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8 17:00:54
序論:在您撰寫循環經濟產業研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 產業集群 循環經濟 互動機制
近幾年來,作為介于市場與企業之間的一種組織形式,產業集群在發展中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加快了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造成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生態環境的急劇退化。因此,如何保護好生態環境、合理利用有限資源和防治環境污染,迫切需要一種新思路、新理念、新方式去重構經濟活動流程來觸發產業集群系統的建設性力量,推動現存的產業集群系統向生態系統躍升,促進其可持續發展。相應地,循環經濟被推到了實踐的前臺。
一、產業集群: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實現載體
發展循環經濟,客觀上需要企業在一定地域上的集中和集聚,通過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政府、企業與科研單位以企業與社會中介組織等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合作,以產業集群為載體,促進整個社會循環經濟的發展。具體而言,以產業集群為空間組織形式,發展循環經濟的優勢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業集群能夠提高循環經濟的資源利用效率,實現成本節約
在產業集群內,具備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小的廢物排放,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條件。企業地理上的集聚,加大了企業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流,能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集群范圍內實施循環經濟可以降低企業之間合作的搜尋成本、談判成本、交易風險,通過整個產業鏈的傳導機制可以減少政府推行循環經濟的政策、法律實施等規制成本。
2、產業集群為循環經濟再利用、再循環原則的落實提供了重要途徑
單個中小企業生產流程相對簡單,“分解者”不容易構建,且企業的規模小,廢棄物數量不夠多且不夠集中,獨立循環利用資源在經濟上不具備可行性。而整個產業群落中由幾十家、數百家甚至幾千家企業構成,產業集聚區內不同的種群有不同的要素需求,廢棄物數量足夠大,引入的“分解者”企業對這些物質進行分解,他們通過開發廢物資源化技術,將一個產業或企業的廢料完全變成另一個產業或企業的“食糧”,增加了物質資源的利用環節,延長了物質資源在系統內的流動鏈條,實現了資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環,達到了節能減排甚至是污染物零排放的目標。
3、產業集群為發展循環經濟創造了良好條件
產業集群獨特的社會環境能夠加速循環經濟技術的創新和擴散。在集聚區一定的經濟激勵機制作用下,企業必然競相開展技術和工藝創新活動。企業是追求經濟利益的微觀主體,下游企業受此誘導同樣會加強循環經濟技術的開發,層層傳導直至最終產品。同時,集群的組織網絡有利于上下游企業和同級企業之間的有效交流,更容易形成有效的循環經濟和穩固的合作,這些都有利于集群內循環經濟的開展。
二、循環經濟: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傳統的產業集群在發展中造成了環境污染、資源枯竭、能源危機、生態破壞等諸多問題。而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將經濟活動組成“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過程,是對傳統增長方式“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式直線過程的根本性變革。
1、循環經濟可以優化產業集群的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產業集群本身的特征決定了其利用資源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企業的聚集優勢,加大了企業間物質、能量的交流。在集群內通過“資源―產品―廢棄―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遵循“3R”原則,將清潔生產、生態設計、綠色消費、資源綜合利用等有機融為一體,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緩解了資源稀缺對集群的影響。
2、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解決產業集群的污染問題
為解決產業集群的污染問題而實行的末端治理方法――關停整頓企業、統一排污處理、征收排污費等等,不但增加了政府的環境管制成本和治污成本,同時也不利于形成企業的節能減排意識。循環經濟是一種思維上的轉變――從末端處理變成源頭控制,它使污染從設計、制造、包裝、運輸和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使原料和能源能夠循環利用,使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優化,從而大大減小了治理設施的建設規模,減少了需要末端治理的污染物總量和由于末端治理產生二次污染的機會,進而實現企業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3、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產業集群低成本競爭優勢的保持
發展循環經濟能夠幫助企業開源節流,通過減少物質能源投入來壓縮生產成本。循環經濟要求集群內的企業在生產組織過程中進行清潔生產,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減輕污染處理負擔,甚至變廢為寶,通過對廢棄物的資源化處理,使垃圾真正成為只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降低企業的成本,從而保持產業集群低成本的競爭優勢。
4、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產業集群創新能力的提高
循環經濟的有效實施,技術是關鍵,在廢棄物利用上往往具有很強的技術相關性。一方面,在互相協作和交流中常常會由于共同利益結成技術聯盟、協同創新;另一方面,集群內上游個體的技術創新會影響下游個體的原料供給,這也會迫使下游個體不斷進行技術創新。這樣,個體間就能形成既互利共生又競爭創新的局面,更加有利于產業集群整體創新能力的提高,從而推進產業集群的演進。
三、建立產業集群與循環經濟良性互動機制
產業集群與循環經濟密切相關,互補互促、相輔相成。產業集群不但擁有發展循環經濟的優越條件,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理想的土壤,而且也存在與循環經濟相結合的客觀需求,循環經濟則是產業集群的持續發展動力。產業集群要靠循環經濟整合,循環經濟要建立在新型產業集群的基礎之上,產業集群與循環經濟發展呈互動關系。
1、加強政府宏觀管理
(1)弘揚正確的生態理念。政府應通過全方位的生態文化教育來提高公眾對循環經濟的認識,使循環經濟的理念貫穿到經濟、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引導公眾優先采購經過生態設計或通過環境標志認證的產品,培養廣大群眾健康的生態價值觀和生態消費觀。
(2)完善生態立法。政府應當加快建立各種有利于產業集群發展的法規、規章和政策體系,消除或減少環境污染的影響,改善和提高集群內部的管理水平。通過設立循環經濟制度的先發優勢營造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社會、市場、政策環境,為循環經濟集群的生存和發展贏得環境和制度上的保障。
(3)制定相關的鼓勵支持政策。產業集群發展循環經濟,需要政府加大諸如在財稅、投資、土地、信貸及價格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并采取一定的政策傾斜,通過招商引資或者出資幫助等方法,形成有利于傳統產業集群生態化發展的體制條件和政策環境。
(4)發揮服務職能。各級政府要不斷提升服務意識,將事后處理變成事前服務管理。政府要不斷完善包括道路交通、環保設施等循環經濟基礎設施的建設,還要拓寬產業集群加強循環經濟專業人才培養機構的建設。
(5)人才培養。要發展產業集群的循環經濟,就需要大量的相關人才,從而促進環保推動循環經濟的技術創新。因此,政府必須擴大對科技、教育及人才引進等領域的投入,提高集群素質,為集群的發展創造良好的人才基礎和知識儲備。
2、對產業集群進行循環經濟改造
無論對于哪種產業集群來說,循環經濟都要從集群企業個體內部開始做起,盡量在企業內做到資源的減量化和廢棄物再利用,提高生態技術研發和創新。
首先,在企業中通過員工培訓和其他方式的宣傳教育,加強員工的循環經濟思想意識和企業對所在集群長遠發展目標的責任心和歸屬感。其次,加快產業集群科技創新。技術創新是產業集群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支柱,針對產業集群不同發展階段,加快突破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政府支持的循環經濟技術創新體系,大力進行綠色技術創新。再次,加強企業間的產業聯系。集群內企業要以核心企業為中心,建設或吸收那些能將集群中企業所產生的廢物或副產品作為自己原料的企業,即延伸產業集群的生態產業鏈條,以循環經濟的思想為指導,擴展產業集群,改良其結構,形成一個閉合的物質循環與能量交換系統。最后,對生產過程而言,清潔生產包括節約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廢物離開生產過程以前,盡最大可能減少它們的排放量和毒性。通過資源的綜合利用、短缺資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節能、降耗、節水,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減緩資源的耗竭。減少廢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促進工業產品的生產、消耗過程與環境相融,降低工業活動對人類和環境造成污染的風險。
3、中介機構積極參與,為集群發展循環經濟牽線搭橋
為鼓勵集群內企業的分工協作,就需要其他形式的組織來作為集群發展循環經濟進行補充,中介組織應運而生。中介組織在經濟信息、市場環境、咨詢決策、輔助規劃、融資擔保、協調合作等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優勢幫助企業形成網絡結構,通過垂直或水平聯系,加強集群內企業在發展循環經濟中的合作,降低企業搜尋談判的成本。同時,建立監督機構,降低企業之間執行合約的費用和違約的風險。
總之,在發展產業集群的同時,必須重視循環經濟系統的建設。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充分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有利于形成資源節約、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戰略選擇。
(注: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廳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092400410028。)
【參考文獻】
[1] 危旭芳:生態產業集群的基本模式及其構建路徑[J].江西社會科學,2008(5).
[2] 陸輝:基于循環經濟視角的產業集群演進的戰略選擇[J].改革與戰略,2009(9).
[3] 王海杰:構建生態化產業集群的途徑及設計思路[J].統計與決策,2007(23).
[4] 張小蘭:對產業集群與循環經濟關系的研究[J].改革與戰略,2007(7).
[5] 吳松強:產業集群生態化發展策略:基于循環經濟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09(7).
[6] 陸輝、陳曉峰:基于循環經濟理念的傳統產業集群生態化研究[J].生態經濟,2009(10).
[7] 吳飛美:基于循環經濟視角的產業集群生態化探析[J].東南學術,2008(6).
[8] 劉軼:循環經濟對產業集群生態化轉型的啟示與路徑分析[J].特區經濟,2009(7).
[關鍵詞]產業集群;循環經濟;生態化模式;政策產業集群
作為一種新的產業發展模式,在增強區域競爭力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產業集群雖為區域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也面臨著巨大的考驗。我國的產業集群在發展時很少考慮當地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它們大多采用“資源-產品-廢物”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為經濟帶來的高產出是以資源高消耗、環境高污染為代價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集群的發展和當地經濟水平的提高。另外,傳統產業集群內部企業間的共生理念較差,競爭效益往往大于協同效益,再加上產業鏈比較單一,因而集群生態系統較為脆弱。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產業集群的動態演進和可持續發展[1]。因此,為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產業集群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生態化道路,以保證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
一、循環經濟與產業集群的耦合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生態經濟,是產業集群生態化發展的重要手段,主要原因在于循環經濟與產業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耦合共生[2]。具體表現如下:一是兩者都有地理位置上集中的趨勢。相對來說,單個企業實施循環經濟會花費巨大的成本,而多個企業聯合實施的費用將會大大低于企業單獨實施的總費用。因此,通過設施共享、資源共用的形式能夠有效降低單個企業的投資,但是這需要共享資源的企業在地理位置上相對集中。產業集群中的企業具有地理位置上集中的特點,所以兩者結合,可有效降低副產品或廢棄物的運輸成本,進而降低交易費用,提高集群企業間的協同效應。二是兩者都需要形成產業鏈網。循環經濟的發展關鍵在于,基于產業鏈的擴散效應和傳導機制,當產業鏈上的某個企業率先掌握清潔生產或替代技術后,新技術便會通過產業鏈誘發上下游企業進行技術研發,再層層傳導至整個產業鏈。因為循環經濟發展對物質能量具有梯級利用要求,而產業集群中不同鏈級上的企業對于物質能量的需求有所不同,其鏈式效應也正好滿足了循環經濟對物質能量的要求,所以兩者結合,能夠很好地解決生產中的副產品或廢棄物問題,從而減少資源浪費,降低環境污染。三是兩者都具有外部經濟性。循環經濟要求利用更少的資源和更低的環境代價來生產滿足人們需要的產品。它將經營目標從單一產品過渡到社會服務,即既謀求產品的整體功能,又謀求資源環境的和諧度以及社會公眾的滿意度,實現了外部經濟。同樣的,產業集群的規模效應增強了談判、議價能力,節約了運輸成本,加大了資源信息共享,在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同時,提高了集群整體競爭力,提升了區域形象,具有顯著的外部經濟性。綜上所述,產業集群網絡能夠為循環經濟中物質能量的梯級利用提供良好的渠道,同時能夠提升資源共享程度,降低交易費用;而循環經濟在產業集群中的實施能夠降低環境污染,優化資源配置[3]。兩者結合對彼此優勢的發揮具有促進作用,這對于產業集群生態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基于循環經濟的產業集群生態化模式
利用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推動產業集群的生態化,除了要強化二者有機融合的理念之外,還要探討基于循環經濟的產業集群生態化發展模式。本文提出的產業集群生態化是以產業集群為載體,以循環經濟為手段,在外界環境的刺激下,通過源于核心企業的生態化拉動關聯產業乃至整個集群實現生態化[4]。
(一)產業集群內部的生態化模式
產業集群內部的生態化模式有三個層級:一是核心企業層面的生態化,二是主導產業層面的生態化,三是網絡支撐層面的生態化[5](見圖1)。核心企業在市場機制和政策法規的驅動下,會率先利用循環經濟在企業內部推進生態化生產,具體行為包括產品綠色設計、能源梯級利用、不合格產品的再加工、副產品及廢棄物的再資源化及無害化處理等。隨著核心企業生態化進程的加快,周邊企業勢必會受到影響。在縱向上,與核心企業處于同一產業鏈條上的企業會以核心企業為中心,從原材料采購、生產、分銷等環節實行生態化生產,如生產環保節能原料、使用簡易包裝等;在橫向上,競爭企業會以核心企業為標桿,進行綠色設計,研發清潔生產技術,實現生態化生產。這就形成了產業集群生態化中的核心企業層。由于產業集群網絡中企業的密切相關性,隨著集群企業自身生態化的逐步深入,其影響會逐漸蔓延到關聯企業。首先,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會優先選擇環保節能的產品,這在一定程度上為企業生態化生產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企業為了自身生態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在選擇供應商或經銷商時,勢必會設定生態準入規定,使供應商、核心企業、分銷商之間形成生態企業聯盟,從而生成產業集群生態化循環中的主導產業層;再次,由于集群中企業的相對集中,加上自身消化副產物或廢棄物的能力有限,在進行生態化發展時,核心企業層和主導產業層會產生大量廢棄物堆積,從而帶動了產業集群中廢棄物專業處理企業的崛起,這些企業不僅承擔了產業集群中廢棄物無害化、再資源化處理的責任,還為部分企業廢舊產品再加工利用提供了原料;最后,循環經濟在產業集群中的開展,離不開技術以及人才的支持,高校或科研機構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們源源不斷地為集群生態化建設輸入技術及人才。這些共同構成了產業集群生態化中的網絡支撐層。在產業集群生態化的三類層面中,核心企業層及主導產業層的生態化對集群生態化的影響是最大的。這些不同層次中的企業相互內嵌、耦合,使不同產業集群從不同的角度開展循環經濟,進而突破主導產業的限制,推動集群內外部的生態化發展。
(二)產業集群間的生態化模式
由于其擴散效應,產業集群的生態化必然會使三大產業中的企業發生緊密的聯系,這樣,就會形成以生態化產業集群為核心,三大產業經濟實體相互作用、共同發展的產業集群生態化局面。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位置。種植業作為基礎農業,規模大多不大,種類劃分相對集中。為了節約成本,農戶會主動采取周圍可有效利用的原料來發展農業,形成循環,以實現交易的內部化,這種最基本的生態化模式有效解決了集群中廢棄物的處理問題。工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在區域經濟增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工業產業集群是實行生態化、發展循環經濟的主體,它對新技術、新材料、節能環保的要求最高,生態化在工業產業集群中的應用能有效地減少資源使用,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第三產業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主要包括低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的信息業、服務業、文化產業等,生態化的發展有利于其副產物的相互交換以及廢舊產品的再次回收利用。產業集群生態化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往往會跨越集群邊界,在多個產業集群中產生影響。圖2是以農業產業集群生態化延伸出的三產業集群聯動的簡單示意圖。在圖2中,主導產業集群是農業產業集群,在該產業集群中,有細分的種植業、養殖業。種植業包括花卉產業、蔬菜產業、農作物產業;養殖業包括畜禽養殖業及漁業。種植業產生的秸稈可以作為養殖業的養料,養殖業產生的動物糞便等既可以用作種植業的肥料,也可以用作沼氣池生產沼氣的原料,沼氣池產生的沼氣可以當作生產生活的能源。這種物質循環構成了整個農業產業集群的生態化。由于產業集群生態化的擴散,種植業及養殖業中的糧、菜、畜、禽等可以用作食品進一步深加工,加工產生的下腳料可以作為工業產業集群產生的廢料輸入農業產業集群的沼氣池。這樣農業產業集群及工業產業集群便通過循環聯系了起來。農業產業集群中的花卉產業及蔬菜產業通過適當建設可以發展成為服務業中的生態觀光產業集群,這樣農業產業集群與服務業產業集群又聯系了起來。這種上農下漁、工農服務業復合的生態化模式對于副產物的綜合利用、集群整體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產業集群生態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便會形成無廢、高效的循環經濟聯合體,致使一二三產業在產業集群中聯動發展,這就達到了產業集群生態化的最終目的。
三、產業集群生態化模式實施的保障政策
在實踐中,產業集群生態化既要結合地區特點采取適合集群發展的生態化模式,又要制定有利于推進產業集群生態化順利進行的配套政策。本文從政府引導、合法機制建設、生態化平臺構建三個方面闡述推進產業集群生態化模式實施的配套政策的制訂。
(一)基于集群發展階段的政府引導
目前,我國多數產業集群處于“粗放型”生產階段,“集而不群”的現象較為明顯,生態化建設較難展開。因此,政府要進行適時的“補位”和“歸位”。在產業集群生態化的開始階段,要通過投融資體制改革和稅收優惠政策吸引核心企業進行生態化建設,并對產業集群中的生態化項目,尤其是企業生態化項目進行資金扶持、技術引進、人員培訓等,以逐步形成“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的產業集群生態化機制[6]。在產業集群生態化的成長階段,要注意將重點從核心企業逐步過渡到主導產業,進而對已存在的傳統產業集群進行“補鏈”,引進相關企業入駐,以促進集群副產物的吸收,不斷降低產業集群生態化風險,引導其合理發展。在產業集群生態化的成熟階段,政府要不斷完善產業集群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水、電、物資采集,垃圾處理等。同時要引導高校、科研機構參與產業集群的生態化,開發循環經濟技術,共同打造一個集技術、人才、信息共存的生態集聚體,推動產業集群生態化的有效發展,并在集群生態化建設步入正軌后逐漸退出,由市場來自動調節其發展。
(二)建立合法化機制
合法機制會迫使組織采納外部環境中具有合法性的行為方式,其最終結果是通過模仿或學習,使環境中的組織采取了相似或一致的做法。產業集群生態化合法機制的制定可以使生態化成為一種發展理念或模式,進而使產業集群中的主體形成自發的生態化發展模式。為此,一方面要完善環保法規,設立行業標準,制定系統的企業綠色評價體系,采用綠色GDP對企業的生產情況進行評價,以優化資源配置,保護環境[7]。另一方面,要設立環保稅,按照廢棄物排放量的范圍劃定不同稅率,對污染嚴重的企業采取高稅率,征得的環保費用于對環保企業的獎勵或對環境污染的治理。這樣,不僅消除了環保的負外部性,也促進了經濟結構的調整。合法機制能使產業集群中的企業在外界的壓力下,主動采取生態化發展方式,促進產業集群生態化的順利進行[8]。
(三)構建生態化平臺
要使生態化在產業集群中順利進行,還要建立保障生態化持續進行的生態化平臺。首先,要建立資源信息共享平臺,以了解集群企業副產物的種類和數量,使集群生態化中的“補鏈”得到切實應用,節省交易費用,減少浪費;其次,要完善網絡支撐層面的廢棄物回收利用平臺,改善廢棄物的分類拆解以及再資源化的處理體系,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最后,要建立循環技術交流平臺,促進集群內部關于清潔能源生產、高效資源利用、節能減排等生態經濟核心技術的創新與應用。
四、結論
[關鍵詞]循環經濟 產業集群 生態產業園區
我國正在全面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循環經濟因為具有低消耗、高產出、低廢棄和較少環境影響的特點,完全符合節約型社會建設要求,故其發展成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必然選擇,研究循環經濟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通過循環經濟與經濟中又一熱點產業集群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循環經濟的產業流程體系是一個縱向閉合、橫向耦合和區域耦合組成的網狀系統,這使得循環經濟可以發揮產業集群效應,實現經濟、環境雙效益。
一、循環經濟的產業流程
1.縱向閉合
縱向閉合是指在企業內部形成完備的功能組合,產品在其“資源――產品――廢棄物――資源”的生命周期全過程實施系統管理。具體來說,要在生產過程中,在保障和提高生產的質和量的前提下,通過提高原料的利用率,減少原料的投入,并盡量實現廢物再利用,形成閉路循環,零排放,以期同步獲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此外,在產品使用壽命結束以后,應該進行回收并簡單有效處理或循環再利用。
縱向閉合屬于循環經濟產業結構的微觀層面,是循環經濟的基礎所在。一旦實現了生產流程的縱向閉合,企業自身就可以實現污染物的少排放甚至零排放,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2.橫向耦合
橫向耦合指不同工藝流程、生產環節和生產部門間的橫向聯合及資源共享,變污染負效益為資源正效益。具體來說就是,對不同產業和行業仿食物鏈網的形式進行橫向耦合,形成集生產、流通、消費、回收、環境保護及能力建設為一體的產業鏈網,使各企業的各種廢物在不同行業、企業間利用,建立物質的多層分級利用網絡和新的物質閉路循環,實現生產過程中完備的功能組合,疏通物流、能流、貨幣流、信息流、人力流,使之更為合理。目前廣泛建立的生態工業園區就是這類耦合。
單個企業能回收利用的資源畢竟有限的,因此建立起不同產業和行業間的聯系至關重要。建立起橫向耦合的產業鏈后,這個產業內企業的廢棄物可以成為其他產業內企業的資源,資源利用效率將由于協同效應、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而大幅度提高。
3.區域耦合
區域耦合指廠內生產區與廠外相關的自然及人工環境構成空間一體化的產業生態復合體,逐步實現有害污染物在系統內的全回收和向系統外的零排放。即建立仿生態系統形式,通過對一定地域空間內不同生產部門、居民點和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物質能量代謝、空間格局及人類生態關系的優化,聯系并協調一個產業區與區外相關的區域及自然和人工環境,形成優勢互補、自然生態鏈與人工產業鏈結合的復合生態系統整體,發揮整體效應,實現內部資源、能源高效利用,外部有害物質零排放或最小排放的可持續的生態綜合區,最大可能地降低生產過程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以建立自然生態鏈網與產業鏈、人工生態鏈網結合的生態系統。
建立這類耦合,是解決工廠與周邊農村、自然開闊地以及居民污染與反污染的沖突的關鍵所在,也是構建循環型社會的關鍵所在。
二、產業集群效應
產業集群作為區域產業發展的新模式,與循環經濟一并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它和循環經濟有較強的相關性。產業集群可以增強不同企業之間的聯系、加快產業鏈上下游的整合、實現資源共享,這與橫向耦合很相似,這也使得循環經濟可以利用產業集聚效應,來加快循環經濟的實施。
1.產業集群的概念和形成條件
對于產業集群,目前還沒有世界廣泛認同的定義,不同學派從不同的研究出發點給出了不同的定義,這些定義的共同點是:都認為產業集群在地理上是集中的,企業是產業集群中最主要的市場主體。通過歸納,產業集群有這樣的綜合定義:產業集群是產業內部和相關產業的企業以及相關社會機構,由于自然、歷史、制度等原因,為了達到資源共享,降低風險,從而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在某一個地理空間上,集中于一地區,并結成相互關聯、相互合作、相互競爭的網絡結構的一種現象。
目前,理論界對產業集群形成的條件也是說法不一,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產業可分,產業鏈較長。只有產業可以進行分工,才有可能在分工基礎上形成專業化的生產能力,進而建立有效的分工合作關系。產業鏈越長,企業之間分工合作的空間越大,企業越專業化,企業創新也越有可能。(2)良好的資源稟賦,資源能快速流通,并且成本較低。企業發展需要大量的資源,這些資源能夠快速、便捷、低成本的獲得。這是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保證。(3)知識共享與創新網絡。產業集群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不斷創新,這要求集群內知識共享并快速傳遞,形成以知識共享為基礎的創新網絡。(4)經濟開放、市場化程度高??v觀各個產業集群的案例,都可以發現這一共同特征。(5)其他因素。例如,良好的政策環境,企業家用于創新的精神等。
2.產業集群的經濟學效應
產業集群的效應是指產業集群一旦形成,其較低的交易成本和較高制度收益,會帶來巨大的競爭優勢,從而對經濟政治文化帶來諸多積極影響。以下將從交易費用、外部經濟、協調效應三方面分析效應產生的具體原因。
(1)交易費用的節約
成功的產業集群可以節約交易費用,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集群內的各個企業高度關聯,具有地理位置上的優勢,容易進行一對一的談判。由于集群內的企業交易頻繁,且信息傳播相對迅速,使得道德風險相應降低,從而減少了機會成本。
其次,產業集群中的企業多為中小型企業,其自身產權是清晰的,相對于大企業而言監督成本相應降低。
再次,在產業區域內,垂直和水平的專業化程度非常高,充分實現了分工帶來的生產率提高。集群內的企業高度合作又高度競爭,即處于生產鏈鄰近位置的企業高度合作,處于生產鏈同一功能區的企業高度競爭,使企業有足夠的動力和條件提高生產率,降低交易費用。
最后,在產業集群中,資產專用性強的資產難以轉作他用的限制也被打破。這既表現在眾多的企業可以共同使用一些較為昂貴的專用資產,從而分攤費用減少成本;又表現在眾多同類型企業的存在使得購買專用資產的廠商不能以資產專用性來要挾出售專用資產的廠商。
(2)外部經濟的實現
產業集群的外部經濟主要表現在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兩方面。
類似于單個企業的規模經濟,產業集群的規模經濟主要指產業集群的規模越大,其互補性也就越大,從而降低了集群內企業的生產成本。首先,集群內各企業利用地理接近性,通過合資、合作或建立聯盟等方式進行共同生產、銷售等活動。如大批購進原材料,不僅可以使原材料的價格降低,也節約了單位運輸成本。其次,集群能通過信息的迅速傳播,促進競爭與合作,能使整個產業及相關產業的廠商和勞動者實行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最后,對小企業而言,集群可以彌補它內部規模小的弱點,充分發揮它應變力強、便于管理的長處,為其戰勝大企業創造了條件。
當兩種或更多產品在一起生產比單獨生產便宜時,就產生范圍經濟,這時同時生產兩種或更多產品是有效率的。在產業集群中交易成本極低,這些產品由多個企業生產更有效率。
(3)協同效應的發揮
協同效應是指企業從資源配置和經營范圍的決策中,通過共同努力,達到比單個企業的努力累加更大的效果,即俗稱的“1+1>2”效應。首先,集群內,每個企業都可以采用外部資源并積極創造條件以實現內外資源的優勢相長,將企業的信息網擴大到整個集群范圍,并借助與群內企業的合作,相互傳遞技術,加快研發進程,獲取本企業缺乏的信息和知識,實現協同效應。其次,集群內的企業從技術自給轉向技術合作,通過建立戰略聯盟、擴大信息傳遞的密度與速度避免單個企業在研發中的盲目性和因孤軍作戰引起的全社會范圍內的重復勞動和資源浪費,從而降低風險。再次,由于范圍經濟的存在,企業在集群內完成產品的交易,地理上的集中降低了企業的運輸成本,也加快了企業之間的原材料流通,從而縮短了企業的經營周期;由于企業之間長期合作,還降低了交易風險。最后,大量企業的聚集和產業規模的增大,也帶來了規模經濟,增加了所有企業的效益。可見,產業集群具有協同效應,集群內企業共同努力,實現效益更多的增加。
三、循環經濟與產業集群
循環經濟的產業流程,尤其是橫向耦合,與產業集群有一定的相似性,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1.兩者都有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趨勢。一個企業實施循環經濟所需要承擔的成本高于多個企業聯合實施。通過共享設施、整合流程,降低單個企業的投資,目前比較流行的產業園區建設就是基于此。而產業集群同樣也具有地理上集中的特點,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可以降低企業的運輸成本、加快產品運輸、加強資源共享,從而發揮協同效應,促使所有成員的效益增加。
2.兩者都要形成產業鏈網,不同產業和行業之間、產業和行業內部企業之間的聯系增強。推動循環經濟需要對不同產業和行業仿食物鏈網的形式進行橫向耦合,形成集生產、流通、消費、回收、環境保護及能力建設為一體的產業鏈網,使各企業的各種廢物在不同行業、企業間利用,建立物質的多層分級利用網絡和新的物質閉路循環,實現生產過程中完備的功能組合,建立起了一個產業鏈網,這大大增強了行業內部和行業之間企業的聯系。同樣,產業集群內的企業,為了達到資源共享,降低風險,降低成本,提高收益,除了在地理空間上集中于一個地區之外,企業之間也結成相互關聯、相互合作、相互競爭的網絡結構,形成了產業鏈網,企業之前的聯系也增強。
3.循環經濟和產業集群都具有外部經濟性,它們都導致了企業效益的增加。循環經濟要求從傳統產業的以產品為媒介追求利潤最大化,轉向生態產業的以對社會服務的功能為經營目標,即謀求產品的服務功能、整體效益最大,社會最滿意。循環經濟的發展在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同時,也造福了其他人,實現了外部經濟。同樣的,產業集群的形成,通過規模效應降低了企業的成本,通過合資、合作或建立聯盟等方式,增強了議價能力、節約運輸成本、加大信息共享、共擔產業風險,以集群彌補個體企業的不足,在提高自身競爭力、增加收益的同時,也提高了集群內其它企業的競爭力、增加了它們的收益,實現了外部經濟。
綜上,產業集群的形成最大限度的節約了不同企業之間的交易費用和運營成本,便于發揮協同效應,在企業收益增加的同時,實現外部經濟。而循環經濟通過建立生態產業園區,加強企業之間的聯系,可以很好的發揮產業集群效應。
四、建設生態產業園區,發揮產業集群效應
生態產業園是指一個由企業組成的群落,企業之間通過對能源、水和材料等環境資源的管理與合作來提高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它的建設應遵循以下原則。
1.與自然系統一體化。生態產業園應在充分考慮當地自然生態系統特性及限制因素的基礎上,進行工廠設計、景觀設計以及原材料選擇和基礎設施建設等,以達到在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的基礎上與自然相和諧的目的。建立一種高效的生態產業園就是要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在生態產業園內的個體(企業)間形成一種高效的食物網供給關系,下游生產企業以上游生產企業的副產品或廢物作為原料輸入后形成產品。
2.提高能量利用效率。高效地利用能量是節省費用和減少環境影響的一個重要戰略,因此能量效率是生態產業園建設所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生態產業園的企業可以通過改善建筑物、照明系統和設備的設計等方式來提高能量效率,整個園區則可以通過能量的共生和梯級利用提高能量效率。
3.注重資源的再生利用。在生態產業園中,“廢物”是一種有潛在利用價值的原料,企業之間或企業與社區之間通過資源交換和再循環網絡,實現物質最大程度的再利用。設計生態產業園時,主要應考慮通過一些再循環、再利用和再制造企業實現園內“廢物”的再利用??筛鶕@區情況著重在廢水和固體廢棄物兩個方面大力發展再生產業,形成具有區域自身特點和生態工業特征的靜脈產業。
4.完善的管理和服務。生態產業園應該具備完善的服務與管理體系,應建立包括當地企業和環境及生態產業園在內的信息系統,以支持企業和整個園區環境的持續改善。生態產業園也應該提供包括培訓、休閑、交通等在內的公共服務。
參考文獻:
[1]蔡寧,吳結兵.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胡宇辰.產業集群支持體系[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
[3]王如松.復合生態與循環經濟[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
[4]王如松.產業生態學基礎[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
關鍵詞 產業集聚;循環經濟;“3R”原則;互動;自主技術創新;耗散結構
中圖分類號 F121.3;O41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8)04-0166-07
產業集聚是指某一產業或某幾個產業及其在價值鏈上、物質流中相關的支撐企業在一定地域內高密度地集聚乃至聚合的過程。產業集聚作為一種有效的產業組織形式,可以造就產業競爭優勢。產業集聚是產業與區域的有機融合,區域經濟不過是產業經濟的空間表現,區域經濟發展最終要歸結到產業經濟活動上??v觀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產業集聚顯著的地區,無一不是經濟最具活力、發展最快的地區。產業集聚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驅動器。我國東部地區經濟快速增長倚重的恰恰是數量龐大的產業集聚。然而,近幾年來,高度密集的產業集聚地區由于對資源和能源的需求增勢強勁,頻繁出現了能源全面短缺、土地資源強約束、水質性缺水和民工荒等突出現象,表明產業集聚的可持續性問題有所顯現,也表明依靠高消耗、高污染的區域經濟增長模式已不適應新的發展需要。要徹底擺脫現實窘況,迫切需要一種新思路、新理念、新方式去觸發產業集聚系統的建設性力量,推動現存的產業集聚系統向產業集聚生態系統躍升,促進其持續發展。
我國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在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中尤為關鍵?;谧匀簧鷳B系統的約束和發展的現實需要,必須把經濟增長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必須以最小的資源代價發展經濟,必須以最小的經濟成本保護環境,發展循環經濟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理性選擇。筆者認為,循環經濟是建立在一定的技術基礎之上和特定的制度安排下的經濟發展方式。在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側重點在產業層次,新型產業體系是循環經濟的重要依托,每一個層次的產業生態系統都構成循環經濟的功能載體和物質載體,產業集聚系統則更具載體優勢。本文將對產業集聚與循環經濟的互動關系及互動機制進行研究。
1 新型產業體系是循環經濟的重要依托
自然界在上億年的演化中通過精密高效的分工,形成了囊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三大種群組成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食物鏈或食物網,其營養物質在閉合式的循環中得到高效利用。自然生態系統為產業系統提供了可模擬的物質循環模式。
人類社會生產發展過程中,由社會分工細化逐步形成了具有特定社會功能的完備的產業體系。但是,在工業化進程中,產業系統運行依賴于過度利用甚至濫用自然生態系統的資源供給和廢物吸納功能,以“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為表征,產業系統自身不循環、不利用,缺乏“分解者”,龐大的物質代謝規模還破壞了生態系統的良好物質循環,帶來嚴重的生態環境失衡問題。
馮 薇:產業集聚與循環經濟互動關系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8年 第4期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重化工業特征明顯,資本密集型產業增長快而比重大,經濟增長靠偏高的投資率拉動,如鋼鐵、有色金屬、石油化工、化學工業、建材工業等原材料工業和一些加工制造業增長速度快,導致對土地、水資源、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大量消耗并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已構成我國經濟發展的強約束。多年來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一直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我國電力消耗大、煤炭消耗多,我國在承接國際制造業轉移和大量出口產品的同時,也承接了這些產業消耗的資源負擔,承接了這些產業在生產中的污染排放。近年來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不降反升,按2000年價格計算,2002-2004年分別為每萬元1.30、1.36、1.43 t標準煤,2005年與2004年持平。2006年上半年單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下半年才有所回落,2006年全年下降1.2%,盡管如此也沒能實現“十一五”規劃提出的單位GDP能耗年均下降4%的約束性指標。
總之,已經形成了一種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產業體系,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主要建立在低成本競爭優勢基礎之上,長此以往下去,我們的競爭優勢會消耗殆盡。近些年來,雖然我國一直在強調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但是總體成效并不十分顯著。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微觀層面逐利、缺乏社會責任的原因,也有宏觀層面制度缺失、規制不力的原因。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在產業經濟活動中資源與環境要素的“價格失靈”普遍存在,要把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變成各級政府的實際行動,的確是“知易行難”之事。
我國的產業要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能占有一席之地,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產業體系。我國在日益嚴重的資源與環境約束下,新型產業體系的構建更加迫在眉睫。我國的新型產業體系必須具有生態化的基本特征,這樣的新型產業體系以自主創新能力為支撐,以制度建設為保障,它追求低投入下的高產出,高效、集約、節約地利用自然資源,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需求;它追求低排放下的高附加價值,把產業運行對環境的破壞降低到最低限度前提下增進經濟績效,達到產業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循環經濟在我國現階段被提到一個戰略的高度,黨的十七大將建設生態文明、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而提出。
產業是國民經濟大系統的主要組分,我國循環經濟的側重點在生產領域,依托在產業層次。我國循環經濟現階段是一個產業問題,清潔生產,達標排放,產業鏈延伸和廢物利用等等,這是對我國現階段的生產力水平提出的一項挑戰。循環經濟主要著力點在過程控制的動脈產業,當然也要逐步發展末端控制的靜脈產業,形成一個有機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
我國的新型產業體系是循環經濟的重要依托。新型產業體系一定是環境友好型、生態化的新型產業體系,每一個層次的產業生態系統都構成循環經濟的物質載體。發展循環經濟,就是要把產業系統作為子系統納入自然生態系統之中,增大物質流和能量流在產業系統內部的循環流動,將產業系統不能循環的物質流和能量流在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和再生能力閾值內參與“生物――地球――化學”大循環。
皮爾斯和特納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循環經濟模型,將自然循環物質流和產業循環物質流都看作是循環經濟的內容,這顯然是個大循環的概念。自然環境有為生產系統提供資源投入,吸納開采、生產和消費各環節所產生的廢物,以及給人以舒適的感覺、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慰藉等效用的直接來源三種經濟功能。產業活動要合理高效地利用這些功能,在其可恢復限度內提高產業經濟活動的效益。
循環經濟把物質流和能量流在產業系統內部及其與自然系統之間的良性循環流動視為生命第一線,它通過重構產業經濟流程,把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低的程度。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只關注貨幣流而不考慮物質流有著本質的區別。循環經濟的最終實現的關鍵就在于是否建立起一個結構合理、層次多樣、功能完善的,能促進物質和能量在自然――經濟大系統內高效循環和流動的功能體系和物質載體。這個功能體系和物質載體就是產業生態系統(體系)。而產業集聚系統則更具載體優勢。
2 產業集聚與循環經濟互動關系
2.1 產業集聚是循環經濟的重要實現途徑
循環經濟的“3R”原則已經得到普遍認同,其首要原則是減量化。減量化原則作為源頭控制方法,意旨從資源開采、加工、產品設計、生產工藝、產品流通到消費乃至最終處置等所有環節減少物質和能量的消耗,以減少生產和消費活動的廢棄物產生量,預防和控制經濟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
產業集聚是在一定地域內,上下游產業的每一個環節都高密度地集聚著大量的企業,由此形成的一個縱橫交錯的產業網絡。產業集聚為循環經濟減量化原則的實施提供了重要途徑。當產業集聚區某一企業在開展清潔生產過程中率先開發出材料、能源等資源節約技術,原材料替代技術和廢棄物減排技術后,同一生產工藝的其他企業可以共享技術溢出效應,產業集聚特有的社會環境可以加速循環經濟技術的擴散,在一定的經濟激勵機制作用下必將促進企業競相開展技術和工藝創新活動,材料、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又為下游產業提供更為便宜的中間品,下游產業同樣加強循環經濟技術的研發,層層傳導直至最終產品。伴隨著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的牢固樹立,生態設計、生態制造和生態包裝為贏得綠色市場的青睞做好了充分準備,并由此帶來可觀的產品差異化利潤。在產業集聚區發展循環經濟,變傳統的末端治理為源頭控制,既降低了資源消耗,又減少了廢棄物排放量,還為企業帶來了經濟利益,有利于產業集聚系統向生態化方向發展,而產業集聚生態系統就是循環經濟理想的功能載體和物質載體。
對于我國現階段來說,循環經濟迫切需要解決土地、水、能源等基礎要素的嚴重約束問題,而產業集聚這種產業空間組織形式,恰恰為循環經濟緩解此類問題的嚴重狀況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產業集聚區內企業分布密度高,可以充分集成共享基礎設施,提高土地、道路、通訊、電力、給排水等設施的利用率,集約化地使用這些資源,相對于產業或企業的分散布局其實質也是一種資源的減量化。產業的空間接近既縮小了物料、能源、副產品和廢物的供給距離,又節省了交易成本,直接構成能源的節約。產業集聚的上下游產業、旁側輔助產業對水、能源的需求呈不同等級,通過水資源集成和能量集成以達到按質用能和梯級利用的目的,提高資源的集約使用率和減少廢物排放量。產業集聚區內企業還可以共享公共服務,如金融、信息、技術創新中心、事務所、行業協會、商會等等,集約化地共享服務本身也包含著物質和能量的節約,從而有利于從源頭上控制污染的產生。
產業集聚為循環經濟再利用、再循環原則的落實提供了重要途經。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很難在單個中小企業內部實現,由于單個中小企業生產流程相對簡單,“分解者”不容易構建,同時這類企業的規模小,廢棄物質量不夠大,獨立循環利用資源在經濟上不具備可行性,再者此類企業也無能力開發資源化技術。循環利用資源必須在廢棄物排放量具有規?;h利用的可能時,才能實現成本最小化。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往往需要在企業集團層次或在產業集群層次來完成。在產業集聚區循環利用資源則更具優勢。產業集聚的規模經濟性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整個產業群落中有幾十家、數百家甚至幾千家企業構成,有初級材料加工企業、中間產品加工企業、各類供應商、制造商、銷售商等種群組成。產業集聚區內不同的種群有不同的要素需求,廢棄物數量足夠大,引入的“分解者”企業對這些剩余物質進行分解,它們通過開發廢物資源化技術,將一個產業或企業的廢料完全變成另一個產業或企業的“食糧”,實現資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環,節能減排甚至達到污染物零排放。在大企業主導的產業集聚區,核心企業的副產品具有規?;卣鳎囟ㄉ鷳B位的多個企業進入,形成新的代謝生態鏈關系。貨幣流牽引著物質流使之盡可能地在產業集聚系統內部循環,物質和能量都盡量在不斷進行的物質循環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在與自然生態系統邊界上,有限的資源進入產業集聚系統,有限的廢料排出產業集聚系統,從而將產業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至盡可能小的程度,使之可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因此,在產業集聚區推行循環經濟,在原有的生產者、消費者專業化分工基礎上,引入新的專業化分工者――分解者,構建物質循環流動新方式,能夠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產業集聚這種空間組織承載了循環經濟活動,產業集聚這種產業組織是循環經濟的重要實現途徑。當然,對于產業集聚區內無法自行消化的副產品和廢棄物,必須予以集中處理,通過吸引專業化的、再利用廢棄物的靜脈企業加入集群,或者同類企業共同投資建立廢物再利用和處置企業,規模化處置有利于降低經濟成本,濃度高的廢棄物回收利用價值大,無法再循環利用的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后納入“生物――地球――化學”自然循環,在環境容量閾值內又進入下一輪的產業物質循環,此類情景依然屬于循環經濟的范疇。
2.2 循環經濟是產業集聚的持續發展動力
2.2.1 現存產業集聚系統的不可持續性及其深層次原因
我國東部地區產業集聚規模龐大,促進了這些區域經濟率先快速增長。但是,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增長方式付出很大的代價。近幾年來,能源緊張、資源匱乏、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凸顯。本來浙江、江蘇、廣東等省是我國水資源豐富的省份,近年來在出現嚴重的“土地荒”、“煤荒”、“電荒”、“民工荒”的同時,也飽償了“水荒”之苦。不是沒有水資源,而是水質太差,嚴重的水污染導致這些地區出現水質性缺水。浙江省通過建立各類特色工業園區把原來散、亂、小的企業集中起來,園區集中管理、集中治污,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狀況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但依然沒有跳出末端治理的舊框框,環境問題得不到徹底的解決。同時,我國制造業產業集聚的市場擁擠、技術鎖定等負面效應也有所顯現。要徹底擺脫現實窘況,迫切需要一種新思路、新理念、新方式去重構產業經濟活動流程,循環經濟被推到實踐的前臺。
熵是能量不可獲得性的度量,也是對系統無序程度的度量。普利高津提出的耗散結構是一種依靠與外界不斷地交換物質、能量、信息來維持其自身有序性的開放系統。產業集聚是一個開放的經濟系統,具有耗散結構特征,它靠不斷地與外界環境交換物質、能量、信息、資金等來維持其非平衡有序態。產業集聚系統的運行過程是一個從自然生態系統中攝入高能量的低熵物質,又把退化的高熵廢物排放到環境中的過程,產業集聚系統的有序態是以環境中的熵增無序為代價換取的。然而,當生態環境的混亂無序達到一定程度后,則無法再向產業集聚系統提供其服務功能,產業集聚系統因得不到持續的負熵流輸入而不可持續。目前產業集聚的產品市場擁擠和要素市場擁擠,表明系統得不到充足的資金流和必要的投入要素負熵流,技術鎖定顯示出系統缺乏應有的技術創新負熵流供給,所有這些因素都程度不同地引發現存產業集聚發展的不可持續性問題。
我國產業集聚系統不可持續的深層次原因就在于,它是一個以化石燃料和礦物為主要能量來源及原料的線性的、開放的物質流動系統。產業集聚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流動方式有著本質的區別。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封閉系統,它只與太陽交換能量,與宇宙不能交換物質。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和礦物是稀缺的低熵物質,盡管人們不斷地采用新的技術手段更好地篩選此類低熵物質,對其利用也越來越經濟,但是低熵物質存量畢竟有限。依據經濟學家尼古拉斯•喬治斯庫-羅根的觀點,能量以兩種狀態存在,在利用過程中從自由能量(可獲得的)變成了被束縛的能量(不可獲得的),如燃燒一塊煤時,它原始的自由能以熱、煙和灰等人們再也無法利用的形式消散了,變成了被束縛的能量,亦即變為無序分散的能量,它可以用熵來量度,遵循熵增定律。自然生態系統以完全的物質循環流動方式運行,碳、氧、水、氮、硫等營養元素的自然循環是封閉的,進入系統的惟一能量是太陽能,這種自由能流持續不斷地供給保證了封閉系統的持續性。而產業集聚系統是一個線性的物質開放流動的系統,它不再循環它的營養物,輸入系統的是稀缺的低熵物質和能量,輸出系統的是低熵的產品和高熵的廢物,它完全不同于自然生態系統的“地球――生物――化學”封閉物質循環。故此,產業集聚這種開放系統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和不可持續性。我國東部地區產業集聚系統除了物質流、能量流匱乏之外,人員流、技術流、信息流等負熵流也相對不足,直接造成系統進化受阻。產業集聚系統作為局地自然生態系統的子系統,由于前者施加給后者的高熵廢物過多,超過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環境無法吸納或同化這些物質和被束縛的能量,必將打破局地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致使二者進入機能遞減的惡性循環。因此,我們不僅要看重產業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方面的貢獻,還要改造產業集聚系統的物質流動方式和內容,以防止經濟負載過大沉沒我們的生態方舟。
2.2.2 循環經濟推動產業集聚持續發展
基于產業集聚不可持續性是由于其線性、開放的物質流動方式所致,而自然生態系統經過幾十億年的進化已被證明是高效可行的系統,其物質流動方式是循環封閉的。產業集聚系統通過近似地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運行,來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不失為一條可行路徑。循環經濟應該且能夠為我國產業集聚系統的躍升和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
運用循環經濟的新理念、新方式去重構產業集聚活動流程,使其物質流動方式向閉路循環方式趨近,增大產業集聚系統自身負熵流,減少自身熵增,降低施加給生態系統的高熵物質的數量。在建設性因素刺激下,通過自組織的非線性放大作用,“微漲落”變成“巨漲落”,促成產業集聚躍遷到新的有序結構。必須明確指出,雖然我們力圖構建產業集聚系統的物質閉路循環,實際上完全的封閉循環目標不可能達到,因為即使系統接近物質閉路循環,再循環利用仍然需要從外界輸入新的低熵物質和能量,所以產業集聚系統依然是一個開放的經濟系統,它需要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技術、人員的交換,以維持其自身熵的恒定及“耗散結構”的有序態。以下分析循環經濟成為產業集聚持續發展動力的作用機理。
第一,循環經濟的“減量化”為產業集聚提供持續發展動力。產業集聚系統生產一定量的產品和服務,原材料、資本、勞動和能量等投入要素的減量化,其實質是為再生產過程“儲備”了更多的負熵流物質,保證產業集聚系統后續的生產有充足的負熵流輸入,以實現其可持續發展。同時,減量化又減少了直接排放到環境中的高熵物質,在自然生態系統的閾值之內使之充分消解,保持生態系統的正常服務功能。減量化必定要建立在堅實的自主技術創新基礎之上,產業集聚區內同類種群企業的競爭與合作關系有利于推動創新水平的提升,技術創新流既是產業集聚系統的負熵流,更為重要地,它又是一種“漲落”因素,能夠誘發系統的躍升。減量化還表現在采用替代技術減少相對稀缺的可耗竭性資源及毒性物質的使用量,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減量化不僅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且引致資源生態效率的提高。我國東部產業集聚區出現的資源約束、要素短缺等現象,根源就在于健全的價格形成機制尚未建立,負熵流輸入難以保證。目前浙江省為緩解成長中的煩惱而采取的“騰籠換鳥”、“借地升天”等做法正是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的具體舉措,其實質就是資源的減量化。
第二,循環經濟的“再利用”和“再循環”為產業集聚提供持續發展動力。產業集聚系統是多樣化種群組成的經濟群落,每一種群都獨立進行生產活動,種群之間結成產業鏈條或產業網絡。運用循環經濟理念和原則,產業集聚系統吸引“補鏈”企業或“分解者”進入,延伸產業集聚區內的生態鏈,在副產品或廢氣、廢熱、廢水、廢渣還沒有排向環境之前,在能量還沒有完全被束縛之前,利用管道等其他設施對其進行集中傳輸或回收處理,使之變成低熵的可利用物質和能量,作為下一個生態鏈的投入,如此持續構建再下一個新的物質流循環,增加整個產業集聚系統的負熵流供給和子系統之間的物質循環流動,降低系統的資源消耗,遏制環境惡化態勢,推動產業集聚的持續發展。當然,循環利用的必要條件是廢棄物循環消耗的物質和能量低于從中可獲取的物質和能量,分解者產生的再生物質之價格低于系統外原生物質的價格,否則,“循環不經濟”是不可取的。產業集聚的競合型特征為循環經濟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產業集聚區內微觀主體層次來分析,循環且經濟是其推行物質循環的動力源泉。產業集聚系統內循環利用物質的經濟性存在,微觀主體具有主動推行循環經濟的積極性,循環經濟才具備發展的微觀基礎,進而循環經濟成為產業集聚持續發展的動力。與此同時,還能夠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熵增最小化或熵的恒定,恢復并增強自然生態環境的正常服務功能,實現產業集聚系統與生態系統的和諧相處。
第三,循環經濟推動產業集聚系統的躍升,是產業集聚的持續發展動力。當一個系統滿足開放性、遠離平衡態、非線性機制和漲落條件時,才可能形成耗散結構。非平衡是有序之源,普利高津在不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條件下,通過引入負熵流來抵消熵產生,說明系統可能從混沌無序的狀態向新的有序狀態轉化。產業集聚具有耗散結構和自組織特征,它與外界進行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系統進入穩定的有序態。然而,穩定有序是相對的,任何開放系統的狀態都會隨外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我國現存產業集聚陷入種種困境,存在不穩定和無序的潛在危險,其發展的不可持續性主要是由于負熵流不足高熵物質過多而致。運用循環經濟的先進理念和基本原則去觸發產業集聚系統待挖掘的建設性力量,增進系統的負熵流,減少自身熵產生和排向環境的高熵物質,推動產業集聚系統向新的穩定有序態躍升,系統有了躍升,產業集聚才能得以持續發展。
我國現存產業集聚的低成本優勢正在喪失,已經到了必須依靠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構筑新的競爭優勢,推進產業集聚持續發展的階段。產業集聚區內微觀主體地理位置接近,有利于新思想、新技術的溢出和擴散,創新集聚效應易于產生。然而,只是簡單的模仿甚至仿冒并不是真正的創新,我國產業集聚顯著的制造業,產品以低端為主,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企業較少,創新水平低下,且制造過程中資源、能源消耗大,污染嚴重。我國產業集聚區資源與環境的強約束,對區域提出了科學發展的新要求,傳統經濟的“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發展方式已經走到盡頭,必須向循環經濟的“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發展方式轉變。
循環經濟需要一系列技術群的有力支撐,循環經濟觸發一個又一個產業集聚系統的自主技術創新“漲落”因素,這種建設性力量通過集聚體內子系統間的相干性和正反饋機制,自組織產生一輪又一輪的放大作用,形成推動產業集聚系統躍升到新的穩定有序態的強大力量,最終系統進化成為一個新的產業集聚生態系統,產業集聚得以持續發展。圖1簡單示意了產業集聚系統在循環經濟推動下的進化過程。圖1 產業集聚系統的進化圖
Fig.1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system
針對產業集聚系統面臨資源與環境約束,循環經濟觸發自主創新“微漲落”因子,在集聚區內引起某些企業率先開發清潔生產工藝技術和原材料替代技術,節約原材料和能源,減少排放物的數量和毒性。畢竟技術創新需要大量的投入,如果系統內創新行為沒有形成足夠的沖擊,低于臨界值,在線性非平衡區,“微漲落”就會被系統的抗干擾能力所衰減,最后回歸到原先的低層次穩定狀態。此時,小的漲落和擾動不足以改變系統的穩定性,因為在線性區系統的自調節負反饋機制起決定性作用。如果基于循環經濟的技術創新“漲落”因子高于臨界值,對產業集聚系統的沖擊較大使之失去穩定性,激發集聚系統對循環共性技術聯合開發,同時形成你追我趕、競相攀比的創新沖動和氛圍。在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區,在分支點之后,“漲落”在各個子系統的相干效應作用下不斷增強而形成“巨漲落”,此時,系統的自增強正反饋機制起決定性作用。自主技術創新突破原來的路徑依賴及技術鎖定,直接導致負熵流的增加,低污染、低消耗的產品附加值直接得到提高,自組織的協同效應降低系統的熵產生,廢棄物資源化或處置技術大大減少了排向環境的高熵物質,最終促使產業集聚系統從不穩定狀態躍升至一個新的穩定有序狀態,形成新的耗散結構。至此,產業集聚系統完成向產業集聚生態系統的進化,進而,產業集聚才能得以持續發展。產業集聚生態系統就是遠離熱力學平衡的穩定態,它的穩定性和熵的恒定需要同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來維持,產業集聚生態系統仍然是一個開放的系統。然而,它的突出特點是采納循環經濟新方式重構自身活動流程,盡量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閉路循環,使產業集聚系統內不同行為者的物質流大于出入系統的物質流,實現產業發展和自然生態的和諧統一。故此,循環經濟是產業集聚的持續發展動力。
3 建立產業集聚與循環經濟良性互動機制
產業集聚是循環經濟的重要實現途徑,循環經濟則是產業集聚的持續發展動力,產業集聚與循環經濟呈互動關系。如何建立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是一個需要回答的重要問題。
首先,發揮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主導作用。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使得私人在追求自我利益的過程中在不自覺地為公共利益服務。產業集聚的產生和發展主要靠市場機制的牽引,我國東部地區的產業集聚,都是以經濟開放這種偶然事件為誘因、以市場利益為先導引發的自我增強過程而生成,區域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發育成熟,對產業集聚的形成起決定性作用。循環經濟的落腳點在“經濟”上,發展循環經濟要倚重市場,只有發揮產業中微觀主體的作用和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循環經濟才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循環經濟要建立在堅實的微觀基礎之上,我國要逐步完善自然資源的價格形成機制,改變目前資源價格過低、偏離價值的狀況,才可能對企業過量使用自然資源形成擠壓,迫使微觀主體采用再生資源替代原生資源進行生產,促進物質的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我國工業化先行的產業集聚密集區已經符合這些條件。產業集聚區內微觀主體在市場利益驅動下,主動自發地運用循環經濟的新理念、新方式去重構生產流程,引發新一輪的產業集聚,形成種群更加豐富、功能更加完善的產業群落,產業集聚的生態化躍升確保其發展可持續。同時,循環經濟因產業集聚的優越條件而具備良好的試驗和發展基礎。產業集聚與循環經濟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相互促進、相互依存,形成二者良性互動的格局。
其次,發揮政府那只“看得見的手”強有力的控制作用。對公共資源的肆意占有被哈丁稱為“公地的悲劇”,公地的悲劇也表現為環境污染問題。生態經濟學家戴利形象地稱其為“看不見的腳”,“看不見的腳”意指私人無限制地使用公共物品,在追求自我利益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把公共利益踢成碎片。環境從其物質特性來看,具有公共財產的性質,難以將其放入市場之中賦予價格,這是它被濫用的根源所在。政府必須發揮“看得見的手”的控制作用,對公共財產的使用進行強有力的限制。守夜人要嚴加監管“看不見的腳”的破壞活動,禁止其任意踐踏自然資源與環境等公共財產。循環經濟要求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實現最大的經濟利益。只有建立了反映國家意志的法律法規等強制性硬約束,實施嚴格的產業規制政策、資源節約政策、環境保護政策和構建相應的制度保障體系,循環經濟才可能在市場機制的引導下得以健康發展。我國已明確提出限制“兩高一資”產業的發展。我國現存的產業集聚,在資源與環境約束日益加大,政府環保標準日益嚴格的形勢倒逼下,不發展循環經濟就越來越沒有出路甚至走向衰敗。在市場利益的驅動下,產業及其企業自發地尋求和參與“循環”,延伸產業鏈條、拓寬產業網絡。這是一種全新的產業結構調整,以自主技術創新為重要支撐,形成資源深度利用、產品附加值提高和環境友好的良好局面,循環經濟借助產業集聚區實現了對產業的廣度滲透,發展的視閾越來越寬。我國多數產業集聚以產業園區為載體,在其發展完善過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視,它不是去替代市場,而是去輔佐市場,起到催化劑和中間人的作用。園區管委會的“綠色招商”、“補鏈招商”,正是把循環經濟新理念引入產業集聚區的具體體現。企業有生產和逐利的權利,而共享良好環境已成為人的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和獲得社會福利的標志。環境是人類的共同財產,兩者發生沖突的時候,需要政府“看得見的手”的調解和裁斷。在產業集聚園區營造創新的制度和文化氛圍,重塑企業的社會責任感,通過政府的嚴格規制,在循環經濟的激發下,構建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園區。產業集聚與循環經濟在政府的調節下,相互制衡、相互推動,形成二者良性互動的格局。
4 結 語
產業集聚是產業與區域的有機結合,它以產業的高密度集聚、聚合為內在規定性,以區域為空間載體,是一種新型的、高效的產業組織形式。我國產業集聚顯著地區出現資源與環境強約束,產業集聚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產業集聚則是循環經濟理想的功能載體和物質載體。產業集聚是循環經濟的重要實現途徑,循環經濟觸發自主技術創新為產業集聚提供持續發展動力,二者呈互動關系。要充分發揮“看不見的手”的主導作用和“看得見得手”的控制作用,逐步形成產業集聚與循環經濟良性互動的格局,它突破傳統的發展模式,必將促進區域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馮薇.產業集聚形成機制的理論綜述[J].改革,2006,(12):113~116.[Feng Wei. A Theoretic Summarization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J]. Reform,2006,(12):113~116.]
[2]張志強,楊巧英.循環經濟與產業規制[J].今日國土,2006,(9):8~10.[Zhang Zhiqiang, Yang Qiaoying. Circular Economy and Industry Regulation[J].China Territory Today,2006,(9):8~10.]
[3]David W Pearce, R Kerry Turner.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M].Harvester Wheatsheaf ,1990.
[4]李慧明,朱紅偉,廖卓玲.論循環經濟與產業生態系統之構建[J].現代財經,2005,(4):8~11.[Li Huiming, Zhu Hongwei, Liao Zhuoling. Researches on Construc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Industry Ecosystem[J]. Modern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5,(4):8~11.]
[5][美]尼古拉斯•喬治斯庫―羅根.熵定律和經濟問題[A].[美]赫爾曼•E.戴利,肯尼思•N.湯森.珍惜地球:經濟學、生態學、倫理學[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87~103.[Nicholas GeorgescuRoegen. The Entropy Law and the Economic Process[A].edited by Herman E. Daly and Kenneth N. Townsend. Valuing the Earth: Economics, Ecology, Ethics[C].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1:87~103.]
[6]徐大偉,王子彥,郭莉.工業生態系統演化的耗散結構理論分析[J].管理科學,2004,(12):51~56.[Xu Dawei, Wang Ziyan, Guo Li. Entropy Analyses and Distinguishing of Industrial Ecological System Evolution Based on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J].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2004,(12):51~56.]
[7]馬延吉.區域產業集聚理論初步研究[J].地理科學,2007,(6):756~760 .[Ma Yanji. Theory of Region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J].Scientia Geographi ca Sinica, 2007,(6):756~760.]
關鍵詞:循環經濟;產業鏈;綜述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6—0031—03
當前,中國正面臨著經濟增長和資源短缺、環境污染之間的矛盾,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迫在眉睫。循環經濟理念的落實,關鍵在于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建立在生產、消費、排放環節都做到資源高效利用、廢棄物再利用、污染排放減少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是我國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對于循環經濟產業鏈的研究,目前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本文將分別從循環經濟產業鏈的理論、發展實踐兩方面對現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總結。
一、循環經濟產業鏈理論的研究
循環經濟產業鏈理論的研究目前較少,涉及的領域也較窄,學者們主要研究了其概念內涵、形成機理、穩定性等方面。
(一)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內涵
對于循環經濟產業鏈概念內涵的界定,學者們的看法普遍比較一致。劉變葉(2007)對循環經濟產業鏈的概念做出了界定,他認為,循環經濟產業鏈是按照環形經濟的理念,模仿自然生態系統,通過“原料—產品—廢物—原料”的循環過程,把上一個產業(或企業)排出的廢物作為下一個產業(或企業)的原料,在具有市場、技術或資源關聯的產業(或企業)之間形成鏈條。吳飛美(2010)認為,循環經濟產業鏈的提出全面革新了人們生產的價值觀念,人們不再視大自然為“原料廠”和“垃圾堆”,而是視其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楊銀濤(2011)從以下幾點總結了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內涵:首先,循環經濟產業鏈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核心。其次,循環經濟產業鏈必須以3R為原則,就是在生產的源頭減少物質投入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生產過程中循環利用廢棄物,減少廢物產生和排放;在產品消費后,廢棄物盡可能通過處理重新變為資源。第三,循環經濟產業鏈的落實以具體的產業鏈構建為載體。第四,循環經濟產業鏈以產業鏈式發展為增長途徑,促進經濟發展。
(二)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形成機理
部分學者探討了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形成機理。喬晶(2008)認為,企業是循環經濟產業鏈基礎,而企業的本質是追求利潤,因此,能夠為企業帶來利潤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才是企業需要的。楊雪峰(2008)從價值鏈角度探討了循環經濟產業鏈,他認為,產業之間之所以能形成循環經濟鏈條,是因為存在合理的收益空間既價值增值空間。不同于傳統產業鏈,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價值增值空間還來源于價值發現,例如:從廢棄物發現殘余價值、降低生產成本、資源節約和反復利用等。價值增值空間是循環經濟產業鏈存在的價值基礎。劉志堅(2007)從價值鏈的視角探討了循環經濟產業鏈的耦合機理,認為資源深度利用驅動、生產驅動、利益驅動是循環經濟產業鏈耦合的三個驅動因素。楊忠直(2011)推進了循環經濟產業鏈形成機理的研究,他給出了經濟系統物質流動的價值增值定律,物流方向選擇的價值梯度公理和確定物流最佳數量的價值最大化定理,以此作為循環經濟系統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規劃的理論依據。然后分析了循環經濟系統物質流動價值增值過程,定義了循環物流價值增值倍數,發現循環經濟系統的物流價值增值倍數是循環經濟的核心所在。
(三)循環經濟產業鏈穩定性研究
循環經濟產業鏈的運行不僅需要構建具有增值空間的價值鏈,還需要穩定的運行環境。因此,如何支撐循環經濟產業鏈穩定運行也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之一。高?。?008)把循環經濟產業鏈穩定性的內涵界定為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產業鏈對于干擾破壞的抵抗和避免能力,二是產業鏈在受到干擾破壞后迅速恢復到最初狀態的能力。楊雪峰(2008)把影響循環經濟產業鏈穩定性的因素概括為兩個方面,即交易的不穩定性和非交易不穩定(如技術的不穩定、質量的不穩定、系統的不穩定等)。交易不穩定的主要因素是交易成本過高,非交易不穩定來自于循環經濟系統本身的不確定性,主要包括系統自身的復雜性、制度的不完善性、技術運用的不成熟和收益不確定性及產業規劃的滯后性。崔兆杰(2009)實現對循環經濟產業鏈穩定性的定量評價,對循環經濟產業鏈柔性(既系統適應不確定條件的靈活性)進行了系統研究,建立了循環經濟產業鏈柔性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
(四)評述
關鍵詞:產業集群;循環經濟;低碳經濟
一、產業集群推進循環經濟路徑分析
目前浙江的產業集群有義烏的小商品、襯衫產業集群;溫州的男裝、制鞋業、鎖具、眼睛、剃須刀、金屬外殼打火機、柳市低壓電器、永嘉橋頭紐扣拉鏈、龍灣合成革及五金潔具、泵閥、塑編、蒲州制筆、宜山再生睛綸等產業集群;嘉興的皮革、服裝、化纖、木業、電子、絲織等產業集群;紹興的襪業、珍珠、服裝、領帶、電磁閥、藥用膠囊、輕紡、化纖等產業集群;上虞的制傘、銅管產業集群;杭州的女裝、電子業、網架等產業集群;寧波的模具、針織坯布及漂染、服裝等產業集群等。這些產業集群勞動密集度高、資源損耗大,綜合國內外研究,這些產業集群實現循環經濟有如下措施:
1.提高生產環節的資源效率,并直接導致環境效益。通過提高產品生產效率、產品功能升級換代、產品價值鏈提升,從而提高生產效率、縮短產品研發周期、和對市場的反應能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2.將生產環節中的排放作為資源再投入,形成生產系統中的產業共生關系,從而達到因排放再用而提高資源效率、因排放減少而增加環境效益的目的。共生關系可以通過建立副產品交易體系、加強資源共享合作,建立跨工業區的基礎設施、協作網絡的戰略聯盟等多種方式。實際上,產業集群內產業共生在某種意義上是縱向控制關系。
3.構筑循環經濟產業鏈。加強產業集群內的產業鏈、廢棄鏈、資源共享、循環技術合作等一系列推進循環經濟合作機制。
二、產業集群推進循環經濟合作模式
1.培養產業集群龍頭企業
區域龍頭企業的快速成長,將帶動集群內中小企業的發展,構筑完整的產業生態鏈。如溫州市樂清的正泰、德力西集團,寧波服裝業的雅戈爾集團,海寧皮革業的卡森集團,紹興 “恒柏”西服、“步森”服飾等一批服裝企業迅速發展起,溫州皮鞋業以奧康集團為首的2個“中國馳名商標”和3個“中國十大真皮鞋王”。
龍頭企業吸引大批量中小企業加入其產業鏈,構筑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把供應商、制造商、服務商、銷售商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絡結構。龍頭企業將帶動提高整條供應鏈的技術創新、產品質量檔次、市場開拓、招商引資和品牌效應的提高。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產業鏈逐步向兩頭延伸,如諸暨襪業已從單一織襪向為襪業配套的抽絲、加彈包覆發展,派生出了化纖加工業和電腦襪機、加彈機等機械制造業。紹興的特色產業是輕紡面料,現在“恒柏”西服、“步森”服飾等一批服裝龍頭企業迅速發展起來,改變了過去“有布不成衣的狀況。
2.主體結構合作
企業集群由大量相關企業聚集而成,這些企業既有同質的競爭性企業,也有異質的共生性企業,它們構成了復雜的競爭合作關系。產業集群推進循環經濟,從構成主體來看,把大量企業按照物質循環關系聯接構成,構建互惠共生關系的產業鏈,產業鏈內既包含有產業價值鏈也包含有產業生態鏈。
3.技術合作
提高土地和水及能源等公共資源的綜合利用技術的合作研發、清潔技術和低碳技術的合作研發、產業鏈的續鏈技術的合作研發,形成產業群落之間的技術揉合。依靠科技發展循環型產業集群的科技機制,要以高新技術為基礎,包括環境工程技術、廢物資源化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等在內的綠色技術體系;要加強研究和開發各種先進技術,突破重點領域技術瓶頸,不斷提升整體技術水平,為清潔生產、綠色消費發展道路提供技術支撐。同時,通過增強企業自主開發能力、強化產學研聯合、建立技術服務支撐體系、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扶持力度、全面推進企業信息化等措施,健全循環型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機制。定期在各產業群落開展循環經濟方面的信息交流和培訓教育工作,形成產業集群企業之間的信息融合。構建信息共享網絡平臺,方便集群內合作共享提供信息交流平臺,如浙江產業集群建立的“中華商埠”、“My8848 ”、“中國紡織網”、“中國化纖網”、“中國塑料網”、“易創五金網”等。企業集群信息資源共享帶來的合作創新會增強企業自身的競爭力以及集群整體的競爭優勢的合作因素.
三、總結
產業集群內企業要實現合作應遵守如下原則:(1)在產業集群企業間構建主導產業鏈,以龍頭企業帶動整個集群以及區域經濟發展;(2)提高技術合作,實現能源和廢熱、水和廢水、原材料和副產品等的高效使用,盡可能減少污染物、廢棄物、有毒氣體的產業;(3)通過構建網絡平臺,實現信息共享,促進副產品交換;(4)政府為集群內企業合作提供保障機制。
參考文獻:
[1]V Daniel R Guide Jr. Produc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 for Remanufacturing:Industry Practice and Research Needs [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0,18(4):467-483.
關鍵詞:循環經濟;產業成長;經濟外部性
中圖分類號:F20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1-0141-03
隨著全球經濟增長與環境資源之間矛盾的加劇,我國加快循環經濟發展意義重大。目前,已有文獻多從企業角度進行理論分析和研究,單純從產業角度專門研究的資料非常罕見。筆者認為,推進循環經濟模式的關鍵還在于對產業發展特征及機理的認識與把握,因而探尋其規律性,為制定相關產業發展對策提供可行性依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循環經濟的內涵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規律重構經濟系統,將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以達到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循環,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循環經濟遵循的原則是:減量化原則(Reduce),即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來達到既定的生產目的或消費目的,從而在經濟活動的源頭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再使用原則(Reuse),要求產品和包裝容器能夠以初始形式被多次使用,以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再循環原則(Recycle),通過把廢棄物再次變成資源以減少末端處理負荷。
循環經濟的產業體系由三個層次形成:一是企業內部微循環系統,即在企業內部實現物料循環;二是企業之間中循環系統,即企業之間進行循環,其典型模式是生態工業園,以消除單個企業內無法消解的一部分廢料和副產品;三是社會靜脈產業的大循環系統,在整個社會范圍,建立舊物調劑和資源回收產業。
二、循環經濟模式下的產業成長特征
產業成長是一個產業從萌芽、產生到衰退的整個過程,或者說一個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存在的延續過程。產業成長一般要經歷萌芽期(形成期)、擴張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四個階段。形成期是指某個產業產生以后的要素投入、產出規模和市場需求緩慢增長時期;成長期是指某個產業的要素投入、產出規模和市場需求迅速增長的時期;成熟期是指某個產業的市場飽和,要素投入、產出規模進入緩慢增長的時期;衰退期是指某個產業的要素開始趨于退出,產出規模和市場需求下降日益增強的時期。
產業成長具有如下重要特點:一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呈現出有規律的階段性,然而任一產業都不能保持永久的昌盛繁榮。二是在產業形成發展的過程中,各個發展階段具有緊密的關聯性,前一階段是下一階段發展的基礎,后一階段是前一階段的必然延伸。然而具體產業的成長如同生命個體一樣,在形成演變的過程中,會表現出階段性的差異或生命周期的不規律性。因此,并不是每一個產業都必定經歷形成、擴張、成熟和衰退四個階段。三是在產業成長的不同階段,要素投入、產出規模、市場需求、利潤率會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差異或變化。
產業成長表現出的周期性特征從外在表象形式看,呈現為倒U型或S型。產業在衰退期由于變革或新的技術轉變也可能會重新開始“形成―擴張―成熟―衰退”的循環演變過程。產業發展從內在表現形式看,其成長也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見圖)。在某一產業的形成初期,由于企業內外環境的不確定性和拓展市場成本的障礙等因素,產業發展的各項成本費用均較高,表現為產業內進入企業數量的不穩定性和產業成長的緩慢以及各種制度、約束的不健全;之后,隨產業內企業數量的增加,產業內一些制度規則開始規范化,同一產業內的企業行為逐漸趨于合理;經過一二階段的發展過程后,產業內行業規則、技術條件、專業人員等趨于成熟和穩定,產業從規模、市場、投入等方面進入持續平穩發展階段;在下一個時期,產業內部會在競爭機制的誘導下,進一步調整內部結構,使之更加合理化,并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進入擴張或成熟期。
1)形成階段;2)內部合理化階段;3)持續發展階段;4)再合理化與擴張階段
此外,與傳統模式下的產業相比,循環經濟模式下的產業成長還具有如下重要特征:
(一)經濟行為主體的負外部性降低
經濟學中的外部性(economic externality)是指一個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對其他經濟主體的福利產生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正面影響是指為另一方帶來好處,負面影響是指為另一方帶來壞處。循環經濟模式的構建使企業對環境的負外部性盡可能地降到最低,在企業內部或產業鏈內部最大限度地消融廢棄物,從而達到資源投入的有效利用,消除了傳統生產模式造成的生產不經濟和環境負外部性。
(二)縱向一體化、橫向一體化趨勢加強
在循環經濟模式下,單個企業難以消融自己產生的全部廢棄物,因此,在具體規劃中,更多的是依據生態學原理和循環經濟理念,建立類似于自然生態系統的“企業共生網絡”,以達到物質、能量的最大利用。這樣一來,使原本可能不存在聯系的企業與產業之間產生了密切相關的聯系;一些企業或產業為了實現循環經濟物質減量化的要求,甚至不斷拓展、延伸產業鏈條,從而加深、加劇了一體化趨勢。
(三)企業行為績效增加
循環經濟模式下的企業通過副產品的利用而在一定區域內聚集,通過生產上的合作和產業鏈的延伸,實現更大范圍內的物料循環和再利用,從而提高了整體系統和范圍內的資源使用效率,增加了企業收益。具體表現為:減少了企業用于污染治理的費用;由于廢棄物的再度利用,降低了相關企業的生產要素投入支出;由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特定要求形成的產業集聚和企業集聚現象,導致外部規模經濟,從而大大增強了企業效益。
(四)特定資產的專用性導致行業進入退出成本上升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通過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融為一體,因此,要求在公共設施、產業項目、企業生產中廣泛應用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生態無害化技術、資源回收利用技術和設備等。由于循環經濟模式中對特定資源回收利用的設施與技術設備的專用性較強,所以會給相應企業帶來進入退出成本的障礙性。
(五)產業關聯的內容、形式發生變化,產業關聯度加強
產業關聯方面表現的特征為:一是產業關聯的內容發生變化。傳統模式下產業之間的關聯主要表現為企業之間的實物交易,在循環經濟模式下,企業間實物關聯的內容由原來的產品交易變為產品、廢物廢料的雙重交易。形成循環經濟鏈條的企業基于彼此間廢物、廢料多重利用建立起來的合作共生關系要求對內對外均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在這種關系中,企業間原有的主要通過市場進行的產品交易被以廢物、廢料為主的交易所替代,單純的產品交易在這類以循環經濟為紐帶聯系起來的企業間變得次要。二是產業關聯的形式發生變化。在循環經濟模式下,產業的基本單元――企業之間的聯系遵循生態學規律,按照“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原則,實現物質、能量的梯次循環和利用。企業間的關系由原來的主要競爭關系變為合作共生關系。企業間形成循環經濟的主要形式是生態產業鏈。生態產業鏈以上一環節的二次能源成為下一環節的一次能源,并盡可能使所有的能量都得到循環往復利用為特征,從而實現物質利用最大化和廢物排放最小化,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減輕環境負擔。因此,依托生態產業鏈鏈接起來的企業之間不再是產品、技術、人才等要素的競爭關系,而是基于能量流動和物料循環利用建立起來的合作共生關系。三是產業間關聯度加強。由于循環經濟的發展,使原本不存在聯系的產業之間建立起了聯系,形成了彼此以廢物利用為紐帶的合作共生群落。如唐山市以鋼鐵項目為龍頭,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建立了礦石―鐵精礦―燒結礦―鐵―鋼―機械加工業產業鏈,礦石―鐵精礦―燒結礦―鐵渣―建筑材料產業鏈,煤炭―焦炭―煤氣―電力產業鏈,從而將鋼鐵、煤炭、電力、建材等不同行業連接在一起,形成了合作共生的循環體系。
(六)存在業務聯系的企業表現為地理位置上的集中
從產業布局看,從事循環經濟生產的不同企業,如果彼此間存在業務上的聯系,從空間布局方面將表現為地理位置上的接近與集聚。由于形成循環經濟鏈條的企業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物料循環,這就決定了這些彼此在業務中存在著不同程度聯系的企業之間在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和集中。因為廢氣物的回收、運輸、保存、管理等皆存在著比較高的費用,并且管理、回收利用不妥的話有可能造成新的污染,因而根據循環經濟的內在要求――追求資源投入的減量化,在廢氣物的管理、回收、利用方面也必須遵循這一原則,即追求投入支出的最小化。所以,在地理位置上必然表現為不同產業或企業的積聚與集中。
三、循環經濟模式下產業特征形成的動力分析
循環經濟模式下,產業特征的形成會受到企業利益、技術條件、資源要素、政治制度等條件的限制,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因素是企業利益。企業利益對產業特征形成的影響可以從如下角度得到論證。
為了分析的深入,我們采用以下方法對循環經濟模式下的企業行為進行研究。設:(1)在現實社會中存在n個企業N1,N2…Nn,每個企業只經營一種產品,企業Ni經營產品Ai。(2)每種產品的價格為Pi,均在銷售市場上實現交易,且庫存為空。(3)不同企業間的運輸距離為Lij,運輸費用為F(Q,L),其中Q為貨物數量,L為運輸距離。(4)單位稅率為T,污染費率為K,經濟激勵為M,技術研發和設備投入為R,單位投入的自然資源要素價格為CRi,單位投入的廢料價格為CDi。以V1(Ni)表示企業從事循環經濟生產時獲得的收益,V2(Ni)表示企業不從事循環經濟生產時獲得的收益,則存在:
V1(Ni)=(Pi-T)Qi+M-R-CDiQi……(1)
V2(Ni)=(Pi-T-K)Qi-CRiQi……(2)
當KQi+CRiQi
當企業從事循環經濟生產時,如果已有設備和技術水平能夠達到要求,企業會考慮內部循環模式;當自行購買設備或引進技術處理廢棄物的支出大于企業轉讓廢棄物和交納污染懲罰的收益時,企業會選擇利用下游企業消融廢棄物的模式;當企業投入自然資源要素的成本過高,高于利用廢棄物成本時,企業愿意做下游企業,與上游企業形成共生產業鏈關系。
下游企業在利用上游企業的廢棄物時,在技術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首要考慮的關鍵因素是原料成本問題,主要為價格和運輸費用。當Lij過大時,運輸費用F(Q,L)較高,下游企業的投入成本將增加,如果增加的費用超過使用自然資源或其他中間產品的投入時,下游企業會選擇放棄使用廢料,此時,對上游企業不利。如果上游企業為了維持這種產業鏈的穩定性,在距離既定的情況下,只好降低廢棄物的價格或對下游企業進行某種程度的補貼。這就意味著上游企業收益的降低。因此,無論上游還是下游企業,如果存在物料的循環利用,近距離是一種較好的選擇。
四、結論與啟示
企業是否從事循環經濟生產,與其獲得的收益有關。循環經濟模式下產業成長表現出的特征與循環經濟的要求相適應,受企業追逐利益的影響,會形成不同模式的循環經濟鏈條,表現出積聚、關聯性加強、外部性降低等特征。
參考文獻:
[1] 戴伯勛,沈宏達.現代產業經濟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2] 芮明杰.產業經濟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