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2 10:45:48
序論:在您撰寫職教語文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母體是職工大學,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高等專科學校、重點的中專學校、本科高校中的職業技術學院和民辦高校。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定位為??茖哟巍纳磥砜?,有普通高考學生,職高、中專、技校參加高考的學生,初中畢業的五年制學生。在一些已經開展注冊入學的省份中,只要有高中畢業證或初中畢業證就可以直接到校報名上學。毋庸諱言,高職學生在同層次的學生中文化素質偏低,文化功底薄弱,學生語文能力不高,尤其是表達能力、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較差,往往詞不達意、思路不清,給語文教學帶來了較大的阻力。盡管如此,目前高等職業院校在語文課程的開設上缺乏清晰的思路,而且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1.1對語文課程重視不夠。如今的高職院校在“做大做強”的聲勢中迅速發展起來,發展專業特色、培養專業技能、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是各個高職院校都想把握住的籌碼,許多高職院校為加大學生的實踐性教學就毫不留情的把語文課程剔除出必修課,列入選修課,而且課時別一減再減,內容被隨意肢解,而且使許多語文課教師無課可帶而丟了老本行,造成了語文教師資源的流失、萎縮。
1.2語文教學目的之爭。高職語文的教學目的從教學大綱公布之日就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大語文的思想,認為語文是一切文化知識的基礎,且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所以要有深厚的語文素養必須靠長期的學習和積淀,反對短期投機的教學方式。一種認為語文是學習其他知識的工具,只要夠用即可,強調適度、夠用,認為學生所學多為學非所用,所以只學習與就業工作相關的知識,兩種語文教學目標的爭論造成了高職語文教學的混亂。
1.3教材不盡如人意。目前高職語文教學大綱難以統一,各個高職院校對語文教材的選用也是五花八門:或選用普通高校的公共語文教材,或組織力量自行編寫教材,或對原有教材的稍加增刪,或者選用自學考試教材,總之是高職語文教材花樣繁多,水平參差不齊。1.4教法老套。高職語文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語文應用能力,他的內容主要是滿足專業所對應的崗位(群)需要的漢語言的聽說讀寫能力。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墨守陳規,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知識和信息來源的渠道單一,時間教學少,理論教學多。針對學生缺乏實踐無法理解和寫作的現狀,教師只講格式,只要格式正確就行,完全忽略了表達的內容和實際應用的變通。
2、語文教學應發揮其重要的作用
高職語文出現的種種現象,主要是學校和教師對于高職語文教學的認識不清,沒有真正認識到語文在高職教育中的重要價值和作用。
2.1語文教育可增強學生的人文素質,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陶冶學生的情操,熏陶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2.2語文可以開發人力資源。現代社會教育觀念逐步與現代社會人力資源開發的觀念融合起來,教育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從傳授知識逐漸擴展為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提高素質、完善人格等方面。
2.3語文課提高職業能力?,F代職業活動表明,人在完成職業活動中,非專業的知識、能力、素質已大于專業知識、能力、素質的作用,這顯示了在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結合職業素質教育,執業行為規范的重要性。
3、加強高職語文教育,改變現行教學模式
3.1改革教學內容。一套好的教材要將人才培養計劃滲透其中,并要在教學觀念、教材體系和教材內容等方面下功夫,體現高職教育特色。力求做到:一是教材內容要注重能力的培養。要能整合語言、文學、文化等方面的知識,深淺適度,廣精適當;二是要給學生新知識、新信息、新技巧,擴大學生閱讀面和獲取信息的能力,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三是要正確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要選擇能引發學生討論的問題,用案例和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淡然學生自我學習和思考的熱情。
3.2改革教學方法。語文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注重綜合素質,改革教學方法和考試方式:一是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本”,要自由化、開放化;二是課堂教學要專題化,師生互動。開展口頭討論、書面討論、把練習口語表達、和練習概括、評價、設計的書面寫作,變成為學生表達的需要,徹底改變立好框架、命題作文的被動模式,讓學生喜歡寫、習慣寫;三是要多運用多媒體教學,多看相關影片、紀錄片,把語文與音樂、美術等結合起來。
3.3優化師資隊伍。大學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強、跨度大、極難教授的一門課程。需要教師學問淵博、經驗豐富、既能教學又能研究,還需要教師愛崗敬業、甘于奉獻。要注重對學生心靈的“侵潤”。所以高職語文教師的隊伍建設要穩定、培養、優化,不斷補充新鮮血液,才能適應語文教學的需要。
教育是民族復興的基石,民族的復興在于人才的培養。怎樣才能催生“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怎樣才能讓創新之花盛開、創新之樹常綠?這是一道關于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艱深命題。
當北京大學校長驕傲地宣布北大已經連續三年穩居內地中國造福大學排行榜之首時,當教授放出“40歲掙不夠四千萬不要來見我”的狂言時,我們是該慶幸欣喜,還是該重新審視教育的本質?耶魯大學前任校長曾揶揄過中國的大學“把經濟上的成功當成了教育的成功,并引以為傲,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笑話?!彪m然我們摒棄了“君子重義不言利”的束縛,但幫助學生完善人格的基本法則是不能丟棄的。如果用銅臭代替書香,用金錢衡量水平,無疑偏離了教育的本質。
教育的本質不僅在于知識的傳授,更在于德行的培養。從孔子設立杏壇開始,中國教育的馨香已飄過了2500多年的歷史,然而孔夫子所創立的私塾卻成了眾人聲討的對象,有人稱私塾傳播的傳統經典使國人泯滅了個性,使少年變得老成,無形之中扼殺了創造性。可是當“弱肉強食”的法則被奉為圭臬,當親情遭遇寒光閃閃的利刃,當道德讓位于功利私欲,當幸福指數被GDP遠遠甩在身后,我們才發現生活中更需要的是扶持和關愛。所以,更需要重視的是教育方法,而不是課程內容本身。素養的提升不在于姓“公”還是姓“私”,而在于它能否以人為本,使學生得到長足發展。
所以,近幾年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湖北、云南等地,出現了大量“在家上學”的私塾式學堂,其涵蓋了幼兒園、小學、初中乃至高中等教學階段,存在形式也多種多樣,有些甚至已初具微型學校的規模。家長們認為私塾學堂不考試、不評比的教學模式能讓孩子們自由發展,更適合個性化,專業化人才的培養。但也有家長認為,這種教育的環境相對封閉,不利于孩子的全面發展。對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而言,學校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還是一個培養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群體舞臺”。更重要的是,基礎教育階段或許可以選擇“在家學習”,但最終這些孩子還是要回歸正規國民教育體系的軌道,還是要參加高考上大學,這樣才能就業融入社會。很難想象,沒有經過學校的培養?!霸诩覍W習”的孩子如何適應和通過高考!
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私塾的興起,將成為傳統教育模式有力的補充,是對我國傳統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落實。而且在當前這個教育需求多樣化、教育價值多元化的時代,教育多元化已經是必然的趨勢,社會需要人才,但人才不一定需要按照千人一面的模式來培養。盡管創新性思維一再被強調,但在批量生產式的同質教育的體系下,各種努力均被證明收效甚微。比同質化更具破壞性的,則是個性個性的壓抑與摧毀。無法適應的學生很容易出現極端嚴重的心理問題。當孩子把復仇的刀刺向父母或老師時,當處于豆蔻年華的孩子絕望地結束生命時,人們才開始叩問教育。而比極端案例更為普遍的,則是人們對諸多社會現象的不滿,比如啃老,比如道德失范……
一種制度一旦形成就必然伴隨著慣性,盡管其存在不合理之處,但若突然改變則會造成更大的不適,個體擁有選擇的權利和空間,人們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上海孟母堂的創辦者周應之認為,教育是人對教育資源的綜合運用,大家教有自己的路徑,教有自己的思考。教育的改革不應僅僅局限于校內的改革,而應放眼于整個社會人群,鼓勵民間參與,使教育回歸民眾。培養全方位的人才,才是國家長治久安之策。
語文教材是教學的重要載體,正所謂佳作之所以不朽,是因為在作品中飽含了作者的深厚情感,甚至是凝聚著心血和生命,有著非凡的感人力量。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首先要熟悉、把握教材,并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鉆研,及時挖掘出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的德育因素,如自強、尊敬、敬業、愛國等。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文章中的字、詞、句體會語言的質美意深以及字里行間中所透露出的哲理,提高學生的認識。如學習《套中人》這篇文章時,我從多角度引領學生去理解,讓學生不僅看到了“守舊人物”的危害,又要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改革創新的必要性。在對教材中德育因素挖掘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找準切入點。如《項鏈》一文,教師引導學生欣賞描寫馬蒂爾德心理和語言的句子,深入體會人物的形象,從而深刻的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政府的腐敗、道德淪喪的本質,那種圖慕虛榮、追求享樂的糜爛風氣,進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
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
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將學生進行德育精神的感染、耳濡目染是極其重要的。首先,教師要不斷的學習和進步,提高自身的修養,用自己的行為和舉止去感染學生的德育認識。其次,在日常課堂學習和教學內容上體現德育感染和熏陶,語文課程反映的就是人類的文明和思想。因此,在語文知識的講解過程中在提高學生語文知識的同時,還要把文章所傳達的德育思想剖析出來,讓學生更好的去理解和消化,讓學生不斷的內化成自己的思想認知。
三、在“讀”中感悟德育
有感情的朗讀,可以讓學生獲得心理上的震撼,加深學生的情感認識。朱熹說過:“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呤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中職語文教材中有著大量文質兼美的文章,要重視引導學生進行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提高語言的敏感度,在讀中品味作者的情感世界,與作者產生心靈共鳴,讓學生在讀中獲得德育熏陶,達到心境合一。閱讀,是提高學生思想認識的一個重要途徑,然而僅僅依靠教材中的文章進行德育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進行課外閱讀,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讓學生在優秀的作品中受到熏陶,從而主動的去體驗,去感悟做人的道理。教師可以以教材為依據,向學生多推薦一些與之相應的一些課外讀物,并定期舉行讀書交流會,讓學生自由表述自己對作品中人物、事件的看法,并給予相應的引導,在潤物細無聲處讓學生感悟,獲得德育的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
四、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
學習離不開實踐,語文學習也是如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親自去感受德育思想的精華,加深學生的認識,促使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內化。中職學生正處于思想形成期,尤其是當今社會有很多的不良思想意識,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甚至有些是脫離道德規范的現象等,這些直接影響著學生正確思想意識的形成。因此,鼓勵學生多積極參加實踐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意識。如組織學生參加公共學習、做父母的小助手、去孤寡老人家幫忙等。運用這些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會,這比單純的講解更能使學生感同身受,進而不斷加強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1.1、社會需求導向
學校的課程是社會文化,教師的教學內容是人們長時間積累的社會文化。學校課程也受到社會中政治文化與經濟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學校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學生在學校中生活,也是在社會中生活。學生成長經過社會磨練,個人的發展方向和社會發展有著密切聯系。職教體育教學應滿足社會體育要求,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職教院校的體育學習在學校里完成,怎樣把學校體育轉化為社會體育,讓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也堅持著體育鍛煉,這是對職教體育教學的挑戰。為迎接挑戰,職教院校必須重視起學生的體育情感,認識到體育教學不僅是增強體質的需要,也是提高學生體育文化素養的需要。社會體育對于職教體育提出新要求,職教院校要建立新的體育教學體系。
1.2、學科需求導向
傳統的體育課堂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大多是籃球、排球等項目的規則和技術。若課程目標確定,學科知識以目標為基礎,受到限制。這種學科中心課程培養目標明確,但也有弊端。一般來說,學科專家設置教學內容和目標時,把學生培養成工作或研究人才,沒把課程當成普通教育。學科專家容易把運動訓練目標當成體育教學目標,把學生當做了以后專業運動員,把體育課當成運動員的訓練時間。
1.3、學生需求導向
體育教學的思想是以人為本,健康第一。重點是要提高學生的身體心理健康水平,滿足學生心理需求。以前的體育課程中專家多采用常模策略,這樣會出現誤差。這樣制定出來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違背了體育的基本教育思想。當前專家認識到學生需求的主導作用,體育課要符合大學生的的認知和情感需求,培養學生個性和體育素養。大學生有自己的選擇權利,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在素質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體育課也在不斷改革中,符合學生心理需求,體現其主體地位。大學生思想與心理慢慢成熟,價值體系和生活態度初步形成,有較強的創造性。體育課要體現多元層次化,培養學生健身的需求,體育知識的需求,健身娛樂的需求,培養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提高積極主動性,提高身心水平。
2、職教體育教學中人文教育的內涵
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學生是實踐的主體體現了以人為本,體育教學是不斷發展學生潛能和個性。以人為本的學生觀認識教學目標,重視學生創造性,發展自身的個性。選擇課程內容,注重學生獲得直接的經驗,確定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中心地位,學生自主發現選擇。創造出好的師生氛圍。在教學中進行人文教育,一是把學生當成教學的中心,教師要了解學生興趣和認識,知識儲備與技能水平。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這是學生個人特征的體現。職教教育教學中,實施遵守以人為本的要求。職教教育進行人文教育教學,根據學生學習風格創造有人文特點的環境,學習內容和教學辦法。這樣才能有效地開展職教教育,體現職教教育中的人本主義。
3、職教體育教學和人文教育結合的意義
3.1、職教人文教育的內涵
人文是動態概念,指人類社會客觀存在的文化現象。現代說的人文或人文主義,一般是指人類歷史中保留的精華,是先進價值觀與完善規范的體現。人文精神體現了科學、和諧與仁愛。人文教育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任意民族都要有人文精神的支持。職教是傳播先進文化和培養社會人才的場所,重視構建人文教育環境,增強大學生綜合素質。在職教體育教學中,學校必須加強人文教育,挖掘各學科的人文價值,加強展示體育比賽人文的內涵價值。
3.2、樹立人文主義學生觀
職教教育中的人文主義教育,以實現學生主體地位為中心,滿足學生需要。人文主義理論的實踐,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根據學生發展特點進行因材施教,用促進學生發展和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辦法教學。重視學大于重視教,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把教學內容分成小的單元,具體規定每單元目標和學習目標,可以學生自己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按自己的特點學習。
4、人文教育滲透到職教體育教學中的措施
4.1、轉變觀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人文教育重在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中要使學生體會自己的主體作用。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和學生溝通交流,緩和師生關系,有效進行位置的互換。根據學生實際的體育能力,針對性地教學,用有效的手段規范學生行為,學生是體育教學的重心,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開發學生潛力,有效進行素質教育。增強學生身體能力,把人性化教學理念落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4.2、改善結構,完善體育教學模式
目前職教體育教育的最大問題是課程結構的單一。多數教師在教學中沒有改變傳統方式,先是學生適當熱身,舒展身體。然后是簡單動作訓練,最后是自由活動。但是這種模式已經不適應目前教學機制,學生開始低處體育課。體育教師必須針對性地研究,改善舊的教學結構,依據學生喜好適當進行娛樂活動,把課堂氛圍活躍起來,開展多形式教學活動。娛樂時也加強體能訓練,課程以理論教學為主,學生幾乎沒時間課外活動,教師必須認識到體育教學重要性,加強體能訓練,增強學生身體素質。改善單一的結構,在結合多年的教學理念的情況下建造科學合理的教學結構,完善教學體系。
4.3、加強訓練,提高教師人文素養
體育教學中,教師處于引導的地位。如果想提高學生的能力,要提高教師人文素養,教師教學模式影響了學生的接受力。教師結合多年經驗,總結完善教學體系,提高人文素養,用人格魅力影響,加強師生間的交流,真摯地對待學生,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教師覺悟提高,學生人文素養也會提高。
4.4、創新教學,開展多形式教學活動
當前職教體育教學有種種弊端,要采取有效方法,加強創新理念。教學活動離不開合理完整的體系,體育也是這樣。對于目前傳統的體育教學,教師在轉變教學觀念的同時,也要創新教學理念,積極開展多樣的體育教學,使學生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必須改變應試的理念,吸引學生,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用自主開放的理念,進行創新性教學。
4.5、加強溝通,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教學重要的是把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結合,目前體育教學中師生關系緊張,因此要加強師生間的交流,加強溝通。人文教育需要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師生間建立相互平等尊重的理念。教師要把握學生心理,根據學生身體的能力,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教學中師生要交流,建立新型關系,創造活躍的氣氛。學生積極提出問題,教師要聽取學生意見,讓學生各抒己見,形成熱鬧活潑的氛圍。
5、總結
既然聽、說、寫都要靠語言,那么,中國語言要塑造“中國心”,就是說,要具有中國人的靈魂。比如:中華民族崇德重義的風尚,要強務實的人生態度,見賢思齊的理想人格,盡忠報國的愛國精神,禮儀之邦的倫理原則等,就是我們的民族精神。在學國語言中,理應接受、培養和發揚光大這種精神,使自己成為具有兩個文明素質的中國人。
(二)語文教育應當是素質教育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無論從學科性質還是從教學目的看,語文教育就應當是素質教育,通過語文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語文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甚至憑借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提高身體素質和其它素質。
撥開片面追求高分數、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云霧,我們看到的語文教學本來面目就應當是為全體學生打好思想道德和聽說讀寫的基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是語文教育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語文教學的目標和應做的全部工作。
(三)語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一項奠基工程
1.語文教育為人們接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提供一種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學會聽話,學會識字寫字,進而學會讀書作文,通過訓練逐步形成用祖國的語言文學來準確地理解和表達,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條件。
2.語文教育為人們認識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個色彩斑斕的空間。基礎教育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受教育者比較準確、比較全面地認識世界、了解人生。有眾多的課程當中有一門課程的內容比較特殊,那就是語文,語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學科很不一樣。一部語文教材幾乎可以說是青少年認識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這對于充實和完善中小學生的知識結構,形成良好的素質關系極大。
3.語文教育為學生提高認識、豐富情感、激發思維提供一個有血有肉的賃借物。語文學科指導深重閱讀的那些典范的語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對于自然、對于社會、對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見解和獨特感受的集中體現。學生讀這些作品,不便從“寫什么”方面增長了知識,而且從“怎么寫”這個方面獲得啟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豐富自己情感內涵,激活自己有創造性思維。
二、小語教學要落實素質教育
(一)轉變陳舊教育觀念,增強素質教育的意識轉變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要充分認識應試教育這樣一種異化了的教育現象所造成的惡劣后果———把考試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數尖子生,丟掉了大多數學生;抓了智育,丟掉了其它,甚至以損害身心健康為代價。提出素質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質回歸,提高素質教育,是力求實現教育發展人的功能,通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以期為國家不斷地大量培養具有較高素質的人才。我們要以歷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責任感,去戰勝舊的教育觀念,堅決摒棄片面追求高分數的短視行為,不斷增強素質教育的意識。
(二)確立多元化教學目標
1.凸現德育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能的同時,要充分地控掘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因素,適時地有機地滲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學生從小逐漸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科學的人生觀。
2.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課必須加強字、詞、名、篇和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把語文課真正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使學生通過努力學習,逐步提高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并能通過掌握和運用語文這個工具去自我獲取信息,拓寬視野,進行思想交流和社會交際,并為將來進入社會、服務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3.加強審美教育、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三)實行開放性教學開放性小語教學有自己明顯的特征:
1.語文教學從封閉的課堂教學中解脫出來,實行“三溝通”的原則,即課堂教學與課外讀寫活動溝通,課內打好基礎,課外求發展;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溝通:語文教學與火熱的社會生活溝通。
2.實行“四維課程”。“四維課程”指小學語文課由四個塊構成:(1)語文的課堂教學;(2)語文興趣小組活動和興趣課;(3)語文的社會實踐應用;(4)環境語文,包括學校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這樣,構成了開放性小學語文課程結構。
3.以訓練為主。一是要突出實踐環節,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低年級突出在“讀寫中識字”;中年級“以讀為主———讀通、讀懂、讀熟、從讀到寫,在讀的基礎上落實重點訓練項目”,高年級增加自學份量———采勸四步教學:自學報告———討論深化———總結納———課外擴展“,強化實踐環節,培養自學能力。二是滲透學法指導。三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訓練的歸宿。
(四)學生———現代化語文教學的主體
1.我們語文教師,必須從思想到感情上,尊重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
2.要創造一種民主的、平等的、和諧的課堂氣氛。
3.在教學過程中,要留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思考,發揮、表現以至于演示的機會。
4.要恰當地引進競爭機制,培養和利用學生的競爭意識、參與意識,表現意識,強化語言訓練,提高教學的效率。
5.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過程。要教給學習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學習,而不是讓老師牽著鼻子走。
6.引導學生做學習主人。
引導學生做學習主人是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編排意圖之一,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學生搞好學習的首要條件。引導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首先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有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理想前途教育、愛勞動愛人民有教育。通過這些教育幫助他們明確學習目的,促進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逐步樹立為祖國為人民而學習的運大抱負,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原動力。其次是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設置激趣激思、動手動口的問題,推動他們自己看書、查資料、討論、做實驗、觀察、思考,主動地解決問題,教師適時對其引導、鼓勵、評價,使他們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產生“只要自己認真參與各種學習活動,就能成功”的自我評價意識,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信心。這是教師有意把學生推向做學習主人的成功通道。只要教師教學中能堅持正面教育為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鋪路搭橋,就會逐步形成“要我學”為“我要學”的良好的學習態度,學生不會再感到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產生越來越帶勁的主動學習氛圍。
(五)減輕課業負擔
教師要從應試教育的誤區中走出來,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加課外活動和體育鍛煉,增強學生的體魄和體能。在教學中還應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的腦、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的整體活動中協調其身體器官的和諧發展,以利于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
(六)要研究語文教學的評估標準
1.研究評價的方法。
(1)語文教師平時考查綜合評分;
(2)查閱資料,即查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多角度表現出來的語文成績;
(3)小組評議,先要討論評價標準,端正態度,然后依據標準實事求地評價小組中間每個同學的語文成績;(4)聽取反映,主要聽取科任老師及班干部的反映,從語文應用的另一個角度了解學生的語文水平;(5)語文考試,實行開卷與閉卷結合,筆試與口試結合,平時學習過程中的考查與階段性總結性考查結合。
中職院校的任務是教書育人,除了要教會中職學生應掌握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外,還要教會他們做人和做事。這些都體現在了人文素養上,所以說,語文課程是中職學生培養人文素養的主導課程。
2職業教育語文教學的現狀
2.1中職學生語文素養不高
在中職學生個性發展的過程中,缺乏的是對人文素養的培養,而現有的語文教學完全不符合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所以,語文教學在職業教育中的地位堪憂。很多中職學生在小學或初中階段就沒有打下良好的基礎,一部分學生更不重視對語文的學習,他們不喜歡讀書,再加上語言表達能力欠佳,說話時經常詞不達意。有些中職學生甚至認為,只要掌握一門專業技能,謀得一份好工作,就會有美好的未來,他們將語文課程放在了可有可無的位置。
2.2錯誤認知語文教學
職業教育過分重視職業技能的提升,常常忽略了語文基礎性教育的功能。一些中職學生認為,自己來職業院校就是學習職業技能的,與語文沒有關系,學習的重點應該放在專業課程上,學習語文就是浪費時間,所以,常常在語文課上睡覺、打游戲等。
2.3教師的教學能力有待提高
一部分教師對職業院校的語文教學工作沒有清晰的定位,導致其在教學過程中無法為中職學生提供他們需要的服務。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依然沿襲傳統的教學方式,沒有凸顯出職業教育的特色,導致中職學生學習效率低下,沒有學習興趣。
2.4教學模式單一
職業教育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制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采用一言堂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死記硬背文學常識,完全脫離了中職學生的生活。學生覺得語文課枯燥無味,進而產生了叛逆心理,不愿意上語文課,常常逃課。
3對語文教學的初探
3.1采用啟發式教學
要是以生動、活潑、喜聞樂見、啟發誘導的形式進行語文教學,這樣才能受到中職學生的歡迎,相信未來它也將會是最有生命力的教學模式。利用啟發式教學可以幫助中職學生由淺到深、由點到面地理解相關知識點,培養他們聯想和舉一反三的能力,讓學生在有所感悟的前提下深入體會語文的教育精髓。這種啟發式的教學模式可以引導中職學生積極思考,不斷探索,在師生間形成一種良性互動,最終實現教學過程的雙贏。同時,語文老師要幽默風趣、富有激情、平易敬人,了解中職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并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
3.2發揮情景教學模式
職業教育中的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專業教師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充分體現出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和層次性。另外,教師要積極創設情感教學模式,運用多媒體教學,深入挖掘職業教育語文教學的優勢,讓中職學生在特殊的情感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會,在體會中學習,用情景真正打動學生,從而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
3.3培養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是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盤,起導航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中職學生把聽說讀寫的能力用到實處,讓他們成為能說會寫的高手。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中職院校要積極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積極努力地向其他學科延伸,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讓其成為中職學生終身學習的原動力。
3.4積極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
為了更好地完成語文課程,應該組織相關的課外活動和社團活動。只有在社團活動中才能充分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從組織到活動、從布置到總結,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人文道德因素等,每一個環節中都滲透著語文的綜合功能。這樣,不僅可以豐富中職學生的課外活動,還可以逐漸完善中職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語文教學既給予了中職學生最實用的知識,也為他們營造了一個充實的精神世界,既讓他們感受到了文學的熏陶,也體現出了其實用價值。語文教學需要結合中職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給予他們私人定制式的引導,以實現中職學生知、行、意的和諧統一,讓他們對語文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4結論
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理念文化素質教育強調教育的文化性,其實質就是強調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育人”。所謂“育人”,就是對人進行教化、教育,必須在充分尊重人的內在因素,調動人的內在主動性、創造性的基礎上進行教育。因而,育人之根本就是“以人為本”,真正關注學生的成才需要,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也應該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打破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念,真正關注學生的發展,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具體而言:第一,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既是教育者根據社會的需求進行教育的過程,也是受教育者根據自身內在的需求,通過自己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去接受教育的過程。兩者必須同時兼顧,因而,教師在備課時除了“備教材”,還應該“備學生”,即充分把握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以及專業特點,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和興趣喜好。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能真正解決學生在成長成才中的困惑,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職業道德素質,使其成為優秀的職業勞動人才。第二,要更新傳統的教育價值觀。教育要充分尊重人的權利和尊嚴,不能把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對立起來,不能只強調社會價值,卻忽視了個人價值的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尤其要把握好兩者的平衡關系,不能只喊“高大上”的口號,要將兩者有機地結合,使教育既能夠滿足社會的需要,又能夠滿足個人的需要。
二、借鑒文化素質教育之豐富內涵,拓寬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視野
(一)增加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人文內涵
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人文文化因素,要增加課程的人文內涵,首先就要充分拓展課程所包含的人文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滲透。在課程的每一個專題中都可以恰如其分地滲透人文科學知識,既可以讓課程體現人文性,又豐富了課程的內容,為學生提供豐厚的精神滋養。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著重培育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忠貞的愛國熱情、高尚的道德情操、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等人文精神的核心內涵,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引導學生自覺地追求生命中的真、善、美。
(二)拓展實踐教學活動的人文意蘊
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活動也是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一大特色和重要任務。這些實踐項目多以演講、辯論以及表演的方式進行,要完成這些項目,學生就必須學習和運用歷史、文學、音樂等文化知識,還要掌握演講、辯論等技巧,可以說這既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對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良好契機。
三、借鑒文化素質教育之多元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