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2 17:03:34
序論:在您撰寫臨床醫學論述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教師是培養合格人才的關鍵,在教學中始終處于中心位置和主導地位,提高教師自身素質,不斷更新自身的醫學知識顯得尤為重要,要求教師不僅有全面扎實的理論基礎,還要有一定的臨床實踐經驗。要學習和更新其他影像學方面的知識,開拓教師的視野,不斷更新和充實自己的知識庫。在教學中用較為通俗的語言加上多媒體教學,使學生感到核醫學在臨床中有較大作用,易學、易懂、易記,對核醫學產生濃厚興趣。
2核醫學的教學安排
對于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必須減少理論課課時,改變純理論大課較多的傳統方法。上理論課時,利用較少的學時結合幻燈,把核醫學和一些其它便捷影像(如B超和CT)交叉能診斷疾病的核醫學顯像原理、檢查方法、正常影像學表現、基本病變影像學表現簡單講解,使學生有大致了解,對SPECT及PET/CT顯像原理、常見病及多發病的正常影像表現、異常影像表現及臨床應用精講和細講,如SPECT及PET/CT在腫瘤中的應用等。課后要求學生對所講內容加以理解強化,為課間實習教學做理論鋪墊。增加課間實習的教學時數,利用讀片、觀看幻燈、錄像及掛圖等各種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核醫學的理解。
注意闡明解剖、生理、生化、病理之間的關系,增強學生的理解記憶。不但讓學生知道“核醫學是什么”,而且還要知道“核醫學可以解決哪些臨床問題”。讓學生盡早接觸臨床,盡早到核醫學科了解儀器設備的原理,實地觀察、感受如何應用先進儀器設備進行檢查。同時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多結合臨床表現進行一些病案分析和討論,使學生能理論聯系實際.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對學生今后走向臨床工作大有好處。
3增加教學儀器設備及教學片
核醫學理論教學一般在大三講授,因此學生課余時間較充沛,學生可以到核醫學科閱片室自己調閱典型病例,讓學生自己讀片,教師輔導答疑,增強學生的獨立認識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彌補課時的不足而致的教學深度不夠的問題。
4與其它檢查方法進行比較研究
突出核醫學在部分疾病診斷及治療中的特有優勢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發現許多學生沒有弄清核醫學的基本概念,甚至將核醫學某些概念與放射學的內容相互混淆,例如在描述顯像結果時常常用到“密度”、“信號”等詞匯,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授課時始終貫徹將放射學與核醫學進行對比的方法,例如在進行心肌灌注顯像教學時,我們將目前放射學研究的熱點多排螺旋CT冠狀動脈血管成像(簡稱冠脈CTA)與核醫學的優勢項目心肌灌注顯像進行了對比。冠脈CTA圖像清晰,可以反映冠詠有無狹窄、斑塊及肌橋,對于病變可以精確定位,是冠脈術前評估的重要手段。而心肌灌注顯像是看心肌放射性的分布,心肌每個部位聚集放射性的多少與該部位冠狀動脈灌注血流量成正相關。冠狀動脈狹窄的病人心肌灌注濕像可以出現圖像正常、不可逆性缺損、可逆性缺損、部分可逆性放射性缺損等表現。同時由于冠脈疾病引發的心肌缺性病變的程度及范圍都是冠脈CTA所無法顯示的,而這些恰好是心肌灌注顯像的特長。我們把兩者形象地比喻為水渠與麥田的關系,水渠就好比冠狀動脈,麥田就好比為心肌,水渠有問題不一定麥田灌溉的水就少,而我們最為關注的是心肌是否缺血。由此可見放射學所提供的解剖學信息,核醫學所提供的是功能學信息,是從不同的角度診斷疾病,各有所長,不可相互替代或混淆。
5課間實習安排
首先進行入科教育,宣讀入科須知,強調要遵守核醫學操作規程,實地查SPECT及PET/CT機、核藥物的制備,再次向學生講述核醫學顯像原理,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讓部分學生實際操作機器,主要了解常用顯像方法、和適應證。在后處理計算機上給學生講解正常圖像及異常圖像。認識一些疾病的表現。閱讀大量圖像是實習的重點,培養學生養成從上到下,從外向內仔細讀片的良好習慣,密切結合臨床表現及其他檢查結果得出診斷。制定常見部位的正常影像診斷報告集,供學生參閱學習。
6考試與考核
理論課根據難易程度編成多套試題庫,任抽一份進行理論考試。課間實習抽取不同系統和教學片1份進行讀片及書寫報告,并結合實習表現進行綜合考評評分。理論占40%,實踐占60%,以此作為出科實習成績,成績如果能夠達到優良,說明實習效果較好。
教學內容的改革既要保持中醫學特色,又要兼顧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在有限的課時內把握這一理論體系的的現實,需要找到兩種醫學體系相互關聯的通道,便于醫學生理解中醫理論。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與現代醫學模式的趨同性是兩種醫學體系可以進行有效交流的基礎。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理論的基本特點,其中整體觀念又是辨證論治的基礎。整體觀念是中醫的一種思想方法,它貫穿中醫理、法、方、藥等所有的領域。它認為人體是有機的整體,由許多組織器官所組成的,臟腑、經絡、肢體、孔竅和氣血津液等,雖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聯系五體、五官九竅等的有機整體。在生理方面相互密切配合協調,病理相互影響。同時認為人與自然環境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自然界的變化,時刻給予人體以影響。人體對于自然環境具有主動適應能力,但氣候變化劇烈,超過人體調節能力,即會導致疾病。
現代醫學模式隨著醫學的發展也在不斷發生著轉變?,F代醫學模式是指在現代醫學、科學和哲學基礎上形成的醫學觀和醫療衛生結構體制,也稱“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本模式認為人體是一個復雜且多層次的系統整體,它不是單純的自然生物體,而是與其周圍的社會、自然和生態環境密切相關,有著復雜的心理活動和社會聯系的社會生物,它不斷與環境進行信息、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所以人的健康與疾病不單純和自然及生物因素有關,社會及心理因素也與之密不可分。因而在對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的研究中,不單考慮到自然與生物因素,也要考慮到心理和社會因素。
醫學模式的轉變從根本上是系統論、整體觀在人們頭腦中的作用的結果。整體性客觀地存在于自然、社會和人的認識。而現代整體論,是上世紀以來科學技術、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的思維趨勢。當前不斷發展的“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整體醫療模式,也是系統思想、整體分析的一種應用??梢哉f現代整體觀是醫學模式轉變的哲學基礎,醫學模式的轉變必須圍繞整體觀這一方法論才能進一步得以實現。不難發現,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與中醫整體觀念不謀而合,從現代醫學模式角度去理解和學習中醫理論,可以讓臨床專業醫學生更容易理解掌握以整體觀為基本特點的中醫理論體系。
2中醫學教學內容的整合
整體觀念認為人是有機統一的整體,機體各部分之間保持著密切的相互協調的關系,與外界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也有著緊密的聯系。整體觀念相關理論體現在中醫學體系的各個方面,因課時有限,需要圍繞整體觀念相關理論知識進行整合并作為重點教學內容。在基本理論上,哲學基礎方面主要包括陰陽五行學說和元氣論,這是整體觀念的源頭。氣是構成世界萬物最原始、最基礎的物質,其運動變化而構成自然界萬物。元氣論既對生命過程的物質性和運動性加以闡明,又闡述了人體結構功能及病理等方面的整體性和聯系性。陰陽五行學說認為,運動變化的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關系,彼此形成一個密切的有機整體;生理病理方面主要有臟腑經絡、病機學說和氣、血、津液學說,闡述人體臟腑組織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在心理醫學方面,說明了人的心理活動與生理功能也是密切聯系的。人的正常生理與心理功能的有機融合即“形神合一”,而心理的失調往往可產生多種軀體疾病等等。
在診察方法和辨證理論上,主要是包括四診八綱。四診是診查過程中使用的望、聞、問、切四種方法手段,通過觀察病人的神、色、形、態及氣味聲音的變化,問病人起病和轉變的情形,寒熱、汗、頭身感覺、大小便、飲食、胸腹、耳、口等各種狀況,以及脈診和觸診等方法來全面收集病人的相關信息;在四診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辨別證候的八綱(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屬性,診察和辨證過程是整體觀的具體運用。在治療原則和方法上,扶正與祛邪是中醫治病的兩項重要原則。扶正是使人體戰勝疾病的抵抗力得到增強,使用益氣、養血、滋陰、補陽補益中藥,提高生理功能,祛邪則是用祛風、散寒、清熱、解毒、利水等方法消除致病因素,促進疾病的轉歸。根據藥物性能的四氣(寒熱溫涼)、五味(辛酸甘苦咸)、升降浮沉及歸經的差別,結合病人的體質、發病時節、所處環境的不同而選方用藥,運用整體觀指導辨證施治。
3結語
神經系統的跨學科“聯席授課”,除了將組織學、解剖學、生理學的基礎知識進行有機地整合講授外,聯席授課過程中還注重病例的討論。以與課程密切相關的病例為主線,貫穿3門學科的內容,既可以鞏固所學的基礎知識,還能夠在討論的過程中通過學生思維的碰撞發現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觀點,讓學生們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假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在學習神經肌接頭時討論了重癥肌無力的案例。從形態上講,神經肌接頭是運動終板,有突觸前膜、后膜、突觸小泡;從功能上講,它以乙酰膽堿(acetylcholine,Ach)為遞質實現了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定向轉換。如果機體出現自身免疫疾病,產生煙堿型乙酰膽堿受體(nicotinicacetylcholinereceptor,AchR)的自身抗體,便會出現重癥肌無力癥狀,眼瞼下垂,朝輕暮重。在病例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們會提出很多未曾研究過的問題,也會根據已有知識提出一些治療方案的假設?,F階段針對重癥肌無力的治療主要是應用膽堿酯酶抑制劑增加突觸間隙乙酰膽堿的含量,設想是否可以通過抑制自身抗體活性減少對AchR的攻擊,或是調控AchR表達的關鍵步驟使AchR表達上調。使無論這些問題在實驗中能否實現,無論這些方案是否可行,這種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假設的精神是最可貴的,這無疑對學生們的創新能力是一個很大的提高。更為重要的是,將所學理論知識隨即應用于臨床病例的分析,讓學生學會轉化式的思維方式。當代醫學非常重視轉化醫學的發展,只有將基礎研究的結果應用于臨床實踐,才能真正實現研究結果的價值。
在課上的互動和課下的小組討論中,學生們嘗試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其他人理解自己的想法。這是知識外化的過程,與學習記憶這一知識內化程序相延續,是轉化的起點。病例討論則充分體現了知識的應用。學生們運用知識合理解釋各種癥狀發生的機制、解釋各種療法發揮作用的途徑和靶點;隨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提出更多的治療設想,進行更高層次的方法創新。通過病例討論,學生們的思維向轉化式學習轉變,將有助于他們在學習工作中閃現與眾不同的思路,成為未來轉化醫學的主力軍。
2激發學生對神經科學的興趣,關注科研新動向
通過課堂上自由活躍的病例討論和老師們提綱挈領的講解,神經科學的神秘面紗被一層層揭開,展現給學生一個個有趣的現象,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學術思想,為學生們營造了一個輕松、主動的學習氛圍。在興趣的推動下,學生也更加愿意主動對所學知識進行拓展。學生們在準備討論時,經常會查閱一些相關的最新科研動向;課堂上也經常與大家分享一些國內外神經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經過主動的知識拓展學習,學生不僅對所學的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眼光也緊隨國內外最新研究動態,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保持了學生的先進思維。
3合理設定課堂討論頻率,及時引導討論中發現的新問題
病例的討論需要在課前做大量功課,除仔細學習教材的相關內容外,還要查閱大量拓展資料,以便對病例情景進行透徹的理解。如果病例討論安排過密,課前準備工作不足,可能會導致理解不深入、討論不清晰,導致討論效果不理想。因此,合理設定課堂討論頻率,以每星期1~2次討論為宜,可以讓學生充分理解每一個案例,提高討論的效率。在課堂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們還會經常提出一些比較新奇的問題,可能與課內知識點相關性不大,也可能涉及到現在機理尚不明確的內容。針對這些問題,教員可以進行適當的拓展和引導,鼓勵有興趣的學生課下自己查閱資料進行探索,進一步培養學生們的發散思維,提高學生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實現更廣闊的聯席
在神經系統跨學科聯席授課的同時,其他系統仍然以傳統模式開展教學:先學體形態和組織學結構,一個學期以后再學習生理功能;而臨床應用則會陸續滲透在此后長達幾個學期的課程中。由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學習周期較長,相關知識前學后忘,很難搭建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框架,更無法實現形態與功能的學科間聯系;基礎知識與臨床應用的學習完全割裂開來,知識轉化也變得更加困難,學習效果大大降低。期待著能夠開展更多系統的跨學科聯席授課,能夠在更廣闊的領域實現全方位的學習。在病例討論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超出生理學、解剖學、組織學研究范圍的問題,需要用到生物化學、遺傳學、免疫學等更多課程的相關知識,因此,有一些案例相關問題在授課過程中無法完全解決。而其他課程的老師又因對案例涉及的非本學科知識以及案例本身不熟悉,在請教他們時也不能得到完整的答案。希望能夠開展更多學科間的“聯席授課”,將一個知識點從不同學科的角度進行闡述,一次性講清講透。如此一來,既解決了學科間交叉部分覆蓋不全的問題,也避免了同一內容在不同課程中反復講述,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當然,更多學科交叉設計的聯席教學對授課老師來說是一個更大的挑戰。聯席授課將基礎知識、臨床實踐、科研前沿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的授課模式要求教員不僅對知識了如指掌,更要熟悉它的應用實踐,能將基礎與臨床生動的結合;不僅局限于本學科的鉆研,更要了解其他學科的相關內容,能無死角的覆蓋整個知識體系;知識儲備要廣,能滿足學員對超出當堂課教學內容的要求。為了培養學員的創新能力和轉化學習能力,教員還要在某個知識點上發揮科研方面的特長,為學員介紹科研前沿動向,引導學員對某些重要知識的深入探索。教學團隊的每一名教師雖然以某一方面為側重,但均要具備涉及形態、功能、病理、藥理、基礎和臨床等各個方面的綜合知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進一步踐行轉化式學習,將設想落實
在活躍的案例討論中,學生們經常會進行更高層次的方法創新,提出許多相關的治療設想、機理假設等。然而在現有條件下,這些設想也僅僅停留在口頭階段。真正實現轉化式學習,還需要將創新落實到實踐當中。如果能夠將課堂上思維的火花整理成清晰的實驗思路,設計實驗驗證其可行性、探明其具體機制,為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提供切實可行的機理、方法,將基礎研究和藥物開發及醫學實踐三者有機整合,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轉化的過程。也希望學校和老師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多進行這方面的引導,創造良好的條件,搭建廣闊的研究平臺,并給予適當的鼓勵和支持;及時指出學員在科研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偏差,傳授有效的科研方法,讓學生少走錯路、走彎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幫助學生完成轉化式學習的全過程,努力將學生培養成具有轉化醫學研究意識、多學科基礎醫學知識、臨床研究操作技能的臨床研究型醫生。
6小結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以多媒體教學為主,輔以分子模型的展示,板書等方式,以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如在反應機理、立體化學等的講授時,因學生缺乏空間結構意識和空間想象力,傳統的板書教學方式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采用多媒體教學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講解葡萄糖的直鏈Fische式向Haworth式轉化時,以D-葡萄糖為例說明Haworth式的寫法,可以采用多媒體動畫對轉化規則進行分步驟的講解,包括C4-C5間的單鍵旋轉120°,以及C5羥基分別從羰基平面兩側進攻羰基碳。通過多媒體三維動畫功能的直觀演示,學生清楚理解了轉化期間經歷的不同立體化學變化,對該知識點掌握較好。當然有時學生遇到難以理解的問題,或學生感覺多媒體教學手段速度過快,來不及深入思考和做筆記,教師應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反應隨時調整講授方式和教學內容。
2強化課后教學環節,提高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
課后的復習和輔導是消化和掌握所學知識的重要過程。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及以科研、教學工作量為衡量指標的分配制度改革,對高校教學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課后教學環節的弱化上。面對教學與科研的巨大壓力,教師往往課前匆匆來,課后又匆匆去,同時因精力的限制,教師往往無法顧及批改作業和輔導學生的習題課。教師要結合新情況,探索新方法,強化課后教學環節。如開設博客或建立QQ群,提供一些典型的習題供學生選練,以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掌握和運用課程內容;充分利用網上教評這樣一個為學生和教師搭建的溝通和交流的平臺,及時看到學生的留言,同時也將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反饋給學生,保證教學和學習過程隨時進行修正,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提高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強化課后教學環節是關鍵,學校、教師和學生應共同承擔起責任。
由于臨床醫學教學各因素發展不平衡,因而產生了各種教學過程中的矛盾。
1.1臨床醫學教學中有限教學課時和無限需授知識之間的矛盾
由于受三年制學制的限制,教學中可用學時數相對固定,臨床醫學教學已無法再為新的課程和新的內容增加課時。但是醫學科學的飛速發展使新的知識不斷出現,學科分支和邊緣學科也隨之增多,這樣就使有限的課時數與不斷增加的需授內容產生了矛盾,這一矛盾如不能妥善解決,將直接影響臨床醫學教學的發展。這一矛盾還表現在教學過程的其他方面,如基礎教學和臨床教學之間課時分配問題、醫學專業教學和人文學科教學間課時分配問題、授課與見習課時分配問題等。所以,有效利用有限課時是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任務。
1.2臨床醫學教學中追求全面傳授的指導思想和滿足自我能
力培養的實際需要之間的矛盾有觀念認為,從對病人負責的角度出發,應對臨床醫學生進行盡可能全面的理論知識傳授,盡可能細致的技能訓練,使臨床醫學生畢業后成為合格的工作者。但是,實際的工作需要除了必要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不斷自我提高的能力。在校期間,無論怎樣全面和細致的教程安排,都不可能傳授全部的醫學內容,更不可能提前傳授不斷出現的新理論、新知識和新技能。另外,臨床醫學教學仍以灌輸式教學方式為主,教師講解大量的臨床醫學知識和理論,眾多的書本內容以被動的方式進入學生的記憶系統,學生主動思考式的學習機會較少。所以,在臨床醫學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自我學習和自我提高的教育啟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臨床思維和綜合應用能力,是臨床醫學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1.3實踐教學需求和現實醫療環境的矛盾
臨床醫學專業目前基本采用“三段式”教學程序,學生入學后先上基礎課,再上臨床課,最后一年進行畢業實習。按此程序,學生在基礎課階段幾乎完全不接觸臨床實踐,不了解臨床課階段要學什么、基礎課階段的學習與專業課是什么關系、畢業后做什么,對未來的發展方向模糊不清。同時,隨著擴招規模的不斷加大,急劇擴增的醫學生與不足的臨床實習基地之間產生了矛盾。這種矛盾的后果是實習生沒有足夠的實習基地,而附屬醫院、教學醫院、實習醫院是完成高等醫學教育中臨床實習任務的主要場所,其數量的多少和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實習效果。在臨床帶教過程中,由于學生多、教師少,大大減少了實習生實踐技能操作的機會,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帶教質量;另一方面,病人維護自身權利的意識增強,使得臨床實踐教學難度增大。
2臨床醫學教學改革的探討
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在更新知識、更新觀念的基礎上形成嶄新的教學體系。為此我們要認真研究21世紀全球醫學教育的發展趨勢,思考實現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新途徑、新方法。
2.1激發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是教學改革的參與者、執行者,要充分挖掘教師的聰明才智,使每位教職員工都干事、都創造。不管教學如何進行改革,激發學生對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習興趣是學好臨床醫學知識的關鍵所在,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為此,教師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思想,體現學校“以生為本”的辦學理念。
2.2轉變教育觀念
2.2.1明確指導思想堅持高職高專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教、醫、研”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建立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全面發展的教學觀,形成面向學生、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思想和教學思想。以專業學科發展帶動師資隊伍建設,以師資隊伍建設帶動課程、教材改革等建設。
2.2.2確定培養目標臨床醫學專業三年制??平逃饕囵B面向基層、面向社區就業的,具有預防、醫療、保健、健康教育、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指導能力“六位一體”的復合型醫療衛生人才。其人才培養標準是:(1)具有臨床實際工作所需要的基礎醫學理論知識;(2)掌握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和急、難、重癥的初步處理方法;(3)具有一定的預防保健知識和衛生管理工作能力。
2.2.3體現高職教育特色學校與醫院密切合作,形成“一專、二強化、三突出”的人才培養模式?!耙粚!睘橹餍夼R床醫學專業;“二強化”為強化臨床專業實踐應用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三突出”為基礎理論突出夠用性、專業理論突出實用性、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突出綜合性。
2.3制訂符合實用性原則的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培養目標規格的具體體現,是組織教學活動的依據,應將實用性原則貫徹到課程設置、教學目的、考核評價、實踐技能培訓、實習要求等各項具體內容中。在制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時,既要重視專家、教研室的意見,又要充分了解各專業病區的反饋意見,同時深入調查研究畢業生質量及存在的問題,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克服人才培養的被動性與盲目性。應根據專科層次的辦學實際來設置課程,理論上以“必需、夠用”為度,并強化實踐環節,堅持“按需所教,學以致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要實現教學模式的轉變,必須首先進行觀念上的轉變。其一,要轉變臨床醫學教學中以穩妥為主的保守觀念,要及時將新鮮事物和內容融入教學之中,使培養方法和目標跟上醫學科學的發展。要相信學生的能力,給他們自學的機會;其二,要改變臨床醫學教學中求全求細的觀念?;纠碚摵突局R的傳授不應求全而應求精、求必備性,基本技能的訓練不應求全而應求精、求強,同時,還要把注意力放到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上來。
2.4注重臨床技能的培養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臨床技能培養在高等醫學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解決學生在臨床技能訓練方面的問題,成為當前保證和提高醫學院校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日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這也成為關系臨床專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問題。
2.4.1建設臨床模擬訓練實訓室建設功能齊全的臨床基本技能和各??茖嶒炇?,構建一體化實驗教學體系;規范實訓教學流程及教學過程;制作標準化模擬體,進行各科臨床常用有創操作技能的示教和訓練,如穿刺術、切開引流術等。臨床技能實驗室建立后,可在以下幾方面發揮作用: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等相關學科臨床操作技能的培訓;實習生入科前的準入培訓和考核;學生畢業前的規范化培訓;住院醫師的臨床技能培訓;基層醫院醫師培訓;一般民眾的急救培訓;執業醫師考核。
2.4.2模擬臨床診療全過程教學使用標準化病人,訓練學生接診病人、詢問病史、全身體格檢查、分析判斷輔助檢查結果、得出臨床診斷和處理原則等。
2.4.3建立標準化病案庫(臨床各科常見?。┮耘R床各科的教材為藍本,用文本、圖像、動畫、活動視頻等方式表現臨床各科常見的病癥,建立標準化病案庫。
2.5以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為導向的教學內容改革
近年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的頒布實施,我國的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已日趨規范化,以“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為導向的教學內容改革就顯得十分重要。臨床各專業課的教學內容應以《臨床助理執業醫師考試大綱》為基準,理論考試也應參考執業助理醫師考試題型。臨床實踐教學內容應最大限度地涵蓋醫師資格實踐技能考試大綱要求的內容,采用客觀結構化的多站式考試(OSCE)方法,真正發揮“以考促學,以考促教”的作用,引導學生自覺加強學習和訓練。
2.6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
臨床教學是臨床醫學專業教學的關鍵,充分認識臨床教學的特點和面臨的困難,并通過鼓勵學生參與醫療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臨床能力。讓學生早期、長期接觸臨床,以問題(臨床病例)為基礎進行學習。可在入學教育時即安排學生到醫院實踐,從一年級到二年級每學年均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接觸病人(包括課后臨床見習、床邊教學、課間實習、社區實習),了解臨床工作的特點。引導學生利用雙休日或假期到附屬醫院門診、急診、病房進行調查,了解醫患關系,了解病人對醫療護理服務的要求,并寫出調查報告。學生也可利用寒、暑假分批到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農村醫療機構實習,在醫生的指導下參加醫療工作,并做一些社會調查。
目前,臨床醫學生要在課堂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理論學習,見習時間明顯不足,鑒于此,應大量壓縮理論課程的學時數,增大見習所占總學時的比例。對于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等的授課任務應只講解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學的理論框架、核心概念、重點疾病的分析。見習中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通過接觸各種實際病例進行自主學習,以此來深化、豐富學生對各個具體知識點的理解,讓他們帶著問題看書、查找資料、查缺補漏。見習期間,可要求學生在首次見習輪轉的科室選擇一位住院病人,進行為期一周的陪護。陪護內容包括對病人一般的生活照料、基礎護理、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的陪伴,醫學科普知識的宣傳,病人的心理撫慰等。這樣可以全面體驗病人及其家屬對疾病、醫療狀況的感受,讓學生掌握溝通技巧,對病人及其家屬有深入的了解。臨床實習是臨床醫學教育中至關重要的環節,是培養臨床實用型醫學人才的絕好機會,是充分體現醫學實踐性的階段。
1.1臨床資料
我科收治病患中以高齡老年人為主,多需長期輸液治療。2009年4月~2010年11月有輸液港植入手術適應癥的15例患者,男11例,女4例;年齡:79至91歲,平均年齡:85歲;包括:膀胱癌2例,腦梗死5例,COPD3例,帕金森氏綜合征合并反復肺部感染5例。
1.2方法
我院使用的是美國巴德公司(BCR)提供的植入式靜脈輸液港。經患者和家屬簽字同意后,植入手術由專業心血管醫師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下進行。病人術前有三項常規檢查:胸部透視、出凝血時間以及血常規。經X線透視引導經皮右側鎖骨下靜脈穿刺,通過導絲或者導管鞘引入導管(BARD公司所制造的BARD2PORT導管,4.0F)。具體操作:①患者采取為仰臥位、肩墊枕并頭低位約15~30°、頭偏向對側;②穿刺點定位于鎖骨中外1/3交界、鎖骨下緣1~1.5cm處;③常規手術局部麻醉、鋪巾、消毒;④以微創穿刺針對刺右鎖骨下靜脈進行試穿,操作順利完成之后由導絲導引靜脈留置導管;⑤行穿刺點下長約2.5~3.0cm切口,將皮下組織分離,呈囊狀;⑥通過隧道針的使用,將導管尾端經過穿刺點置入囊袋里;⑦借助于X線引導,將導管頭端放置在上腔靜脈和右心房交界處上方1~2cm左右,尾端與藥盒相連;⑧試注肝素生理鹽水,在未發生滲漏的前提下,把藥盒放到囊袋里,將皮膚切口仔細縫合、留置引流條。
1.3術后常規處理
術后按常規接受抗感染治療約3~5d。術后換藥在1-2d之內,10-14d后可拆線。
2結果
本組15例手術植入均十分成功,并行術后放射檢查發現,導管位置及走行良好。在對患者及其家屬的細心的健康教育以及人性化的管理、維護下,2例轉科,13例仍在本病區使用中,15例病例中1例發生皮下出血,1例敗血癥,3例回抽困難,1例夾閉綜合癥,2例病例行靜脈港更換術及取出術,余病例經對癥處置后均恢復正常。
3護理
3.1術前護理
3.1.1心理方面的護理
植入式靜脈輸液港目前是一項比較前沿的靜脈治療技術。患者及其家屬均對其沒有充分的認識,因為需要把機械裝置長時間埋植入體內,所接受治療患者均會有一定的恐懼心理,主要是害怕操作造成的疼痛,護士要做好健康教育及解釋說明工作,通過對埋植使用輸液港的目的、放置部位及手術操作流程的耐心講解,并且提前告知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相應預防措施,達到消除病人緊張心理目的,讓其以良好、積極的心態來配合安裝。
3.1.2術前準備
本組患者具有高齡、體弱、多疾病等特點。因此,在植入術前應當對患者心肺功能進行評估,完善檢查,行ECG、X胸片檢查,檢測肝腎功能、血常規、出凝血時間,評估患者手術配合程度及右側鎖骨下窩的皮下組織厚度等,對右側上肢偏癱的患者行血管彩超檢查右側鎖骨下靜脈了解血管情況。遵醫囑行皮試和備皮,對患者生命體征變化進行監測。
3.2術中護理
在植入過程中,護士要全程陪同患者并做好安撫工作。指導患者配合手術醫生穿刺,避免患者突然說話、劇烈咳嗽或者上肢活動,防止對穿刺定位的手術安全造成負面影響。同時密切觀察患者基礎生命體征變化,詢問患者有無心慌、胸悶、疼痛等不適癥狀。植入術完成后,再次行DSA檢查以確認導管確切位置。
3.3植入后對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
3.3.1出血
注意觀察患者植入部位是否有滲液、滲血、感染、腫脹以及疼痛等。每1-2日予以換藥,遵醫囑給予合理的抗感染藥物以預防感染。指導患者保持手術周圍皮膚的干燥與清潔,擦洗時不可用力,避免摩擦,防止局部皮膚的損傷,切不可用力撞擊植入部位,所行手術之上肢避免做劇烈外展活動。術后24h后方可使用輸液港。本組患者1例出現皮下血腫,與病人躁動、皮下脂肪過少、藥盒埋置位置欠妥有關,后經取出藥盒,重新埋置后好轉。
3.3.2感染
某些免疫機能較差和或合并基礎疾病、長時間以激素治療的那些患者,應待病情好轉后在適當的時期手術,術后要對各項感染指標實施定期監測[2]。本組1例發生敗血癥而拔管。血培養及導管培養均示:肺炎克雷伯菌。
3.3.3導管夾閉綜合征(“Pinch-off”現象)
這種現象是因為導管通過第1肋骨與鎖骨間較窄的間隙進入到鎖骨下靜脈的過程中,同時受到第1肋骨與鎖骨的擠壓而導致的狹窄或夾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對輸液產生了負面影響,甚至可能致導管損傷或斷裂。[3]臨床表現:病人胸肩關節內收時出現輸液不暢的現象,但外展時卻輸液暢通。本組發生1例。
3.3.4回抽血困難
穿刺過程中,由于導管末端位置不夠恰當,血管內膜受到很大損傷等,都能使導管末端產生纖維活瓣樣結構,引發向內打開受到一定阻礙,這樣一來,靜脈可推注或滴注液體,而無法抽出回血。本組發生3例。
3.4應用與臨床護理
3.4.1靜脈輸液港專用無損傷穿刺針的操作步驟
1消毒:以輸液港為中心,從內朝外以5%PVP碘消毒皮膚直徑10cm以上,2戴無菌手套,左手觸診找到輸液港之注射座,對注射座的邊緣清晰明了,以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對注射座予以固定,將注射座供起;3從三指中心處,以無損傷穿刺針垂直進針刺入穿刺隔,通過皮膚以及硅膠隔膜,至儲液槽基座底部;4抽出回血(注射給藥前)以找準位置,先注入5ml生理鹽水,再回抽,讓導管可浮在血管中,從而有效減少三向瓣膜緊貼在血管壁的幾率;5穿刺成功后,應將穿刺針固定在恰當的地方,不可隨意擺動,防止穿刺針脫出來。
2.3采集靜脈輸液港血樣應注意事項
1取血量:成功穿刺之后,最少回抽5ml血液棄置(兒童則減半);2用大于10ml規格的注射器抽足量血液標本;3采血完成之后的維護:迅速沖洗導管(以20ml肝素生理鹽水按照脈沖方式,即推注-停-推注-停方式進行);4沖管后要迅速關閉導管鎖,同時連接肝素帽,以透明敷貼膜對穿刺部位妥善固定,并標注沖管日期。
2.4靜脈輸液港輸液與用藥注意事項
1回抽:見回血進而找準位置后,注入10ml生理鹽水(脈沖手法),將導管中的血跡沖洗干凈,將藥物滲出血管外損傷臨近組織及皮膚的可能性將至最低;2注射:連接靜脈輸液管(事先排好氣),打開輸液夾,開始靜脈輸液;3沖管:完成靜脈輸液之后,以肝素生理鹽水(采取脈沖方式)對導管進行徹底沖洗,再保留穿刺針或撤針;4封管:以100ml生理鹽水+肝素12500U的混合溶液20ml正壓封管,夾好延伸管,穿刺處以透明敷貼膜來固定,標出沖管日期。
2.5靜脈輸液港無損傷穿刺針之撤針技巧
順利完成治療,正壓封管后,撤針之時,當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將輸液港注射座予以妥善固定。為將導管頭部血液回流或導管堵塞發生幾率將至最低,在注入0.5ml肝素生理鹽水的同時,應當將無損傷穿刺針慢慢撤出。
2.6使用靜脈輸液港注意事項
1將無菌操作落到實處,嚴格消毒、戴無菌手套;2由專人負責,定期更換無損傷穿刺針頭(每周一次),并且在固定穿刺部位時所用到的透明敷貼膜上標出日期。3敷貼一周換2次,疑有液體污染時,要第一時間更換;4以無損傷穿刺針穿刺時,動作應盡量輕柔,操作中若有阻力,切不可強行進針,否則針尖和注射座推磨而導致倒鉤;5注射給藥前,每次都要抽回血,注射針在輸液港內被確認無誤后,方可給藥,否則藥液可能被注入到皮下或局部組織,感染、局部性積液或組織壞死等現象則會出現;6注射壓力應當小于25pst,以免讓導管瓣膜受到損傷,絕對禁止以10ml以下注射器來注藥;7在對穿刺針進行固定之時,若穿刺針過短,會使針尖從儲液槽脫出或壓傷皮膚,而針尖過長,則難以固定。在使用中,若出現輸液港堵管的現象,則以5000U/ml尿激酶溶栓;8在治療間隙期,每隔4周就當以肝素生理鹽水正壓1次封管。
關鍵詞: 輸血 注意事項
輸血是臨床上一項重要的搶救和治療措施。正常人的血量相對恒定,約占體重的7~8%,如果一次失血起過全血量的15%時,機體的代償機能將不足以維持血壓的正常水平,可引起機體活動障礙,此時就需要輸血。輸血是一種治療措施,可算是一種支持性與代償性的療法。出現場合包括了外科手術備血以防術中失血過多、嚴重貧血等等。輸血可以針對不同血液成分(或稱“血品”)進行輸入,包括了全血(whole blood)、紅血球濃厚液(packed RBC)、洗滌紅血球(washed RBC)、白血球濃縮液(WBC concentrate)與血小板濃縮液(platelet concentrate)等,輸血時必須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要選擇正確的輸血方式。
1 懸浮紅細胞
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攜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虻脱萘恳驯患m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體液或膠體液應用。
(1)血紅蛋白>100g/L,可以不輸血。
(2)血紅蛋白<70g/L,應考慮輸血。
(3)血紅蛋白在70~100g/L之間,根據患者的貧血程度、心肺代償功能、代謝情況及年齡等因素決定。2.血小板:用于患者血小板數量減少或功能異常伴有出血傾向或表現。
(1)血小板計數>100×10/L,可以不輸。
(2)血小板計數<50×10/L,應考慮輸注。
(3)血小板計數在(50~100)×10/L之間,應根據是否有自發性出血或傷口滲血決定。
(4)如術中出現不可控制的滲血,確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輸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2 新鮮冰凍血漿(FFP):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1)PT或APTT>正常1.5倍,創面彌漫性滲血。
(2)患者急性大出血輸入大量庫存全血或懸浮紅細胞后(出血量或輸血量相當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3)病史或臨床過程表現有先天性或獲得性凝血功能障礙。
3 全血
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丟失可能出現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續活動性出血,估計失血量超過自身血容量的30%。回輸自體全血不受本指征限制,根據患者血容量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