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0 14:40:32
序論:在您撰寫勞動教育的理論意義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摘要]農民歷來是推動社會進步、歷史發展的主力軍,只有大批農民從土地上走出來,成為市民,中國的現代化才有希望。本文就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職業教育培訓方面討論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問題及其對策,指出農民職業教育在富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根據經濟學家拉格納.納克斯的解釋,農村富余勞動力(又稱農村剩余勞動力)是指那些可以從農業部門抽走,而不至于影響農業總產量的農業勞動人口。這部分勞動力從表面上看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勞動,但對農業部門的總產量并無貢獻,實際上處于一種隱蔽性失業狀態。處于隱蔽性失業狀態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是人力資源的低效或無效配置,對經濟的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我國的“三農問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臼益突出。農村地區數以億計的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但他們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實現轉移,在轉移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文化素質低、政策引導的力度不夠等問題。
一、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中的主要問題
1、農村富余勞動力文化素質不高
由于我國長期推行城鄉二元制結構,致使我國各種資源過度地向城市斜傾,尤其是教育資源上的差別,使得生活在農村的人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相對減少,致使我國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整體不高。文化素質不高,影響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的轉移,使他們難以在城鎮實現穩定就業,即使勉強移出來,也由于在生活方式、公民道德意識等方面與城市居民的差距,結果難以融合到城市的現代生活中。
2、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質量低、經費少首先,各地區對農村富余勞動力底子不清,指導不力。各地普遍存在著對農村勞動力資源現狀及勞力輸出基本情況掌握不夠。其次,技能培訓方式單一、手段不多。各地在培訓中普遍存在集中講理論多,實際操作少:填鴨式講課多,現場擂導、觀摩少:引導性培訓內容多,針對性培訓內容少、實效性差。有的培訓班實際上在走過場、圖形式,根本沒有有目的和實質性的培訓。
不僅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質量低,而且培訓的經費也少。由于經費缺少,導致農村職業學校建設嚴重滯后,這些即將走出學校的富余勞動力動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完全達不到教學要求。
3、政策引導的力度不夠導致富余勞動力轉移滯后甚至造成回流近年來,教育部繼續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作為職成教育重點工作來抓。我國政府對農村職業教育非常重視,采取了不少措施促進富余勞動力的轉移,但在速度和質量方面顯得不夠理想,進城的農民始終存在著就業上的后顧之憂,為此不少地方的農民依然在原籍保留著承包的土地和房產,作為自己的社會福利保障,甚至有的地方還出現已進城的農民又回到農村的“人口回流現象”。
二、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是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重要途徑
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開發利用和就業轉移問題,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我認為,要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中的問題,最關鍵的是對他們進行職業教育培訓,這樣才能從各個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
1、開展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提供前提條件
普及義務教育,強化農村富余勞動力職業技術教育和就業崗位培訓,組建與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相適應的新機制已成為當務之急。首先,加大科教投入力度。應鼓勵多渠道投資,形成國家、企業、集體、農民個體和社會籌資辦教育的多元投資機制;其次,運用義務教育法,整頓農村教育秩序,確保農村普及教育。要用義務教育法幫助農民克服短期經濟行為,鼓勵支持子女上學,控制中小學生輟學率上漲;再次,發展農村職業教育。要提高農民素質,調動他們學習文化技術的積極性,必須搞好教育改革,大力興辦農村職業學校,對于絕大多數不能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應把他們組織起來進行相應的職業技術和實用技術培訓,提高專業技術素質;
最后,采用多種形式,搞好農業勞動力的再教育,使農村勞動者在學校教育之后繼續受到教育。應發展各種實用技術培訓班,對農民進行科技知識培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農村職業技術學校一定要幫助農民接受培訓,使農民學有所長,學以致用,提高他們在勞動市場上的競爭力,使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盲目來到城里找活干,陷入無序的困境中。培訓的內容為:(1)進行觀念更新教育,解決“敢于離開土地”的問題;(2)進行就業方向(包括崗位、行業、區域)指導,解決“離開土地后向何方”的問題;(3)進行技術培訓,解決“離開土地后如何生存和發展”的問題。
2、因地制宜,選擇職業教育培訓模式,為富余勞動力的轉移搭建就業平臺
目前,關于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模式多種多樣,各具特色??偟膩碚f,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模式有以下幾種:
(1)“訂單式”職教培訓?!坝唵问健迸嘤栆筠r民同樣具有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突出農民職業教育的職業性、定向性和生產性,使政府發揮主導性作用,健全勞動力就業政策,更使在轉移過程中農民充實自己,尋找一條致富的捷徑,達到政府、企業、學校與農民互贏。
(2)“城鄉式”職教培訓。城鄉融合是的理想,我國實行“城鄉式”職教培訓將有力推動富余勞動力的轉移。有部分職業學校實行“1+2”、“2+1”、“1+1+1”等靈活學制,促進城鄉合作辦學和東西辦學。例如,江蘇與陜西、北京與內蒙古、上海與云南等省區的合作就有明顯的成效。我認為,“城鄉式”職教培訓還可以在本省、市級或縣級進行,只要制定適宜的課程,安排專業老師,就可以實現就近轉移。北京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社區學院成為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一個新亮點。
(3)“短長班”職教培訓?!岸涕L班”培訓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學歷教育與短期技術教育相結合的一種形式,它使職前和職后的溝通銜接緊密,學歷教育與短期培訓同步進行,多層次、多渠道、多類型的辦學路子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富余勞動力的轉移減少了經濟負擔,縮短了培訓周期,滿足了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4)“專德心”職教培訓?!皩!敝笇I培訓,“德”指職業道德培訓,“心”則指心理學培訓。農民在接受職業教育培訓的同時,也應該進行職業道德培訓和職前、職后心理學培訓,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實施富余勞動力轉移,營造一個安定、團結、繁榮的社會。
3、進行終身化職業教育培訓,完善就業服務體系,為富余勞動力提供社會保障
關鍵詞:速度層次 剩余勞動力 勞動力轉移
一、速度層次交流理論提出及影響因素
該理論認為交流與需求一樣是有層次的,在同一速度層次上的交流是比較容易的,也比較協調,恰如高速公路上奔馳的汽車,如果他們速度都是一樣的話,那么就不可能會撞車。同樣道理,同學之間、同事之間、同一級別同一層次的人們之間由于處于同一速度層次,共同話題多,因而就容易交流,這也是 “非正式組織”出現的主要原因。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就是這個道理。相反,不同速度層次的交流就非常困難,甚至是危險的,如上下級成為好朋友的例子就很少,再如“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再如我們常說的“伴君如伴虎”就是這個道理,恰如行人穿越高速公路是非常危險的。不同速度層次的人們要順利的交流,前提是高速度層次的一方要降低其速度層次或者低速度層次的一方要適時提高其速度層次,前者如“平易近人”,后者如“趨炎附勢”,這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影響某一地區居民速度層次的主要因素在于:一是該地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達程度。一般來說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達程度的提高,人們速度層次總體是提高的。一般認為,城市居民的速度層次總體高于農村居民的速度層次,而發達地區的農村居民速度層次總體高于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居民的速度層次。所以我們可以得出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難度要大于發達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難度。二是該地區與外界交流的程度。一般認為某地區與外界交流的程度越高,其居民速度層次就越高,用俗話說就是“見過市面”、“大氣”,反之,某地區封閉程度越高,其居民速度層次就越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開放程度高的地區其經濟發展速度就快,居民速度層次就高,其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就不嚴重。三是該地區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一般來說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其速度層次就越高,反之,其速度層次就越低。從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村居民幾乎不需要政府幫助其轉移,而需要政府幫助轉移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基本上都是受教育程度低的居民。
二、農村剩余勞動力存在和轉移難的原因分析
傳統發展經濟學認為,發展中國家存在著二元經濟結構,即以傳統的方式進行生產、勞動生產率低下、收入微薄的農業部門和以現代的生產方式進行生產、勞動生產率高、收入高的工業部門。即發展中國家存在著兩個速度層次差異明顯的居民:農業居民速度層次低,而工業居民速度層次高。一方面,農業勞動力的增加、土地資源的稀缺和土地質量的下降,造成傳統農業部門邊際生產率低下、勞動力過剩,進而為現代工業部門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另一方面,隨著現代工業的資本存量的增加,工業規模的擴張和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革也需要不斷地吸納農村勞動力。因此,隨著經濟活動從傳統的農業向現代化的非農產業轉移,社會的整體生產力水平將不斷得到提高,二元經濟逐步向現代經濟轉化。在二元經濟條件下,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是促使二元經濟向現代經濟轉變的必然選擇。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知道,農村出現剩余勞動力是一種必然趨勢,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也是理所應當的。但是在現實生活為什么會出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難的現象呢?原因在于農業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速度層次總體低于非農產業勞動力的速度層次,導致農村往外轉移的勞動力無法與轉移目的地居民順利融合。由于速度層次不一樣,就會發生“撞車”現象。一方面,導致被轉移居民有著背井離鄉的感覺,短期無法感覺到生活的美好,另一方面,轉移目的地居民也感覺到生活不便利,對被轉移居民的采取排擠態度。
三、速度層次交流理論在農村勞動力轉移中的應用
上面已經論述到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困難的原因在于被轉移居民和轉移目的地居民的速度層次不同,導致相互抵觸現象。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在于提高被轉移居民的速度層次使其與轉移目的地居民的速度層次相一致,如對被轉移居民進行一定的職業培訓、給予被轉移居民國民待遇等等。具體對策如下:
1、改革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全面打破和消除城鄉二元體制,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合理轉移創造良好政策環境
1958年我國開始實施二元化的戶籍管理制度,明確將居民分為農村戶口和城市戶口,并嚴格規定非經城市有關戶籍管理部門同意,農村人口不得進入城市,人為地在城鄉之間挖出了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筑起了一道難以沖破的制度性壁壘。從理論上說,它不利于勞動力的優化配置,窒息了競爭,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由于城鄉差別、地區差別的長期存在,農業比較效益低的狀況短期內難以改變,因而農民進城的經濟利益驅動將長期存在,如果用政策限制來阻擋農村勞動力異地轉移不但難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同時也違背了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規則。而實際上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對城鄉雙方是互惠互利的。就農村來說,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可以減輕農村就業壓力,提高農民收入;就城市而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入并不會對城市勞動力就業構成多大威脅,因為農村勞動力的文化水平、專業技術相對較低,缺乏競爭優勢,他們大部分在城市中提供城鎮居民生活中迫切需要的家政、護理、環衛、餐飲、建筑、保安等服務,彌補了城市勞動力結構上的短缺,對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方便城鎮居民生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從當前來看,現行的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制度仍然未能從根本上得到改變:有關調查表明,大部分流入城鎮的農村勞動力在現行戶籍制度約束下,無法取得同城鎮市民同等的競爭能力和平等的待遇,他們在就業、加薪、吃、住、孩子上學等方面存在許多難以逾越的困難。雖然已有相當部分勞動力已基本脫離農業,屬于轉出的剩余勞動力,為全國城鎮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他們因沒有城鎮戶籍而被認為是城市“二等公民”。因此,我們要考慮逐步取消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限制,改革現行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實行按實際居住地落戶的原則。同時對就業、企業注冊登記、子女入學等等阻礙城鄉要素資源自由流動的其他歧視性政策也必須改革和廢除,以徹底打破城鄉二元體制,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合理轉移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2、改革除戶籍制度外的其他人為限制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政策因素,促使城鄉兩個不同的速度層次趨于融合
除了戶籍制度方面的限制外,還有就業制度、子女入學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限制。在就業制度方面,國家禁止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單位招收進城農民工,即使是非國有企業在招工時也有限制,對招募、使用外來民工的工廠進行罰款等行政處罰,或者在就業安排上也都要求用人單位“先市內,后市外”的原則,優先招用本市居民,未達到規定比例的用人單位,不得新招勞工,并且對許多工種禁止或限制使用民工。其次是子女入學限制,進城農民子女的入學問題往往難以得到解決,即使學校同意了,也要繳納一筆數目可觀的費用。再次是農民工的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障往往難以享受。有的城市還要求民工進城后要繳納暫住費、管理費、崗前培訓費等等,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轉換成本,特別是對于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民來說,進城尋求就業須先支付將近千元的轉換成本是無法承擔的,他們只有望“城”興嘆了。因而,社會各界要積極鼓勵和保護農民合理就業,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保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相關政策體系,完善企業用工制度,逐步放寬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限制,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3、加快建立城鄉統一協調的勞動力市場,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和就業,為城鄉兩個不同的速度層次趨于融合做貢獻
目前全國勞動力統一市場發育程度很低,地區之間、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和城鄉之間的勞動力資源配置還受到許多非價格因素的制約,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差異很大。在構建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方面,需加快勞動力就業制度改革,提高城市勞動力市場的發育程度,要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實現用人單位與勞動力雙向選擇,建立和完善勞動力市場中介組織,提供信息服務,特別要建設為農民外出就業服務的職業介紹網絡,定期勞務信息,增強市場透明度,降低供需雙方的交易成本,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可以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營造出一個自由選擇就業、自由選擇居住地和自由流動的大環境,并降低和消除一些不必要的遷移成本。城鄉統一協調的勞動力市場主要內容如下:(1)市場主體地位要明確,通過雙向選擇實現就業。(2)社會服務、保險為市場主體提供保障條件。勞動力的合理流動以社會保障為前提,這就是要加快建立全面的社會保障制度。(3)價值規律和供求關系調節勞動力流向和組合。勞動供給者主要依 據勞動力價格信號決定就業或轉業,勞動需求者根據社會平均勞動力價格及生產經營狀況調節用人數量。(4)政府通過宏觀調控,維護市場秩序。政府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建立農村勞動力就業服務組織及管理協調機構,包括信息、咨詢、職業介紹所等,為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創造外部條件。
4、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增強轉移勞動力的市場競爭能力
農村勞動力素質低是制約轉移數量特別是轉移層次提高的重要因素。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2000年中國總人口中文盲率已下降到7%左右。但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農村就業人口中,文盲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7.4%,小學程度的為 31.1%,初中程度的為49.3%,高中程度的為9.7%,中專程度的為2%,大專及大專以上的為0.5%,在農村勞動力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占總數的13.6%。進入城市的民工中存在著部分文盲、半文盲,受過初中以上教育的農村勞動力不到50%。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社會的進步,特別是第三產業的崛起,社會各方面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從而抑制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往外轉移。由于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和勞動技能低下,決定了他們即使進入城市,也很難進入技術含量高的行業工種進行工作,而只能從事低層次的工種。大量的低層次勞動力也易造成我國勞動力結構的失衡。在這主要拼技能而不是拼體力的城市勞動力市場中,農村剩余勞動力一般處于劣勢,轉移的領域越來越窄,就業空間越來越小。
為此,我們首先應進一步抓好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我們要把基礎教育放到重要位置,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提高財政中的教育經費的比例。中央和省級人民政府要通過轉移支付,加大對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義務教育支持的力度。其次,努力普及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隨著社會發展,城市對低層次勞動力的需求將會縮小,對技術工人、技術人才的需求將大大增加。因此在加強農村基礎教育的同時,要針對城市勞動力的需求變化,充分利用勞動、就業、教育部門的師資、技術和設施,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職業技能培訓,根據市場需求,有針對性的舉辦各類專業技術培訓班,做到先培訓、后上崗,切實提高外出民工的職業技能素質和競爭就業崗位的能力,為城市企業培育優秀的技術工人和技術人才,進而推進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最后,加大向農村教育投入比重,不僅有益于提高農民的素質,為產業結構的升級做好合格的勞動力儲備,而且也推遲了新增適齡人口進入勞動力待業大軍的速度和減少就業壓力。
5、完善社會保障措施,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解決后顧之憂
政府應改革城市就業制度,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進城的就業務工、居住生活、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并根據實際情況逐步建立起覆蓋全體勞動者的市場化的醫療衛生和勞動保障體系,達到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后能與城市居民受到同等的制度保障和平等待遇。要鼓勵雇傭關系長期化、穩定化,從而使企業和農民工利益都得到保障。積極倡導農村剩余勞動力走出家門,遷移到城鎮,切實解決戶口、孩子上學等問題。從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需求出發,幫助和動員農民解決醫療保險和其他保險,確保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后的健康和人身安全。
6、通過法律機制的調節來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順利轉移
法律調節是指政府通過勞動立法、社會保障和福利立法來引導和約束勞動力行為,從而創造一個有效和公平的就業環境。通過法律機制的調節來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具體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健全勞動爭議方面的法律,將現
有的各自為政的仲裁機構合并,成立仲裁局,明確它是經濟行政執法機關,賦予它應有的法律地位,內部設立若干專業性的仲裁委員會,統一管理全國和地方勞動仲裁工作。隨著勞動爭議案件的增多有必要建立專門的勞動法院或勞動法庭,專門審理勞動爭議案件。
其次,要制訂勞動力市場運行規則方面的法律,包括勞動標準法、最低工資法和社會保障法等。勞動標準法是以最低限度的勞動條件為依據,制訂最低勞動標準,以及為保證和維護這一標準在行政上采取的措施。勞動標準法的基本內容是對勞動時間的規定,如規定法定勞動時間、法定休假日以及法定勞動時間以外的補償等。最低工資法是規定向勞動者支付具有最低工資額的法律,其目的是通過最低工資保障勞動者的生活安定。社會保障制度方面的法律是勞動力市場有效運行的基本保障條件。目標是建立城鄉一體的以社會保險為主體的社會保障制度。
最后,對政府的各項就業政策加以法律化。制訂這些法規時都應特別考慮農業勞動力及其轉移問題。
Theory of Dynamic utility exchange priority
and its implication on the surplus farmers’ migration
我國是一個農業剩余勞動力大量積存的農業大國,21世紀農民將面臨耕地減少、人口增加、就業困難三大挑戰,集中表現為如何實現剩余勞動力有序轉移,這一問題在西部農村貧困地區表現尤為嚴重,亟待解決。本文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為例,并結合其他地區農村的實際情況,簡要論述一下發展職業教育在西部農村實現剩余勞動力有序轉移中的作用及其強化途徑。
一、農村勞動力素質低是實現有序轉移的重大障礙
勞動力的素質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和規模存在著十分重要的關鍵性作用。實踐證明,勞動者素質越強,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難度越小,轉移的穩定度越高,相反,勞動力素質越差,可供選擇的就業空間越窄,轉移難度越大,穩定度也越低。
根據國家統計局農村調查總隊的調查,2001年我國農村勞動力為4.82億人,占全國勞動力總量的比重約為70%。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勞動力的比重依然高達87.8%。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的具體結構分布是,文盲或半文盲勞動力占7.4%,小學程度占31.1%,初中程度占49.3%,高中程度占9.7%,中專程度占2%,大專及以上程度占0.5%。在農村勞動力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占13.6%。農村勞動力素質的低下既制約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規模和速度,也制約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層次的提高。
據互助縣勞動就業局的監測統計,2003年勞務輸出人數達95018人,占其勞動力總人數的51.27%。勞務輸出人數比重雖然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在我們調研中發現,同全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情況一樣,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剩余勞動力文化科學技能素質較低,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但在知識、技能等方面比較突出的人才卻很缺乏,因而很難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表明,互助縣農村剩余勞動力內部素質結構很不合理,主要表現在高中文化甚少,初中、小學文化居多,文盲、半文盲比重大。這些剩余勞動力中的很多人由于文化素質低,既難以接受農業科技知識,又難以接受國民經濟和鄉鎮企業發展的新技術、新知識?,F今農村大多數地方仍停留在建國以來傳統的耕作模式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勞動力文化素質低,適應不了非農產業的發展需要。
從我們課題組的調研統計資料來看,互助縣外出打工者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絕大多數(87.33%),這就決定外出人員只從事以手工操作為主,技能要求不高的工種(如從事建筑業的外出打工者占43.38%)許多外出打工的農民只求能干活,難求合理的報酬(月收入300元以下占54.77%)。
2 .農村剩余勞動力整體素質難以適應工作的要求,轉移出去后又回流到農村。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正由單純的體力型向專業型、技能型轉變,從業人員素質低將會影響到勞務輸出的總量和務工收入。據我們調查結果表明,擁有一技之長的人員年收入為9226元,比無技術的外出打工的高出2787元??梢?,專業化、技能型外出人員不僅就業穩定性好,而且收入相對較高。
近年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曾出現過高速度,但是現階段由于各地企業的經濟效益不景氣,機構改制和人員的裁減,使得一部分轉移的農村勞動力又回流到農村。從深層次究其原因,還是在于勞動者文化素質不適應轉移的要求所致。
3. 出外打工農民法律意識淡薄,自我保護能力不強,加之勞務輸出無序分散,自發性強,上當被騙現象時有發生。沒有法律的保障造成與用人單位的不平等性,工資討要受到一定困難,給待外出者造成了恐懼心理。我們在調研中了解到外出的農村勞動力在獲得勞動報酬上,有的工種實行計時工資,有的為計件工資。在建筑工地做雜工的工資一般在每月1000元左右,有一定技術的每月1500元。而大部分工地每月只預付農民500元到700元,有的每月只預付100元,有的按工作量支付工資的50%到70%。工頭們多向工人承諾,剩余的工資到年底一并發給,好讓農民工有“一大筆過年費”??墒堑搅四甑祝ゎ^們又以各種理由和借口拖欠工資,致使許多農民工到了要回家過年的時候,手里握著欠條無處拿錢,空等一場。更有甚者,有的人白干幾年,一分錢拿不回來。還有的在勞動中致病、傷殘、死亡,由于沒有法律合同保障,老板不聞不問。
二、加強職業教育對西部農村實現剩余勞動力有序轉移的重要作用
在農村剩余勞動轉移過程中,職業教育能夠發揮其重要功能。因為“具有技藝的人在勞動過程中創造的價值比為有技藝的人要大,而技藝必須通過教育和訓練才能獲得?!?20世紀80年代,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或進人本地鄉鎮企業)務工,主要以“體力型”輸出為主,但進入90年代,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非農產業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從而推動農村勞動力由“體力型”輸出為主迅速向“技能型”為主轉變。越來越多地方出于適應非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需要,對勞動力的素質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并要求對勞動力進行全面的培訓。這種現實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對接受更多的教育與培訓有著強烈的要求和愿望,他們特別希望在轉移之前就能接受到必要的職業教育和培訓。一是希望可以降低轉移成本,因為轉移到城鎮后,日常開支會相應提高,而且流動的盲目性也會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二是希望加強轉移的方向性和就業的針對性。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后,可能的話,可以獲得相應的學歷證書或資格證書,不僅可以提高求職的能力,而且還將樹立就業的自信。
但是,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目前的情況下,除了切實貫徹實施普及農村義務教育和基礎教育的基本國策,消除新文盲外,強化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教育,建構與農村勞動力就業相適應的新機制是當務之急。
農村剩余勞動力職業教育內容的重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 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培訓是提高農民工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增強農民工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課程建設要多考慮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職業崗位需要,以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核心,教育與培訓的內容以職業標準為導向。根據國家職業標準和不同行業、不同工種、不同崗位對從業人員基本技能和技術操作規程的要求,安排培訓內容,設置培訓課程。國務院前總理李嵐清同志指出:“職業學校則屬于‘訂單教育’,除了向學生教授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之外,大量的是訓練他們的動手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社會需要什么人才,學校就培養什么人才。”職業技能培訓可以以定點和定向培訓為主,主要是由各類教育培訓機構、行業和用人單位開展。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尤其是一些具有特色的民辦培訓機構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對具備相應條件并有創業意向的勞動力開展就業培訓,提供就業指導。
2. 職業(就業)指導培訓。即職業道德、勞動保護、安全生產、職業選擇等,提高求學者的心理素質和對城鎮生活的適應能力。為他們在新環境下生存、創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要開展基本權益保護、法律知識、城市生活常識、尋找就業崗位等方面知識的培訓,目的在于提高農民工遵守法律法規和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樹立新的就業觀念。這種培訓主要由各級政府,尤其是剩余勞動力輸出地政府統籌組織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和社會力量來開展。要通過集中辦班、咨詢服務、印發資料以及利用廣播、電視等手段多形式、多途徑靈活開展。
三、加強西部農村職業教育的措施和途徑
1. 加大培訓的資金投入,加大政府對農村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的轉移支付力度,擴大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覆蓋范圍,把更多的農民和農民子女納入到職業技術教育的范疇中去。我國西部農村地區,由于人多地少,經濟落后,生產力極不發達?,F實國情決定了西部貧困地區農村的經濟狀況連農村自身的基礎教育問題都難以解決,鄉政府和村組織哪里還有錢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呢?盡管我國現階段己經決定農村基礎教育投資主要由縣級政府負責,但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格局基本沒有變,鄉級財政承擔不起農村基礎教育投資的局面很難保證不會在縣級政府重演,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經費也很難落實到位。因此,必須改革農村教育投資體制,通過制度創新,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教育體系,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積極推進農村基礎教育的綜合改革。加強政府統籌,有效促進職業教育與經濟和社會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這對于我國農村經濟和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2. 要深化農村教育改革,同步推進“普九”與普及初等職業教育,全面提高普通勞動者的素質。《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規定,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包括普及初中階段的職業技術教育。西部地區特別是農村“普九”的任務十分艱巨,教育的重心仍在初中和小學,絕大部分學生沒有條件和能力接受高中階段以上教育。他們在完成小學或初中學業后,只帶著一般的語文和數、理、化知識回到農村,直接進入生產或工作崗位。所以,西部農村提高勞動者素質,絕不可忽視對他們的職業教育。要結合西部各地方的經濟發展特點,進一步深化農村教育改革,加強職、普結合,在大力“普九”中普及初等職業教育。職業學校要調整辦學結構,適度降低教育重心,主動面向不準備升學的小學和初中畢業生辦學;進一步靈活辦學形式,校內、校外結合,崗前、崗位結合,既可舉辦初二分流后的職高預科班,也可舉辦初、高中一貫制職業教育班,還可舉辦不同方式的職業技術培訓,教會一、兩項或幾項實用技術,使學生初步具備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基本素質。
3. 加強職業教育,推行勞動預備制度,實行就業準入制度。勞動預備制度是國家為提高青年勞動者素質,培養勞動后備軍,促進青年勞動者就業而建立和推行的一項新型培訓就業制度?!秶鴦赵宏P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大力推行勞動力預備制度,嚴格執行就業準入制度。用人單位招收、錄用職工,屬于國家規定實行就業準入控制的職業(工種),必須從取的相應學歷證書或職業培訓合格證書并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中錄用;屬于一般職業(工種),必須從取的相應的職業學校學歷證書、職業培訓和證書的人員中優先錄用。從事個體工商經營的,也必須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本蜆I準入是指根據《勞動法》和《職業教育法》的有關規定,對從事技術復雜、通用性廣、涉及到國家財產、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費者利益的職業(工種)的勞動者,必須經過培訓,并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后,方可就業上崗。應該組織農村未能繼續升學并準備進人非農產業就業或進城務工的初高中畢業生參加必要的轉移就業培訓,使其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并取得相應的培訓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用人單位招收農村勞動力,屬于國家規定實行就業準入控制的職業(工種),應從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中錄用。
面向往屆初、高中畢業生,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村每年有許多名的初、高中畢業生不能進人高中階段或大學繼續學習,他們以自然勞動力的形式直接進入社會從事技術含量較低的生產勞動。他們中的大多數己經或準備從事二、三產業的職業。按照勞動預備制度中“先培訓、后就業”的原則,他們在從業前應得到必要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為此,要狠抓初、高中畢業生的培訓工作,為他們向第二、三產業的有效轉移做好充分準備。要大力開展初三年級學生的職業培訓工作,實施早期分流。
4. 以市場為導向,加大訂單、定向培訓力度,不斷提高職業培訓的水平和層次。職業學校辦學水平的高低,涉及第二、三產業的專業建設是否有生機和特色,將直接影響到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水平和層次。各職業學校以市場為導向,以“訂單”定向培養為重點,以提高就業能力為目的,積極探索靈活多樣的辦學模式和培訓方式。因為“職業教育與培訓必須與現實的而不是未來的勞動力市場的條件密切地掛上鉤。“......職業教育與培訓主要以發展年輕人應用于工作上的技能為目的,如果沒法應用,這些技能和培訓就毫無意義和價值可言?!眻猿质袌鲆龑嘤?,培訓促進就業的原則,以訂單、定點和定向培訓為重點,引導和鼓勵培訓機構與勞務輸出(派遣)機構,在自愿的基礎上建立合作關系,通過簽訂培訓訂單或輸出協議,約定雙方責任和權益,實現培訓與輸出(派遣)的良性互動,促進學員就業轉移。要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就業市場體系,實行培訓就業資源共享利用,逐步統籌城鄉勞動力市場,加強領導和管理,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
論文摘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是個極其復雜而又艱巨的工程。它關系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同時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之一。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重點就在于提高農村剩余勞動了的素質,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未經職業教育和培訓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由于缺乏一定的科學技能,已經成為制約農村剩余勞動力順利轉移的一個嚴重障礙。
據預測,2020年前后,中國將基本實現工業化,因此農業部門在整個國名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將會越來越低。同時由于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的不斷加快以及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農村中出現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它嚴重影響了農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增長和農民的實際生活水平,阻礙了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某種意義上說,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否成功有效的轉移并獲取穩定的收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之一。
目前,我國在城鄉兩棲流動的農民工大約13-15億人,正處在代際交替的過程中,然而,不論是第一代還是第二代農民工都存在學歷層次低、業務素質較差等問題,不僅阻礙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而且也不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城市經濟發展中起到應有的作用?!笆濉睍r期,如何提高農民工的整體素質,使兩代農民工能夠進的來,留得住,使他們成為市民,是我國城鎮化進程中,面臨的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難題。因此,有必要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本的投資從而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1.人力資本投資和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理論綜述
1.1人力資本投資理論
現代人力資本理論興起于西方,目前,理論界對人利資本理論內涵的界定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奧多•舒爾茨和加里•貝克爾。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在經濟年會上做了題為《人力資本投資》的演講,首次較全面的向大家闡述了人力資本的理論。舒爾茨認為,生產活動中的資本實際上有兩種形式,即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他將人力資本界定為“人民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能力”,“是體現于人身上的知識、能力和健康”。在文中他提出了人力資本形成包括五個方面:醫療保健,在職人員培訓,正式建立起來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不是由企業組織的那種為成年人舉辦的學習項目,個人和家庭適應于變換就業機會的遷移。他還認為人力資本的收益率要比物質資本的收益率高。
1.2勞動力轉移理論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阿瑟•劉易斯在1954年發表的《勞動無限供給下的經濟發展》一文中首創了二元經濟結構理論,提出了在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的二元結構中的傳統部門向現代部門轉化的理論模式。他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分為傳統農業部門和現代城市工商業兩個部門,并且以兩部門之間的勞動力的轉移為核心建造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模型,也稱為二元經濟結構理論。他認為現代城市工商業部門集中了大量的資本和高素質的人才,具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而傳統農業部門由于技術停滯、缺乏資本凝聚了大量邊際勞動生產率為零或為負的剩余勞動力。由于兩部門的勞動生產率之間的差異,直接導致了極大的工資收入差異,使得農業部門中的剩余勞動力源源不斷的流向工業部門。當剩余勞動力被工業部門吸收完畢時,農業邊際勞動生產率高于工資,工農業兩部門工資將由市場來決定,勞動力就會根據市場情況在各產業之間自由流動,這時二元經濟消失,工農業都得到均衡發展,達到經濟結構一元化。
2.教育投資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影響的理論
教育是人力資本最主要的組成形式,也是影響勞動力轉移的重要因素。自從舒爾茨提出人力資本理論以來,研究人員就人力資本或教育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作用機理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受教育程度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可能性的大小。勞動力市場的信息的準確性直接影響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機會的大小,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能合理有效的對勞動力市場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更容易獲得就業轉移的機會。申靖(2008)研究指出,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對勞動力市場信息的判斷能力較弱,他們沒有搜集信息的意識和條件,也無法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選擇,他們自身對信息的弱敏感性成為了他們轉移就業不成功的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蔡訪(2001)研究指出,農村首次外出的信息獲得靠親緣關系的占427%,靠地緣關系獲取的占231%,在進城后找到第一份工作靠老鄉跟親戚的占7504%,而靠城市勞務市場的僅占471%。這種方式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大大降低了轉移的可能性。
第二、受教育程度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選擇能力。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工作期望進而影響其就業崗位的選擇,受教育程度越高,工作期望也就高,選擇職業的層次也高,反之就低。林紹珍(2007)研究指出,受教育程度高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比較注重個人才能的發揮和自身價值的實現,在選擇職業時會考慮工作環境、工作文化氛圍、發展前景等。而受教育程度低的剩余勞動力則比較看重工資而忽視了工作環境等。程偉(2006)對農民工就業調查研究指出,農民進城務工大多從事的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苦、臟、累、險等工種。
第三、受教育程度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穩定性。勞動力的文化水平越高,則在外就業的穩定性越強。雷重熹(2005)也指出有相當大的一部分農民屬于季節工,農閑務工經商,農業轉移的勞動力將近60%具有兼具性,屬于亦工亦農的轉移。他們大多數人的就業并不穩定,能夠完全脫離農村在外定居的更是少之又少,這種不穩定的低層次轉移,一旦受到國家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就容易形成勞動力大量回流的現象。
3.改善農村教育投資的政策
首先要提高農村教育投資總量,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素質和能力。加大政府農村教育投資力度。要發展農村教育,離不開資金的投入,教育投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村教育事業的成敗和興衰,政府作為農村教育投資的主要承擔者,在用于教育的財政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應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提高農村人力資本的存量,進而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其次要優化教育投資結構,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提高認識,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使培訓同市場接軌。要緊緊抓住兩個方面的需求:一是要抓住勞動力輸入地的經濟發展需求和企業的需求,了解輸入地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勞動力結構變化,以及當地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狀況,緊密圍繞當地優勢產業和緊缺人才開展培訓;二是要堅持為農民工的學習需求服務,滿足所有農民工的學習需要,包括基本的學習內容(如文化知識、社會常識、專業技能)。
參考文獻:
[1] 王紅玲,關于農業剩余勞動力數量的估計方法與實證分析,經濟研究,1998(4)
[2]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M],人民出版社,2008.
[3] 張曼,加強農村人力資本投資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法寶,中國集體經濟
【論文摘要】本文提出了高校《勞動關系學》課程教學改革應突破傳統思維,確立立體化的課程教學設計理念,建立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課程教學模式,構建適應創新人才培養需要的課程考核方式。
創新是當代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的主題,進行教學改革,實施創新教育,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是時代賦予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歷史使命。隨著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變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創新、網絡技術和現代教育技術快速發展,課程教學設計、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應隨之進行改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關注學生對知識的自我意義建構,注重培養學生在復雜、不確定性的環境中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與我們應用性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是一致的?!秳趧雨P系學》課程應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突破傳統思維,進行綜合改革。
一、更新教學設計理念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
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課程教學設計應改變過去以課堂為主要載體的狹隘教學設計模式,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目標,對課程教學進行整體設計,確立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以網絡輔助教學課程建設為平臺,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立體化教學設計理念。
二、改革課程教學模式
由于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課程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在立體化的教學設計理念指導下,教師應創設立體化的課程學習環境,堅持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實現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能力培養的有機融合,滿足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得到教師的幫助與支持,而且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協作和支持。為提高學習效果、共享學習成果、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個性特點、興趣愛好和學習基礎等條件因素組建多個學習共同體。
(一)堅持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傳統的教學模式雖然也重視和強調學生的課外學習,但由于技術手段和其他現實條件的限制,學生的課外學習主要由學生自主完成,學習過程中缺乏及時有效的指導、學習效果也缺乏及時客觀的評價。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和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實現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
1.課內教學
根據應用型創新人才既要有寬厚的理論基礎又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的要求,本課程在教學內容的組織和知識點的選擇上突破傳統的理論知識體系,以企業勞動關系為主線,構建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能力培養相結合的教學內容結構體系,并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學習環境,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1)課堂講演。重要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主要采用教師課堂講授的方式進行,一般概念和理論可由學生在提前準備的基礎上上臺講演。如在勞資合作策略章節,斯坎隆計劃、拉克計劃和工作生活質量計劃等內容就由學生自己課堂講演。通過課堂講演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心。
(2)案例分析。案例教學是本課程的主要教學方法,本課程收集了大量典型案例并根據教學內容進行了整理分類。課程學習開始階段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案例分析,了解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思路。課程學習進行到一定階段后,教師課堂上提供案例,學生課后通過查閱資料進行案例分析,再到課堂上相互交流、討論,教師最后進行點評。通過案例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分組討論。對有爭議的觀點、熱點等問題則采用分組討論方式進行,問題既可以是教師提出的也可以是學生自己提出的。討論主題提前l一2周,課后由共同體先進行內部討論,再在課堂上展開小組問討論,討論結束后教師進行點評。如在學習產業行動章節后,對我國是否有罷1二、罷工是否合法等問題就組織分組討論、辯論。通過分組討論、辯論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2.課外教學
對于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要充分利用和發揮課外的人才培養功能。
(1)利用網絡輔助教學平臺。利用網絡輔助教學平臺,教師可以網上布置作業、輔導答疑、檢查學生課外學習情況。學生通過平臺提交作業、相互交流討論;可以共享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經驗,可以查閱以前同學相關討論內容、案例分析報告、課外調查報告和研究報告等。同時能滿足學生課外自主學習需要,提供各種信息資源,便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式探索。并對相關信息資源應如何獲取、如何有效利用等問題進行解答,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2)開展研究性教學。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一些理論性問題采用研究性教學的方式進行。教師根據課程教學進度安排,布置研究性課題,要求學生通過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和實地調查研究,撰寫研究計劃、實施方案和研究報告。如在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章節,布置學生調查研究我國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現狀和發展趨勢,探討我國勞動關系協調模式。通過研究性教學和專題研究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
(二)堅持校內與校外相結合
隨著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創新,校企合作的不斷深化,課程教學實現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已成為可能。《勞動關系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性課程,學校應盡量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學習情景和實踐鍛煉機會。本課程利用我校人力資源專業的校外HR講師團(成員人數相對同定在15位左右,主要來源于相關企業、行業和主管部門)和專業實踐教學基地有效地實現了課程教學的校內與校外相結合。
1.請進來
請進來是指學校聘請相關企業、行業和主管部門資深專家作為學校兼職教師參與學校人才培養過程。對于應用性、操作性和政策性很強的教學內容,聘請相關企業、行業和主管部門資深專家到學校開展專題講座。另外,在以“員工人職管理、試用期管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管理、核心員工管理和工傷管理”為主題的課程實務模擬活動中,聘請資深人力資源經理、律師參與實務模擬活動。學生作為活動主體直接參與實務模擬活動,活動結束專家對整個活動過程進行現場分析和點評。專題講座和實務模擬納入課程整體教學設計中,與任課教師的教學融為一體。專題講座和實務模擬很受學生歡迎,尤其是實務模擬活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很高。
2.走出去
走出去是指學生到校外進行相關的體驗性認識活動或帶著問題進行調查研究。一般情況是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到專業實踐教學基地,有條件的學生也可到其他單位進行相關的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學習。通過實踐可以提高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
一種情況是體驗式的認識活動。學生可去人才市場招聘現場、勞動社會保障局或不同性質的企業單位參觀學習、親身體驗,在實踐中了解、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如在學習員工參與管理章節后,學生就可以了解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員工參與管理的方式,并進行一定的比較分析。該活動要求對整個認識活動過程進行總結、提交總結報告。教師對學生的總結報告進行分析歸納,對有代表性問題和有爭議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
另一種情況是專題調查研究活動。共同體就承擔的專題到相關企業、行業和相關主管部門進行實地調查研究,專題調研活動也可自主確定研究課題。調查研究活動結束后,共同體要在課堂上匯報專題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師生一起進行交流、討論。通過共同體共同完成課題的方式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三、改變課程考核方式
學業成就評價是指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建構主義認為,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而不取決于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學業成就評價標準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應用型人才的學業成就評價不僅要重視對學科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更要側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分析、理解與應用,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以及合作精神培養等。
Abstract: This paper designs the questionnaire based on two-factor theory, and according to surveyed 180 students of the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in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understands two factors effecting their learning and discusses how to effectively motivate students to lear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關鍵詞:雙因素理論;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激勵
Key words: two-factor theory;specialty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motivation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1-0179-03
0 引言
昆明醫科大學于2002年設立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以下簡稱“社保專業”),目標是培養具有社會保障專業知識的懂醫學、會保險、能管理,能從事與社會保障、醫療保險領域相關的管理、研究工作的實踐型、應用型、復合型的高級人才型,是昆明醫科大學開設的眾多醫學專業中的非醫學專業。隨著時代變遷,高校擴招、就業壓力、多元化思潮已然對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狀況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基于此,探討如何更好激勵學生的問題就顯得很有必要。本文將從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的雙因素理論視角下進行醫學類院校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激勵方式的探索。
1 雙因素理論概述
20世紀50年代后期,美國心理學家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在匹茲堡地區的11個工商機構中,向近2000名白領工作者進行了調查,研究個人和工作之間的關系。根據調查所得,赫茨伯格將影響人們行為的因素分為兩類: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保健因素涉及公司政策、監管、人際關系、工作條件等,保健因素如果不當,易引發員工對工作產生不滿情緒,但無法員工起到激勵作用,也稱為“維持因素”。而激勵因素主要包括工作表現機會、工作成就感、未來晉升期望、職務和崗位上的責任感等,激勵因素設置恰當的話能對員工產生激勵作用從而觸發滿意情緒,相反也不會因為缺少此類因素而不滿[2]。
綜上所述,保健因素更多地與工作的外部條件發生聯系,保持人們的積極性,維持工作狀態;激勵因素往往以工作內容為中心,能充分調動人們的潛力和積極性,做出最好的表現[1]。
2 影響社保專業學生學習的雙因素
借鑒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結構,再結合學校中的日常工作和現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可以將影響社保專業學生學習的雙因素做出具體劃分。
2.1 保健因素
主要包括校園環境(校園基本建設、綠化、宿舍、食堂等),文體設施(文藝晚會、運動場等),教學設施和教學方式,規章制度(校紀校規)和人際關系(師生關系和同W關系等)。保健因素是學生求學、安心學習的基本外部條件,一般難以直接刺激學生產生學習意愿和動機,作用是幫助學生維持一定的學習積極性。
2.2 激勵因素
涉及就業前景,專業滿意度(對專業的了解、認知和專業滿意度),學習獎勵機制(物質和精神),課程設置(課程結構、計劃、進度等),學習氛圍等。激勵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于學生的自我價值識別、發掘、提升、實現,可以直接刺激學生的學習意愿和學習動機,會對學習行為的長久持續性產生難以忽視的影響。
3 調查研究
本次研究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以昆明醫科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為調查對象,本次調查問卷設計較為簡單,是學生主觀判斷選擇分值程度,重要的是對學生分值選擇觀點的一個交流了解。問卷采用的是電子、紙質問卷同時發放、回收的調查方式。本次調查問卷對社保專業學生隨機發放了200份問卷,后期共回收180份問卷。選取的調查對象的均是大二、大三和畢業班學生,都有2-4年的在校學習經歷。
4 調查結果和討論
本次調查的180名受訪者中女生占81%,男生占19%,大致與社保專業的男女比例相符。另外在專業選擇上,180名受訪者中自主選擇的僅占到34%,有66%的同學是被調劑的。
4.1 保健因素方面
針對校園環境、文體設施、教學設施和教學方式、規章制度、人際關系五個方面的因素,調查問卷設計為“非常影響”、“很影響”、“影響”、“不太影響”和“不影響”五檔,數據顯示各自的影響程度都不相同,但是仔細觀察后五個因素可以分為兩類:有影響和沒有影響。具體如下。
4.1.1 人際關系對于學生的影響比例極高
人際關系包含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老師,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從而加強在學習上的交流,增加關于學習方面的疑難解惑。在調查訪問中70%學生普遍認為除班委外學生與老師的溝通,同學間的溝通較少。除了上課時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較少。由于此次調查對象女生占比81%,女生的感性化情緒使他們普遍認為人際關系的好壞,融洽與否可以影響她們學習的態度,學習的積極性,所以調查顯示90%的學生認為人際關系對于學習的影響程度非常大。
4.1.2 校園環境、文體設施、教學設施和教學方式、規章制度影響比重較低
通過訪談了解到社保專業學生認為校園環境、文體設施、教學設施和教學方式、規章制度方面的建設較為合理健全。校園建設優美有序、宿舍安全且管理有度;學校眾多籃球場、排球場、足球場、形體室一應俱全,輔之以大學的春天、迎新晚會、新老生見面交流會等,課余生活豐富多彩;教學設施齊備,再加上人手一本學生手冊詳細介紹相關規章,可有效約束行為規范??傊膫€方面的因素影響不顯著。
4.2 激勵因素方面
調查顯示社保專業學生受到就業前景、專業滿意度、學習獎勵機制、課程的設置、學習氛圍影響程度比例大體趨于一致,受到的影響比重極高,普遍都超過了90%。
4.2.1 專業興趣是前提
66%的同學是服從調劑被調劑到社保專業的,僅僅有34%的同學是已經對專業有一定的了解自主填報本專業的。絕大部分同學認為專業滿意度對于學習積極性有很大程度的影響,但是基于很多同學是被調劑到社保專業的事實,因而一開始就對專業缺乏了解,后期也不太愿意去了解專業培養的思想、框架和細節。數據顯示學生入學伊始對于專業的興趣不高漲,學生個人的專業學習興趣不濃厚,從而導致學生對專業的滿意度和認可度不是很高。
4.2.2 課程設置是導向,學習氛圍是基礎
專業課程設置涵蓋了醫學、保險、管理、會計、經濟各方面,課程內容多樣,符合專業發展方向。通過問卷調查,92%的同學認為課程設置對學習的影響程度很大,但通過訪談發現68%的學生認為很多課程缺乏趣味性,尤其是臨床課程沒有根據本專業的特點進行針對性教學,醫學知識跨度大,內容深奧,如內外婦兒等醫學課程學習掌握難度較大,但在實習工作中用處不大,導致學習起醫學知識比較困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對學生的學習熱情有較大的負面影響。另外,92%的同學均認為學習氛圍對學習的熱情也有很大影響,但社保專業在醫學院校屬于非醫學專業,被同學戲稱為“非主流”專業。受大環境影響,學習氛圍不濃厚,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漲,學習效果自然會受到影響,最后反映出來的卷面成績在很多時候也差強人意。
4.2.3 就業前景是主導
2014屆畢業生共33人,男生5人,女生28人;2015屆畢業生共計77人,男生11人,女生66人;據就業統計顯示兩屆社保專業畢業生學生均實現就業,達到了100%就業。
男生主要從事于保險行業,已畢業男生中14屆有80%從事保險行業,15屆有82%從事保險行業,從事保險行業的比例遙遙領先。女生就業方向比例較為均衡,各行各業均有:14屆中32%報考了公務員和事業單位,22%從事保險行業,39%選擇了到大中型企業從事具體業務工作,7%報考了研究生;15屆女生23%報考了公務員和事業單位,30%進入保險行業,39%到大中型企業,6%報考了研究生,5%選擇自主創業??偟膩砜矗珓諉T和事業單位的比例略少于保險公司和中大型企業。另外,男女生工作選擇的視角不同也決定了雙方就業方向的差異性。通過調查專業學生對于就業方向選擇首選均是公務員、事業單位,其次是保險公司或其他企業,保險公司的占比較小。但已畢業學生就業方向數據卻顯示出就業意向和最終就業去向出入較大,就業理想和就業現實反差明顯。實際上,100%的就業率并未讓學生對于就業問題放心,學生心里仍然認為就業困難,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就業導向的激勵作用為實際發揮。
5 對策建議
5.1 從保健因素著手的激勵方式
5.1.1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加強師生課余生活中的聯系
充分利用昆醫現有的教學網絡平臺,提高師生課后的溝通交流,避免因為師生時間引起的交流過少的問題,在課間課后形成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通過網絡讓學生一起學習,一起討論,共同成長,而不是知道W校有此平臺而不去使用。還可以以大學生創業項目、創新性項目、社會實踐等為載體和紐帶,通過微信建立交流群,在虛擬空間中增加師生間的交流,或者合理利用好教師到校時機和學生的課余時間,創造更多師生面對面溝通的機會。
5.1.2 減少干擾因素
減少其他干擾因素的前提是要通過講座宣傳、網絡宣傳等多種方式,注重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反常情緒如情感問題的自我控制約束能力,更好地利用課堂時間和課余時間,督促學生勞逸結合,全方面發展[3]。此外,還應與時俱進,了解學生的身心狀況,情感變化,減少對網絡的依賴,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5.2 從激勵因素著手的激勵方式
5.2.1 加強社保專業宣傳力度,提高學生對專業滿意度、認可度
多方面加強本專業學生對現今社會就業背景下就業前景的了解,利用各種場合和時機向學生適當描述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可適當整合校外資源,與往屆畢業生加強聯系,創造條件使得他們有機會和平臺為在校的社保專業學生分享其成長心得和工作感悟,甚至可以邀請一部分已畢業的同學承擔部分的教學,以此促進校內外的信息暢通,優化教學結構。
5.2.2 改善醫學課程設置結構,提高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
醫類教學內容難易設置應該適合專業學生,編寫適用于專業學生的應用教程,而不是普遍使用正規的醫學課本,增強實踐實用性,發揮醫學院的優勢,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5.2.3 針對就業前景完善職業規劃
通過“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讓社保專業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結合所學專業知識對專業的發展趨勢、社會保障政策以及就業選擇有更清晰的了解,在學習和實踐中逐步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梢砸劳袑W校的實踐教學平臺,大力開拓符合社保專業特點的實踐教學基地,分批將學生送入這些基地實習實踐,同時也更加深入地了解用人單位的現實訴求和潛在需求,以反作用于校內的教學組織和安排,在社會范圍內提升專業知曉度的同時,開發出更大的就業潛力,觸動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而改善當前的學習狀況。
參考文獻:
[1]李忠斌,楊成國,盧冰.組織行為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9.
檀傳寶:勞動教育對于今天的中國非常重要,它的重要性大體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去考慮。
第一,從社會問題的角度考慮。你會發現如今在中國,很多社會的病態都與勞動教育開展的成效不高有密切關聯。比如,一些人為富不仁,一些人一心想賺快錢,還有很多人喜歡炫富,等等……這些社會亂象背后的邏輯,其實都是不勞而獲或是少勞多得?;蛘撸覀儚奶囟ń嵌瓤?,很多社會病態都可以歸因于與勞動有關的價值觀的偏差,需要通過在全社會確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去克服。
第二,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考慮。正如你在問題中所說的,現在咱們國家的GDP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很快將會成為第一。我們的人均GDP也已超過7,000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梢哉f整個社會包括我們的教育都處于一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那么,當我們告別了以體力勞動為主導的舊時代之后,有一些課題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比如,隨著社會越來越發達,腦力勞動的比重會不斷增加,但最基本的體力勞動的成分依然存在。那么,在當今這個時代我們應該怎樣去定義勞動教育所說的“勞動”呢?究竟怎樣的社會安排才更有利于讓人們在詼中獲得尊嚴、擁有勞動的光榮?應當怎樣讓青少年乃至整個社會看到體力勞動、腦力勞動的價值與意義?直面、回應這些課題,在這個時代已經非常迫切、重要。從更積極的角度看,一個能夠擁有勞動意義感的勞動者可以更愉快地生活在這個世界。讓全體國民特別是少年兒童認識到勞動的意義,從而愉快地勞作在共和國的大地上,這對于新時代中國人生存質量的提升更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三,從教育本身的角度考慮。我們強調勞動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一方面,根據馬克思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念和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社會主義教育本來就特別重視勞動教育;另一方面,一個最根本的理由,社會主義運動說到底是為勞苦大眾主張權利的,是以承認勞動和勞動者的價值為非常重要的價值原則、教育原則的。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原則,讓勞動者克服勞動異化狀態,擺脫剝削壓迫、過有尊嚴的生活,這本來就是整個社會主義運動最為根本的一個訴求。從價值體系上講,無論是十月革命后的蘇聯還是今天的中國,崇尚勞動價值、追求勞動創造、尊重勞動創造的主體――勞動人民,都一直是最核心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在教育體系中,這可以說是社會主義教育明顯區別于資本主義教育形態的標志性特征之一。所以,如果我們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辦真正的社會主義教育,按照講的“不忘初心”,勞動教育就應該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勞動教育的內涵可以說是十分廣泛的,內容也很豐富,包括了勞動技術、社會公益勞動、家務勞動等等。在您看來,當前我國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主要應該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呢?
檀傳寶:你提到的這些都是勞動教育的具體形態,但是形態的劃分標準不一樣,比如說以場域劃分的話,就包括家務勞動、學校勞動活動、社會公益勞動等等。我更多的是想談另外一個標準,我覺得無論是在學校、社會還是家庭中,勞動教育的內容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外顯的部分,比如說在勞動過程中學一些勞動技能、產出一定的勞動產品等等;另一方面,我認為之所以要開展勞動教育,在外顯的部分里面隱含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的培養。勞動教育固然要學勞動技術,應該有勞動產品的產出,但是對于學生發展來講,最根本的目標不是要生產多少產品,而是確立勞動價值觀。在的價值理論里,非常崇尚和強調的一些原則,比如說歷史唯物主義學說所強調的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人本身、勞動創造歷史;政治經濟學理論中強調勞動是一切價值的基礎,以及按勞分配、多勞多得、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分配原則;教育理論強調體力、腦力的結合,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原則,等等。開展這些勞動價值觀的教育對于孩子的健康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就是說:勞動教育要特別注意讓孩子通過參與勞動實踐,體會到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學會珍惜勞動果實,尊敬勞動人民。我認為當前我國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最根本的出發點應該是這個。
:您認為勞動教育最根本的是進行勞動價值觀的教育,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通過勞動教育,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勞動態度和勞動習慣呢?
檀傳寶:真正要把勞動價值觀、勞動態度和勞動習慣建立起來,當然是要靠學校來進行相關的教育。但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我覺得還有非常關鍵的一點是社會風氣和家長的觀念要有所改變。如果社會本身風氣就不好,比如我們在網上經??吹健案欢膘乓洳粍诙@的生活,居然還有很多人羨慕不已,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想要有效開展勞動價值觀教育,肯定會遇到重重阻力。另外,很多家長在心底其實并不認為勞動觀念是重要的,認為只要學習好,孩子在家里就可以什么都不干。在這種情況下,談怎么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就會很困難,因為在家庭生活中根本沒有加強勞動教育的土壤。
對學校教育來講,我覺得有兩點很重要。第一,勞動教育本身要在學校的活動課程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二,在整個學校文化中確立崇尚勞動的價值觀應該成為當前學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果學校文化里本身就存在大量不尊重勞動的現象,那就算是學校有勞動課,作用也會很有限,因為在日常生活里學生根本體會不到勞動的意義與價值。所以,我認為社會氛圍的改變,包括學校文化環境的改變,在孩子成長的環境中形成一種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風氣,比開設多少勞動課程更為重要。
:當前在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被弱化、被邊緣化也是不爭的事實,甚至還有老師將勞動作為懲罰學生的一種手段。您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變勞動教育被邊緣化、被異化的現狀呢?
檀傳寶:目前可以說勞動教育的異化和邊緣化非常厲害。我認為主要有三種表現:
第一,把勞動看成是一種懲罰,比如遲到了罰做一周的值日等等。勞動本身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但是當勞動和懲罰等負面心理體驗建立聯系的時候,就是反勞動教育而不是勞動教育。這是勞動教育的第一種異化。
第二,把勞動教育異化為學習一種技能。設想一下學生花很長時間只是學會怎么剪紙,若這一學習經歷對他的課業成績、身心健康沒有太大作用,這樣的勞動教育肯定會被邊緣化。通過勞動生產和實踐的確應該、也有可能學到某種技能,但是勞動如果僅限于技能的學習,而有些技能高考又不需要,這樣的勞動教育怎么可能不被邊緣化呢?
第三,把勞動教育異化為一種娛樂,比如一些畢業班學生平時學習很辛苦,所以學校會組織他們去參觀一下工廠、農村,當作生活的調劑,這就更沒有意義了?,F在很多學校每年都會有一些勞動安排,認為這就是帶著學生開展勞動教育了。其實所謂的“勞動安排”,基本就是一學期甚至一學年用一天或半天時間帶學生“活動”一下,而這就同時意味著平時學生都不會做這些“勞動”的“活動”……這樣的勞動教育,效果當然會極其有限。我們可以看到,上述這三種思維或異化、或窄化了勞動教育的功能。
這就回到了剛才的問題,勞動教育在學校里邊緣化,甚至有的學校根本就沒有勞動教育,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大家對勞動所蘊含著的最重要的教育價值沒有清醒的認識。勞動教育其實有時候只是要還原某些人生的常識。例如,如果所有人都不種莊稼,面包從哪里來呢?這是常識,但問題是現在很多人會忘記,一心想著不勞而獲,不愿意通過辛勤勞動去創造價值。其實,勞動教育也可以有使人愉悅的功能。但勞動教育真正的愉悅,應該是對勞動過程、勞動果實的欣賞帶來的那種精神性愉悅。在帕夫雷什中學,曾經有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叫面包節。孩子們種的頭一茬麥子收獲以后,磨成面粉做成面包,蘇霍姆林斯基會讓孩子們請自己的家長來品嘗。這個時候孩子們的愉快真正是勞動的喜悅――由他們親手種植的小麥做成面包的那種芬芳,是勞動的芬芳,能夠鼓勵孩子以后再去進行新的勞動,而不是膚淺的認為,勞動就是我學習累了、去放松一下,那不是真正的勞動的愉悅。
:雖然一直以來學校都有開展勞動教育,比如開設勞技課、組織勞動實踐活動等,但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面對這種情況,您認為中小學的勞動教育究竟應該如何開展,才能夠真正達到勞動教育的目的呢?
檀傳寶:學校勞動教育的效果不好,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教育工作者對勞動教育的本質不清楚。教師可能模糊地知道勞動教育很有必要,然后就M織學生開展幾個相關的活動,但可能還并沒有真正意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實際上勞動與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方方面面都有關系。以勞技課舉例來說,如果認真去安排的話,可以大大促進孩子各科學習的內在動機。教師要讓勞技課變成孩子日常學習生活的一個綜合應用的領域,思考孩子在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等等這些課堂上學到的東西,有哪些在勞技課可以用得上?這樣就既有勞動教育,也強化了孩子課堂學習與社會實踐之間的內在關聯。勞技課的設計應該是這樣的思路,而不是只學一個剪紙或者陶藝就叫勞技課了。因此,我是主張勞技課更多的應該是校本的,學校根據孩子每個階段的學習情況,思考哪些知識可以應用,再去設計勞技課,才是正確的思路。
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專門的活動和課程肯定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僅僅通過這一種渠道去實現勞動教育所有的任務。如果我們的教育工作者真正意識到勞動教育的意義,就會明白并不一定非要花很多專門的時間去完成某一個專門的活動,道德與法治、歷史課、語文課、班團活動、師生交往中,都可以滲透勞動教育的理念。
除了開展專門的勞動教育課程和活動,在這里我還想強調兩件事。
第一,教師的教育觀念要跟上去。比如現在很多老師本身已經沒有勞動光榮的觀念了,甚至有些老師特別羨慕那些不勞而獲、掙快錢的生活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怎么能夠指望他對孩子有正面的勞動價值觀的引導呢?所以,教師一定要確立正確的價值觀、教育觀,這對勞動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相關課程的建設要跟上去。比如說歷史課,過去的歷史教育特別強調勞動人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那現在我們是不是也要考慮到這一點?如果歷史課就只講帝王將相,而勞動者在歷史中的意義完全被人忘記,那肯定是不對的。無論是歷史或其他課程,都要注重挖掘勞動教育的素材。
這兩點非常關鍵,因為如果教師本身沒有確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或者勞動教育的價值觀不能滲透到學科教學里,只是偶爾帶學生去專門勞動一下又有什么意義呢?如果是那樣,可能勞動課甚至都帶有反勞動的性質了――因為大家體驗到的只是勞作的辛苦,卻感受不到其中的價值,孩子們就更不愿意勞動了。所以歸根結底,整個教育系統要確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各科教學都應該配合,再加上專門勞動教育的課程安排,才是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有效路徑。
:您談到教師對勞動教育的正確認識十分關鍵,那究竟如何才能夠讓廣大教育工作者充分認識到勞動教育的價值和重要性,進而實踐您剛才所說的勞動教育的有效路徑呢?從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角度,您又有哪些建議?
檀傳寶:要讓教育工作者對勞動教育的價值有正確的認識,我覺得應該考慮以下幾點。
第一,勞動教育要從保障社會主義教育性質這個角度去看。所有中國的教育工作者都要清楚地意識到,勞動教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是保證社會主義教育性質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二,勞動教育要從孩子的健康人格成長這個角度來講。如果孩子從小就抱有不勞而獲的想法,他將來必定會非常自私,那樣是不會真正幸福的。如果一個人一生都沒有體會到勞動的意義,人生將是非常悲哀的。而引導孩子過有創造性的、充實的人生,能夠擁有健康的精神人格,是不能離開勞動教育的,教師也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
第三,勞動教育要從社會改造的角度去重視。正如我剛才說的,現在有那么多社會病態其實是因為人們看待勞動的觀念出了問題。要保障社會的良性發展,有良知、有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就應該責無旁貸、高度重視勞動教育。
對于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我也有兩個建議。一方面,現在很多老師,尤其年輕老師,并不清楚究竟什么是勞動價值觀,這就好比數學老師不知道數學,那你怎么教?所以廣大教師需要去了解什么是勞動價值觀,了解勞動價值觀的內容和重要意義。另一方面,當教師明白了勞動教育的價值,具體要去實施的時候,要考慮有創造性地去推進勞動教育,不能把勞動課又變成另外增加的“課業負擔”,而是要思考如何把勞動教育和其他科目的學習聯系起來,形成綜合學習的課程形態,讓勞動教育成為激發孩子學習動機、鞏固學習成果的重要渠道。這種創造性不是異想天開,要與教師教育專業化水平的提升聯系在一起才能夠更好實現。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中小學生的勞動教育離不開學校和家庭的通力協作,但如今很多家長不重視培養孩子的勞動價值觀和勞動習慣,“家里的活兒不用孩子做,只要好好學習就行”是很多家長仍然持有的觀念。您認為應該如何改善這種局面?
檀傳寶:首先還是要明確,勞動價值觀教育是勞動教育的精神內核,這是一個大前提。具體到家長要做哪些改變?我認為有兩點。
第一,不要把學習跟勞動看成是對立的。在我看來,其實學習也是一種勞動。家長完全可以通過鼓勵孩子學習,來幫助孩子確立付出努力才能夠有所收獲這樣的“勞動”觀念。正如大人要通過勞動去創造世界,兒童要通過學習去獲得成長,我們完全可以把勞動和學習建立內在聯系,而不是將勤奮學習看成跟勞動沒有關系的一個活動。在某種意義上,孩子如果認真學習,也可以視之為勤勞的一種表現,也是值得鼓勵的。
第二,家長不能把勞動,尤其是體力勞動,看成是與兒童生活沒有關系的。你所說的很多家長在家里不讓孩子勞動,一方面是家長沒有意識到勞動的教育意義,另外一方面是在這個少子化時代,孩子都是家里的寶貝,許多家長不舍得讓孩子去做家務。那么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問自己,到底什么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如果愛自己的孩子卻不考慮教育意義的話,有可能就只是一N溺愛,反而會害了孩子。所以我覺得讓孩子適度地參加有意義的家務勞動,不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培育兒童的責任感、主人翁意識等等。他如果什么事都不做,那怎么學習做主人呢?這就需要家長在教育觀念上進行變革。一旦家長的教育觀念改變了,就會自覺去考慮哪些勞動方式對孩子是合適的。我覺得安排力所能及的勞動、把學習跟勞動聯系起來,是一個最為可行的選擇。
:還有另一種情況,有一部分家長已經能夠意識到勞動對孩子的重要性,也會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但他們是采取以勞動換取獎勵的方式來鼓勵孩子做家務,請問您是怎么看待這種教育方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