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1 17:26:03
序論:在您撰寫農村經濟發展的建議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是農村信用社取得長足發展的根本保證。
(一)政府農村產業經濟政策是農村信用社得以發展的前提。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進一步加大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把高產高效農業和農產品深加工作為主要發展方向,相繼出臺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一系列的經濟政策。在各項政策的指導下,全縣農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以陵陽的西瓜大棚,小店的蘆筍種植,庫山、天寶的中草藥,桑園、大石頭的大姜等為代表的成規模的農業產業帶,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0年共實現農業總產值27億元,同比增長2.4%,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為農村信用社的資金來源與運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二)提高認識,多措并舉,各級政府全力支持農村信用社的發展。政府各級部門已充分認識到農村信用社是地方金融機構,其興衰與政府息息相關。在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6月末其農貸總量占全縣農貸總量的90%以上,農村信用社已逐漸發展成為最好的聯系農民的金融紐帶,是名副其實的農村金融主力軍。
長期以來,各級政府多措并舉化解風險支持發展,在涉及農村信用社切身利益問題,在政府利益與信用社利益發生沖突時,政府寧可自身承擔也絕不把包袱甩給農村信用社。一是政府舉債解決基金會問題。1999年根據上級安排全縣清理農村合作基金會,根據有關精神對符合條件的基金會可由農村信用社收購,政府及時組織了人員對全縣21家基金會進行了清產核資,縣政府本著不甩包袱、不壓擔子、不轉嫁風險的原則,將基金會全盤關閉,所形成的債務由政府承擔,避免了將風險轉嫁到農村信用社。二是幫助農村信用社增資擴股。增資擴股是農村信用社增強抵御風險能力、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主要手段之一,各級政府始終給予大力支持,充分發動社會各界踴躍入股。目前,農信社股金總額已達4727萬元,較行社分門辦公時增長4693萬元。三是整頓社會信用秩序,清收盤活不良資產。今年5月份,根據市政府統一部署,縣政府大力開展了清收盤活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活動,為信用社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顒又校h政府成立了由縣政府分管縣長任組長,公安、法院等職能部門為成員的清收盤活領導小組,積極幫助清收農村信用社不良資產,并把清收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各鄉鎮。各鄉鎮政府也相應成立了清收領導小組,重點抓好清收工作中的組織協調工作。到目前,共清收盤活不良資產203萬元,有效化解了農村信用社的經營風險。
二、明確經營思路,轉換經營方式,建立有效監督制約考核機制。
(一)明確經營思路,突出以信貸支農為主線的工作重點。信用社充分認識到信貸支農既是信用社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又是擺脫困境、化解風險的必由之路,必須把握住良好的發展機遇,充分發揮“農”字優勢,作好支農這篇大文章,使農村信用社真正占領農村金融市場,成為支農主力軍。工作中,他們以發放小額農貸作為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形式,信貸人員走村串戶大力發放小額農業貸款。今年,累計發放小額貸款9.6萬余筆,涉及金額34579萬元,占貸款總投放量的87%。
(二)建立內部考核機制,打破平均主義,真正體現多勞多得。長期以來,該社沒有真正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收入分配機制,職工“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孬干好一個樣”,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普遍缺乏危機感和責任心。對此,今年初,該社對收入分配進行了徹底改革,先后出臺了《****農村信用社2001年度經營目標考核辦法》、《聯社機關工作業績考評辦法》等相關文件,明確了經營目標與勞動報酬的關系,從兩方面入手實行全員考核。經營目標分為基礎目標、新增目標、中間業務新增利潤目標三項,收入分為生活費和目標獎懲兩項,收入報酬與工作目標相掛鉤,完成基礎目標可保證基本生活費;完成新增目標計劃的全額兌現效益工資,對超額完成部分按比例給予獎勵,最高可達1萬元。分配機制的改革,拉大了收入差距,真正體現了“基本工資保吃飯,效益工資靠實干”的分配機制,成為促進業務發展的助推器。
(三)大力發展營銷貸款,改變傳統信貸投入模式。過去,由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各地資金的需求狀況也不同,加上個別信貸人員怕承擔責任,出現了惜貸、懼貸的心理,導致信用社有款放不出、借款人用款貸不著的供求矛盾。針對這一問題,信用社及時調整工作思路,一改傳統信貸投放模式,全面推行了貸款營銷制度,主動走出社門向優良客戶推銷貸款。信用社與職工個人簽訂放款責任書,在限額內由其自主發放貸款,保證到期及時收回本息。為有效防范風險,對貸戶實行信用等級管理,根據資信狀況不同將貸戶分成A、B、C三個等級,放款額度從1000元到2萬元不等。營銷貸款重點支持了城鄉個體工商戶和資金需求量大的農戶發展經營項目,實現社會效益和自身效益“雙贏”的良好經營局面。
(四)改革人事用工和干部任用制度,激發全員活力。年初以來,信用社進行了勞動用工制度改革,實行全員聘任制,職工經過考試和評議合格者由信用社與職工簽訂聘用合同,聘期2年,合同期滿經過考核合格者重新聘用,不合格者自行解聘,使全員都產生了危機感、壓力感。在干部任用上實行競爭上崗,在聯社機關開展了中層干部競聘,通過個人答辯、群眾投票、組織考核等程序,有15名德才兼備、年富力強、群眾威信好、學歷層次高的人員競爭上崗,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對基層信用社主任實行末位淘汰制,在年度綜合考核中處于末位的信用社,其主任將自動辭職。
三、建議有關部門盡快幫助農村信用社解決當前面臨的幾個問題。信用社緊緊圍繞“雙增”工程,各項業務取得了快速發展,創建社以來的最好水平,上半年共繳納稅金80萬元,自行社脫鉤以來共繳納稅金1443萬元,為地方財政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支持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發揮了主渠道作用。但目前仍存在不良資產占比高、支農資金實力不強等不利因素需要加以解決。
(一)協調各級各部門幫助抓好資金組織工作,堵住農村資金外流源頭。農村信用社雖然在資金組織工作上做了很大努力,但從上半年存款增長分析,全縣農村信用社組織資金10385萬元,僅占全縣農村存款增長額的41.8%,這與農村信用社農業貸款投放量占全縣各金融機構97.8%的比例極不相稱。目前個別只存不貸的機構利用各金融機構大批撤銷農村代辦站之機廣泛發展代辦員吸收存款,同農村信用社爭奪農村金融市場,造成了農村資金大量外流,無法滿足農村信用社支農資金來源的需求。這也與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招商引資的政策相悖的。建議各級黨政部門切實采取措施加以制止。一是把農民人均存款作為《農村干部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之一,納入“雙增”工程的考核。二是鄉鎮政府對農村信用社的客戶經理給予一定的義務工補貼,提高其服務“三農”的積極性。三是各鄉鎮制定制度,制約各級干部為其他金融機構代辦儲蓄問題,使這部分資金“回流”到農村信用社。
機械化水平低,生產效率低。農村經濟發展多面臨的最大的技術問題就是機械化水平低。一是農村的生產收入少,并且生產能力低,很難引進一些先進的機械用來生產,越不能夠大型的機械化生產,農民的盈利更加少,農民更難以擺脫貧困的苦海。很多地區還收、受天然自然因素的限制,地形不適宜使用機械化生產或者是土壤的特征不適合大規模的集約化生產。較低的機械化生產,甚至部分地區只是單純依靠人力生產,使生產的效率極低,難以滿足于平日的生活所需。
一、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對策
1.搭建山海協作工程。該工程是我縣為推動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而采取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通過山海協作,我縣欠發達鄉鎮166個新農村建設項目順利得以實施,農業產業也得到較好發展,欠發達鄉鎮新農村建設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同時,該工程資助了我縣欠發達鄉鎮的95名品學兼優貧困生和28個五保戶、低保戶、孤寡老人。此外,該工程投入20萬元對欠發達鄉鎮的富裕勞動力進行勞動技能培訓和轉移,使我縣欠發達鄉鎮的農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促進了地區間的和諧發展。
2.加大資金投入。資金在整個農村經濟發展中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資金的充足才能夠保證各項建設和技術引入的水利進行。對此,平陽縣政府加大對資金的投入,協調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其次通過動員更多溫商回鄉創業,同時也大力支持投資于農村的特色產業建設的“筑巢引鳳”形式,先后建成了平陽水頭南湖荷花觀光農業示范園、革命老區山門雁水生態農莊項目,在這個社會建設美麗農村的大背景下,實現綠色生態產業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
3.加大科技投入。農村科技的投入既可以減少農村的生產人員,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農村生產的經濟效率。平陽縣根據新農村建設實際情況,投資540萬元,在平陽縣南麂鎮新碼頭村和國圣岙村,建立了與寧波大學等單位合作的技術服務平臺;研發、集成、推廣了厚殼貽貝育苗、保苗及養成,以及大黃魚圍網養殖、新產品開發等關鍵技術,提升了南麂島海水養殖整體產業水平;建立了農村科技信息服務網絡;改造了村居生產環境,改善了村容村貌。
4.大力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及生態農業。環保型農業是當今社會追求的主流,環境保護也是時代的客觀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農業。對此需要以特色的農業為主,建立一個環保節約型的循環系統化經濟。例如,在畜牧業、養魚業、農業同時發展時,可以合理布局場地,循環利用本來要浪費的資源。首先把奶牛養殖放在高處,奶牛的糞便是魚類生長的最佳餌料,然后最底處發展農業,養魚所排除的糞便又是種植中最好的飼料,這樣既避免了天然資源的浪費,也避免了動物糞便給環境帶來的污染,同時也發展了綠色、生態、無污染的農業。
5.提高農民素質,自主經營綠色品牌。農民的素質提高是保障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環節,農民自身的素質提高,可以主動吸引外資,引進先進的技術投入到生產中,自覺發展綠色無污染農業。對此,平陽縣依托品牌帶動全縣茶葉產業的發展,縣農業局與茶葉開發場共同開展合作,開發出“平陽早香茶”及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的歷史名茶“平陽黃湯”等品牌,努力打造一批茶界的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其次在加工環節,配備人才、技術、裝備、管理作為后盾,在深加工方面形成自身優勢,把握并拓展流通環節,不斷擴大平陽茶葉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6.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在發展農村經濟的過程中需要大力提倡發展生態農業,發展特色文化旅游農業、低能耗低污染工業、“農家樂”及鄉村休閑旅游業等等具有特色發展前景好,對環境污染小的生態農業。以旅游業帶動整個農村的經濟發展。以平陽縣的真實版“開心農場”為例,該項目一期建設已經完成投資5000萬,并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以自然生態環境資源和高科技生態農業為根本,在保證生態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建設成為面向我縣及周邊城市,集農業生產、高科技示范、休閑游賞娛樂為一體的生態農業科技園和旅游風景區。將更有力地推動平陽縣旅游經濟發展,為西部山區鄉村旅游大開發提供優質平臺。
二、結語
關鍵詞:科技推廣;合作經濟;小城鎮建設
一、構建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應當構建主體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該體系的改革目標是:分類改革基層農技推廣機構,通過創新體制和機制,建立起公益性職能和經營性職能分離,公益性機構、涉農企業和中介組織協調,無償服務與有償服務結合的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新形勢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構建是適應市場化要求的由政府和市場共同參與的立體模式。主要組織形式有兩種,一是政府主導的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系統,二是市場力量主導的經營性推廣系統。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系統主要由農業主管部門、科技主管系統、財政部門、農業科技推廣機構、農業科研機構、農業高等院校、部分廣播電視傳媒等組成。經營性農業科技推廣系統在服務主體上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合作經濟組織為主體,另一類以龍頭企業為代表的公司為主體,表現比較明顯的是農業產業化中的各種組織形式。充分發揮公益性部門、中介組織、涉農企業3類主體在農技推廣體系中的作用。政府及公共部門應將精力集中在公益性的職能上,將經營逐步剝離出來,讓給中介組織與涉農企業來承擔。并對其在銀行貸款、擔保等方面進行扶持;對涉農企業應在銀行貸款、稅收等方面提供政策性優惠。
二、加強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1、轉變觀念,正確引導。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主體是農民,但這并不意味著合作事業僅僅是農民自己的。各級政府要提高對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積極引導廣大干部從深化農村改革、發展現代農業、應對入世挑戰、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重視、關心和支持合作事業的發展,要充分認識到扶持合作組織就是扶持農民,就是貫徹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的具體體現,以高度的使命感和事業心,放手、放心、放膽地發展合作組織。
2、明確地位,優惠政策。要通過立法的形式盡快確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法律地位和合法身份,使其合法權益得到法律保護。要根據其“以合作為基礎,以服務為宗旨,兼顧公平與效益,促進社會穩定”的特點,加大扶持力度,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在稅費征收、金融支持、工商登記、市場準入、創業輔導等方面給予扶持。政府也要將合作組織納入執行政府農村經濟政策目標的組織體系中,在扶持農業產業化項目、組織農業科技推廣、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等方面,優選合作組織作為重要實施載體,創造機會發展壯大合作組織。
3、堅持民辦,加強監管。合作經濟組織不能走政府包辦,政企不分的老路,但也不能放任不管。要堅持合作制的性質,堅持為“三農”服務的方向,堅持市場競爭的原則,把新階段的農村合作經濟真正辦成農民積極參與市場競爭,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現代化的合作性質的經濟組織。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則和合作組織的要求,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堅持“政府引導,政企分開,民主管理,利益共享”的原則,強化對合作組織的有效監管,促進合作組織推行現代企業管理機制,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真正做到民辦、民營、民管、民享。
4、立足特色,興辦組織。一是興辦專業合作社,以特色農產品的專業化生產為依托,把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服務業等專業生產的廣大農戶有效地組織起來,上連市場,下連農戶,形成專業化生產實體。二是發展各類服務型合作經濟組織,以服務手段為依托,為農戶進入市場提供重要的載體,為農民參與生產、流通提供各種服務,開拓農產品的營銷市場,擴大農產品的銷售。三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以利益機制為紐帶,實行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把廣大農民組織到產業化經營上來。四是發揮“訂單農業”的中介作用,協調和促進“訂單農業”的履約和兌現,為促進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創造條件。
5、創新機制,發展壯大。實踐中,要充分整合資源優勢,大膽進行組織創新、服務創新和機制創新。一是在發展合作組織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農村各類生產大戶、運銷大戶和中介人在生產、經營上的優勢,利用龍頭企業、工商企業在資本、信息、管理上的優勢,利用供銷社、農口站、科協等部門在人員、場地、技術上的優勢,通過組織創新,建立各具特色,符合區域主導產業發展的股份合作型、中介帶動型和科技服務型合作組織。二是適應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不斷擴大經營領域,由單一的種養業向二三產業擴展,由單向服務向綜合服務發展,由地域向跨區服務發展,通過服務創新,引導和組織農民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合作與競爭。三是創新合作組織的經營管理機制,通過建立利益分配機制和風險補償機制,健全財務公開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促進合作組織規范發展,自我壯大,發揮其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巨大作用。
農村勞動力轉移保障體系包括:1、對失去土地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失業最低保障制度,對于完全失去土地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應在其過去擁有土地使用權的有效期內為農民提供相當于每年土地獲益水平的失業最低生活保障;2、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醫療保險制度;3、農村剩余勞動力子女教育保障制度。通過建立一系列有效的保障制度來保證農村勞動力既能轉移出去又能站得住腳。
二、構建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應當構建主體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該體系的改革目標是:分類改革基層農技推廣機構,通過創新體制和機制,建立起公益性職能和經營性職能分離,公益性機構、涉農企業和中介組織協調,無償服務與有償服務結合的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
應充分發揮公益性部門、中介組織、涉農企業3類主體在農技推廣體系中的作用。政府及公共部門應將精力集中在公益性的職能上,將經營逐步剝離出來,讓給中介組織與涉農企業來承擔。政府應對3類主體采用不同形式分類扶持:對公益性部門(如農技推廣部門)應增加事業費,保證推廣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配合農技推廣項目經費來扶持;對中介組織(協會與合作經濟組織)應通過政策措施促進其發育,明確其法律地位,并對其在銀行貸款、擔保等方面進行扶持;對涉農企業應在銀行貸款、稅收等方面提供政策性優惠。
三、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與檢疫體系可以根據國情建立兩套農產品藥物殘留檢測體系:一套是針對出口農產品的藥物殘留檢測與檢疫體系,其目的是打破發達國家對我國出口農產品的綠色壁壘。政府主管部門可以從國外進口最先進的藥物殘留檢測與檢疫設備,派技術人員出國學習最先進的檢測技術,確保檢驗檢疫部門在檢測與檢疫設施、方法和手段上趕上國際先進水平。另一套是針對國內銷售農產品的藥物殘留檢測體系,其指導思想是方便、快速與低成本,以便在各農產品批發市場設立藥物殘留檢測點,對進入批發市場的農產品進行強制性藥物殘留快速檢測,通過市場準入制度來提高國內銷售的農產品質量。
四、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
日前我國各地已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蔬菜、水果、花卉、木材、水產品、畜禽產品批發市場,基本上都是現貨交易市場,市場容量小,成交量少,市場發育程度低,交易手段落后。不少農產品市場處于“集貿市場”的水平,交易分散,透明度低,市場影響力小。因此我國還需要逐步建立一批上規模的農產品中轉市場、拍賣市場以及期貨交易市場。從供應鏈的角度構建農產品物流平臺,通過標準化與信息化來提高農產品流通的效率。
相比之下,糧食市場流通體制改革相對滯后,缺乏競爭與效率。主要存在以下突出問題:主要糧食經營部門政企不分,規范有序的糧食市場體系仍未建立起來,糧食宏觀調控體系不夠完善。糧食市場流通體制的改革方向是:1、理順關系,實現政企分離。國有糧食經營部門應定位于企業,而不是政府行政命令的執行者與執法者。通過政企分離將國有糧食系統分解成負責糧食市場宏觀調控職能的糧食行政管理機關和獨立經營的糧食經營企業2個系統。讓國家糧食儲備局與糧食經營企業完全脫鉤。
2、健全糧食風險調控機制。糧食風險調控機制包括糧食預警系統和儲備糧干預系統。建立糧食預警系統的目的是及時掌握國內外糧食生產、供求、價格的變化信息,及時對市場情況作出分析和預測,這對政府宏觀調控市場、防止過度波動、促進合理的價格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儲備糧干預系統中,要具有足額的糧食風險基金和合理的儲備糧規模。做到儲備糧實實在在、吞吐及時、購得進銷得出。還要善于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調節國內糧食供求。
3、規范市場管理,搞活糧食流通。完善糧食市場準入制度,適當放寬準入條件,允許具有一定注冊資金、具備經營資金籌措能力、必要的糧食倉儲設施、相應的糧食質量檢驗和保管能力的各種經濟主體從事糧食收購、批發、加工和零售業務。建立健全中介及服務組織,如糧油質量檢測中心、仲裁機構、資信評級機構、信息咨詢服務機構、商標機構等。在推進銷區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同時,也要逐步推行糧食主產區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
第二,要從源頭上擴大化肥等生產資料的供給總量,由此抑制主要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在目前這個階段,核心問題不是對化肥企業補貼,筆者建議要取消這種補貼,把補貼直接給農民,適當擴大化肥、農膜、農藥的進口,增加國內供給總量。只有增加主要生產資料的供給總量,才能從源頭上抑制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上漲。版權所有
第三,國家應重點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我國人多地少,農民僅靠種植幾畝地的糧食和其他作物,很難富裕起來,國家應該拿出一些財政資金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實現農業增值、農民增收。近幾年,國家雖然出臺了一些支持主產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政策措施,但力度不大,惠及面小,農民直接收益不多,今后應加大對主產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支持力度,更加突出支持重點。
摘 要:如何加快農村的經濟建設,大力推進農村產業化進程,一直是困擾貴州農村經濟發展的問題。通過對貴州農村經濟現狀分析,從人口、農業經營模式、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為當前貴州農村經濟發展決策提供幾點思考。
關鍵詞:農村經濟現狀;多種經營;區域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1)01-0089-01
貴州省地處云貴高原東部,轄區土地面積17.61萬平方公里,喀斯特地貌土地面積就占92.5%。在3942萬總人口中,農村人口為3323萬,占全省總人口的84.2,屬于典型的山區農業省份。由于貴州山多地少、交通不暢;長期以來,以傳統農業為主要支柱的農業生產發展極為緩慢;農村人多地少,土地作物單一,交通、教育、醫療及思想觀念仍較為滯后,僅農村的貧困人群就高達300萬,占全國總貧困人口的10%。因此,如何改進農業生產方式、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是擺在各級政府和部門面前的沉重課題。本文通過對貴州農村現狀的分析闡述,在人口、農業經營模式及區域經濟發展等問題上提出粗淺看法。
1 貴州農村經濟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貴州省為西南地區交通要道,東靠湖南,南鄰廣西,西毗云南,北連四川和重慶,有著相對優越的區域發展優勢。但自改革開放以來,貴州一直是全國的貧困省。2008年貴州農民人均收入僅2796.93元,大大低于4761元的全國平均水平,名列全國各省第30位,僅高于甘肅??傮w來說,制約貴州農村經濟發展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區域內人口增長過速,素質偏低;農業經濟基礎脆弱;農業發展資金嚴重不足導致交通運輸和郵電通訊等基礎設施與全面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等等。
首先,貴州省作為一個農業貧困省,農村人口與全國比較,存在人口數量多、少數民族人口比重大、人口年齡結構輕、人口素質偏低和人員流動性大等嚴重問題。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全國城鎮化水平為36.2%,貴州為14.5%,即貴州農村人口比重為85.5%,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1.7個百分點,說明貴州農村人口比重高數量多。從人群受教育情況看,“五普”時貴州文盲率為13.89%,比全國文盲率6.72%高出7.17個百分點,而貴州與全國比較,農村人口受教育比城鎮人口受教育情況差距更大。
其次,貴州耕地面積約5724萬畝,占全省土地面積的21.6%,其中一等耕地僅占耕地面積22%,可見耕地面積小、品質低為地區耕地一大特點。另外特殊的高原氣候導致熱量不足,農作物復種指數低,早、澇、雹災頻繁等原因,都使得農作物產量一直處于極不穩定的狀態。
再次,農村財政補貼匱乏致使技術無法提高,農用設備及各種物資的短缺,也是農業生產一直在低谷徘徊的重要原因,這也造成需要資金和技術投入的鄉鎮企業遲遲發展不起來,從而阻礙農村城鎮化發展。同時,交通運輸和郵電通訊等基礎設施落后也為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形成阻礙。由此可見,振興農村經濟是謀求貴州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2 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農村人口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制約貴州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也是貴州實現經濟社會歷史性跨越的關鍵問題。貴州農村人口一直存在基數大、比重大、結構輕、素質低和流動性大的特點。要解決以上問題就必須繼續加強計劃生育工作,嚴格控制人口數量,避免在大基數上形成梯狀遞增。在人口素質問題上,應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特別是職業技術教育,培養農村農業技術人才。貴州地處偏遠山區,嚴酷的自然環境要求開發者必須有強烈的進取精神,有能夠超越傳統小農經濟局限性的眼光和經營魄力。但是現實狀況卻是現在的農村發展力量薄弱,缺乏大批有足夠上進創新的能人。2002年底統計數字表明,貴州農村人口文盲、半文盲數占15歲以上人口比例為18.7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7.11個百分點,在各省區中居第五位。因此,要改變勞動力需求和供應素質上的矛盾現狀,必須把教育放在首位。
其次,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富余勞動力,改變以糧為綱的種植思維,將重心逐步轉移到畜牧業和農村副業上;同時發展地區工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就業機會,鼓勵和引導剩余勞動力向周邊省區轉移,有組織、有計劃地向外輸出剩余勞動力。
3 穩定糧食生產,發展多種經營
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山地多,可耕田土少,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制約。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貴州農業不能依賴于擴大耕地面積,提高糧食產量,應著眼于在穩定現有糧食產量的同時,大力發展多種農村經營模式。
首先,可以通過:(1)興修水利,改造中低產田;(2)推廣農業技術,培養農科人才;(3)選育良種,增強糧食抗病抗災能力;(4)重點建設省內三大(黔北、黔中、黔東)糧食基地等步驟逐步穩定糧食生產。
其次,大力推廣畜牧業產業發展。自1980年貴州省引進新西蘭先進牧草配制技術以來,貴州省已建立人工草場300多萬畝。已初步形成了以省為主體的草地畜牧業的科研基地、牧草種植生產基地、人才培訓基地和技術輻射基地。豐沃的草場環境,強大的技術后備支持,都為貴州發展畜牧業提供了強大動力。畜牧業作為天時、地利、人和的貴州地區型產業,必將成為貴州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此外,還應大力發展立體農業,投入重點轉向經濟作物的種植。黔東地區主要開發油菜、花生等經濟作物;黔南地區以烤煙、畜牧業為主;黔西地區配合六盤水煤礦基地開發,著力于生漆、桐油、水果等經濟作物;黔北地區以油菜、烤煙種植為主,向外開拓茶葉、桐油和五倍子市場,利用交通便利的地區優勢與周邊省市發展商貿往來。
4 穩固區域經濟發展,優化經濟環境
1986年中國大西南五省區七方經濟協調會成立,意在聯合起來共謀振興、發展區域經濟合作。經濟協會每年舉行一次會議,至今已舉行了25次。近年來會議的重心都突顯出貴州作為經濟交通樞紐,對西南地區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地位。同時也表明,貴州經濟發展在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的背景下也呈增長趨勢。因此,貴州農業經濟的開發與聯合既要側重于西南地區,又要加強與周邊省市的經濟往來,尤其是東南部經濟發達地區的聯系更為迫切。
從地勢分布上看,黔東地區是貴州與中部、東部地區聯系的交通要道,可充分利用地理優勢發展旅游業,改變云貴信息閉塞落后的面貌;黔南地區與廣西接壤,便于開展與沿海地區經濟開發合作。在開發茶葉、烤煙、油菜等經濟作物貿易的同時,應注意吸引沿海先進加工技術,為精加工打下基礎;黔西地區的六盤水煤礦是我國重點煤炭基地,多年來一直為兩廣地區提供資源供應。介于資源優勢,應以六盤水市開發為中心,以煤炭供應帶動對外貿易的發展;黔北地區臨近四川,可利用長江水系,一方面促進與四川的貿易和合作;一方面引進中、東部技術和產品生產向國內市場進軍。
當然,任何事物存在發展與其所處環境有著密切關系,因而不能孤立地看到農村經濟問題。我們在合理利用區域優勢的同時,也要積極開發區域環境。貴州地處高原地形復雜,交通條件落后是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善交通條件是優化區域經濟環境的重要內容。針對當前貴州農村交通存在的困難,我們一方面要大力改善現有的交通路線質量,加速技術改造,提高運營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積極改善運輸裝備,逐步更換一些落后破舊的運輸工具。
貴州的農村經濟發展,任重而道遠。如何擺脫貧困的帽子,使貴州農村經濟健康良性發展,是一個綜合的、長期的課題。在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中,我們必須秉持以綜合運動的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事隨時移,時移。在商品經濟的條件下的今天,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主要通過廣泛發展的橫向經濟聯系和商品流通來實現。貴州省農村經濟的發展必將依賴于內部穩定的經濟環境和外部區域經濟的合作,才能走上農業興邦的通途。
參考文獻
[1]段進朋,高維岳.中國農村經濟組織形式創新的必要性[J].長安大學學報.
[2]張繼焦.價值鏈管理[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1.
1.農業投入存在的問題
農村投入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財政投入和農戶投入。在財政投入方面,雖然財政投入在逐年的增多,但是其投入的力度遠低于發達國家,資金的投入力度不夠,使得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低,嚴重的阻礙農業的收入,而且在財政投入資金本來就少的情況下,還存在普遍的擠占挪用資金的情況,這樣使得資金的利用率很低。在農戶投入方面,因為農戶自身的經濟實力不足,則在農業的投入上則相對較少,這樣導致收入的可靠性降低。
2.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問題
勞動力轉移的問題主要存在兩個方面,沒有實現完全意義上的轉移和勞動力素質偏低。目前農民進城主要是以流動人口的形式,工作的保障性較低,遇到農忙就回家種地了,沒有實現真正的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在勞動力素質偏低方面,因為勞動力缺乏相應的技能培訓,技能型的還不多,長期的體力勞動使得農民不愿意一直呆在城市,所以對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也有很大的影響。
二、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
1.增加農民收入的對策
解決農民的收入的問題是較為復雜的,只有不斷的優化農業結構,同時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才能夠實現農民的增收。在優化農業結構方面,需要做到以下三點:其一,優化產品的結構以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根據市場的需求,對農產品的結構進行優化,建立起可以調控的農產品結構,并且需要擴大優質糧食的生產,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同時,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規模,并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種植當地特有的作物。其二,建設優勢產品產業帶,因為每個地區的氣候等原因的差異,各個地區的種植優勢也不一樣,所以需要充分的利用這一點,建立優勢農產品的產業帶,并結合當地的旅游,來提升產品的知名度。其三,規范農產品的加工標準,使得農產品能夠通過世貿組織的這個機會走出去,農產品走向國外無疑能夠有效的帶動區域經濟的增長。在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幾點:其一,大力發展龍頭企業,充分的利用好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龍頭企業可以組織農戶進行專業化大規模的生產,不僅僅可以降低勞動成本,而且可以有效的提升機械化水平,可以使得產品的國內外市場競爭力有很大的提升。其二,建立多元化聯接機制,與農戶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并且完善相應的合同,保障雙方的利益,并且根據發展進行不斷的完善。
2.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策
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需要制定相應的對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其一,加快城鎮化的進程為勞動力的轉移奠定基礎,城鎮化的建設可以使得較多的剩余勞動力投身于城市的發展中去,獲得相應的技能,這樣就能夠逐漸的在城市中扎根,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勞動力的轉移。其二,拓寬勞動力的就業渠道,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能夠吸納大批的勞動力,所以大量的發展非農業產業能夠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其三,勞務輸出來達到轉移勞動力的目的,目前,勞務的發展具有一定的規模,勞務公司在提升農民收入的同時,保障了農民的權利,可以提高農民的積極性,促進勞動力的轉移。其四,加強制度的建設,保障轉移的勞動力的利益。其五,需要加強教育培訓力度,以提升勞動力的素質,得到可觀的收入,但是根據目前調查的情況來看,培訓的力度遠遠不夠,還需要政府大力的支持,規范相應的制度,并對培訓機構進行相應的扶持。
3.加強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對策
因為我國土地的制度和國家性質,導致了土地使用權流轉緩慢,所以要實現土地所有權的有效的流轉,需要制定相應的措施,并建立相應的中介組織,完善合同,并對其中的條款內容進行明細,對土地所有權的流轉進行規范。同時國家需要鼓勵和支持土地流轉的行為,并出臺相應的政策,打擊不規范的行為。對于土地流轉中介,國家需要給予扶持,但是不能夠有政府機構直接代替,需要投入資金建立固定的工作地點,但不對中介進行干涉,使得土地流轉中介真正的發揮其作用。
4.加大對農村和農業投入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