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7 17:30:00
序論:在您撰寫化學工程與化學工藝的關系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化學工程;化工生產;工藝;解決措施
化工生產工藝在不斷發展的同時,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以及對資源的消耗和浪費都達到了一個危險的臨界點,若是不采取措施對其進行管理,將會出現經濟發展與環境和資源互換的情況?;どa工藝的提高雖然能夠帶動我國農業、工業、生產服務業等行業的提高,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由于工藝水平的不高,其對環境的污染以及資源的消耗是極其大的。因此,必須對當前化工生產工藝的使用進行反思,對工藝的創新和提高進行探究,這是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建立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的。因此,在此背景下對化工生產工藝的探究分析是極其有必要的,筆者在查閱相關書籍以及結合自身多年工作經驗后,將在下文對化工生產工藝進行詳細的分析探究。
1 當前化工生產的主要問題分析
在這個要求都不斷提高的社會,化工生產工藝仍是人類社會發展所必需的,但是,一個技術不完善的化工生產工藝在各行業中的使用,若是拋開所取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成就,那就只剩下對自然環境所造成的巨大破壞以及對資源的巨大消耗,尤其是新化工生產工藝在試驗的過程中,對自然環境和資源所造成的破壞和浪費是無法估計的。當前化工生產工藝造成巨大負面影響的的原因主要有幾下幾方面:
1.1 化工生產效率有待提高
化工生產效率低下一直都是困擾化工行業的難題之一,當前化工生產企業普遍存在這樣的狀況即:過分注重化工生產工藝量的提高,而忽視了對工藝水平質的提升。這種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除了工藝技術的不完善外,工藝設備質量水平的不高以及工藝生產環境的不合適都是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這種效率低下的問題極易導致化學原料的反應不充分和使用不完全,不僅無法生產出使人們滿意的良心產品,還將造成化學原料資源的浪費,而且,這些反應不完全的化學原料極有可能產生污染和有毒性的氣體和固體,一旦不經處理的排放,將污染空氣和土地,給人們生活環境帶來極大的破壞。
1.2 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
化工生產所所需的原材料多是化學材料,這些材料本身就具備對環境污染和對人體造成傷害的特性,在經過化學反應后產生的氣體和固體,其具備的毒性和污染性將更大,一旦不經處理的排放,將對環境造成難以修護的破壞。部分化工生產企業為了降低生產資金、提高經濟效益,往往將化工生產附生的重金屬和有毒氣體直接排放,這些排放的物質將對空氣、土壤、水資源等造成難以修護的破壞,而且極易造成人體中毒事故,這些任意排放有毒化工物質以及造成嚴重后果的例子,在城市中比比皆是。
1.3 生產工藝不合格
化工生產工藝是保證化工生產質量的根本所在,而當前化工行業普遍存在生產工藝不合格的問題。化工生產不同于其他生產行業,其對生產的連貫性要求極高,而且其生產時間相對較短,一旦生產出現中斷,那將破壞整個生產環節,造成生產進度和生產質量低下的問題。而生產工藝就是化工生產各個環節相聯系的橋梁,若是這一橋梁出現問題,那將導致整個路段無法使用,由此可見生產工藝的重要性。
2 有效加強化學工程中化工生產工藝的分析
從上文中可以看出,化學工藝的不完善使得我國化學工程中化工生產存在著一些問題。下文筆者就將結合這些問題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加強措施:
2.1 改善化學反應的條件及環境
在化工生產中,化學反應條件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影響要素,如何有效改善化學反應條件是提高生產效率、減少廢料的產生的重要條件。因此,在實際生產中,務必要按照相關的標準對催化劑等所需的條件做嚴格檢查,對于不達標的堅決不能用于化工生產。同時,產生的化學反應廢料不要直接排放到自然環境中,以保證化工生產能處于一個相對良好的環境中。
2.2 依據實際情況對工藝進行調整
化工生產所涉及到的化學反應是極其廣泛的,但從反應環境和條件來對其進行改善顯然是不夠的。若想從根本上提高化工生產的工藝,那就必須根據不同的化學反應原理來進行不同的生產工藝調整,在尊重規律的前提下對化工生產工藝做出創新和提高,這種工藝的調整給予了化工生產綠色、節能的可能。
2.3 對化工生產產生的廢料進行合理處理
廢料產生對任何生產行業而言都是無法避免的,化工生產也是如此,既然廢料的產生已成為必然,那么我們就需要重視對廢料的合理處理和有效利用?;どa行業不同于其他行業,其生產所產生的廢料往往是有毒的、危害性較大的物質,例如重金屬。這些物質的再利用價值過高,而且,這些物質的隨意排放將對環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和破化,因此,必須對其科學處理后再進行排放,這在我國環境法以及化工生產條例中也是有規定的。針對不同的排放物質,采取不同的處理手段,化工生產的所產生的“三廢”,所需要的處理手段是不同的,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處理技術。此外,在對排放物質進行處理并排放后,要對排放地點的土質、水質以及空氣質量進行檢測,一旦發現排放物質對其仍具有污染破壞性,那就必須立即停止排放并改進排放物質的處理技術,只有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后,才能繼續排放。
3 結語
綜上所述,雖然我國已取得巨大的經濟成就,但是我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其資源和環境仍處于危險的邊緣,若是不對化工生產工藝進行提高,那我國極有可能在未來幾年內面臨著環境的崩壞和資源的耗盡。因此,必須對化工生產的工藝科技進行研究和探索,將其作為化工行業行業可持續發展經濟推行的關鍵環節來做,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化工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才能保證化工工藝的使用獲得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的三贏。
參考文獻:
[1]張昱.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實驗的整合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2.
[2]郭泉,蔣若愚.化工生產工藝流程認識方法的研究[J]. 現代企業教育,2012,04:4-5.
[3]朱小輝.化工生產工藝的流程探討[J]. 科學中國人,2014,18:183.
【關鍵詞】施工管理;合同;安全質量;進度;工程造價
引言:
電力工程項目因其工程結構的復雜性和項目管理水平的先進性,直接導致項目工程的耗資巨大,工程的良好運作必須有巨大的資金和良好的管理措施。文章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在電力工程管理上的工作方法和管理制度,促進電力工程的良性發展,同時也能不斷擴大電力工程項目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一、關于勞務合同的管理方法
(一)選擇勞動隊伍的方法
施工勞動隊伍作為工程的直接實施人員,在勞動隊伍的選擇方面首先考慮企業資質和財務狀況等。但隨著電力項目工程的發展,勞動隊伍和有關企業往往存在勞務分包和各種掛靠現象,因此單單看從業隊伍的資質和注冊資本往往很難判斷勞動隊伍的優良性。一般來說,有著更多合作經驗的勞務企業具有更大的優勢。
(二)勞務合同的擬定
勞務合同不僅能夠確立雙方的責任義務范圍、責任關系,同時還是雙方利益的最大保障,同時也能確保工程正常運轉。對于勞務合同的擬定也有著很多的具體要求,否則往往會導致勞務糾紛的發生。一份合格的勞務合同首先應該在內容上詳細,分工明確。合同在勞務結算上也應該有明確的劃分,確保工作量計算上的可行性。
(三)勞務合同的執行
在項目施工過程中原則上應該按照合同規定進行施工操作,但往往會由于合同中沒有提及的施工項目而發生糾紛。對于這種情況往往需要雙方進行必要的協商,通過變更合同或簽訂補充合同來處理相關爭議。
二、關于施工過程中的安全管理
(一)建立和完善的安全責任制度
施工過程的安全生產核查是工程項目安全進行的有效保障,安全審查工作往往要對施工單位安全責任制、安全保障設施以及相關管理制度進行檢查。對于建設單位一般還需要建設安全管理的機構或組織,負責安全監管,進而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機制。
(二)安全設備設施的配置
安全設備設施是發生安全事故后最有效的營救和自救的設施之一,也是防止事故發生的最大保障。因此加大對安全設施的資金投入極為必要。在危險施工場所必須要有相應的警示標志和消防措施,以降低事故發生率。對于施工單位的領導者來說,加大安全設施的資金也是極為重要的管理理念,只有在保證安全生產的前提下,才能提高生產量和工作量。只有做好了安全防護工作,才能合適的增加工作量,安全就是效率,因此必須堅定加大對安全設施的投入。否則,盲目提高工作量帶來的往往是事故頻發。
(三)培養安全文化
作為建設單位必須堅持實施安全管理機制,認真開展相關安全教育和培訓的工作,在最大程度上促進工人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增強工作人員的安全生產意識。同時也要加大力度培訓施工人員的施工方法,嚴禁違規生產,減少操作失誤帶來的安全事故。安全監管機構也要定期、不定期對施工場地和施工設備進行檢查,爭取在事故發生前排查出事故隱患,確實落實安全生產的規章制度,促使工作人員具備較強的安全生產意識,進而形成良好的安全生產文化。
三、施工質量管理
(一)監理在施工單位的管理作用
項目工程質量的監管主要工作在于工程監理。承包合同中強調的施工質量就是監理檢查的主要標準,并會逐步驗收。作為工程項目質量的監管者,監理必須堅持三檢制,確保整個工程項目都在合同規定的指標內。在施工過程中,監理往往會遇上超出自身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監理就需要充分協調施工單位中各層之間的關系,全面調動施工單位的監管力量,以人為本,期以提高施工項目的質量。實現對工程項目的全面監控。
(二)施工材料和設備質量的管理
在項目工程的施工過程中,除了監理的監管工作,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施工材料的質量。因此嚴格控制施工材料的設備質量才能保證項目工程的質量。施工單位必須與施工材料供應商之間做好信息反饋工作,作為施工單位必須密切注意施工材料的質量變化,不要將不達標的材料帶進項目工程中,而作為材料供應商必須嚴格保持提供材料的真實性。通過施工單位和供應商之間的良好協商,加大對材料的檢查力度,提高質量檢測力度。
(三)關于施工程序、施工方法的管理方法
對于某一個工程項目,首先需要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組織設計計劃,并需要技術主管部門和監理工程師審核,在完成了上述流程之后才能應用于項目的施工中。施工程序和施工方法會貫穿工程實施的始終,因此,合適的施工程序會直接影響項目工程的工作效率和施工質量。建設單位應該加強對技術主管部門的培訓,提升技術人員的自身技術素養,確保能夠制定出最合理的施工程序,同時也要完善施工組織設計的工作體制,做好各程序的交接工作能有序進行。
四、施工進度管理
施工進度的快慢會決定項目工程的質量,同時也會影響項目本身的經濟效益。因此施工項目能否按時交付使用具有重大意義。各級單位工作人員也需要具備一定的施工的實際工作經驗,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工程的進展以及可能出現的問題,并能對其進行正確的處理。在施工過程中,往往還會設立專職計劃員,針對組織設計計劃意見工程實際進度,對整個工程項目做出準確預測。在工程進度管理中,一般需要建立三級計劃進度管理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預定工程的實際進度,保證項目工程的施工進度。
結束語:
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國電力事業的發展,同時也為了滿足電力項目工程建設的相關需要,改革電力工程施工的技術和管理方式成了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直以來我國的電力工程項目的管理機制在施工配置和人力、物力配置上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但依然存在相關問題,管理和施工過程中的不規范、不合理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資源的浪費和損失。
參考文獻:
[1]曾仲東. 電力工程安全施工管理[J]. 電子制作,2015,18:259.
關鍵詞:專業教學設計;項目課程設計;校企合作平臺;實訓教學體系
一、把握專業職業能力的“四個特征”
1、“動手”與“動腦”。在“動手”與“動腦”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方面,經管類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更多的表現在應具備“動腦”能力。即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下所具有的分析、思辨、判斷決策以及各種方案和策劃的制訂、改善、調整、實施的能力。
2、“管物”與“管人”。如果說工程技術類專業畢業生大多面對的是材料和設備等有形物品,而經管類專業畢業生更多的是與“人”打交道。因此,勾通、協調、組織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3、“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高職經管類專業畢業生不管是在什么職業崗位上,其所處的環境都是千變萬化的。即使是按照固定的管理流程、標準和程序實施管理過程,但管理流程中的各個環節和管理點都會由于環境和條件的隨時變化而產生許多變量。這就需要管理作業人員具有隨時適應環境,調整策略和方法的能力。
4、“單體”與“協同”。從管理的組織原理看,絕大多數的管理項目不可能是“單體”作戰,管理的層級組織注重的是協同效率。因此高職經管類專業畢業生,必須具備在組織環境和系統內的合作、服從、交流和領導的職業素質。
二、抓好課程體系開發的三個環節
1、界定行動領域。行動是指職業人在特定職業崗位上根據職業行動目標所進行的職業活動。行動領域是一系列職業行動的集合,其載體是來自企業的工作項目(任務)。界定行動領域是課程體系設計和課程開發的基礎,需要專業教師和企業專家共同組織研究小組,在企業第一線進行深入調研。確定行動領域應重點考慮業務范圍的一致性、工作過程的完整性、信息傳輸的便捷性、業務流程的范例性、經營目標的統一性、工作任務的相關性、職業能力的聚合性和產品流動的增值性等原則。
2、行動領域向學習領域轉化。學習領域是經過教學論加工的行動領域,學習領域即是課程。在行動領域向學習領域轉化中,行動領域和學習領域可以是“一對一”的關系,也可以不是。行動領域向學習領域轉換,應保證教學實施的可行性、行動過程的連續性、行動目標的指向性、行動內容的多維性、工作過程的典型性、知識和能力的相關性以及教學方法的普適性。
3、學習情景設計?;诠ぷ鬟^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并不排斥職業能力分析,而是使二者做到有機結合。學習情境設計原則包括七個方面:知識和能力的相容性、能力目標的特殊性、能力結構的層次性、職業行動的針對性、學習和考核方法的多樣性、教學環境和條件的適應性以及職業領域的拓展性。
三、正確處理項目課程教學的“五個關系”
(一)工作過程、工作項目與職業崗位分析的關系
通常,只做職業崗位分析所帶來的問題是,大多數職業崗位因其所具有的多變性和復合性的特征,而不具有同一性和代表性。同是物流企業,不同規模和經營范圍其職業崗位設置的差異是很大的,因此,單純建立在職業崗位分析基礎上的課程體系構建就缺乏充分的根據?;诠ぷ鬟^程和工作項目分析并不排斥職業崗位分析,而是二者應做到有機結合。它的具體表述應是:一個具備職業能力的職業人在特定的職業崗位上,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進而完成一項具體的工作項目。這樣職業人通過完成具體工作項目所具備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就具有了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工作過程與工作項目的關系
按照基于工作過程和工作項目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思路,工作過程與工作項目的關系是鏈條與結點的關系。工作項目體現在工作過程之中,而工作過程和其過程目標的實現則要求具體工作項目的實施,二者的有機合成構成一條完整的“工作鏈”。
(三)工作項目中“大項目”與“小項目”的關系
在高職經管類專業中,有的專業,從專業整體看工作過程比較明顯,如會計、市場營銷專業等,由此,應首先明確工作過程,在此基礎上確定工作項目;而有的專業,如物流管理、國際商務等專業,從專業整體看工作過程不明顯,則首先應確定工作項目,以工作項目的實施排列工作過程,而一個具體工作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又要通過“小工作項目”(工作任務)的完成才能實現其項目目標,這就出現了在課程開發中“大項目”和“小項目”的關系。
(四)工作項目與課程體系的關系
在課程開發中,工作項目與課程體系是對應關系。其中,應把握的要點是,在職業能力和工作過程分析的基礎上,工作任務應和課程相對應,有時一門課程可以對應多項工作任務,但不允許一項工作任務對應多門課程。如果出現此情況,就意味著應對該課程進行解構和重構。如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倉儲設備操作(工作任務)和運輸設備操作(工作任務)分別體現在倉儲業務操作和運輸業務操作兩門課程中,出現這種情況就應經過整合獨立開設“物流設備操作”課程,從而避免課程內容的重復。課程的設置一方面要與工作任務相對應,同時應明確完成該任務,學生應具備的知識點,能力點和職業素質,從而為制訂課程標準和教材開發奠立基礎。
(五)課程教學中專、兼職教師的關系
根據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專業主干課和核心課程的實訓教學應以兼職教師為主”,這樣的要求無疑是經過認真調研,是科學、可行的。但是,應注意的問題是,在課程教學中,專、兼職教師同講一門課程,依據同一個課程標準和教學方案。因此,專、兼職教師必須彼此熟悉,相互溝通,雙方的合作應作到“零縫隙”,否則專、兼職教師雖然在課程教學中發揮了各自的專長,但偏離了課程標準,則不可能真正體現工學結合和教學做一體,其教學效率也將大打折扣。
四、構建校企合作的“六個平臺”
1、專業建設平臺。在專業建設平臺上的合作項目應包括:專業和專業方向的開發、專業人才需求調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論證、專業教學標準的制定和論證、專業教學評估、雙證融通教學模式的實施等。對此院校應充分利用企業優勢,依據行業標準,聘請企業領導和專家實實在在參與上述項目實施的全過程。
2、課程開發平臺。在課程開發平臺上的合作項目重點應圍繞精品課程和優質課程建設。精品課程和優質課程建設是示范專業的主要建設項目,根據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上述項目的建設必需有企業深度參與。
對此項目負責人應當根據課程的性質和內容,選擇并深入典型合作企業,與企業共同開發。其中包括:共同制定課程標準和教學方案、共同實施項目教學過程、依托企業選擇真實的工作場景、開發企業管理案例、廣泛匯集企業真實的制度等有關資料等。實踐證明,離開了企業的支撐和幫助,精品課程和優質課程建設很難達到預期目標,也很難做出示范。
3、實訓教學平臺。根據教育部2006年16號文件精神,“專業的生產性實訓應占實訓教學時數的80%以上”。根據經管類專業實訓教學的特點,生產性實訓應體現在生產過程、生產場景、生產對象、生產方法等方面。在實訓教學平臺上,校企可以通過課程內實訓、綜合實訓和頂崗實習,使學生在真實場景和職業崗位上訓練職業技能,培養職業素質,逐漸做到校內教學與企業真實的職業崗位“無縫對接”,并逐漸過度到“訂單培養”,同時為學生就業創造條件。
4、項目研究平臺。項目研究對于校企雙方是雙向的。一方面,在示范院校和示范專業建設過程中有大量的教學研究項目,如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和課程標準、教學管理及其運行機制等。上述教學研究項目只有借助于校企合作平臺,請企業專家深度參與,研究成果才能具有真實性、科學性、代表性和實用性;另一方面,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也必然會遇到大量的需要研究的項目,企業可以充分借助院校教師所具有的科研能力優勢,結合企業需要,真題真做,從而實現校企雙贏。
5、專任教師培養平臺。高職院校的年輕教師普遍缺少企業經歷,從而不具備“雙師素質”和“雙教能力”,這已成為深化教學改革的瓶頸。在專任教師平臺上,院校的青年教師可以有目的、帶項目下企業進行實踐鍛煉,這是教師團隊建設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
6、培訓與服務平臺。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的收益往往包括需要院校提供員工培訓、技術支持和服務以及項目咨詢等。在培訓與服務平臺上,校企雙方可以根據企業需要共同開發員工培訓和服務項目,共同制訂培訓大綱和實施方案,通過員工培訓和技術服務,一方面可以全方位地提升企業員工的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是院校教師接觸企業實際,提升教學與科研能力的極好機會。
五、實施“五個環節”,建立點、線、面一體化的實訓教學系統
點、線、面一體化的實訓教學系統是指:根據認知規律,構建以“單項能力、崗位能力和綜合能力”,即“點——線——面”為一體的技能訓練系統。
其中,“點”是指崗位單項能力,即在職業崗位完成某一工作任務應具備的單項操作技能,其載體是工作任務鏈的節點,單項能力尚不能完成該工作任務的全部技能操作?!熬€”是崗位能力,即在特定崗位上,履行職責,根據工作過程,完成全部工作所具備的技能,是單一工作任務鏈上相關技能的集合。 “面”是指專業綜合能力,即適應輪崗、轉崗需要的工作技能,是多工作任務鏈相關技能的集合,也包括可持續發展能力。點、線、面實訓教學系統的實現方式為:
崗位單項能力=課程實訓+綜合實訓
崗位能力=綜合實訓+頂崗實習
專業綜合能力=頂崗實習
六、建設具有“七個結合”功能的校內實訓基地
1、課程實訓與綜合實訓相結合。專業主干課和核心課程內的實訓是指,在該課程中的學時范圍內,為了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應安排的實訓環節。其形式為企業參觀+校內計算機軟件模擬+沙盤模擬演練+相關設備操作;綜合實訓是指,學生在已經完成專業主干課和核心課程學習的基礎上為了實現專業的培養目標所進行的綜合訓練,其實現方式應是在真實場景下的生產實訓。在課程實訓和綜合實訓中,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應力求符合生產性實訓,學時應占總實訓學時的60%-70%的基本要求。
2、仿真模擬與實際操作相結合。仿真模擬實訓是高職經管類專業實訓教學主要形式之一。從目前看,仿真模擬實訓主要包括計算機軟件模擬實訓和沙盤演練模擬實訓。仿真模擬實訓利用其理念和方法虛擬了企業真實的經營環境、條件、流程、數據和管理,符合教育部2006年16號文件中關于“建立虛擬工廠和虛擬車間”的基本精神。由于仿真模擬的實訓過程體現了企業的真實場景和真實的經營過程,尤其是符合經管類專業“實訓應設置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的基本要求,因此仿真模擬實訓應視為生產型實訓。但是在高職經管類有的專業中,實訓過程只依靠仿真模擬是不夠的,應使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經營環境中進行設備操作,接觸到真實的合同、憑證和單據。在項目課程教學中應圍繞一個具體工作任務的完成,將仿真模擬和實際操作訓練進行有機結合,使學生通過訓練具備相應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素質。
3、“動手”與“動腦”訓練相結合。“動手”與“動腦”的能力培養體現了經管類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特征。在這里尤其要強調注重學生“動腦” 能力的培養。近年來國內有的公司開發的“沙盤模擬演練”以及課程教學中的小組活動與研討,典型案例分析等應當在實訓教學和實訓基地建設中給予充分考慮。
4、課程教學與技能取證相結合。“雙證融通”在許多高職院校中已經成為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在經管類專業中,許多專業的職業資格鑒定充分體現了行業標準,因此雙證書教育既是學生就業的需要,也是深化專業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的需要。在實踐中,課程教學和職業技能取證在學生的知識和素質培養以及技能訓練中,其內容和方式具有一致性。高職經管類專業實訓基地所具備的實訓功能和開出的實訓項目也應當與專業職業資格鑒定的要求相吻合。
5、校內與校外實訓相結合。由于條件所限,經管類專業有的實訓項目在校內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必須注重校外實訓基地建設。使“兩個基地”在實訓教學中各自發揮優勢,開發不同的實訓項目,并且互為補充,以滿足實訓教學的要求。
6、校內實訓與對外開放相結合。根據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示范專業在建設中必須發揮其引領、輻射和帶動作用。因此實訓基地建成后應做到資源共享和充分利用。一方面提高有限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過向社會開放也可以進一步搞活實訓基地運行機制,創新實訓基地的管理模式。
7、政府投資與企業共建相結合。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融入企業資金,做到校企共建將會改變實訓基地的性質,使其具有雙重屬性和不同的服務功能,這對校企雙方是雙贏的。經管類專業在實訓基地建設中應積極尋找與企業合作的機會,積極吸收企業資金,逐漸使實訓基地和企業環境做到“零距離”,雙方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共擔風險、共享收益。
參考文獻
[1]黃克孝.“中等職業教育多元整合式課程模式的開發”研究報告[G].教育部面向21世紀職教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項目成果匯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關鍵詞:高職;精細化學品生產工藝;整合與重構;項目化教學
課程是構成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要素,而課程改革也是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核心關注點。我國傳統的職業課程設置以學科課程為主體,關注的是學生知識結構體系的構建,強調知識體系自身的完整性、系統性,盡管學科課程有利于教師組織教學及學生學科知識的掌握,但卻缺乏與工作的直接聯系,不利于學生對技術及工作過程知識的掌握,而這兩類知識卻往往是職業教育內容的核心。
項目教學法是以典型的職業工作任務為依托建構學習內容,它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根據職業崗位的知識和技能要求,從典型的職業工作任務中合理設計教學項目,學生則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實際工作過程的完整程序,完成整個教學項目。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學中做”和“做中學”,可以概括性地了解到其潛在職業崗位的主要工作內容,并能夠在整體性的工作情境中認識到自己能夠勝任的工作,并理解和掌握課程所要求的技術知識和工作技能,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職精細化學品生產工藝》課程是一門核心專業課,其特點決定了實施項目化教學更有助于學生獲得相應的崗位職業能力及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
明確《高職精細化學品生產工藝》課程教學目標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這種人才介于技能型和學術型之間,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技能結構則以心智技能、創造技能為主,其掌握的技術為理論技術,而不是經驗技術。
因此,《高職精細化學品生產工藝》教學應以需求為導向,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遵循“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和夠用為度”的教學原則,以學生為本位,使學生具備化工技術的應用能力,適合化工行業對人才的要求,從而讓他們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具體的課程目標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能力目標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選擇典型精細化學品的合成路線,會分析典型精細化學品生產中所用的原料和產品指標要求;能識讀并繪制典型精細化學品生產工藝流程圖;能正確分析典型精細化學品生產中的影響因素;能根據典型精細化學品生產反應的特點選擇反應器,并能對其生產過程進行操作與控制;能熟悉商品標準化技術;能對生產中的事故進行分析和處理;能在生產過程中發現不安全因素和環境污染問題;能熟練使用精細化工產品測試常用的一些通用儀器;能分析和運用復配技術進行精細化學品的配方工作;能通過各種媒體資源查找所需信息;能自主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具有產品開發能力;能獨立或小組協作制定工作計劃并實施;能積極尋找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
知識目標了解典型精細化學品的性質、用途、生產情況和產品的包裝與貯存;掌握典型精細化學品生產原料的凈化及生產用催化劑的使用;掌握典型精細化學品生產的反應原理及生產過程中的影響因素;熟悉典型精細化學品的生產工藝流程;熟悉典型精細化學品生產設備的結構和特點;掌握典型精細化學品的商品標準化技術;熟悉生產工藝組織過程、安全與環境保護問題;熟悉精細化工小產品配方。
素質目標通過項目任務的實施,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工作責任心、職業規范和職業道德等綜合素質。
高職精細化學品生產工藝課程設計
本課程在開發過程中,先進行了相關化工企業的崗位調研,獲得崗位工作任務,然后邀請行業企業技術人員和專家召開座談會,共同分析崗位需求,確立崗位職業能力與工作過程,并歸納崗位典型工作任務,與企業生產一線技術人員共同制定課程標準,共建更貼近和滿足實際應用能力需求的能力訓練體系,最后,針對實際工作過程中完成各項工作任務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將典型的工作任務轉化成學習任務,設計學習項目,確立圍繞突出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養成這一主線,形成理論實踐一體化的課程體系改革的建設思路。
精細化工工藝教學內容涉及各種精細化學品的生產過程、反應裝置及工藝流程,其特點是精細化工產品種類多、配方及成分多、涉及的基礎知識多、涵蓋多個學科知識。面對龐大的知識體系,如何根據精細化工專業的特點及培養目標,結合我校所處的地方特色及發展需要,在有限的教學學時內,使所選擇的教學內容既有重點,又能使學生在精細化工領域有一定的知識廣度,并能了解本領域內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發展動態,是精細化工工藝課程教學的關鍵問題。
高職精細化學品生產工藝課程的整合與重構
本課程組遵循時代性、實踐性和地方特色的原則,采用項目教學法將原來的《精細化工工藝學》課程和《精細化工綜合實驗》課程進行了整合。以往是先講授完工藝學的課程,然后上實驗課程,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重理論、輕實踐,教學計劃編制時理論教學先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環節各自獨立,這種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培養現代高技能實用型人才的需要。項目化教學法可以使理論與實踐教學很好地銜接,理論可以最大化地指導并應用到實踐中,有助于學生真刀真槍地實訓,全面培養學生的技術操作技能和職業綜合能力,為學生畢業后從事精細化工產品的生產和新品種的開發奠定必要的理論和技術基礎。
以精細化工產品生產所經歷的原料準備、化學反應、產品后處理和綜合利用及三廢治理過程的典型真實工作任務作為教學載體,并按照學生認知規律和能力形成特點,設計了10個學習項目,分別為表面活性劑、膠黏劑、涂料、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合成材料助劑、農藥、洗滌劑、化妝品、香精與香料,構建了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精細化學品生產工藝》項目化課程(見圖1)。
課程進行中,可由教師分析項目要求,給學生下達任務書。根據每類精細化學品中的典型產品,一個項目設計幾個任務。以涂料的學習為例,任務布置如下。
任務一:中油度紅色醇酸樹脂漆的生產。任務二:氨基醇酸樹脂磁漆的生產。任務三:環氧酚醛清漆的生產。任務四:白色熱固性丙烯酸酯烘漆的生產。任務五:醋酸乙烯乳膠漆的生產。任務六:聚氨酯乳液涂料的生產。
每個任務細化為若干小任務,以中油度紅色醇酸樹脂漆的生產任務為例細化如下:(1)掌握涂料的配制原理。(2)掌握醇酸樹脂生產的反應原理。(3)熟悉醇酸樹脂生產過程中的影響因素。(4)熟悉醇酸樹脂的生產工藝流程。(5)熟悉醇酸樹脂生產設備的結構和特點。(6)掌握中油度紅色醇酸樹脂漆的配方。(7)熟悉配漆工藝。(8)了解醇酸樹脂生產和醇酸樹脂漆配制過程中的安全與環保問題。
高職精細化學品生產工藝課程項目教學教學實施方法
每個項目的教學采用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和評價六步法教學。
資訊學生根據任務要求,獨立查找相關資料,并進行相關知識點的自我學習。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如遇到問題,可以向教師請教。
計劃以精細化工3071班為例,將全班40位學生分成10組,每組4人,小組內共同討論咨詢后得到的信息,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后,制定初步工作計劃。
決策學生制定的初步計劃經小組討論,教師審核,認為具有科學性和可實施性,則計劃通過。實施按照決策通過的計劃,小組完成預期的工作任務后,每個小組隨機抽出一人進行公開答辯。這里要特別說明的是,由于化工行業涉及的危險品多,環境污染嚴重,操作條件苛刻,不可能像某些專業那樣在校內建設大量的實訓基地;另外,精細化工的技術保密性和壟斷性也決定了在校企合作時,工廠僅限于讓學生參觀式的實習。故此在實施階段有必要采取多種途徑來完成任務,比如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實訓法、利用企業工廠的參觀法、利用實驗室的實驗法、利用仿真軟件的仿真法等??傊?,要求學生不能只是利用搜集到的信息,寫個項目報告來應付教師。例如中油度紅色醇酸樹脂漆的生產采取了工廠參觀法和實驗室法兩種方法來完成。
檢查這一環節學生要上交學習成果,包括項目報告、產品實物等。通過學生自查、互查、教師檢查、查看任務的完成情況。
評價評價標準分為三部分,一是專業能力,包括專業資料查閱情況和信息處理能力、實施階段的動手能力、項目報告的完成情況和條理性、PPT制作和匯報能力、知識考核(通過試卷形式);二是社會能力,包括工作態度、團結協作能力、交流和表達能力;三是創新能力,能否在工作中發現新問題,提出新方法,創造性地工作。這種評價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靜態評價,還包括對學習過程的動態評價,這種動態評價是從學生接受任務開始教師就時時掌握的。最后,通過教師的點評,幫助學生總結完成任務的過程和方法,找出不足和改進措施,把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內化,同時給小組和個人打分。
通過對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精細化工3061及3071兩個班實施《高職精細化學品生產工藝》課程的項目化教學實驗表明,實行了項目化教學之后,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學生對技術知識和工作過程知識的掌握情況良好。
在《高職精細化學品生產工藝》課程的項目化教學中,以典型精細化工產品的生產為切入點,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養成為主線,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典型工作任務分析為依據,以真實產品生產過程為載體,以校內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按照職業崗位和職業能力培養的要求,使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課程組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還會繼續努力探索精細化工產品生產工藝課程的基于工作過程的開發與應用。
參考文獻:
[1]徐國慶.職業教育項目課程的幾個關鍵問題[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9-10.
關鍵詞:工業分析化學;理論課程;實驗課程;結合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5-0244-02
工業分析研究領域廣泛,在經濟建設方面作用大[1、市場需求多,因此很多高校開設了工業分析這門課程。工業分析分為理論課程和實驗課程兩部分,其中實驗課程是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加深,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要上好實驗課程,關鍵問題是如何把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有效結合。
一、工業分析實驗課程與理論課程結合的現狀與原因
目前工業分析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實驗課程與理論課程脫軌的現象很嚴重。很多學生理論課學得很好,但是實驗能力差;有些學生動手能力很強,但對其中涉及的理論知識卻知之甚少。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們結合本校的情況,認為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
1.課程安排不合理。一是工業分析實驗開課時間較晚,如本校學生從大三下學期才開設。學生的心思主要放在找工作和考研上,對實驗馬虎了事。因實驗課學分低,對學生評獎學金及畢業等都不影響,導致學生不重視實驗課。二是負責授課老師不統一,理論課是一個老師,只負責理論知識的講授,而負責實驗課程的卻是另一個老師,這必然導致理論與實驗的脫節。如在乙醇中熒光染料的測定實驗中,教師在課堂上了介紹物質產生熒光的原理、熒光測試方法以及儀器構造。在實驗課程上教師只指導學生如何操作熒光分光光度計,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理論知識,如實驗過程中出現峰值過高,儀器測不出具體數值,實驗老師雖然知道通過調小狹縫值或不同的電壓來測,但往往沒有告訴學生這樣操作的原因是什么,導致了學生不能將理論知識與實驗操作很好地聯系到一起。
2.實驗條件影響。學校經費投入不足,實驗儀器不完善,學生做實驗時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導致預期實驗教學效果不佳。例如我們第一屆學生在做熒光染料測定實驗時,因只有一臺熒光光度計,加熱板也不夠,導致很多學生在實驗時等待時間過長。實驗儀器的匱乏給實驗帶來很大不便,也容易打斷學生做實驗的連貫性和學生對實驗的思考,造成實驗結果誤差大。
3.實驗準備工作不充分。大部分學生從來不提前進行實驗預習,即使老師提到了也不認真執行,對本次的實驗原理、步驟、儀器及注意事項一問三不知,進實驗室時手忙腳亂。另外,有些教師在實驗前沒有做到充分準備,對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預見性不強,導致實驗效果不佳。
二、實驗課程與理論課程一體化教學的思考
我校注重學生在校期間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實驗對工科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必須把實驗課程和理論課程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動手和解決問題能力,滿足企業對本專業畢業生實際能力的需求。以下是我們針對實驗課與理論課出現脫軌的問題而提出的一些解決方法:
1.完善課程安排。實驗課程應盡早開設,課程應在大一或大二開設,并與理論課程同步,負責理論課的老師也要參與負責實驗室課。因工業分析屬于分析化學領域,實驗涉及的儀器都比較常見,如滴定實驗中的滴定管,過濾實驗中的抽濾儀器,含量測定實驗中用到的紫外分光光度計等,這些儀器在本專業其他實驗課程中都是最基本的實驗儀器,只有熟練掌握這些儀器的操作和原理,才能順利完成本專業的其他后續課程;積極組織一些跟工業分析有關的趣味實驗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生對實驗的興趣及對理論知識的求知欲。因為實驗現象需要理論知識來解釋,通過活動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實施理論課程與實驗課程一體化教學,在老師講授理論課的同時,向學生展示儀器操作的圖片,或者直接在課堂上操作一遍實驗儀器。如在講解誤差時,可以在課堂上展示工業分析實驗室用水這個實驗,檢驗陽離子顏色的變化及檢驗氯離子時出現沉淀等,以明顯的實驗現象證明著實驗用水對誤差的影響,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所講解的內容;把實驗課程學分提高,要求學生畢業前必須修夠一定實驗課學分,在獎學金及獎項評估計算成績方面把實驗學分當成單獨的板塊。
2.完善實驗條件,加強師資建設。學校繼續加大對實驗室建設的投入,完善實驗條件,同時要加強對實驗室師資的建設。盡量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充分的實驗條件順利完成每個實驗過程。對于實驗教師不足的情況,可以采用聘用研究生助理的辦法,我們通過采取這種方法,既減少了師資不足的壓力,同時研究生本身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獲得雙贏的良好效果。
3.實驗準備工作的改進。布置實驗預習任務,要求每個學生完成預習實驗報告,并針對實驗提出幾個問題作為預習實驗內容的一部分,調動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如上面提到的乙醇中熒光染料的測定實驗,預習內容包括如下幾個問題:繪制產生熒光原理圖,在一個坐標軸里畫出簡易的激發光譜和發射光譜圖。什么是標準曲線法?簡短列出實驗步驟和熒光分光光度計的使用步驟。提出實驗中應該注意的事項。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學生將會聯系課堂講授的知識及努力去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在實驗過程中也會更加認真。教師實驗前應把實驗中涉及的理論知識深刻理解及靈活應用,同時有效預測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及應對準備。如對鋁及鋁合金中鋁的測定――氟化物置換-EDTA滴定法這個實驗,教師除了把實驗中涉及到的理論如F-置換EDTA原理,pH值對金屬離子絡合的影響因素,金屬離子絡合物顏色變化原因,滴定終點判斷方法,使用混酸的原因等了解透徹,還要把整個實驗步驟先做一遍,考慮實驗出現問題的解決方案。如上述實驗,如果照搬實驗教材的方法來做,實驗藥品用量太大,我們通過設計方案,可以把實驗藥品量減少到1/4,同樣也得到相同的實驗現象。因此實驗前的充分準備尤為重要,為實驗與理論的結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工業分析實驗在我校材料學院已經開設兩屆,從第二屆開始,學校在實驗室的建設中投入了大量資金,學生的實驗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調整理論課程與實驗課程教師的統一,聘用研究生學生助理,重視實驗準備工作,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教學效果明顯改善,這對培養理論知識豐富、動手能力強和工作態度嚴謹的高綜合素質人才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雪梅,胡乃梁.開設工業分析實驗的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1999,(3):18-19.
[2]許敖敖.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關系 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1,(6):1-3.
[3]王永剛,齊承剛,朱亞玲.大學基礎化學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割裂與統一[J].高師理科學刊,2006,(2):11.
[4]余心亮,覃愛苗,廖雷,陳碩平,陳秀麗,張發愛.研究生教學助理在工業分析實驗教學中的實踐[J].桂林理工大學學報,2013:151-151.
【關鍵詞】醫學類院校卓越工程師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249-02
一、培養目標的探索
醫學類院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培養目標應該是:培養適應我國社會發展需要的、醫院現代化和信息化建設的、實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和復合型創新人才。以廣東醫學院為研究對象,其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探索,目前僅限于本科階段,培養目標為可以具體細化為:1.具有較為扎實的醫學基礎、管理學基礎和計算機基礎,了解國內外醫學信息技術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及發展動態;2.具有從事醫院信息化、醫療信息處理所需的工程科學技術知識,以及一定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掌握扎實的本專業基本理論知識,擁有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操作技能;3.掌握選用適當的理論和實踐方法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且具有軟件開發、項目實施等工程項目的設計、實施和管理經驗;4.具有較強的研究與決策、組織與管理、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的能力,具有獨立獲取知識、信息處理、終生學習和創新的基本能力;5.具有較好的人文科學素養、較強的社會責任感、良好的工程職業道德和良好的質量、環境、安全和服務意識[1]。
二、培養模式的探索
廣東醫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擬采用校企聯合培養和“3+1”培養模式,將工程師培養分為校內學習和企業學習兩個培養階段,其中前3學年在校內學習、第4學年在企業學習。企業學習階段是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成敗的關鍵。在本階段中,應充分發揮合作企業所具有的工程教育資源優勢,包括教師資源、先進設備與技術、實驗環境、研究開發條件等,與本校的人才培養優勢實行優勢互補,共同設計與構建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尤其是注重開發那些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創新性和先進性的課程和教材,使得開發出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具有鮮明的特色[2]。
2.1校內培養階段
以培養醫療信息產業卓越工程師為目標,每年從廣東醫學院信息工程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新生中,根據學生入學成績,按照學生志愿,擇優選拔學生編入“信管卓越班”,實行單獨管理。每位學生均配有指導導師,并且根據學生特點進行個性化培養,跟隨導師結合工程項目和課題進行科研訓練。
2.2 企業培養階段
廣東醫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先后與金蝶醫療軟件科技有限公司、用友醫療衛生信息系統有限公司、廣州惠僑計算機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創業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健迅科技有限公司、廣東灝瀚科技有限公司、東軟醫療系統有限公司等15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并且與其中6家行業巨頭共同建立了廣東醫學院信息工程實習基地。
根據卓越工程師試點企業的要求,經過多次洽談和認真篩選,我們選擇了金蝶醫療軟件科技有限公司、廣州惠僑計算機科技有限公司和東軟醫療系統有限公司作為第一批卓越工程師企業合作方。入選企業均有良好的合作基礎與積極的合作態度,對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具有足夠的積極性,并且具備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所要求的條件。
根據企業需求以及學校對人才培養的定位,確定企業學習階段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標準。在企業培養過程中,企業為學生配備企業導師,由企業導師和學校導師共同指導學生在企業培養階段的學習與實踐,并由雙方導師共同為學生確定研發方向或課題,指導學生的課程學習、課程設計、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
建立校企合作聯盟,探索校企間人才培養、科研開發等多方位的共贏合作模式。吸收企業及行業專家加入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參與指導專業發展規劃、制定專業培養目標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企業或行業專家不少于50%,從企業聘任部分資深專家作為學校師資參與專業技能教學,將企業待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如項目設計、研發等)轉化為綜合設計題目,企業接收完成專業課程學習以及基本技能培訓的學生頂崗實習等等。
三、學生來源和規模的探索
3.1 學生來源和規模
廣東醫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實施對象是從廣東醫學院信息工程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新生中,按照入學成績,根據學生志愿,擇優選拔,每年選拔30人,進入廣東醫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
3.2 選拔機制
選拔學生的面向對象:面向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一年級新生。選拔時間:與新生報到入學同步進行。選拔程序:根據學生志愿和入學成績,由信息工程學院確定具體的錄取程序。選拔條件:擇優錄取,側重考慮入學時的英語和數學成績。選拔原則:綜合素質優秀、具有工程實踐潛力。
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卓越工程師培養實施過程中,將培養目標、教育理念、課程體系、課程、師資隊伍、實踐條件(校內外)、課外學習資源等有機的融為一體,引導學生逐漸向前推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與企業共同建設卓越工程師教育基地,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課程學習、實習與畢業設計環境。讓學生參與企業、項目開發和工程設計的全過程,掌握項目開發、工程設計基本模式與流程,了解企業文化,逐步熟悉國內外醫療信息產業市場,培養學生綜合工程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良好的職業素養,成為符合企業需要的卓越工程師。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專業教學設計;項目課程設計;校企合作平臺;實訓教學體系
一、把握專業職業能力的“四個特征”
1、“動手”與“動腦”。在“動手”與“動腦”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方面,經管類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更多的表現在應具備“動腦”能力。即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下所具有的分析、思辨、判斷決策以及各種方案和策劃的制訂、改善、調整、實施的能力。
2、“管物”與“管人”。如果說工程技術類專業畢業生大多面對的是材料和設備等有形物品,而經管類專業畢業生更多的是與“人”打交道。因此,勾通、協調、組織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3、“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高職經管類專業畢業生不管是在什么職業崗位上,其所處的環境都是千變萬化的。即使是按照固定的管理流程、標準和程序實施管理過程,但管理流程中的各個環節和管理點都會由于環境和條件的隨時變化而產生許多變量。這就需要管理作業人員具有隨時適應環境,調整策略和方法的能力。
4、“單體”與“協同”。從管理的組織原理看,絕大多數的管理項目不可能是“單體”作戰,管理的層級組織注重的是協同效率。因此高職經管類專業畢業生,必須具備在組織環境和系統內的合作、服從、交流和領導的職業素質。
二、抓好課程體系開發的三個環節
1、界定行動領域。行動是指職業人在特定職業崗位上根據職業行動目標所進行的職業活動。行動領域是一系列職業行動的集合,其載體是來自企業的工作項目(任務)。界定行動領域是課程體系設計和課程開發的基礎,需要專業教師和企業專家共同組織研究小組,在企業第一線進行深入調研。確定行動領域應重點考慮業務范圍的一致性、工作過程的完整性、信息傳輸的便捷性、業務流程的范例性、經營目標的統一性、工作任務的相關性、職業能力的聚合性和產品流動的增值性等原則。
2、行動領域向學習領域轉化。學習領域是經過教學論加工的行動領域,學習領域即是課程。在行動領域向學習領域轉化中,行動領域和學習領域可以是“一對一”的關系,也可以不是。行動領域向學習領域轉換,應保證教學實施的可行性、行動過程的連續性、行動目標的指向性、行動內容的多維性、工作過程的典型性、知識和能力的相關性以及教學方法的普適性。
3、學習情景設計?;诠ぷ鬟^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并不排斥職業能力分析,而是使二者做到有機結合。學習情境設計原則包括七個方面:知識和能力的相容性、能力目標的特殊性、能力結構的層次性、職業行動的針對性、學習和考核方法的多樣性、教學環境和條件的適應性以及職業領域的拓展性。
三、正確處理項目課程教學的“五個關系”
(一)工作過程、工作項目與職業崗位分析的關系
通常,只做職業崗位分析所帶來的問題是,大多數職業崗位因其所具有的多變性和復合性的特征,而不具有同一性和代表性。同是物流企業,不同規模和經營范圍其職業崗位設置的差異是很大的,因此,單純建立在職業崗位分析基礎上的課程體系構建就缺乏充分的根據?;诠ぷ鬟^程和工作項目分析并不排斥職業崗位分析,而是二者應做到有機結合。它的具體表述應是:一個具備職業能力的職業人在特定的職業崗位上,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進而完成一項具體的工作項目。這樣職業人通過完成具體工作項目所具備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就具有了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工作過程與工作項目的關系
按照基于工作過程和工作項目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思路,工作過程與工作項目的關系是鏈條與結點的關系。工作項目體現在工作過程之中,而工作過程和其過程目標的實現則要求具體工作項目的實施,二者的有機合成構成一條完整的“工作鏈”。
(三)工作項目中“大項目”與“小項目”的關系
在高職經管類專業中,有的專業,從專業整體看工作過程比較明顯,如會計、市場營銷專業等,由此,應首先明確工作過程,在此基礎上確定工作項目;而有的專業,如物流管理、國際商務等專業,從專業整體看工作過程不明顯,則首先應確定工作項目,以工作項目的實施排列工作過程,而一個具體工作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又要通過“小工作項目”(工作任務)的完成才能實現其項目目標,這就出現了在課程開發中“大項目”和“小項目”的關系。
(四)工作項目與課程體系的關系
在課程開發中,工作項目與課程體系是對應關系。其中,應把握的要點是,在職業能力和工作過程分析的基礎上,工作任務應和課程相對應,有時一門課程可以對應多項工作任務,但不允許一項工作任務對應多門課程。如果出現此情況,就意味著應對該課程進行解構和重構。如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倉儲設備操作(工作任務)和運輸設備操作(工作任務)分別體現在倉儲業務操作和運輸業務操作兩門課程中,出現這種情況就應經過整合獨立開設“物流設備操作”課程,從而避免課程內容的重復。課程的設置一方面要與工作任務相對應,同時應明確完成該任務,學生應具備的知識點,能力點和職業素質,從而為制訂課程標準和教材開發奠立基礎。
(五)課程教學中專、兼職教師的關系
根據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專業主干課和核心課程的實訓教學應以兼職教師為主”,這樣的要求無疑是經過認真調研,是科學、可行的。但是,應注意的問題是,在課程教學中,專、兼職教師同講一門課程,依據同一個課程標準和教學方案。因此,專、兼職教師必須彼此熟悉,相互溝通,雙方的合作應作到“零縫隙”,否則專、兼職教師雖然在課程教學中發揮了各自的專長,但偏離了課程標準,則不可能真正體現工學結合和教學做一體,其教學效率也將大打折扣。
四、構建校企合作的“六個平臺”
1、專業建設平臺。在專業建設平臺上的合作項目應包括:專業和專業方向的開發、專業人才需求調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論證、專業教學標準的制定和論證、專業教學評估、雙證融通教學模式的實施等。對此院校應充分利用企業優勢,依據行業標準,聘請企業領導和專家實實在在參與上述項目實施的全過程。
2、課程開發平臺。在課程開發平臺上的合作項目重點應圍繞精品課程和優質課程建設。精品課程和優質課程建設是示范專業的主要建設項目,根據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上述項目的建設必需有企業深度參與。
對此項目負責人應當根據課程的性質和內容,選擇并深入典型合作企業,與企業共同開發。其中包括:共同制定課程標準和教學方案、共同實施項目教學過程、依托企業選擇真實的工作場景、開發企業管理案例、廣泛匯集企業真實的制度等有關資料等。實踐證明,離開了企業的支撐和幫助,精品課程和優質課程建設很難達到預期目標,也很難做出示范。
3、實訓教學平臺。根據教育部2006年16號文件精神,“專業的生產性實訓應占實訓教學時數的80%以上”。根據經管類專業實訓教學的特點,生產性實訓應體現在生產過程、生產場景、生產對象、生產方法等方面。在實訓教學平臺上,校企可以通過課程內實訓、綜合實訓和頂崗實習,使學生在真實場景和職業崗位上訓練職業技能,培養職業素質,逐漸做到校內教學與企業真實的職業崗位“無縫對接”,并逐漸過度到“訂單培養”,同時為學生就業創造條件。
4、項目研究平臺。項目研究對于校企雙方是雙向的。一方面,在示范院校和示范專業建設過程中有大量的教學研究項目,如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和課程標準、教學管理及其運行機制等。上述教學研究項目只有借助于校企合作平臺,請企業專家深度參與,研究成果才能具有真實性、科學性、代表性和實用性;另一方面,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也必然會遇到大量的需要研究的項目,企業可以充分借助院校教師所具有的科研能力優勢,結合企業需要,真題真做,從而實現校企雙贏。
5、專任教師培養平臺。高職院校的年輕教師普遍缺少企業經歷,從而不具備“雙師素質”和“雙教能力”,這已成為深化教學改革的瓶頸。在專任教師平臺上,院校的青年教師可以有目的、帶項目下企業進行實踐鍛煉,這是教師團隊建設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
6、培訓與服務平臺。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的收益往往包括需要院校提供員工培訓、技術支持和服務以及項目咨詢等。在培訓與服務平臺上,校企雙方可以根據企業需要共同開發員工培訓和服務項目,共同制訂培訓大綱和實施方案,通過員工培訓和技術服務,一方面可以全方位地提升企業員工的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是院校教師接觸企業實際,提升教學與科研能力的極好機會。
五、實施“五個環節”,建立點、線、面一體化的實訓教學系統
點、線、面一體化的實訓教學系統是指:根據認知規律,構建以“單項能力、崗位能力和綜合能力”,即“點——線——面”為一體的技能訓練系統。
其中,“點”是指崗位單項能力,即在職業崗位完成某一工作任務應具備的單項操作技能,其載體是工作任務鏈的節點,單項能力尚不能完成該工作任務的全部技能操作?!熬€”是崗位能力,即在特定崗位上,履行職責,根據工作過程,完成全部工作所具備的技能,是單一工作任務鏈上相關技能的集合。 “面”是指專業綜合能力,即適應輪崗、轉崗需要的工作技能,是多工作任務鏈相關技能的集合,也包括可持續發展能力。點、線、面實訓教學系統的實現方式為:
崗位單項能力=課程實訓+綜合實訓
崗位能力=綜合實訓+頂崗實習
專業綜合能力=頂崗實習
六、建設具有“七個結合”功能的校內實訓基地
1、課程實訓與綜合實訓相結合。專業主干課和核心課程內的實訓是指,在該課程中的學時范圍內,為了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應安排的實訓環節。其形式為企業參觀+校內計算機軟件模擬+沙盤模擬演練+相關設備操作;綜合實訓是指,學生在已經完成專業主干課和核心課程學習的基礎上為了實現專業的培養目標所進行的綜合訓練,其實現方式應是在真實場景下的生產實訓。在課程實訓和綜合實訓中,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應力求符合生產性實訓,學時應占總實訓學時的60%-70%的基本要求。
2、仿真模擬與實際操作相結合。仿真模擬實訓是高職經管類專業實訓教學主要形式之一。從目前看,仿真模擬實訓主要包括計算機軟件模擬實訓和沙盤演練模擬實訓。仿真模擬實訓利用其理念和方法虛擬了企業真實的經營環境、條件、流程、數據和管理,符合教育部2006年16號文件中關于“建立虛擬工廠和虛擬車間”的基本精神。由于仿真模擬的實訓過程體現了企業的真實場景和真實的經營過程,尤其是符合經管類專業“實訓應設置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的基本要求,因此仿真模擬實訓應視為生產型實訓。但是在高職經管類有的專業中,實訓過程只依靠仿真模擬是不夠的,應使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經營環境中進行設備操作,接觸到真實的合同、憑證和單據。在項目課程教學中應圍繞一個具體工作任務的完成,將仿真模擬和實際操作訓練進行有機結合,使學生通過訓練具備相應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素質。
3、“動手”與“動腦”訓練相結合。“動手”與“動腦”的能力培養體現了經管類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特征。在這里尤其要強調注重學生“動腦” 能力的培養。近年來國內有的公司開發的“沙盤模擬演練”以及課程教學中的小組活動與研討,典型案例分析等應當在實訓教學和實訓基地建設中給予充分考慮。
4、課程教學與技能取證相結合?!半p證融通”在許多高職院校中已經成為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在經管類專業中,許多專業的職業資格鑒定充分體現了行業標準,因此雙證書教育既是學生就業的需要,也是深化專業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的需要。在實踐中,課程教學和職業技能取證在學生的知識和素質培養以及技能訓練中,其內容和方式具有一致性。高職經管類專業實訓基地所具備的實訓功能和開出的實訓項目也應當與專業職業資格鑒定的要求相吻合。
5、校內與校外實訓相結合。由于條件所限,經管類專業有的實訓項目在校內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必須注重校外實訓基地建設。使“兩個基地”在實訓教學中各自發揮優勢,開發不同的實訓項目,并且互為補充,以滿足實訓教學的要求。
6、校內實訓與對外開放相結合。根據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示范專業在建設中必須發揮其引領、輻射和帶動作用。因此實訓基地建成后應做到資源共享和充分利用。一方面提高有限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過向社會開放也可以進一步搞活實訓基地運行機制,創新實訓基地的管理模式。
7、政府投資與企業共建相結合。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融入企業資金,做到校企共建將會改變實訓基地的性質,使其具有雙重屬性和不同的服務功能,這對校企雙方是雙贏的。經管類專業在實訓基地建設中應積極尋找與企業合作的機會,積極吸收企業資金,逐漸使實訓基地和企業環境做到“零距離”,雙方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共擔風險、共享收益。
參考文獻:
[1]黃克孝.“中等職業教育多元整合式課程模式的開發”研究報告[g].教育部面向21世紀職教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項目成果匯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