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0 16:25:10
序論:在您撰寫實驗能力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要有計劃性和針對性學生實驗能力包括設計實驗計劃、觀察操作、數據處理、分析與總結能力。它的形成和發展是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不是每個實驗都能把各種能力同時培養起來。教師首先要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將每個實驗認真分析后,確定每個實驗要著重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例如,在使用常用的測量儀器——直尺、天平、彈簧秤、壓強計、溫度計、電流表、電壓表、萬用電表時,就應該著重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及數據處理能力。又如,初中物理教材在實驗《用電流表測電》之前的每個學生分組實驗,都直接寫出“實驗目的”、“實驗器材”、“實驗步驟”等。而在隨后的實驗《用電壓表測電壓》,則要求學生模仿前面的表格自己設計實驗表格。
在實驗《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電阻》以后,完全讓學生自己設計觀察記錄表格,自己選擇實驗器材進行實驗。教師要抓住教材這種變化的安排,著重培養學生設計實驗計劃的能力。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要考慮循序漸進、逐步深入。例如,電磁打點計時器在實驗《測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實驗《驗證牛頓第二定律》和實驗《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都會使用到。在做第一個實驗時,由于學生對儀器比較生疏,操作時會很緩慢,學生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在所難免。在做第二個實驗時,就要要求學生對儀器的安裝及使用操作程序不應再有原則性錯誤,熟練程度應比第一次好,速度比第一次快,不過在具體細節上允許出現些偏差。第三次實驗,就要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正確無誤地將實驗安裝并調好。
二、教師要注意發揮示范作用
在進行學生分組實驗時,學生即使按照教師要求在實驗前做好預習準備工作,對儀器的操作步驟也比較清楚了,但一旦接觸到實驗儀器,仍會束手無策。因此,實驗前教師應對如何正確操作儀器進行示范,必要時強調說明不按規范操作會造成什么后果。尤其在學生進行操作過程中,要抓住典型事例向學生反復示范。例如,初三年級學生做電學實驗,初學階段很容易將電表“+”、“-”號接反??梢栽趯W生實驗前,先做示范操作,將電源的正極和電表正接線柱先用紅紙做上特殊標記,然后用紅色導線把電源的正極與電表的正接線柱連接起來,用黑色導線將電表的負接線柱與電源負極相接(電路中有小燈泡)。
在學生動手實驗時,教師再巡回視導,發現有接錯的,再進行示范。教師在演示實驗時,也要注意動作的規范性,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如使用天平,拿取砝碼時,鑷子口的凹邊應當朝上,待測物和砝碼都應放在砝碼盤的中央;拿取盛有水銀的燒杯時,應用左手托底,不能用手提住燒杯口以免杯底破裂,如果在細長玻璃管中裝有水銀,翻轉玻璃管時,不可用雙手持玻璃管的兩端,而應以手挾持管的中部;做靜電實驗時,需要用手持絕緣柄時,應以兩三個手指握持,而不應從掌心握持,并且應持離導體最遠的一端,以防漏電;用手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臂、電表旋鈕及啟動開關時,應以另一只手扶持器件。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使之形成科學的實驗素養
由于實驗的重要性,相信許多學生用在此方面上的時間與精力不會少,17個中學物理實驗的實驗目的、原理、步驟、注意事項、數據處理等等內容一遍遍重復,死記硬背,但這樣的學法與當前高考出題的方向已是大相徑挺。以2000年全國高考實驗題為例,沒有一個照搬課本中的實驗,特別是考驗證動量守恒定律的實驗的題目(題目見本文附錄),其C項是測量小球的直徑的,按書本中的實驗方法這一步是必須的,若守舊不創新,沒有較強的遷移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則必然會選擇錯誤選項C。那么怎樣對待新高考中的物理實驗復習呢?在教學中該采取什么樣的應對措施呢?本人的體會是如下幾個方面。
一、基本儀器的使用仍是實驗的基礎。
不管上一年度有無考到儀器的使用,我們對常用的物理儀器要熟練運用,這是實驗的基礎,是實驗的工具,任何時侯都不過時。在這方面花些時間是必需的。常駐見的有十三種儀器,這十三種儀器是刻度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天平、秒表、打點計時器、彈簧稱、溫度計、電流表、電壓表、多用電表、滑動變阻器、電阻箱等等。這些工具的使用每本復習用書上都有很詳細的說明,本文不再多言。
二、要以挑戰者的眼光挑剔書本上的實驗。
從2000年度的全國物理高考卷中,我們應感受到高考物理改革的方向了,這不是簡單的照抄課本上的實驗了,它給予的驗證動量守
恒的實驗裝置是對書本上權威的經典裝置的改進。這是對迷信權威者的嘲弄,是對創新者的呼喚。這給予了我們一個大膽的想象力,不要把書本上的實驗奉若神明,要以挑剔的眼光重新審視我們書本上的老式實驗方法。
其實在平時的學生分組實驗中,在教學演示實驗中,我們對教科書中設計的許多方面的差強人意是很不滿的,比如動量守恒定律中的被碰球干嗎一定要放在那很難立得住的小支柱子上;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沒必要從第一點就開始計時(即沒必要取第一和第二兩點間長度為2mm),我們完全可以從后面的計數點中取兩個點算出速度與高度來驗證守恒定律,沒必要管第一點準確與否……但總覺得高考它就按書本上實驗裝置考,不敢與它有所沖突,害怕學生高考會吃虧,但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反而不利于學生的開放式思維的發展。
正是出于以上的考慮,我覺得實驗的復習要打破常規,不應該再叫學生跟在書本的后面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盡管我們不否認書本上的實驗是專家學者智慧的結晶,但思維被圈在這當中不是現代教育的要求。要學生們學會找毛病--找設計原理上的毛??;找實驗步驟上的毛病;找數據處理上的毛病,沒毛病也要想想能否改進。這變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灌輸為主動要學的一招,既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學習與研究物理實驗的熱情,又能迅速提高學生的實驗設計水平與對物理學的理解程度,若找不到毛病也說明書本中的實驗設計確實是出色的。當學生們擺脫對書本的依賴與迷信時,其獨立性和創造力就被大大地激發出來了。這無論對當前的高考復習還是未來走向社會都是極大的財富。
當然學生們開始也許不適應這樣的教學改革,但這不要緊,可以先提示他們,比如對牛頓第二定律的驗證的實驗原理設計有無問題,為什么不用彈簧稱測拉力,彈簧稱測拉力有何不妥;而為使小桶的重
力等于繩子的拉力,書本上要求小車的質量遠遠大于提供拉力的小桶的質量,這有無必要,我們是否可用學過的連接體的知識修正一下拉力的大小,從而擺脫這個限制。再比如對實驗步驟的設定,每個實驗都有可推敲之處,不應絕對化,死記硬背是沒必要的,很多步驟的前后順序是可以顛倒的(比如許多實驗的準備工作中的先后次序),要讓學生分析每一步驟在實驗中的必然性,是屬于準備階段還是實驗過程階段或數據處理階段,只要歸門別類,前后順序自然明晰。當然我們也會發覺還有一些步驟是不得打亂的(比如打點計時器是先打點后放手還是先放手后打點等等),這種開放式的討論要比老師講解給人的印象深刻得多了。當學生們適應這種學習方法時,學習將成為一種樂趣,因為他們不是書本的奴隸了,而是權威實驗的挑戰者,是評價實驗設計優劣的法官,是成功的實驗發明者。
三、以多種視角重新審視和組合實驗板塊。
學習貴在總結,在物理實驗總復習中,我們不應孤立地看待一個個實驗,而應該從這些實驗的原理、步驟、數據采集與處理方式上的異同上,給這些實驗分門別類,從而組成不同的實驗板塊。平時我們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實驗分成力學實驗板塊、電學實驗板塊、熱學實驗板塊、光學實驗板塊。但這樣的處理只是簡單地重復了物理課本知識的體系,大多數情況下也是為了講解的方便,沒有多大的創意,對于學生思維的開發和對實驗的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顯得很不夠的。
在此,我認為我們要在這些實驗的組合板塊中挖掘一些功能,培養學生一種實驗的常規意識,比如對于力學板塊,這是由驗證力的合成與分解、打點計時器的使用和測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驗證牛頓第二定律、驗證動量守恒定律等實驗組成的一個大的實驗板塊,現在讓我們仔細去找找這些實驗與其它實驗板塊的區別。我們會發覺這些力學實驗無非就是在力F、速度V、加速度a、位移S、質量m這幾個量上做文章而且已。然后我們看看這幾個量是怎么測出來的,今后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去處理類似的探索式力學
實驗。毫無疑問,這些實驗告訴我們:位移用尺子量(提示學生高精確度該用什么量),質量用天平(鼓勵學生思考大物體質量用什么測),速度與加速度可用打點計時器測量,速度還可以用平拋的方式計算,而力的測定不能用彈簧稱,因為不穩定,影響實驗的準確度……。讓學生們想想電學實驗板塊又能得到些什么呢?
我們還可以把視野再擴大一些,以各種角度重新組合新的實驗板塊,比如按測量型與驗證型可把實驗分成兩大板塊,按能進行圖像處理數據和不能用圖像處理數據又可以把實驗分成兩大板塊。我們可以提示學生這樣劃分板塊,但把一個具體實驗歸類于哪個板塊,這要學生自已思考,比如說用圖像法處理數據,學生們熟悉的是驗證牛頓第二定律和測定電源電動勢和內電阻的實驗,不過畫出的圖形必須是直線,否則不好處理(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中加速度與質量成反比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坐標軸改為質量的倒數,從而畫出的是直線),這給予學生們思考的空間,其實還有許多實驗也是可以這樣處理的,它們都可以歸類于用圖像法處理數據,比如用單擺測重力加速度的實驗,我們測的是周期T和擺長L,再由公式來計算,書本上采用的是多測幾組再求平均值法,現在我們可以以L和T2/4л2為坐標軸,用測得的數據放入描點,畫直線求斜率即是g。類似的還有一些,讓學生們想想驗證玻意耳定律是否也可這樣處理。
四、注意可轉為實驗的習題。
在物理上,許多習題的設計與實驗的設計是相通的,它們的區別只是出題的角度不同罷了,讓學生們找一找,改一改,必能開竅。比如高一物理(心修本)第一章的課外習題部分,其第11、12、13題(273-274頁)就很典型,而第17題(見本文附錄)的設計思想更是與物理實驗思路產生共鳴,它有效地克服了手拉彈簧稱測拉力不準的弊病,事實上不論下面的長木板是勻速還是變速均不會影響彈簧稱的
讀數。其實物理課本中每一章的課后習題部分都有可探討之處。幾何光學那一章尤其如此。
五、實驗也要融會物理思維方式
一、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要有計劃性和針對性學生實驗能力包括設計實驗計劃、觀察操作、數據處理、分析與總結能力。它的形成和發展是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不是每個實驗都能把各種能力同時培養起來。教師首先要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將每個實驗認真分析后,確定每個實驗要著重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例如,在使用常用的測量儀器——直尺、天平、彈簧秤、壓強計、溫度計、電流表、電壓表、萬用電表時,就應該著重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及數據處理能力。又如,初中物理教材在實驗《用電流表測電》之前的每個學生分組實驗,都直接寫出“實驗目的”、“實驗器材”、“實驗步驟”等。而在隨后的實驗《用電壓表測電壓》,則要求學生模仿前面的表格自己設計實驗表格。
在實驗《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電阻》以后,完全讓學生自己設計觀察記錄表格,自己選擇實驗器材進行實驗。教師要抓住教材這種變化的安排,著重培養學生設計實驗計劃的能力。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要考慮循序漸進、逐步深入。例如,電磁打點計時器在實驗《測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實驗《驗證牛頓第二定律》和實驗《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都會使用到。在做第一個實驗時,由于學生對儀器比較生疏,操作時會很緩慢,學生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在所難免。在做第二個實驗時,就要要求學生對儀器的安裝及使用操作程序不應再有原則性錯誤,熟練程度應比第一次好,速度比第一次快,不過在具體細節上允許出現些偏差。第三次實驗,就要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正確無誤地將實驗安裝并調好。
二、教師要注意發揮示范作用
在進行學生分組實驗時,學生即使按照教師要求在實驗前做好預習準備工作,對儀器的操作步驟也比較清楚了,但一旦接觸到實驗儀器,仍會束手無策。因此,實驗前教師應對如何正確操作儀器進行示范,必要時強調說明不按規范操作會造成什么后果。尤其在學生進行操作過程中,要抓住典型事例向學生反復示范。例如,初三年級學生做電學實驗,初學階段很容易將電表“+”、“-”號接反。可以在學生實驗前,先做示范操作,將電源的正極和電表正接線柱先用紅紙做上特殊標記,然后用紅色導線把電源的正極與電表的正接線柱連接起來,用黑色導線將電表的負接線柱與電源負極相接(電路中有小燈泡)。
在學生動手實驗時,教師再巡回視導,發現有接錯的,再進行示范。教師在演示實驗時,也要注意動作的規范性,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如使用天平,拿取砝碼時,鑷子口的凹邊應當朝上,待測物和砝碼都應放在砝碼盤的中央;拿取盛有水銀的燒杯時,應用左手托底,不能用手提住燒杯口以免杯底破裂,如果在細長玻璃管中裝有水銀,翻轉玻璃管時,不可用雙手持玻璃管的兩端,而應以手挾持管的中部;做靜電實驗時,需要用手持絕緣柄時,應以兩三個手指握持,而不應從掌心握持,并且應持離導體最遠的一端,以防漏電;用手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臂、電表旋鈕及啟動開關時,應以另一只手扶持器件。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使之形成科學的實驗素養
要解決上述問題,除采取行政手段外,迫切需要設計一條突出實驗教學的課堂思路。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內容的確定受教材內容、學生基儲教師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可能有一個簡單的模式。但課堂教學思路的清晰、科學與否,是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因素。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初中生由于受抽象思維的局限,開展實驗探索教學不僅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為思維加工提供大量的素材,而且為學生能力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依據啟發教學原則,我們設計了以突出實驗教學為宗旨,能充分體現知識的發生、形成和發展過程的課堂教學思路,即:情境問題猜想探索結論深化運用練習作業。
其各個環節的說明如下:
1情境:是教學準備階段,教師可通過列舉生產、生活中的實際事例,展示實物、模型、掛圖、漫畫或進行演示實驗、分組實驗來創設物理情境。如《浮力的利用》一節,可先安排“空心牙膏片在水中的浮沉”的學生小實驗,起到激發求知欲和復習舊知識的作用。
2問題:從物理情境中提出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使學生進入悱憤狀態。如在《什么是力》一節,在列舉大量實例的基礎上,可問學生:“我們平常接觸了不少力的現象,誰能給力下個定義?”引導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
3猜想:要求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展開聯想和想象,猜想可能的結論。如講《阿基米德原理》一節時,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可先讓學生猜想:可能與深度有關,也可能與物體的密度有關,還可能與物體的形狀等有關。本環節可激發學生熱情,培養直覺思維能力。
4探索:在猜想結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并進行演示或隨堂實驗。如講《蒸發》一節,研究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可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量的方法設計三個小實驗:(1)在手背上滴兩滴相等的水滴,把一滴涂開,看那個干得快?(2)在桌子上和手背上涂上大孝面積相同的水漬,看哪個干得快?(3)在桌面上涂上大小面積相同的水漬,對其一片吹風,看哪滴干得快?雖然教材中未出現該實驗,但它不僅使學生懂得影響蒸發快慢的知識,而且滲透了物理研究的方法。
5結論:通過實驗,引導學生歸納得出結論。在這個環節,可先讓學生根據實驗現象,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實驗結論,再通過看書對比,培養學生運用物理語言的能力。
6深化:可讓學生反復朗讀,或默讀黑體字所表述的結論,分析條件與結論的對應關系,抓住核心,再進行反例辯論,逆變分析。
心理學表明:當新奇事物出現時引起人們的注意,進而接近,了解事物,嘗試解釋“這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這時探索、發現、發明和創造的行為就可能相繼發生。
初三化學是學生的一門啟蒙學科,這里蘊含著趣味無窮、千變萬化的科學知識,對剛接觸這門學科的初三學生來說,他們肯定會有強烈的好奇心。如果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在沒有實驗條件的情況下進行課前預習,那么學生在教師進行演示實驗或自己動手做實驗之前,就已經“認識”了實驗儀器,“看懂”了實驗過程,“明白了”實驗操作,“知道了”實驗結果,“明確了”要討論和分析的問題,因而體現不出化學實驗的作用。長此以往,實驗在學生的心目中僅僅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過程,他們自然會對實驗產生冷漠態度。另外在實驗教學中,為了學生的安全,教師往往會對化學實驗的危險性做過分的強調,結果造成一些學生對做化學實驗產生了畏懼的心理,失去了好奇心,對實驗的情感也就難以建立。
要發展學生好奇心,孕育豐富的實驗情感,首先在實驗過程中盡可能把驗證性實驗改為具有探索性、研究性、設計性的實驗,以發展學生好奇心。例如“中和反應”的實驗,教科書上的設計是:向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幾滴酚酞,再邊滴加稀鹽酸邊攪拌至紅色恰好變成無色,再蒸發溶液判斷該物質是否是氫氧化鈉。我將教學過程重新設計為:提出課題,然后出示氫氧化鈉溶液和稀鹽酸溶液,提出問題:它們混合后無明顯現象,你有沒有方法來判斷它們是否發生了反應?如果有,請設計方案。接著我讓學生分組討論,討論后學生交流設計成果,匯總如下:
方案1:向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試管中滴加幾滴無色酚酞試液,液體呈現紅色,再向試管中逐滴滴加稀鹽酸,如果紅色退去,說明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能反應。
方案2:向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試管中滴加幾滴紫色石蕊試液,液體呈現藍色,再向試管中逐滴滴加稀鹽酸,如果藍色變成紫色,說明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能反應。
方案3:向盛有稀鹽酸的試管中滴加幾滴無色酚酞試液,液體呈現無色,再向試管中逐滴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如果無色變成紅色,說明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能反應。
方案4:向盛有稀鹽酸的試管中滴加幾滴無色酚酞試液,液體呈現紅色,再向試管中逐滴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如果紅色變成紫色,說明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能反應。
然后請學生分組實驗,實驗結束各組派代表交流,并由學生對這幾個方案進行比較,哪個較好?哪個不能達到目的?為什么?通過實驗、交流、比較,問題便迎刃而解。教師只有在實驗教學中充分挖掘實驗的功能,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好奇心才會得到發展。
其次要消除學生對化學實驗的畏懼心理,在教學上除了對安全性方面的教育,注意方法、方式外,還要在實驗的儀器設備和實驗方法上加以改進,增加學生對做化學實驗的安全感。教師在實驗教育中可以穿插介紹一些科學家是怎樣獲得實驗成果的,讓學生明確一定要增加自己動手實驗的機會,只有在親自設計和實驗操作中才能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才能形成深邃的實驗情感。
2利用實驗探究功能,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2.1落實學生基本操作的能力: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是化學實驗的基石,要求學生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學科要求的基本技能。因此必須實實在在抓好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重視教材中第一單元的課題3《走進實驗室》和附錄I《初中化學實驗常用儀器和藥品的取用規則》,決不能把它當作可有可無的“學生實驗”。教學中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使學生真正走進實驗室。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酒精燈的使用、托盤天平的使用、量筒的使用、加熱液體、加熱固體、溶解、過濾等基本操作進行反復訓練,直到能規范操作。在訓練過程中,應培養學生獨立操作的能力,使學生掌握每一個儀器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重視每一步操作的技巧,能發現操作中常見的錯誤。對化學常用儀器了解其規格、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懂得何時用,怎么用,為什么這樣用。
2.2讓學生操作演示實驗:新教材把學生動手實驗活動融入了學習內容中,取消了單獨編排學生實驗的做法,淡化了學生實驗和老師演示實驗之間的界限。因此,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只要學生能夠完成的實驗,我總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我采取的措施是:(1)讓學生參與到演示實驗中來,要學生課前做適當的準備,課中上臺演示實驗,以此提高學生動手的能力。(2)激勵學生對演示實驗進行改進,以提高應變能力。(3)鼓勵學生在課下自行設計實驗,以提高他們的探究能力。例如,在第五單元《化學方程式》課題1《質量守恒定律》的教學中,在課前我創設了問題情景:在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是增加、減少還是不變?如此激發學生猜想和假設,形成探究欲望。上課時,提供實驗儀器、藥品:錐形瓶、托盤天平、帶玻璃管的橡皮塞、小氣球、酒精燈、燒杯、細沙、白磷等。學生分組討論,自主設計方案和實驗操作步驟,并派代表到講臺上演示本組設計的實驗方案,驗證猜想。結果有很多小組沒有按課本的實驗步驟完成實驗,而是自己改進實驗設計,關于白磷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就出現了三種方案:(1)用玻璃棒引燃白磷;(2)用玻璃管系一個氣球引燃白磷;(3)把錐形瓶放在石棉網上加熱引燃白磷。實驗探究后,學生評價不同實驗設計的優缺點,最終所有學生享受了最佳方案。
學生在課堂中的成功演示,也使他們產生了無比的自豪感,學習化學的興趣更濃了。觀看實驗的學生受到了同齡人的感染,爭取做好實驗的情緒更加強烈了。這樣的實驗既避免了演示實驗的一家之演和瞬間之作,又拓展了演示實驗的教育時空,同時也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了一種自主活動的內驅力。
2.3充分利用家庭小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化學學科本身就與生活、生產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情境切入教學,讓學生“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進社會?!?/p>
新教材中安排了蛋殼與醋酸的反應、自制凈水器、石墨導電、制作葉脈書簽等9個饒有趣味的家庭小實驗。這些小實驗用品及藥品在家中就可以找到,簡單易行、現象明顯、生動有趣、說服力強,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欲望。例如“檢驗雞蛋殼的成分”實驗,我讓學生帶些家里的水垢和雞蛋殼,并讓學生自己設計證明它們的成分中有碳酸鈣,然后提供實驗藥品及儀器讓學生完成實驗。當學生看到雞蛋殼與醋酸反應生成的氣體能使石灰水變渾濁時,都很興奮。又如“自制凈水器”的實驗中,我安排了學生產品推銷展示會,有許多同學制作的凈水器很精美,在產品推銷展示會上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一致好評。通過這些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驗,使學生體會到了知識源于生活,并且能利用這些知識來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學生動手、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更高了,開展探究實驗的氣氛更濃了。
3適當增加實驗,提高探究能力
由于教科書限于篇幅,不能編排太多的實驗,因此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適當補充一些實驗,增加學生動手機會,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堿溶液和非金屬氧化物反應的教學中,可補充氫氧化鈉溶液與二氧化硫反應的實驗。先做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按要求聞氣味,再加入氫氧化鈉溶液,振蕩后按要求聞氣味,比較實驗前后氣味的不同。通過實驗,使學生更牢固掌握堿溶液能與非金屬氧化物反應生成水和鹽的規律,又可以加強環保教育,強化環保意識。又如,酸堿溶液與指示劑反應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前從家中帶來各式各樣的新鮮植物的花瓣,經過洗滌、晾干搗碎,加入適量的95%的酒精浸泡一段時間,然后將浸出液過濾,向所得溶液中加入1/3體積的水,制出各種各樣的指示劑。許多同學表示喜歡這樣的探究,他們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實驗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增加一些實驗,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也能使學生所學的知識更深刻化,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貫徹落實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掌握科學探究的重要方法和重要手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的人格全面發展、個性充分發展、可持續發展。
我相信在廣大同仁的努力下,學生的探究能力會不斷得到提高,素質教育會不斷結出豐碩的果實。參考文獻
[1]常汝吉.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鄭長龍.化學實驗教學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鐘啟泉,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上海:華東師范出版社.【摘要】領會新課標新立意,利用實驗探究功能,孕育學生豐富的實驗
【論文摘要】: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激發學生學習化學興趣的源泉之一,是培養和發展學習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化學教學中逐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自學能力等,重視科學態度的培養和科學方法的訓練,并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一、在化學實驗中的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化學實驗現象千變萬化,它為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廣泛的途徑。從科學的角度看,任何一種事物及其變化都具有科學觀察的價值,也就是說觀察是有目的性的。因此,在進行化學實驗觀察時,首先要讓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并制定觀察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進行觀察。否則,學生往往只是注意那些感覺新奇的表面現象,而錯過了實驗目的所要求觀察的重點內容。
對于實驗現象觀察的范圍,不同的實驗要求不同:有的實驗要求全面地觀察,有的要求有重點的觀察。如對于具有代表性、典型的物質性質實驗,往往需要全面而系統地觀察,以便能較全面地了解物質的性質。例如,鈉單質放在滴有酚酞試液的蒸餾水中,觀察反應過程時,有的學生只是聽到了"嘶、嘶、嘶"的響聲,有的則只看到鈉在水面上四處游動,而未注意到鈉已熔成一個小球,還有的學生只看到溶液變成紅色。有些反應的主體特征較微弱,易被次要現象所掩蓋,此時就必須提示學生排除干擾,對關鍵現象進行重點觀察。簡言之,為了便于學生觀察,老師要精心準備好每一個演示實驗,關鍵之處要引導學生,力求達到最佳效果,實現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目的。
二、通過試驗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化學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由現象到本質地認識事物的性質、規律及其應用,即最終是要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化學實驗教學中,還必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即讓學生學會思考。實驗現象是啟迪思維的最好材料。化學實驗中的豐富內容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想象力以及辨證思維能力。教師只要適時點撥就可引發學生積極、活躍的思維活動,從表面的、個別的實驗現象中發現本質的、普遍的規律。雖然其結果只是驗證某些科學上已知的結論,但對于學生來說卻是親身體驗的科學實踐。這就要求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突出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瘜W實驗教學也是如此。教師要善于提問,激發學生思考。一個適時恰當的提問,隨時都會激起學生對未知領域的"進攻",對容易忽略的問題緊追不舍。
在講硝酸的氧化性時,做銅片與濃硝酸及稀硝酸反應實驗之前,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思考:"硝酸跟多種金屬反應放出氫氣,那么濃硝酸、稀硝酸跟銅片反應放出的氣體是否也是氫氣?為什么?"那么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發現:濃硝酸跟銅片反應放出的氣體呈紅棕色;稀硝酸跟銅片反應放出的氣體盡管起初是無色的,但當空氣進入試管后,氣體也變成了紅色;而氫氣為無色,也不與空氣反應。二者對比得出結論:不論是濃硝酸還是稀硝酸與銅片反應后放出的氣體都不是氫氣。同時也就能進一步明白為什么實驗室在制取氫氣時只能用稀鹽酸或稀硫酸而不能用硝酸的原因,這樣的提問,不但能啟發學生連續思維,而且能將學生的思維導向知識的核心。
三、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
我們正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但是已經實行多年的應試教育對追求高升學率產生的正面影響已是根深蒂固,很難一下消除。學生自己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時空,這就使他們的某些潛能受到了壓制,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具體表現在化學實驗教學上,那就是學生"高分低能、動手能力差"。因此,面對新的課改和教改,我們應該逐步改變過去那種"程式化"的實驗教學方式,把實驗交給學生,讓他們逐步地學會獨立設計實驗并獨立解決實驗問題,這對于幫助他們學好化學及今后從事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具體在訓練學生的這種能力的時候,可按如下步驟進行:首先培養實驗設計的思路和方法。設計實驗涉及的內容包括:實驗名稱、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用品(儀器、藥品及規格)、實驗步驟(包括實驗儀器的裝配和操作)、實驗現象、數據記錄及結果處理、問題和討論。設計實驗前首先必須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教師可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根據目的要求,對實驗進行構思,設計實驗方案。
化學實驗設計沒有標準的步驟和方案,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學生主動探究的空間,互相交流、評判、質疑的時間,選擇最佳的實驗方案。對實驗設計的方案應從科學性(即實驗原理、操作程序和方法必須正確);安全性(即用藥量及操作要注意安全,注意環境保護等問題);可行性(要滿足學?,F有的實驗條件和設施);簡約性(裝置簡單、步驟少、藥品用量少、時間短等)四個方面進行正確的評價。只要學生掌握了評價實驗方案的要領,他們就可以自己駕馭實驗,積極動手了。最后,創造條件開展自主探究式的實驗。探究性化學實驗主要是指面對現實的化學問題或化學實驗教學中出現的疑難問題,通過設計一系列的實驗并付諸實踐,根據實驗現象或實驗結果進行嚴密推理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實驗方法。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于科學實驗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自身體會,逐步形成善于質疑、勇于探究、努力求知的態度,就能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實驗設計習慣和創新意識,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化學實踐能力。
總之,化學實驗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點,是體現人的認識過程從思維到再創造應用的最生動典范。在化學實驗教學中,不但要體現教師的指導作用,更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思維空間,優化實驗環境,創造條件,鼓勵學生以積極求實的態度、刻苦鉆研的精神,敢于提出問題,大膽假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喚起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促進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立明淺談實驗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實驗室科學,2006,(02)
[2]張麗萍化學實驗教學中幾個問題的思考[J]甘肅農業,2006,(12)
一、在化學實驗中的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化學實驗現象千變萬化,它為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廣泛的途徑。從科學的角度看,任何一種事物及其變化都具有科學觀察的價值,也就是說觀察是有目的性的。因此,在進行化學實驗觀察時,首先要讓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并制定觀察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進行觀察。否則,學生往往只是注意那些感覺新奇的表面現象,而錯過了實驗目的所要求觀察的重點內容。
對于實驗現象觀察的范圍,不同的實驗要求不同:有的實驗要求全面地觀察,有的要求有重點的觀察。如對于具有代表性、典型的物質性質實驗,往往需要全面而系統地觀察,以便能較全面地了解物質的性質。例如,鈉單質放在滴有酚酞試液的蒸餾水中,觀察反應過程時,有的學生只是聽到了"嘶、嘶、嘶"的響聲,有的則只看到鈉在水面上四處游動,而未注意到鈉已熔成一個小球,還有的學生只看到溶液變成紅色。有些反應的主體特征較微弱,易被次要現象所掩蓋,此時就必須提示學生排除干擾,對關鍵現象進行重點觀察。簡言之,為了便于學生觀察,老師要精心準備好每一個演示實驗,關鍵之處要引導學生,力求達到最佳效果,實現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目的。
二、通過試驗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化學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由現象到本質地認識事物的性質、規律及其應用,即最終是要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化學實驗教學中,還必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即讓學生學會思考。實驗現象是啟迪思維的最好材料?;瘜W實驗中的豐富內容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想象力以及辨證思維能力。教師只要適時點撥就可引發學生積極、活躍的思維活動,從表面的、個別的實驗現象中發現本質的、普遍的規律。雖然其結果只是驗證某些科學上已知的結論,但對于學生來說卻是親身體驗的科學實踐。這就要求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突出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瘜W實驗教學也是如此。教師要善于提問,激發學生思考。一個適時恰當的提問,隨時都會激起學生對未知領域的"進攻",對容易忽略的問題緊追不舍。
在講硝酸的氧化性時,做銅片與濃硝酸及稀硝酸反應實驗之前,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思考:"硝酸跟多種金屬反應放出氫氣,那么濃硝酸、稀硝酸跟銅片反應放出的氣體是否也是氫氣?為什么?"那么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發現:濃硝酸跟銅片反應放出的氣體呈紅棕色;稀硝酸跟銅片反應放出的氣體盡管起初是無色的,但當空氣進入試管后,氣體也變成了紅色;而氫氣為無色,也不與空氣反應。二者對比得出結論:不論是濃硝酸還是稀硝酸與銅片反應后放出的氣體都不是氫氣。同時也就能進一步明白為什么實驗室在制取氫氣時只能用稀鹽酸或稀硫酸而不能用硝酸的原因,這樣的提問,不但能啟發學生連續思維,而且能將學生的思維導向知識的核心。
三、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
我們正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但是已經實行多年的應試教育對追求高升學率產生的正面影響已是根深蒂固,很難一下消除。學生自己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時空,這就使他們的某些潛能受到了壓制,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具體表現在化學實驗教學上,那就是學生"高分低能、動手能力差"。因此,面對新的課改和教改,我們應該逐步改變過去那種"程式化"的實驗教學方式,把實驗交給學生,讓他們逐步地學會獨立設計實驗并獨立解決實驗問題,這對于幫助他們學好化學及今后從事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具體在訓練學生的這種能力的時候,可按如下步驟進行:首先培養實驗設計的思路和方法。設計實驗涉及的內容包括:實驗名稱、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用品(儀器、藥品及規格)、實驗步驟(包括實驗儀器的裝配和操作)、實驗現象、數據記錄及結果處理、問題和討論。設計實驗前首先必須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教師可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根據目的要求,對實驗進行構思,設計實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