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1 17:25:38
序論:在您撰寫加強社會治理現代化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改革思路;策略探討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現代化都將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化工程,除了涉及到教育理念、人才培養目標、教學管理過程等方面的現代化,還包括體制改革、辦學能力的現代化,而教育治理體系的建設則對高等教育的現代化發展起到關鍵性的支持和引導作用。因此,高校領導層應高度重視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的建設工作,確定明確的改革思路并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全面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朝著現代化的發展方向蓬勃發展。
一、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所謂的教育治理體系是指由國家教育部門制定并大力推行的一種教育制度,在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唯有不斷完善當前的政策制度和教育治理體系,才能充分保障高等教育事業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偟膩碚f,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對教育治理體系建設提出的要求主要如下:第一,全面完整性。高等教育事業并非孤立發展的,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化工程。因此,要想促進高等教育改革的穩定發展,僅僅靠制定一些政策制度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對整個治理體系和制度系統進行全面完整的規劃,既要有總管全面的長期文件,也要有針對教育事業具體發展方向的專門文件。第二,重點突出性。高等教育管理內容繁雜,涉及面極廣,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應以突出重難點為基本邏輯來開展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的建設工作。就目前而言,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中亟需解決的重點問題主要包括政策文件的規格、效力以及傳承三個方面,在合理范圍內,有關部門應力求制定并更高規格的政策文件以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促進相關資源的優化整合工作。第三,具有鮮明的方向和特色。我國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的建設工作一定程度上借鑒了國外先進的發展經驗,同時也應具有本國特色,能夠反映出我國高等教育的基本實情。高校應以社會主義為最終方向辦學,培養出符合社會經濟發展實際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第四,開放創新性。要想促進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不斷優化當前的教育制度是必然。隨著時間的發展,任何一項政策決定都會失去其原有的效應,因此,有關部門應以開放性的思想對這些政策文件進行及時的修改與創新,確保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的總目標得以順利實現。
二、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
現階段,從宏觀角度來看,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的建設工作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來確定基本的工作思路:第一,從法律層面賦予高校一定的自,詳細列入具體的權利清單,同時還要明確界定政府等相關職能部門的權限;第二,加強有關資源分配的立法與監督管理,將高校各個職能部門進行有效歸攏,改善因不同部門資源配置方式不同、手段隨意等引發的混亂現象;第三,將法律法規中已明確規定的自深入貫徹落實到各項教學管理工作當中,使其充分發揮應有的法律效應,而不僅僅是一種象征性的政策文件;第四,促進政府角色的轉變,使其由管制型逐漸向服務型過渡,建立并健全信息公開系統,為高校教育現代化發展提供更為便捷的服務。需要注意的是,實行權利下放的最終目的并不代表讓高校擁有絕對的自,而是為了充分激發其面向市場和面向社會的辦學活力,同時使其更加明白自身的職責所在。此外,要想實現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的建設,僅僅依靠宏觀的制度安排或政府部門是遠遠不夠的,高校自身還應從自身出發,結合教學管理的實際情況和人才培養目標,制訂一系列更為成熟的內部教育治理體系以確保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科學全面發展。
三、加強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建設的具體策略
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的建設主要集中體現在政策制度的建設方面,要想切實推進我國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的發展,有必要根據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特點設立與之相適應的政策制度,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具體可以采取以下幾點策略:
(一)將教育政策轉化為實際行動力
教育部門在設計好教育政策制度后,關鍵步驟在于將其落實到教育管理的實際工作當中,使其徹底轉化為執行力。高??梢赃m當地開展宣傳學習活動,幫助廣大師生更好地理解政策文件精神,夯實教育思想基礎,進而確保教育政策制度的全面落實。要想加強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的建設,一方面要加強下級執行機構對教育政策文件的宣講能力,認真學習的講話精神,理清各級各層面的政策安排與整體教育政策制度之間的關系,避免出現斷章取義、一知半解、生搬硬套的現象,充分考慮每一項政策環節之間的內在聯系,做好銜接工作,在立足于長期政策的基礎上落實每一項階段性政策。需要注意的是,在執行過程中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以整體發展取代局部發展,既不能因為過于靈活而破壞教育政策制度的原則性,也不能用原則去束縛實際執行方案。另一方面,政府部門應采取積極措施支持和引導教育政策文件的貫徹落實,防止基層機構只是簡單地傳達文件通過,以會議的方式來執行相關要求。對于部分基層單位急功近利、持消極觀望態度的現象,有關部門應及時予以相應的督促和指導,不斷強化他們的責任意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的建設工作當中,狠抓落實政策文件要求。
(二)將社會資源轉化為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正能量
要想推動中國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的發展,必須擁有足夠寬闊的視野和靈活的工作思路。前面也曾提過,教育并非是一項獨立發展的事業,它涉及到全社會人民的利益,因此,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的建設工作需要社會外界的共同參與。推進教育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實際上就是要與國家治理體系的建設工作相適應,教育部門應根據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社會經濟發展對教育現代化提出的實際需求,以構建學校、政府、社會之間的新型關系為核心任務,以政府角色和職能轉變為重要突破口,逐步建立起一個系統化的,能夠科學規范運行的教育治理體系,最終形成政府宏觀監控,學校享有一定的自主辦學權利,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并支持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最大程度地將社會資源轉化為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建設的正能量,進而有效激發各個高校的辦學活力,使其能夠更好地履行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社會職責。對于地方政府而言,當務之急是加快自身角色和職能的轉變,由以往的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過渡轉變,適當下放權力,不斷創新自身的工作方式,積極引導并全力支持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建設工作。
(三)構建高水平的良性互動政策環境
高等教育事業的現代化發展離不開教育治理體系的現代化,而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的建設則與良好的政策環境密切相關,只有提升了外界教育政策的環境水平,教育治理體系才會充分發揮出應用的作用,彰顯教育政策的價值。加強教育治理體系建設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對其可行性進行實踐檢驗。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中對于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有利的一些政策因素將會在新一輪建設工作中再次得到強化,而正向作用不明顯的因素則會被弱化甚至消除,通過這種方式不斷加強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建設,最大程度地促進高等教育的現代化發展。構建高水平的政策環境,一方面需要各級政府簡政放權,履行自身權力掌控范圍的職責,對于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的建設工作實施宏觀管理,做到不越位、不缺位;另一方面,學校也應以辦學主體為基本出發點,明確各職能部門間的權利責任,不斷加強自身的教學管理工作,充分行使自主辦學的權利,努力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除此之外,社會外界也應積極參與到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的建設工作當中,例如評價學校的教學質量、監督政府教育決策、檢驗教學成果等等,實現管、辦、評教育權責的落實到位,最終構建起一個高水平的良性互動政策環境,共同推動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建設。
【參考文獻】
[1]別敦榮.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關系[J].中國高教研究,2015(1)
[2]別敦榮,韋莉娜,唐漢琦.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原則[J].復旦教育論壇,2015(3)
關鍵詞:國家治理;現代化;法治建設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此后,在多種場合闡述了完善制度、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一、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順應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潮流
治理是當今世界文明發展的方向和趨勢。治理一詞古已有之?!爸卫怼痹?3世界法國就已經出現。起初的意思相近與“統治、政府”以及“指導、引導”。到了17世紀和18世紀,治理是王權和議會權力平衡的討論中所關注的重要內容之一。但現代意義上“治理”則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末。1989年,世界銀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問題的報告》中,明確指出“治理”就是“為了發展而在一個國家的經濟與社會資源的管理中運用權力的方式”。這是最早將現代意義上的治理概念明確引入到國家治理中來。1995年,聯合國全球治理委員會在《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的報告中對治理給出了定義:多種管理公共事務和個人事務方式的總和。它是一個協調不同利益集團利益后聯合作用的過程。既包括許多正式規則,也包括非正式的規則安排,只要人們統一意見。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現代意義上“治理”一詞出現是經濟政治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第一,現代治理的出現是政府與市場關系演進的必然結果,是有關克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制度安排。治理意味著20世紀后期以國家為基本依托的統治體系開始動搖。超越了生產場所的福特主義與福利國家的危機使得人們認識到,無論何種國家,要想實現國家發展,必須重新組合政府、市場和社會。第二,現代治理的出現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必然要求。與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傾向于自下而上的管理體制相比,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組織模式將發生重大變化,其強調的是政府、企業以及民間社會團體的共同作用。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獨善其身,而必須建立一個網絡進行合作,共同制定發展藍圖。
二、法治建設是國家治理現代化重要保障
法治是現代政治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國家權力受到限制和規范,公民權利得到保障的制度安排。法治是通過規則來完成國家治理,一個國家沒有明確的規則,人們對于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后果沒有預測,也使人們在社會中沒有安全感,沒有法治社會將無法走向公平正義。法治既是國家治理的方式,又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標。國家治理必須保證憲法和法律在國家中的權威。
首先,法治建設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治理體系是管理國家的制度安排,包括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等的安排,是一套系統完整的國家制度。實際上這也明確了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法治的關系。國家制度的基本框架是由法律規定和保障的。另一方面,法治能力又是國家治理能力的具體體現。國家治理現代化也就意味著國家法治建設的現代化,國家法律法規建設和w制機制建設的規范化,程序化。
其次,法治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方式。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采取著不同的治理方式。歷史證明,法治是治理國家最有效、合理的方式。是實現國家治理目標最基本的方式。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們之間的流動和交往越來越頻繁,人們之間關系越來越密切,同時觀念和生活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這就需要通過建立合理的法治體系來規范人們行為,減少社會沖突,維持人們之間和諧關系。
三、加強政治制度建設,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根本保障是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這實際上已經明確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發展方向和路徑。
推進協商民主發展。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獨特優勢?,F代化的治理講求在民主基礎上尋求治理。進一步促進協商民主發展,能夠保證人民參與政治的權利得到保障,保持與人民的密切聯系,使黨的各項決策能夠更加規范化、科學化。對于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它是適應我國社會結構深刻變化、公民政治參與意識不斷發展而形成的制度安排。
一是及時擬定了《縣發展和改革局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全面深化平安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主要內容及責任分工
成立了縣發展和改革局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平安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要求各股室要充分認識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堅持主要領導親自抓,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地支持社會治理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支持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大政治責任。
二是認真貫徹落實州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聯系會議辦公室工作要求
及時指導縣委編辦、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做好縣總工會統一代碼問題數據糾錯工作。
三是進一步規范和加強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信用信息公開工作
9月,我縣在州信用體系建設平臺規范填報行政許可(法人)3條、行政處罰(自然人)15條。今年來累計填報行政許可、行政處罰622條。
四是評定縣級信用村、縣級信用戶
根據縣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加強2020年縣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的通知》和《縣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全面深化平安建設工作的實施方案》要求,現將我局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開展情況報告如下:
一是及時與十四五規劃編制單位對接,將社會治理和平安建設、社會治理要素數據化、治理標準化、推進社會治理多網融合等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十四五規劃中。
二是認真貫徹落實《省加強和規范守信聯合激勵 和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名單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省公共資源交易領域嚴重失信聯合懲戒實施辦法》、《省工程建設領域評標專家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暫行辦法》、《州誠信“紅黑榜”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褒揚誠信、懲戒失信,推動形成“誠實守信、崇德向善”的良好社會環境。
三是進一步規范和加強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信用信息公開工作。組織各相關部門業務人員及時關注天府信用、信用微信公眾號,打造“信用”,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積極引導各相關部門及時在州信用體系建設平臺規范填報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信息,加強信用信息公開和共享。
下一步,我局將持續開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全面深化平安建設工作,抓好牽頭事項、配合事項各項工作,確保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有序有力推進。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四中全會、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和市委七屆八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牢牢把握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總要求,以解決縣域內影響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的突出問題為突破口,以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落腳點,健全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持的社會治理體系。
在全面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中,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能力,依法規劃、建設和管理城市,確保我縣城市公共環境和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公共服務和管理水平持續提升。
二、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黨建引領。以提升黨員隊伍素質為中心,開創“城市守護者”黨建品牌,深入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以黨建引領市域社會治理,整合各方資源公平公正、務實高效進行城市管理。
二是堅持以人為本。圍繞提高城市發展質量,優化干凈整潔平安有序城市環境,聚焦全面小康城市品質,科學合理規劃,突出時代、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原則,牢固樹立為人民管理城市的理念。
三是堅持依法治理。堅持依法規范、執法為民,堅持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過程全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明確城市管理和執法職責邊界,制定權力清單,落實執法責任。
四是堅持科學管理。明確城市管理執法的領域,具體實施范圍,增強城市管理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協調性,變被動管理為主動服務,變末端執法為源頭治理,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違法違規行為。
五是堅持創新發展。整合城市管理資源,優化管理流程,逐步推行城市管理數字化的原則,加強政策措施的配套銜接,強化部門聯動配合,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有序推進相關工作。
六是堅持社會共治。制定相關公共政策和管理服務政策,加強公眾監督,公開辦事內容、程序、制度,主動接受群眾監督;堅持開展城鎮居民衛生意識教育、環境意識教育和文明意識教育,提高廣大居民整體素質。
七是堅持科技創新。為城市治理和決策提供支持,加快推動云、網、端等數字基礎科技方式,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城市治理、民生服務深度融合結合,提升市域社會治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三、總體目標
推動城市管理的數字化、精細化和智慧化,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城市管理具有較為完備的社會治理體系,具有解決社會治理中重大矛盾問題的資源和能力,有效的將風險隱患化解在萌芽、解決在基層,在城市管理方面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
通過全市上下齊心協力,到2022年,基本實現市域社會治理理念、目標、布局、體制、方式、政策、能力現代化。頓利通過中央、省委審核驗收,獲得“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稱號。
四、工作任務
創建試點城市工作任務包括“共性、區域特色、特色和負面清單”四個方面,其中,城建中心共涉及共性工作任務中3個板塊、8項重點任務、15項分解任務、23項基本要求:
1.治理體制現代化板塊:4項重點任務、6項分解任務、16項基本要求。
2.工作布局現代化板塊:2項重點任務、3項分解任務、3項基本要求。
3.治理方式現代化板塊:2項重點任務、3項分解任務、4項基本要求。
五、實施步驟
創建試點城市歷時三年時間(2020年—2022年),城市建設服務中心按照上級工作部署,積極開展工作,確保創建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工作有序開展。
(一)城市建設服務中心按照《市創建全國首批市域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縣實施方案》要求,成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小組。
(二)是根據《市創建全國首批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縣任務分解表》,結合本單位工作職能和特點對實施范圍明確的工作事項進行全面的梳理,圍繞分解目標任務、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流程。
(三)是按照落實各項工作措施,全面實施創建,明確責任人和完成時限,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組建相應機構或專班,制訂工作方案、政策意見和相關配套措施,為全面創建試點城市提供助力。
(四)是嚴把工作進程,實時掌握工作進展情況,按照任務分解階段制定的落實措施和思路,全面實施創建,針對創建遇到的問題開展專項調研,遇到難以解決問題要向領導小組辦公室及時反映,報領導小組研究解決。
(五)積極配合上級創建試點城市考核辦法、工作月調度季通報等制度,根據時間節點形成匯報材料,進行工作匯報;根據上級部門督查檢查意見,針對問題和不足及時整改,確保全面完成工作任務。
(六)要根據中央、省委和市委政法委驗收辦法、評分細則等文件要求,對各項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全面查漏補缺,就創建試點城市完成情況進行總結、自我考評、材料歸檔,向領導小組辦公室匯報自評得分情況,全面做好迎檢準備。
六、保障措施
一、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
國家治理過程,本質上是權力運行過程。一個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本質上講是一個政府職能合理到位,政府權力邊界清晰,公共權力不缺位、錯位和越位的科學治理體系,是一個嚴格按照“依法治國”原則而運行的規則治理體系,是一個依據人民民主原則,實現人民群眾民主參與政治過程的民主治理體系。因此,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一個基本前提就是政府職能體系的科學化規范化界定,逐步實現政府的有效限權、放權和分權體系,用制度保證權力的純潔性,實現社會公正,達到“社會共治”。
因此,在一個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一個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有三個最重要的特征:一是通過轉變政府職能,實現國家“權力體系”現代化;二是“依法治國”體系的現代化;三是“民主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梢哉f,合理的政府權力體系、依法治國體系和民主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合理化、現代化的本質內涵。
(一)合理界定的政府權力體系是國家治理的“權威主體”,是實現現代國家“多元共治”的關鍵環節。我們知道,政府權力體系的現代化,本質上表現為政府職能的現代化,是政府的有效限權、放權和分權。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限制政府權力,建立有限政府,是“政府現代性”的根本標志。政府作為國家治理的主體,其職能的合理界定和邊界的合理劃分,決定著國家治理的質量。政府超出自己的職能范圍對市場活動和社會過程的不合理干預,將使正常的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遭到根本性的破壞,帶來大量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引發大量的社會矛盾,使政府處于一個費力不討好的尷尬地位。與此同時,政府的不合理干預也會抑制市場和社會的創新性活力,使公平的市場競爭體系和公正的社會良性運行體系遭到人為的破壞,從而消解市場和社會的自我修復能力,加大國家治理的難度。因此。政府職能轉變的一個關鍵前提是政府的自我定位,是建立一個有限政府而不是一個全能政府,真正實現“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社會的歸社會”,形成職能邊界清晰的政府、市場、社會“共治”的“現代國家治理體系”。
放權或權力下放是指正確處理“政府間關系”,包括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及上一級政府與下一級政府之間的關系。權力下放的基本原則是權力下放到基層政府的財力能夠承擔的事項上,形成權責一致或財權與事權相一致的政府間職能劃分體系,既提高公共資源的使用效率,又強化基層政府的責任能力;權力下放的關鍵環節是地方政府要真正轉變職能,真正把精力放到市場監管、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上來,讓經濟社會發展真正成為惠及人民的發展。
分權是指權力向社會組織的有序轉移,是一個現代文明國家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前提條件,也是政府職能能不能徹底轉變的最基本的制度保障。一個現代國家的重要標志就是自主的社會組織高度發達,具有承接政府權力轉移的基本能力,并能通過“行業自律”實現自我監管,通過“項目管理”和“服務合同出租”實現承接政府的部分社會治理及公其服務職能,使政府、市場、社會的“共治”局面得以形成,并最終實現國家治理的現代化。
(二)“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根本體現。一個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本質上是一個法治體系,是一個政府、社會、個體都按照憲法法律行為的“規則體系”。任何組織、團體、法人、個體都不能超越憲法和法律之上。從理論上講,現代化的法治體系是一個“立法公正”、“執法公正”和“司法公正”的權威體系。所謂立法公正。就是要按照《決定》的要求,“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健全立法起草、論證、協調、審議機制,提高立法質量,防止地方保護和部門利益法制化”;所謂執法公正,就是“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所謂司法公正,就是“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梢哉f,能不能實現立法、執法和司法公正,是現代社會能否穩定、持續、良性運行的關鍵環節,是消解潛在的社會矛盾和問題的基本手段,是建設公平正義社會的根本保證,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內容。
(三)“民主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基本保證。民主是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根本特征,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的形成,必須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社會主義民主原則,堅持在社會主義的民主實踐中人民群眾的“選舉權、參與權、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堅持“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拓寬國家政權機關、政協組織、黨派團體、基層組織、社會組織的協商渠道”??梢哉f,人民群眾民主參與改革全過程,讓人民成為改革的主體。讓改革價值和目標真正符合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是中國改革成敗的關鍵,也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這一總體目標的“基本抓手”。只有始終在改革過程中堅持社會主義人民民主原則,我們才能最終建立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一個人民滿意的社會,真正實現人民幸福安康,實現社會主義社會的長治久安。
二、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一般來說是指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能力、公其財政與預算能力和選人用人能力的現代化。具體來說,其實質主要表現為五個方面的能力建設:一是政府的公共精神或
“公信力”,二是依法行政或政府履行自己職能的“責任能力”,三是政府的“執行能力”,四是政府的“監督能力”,五是政府的“服務能力”。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都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結構決定功能,沒有治理體系或治理結構的現代化,國家治理能力就不會得到有效的發揮和提升。
從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角度來看,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是一個具有崇高權威的政府。而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權威性”的基本前提,是國家治理有效性的根本保證。
(一)只有真正做到從制度安排上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才能建立一個科學規范、依法治國、健康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才能實現公共權力的“公共性”。也才能最終保證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在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新階段,科學規范的權力運行體系是決策、執行和監督相互協調的基本制度保證;依法治國的權力運行體系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表征;健康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是國家治理有效性的關鍵環節。因此,建立符合“現代性國家”要求的權力運行體系是未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但要保證權力體系的健康運行,一個基本前提就是首先要保證權力的純潔性,使權力不敢貪、不能貪,真正把權力關在制度的籠子里。
(二)只有真正做到從制度安排上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才能建設廉潔政治,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讓人民監督權力,就是要在權力運行過程中,真正通過制度平臺和制度渠道實現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讓人民群眾通過制度保證民主地參與權力建設的全過程,只有這樣權力才會得到有效監督,權力才不會腐敗,才能實現廉潔政治,最終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總目標。
(三)只有真正做到從制度安排上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才能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制約和協調機制,才能加強反腐敗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保障。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權力的制約和協調,最根本的還是要發揮各級人大作為權力主體機關的重要作用,形成對權力執行機關——政府的有效監督,真正管好權力,使政府成為有限政府。只有這樣,才能讓人民監督從制度上落到實處,才能大幅度壓縮權力可能的尋租空間和機會,使干部清正和政府清廉得到制度上的保證;加強反腐敗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保障。除了加強紀檢體制機制創新以外,最根本的還是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讓權力的運行真正置于社會主義民主的陽光下,形成權力公開透明運行的體制機制,自覺接受人民監督,用民主制度保障權力的清正廉潔。
關鍵詞:治理;治理體系;治理能力;改革;發展;現代化
引言
國家治理體系作為一個制度體系,包括了經濟治理、政治治理、社會治理、文化治理、生態治理、政黨治理等多領域以及基層、地方、全國乃至區域與全球治理中的國家參與等多層次的制度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改革領域先后進行了對經濟、社會、文化領域有側重的改革,我們雖然已經認識到了改革存在的問題需要通過改革自身來解決,但是這些改革只能觸及問題的局部或表面,回避體制和機制就事論事,都無法從根本上來解決問題。因此,十八屆三中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既是我國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其必然結果。這將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推進建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以及由頂層設計與底層推進共同作用的總路線。
一、改革開放取得的成績及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是把雙刃劍,社會問題和隱患往往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逐步暴露出來的。比如,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時,收入差距、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有拉大的趨勢;在追求經濟發展速度的同時,忽略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的極大浪費;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教育、醫療等社會公共事業發展相對滯后,出現了上學難、看病貴的問題,一些地方就業壓力增大;在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的同時,一些消極腐敗現象滋生蔓延;在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的背后隱藏著腐朽文化的侵蝕和外來文化的入侵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的具體成因非常復雜,好在這些問題的存在并不是因為改革的方向出了問題,有的是認識不到位、措施不配套,有的是設計不周到、操作不規范、有的也是在改革和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問題。30年前,為了擺脫困境,重新奮起,我們毅然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由此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今天改革進程中暴露的一些問題是我們用三十年的努力和成績換來的,假使我們可以抹去改革暴露的問題,那我們的社會發展也將回到一窮二白的狀態。因此,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改革開放不僅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解決前進中矛盾和問題的根本途徑。我們唯有繼續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才能不斷解決改革和發展中的問題,因此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涵
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黨的建設等各個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的安排,是一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不僅要求實行現代國家治理,而且要求構建一個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這一體系使一個制度化的治理架構,不僅要有完整和科學的制度安排而且要建立起協調有效的組織體系,形成保證制度和組織體系靈活運行的機制。
治理能力則是我們運用這些制度和機制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的能力。完備的國家治理體系的建立是前提,還必須有效形成和充分發揮國家治理能力,有效解決改革發展中面臨的各種現實矛盾和問題。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在中央黨校開班式上強調,制定出一個好文件,只是萬里走完了第一步,關鍵還在于落實文件。這正是形象地指出了二者之間的有機聯系。
三、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以鞏固改革發展的成果
國家治理的現代化是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別關鍵的一步,是政治發展和政治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治理能否達到理想效果,一方面要制定出合理的制度,另一方面就要看對制度的執行能力是否到位。因此,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二者在國家政治現代化建設方面的作用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改革開放35年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這是舉世公認的。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市場化、全球化浪潮有力地沖擊著現有的國家治理體系、挑戰著政府的治理能力。例如:
1.現有的政府強勢主導的發展模式難以持續,消極管控的維穩模式遭遇困境難以持續,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可持續的穩定迫切要求國家治理轉型。
2.相當數量的資源分配權和行政審批權仍然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地方、基層、企業、民間組織的自和自由活動空間不足,自主創新的環境不容樂觀,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不足。
3.隨著義務教育和互聯網的普及,中國加速融入全球化進程,青年人群參與政治的愿望和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在接納政治參與方面的制度容量上以及人們對更高水平的社會公共服務的期望中,現有的國家治理體制還難以完全滿足這些需求。
針對這樣的現狀,必須從制度和體制上對改革的成果甲乙鞏固,加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沿努力做到以下四點:
一是推進政治民主化建設。充分保障人民當家做主的地位,讓人民充分享受自己的主人地位,讓人民真正成為國家政權的所有者,提高人民政治參與和人情和信心。保障人民能夠通過合法的渠道直接地或通過自己選舉的代表參與決策、執行和監督等國家治理的全過程,并擁有追究責任者的制度化手段,這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環節。
二是加強社會法治化建設?!皼]有規矩,不成方圓”,國家政權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利益相關者參與國家治理的行為,都應納入法治化的軌道進行。國家公共權力的運行也應受到憲法和法律的約束,這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最有力的保障。
三是倡導政府文明化服務。國家治理應是“更少的強制,更多的同意”、“寓管理于服務之中”、“更多的對話協商溝通合作,更少的獨斷專行”、“更多的激發權能,更少的排斥和歧視”。國家治理能力最重要的體現就是,頂層設計體系能否在最大程度上被人民接受,這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最高要求和最終檢驗標準。
四是實現社會治理科學化。各類治理主體擁有更多的自主性,他們履行各自功能的專業化和職業化分工程度不斷提高,執政黨和政府機關協調其他治理主體的能力、進行戰略和政策規劃的能力不斷提高等。只有做到以上四點,切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才能鞏固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才能保證改革和發展的成果充分為人民享受。
結束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繼“四個現代化”后我們黨提出的又一個“現代化”戰略目標,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作者單位:魯東大學學院)
參考文獻:
[1] 俞可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前線》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