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2 17:03:51
序論:在您撰寫提高社會治理能力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5(b)-0020-02
前言: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高職教育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高職教育在培養高層次技能型人才、推動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對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問題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不僅關系到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問題、關系到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而且關系到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問題。本文闡述了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內涵,闡明了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重要性,并從增強服務意識、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幾個方面提出了提升其社會服務能力的對策。
1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內涵及重要性
1.1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內涵
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功能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服務,是高職院校具有培養人才、發展科學技術以及直接為社會服務等功能;狹義的社會服務是指,高職院校在完成國家下達的教學與科研任務之外,在各種教育活動和教育過程中以各種形式為社會發展所做的經常的、具體的、服務性質的活動[1]。廣義的服務包括科研服務、成人學歷教育、成人技能培訓、社區教育等方面。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就是高職院校在開展各種類型的社會服務的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能力,社會服務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高職院校價值的發揮,也直接影響著高職院校的生存和發展。
1.2 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重要性
高職教育是一種“與經濟發展關系最密切、最直接,在提高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力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2]?!备呗氃盒?a href="http://www.xuefeng.info/haowen/46316.html" target="_blank">社會服務能力的增強對于推動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推動高職院校自身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高職院校承擔著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高層次技能型人才的職能,提升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可以推動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同時,高職院校也為提升現有的勞動力素質做出了貢獻,提升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其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質量更高的科研服務、成人技能培訓、社區教育等,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其次,提升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有助于推動高職院校自身的發展。高職院校存在的價值就在于為社會發展培養合格的人才,如果高職院校不能有效履行這一職能,則高職院校就會失去存在的根基。因此,社會服務能力的增強既是高職院校存在的價值,又是促使其發展的強大動力。
2 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途徑和策略
2.1 增強服務意識 明確服務定位
高職教育要本著“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的辦學方針[3],不斷增強服務意識,明確其服務定位。這就要求高職院校逐步理清辦學理念,辦出自身的特色,為社會培養的第一線的應用型的高技能人才。與研究型、教學科研型、教學型高等教育學校相比,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決定了其必須承擔服務社會的職能,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增強服務意識,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高職院校在增強服務意識的同時,還要明確服務定位,找準服務對象。與其他高等學校相比,高職院校的服務范圍是城區服務、農村服務、縣鎮服務,同時,高職院校的服務范圍要逐步向農村和基層延伸,更好地為基層服務。服務意識的增強、服務定位的明確有助于高職院校找準方向,更好地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2.2 校企合作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4]。要提升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推進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重要的途徑。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打破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將學習課堂轉移到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去,使學生在社會服務中學習和成長[5]。為此,要實現學生的學習和企業需求、服務社會的零距離對接。首先,高職院校要組織學生以志愿者身份參與到社會活動中,比如護理、醫學專業的學生為社區老年人義診活動,既可以服務社會,又可以鍛煉學生的技能,并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有針對性和方向性。其次,學校組織學生到校企合作單位進行頂崗實習,促進其職業素質和知識技能的提升。到崗位實習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增強其進一步學習的動力。頂崗實習也有助于學生了解真實的工作情景,而不是拘泥于書本知識,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最后,可以采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訂單式人才方式由學校和企業共同確定培養標準,用人單位向學校下達人才需求訂單,學校在結合用人單位的要求的基礎上與用人單位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從而培養能夠滿足特定崗位要求的人才,有效提升人才培養的有效性。
2.3 提升教師素質 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
關鍵詞: 社會政治 ;審題能力;提高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49X(2007)-02-0079-02
在社會政治學科中學生常常暴露出學習能力、知識掌握等方面的薄弱點。究其原因關鍵之一是缺乏應有的審題能力。解題要正確,審題是關鍵。審題作為一種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得到提高,需要對學生長期堅持不懈的訓練,潛移默化的熏陶。
一、提高審題能力的必要性
1、是實現新課程核心理念的需求
新課程改革著重培養學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終身學習和創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發展的能力。審題能力是開發學習能力的一把鑰匙,有助于其他各種潛能的發揮,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審題能力欠缺,容易造成對題目理解偏差,濃縮不出題目的意思,那么學生的其他學習能力將無法正常發揮,以至于影響他的全面發展。
2、是實現新的學力觀的需求
新的學力觀之一是把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和掌握與終身學習聯系起來。提倡將雙基作為一種載體、強調對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探究問題的能力及合作意識的培養。學習的根本目的是在于運用,掌握知識是運用知識的前提、基礎,運用知識是掌握知識的目的、歸宿,掌握知識是一種本領,運用知識是一種能力。審題能力是一種基礎技能,是發現問題、探究問題、運用知識的能力的體現。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審題能力,才能將掌握的基礎知識進行運用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才能實現新的學力觀,為終身學習服務。
3、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造就成就感的需要
對于社會政治學科來說,考試已不再是考前突擊,“背、背、背”,而是從知識立意轉向了能力立意。能否認真審題,掌握審題的一般技巧,提高審題、解題能力,提高學習成績,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造就成就感,顯得尤其重要。考試中,題目的設計大多是根據材料回答或在問句上進行答題范圍的限定,設置障礙、陷阱。有些學生因為缺乏一定的審題和解題技巧,往往出現答題抓不住關鍵詞,答非所問的情況。整張試卷看似都答滿了,但實際上得分率較低。這容易給學生產生一種誤解:社會政治基礎知識掌握扎實是沒用的,考試時是用不到的,得不了高分的,導致學生對社會政治學科的學習失去信心。所以一定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審題和解題能力,讓扎實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緊密結合,提高得分率,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影響審題的幾種因素
1、思維定勢是影響審題的主要因素
學生看到設問與平時練習中做到的題目相似甚至是一樣的,他也就不管材料有無變化,也不管設問的前半句對問題的回答有無影響,而想當然的就按照平時的解答思路進行回答,答案不全面。因此一定要引導學生,答案不能照抄照搬,要根據實際情況答題,要把設問與所給材料緊密結合。
2、粗心大意是審題的大忌
(1)看題粗糙,沒有讀完、讀懂、讀透,不能簡單歸納出每段材料的大意,沒有精確把握題意、明確考點。審題一掃而過,甚至題目沒有看清就匆匆做題。
(2)沒有仔細推敲題干中的關鍵詞語、解題提示詞。如“最”、“主要”、“根本”、“直接”、“都”、“不正確”等。
(3)目光過于集中在題干中的內容,沒有仔細審清題干中的時間、地點等其他條件,或者忽略題干中隱性解題指導信息,結果導致題干中的信息沒有能夠完全被提煉出來。一般情況下,題干中的每句話甚至每個字詞都蘊涵一定涵義。
(4)題干中的限制條件比較多,有容易被混淆的概念,若審查不仔細,就很容易造成疏忽。極易造成學生顧此失彼。
(5)將題干設計的否定形式錯看成肯定形式。
(6)題干中連續有兩問及兩問以上,一個問號中有“分別”兩個字,意味著有兩個答案,學生容易漏答。
(7)沒有認真研究選項,逐一排查。
3、非智力因素影響審題
如考試恐慌造成心情過分緊張,以致審題不清,或做錯或漏做,有的人甚至整個版面都忘了做而仍不自知。
(三)提高審題能力的幾種實踐
解題從審題開始,解題是信息的加工過程,審題就是信息的獲取過程,正確的審題是成功解題的條件。審題失誤是考試失分很重要的原因之一。表面的“粗心、馬虎”實質上還是審題能力不高的表現。審題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它不但包括閱讀、理解、分析、綜合等多種能力,而且包含認真細致的態度等非智力因素。提高審題能力要注意克服思維定勢的負面影響,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教師應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加以培養,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具備一定的審題能力。
1、教給學生解題的方法
⑴做題順序
做分析題,先讀設問,帶著設問讀材料。可以先讀第一個設問,如果讀了第一個設問還不能理解,就接著讀第二、第三個設問,這樣可能會對第一個設問的理解有幫助,因為這幾個設問之間會有一種內在的聯系??辞逵袔讉€設問,千萬別漏答。
⑵關鍵詞句、關鍵的標點符號的理解
審題就是要“摳”字眼,要一個字、一個詞的分析。設問中有關鍵詞,材料中同樣有關鍵詞、關鍵的標點符號。能否準確地發現并理解關鍵詞、關鍵的標點符號,是審題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現。
要做到對關鍵詞句、關鍵的標點符號的理解首先一定要認真“讀”,包括題目的文字和附圖,先粗后細,即先要形成對題目一個粗糙的總體的認識,再到各個過程或者細節的仔細把握,最后建立起一幅對題目的清晰“圖象”,這樣問題也就解決了大半。讀出關鍵詞句、關鍵的標點符號是了解題目內容的第一步,是培養審題能力的開始。
要做到對關鍵詞句、關鍵的標點符號的理解,其次是要認真的“思”,把隱含的、背后的、甚至是延伸的信息辨認、挖掘、轉譯出來,特別是當這些信息是我們通向目標信息的橋梁時,必須分析出來。要培養學生反復、仔細、邊讀邊想的習慣。
要做到對關鍵詞句、關鍵的標點符號的理解,還要會“述”。述,就是復述題意,進入情境,用自己的話復述題意,能促進學生進一步分析題意,使題目內容轉化為鮮明的表象,讓學生真正進入角色。復述題意能準確地反映出學生對題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社會政治學科語言的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審題能力。
⑶注意漫畫題、表格題
漫畫題不能從表面理解,而要透過表面看本質。例:一幅漫畫,某個人的交通工具從自行車到摩托車到汽車,在變化;他在汽車上探出頭吐痰。問:這幅漫畫說明了什么?有同學回答說是:說明了這個人隨地吐痰。這位同學的回答只從表面回答問題,沒有深入到問題的實質,只把漫畫的表面意思用文字重新進行了描述。實際上答案應該是:說明了他的精神文明程度不高,衛生意識欠缺。因此,做漫畫題、表格題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以上的方法屬于“磨刀不誤砍柴功”,每當“山窮水盡”之時,就會有“柳暗花明”之時。
總之,如果我們做到“眼、腦、嘴(考試時只能默讀)、手”并用,看得細致,讀得準確,想得全面、深刻,那么對社會政治學科基礎知識掌握扎實的同學一定能考出高分,使社會政治學科成為一門非常有味的、引人入勝的學科。
2、精選練習,及時批改、及時講評、個別輔導
要能夠真正地過好"審題"這一關,還須注意:把以上解題方法用于平時的專項訓練,并要善于分析(尤其是進行錯誤和失誤分析)。試卷講評教學前要求學生從審題和答題兩方面來反思失分多寡的原因,具體的說就是要每位學生對每一道做錯的題目都要分析在審題和答題兩方面有哪些欠缺,及時進行積累總結。
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學生練習的批改、講評要及時,達到趁熱打鐵的效果。對個別上課聽講不是很認真、對類似的題目不止出錯一、二次的學生應進行個別輔導,以達到真正落實的效果。
3 、加強非智力因素的輔導。
多加強應試心理的培養,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解決考試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提高臨考應變能力。
增強考生的自信心,使考生能自信、自知,減少考試中的急躁心理,從而以正常的心理去參加考試。
綜上所述,審題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助于新課程理念的落實,有助于提高學生對社會政治學科的學習積極性。審題對于做題,起著不亞于“磨刀對于砍柴”的功效,一定要慎之又慎,切不可隨便對待。教師必須不斷對照新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上較好地實現知識的傳承、能力的發展、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的統一。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職生;提升;社會實踐能力;途徑
社會實踐是高職生成長成才不可或缺的環節,是高職生擇業、就業、創業的前提。高職院校應該重視和培養高職生的實踐能力,為他們將來能夠就業、創業打下一個堅實地基礎。
1.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涵義
所謂實踐能力,就是實踐的能力,反映個體合理運用自身已具備的知識,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它反映個體主體性一般實踐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一般實踐能力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一般領域中,其能力包括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是解決各種綜合性問題的基礎;專業實踐能力是從事特殊或專業性實踐活動所必備的能力,解決專業領域中各種實際問題的能力,主要包括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等。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則是指大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過程中,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方法解決社會、生活中各種問題和專業領域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2.高職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
高職院校突出以實踐能力為本的培養模式,順應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皩W以致用,深入實踐”,高職生的學習重在實踐,這對增強綜合素質、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重要意義?!督逃康炔块T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思政[2012]1號)中指出:“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堅持理論學習、創新思維與社會實踐相統一,堅持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是高職生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p>
首先,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增強高職生的社會認知能力。社會認知能力是個體對自己以及對他人的行為做出推測與判斷所具備的某些心理條件。80后、90后的學生從小在溺愛中長大,“蜜罐”里泡大,即使在學校,老師也是對孩子們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所有人圍繞著他轉,學生一旦面臨困難就無所適從,這就使得中國的年輕一代在對社會認知上存在較大的缺陷,由于社會實踐活動是讓高職生以一個“準社會人”的身份參與社會活動,因此,許多工作就需要自己獨立完成,許多問題需要自己獨立解決,而不是一群人幫助他解決困難,這就使得他對社會、對自身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獨立生活,獨立生存,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磨練自己;其次,社會實踐可以培養高職生人際交往能力,由于很多社會實踐活動不是高職生個人孤立地進行的,他必須與各色各樣的人員進行交往,只有學會交往,才能正確處理、協調好工作、生活中的人際關系,提高自己工作效率和事業成功。
3.提升高職生社會實踐能力的途徑
為了提升高職生社會實踐能力,筆者認為,主要從專業能力培養、加強就業和創業教育、實踐成果交流以及管理機制建設等幾個方面著手,促進高職生長才干、講奉獻、樹品格、精專業,增強社會責任感。
3.1高職學生假期社會實踐與專業能力培養相結合
高職教育以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一線需要的高級技能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高職教育不僅是一種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是一種職業教育,培養面向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主要任務的。因此,高職院校學生社會實踐應與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相一致,高職生假期社會實踐更應該與專業能力培養目標緊密結合起來,了解社會、了解行業、了解專業是高職假期社會實踐的目標之一。只有這樣高職生才具有符合行業崗位要求的實踐工作能力。
因此,需要積極分析研究社會實踐與專業、企業的結合點,更好地搞好高職生的社會實踐與專業的對接。我們應在高職生社會實踐立項中尋找與行業企業的切合點,調查了解行業發展動態和企業用人需求,不斷探索學生社會實踐的途徑,才能真正地做到社會實踐與專業的融合,達到社會實踐增長學生專業能力和水平的目標,使學生更快地成為合格的生產一線需要的人才。
3.2加強就業和創業教育,提高高職生實踐能力
以培養和提高高職生實踐能力作為突破口,加強高職生就業和創業教育,將實踐教學、社會實踐與頂崗實習結合起來,從而增強高職生就業競爭力,增加高職生就業機會。高職需要應該加強實踐教學,重視頂崗實習,引導創業教育。實踐教學是高職學院整個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它包含實驗、實踐、實習等一系列實踐性教學環節,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和操作性,是對理論教學的補充和拓展,是深化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學生獲取、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1]
3.3交流社會實踐心得,強化社會實踐效果
不論哪種形式、內容的社會實踐活動,一定要注重最后的總結和交流,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報告會、主題班會、座談會等形式,讓高職生交流社會實踐活動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以自我教育的方式擴大社會實踐的成果,帶動更多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分享社會實踐的成果,提高社會實踐的效果。同時,通過表彰先進和優秀實踐個人的方式,擴大社會實踐的影響,并在全校掀起參加社會實踐的熱烈氣氛。
3.4構建高職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
高職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主要從組織管理機制、全過程參與、全員參與和建立社會實踐服務保障等方面進行構建,確保社會實踐工作長期、有序地進行下去。
3.4.1建立全員參與的組織管理機制
學校黨、政部門要成立高職生社會實踐領導小組,由主管領導擔任組長,黨(校)辦、院團委、學生處、教務處、保衛處等單位為成員。其職責是部署高職生社會實踐活動,明確指導思想、實施方案、步驟和內容、劃撥經費、制定考核辦法等。同時各二級院系成立實踐活動指導小組,由院系團總支牽頭、黨總支、教研室、學生會派代表參與、負責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加。只有這種上到校領導,中到專職教師和輔導員,下至普通學生,全體參與,才能解決高職生社會實踐的全員性問題,才能解決教學計劃內和教學計劃外實踐活動相結合的問題。
3.4.2建立全面參與的管理機制
全面參與是指輪崗作業,即拓寬實踐項目。目前,在高校高職生社會實踐的活動方式主要有這樣幾種:參加一次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開展一次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為回報父母、長輩做一件實事;開展一次社會調查;讀一本好書;參加一項文體活動。勤工助學活動:如家教、貨品推銷員、餐飲店服務生等等。
3.4.3創新社會實踐活動,建立社會實踐的服務保障體系
創新社會實踐活動,必須要建立起一整套社會實踐服務保障體系。[2]要建立一個部門、一套完整管理制度,保障高職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對高職生的社會實踐要加強安全教育,制定安全預案,確保師生參加社會實踐的安全。同時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積極為學生維權,在實踐過程中與用工單位發生勞務糾紛、受傷或者發生安全事故時,學校要有具體的部門出面與用工單位交涉,盡可能的確保學生的利益不受到損害。
總之,各高職學院應該切實改變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觀念,注重學思結合,注重知行統一,注重因(下轉第50頁)(上接第9頁)材施教,以強化實踐教學有關要求為重點,以創新實踐育人方法途徑為基礎,以加強實踐基地建設為依托,以加大實踐教育經費投入為保障,積極調動整合社會各方面資源,著力構建長效機制,努力推動高職院校學生社會實踐工作取得新成效、開創新局面?!科]
【參考文獻】
(一)研究意義
研究高職院校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問題的意義在于助力學生成長與成才,職業院校學生是社會生產的主力軍,如果其社會適應能力偏弱,就業、發展、職業規劃均會受到較大影響。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針對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學習能力,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谏鐣l展訴求,人才競爭激烈程度、乃至職業院校對于人才培養的任務,有必要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效果。
(一)文獻綜述
河南工程學院陳自龍教師在《社會轉型期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研究》中,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是調節其社會關系,及學生個人發展的主要因素。認為學生在社會轉型期出現了關于學習、心理、工作、人際交往等層面的社會不適應問題。陜西理工學院教育科學系董開莎教師在《不同社會支持類型的大學生社會適應狀況的研究》中,采取了數據統計法,對大學生社會適應狀態進行了問卷調查,提出社會支持、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對改善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觀點。相關研究均已證實目前職業院校學生在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需要采取針對性更強的教育措施,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才能有助于學生的成長與成才。
(二)研究目的
雖然相關文獻對于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剖析較為精準,但理論較多實踐較少。而且對大學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調查研究分析并不全面,對在校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分層并不健全。本研究針對上述類似問題提出了全新的分析層面,力求更為系統、健全、有針對性地研究職業院校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具體狀況,分析問題根源,結合實際情況,對提升職業院校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路徑加以論述。總結出針對性更強的教育措施,培養職業院校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二.社會適應能力的相關理論概述
(一)社會適應關系
英國哲學家、社會學家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最早在《經濟學人》中提出“社會適應”一詞。其主要觀點認為社會適應能力,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構建,在團體與團體之間,或者文化與文化之間這種關系始終存在,且彼此互相調整與適應,直到雙方達到相互滿意的心理預期之后,才能夠表現出適應狀態。并表現為順應、自制、遵從、服從、同化等具體的適應方式。1855年,其心理學著作《心理學原理》問世之后,進一步對社會適應能力的心理學理論進行了更為全面的知識體系架構。
(二)心理防御機制
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將社會適應能力界定為:個體在生活中習得的某些應付挫折的反應方式。這種適應能力與心理防御機制相互對沖,心理防御機制越強,其個體社會適應能力越弱。那么在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過程中,勢必需要減輕學生的心理防御機制,消解心理矛盾,削弱心理焦慮,才能促進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對心理防御機制的解釋是:心理防御機制是一種無意識的心理反應,用以防止為社會規范所限制的不能接受或不能直接表達的本能沖動,并使“自我”與“超我”和外界現實協調起來。當學生在社會適應過程中,不斷傾向于自我,則較難融入適合,以自我為中心也正是當前高職學生的普遍通病,需要加以克服和引導,方能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三)自我改變動機
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 евич Толстой)曾經提到,“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觀望者,一種是行動者。大多數人都想改變這個世界,但沒有想改變自己?!甭殬I院校學生適應社會的本質動機是獲取更高的職業發展空間,對于職位、薪酬、待遇的要求一旦較高,且無法滿足其物質需求,才會導致社會適應能力弱化。如果學生無法改變周遭工作環境,那么就只能通過改變自己來達到適應社會的能力?;诖耍龑W生正確認知當前的社會發展趨勢,正確審視自身的價值,主動的適應社會發展也是最為關鍵的教育方向。
三.??前高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薄弱的現實表現
(一)就業率低,啃老族多
隨職業教育普及,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工作崗位有限,不能順利就業的學生越來越多。如果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較為薄弱,家里沒人脈或資金支持學生創業或安排工作,家長又十分溺愛孩子,才會形成“啃老族”這一社會現象。這一部分學生多數在實習階段便無法融入職業生活,對于學生角色到企業職工的身份轉化產生了心理防御機制,企業規范與標準成為學生抵觸的邊界,進而選擇了逃離工作崗位,淪為“啃老族”。
(二)依賴性強,校漂族多
目前在高職院校出現了一類特殊學生群體,這些學生雖然已經畢業脫離了學生身份,卻在學校附近租房,并未完全脫離學生時期的生活習慣。依然在學校食堂吃飯、去操場鍛煉、去圖書館自習。這一特殊的學生群體并定義為“校漂族”,其雖然已完成學業,卻沒有踏入社會就業,仍然滯留學校或周邊,或繼續考研,或等待就業機會。“校漂族”現象可以視為大多數未就業學生的無奈選擇,但也是一種對于學校環境依賴性較強的客觀表現。無法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弱化現象,是這一學生群體的普遍特征,且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職業發展。
(三)融入感差,手機族多
雖然“啃老族”與“校漂族”均為無法融入社會的學生群體,但已經融入社會,從事生產生活的學生也并未真正適應社會,其適應能力較為薄弱的現象體現在“手機族”這一特殊群體。這一部分學生并非無法融入社會,而是即便融入了社會群體卻并未脫離網絡虛擬環境。無論工作、學習、日常生活,其大部分時間都被智能手機所占據,嚴重影響了學生正常的職業發展。這部分學生對于周邊社會環境或工作環境漠不關心,沉浸于自己的主觀世界,更加關注網絡人氣、排名等等無關緊要的虛擬環境,以至于社會融入感薄弱,間接表現為社會適應能力的弱化。
四.增強高職院校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必要性解析
(一)提升就業率的必然路徑
就業率的提升并非高職院校的硬性指標,而是社會期待的發展訴求。學生適應能力薄弱,無法融入職業發展,成為當前普遍就業率低的關鍵問題。如果無法解決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薄弱問題,學生在選擇就業方向時,對于薪酬、待遇等短期利益的關注度過高,很難真正考量未來職業發展的收獲。因此,學生并無法真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無法對自身的職業價值進行客觀定位。只有真正增強了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才能助力于高職院校普遍就業率的上升,消解“啃老族”社會現象的弊端。
(二)消解依賴性的必然要求
學生對于校園生活的依賴性較強,無法適應社會身份的轉換,表現出了社會適應能力薄弱的現象,才會出現“校漂族”這一特殊群體。隨時間推移,校園生活對于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并無助益,這種依賴性也并不會淡化。那么更加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職業發展,形成社會適應能力的惡性循環。如果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則會導致學生長期依賴于校園生活的舒適環境,不斷喪失就業能力,嚴重影響其融入社會的本質意愿和思想動機。因此,必須解決學生對于學校的依賴性,方能支持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不斷磨煉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達到學生身份與職業身份的主觀認同,增強其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
(三)增強融入感的必然選擇
2011年,教育部為了推進高職院校改革的創新,引領高職院校的教育向科學化發展,頒布了《意見》。《意見》明確的指出,到了2020年,高職院校的發揮要協調現代化的教育體系,要體現出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職業院校的教育要堅持以服務社會為辦學宗旨,走出一條以就業為導向,倡導合作辦學、合作育人以及合作就業和合作發展的路線。創新教育體制,深化高職院校的教育改革,加強和企業之間的合作,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人才。
一、高職院校加強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社會轉型的需要
目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正處于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過渡的過程,同時,也處于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過渡的過程,是我國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建設現代化服務體系的關鍵時期。高職院校是為社會培養專業人才的重點培訓機構之一,因此,高度的重視職業院校的發展,加強對高職院校教育的改革,是實現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保證。加強高職院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實現了教育和經濟、行業的緊密聯系。國家把職業院校的發展納入了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產業發展的規劃,促進高職院校的教育規?;?、專業化。
(二)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部對高職院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職院校的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把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放在教學首位,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其中能力的培養就要求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讓學生參與到社會的實踐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學會自己主動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高職院校開辦的目的就是教書育人,為此,高職院校要積極響應教育改革的需求,建設出一條生產、建設、服務以及管理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教育機制改革,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二、如何提升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
(一)學校加強對學生的培養
高職教育加強和校企之間的合作,可以提高高職院校教學團隊的整體水平,提高培養人才的質量。高職院校要想提升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就要加強和企業之間多個領域的合作。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加強和企業之間的項目合作。加強和企業之間的項目合作就是承接企業的各種項目,為企業的項目建設提供技術服務。學校創建起符合企業要求的實訓基地,注重對各種科學技術的引進和對學生科學技術的培養。讓學生在學校生活之余,舉辦各種創意大賽,讓學生通過自己所掌握的專業知識設計出自己的作品來,激發學生的思維,為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奠定一定的基礎。
第二,加強對學生企業文化的培養。為了學生能夠在畢業以后更好和更快的融入企業,企業可以把自己公司的企業文化帶進學校,派企業的專業講師或者是相關領導到學院去進行培訓。為學生講解企業的創建背景、企業主要的內部結構、企業的文化等知識,把企業的文化灌輸給學生,讓學生了解企業文化的豐富內涵,為學生指明學生在企業今后的發展方向,讓學生有了學習的目標,為今后在企業中的發展目標更好的奮斗。
(二)政府健全校企合作的保障機制
推進校企合作,提高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工程。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要把對高職院校的發展放在首位,從而更好的培養出合格的人才,推動企業的發展,從而實現社會經濟整體發展的目標。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建設,要充分利用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起有效的教育資源,調動起社會各個行業的企業參與到高職院校的教育中來,為校企合作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政府要制定出優惠的政策,鼓勵企業接受高職院校的實習生參與企業的實訓和老師的實訓,鼓勵企業加大對高職院校教育的投入,讓企業和高職院校敢于大膽的嘗試,擴大校企合作的建設規模。同時,還要明確政府、企業以及高職院校教育職責的相關扶持政策,確保校企合作的專業化、制度化以及規范化,確保高職院校的教育建設資金,把校企合作的優惠政策落到實處,保證企業和高職院校合作的積極性。
天皰瘡是一種累及皮膚黏膜的自身免疫性表內大皰病,常見于中老年人。2006年9月至2008年3月我科共收治天皰瘡患者21例,在常規應用激素的同時,應用高能輻射治療機輔助治療和精心護理,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1例患者中男13例,女8例,年齡32~55歲。全部病例入院時均表現為全身泛發的松弛性大皰及糜爛面,無分泌物,觸痛,偶爾搔癢。均明確診斷為天皰瘡。
1.2 治療方法
視病情給予地塞米松5~10mg治療,高能輻射治療機治療2h/次,2次/d。
皮損護理:皮損均給予復方爐甘石洗劑外用,2次/d,保持身體暴露,皮損保持干燥,注意保暖。經常翻身,防止皮損受壓、破潰、糜爛、感染。
2 結 果
所有病例在治療1~2d后創面干燥結痂,水皰完全吸收,糜爛面干燥,創面顏色為淡褐色,疼痛明顯好轉,無搔癢,未見新皮疹,5~10d后逐漸恢復正常皮膚。
3 護理體會
3.1 心理護理
患者多為中年人,入院后因本病起皰、糜爛,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一般表現為情緒低落,處于焦慮、緊張、恐懼狀態。針對以上的情況,護理人員應以親切、熱情的態度與患者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詞語解說本病的特點及治療過程與疾病康復知識,使病人對本病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療及護理。向患者解釋疾病痊愈不會留下瘢痕,以減輕患者心理負擔。
3.2 飲食護理
讓病人明白合理飲食對疾病康復的重要性,囑病人食用低脂肪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低鹽飲食,補充多種維生素,如新鮮綠色蔬菜及水果,豆制品,瘦肉,蛋類,忌食辛辣食物及刺激食物。避免飲酒、濃茶、咖啡等。飯后用生理鹽水或朵貝爾溶液漱口,每日3~4次。
關鍵詞 高職院校教師 社會服務能力 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服務社會是現代大學的三大職能之一,而現代大學不可推卸的職能和使命就是服務社會、融入社會、引導和推動社會發展。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有效補充形式,能為社會提供多種多樣的服務,其教育方式是與社會實踐聯系最緊密的。因此,教育部把示范性院校入選的五大條件之一定位“社會服務領先”,這足以說明服務社會這一重要職能對高職院校來說是舉足輕重的。
當前,教師在高職院校開展社會服務中所起的作用都是決定性的,在行業企業的人力資源開發中;在各類崗前、職后、轉崗培訓中;在區域或行業的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中;都能看到高職教師的身影,他們以社會實踐基地為依托,提供全方位的職業技術服務。學校的活動有很大一部分體現在了教師的活動,如果學校逐漸與整個社會脫節,那么就是教師的活動遠離了他人、社區和社會。從這點上說,決定社會服務質量高低的是高職院校教師隊伍質量的高低。
為了實現教師隊伍質量的提高,首先就要通過課堂,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在實踐基地的實踐活動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提高社會生活的能力。教師通過教學方法和手段將社會參與意識和社會技能通過教學活動教給學生。在一體化的教學中,教師應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并將社會參與意識滲透到教學內容中。教師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將企業員工帶入教室,將學生領進企業,體驗企業的生產工作過程和環境,實現學生與企業的交流合作。另外,教師要針對企業或社會的實際問題指導學生進行研究,讓學生在研究中了解企業和社會,并鍛煉其研究能力和社會實踐技能。
其次,通過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教師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企業的合作伙伴,教師在角色的轉變中獲取大量的資源。通過這種合作伙伴關系,在研究的各個階段都有企業人員參與,使問題的確定資料的收集,再到成果的利用,都更加貼近實際。這樣,第一有利于正確把握和解決企業的問題,第二使新知識、新成果更切合實際,更符合企業的實際需要。第三還有利于新知識、新成果的推廣①。隨著新知識、新的科研成果在企業和社會中的推廣,繼提高了企業的生產和經濟效益,又提高了教師的社會功能。
再次,通過為企業提供人員培訓、政策咨詢和技術指導,提高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利用教師的專業特長為企業或社會人員進行培訓、咨詢和技術指導是最普遍的做法。如對數據資料進行分析,以解決現實具體問題;對企業有關方案進行評估,幫助企業進行合理化改造等。對于這一新角色是企業、社區和教師雙贏的角色。對企業而言,它不僅有利于企業的發展,而且有利于企業實際問題的解決;對教師而言,教師不但在為企業提供服務幫助的過程中,發展新知識,實現自我價值,同時還獲取了物質報酬,提高了生活質量②。為了能促進教學和研究,社會參與是必不可少的。一些教學和科研的新觀點、新視角的發現,是在社會參與中教師和不同的人相互交流下而產生的。有證據表明那些更多產的研究者和更好的教師,都有在企業從事咨詢工作的經歷。事實上,在資金支助項目的數量和出版物的數量上,參與企業咨詢活動的教師都比那些不從事社會服務活動的教師多,另外,在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評價上,也反映出參與社會活動的教師要比那些不從事社會活動的教師得分高③。
當然,在當前在高職院校中也存在一些阻礙教師從事社會服務的因素。
第一,傳統的職業角色仍被大多數教師固守。作為學科或專業領域的教師和研究者,他們忽視了自己的社會屬性和職能,而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正是這種職能的體現。并且他們還認為學生的社會問題和職業技能不應成為其教育的重點。
第二,教師直接為社會服務不被傳統的文化觀念認可。傳統教育中有社會參與方面的內容很少,而大多數教師所受的都是傳統教育。不要花太多時間在社會服務上就是在這種教育下形成的一種觀念。這種文化理念的逐漸形成,將作為其主流文化,會一直體現在其學術職業指導思想中,很難改變。因此如何改變這一許多教師長期以來都一直信奉的主流文化就是一個需要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第三,激勵或獎勵的缺陷。當前,有效促進教師充分實現社會服務功能的激勵機制,不論是高職院校內部還是外部均沒有建立。國家在對高職院校師資的資格認證、聘用進修、考核、使用、職稱、工資、獎懲和其他福利等很多方面仍然沿用普通高校的教師資格標準及考核和使用辦法,缺乏具體的規定④。以職稱評審為例,高職院校職稱評定工作基本上沿襲普通高校的“慣例”,看重的是教師的學歷與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對公開、授課時數、參加課題都有明文規定,其所具備的專業技能和技術資格卻不能并軌,出現與普通高校同質化的現象。要反映教師的企業聯系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這樣的考核制度顯然無法做到,而且遠離了高職教師應有的專業發展軌道,使考研、讀博成為高職院校教師提高自身能力的普遍做法,這只是為評職稱而一味地追求高學歷。而到企業社會實踐鍛煉提高實際操作技能的非學歷的繼續教育和培訓,則不被大多數教師認可,這都是錯位的政策導向造成的,最終使廣大高職教師并沒有真正提高自己的社會服務能力,導致高職教師既浪費了寶貴的學習資源,又浪費了學習時間,得不償失。
關于高職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深層次的,與我國實際情況緊密相關的問題。在知識經濟時代,我們要不斷地探索各種措施,以更好地發揮教師的社會服務職能。在次過程中,高職教師參與社會服務的深度和廣度,將不斷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從中不斷產生新知識,并服務于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這將有效地滿足社會的需求,并且是高職教師最根本和可持續的自我發展之路。
注釋
① 張君華,左顯蘭.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及發展途徑探討.職教論壇,2008(21).
② 林金良,黃東昱.從學校管理視野看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障礙與對策.教育與職業,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