,在整體水平上研究蛋白質組成與調控的活動規律。王憶勤等對慢性胃炎濕證患者的血清蛋白質譜進行分析,發現濕證患者的蛋白質表達譜質荷比為3.2、6.4和8.1D,出現高表達趨勢。徐珊等欲通過蛋白表達調控的變化及其規律建立微觀辨證指標體系,為證候的動物基因模型復制提供思路。王濟國對患者唾液的蛋白質譜進行檢測,初步篩選出了可用于臨床病證結合診斷的特異性生物標記物,并探索建立了病證結合的診斷模型。
代謝組學
代謝組學是繼基因組學、蛋白組學之后的第三大組學,它通過代謝物中所隱含的信息揭示生物學事件發生的原因和經過。因為其傾向于一系列事件的最終結果,因而更能夠準確反映機體的狀態,這點與強調整體性的中醫學之間有明顯的相似性。童寧寧對受試者的唾液進行代謝組學檢測,發現濕熱蘊脾證組患者的白氨酸、苯丙氨酸、丙酸鹽等10種物質的含量與對照組比較有明顯差異。鄭麗紅也認為脾氣虛證和濕熱蘊脾證患者唾液中的代謝網絡與正常組存在明顯差異:脾氣虛證患者唾液中的鈣、鎂、磷、尿素氮、乳酸、乙醇含量明顯增高,而鈉明顯降低;濕熱蘊脾證患者唾液中的鎂、磷、谷草轉氨酶、甘油三酯、醋酸鹽和丙酸鹽含量明顯增高等。
評價與建議
關鍵詞:中醫基礎理論;共同體障礙;優勢與不足;研究路徑及特點
【中圖分類號】R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3-0002-02
引言:隨著我國中醫基礎理論的正式建立以及著手研究,迄今為止60余年的甲子輪回、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從最初的中醫經典理論基礎研究、梳理以及構建的中醫基礎理論體系到現在的多學科性的專題研究,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同時也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就目前中醫基礎理論的整體研究來看,其在理論研究的基本原則方面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也嚴重的阻礙了我國中醫科學的發展。因此,應該加強中醫與現代醫學相關學科緊密聯系,促進中醫基礎理論學科新內涵的建設,從而能夠推進具有中醫特點的新興醫學理論學科的發展。
1 清醒認識中醫所遭遇的共同體的障礙
中醫是我國特有的一種醫學體系,在中醫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在文化、方法論以及中醫基礎理論體系方面的原因,我國的中醫基礎理論在研究過程中存在前所未有的共同體的障礙,下面就共同體障礙的具體表現進行簡單的分析:
1.1 科學共同體的障礙。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中的科學共同體障礙,指的是中醫學方面形成的理論、方法難以與目前的大科學體系相融合發展,直接導致了中醫學的現代化發展緩慢,也使得中醫學基礎理論在實際的研究發展中難以形成理論、技術以及實踐三者相結合的循環發展機制,從而影響了中醫學整體的發展。
1.2 受眾共同體的障礙。由于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目前我國的民眾接受的醫學理念和知識,基本都是建立在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基礎的西方醫學上,對以中國的傳統文化為根基的中醫學術卻不是很了解。由于中醫醫學發展緩慢,而西醫卻在普及和發展,我國作為中醫的發源地,民眾對于中醫的任課也興趣不高,從而影響了中醫學術研究的的社會地位,以及心理地位,進而對中醫的發展以及潛能的開發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2 正確評價中醫基礎理論的優勢與不足
正確的評價中醫基礎理論的優勢與不足,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即從理論的分類、理論的發生以及理論的推演結果進行評價,下面就此進行簡單的分析闡述:
2.1 從理論的分類評價中醫基礎理論。學科的理論主要是由科學理論、數學與邏輯理
論三部分構成,其中科學理論主要指的是系統化的科學知識,也即是對于事物的客觀看法和評價,數學理論是是從數學的基礎之上對事物進行規律性的認識,邏輯理論指的是對事物進行客觀的邏輯認證。就中醫基礎理論來看,其在科學理論方面還是具有較大的優勢,其本身具有中醫,中藥的基礎性體系,而在數學理論以及邏輯理論方面則是較為欠缺,這是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2.1 從理論的發生評價中醫基礎理論。通過對中醫基礎理論的構成的仔細研究分析,
我我們可以得知中醫學的推理發生是以中國古代哲學、文化的思維模式為基礎,這也可以說明中醫學基礎理論并不是以經驗成分與模式推演所形成的非經驗成分的混雜,而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中運氣學為基礎,這也使得中醫學從發生的角度來說,優勢在于理論性較強,不足之處在于缺少必要實踐,因此,在中醫學基礎理論的研究中,應對其中的模式與經驗的成分進行判別,盡可能的應用現代實證科學方法進行研究。
2.3 從理論推演的結果評價中醫基礎理論。 任何的科學理論,都是具有解釋、預見兩項功能的,這也是科學理論對客觀事物進行本質和規律性總結的基礎。在中醫基礎理論中,傳統中醫學基本理論的形成主要是以中國古典的“運氣學”為基礎。中醫學基礎理論的形成不僅僅具有經驗性的概括總結,同時還具有各種模式的推演,這是中醫學基礎理論研究的優勢,但這也影響了中醫基礎理論對現代臨床醫學的指導。
3 明確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路徑及其特點
就目前我國的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路徑來看,主要還是由理論研究、臨床總結、實驗研究這3種路徑構成,下面就這三種路徑及特點進行簡單的分析:
3.1 理論研究。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中理論研究路徑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中國古代相關的中醫文獻為基礎,從演變的規律,體系結構以及病證論治用藥規律等方面進行研究。該路徑的特點在于難以形成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可持續性以及中醫的理論、技術以及實踐的循環機制。 二是以中醫理論現代研究文獻為基礎,進而進行梳理、總結以及詳細挖掘研究。該研究路徑的特點在于局限性,難以對中醫理論進行整合集成。
3.2 臨床研究。臨床研究是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以及形成的重要途徑,臨床研究簡單來說就是根據病情實際進行總結,該路徑的特點在于因為現代醫學的進步,導致臨床研究
的實踐機會越來越少,難以真正在中醫的臨床實踐經驗中總結提煉科學的中醫基礎理論。
3.3 實驗研究。實驗研究是當代醫學理論研究的主要方法,實驗研究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實驗,可以對一些醫學理論進行驗證,但是對于中醫醫學來說,中醫理論是以“象”思維作為基礎理論構建的基礎,西方醫學則是以還原論作為指導思想,因此,在實驗之中如何融合這兩種不同思維的思想,這是實驗路徑存在的最大問題,也是中醫理論中的科學問題。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是我國中醫醫學學術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最為艱難的部分,因此,對于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而言,政府及中醫相關的機構應該持著開放的態度,歡迎社會以及各個醫學研究機構的參與。在中醫基礎理論的具體研究方面,應該在繼承經典的中醫基礎理論科學的基礎之上,努力創新,用中醫現代化作為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思想,同時加強中醫學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加強多學科的交叉融合,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研究,尋找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和現代科學的結合點,從而加速我國中醫的發展,推動中醫科學的發展與更新。
參考文獻
[1] 邢玉瑞. 中醫自身發展規律的內涵探討[J]. 中華中醫藥學刊,2009(12). 2473-2474
[2] 林德宏,張相輪. 東方的智慧[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605.
[3] 王慶其. 黃帝內經理論與實踐[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11.
“證”是機體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反應狀態。中醫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已被視為實現中醫藥規范化,客觀化乃至科學化的重要環節。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劉建勛研究員首先提出了病證結合動物模型擬臨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其研究團隊以冠心病作為切入點,采用多因素、多靶點的方法干預模型動物的生理過程,建立了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小型豬模型,利用模型動物的特點和優勢,深入分析疾病證候的現代機制和生物學特征,進行治療相關病證中藥新藥的研究與評價。相關研究成果在本刊連續5期相繼發表系列研究論文,得到了廣泛的反響。以下是中醫藥學不同研究領域的著名專家分別表述個人觀點:
王慶國(教育部“證候與方劑基礎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市“證候與方劑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原副校長,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副會長):中醫疾病病機演化規律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過程,它隨著外界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對傳統中醫病機的認識逐漸向微觀化方向發展;同時對病機的病理生理機制研究在微觀上、深層次上認識機體生物活動特點,更加準確的揭示病機演化的本質,促進達到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的統一。在《中國中藥雜志》2013年第38卷23期發表的“小型豬痰瘀互結證冠心病“痰、毒、瘀”病機演變規律的實驗研究”一文中,作者首先采用模擬臨床冠心病危險因素的方法,將高脂飲食與冠狀動脈血管內皮損傷二者有機的結合建立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冠心病模型,并進行病機規律的分析以指導臨床診療。通過對血脂代謝、炎癥反應、血液功能動態變化的分析提示,單純的痰證、瘀證或毒證都不足概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病機的發展規律??梢哉J為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的病機發展規律在于“由痰致毒、致瘀,痰毒瘀三者互結,損傷心脈,氣血運行不暢,發為心痛”。擴展了中醫胸痹的病機認識。此研究采用現代醫學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從微觀角度分析冠心病病理機制,并結合對中醫傳統致病因素的認識,提出了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痰-毒-瘀”的病機演變規律,其思路和方法都值得借鑒。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所研究的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病理生理及客觀檢查指標的變化應與臨床相關病證密切相關,否則對病機的微觀分析將毫無意義和價值。
史大卓(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轉化或轉換醫學(translationalmedicine)是近年來國際醫學健康領域出現的一個新的學科,即從實驗室到病床(benchtobedside),再從病床到實驗室(bedsidetobench),實現“基礎-臨床”循環往復的研究模式,簡稱為“B-to-B”。B-to-B模式不僅應用于疾病的診斷與機制研究中,同樣也運用于新藥研發過程。在轉化醫學過程中要求基礎實驗動物模型是有多個方面與臨床相關疾病相似的病理改變,相似度越高則由實驗室轉化臨床的效率就越高。因此,對實驗動物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國中藥雜志》2014年第39卷第3,4期發表的“痰瘀同治方對痰瘀互結證冠心病小型豬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痰瘀同治方對痰瘀互結證冠心病小型豬心肌組織的保護作用”2篇論文,實驗不僅采用臨床冠心病危險因素的方法作為致病因素,并且在模型評價過程中以臨床冠心病診斷的方法為中心,通過心肌酶譜、心臟超聲、無創血流動力學分析觀察實驗動物冠心病心臟結構和功能的改變。這不僅為冠心病的臨床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實驗載體,同時也使中藥新藥臨床前評價的數據和結論更有臨床參考價值,縮小實驗研究向臨床轉化的距離。因此模擬臨床的動物實驗研究,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研究方向,特別是在中醫藥領域。此研究所建立的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冠心病模型也值得推廣和廣泛應用。
呂愛平(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講座教授):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體現了中醫學對疾病診斷和處理的特點。隨著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和中醫臨床實踐的深入,如何將疾病證候的變化特征以更客觀的現代醫學實驗室指標來闡述,還需要大量細致的工作。但是在基礎實驗研究中,通過建立與臨床相關疾病證候相似的動物模型,并以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為研究對象,分析證候發展過程中客觀實驗室指標的改變將有助于證候本質的認識,辨證與辨病結合,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的結合;同時也進一步提高基于證候分類的疾病治療療效。在《中國中藥雜志》2013年第38卷24期發表的“痰瘀同治方對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小型豬模型中醫證候評分的影響”一文中,實驗的設計和思路比較新穎、獨特,實驗采用模型臨床四診辨證的方法并結合現代醫學對中醫致病因素的認識,從體重指數、脂質代謝、血液流變學,心功能和心電圖改變等對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進行證候評價,并建立證候診斷標準,基本符合中醫痰瘀互結證的特點。因此以臨床病證特點為參照,根據實驗動物病理、生理情況,將臨床病證的表現通過適當的轉變以應用于動物模型中進行評價,將有助于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發展。因此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模型的建立促進此方面的研究,而該模型的建立和發展同時也進一步促進疾病過程中證候變化本質的研究。
孫曉波(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研究員):中藥復方臨床前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將來的臨床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而病證結合進行中藥臨床前有效性評價的方式收到了越來越多的接納。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建立要求具備現代醫學病理學模型和中醫證侯學模型兩方面的特點。但是由于中醫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目前存在的諸多不足導致中藥復方臨床前評價多采用西醫疾病,或者單純中醫證侯的模式進行。在《中國中藥雜志》2014年第39卷2期發表的“痰瘀同治方對小型豬痰瘀互結證冠心病血液流變性及血脂的改善作用”和“痰瘀同治方對小型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炎癥反應的影響”2篇論著中,則克服了以上中醫模型不足和缺陷,值得推薦。通過高脂飼料喂養和冠狀動脈血管內壁球囊損傷雙因素的刺激方法,建立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模型,用于中藥新藥的臨床前評價。在評價方法中,一方面圍繞與中醫證候相關的因素如血脂代謝的異常、血液流變學的異常等進行評價。另一方面以冠心病病理過程為中心,評價中藥復方干預對心肌缺血過程的影響。通過以上兩部分的密切結合,可以全面的分析中藥復方的作用特點。同時也與當前中醫臨床辨證與辨病結合的發展一致,更加密切聯系臨床。不失為一項高起點、高標準的中藥復方臨床前評價研究工作。本文來自《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證”是機體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反應狀態。中醫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已被視為實現中醫藥規范化,客觀化乃至科學化的重要環節。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劉建勛研究員首先提出了病證結合動物模型擬臨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其研究團隊以冠心病作為切入點,采用多因素、多靶點的方法干預模型動物的生理過程,建立了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小型豬模型,利用模型動物的特點和優勢,深入分析疾病證候的現代機制和生物學特征,進行治療相關病證中藥新藥的研究與評價。相關研究成果在本刊連續5期相繼發表系列研究論文,得到了廣泛的反響。以下是中醫藥學不同研究領域的著名專家分別表述個人觀點:
王慶國(教育部“證候與方劑基礎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市“證候與方劑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原副校長,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副會長):中醫疾病病機演化規律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過程,它隨著外界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對傳統中醫病機的認識逐漸向微觀化方向發展;同時對病機的病理生理機制研究在微觀上、深層次上認識機體生物活動特點,更加準確的揭示病機演化的本質,促進達到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的統一。在《中國中藥雜志》2013年第38卷23期發表的“小型豬痰瘀互結證冠心病“痰、毒、瘀”病機演變規律的實驗研究”一文中,作者首先采用模擬臨床冠心病危險因素的方法,將高脂飲食與冠狀動脈血管內皮損傷二者有機的結合建立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冠心病模型,并進行病機規律的分析以指導臨床診療。通過對血脂代謝、炎癥反應、血液功能動態變化的分析提示,單純的痰證、瘀證或毒證都不足概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病機的發展規律??梢哉J為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的病機發展規律在于“由痰致毒、致瘀,痰毒瘀三者互結,損傷心脈,氣血運行不暢,發為心痛”。擴展了中醫胸痹的病機認識。此研究采用現代醫學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從微觀角度分析冠心病病理機制,并結合對中醫傳統致病因素的認識,提出了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痰-毒-瘀”的病機演變規律,其思路和方法都值得借鑒。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所研究的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病理生理及客觀檢查指標的變化應與臨床相關病證密切相關,否則對病機的微觀分析將毫無意義和價值。
史大卓(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轉化或轉換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年來國際醫學健康領域出現的一個新的學科,即從實驗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再從病床到實驗室(bedside to bench),實現“基礎-臨床”循環往復的研究模式,簡稱為“B-to-B”。B-to-B模式不僅應用于疾病的診斷與機制研究中,同樣也運用于新藥研發過程。在轉化醫學過程中要求基礎實驗動物模型是有多個方面與臨床相關疾病相似的病理改變,相似度越高則由實驗室轉化臨床的效率就越高。因此,對實驗動物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國中藥雜志》2014年第39卷第3,4期發表的“痰瘀同治方對痰瘀互結證冠心病小型豬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痰瘀同治方對痰瘀互結證冠心病小型豬心肌組織的保護作用”2篇論文,實驗不僅采用臨床冠心病危險因素的方法作為致病因素,并且在模型評價過程中以臨床冠心病診斷的方法為中心,通過心肌酶譜、心臟超聲、無創血流動力學分析觀察實驗動物冠心病心臟結構和功能的改變。這不僅為冠心病的臨床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實驗載體,同時也使中藥新藥臨床前評價的數據和結論更有臨床參考價值,縮小實驗研究向臨床轉化的距離。因此模擬臨床的動物實驗研究,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研究方向,特別是在中醫藥領域。此研究所建立的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冠心病模型也值得推廣和廣泛應用。
呂愛平(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講座教授):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體現了中醫學對疾病診斷和處理的特點。隨著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和中醫臨床實踐的深入,如何將疾病證候的變化特征以更客觀的現代醫學實驗室指標來闡述,還需要大量細致的工作。但是在基礎實驗研究中,通過建立與臨床相關疾病證候相似的動物模型,并以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為研究對象,分析證候發展過程中客觀實驗室指標的改變將有助于證候本質的認識,辨證與辨病結合,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的結合;同時也進一步提高基于證候分類的疾病治療療效。在《中國中藥雜志》2013年第38卷24期發表的“痰瘀同治方對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小型豬模型中醫證候評分的影響”一文中,實驗的設計和思路比較新穎、獨特,實驗采用模型臨床四診辨證的方法并結合現代醫學對中醫致病因素的認識,從體重指數、脂質代謝、血液流變學,心功能和心電圖改變等對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進行證候評價,并建立證候診斷標準,基本符合中醫痰瘀互結證的特點。因此以臨床病證特點為參照,根據實驗動物病理、生理情況,將臨床病證的表現通過適當的轉變以應用于動物模型中進行評價,將有助于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發展。因此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模型的建立促進此方面的研究,而該模型的建立和發展同時也進一步促進疾病過程中證候變化本質的研究。
孫曉波(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研究員):中藥復方臨床前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將來的臨床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而病證結合進行中藥臨床前有效性評價的方式收到了越來越多的接納。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建立要求具備現代醫學病理學模型和中醫證侯學模型兩方面的特點。但是由于中醫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目前存在的諸多不足導致中藥復方臨床前評價多采用西醫疾病,或者單純中醫證侯的模式進行。在《中國中藥雜志》2014年第39卷2期發表的“痰瘀同治方對小型豬痰瘀互結證冠心病血液流變性及血脂的改善作用”和“痰瘀同治方對小型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炎癥反應的影響”2篇論著中,則克服了以上中醫模型不足和缺陷,值得推薦。通過高脂飼料喂養和冠狀動脈血管內壁球囊損傷雙因素的刺激方法,建立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模型,用于中藥新藥的臨床前評價。在評價方法中,一方面圍繞與中醫證候相關的因素如血脂代謝的異常、血液流變學的異常等進行評價。另一方面以冠心病病理過程為中心,評價中藥復方干預對心肌缺血過程的影響。通過以上兩部分的密切結合,可以全面的分析中藥復方的作用特點。同時也與當前中醫臨床辨證與辨病結合的發展一致,更加密切聯系臨床。不失為一項高起點、高標準的中藥復方臨床前評價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